试论国外公司治理模式与我国的比较及启示

2024-06-25

试论国外公司治理模式与我国的比较及启示(共6篇)

篇1:试论国外公司治理模式与我国的比较及启示

试论国外公司治理模式与我国的比较及启示

2014年04月23日 15:56 来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407

摘要:比较分析“英美模式”、“德日模式”和“家族模式”三种公司治理模式特点和利弊,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公司治理;英美模式;德日模式;家族模式

随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公司治理结构就是主要处理这一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模式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主要被概括为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随着东亚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和相关理论的兴起,家族模式也开始被广泛关注。

公司治理是一种机制或制度安排,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责、权、利得到均衡。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管理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力安排、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模式,是摆在许多国家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三种有代表性的公司治理模式比较

(一)英美模式

英美模式又称为保持距离型模式(armS—length)或市场型,这种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股权高度分散。在美国,公众参与股市交易的程度相当高,约有51%的美国家庭持有股票。

2.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治理目标。由于企业融资结构是以股权资本为主,其公司治理就必须遵循“股东至上”逻辑,以股东控制为主,债权人一般不参与公司治理。

3.健全的董事会制度。英美公司重视独立董事的作用,纽约证交所要求上市公司在董事会中引入非执行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出于中立地位,能够客观公正地维护股东权益,为公司正确决策提供制度保证。

4.企业控制权市场活跃,外部控制机制高度发达。英美国家资本市场高度发达,股票流动性高,公司治理表现为由外部控制来实现。

5.采取“股票期权制”的激励机制。力图实现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利益结合,从而就把经理个人利益与企业发展捆绑起来。

(二)德日模式

德日模式,又称为控制导向型(controloriented)融资模式或内部控制式治理结构,其特点是:

1.广泛的法人之间交叉持股。法人和银行是股份公司最大的股东,股权集中程度较高。

2.以债权人及利益相关者作为公司治理的目标。由于企业融资结构以股权加债权相结合和以间接融资为主,其公司治理就必须遵循“利益相关者”逻辑,形成了股权与债权共同控制。

3.以大量非契约的方式来维持长期商业关系。德日两国企业依靠大量的非契约的保护措施来防止利己主义的危害,以促进建立和维持长期的商业关系。

4.广泛的信息共享起监督作用。在日本,主银行握有客户公司的股票,同时主银行、供应商和客户之间频繁地进行经理层互换,形成一张信息共享网络,减少了隐瞒信息的数量,实际上起到了监督作用。

5.外部治理机制较弱,银行有选择的内部干预较强。德日银行作为企业的大股东,以持有公司的股票直接参与公司内部治理。

(三)家族模式

家族模式的突出特点是:

1.企业所有权或股权主要由家族成员控制;

2.企业主要经营管理权掌握在家族成员手中;

3.企业决策家长化,企业的决策被纳人了家族内部序列,企业的重大决策如创办新企业、开拓新业务、人事任免、决定企业的接班人等都由家族人员做出;

二、现阶段我国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而来,股权结构呈现出公有股权占主体,国家拥有高度集中的股权的特征这些特征影响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使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明显的缺陷:

(一)政府职能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由于我国企业是由传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地位没有人格化,造成国有股所有者缺位;政府使用行政措施超出正常的职责范围,直接干预企业的运营。

(二)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被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在证券二级市场上进行公开交易,因此也称为非流通股。我国从2006年5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正是为了改变上市公司流通股比重低、非流通股过于集中以及公众股过度分散的特征。

(三)外部治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尚未形成,同时也缺乏有效的经理人市场。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董事和高级经理的选聘是在控股股东和公司内部进行的,而缺乏明确的选聘和考核标准。银行和债权人对公司治理的作用也有限,机构投资者缺乏。

(四)公司内部监督和控制机制不健全

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不强,董事会由大股东操纵或由内部人控制,难以形成独立的董事会来保证正常的经营与决策过程。公司的监事会的作用也有限,没有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没有任免董事会成员的权利,没有参与公司高层决策的权力。

(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国上市公司的薪酬结构比较单一,不能对董事和高级经理人员起到足够的激励效果。个人收入和公司业绩之间未建立规范合理的联系。

4.经营者激励约束双重化,家族企业中,经营者受到了来自家族利益和亲情的双重激励和约束;

5.企业员工管理家庭化,家族企业在企业中创造和培育一种家庭式的氛围,使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和成就感,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保证了企业的顺利发展。

三、现阶段我国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而来,股权结构呈现出公有股权占主体,国家拥有高度集中的股权的特征这些特征影响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使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明显的缺陷:

(一)政府职能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由于我国企业是由传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地位没有人格化,造成国有股所有者缺位;政府使用行政措施超出正常的职责范围,直接干预企业的运营。

二、现阶段我国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而来,股权结构呈现出公有股权占主体,国家拥有高度集中的股权的特征这些特征影响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使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明显的缺陷:

(一)政府职能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由于我国企业是由传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地位没有人格化,造成国有股所有者缺位;政府使用行政措施超出正常的职责范围,直接干预企业的运营。

(二)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被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在证券二级市场上进行公开交易,因此也称为非流通股。我国从2006年5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正是为了改变上市公司流通股比重低、非流通股过于集中以及公众股过度分散的特征。

(三)外部治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尚未形成,同时也缺乏有效的经理人市场。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董事和高级经理的选聘是在控股股东和公司内部进行的,而缺乏明确的选聘和考核标准。银行和债权人对公司治理的作用也有限,机构投资者缺乏。

(四)公司内部监督和控制机制不健全

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不强,董事会由大股东操纵或由内部人控制,难以形成独立的董事会来保证正常的经营与决策过程。公司的监事会的作用也有限,没有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没有任免董事会成员的权利,没有参与公司高层决策的权力。

(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国上市公司的薪酬结构比较单一,不能对董事和高级经理人员起到足够的激励效果。个人收入和公司业绩之间未建立规范合理的联系。

四、国外公司治理结构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三种公司治理模式的横向比较,以及对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的纵向比较,同时结合我国当前国企改革的具体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健全公司内部权力机构,强化董事会的功能,建立问责机制

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及其与治理结构中其他组成部分的协作与互动,是公司制度得以较好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在理论上正确界定董事会的权力基础,使董事会真正成为股东在公司内部的代表;其次要建立健全董事会的结构,设置各种职能委员会,如: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合规委员会等;第三要引入独立董事制度,藉以促进董事尽心履职;第四是应建立和完善董事提名与任免机制,使股东在董事会任免上起决定作用。

(二)调整和优化股权结构,重塑法人治理主体,履行公平性原则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国有股一股独大,是造成上市公司内外制衡机制失效,治理结构扭曲的直接原因。加之国有股所有者缺位、小股东无力也不愿意参与公司治理等原因,导致公司控制权残缺不全,“用手投票”的监督约束机制失灵,从而在国有企业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内部人控制”问题。因此,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在于塑造既有能力又愿意行使股东权利的大股东,必须优化我国国有股集中、法人股和流通股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

(三)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增强透明性原则

公司运行状况的透明度的高低,决定着有关利益主体尤其是少数股东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自己的利益。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有助于维护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节约投资者收集信息的成本,并有助于广大中小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良好的治理结构要求信息披露中采用高质量会计标准一国际会计准则,提高国家之间信息的可比性。

(四)充分重视人力资本价值,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实现竞争性原则

现在经济的发展已经向世人表明人力资本在公司经营发展中已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人力资本价值必须得到尊重和体现。而在现实生活中,行政官员腐败或经理人经济不作为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我国公司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打破行政任命制,建立经理人市场。另一方面,要合理平衡经理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探索使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业绩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篇2:试论国外公司治理模式与我国的比较及启示

农村养老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尤其是我国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探讨农村养老实现方式,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函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从养老资源供给的来源看,农村养老主要存在三种基本方式,即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其中家庭养老、社会养老是主要方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家庭养老面临冲击,农民日益要求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型。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农村应建立什么样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及模式,我国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不充分。通过对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模式及其制度环境的全面分析,寻求其制度建设及模式变迁特性,对于我国这一制度的建设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比较

从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管理、发放方式以及各种保障的性质划分,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基本上可归纳为以下三种模式:

(一)社会保险型

社会保险型养老制度属于当前世界上农村社会化养老的主流模式,在欧洲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盛行,以德国、日本、美国、韩国等为典型代表。其实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针对农村人口开设独立的养老制度,另一种是直接将其城市制度向农村延伸,即属于国民年金型。该模式坚持“援助自助者”原则,强调养老的“个人责任”,普遍实行现收现付与积累制相结合的资金筹集与计发模式。养老保险待遇与个人收人、缴费年限相联系,即农民养老首先是个人的义务,然后才是国家和社会的义务。不过政府都给予了较大程度的补贴,如德国政府补贴占到总保险费的70 %,日本政府补贴占到总保险费的1 /3.韩国在吸收和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政府实行有限补贴,旨在引导农民参加保险,不过其补贴额度也占到了总保险费的2/3.在这些国家,农村劳动力通常被区分为农业工人和农业主。农业工人是指在农业企业中被雇佣的人员,政府常常强制他们参加工人养老保险或职员养老保险。农业主是指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地主及其家庭成员,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可以自愿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或国民年金(杨翠迎,)。

(二)福利保险型

福利保险型模式按实施范围的大小一般分全民型和特殊群体型两种,其中实行全民福利保险型模式的国家有英国、瑞典、加拿大等。该模式是“福利国家”借助于财经政策的调节作用,来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缓解社会矛盾的一项重要措施。这种养老保险模式贯彻“普遍性”原则,保障水平也较高。在养老金来源上,主要来自国家税收,保险基金实行“现收现付”办法,没有积累,国家担负着重要的责任。特殊群体福利保险型模式主要盛行于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如斯里兰卡和南非等。由于其经济条件有限,难以实施全民型的社会养老制度,因此通过实行特殊群体养老金救助制度,确保生活特别困难的农村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由于要受救助主体即政府财力的限制,仅能提供最低程度的保障。

(三)储蓄保险型

储蓄保险型也叫强制储蓄型模式。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亚非国家的农民实行这一模式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实行结果比较成功的国家是新加坡与智利。这种养老保险模式强调以家庭为中心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其保险基金来源于雇主和雇员按照工资收人的一定比例所缴的保险费、独立劳动者或自雇者按照个人收人的一定比例所缴的保险费,国家不进行投保资助,不负担保险费。仅给予一定的政策性优惠。政府虽然不负担保险费,但政府承担了最低养老金和养老金投资最低回报率补贴(杨翠迎,2003)。

从实施的结果看,福利保险型模式重视公平,体现了“福利国家”给全体国民的福利待遇,能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防止了老年贫困,其缺陷是轻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易于诱发人们个人责任感缺失等,保险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逐年上升,从而导致用于生产的财力减少,政府负担加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一种较为缺乏效率的养老保障方式;储蓄保险型养老制度模式实行个人完全积累的筹资模式,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比较小,对国家财政的压力小,支持并帮助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其缺陷就在于受保人之间,不存在收人再分配,这种家庭内部互济在其互济范围和数量上都十分有限,与社会保险型的共济互助差距很大,不能共担风险,而且储蓄基金额易受通货膨胀的影响,难以保值与增值;社会保险型养老制度模式的优点在于其保险资金来源广泛,实现了农村养老保障的社会化目标。同时实行现收现付,增强了社会保险基金的互济性,其保障水平和保障程度普遍较高。通过政府补贴,真正使农民分享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果。该模式的正常运转是以个人和雇主有较强的缴费能力、政府则以坚实的财政后盾为担保,因而要求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作后盾。

二、国外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建立的制度环境

(一)社会经济水平与结构环境

世界各国或同一国家城乡之间在社会养老保障模式方面的差异,虽然具体原因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是由各国或同一国家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所决定的。从国外经验看,各国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目的是把它作为在农村面临着严峻的经济、社会间题的情况下的一种社会保障措施。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阶段看,各国这一制度的建立基本上是在工业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阶段完成的。1941年,日本建立了城市工人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1958年则建立了农业工人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1971年,日本政府才将农业主纳人了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范围,此时,日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 519美元(杨翠迎,2003)。

在众多西方民族国家的工业化初期,各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无不是以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和农业为代价的,这就使农业发展陷人了艰难境地。作为最早建立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国家,1957年,西德的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产值份额仅为5.7%,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为13.7%(杨翠迎,2003)。很显然,其建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由于农业经济的萧条使得农村社会矛盾丛生,在已成为工业化、城市化道路的障碍的背景下,而实施的一项社会保障措施。依世界各国的经验,在工业剩余反哺农业的初期,一般所采取的措施都是进行农业价格保护,进行农业投资,之后,才是进行农村社会保障(杨翠迎、度国柱,)。因此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被这些国家看作是通过工业剩余反哺农业解决农民、农村、农业间题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社会人口结构与分布环境

国外各国在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时人口结构面临的特点是:农业人口锐减、农村人口比重较低、人口老龄化严重0 1958年日本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3.7%,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 ,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为37.1%,此时的日本已经为农业工人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到1971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下降到19.7%,此时,日本的农业主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就得以产生。韩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产生历程和日本极为相似。1988年韩国将农业工人纳人到国民年金的保障范围之中。韩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失策是农业衰退,在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未能及时保护农业,农业结构和规模未能予以调整,致使农业发展滞后而日趋衰退。根据韩国农林水产部的调查显示,农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由1962年的43.3%下降到1992年的7.7%,农业劳动人口占全国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由1983年的29.7%下降到1992年的16%,农业人口趋于老龄化非常严重(1994年,50岁以上的农业人口占总农业人口的43.50Io)(姚传德,)。这些数据表明,韩国农业地位的下降和农业人口的流失使其农业人口急剧减少并呈高龄化趋势,多数年轻人对农业不感兴趣,弃农离乡者众。‘由此韩国政府从1994年开始将国民年金制度再一次扩大到农业主。人口老龄化压力是逼迫韩国的社会养老保障覆盖到农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践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当前,我国政府日益重视农村社会化养老的研究和探索,并进行了大量的试点工作。目前,涉及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形式主要有:“五保”供养制度、优待抚恤制度、农民退休养老制度、养老储蓄或商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等。这些试点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明显不足,如保富不保贫、覆盖面低、保障水平低、制度不稳等(林闽钢,2003)。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实践为我国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一)综合化的模式选择

建立适合农民这个特殊群体现实要求和实际情形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发达国家实践的基本经验。通过对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三种制度模式的分析,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特征,应当实行综合化的模式选择。

首先,负担沉重的农村人口压力特征。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农村人口达80 739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3.78%,而农业劳动力占到总劳动力比重为51.41 %,农村人口数量与农业劳动力规模的庞大,决定了我们无法照搬欧盟和日本等国的政府高补贴性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模式,同时也不能直接采用英国和瑞典等贯彻“普遍性”原则的全民福利型模式或采用斯里兰卡和南非等通过实行特殊群体养老金救助制度,确保生活特别困难的农村二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的特殊群体型模式来替代我国需要建立的农村全面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其次,农村土地保障的非现实性。我国的土地仅具有部分养老保障功能,由于农业人口不断增加,土地非农化趋势严重,人均耕地从1952年的0.188公顷下降到的0.078公顷。而且由于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及近年来农业成本不断上升,当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效力完全释放之后,中国的农业便始终处于徘徊乃至回落状态。绝大多数以农业为主要收人来源的农户(占农村总户数的77.5%)的人均纯收人实际上处于负增长(经庭如、华黎,)。加之土地收人在农户家庭收人中比重逐年下降,因而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实际承担的经济保障功能弱化。

此外,农村家庭养老保障面临挑战。家庭养老保障这种方式源于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社会且一直延续至今,有着广泛影响并曾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及家庭结构、传统文化、社会需求等都处在变革之中,家庭保障面临严重挑战,其功能渐趋弱化,难以继续胜任农村保障的主导地位(经庭如、华黎,2005)。所以决不能将农村居民的养老全部寄托于家庭成员。

因此,依据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及人口特特征,建立土地、家庭及社会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应是目前我国农村社会的最佳选择,建立一种“政府扶持的储蓄积累型养老保险制度”综合型模式,比较符合我国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

(二)循序渐进的覆盖方式

在选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问题上,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势在必行,即农村应该实行与城镇一样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统一模式。但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除在养老保障需求、基本原则等方面存在共同之处外,在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还有许多方面难以实现城乡全面接轨。

有着“福利国家之父”之称的贝弗里奇,早在1942年就提出了社会保险的“全面普遍原则”和“区别对待原则”,即要求社会保障要覆盖全体国民,但应根据不同的社会成员采用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制定不同的社会保险标准。我国目前正处在农村产业经济结构和社会转型的`特殊阶段,农民分化的速度很快,这就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在逐步完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创造条件逐渐吸收不同农民进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就全国而言,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应当有“进”有“退”:发达地区应积极推进,尽快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统一社会养老保障模式;在欠发达地区则逐步推行,首先建立项目齐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标准适当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同时不断提高社会化程度,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何文炯、金皓等,) .

此外,在保障水平和保障程度上,应有一个高低、强弱的多层次体系。考虑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虽然近些年国民经济有较快的增长,但是生产力水平仍然不高,加上农村人口众多,社会保障水平和保障程度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障模式应“区别对待”.在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标准可以适当提高。而在欠发达地区,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标准不宜制定过高,而应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制度的建立与国家公共财政的支持密不可分

农村人口萎缩以及老龄化的发展态势,决定了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这也是发达国家为我们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供的经验。正如温克勒(Winkler)在研究欧盟国家农民养老金的财政状况时说的:“没有一个社会保障机构能光依靠所缴费用来承担农民养老金的支出。它们都需要依赖政府补助和其他方式来补贴。”(度国柱、朱俊生,)。

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来看,在农村社会保障范围中,属于纯公共品包括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农村最低生括保障等。农村纯公共品的提供同其他纯公共品的提供一样应由政府免费供应。属于准公共品范围的主要是指农民养老保险等。但是由于农业本身具有基础性和效益的外溢性特征及农民对社会的贡献和现实收人水平制约等,政府也应该在这些公共产品的提供中承担责任。但长期以来,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缺乏足够的重视与资金投人。国家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人“仅仅局限于每年200多亿元的扶贫开发基金和用于’五保户‘、最低生活补助和救灾救济的资金”(度国柱、朱俊生,2004)。为此,“必须强调国家公共财政在解决农民养老保障问题上的支出比重,政府必须在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的制度设计和财政投人方面,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措施。首先,政府应稳定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政策,减少相关政策之间的摩擦成本。其次,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投人。最后,加强管理,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机构的组织和制度效率”(度国柱、朱俊生,2004)。但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政府财力还相对不足,因而为了避免养老金人不敷出导致财政负担过重的窘况,要通过提高个人在养老保险中的缴费比例,逐渐提高个人在养老保障中的责任。这样做,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的国情特点,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发达国家养老保障中的弊端。

(四)充分发挥农村土地和家庭所应有的养老保障辅助功能

篇3:试论国外公司治理模式与我国的比较及启示

1 国外三种主要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虽然主要发达国家都建立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但由于体制、文化、医疗体系等因素的国别差异,各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筹资方式、供给机构、具体运作模式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1 以政府为主导的英国模式

英国医疗卫生体系以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而闻名,它是英国福利制度中的一项特色工程。NHS由英国各级公立医院、各类诊所、社区医疗中心和养老院等医疗机构组成,旨在为英国全体国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与整个免费医疗服务体系相适应,英国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这种模式以政府预算为主要筹资方式,以公立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并通过高薪激励和严格的考评与监控来保障高水平的社区医疗人才和医疗服务。

1.1.1 主要通过政府财政预算保证社区医疗的资金来源

为保证全体国民都能享受到免费医疗服务,英国的医疗卫生融资主要通过政府预算方式实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5年的统计,在英国2002年卫生筹资总额中,83.4%来自于政府预算,其它则来自商业医疗保险(7.3%)和个人现金(9.6%)。英国政府非常重视社会基层医疗保健工作,每年把政府预算投入的75%投入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并由社会保障部和社会基层医疗管理所(PCT)根据社区医疗点的规模、员工数量、设备购置、基建维修、员工工资、所提供的医疗服务数量与质量等因素,具体进行资金的拨付工作[2]。

1.1.2 以公立社区医疗机构为主体为居民提供六位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与政府的高医疗预算投入相适应,英国的社区医疗机构以具有公立性质的社区服务点及下设的健康服务中心为主体。这些医疗机构构成英国NHS三级医疗体系的第一层,即社区基础医疗系统,其运作所需的全部费用由政府预算予以保证。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具体提供者是作为社区公立医疗机构独立承包商的全科医生,他们负责24小时为社区居民提供包括常见病诊疗、妇保、儿保、计划生育、免疫接种、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在内的“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英国政府规定,凡在一个区域入住的人员,均需到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注册一个全科医生,不论发生什么病,只要预约注册的全科医师,就能享受免费医疗。居民生病后(突发急症例外),必须先到社区诊所请全科医生诊治,只有全科医生签字同意,才能转到对口的医院就医。在样的制度设计下,全科医生充当了一个保护百姓健康和控制医疗费用的“守门人"。

1.1.3 激励与监管相结合确保高水平的社区医师和社区卫生服务

在对社区医疗进行大量资金投入的同时,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英国政府也对社区医疗点和全科医生进行严格考核和监管,并根据考核结果确定资助的具体金额。

对社区医疗点的考核,一般由议会抽调部分人员(包括资深的医生、护士、药剂和与医疗无关的社会各界人员)组成临时的考核评估组进行。评估组是不受卫生管理部门领导、管理、制约的完全独立的法人,其对社区医疗点的考核主要依据被检查者的申报材料(材料涉及社区医疗点的规章制度、培训计划、维修、设备、环境等)以及通过各种座谈会了解到的情况,考核的结果直接影响到社区医疗点的存亡及获得政府资助的金额。

对全科医生的考核主要由社会基层医疗管理所(简称PCT,其性质是基层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PCT根据国家规定的条件对全科医生的准入、医疗行为的规范性、继续教育、任免等问题进行监管。全科医师的报酬与每月诊治疾病的人次或预防保健任务挂钩,一般情况下,其薪金水平超过在大学教学医院的同级医师,因此许多大医院医师都愿意到社区服务机构工作。而要做社区全科医生,不仅要具备医学本科以上学历,还要到医院实习轮转2年、社区医疗点实习一年,并通过严格的全科医生考试考核。这样就确保了社区医师的业务水平,同样也能留住人才在社区医疗点工作[3]。

1.2 以市场为主导的美国模式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美国是市场自由度最高的国家。与这种高度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美国的医疗服务体制以民间的私营医疗与保险为主,政府辅以对特殊群体的社会医疗保险与补助。

1.2.1 以私人保险为主体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美国的医疗融资以私人融资为主体,私人融资占到医疗总融资的53%以上。而私人融资又以商业医疗保险为主,商业医疗保险融资占私人总融资的60%以上,其它私人融资渠道包括个人现金及私人慈善捐赠等。除了私人融资渠道,公共融资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公共融资主要通过政府预算和政府强制性社会保障两种途径获取,主要目的是为特殊群体提供社会医疗保险和补助,弥补医疗服务市场化造成的社会不公平。

1.2.2 私人社区医疗机构和家庭医生在社区医疗中发挥着主体性作用

美国的社区医疗机构形式多样,具体包括私人诊所、护理院、各级医院的社区诊所、地区卫生教育中心、志愿者组织、社区健康中心、县卫生局、乡村便民院等,这些机构大多是私立的,有营利和非营利之分;也有部分机构是公立的,往往设立在边远山区或交通不发达地区[4]。

在社区医疗机构中,家庭医生承担着主要的角色,也有专科医生。家庭医生通过独立或联合执业,为居民提供包括初级医疗、转诊建议、与专科医生讨论治疗方案、出院后的康复等在内的全程式医疗服务。为了适应这种需要,美国规定了严格的家庭医生资格获取条件。只有经过严格的医学教育和临床实习,通过医生资格考试,同时接受过3年的住院医师培训且考试合格,才能获得家庭医生执业资格。此外,不同等级的护士也在社区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护士在医生的指导下承担着从治疗计划的实施到患者的护理及管理等主要日常工作,同时也是公共卫生和健康宣教工作的主要参与者。

1.2.3 政府对医疗市场化无法解决的社会不公平进行一定程度的弥补

虽然美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体制以市场化为主导,但政府也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政府通过多样化的医疗照顾和医疗救助制度,对不同类型的弱势群体施以不同的医疗帮助。美国有一个叫初级卫生保健处(BPHC)的政府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增强完整的初级健康护理与预防医学在民众中的可及性以及改善社会上未受到政府足够关照或弱势群体的健康状态。该组织依据不同目的、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计划,为公立与私人医疗机构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以此达成计划目标,实现组织使命[5]。

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建立有极强针对性、时效性的卫生法体系,对保险费用的收集和分配,对各利益集团各相关主体的责、权、利做出统一规定。为解决边远地区的医疗问题,政府也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激励医生到这些地区从事医疗服务,医疗保险也向这些地区倾斜。

1.3 政府引导、多元参与的新家坡模式

新加坡的社区医疗模式既不同于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制度,也不同于美国高度市场化的医疗服务体系,而是一种政府引导、多元参与、政府管理与市场竞争相结合的中间模式。

1.3.1 强调政府、个人与社会共同负担医疗费用

新加坡的医疗融资既不完全依赖政府,也不完全依赖个人,而是实行医疗保健支出由政府、社会、个人分担的原则。该原则主要通过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差异化的政府医疗补贴来实现。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强制性医疗储蓄计划(费用主要由个人负担,单位也适当负担,该计划用于解决多数人的一般疾病治疗)、健保双全计划(费用负担原则同医疗储蓄,但费用相对低廉,可选择性退出,该计划主要用于应付重病病人医疗费用的缺口)、保健基金(由政府出资设立,主要为较贫困的人群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以及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补充医疗保障计划。

除了支持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政府还直接对在公立医疗机构接受医疗服务的病人进行医疗补贴,补贴标准取决于住院病人选择的病房等级及门诊病人的年龄等情况。政府补贴主要采用总体(或切块)预算资助的方式。据统计,新加坡的全国保健支出,政府补贴约占25%左右,补贴的分配情况为综合诊疗所占11%,紧急部门占4%,专家门诊占15%,日间手术占6%,住院占60%。

1.3.2 鼓励多元医疗机构的并存与竞争

在新加坡,政府对于医疗领域不设准入门槛,鼓励私人和社会团体自愿开办医疗机构,因而各类性质的医疗机构并存,既有社会团体出资兴办的营利性、综合性机构,也有政府及慈善机构兴办的非营利性公立医院、社区医院和慈善医院,还有专业性较强的私人诊所,它们相互间优势互补,形成良性竞争。住院医疗服务主要由公立机构供给,初级医疗保健以私立机构为主体,长期持续护理服务则主要由民间单位(如社区诊所、养老院、疗养院、日间护理中心等)提供。当然这种划分并不绝对,如私立机构也提供部分住院医疗、全面保健和长期持续护理等服务,公立机构也参与全面保健和大约20%的初级医疗保健,并提供非补贴医疗服务[7]。这种既有一定分工又有部分业务重合做法,有利于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适度竞争,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新加坡政府还通过公立医院价格控制、定期公布主要公立和私立医疗机构的平均收费信息为公众就医提供参考等措施,防止医疗服务供给价格过高。

1.3.3 通过逐级转院制度和补贴与收费机制实现不同医疗机构间的分工与配合

为充分利用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新加坡制定了严格的病人逐级转院制度:病人先到社区医疗机构就诊,如社区机构没能力治疗,再转到大型的综合医院,由社区机构推荐转入大型综合医院的病人,收费比其他病人低。当然,私人医生也有转诊和使用医疗保险的权利。

虽然规定病人拥有自由择“医"的充分权利,但为抑制对医疗服务需求的过度增长和对社会福利的滥用,新加坡政府又特别强调“质量——价格对称”原则,即如果需要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个人就须支付更高的费用。依此,政府将医疗服务划分成不同等级,等级依次由高到低,政府的补贴金额逐步增加,个人付费比例相应减少。通过这种政府补贴和个人收费机制,把病人分类引导到最适合的医疗机构中进行诊治。

2 三种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比较分析

上述三种社区医疗模式是当今世界主要的几种模式,三种模式之间既存在差异,也有一些共性。

2.1 三种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差异分析

三种模式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政府、市场和社会各自在社区医疗中的作用大小,为此,它们的差异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医疗融资结构和方式的差异

医疗融资一般来自政府、个人和社会三方主体。其中,社会筹资主要通过非营利性和慈善性的社会团体以及具有互助性质的医疗保障来实现。在上述三种医疗模式中,虽然都有来自三方主体的医疗融资,但每种融资在各国医疗总融资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英国模式以政府预算性资金为主要融资渠道,个人及社会的融资份额很少。美国模式以个人资金为主,并主要通过商业医疗保险和个人现金方式筹集,政府预算资金及公共性医疗保障资金比重较低。新加坡模式则同时强调政府、社会和个人在医疗筹资中的作用,政府预算性医疗投入比重虽然不如英国模式那样高,但要高于美国模式;个人通过支付现金和参与医疗储蓄等保障计划分担着部分医疗医疗费用,所承担的医疗费用比重比英国高而比美国低;此外,社会团体及慈善组织举办的民间医疗单位及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也使社会性资金在医疗融资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2.1.2 主体性社区医疗机构的性质差异

为方便地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三种社区医疗模式都设立了较多的社区医疗机构。从性质上看,这些医疗机构既有私立的,也有公立或民间团体举办的。但在不同医疗模式下,主要的社区医疗机构的性质存在较大差异。英国模式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公立社区医疗机构,多数社区医疗机构的运作经费直接来自政府的预算资金,其所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具有较强综合性,包括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常见病诊疗、心理咨询等服务。美国模式中,私立社区医疗机构(包括营利性的和非营利性的)最多,其次是具有社会团体性质的志愿者组织,也有一些政府设立的公立医疗机构,如公立医院的社区门诊、社区健康中心等。不同形式的社区医疗机构提供各有侧重的医疗服务,如私人诊所提供全程式的医疗服务,护理院主要负责出院后的持续护理服务,社区门诊提供门急诊等初级医疗服务,社区健康中心主要对弱势群体提供初级健康护理与预防医学服务,甚至是牙科、精神科与戒毒服务。新加坡模式中,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主要由私立和民间医疗机构供给,这些机构提供了大约80%的基本医疗服务,政府设立的综合诊所则提供了另外20%左右的基本医疗服务。

2.1.3 政府在社区医疗中作用程度和方式的差异

社区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各国政府在其供给过程中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不同模式下,政府作用的程度和方式并不一样。英国模式中,政府对社区医疗的作用程度最强,作用方式最为直接,政府不仅是社区医疗资金的直接供给者,而且直接设立公立医疗机构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此外,政府还通过对家庭医生准入条件的规定及其严格考核与监管来保证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美国模式下,政府对社区医疗的作用程度则要低得多,方式也往往是间接性的。政府只是对因医疗市场化所带来的极度不公平进行一定程度的纠正。纠正的主要方式通过政府资助保障弱势群体的最基本医疗服务。资助对象包括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立、私立或民间医疗机构。新加坡模式中,政府在社区医疗中的作用程度居于英国模式和美国模式之间。一方面,政府通过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补贴和对弱势群体医疗保障计划的支持,实现对医疗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政府也通过重组公立医院并改革其管理模式、公立医院价格控制、规定双向转诊制度、公布主要医疗机构的平均收费信息等措施实现对社区医疗的影响。

2.2 三种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共性分析

三种社区医疗模式虽然存在不少差异,但它们也存在以下共性,这些共性之处为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2.1 政府都承担着对弱势群体的基本医疗服务供给责任

虽然三种社区医疗模式下政府的作用程度与方式存在差异,但它们也有共性之处:即政府都担负着弱势群体的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责任。这里的供给主要是资金的供给,具体医疗服务的提供则既可以政府设立的公立医疗机构,也可以是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私人或民间医疗机构供给。

2.2.2 注重社区医疗机构与其他高级机构之间的分工与配合

为充分利用医疗资源,预防“小病大治”等过度治疗现象,三种模式都比较重视社区医疗机构与其它机构之间的分工,英国模式和新加坡模式尤为如此。社区级别的医疗机构主要针对的是小病的治疗、术后的护理、慢性病的防治、以及医疗保健方面的宣传。而社区以上的医疗机构主要针对需要综合性、专业性治疗的较严重和复杂的病。病人一般都需要先进入社区一级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如果医疗机构的能力不足才可以转入高一级的医院进行治疗,进入高一级别医院必须由社区医疗机构的推荐,或者进入高一级别医院治疗只有通过社区医院的推荐才可以获得医疗费用的优惠。

2.2.3 家庭医生在社区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明确社区医疗机构功能定位的情况下,为让居民放心地去社区医疗机构接受医疗服务,三种模式都比较重视社区医疗队伍的建设。社区医疗队伍中,虽然也有专科医生和护士,但家庭医生的地位最重要。而要取得家庭医生资格,各国都规定了严格的医学教育及实习条件。家庭医生往往具有全科医疗知识,并直接掌握着社区成员的基本病况,为社区成员提供医疗咨询以及迅速、便捷的诊断和治疗,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转诊。在美国模式下,社区医生甚至参与到转诊后的专科治疗中。

正是认识到家庭医生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的极端重要性,三种模式都规定了较为严格的家庭医生准入条件以及严格的后续教育及监管与考核。同时还运用工资制度的适当倾斜和适当的奖励制度保障家庭医生的收入水平不落后于大型综合医院医生,以便保证有充分的医疗人才服务于社区机构,保证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3 国外三种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简要评价及启示

上述三种社区医疗模式的形成与各国特定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文化传统等因素密切相关,每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及不足。

英国是世界上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最早的国家,经过长期运作与不断完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比较完善的医疗保健体系,对保障英国民众的身体健康发挥着巨大作用。英国社区医疗所采取的是一种国民福利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无论是亿万富翁还是身无分文的流浪者,只要需要医疗支持,都能得到相关服务。为此,这种模式能较好地实现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目标,但这种模式要求政府对医疗卫生有较高的财政支出。同时,由于患者无需付费或自负费比重很低,容易引发对医疗服务的过度需求以及医疗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

美国是发达国家中为数不多的没有全民医疗保险的国家之一。与其高度市场化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美国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也高度商品化,私人机构及个体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中承担着主要的责任,政府只辅以对特殊群体的社会医疗保险与补助。这种市场主导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医疗资源配置的效率,也让居民在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保险上有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但这种以私人保险和医疗机构为主导的医疗模式正给美国带来高昂且日益上涨的医疗支出问题。这大大降低了美国社区医疗模式的吸引力。

新加坡现行的社区医疗模式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医疗保障体制改革,它既不同于英国的全民福利模式,也不同于美国的市场主导模式,而是同时强调政府、市场与社会多元主体作用的中间模式。相关数据表明:在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关于医疗卫生公平性的排序中,新加坡名列第6位,而其全社会医疗费用总额只占整个GDP的4.1%。新加坡用相对合理的社会支出,较好地兼顾了医疗的公平与效率,其医疗卫生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得到世界卫生组织较好评价[7]。当然,新加坡的医疗制度并非十全十美,由于政府规定只有在公立机构看病才能享受津贴,公立机构总是很繁忙,病人的等待时间往往较长。

与上述三种成熟的社区医疗模式相比,我国社区医疗起步较晚,1996年开始试点,2000年全面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经过若干年的努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虽已经初具雏形,但其发展并不顺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量少、服务量低、服务档次低、服务面窄等种种问题并存。到目前为止还没形成稳定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有效合理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筹资和补偿机制尚未形成,政府投入不足,公共或准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缺乏,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未得到充分体现;社区医疗机构因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无法吸引病人,并进一步制约着社区医疗人才的引进,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使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利用率低,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其与二、三级医疗机构之间无法形成制度化的分工,并直接导致目前大医院人满为患而社区医院门庭冷落的局面。

针对目前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的问题,结合国外三种社区医疗模式的优势及不足,发展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应注意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加强对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及人员的监督与评估。基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及其在保证各类人群初级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方面的作用,政府对社区卫生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但随着医疗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展开,我国各级政府投入医疗卫生服务的资源十分有限,这一有限的资源又主要用于补助已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的高级别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从政府那里获得拨款和补助份额很少。为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医疗卫生的投入。为保障社区医疗投入的效果,政府应同时加大对社区医疗机构及服务人员的监督及绩效评估。

第二,实现社区医疗机构与更高层次医疗机构之间的制度化分工。各国的实践表明:社区医疗机构及家庭医生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守门人角色的定位,一方面可以大大加强各类人群初级医疗服务可及性的保障;另一方面,也可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为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通过收费机制、政府补贴标准、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等多种措施,让社区医疗机构能充分发挥守门人作用。

第三,充分发挥不同主体在社区医疗服务供给中的积极作用。虽然在不同社区医疗卫生模式下,各国主体性社区医疗机构的性质存在差异,但几乎所有国家都存在多种性质的社区医疗机构。不同性质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适当竞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这在新加坡模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根据顾昕(2006)的研究,我国目前的社区医疗机构多是非营利性的,在所有制性质上以集体和民营为主,且民营社区医疗机构有逐渐增加趋势[9],这表明民间主体参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积极性。在当前政府尚不具备足够财力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免费的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之际,政府应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积极性,为多元主体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如可考虑将民营社区医疗机构也纳入医疗保险的定点机构,也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民间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支持。但同时要注意加强对各类社区医疗机构的监督,以防部分医疗机构打着非营利之名而行营利之实。

参考文献

[1]封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市场化、激励机制与政府作用[J].世界经济文汇(沪)2008(1):1~13.

[2]郑玉玲,英国社区医疗体系对我国社区医疗发展的启示[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3(2):32~34.[3]同上

[4]葛恒云,美国的医疗服务体制及其对我国社区医疗工作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227,(5):353~354

[5]杨雪松,美国社区医疗的构成及系统支持[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7,6(3):170~172

[6]赴新加坡培训考察团汤庆伟执笔,新加坡医疗保健系统运营现状及相关启示[J].中国卫生资源,2008,11(5):248~250

[7][8]陆昌敏等,新加坡医疗保障体系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12):32~34

篇4:试论国外公司治理模式与我国的比较及启示

关键词:公司治理;英美模式;德日模式;家族模式

随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公司治理结构就是主要处理这一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模式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主要被概括为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随着东亚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和相关理论的兴起,家族模式也开始被广泛关注。

公司治理是一种机制或制度安排,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责、权、利得到均衡。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管理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力安排、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模式,是摆在许多国家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三种有代表性的公司治理模式比较

(一)英美模式

英美模式又称为保持距离型模式(arm's-length)或市场型,这种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股权高度分散。在美国,公众参与股市交易的程度相当高,约有51%的美国家庭持有股票。

2.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治理目标。由于企业融资结构是以股权资本为主,其公司治理就必须遵循“股东至上”逻辑,以股东控制为主,债权人一般不参与公司治理。

3.健全的董事会制度。英美公司重视独立董事的作用,纽约证交所要求上市公司在董事会中引入非执行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出于中立地位,能够客观公正地维护股东权益,为公司正确决策提供制度保证。

4.企业控制权市场活跃,外部控制机制高度发达。英美国家资本市场高度发达,股票流动性高,公司治理表现为由外部控制来实现。

5.采取“股票期权制”的激励机制。力图实现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利益结合,从而就把经理个人利益与企业发展捆绑起来。

(二)德日模式

德日模式,又称为控制导向型(control oriented)融资模式或内部控制式治理结构,其特点是:

1.广泛的法人之间交叉持股。法人和银行是股份公司最大的股东,股权集中程度较高。

2.以债权人及利益相关者作为公司治理的目标。由于企业融资结构以股权加债权相结合和以间接融资为主,其公司治理就必须遵循“利益相关者”逻辑,形成了股权与债权共同控制公司。

3.以大量非契约的方式来维持长期商业关系。德日两国企业依靠大量的非契约的保护措施来防止利己主义的危害,以促进建立和维持长期的商业关系。

4.广泛的信息共享起监督作用。在日本,主银行握有客户公司的股票,同时主银行、供应商和客户之间频繁地进行经理层互换,形成一张信息共享网络,减少了隐瞒信息的数量,实际上起到了监督作用。

5.外部治理机制较弱,银行有选择的内部干预较强。德日银行作为企业的大股东,以持有公司的股票直接参与公司内部治理。

(三)家族模式

家族模式的突出特点是:

1.企业所有权或股权主要由家族成员控制;

2.企业主要经营管理权掌握在家族成员手中;

3.企业决策家长化,企业的决策被纳人了家族内部序列,企业的重大决策如创办新企业、开拓新业务、人事任免、决定企业的接班人等都由家族人员做出;

4.经营者激励约束双重化,家族企业中,经营者受到了来自家族利益和亲情的双重激励和约束;

5.企业员工管理家庭化,家族企业在企业中创造和培育一种家庭式的氛围,使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和成就感,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保证了企业的顺利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而来,股权结构呈现出公有股权占主体,国家拥有高度集中的股权的特征。这些特征影响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使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明显的缺陷:

(一)政府职能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由于我国企业是由传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地位没有人格化,造成国有股所有者缺位;政府使用行政措施超出正常的职责范围,直接干预企业的运营。

(二)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被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在证券二级市场上进行公开交易,因此也称为非流通股。我国从2006年5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正是为了改变上市公司流通股比重低、非流通股过于集中以及公众股过度分散的特征。

(三)外部治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尚未形成,同时也缺乏有效的经理人市场。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董事和高级经理的选聘是在控股股东和公司内部进行的,而缺乏明确的选聘和考核标准。银行和债权人对公司治理的作用也有限,机构投资者缺乏。

(四)公司内部监督和控制机制不健全

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不强,董事会由大股东操纵或由内部人控制,难以形成独立的董事会来保证正常的经营与决策过程。公司的监事会的作用也有限,没有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没有任免董事会成员的权利,没有参与公司高层决策的权力。

(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国上市公司的薪酬结构比较单一,不能对董事和高级经理人员起到足够的激励效果。个人收入和公司业绩之间未建立规范合理的联系。

三、国外公司治理结构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三种公司治理模式的横向比较,以及对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的纵向比较,同时结合我国当前国企改革的具体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健全公司內部权力机构,强化董事会的功能,建立问责机制

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及其与治理结构中其他组成部分的协作与互动,是公司制度得以较好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在理论上正确界定董事会的权力基础,使董事会真正成为股东在公司内部的代表;其次要建立健全董事会的结构,设置各种职能委员会,如: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合规委员会等;第三要引入独立董事制度,藉以促进董事尽心履职;第四是应建立和完善董事提名与任免机制,使股东在董事会任免上起决定作用。

(二)调整和优化股权结构,重塑法人治理主体,履行公平性原则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国有股一股独大,是造成上市公司内外制衡机制失效,治理结构扭曲的直接原因。加之国有股所有者缺位、小股东无力也不愿意参与公司治理等原因,导致公司控制权残缺不全,“用手投票”的监督约束机制失灵,从而在国有企业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内部人控制”问题。因此,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在于塑造既有能力又愿意行使股东权利的大股东,必须优化我国国有股集中、法人股和流通股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

(三)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增强透明性原则

公司运行状况的透明度的高低,决定着有关利益主体尤其是少数股东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自己的利益。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有助于维护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节约投资者收集信息的成本,并有助于广大中小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良好的治理结构要求信息披露中采用高质量会计标准-国际会计准则,提高国家之间信息的可比性。

(四)充分重视人力资本价值,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实现竞争性原则

现在经济的发展已经向世人表明人力资本在公司经营发展中已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人力资本价值必须得到尊重和体现。而在现实生活中,行政官员腐败或经理人经济不作为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我国公司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打破行政任命制,建立经理人市场。另一方面,要合理平衡经理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探索使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业绩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3]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杨瑞龙,周业安.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管理,2001,(8).

篇5:试论国外公司治理模式与我国的比较及启示

国外存款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及我国模式的构建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为了防止银行破产而保护存款者的利益所制订的专门制度.它最早建于上世纪 30年代的`美国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当前在我国银行业日趋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经营风险日趋加大,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也势在必行.本文在对国外存款保险制度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模式.

作 者:酒喜明 王宝舟 俞自由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51 刊 名:价值工程  ISTIC英文刊名:VALUE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3 “”(4) 分类号:F8 关键词:存款   保险制度   模式  

篇6:试论国外公司治理模式与我国的比较及启示

内容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障市场经济体系正常运作的稳定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势在必行。社会保障制度对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经济顺利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三种模式及其特点

社会保障制度是对国民因病,残,老,失业所导致的生活困难进行授助的制度体系.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着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社会的“减震器”和“安全阀”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的三种模式分别是投保资助模式,储蓄保险模式和福利国家模式

(一)“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是为劳动者建立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并辅之以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措施,以此来构建满足社会 成员需求的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征社会保障的立法作为实施依据;社会保险为强制性,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社会保障对象主要是劳动者及其家属,覆盖面比较大;保险项目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建立政府,个人和单位责任共担机制,实现风险保障的互助共济;实行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相协调的机制.特征:内容丰富,项目繁多,但保障程度不高;资金来源多渠道;多层次的保障管理体系;强制与自愿相结合;强调自助.(二)“储蓄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是通过国家立法,强制所有雇主、雇员依法按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交纳公积金加上一定的利息,一并计入个人帐户,专户存储,所享受的待遇在其帐户以内支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已发展为住房医疗在内的制度。特点是:退休金单一,缴费率较高,参保者已无力办理其他保险;参保人自己缴费供养自己制度,使社会保险互助互济性不见了;低薪收入者由于缴费额少,老年生活保障不一定可靠。通货膨胀率提高及社会保障积累部分已用于廉租住房、医疗支出.人们晚年生活保障有一定风险;由于承担较高的雇投保费率,削弱了本国商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是在混合经济制度模式下,由政府推行充分就业,公平分配,等政策以消除失业,贫困和不平等.实 行混合经济;实行充分就业;推行收入分配均 等化;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特点:以公民权利为核心确立福利普遍性和保障全面性原则.以国家为责任主体, ,为全体国民实行全方位社会保障制度,保障项目齐全,高标准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同模式的经济效应进行比较的方法;以及社会保障模式实施效果比较与分析。

(一)社会保障制度不同模式的经济效应的比较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社会保障水平增长比较;二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比较;三是失业率比较;四是生活质量比较

(二)社会保障模式实施效果与分析:第一,在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上,采用福利国家模式的国家高于采用投保资助模式和储蓄保险模式的国家。第二,在人均GNP 增长上,采用福利国家模式的国家低于采用投保资助模式和储蓄保险模式的国家。第三,在失业率上,采用福利国家模式的国家高于采用投保资助模式和储蓄保险模式的国家。

三、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情况与总体趋势对我国的启示

(一)各国社区保障制度改革的情况

英国:1补助金着重发给最需要的人2最大限度地减少依赖性 3尽可能简化,易于解释和被人们理解,接受 4体制须适应服务对象,社会保障体制要适应社会习惯,不同的对象要有不同的体制 5减少舞弊和滥用6鼓励树立个人责任感

德国:2003年至2005年,德国用就业促进来代替“失业保险法”促进失业人员就业。就业促进法主要是对寻找工作的人员进行救助。2005年改革,将待业人员和失业人员两者

融为一体,由联邦政府劳工局和地方政府管理社会救济的人员来共同管理。

瑞典:一是削减和控制社会福利支出,紧缩社会保障支出是瑞典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政策措施。从80年代末开始,社会民主党政府在健康保险方面、养老金方面、失业方面,推行社会保障支出紧缩政策。二是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责任。三是社会福利制度中引入竞争机制

美国:上世纪90年代初大规模调整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是放在削减医疗保健方面的开支。在改革家庭福利保障上,通过限制领取联邦福利金的福利改革议案。

日本:改革内容:一,2000年3月,日本国会通过了养老金制度改革相关法案,将按月工资收取养老保险费改为按年收入收取;设立青年学生保险费补交制度;延长收取养老金保险费的年龄;提高领取保险金年龄;增加政府对养老金的负担。二,根据修改后的健康保险法规定明确了三条基本原则:一,根据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等结构性变化采取灵活性对策,构筑经济财政平衡、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保险制度,坚持国民皆保险;二,在尊重保险人的自立性与自主性的基础上,力求医疗保险制度给付的平等与负担的公平,实现医疗保险制度的一元化管理;三,加强保险人、医疗机构、地方公共团体之间的合作,对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服务。

(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势:1增收节支,提高效率;2促进就业,支持培训;3增强社会保障的激励作用;4社会保障体系私营化,充分调动民间力量。

(三)综合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情况与总体趋势,制定符合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综合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建立我国多元社会保障制度.根据我国目前社会经济不发达的状况,多种所有制的不同特点,应建立不同层次标准的,以公积金储蓄为主体,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辅的多元社会保障制度.借鉴新加坡公积金储蓄的成功经验,建立我国社会保障的个人负责制,社会保障建立在储蓄的基础上,使得个人利益能充分体现出来.这种个人负责制的公积金制度将会避免福利“大锅饭”的发生,同时又充分发挥其社会保障的功能,解决居民的养老,就业,就医等问题.在我国目前经济不发达,社会保障条件尚有限的条件下,社会保障的个人负责制尤为重要.并且学习新加坡公积金购买组屋和资本积累的经验,发挥保障资金的住宅建设和国家建设功能.我国住房建设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公积金储蓄,可以筹措到大笔资金,加快住宅建设,扩大房源,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学习各国扩大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作法,为我国社会保障提供足够的资金.我们应发挥各种积极性,扩大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共同分担保障资金,并逐步形成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为主,国家为补充的资金结构.借鉴各国社会保障立法,促进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化.我们应将社会保障纳入法制轨道,通过立法形式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公民的社会保障权益.总之,应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尽快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参考文献:1.和春雷.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M].北京:天津出版社,2001

2.丁开杰.社会保障体制改革.[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章桂琳,彭润金.七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4.曾宪影.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启示[M].江苏社会科学,2006(6)

上一篇:万里学院电子商务试题下一篇:电力调度主任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