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范文

2024-06-27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范文(精选6篇)

篇1: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范文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和整体要求,也是对新农村建设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深刻剖析。”“乡风文明”四个字准确诠释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运作方式转变、经营模式与国际接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村文化建设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严重滞后,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农村文化落后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影响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一个主要因素。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加速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实现持续健康科学的发展。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充分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看清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全面顺利的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一个魂,这个魂就是文化,而且

是新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文化也是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维系一个民族成长、进步、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文化的进步会带动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进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1、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将为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眼界宽、思想新的新型农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只有顺应变化了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才智,才能够帮助农民增加文化知识、增进致富技能、增强经营本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空前提高,而与此同时,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却比较缓慢。在一些落后地区农村,农民看不上书报、电视,听不到广播,一年文化生活局限在几场庙会,农闲时间闲逛、喝酒、赌博打发时光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娱乐农民,满足他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2、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转变农民的思想,消除陋习,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它表现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科学知识、文化修养、行为操守与时俱进,并且蔚然成风。而当前在广大农村宗法观念、重男轻女、虐待老人、买卖婚姻、烧香拜佛,修庙塑神、信教等现象较为普遍,封建传统思想和行为还很有市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文化、艺术形式鞭挞丑恶落后现象,宣传时代新风,移风易俗,陶冶世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3、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党在广大农村占领思想阵地的重要举措。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是各种落后、反动文化易于滋生、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宿命论、有神论等思想和观点在农村很有市场。实际神、法轮功等邪教人员往往趁虚而入,走村串户,宣传反动思想,蛊惑人心,扰乱社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4、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开发、挖掘、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铸就了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民间文化,先进的现代文化,汇集、融合、同化,形成新的时期新的文化,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指引文化发展的方向,修正文化发展的角度,剔除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使文化的发展向着博大、深远、文明的方向发展。

二 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不够牢固

1、思想基础不够牢固。有的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 3 的现象。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出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政绩一时半会难以体现出来,所以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文化建设,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村一级干部对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只要吃饱喝足、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没有必要再花吃力不讨好的冤枉钱。

2、组织基础不够牢固。一是乡镇文化员队伍薄弱,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二是村级没有文化指导员,文化工作没有“脚”,难以站稳。

3、群众基础不够牢固。人民群众既是农村文化成果的受益者,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当前,个别地方受认识、经费等因素的限制,文化下乡活动相对较少,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不快,接受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受到限制,很大程度上给低俗文化、宗教、迷信留有渗透和腐蚀的空间。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撑不够有力

1、经济支持不够有力。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经济基础支撑,对基础薄弱的农村文化建设事业来说更是如此,而经费不足已是多年来困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当前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欠发达,财力捉襟见肘,农村文化建设

投入有限;二是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自身造血功能缺乏;三是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仍然缺位。

2、文化阵地建设不够巩固。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农村校舍改造、村道硬化、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而集体经济增长和投入滞后,为解决资金不足的窘境,许多农村只有变卖未能发挥更多作用的闲臵会堂、校舍等集体资产,出现了本已无力投资加强的现有文化阵地流失现象。另一方面,新的文化阵地建设较难,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新建文化阵地难度较大。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环境不够优化

1、政策不够配套。文化建设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和促进机制。而目前文化建设方面的立法及政策性规定较少,文化事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性支持

2、软环境建设投入不足。农村文化建设中软环境建设方面的投入还远不能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村落向现代文明转化过程中,触及的深层文化心理要素处于悬搁状态,如家庭、祭祀、民间信仰等。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理解,现代的文化建设显得步履维艰。比如,村民自治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元明时期,但自治时至今日,村民自治的风气还没有完全形成,村民要求也不太强烈。这就不仅仅是制度建设和思想转变的问题。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者缺乏培育新 5

文化的耐心和勇气。

3、符合村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公益性投入大量集中在镇区,对农村的投入相对不足。面对新一轮村民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产品的针对性也是不够的。对外部世界的了解相当有限。村民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一般是通过新闻媒体。

4、农村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问题。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内涵显得较为欠缺,对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也还缺乏深入思考。

三、发挥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新农村应是农民的新农村,享受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应该是农民,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农民才是受益者。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本质和目的是以农民为本,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各级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搞清楚农民们所想、所需、所急、所好,组织农民参加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和方案制定,这样,就可以避免主观臆断、闭门造车和搞政绩或形象工程等现象的发生。

享受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应该是农民,那么,农民更应该是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是主体,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另一个基本点。

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开放程度的扩大,对农民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将为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服务农民,更重要的是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创造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农民群众培养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的精神家园。如果文化都靠上面下发、社会送,尽管层次较高,满足了一时之需,却并不能解决农村的长期文化需求。鼓励、激发农村本土文化的自生和繁荣,既不必忧虑是否对路,也不用考虑经费问题,才是长久之计。农村文化活动是否丰富与经济是否发达并无因果关系,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虽然滞后,但仍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我国的民间舞蹈、戏曲、歌曲本来就来自农村,都是农民自己创造的成果,千百年来农民一直靠这些文化自娱自乐。挖掘、开发乡土文化,能够得到乡亲们的热情参与,也为心灵手巧的农民提供了显露才艺的舞台,7

让他们在交流中感受到了文化创作和表演的自豪,容易调动其兴趣,往往能事半功倍。农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在农民当中,有表演才能、有文娱天赋、有组织才能的农民并不少。因此,要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开展命名活动,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文化特色乡村”、“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创建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支持他们扎根民间、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广大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但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对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和长期规划,往往只有热情没有目标,只有干劲没有步骤,这就需要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充分的发挥好主导的作用。

一是顺应民意,当好舵手。新农村文化要靠广大人民来共同建设,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力量,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力源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一定要顺应民意。政府机构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好新文化建设中的技术指导,把

握好总体的布局,制定好长期的规划,协调好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关系,处理好新文化建设中的各类难题,规范好新农村的文化市场。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政府机构要认真监督检查,快速准确的剔除腐朽没落的思想,修正偏激文化的倾向,指引新农村文化建设向着健康、积极、文明的方向发展,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把好舵,护好航。

二是建立文化交流体系,丰富新农村文化。新农村文化的建设不能闭门造车,只有吸取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不同时期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成功之道才能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局面铺开。悠久的历史文化,淳朴的民间文化,多姿多彩的世界各民族文化,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丰富的内涵,只有让我们原有的农村文化与他们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相互交流才能形成新时期新农村文化,才能使文化建设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此,政府机构要建立健全文化交流体系,通过网络、图书、电视、通信、教育等手段加大先进文化与农村的交流,增强先进文化对农村文化的渗透,弥补原有农村文化的单一,丰富新农村文化。

三是增加文化建设投入,合理利用文化资源。现今,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文化设施缺乏,文化品味低,文化生活匮乏的现象,要扭转这一局面,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就必须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尤其是农民活动中心、9

老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图书馆、影剧院、文化宫等文化阵地的建设,使新文化建设上档次、上水平,上品味。在增加投入的同时,也要充分的挖掘农村文化潜在的资源,调动广大农民为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出钱出力,整合保护现有的农村文化资源,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展文化活动,弥补文化设施的不足,有效解决文化阵地的短缺。

四是加强文化建设队伍的培养,巩固文化建设的基础。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者,文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新农村文化的水平档次的高低。要积极扶植农村文化队伍,努力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注重文化建设队伍的培养,形成从上到下素质过硬、高效务实的文化建设梯队。要重视维护农民的文化权益,尊重农民的精神追求,从广大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开展文化活动;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克服愚昧、落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巩固文化建设的基础。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整个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一部分,同新农村建设一样是一个长期的浩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只有把农民的思想活跃起来,把农民的观念转变过来,把农民的精力集中起来,把农民的动力发挥出来,让他们自觉主动的投入到自己的文化建设中来,让他们拥有新农村文

化建设的建设权、发展权、自主权,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才会繁荣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才能得以发挥,才能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11

篇2: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范文

摘要:生态道德建设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诉求,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培养21世纪新型农民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平等、和谐、公正、适度、统筹兼顾的原则,加强生态道德的宣传与教育,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培养道德情感,建立农村生态道德建设监督机制,规范道德行为,并最终建立生态道德评价机制,巩固道德建设成果。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道德;生态文明;科学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具体标准,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明确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并把新农村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起来,提出了保护自然环境,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党的十七大又将生态文明这一崭新亮点写进党的报告中,文明生态村已日益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综合创建载体。因此,无论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来说,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道德建设尤为重要。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诉求。

生态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的产生、繁衍与进化都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历程中逐渐完成的。第二,人类应该尊重和善待自然。劳动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手段,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和善待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进化,注重可持续发展。第三,人类应在尊重客观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马克思认为,随着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能力的进一步增强,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以及自然界的恩赐的同时,彼此的矛盾和不协调因素会逐渐显现。人只有遵循客观生态规律,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凭借人类的聪明才智来逐步消除这些矛盾。第四,应坚持制度、科技进步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原则以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马克思认为,从表象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出现异化现象,但从本质来看,这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异化的反应,要解决这个困扰全人类的难题,唯有解放人类,消除人与社会的异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核。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是自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要充分尊重自然、珍爱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要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代际利益,把宏观利益与微观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主要利益和次要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人与自然系统的协调发展,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共存共荣,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有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是与马克思自然观一脉相承的,是社会主义生态伦理观的思想精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伦理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2.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道德意识是衡量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文明的综合体。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逐步经历了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回归过程。其中,如何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尺。按照人的需求理论,人类生存首先要解决饮食男女等物质生活的需求,当这些条件满足后,人们必然有更高层的物质和精神追求,例如,环境优美的宜居环境,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喜闻乐见的生态文化,等等。其中,环境质量的优劣不仅会影响居民的物质生活,同时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以及幸福指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生态道德体系,必将极大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具体来说,生态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公德意识、生态道德规范和生态美学观念等三个方面。所谓生态公德意识就是要求公民积极树立起保护环境的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生态保护要摆脱狭隘的自我意识和地方保护主义,要着眼于人类整体和子孙后代的利益。生态道德规范即是指建立起从生态道德认识、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行为等三位一体的道德约束、监管与奖惩机制,以规范环境个人行为、环境集体行为、环境职业行为、环境决策行为等。生态美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的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视角,感受生态美的愉悦性,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坚持“三同步”(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原则和“三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发展原则,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3.农村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农民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构想,是人类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人类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核心思想强调,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最佳组合与可持续发展。在农村,某些地方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代际效益,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生态道德建设,有助于加强农民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唤醒农民的危机意识,树立起生态意识,从而有效制止破坏生态道德的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培养新型农民,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加强农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之一。生态道德教育从塑造理性生态农民的方面来展开,把农民培养成具备生态道德修养的劳动者,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就可持续发展人才。从根本上说,就是造就具有优良的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品质和行为的新型农民,使他们具有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心,热爱自然、与自然为友,具有把开发、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相结合的意识,具有为维护生态平衡而献身的精神。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主要原则。

1.平等和谐原则。

生态环境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自然环境的价值并非是无限的,人类作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就要遵循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只有顺应了这种规律,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才能不断进步。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道德的形成,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人关系的协调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农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都是直接在生态环境中进行的,所以更应尊重和顺应生态环境的内在规律,树立与生态环境平等和谐的观念。这种与生态环境平等和谐的观念,并非是农民对其所处的环境毫无干涉,而是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和认识农村生态环境的内在规律,并按照这种规律去生产和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状况,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解,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公正原则。

新农村生态伦理建设中要特别注重实行利益公正,具体而言,生态道德范畴的“利益公正”原则主要涉及人与天地自然间的关系,人与人在共同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过程中权益与义务关系以及基于长远利益考虑的当代与后代的关系。首先是人地公正,即人类和自然应保持一种公正关系,人类要理性地对待自然,合理节制自身欲望,有效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次是代内公正,即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权限明晰、机会均等、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其目的是强调社会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之间要公平享有和保护自然资源,要公平拥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权利和义务;更要求先进富裕地区在保护生态环境上要承担比落后贫穷地区更多的责任与义务。最后是代际公正,主要是指地球上有限资源在不同代与代之间的合理分配和补偿。

3.适度原则。

适度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的理性原则。第一,适度发展。要彻底扭转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只重增长不重结构的粗放式农村经营模式,适度发展传统农村产业,积极发展生态型和环保型农业,将生态环境作为潜在物质财富和潜在生产力保护起来。第二,适度消费。要积极倡导消费文明化、消费生态化和消费适量化。消费品的设计、生产、包装、流通、消费都要环保化,要在全社会树立消费的生态良心;同时要积极调整消费结构,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决不能搞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浪费资源的高消费。第三,生育节制。从农村生态伦理建设的角度分析,控制人口是重中之重。农村人口的增加会加剧代内矛盾冲突,势必影响代与代之间的利益平等,这就要求树立自觉节制生育的道德观念,控制农村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将人类自身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结合起来,与社会文明进步结合起来,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4.统筹兼顾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筹兼顾,多管齐下。要坚持德治和法制相结合,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首先,生态道德是发展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培养具有生态道德意识的公众,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进而培养广大农民的生态道德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问题。其次,应加大环保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包括加大执法频次和处罚力度,使农民感受到国家和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形成全社会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利舆论氛围。最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公众环境意识,要通过农村素质教育培养农民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环境技能,提高其有效地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的能力。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的路径。

1.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生态道德认知。

生态道德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取决于广大农民是否能够受到全面系统的生态知识教育,形成清晰的生态道德认知。首先,我们要积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的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以及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使生态道德观念成为广大农民深层次的道德认识,并使这种道德意识渗入到农村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其次,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环保长远教育规划,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依靠县农干校、党校、职业培训学校、村委会等农村教育平台,以农村领导干部、中小学学生和农村居民为受众重点,以环保常识、环保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开展不同层次的生态教育。最后,要特别注重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完善干部考级制度,将环保工作列入考核范围,使他们正确处理环保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改变粗放式的资源开发模式。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信息系统建设的支持力度,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农村进行广泛调研,增加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报道频次,树立典型,推广经验。环保部门要经常性深入基层,开展宣传活动,帮助农民排忧解难,要大力普及环保知识,利用图片、乡土教材、乡村短剧、村头板报、科普报告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知识性与趣味性,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广大农民自觉养成环保理念,树立起良好的生态价值观念。农村生态道德建设必须建立在农民具备环保能力的基础上,因此,有关部门还应加大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生态技术的宣传与培训的力度,如沼气使用技术、合理施肥和施药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珍稀动植物的繁殖和保护技术以及防污、排污、废物回收利用技术等。

2.发展生态农业,培养生态道德情感。

生态道德教育不仅要有理念的树立,还要有情感的培养。生态情感的萌生主要根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自然界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会油然而生对自然的敬重和爱惜之情;二是因为自然界是满足人生存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原始基础,对此有深刻认识的人们会对自然产生出一种认同、依恋、感恩和爱护之情。因此,我们要重视从审美需要和生存需要的角度去培育农民的生态情感,培育农民热爱自然、与自然为友的生态情感,唤起人们的生态良知。生态道德教育要融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去,发展新产业。当前,重点要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发展生态农业、生态

工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层面。生态道德教育要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给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才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才能激发农民学习生态知识、运用生态知识的积极性。同时,生态道德教育还要与改变农民生存环境相结合。当前,生态道德教育重点要与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鼓励农民参与到新农村的规划中来,建设新人居,使“三清”(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3.强化管理,规范生态道德行为。

强化管理是农村生态伦理建设机制运行的保障。要综合运用法律、新闻舆论、经济奖惩、技术检测、行政处罚等多种手段,加大生态环境的监控力度,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方针,明确责任。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第一,彻底转变资源部门管理体制。目前,我国资源部门担负着资源保护执法监督、生态建设、资源经营和开发等多重角色,政企不分,严重制约了其生态保护的主要职能的发挥,因此,实行资源管理政企分开,明确各自责任,已迫在眉睫。第二,建立并逐步完善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加强对重点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开展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的监测,建立生态监测和预警网络,提高生态系统监测能力,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优先建立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状况监控系统,建立重大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理系统。第三,制定有关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土壤污染等方面的法律,制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矿山生态恢复、生态脆弱区评估、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生态旅游管理等法规和标准。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国家法制化管理体系之中,加大对重点区域和流域的重大生态破坏案件的查处力度。第四,建立生态保护经济政策体系。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损失纳入政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引导社会经济发展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到注重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上来,建立生态保护经济政策体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下游对上游、开发区域对保护区域、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受益人群对受损人群以及自然保护区内外的利益补偿,积极探索建立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共享机制。

4.监督反馈,科学设计生态道德评价体系。

设计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反馈系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力推动和强大约束。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提供了途径,反映出绩效。所谓提供了途径,就是明确而具体地告诉人们,寻求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重点和关键,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及其他各项社会事务管理之间的内在辩证关系、相互作用及影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应立足践行科学发展观,设立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环境友好和运行效率五个方面并兼顾其他因素,能体现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能否协调发展,人民群众是否分享了发展的成果,人民群众是否满意的评价指标。评价体系不仅要体现经济增长,更体现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对于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作用。所谓反映出绩效,就是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评判,体现出各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差距及出现的问题。通过社会评判和公众监督,形成强大的约束力,督促各级地方政府不断纠正偏差,使公共决策和执政行为更符

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决定着制度设计、政绩考核,影响着公众评判和舆论导向,唯有科学设计、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促进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对其建设生态文明的成果做出全面准确的评判。

参考文献:

篇3: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长期以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 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 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只有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 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 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 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方针, 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 切实加强“三农”工作, 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 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粮食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 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在看到“三农”发展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 我们还要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 还要看到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面小康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等还比较多的问题, 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不平衡性, 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 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 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举措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大难题:一是城乡差距大, 城市发展快, 农村发展滞后;二是农民负担沉重, 农民收入增加缓慢, 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存在明显差别, 且贫困人口过多, 生产生活仍十分困难。三是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也存在着与城市的差距, 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尚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解决这些主要的“三农”难题, 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的基本思想是:一要靠政策, 二要靠科学。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 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 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 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体制的农业形态。与传统农业相比,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 特征是商品化, 方向是集约化, 目标是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 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 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 遵循客观规律, 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 坚决防止脱离实际、好大喜功和急于求成, 确保现代农业建设稳步健康推进, 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 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建设新农村, 必须培育新农民。所谓新型农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定位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那么如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呢?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要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作为一件大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创新培训机制, 提高培训效果。三是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 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使农民素质总体上发生根本改观, 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 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农村、忘了农民。

3、增加农民收入, 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1)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 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 实现增值增效。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 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 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

(2) 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 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 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完善劳动合同制度, 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

(3) 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要加强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

(4) 加强扶贫开发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 加大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 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 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

4、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1) 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2006年, 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通过试点、总结经验, 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 精简机构和人员, 妥善安置分流人员, 确保社会稳定。

(2)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 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 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 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

(3) 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 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 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 拓宽就业安置渠道, 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4)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力度, 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对于扩大农业的市场贡献, 消化部分工业产业产能过剩的压力, 增加农民收入, 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释放农业多种功能效应,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 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大型排涝泵站技术改造力度, 配套建设田间工程。大力推广节水技术。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 科学施用化肥, 引导增施有机肥, 全面提升地力。 (2) 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 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 (3) 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 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 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注重村庄安全建设, 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村庄的危害, 加强农村消防工作。

6、加强党的领导, 鼓励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我国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 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 真正列入议事日程, 切实加强领导, 明确工作重点, 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 总结实践经验, 加强指导服务, 帮助基层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 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切实加强规划工作。各地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 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 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 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总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 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 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扎实工作,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摘要:“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 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方面是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也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方针, 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关键词: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N) , 光明日报, 2005-10-19

[2]、陆学艺:“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篇4: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范文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田水利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主体和中心环节。文章分析了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农田水利; 水利建设; 新农村

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季节集中,年际变化很大地区分布不均。东南沿海地区年降雨量约1800mm,西北内陆不及200mm。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年平均总量为28100亿m3,居世界第六位。中国雨热同步的气候条件、江河的丰沛水资源及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冲积平原,都给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但水土资源的开发也伴随着与水早灾害的斗争。人口的增长又增加了对水土资源开发的压力,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特别是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不相协调,南方水多而耕地少,北方水少而耕地多。如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江河径流量占全国的83%,但耕地只占33%;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67%,但江河径流量仅占17%。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的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必须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条件。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排灌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二是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是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隨着农村绝大多数强壮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农村小型水利投劳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村以下小型工程投劳的组织难度明显加大,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后,筹资筹劳总量有限,能够投入农田水利的资劳微乎其微。

四是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已经放开,特别是中国加入W T O后,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加之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建设现代新型农田水利,任务十分艰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 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调动群众积极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

(二)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水利系统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一全新治水理念。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特别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综合治理中,推广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治理模式,许多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成了山川秀美的观光风景区,将河、沟、渠建设成"清水长廊"、"绿色长廊"、"亲水乐园"。

(三)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发挥喷灌带投资少、使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逐步在果园和已成片开发建发的农田中推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

(四)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使人才和技术更好的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

结论

篇5: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范文

答:原因:(1)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的历史任务;

(2)农村城镇化不是要消灭农村,而是要发展农业、富裕农民、改造农村;

(3)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许多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普遍规律。

内涵:(1)就是要培育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农民;

(2)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型农业;

(3)就是要全方位的建设现代化的新型农村。

措施: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壮大农村经济。

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1)转变观念,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

(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走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一是大力加

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加强 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4、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农村村庄建设大力保护环境,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1)加强领导和组织,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干部考核机制。

(2)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3)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综合管理和整治力度。

(4)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5)广泛宣传环保意识,形成共同参与农村环保工作的合力。

6.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1)加大投入,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2)建立健全农民技能培训体系。

(3)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1)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建设。

(2)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9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

(2)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创新。

篇6: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范文

谋发展

奋力推进青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中共青牛乡第十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肖光波(2006年10月26日)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共青牛乡第十次党代表大会,是在“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回顾总结我乡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全面部署今后五年“三个文明”建设的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乡党委和乡纪委班子,选举出席区第五次党代会代表,动员和组织全乡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团结拼搏,为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共青牛乡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自乡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党和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得到贯彻执行,全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过去的五年,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底,全乡实现财政税收19.16万元,是2001年的1.0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640元,是2001年的1.36倍,平均递增8%。

——过去的五年,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配套改革稳定推进,全乡农民税费负担从2001年的53.1591万元下降为零,农民人均减负81.8元,2004、2005发放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19.2319万元。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强力推进。在稳定粮食种植的基础上,烤烟产业得以发展,畜牧业规模不断扩大以苏山五社为轴心的生态养殖小区得到不断扩展,培育出生出栏生猪300头上的养殖大户9户。生态建设取得进展,天保工程顺利实施,德援项目也在实施之中,全乡新增林地面积3103余亩,五年总计发放退耕还林专项资金补助达71.369余万元。

——过去的五年,基础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一是实施了烟水配套工程,2006年全乡新建达标微水池22口,新增蓄水2000余方。二是农村改水改灶全面铺开,通过争取人畜饮水、文明新村建设等项目,全乡投资12万余元在苏山居民点新建饮水工程1处,解决了60多户人的饮水问题,红层找水68口,新修沼气池137处,全乡部分群众从中受益。三是团结、苏山、南流、莲池、白牛等5个村和文书村1社的农网改造基本结束;在白牛、苏山两村新发展有线电视100多户;建立了一个移动通讯站,新装程控电话300多门,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的目标。四是交通建设得到很好的发展。投资8万余元修建了太子河码头,并对南流渡口进行了整治解决了苏山、莲池、白牛、南流四村的群众过河难的问题,全乡通村路达100%,入社路达80%以上。五是在莲池村建起了一个居民聚居点。

——过去的五年,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扎实开展,社会事业不断 进步。通过部门协作,规范管理,计划生育综合改革顺利进行、计生村民自治和优质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全乡有24人享受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策,有309个家庭享受了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民政救济、农村低保和“五保”工作得到加强,弱势群体得到进一步关怀和关注;全乡启动了创平安乡和创建无毒无邪乡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学校布局得到合理化调整,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政策得以落实,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义务教育普及率得以巩固,全员寄宿制教学正在不断完善之中;抗击“非典”工作取得胜利;组建了一个民间文化艺术宣传队,科技、群团等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过去的五年,党的建设切实加强,各级干部的执政水平不断提高。以“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了各级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各级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明显提高,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一是全乡9个支部231人参加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人民群众参与率达90%以上,通过学教活动,全乡党员的党性修养,党性意识和宗旨说意识得到加强,干部的组织纪律观念得到提升。二是全乡先后开展了党员“一帮一”活动、“一帮二”活动和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学校支部开展了“四个一”活动,通过各种组织活动,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党员干部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三是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全乡发展党员26名,为党的肌体注入了新鲜血液。四是加强了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共开展了7次教育活动;五是积极推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严肃查处违规违纪案件,党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过去的五年,村级组织建设在建制调整中不断趋于完善。过去的五年,村级组织建设经受住了改制的考验,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在撤村并组的工作中,在撤大村还原小村的过程中,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始终与乡党委、乡人民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推动了基层组织建设。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在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家对农村实行各种政策扶持的情况下取得的,是在新形势下各种矛盾集中突显的情况下取得的,凝结着全乡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辛勤和智慧,在此,我谨代表中共青牛第九届委员会,向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关心支持青牛各项事业发展的各届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

第一、发展是第一要务,富民是根本目的。必须始终用加快发展的目标统一思想,在发展眼光和发展思路上寻找新突破,瞄准更高的发展目标,确立更高的参照点,力求以非常规的措施,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把强乡、兴村与富民结合起来。

第二,全面的发展才是过硬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必须始终以全面发展的思路统揽全局,确立科学发展观,通过深化改革,优化结构,自觉地解决青牛发展中存在的不够全、不够协调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提升发展水平,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保持社会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四、加强党的领导,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始终以 4 党的领导为核心,大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实践证明,办好我们的事业,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在推进我乡兴村富民强乡的伟大进程中,只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我们就一定能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去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只要把我乡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无往不胜。

在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基础比较脆弱,全乡经济总量小,二、三产业比重偏低,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基础建设特别是公路、水利建设远远滞后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发展需要;二是思想解放程度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要求,发展环境不够宽松,化解发展制约压力较大;三是党的建设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干部队伍的工作作风还需更进一步改进,团结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有待加强,对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和任务

今后五年,又快又好地发展青牛经济社会的总体要求是: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新跨越的历史重任,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青牛“十一五”规划。紧紧抓住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立项上马的大好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把抓发展落实在抓项目上,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强化以公路、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培育壮大烤烟、畜牧两大支柱产业,加强对农民的劳动技能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长效机制,5 深入开展党员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推动“三个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共同进步。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经济结构调整明显见到成效,新的支柱产业初步形成;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低生育水平得到稳定;教育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精神文明建设上新的台阶;民主政治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秩序进一步好转;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举全乡之力努力办好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急需解决的八件实事:一是巩固发展好烤烟这一农民增收财政创税的特色产业 ;二是建设好、服务好、管理好生态养殖小区;三是建立以团结村柴家坝为主的千亩优质粮油示范片;四是搞好公路维护整治工作,实现未淹没区内村道上等级;五是下大力气全面整治病、险塘、库、堰,力争新建山坪塘6口;七是搞好学校的软硬件环境的改造,实现全员寄宿制教学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八是巩固创建“无毒、无邪、无重大事帮”的“平安乡镇”成果。

要实现上述目标,今后五年,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解放思想,进一步扫除不利于发展的思想障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扫除一切不利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当前,我乡思想不解放的主要表现是:安于现状,温饱即安,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缺乏敢闯敢试的勇气;面对困难和压力,徘徊观望,畏难情绪突出;为了集体的事业,吃苦受累的思想准备不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紧密结合实际,以“三个代表”为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把思想统一到一心一意抓发 6 展、千方百计快发展、依靠改革创新促发展和扎实若干求发展上来,力戒四平八稳,墨守成规。解放思想不能坐而论道,要体现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目标、思路和机制上,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解放思想并不意味着乱干、瞎干,必须立足于乡情,村情,要褒扬创新精神,激励改革实践,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全乡经济社会事业又快又好的大发展。

(二)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我乡是农业大乡,没有农村的和谐发展,就没有全乡的和谐发展。任何时候都要把农业摆在首位,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重视农业。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认真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正确引导和处理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全面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发展战略的转变。依靠科技,依托市场,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按照“公司+农户”、“支部+协会”的动作模式,培育和壮大优质烤烟和畜牧业两大骨干产业,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用好、用活、用足现有政策,加大烟水配套、烟路配套工程、农业开发工程、国土整理工程以及新农村建设的申报力度,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三)想方设法争取项目资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

我乡要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紧紧抓住亭子口水利工程立项上马的大好历史机遇,千方百计争取投资,努力使我乡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 速增长。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重点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好上下协调,争取更多支持。建设新农村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要在充分进行可行性分析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力量编制好新农村建设的前景规划,用好、用活、吃透国家的各种扶持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有,国家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政策;国家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国家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政策;国家加快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农民培训步伐的政策;国家加快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国家加快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等等。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我们一定要对这些政策“研究透、争取够、使用足、配套好”。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新方针的要求,积极实施通村公路改造,生态沼气池建设和农村改水、改厕工程。根据发展需要,在2010年前,要实现80%的行政村通上山岭纵丘凝结碎石路。根据强化农业生产安全保障的要求,切实抓好病险水库、堤坝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五年之内,全乡小Ⅱ型病险水库全部改造完毕,切实保障生产生活安全。积极争取通信设施建设,到“十一五”期末,解决全乡70%的农户的人畜饮水,农村家庭移动电话或固定电话普及率达80%,有线电视覆盖率70%以上。积极协调农电部门,争取投入完成文书村2、3、4社的农网改造,做好国家对我乡新农村建设大量投入的一切准备工作。

(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的支柱产业,是今后五年发展我乡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重要途径。结合我乡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现有产业优势,今后五年,依靠科技,重点培育壮大五个支柱产业:一是优质粮油生产;二是烤烟产业,深化烤烟产业对我乡发展前景重要性的认识,完善种植布局规划,扎扎实实提高烤烟质量、稳定种植面积和收购指标,每年收购烟叶1000担以上,烤烟产值稳定在40万元以上;三是畜牧产业,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在稳定生猪、黄羊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水产养殖和其它特种养殖。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畜禽养殖基地,推进畜牧业快速发展。四是林业产业,利用我乡活木林储量大、森林覆盖率高、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寻求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逐步形成林木加工产业链,壮大林业经济。五是服务业和劳务输出产业,引导群众既重农又重商,放开手脚,利用交通优势发展运输业,利用区位优势搞活流通业,利用富余劳动力优势带动劳务输出产业,全力改变我乡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五)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进一步认识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破除“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树立“让人家发财,求自己发展”的大发展观念,进一步完善对内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要加大宣传,让外界了解青牛、认识青牛,从而让青牛人和外商投资青牛的各项建设,在和谐的发展氛围中发展青牛。要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建设招商队伍,采取请进招商、上门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增强招商引资的实际效果。今后五年,我乡招商引资的重点是放在基础设施建设、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等方面上。要建立招商引资考核激励机制,把招 商引资纳入干部职工政绩考核内容,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社会信用建设,营造“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青牛形象”的良好氛围。通过激励措施和软硬件建设,力争使招商引资成为我乡后五年工作的一大亮点。

(六)实施科教兴乡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

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多渠道、多方位加大对乡小学校的软硬件建设力度,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创办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寄宿制教育的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严格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确保农村小学和初中辍学率控制在0.1%和2%之内。

要进一步抓好农业科技推广,依靠科技发展优质烤烟和畜牧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在全社会中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建立乡村人才信息库,加强对农民的劳动技能教育培训工作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件申办工作;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各类人才,引进急需人才,以人才的聚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七)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和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工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牢固树立抓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确保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继续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大力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巩固创优 成果。按“五清理五落实”的要求切实提高我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也干不成。因此在以后的五年里,要把维护稳定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一是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强化依法治乡战略的实施,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二是深入开展创建“平安青牛”系列活动。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完善乡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认真做好各类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努力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三是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无邪教和无毒乡活动,严厉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各种邪教活动和从事各种毒品活动。四是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切实加大对河砂开采,森林防火的规划、管理、整治力度,精心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标语、宣传栏等媒介作用,广泛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

(八)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认真抓好理论学习,坚定不移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通过广泛开展“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村组”等群众性评比活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

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户和五保户做到应保尽保。

加强卫生工作,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到2010年,全乡70%的农民确保享受新型合作医疗成果,加强对公费医疗定点机构的监督管理。

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和德援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文体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支持人大、政协工作,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监督、参谋作用,重视发挥共青团、妇联、计生协会、老龄协会等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形成合力,加快发展。

三、提高执政能力,推进党的建设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今后五年,必须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着手,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好,把各级班子配备好,把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切实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

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是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保证。要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即将召开的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其中的新观点、新论断、新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统揽全局,把学习的收获转化为推动全乡工作的动力和良策。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各项学习制度,努力把我们的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把我们的政府建设成为学习型的政府,把我们的干部塑造成学习型的干部;加强和改进党委中心组学习,强化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目标,切实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成果、完善制度,把乡、村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切实开展创“六好乡(镇)党委”和“四好领导 班子”活动。进一步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作为选拔干部的标准,切实选准配强村 “两委”班子一把手。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以“三会一课”不活动载体认认真真开好民主生活会,评处“不合格”党员和问题党员,对“三不党员”要坚决清理。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班子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努力推进干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三)以“强基固本”工程为重点,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执政的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重视抓基层打基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建工作,以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推进“强基固本”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在富民工程、农村稳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正确处理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探索建立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扎实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党员示范工程活动。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和“双向培养”的要求,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在实现兴村富民强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以规范制度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执政党的党风,就是执政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必须坚韧不拔地抓好党的作风建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服务之风,积极研究并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规律和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

加大执纪办案力度,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大反腐倡廉力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首问责任制、执法责任追究制、错案追究制和责任倒查制,不断健全民主议事制度,真正形成以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针对我乡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生活作风等方面的实际,加大教育力度,督促全乡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自觉经受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

上一篇:真正的爱不是只靠感觉是祝福下一篇: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