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24-06-13

为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11篇)

篇1:为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了支持保护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近年来,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篇2:为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如何建设好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笔者围绕“建设新农村,县乡党委政府与基层组织如何作为”这一问题做了一番思考,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做好“四好”文章。

一、设计好,即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并做出符合国情、县情、乡情、村情的标准设计

设计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求县乡党委政府积极作为,从自己的现状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好新农村建设框架。

具体怎样抓呢?一抓规划内容。村庄布局规范化、道路硬化、环境清洁亮化、文化娱乐多样化,这“四化”是当前我们新农村建设的规划重点。二抓规划方式。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民间的积极性。设计要集思广益,设计招标要市场运作,避免千篇一律。三抓规划管理。县乡党委政府在规划过程中一定要有制度可循,用规章制度来监督各项运作,实施“阳光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能进入积累轨道。这就需要各级基层党委政府牢固树立节约理念,严把审批环节,力戒空喊口号。

二、借鉴好,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新农村建设经验,有必要开展“互帮互学”建设活动

韩国是亚洲除日本、我国台湾省以外农村现代化事业卓有成效的一个国家。韩国经过20多年的努力,通过“新农村运动”这一载体,大大地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缩小了城乡差距,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率是1:0.94。在我国,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也出现了一些闻名遐迩的明星村,今后随着新农村建设工程的推进,还会不断涌现一些新典型。我们有必要开展“先进带后进”、“后进学先进”活动,从而加速新农村建设进程。

学习韩国什么呢?我个人认为,韩国新农村建设在于成功地打造了“三力”。一是打造了吸引力。在“新农村运动”初期,韩国政府设计了20多种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工程,如桥梁、饮水工程等,这些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工程较好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使“新农村运动”抓住了农民的心,充分发挥了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打造了示范力。韩国政府在建设新农村进程中,没有采取“一刀切”式的指导,而是对不同情况的乡村进行了分类,推行的是“量体裁衣”法。基础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自助村,是结构调整的示范;自立村,是现代农业的示范。三是打造自觉力。也就是激发全社会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韩国,为了激发全社会人参与“新农村运动”,政府按“带头人”、骨干者、公务员、知名人士、村民五类进行了责任明确与培训,从而使各种身份的人对“新农村运动”作出贡献。

那么,县乡党委政府是否就可以照抄照搬韩国的经验呢?我看不能,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国情,有自己的县情、乡情、村情。县、乡党委政府对待经验要能举一反三。一是加强引导。引导是多方面的,包括物质、精神、民主、社会等方面。比如,在资金引导方面,县、乡政府要将扶贫、以工代赈、能源、水利等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适当捆绑起来,设立硬件建设专项资金,把扶助对象重点放在中心村建设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加强造势。主要指舆论造势。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万村报栏”等媒体,广泛动员、深入宣传、层层发动,营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三是加强服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县、乡党委政府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加强各种服务,及时推广成功做法。

此外,对于国内明星村的经验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涌现的新典型、新经验,我们应当采取现场学、观摩学、帮扶学、竞赛学等方式,把一切成功的建设经验引入到各地的新农村建设中。这种推广经验法,就党委政府而言,就是一个加强示范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为整体推进做好示范、积累经验。

三、推动好,即要求基层党委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使各种发展要素空前活跃起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牵引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中之重是大力引导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工业促进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全力促进城市支持农村发展,全面放活农村各种发展要素,使新农村建设在“和谐”状况下顺利完成。

怎样才能达到“和谐”呢?从工业与农业的关系看,要念好“促”字诀;从农业自身看,要念好“兴”字诀;从建设主体看,要念好“活”字诀;从体制看,要念好“改”字诀。一是念好“促”字诀。就是以工业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对于县委政府而言,要搭建起全县工业发展平台,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做优工业园区。优化工业园区资源配置,把工业化与信息化融为一体,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共同发展,工业和农村紧密结合,使工业园区成为全县“以工促农”的重要平台。就乡党委政府而言,要引进好工业项目,其基本的方式就是“筑好巢,引好凤”;其基本的载体就是壮大城镇规模,因为城镇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市民化的主要载体。二是要念好“兴”字诀。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其中最基本的途径是科技兴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现代农业,这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阻碍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科技贡献率不高。要抢占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制高点,必须以科技壮基地、兴龙头、强品牌。作为县乡党委政府,要推进科技兴农,必须切实担负起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联系好农业专家和科研机构,扶持科技示范户,构建与现代农业和农村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科技组织体系等职责。三是要念好“活”字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党委政府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必须“放活”农民。我们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农民群众等、靠、要的状况,要以人为本,全方位放活农民朋友的主观能动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探索一种机制或体制,真正使农民变为建设主体,让他们主动去干。四是要念好“改”字诀。全部取消农业税后,农村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如何遏制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卷土重来,避免农民负担反弹;二是怎样在财力上保证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是检验县乡两级政权执政能力的重要依据,改革方能提高执政能力。为了更好地适应取消农业税的新形势,围绕提高县乡政权执政水平这一重点,必须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户的多种服务功能,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四、带动好,即要求“村支两委”在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村官”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村支两委是“火车头”,“村官”是主体当中的“主心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要发挥村支两委的带动作用,就必须实现“村官”的角色转型。“村官”必须从过去那种简单的“道德权威”向公正廉洁的“经济能人”转变,实现好角色转型。

笔者认为,“村官”们要完成好角色转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发挥“领头雁”作用,就必须从“三新”入手。第一个“新”,树立新形象。建设新农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村官”?它包含四个要素。一要加强学习,坚定信念,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做一名学习型、创业型“村官”。“村官”首先要自己富,然后带动群众富,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村官”应当抓紧学习,提高致富本领,把为人民服务谋福利的决心同过硬的本领统一起来,大胆创业,做一个全面的带头人。二要带好班,使村支部、村委班子高度凝聚,做一名团结型、正气型“村官”。建设新农村,需要一个好的团队。“村官”一定要团结一致,昂扬士气,充分当好全村发展的“火车头”。三要坚持廉洁勤政,为民排忧解难办实事,做一名实干型、廉洁型“村官”。也就是说,“村官”要养成脚踏实地的作风。四要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坚持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争做一名模范型、奉献型“村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村官”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坚持洁身自好,做到不与民争利。

第二个“新”,采取新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要求“村官”转变工作方式。在工作方向上,“村官”要从组织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中退出来,在市场农业、商品农业、非农产业方面努力推进,从纯农化转向非农化,实现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村界抓发展的转变;在生产经营活动上,“村官”要从直接干预农业生产的活动中退出来,在引导、加强、示范、带动方面努力推进,由替群众决策转向为群众服务,由行政命令推动工作转向优质服务推动工作;在工作重心上,“村官”要从“上传下达”中的工作陷阱中退出来,积极发展集体经济,搞活地方经济,由被动工作转向主动工作。第三个“新”,用活新抓手。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村官”要想加速建设进程,必须创新工作抓手,用活新抓手。用活“人才开发”抓手。当前,村级党组织普遍缺乏执政资源观念,造成党员人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直接影响党员先进性的发挥。村级“人才开发”,首要的是开发党员,做到成就一个“能人书记”,培育一群“能人党员”,激活全部“无职党员”。还要抓好农民培训工作,按照“市场导向、校企联办”的思路,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用活“结构优化”抓手。“村官”要根据市场导向,结合本村实际特点,及时创新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用活“市场理念”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我国日趋成熟的市场体制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村官”必须在全村培育市场理念、运用好市场之手。首先要到市场去寻找适合村庄发展的好项目;其次要建立健全营销网络,让产品贴着标签上市场;再次要运用股份制,培育农民正确的投资理念,将农民的致富愿望、责任心、富余资金与现代投融资机制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村整体联动的经济发展态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县乡党委政府与基层组织如何作为”是这个系统工程中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环节。县乡党委政府与基层组织若能做好以上“四好”文章,也就解决了“设计内容是什么”、“可资经验有哪些”、“支持重点在哪里”、“骨干力量如何干”等四个问题,从而保证新农村建设在县乡两级有序、快速、健康推进。

农业的“三色革命”

绿色革命:农作物的最高产量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光能利用效率的高低。目前一般作物光能利用率仅0.4%左右。但从光合作用本身的效率来计算,理论上最高可达20%左右,根据这一计算,仅水稻亩产就能达7000~10000千克。因此,把扩大农作物叶绿素体面积以加强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产出率,称为“绿色革命”。

白色革命:地球上的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用来发展畜牧业,将粗蛋白转化为以奶品、肉类为主的高级蛋白质,既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因为蛋白质呈白色,所以称之为“白色革命”。

蓝色革命:海洋占地球总面积71%,不仅生物品种多,而且数量巨大,但目前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十分有限。海洋可提供的食物,比陆地全部可耕地提供的食物多得多。因为海洋呈蓝色,所以把人类征服海洋、建立以海洋为主的水体农业称为“蓝色革命”。

篇3:为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经济不断发展, 社会不断进步,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但不可讳言, 中国目前还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别、贫富差别, 特别是社会老龄化加快, “少子化”现象的显现, 劳动力生活压力在加大。在基本解决了城市居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问题后, 推动农村“老有所养, 老有所乐”, 加大举办社会保障事业的问题应尽早提到各级政府部门的议事日程。社会保险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核心, 是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计划生育等许多方面, 中国农民最需要的社会保险主要是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资助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于2003年开始试点和推广, 到2008年底已全面覆盖有农业人口的县 (市、区) , 参合农民达8.15亿人, 参合率为91.5%, 提前两年完成目标[2]。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 财政收入6.85万亿元[3], 已经具备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经济基础。但是从目前来看,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国家需要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来逐步建立适应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国务院明确提出在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但在试点过程中也暴露出新农保基金经办力量不足、基金管理体系不完善、监督管理职能不明确、基金收益率水平偏低等问题。

目前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正好为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实施搭建了平台。所以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坚持因地制宜, 超前规划, 统筹思考, 分步实施的原则, 像抓经济一样重视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逐步使农村养老问题从物质层面的照顾过渡到精神层面的“幸福生活”。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向进发。

一、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左右, 农村养老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 在可预见的未来, 也是中国最大的社会问题, 解决不好, 势必要走“拉美病”的覆辙。当前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现状令人担忧, 主要表现在:

1. 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空巢”现象严重。

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农村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早已超过10%, 进入典型的老龄社会。随着青壮年大多进城务工和几十年来的“少子化”, 老年人独处家中的“空巢”现象严重, 不同程度地对老年人安度幸福的晚年生活造成影响。通过我们在廊坊市9个区县市, 22个行政村, 涉及人口31 970的问卷调查中, 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6.38%。据中国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中国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赡养比将下降到1∶2.5, 这样的人口比例使得劳动人口生存压力大大增强[4]。

2. 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挑战。

传统中国甚至亚洲的养老方式主要是以家庭养方式为主。父母子女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 相互扶持, 尊老爱幼;但随着现代化程度的加快, 生产方式的转变, 为了生计, 家庭规模在缩小, 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务工。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 忙于工作和事业, 使他们无暇顾及老父和老母。这就对以往的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提出了挑战。使得既担负着赡养老人又要为生计奔波的家庭主力“心有余而力不足”。

3.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土地保障功能在减弱。

以土地为主要生计来源已不能满足农村人口的需要, 而且随着农村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进行, 土地的保障功能也会变得越来越弱。

4. 农村集体养老只能针对“五保户”等少数群体。

对有子女的大多数老年人口来说, “老有所养”将成为今后的重要社会问题。调查显示:67.32%的老年人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 共享天伦之乐, 可见, 大多数老年人希望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在对青壮年的调查中, 42.48%的人不愿将父母送进养老院, 只有26.8%的人为了有人照顾父母愿意送到条件好的养老院。这与当今中国“少子化”与家庭规模缩小的现实相矛盾。

5. 随着新农合的实施, “老有所医”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但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严重缺乏。

在调查中52.94%的老年人最大的需求是亲情的温暖和心理安慰, 但农村家庭规模的缩小, 老年活动场所极少, 老年人的孤独感不言而喻。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解决“老有所乐”的问题应引起关注。

6. 由于种种原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在淡化, 一些老年人的生存状况存在着危机。

一是年轻人工作压力大, 使他们无暇顾及父母;同时, 一些青年夫妇还要将有限的时间、精力用在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 产生“重幼轻老”的现象, 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二是在社会调查中仍有4.58%的晚辈不愿赡养长辈。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负担;二是思想观念上与老年人合不来。虽比例不大, 但影响广泛, 如何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加强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对策

农村养老保障事业是一项系统性的综合工程, 同时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达到使农村老年人享受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的安度晚年生活, 需要政府发挥公权力的作用, 带动整个社会营造尊老、敬老、养老的浓郁氛围, 为建立和谐社会奠定基础。特别是养老保障工程体系的建立、人员队伍的培养、体制机制框架的设立、如何使之可持续发展等都有一个不断实践和不断摸索的过程。现将在这一问题上不成熟的想法归纳如下:

1. 政策的政府主导性。

政策的政府主导性是指地方政府应在中央政府政策的指导下, 因地制宜, 对所辖区域的社会保障事业进行综合规划、政策引导、宣传鼓励、推动实施等。特别是在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中, 各级政府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将农村的养老社会保障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加以推动。将农村居民养老保障事业统一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对二者应科学论证、超前规划、着眼长远、统筹协调。切忌违背客观规律, 一哄而上, 唯建设而建设, 只顾其一, 不顾其余的, 阻碍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现象发生。如, 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医疗服务中心等均因体现在新农村建设中。

2. 保障体制的创新性。

农村养老保障事业需要一定量的资金投入, 单一渠道由政府投资建设管理, 一是资金不足, 不利于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单一国家举办, 不利于竞争, 而且容易走上改革前的老路。所以, 应借鉴国外先进理念, 动员、引导和激励社会各个方面把剩余的社会资金用于举办农村社会保障事业, 形成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养老保障体制。

3. 保障模式的多样性。

保障模式的确立应符合农村老年人的实际 (经济) 情况和思想观念。农村多数老年人目前还不认同进养老院的养老方式。所以, 在养老方式上应灵活多样。如, 对不能自理或虽能自理但需要有人陪伴, 儿女又不在身边的老人可以是全托;对虽能自理, 但需要照顾的老年人可以是早送晚接, 也可以采取居家养老的方式, 由护理员按时入户照顾, 或通过志愿者上门服务走访照顾;对其他老年人可以通过建立社区普及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方式解决老年人的精神抚慰和生活照顾问题, 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同时进一步营造尊老爱老的社会环境。

4. 尊老敬老氛围营造的紧迫性。

目前农村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还存在一些问题, 特别是在少数年轻人的身上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已经非常淡薄, 对老年人的不敬不孝事件经常发生, 急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一是学校教育应自始至终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弘扬尊老敬老的道德观念。基于此可以考虑将养老院或养老服务中心建在学校附近, 这样有利于中小学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从小培养尊老敬老的思想;二是宣传中华优秀文化。面对农村在养老、敬老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居民中开展敬老活动, 开展诸如培养、宣传、评选“好儿媳”、“孝子”等活动。三是开展邻里互帮互助活动。特别是对农村独居老年人的生活通过组织引导下的邻里间的良好互动, 体现社会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四是根据经济条件的状况, 开展节日慰问或不定期对年龄较大的老年人发放慰问金, 以示对长寿老人的敬意等。通过各种形式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 老有所养的社会氛围。

总之, 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 也应是各级政府重视的一项基础性的为民工程。加快建设和完善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的真正体现。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国务院关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cj/kong/news/2009/04-22/1658718.shtml.

[3]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全文) [EB/OL].http://www.zynews.com/news/2010-03/07/content_686223.htm.

篇4:为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致力“民富”,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生产力是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农村繁荣的基础。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壮大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题中之首义,反过来说,改造“三农”,发展“三农”,把农村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将极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要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走“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集约发展之路,以增强农业竞争力为重点,进一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标准化和农业组织化水平,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要推动农民分化、分工,让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镇安居乐业,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把传统农民培育成为新型农民。

经济欠发达是常山最大的实情,也是最现实的基础。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36.1亿元,人均GDP1377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69元。总体上看,常山的城乡二元结构不是十分突出,但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农业弱质、农村落后、农民弱势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握新的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顺应“两个趋向”的客观规律,实施“工业立县、特色发展”战略,千方百计繁荣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一要坚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增效。二要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带动农民增收。改造提升商贸业,大力发展现代流通,加快专业市场开发建设,让更多的农民从事第三产业。三要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加快农民提质。四要全面激发创业热情,推进农民创业。

顺应“民意”,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际步骤,也是基层群众强烈的要求。近年来,常山县通过深入实施“八大工程”,有效整合新农村建设的各类资源,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村镇规划。二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加投入,推进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建设,夯实生产基础,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三是要大力开展村庄综合治理。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地方抓起,从群众最关切、与农民生活最密切的事情抓起,用实实在在的成果取信于民。

立足“民享”,不断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经济与社会是发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经济增长不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只有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享有,才符合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就是通过改善农村面貌,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质是在经济完成一定量的积累之后,通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要提升农村社会事业水平。二是要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三要加快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着眼“民乐”,弘扬和繁荣特色文化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社会进步的动力,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加速融合,群众的文化利益日益受到承认和尊重,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文化乐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时代潮流。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我县“十一五”时期“经济实现翻番、全面达到小康”发展目标的重要工程,也是一项功在千秋、惠及万民的民心工程。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不仅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而且要使农民群众精神愉悦、环境和谐、生活和美;我们要进行的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的一哄而上、千篇一律的村庄整治运动,而是在保护与开发并重前提下,营造融合传统文明,又兼具时代新风的新农村的重要工程;我们要培育的新农民,必须是生活上比较富足,精神上建康向上、素质上勤奋有为的新型农民。因此,新农村建设不能局限于物质的投入,还必须充分彰显文化力量,要立足于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倡导奋发向上的特色文化,实现三个文明协调进步。

常山四省通衢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三衢文化,孕育了“诚信、和谐、创新、奋进”常山精神,形成了亲近山水、师法自然的人文理念和具有“柚都石城”特征的个性化村庄,要以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特色文化县创建。一要大力弘扬“诚信、和谐、创新、奋进”的新时期常山精神,不断提升常山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二要充分彰显“柚都石城”神韵,加快营造特色乡村。三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现群众文化利益。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积极推进村落文化建设,挖掘和培育民间文化艺术人才。

强化“民主”,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篇5:为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和亲民、爱民的英明决策。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从何人手?中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标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我个人认为,要做好这五个方面的工作,必须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从善待百姓做起。下而,我把我们小盐场村这几年的发展情况和在发展中的一点体会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

一、在解决经济发展方面善待百姓

从小盐场村的实际情况看,让农民得到实惠,首先从发展经济着手。在长海县,小盐场村是个有800多户人家的大村,前几年经济发展遇到了困难,村里欠贷款200多万元,拖欠村干部的薪水30多万元。2001年秋天,我到村里上任后,首先从发展生产人手,由村集体出面承包了一片海域。

我们在这片海区里放养海参,得有20多万元的投人上哪儿去弄这笔钱呢?我首先拿出自家的3万元,随后乡亲们有拿出一万、两万的,最多的拿出5万元,3天时间凑齐了18.9万元。而对这笔钱,我感觉压力难以承受,但我也深深感到了乡亲们对我的信任和重托。我根据多年的经验精心地算了一笔账,最终拍板:放养大海参苗。我们购买2000多公斤的大海参苗,投到村承包的海域里。此后,我和姐妹们在海边的库房里用破旧桌椅拼凑了一个床铺,夜里就住在这里护海。6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放养的海参苗长成了,为村里带来了28.8万元的丰厚收人。放养大海参苗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最佳效益,闯出海参养殖的新路。这两年又从海中获取200多万元的收益。使我们村由穷村变成富村。

二、在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方面善待百姓

小盐场村有几条在全镇都出了名的“破路”,逢雨雪天车子就窝在里边出不来,村里20多家养殖户养殖的扇贝,与邻村同样的价格,就是没人要。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就从修这些路开始。我亲自带领村干部们干,每天从早到晚,风里雨里的不间断。仅一年多的时间,村干部与村民一起,共修路4.8公里,以前的“破路”全变了样,成为渔村于部和群众的“连心路”。路修好了,商家纷纷来到小盐场村经销这里的海产品,养殖户的收人明显提高。全村个体养殖户由49户发展到146户,海上养殖台筏发展到4000多台。村里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村党总支有了凝聚力。想到村里谋职干事业的人也多起来。村妇代会主任的位置有个空缺,很多人都瞅着这个位置,托人找人拉关系的很多,我向群众表示:“要用就用本村妇女。”在我的主持下,小盐场村村妇代会主任一职进行了公开竞聘。结果经过一天的严格面试、笔试,择优录取了本村妇女付莉。村里这次公开、公平、公正地选人用人,使群众对村干部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从半信半疑的观望中转变到对村干部信心十足了。

三、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方面善待百姓

有了经济基础后,我们着力从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抓起。一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先后为村里群众维修了十几口水井。二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把村里的主干道全部修建成水泥路。三是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让群众充分得到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方而的服务。四是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2005年,小盐场建了占地914平方米的集幼儿园、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所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楼,从根本上提高了村里群众的生活质量昔日的贫困村落变成一个路畅海富,文明和谐的新渔村先后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村,村党支部被省委评为“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

篇6:为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要篇章,并规划了十四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程,把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近期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进一步细化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完成好这一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长期不懈努力,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同样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认真履行职责,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被浓墨重彩地纳入“十一五”规划之中,在今年各地召开的人代会上,也都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议或决定。那么,如何确保法律、法规和各级人大作出的决议、决定的顺利实施,促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就需要各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有效发挥作用。一是认真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及时听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事项的报告,适时做出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议、决定,或者联系本地实际,以立法的形式,制定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地方性法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二是加强工作监督,充分利用视察、调查、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等形式,加强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的监督,加强对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监督,加强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监督,多提针对性、可行性强的建议和意见,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摸清真实情况,切实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增强监督的实效性。三是加强法律监督。加大对《农业法》、《土地承包法》、《义务教育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力度,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贯彻和实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二、调动各级人大代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其中不少来自于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特别是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大部分还是村“两委”干部,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要加强与代表的联系,鼓励、组织和引导各级人大代表特别是农村代表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并在这一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一是发挥好议政决策作用。认真参与审议,决定好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事项,积极参加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组织的视察、检查和调查等活动,依法提出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意见,并抓好落实。二是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基层人大代表生活在群众中间,能够听到群众真实的声音,随时了解群众的需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发挥这一优势,组织代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在本职岗位上带头发展经济、致富济困,通过自身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团结和带领周围的群众共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行业的人大代表,也应当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在政府等有关组织协调下,在物力、财力、人力上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方面支持、扶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之,地方各级人大代表作为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人员,作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应当也能够在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篇7:新农村建设,关键要“放活”

”是新的“三农”政策的基本点,集中体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导向。具体来看,“多予”和“少取”主要是对农民在经济层面的支持,直接目标是解决农民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粮食直接补贴、农机和种子补贴等措施,中央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和建立新型合作医疗的投入等等,都是“多予”的具体政策安排;取消两千多年来的农业税,则是“少取”的根本性措施。这些“多予”、“少取”的政策措施,对于解决长期积累下来的“三农”问题是基础性的,也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不是仅仅依靠经济方面的支持就可以期待的。中国的“三农”问题,有着深刻的制度体制根源。这些制度性问题表现在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诸多方面,归结为一点,就是对于农民和农村的束缚。因此,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特别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要依靠“放活”。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社会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就是“统得太死”、“管得太严”。在严密的控制中,农民失去了在经济活动中发挥创造性的自由。那个时代中国农业的真正危机,实质上是这种体制造成的。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精神,就是将农民从这种统制中解放出来,将农民的巨大创造精神释放出来。由此,才有了中国农村发展的良好局面,才有了农村改革在整个改革中一马当先的良好局面。

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昭示,“放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能以为农业家庭经营体制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也基本确立了,“放活”的历史任务就完成了。最近几年来,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并向纵深发展,在农村税费改革等方面,更是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突破。但是,相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需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深化改革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目前只能说刚刚开始破题。

在“放活”方面,目前对于农民的体制性束缚依然不少。这些问题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因此,进一步“放活”,既要依靠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要依靠完善农村政治制度。这也正是下一步农村工作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基本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放活”就是深化改革。而且,这种改革已经远远超出了农村和农业本身。“放活”所需要的改革,既在经济领域,也在政治领域;既在微观层面,也在宏观层面。

为了继续“放活”,需要不断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特别是在基层政府的经济工作中,对于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和农民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仍然存在着干扰和侵害的种种现象。在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中,城乡分割问题严重,距离统一、开放的制度建设目标仍然有较大距离。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农民在经济上巨大的创造力才能进一步迸发出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才会具有坚固深厚的制度基础。

为了继续“放活”,同样需要完善农村民主政治制度。农民只有具备了自主管理村庄公共事务的充分权力,才能有效地维护自身权益。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农民能够有力地表达利益要求,基层政府的权力真正为农民所用,农民在市场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能找到立足之本。如果村民自治虚假运行,政治民主徒有其名,基层组织可以脱离农民的需要为所欲为,基层干部可以枉顾农民的要求自行其是,农民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权利将是没有保障的。如何积极稳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如何切实尊重农民民主权利?如何推进我们各级政府的角色转变、革新基层政府运作?如何激活乡村的民间力量?这些,对于实现农村和谐发展不可或缺,也是完善农村政治制度亟须破解的难点和重点。

篇8:建设新农村要有新理念

跳出农业发展农业

传统农业市的经济发展不能孤立地、单纯地发展传统农业, 而要把各种优势资源变成经济优势, 发展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经济。尚志市面向国际国内市场需求,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农业工业。农业工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 只有搞好农业工业, 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业工业一是引导一批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对丰富优质的农产品进行深度精度加工, 发展乳品、浆果、食用菌、林木加工工业等等;二是加大扶持力度, 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开展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 使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真正发挥“龙头”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真正把农业加工业做成市域经济一大支柱产业。

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 注重发展生物质产业。生物质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 尚志市具有丰富的林木、秸秆等生物质产品原料, 这为该市发展生物质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充分利用农作物、树木和其它植物及残体、禽畜粪便、有机废物通过工业性加工转化, 生产生物基、生物燃料和生物能源等产品和建设农村生物能应用工程。

走出农村繁荣农村

加快城镇化步伐, 以辐射带动农业的发展。发展小城镇建设, 一是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进一步完善功能, 发展服务业, 增强小城镇的聚集力、带动力。推进小城镇健康协调发展, 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承载能力和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二是下大力气制定和完善小城镇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吸纳民间资金向城镇集中, 鼓励和引导农村经济能人到小城镇经商办企业, 引导小企业向小城镇集中。

推进现代物流向农村延伸。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 增强产业化经营中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有效链接, 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配送经营。支持超市进农村, 农资进超市, 实现连锁经营, 物流统一配送。通过在农村发展连锁超市, 可加快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 实现工农的有效对接。连锁超市在农村的发展, 使农村也能享受到城市的商业服务, 同时也激活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 促进农村繁荣。

抓好文明生态新农村建设。着重治理农村“脏乱差”问题, 摒弃陈规陋习。增强农民生活环境意识, 努力建设整洁、优美、健康、有序的农村生活环境。

建立城镇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尽可能地提供农村公共品, 加快通村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广播室和建立文艺队。

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依托工业化的发展, 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 变农民为工人、商人和市民。要解决农民问题, 就要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尚志市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加大组织引导和服务力度, 将农业内部转移、就近就地转移、向大城市转移和向国外转移有机结合起来。今年全市累计转移劳动力7.5万人, 实现劳务收入3.5亿元。

篇9:新农村建设要防止形式主义

(一)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应充分认识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内涵和目的。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是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努力缩小和解决日益加大的城乡差距,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考虑到我国的国情,这一战略任务的完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决非几年、十几年的事情,而可能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当然,也决不是仅仅“十一五”期间能完成的。各级政府不能把它简单地看成是一届政府就能完成的“政绩工程”,通过向国家、省及各“包保”部门申请资金投入就能解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应包括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农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和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人口的大量转移,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农业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的根本性改革、农村基础教育和文化发展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等。而决非像目前有的地方想象的那样,通过搞几个示范村、乡镇,改善农村住房和文化设施,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全部内容。

(二)示范点建设是必要的,但要防止形式主义。目前,全省及各市(州)规划100余个示范村和几十个示范乡镇的建设,其目的和初衷是好的,但要防止像过去搞“小康村”等类似示范点建设的方式。目前各示范点都“落实”了省、市、县的三级“包保”单位,也都制定了示范点建设规划。但从调研的情况看,这一示范性建设似乎仍然延续着过去的方式,即由“上面”投资、村里建设,而很少征求农民的意见,急功近利、形式主义和强加给农村与农民的“建设”比比皆是。如果为了几个示范典型,完全由上级投资,人为地搞示范点,其生命力肯定是不长的,同时对其他的村、乡镇也是不公平的。示范村、乡镇的建设是提供“示范”,而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要把改革的成果惠及全部的农村和农民,这才是中央战略的实质。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统筹规划,逐步推进。鉴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个长期的战略任务,不能一蹴而就,因此省、市、县都要做好规划,包括所属辖区的全面总体规划和示范点的建设规划等,把新农村建设的硬件、软件内容纳入其中,并应列入各级行政区域的“十一五”等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端正认识,万万不可采用形式主义的做法。

篇10:新农村建设要注意思想宣传

一、正确认识思想宣传的重要性

思想宣传战线历来是我党一条极其重要的战线,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之一。邓小平同志警告说:“在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宣传思想战线是十分重要的战线,宣传思想工作是全党的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善于做宣传思想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必备的素质。切实加强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我们党的这一政治优势。”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和复杂的工作,因而,思想宣传的好坏,会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会影响到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二、思想宣传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紧密结合农村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生产活动实际,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搞好宣传教育,思想宣传要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来宣传,而且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报道力度,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动员和激励社会各方面积极支持、参与和服务新农村建设。

三、抓好舆论宣传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正确导向

舆论宣传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的正面宣传为主,把握舆论导向,遵循宣传规律,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三农”等热点、重点问题的引导,着眼于促进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和推进农村各项建设。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我国农村工作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宣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建设和谐的良好氛围。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使其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好帮手,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着力营造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良好氛围,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四、思想宣传要以满足群从精神需求达到经济发展

思想宣传要加大信用教育力度,强化信用、契约等观念,培育“信用至上”的全民意识和社会道德。围绕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宣传内容更务实、更贴近经济社会生活。村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上、经济上的,也有精神上、文化上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应围绕村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在抓好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教育等传统内容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反映时代精神、适应实践要求的新理论和新知识的学习教育,把政治性、思想性和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应不断拓展宣传思想工作的新领域,把经济建设、城市建设、文化建设、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内容融入到宣传思想工作中。

篇11:为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谋划新思路,着力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规划问题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制定好建设规划。首先,必须围绕中央、省、市精神制定规划。做到“五要五不”,即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其次,要立足县情制定规划。紫阳毕竟是全国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起步晚、发展慢,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农民生活并不宽裕。因此,在制定规划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逐步推进。按照一年试点、二年铺开、三年见效的思路,今年先在全县212个村选择条件较好的10个村进行试点,积累一定经验后,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开。第三,要依靠群众制定规划。要组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专门班子,深入村组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事情怎么办”、“由谁来建”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拿出全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方案,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集中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实行民主决策,并请有关专家进行科学论证,从而形成具有科学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设规划。

二、发展新产业,着力解决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前提,生活宽裕是基础,而发展新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活宽裕的主要途径。一要围绕资源调产业。紫阳要山有山,要水有水,要矿藏有矿藏,发展潜力巨大。按照“一种模式带一片,多种模式富全县”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行正大养殖、舍饲养羊、茶叶、蚕桑种植等多种模式,发展优质富硒稻、蔬菜、水产、畜牧等特色板块基地或种养殖小区。同时抓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农药、新机械、新工艺的推广应用。二要招商引资兴产业。要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茶叶、畜牧、蔬菜、药材等农副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同时着力培植名优茶开发、富硒食品等现有加工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的农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经营。三要搞活流通带产业。扶持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组织,提高茶叶协会、蚕桑协会、畜牧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带动作用,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将“紫阳春牌”茶叶、富硒食品、“洪田牌”果醋等精品名牌推向市场,真正在全县形成“群众兴家业、能人办企业、干部干事业”的良好氛围,让广大农民在发展产业中得到实惠。

三、建设新设施,着力解决新农村的物质条件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紫阳而言,由于县级财政财力有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田水利设施脆弱、少数地方还存在着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的问题,村庄建设缺乏规划,人居环境亟待治理。对此,要在农田水利建设上下功夫。加强农田综合开发,提高综合能力;搞好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特别搞好集雨水窖工程建设,提高防汛抗灾能力。要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重点在“四通三改”工程建设上加大力度,即所有村组通水、通电、通信、通路,进行改圈、改厕、改厨,使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要在净化农村生态环境上下功夫。在农村大力开展以清理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三清”文明卫生活动,逐渐解决“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家禽乱跑”的现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设农村生态庭院。

四、培养新农民,着力解决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为培养新型农民,必须在广大农村积极开展“五大教育”活动:开展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为培养新型农民提供后备力量。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教育。继续实施“阳光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培训投入,大规模地培训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种养水平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开展文化教育。加大农村文化发展投入,加快乡镇文化站、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建立农村公共文明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形成学文化、学科技,争做新型农民的良好风尚。开展法律教育。积极开展“四五”普法活动,正面引导广大农民学习法律,运用法律,真正成为学法、知法、懂法、遵纪守法的新型农民。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大力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五、落实新政策,着力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动力问题

优惠的扶持政策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的强大动力,把政策引导好、落实好,就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一,要把中央、省、市的政策宣传到位。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和有关会议,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政策,让各项富民惠民政策走进千家万户。同时在全县大力开展“建设新农村,我要做什么”的大讨论,通过讨论,把全县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上来,使党的方针政策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其二,要制定好具体政策。为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功率、示范性和辐射力,县委、县政府将对试点村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县财政对试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一定扶持,在农民建房用地上给予优惠,免费提供各种服务,优先立项安排项目等,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三,要将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县成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小组,县级联乡领导和各乡镇书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的第一责任人。同时县委、县政府组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千人工作队,分赴全县212个村,开展“五送三包二落实”活动,即送文化、送科技、送法律、送卫生、送政策,包制定建设方案、包宣传发动、包启动建设,落实建设规划、落实建设措施,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全县广大农村面貌有明显转变。

六、建设新班子,着力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问题

上一篇:市委宣传部宣传工作总结下一篇:腊梅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