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

2024-06-23

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精选6篇)

篇1: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

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

“教育以生活为中心”,这句话已经成为今日学校里的口头禅。但是细考实际,教育自教育,生活自生活,依然渺不相关。这是因为什么缘故?我们先前以“老八股”不适用,所以废科举,兴学堂活无关。但是新学校何以变成“洋八股”,何以与民众生活无关?这其中必有道理。人的生活,必须有相当工具,才能表;但是新学办了三十年,依然换汤不换药,卖尽气力,不过把“老八股”变成“洋八股”罢了。“老八股”与民众生活无关,“洋八股”依然与民众生现出来。工具充分,才有充分的表现;工具优美,才有优美的表现;工具伟大,才有伟大的表现。“老八股”与“洋八股”虽有新旧之不同,但都是靠着片面的工具来表现的,这片面的工具就是文字与书本。文字与书本只是人生工具之一种,“老八股”与“洋八股”教育拿他当作人生的唯一工具看待,把整个的生活都从这个小孔里表现出去,岂不要把生活剥削得皮黄骨瘦吗?文字、书本,倘能用的得当,还不失为人生工具之一;但是“老八股”与“洋八股”的学生们却不用他们来学“生”,偏偏要用他们来学“死”。中国教育所以弄到山穷水尽,没得路走,是因为大家专靠文字、书本做唯一无二的工具,并且把文字、书本这个工具用错了。我们要想纠正中国教育,使他适应于中国国民全部生活之需要,第一就须承认文字、书本只是人生工具的一种,此外还有许多工具要运用来透达人生之欲望;第二就须承认我们从前运用文字、书本的方法是错的,以后要把他们用的更加得当些。现在有一班人,开口就说:西方的物质文明比东方好,东方的精神文明比西方高。这句话初听似乎有理,我实在是百索不得其解。精神与物质接触必定要靠着工具。工具愈巧则精神愈能向着物质发挥。工具能达到什么地方即精神能达到什么地方。动物以四肢、百体为工具,所以他的精神活动亦以四肢、百体的.力量所能达到的地方为限。人的特别本领就是不专靠自己的身体为工具。人能发明非身体的工具,制造非身体的工具,应用非身体的工具。文明人与野蛮人的工具,制造得格外精巧,运用得格外普遍。有了望远镜,人的精神就能到火星里去游览;有的显微镜,人的精神就能认识那叫人生痨病的不是痨病鬼乃是痨病虫。今年五月七日,第一次飞渡大西洋的飞行家林白从德国柏林通电话到美国和他的老母谈话,是精神交通破天荒的成功,也是物质文明破天荒的成功。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合而为一的。这合而为一的媒介就是工具。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生活教育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制造生活工具,运用生活工具。空谈生活教育是没有用的。真正的生活教育必以生活工具为出发点。没有工具则精神不能发挥,生活无由表现。观察一个国家或一个学校的教育是否合乎实际生活,只须看他有无生活工具;倘使有了,再进一步看他是否充分运用所有的生活工具。教育有无创造力,也只须看他能否发明人生新工具或新人生工具。中国教育已到绝境,千万要空谈教育,千万不要空谈生活;只有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才是真教育,才是真生活。(原载1927年7月1日《乡教丛讯》第1卷第12期)[注释] 本篇原题《工具教育》,后作者将此文收入《中国教育改造》时改用现题。

篇2: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

——生活教育之特质

你如果看过《狸猫换太子》那出戏,一定还记得那里面有一件最有趣的事情,就是出现了两个包龙图:一个是真的,还有一个是假的。我们仔细想想,是愈想愈觉得有趣味了。世界上无论什么事,都好像是有两个包龙图。就拿教育来说罢,你立刻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教育:一种叫做传统教育;另一种叫做生活教育。又拿生活教育来说吧,你又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主张“教育即生活”;另一种是主张“生活即教育”。我现在想把生活教育的特质指出来,目的不但要使大家知道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之不同,并且要使大家知道把假的生活教育和真的生活教育分别出来。

(一)生活的生活教育第一个特点是生活的。传统的学校要收学费,要有闲空功夫去学,要有名人阔老介绍才能进去。有钱,有闲,有面子,才有书念,那么无钱,无闲,无面子的人又怎么办呢?听天由命吗?等待黄金时代从天空落下来吗?不!我们要从生活的斗争里钻出真理来。我们钻进去越深,越觉得生活的变化便是教育的变化。生活与生活一磨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磨擦者与被磨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有人说:这是“生活”与“教育”的对立,便是“生活”与“教育”的磨擦。我以为教育只是生活反映出来的影子,不能有磨擦的作用。比如一块石头从山上滚下来,碰着一块石头,就立刻发出火花,倘若它只碰着一块石头的影子,那是不会发出火花的。说得正确些,是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

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磨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

(二)行动的生活与生活磨擦,便包含了行动的主导地位。如果行动不在生活中取得主导的地位,那么,传统教育者就可以拿“读书的生活便是读书的教育”来做他们掩护的盾牌了。行动既是主导的生活,那么,只有“为行动而读书,在行动上读书”才可说得通。我们还得追本推源地问:书是从哪里来的?书里的真知识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是毫不迟疑地回答说:“行是知之始”,“即行即知”,书和书中的知识都是著书人从行动中得来的。我要声明著书人和注书人抄书人是有分别。人类和个人的知识的妈妈都是行动。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为的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人更高的境界。为了争取生活之满足与存在,这行动必须是有理论、有组织、有计划的战斗的行动。

(三)大众的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大众只可以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当大众没有解放之前,生活斗争是大众惟一的教育。并且孤立地去干生活教育是不可能的,大众要联合起来才有生命可过;即要联合起来,才有教育可受。从真正的生活教育看来,大众都是先生,大众都是同学,大众都是学生。教学做合一,即知即传是大众的生活法,即是大众的教育法。总说一句,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

(四)前进的有人说,生活既是教育,那么,自古以来便有生活,即有教育,又何必要我们去办教育呢?他这句话,分析是对的,断语是错的。我们承认自古以来便有生活即有教育。但同在一社会里,有的人是过着前进的生活,有的人过着落后的生活。我们要用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前进的意识要通过生活才算是教人真正的向前去。

(五)世界的课堂里既不许生活进去,又收不下广大的大众,又不许人动一动,又只许人向后退不许人向前进,那么,我们只好承认社会是我们惟一的学校了。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那么,我们所失掉的是鸟笼,而所得的倒是伟大无比的森林了。为着要过有意义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冲开无论什么自私自利的人所造的铁门。所以,整个中华民国和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咧。

(六)有历史联系的这里应该从丽方面来说。第一,人类从几千年生活斗争中所得到,而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教训,我们必须用选择的态度来接受。但是我们要留心,千万不可为读历史而读历史。我们必须把历史的教训,和个人或集团的生活联系起来。历史教训必须通过现生活,从现生活中滤下来,才有指导生活的作用。这样经生活滤过的历史教训,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倍上加倍的丰富起来。倘使一个人停留在自我或少数同伴的生活上,而拒绝广大人类的历史教训,那便是懒惰不长进,跌在狭义的经验论的泥沟里.甘心情愿地做一只小泥鳅。第二,中国已经到

了生死关头,争取大众解放的生活教育,自有它应负的历史的使命。为着要争取大众解放,它必须要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为着要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它必须教育大众联合起来解决国难。因此,推进大众文化以保卫中华民国领土主权之完整,而争取中华民族之自由平等,是成了每一个生活教育同志当前所不可推却的天职了。

篇3: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

静下心来细细品读陶老的书, 感觉亲切无比。就如同一位长者在跟自己无拘无束地打着比方聊着天。该书通俗易懂, 我们读起来丝毫不费力气。一口气读下去, 就像一股清泉流过心田。虽然近乎平淡, 但平淡的背后是睿智, 是启迪。

在《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一文中, 陶老说:“要想学生学好, 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 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老的谆谆教导让我有所感悟, 教师在教学中不光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学, 也要不断学习充电, 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让他们自由汲取营养。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 那么学生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 教师应不断研究, 才能时常找到新理, 只有学而不厌, 才能诲人不倦。鲁迅先生曾说过:“教师应像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在《新教育》里, 陶老教会了我许多教育的方法。1.符合目的;2.依据经验;3.共同生活;4.积极设施;5.注重启发;6.鼓励自治;7.全部发育;8.唤起兴趣;9.责成效率。这在今天来讲, 我认为即是因材施教、全面发展、激发兴趣、自主学习等方法。有陶老的教育方法做指导, 何愁教不好学生呢?

同样在《新教育》里, 陶老还教会了我领悟工作的幸福。其实, 看小学生慢慢长大, 从没有知识, 变为有知识, 如同一粒种子由萌芽而生枝叶, 而看它开花, 看它成熟, 这里有极大的乐趣。

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里, 陶老主张: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 不是两个东西。在生活教育的观点来看, 他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 好比一个人的小名与学名, 先生用学名喊他, 妈妈用小名喊他。生活即教育, 是生活便是教育, 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陶老高举着“生活教育”这面大旗, 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让身为语文老师的我深有体会。据此我上了《找春天》这篇课文,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回顾原因:主要是课堂上我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即生活经验, 让春天的小草、小花、柳芽、溪水等一些他们习以为常的事物直观地呈现在眼前, 根本不用老师说, 孩子们就找到春天了。我认为这就是陶老所说的生活即教育。教师说的得再多, 也不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语文。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 也就是教育法。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教的方法。陶老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 也不是教学生, 而是教学生学。这恰恰符合今天的新课改理念。对于一个问题, 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 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告诉学生, 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 经过类似的经验, 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 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 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 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 成为主动学习者。

《每天四问》里, 陶老教会我“日省吾身”。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如果灵活运用得好, 每个人身体健康有进步, 学问进修有进步, 工作效能上有进步, 道德品格上有进步, 那必将水到渠成。陶老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 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 教师应将其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

陶老在《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一切创造都伴随想象。小学生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 无论是创造性想象, 还是再造成想象, 对于培养学生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努力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 发挥各自的想象力。例如对教材中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让学生各自想象作画, 通过想象的画面感悟语言, 理解课文内容。对教材中一篇篇主题鲜明, 富有表现力的课文, 教师可引导学生相互表演, 想象动作、语言、表情、心理活动。通过学生表演扩展, 使学生深入体会了课文内容, 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使学生的心灵深处不断涌起创新的浪花。

在为小学生准备课外书时, 陶老也有自己精辟的见解。让我领悟到其中的内涵。要为孩子们准备那些读了第一节便想第二节, 甚至于从早晨读到夜晚, 从夜晚读到天亮, 要把它一口气读完了才觉得痛快的书。我们不妨让孩子们当当蛀书虫, 因为书中有好吃的东西, 可以吃了又吃。这让我豁然开朗, 原来给孩子们推荐书是大有学问的, 最好是自己先读读, 品一番滋味, 千万不要随便就把书丢给孩子, 让孩子们读书如同嚼蜡, 吃了一回, 再不想吃第二回了, 这样他们丧失了阅读的最初兴趣。

读了陶老的这些精辟的文章, 我受益匪浅。为本书作《序二》的张老师说:“他的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他为一大事来, 做一大事去”。这才是陶公精神的本源, 我们真正要学的也就是这样的精神, “没有这些精神, 所有的教学法都是苍白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惟独从心里发出来, 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 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 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篇4: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

“教育以生活为中心”,这句话已经成为今日学校里的口头禅。但是细考实际,教育自教育,生活自生活,依然渺不相关。这是因为什么缘故·我们先前以“老八股”不适用,所以废科举,兴学堂;但是新学办了三十年,依然换汤不换药,卖尽气力,不过把“老八股”变成“洋八股”罢了。“老八股”与民众生活无关,“洋八股”依然与民众生活无关。但是新学校何以变成“洋八股”,何以与民众生活无关·这其中必有道理。

人的生活,必须是相当工具,才能表现出来。工具充分,才有充分的表现;工具优美,才有优美的表现;工具伟大,才有伟大的表现。“老八股”与“洋八股”虽有新旧之不同,但都是靠着片面的工具来表现的,这片面的工具就是文字与书本。文字与书本只是人生工具之一种,“老八股”与“洋八股”教育拿他当作人生的唯一工具看待,把整个生活都从这个小孔里表现出去,岂不要把生活剥削得皮黄骨瘦吗·文字、书本,倘能用的得当,还不失为人生工具之一;但是“老八股”与“洋八股”的学生们却不用他们来学“生”,偏偏要用他们来学“死”。中国教育所以弄到山穷水尽,没得路走,是因为大家专靠文字、书本做唯一无二的工具,并且把文字、书本这个工具用错了。我们要想纠正中国教育,使他适应于中国国民全部生活之需要,第一就须承认文字、书本只是人生工具的一种,此外还有许多工具要运用来透达人生之欲望;第二就须承认我们从前运用文字、书本的方法是错的,以后要把他们用的更加得当些。

现在有一班人,开口就说:西方的物质文明比东方好,东方的精神文明比西方高。这句话初听似乎有理,我实在是百索不得其解。精神与物质接触必定要靠工具。工具愈巧,则精神愈能向着物质发挥。工具能达到什么地方即精神能达到什么地方。动物以四肢、百体为工具,所以他的精神活动亦以四肢、百体的力量所能达到的地方为限。人的特别本领就是不专靠自己的身体为工具。人能发明非身体的工具,制造非身体的工具,应用非身体的工具。文明人与野蛮人的最大分别就是文明人能把这些非身体的工具发明得格外多,制造得格外精巧,运用得格外普遍。有了望遠镜,人的精神能到火星里去游览;有了显微镜,人的精神就能认识那叫人生痨病的不是痨病鬼乃是痨病虫。今年五月七日,第一次飞渡大西洋的飞行家林白从德国柏林通电话到美国和他的老母亲谈话,是精神交通破天荒的成功,也是物质文明破天荒的成功。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合而为一的。这合而为一的媒介就是工具。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生活教育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制造生活工具,运用生活工具。空谈生活教育是没有用的。真正的生活教育必以生活工具为出发点。没有工具则精神不能发挥,生活无由表现。观察一个国家或一个学校的教育是否合乎实际生活,只须看他有无生活工具;倘使有了,再进一步看他是否充分运用所有的生活工具。教育有无创造力,也只须看他能否发明人生新工具或新人生工具。中国教育已到绝境,千万不要空谈教育,千万不要空谈生活;只有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才是真教育,才是真生活。

篇5: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

温美琴: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枫亭中心小学 温美琴 这段时间在读陶行知名篇,我把这本书时时放在桌面,放在床头,放在随手可即的地方。我不是一定要去读,只是随时,随手翻翻看看。这些名篇就像一杯名茶,你要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咀嚼,需要你细细品尝,方可领悟其中的芳香。吸取其精华。 陶行知名篇是教育理论的精髓,每篇篇幅短小精悍,阐述着教育的真理,真不愧是浓缩的精华。他讲的“生活即教育”,令我观为叹止。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阐述了是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又改造生活。 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数学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篇6: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让人实实在在地感悟到一个灵魂中镌刻着中华文化印记的知识分子的民族情怀和崇高追求,真切地感受到这位现代教育家为了理想教育的构建和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倾其一生所做的种种努力。无论是“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之独到见解,或是“中国的教员、学生实在太迷信书本了”的诚恳批评,还是“学做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的大声疾呼,处处蕴涵哲学的思辨、教育的智慧,所指、所思、所论,无一不是真知、真情、真理;尤其是关于“生活教育”的学说,今天读来毫无隔世之感,相反就像是一本针对时弊而作的、刚摆上书架的、尚在飘着墨香的新书。最常用的字词,最常见的语句,最常规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朴实无华,却清晰地让人体悟到连缀它们的是作者深深的赤子之情、浓浓的大师之爱。

上一篇:室内环境治理合作协议书下一篇:残疾证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