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调查报告

2024-06-27

关于企业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关于企业调查报告

关于企业存货管理调查报告

一、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存货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者为了出售仍然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或者将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对它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以及资产运作,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许多企业甚至是上市公司在存货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能力,资产管理的效率和盈利能力,从长远来看,也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公司的健康发展。

(一)存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一些公司存货方面的管理制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未制定存货管理制度,虽然有这方面的规定,但仅仅流于形式,而未予认真执行;二是内部控制薄弱。存货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内控的重要环节,完善的内控制度可及时发现记账错误,有利于防止舞弊。而很多企业或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或虽有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真正发挥作用,一旦出现纰漏,即实行罚款、降职、撤职,而不是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存货管理未能实现电算化。

500强排名第一的沃尔玛是最早斥巨资对零售信息系统进行投资的,如利用计算机跟踪存货(1969 年),使用条形码技术(1980年),使用EDI(1985年),使用无线扫描枪(1988年),它建立 了高效、完善的计算机系统,可以保证在一小时内迅速掌握全球G“"”家店各种商品的库存、上架、销售量。而我们除少数大公司外,大部分企业尚未实现电算化管理。由于存货种类繁多,核算的工作量比较大,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这样极易产生以下不利情况:一是影响存货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会造成帐面数据与实际库存数量不符,产生大量潜在损失,致使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二是在对帐不及时的情况下,如发生偷盗等情况,不易及时发现,不利于加强内部管理,人员不足或未具备一定素质的情况,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存货核算的质量。

(三)存货的核算计量方面不够准确。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存货在会计期末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企业在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时,应当以取得的可靠证据为基础,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企业每期都应当重新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这里所说的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但是大多数企业,并未做到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来准确体现存货的期末价值。除上面提到的人员方面的问题外,主要还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企业有意粉饰经营业绩,不真实体现存货的跌价损失;二是管理层在此方面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存货跌价损失准备可提可不提;三是有些存货的当前市价不易确定,或已无可比性,无法确定可变现净值。结果造成库存存货的实际价值未能得到准确体现。

(四)存货的积压形成的直接损失。

一般来讲,大多数企业都在竭力避免因缺货而错过交货期,造成顾客满意度下降,所以存货库存积压过大,也成为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但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造成资金的浪费,而且长期滞压,容易发生贬值、毁损、失窃,从而直接形成损失。

(五)未能充分利用第三方的物流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化和信息化程度不断增强,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均有很大变化,传统的存货管理方法对企业的自身物资资源和第三方物流明显利用不足。

二、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对策利用企业物流的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对企业存货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使存货管理活动中的订单流、物流和资金流处于最佳状态,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是现代企业存货管理的趋势和重点。

二、我们的大多数企业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提高销售和扩充规模上,相比之下,对存货管理则有所忽视,2003年,在美国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第二大超市凯马特申请破产保护,而将存货列为管理核心的沃尔玛则连续四年名列《财富》全球500强之首,可见对存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同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也有可能最终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生存状况。为了降低企业的存货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将加强存货管理提到日程上来。

(一)建立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

企业应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并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存货的日常控制方法应采用存货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制定指标部门应参照历史数据,结合本期实际情况,分解存货资金计划指标给企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进行管理。例如:各种材料物资归公营部门管理,产品、半成品归生产部门管理等,各归口部门负责制定分管存货的资金定额和具体的管理办法。然后将各部门分管的指标层层分解下达到所属各级单位和个人,实行存货的分级管理。

(二)完善内部控制,确保其行之有效。

1.做好岗位分工控制。首先,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监督,如采购、验收与付款;保管与清查;销售与收款;存货处置的申请与审批;审批与执行等。其次,授权批准控制,明确审批人对存货业务授权批准方式、程序和相关控制措施的权限责任,不得越权审批;明确经办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对于超越权限的业务有权拒绝办理,并向上级报告;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人员办理存货业务。再次,制定存货业务流程,明确存货的取得、验收与入库、仓储与保管、领用发出与处置等环节的控制要求,做好相应的记录与凭证保管。

2.取得、验收与入库的控制。外购存货应符合内部《采购与付款》的有关规定;抵顶债务及其他原因入库的存货应有有关部门、人员的审批,其价值与质量状况应符合双方协议;严格验收制度,重点是对取得存货的品种、数量、规格、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 设置存货明细帐,加强对代管、代销、暂存与委托加工存货的管理。

3.仓储与保管控制。首先,根据销售计划、生产采购资金筹措等制定仓储计划,合理确定库存存量的结构和数量。其次,加强日常管理,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存货。再次,建立库存存货分类管理制度,对企业全部存货按其重要程度、价值高低、耗用量大小和订购难度等为标准,划分出ABC类,分别管理;对贵重物品、生产用关键备件、精密仪器、危险品等重要存货采取特别控制措施。第四,建立健全存货的防火、防潮、防盗和防霉变措施。最后,建立清查盘点制度,如有盘亏和盘盈,应分清责任,报告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4.领用发出与处置控制。建立领用审批制度;销售应符合内部的有关规定;处置时应明确范围、标准、审批权限和责任;存货取得、验收、保管、领用发出、处置各环节凭证资料需妥善保管。

5.监督与检查。定期检查存货业务的相关岗位和人员的设置情况;定期检查存货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存货收发、保管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存货处置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存货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

(三)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计算机存货管理系统。我们虽然不能像沃尔玛那样拥有一座体育馆大小、可以与美国联邦航天局相媲美的计算机中心,但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适用的存货管理系统,以便可以实时、动态了解企业的存货信息,提高存货运营效率。5 按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对存货的核算应及时、准确和完整。

(四)存货的规划。存货的规划是控制存货水平,降低资金占用,使存货效益和成本达到最优化的存货事前控制方法。做好存货规划,首先应制定经济订货规划,确定好经济订货批量,再订货点,及时补货,避免缺货。其次,要确定存货资金的占用额。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根据各种存货平均每天的周转额和其资金的周转日数来确定存货资金数额的周转期法;二是以上年存货资金占用额为基础,分析计划各项变动因素加以调整后确定资金数额的因素分析法;三是根据存货资金与有关因素的比例关系来确定资金数额的比例法。

(五)合理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内部物流资源是指有利于加强存货管理的所有资源,如仓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运输资源等。企业内部的物流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直接影响着存货的经济采购量、仓储量和存货的成本。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内部物流资源的整合已为大多数企业所重视,如仅利用内部物流资源,难以满足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的要求,而利用第三方物流对加强存货管理有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降低仓储费用,运输费用,还可减少差旅费用等,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二是减少存货储存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利用率;三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专门从事物流工作,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加快企业产品的周转速度,也有利于企 业占领市场,提升产品服务形象;四是企业物流的外包,可减少物流设施的投资费用,物流人员的管理费用,减少流通环节,从而使企业将资源配置在核心事业上。利用第三方物流,可以采取的服务形式有:货物运输的外包、仓储外包、物流系统设计等物流管理活动的外包。利用第三方物流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在内外资源的利用上,应先整合内部资源,如企业有闲置厂房,运输设备,应先盘活利用现有资产,同时还应考虑安排就业和分流富余人员等非经济因素;二是应注意物流管理人才的引进和中介机构的作用,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企业存货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精通现代物流管理的人才;三是加强存货管理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考虑存货的仓储成本和配送成本,还应改善企业业务流程的设计和企业分支机构及经营网点的设置。

总之,通过加强企业存货管理,达到降低企业综合成本的目标,有效地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正常进行,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篇2:关于企业调查报告

一、xx市中小企业劳动关系基本情况

(一)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调查显示,虽然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宏观调控政策对中小企业的经营和融资产生了一定的压力,但我市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总体保持平稳的态势,继续朝着转型升级的预期方向发展。在接受调查的十余家中小企业中,绝大部分保持了较好的生产经营状况,仅有少数几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生产经营困难,具体表现为:一是产能过剩矛盾日益突出,企业设备利用率下滑明显,生产经营形势不容乐观;二是企业资金紧张状况仍然比较严重,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银行贷款门槛高、手续繁琐等诸多原因,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明显改观;三是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人工成本也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企业的盈利空间被大幅压缩。分析来看,部分中小企业之所以会面临这些经营困难,除了企业经营者自身的管理能力不高和创新意识不足之外,更多是受到了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以及转方式、调结构等宏观调整政策的影响。只要这些中小企业能够化压力为动力,适应形势要求,不断创新求变,改变粗放经营模式,提升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层次和地位,相信必定能突破瓶颈,破解难题,转经营危机为发展良机。而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不少中小企业正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困难和挑战,一方面通过提升管理水平应对日益上升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创新投入来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与此同时,部分中小企业也期待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现状、特点

在被调查的中小企业中,90%以上的企业都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与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其中,部分企业还与符合条件的职工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从受调查职工反馈回来的信息看,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能很好地履行劳动合同,但也有少数企业执行得不尽如人意,存在超时工作、频繁加班、延时发薪、工资多年未增长、高温作业等损害职工合法权益的情况。

相比于签订劳动合同,大多数中小企业在交纳“五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方面显得并不积极,在受调查的十余家中小企业中,仅有两家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完整地为职工购买了“五险”,其余大多数企业都只是为职工购买了部分险种,而且都是按照社保部门规定的最低标准缴纳的。当然这其中也存在部分职工(尤其是农民工)自己不愿意购买社会保险,在他们看来,自己付出了多少劳动就应该领取多少报酬,而参加社会保险要从自己每月的工资中扣除部分费用,这样一来,到手的工资就减少了。

劳动安全原本应是企业和职工都较为关心的问题,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却并非如此,除了建筑、化工等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行业外,其余部分中小企业对劳动安全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执行国家劳动标准、提供劳动保护的意愿不强,参加“安康杯”竞赛和“一法三卡”活动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民主权利方面,由于受调查的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私营企业,“家族化”经营的模式相对较为突出,大部分职工满足于做好手头的工作和拿到应得的报酬,对其余各项民主权利关心不够,而经营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也往往无意在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自富士康的十数次职工连续跳楼事件发生以来,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许多中小企业都开始重视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接受调查的十余家中小企业中,几乎都有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例如开辟职工文化室、建立职工书屋、组织文体比赛等等,但从调查情况来看,职工认为这些活动的内容还不够丰富、形式还较为单一、频次还有待增加。受调查的中小企业在关注职工心理健康状况方面,除了领导谈心、节日送温暖等传统方式之外,还没有更多实质性的举措。有个别企业开通了工会主席信箱,旨在为职工提供更通畅的诉求表达渠道,但一年来收到的信件寥寥无几。要想仿照富士康等大型企业一样,设置专门的心里诊所,开通专门的情感热线,对我市的广大中小企业来说,无论是在人员配置还是财力投入方面都存在不小的问题。

(三)中小企业劳动争议发生情况

调查显示,劳动争议在中小企业中时有发生,其中大部分都是个别职工与雇主就个别劳动关系问题发生的争议,而涉及集体争议的情况相对较少;由于工会组织积极从中协调,因此大部分的劳动争议问题往往很快就得到妥善解决,并未引发集体上访等社会事件。通过座谈了解,产生劳动争议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部分中小企业未严格执行相关劳动法规。这些企业出于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对保护劳动者利益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不按时支付劳动者工资待遇、强迫延长工作时间、不按规定支付劳动者加班工资等问题;二是职工维权意识显著提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法治的健全,广大职工的维权意识普遍提高,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越来越多的职工开始拿起法律武器,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而经过一系列管理层面的改革,劳动诉讼的成本更低廉,道路更畅通,也直接导致了劳动争议诉讼案件的增加;三是相关部门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劳动保障以及有关政府部门负有督促有关企业严格依法办事的职责,但目前这些部门的行政执法权力相对较弱,对企业的违法行为惩处力度不够,致使企业违法现象屡禁不止,纠纷不断。调查显示,发生在我市中小企业中的劳动争议案件,其类型几乎涵盖了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例如克扣工资、拒付加班费、拖欠经济补偿金、不为职工购买社会保险、随意变更劳动关系以及工伤待遇纠纷等。

在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方面,受调查的各家中小企业做法不尽相同,总体来看,通过劳动行政部门仲裁是目前最普遍的方式。虽然《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很多中小企业并没有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所以很多职工在无法协商解决的情况下,都会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服,职工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从调查情况来看,十余家中小企业均未出现通过法院审判解决劳动争议的情况。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年来,很多中小企业的工会组织,在调解劳动争议、化解劳资矛盾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凸显,“有问题、找工会”已经逐渐成为广大职工的共识。尤其是由市总工会创立的“两书(工会维权意见书、工会维权建议书)”制度推出以后,各家中小企业纷纷采纳,工会组织的维权效能大幅提升,很多劳动纠纷被化解在萌芽状态和诉讼之前。

(四)工会组织机制建设及运作情况

在受调查的十余家中小企业中,有85%建立了职代会制度,有15%因为企业规模小、职工人数少,建立了职工大会制度。调查发现,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能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定期组织召开职代会或职工大会。但受调查的职工表示,在职代会或职工代表大会上,大多时候都是扮演倾听者的角色,也缺乏对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自己意见建议的主观意愿。

相比以往,我市中小企业的厂务公开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中小企业都已经建立了厂务公开制度,各家企业通过职代会、职工大会以及厂务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将企业的重大决策、生产经营状况以及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等等,向企业广大职工公开,使职工能及时了解企业的有关情况,确保了广大职工的知情权和评议监督权等得到有效落实。

篇3:关于企业增值报告的探讨

当今企业之间的贫富差距不再仅仅是由初级产品、高技术产品引起的,很大程度上是由虚拟经济、货币国际化引起的。在虚拟化经济和全球化金融条件下,金融、信用货币等对社会财富再分配功能越来越突出,造成财富转移和财富的重新分配。如发生经济危机或其他事项时,因为货币的国际化就可能造成企业的资产贬值、货币贬值、或者是企业股票价格暴跌等侵蚀企业的经营成果,使得企业的财务报告与企业实际不一致,导致账实不符。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会计理论界关于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展开了诸多讨论。大体来讲,这些讨论多数都是从扩展披露信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着手。不管是扩展披露信息内容还是改变信息披露形式,都只是局部的方法。由于财务报告的综合性,对它的改进应该全盘考虑,先分析其存在缺陷的原因,找到一种更好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改进的具体措施。

二、时代的召唤:增值报告

在英国会计标准筹划委员会上发布的《公司报告》中指出:要使利润能够成为反映管理人员、职工和资本提供者对企业的贡献程度,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编制增值表,使它能有效、详细表述收益表。有助于评价企业业绩活动的有效量度。增值可以是企业净产值,或通过同资本、职工成本等的联系,得出企业的经营业绩。从这以后,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意大利、瑞典、挪威、丹麦等国家的很多企业纷纷都开始编制露增值报告,增值报告逐渐普及,使其成为财务报告的一个发展趋势。

增值报告的出现和发展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开始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产生质疑,许多企业虽然能为投资者赚取丰厚的利润,同时也给社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就业歧视、环境污染、不重视员工的工资和福利、也不重视生产安全等。

会计一直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利益主体服务。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会计所服务的对象不仅仅是所有者,还有更多的利益相关者。所以会计服务主体变得多元化,这要求会计需要为越来越多的利益共同者服务。增值报告可以量化增值额的形成、分配,以此来反映股东、贷款人、职工、政府等在企业的获益情况。因此,采用增值额来衡量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才是主体经济效益的体现。由此可见,会计重心转变和会计信息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使得增值报告产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三、企业增值报告的披露形式探讨

1、自愿信息披露

企业增值报告以自愿披露为主,强制披露为辅。自愿性披露可以相对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从而提高股票市场流动性;有效地推动金融工具的创新;提升公司形象和声誉;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自愿披露还可以配置社会资源,增加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自愿披露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需要对它进行适当的规范和引导。企业自身也会在披露的量和质上进行权衡。自愿披露可以提高可信度、降低资本成本,使其它利益相关者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进而改进投资关系。但披露的信息越多,也可能会导致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或者可能会供应商客户、供应商及企业员工讨价还价的机会,使得诉讼的概率变高。所以公司在确定自愿披露的程度,会充分考虑成本效益,逃避披露有损于公司竞争地位的信息。所以在自愿披露的同时我们还应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

一般认为,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增值披露:基于公司“核心能力”的经营计划、经营环境、经营状况和和战略规划等能够有利于投资者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的信息;环境保护、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社会责任等“软信息”;系统的、便于及时调整的关于风险因素和盈利预测等方面的信息。

2、定期和不定期披露

定期披露要求企业在可以预见的一定时期内做出的信息披露;不定期披露一般是企业发生临时性或重大的事项而做出临时性的说明。定期披露要求企业强制性的披露企业经营业绩,有利于国家对市场进行监管。临时披露主要指对于重大事件的及时披露,如企业发生重大事项时,基于及时性和重要性的考虑,需要提供临时报告。做为增值报告的披露形式还是应以定期披露为主,出现特殊情况在及时的进行不定期的披露。

3、事项披露

由于传统财务报告受历史成本和权责发生制等的制约,提供的是经过高度浓缩后的信息,必然会遗失一些重要的决策信息,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经济,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以事项法为基础的会计信息成为可能。事项法也称“使用者需要法”,是以具体的经济事项的方式来报告企业的经济活动,重新构建传统财务报告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方法。即用会计数据来表现的具体交易、活动和事件,以经济事项的属性特征代替现行的会计分录,将事项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位。企业不仅可以提供数据信息,还可以提供反映经济事项特征等方面的信息。事项法允许企业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计量方法来描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从而扩展了信息的空间范围,能够克服以货币来反映经济事项的详细信息带来的缺陷。

4、实时披露等电子披露为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运用和发展,使会计信息披露的途径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借助网络媒体进行会计信息披露已成为信息披露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许多企业逐渐意识到通过网络披露会计信息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站,在自己的网站上披露会计信息。

由于未来信息披露要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企业会在广度上加强披露的信息,不断扩大信息量和信息结构使之变得越来越复杂;而庞大的信息量和复杂的信息结构,又不便于信息使用者对信息处理和利用。随着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解决上述矛盾。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设立直观性标志的网址来宣传公司网址,然后在网站主页建立独立的增值信息披露的链接点或在起始页标出专门的财务信息栏,便于财务报告访问者测览;提供在线分析工具;实时提供过去和现时记录;增加反馈功能有助于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进行沟通。

5、表式披露和图象披露并存

从信息使用者来说,图象化的信息具有直观、简明、易懂等特点。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未来财务信息披露在传递方式与表达方式上都可以改进。在信息的表述方式上,可以不再局限于文字与表格方式,可以采用图形与音像方式,做到图文并茂、声像俱全,更形象、更直观的表达信息,便于使用者接受和理解。借助计算机可以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提供数字、文字、图表等诸多资源,使得财务信息使用者从总括信息追溯到更明细的信息甚至是原始的数据,便于及时、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利用财务信息,让财务信息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信息种类、形式、数量和质量,进一步增强其有用性。未来增值信息披露可以采用网络转输为工具的表式信息和音像化信息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企业增值报告信息披露的环境因素分析

衡量会计信息质量好坏的标准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满足子增值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必须使企业增值信息披露是及时的,若要满足增值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必须使企业增值信息披露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基于以上要求结合环境因素从企业外部影响因素和企业内部影响因素两方面分析。企业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自动调节对企业增值信息披露产生的影响。企业内部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利益相关者对增值信息披露的影响。

1、外部影响因素

所有的企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外界环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交换、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而对企业增值的衡量需要通过市场进行的。因此,准确把握和准确预测未来外部环境的变化,是正确计量企业增值的基础。

企业外部环境因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自动调节两个方面。其中,政府宏观调控主要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等。市场自动调节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等。社会因素主要考虑人才素质水平、受教育程度等。经济因素主要考虑经济格局变革、物价变动、通货膨胀影响、汇率及利率波动等。技术因素主要考虑科技水平发展程度等。

2、内部影响因素

企业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是从内部的利益相关者角度来考虑的。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信息需求都不同。从企业的内部关系看,企业的出资者是企业的所有者,理所当然地应该获得企业的所有权。在现代企业中,出资者之间依照出资比例承担投资风险、分享利益,共商企业大事。他们照章推选受托人、代理人,将经营管理权利让予他们并选择合适的治理结构。这就要谋求企业受托人在管理企业时首先必须维护出资者的所有权,保障所有者的权益。其次,职工是企业价值创造者并不是一般的利益相关者,他关系着企业发展和兴衰。企业须充分认识到职工发挥的巨大作用,尊重并善待职工,确保职工的人身安全,改善劳动条件,通过建立激励机制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五、增值报告信息披露的意义

增值报告信息披露可以充分揭示企业当前的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等,更好地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统一和融合;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保护投资者利益均有重要意义。增值报告有可能成为21世纪财务信息披露的主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使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由于会计环境产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财务报告体系面临着艰难的挑战。会计体系仅依靠增加财务报告的内容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是行不通的。急需一种新的信息模式来帮助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

篇4:关于企业调查报告

笔者通过网络、报纸等相关媒体,对我国目前一些典型的企业集团的典型“事件”做了相关考察,尤其针对华为“辞职门”事件、九阳“牛奶门”事件、万科“捐款门”事件、平安“偷税门事件”、联想“安全门”事件、富士康“跳楼门”事件等近10个企业门事件进行了解。笔者发现,企业集团虽然是企业成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但是对“企业集团”中各种法律关系的认识不清,对企业集团内外部利益的协调处理欠妥,“企业集团”难以完全的“遵纪守法”,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问题。

通过调研考察,笔者发现,上述企业集团运营在组织形式、纳税、市场行为及用工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其中,组织形式问题存在于90%以上企业集团;65%以上企业集团纳税不符合法律规定;80%以上的企业集团有非法市场行为情形,尤其是合同、经营资质、产品质量等方面;在劳动用工方面,虽然我国近些年在劳动者权益保护进行倾斜性保护,尤其颁布有《劳动合同法》,但是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存在着用工非法,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情况。

一、企业集团运营遇到的一般法律问题

企业集团是由若干法律上独立的企业形成的置于同一管理下的企业联合,它一般由两个以上法律上独立的企业所组成,通过某种形式联合起来,且处于统一管理或控制之下的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的企业间的联合。[1]我国在法律上并没有对企业集团有明确的界定和定义,只能参照一般企业及企业集团的经济学特性参考相关法律。具体来说,企业集团涉及广泛的法律,如税法、破产法、劳动法、反垄断法等,当然,因为不同法律的立法目标各不相同,所以确定企业集团的条件也就有所不同。可也正因为法律规制的复杂多样且不确定,造成企业集团在运营中存在较多问题。

1.组织形式问题是一般问题

企业组织形式具有多面性,包括设立、注册资本及组织形式等。虽然华为、九阳、万科、平安、联想、富士康等企业集团发生的“企业门”事件都因为组织行为欠妥非法。其体现在企业设立行为不合法,尤其没有处理好母公司与子公司,企业集团与关联企业的设立与包容;体现在注册资本是否足额到位,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是企业集团存在的较大问题;企业变更后不依法申请变更登记,更造成企业在进行企业重组、扩大经营、组织形式产生变化后难以做好后续法律通告,造成法律纠纷与问题。

2.企业集团在纳税方面亦存在问题

企业集团虽不具备法人地位,但是其作为关联企业或母子公司,其善于在经营行为,尤其是关联交易行为中规避法律责任。如平安“偷税门”事件,便是平安公司借集团公司外壳进行的税务抽逃。具体来说,企业集团存在税务登记不及时或不进行税务登记、纳税申报义务不履行、偷税漏税行为、发票领用、天凯、核销手续的完善不合理等等。

3.企业集团在市场行为方面有法律问题

九阳“牛奶门”事件、万科“捐款门”事件、联想“安全门”事件等企业集团事件都与该些企业集团市场行为欠妥有关。企业经营资质、企业经营合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企业做好企業合作、企业交易市场行为的基础,也是企业集团进行企业联合,运用集团关联优势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

4.劳动用工制度方面亦有较大的问题

华为“辞职门”与富士康“跳楼门”震惊国内外,并在国内掀起了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高潮。自《劳动合同法》颁布后,相对于一般企业,企业集团相关的劳动争议数量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内容也不断扩大,包括劳动合同、职工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劳动保护、休假、企业的开除和职工辞退、自动离职,以及因履行劳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等等。其中,尤其是劳动合同订立问题及社会保险及福利问题更是构成了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主要法律问题。[2]

企业集团因其组成与参与市场经济行为的复杂,在运营过程中存在较大法律问题,企业组织形式一般依赖于企业集团的组成及变更的过程中,企业纳税及市场行为违法依赖于对《税法》及《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的贯彻落实。但是企业集团的劳动用工问题因为我国现有劳动相关法律欠缺,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不完善,且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在企业集团法律问题的解决中尤显重要。

二、集团企业运营中非法用工问题

1.非法用工的主要表现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工作,劳动力用工存在企业运营的全过程中,企业集团作为企业的联合,更是人与人的联合。集团企业的典型特色是人多,劳动者多、层次多、劳动关系内容繁杂、劳动纠纷影响较大。具体来说,集团企业“遭遇”劳动纠纷,其主要体现在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不完全、劳动者社会保险及福利的享有存在问题。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是劳动法律关系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是解决和减少以及防止劳动纠纷的基本措施,也是劳动者合法出让其劳动力,实现劳动权的重要保障,是用人单位合法雇佣劳动者,合理使用劳动力,巩固劳动纪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由华为和富士康事件可知,企业集团非法用工体现在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上主要为: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用工不完全履行或不履行劳动合同、违反劳动合同约定和《劳动合同法》规定用工等等。

劳动者社会保险及福利的享有不完全,主要是指劳动者依法应该所享有的社会保险及福利得不到保障,甚至被侵犯。劳动者享有的社会保险和福利是劳动者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市场反馈于劳动者在年老、生病及其他非正常劳动情况下,保障生活和享有公司与社会福利的基本制度。劳动者享有社会保险及福利是劳动者在劳动力丧失后继续生活的保障,理应得到尊重和保护。企业集团不按法律与约定的条件为劳动者支付社会保险或拒绝提供福利,是对劳动者后续生活及参与社会的侵犯,构成企业集团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2.非法用工的主要原因

某公司13名员工走上了不归路,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个体的原因,更企业集团存在的管理方式的问题,也有社会体制的问题,比如员工自身脆弱;也如企业漠视劳动者人身权,用工合同违反法律规定;再如工会虚伪缺位,未能起到维权的作用,使劳动者处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亦如针对企业集团的相关法律不健全,缺乏专门性的法律保护。这并不只是富士康“员工”跳楼的个别原因,具体来讲,造成企业集团“非法用工”主要存在下面两方面原因。[3]

一方面,法律愈识淡薄是引发劳动争议的主观因素。部分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而且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也同样缺乏劳动法制意识。有些集团企业的管理人员利用自己对法律的了解,滥用优势,让劳动者签订一些对他们极为不利的劳动合同。比如劳动合同的签订,有些劳动者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而企业管理者方面也为了减少麻烦而不跟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就会在工资、福利、劳动时间等诸方面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造成争议的难以解决。

另外一方面,劳动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宣传不深人是引发劳动争议的客观因素。我国现在虽然针对企业用工颁布了倾向于保护劳动者的法律《劳动合同法》,在劳动合同以及社会保险和福利方面制定了专门性的规范,但是并没有针对企业集团这一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制定专门的法律。并且,现行单轨制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直接导致争议案件处理的久拖不决。根据现行法律规定,一个劳动争议可能历时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得到最终生效的判决。另外,实行强制仲裁,违背了当事人自治原则,弱化了仲裁程序高效率的职能,浪费了国家的司法资源。最后,劳动法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没有深入到劳动者,甚至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当中去,致使部分劳动者和企业的管理者都不很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3.规范集团企业运营的可行性途径

法律意识不健全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宣传不深入既是引发劳动争议,造成企业集团“非法用工”,侵犯劳动者权益的重要原因,也是企业集团运营中出现的其他法律问题的主要原因。企业集团作为特殊的企业间的联合,需要关联人、利害关系人,特别是企业集团经营参与人有足够的法律意识,更需要设立专门的法律法规予以专门性的有效规制。

应该增强法律意识。尤其是企业集团更需要增强法律意识,企业应该严格的遵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合法进行经营管理和运营,是组织形式、纳税交税以及市场行为都符合法律的规定,不触犯法律,在遵守法律的视觉中有效规避法律责任。当然,在“非法用工”中,企业和务工者都应增加法律意识,企业应认真执行《劳动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参照地区行业平均劳动工资标准确定工资额,适当提高员工工资福利待遇,节假日、平时加班等超时劳动应按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支付相关的劳动报酬,依法为全部员工缴纳养老、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障费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本身也应提高法律意识,意识到各种保险的缴纳是为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应主动用法律来保护自己,而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拒绝企业给办理相关保险。[4]

更重要的是需要完善现有法律体制,针对企业集团实际,制定专门性的法律法规。企业集团具有自身的复杂性,本身并不是原有的市场经济法律可以足够的进行规范,因此,有必要这对企业集团特殊的市场行为,复杂的市场背景、尤其是多方企业主体,特定的组织形式进行有效的规范,只有有针对性的对企业集团组织及行为进行法律规定,才有可能全方位的规范企业集团行为,减少企业集团在经营运营中的法律风险。具体至“非法用工”中,应重视企业集团中复杂多层次的用工特殊的群体,针对企业集团员工维权特殊情况,减少员工权益保护盲区,减轻其维权压力,降低维权困难,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设立专门的章节规定企业集团合法权益的保护,深化立法力度,同时,也通过立法对企业集团的用工行为进行规范。

三、结语

集团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运营中存在一定的法律问题,通过华为、富士康、平安等公司的调研,可知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纳税、市场行为和用工制度都是其突出的问题,其中,尤其“非法用工”因为对象复杂,关系多样,影响广泛,更被集团企业和社会所关注。

集团企业中的运营问题主要是因为经营者和利益相关人法律意识不够,再加上却反专门性的有效法律规范造成。文中主要通过集团企业“非法用工”为视觉,分析了非法用工的主要表现和主要原因,然后总体性的提出规范集团企业经营的可行性途径,希望能对我国集团企业运营的法律制度完善提供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吴越著.《企业集团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刘益灯,李纪兵编著.《公司法律制度研究》.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陈泽鑫.《浅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载《西部政法论丛》,2010年第6期

[4]张瑞荣,刘海存.《对我国企业集团立法中若干问题的探讨》,载《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期

作者简介:

篇5:关于企业法律风险问题调查报告

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立和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加快提高运用法律手段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显得日趋重要。据了解,许多法律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责任不清、制度不健全、监管失控、法律意识淡薄等造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在依法经营观念、风险防范意识和内部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积极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不仅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实现自身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加强国资监管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必然要求。

一、增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在我国,无论是在计划体制下设立的国有企业,还是在市场引导下催生的民营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往往处于次要地位,事前、事中、事后的系统防范机制多数没有形成,因而,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在遭受法律风险时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必须依法经营管理、依法开展各种经济活动,这是对企业最基本的要求。企业的各种行为如改制、并购重组、对外投资、契约合同和产销行为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法律风险,因此任何企业都要重视风险、防范风险、化解风险。国有企业一定要树立强烈的法律风险意识,企业的管理人员一定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和法制观念,依法制定重大经营决策,切实将企业改制改组、经营管理、兼并重组、纠纷处理等工作纳入规范的法制轨道。

增强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要注重加强对全体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尤其是企业高管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大家了解法律风险是什么,会对企业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果高层管理人员能理解到法律风险可能会产生的影响,他们肯定会有意识地去防范风险。目前已经有一些案例对企业做出了警示,企业高层对此也逐渐重视。例如这些年企业贷款担保纠纷比较多,有些企业缺乏对贷款人资产状况及偿债能力的详细了解和分析,只凭借业务关系或是私人关系就为人提供贷款担保;有些甚至是贷款人与银行双方串通,骗取保证人提供保证的,这些都为企业带来了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的法律风险。企业的管理层如果具有法律风险意识,就能够主动将与法律相关的业务交由法律部门进行审核,而不是走走过场,公司的重大决策也应该有法律事务人员直接参与。同样,也要注重培养企业员工,这也是法律风险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企业中深入开展全员法律宣传教育和培训学习,使全体员工尽快形成依法获取权利、行使权利和保护权利的思维方式,逐步养成按章操作的行为习惯,在工作中不断充实相关法律知识,时刻保持法律的警觉性,在每个风险控制点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作用,最终构建稳固的法律风险防范根基。

二、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机制

企业要健康成长,必须建立完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当前,企业法律风险的飙升速度远远大于风险防御体系的建设速度,更谈不上制度意义上的风险管理,很多企业出了事才想到法律事务部门和法律事务人员。分析重大法律纠纷案件产生的原因,其核心问题就是决策草

率,法律审核把关不严,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进行法律论证,缺乏必要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因此,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必须下大力气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机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构。自各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成立以来,国有企业请求国资委调处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越来越多,涉案标的也越来越大。据调查,涉案企业中2/3没有设立专门的法律事务机构。由于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日常经营的全过程,企业应当也必须成立相应机构,专门负责法律风险管理工作。企业应当根据工作需要为法律事务机构配备企业法律顾问。”法律事务机构对外可对监管部门的立法、执法行为和监管意见进行参与和应答,对内可负责制定和监督执行企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协调内部各成员之间的通力配合,这样从体制上把好了法律风险的第一关。

其次,要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制度。要依据新《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完善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依法经营,依法治企。随着新形势下法律环境的逐渐转变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只有坚持依法经营,制定和完善重要规章制度,增强法律风险意识,完善工作程序,强化内部管理,才能从制度上堵塞经营漏洞,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按照《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力法》的要求,健全法律顾问制度。科学、规范的企业法律顾问工作制度和厂作流程能有效避免企业法律风险,应逐步建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企业总法律顾问牵头、法律部门与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防范组织模式和工作机制;要加强法律内控制度建设。细化涉及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合同管理、商标专利管理、企业招投标管理、诉讼项目管理等企业法律规章制度,完善操作流程,确保各流程控制点的全面到位;要突出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规避事前法律风险。根据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确定对风险的分类方法,对各类法律风险进行评分和排序,划分风险高中低等级,提出化解和规避法律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实现法律风险的最小化。针对不同级别的法律风险,重点从风险预警和防范入手,逐步变事后法律补救为事前法律风险防范和事中法律控制。建立企业法律风险分析评估、控制管理制度,定期对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进行调查分析,注重信息化管理,积极运用法律风险控制系统,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要突出重大投融资、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的法律风险防范,积极推进重人经营法律意见书制度。公司出台重大经营决策时,应当吸收法律专业人员参与,法律专业人员应当对企业重大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可行性进行法律论证,并且提供书面的法律意见,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法律保障。

第三,要配置一批高素质的法律事务人才。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各国企业的竞争较量中,为了及时了解规则、运用规则,企业越来越重视法律人才。一方面,要把好入口。坚持引进企业法律专业人才,切实拥有一支既熟悉法律,又熟悉企业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要建立企业法律人员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法律顾问岗位等级制度、奖惩制度以及定期进修培训制度。另外,要创新法律顾问制度,积极探索实施外部法律顾问制度。在当前企业法律人才待遇偏低、高水平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善于借助“外脑”,形成内外相协调的法律

人才体系。

三、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有调查显示,中国企业的法律风险意识还有所欠缺,公司治理成为中国企业最大的法律风险来源。因此,专家认为,中国公司防范法律风险的三大战略就是公司治理、合同管理和知识产权,而公司治理首当其冲。中航油新加坡事件使中国最终损失了5亿多美元,这一事件集中暴露了长期在低风险运营环境下的中国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后对法律风险的不够重视,同时也暴露了中国企业特别是其海外子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可能存在的严重问题。许多国有企业出现的严重问题,本质原因既不在制度的缺失,也不在监管的失灵,而在于公司治理结构、内控制度和风险防范方面存在的问题。所以,要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仅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经营者队伍,更需要科学的治理结构和严格的内控制度作保障。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要通过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合理配置权限、公平分配利益,明确决策、执行和监督责任,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监督和制衡机制。这既是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基础和有效运行的前提。因此,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一定要按照新《公司法》的规定,落实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着力解决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十分健全,运行不规范、“空壳”董事会“内部人”控制、权力过分集中等重大问题。

四、营造良好的企业风险防范环境

篇6:关于企业员工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和企业员工所要面临的挑战和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无疑对企业的经营者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的经营者和企业员工的身体素质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成功与否与企业经营者和企业员工的身体状况有着直接联系。过度的工作压力不仅使员工长期处于疲劳、烦躁情绪下,损耗个体身心健康,而且也极大的降低了组织的工作效率,“高效、健康、幸福”员工队伍的建设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和重视。

日前,我通过对镇海石化海达发展有限公司下436名员工进行了身体健康状况调研,通过了解这个群体的身体状况,以期能对该公司档案室及工会工作的一个方面提供参考。

一、调查的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方式,调查范围是镇石化海达发展责任有限公司,调查对象为海达公司所有正式在职员工。共发放调查问卷436份,回收436份,回收率100%。调查内容涉及员工的饮食健康状况、睡眠质量、体检次数等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全体公司员工的身体状况是健康的,生活习惯是良好的,思想状况是稳定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观念问题早困扰他们。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基本情况。镇石化海达发展责任有限公司共有员工436人,其中男职工307人,女职工129人。

根据上表中反映的情况看,海达公司员工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岗位分布来看,从事一线生产的员工最多,占总数的90.3%,其次是机关人员,占

总数的8.7%,领导只占了总数的1%。由于公司的生产和经营特殊性决定了人员分配,所以我单位大多数员工还是奋战在生产第一线。第二、从婚姻角度看,已婚的人数占了94.2%,公司员工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及时的注入新鲜的血液,将对公司未来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三、大多数的员工对目前身体健康不满意。随着健康知识的普遍推广,提高公众对疾病防控知识、意识和技能,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具有积极的意义

2.饮食习惯。

从三餐食盐量来看:大多数员工认为自己的口味比较正常,部分员工口味偏淡,小部分员工口味比较重。从饮酒量来看:有42%的员工不饮酒,喝酒的员工中有46%只是少量的喝,只有12%的员工酒瘾比较重从吸烟量来看:36%的员工不吸烟,吸烟的员工只有13%的人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烟瘾,有51%的员工对吸烟有较大的需求。盐吃多,容易增加高血压、动脉硬化、及胃癌等一系列病发几率;而过度饮酒会伤肝脏,控制力、判断能力下降。酒后打架、吵架,精神恍惚,很多的犯罪行为都有酒精的辅助。另外,酒后不能开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吸烟对心和呼吸道、血管内膜危害较大,易致癌。

3.作息时间。

第一、从睡眠时间看,绝大多数员工都拥有充足的睡眠。有18.8%的员工睡眠时间不足,有3.5%的员工睡眠时间过长,这些都是不易于身体健康的表现。正常人最好的睡眠时间6--8小时。第二、从每周的锻炼频率看,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员工较少,坚持每天锻炼的员工

只有24%。第三、从每天在办公室连续坐着的时间看,容易引起生理性和心理性两种疾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身心疲倦”。这些病症常常被“疲劳”的假象所遮盖,许多人觉得坐一会就没事,其实可能因为这样的忽视而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坐姿不正确才会引起腰酸背痛,因为身体的歪斜如果超过了正常的脊椎弧度,就会过度拉扯到肌肉。事实上不论坐得歪斜或笔直,长久下来都会腰酸背痛。起初酸痛只是间歇性发作,但若不正视它,很可能会恶化成长期酸痛,容易引起办公室颈椎病。

4.生病了如何处理

从上图反映,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健康知识的不断普,绝大多数职工已经认识到有病就去医院彻底检查,但还有小部门的职工,仅凭自己的尝试来判断是否有病,这不仅仅是自身健康意识淡薄,更有可能耽误治病的最佳时间,是对自己及家人的不负责任。

由于从事行业的特殊关系,厂区内空气质量较低,绝大多数职工患有鼻炎和咽炎。由于长时间的坐在办公室,且姿势不正确,导致导致近三百人患有颈椎病及腰肌劳损。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第一、由于单位员工年纪趋于老龄化,所以为企业注入新血液是推动海达公司经济可持续发张的不竭动力。

第二、合理膳食,大力宣传远动,全民健身。合理膳食又称平衡膳食、均衡膳食或健康膳食。合理膳食不仅要满足机体所需要的热能和营养素,摄取的食物也应该保证营养素之间的平衡,不能出现不足或过量,以防止引起人体营养缺乏症或过多症。食物要保持清洁,防止食物中毒,并且要注意避免农药残留、食物添加剂过量和食品污染等问题,保证食用的安全性。总之,理论上要求人的膳食既能满足生理和心理上的进食欲望,又能满足生理和心理上的物质需要,这样的满足在生命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随着营养科学的发展,合理膳食的内涵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减低患上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机会.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之一。可以减少你过早进入衰老期的危险。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做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肌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在心理上: 体育锻炼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 体育锻炼能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工作; 舒展身心,有助安眠及消除读书带来的压力 体育锻炼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体育锻炼中的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

第三完善体检制度,普及健康知识。由政府建立专项健康体检基金,对于确实没有足够能力的企业进行补贴,建立黄冈范围内的在职职工每年一次的强制体检制度,这样让每一位在职职工都能够第一时间发现自己的健康方面哪里出现问题,及时就医,尤其针对具有高风险工作环境的工人朋友,能够及时发现是否患有职业病,保证他们的合法权益。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成立专门的监管小组,让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各个社区成立专门的监管小组,对体检制度予以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健康黄冈,也才能给黄冈的广大人民带来真正的幸福!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最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建立一个长期联动的普及途径,因此在黄冈社区建立心理咨询驿站,由政府、健康机构、社区三级联动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做法可以先在每个社区选派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离退休人员进行集中培训,让他们成为每个咨询驿站的心理咨询师,然后在社区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第四、建立员工健康档案。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压力的增大,“亚健康”人群日益扩大,高血脂症、糖尿病和心脏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杀手。这一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在企业里一年一度的职工健康体检显得十分重要,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健康档案也是十分必要的。企业健康档案能够真实、准确、及时的反映职工的身体健康状态;职工本人来讲,能够减轻企业职工家庭个人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职工健康体检档案室企业职工在一定时期内身体状况的真实记录。

上一篇:好家庭事迹材料下一篇:公司酒店员工外派培训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