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工程意义

2024-06-24

三大工程意义(精选6篇)

篇1:三大工程意义

三大工程意义

推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更大实效,促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江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出台《关于开展“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着力在密切联系群众上下功夫,在夯实基层基础上用力气,在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上见成效,努力实现“基础巩固、作风改进、服务提升、兴赣争先”的目标。

“连心”工程: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推动20万名机关干部集中下基层。从4月至9月,集中半年时间,发动省、市、县、乡四级机关干部深入到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宣讲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解决关乎群众利益的迫切问题,做到建立一本“连心”台账,办好一批民生实事,调解一批矛盾纠纷,结交一些基层朋友。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完善调查研究、基层联系点、基层挂职任职、定期接待群众来访、与干部群众谈心、征集群众意见、党员承诺践诺、市县党代会代表直接联系群众等制度,拓展党员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渠道。健全党员干部为民服务长效机制。坚持和完善“三送”、“三进三解三

促”等有效载体,推行党员领导干部“民情家访”制度,建立党员到社

“强基”工程:夯实党的组织基础、群众基础、执政基础

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按照不同领域,对整顿对象分类登记造册,逐级审核、逐级上报,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整顿台账。通过建立一个领导挂点联系制度、建立一套帮扶机制、选优配强一支党组织书记队伍、抓好一轮基层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开展一次党员民主评议、落实一系列工作制度,使每个基层党组织班子都有能力、有条件为群众服务,积极组织带领党员开展活动,做好服务群众各项工作。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反馈、定期分析、备案预警等工作制度,实行整顿工作动态管理、销号管理,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发现一个、整顿一个,转化一个、销号一个,建立及时发现、及时整顿的长效机制。落实服务型党组织各项任务。突出抓好健全基层组织体系、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加强村民小组长队伍和村(居)民理事会建设、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为民服务平台体系、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推进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发

“模范”工程:凝聚见贤思齐、比学赶超、争创一流、实干兴赣的正能量

组织开展“远学焦裕禄,近学龚全珍,我该怎么做”大讨论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对照先进照镜子、找差距,激发学习模范的内在动力,打牢争做模范的思想基础。推选一批身边的“龚全珍式好干部”先进典型。在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基础上,初步推选出“龚全珍式好干部”候选人30名,采取公众不记名投票推选与社会各界代表署名推选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预备人选,经组织考察和研究审定后命名表彰,集中开展宣传、巡回演讲等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有榜样、做有标尺、赶有目标。深入开展“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争做龚全珍式好干部”活动。健全学习模范、宣传模范、争做模范的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先进、争做模范变成自觉行动,形成党内带党外、全社会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篇2:三大工程意义

源自:中国教育学刊2012.05:42-46

[摘要]有效教学是一种提倡效果、效用、效率三者并重的教学观,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是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有效果指的是学有所得、所获;有效用指的是学的东西是有价值的、有用的;有效率指学的过程和方法是科学的、简洁的、省时的。有效教学的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就像长方体的长、宽、高一样,三者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维度都不能构成完整意义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教学效用;教学效率

有效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核心问题,全国各地教育教学改革都因此把重心聚焦于有效教学。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要正确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必先要求我们在理论上提高对有效教学的认识。那么,有效教学究竟是什么样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内涵是什么?综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者对有效教学的界定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来进行的,即沿用经济学的效果、效用和效率的概念来解释有效教学。可以说,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是有效教学的三大内涵,本文将对其进行系统的阐述。

一、教学有效果

“效果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1]教学效果是指由于教学出现的情况,是教学活动左右下的成果,包括受教学的影响所能显示出来的一切成果。[2]对教学有效果的认识,涉及动机与结果以及教与学的关系问题。首先,教学效果强调的是教学产生的结果,它与动机无关。这就是说,它不关心教师的教学动机、教学意图、教学设计,只关心教学所产生的实际结果,尽管它们之间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所以,教师再也不能说: “我课上完了,教学任务完成了。”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是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按照教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培养” “引导” “发展”了学生,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学生是否改变、进步、提高则不重要。这是典型的只讲计划、任务,不重效果、质量的行为。其次,教学效果的落脚点是学,而不是教,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进一步说,获得进步和发展是对有效教学质的规定,进步和发展的程度是对有效教学量的把握,因此教学有没有效果,并不是指教师教得好不好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足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尽管它们之间也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所以,教师再也不能说:“我课教得很好,只是学生没有好好学习。”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教被认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学是被决定的,教得好必然就会学得好。这是典型的以教代学、以教定学的观念。正如于漪在《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一文中所指出的:“衡量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看课上得如何漂亮,如何热闹,如何掌声雷动,而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有无增长,能力有无锻炼,求知的主动性如何,思想情操方面有无泛起涟漪,乃至掀起波澜,受到文本感情的感染。”[3]但是,教学有效果只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方面,或者说它只是考查和衡量有效教学的一个维度,它只

关注效果的有无,既不考虑教学效果是否符合社会和个人的教育要求,也不联系教学投入或教学所耗来考虑教学产出或教学所得。

与有效(有效果)相对应的是无效。从教学实际来讲,绝对的无效(效果是零)是不存在的,它一般表现为低效和负效。低效即效果少,负效指的是教学活动对学生造成伤害或消极影响的那些结果(反面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都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4]

从实践来讲,教学效果的评判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生的学业成绩。美国学者玛扎诺(R.J.Mdrzno)等人在其所著的《有效课堂——提高学生成绩的实用策略》一书中,把“有效”定义为“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5]。及格率和优良率是学习成绩最主要的两个指标,消灭不及格率、提高及格率和优良率是教学有效果的突出表征,当然,及格率和优良率建立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测试上。

第二,学生的认知变化。如果说学业成绩是教学结果的外在表征,那么学生的认知变化就是教学结果的内在要素。有效教学就是学生学有所得的教学,具体表现为学生从不知到知(知之少到知之多)、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知识、技能、能力的提高、进步、变化。当然,对学生进步和表现质量的判断必须反映出课程标准所列举的适当表现的特征,即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和目标。

第三,学习态度的变化,即通过教学,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品质等所发生的变化和改进。从这个角度讲,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越学越爱学的教学。

概括起来,有效果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在知识上有收获、能力上有提高、方法上有形成、情感上有陶冶、思想上有启迪、习惯上有改进的教学。

从教学论的角度讲,教学要有效果,教师必须确立效果为重的意识和学生(学习)为本的意识,要重在看教学的实际效果及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看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的完成与否;要重在看学生学了什么、会了什么,而不是看自己讲了什么、教了什么。在具体教学操作上,有两点至关重要:第一是教学目标要明确(准确);第二是教学内容要清晰(清楚)。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的:“教什么必须放到课堂教学的第一位来考虑。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宰,用怎样的方法教、师生之间的活动怎样组织和开展,均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3]

二、教学有效益

有效益即有效用。在经济学中,把商品作为能够满足人的主观愿望的东西,叫效用。有效果强调的是学到了东西(有结果),有效益强调的是学到韵东西能够为学生所用(有益处)。也就是说,学而无用的东西,即便有效果,也无效益。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反复操练,获得高分,即使认知有提高、成绩有进步、教学有结果,也不能说是有效益。当然,如果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本身是无用的、没有活性的、没有意义和价值的,那么无论学生怎么学,也是没有效益的。

从经济学角度讲,有效性指企业不仅要有东西生产出来,而且生产的东西卖得出去,为人所用,前者是产量(效果),后者是效益。教学效益实际上是教学价值的体现,具体来说,教学效益指的是教学及其结果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如何。“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显然,教学效益强调的是教学及其结果的合目的性、合价值性。具体来说,它表现在对于社会效益,符合社会对培养人的要求,努力造就合格和优秀的公民;对于个人效益,为个人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

基,引导个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促进个人智慧、品质、体格等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从实践来讲,教学效益(效用)的评判标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学会应用。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效用之一:直接用、显性用)。只有能够被应用的知识,才能显示其价值和力量。在这方面有个典型的案例:印度洋海啸发生的当天,一位10岁的英国小女孩和父母一起在泰国海滨浴场游泳,因提前发现海水中泡沫增多,凭着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她意识到马上要发生海啸,并迅速将海啸即将发生的前兆告诉了周围的人们,使得该浴场无一人伤亡。

第二,学会学习。教学效益(效用)不仅关注学生学会什么,更关注学生怎么学,即学会学习。在中小学阶段,学会学习比学会什么更具有基础性、工具性的价值和意义,它对学生的后续学习、终身学习影响更大(效用之二:长期用、终身用)。

从“学会”与“会学”的关系来看,“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展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尤为重要和迫切。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核心任务是为学习者的后续发展打基础,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作准备,所以中小学教学内容应该让学生“带得走”,应该陪伴学生行走一生。显然,“带得走”的东西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所以它并不意味着立即生效,而往往在经历漫长的过程后才会显现并产生效用,而且这种迟效往往是真正有效甚至是长效的。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里,有一行字被放在醒目的位置上: “只有无用的知识,才是最终有用的。”这也正如庄子所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6]

“带得走”的东西内涵相当丰富,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它的核心内涵是指让学生掌握进行学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技能、技巧。他认为最主要的基本技能是“阅读”“书写”“观察”“思考”和“表达”这五项。

第三,学会做人。教学生学会做人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学之大用。教师要从教学生学会做人的高度从事教学,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生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其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

总之,对“有用”的认识不能片面化、狭隘化、急功近利,而要以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高度予以审视。

从教学论的角度讲,教学要有效益,就是要全面挖掘知识的教育价值。知识在客观上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其核心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的育智价值。知识(真理)不仅反映着事物的客观规律,而且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它不仅是外部现实及客观规律的反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知识中凝聚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智慧,积淀了生产者在劳动过程中的才华、能力和追求,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新事物的方式亦浓缩其中。”[7]所以,知识对个体的智力开发、智慧增长具有内在的促进作用。

二是知识的育德价值。知识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且具有丰富的道德因素,体现着人类的道德理想和精神品质。知识教育对于道德意识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任何时候,正确的逻辑推理和高水平的思维能力与合理的行为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知识的

精神化育价值表现在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晶,而且是人类道德理想、精神品质的体现,人类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尊重事实、依据事实、反映事实、敢于冲破教条的束缚、批判谬误、破除迷信的科学精神,为人类自由和解放、为维护真理而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谦虚诚实的品格以及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团队精神,对于知识的学习者来说具有深刻的、能够触及心灵的精神化育作用。”[8]一句话,知识能够充实人生,克服无知和偏见,完善道德人格,而一个人的无知必然造成精神的空虚、思想的偏见和人格的堕落。

三是知识的育美价值。知识具有陶冶价值,美育离不开知识。知识能够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能力,使人不仅能够发现美、鉴赏美,也能自觉去追求美和创造美。这是知识的育美价值所在。

从主观角度讲,知识教学要积极提高有效知识量。所谓教掌的有效知识,一是指教学中学生真正理解并能灵活运用的知识;二是指有助于学生智慧和人格发展的知识。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笔者认为:只有能够被应用的知识才是有力量的;只有能够转化、内化为方法和能力的知识才是有力量的;只有能够内化、升华为智慧和人格的知识才是有力量的。因此,知识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在应用中、联系中、情境中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在思维中、建构中、质疑中、创新中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不仅用头脑进行学习,而且用心灵进行学习。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真知识、活知识、有用的知识。

三、教学有效率

“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1]教学效率指单位教学投入内所获得的教学产出。教学有效果、有效用是从教学产生了结果且这种结果是预期的结果来判定的,但两者都没有考虑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关系。如果大的、多的教学投入只获得了小的、少的教学产出,那么这种教学也算不上是有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在保证有效果、有效用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有效率。教学有效率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产生了尽可能大或多的教学产出。根据这种定义,减少投入、增加产出就成为教学活动有效率所追求的目标。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的扉页上曾指出,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找并找到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可以因此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9]。他倡导的班级授课制提出了新的教学有效观,即学校教学要减少投入,增大产出。教学有效率也可理解为师生用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或教学所耗(时间、精力等)获得了尽可能多的教学产出或教学所得。如果对教学作广义理解,鉴于教学投入的直接表现是师生时间、精力、努力等的投入,教学产出的直接表现是教学效果,沿用经济学的概念,可以将教学效率表达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效果)/教学投入。显然,教学效率与教学产出成正比,与教学投入成反比。可以说,有效率的核心就是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关系比较,即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总是在比较中才能够获得有关教学是有效、低效还是无效的判断。经济学中效率的含义是一种最好的状态,这种状态很像“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教学有效率就是指教学的各个要素、各种资源进入最佳的状态。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按照巴班斯基的说法,“最优的”这一术语是指“从一定标准来看是最好的”。这里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教学效果,即每个学生按照所提出的任务,于一定时期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可能的水平;二是时间消耗,即学生和教师应遵守学校卫生学和相应指示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所谓最优化的教学,就是在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方面保证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成效,而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学校卫生学所规定的标准。教学效果和时间消耗是衡量教学过程是否“最优”的标准,也是教学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

从实践来讲,教学效率的评判标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减负增效(节约时间);二是解放学生。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图1作进一步的分析。在达成课程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共同前提下,我们把课堂教学分为四种模式(状况)来分析其效率。

第一种模式教学效率最高,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改革的方向。第二种模式是传统的常规模式,其效率关键是看课后作业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要通过提高课堂效率,逐步把课后作业移到课堂,当堂完成。第三种模式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常见模式,先学移前,当然这也是一种作业,即课前先学(读书)的作业,其效率关键是看课前先学的时间,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做到把先学也放在课堂进行。第四种模式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怪胎”,这种改革不仅没有减轻学生负担,反倒加重了学生负担,当然,负担的量取决于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的时间。在改革初期,作为一种过渡模式,它有存在的必要,但一定要通过改革做到不超前不留后。

从教学论角度讲,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当堂达标,完成教学任务,做到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课外负担,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把校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在这方面全国有两个很好的案例。一是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不留家庭作业”的改革。[10]梅岭小学课堂唱响“四了歌”,实现轻负高效,25年不布置数学家庭作业。所谓“四了”,是指课上该讲的要讲了,该练的要练了,练后要立即评了,下课时作业本要收了。“讲了”重启发,“练了”重时效,“评了”重反馈,“收了”助成长。二是山东省利津县北宋一中“零作业”的改革。[11]北宋一中取消一切课后作业,大胆实行“零作业”,教学成绩却大幅度提升。学校规定:“各年级一律不准布置任何形式的课后书面作业,不准课后发放成套试题,课上完不成的作业不准留在课后做,更不准布置隐性作业。”取消课后作业,就要向课堂要效率、要成绩。学校配套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做到“定目标、快节奏、大容量,讲练结合、当堂训练”,突出“知识当堂消化”的原则,使学生“学一点、记一点、会一点”。教师上课必须有当堂训练题或测试题,做到当堂训练、当堂检测、当堂达标。

提高教学效率的具体要求是:一要减少教学时间浪费,把课堂教学时间用在指向教学目标的教与学的活动上;二要精选教学内容,使教与学的活动指向价值最大化的教学内容,提高时间的利用价值。在这方面,不少一线教师也总结了许多很好的经骏。例如,江苏省苏

州中学黄厚江老师提出课堂教学的“减法”:一是减去不必要的教学环节;二是减去不必要的拓展和链接;三是减去多余的手段和形式;四是减去赘余的教学内容;五是减去价值不大的知识呈现;六是减去不集中、不该有的目标。[12]湖南省永州市第九中学严丽荣老师提出教师应“学会洗课”:就像洗莱去除泥沙、淘米去除杂质一样,教师要减少课堂的“冗余”,还学生一个简约、朴实和高效的课堂。[13] 综上所述,有效教学是一种提倡效果、效益、效率三者并重的教学观,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是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有效果指的是学有所得、所获;有效用指的是学的东西是有价值的、有用的;有效率指的是学的过程和方法是科学的、简洁的、省时的。有效教学的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就像长方体的长、宽、高一样,三者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维度都不能构成完整意义的有效教学。形象地说,有效教学是一种“多快好省”的教学。所谓“多”是指在单位时间里学生的进步快、收获多;所谓“快”是指单位教学时间短,更主要指除了教学之外,学生还有娱乐与休息的时间,而不是将所有的时间全部投入到教学或学习活动之中;所谓“好”是指教学的质量好,不是个别学生的成绩好,而是整个教学对象的成绩好;所谓“省”就是花的时间、精力与所取得的成就相符合,当然,理想的结果是事半功倍。[14]总之,有效教学是指师生以课程标准为导向,遵循教学活动特别是学生活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产生尽可能好的教学效益,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390.

[2]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9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143.[3]于漪,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9(6):31-35.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 [5] MARZNO ROBERT J,PICKERING DEBRA J,POLL-OCR JANE E.有效课堂:提高学生成绩的实用策略[M].张新立,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3.

[6]庄子,庄子[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30.

[7]潘洪建.教学知识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93.

[8]辛继湘.课程评价改革的当代知识论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05(6):17-20. [9]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 [10]冯长宏.25年走出的“轻负高效”之路团.中小学管理,2007(8):13-15.

[11]宋全政.“零作业”需要课堂教学改革跟得上:山东省利津县北宋一中取消课后作业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8-04-04(5).

[12]黄厚江.删减:让课堂由多到精,以少胜多[J].语文建设,2011(6):64-66. [13]严丽荣.学会“洗课”[N].教育时报,2011-06-15(2).

[14]王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10-114.

篇3:三大工程意义

第一步,对传统高效课堂进行改良———核心理念有所突破。从传统技术层面的高效课堂向借助现代技术改造的高效课堂转型;从关注技术层面的高效课堂向关注教育层面的高效课堂(课堂生态、课堂社会、课堂生命)提升;从课堂(战役)高效向课程(战术)、教育(战略)高效跃迁;学生的学习动力由外驱动向内驱动拓展;学生的精神状态、学习氛围等文化场助推学习、成长的作用显现出来。核心环节升级换代。从高效课堂的分解动作到合成动作、自动化的无缝高效对接;展示层次要逐步升级:读答案——背答案———用自己的话说答案———用艺术形式呈现答案(演);写、说答案———说答案怎么得来的——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思考的甚至中间遇到的挫折、困惑(说思维过程);点评层次也要逐步升级:外在形式点评(声音、站姿、普通话、分工)———对回答内容的点评———对该问题归纳(概括)、质疑(说错了没有)、补充(说全了没有)、联想(由这个问题想到了类似问题或由此方法想到了其他方法等);点燃要贯彻始终,点化要水到渠成,点拨要讲究艺术(同步点拨、整体点拨、质疑点拨、总结点拨、提升点拨要因学情而异)搭桥提问、追问、反问要变换使用;要把握点拨双重功能:画龙点睛、拨云见日。自主、合作、探究、展示在各学段应有侧重:小学段放大展示,初中段放大合作,高中段放大自主与探究。

第二步,对传统的高效课堂进行改革。学科功能室、行为彰显、成果展示平台、新教室功能的发挥;以体现知识整合运用的跨学科整合研究性学习(选修课程)的实施;以解决校园真实问题、动手实践为主的校园课程化的构建;以创新思维带来的核心概念的突破,如,跨界、拼教、拼学、一拖N、N拖一、自驾游、慕课、小组走班、自由组班;新三级课程研发与实施,公民生活孵化园的诞生。

第三步,对传统高效课堂进行改革。关注高效课堂环节的教育意义,突出课堂生态、环节内隐性显性化;打破(或解体)班级授课制、非线性学习平台构建;道尔顿实验室计划、翻转课堂、慕课的实践;建立并在实践层面运用高效学习指导学生的学习,引发中小学学生学习的第二次革命。

第三代课改犹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改变教育的意义,一线学校、教师急需有效的抓手。为此笔者提出改变教育意义的三个策略。

策略之一:为课堂植入文化的基因。

教育、课堂要重新立意、定位。教育有三个目的:基础目的是为了生存;现实目的是为了发展;终极目的是为了享受。教育有三种境界:接受教育、感受教育、享受教育。接受教育是较低的境界,把教育当作谋生的手段,被动地从事教育和受教育;感受教育是较高的境界,产生了对教育的热爱,主动地寻求教育、追求真知;享受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过程变为具有价值意义的生命享受,以教、学为乐,感受快乐。我们认为,享受教育就是一种学校师生以追求育人事业为乐趣、以享受成长过程为幸福,以体验成功为快乐的学校教育理想。

课堂教学从“知识”世界回归到“人”的世界,实现课堂世界“三生”(生态型、生活化、生命性)共融,“三力”(学习力、发展力、生命力)共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教学必须是一种具有内蕴价值的活动。教学内容承载着价值观,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体育、音乐,都或凸显或隐含着相应的价值观;教学过程承载着价值观;自学环节,承载着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尊重个性的价值观,渗透着自信、主动的价值观;教学环节,承载着平等、尊重、合作、互相理解等价值观;教学气氛承载着价值观,融洽、民主、愉快、紧张而有序的教学气氛,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着和谐、效率等价值观。高效课堂在价值追求上应避免走入如下的误区:以“高效”,代替价值;以有用代替高效,又以高效,代替价值;重视工具理性,而忽略价值理性。

树立教学即儿童研究的新视域。教学与儿童研究是“一张皮”,教学的过程亦是儿童研究的过程,两者融为一体。儿童研究再也不仅仅是保证教学的前提,不仅仅是保证教的手段,其本身就是目的。与以往研究“学情”不同,儿童研究既是为了获取“学情”,更是为了通过研究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教学即儿童研究”正预示着改革的新趋向。

学科教学应体现文化与意义的构建过程。知识在内在层次上,可以划分为符号、规则、解释性与描述性意义、表层含义、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我们以前只把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智育的过程,导致我们的教学没有深入到知识的深层结构中去,只停留在了知识的第三个层次,即知识的解释性或者描述性意义的获得上,而没有能够实现对知识深层意义的挖掘,因而导致教学过程成为一些既定结论的传达,没有实现其文化与价值意义的生成。课堂教学(智育)的效果,看上去是增长了知识,实际上却因为失落了知识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内涵而沦为知识表层意义的灌输过程,或者某种技能的训练过程。

策略之二:从学科走向课程,从教学走向教育。

教师要从学科走向课程,要有课程意识。课程意识关注的重点是前提性问题,我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合理吗?如果教学目标本身不合理,即使实现了教学目标也不能称作有效教学,而可能是低效或无效教学,有时甚至是负效教学,是有害教学!像那种不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实基础随意地拔高教学目标的做法,就是缺少课程意识的表现。课程意识除了关注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外,还关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否有教育意义。如果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反教育的,即使实现了合理的教学目标,也很难说这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很可能是低效、无效、负效教学。课程意识强调教学行为的功能发挥一定要置于学生的整个活动结构当中来考察,教学行为的功能应该是恰到好处,而不应该是最大化。将某项教学行为最大化,就会破坏学生活动结构的动态平衡。试想,如果每项教学行为都追求最大化,那么学生的学习负担就会不断地加重,教师也苦不堪言。课程意识关注考试成绩,但它有一根底线,就是考试成绩的提高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健全发展为代价。总之,教学意识更多关注教学的艺术问题,而课程意识更多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人本身、关注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没有教学意识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但只有教学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的教师很难成为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

教师要从教学走向教育。就教学而教学,脱离教育而教学,或是为了课堂抓课堂,囿于课堂论课堂,都在使教师和课堂渐渐远离学生的兴趣、态度、习惯、品格、思维质量和创新精神。此时,别说育人的光荣使命完不成,即使是直面考试,也不会有持久的提高。

只有站在教育的高度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建设更广阔的视野、更深邃的价值内涵和更宏大的教育画面时,学生才能在学科学习中尽领风骚,并内化成个体生命的性格特征,教育的真正意义才有可能实现。此时,地理不再是单纯的各种自然现象,而可以是“善于观察自然,学会关注世界,用地理创造美好的生活”;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故纸,而可以是“逆寻本源之旅,形成历史观,用过去照亮未来”;语文不再是语词的分析,而可以是“终生阅读,以语言创造精神世界;负责表达,用人文彰显真善美的力量”……

在这样的坐标系中,教师不能也无须再做教材的奴隶、进度的奴隶和教学模式的奴隶;教师要帮助学生建设远大的人生目标,强化做人的信念、荣誉和责任,不屈不挠地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目标,并帮助学生在趋向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策略之三:放大高校课堂组织育人、规则育人及流程育人的价值。

一节课可能对学生终身施加影响因子的主要有:文本显性或隐性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人品及其课堂上创设的情感场对学生的影响;高效课堂独学、合学、展示、质疑等流程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同时高效课堂的小组、规则的育人因素也不可忽视。即我们要拓展高效课堂组织育人、规则育人、流程育人的价值。

教室就是一个缩微版的学校,教室具备学校的一切结构与功能。教室,注定是一个生长中的部落和社会;教室,注定是一个要形成自己文化与规则的地方。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学生要经历游戏社会、规则社会、模拟社会、真实社会四个阶段。幼儿园、小学的游戏社会指的是角色体验、不当真,一切可以从头再来;中学的规则社会指的是要按规则办事,违反规则是要付出代价的,是要受到惩罚的;大学生活是模拟社会,社团活动是走上社会的预言、彩排;是虚拟社会到真实社会的过渡。

教室是“教育的母体,国家的雏形”,这隐含了太多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室这个微社会里:行政长官可以竞选产生;法规及重大决策要实行全民公投;班级里应该有自己的公安局、法院、检察院,要有民事仲裁法庭等;要有民间社团、协会等非官方自治组织……让学生在民主的生活中学会过民主的生活。

1.组织(小组)育人的价值 。小组是组 织、班级是 组织、学科组是组织、年级组是组织、学校是组织、家庭是组织、社区是组织、县市区是组织、省是组织、国家是组织。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之一就是人的组织化。组建组织,参与组织,依靠组织,改进组织,是人的基本的成长、发展、生存方式。而小组这种学习组织的出现有什么意义?学习组织在何种意义上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何种意义上体现了社会进步呢?

组织的灵魂是“信念”。教育的根本意义是铸造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它远高于个人利益而善待与人类相关联的一切。没有组织就没有教育,首先组织是基于人际关系,其次是基于观念认同,它是通过彼此遭遇的事件体现的,最后是组织行为,然后再沉淀为规则。从关系———观念———行为———规则,组织就是这样活下去并展示集合力量的。

2.自治精神的培养。自治精神的核心是自 我负责,自我治理,自我担当。这个“自”既指个体的人,也指个体所在的团队。自治精神的核心是不等,不靠,不怨,不悔;是一事当前,我们构建组织,我们制定规则,我们担当责任,我们实现目标。学校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治。学习小组是成本最低、操作最易、效果最好的培养学生自治能力的途径:让学生去选举,让学生去制定学习方案,让学生去组织活动,让学生去自我评价。

3.团队精神 的培养。团 队精神是一 种担当意识 、领导意识、合作意识、退让意识、服从意识。团队于人的成长,不仅仅是功能性的,它更是人的精神需求。有属于自己的团队,就意味着有了归属,有了依靠,有了家。小组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在高效课堂背景下,学生在校的多数时间都是在小组度过的。小组的存在为小组成员带来了追求和体验集体荣誉的机会,使小组成员在精神和情感上有某种归属感。成就有人分享,挫折有人分担。走进小组,犹如走进了自己的家。学习小组完全可能由学校学习延伸到校外学习,甚至是毕业以后的学习。

4.开放精神 的培养。开 放是一种 价值追求 ,一种人生 态度,一种精神气质。小组为学习带来的,是七嘴八舌,吵吵嚷嚷;是竞相参与,竞相表达;是思想观点的碰撞,交流;是相互间的启迪,欣赏,补充,完善;是不经意间的帮扶,关照。这个过程多了些平视,少了些仰视;多了些随性,少了些矜持;多了些贡献,少了些语出惊人;多了些安全,少了些恐惧;多了些自信,少了些自卑;多了些会心的微笑或鼓励的眼神,少了些惊恐的神情或抱怨的神态。这就是心与脑的敞开状态。

5.流程育人的 价值。教学充其量是 实现教育的一 种手段而已,我们更多的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育人,来实现孩子的精神成长,来帮助孩子去建立信仰、去修身养性,去激发孩子善的人性、真实的人性。

拿“自研”环节来说,当所有孩子都在安静地看书,专注的书写,认真的思考问题的时候,身处其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会觉得在自研的时候说话,开小差是个罪过,是不尊重自己,不尊重他人的表现。当他们发现说话、开小差是那么格格不入时,他们会自觉的端正坐姿,调整心态,安静而认真的进入自研。这样就起到了以群体行为规范个人行为的作用,而且在他们自觉遵守纪律的同时也养成了“自研”时需静、专、思的习惯。而在展示环节中的爬黑板中,学生在课桌本本上写对写错、错多错少他不在乎,但让他在班级公共地方———黑板前面来写,他就顾忌到了身后有老师,旁边有同学,因此他特别在乎,特别认真。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效地放大爬黑板的育人功能:锻炼学生把自己最光彩,最漂亮,代表自己学术最高水平的学习成果,让众人能够欣赏到。这样就磨炼了他,我要在现阶段把最优秀的、最极致的、最高的水平反馈出来。从小就叫他树立做极品,做极致,不做次品,这绝对不仅仅是在黑板上展示学习效果的问题,而是让其从小养成一种品质,自己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要认真,一定要扎实,一定要把劳动的成果呈现出来。

篇4:三大工程意义

从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层面来看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的三大成就,影响中外,意义深远!

在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有过太平盛世,汉唐盛世就是代表。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非常强,对周边国家影响很大,但由于当时整个人类的生产力还不够强大,中国并没有和世界很多国家交往,影响人类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有限。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90年的奋斗,取得了巨大的辉煌成就,创造了新的太平盛世,堪比汉唐。当今是全球化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而且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很大,可以说是融通天下、惠及五洲。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成就也越来越凸显出自己的优越性,受到世人关注。可以说,9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说,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之路,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9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变革之深刻,中国人民命运发生变化之巨大,中华民族对当代人类社会影响之深远,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空前的,堪比西方文艺复兴时代。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三件大事的历史意义会更加显著。

从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中国近代史层面来看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独立富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功绩卓著,恩泽万代。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内部封建势力非常强大,外部饱受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奴役,灾难深重之程度在中外历史上是仅见的。在这样的民族危亡情势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仁人志士浴血奋战。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民国,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仍然未变,救亡图存任务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繁荣富强为己任,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无数革命先烈为新中国的建立不屈不挠,抛头洒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壮烈的保国卫国光辉篇章。经过28年的努力,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救国救民、独立解放的第一大历史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很短时间内扫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黄、赌、毒、匪等污泥浊水,建立了崭新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体系。尽管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走过一些弯路,还是取得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包括两弹一星、大型工程建设等,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特别是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新成绩,实行公务员考试、干部考试录用等新制度,使人民群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参政议政机会;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十分活跃,对外交往空前频繁,在世界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第二大历史任务正在顺利完成中。中国人100多年来不懈追求的繁荣富强的梦想正在实现,四海来朝、天下归心的盛世景象已初露端倪。中华民族犹如朝阳,正在当代人类文明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放射出日益夺目的光芒,迎接着伟大复兴的壮丽景象。

从五四运动以来90多年的现代史层面来看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伟大的现代文明,功高盖世,永载史册!

中国自近代以来,一直在努力探索现代化道路,追求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但是真正开始现代化转型,当以五四运动作为标志,特别是以党的成立作为标志。尽管五四运动提出了新文化,甚至提出要再造中华民族的新文明的任务。但是,这种新文化、新文明究竟是什么,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人们是不清楚的。

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进政党,一开始就担负着领导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艰巨重任。经过90年的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回答了五四时期所提出的中国如何走向现代化的重大时代问题。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作为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90年来取得了显著成就。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历史的结论。

如果说五四时期,要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化这个问题还不清楚的话,那么,今天这个问题已经很清楚了。我们要建立的新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它不是简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简单搬用西方文化,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结合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同时也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元素的新文化。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我们现在所用的话语体系、哲学思维方式、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思想文化体系、大众文化体系等等方面。当今中国的新文化,是远远不同于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化的。五四运动以前是中国传统文化,以五四运动为标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文化开始了根本性的转型,从传统文化转向现代文化。

进一步讲,中国文明的转型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文化层面,还有经济、政治、社会层面。90年来,中国逐步从传统的农业文明转变为现代的工业文明,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制度、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制度,转变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转变为全面开放并逐步融入世界现代文明的社会。中国文明的转型,具有世界意义,尤其是对一些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讲,具有重大的参考或借鉴意义。

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从提出“中国模式”,到提出“中共现象”,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在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在增强。

篇5:废除农业税的三大标志性意义

来源:中国税务经理人作者: 2005-12-30 15:38:39

农业税,始于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到汉初形成制度。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十六次会议于1958年6月3日颁布了农业税条例,并实施至今。

“皇粮国税”牵动中国兴衰

历史上,“皇粮国税”一直牵动着中国的兴衰。尽管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改革,但历代封建统治者始终未能跳出农民负担越减越重的“黄宗羲定律”。

革命战争时期,广大农民用一辆辆装满粮食的小推车,“推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税一直是国家财力的重要基石。据统计,从1949年至2000年的52年间,农民给国家缴纳了7000多亿公斤粮食,农业税也一直是国家财力的重要支柱。

转折始自2004年,国务院开始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到2005年,已有近8亿农民直接受益。

中国农村将迎新一轮巨变

篇6:三大工程

现在教育的竞争日益激烈,学历差距逐步缩小,教师之间的竞争主要取决于学习的速度快。学习速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然被淘汰。成功的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孩子多少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阳光的心态和良好的习惯,好习惯会使孩子受益终生。于是在开学初,我校就指出学校的发展之路,办学目标——读好书、写好字、养好习惯。

一、开展师生大阅读工程

想让学生读好书,首先教师要读好书。在校领导的引领下,我们老师阅读了《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不做教书匠》、《学习哪有这么难》、《发现高效课堂密码》等书籍。并用心写下了一篇篇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在读书会上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纵观《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阶段学生能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由此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培养学生读书意识、读书兴趣、读书方法、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扩大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积累,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

读好书,首先抓好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按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指导,或范读,或形式多样的去读,调动学生读的兴趣,在反复地练习中学习读的方法,体会读的乐趣。

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每周一、周三、周五的晨读时间,孩子们朗读《日有所诵》和《弟子规》,从儿歌中感受母语的韵律美,从古文经典中让孩子们知礼。经典诵读一月一展示评比,评出“经典诵读之星”,并予以鼓励表彰。我们还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古诗词朗诵”比赛、“青苗杯讲故事”比赛,美文诵读等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涌现出一个个口才精英,很好地发展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我们一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家长的督促中,每天晚上在家坚持读书20分钟。就这样持之以恒,一学年下来,啃完了拼音读物《小猪希里呼噜》、《安徒生童话》《昆虫的日记》等,教师从小培养学生的终身阅读意识,因为我们始终坚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靠海量阅读来实现的。

二、搞好写字工程,创书香诗意校园

写字是小学阶段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它与识字教学关系密切,是巩固识字的有效手段。“言为心声,字为心画”。“写规规矩矩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为了让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开学初我校就提出了写字教学的总体要求和培养重点以及加强写字教学的主要措施。

一年级的要求是:使学生会写铅笔字,让每一个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并有一定的写字速度,具备正确书写汉字的基本能力。

1、学校从师资入手,举办教师书法培训班,提高教师的书写和指导能力。为将写字兴趣活动提升为写字教育,结合课标要求,落实写字课时,设置专职教师教学,编写写字校本教材,研究《硬笔书法应首重结构和笔画的研究》等课题。自编了《写字韵律操》,提高学生写字兴趣。

2、实施写字教育,打造教育品牌。

a.抓三点落实:落实师资队伍,培训师资;落实课程课表,确保写字教育常态化;落实学校写字教育考评方案。b、探索写字课教学模式:分为五个步骤:悟(对字形、音、义整体观察感知)--范(老师示范写字动作要领)--练(学生

动手实践体验-评(教师讲解,学生互评,赏析感悟)-结(就是评选出来的精品展示)c.确立“提笔就是写字时”的意识。d、强化学生作业书写,增强写字的时效性。e.不仅练汉字也坚持练数字。

3、及时评价,建立成长档案。

教导处每天对写字教学进行检查督促,对双姿不规范的学生进行统计考核,每周对班级写字教学情况进行评比,每月全体学生举行写字展示,评出30名“小小书法家”。让学生把自己每月的写字作品记录在成长档案里。

如今全员写字已成为书院河路小学的一道靓丽风景。你随意参与到一个班级的写字教学中去,你会看到全校学生做的《写字韵律操》让人耳目一新,伴着优美的旋律,舒展肢体,感悟书法,修身养性,其场面让人大开眼界。你会感到:写字教学具有其特有的教学模式,“悟,范,练,评,结”五个步骤,环环相扣,唯有长此坚持,才能在写字上有所提高。

三、抓好习惯养成,奠基幸福人生

习惯具有巨大的力量,好习惯可以帮助孩子获得成功,奠基孩子美好幸福的一生。书院河路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小学生十个学习好习惯”;二是“小学生十个生活好习惯”;三是“小学生十个行为好习惯”。这些内容都是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对学生成长有重要作用。我校实施好习惯养成教育已经一学年了,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逐渐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通过一学年的教育,低年级学生基本上养成了正确规范的写字姿势、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2、逐渐养成自理的生活习惯,让学生学会生活。学校通过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学生已养成了生活自理的习惯,独立生活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不仅能洗脸梳头、整理床铺、准备文具还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通过与家长的合作、沟通、交流,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娇气、任性和依赖性逐渐克服,自主、自理、自立的意识不断增强。

3、逐渐形成以“爱心、感恩、文明”为主导的品行习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校通过良好品行习惯的教育,培养学生富有爱心、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尊重他人;培养学生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情、感谢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培养学生举止文明,语言文明、行为文明。

上一篇:新学期新目标演讲稿下一篇:钢结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