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资源

2024-06-02

数字资源(共8篇)

篇1: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教育资源≠教学资源

摘要:信息化环境下使用数字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我们已司空见惯。但数字资源、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源是外延和定义都不同的三个概念,一线教师常常将它们弄混并不加区分地应用。本文从课堂应用入手,着重?U述了三者的转化过程及教学应用时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数字资源;教育资源;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12-0089-02

信息化时代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信息的数字化。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不可能不使用数字资源,随着数字资源的不断丰富,哪些数字资源可以成为教育资源,哪些教育资源可以纳入课堂成为教学资源已成为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 数字资源≠教育资源

通常,把利用信息化终端设备看到听到的都称之为数字资源,可简单将其划分为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含动画)等。一般来说,一线教师除了手中有限的与教材配套的数字资源外,更多地是利用网络寻找自己需要的数字资源。听课中,笔者发现,教师将原生态数字资源放置在课堂中充当教育资源的情况比比皆是。

笔者认为,网络数字资源在升级为教育资源之前,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1.筛选。利用搜索引擎在网络上寻找所需教育资源是一线教师的常规做法。面对海量的数字资源,“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的“取舍”体现了教师对学科性质的把握和对教材的理解。一位教师在讲《满江红?抒怀》一课时,从网上下载了一个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中的音频来感受诗文的节奏,这个视频中的朗读是表演性质的朗诵,听着让人很不舒服。且不说提倡语文教师课堂上范读课文,单从数字资源的选取来看就很不恰当。

2.下载。确定数字资源并下载。文本、图片的下载比较简单,这里就不再赘述。视频下载是一线教师经常遇到的难题,笔者在这里给大家推荐几种下载工具和下载方法。“硕鼠”“稞麦”是两款性质相同的下载软件,适用于国内大多数主流视频网站,具体使用方法感兴趣的教师可以自己下载摸索使用。另外,还可以等网上视频全部播放完毕后,在IE缓存文件中寻找视频文件。当上面的下载方法都无效时,教师可以使用“快剪辑”“喀秋莎”等录屏剪辑软件进行选择性录屏,这样可得到需要的视频。

3.处理。从教育资源专网上下载的可能是教育资源,但从公网上下载的数字资源绝不是教育资源,必须根据课程性质、教材目标、教学过程等需求进行技术处理才能成为教育资源,如截取、增效、重组等。将网络原生态的数字资源作为教育资源直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这是教育资源应用的大忌。一位教师讲《生物育种》一课,用下载的某日《新闻联播》视频导入新课,长达半小时的新闻联播中介绍我国生物育种发展状况的仅有几十秒。教师课前对自己提供的资源并没有进行截取,“东拉西拽”了一分多钟学生才看到了预定的内容。

这里的“筛选”体现的是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素养;“下载”和“处理”显现的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那是不是经过了上面三个步骤后形成的教育资源就可以成为教学资源呢?答案是否定的。● 教育资源≠教学资源

可以把具有教育属性的数字资源统称为教育资源,但不能说“差不多”的教育资源就可成为教学资源。笔者认为,在将一个教育资源纳入课堂教学成为教学资源之前,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1.审视。这是将拥有的教育资源纳入课堂教学之前必须要做的。首先,要审视教育资源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的契合度。这是资源应用的关键,契合度越高融合度就会越高。其次,要考虑教育资源的放置位置,是放在课前创设情境,还是放在课中优化课堂结构,或放在课尾梳理总结。不同的教育资源放置在不同的位置,作用不同,效果也不同。在听课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应用教育资源方面都存在“跟着感觉走”随意使用教育资源的现象。在初中思想品德《自觉维护正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用《好汉歌》引入,并让学生找出《好汉歌》中反复出现的一句歌词――“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与教学主题“自觉维护正义”的教学目标是相悖的。这样不加审视地随意使用数字资源对教学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2.加工。一个教育资源在纳入课堂教学成为教学资源之前,教师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我要用这个资源?我用这个资源干什么?……使用资源的目的和作用等搞清楚之后,教师一定要动手对即将纳入课堂教学的教育资源进行适度加工,使之契合教学目标,将其提升为教学资源。即使使用《好汉歌》这样的短资源也不能让其全部呈现,应该截取与教学目标最相近的那一小节,大概就几十秒的时间。对于网上得来的较长的数字资源,按照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进行加工、重组的工作就更不能少。例如,在教学初中语文《阿炳与二泉映月》一课时,一位教师在网上找到了一个纪录片《二泉映月的录制过程》。此片以人物专访的形式呈现,时间很长,这位教师将此纳入教学过程中,但没有进行任何加工重组,而是边讲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拖拽”观看,将一个极具使用价值的教育资源分割得支离破碎。这样使用资源给教师的警示是:缺少加工的数字资源很难与教学目标直接融合。

3.诠释。教师将教育资源纳入课堂教学之前,首先要明确应用目的和作用,其次要做好资源的诠释准备工作。此项工作对从长篇电视连续剧中截取的视频资源来说尤为重要,某教师在教学小学语文《民族英雄戚继光》一课时,从电视连续剧《戚继光》中截取了一段大战前戚继光的阵前训话,时长约3分钟。学生看完后,教师问:“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一个女生脱口而出:“帅气!”全班哄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究其原因是教师播放截取视频前,既没有对视频前后背景及截取视频本身进行简要介绍,也没有提醒学生看视频时重点观察什么。学生看到的只是1个年轻英俊的男演员在队伍前走来走去说着话。“帅气”的答案就不难解释了。课后调查更发人深思:笔者随意问了5位学生,“那个年轻的男演员扮演的是谁”?只有一位学生答出来了,还有4位学生竟然说不知道。

当教学中加入了“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这两个因素后,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变得比传统教学过程更难把控。笔者认为,教师恰当使用数字资源,必须提升两种能力:一是将数字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能力,因为数字资源不等同于教育资源;二是将教育资源升级为教学资源纳入自己教学过程的能力,因为教育资源不等同于教学资源。当然,任何能力都是从失败中不断积累的,但关键是教师要学会反思与总结。

篇2:数字资源

摘 要 以浙江图书馆的实践和探索为例,论证在复合型图书馆发展阶段,在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中,应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示灯,以特色数据库为制高点,以地方文献为重头戏,以开发利用为生命线。

关键词 数字化;复合型图书馆;系统科学;特色数据库;地方文献

中图分类号 G25O.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21403一OOO9―02,

文献资源数字化和数字化资源开发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复合型图书馆研究课题的核心问题。本文围绕这一命题,以浙江图书馆的实践探索为例进行理性思考。

1 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示灯

系统科学将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构成与自然科学、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并立的新兴科学门类。系统科学一方面以提炼融合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的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等技术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因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诞生的自身综合性横断学科自组织理论的创立而丰实。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系统科学前进的步伐。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项典型的系统工程,具备了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动态性、有序性等基本特征。

1.1 数字图书馆是人类大智慧的结晶和高科技产物的庞大人造系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从宏观视角而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脱离不了国际间的携手合作。例如美国联邦政府提供资金的合作规划――数字图书馆创始工程第二阶段,是一个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单位主办,由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协会(IMLS )等单位协办的政府机构内的计划。该启动计划是由多机构发起,旨在寻求提供下一代数字图书馆基础研究的统一领导,以推动分布于全球的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并赞助现存的和新建的团体关注有所创新的应用领域。我国文化部于2ooo年开始在全国倡导实施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旨在建设超大规模的优质中文信息资源库群,并通过国家高速宽带网向全国及全球提供服务,最终形成世界上最全面、最系统的网上中文信息基地和服务中心。再如中美100万册图书数字化计划,预计耗资近2ooo万美计划在3年内对100万册中、英文图书进行数字化加工,实现网上全文检索、阅读。该计划已于上半年正式启动。从微观而论,数字图书馆的准确定义应该是超大规模的、分布的、多文化、多媒体、多语种,可无缝连接、跨库检索的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库。由若干子系统构建,包括数字资源的采集、加工、知识挖掘、信息发布与检索、管理、参考咨询、用户培训等。因此,无论从规模、内容到形式、技术都远非仅凭任何一个馆的实力能够企及的。

1.2 数字图书馆系统是一个实体和抽象相结合的动态的开放系统,技术创新为其不竭源泉和动力

数字图书馆系统以计算机硬件、网络通信设备等物理状态的存在作为组成要素,又由概念、原理、指令、程序等非物质实体构成。比如,以处理文献资源为基本目的的元数据标准,以揭示收藏和服务功能的OPAC体系,知识产权的授权使用,数字化资源质量保障体系和效益评估体系,与环境有信息、物质和能量交互作用,系统内部结构也可以随时间变化。数字化信息资源组织形式从顺序的、线性结构转变为直接的、网状结构;信息存储形式从单介质转变为多媒体。技术是数字图书馆系统演化进程系统的序参量,技术轨迹的斜率,即技术突变,引起局面的突变。数字图书馆建设本身充满着不确定性,无处不在的非线性永久地发生作用。

互联网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连通,万维网实现了网页的连通,如何将物理上互连的众多资源汇聚起来,联合提供服务,是近几年新兴的网格技术的实质。网格就是要实现互联网上所有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的全面连通,其应用将遍及各个领域,成为具有高性能处理、海量数据存储和大量仪器设备等特征的21世纪人类社会的信息处理基础设施,最终实现网络虚拟环境上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消除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

2 以特色数据库为制高点

2.1 拿来主义

数字图书馆好比长江大海,不弃涓流,容纳百川;而形形色色规模不等的数据库构成其主体和实质性基础。我国已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内涵宏富、使用成熟的大型数据库,仅浙江图书馆先后引进及建成的大型镜像站就有<超星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基本古籍库》等。上述数据库可能其内容有交叉,但已没有必要重复建设。国家图书馆制定的数字资源建设八原则:即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的原则,公益性为主的原则,突出重点原则,严格遵照标准规范的原则,自建与购进并举、相互协调与相互补充的原则,注重规模与时效的原则,统一管理、定期维护的原则,自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归纳精当透辟,可资各图书馆借鉴。

2.2 自建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宗旨是将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数字化,加速改变互联网上中文信息匮乏的状况,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当代建设的辉煌成就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展示,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各图书馆正根据自身馆藏特色与地域优势,利用“都柏林核心元数据”格式,按照选题、编排、数据质量、检索途径、用户界面等规定建立专题数据库,尽全挖掘、扫描、收集(或链接)、整合、存贮、揭示有价值的实体和虚拟资源。

2.2.1 古籍善本数字化

古籍因其不可再生,亟待保护的文物价值和不涉及知识产权保护范畴的可操作性,应当列为先行实施数字化的文献资源。已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的《浙江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收录范围为:“一般以清代乾隆六十年为下限。凡乾隆六十年以前之写本、刻本、活字本、抄本与稿本,皆在选录之列。清代嘉庆元年以后宣统三年以前之稿本,流传较少之刻本、抄本、名家批校题跋本,19以后罕见之传抄本,亦在选录之列。”共收录古籍6935种7506部,其中经部864种955部,史部1894种部,子部1528种1641部,集部2574种2805部,丛部75种84部。2OO2年7月起,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确定再造善本1300种,首期再造唐宋善本700种。2OO3年已再造善本4o余种,耗资2OOO万元。2OO4年再造200种。古籍尤其是孤本、善本的数字化,堪称是最妥善的保护、保存措施。

2.2.2 缩微胶片转化

缩微摄影技术采用专门的设备、材料和工艺,把文献资料以缩小影像的形式摄影记录在胶片上,经加工制作成缩微品保存和使用,为保护文献原件、提高文献利用率、降低管理费用发挥过重要作用,成为文献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与数字化资源比较,其存储空间仍旧占用大,保管条件要求高以及检索不便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浙江图书馆经过2o年的努力,已将大量古籍和特藏制成缩微胶片,仅清末民国期间的浙江版旧期刊就逾530余种、旧报纸250余种,共计50万拍。将这批珍贵资源的数字化已纳入议事日程。

2.2.3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库

集中精兵强将,开发研制既兼容通用又特性鲜明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本身极具科学探索意义,并且蕴涵着明显的或潜在的经济实用价值,应当予以重点扶持和鼓励。比如,浙江图书馆初步建成的《中国历代名人图像数据库》和《外国名人图像数据库》,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浓缩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创造者中的代表人物的风貌,具备文化、教育、审美、统计、工具等多种功能。前者设立了名人姓名、汉语拼音、生卒年、生平功名(例如官衔升降、职业变更、中举登第等)、字号别称、时代(分远古、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近现代)、籍贯(古今地名)、图片说明等检索点,已收录人物5OOO余名,图像10000余幅,预计人物将达10000余名,图像2O00O余幅;后者设立有英文名、中译名、身份、生卒年、生平事迹、国别及出生地、所属大洲、图片说明等检索点,已收录人物2OOO余名,图像4OOOO余幅,预计将达10000余人,3OOOOO余幅图像。数据库分别可通过局域网和广域网访问.问世以来广受欢迎。

3 以地方文献为重头戏

家有谱,方有志,国有史。古人云: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作为中华文化宝库的珍贵财富和奇葩,享有“地域百科全书”的美誉,具备资治、存史、教化、兴利等功能。开发、利用其宏富祥瞻的信息内涵,为社会主义精神、物质文明服务,意义显著、前景广阔。但纸质地方文献不少系非正式出版、未广泛流通的灰色文献,存在着冗余度大,头绪纷繁,查检不便,引用困难等诸多缺陷。浙江图书馆从19建馆肇始,就将尽全收藏本省地方文献胪列为文献采集条例的重中之重。迄今为止,经多方征集和采购已入藏新编浙江省省级志、综合志、专业志1600余种。浙江图书馆正着手将此1600余种新编方志印刷本全文,采用先进录入加工技术数字化。并经标引,建成操作电脑化、检索智能化、传递网络化、存储自由化、资源共享化的浙江省新编地方志数据库,为浙江省地方志的取精用弘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地方戏曲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财富,根深而叶茂,浙江图书馆将建立多媒体数据库的首选目标锁定为发源于本土而影响全国、享誉环球的<越剧》。其框架结构为越剧史料、越剧简史、梨园往事:轶闻、传记;越剧之最;越剧剧目:传统剧、经整理的古装剧、新编古装剧、现代剧;流派唱腔:越剧音乐、常用乐器;越剧表演流派和艺术特色,表演行当及表演程式,名家新秀:演员、编剧、导演、作曲;舞台美术、化妆;越剧机构和学校(19个):戏班、剧团、研究机构,另有相关资料,包括:越剧研究、相关论著、演出习俗、越剧戏考、戏曲会演资料、评奖资料、拍摄电影、录像名单等。

浙江图书馆初步建成和在建的数据库尚有《浙江旅游文化多媒体数据库》,以遍及浙江的成千上万的名胜古迹、文化景观为经,以名人、翰墨、特产、佳话为纬;<浙江藏书研究数据库》全面揭示1260余位浙江籍藏书家的独特魅力和藏书活动的文化底蕴,以及<浙江期刊选目数据库》《关注长三角专题数据库》等。

4 以开发利用为生命线

纸质出版物增长势头依然迅猛,而网上可利用资源更呈海量发展趋势,智能化模糊检索体系极大提升了文献的查准率、查全率,强化了信息的可共享性和增值性;纷至沓来的信息用户也愈渐成熟,需求更凸显多元化、理性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全天候开放f下转第页)(上接第1O页)和全方位揭示各类实体和虚拟资源,构建便捷的信息通道、知识平台和导航系统,理所当然地成为以保存文化遗产、传播知识信息、开启智力资源为己任的图书馆工作者在知识经济新时代的神圣职责。

4.1 弘扬先进文化,倡导网络文明

“网络文明工程”是由文化部、团中央、广电总局、全国学联、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光明日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单位于2OOO年l2月7日共同发起主办,以“文明上网、文明建网、文明网络”为宗旨的大型网络管理和引导活动。根据对搜索引擎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互联网上相对独立的中文文化网站约为5个,其中以WWW开头的,约有34OOO个。我国数以千计的公共图书馆大多建有自己的网站,而且开设了电子及多媒体阅览室,也正在以高品位的创意,高格调的`内涵,高标准的管理,高质量的服务成为网络文明工程

的骨干力量。

4.2 主动激活信息,积极参与竞争

数字化资源因其多文化、多语种,纷繁而虚拟,既形成汪洋大海式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知识、智力源头活水,也造就了深不可测、奥妙无穷的科技迷宫,增大了深度挖掘、精当整合的难度,对于图书馆工作者的文化素养、业务功底和动手能力相应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浙江图书馆在网页上不仅启用馆藏书目查检、预约、续借,自建和引进数据库,搜索引擎推荐和技巧指导,有关网站链接、网络资源导航等功能,并且开辟信息服务和互动热线,快捷解答咨询,代为检索遍及科研课题、专利发明、技术革新、编史修志、策划设计、留学深造、论文撰写等各类资料,并编汇和原文传递包括饮用水、乳制品、酒业、保健品、管理营销、房地产、等多项专题系列资料。占有优势的丰瞻广袤的资源,训练有素的娴熟查检技能和世代相传的职业道德根基,构建了图书馆介入市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4.3 建设开发并举,纸质网络双赢

枯树无果实,空话无价值,数字资源建设不仅需要坐而论道,更需要起而行动。我们亲身参加了数据库建立的实践,真切地体会到其调研、筹谋、搜寻、输入、校对、补充、更新..道道工序的繁琐艰辛,也领略到其包含的创造性劳动、智力展现与个性张扬的成就感,尤其可以分享被开发使用、发挥效益的喜悦。而被愈来愈多的人所认识、所使用乃至信赖和倚重,正是数据库建立以及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终极目标。边建边用,以使用的深度、广度、力度作为评估价值、改进质量的试金石和催化剂,可以确保文献数字化的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人类文化传统和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律注定了复合型图书馆的长期客观存在,事实雄辩地证明,数字化资源建设不会因为停电的烦恼以及病毒、黑客的作崇,减缓前进的步伐。与此同时,纸质文献的全方位开架阅览、外借,也没有因为失窃频仍而畏首畏尾;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于这一不可逾越的图书馆发展阶段的各个工作环节。遵循系统科学要素,前瞻性地通盘考虑实体和虚拟资源的现状与发展,有目的地推动两者的相济互补、共存共荣,制定一馆一地一省以至全国的文献数字化建设、开发及共建共享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建设与使用并重的措施,图书馆必定会取得文献数字化的飞跃,开创纸质与数字化资源管理及利用双赢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钱学森.大力发展系统工程,尽早建立系统科学体系 光明日报,1979―11―10(2).

[2]黄晓斌,邓爱贞.网格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图书馆建设情报资料工作,,(5):32―35.

[3]刘世昕.新一代互联网将升华为“网格”WWW要变CCC.中国青年报,20O2―04―12(5).

[4]赵达雄.美英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项目概览[J].图书馆杂志,2O02,(3):70―71.

[5]劳莱斯・莱斯格.重围中的因特网

[6]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指导小组.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2003--规划)

(赵达雄,男,浙江图书馆研究馆员)

(陈蓓,女,浙江图书馆馆员)

(张蓉,女,浙江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篇3:数字资源

1、数字资源农村应用基础环境

云南省国土面积超过39.4万平方公里, 超过1400个乡镇、13500多个行政村分布其上, 大部分地区属于低纬度高原, 气候多样性明显, 同一海拔的不同地区分属于多种气候带。境内江河纵横, 山坝交错, 土地肥沃, 日照充足, 热量丰富, 雨量充沛, 干湿季节分明, 雨热同期, 干冷同季, 年温差小, 大部分地区终年无霜, 为农作物的生产和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不利方面是干季和雨季过于集中, 分布不均, 还伴随有洪涝、低温冷冻、冰雹等灾害, 会给农业带来危害。独特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云南省农业种植养殖的特殊性、多样性及复杂性, 新物种新技术难以在大范围内推广实施。总体上看, 云南省仍是比较典型的农业省份。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 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 农村的各类基础设施条件远远落后于省外, 且存在不均衡性, 多山地区的“三通”问题至今还没有彻底解决, 严重制约着“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a另外, 许多村寨存在“看病难、看戏难、看电影难、读书难、读报难、学科技难”等问题。

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 各民族之间语言不通, 文化风俗存在巨大差异。边境一线还面临着境外不良文化的冲击与渗透, 中华优秀文化亟待发扬。

2、数字资源的内容

云南省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作为云南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枢纽, 一直致力于资源建设工作, 一方面收集加工整理适合本省使用的各类数字资源, 一方面着力于把优秀文化、优秀科技推广到乡镇农村, 使文化共享工程真正惠及农民。

目前, 云南省分中心已建成容量超过4.5T的、以视频节目为主的文化信息资源库, 内容包括地方戏曲、电影电视剧、知识讲座、农业专题片、文化专题片、综艺晚会、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专题多媒体资源库及云南特色专题库等。

1) 戏剧戏曲

包括中国戏曲和歌剧舞剧在内的各类节目, 其中的代表作为京剧、沪剧、豫剧、吕剧、川剧、越剧、汉剧、楚剧、黄梅戏以及歌剧、舞剧、话剧、音乐剧和木偶戏等。共1486部、2188h。

2) 专题讲座

涵盖了文化共享工程各级中心和有关文化学术机构等举办的名家系列讲座。内容涉及文史哲学、政治经济、诗词戏曲、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文博考古、社会文化、未成年人教育和科普法律等领域。共4047场、3309h。

3) 影视作品

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国产影片、部分外国电影以及部分国产电视剧。766部/集、1326h。

4) 专题片

包括农业专题、文化专题两部分, 内容覆盖种植养殖技术、进城务工、法律法规、自然风光、民间习俗、灾难自救、病疫防治等方面。农业专题片:6838部、2798h;文化专题片:2922集、1466h。

5) 曲艺作品

名家名角表演的相声、小品等。共1183部、592h。

6) 综艺晚会

以近年来文化部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为代表的各种晚会。共436场、480h。

7) 动漫类节目

以少年儿童为服务目标, 特别征集的动画片。共3198集、381h。

8) 少数民族语言类节目

1021部、660h。

9) 多媒体资源库52个

由著名专家撰稿, 资料丰富、权威, 用大量文字、图片以及精彩的视频、动画和游戏等, 全面系统地展现各个专题的源起、发展、特点、风格、代表作品等。是文化共享工程拥有自有版权的精品资源。如中国舞蹈、中国漫画、中国园林等。

10) 云南专题数据库12个

云南农业资源库、云南花卉、云南普洱茶、云南禁毒防艾资源库、云南文化旅游、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独有少数民族、云南青铜器、云南重彩画、云南版画、云南舞台艺术资源库、农业科技视频资源库。

云南省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内容多, 涵盖范围广, 涉及到农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种植养殖到文化娱乐、到养生保健等应有尽有。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合理推广使用, 必将为农村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3、数字资源农村应用阵地及注意事项

1) 数字资源农村应用的阵地

数字资源农村应用依托云南省文化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 (以下简称“农文网培学校”) 及分校。

农文网培学校是结合云南省农村文化工作实际, 为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实现文化惠农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创举。农文网培学校是这样的一所学校:利用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作为主要教材, 利用乡镇文化站、文化活动室作为文化服务及培训的主要阵地, 利用文化站的管理人员作为常务工作人员, 通过在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建立农文网培学校及分校, 整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 创新共享工程基层站点的运行方式, 增强农村文化设施、文化资源服务群众的能力, 达到提高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养的目的, 从文化层面上解决“三农”问题。农文网培学校分校是农文网培学校在村一级的延伸与发展。

2) 文化共享工程农村应用推广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 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农村应用推广要“以人为本”

文化共享工程农村应用推广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出发, 提供农业种植养殖技术、法律法规常识、文化娱乐、医疗养生保健、视频点播、互联网接入、远程教育等, 最终使农文网培学校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农村应用推广服务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2)

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农村应用推广要注意做好宣传工作农文网培学校应加大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农村应用推广的宣传力度, 通过宣传栏、广播等方式扩大宣传面, 方便当地农民群众了解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 进而使用数字资源;主动了解农民群众的生活文化需求, 以个性化、多样性的服务。

另外, 还应对当地农民群众定期开展针对使用数字资源的计算机相关培训, 有目的地引导用户去利用数字资源。

(3) 整合资源, 集成平台

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农村应用推广在当地还应注意收集整理适合本地农业生产生活的各类数字资源。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质高量大, 只有选择合适的数字资源进行下载存储, 才能保证数字资源的有效使用, 避免造成资源破坏及重复劳动。

(4) 创造良好的数字资源利用环境

农文网培学校一般都设有电子阅览室, 其与一般电子阅览室的区别在于。一是避免了学员上网聊天、打游戏等活动;二是所有农民群众免费服务;三是有专人指导、咨询。数字资源阅览室的建立。能够调动学生利用数字资源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利用数字资源方面能够获得更多的训练与积累。

4、数字资源农村应用的目的-培养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是先进农业技术的掌握者和推动者,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是新型农民, 他们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力量。新型农民具有较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经验与知识, 通过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的正规农业技术培训及文化培养, 农民的素质大幅度提高, 这些新型农民成为推动农业及农村发展的强大动力, 这样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批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的新型农民, 将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将具备坚强的保障。

篇4:数字资源

摘 要:本文对印刷文献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和教学资源库资源的分类方法进行了比较,系统分析了教学资源库资源分类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教学资源库资源分类的原则,并使用分面组配法设计出较为合理的教学资源库资源分类方案。

关键词:教学资源库信息资源分类

中图分类号:G25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9-0049-03

要实现对教学资源库中资源的有效管理、查询、共享和使用,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数字教学资源分类体系。而资源分类的目的是便于使用者在教学资源库中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

一、教学资源库的数字资源分类与其他信息资源分类的比较及其存在的问题

1.教学资源库的数字资源分类与其他信息分类的比较

信息资源大致可分为印刷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前者以纸质形式存放在各种图书馆、档案馆及资料馆中,而后者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数字形式发布、存取、利用的信息资源的总和。

网络信息资源和教学资源库的数字资源均为数字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其特点是内容极为丰富、信息动态变化、时效性强、检索快捷迅速,但整体分布混乱、无序、没有统一的发布标准。而教学资源库的数字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或再加工制作的、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上运行的、能展现相关知识节点内容的教学材料。其特点是专业性强,可以由人为控制资源发布标准。这几种信息资源在表现形式、存储方式、传播特点均有所差异,因而,它们的分类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印刷文献信息分类是以纸质文献为主要处理对象,其所使用的信息分类法主要为“中图法”(《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图法”在编制时考虑的是印刷型文献的特点,即系统性、单一性、学科性。整个体系的构建是以学科分类为基础,按知识门类间的逻辑关系,层层列举,逐级展开,适合学术信息资源的组织。但这种体制的分类法层级太深,制约了信息检索功能的扩展。

网络信息分类是以分布在众多网站或网页上的信息资源为分类对象,一般以主题法为中心或主题与学科相结合设类。采用多元划分,多维展开,形成网状分类体系。也有如搜狐、雅虎等网站采用自编分类体系。网络信息分类减少了层次,使体系简明,重点突出,在类名的名称上力求通俗易懂,便于一般使用者检索信息。但网络信息分类查准率低、科学性和系统性较差,只适合大众信息资源的组织。

教学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是按照统一的符合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技术规范和课程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由优秀的数字化媒体、知识点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是一个开放式教学平台支持的资源库系统。因此,教学资源库的数字资源分类是以分布在一个系统中的信息资源为分类对象。它既要适合学术信息的组织,又要便于浏览和快速检索。

2.教学资源库的数字资源分类存在的问题

目前,教学资源库的数字资源分类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未遵循统一的技术规范,分类体系混乱、不完整,分类针对性不强等方面。

(1)教学资源库建设技术规范不统一

当前,我国教学资源库系统主要有两大类,厂商开发的商品库和各高校自主设计和开发的教学资源库,这些资源库大多未按国家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建设。不同厂商开发的资源库的结构、内容、检索手段、资源格式与分类方法各异,学校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系统等资源不能整合于购来的资源库中,导致难以实现资源交流与共享,而影响到数字教学资源库的使用和推广。各校自建的资源库也未遵循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使得库间的资源不能共享和动态交流,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2)教学资源库的分类体系缺乏完整性

很多教学资源库的资源分类体系结构不严谨,设置大类随心所欲,导致一些资源无类可归。自设二级类目,而各类目的下位类数不平衡,类目间逻辑混乱,同位类间界限不明。教育部发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规定,可根据教育资源不同的程度,分为一级分类和二级分类,甚至三级、四级分类等。但扩展的意义并不是给用户一个无限的空间,任由其随意建立分类体系,而是要求优先符合规范所提供的分类标准,再根据实际需要建立自己的分类。

(3)教学资源库的资源分类方法单一,不能满足多元化用户的需求

目前,教学资源库的数字资源分类方法多采用等级式分类,此法符合人类的思维习惯,便于使用,但此种分类方法比较机械,难以改变,覆盖面不广,对多学科多类型交叉信息的处理能力偏弱。

教学资源库的资源需求为多层次,教师希望获取与教学、科研相关的资源,而学生渴望得到更全面、丰富的学习资源,目前数字教学资源分类还不能满足这种用户需求的多元化。

二、教学资源库的数字资源分类的原则

资源的分类目的是能使用户在教学资源库中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因此,在设计教学资源库分类体系时,不但要考虑教学资源数量多、内容杂、变化快、类型广、范围宽等特点,还应充分考虑教学资源的自身特点,在建立数字教学资源分类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

虽然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传统文献信息资源有着明显区别,但其分类体系仍必须以科学的知识分类为基础,在不影响实用性的前提下,应尽量保持较为严谨的等级关系,选择信息内容最稳定的本质属性和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

类目排列要有系统性和规律性,基本大类是分类的大纲,是分类体系中的一级类目,大类设置恰当与否决定了整个分类法的全貌。大类的设置必须全面,不能有所遗漏,而导致某些类目无类可归。应遵循“各同位类之间内容互不交叉”的原则,以免出现分类混乱现象。教学资源库是为各学科的教学服务,因此,大类的设置要借鉴传统的文献分类结构。一般来说,数字教学资源应根据学科类目进行逻辑排列,以便服务对象查找信息。

2.直接性原则

数字教学资源库的用户是教师和学生,分类体系不宜太复杂,应简单、实用,因而其分类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应是分类主题一体化。所谓分类主题一体化是指将分类检索语言与主题检索语言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兼有两种语言的标引和查找功能的检索语言。以学科聚类的资源分类法系统性较强,有利于从知识门类、学科角度集中资料,便于用户对某一领域的知识进行全面了解。以主题聚类的资源分类法有利于一般非专业人员查找资料,数字教学资源分类体系的设计可以结合二者的优点,以学科分类法为主,主题法为辅进行设计。

分类层次不宜太多,类目因需而设,突出重点,方便浏览。传统文献分类法结构细密严谨,层次太深,将其运用到数字资源分类后,用户查询资料必须层层点击。一般分类层次以3~4级为宜,以便迅速查找信息,也可减少资源库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3.面向用户原则

随着数字资源的增多和教学资源库的普及,其用户群也趋向多元化,除学校师生外,还有科研、教辅和管理人员等。因此,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应充分考虑不同用户的需求差异,包括资源内容、用户查询习惯等。因此资源库的设计者在考虑数字化教学资源分类体系时,可以利用分面组配的思想设置多个检索入口。

4.可扩展性原则

科学技术与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用来组织知识与信息的数字教学资源分类体系,必须能适应人类知识的发展,要有应对新学科、新知识、新信息的潜力,在设计资源库分类体系时,其大类设置应涵盖所有知识领域,细类目设置适当预留空间,以确保在添加新资源的内容和属性时,不打乱已建立的分类体系的结构。在二级以下的类目设置上要为未来预留扩展空间,以便能适时添加新产生的学科和知识点。

三、建立合理的数字教学资源库的资源分类体系

本文设计的数字教学资源库的分类体系采用分面组配法,其原理是先确定几个分类标准,即分面,再确定每个分类标准中的若干特征值,即类目,每一分面的类目与其他分面的类目分别组配,形成许多组配类目。根据此原理,将数字资源的学科属性和类型属性分成两个面,再根据资源的学科属性和类型属性的特征分成若干类目,将其组成学科和资源种类类目交叉组配,呈现给服务对象进行检索。

1.数字教学资源学科分类

数字教学资源库的服务对象是学校师生,其分类方法应符合他们按学科检索资源的习惯。本文设计的学科分类法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为基础,参考教育部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代码》和《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代码》,根据各种不同数字教学资源的学科知识内容属性进行学科分类。

本分类设置三级类目,一级和二级类目为查询页面的首页,三级类目放于组配检索页面。为方便使用者查询,先将学科归类为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五个一级类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的一级学科设置为二级类目,如自然科学一级类目下分设“数学”、“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等,如图1所示。每个一级类目下增设一个“其他”二级类目,以便存放分类不明确或新发展的或与本类目交叉的学科资源。

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的二级学科设置为三级类目,如“数学”类目下分设“数学史”、“数论”等,如图2所示。

2.数字教学资源素材类型分类

该教学资源素材类型分类是根据教育部2002年发布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31),分为媒体素材、试题库、试卷、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网络课程九大类,并设置一个“其他”类目以存放分类不清或未列入九类的资源,如图2所示。

3.资源的学科与类型类目的分面组配

将学科的三级类目与资源类型的类目进行组配,即可检索到各学科的各类资源。如点击学科的“数学史”和资源类型的“视频”,则出现的查询页面为教学资源库中“数学史”学科的全部视频资源目录。

为减少翻页次数,加快检索速度,本分类法将学科的三级类目与资源类型类目进行组配。

如果教学资源库中资源量大,可设置学科的四级类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的三级学科),并在二级到四级类目页面与资源类型类目进行组配,这样检索页面会增加,查询速度也会受到影响;如果教学资源库中资源量较少,可将学科设置到二级类目,并在二级类目页面与资源类型类目进行组配。此外,还可根据各类学校的专业设置增减学科各级类目数。

四、结束语

目前,各高校正在建设或计划建设教学资源库,而教学资源库的查询速度、准确度,资源共享与添加新资源等均与资源库的分类系统有关,因此,应加强研究教学资源库的资源分类相关的问题,如统一建设技术规范,统一分类标准,如何建立拥有海量资源、且学科类别众多的大型教学资源库的资源分类体系等。

参考文献:

篇5:数字资源应用培训体会

昌邑市饮马镇赶仙庄小学—梁晓庆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们进一步地掌握了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提高了认识。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讯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转变信息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

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2.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

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为了进一步加快教师现代化教育信息意识,我做了一下小结。

一.参加培训的教师情况。培训当中所有老师全部正常到场。

二.培训效果。

1.全体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培训过程种都很认真,刻苦,好学。

2.培训完毕后也参加了培训总结。

3.培训过程种教师兴趣高涨,有不明的地方及时寻求答案 4.培训内容结束后通过死地操作加深了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5.通过模仿,提高课堂质量。

篇6:教学点数字资源培训总结

本次培训认真贯彻《苏仙区教育局关于实施“教学点数字资源全

覆盖”项目学校教师全员培训工作的通知》和省市相关会议精神,落

实相关文件精神。通过培训学习,使各教学点进一步地掌握了有关现

代信息技术的知识,提高了认识。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讯网

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转变信息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

手段的改革,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

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

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

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

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2.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

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

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

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

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培训结束后,为了进一步加快教师现代化教育信息意识,我做了一下小结。

参加培训的情况。

培训时间达1个月,现场培训两次,5月22日至23日,包括数字资源组成,操作使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软件的基本使用等知识和技能。各教学点教师全部到场,中心完小除个别55周岁以上老教师,其他也全部到场。

培训效果。

全体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培训过程种都很认真,刻苦,好学。大家都认真做了笔记,也进行了上机操作。各教学点负责人不断邀请讲话老师到各教学点继续讲课。培训完毕后也参加了培训总结。培训过程中教师兴趣高涨,有不明的地方及时寻求答案,通过模仿,提高课堂质量。

通过培训,虽然短暂,但受益不浅。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各教学点将更加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教研教改中,必将为我区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里牌学校

篇7:巧用数字资源 成就精彩课堂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管厝学校

陈香凤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强有力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之前很多农村教学点的数学课堂教学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形式上,即使偶尔会使用一些模型,但是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现在数字教育资源正以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动静结合的特点吸引着学生。教学中通过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演示,创设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为教学点教师顺利实施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激活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可以说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给农村教学点数学教学带来了一片生机。那么,作为一名数学课堂的执教者,该如何利用数字教育资源,使我们的课堂既合理有效又精彩纷呈呢?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利用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果教师巧妙地运用数字教育资源创设情境,奏好了这堂课的“序曲”,就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利用数字资源提供的四幅图,让学生观察途中小朋友在干什么?第一幅是小女孩在超市买东西,正在收银台付钱;第二幅图是小男孩在游乐园游玩时,在碰碰船售票处买票;第三幅图是男孩在买报纸;第四幅图是女孩在存零花钱。这些场景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一看到这些情景马上反应出来都是和人民币有关系的,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会自然而然想多了解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同时感觉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我设计了一个《守株待兔》故事,课件用三维动画展示,其中兔子、树和种田人都用平面图形组合而成,同时配以故事的讲解,形象生动,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大量教学信息以超文本的方式进行组织,给数学课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与课程整合,创设可参与性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求知识的心理状态。

二、利用资源演示操作,培养探究精神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而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辅助教学具有文字、声音、静态图像、动态影像的综合优势,有效克服了传统教学的操作过程连续性较差的弱点,能连续、直观、形象的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便于让学生仔细观察,从而产生猜想,推理、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

如教学《统计》时,我首先播放一段录像:体育课上小朋友们投篮比赛,红、黄、蓝、绿四个小组站在同一条横线上,他们身边各放一个箩筐,里面放了与自己小队名称相同颜色的小球,要求一分钟内谁投出的球最多就算赢。比赛开始了,我要求学生尝试统计出各种球的数量,以便评出优胜小组。可是由于比赛积极而热烈,一分钟内投出的数量太多,尝试统计时,学生手忙脚乱,虽全力投入,但统计结果却各不相同。怎么办呢?学生们进行积极思考,交流讨论,探究各种统计方法,有的用画圈的方法,有的用不同水彩笔的颜色表示,还有的“先数在心里,再写出结果”的方法„„第二次统计工作开始,大家忙而不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全班每个学生都融入到学习中,积极思考,自主探索,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索中体验到学习之悦、攀登之趣、创造之美。

三、展示过程,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数字教育资源技术,可以呈现情景交融、形象逼真的素材来辅助数学课堂教学,从而做到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师生间、学生间的思维互动。这样的数学教学应该更有利于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例如这道一道习题:一辆火车长240米,每秒行15米,这列火车从车头进山洞到车尾出山洞共用40秒,山洞长多少米?由于学生对数量关系并不明确,很多学生这样列式:15×40。数字资源提供给学生一幅画面,一条线段表示山洞,然后动画演示,边行驶边显示行驶的红线标记,直到火车尾出洞口停止。这样一来,学生顿时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火车40秒行驶的路程包括了车身的长度。应该列式为15×40-240.学生理解透彻,缩短了教学时间,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扩大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善加利用数字教育资源来上课,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资源库。在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可以利用数字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的素材,从动画演示的过程中形象地了解到“日”是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月”是月球绕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四季交替的现象。将这些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接受。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运用数字资源中所设计的小试身手、火眼金睛、猜一猜等练习题。如“2012 年 12 月 31 日的后一天是()年()月()日,这一天是()节。”这道题,既要学生充分理解12月31日是一年的结束,它的后一天是新年的开始,这是一张年历表中不能体现出来的,就需要学生运用生活常识来解决这个问题了。在课堂中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适时使用数字教育资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使学生手、眼、耳、脑多种感官并用,这样既可以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又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能力得到发展,提高课堂教效率。

篇8:数字资源整合初步研究

以用户为中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数字资源整合是数字图书馆建设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任务。这里涉及观念问题、技术问题、服务模式构架等具体问题。数字资源整合是通过技术合力,将复杂转变为简单,将数据线性一元转变为网络多元,同时,查全率与查准率共生增长。用户满意度实质性提高。实现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最优目标。

1 数字资源整合概念的提出

目前数字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有:

(1)查找困难。其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仓储中的数字化信息缺乏良好的组织结构,如同一个没有合理的分类体系,不进行严格编目控制,缺乏统一的主题词表的图书馆,馆藏资源再丰富也异于一座仅仅存储资料的仓库。

(2)互操作问题。传统图书馆上的信息资源是由分布在各种平台上的大大小小的信息仓储构成的,每个仓储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信息空间,具有各自的信息组织方式和处理方式,以不同的查询方式提供利用,具有不同的权限保护和版权方式,用户往往需要查询多个数据源才能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在网络的环境下,用户要了解每一个数据源的特性并掌握其检索技术,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3)大规模分布式数据库的操作。因特网已经成为一个全球信息网络系统,基于因特网的数字图书馆内容达到了空前的规模,这些信息广泛分布在网络的各个角落,网络信息的处理和检索技术必须充分考虑信息的分布性和超大规模,这就增加了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难度。

针对以上问题,开展数字资源整合的研究势在必行。数字资源的整合是一个由计算机网络及相关技术构成的系统,实现数字资源的集中管理、跨平台、跨数据库检索[1]。换言之,也就是对不同的数字资源实现无缝集成,建立统一的索引,实现数字资源的统一入口检索和排序等,根据使用者的需要,经过用户没有感知的一系列中间处理过程,如经过启动标引系统、经过翻译处理、利用信息导航和搜索引擎调用不同的数字资源进行信息查找,最后把检索的结果经过整理和去重后回馈给使用者,让使用者可以通过一个检索入口检索到几乎所有的馆藏数字资源,而且是统一的检索、浏览界面。

2 我国目前数字资源整合的现状

曾有人通过教育科研网对上网的146所高校图书馆中的16所知名大学图书馆电子期刊的整合与揭示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2],发现将电子期刊在OPAC中整合,即在MARC格式中增加856字段来实现整合的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5所高校的图书馆,建立电子期刊导航系统的也仅北大、清华、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复旦和厦门大学等6所高校图书馆,而且只是对外文电子期刊进行导航,没有一家图书馆对中文电子期刊进行揭示与重组。这一调查表明我国高校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整合与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大学相比还未见有图书馆开发基于一个检索接口、并可同时查询多个数据库的联合检索软件;对外文电子期刊也仅少数几所大学建立导航系统,对中文电子期刊的整合尚未起步;而且对于在实体馆藏中反映虚拟资源这一整合方式,不少图书馆均未能很好地处理URL和856字段的一些问题,文献地址或检索方式可能发生变化,文件名称亦有所改变,而任何一种变化均会打破书目记录与虚拟资源的链接,因而会造成死链等问题。

3 数字图书馆的几种模式

3.1 资源整合型

以面对馆员与最终用户的资源统一管理、资源的深度整合为特征,其中不同层次的资源整合体现在:对检索手段的整合、文献层次的整合、信息整合、内容整合、知识整合、服务整合等。

3.2 知识服务型

以信息服务为基础,以深度的知识挖掘为手段,以知识服务(如查新服务、定题推送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个性化服务等)为导向。

3.3 学习研究型

以资源整合为基础,知识服务为特色、以互动学习和互动研究为特征,营建良好的知识DIY环境,符合“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的人本主义精神。

3.4 基础设施型

具备如下特征:集资源的生产、传播、服务为一体;开放的数字图书馆;资源的自主生产;知识的深度挖掘;新知识的开发;基于资源开发、知识挖掘的深层次知识服务。

上述四种模式中,资源整合型数字图书馆作为各模式发展基础,已经经历了发展、成熟的阶段,随着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正在从资源整合型向知识服务型、学习研究型发展,而综合目前大学图书馆建设的实际需求,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应定位为资源整合型数字图书馆,即以资源的统一管理、资源的深度整合为特征。

4 数字资源整合的方法

4.1 基于OPAC的整合[3]

它的实现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执行Z39.50协议,聚合不同平台上的异构OPAC数据库,建立书目整合检索系统。如上海地区图书馆所采用的“Webpac检索系统”的“多数据库检索”,可在统一检索界面上通过著者、题名、主题、关键词、标准书号等途径,检索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的OPAC书目信息,不需要在各个图书馆不同的OPAC界面间来回切换。二是利用数据商提供的MARC数据,根据图书馆制定的数字资源著录标准,将数字资源导入OPAC,形成实体和虚拟馆藏的书目整合检索系统。

4.2 基于数字资源导航的整合

通过数字资源的URL建立数字资源的导航系统[4,5],按文献类型的不同,建立电子期刊导航系统、电子版报纸导航系统、会议文集导航系统及电子图书导航系统等;同时也可根据数据库的不同,建立数据库导航系统。以电子期刊为例,读者可以按某种顺序(如刊名、主题、刊名字母顺序)浏览分布在不同数据库中的期刊,也可按刊名、ISSN号、来源数据库、学科分类等途径检索期刊。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西文电子期刊导航系统,读者可按刊名、ISSN号检索期刊,也可按期刊刊名、学科、出版商/数据库浏览期刊。

4.3 基于数字图书馆的整合

通过支持分布的数字信息系统间的互操作、无缝交换和共享信息资源与服务,构建一个逻辑的集成信息服务机制,并按数字资源的逻辑关系组织成立体网状、相互联系的知识资源系统。如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它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是进行数字化建设及整合各类数字资源的基础平台,实现资源的深层标引和分布式资源库的跨库链接。

5 建立数字资源整合系统的设计方案

5.1 设计方案A

5.1.1 设计思路

分类导航系统主要是对上述数据库进行二次加工,将不同的数据库根据读者的使用习惯,结合分类法进行再分类。其设计目的是让读者在不了解分类法、不熟悉数据库的情况下,也能从简单的专业领域出发,直接找到他所需要的期刊和论文,而无需明了他所连接的都是哪些数据库。

5.1.2 具体方案

(1)根据数据库的特征及其所提供的服务,将数字资源分为文摘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如浙大图书馆数字资源中,文摘型的有Web of Science,Inspec,Ei,PQDD等,全文型的有SDOS,Kluwer Online,IEL、万方数据库等,我馆也存在同样的数字索引和数据库。

(2)将数据库按学科大类进行分类,专业型的数据库直接列在该学科大类下;综合型的数据库,则根据它所收录的学科范围,分别划入相应的学科目录下,进行注释说明,并做相应链接,在下一层做该专业期刊的列表对全文数据库做字顺及分类期刊列表,读者可以不进入数据库直接浏览该数据库期刊列表,节省了用户的查找时间。然后对每一期刊都做链接,读者选中期刊后可直接点击进人。资源类型及期刊级别(是否为核心期刊)都有标注。

(3)对于非专业用户而言,亦可利用主题词、作者等字段进行检索。

(4)为每个数据库编制数据库简介及使用说明。

5.1.3 方案特点

通过导航系统的指引,读者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检索,即使没有信息咨询人员的帮助,读者也可以查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期刊和论文。更重要的是读者可以在不登录数据库的情况下快速浏览数据库期刊列表,提高了读者查询期刊的速度,同时也减轻了参考咨询人员的压力,使他们能投入到更深层次的资源开发和整合工作中去。

5.2 设计方案B

5.2.1 设计思路

中间件(middleware)软件技术是一种构建网络分布式应用系统的重要支撑工具,其主要功能是解决网络分布计算机环境中多异构数据资源的互联共享问题,实现多种应用软件的协调工作。利用中间件软件技术来整合图书馆网络数据库是一种理想的选择,从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种类、大小以及性价比等诸多因素考虑,我们也还是舍弃了具有类似功能的SFX技术和ASP技术。采用JSP技术,用JAVA作为后台处理程序。

5.2.2 具体方案(见图一)

5.2.3 方案特点

中间件是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的通信协议,因而它能提供简单的通信,这对于电子期刊导航系统而言不能不说是个优势;同时它又能跟踪网络资源的位置和特性,避免了死链和检索失败的发生;同其它两种软件技术相比,中间件为注册的系统和用户提供授权、认证和审计服务,从而能够保护网络资源免遭未经授权的使用。这些优点都决定了利用中间件软件技术来实现导航目标是个明智的选择。

6 结束语

数字资源整合是图书馆学和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现代的图书馆由传统的图书馆模式逐步向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过渡。由于起初对数字资源开发这一块各开放商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导致了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数字资源包括期刊、论文等五花八门,如何采用一定的技术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资源整合这一方法,把现有的数字图书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标准的接口,还有待学者们作更深层次的研究。

摘要:数字资源整合概念是在网络技术和图书馆学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随着这个概念的不断深入,传统模式的图书馆也不断受到挑战,本文就新形势下图书馆的概念进行了一个分析,并对整合系统提出了相应的方案。

关键词:数字资源,数字资源整合,图书馆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爱丽.数字资源整合技术与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6,(3).

[2]丁申桃,庞跃霞.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现状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5,(6).

[3]周建清.试论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J].现代情报,2007,(3).

[4]刘新周.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浅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8).

上一篇:情人节美容促销方案下一篇:绩效考核小组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