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信息素养教育

2024-06-27

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共6篇)

篇1:在线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一、信息能力与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坚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等有关技术的总称。简言之,信息能力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

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能力外,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这也是每一个信息社会的成员╠╠我们称这为信息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的三个方面:

1.对信息科学的理解

通过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学生应能深入地理解各种信息手段的我,深入理解各种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能对给定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并能对各种信息的活用进行评价和完善。

对信息科学的理解不是单纯理论上的,知识内容上的理解,应能通过信息科学的理解,指导信息活用时,合理地选择信息手段和信息处理的方法,并能对它们进行有效地评价,用以完善信息活用和信息处理的过程。以信息科学的理解是信息活用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对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解,不可能实现有效的信息活用。对信息活用的评价和完善是指导信息科学基础学习的重要根据。

2.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

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指对于给定的课题、目的、问题,能合理地使用一定的信息手段,对必要的信息,自主地或与人协同地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和创造,并能根据受者的情况,发布信息、传递信息。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活用的实践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各种信息机器、信息设备,例如,计算机、因特网的操作,对这些机器、设备的操作能力及其培养,应纳入到信息的收集、处理的高度来认识,来理解,不能将信息技术教育变成具体信息机器及其相应软件操作方法的培训,否则会背离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教育目标的要求。

我们曾经碰到过这样的问题。为了求解某一问题,进行某种决策,需要大量地收集信息、理解信息、分析信息,并将有关的信息送入计算机,以一定的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根据处理的结果,作出相应的决策。这是一种以信息技术求解问题的过程。在根据处理的结果决策问题时,发现这种决策与逻辑的分析,与以其它方法进行决策的结果相矛盾。经过反复评价、研讨,发现基于计算机处理的决策是错误的。显然,计算机的操作、软件的使用方法是完全正确的,产生错误的原因在信息的收集、信息的理解和信息的分析。

通过这个实例,不难看出,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与机器的操作,软件的使用相比较,对信息的评价,并以这完善的信息的活用过程更为重要。

3.对信息、信息社会的认识,态度与参与

对信息、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包括对信息社会的认识;对信息在信息社会

中的作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认识;对信息的情感、对信息的道德与伦理、对信息的责任与态度以及信息安全与信息犯罪的认识与态度。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重视培养学生主体的、积极地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对于信息,不仅是受者,更要培养学生积极地进行创造,主动地、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地参与信息社会及其发展的态度和能力,应特别重视信息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二、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应由上述的三个方面所表示。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不仅规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也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应采取的方法。

根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的几个问题:

1.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方面

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

(1)信息技术课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校教育中,应开设信息技术课(也可称信息系统基础、信息科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应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决定。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对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有一定学习和掌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应特别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学习。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

(2)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只限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到党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此,应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使用因特网学习其它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它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它课程内容的学习,了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如此,它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2.对信息技术课程性质的认识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科教育,它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素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浒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信息技术教育中,必然会大量地使用各种信息机器,也可能使用机器、设备的时间占相当大的比例,我们不能因此将信息技术课变成信息机器操作、软件使用的技能课。如果这样,将偏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

3.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应处理好与计算机技术学习的关系。如前面所讨论的那样,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创造和传递。计算机作为信息获取、分析、处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在信息技术教育中顺重要的位置,但我们决不能以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代替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只能将计算机作为信息获取、分析、处理的工具进行学习。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应从信息技术的高度、信息技术的角度进行学习,而不是脱离这个前提进行学习。

以算法语言的学习为例。单纯的算法语言学习,主要是介绍各种语句及如何以这些语句进行编程。在讨论语句的使用方法时,可通过一些实例进行说明,这些实例是用于说明语句及其应用的。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算法语言作为求解问题的一种工具,其学习的主题应是如何以算法语言去解决问题,其学习的重点不是一般地介绍语句,而是如何以这些语句编程,即如何以这些语句去描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为此,与其说是算法语言的学习,不如说是问题解决与编程的学习。具体的学习过程设计应该是,以一个具体的问题为例,让学生理解该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过程,讨论计算机是如何处理信息、求解问题的。

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有关计算机的讨论不仅出发点、讨论方法与一般的计算机学习不同,而且从信息技术的内容看,应比一般的计算机学习更为广泛,虽然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是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不能以一般的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代替信息技术的学习。

4.信息技术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活用时的评价和完善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注重学生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活用能力,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应注重学生对信息活用的评价和完善,在某种意义上,对信息活用的评价与完善比具体的操作更为重要。它决定信息活用手段的选择、操作结果的评价,操作过程的完善。它对课题的解决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实现有效地评价与完善,应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没有对这些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深入学习和理解,不可能实现对信息、对信息处理的结果和信息活用实现有效的分析、评价,进而完善活用的过程。

5.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必须涉及大量机器的操作,软件的使用,有些人甚至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机器和软件的操作技术,这是一种错觉。各种机器的操作、软件的使用,应基于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予以选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特别重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去选择,去完成一定的具体操作。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不可能对操作的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就不可能完善具体的操作过程。某种操作技能只有在一下的理论指导下才能发挥作用。

(2)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对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的训练

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问题,需要使用计算机,需要使用一定的软件,这些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我们不能以工具的操作代替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根据问题的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算法,如何评价与完善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工具的掌握更为重要。工具的使用是在解决问题算法的指导下进行的。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中,与具体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相比较,应更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完成任务与驱动知识的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彩任务驱动的方法实现信息科学知识的学习,实现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表应只看到任务的完成,不看是否驱动了知识的学习。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学习方法,这是一种问题解决式、发现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任务驱动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信息科学的知识。如果不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学习、掌握,这一次的任务完成了,下一次同样的任务可能完成不了,因为他没有将任务的完成变为一种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自觉行为。任务驱动中,既要完成任务,更要注意通过完成任务应驱动的知识学习。

上述各种关系的处理中,其实质是对信息技术教育根本目的的认识,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定位。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不是培养机器的操作者。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不紧某种技能掌握为目标的技能培训。

信息素养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学校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认真地界定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包括怎样的内容,在此基础,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培养。如何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素养的痒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如何认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等都是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我们应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学校教育改革、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认真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篇2:在线信息素养教育

【摘要】小学计算机学科是素质教育和新型人才培养的产物。信息技术中的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个体在操作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掌握,运用检索、评估等方式有效地获取、运用相关的信息。本文就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计算机教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人发育成长的最快、最旺盛的时期,具有较高的塑造性和最佳的教育接受性的特点。在这个时期,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对学生行为习惯、人生态度、性格塑造等方面的形成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小学一门重要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以

后对社会的适应性。信息素养主要是由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等方面组成。小学阶段开设相应的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一、从实践操作出发,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是一门重视应用和实践的学科,需要学生在认识计算机构成,理解基本操作之后,获得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一)由学到做,激发学生的操作 望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要求,考虑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在进行信息技术操作之前,教师应该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

讲透,使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操作有着相应的意识,为实际操作奠定基础。当然,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故事、游戏、比较、提问等形式讲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操作。例如,在《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一节课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信息吗?信息在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同学们是怎么知道或得到这些信息的呢?同学们知道怎么操作相应的信息技术吗?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爱好,调动学生的操作信息技术的 望,为教学质量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一种主观意识,是指个人迫切要获取相应的信息需求,提升信息索求的兴趣,能够利用相应的信息为社会和个人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信息技术的课程开展,最为基础的是每个学生都有对应的计算机,为有效的信息技术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在计算机面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坐姿、正确的手势、正确的操作,从而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更加标准。在初次接触电脑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机软件指导学生正确地操作计算机,使学生快速掌握电脑计算、画画等相关比较简单的操作。当然,也可以从学生的求知角度出发,加深相应的信息技术的学习,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更加全面、具体、实用。例

如,在学习《画线》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鼠标、键盘等,绘制简单图形,让学生感受图形整体完成的步骤,培养学生的整体感、大局观。这种实践操作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

(一)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提升信息处理技能

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和交流的能力。换一句话来说,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信息技术中,要培养学生输入、编辑、上网的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阶段性提升。学会输入是指学生应该充分掌握各种符号的输入,最终达到盲打的目的,能够熟悉地掌握键盘和鼠标。学会编辑是指学生能够运用相应的信息软件,将文字、图案、声音等形式进行组合,形成电子小报、PPT 等

作品。学会上网是指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来浏览各种信息,通过相应的信息来解决相应的问题。例如,《组合图形》学习时,可以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家园场景图片,同时给予学生一定量的盆景,为学生创设“构建我的家园”相关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将花盆放入家园中,让学生掌握不同图形文件中的复制与粘贴,从而组合成一幅画面。如此,在不同文件间复制与粘贴图形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总结归纳不同文件间复制与粘贴的一般方法。通过不同文件间复制与粘贴图形的操作,使学生感受计算机操作的便捷,让学生创造新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实践性的操作方式能够使得学生充分掌握计算机的编辑技能,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运用搜索引擎,准确地获取相应信息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计算机软件,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搜索引擎,使学生能够在信息的海洋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丰富自己的学问,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浏览儿童网站、专题网站、学校网站,使学生充分感受互联网信息

资源的丰富性,有效地开展学生的眼界,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高效性。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论坛、E-mail 等网络手段与他人进行网上沟通,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应该从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实际操作计算机,并开拓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获得基本信息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吕伏万.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2015(07).

篇3:在线信息素养教育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在线教育平台

1概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使得人们有机会接触到数量巨大, 内容丰富的的各类信息资源, 而如何选择和利用好这些资源, 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难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 NIC) 发布的《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 截至2014年12月底, 我国网民总数达到6.49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 2014年, 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6.1小时。 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11%, 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 占比为23.8%。[1]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信息素质和信息素养教育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 高校图书馆历来都是作为资源、信息、知识的中心而存在的, 信息素养是适应互联网络环境的一个重要核心竞争力, 直到现在图书馆始终是信息素养最初的发起和支持者。 作为学校文献信息支撑中心与信息共享空间的大学图书馆, 在互联网时代中, 帮助用户鉴别、筛选并利用信息资源, 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责无旁贷。

2国内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的实例

2.1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信息素养在线

“ 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是由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于1994年牵头成立的, 目前, 已覆盖广州主要行政区, 含成员馆十二所, 成为广州甚至华南地区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保障基地。 目前已建设成功区域资源平台、外文期刊联合目录、免费电子全文库、创新参考文摘库、期刊评价与投稿系统、信息素质教育在线等数字资源系统等。 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负责广州高校图书馆联盟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的建设。[2]该平台常用的内容有学生入馆教育、网络课堂、馆员网上教育、常见问题解答等功能。 在该平台内, 为方便学生用户可以系统的学习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课程, 深化学习效果, 还设计了一些特色功能模块:

2.1.1“ Step by Step提升信息素养”模块。 该模块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了解信息时代的特征及信息素养的基本常识, 学会如何明确自身的信息需求, 学会怎样认识和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源。 在这一模块的教学中, 突出了多媒体的资源的利用, 如通过看小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 通过生动的动画形式PPT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问卷和在线自测使学生了解自己信息素养的水平, 通过课程讨论区的设置, 加强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在网络授课时的实时互动。

2.1.2馆藏资源检索与技巧模块。这一模块的课程是关于图书馆各类型信息资源检索操作与技巧指南的, 设置目的是帮助学生一步一步的学习如何检索、识别判定、使用图书馆的相关资源。首先介绍了如何获取本馆没有的文献, 介绍CALIS、NSTL等机构文献传递服务的方式, 接着根据文献类型, 如图书专著、期刊文献、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文献进行教学, 特别要提出的是, 这些课程不仅仅是教授如何对这些类型的文献如何检索, 同时更侧重如何利用。如期刊和会议文献教授检索与投稿, 学位论文教授检索与写作。由于该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是九所高校所共同建设的, 因此, 学生用户在使用相关信息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这一个平台检索九所高校的相关资源, 可以通过RSS技术订阅九所高校图书馆的相关的服务。.

2.1.3电子资源检索教程模块。 本模块包含图书馆订购与免费获取的电子资源的详细使用教程及咨询反馈。 所有电子资源教程按专业类型分类, 如常用中文电子资源、综合性外文资源、人文社科类资源、商业经济类资源、化学材料类资源、机械土木类资源、音视频多媒体资源等。 相应的课程内容除了电子资源平台介绍和检索技巧外, 还设有讨论区, 学生在使用过程有任何疑问可以在此区域内向图书馆老师咨询。

2.1.4学科专题整合教育模块。 学科专题整合教育目前建设有三门课程, 分别是机械与汽车信息素质教育、船舶海洋工程信息素质教育在线课程、机电工程信息素质教育在线课程。 这些课程将学科专业与信息素养紧密结合, 从明确需求、选择信息源、实施检索、评价管理、信息利用整个过程中, 突出了学科特色, 如提供专业常用信息源和专业信息源使用调查, 在课程最后还安排检索实践, 要求学生进行专业文献信息资源的检索报告。

2.1.5学科专业课程模块。 该模块是对特色专业课程的整合, 目前建设完成的课程有《 现代汽车文化》 、《 结构有限元》 两门。 专业课程下按照章节进行排列, 既提供了本章节的学习要求, 还包含了电子教材、课件讲义下载、测验题和讨论区。

2.2江南大学图书档案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中心

江南大学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中心[3]基于校园网络环境,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 可以充分发挥Web的多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质。 平台开发目标:集文本、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为一体, 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集网络授课、媒体播放、自助学习、 在线测试、在线交流、教学信息和教学管理等功能于一体, 能全面地提供网上教学与自助学习。 该平台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该平台设计为四个子系统:信息检索技能子系统、信息意识与道德子系统、信息分析与组织子系统以及平台管理子系统。信息检索技能子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习者掌握信息检索策略的能力, 达到具有选择各学科专业的检索工具或系统、确定检索标识和检索途径、利用各种检索技术对不同课题进行检索的能力。该子系统包括了“入门阶段”的主要内容, 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意识与道德子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 树立良好的发布与利用信息的道德。除了“导向阶段”的知识, 还动态发布有关信息法规、道德知识和典型案例、进行在线用户调查与测试等。信息分析与组织子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习者深层次分析和利用的能力。包括信息分析、信息组织、典型案例和在线测试等模块, 栏目涵盖了“高级阶段”的内容。管理子系统为超级管理员提供了一个专门的管理平台。在该平台中, 只有经超级管理员授权后, 才可以对学习者和教师信息以及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该子系统包括教师管理模块、班级管理模块以及数据管理与备份模块。

2.2.2为了方便教师和学习者进行网上交流, 设计了跨平台的在线交流讨论模块, 该模块提供在线论坛、留言板、E-mail、chat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任一子系统登录进入, 参与讨论、发表见解或回答提问[4]。

2.2.3该平台的课程中设有《 文献检索与利用》 课程学习中心以及院系教师和本科生素质教育导航数据库。《 文献检索与利用》 课程学习中心实现了该课程的网上教学, 实现了数据库检索的动态演示, 比PPT等格式的课件更加生动直观, 同时也提供农村实用信息技术讲座及学科知识讲座。 本科生素质教育导航数据库广泛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文化、社会学、艺术、美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等学科领域, 并提供了部分免费图书、期刊、报纸地址链接, 以飨读者。 此外, 还提供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网站, 供使用者参考借鉴。

2.3兰州大学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网站

兰州大学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网站[5]搭建在图书馆主页信息素质教育栏目下, 定位于在E- Learning环境下, 学生能够便捷、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在课后完成信息素质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以及论文写作等课程的自主学习。

2.3.1网站的构建包括:平台界面设计、 教学资源整合、 在线互动交流平台、学习服务支持平台等。 具体包括:课程介绍、课程建设、 在线课堂、课件、教案、师生互动、试题库、咨询台、教学管理、科研简介、电子资源、讨论区、最新公告等。 围绕信息素质教育通识课, 建设教学资源。 整合《 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 ( 理工类、人文社科类以及医学类) 和《 信息素质与论文写作》 课程的课件、作业等内容。

2.3.2教学管理模块直接链接在兰州大学教务管理系统, 通过系统学生可以选课、教师可以进行教务管理。

2.3.3扩充开放获取资源中的教学资源, 如国内外著名高等学府的公开课程, 百度公开课等内容, 丰富整合分学科的网络信息资源导航, 如开放存取期刊、开放存取仓储、开放教学资源等从而更利于学生利用信息资源。

3存在的问题

3.1平台建设的合作化程度不高, 可共享资源有限

在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的主动性方面, 院系和图书馆少有合作, 图书馆之间的的联盟与协作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院系精通专业学科知识, 并且信息资源对学生来说必不可少, 然而他们对信息素养技能了解的并不多, 且图书馆与院系之间一致互相独立, 在平台的建设过程中, 尤其是专业学科信息资源与信息素养的内容建设都较为薄弱。 而图书馆之间, 若没有图书馆联盟或者高校图工委的大力支持与牵头, 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建设也是困难重重。 资源的共享是实现平台建设的重要举措, 但现实中可共享的资源有限, 如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的信息素养在线, 平台中仅仅实现了相关的信息资源和有关课件共享, 在信息咨询、学生用户培训教育、学科化服务等方面还未实现资源共享[6]。

3.2平台建成后的利用率低, 后续建设停滞

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的建设大多依托课题或者项目, 能够得到有关部门及领导的大力支持, 一般也都作为图书馆服务建设的重点项目。 然而平台建成后, 在进行一段时间推广后, 由于项目结束、 后续经费缺乏、工作人员的更换等原因, 许多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的建设就放缓或者停滞, 内容没有更新, 有的甚至链接都无法打开, 也就导致少有学生来使用, 这对于当初花费大量时间、经费、人力来建设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来说, 十分可惜。

3.3缺少用户沟通的渠道, 对平台的使用效果的监测力度不够

据笔者调研, 图书馆与读者的在线的互动、交流主要靠QQ、E- mail、留言板, 微博微信的建设普及率不高, 与用户互动性受到了限制, 在已建成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中, 与用户的互动性较弱, 其所提供大多是留言板之类的功能, 信息流动是单向的, 用户沟通没有畅通的渠道, 对用户来说只能被动的接受模块所提供的功能, 而不能及时的反馈自己意见和建议, 这样很难明确了解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及问题, 用户体验效果较差。 目前高校图书馆对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相关内容辅助的流量监测, 登录或使用的统计数据缺乏, 相对于传统的用户教育, 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缺乏评估、反馈机制。

4提出的建议

4.1提高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改革的初始阶段, 图书馆必须起到主导作用。 从高校的相关领导、馆长到馆员都需要意识到提升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这样才能督促学生们认识到大学生掌握信息素养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 因此召开校级的会议来讨论信息素养和相关问题, 制定并执行具体的策略和办法去建立学生需要掌握信息素养能力的意识。 图书馆只有得到高校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才能获得资金、 资源和人力的有效保证, 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的建设才能顺利开展。

4.2坚持用户需求为导向

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建设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在线信息素养平台的建设也不例外。 大学生的信息需求不同, 信息技能的水平也不一样,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定义信息素养。 大学生进入传统图书馆的次数越来越少, 大家更愿意通过网站或其他的途径来获取资源, 因此要提高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利用率, 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兴趣, 让更多的大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 通过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

4.3加强对平台建设与运行的监督力度, 确保平台的使用效果

对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的建设项必须包含评价的部分, 这就能揭示出信息素养平台做的是否具有成效。 对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应设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进行监督与评价。 参与监督与评价的人员不仅仅是图书馆的领导, 更应该包含用户代表, 同时提供用户反馈信息的渠道, 并建立一套评价的标准或者工具, 保证平台建成后能够为更多的用户提供信息素养教育, 保证平台持续稳定良好的运行。

参考文献

[1]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5-10]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2/P020150203548852631921.pdf.

[2]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信息素养在线[EB/OL].[2015-5-11].http://202.38.232.84/moodle/course/view.php?id=10.

[3]江南大学图书档案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中心[EB/OL].[2015-5-11]http://lib.sytu.edu.cn/zxxxsz/index.htm.

[4]彭奇志.学习型网络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研发[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7 (6) :812-815.

[5]兰州大学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网站[EB/OL].[2015-5-11]http://lib.lzu.edu.cn/Html/xinxi-2011/index.html.

篇4:在线信息素养教育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构建

中图分类号: G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2-163-2

0 引言

信息素养教育对于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提高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书目指导和图书馆用户教育逐渐演变而来的,而且已经逐渐成为了高校图书馆的核心服务之一,对于提高学生们阅读能力和信息搜索能力有重要帮助。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步入到了信息社会,而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环境下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方式,我们必须对其加以深入的关注和研究。在我国目前的教育形式之中,网络教学已经逐渐普及,用户的习惯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用户群体也变得更加远程化,因此,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培养用户群体的必然选择。

1 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在国内外高校中的开展情况

据有关调查研究显示,在世界前一百名高校之中,有五十四所高校都建立起了完善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其中的十八所建立起了网络教学系统,这些学校的教育理念都是相当超前的,深刻认识到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助力作用。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网络信息教学平台因为其内容的实用性、功能的集成性和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而受到广大教师朋友们的大力关注,在校园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支持,西方的很多高校都十分注重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这个优良的教学传统。

就我国而言,我们的相当一部分高校也开展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据统计,大约有七百多所高校的图书馆提供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其中有六十九所高校是“211”高校。

2 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服务进展

2.1 教育形式比较灵活多样

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教育形式十分丰富,而且灵活多样,在教学组织模式方面也有所创新,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有许多学校的图书馆都采用了虚拟导游,从而帮助学生们高效搜集信息。除了传统的word和ppt文档形式之外,图书馆中还有大量的网页链接、flash动画文件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为学生们的综合素养提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在美国大学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培训课程中,主要教学形式有在线课程、在线指南、专题讨论等,这些课程借助于网络有了更加深远的发展。

视频教学是高校图书馆中的一种十分常见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方式,在美国的用户资料数据库中,有很多的教学指南都是采用的视频方式来进行讲解工作,在韩国的首尔大学和中央大学中,3d导航形式则是深受教师和学生们喜爱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随着信息素养教育的不断深化,我国国内的很多高校图书馆教育者们都深刻认识到了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缺点,并针对这些缺点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和探讨,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思路,让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在当前我国的图书馆教育中,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大大加强,实时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调查显示,我国“985”院校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是比较成功的,大约有二十多个图书馆采用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三十多个图书馆提供了虚拟导航服务,还有很多图书馆采用了网络交流互动技术。

2.2 教育平台和教育技术层出不穷

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所采用的教育平台是多种多样的,所涉及的技术也涵盖了很多个方面,现代化程度很好。除此之外,各种在线教学系统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平台,这就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条件。

就目前而言,全球范围内的大多数高校采用的在线教学系统主要有以下三种:blackboard、moodle、sakai,这三种教学系统是十分优秀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在线信息素养和素质。

在很多嵌入式的图书馆中,他们都会利用会议工具进行指导工作,这种信息素养的指导是十分高效率的。

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中,教学系统是相当先进的,图书馆采用了blackboard网络教学系统来进行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肯特州立大学中,图书馆建立了基于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技能的测评平台trails。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美国的高校都采用了比较先进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系统。

社交网络是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平台,学校一定要利用好社交网络,例如,有很多学校的图书馆都在Facebook、Twitter上建立起了自己的账号,从而与读者们进行深入交流和互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在线学习效果,这种在线学习社区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应当好好加以利用。

2.3 在线信息素养教育逐渐嵌入到了课程、学科之中

把图书馆员和图书馆服务嵌入到教学之中是国内外图书馆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走进了千家万户,随着大学在线教学的逐渐普及,高校的广大教师们和学生们都十分期望图书馆能够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提供相应的嵌入式支持,从而达到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提供一些数据库利用和相关的指导等。

在国内外的很多高校之中,工作人员们都倾向于根据学科和专业的特点来开发相应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资源,除此之外,图书馆员和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嵌入相关学习系统的比例也正在随之增加。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图书馆员与教师们在英国文学课中进行紧密的合作,从而让学生们利用好网络上的维基百科来了解西方著名文学家们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例如大文豪莎士比亚,图书馆员为学生提供维基百科的相关技术支持,并进行积极的引导工作。

我国的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的大学图书馆都有基于学科和相关课程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指南,这些指南对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香港科技大学就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在大学教育中充分利用了嵌入式教学,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热烈的互动和讨论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参与度,最终达到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成功。

2.4 为用户量身打造合适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资源

高校图书应当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用户量身打造合适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资源。

我们应当把用户进行一个总体的统计,并把用户进行层次的划分,根据用户的层次和类型来制定合适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方案,在客户群类型中,不但要包括新生、本科生和研究生,还要包括教师职工和远程客户端学习者,从而开展面向全社会、面向所有人的教育。

在国外甚至还存在着针对特殊用户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例如听障学生和视障学生等,在韩国的dankook大学中,图书馆针对有精神问题的用户进行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方案的制定,并对他们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这充分体现了教育不分贵贱、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3 在线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虽然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已经比较丰富多彩了,但是,从具体的实践看来,在线教育活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外高校中,图书馆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建设是比较现代化的,但是,我国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建设则是要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最为主要的问题就是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的标准,这就造成了教育的互动性显得不足,除此之外,在线网络教育平台的利用率不是很好,平台的建设也还不是很完善,对于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评价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长此以往,这会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国内的高校必须要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大对于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开发适合学生们的管理工具和交流工具,逐渐让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变得更加完善。

总而言之,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的构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于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关注,并且要在这方面进行大量的实践和分析,为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养而不断努力。

参 考 文 献

[1] 袁新芳.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 何华军,吴定安.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服务进展[J].高教论坛,2014(11):33-37.

篇5:核心素养与电子信息教育

摘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电子信息教育从传统方式和内容逐渐向网络方式转变,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当前大数据时代下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本文围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对目前青少年学生的信息教育和信息素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教育;信息素养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发布,确立了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 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而在如今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化教育作为现代化教育重要一环,围绕着核心素养,作为其实施的载体,培养学生的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以及使用信息工具和资源的能力。

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一书中,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提出了学生学习的九条信息素养标准:(1)信息素养。标准 一: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标准二: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批判性地、胜任地评价信息;标准三: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准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2)独立学习。标准四:独立的学习者要有信息素养,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标准五:独立的学习者要有信息素养,并能评价文献和其他对信息的创造性的表达;标准六:独立的学习者有信息素养,并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的产生中做得最好;(3)社会责任。标准七:对学习团体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认识信息对民主社会的重要性;标准八:对学习团体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实践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合乎道德的行为;标准九:对学习团体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产生信息。

从上述标准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是为了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信息教育应该说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如果信息教育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网络的知识和技能的目标上,那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教育,其结果是,所培养的人就可能会成为电脑的奴隶,因此真正的信息素养教育应通过学习者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利用,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使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信息能力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技能,如同传统社会里要求人们具有“读、写、算” 的能力一样是每一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理应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加以培养。从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出发,根据信息科学本身发展的规律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对青少年信息教育的实施提出几点建议:

(1)提高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为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2001年起,我国全面开始实施“校校通”工程;普通高中以及城市初中开始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如今全国中小学全面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使中小学生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及经济较为落后仍然未有相关的信息技术教育。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到基础教育中去并加以整合,这是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举措,这将会为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奠定基础。

(2)在常规的课程和教学中对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新的探索 在我国,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方面仍具有主导的作用,这是由中小学教学的客观实际所决定的。应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和建议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教育可以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或以综合课的形式开设,可结合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以游戏软件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文化娱乐活动,进行电脑操作实践,接触、熟悉计算机,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价值和基本功能,对计算机网络建立一种亲情,产生好感,进而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如用电脑写文章、做表 格、进行信息查询等),同时,又可在计算机网络中学到其他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的信息教育中,除了把它继续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外,要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课程作为必修课。教学内容除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外,还应包含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要求,譬如如何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对个人信息和著作权的保护,对信息发布的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等。这些主要结合问题的解决或项目的研究进行,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和提高。通过这些方面的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过程,优化教学信息交流方式,强化儿童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3)通过基于资源的学习实现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促进青少年信息素养的提高

基于资源的学习,简言之就是与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作用来开展学习。资源包括一切有助于个人有效学习的因素,包括信息、人员、教 材、设备、技术和环境。在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资源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而不仅仅是传统教学的附加物。基于资源的学习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实现传统的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是问题的设计者和解答者,教师主宰着学生的学习,学生被动地学习。而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里教师成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研究者,学习资源成了学生的认知工具,学生采取负责的行为,主动地探求知识,根据个人的情况设计、安排学习的内容方式和时间,及时调整学习进程,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学习资源成为学生主动猎取的认知对象,成为学生用来获取知识、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数据处理及思想表达的学习手段,成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通过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学生的信息素养将会得到较大的提高,逐渐成为自主的、独立的、终身的学习者。

(4)建立评价学生信息素养的新体系,确保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发展

要改变以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只注重学生获取了多少知识、技能的做法,将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能力等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重要标准纳入学生学习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各科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确保青少年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并将信息素养迁移到各类学习活动中去。

(5)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是提高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关键所在 教师是教育变革的动力。没有教师的转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息教育。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应对职前和职后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训,在培训的内容中除了专门的信息技术运用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的操作技能,学会使用一些工具性软件外,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的信息为教学服务,学会创设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组织引导学生使用媒体,全方位地感知、认识学习对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鼓励教师在学科领域中实施资源性学习,给他们提供掌握实施技巧的机会和条件。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必须不断地学习再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为提高青少年一代的信息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6)在全社会大力营造有利于每个公民都成为有信息素养人的良好氛围 通过向公众开放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信息资源,以引起媒体的关注,提高公众的信息意识,培育有利于提高信息素养的氛围。要让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认识到,他们不仅需要掌握技术,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从各种资源中搜集信息、综合信息、解释信息、评价信息,能有效地作出决定,提高学习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全力参与社会的变革,真正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有价值的资源。

结论

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及信息教育的普及,使得全民信息素养明显增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目标是加强学生的现代信息化意识,培养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正确地获取、掌握、分析各类信息,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学习意识,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现代化工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随着电子化进程加快和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发展,青少年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还需要理论与实践的自觉结合,我国在信息教育方面还有待相关部门和协会组织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才能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体会学习,并立足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地提高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篇6:在线信息素养教育

关键词 课程改革 人文德育 交往式教学

摘要 文章针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德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总结了课改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人文德育的高职德育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式教学模式。人类正步入一个以因特网为标志的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和科技变革的动力之一。为了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的超前性需求更为迫切。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中小学教育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时代发展对教育的现实要求。本文拟从信息素养的内涵、教育目标、能力构建要素和培养途径上,探讨小学信息教育的新思路。

一、对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内涵的界定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个概念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在1974年首先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科技的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地得到充实和丰富,现在的具体含义是指: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方面。它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未来信息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所谓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图书用户教育,还包括计算机运用技术、网络运用技术和信息检索技术的教育以及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开发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素质教育。

二、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目标和信息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 1.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目的 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应遵循小学生的生理条件、学习心理的规律,立足于促进小学生的精神发展、道德观念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和文化素养发展这样四个发展目标上。具体表现为:

——通过信息素养教育促进小学生的精神发展。它主要包括自我意识、潜能和对自身优缺点有一定的认识,产生自身的求知欲,能够试图用自己的认知回答生活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具有初步的批判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意向,而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得到充实和发展。

——通过信息素养教育促进小学生的道德观念发展。它主要包括学生理解对与错、负面道德、关注他人、试图做对事情的愿望、对行为结果做出反应和对自己和他人的宽容。作出负责任的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

——通过信息素养教育促进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它主要包括理解家庭和社会成员的责任和权利,具有和他人协同工作的一些基本能力,显示出一种主人翁意识和渐增的参与意识,对自己集体、学校、生活的社区的进步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些贡献。

——通过信息素养教育促进小学生的文华素质发展。它主要包括理解各民族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文化欣赏和反应艺术的体验与经历的能力,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文化传统,对别人做事的方式及与自己的差异保持好奇心,具理解、欣赏异域文化风格的能力。

2.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技能要素

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技能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具有交流思想的基本能力——说、听、阅读、写作的能力。(2)具有数字运用能力,包括发展一系列计算技能和在各种背景中应用的能力。

(3)具有信息技术能力,包括使用一些简单的信息资源和通讯技术工具去发现、分析、综合、评价和呈现信息的能力。

(4)具有协作能力,包括能够参与小范围和整个班级讨论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共同迎接挑战的能力。

(5)具有自我提高能力,包括批判性评价工作和学习内容,确认提高自身学习和行为表现的方式。(6)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学生发展的技能和策略这些技能和策略可以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3.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思维技能要素

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思维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思维能力和求知意识,能够关注“学会怎样去学习”。(2)具有信息处理技能,能根据需要寻找和搜索相关信息,整理、分类、排序、比较和对比信息,分析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3)具有推理技能,能使学生对选择和行为作出推理,得出不同点和作出推论,使用准确语言表达思想,通过推理和使用证据作出判断和决定。

(4)具有调查技能,能使学生发现相关问题,提出和定义问题,准备所做内容和怎样调查,预测效果,检测结论,发展思维。

(5)具有创造性思维技能,可以使学生综合和扩展思维,检测假设,应用想象,寻找变革性效果。

(6)具有评价技能,能够使学生评价信息,判断他们读、听和做的内容的价值,提高自身和他人工作或思想的价值判断标准。

三、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几种有效的途径

1. 开设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提供课程的保证。我校为适应未来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整合了学校现有的电化教学设备,添置了多媒体教室的上网设备,充分利用新购进的“TOP2000巨龙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的交互优势,开设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参照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精神,制订了柳铁五小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如下表)。

2.采用“普及+特长”的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沟通学科联系,为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提供教学的保证。

随着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单纯的计算机学科教学,远远不能完成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任务,把计算机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结合到其他学科教学之中,帮助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已成为新时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主流方向。我校通过多学科结合化教学和课外活动两种教学方式,采用“普及+特长”两条腿走路的课程措施来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的具体安排是:(1)计算机基本常识与指法训练,网络的简单应用,用浏览器搜集材料。(2)汉字输入(智能全拼、智能ABC输入法与认知码);

(3)WINDOWS基本操作,重点突出WINDOWS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部分安排了程序管理器、用画笔画图、用书写器写文章、文件管理器等内容。

(4)对这三项计算机应用基本能力力求全体学生掌握(纳入课程计划,全学期约60课时)。

① DOS入门,DOS以目录命令为主; ② 二维动画(FANTA); ③ LOGO语言初步等。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两课”,即人们所熟知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有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仍然称其为“德育课”,本文遵照习惯使用“德育课”这一提法。高职院校的德育课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然而,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强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德育课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首先,在新的目标、形势和任务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德育课的地位和效能,开始思考和质疑:德育何为?其次,外部环境的巨变加之德育教学本身存在的弊端也使课程教学在某种程度上陷于困境,甚至亲身从事德育教学的工作者也感到迷茫:我们的德育有何意义?怎样进行德育?这些问题折射出高职德育所面临的困境。因此,反思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德育课程改革,寻求在职业教育的特定背景下,德育效能和价值的最大化,成为德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课题。

三、当前高职院校德育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德育教学体制的弊端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直接导致德育实效性不强。首先,传统的德育教育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极少实践教学甚至完全忽略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又偏重知识的认知,往往以普遍化、客体化的知识割断了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囿于特定的、固定的课堂教学空间和环境,教学活动只能在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理论认知,远离生活场景和社会实际,缺少体验、感悟和践行,课堂教学就缺乏活力,难有真正的效果。其次,课堂教学多抽象理论说教,缺乏生动鲜活的内容,更少参与和体验。德育课程确实包含着确定的理论、知识和规范,但德育的目的绝非只是掌握和理解确定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站在社会发展的现实中,作为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一种力量,通过对话、交流和关怀,引领生命走向真善美,去体认生命的价值,显现生命的意义。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以教材理论为“法定知识”,过分尊重其权威性而不去寻求发展与超越。同时,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有形的、稳定的、成熟的,因而是易于把握的,相比之下,教材理论之外的鲜活材料则是无形的、不稳定的、缺乏组织性的,因而是不易捕捉和把握的。所以“法定知识”的说教和灌输几乎成为课堂教学的全部,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师生的平等对话,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学生对德育课的首要印象便是“枯燥无味的理论”,他们也不会投人热情去关注,甚至不听讲。

2.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使得高职德育缺乏职业特色和吸引力。众所周知,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训练职业应用能力为重,是使学生能从事某种职业的专门化教育,又称这种教育类型为就业教育、谋生教育、饭碗教育,意在强调其授人以谋生技能的特色。尽管谈到职业教育,人们在理论上和政策上毫无例外地顾及到“德育为先”,但在以功利化为中心的教育背景中,面对社会功利化的评价,德育何去何从,仍然难以定位。高职院校德育课的设置是以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和共性为前提的,职业教育的个性特点、专业特色不能得到直接的体现。

如果德育教学实践中对此状况不能给以充分的考虑和扭转,那么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岗位需求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场景中,德育必然处于尴尬境地,甚至会产生与专业教育的矛盾。在突出专业特色的目标中,专业课程的学时很是紧张有限,既没有直接效用,又缺乏学科吸引力的德育课,则显得占用了过多的教学时间而成为专业特色建设的不利因素。如此现状,如何实现德育的普遍共性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个性有机结合?因此探索出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模式成为高职德育的当务之急。

(二)德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病

1.封闭性。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教材中是经过社会选择的、预成的、具有权威性的所谓“法定知识”,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以传授书本知识为己任,学生无形中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方式封闭:德育的主要教学方式仍是课堂理论讲授,不能摆脱说教和灌输的定式,缺乏师生交流和互动;教学的环境封闭于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室,远离生活实践场景;考核评价的方式封闭保守,沿用其他知识性学科的考核手段,局限于书面试卷形式的考试、考查,忽略德育学习效果与教学效果的特殊性,将其等同于教学效果外显、可测的纯理论学科,德育智育化了。

2.单向性。信息输出是单向的,教师在课堂上掌有绝对的话育应该承担起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主要职责。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是相辅相成的,德育与专业教育因此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整合的基础,二者不是相互矛盾和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统一和相互协调的。虽然德育还不能完全等同于人文教育,但在目前职业学院普遍缺少人文课程的条件下,德育要在现有的条件下担当起人文教育的职责。但人文教育的内涵和领域博大精深,在职业教育的主题中我们怎么予以选择和定位?这是首先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人们求职生存的现实需要中,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被强化,而人、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人的生存条件和意义、人的精神和心灵世界等等与人的存在同样密切关联的问题逐渐淡化、边缘化了,教育中的人便也片面化了。德育要思考和面对的不正是这些问题吗?我们的德育就应定位在这个意义的人文德育上,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专业成才,又要精神成人,那么德育的宗旨就应是,以人为出发点,强调人的和谐发展,致力于促进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帮助学生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以正确的态度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上各种复杂问题,善待我们今天生存的环境,并把个体人生意义与社会价值实现统一起来。

(二)超越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交往式教学模式

人文德育要面向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重视学生个体的人生体验,在贴近学生生活的层面上作用于学生的人格成长,这就需要通过理解、阐释、反思、交流、体验、感悟等形式使学生受到智慧的启迪和心灵的撞击。而传统教学模式的封闭性、单向性、被动性和程式化必然阻碍德育触及学生的主观世界,我们适应人文德育的思路,在实践中尝试采用了交往式教学模式。交往式教学突出教与学双方互动,进行相互信息交换和交互作用,它不以学生获得成熟认识成果为目标,而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创造性、塑造自主自信人格为目的。交往式教学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的特征。

在“普及与提高”教学环节上,我们力求通过信息与通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应用来支持学生们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我们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例如,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我们通过小学语文“四结合”课题,把识字教学、电脑运用、阅读理解和作文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在语文课内开展计算机课程教育,以基本指法训练为重点,并选择智能全拼音输入法和认知码输入法进行汉字输入教学。实践证明,这两种输入法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拼音识字是小字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在二年级上学巨大作用就要求实验班的学生学习用全拼音输入汉字。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班学生在汉字和拼音的学习成绩方面,非常显著地高于平行班级。“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结构,分析、记忆字形,理解字义”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我校运用认知码进行语文“四结合”教学试验,经过T检验,实验班学生在识字、写字、笔顺等方面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认知码辅助识字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特长发展”环节,我们根据教学、自然、社会、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特点,让学生学会信息处理的一些方法,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我们从基于Html超文本链接的Web环境下的Internet网络上下载或通过Authorware和奥思等多媒体创作软件制成小学各学科教学大型信息库。充分利用“Top2000巨龙多媒体教学网络”的交互特性,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数学解题方法集成和数字单元教学信息库。当学生学习某一单元需要拓展课外知识时,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器上的浏览器,采用输入关键词的方法调出相关信息列表,进入相关内容的学习。比如《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工具软件就为学生开列了周长和面积区别的意义区别法、公式区别法、计量单位区别法、口诀区别法、观察区别法、演示区别法这样六种学习方法指导。尤其是演示法软件采用可视化编程,设置随机输入数值的“动一动、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工具模块,让学生动手操作。从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入手沟通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扇形、环形等几种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数学解题方法集成模块更方便小学生从索引中调入数学方法列表,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归纳、概括出数学方法的应用,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自然课“地震”一课我们就制作了“地震的成因”、“地震的危害”、“地震的预报”等系列信息库。社会课“我国的少数民族的节日与习俗”,我们制作有“少数民族习俗”、“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民族风云人物”等资料库。美术课,我们制作有一系列的油画、水粉画、木刻、风景、人物、世界名画欣赏、儿童画欣赏等工具图片库,学生们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来完成美术作品创作、设计。同时,我们的网络服务器已经链接了相关的教育教学网站,学生可以启动IE在广阔的网络世界里进行英语、艺术、音乐等科目的在线互动性学习与探究。为了沟通学科知识的联系,我们设计了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育。比如,“2008北京申奥”电子队会。要求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搜集有关奥运历史、奥运精神、中国申奥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挑战、中国体坛健将录、中外报刊奥运新闻报道等信息。学生或手抄笔记,或在同学、家长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意图以文本、图像、表格、声音、多媒体呈现等形式,利用存储器工具(1.44MB软盘、CD-ROM)有效地存储信息。在课堂上宣读自己关于北京申奥的专题小论文,或利用教室网络服务器做课堂公布,包括发送E-mail在内的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信息共享、信息交流。这是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措施,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主协性学习能力的提高。

3.开展文献信息课教学,为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实践保证。目前,我国小学基本上没有开展文献信息课教学,学生缺乏系统的文献信息知识教育,缺乏有关文献信息检索、识别、归类、整理的技能训练。为此,我校开设了文献信息课,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们系统传授有关文献信息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熟悉各种信息源(包括图书馆、因特网等)的使用规则和方法,使他们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识别能力、信息检索检索技能等信息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在文献信息课教学中,我们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际操作练习和范例、案例的生动讲解。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把复杂的图书、期刊检索途径与检索方法用通俗化的语言加以阐述。同时,采用生动有趣的活动方式教纵横学生通过查找书刊的索书号、期刊名、书刊分类目录等途径快速地查找到书籍的方法。我们先组织小学生去党校图书室参观、学习,再分批安排学生当学校图书室保管员。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利用节假日组织他们去大型图书馆“见习”,让学生从家里借些书籍来按图书分类法创办一个“班级图书室”。布置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有能力完成的超教材的课外作业,如调研报告、专题论文、读后感、创作和设计活动等等。通过这些作业,促使学生们离开课本走上社会,主动走进图书馆,从各种信息源中广泛地获取信息,在不断的搜集、判断和组织信息中进一步巩固学到的文献信息知识,不断开拓视野,提高信息应用的实际能力。

要把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落实到实处,学校网络化的电子图书馆的作用就不可低估。如果没有一个方便学生查阅和拥有丰富信息量的现代网络化的图书馆,那么教师和学生们一旦遇到难题或需要查询信息资料就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及时的信息支持。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将只是一句口号而已。因此,如果要想使学校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加大对图书馆的资金、管理的投入,实现在馆舍、库藏书籍的数量、质量、管理员工的业务素质、管理水平、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水准上有一个重大的突破,才能适应信息素养教育的时代要求。

5.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为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师资保证

上一篇:凡客诚品功能概述下一篇:深圳二手房买卖合同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