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关爱大学生

2024-06-08

如何关爱大学生(精选8篇)

篇1:如何关爱大学生

如何关爱留守学生

施玉芹

留守儿童”就是那些父母同时在外打工,绝大部分由祖父母照顾的儿童。由于祖孙年龄相差大,再加上这部分农村老年人在家教观念、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往往只能照顾孙子或孙女的生活起居,学习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种种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缺陷,“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大多出现了滑坡,心理也很敏感,很脆弱。作为教师应该担负起关爱“留守儿童”的责任。

一、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

“留守儿童”由于心理上的障碍使其行为表现不受其他同学的欢迎,常常被排斥于群体之外。如果这种不合群的现象长期存在下去,势必使“留守儿童”冷漠苦闷与孤僻无援的心理会越来越严重。班主任应重视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团结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把个人的进步与集体的荣誉连在一起。

二、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希望被关注的。父母不在身边,如果教师能够关注他们,就可以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缺少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当学生对某一事物面临选择或出现行为偏差时,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言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应常常有意无意地接近“留守儿童”,在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使他们受到激励。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摸准“留守儿童”的思想脉搏;对纠正他们的认识偏差、促进健康心理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对“留守儿童”来说,由于心理障碍而导致行为失常,更需要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他们,帮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磨练意志。同时,也通过集体活动的开展,调整“留守儿童”对家庭与社会的种种不满情绪。首先,通过“一帮一”和上门补习、分担家务等形式,使他们从被动到主动参加集体活动,融入到大集体中来;其次,班主任、科任教师要适时适度地通过家访、通电话等情感教育的形式,让“留守儿童”感受生活的温暖和爱。

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个别帮助与指导

“留守儿童”的性格类型和性格特征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必须重视个别帮助和指导。在个别帮助时,要分清他们的不同家庭情况所带来的不同心理状况,分析其性格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发展积极的性格特征,调整消极的性格特征。诸如,他们学习上有什么困惑;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往上有什么障碍;心理上有什么想不开的等等,我们可以让他们去找他们信得过的老师谈话,内容可涉及校内外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篇2:如何关爱大学生

作者:佚名

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总会碰到这样的学生:倔强、不听话、不爱学习。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很脆弱的,特别许呀老师的热爱、关心、帮助和信任。许多事实表明,一个被教师所爱的学生,常常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心中的很多症结就会打开,会主动拆掉隔阂高墙,沟通情感,变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由此,我以下几点思考。

一、学生对老师的不够尊重的态度有时并不是冲老师本人而来的,他可能正因情绪不佳着找着机会发泄自己的情感。如果老师不能冷静]理智地对待和处理,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老师需要用自己博大的胸怀、诚挚的爱心、高度的责任感,宽容学生一时的不当,并努力探究这种外在表现的深沉原因,运用自己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适时地给予疏导和并通。

二、要细心的观察,善于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很多学生的心理、想法并不直接暴露出来,这就需要教师细心、耐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善于捕捉、发现、了解,善于分析和探究学生的深层心理动机,找出问题症结,抓住教育引导学生的最佳契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学生所产生的一些困惑和心结,可能远远大于教师所了解的程度。学业上困顿时,生活上不如意时,交友不当时,与老师相处不融洽时,与父母关系不良时,面对竞争压力不善调节心情时,等等,都有可能产生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往往使学生感到难于启齿,故而在灵魂深处隐瞒下来,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缓解,就会积淀产生一些严重心理问题,但无论何种状况,学生总会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对自己的心理有所显露。这时,教师更应慎重处理,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关爱,耐心细致地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此外,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引导家长为学生的身心健康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生案例

研究意向:

关爱,需要个度。宠爱,也不能让他觉得是理所当然。呵护,虽需小心翼翼,却也不能失了原则。

研究过程:

一. 被同学撞了

由于是中间接手这个班级,开始时对班级不是很熟悉。在生活中缺乏经验,总是遇到各种考验。

在心里只知道对学生好。虽早知道她很喜欢到老师那打小报告,却没往心上去。

那天,她哭着到我办公室,说:“某某同学,故意来她那撞她。”她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很伤心,还捂着肚子。我就把撞她的那几个男同学训斥了一番。从此,她每星期来我这哭几次,不是说被同学骂了,就是被同学弄痛了。而我总是耐心的包容她。宠爱的失去了原则。她的小毛病也越来越多了,在教室里大声地骂同学,讲粗话,打男同学。我看她几眼,还会露出得意的笑。同学说她几句,她不屑一顾。后来还抄作业的胆子越来越大了。我总是给她不真实的或者说是夸大的鼓励,给她多一点的关心。

二. 我这样做了 这天,我走进教室,发现她仍然在大声地讲粗话,并且明目张胆地在抄作业,有点气恼火,于是……

我拿走了她的作业,并叫她出来,“你为什么抄作业?” 不说话。

“为什么不看着我?”

很不情愿的抬起头,很不情愿的看着我。“为什么这样做?”我加重了说话的语气。

“你为什么每次都收我的?”她却冒出这么一句话。“我真的把你宠坏了,宠的你——满足不了你的愿望。一对你说稍过分的话,你就哭,你就沉默表示自己的不满,你就觉得世界对你的不公平。”

长长一个下午的交流,我知道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呵护,虽需小心翼翼,却也不能失去了原则。

三. 她变了

这学期开始,她知道上课要认真听讲,不懂要主动去问老师,也懂得与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能够敞开心扉去接受同学,在周记上也常常会写道“我数学为什么会越来越差”再也不是世界对我真不公平。中午自修时会主动跟我讲“老师,能不能让数学老师多帮我。”我知道她在变了,她有朋友了,真正的朋友了。

感悟:

每一个老师,对自己的学生,都心存幻想。幻想着自己的某个学生能突然改变了,态度好了,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了。宠她,我一直都知道,并乐意着。她需要这样的宠爱,她需要这样的动力,而事实上我不完全是考虑到她的需要,不是的,很多时候,真的是出自真心的。可是我发现,我有点太宠她了。这样的宠爱后,犯了错误的批评,愿望的不能满足,都会深深的刺痛她,哭,不说话,倔强,耍性子,……这学期,我知道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呵护,虽需小心翼翼,却也不能失去了原则。

课堂教学中尊重关爱学生举例

有一次,上化学课,全班同学在做课内练习时,我观察到一名女学生的神态有点不对头,做作业象是偷偷摸摸的,我没做声,和往常一样慢慢地从另一小组那边很自然地转到该生旁边,才知她在做别的作业。这次我没被她发现。为了不伤她的自尊心,我并没戳穿她。我若无其事地走到讲台前,再仔细观察一下,那位学生还是在一股劲地做别作业,这一次我有意从正面袭击走到她面前,她唰地把那作业用化学练习本盖住。她的脸红了起来,并看我一眼,立即做起了化学练习。我还是没说一句话,走到另一组去了。这一情况只有她的同桌和我知道。课后,我找这位同学谈话,她知道错了,且感激我没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戳穿她和批评她,这样无声的教育真起到了很好效果。在以后课堂中,我已经看到了她在学习上劲头比以前足了,学习比以前自觉了。四十分钟的课堂学习,都能专心致志、踊跃发言,作业质量明显提高,并且能主动向好同学学习,有问题时常来问老师,所以学习成绩有了明提高,在上学期期末考中取得了好成绩。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老师要宽容,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犯了错误,不能大骂痛骂,不要在其他同学面前进行指责;批评要讲究方法,有时无声的批评要比有声的批评所起到的教育效果好得多,必要时要给学生

“台阶”下,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处罚更强烈。”

这件事让我清晰地认识到:教师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质与逻辑而言,应该是不断地关心学生的生活、引导他们正确自主地学习。作为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你面对的是一个个极其富有而又极其脆弱的心灵,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在他们心底留下深深的印象。教育与教学不应该意味着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学生犯错绝不能过分指责,而因正确引导,在表扬中夹着批评,这样学生就愿意跟老师接近,听老师的话。教师需常常提醒自己:教师与学生之间首先是活生生的人与人的关系,要认真地处理好。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学生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只有我们全身心地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最平等而又博大无私的爱,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得到他们的信任和尊敬,才能赢得最强有力的教育力量。

作为教师,心中必须装着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每个学生都应该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关爱,让他们有充分显示自己的机会,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和老师交往,教师自己的言行、自己的评价,和对学生恰到好处的赞扬,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有益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爱的信息、赞赏的信息、期待的信息,要让学生知道老师很关心他们、在乎他们的,这样一定能赢得学生的心,产生巨大的教育效果。

老师通过关心、爱护学生,从而赢得学生,使他们对老师所教的课产生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人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他就不会把学习看成沉重的负担,相反,她将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出现,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愉快的学习中去。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可以看成是人与人的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知识以及情感等的交往。在这一交往活动中,助人与合作是增进和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是表现个人精神和能力的途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创造一个互助与合作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感受到助人与被助的快乐。以上案例中,如果她的同桌能及时提醒她,可能她就不会做其它作业了,这不是做了件帮助同学的好事吗?同时通过自我剖析,了解自己有帮助他人的能力与意愿,从而培养和树立助人与合作的态度与精神。在我们生活中,助人也是一种与人合作的关系,因此,同学们应该互相关爱,友好交往。每个班级的同学都应积极向上,团结进取,营造一个和谐、友爱、奋发向上的班级环境。我们每个同学在这个集体中都会感到温暖、安全,为这个集体感到自豪、骄傲!在这个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到许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努力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篇3:浅谈如何关爱学生

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知识腾飞的年代, “闻道有先后”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90后的学生和70后、80后的学生有着相当大的区别:教师懂的学生懂, 教师不懂的学生也懂。90后学生的“惑”不仅是学习上的“惑”, 更多的“惑”是成长路上的“惑”。面对不断在成长的学生和不断变化的新问题, 这无疑对新时代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提出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何帮助学生解“惑”?多年班主任工作的亲身实践和体验, 使笔者认为要帮学生解“惑”, 除了要有耐心、细心和恒心, 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心, 一颗关爱学生的心。

如何关爱学生?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关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

2008年9月2日教育部又重新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其中第三条“关爱学生”是这样阐释的: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 关心学生健康, 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学生, 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由此可见, “关爱学生”这几个字的分量不轻, 其内涵也相当丰富。尊重学生既可以赢得学生的信任, 又有利于学生改正错误。中学生的自尊心特别强, 如果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 可能会在无意中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这样会引起他们行为上的激动和内心的不安。特别是教师那些不切实际的批评和不注意场合的严厉指责, 都可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 有的会对学习失去信心, 有的会情绪变得低落, 更为严重的是会产生逆反心理, 产生与教师对抗的情绪, 这都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多年的班主任经验让笔者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一句话, 可以点石成金, 也可以点金成石。所以, 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言行, 真正做到尊重学生。

二、严慈相济,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学生心目中, 教师扮演着双重的角色———严父慈母。师爱既有母爱的纯真、慈祥, 又有父爱的严格、庄重。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 是科学理智的爱, 是主动积极的爱, 这种爱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笔者在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 深刻地认识到这样的道理:没有爱, 就没有事业。对学生生活上要管如严父, 一丝不苟;学习上要严格要求;纪律上要严加管教, 并且要做到严出于爱、严而不凶、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格。但同时更应该如慈母, 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耐心、关心、同情心。这是密切师生关系、取得教育成效的前提。在这一点上, 笔者是这样做的:厚爱后进生, 严爱优等生, 博爱中等生。

特别是在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 笔者深深地感觉到后进生的转化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 光“软化”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趁热打铁, 帮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在班级管理中, 笔者努力将自己“与人为善”的爱心和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后进生, 给他们更多的关注。笔者总是用爱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班级气氛, 让他们体验到班集体的温暖和同学的友谊, 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比如2009年笔者所教的班级中的钟同学, 是班里典型的“双差生”。经常逃学去网吧, 上课不专心听讲, 作业不按时完成, 其他同学很少和他交往, 也看不起他。该生虽然有不少缺点, 是典型的“问题学生”, 但他悟性好, 思维敏捷, 笔者认为是个可塑之才。于是笔者开始发掘该生身上的闪光点:早晚读时, 该生读书的声音特别响亮, 而且发音准确, 富有节奏感。所以笔者在上语文课的时候特意给该生设置一个展现个性的平台, 让该生在全班同学面前露两手, 结果, 该生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获得了自信。笔者把班级“领读员”的任务交给他。从此, 该生一改过去的懒散作风, 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学习成绩稳步提高, 在2009年的中考中以6B的优异成绩考上了示范性高中。

三、关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 信任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应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表现、家庭环境、社会交际等情况, 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关爱学生, 就要信任学生。首先, 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做到“一碗水端平”;其次, 对待后进生, 同样要以信任为前提, 换位思考, 宽容学生的过错;再次, 在选择班干部时, 要做到“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 充分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让他们在信任的土壤上茁壮健康地成长。

篇4:教师如何关爱学生

一、爱是教育的心理基础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能教育好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了教育与理解,能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开启学生的心智,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和亲切感,是激发学生自尊、自强、奋发向上的金钥匙。如果教师对学生好,爱学生,那么教师的爱就会感动学生,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这样的直觉:这个老师是个好老师,他是为我们着想的,老师很辛苦,我们也要听话,不能让老师难过。这样,学生对教师的教诲就会铭记于心,凡事都会照章行事,按要求做好。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没有爱心,总是粗暴地对待学生,就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或抵触情绪,进而悲观消极自暴自弃。即使教师的话是正确的,学生也听不进去,有时甚至会遭到学生的顶撞或有意为难。所以,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只有在心理上征服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爱要遍及全体学生

1.理智关爱,提升优生

一般来说,优生和教师的交流是很多的。平时教师总是会有意无意地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助手,相应地与教师的交往也多。所以,在很多时候,他们似乎和教师更亲近些,很容易让人觉得他们在班级中是特别受宠的,这种感觉会助长他们的气焰,甚至产生骄傲的情绪,认识不了自我。我们教师在办公室闲聊时常常引发这样的感慨:学生毕业了,在路上看见教师打招呼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平时经常教育、经常做思想工作的所谓的后进生。而那些所谓的优生,往往会视而不见,或者绕道而行。作为教师,看着自己的得意门生毕业后的这种态度,确实有些失落,这也是教育的一种失败。

爱是两面性的,我们不应该对优生有溺爱的行为,不能让他们在胜利面前产生自满的情绪,要依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这样他们才会清晰地认识自己,体验到超越自己的乐趣,感受到教师存在的价值,学会感恩,从而把教师在他们身上的这种爱反射回来,从而也会更好地回报社会。

2.普遍关爱,重视中等生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感觉到中等生是一个容易被遗忘的群体。常常有家长打电话过来问孩子的情况怎么样,不管是优生还是后进生,我都能详细地告诉他们的情况。然而,有的中等生家长打电话过来询问,我头脑中一片空白:“是呀,这个孩子最近怎么样的呢?”

中等生往往因为各方面都表现平平,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就会少些。其实,这些中等生只是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如果我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促使他们向优生转化,可以形成更良好的班风,从而影响后进生向好的方向转化。否则,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那个中等生家长的电话唤醒了我,让我及时关注起中等生来。常常在中等生中找出一些表现好的进行表扬,激发了他们这个群体的积极性,让他们深切地感觉到了自己的存在。其中好几个中等生的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班级的学习氛围也更强了,也更加好管理了。

3.真心关爱,扶持后进生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当前教育面临的难题,要使后进生转化成功,师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对学生一定要有爱心、耐心、信心,教师对学生只有多亲近、多同情、多爱护、多理解,彼此的情感才能交融,心灵才能相通,才能使后进生渐渐转化。如我班有一个学生,纪律松懈,学习懒散,还常与社会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找他谈话也总是不开口或逃避。后来,只要他逃课了,我便同家长一起四处寻找,多次冒着风雨把他找回学校。他终于明白了教师的良苦用心,后来再也没有无故旷课了,也慢慢遵守纪律了,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教师对于后进生的爱不是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关爱,而是教师自身情感的自然流露,应当是用心灵赢得心灵。当我们自然而然地关爱“问题学生”时,他们也会乐于向我们敞开心扉,我们的教育也就可能获得成功。

三、爱与严要辩证统一

师生和谐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正确处理好爱和严的辩证关系。爱不是放任,严不能成伤害。教师不能偏爱成绩好的学生或学生干部,更不能嫌弃学习成绩或品德不好的学生。对于学生,教师的严与爱都必须是公正公平的。处理好爱与严的辩证关系,师生关系会更加和谐,班风也会越来越好。

篇5:教师应如何关爱学生

爱学生可以不说出来,但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否则是我们的悲哀!

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你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但它最大的不足是只求同不存异!

课后辅导是弥补课堂教学最好的办法,谁利用好它谁就是胜利者!

和学生谈话是让学生感受老师关爱的 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我们都知道谈话最能拉近师生距离,但真正可以做到的老师并不多!

我们一定要做一名让你的学生一辈子都记得的老师,否则是我们的悲哀!

好教师是让差生变好,抱怨学生太差的不是好教师!1

我们应如何关爱学生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霾,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师爱和母爱、友爱一样,都是人类最圣洁、最美好的情感,有了爱心,才能投入倾注,才能把自己的知识传授,才能使受教育者接受。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人的发展,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及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学生的心声已成为教师新的基本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从高高的讲台走下来,和学生做伙伴,做朋友。人都有自尊心,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尤其是那些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的学生。对学生的尊重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冷落学生,不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而要做到这一些,除了教师自身要有比较高的修养,比较睿智的育人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要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只有真诚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1.关爱学生就要宽容学生的孩子气

现在的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而且大多数同学家庭条件优越,他们从小生活在倍受宠爱的环境里,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优点,赞美有加,对缺点却视而不见,更有甚者,由于爱屋及乌,孩子的缺点在他们的眼里竟成了优点,以致于多数孩子从小到大只能听表扬,听不得批评。于是当这些学生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批评时,不会从自身去找原因,反而一味地怨恨老师,认为老师对自己存有偏见,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甚至因此对老师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会出现一些十分幼稚的孩子气举动。

这时,老师若是为了树立权威,因为学生的一点过错,就与学生“硬碰硬”,则会激起学生进一步的叛逆行为,即使筋疲力尽,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反之,我们若是真正地关爱学生,从他们成长的角度出发,从内心里去理解他们,大度地宽容学生的各种孩子气举动的话,学生过后冷静下来,经过反思,反而更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逼迫自己认真去改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2.关爱学生就须欣赏学生

渴望被赏识是人类最本质的需求,而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赏识尤为重要。教师欣赏表现好、成绩好的同学,这是人之常情。但俗话说:“十个指头伸出有长短”,一个班级难免会有学习较差、纪律观念淡漠、生活习惯不好的学生。如何对待这些后进生便成了每个老师都会遇到的问题。要真正处理好这些问题就应该真正的去关爱他们,将他们当自己的孩子,任何时候都不放弃他们。施以爱心,期以耐心,持以恒心。给予他们父母般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欣赏他们,信任和鼓励他们,能够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点和长处非常珍惜,紧紧抓住,给以最多的表扬和鼓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努力使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尽量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一种荣誉。对他们的行为上的反复,给以最充分的细心和耐心,从心灵深处去打动他们,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尽心尽责地面对每一位学生,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就没有不能感动的学生。感动是最好的动力,学生一旦非常感激老师,就会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3.关爱学生就要学会倾听他们的声音

多倾听学生的心声,是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给学生以自我表现的机会。平时老师通常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个不停,即使师生个别交流时也总是说的多,听得少,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如何去做,很少听听学生是如何想又是如何做的。俗话说:“人只有一张嘴,却有两只耳朵”,这告诉我们可以适当少说点,用耳朵多听点。学生情绪低落有心事时,学生考试受打击状态低迷时,学生反常出现违纪时,先别忙着暴风骤雨般的批评指责,让学生自己先说一说心理的想法,再分析一下具体的经过和原因,之后再引导着学生进行反思。很多时候,学生的行为都有他自己认同的理由,很多学生内心都想做好,希望得到表扬,只是有时想法过于简单,没有充分考虑后果才导致的。如果我们老师都能静下心来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会觉得你很信任和尊重他们,也容易接受你的观点,达到教育的目的。

4.关爱学生就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现在的学生个性和主体意识越来越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成长烦恼会伴着而来;另外由于竞争的加剧、沉重的学习负担,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亟需老师来帮助解决;再如,由于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如何让学生汲取营养,而避免不良思想的侵蚀等。解决这些问题,都必须知道学生真正的看法和认识。“蹲下来与学生谈话”,与学生平等相处,与学生朋友般的交换彼此的看法和意见,让双方明晓共同点和差异性,求同存异,相互理解。多与学生交流,就是要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关系,相互信任,古语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加强与学生沟通,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不要用成人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学生、限制学生、禁锢学生。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坦诚地交换意见,学生能真实地感觉到老师是在关心自己的成长,教育的效果也就相当好。

对于教育和影响学生的角度来说,老师的德、才、识、能都很重要,均应全面发展,但起灵魂作用的是一个关键的“情”字,它正是一个爱的综合体。而爱要让学生读懂,又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面对学生时,一定要有充足的耐心,只有始终脸上充满阳光,心中装满学生,满怀激情地去爱我们的学生,从他们成长的角度出发,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品质,信任和赏识他们,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获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掌握关爱的技巧,真心实意对待学生,提高关爱的品质。老师的爱可以感染学生,让学生也爱自己的老师,这种情感流动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人格品质就会不断地上升,一个和谐的、积极的、充满活力的氛围就会形成。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一些做法来体现对学生的关爱:

一、坚持做到不心罚、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1、不心罚学生。心罚是对学生内在心理和精神的惩罚,它的伤害重于体罚。心罚的非人道性在于以各种方式侮辱学生的人格,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伤害学生的感情,损伤学生的人格尊严。比如有的教师说学生:“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你还笨的人了!”,或“你比猪还笨!”、“你从来都没有遵守过纪律”等等。

2、不体罚学生。体罚是对学生身体进行惩罚,是很多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容易采用的一种惩罚方式。例如对做错事情的学生罚站、罚跪,罚跑甚至进行踢、打、拧耳朵、扇耳光等。这种惩罚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伤害都很大,而且不但不能教育好学生,反而会让学生越来越厌恶教师,取得反面的教育效果。

3、不变相体罚学生。当学生在学校里表现不好时,我们不能暗示或要求家长来惩罚孩子;当学生作业错时或没有按要求去做时,也不能罚学生写上十遍、二十遍等变相体罚学生。

二、坚持理智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爱是理智的,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不能有力地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能有利地抑制和消除自身的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关爱是公正的和坦荡无私的,教师要从不偏袒和包庇任何一位学生。“教育是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长为有义务感和责任心的、善良而坚定、温和而严厉的、热爱美好的事物而仇恨丑恶行为的真正的公民,我们就应该真诚地对待他们。”

三、角色互换,理解每一位学生

在大力提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关爱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容易,而关爱学习差表现差的学生较难。在我看来,每个学生都具有很多优点和长处,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做到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教育工作中,我要求自己不仅要关爱“小天鹅”,而且更要关爱“丑小鸭”。怎样才能对后进生产生爱的情感呢?我认为主要采用“角色互换”,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体验学生的心理,理解学生的各种思想。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学生,想想自己过去当学生时,也不成熟、十分幼稚,也有过失和错误,想到这里我就会冷静地控制自己,采取学生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方式对待学生,同时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期待。

四、敢于原谅学生的过错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但要敢于指出学生的错误,还要敢于原谅学生的错误。学生违反纪律时,要及时的指出,同时还要耐心细致做好疏导工作,要能原谅和敢于谅解学生所犯的错误。作为老师,我们不就是要不断地教会学生不犯错误和改正错误吗?

五、关爱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结合

对学生的关爱总是同合理的严格的要求相结合。首先,善于在尊重关爱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其次,善于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去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关爱,积极为学生达到一定的要求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当他们需要的时候,努力创造条件,使他们获得成功。三是对学生不仅做到爱得得体,也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

六、多表扬和激励学生,少批评指责学生

多表扬和激励学生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少训斥。任何学生都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语。美国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赞美犹如阳光。”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会成为积极的向上的原动力,产生激励效应。

总之,作为人民教师,我们时刻都在寻求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这种神秘的钥匙就是老师对学生真诚的关爱。只有真诚的关爱才能有动情的教育,才会给予学生理解和信任,使学生得到激励,产生奋发向上的力量。

篇6: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学生

一、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

留守学生在家,生活成了他们的主要顾虑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像新娘一样对待他们,解决孩子的生活问题。我们这样做不是为了贪图将来他们对我们的报答,因为这些无私的付出会密切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将是推动他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二、关爱他们的精神成长。

心理健康问题已是留守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是不容易发觉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孤僻内向。

2、有自卑心理情绪。

3、产生反抗或逆反心理。

4、产生怨恨父母心理。

班主任既要做思想的引路人,又要做他们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三多”,即多与留守学生谈心,弥补留守学生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他们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他们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学生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正确的教育他们。

留守学生身上所具有的狭隘、偏执性格缺陷,使我们的工作就更是复杂了,那么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严禁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正确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比如:

1、我们怀疑他们说谎时,千万不要当面表现出对他们的不信任,要通过多方调查,证实他们确实在说谎,再进行交流沟通指导。

2、当他们与其他学生发生纠纷,要教育他们主动承担责任,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千万不要支持他们说谎,推缷责任。

3、当他们与我们对着干,我们要充分冷静,等双方都冷静后,我们再像朋友一样与他们亲切交谈沟通,指出他们的不足,错误和缺点,并说:“没事,跌倒了再爬起来,知错能改,就是好样的。”

4、当他们缺乏自信的时候,我们要热情鼓励并告诉他:“把头抬起来,我相信你能行!”

5、当他们受到委屈的时候,我们可以帮他们擦去眼泪,并安慰他们说:“没有关系,任何人都会受到委屈的,我相信你最坚强,以后别人会理解你的。”

6、当他们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要及时表扬可以说:“你真棒!”“你真行!”的话语,并为他们鼓掌,如有可能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篇7:关于如何关爱弱势学生的调研报告

摘要:近年来随着关切大学生自身利益的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尤其是读书收费和就业市场化,使得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新的时代挑战,我校大部分学生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寻找改革带来的机遇,勇于面对竞争和挑战,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因各种主客观原因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带来的挑战,不能顺利适应全新的环境而成为弱势群体,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如何有效地针对这部分弱势学生采取有效的心理帮扶,使他们重拾信心不断超越自我,完成由弱到强的转变是摆在各院系老师及各班级干部面前一项迫切而重要的工作。

一、高校弱势群体的构成及特征

谈到帮助弱势同学的问题,首先应当了解学生弱势群体的构成及特征。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按其成因大致可分为经济性弱势群体、亲情性弱势群体、学业性弱势群体、生理性弱势群体、心理性弱势群体等。经济性弱势群体主要是由贫困生组成,经济压力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最为突出的。亲情性弱视群体主要是指那些家庭亲情出现变故,导致亲情不完整的同学。学业性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的学生。生理性弱势群体主要是指那些身体存在残疾或外貌平平的大学生。心理性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存在心理障碍的同学和有精神病的同学。

二、帮扶原则

虽然这些弱势群体大学生引发弱势的原因不尽相同,改变自身弱势地位的愿望以及能力也有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亟需及时的心理帮扶。如何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心理帮扶帮他们重新树立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全身心渡过人生的困难期,如何使他们由弱变强尤其是从心理上让他们正视客观现实,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寻回自信并在磨难中百炼成钢成为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人生价值,既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体现我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全校师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对弱势大学生的心理帮扶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平等、理解、学生主体、增权等原则。

1、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即建设“人”本身为宗旨和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充分、自由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人本文化。全体师生在与“弱势学生群体”相处时,要以人为本,给予他们更多的情感关怀。

2、所谓平等原则就是在帮扶过程师生之间的人格平等地位平等。大学生弱势群体在心理上往往敏感,如果他们感到帮扶者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或以救世主的心态时就会感到自尊受到伤害,就可能会抵制乃至拒绝被帮扶。

三、帮扶措施

如何积极有效地帮助弱势同学?结合我院自身情况,提出帮扶措施

如下:

1、开展心理知识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

在应试教育下,我国中小学很少开展心理教育,广大学子的心理知识十分贫乏,造成当代大学生虽然在年龄上已经成年,但缺乏应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切实加强心理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尤其是弱势大学生的自我效能,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他们勤奋向上、坚韧自强、勇于负责的心理品质,实现他们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

自我效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率先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人更有韧性,较少焦虑和抑郁,生活得更健康,可以取得更高的学业成就。因此,积极了解和掌握弱势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人格特质,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他们自我效能,有利于他们提高自信,对未来充满积极的期待,这样可以更好地预防其心理问题的发生。

2、加强帮扶工作的细致性和针对性,建立分类建档制度。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不同弱势群体学生的个人档案,输入计算机进行系统管理,对不同的致弱原因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

3、能力关怀。弱势大学生尤其是因贫困至弱的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文化教育条件相对落后,一直以考试、分数为中心,音乐、美术、体育课被忽视,外语、计算机操作等课程学习条件也差,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因而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少有文体特长,人际交往能

力也比较欠缺。进入大学以后,不少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为生计奔波而不得不放弃一些锻炼自身能力素质的机会。综合素质与能力的缺乏已成为制约贫困生成才和发展的“瓶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为弱势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能力锻炼的舞台和机会,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才能使他们真正的完成由弱到强的转变。

四、结论

篇8:如何关爱班级的边缘学生

情景一:开学伊始, 小涛这孩子就展示着与众不同的一面, 不认识厕所, 不认识班级, 更为严重的是他从来不和同学老师交流, 总是尿裤子, 这个孩子是我心里的藤, 盼望着发芽, 盼望着开花, 盼望着结果.渐渐地, 我把对他的盼望都转接到我的自留地:慢慢地, 我的盼望变成了失望, 我厌恶这样的孩子, 厌恶他总是臭烘烘, 厌恶他吃饭米粒撒了一地, 厌恶他上课时候无缘无故地拍桌子打闹, 直到有一次又到中午饭结束时候, 我看他颤颤巍巍端着碗来倒饭, 碗里饭还剩着一大半, 想想还要上一下午的课, 瞬间动了恻隐这心, 我拿过饭碗一口一口喂他吃, 他狼吞虎咽地吃完了, 最后居然对我说了声:“谢谢.”简单的谢谢让我有着不简单的感觉, 我从心底感觉温暖, 这个处在灰色角落的孩子, 这个永远傻笑的孩子, 我真的不应该忽视.

随想:裴斯泰洛齐在其《与友人谈斯坦兹经验的信》中指出, “即使最穷苦最没有照顾的孩子, 上帝也给他们天生的能力.我已经观察了一个时期, 在孩子们的粗笨、怕羞以及显然无能的背后, 蕴藏着最优秀的才能, 最珍贵的能力.”何况我面前的只是些智力开发迟缓的天真无邪的孩子, 我要学着好好的爱这个孩子.因为这份爱, 定会为学生开辟一片生命的乐土;这份爱, 定会给学生留下一生的醇香, 一日一日, 我一定会将这由细腻、理智、持久的爱而汇成的交响曲不停回荡.

情境二:那天, 是午间休闲活动课, 小涛出乎意料的没有拍桌子吵闹, 认真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每一节课之后我都会对孩子的课堂表现做记录, 对课上孩子们的表现做评价:今天课堂上回答问题积极主动的小朋友有谁谁……;认真听讲的小朋友有谁谁……;爱思考的小朋友有谁谁.

于是在下课前, 我照例拿出记录本, 开始对今天课上孩子们的表现做评价:“最乖最听话的小朋友有是小涛.”因为小涛反应比较慢, 听到他的名字他才慢慢地抬起头看着我, 看着我微笑的眼睛, 看着我满意的点头, 他或许真的懂了, 因为他笑了, 很腼腆, 很可爱……

也许真的是爱心传递给了他, 小涛没有再出现上课拍桌子的坏现象了……

随想:对于这样的孩子, 我学会怀着最平常的心, 看着他的跌涨起伏.但是只要我捕捉到他一点点的出色时, 我一定会马上对他拔高评价.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赏识.”而拔高评价更是将这种赏识不断放大, 在儿童身心发展进程中, 随时体现着许多闪着童稚光芒的优点.但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发现去认识也是比较困难的, 而老师的“拔高”评价语则能把他们的优点放大到可见程度, 使儿童一眼就能看到有哪些进步的优势, 从而增强争取更大进步的内驱力.

情景三:一天早上, 小涛被爸爸妈妈领来了, 一见面她的妈妈劈头盖脸就对我指责, 原委是这样的, 那个孩子被我们班的皮孩子剪了头发, 指甲壳大小的地方露出白花花的头皮, 晃的发亮.剪头发的时候我们正好在吃饭, 等我吃完饭后进教室, 因为那个孩子有自闭症, 他没有告诉老师, 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这件事情.当时我真的很委屈.给孩子换尿的裤子时, 家长没有感谢;出了事情就龇牙咧嘴.然而第二天, 小涛就剃了光头, 我一进教室就看见了, 心抽抽的疼.

看到这些, 我想我的爱太过卑微, 他只得到了四十八分之一, 如果让全班的小朋友都来爱他, 那份爱该是多庞大呀.我把每个孩子逐一拉到身边, 悄悄的告诉他们:“老师有个小问题, 需要你帮忙解决, 因为老师发现全班你最有爱心, 你能做到吗?”所有的孩子都点头答应.这个困难就是时时刻刻帮助小涛, 监督自己或其他孩子, 不要欺负他.慢慢地, 我分享到了惊喜, 小涛吃饭时, 同桌的小朋友主动帮其舀汤 (小涛是个无汤不欢的孩子) , 流鼻涕时其他孩子主动帮其擦鼻子, 走楼梯时主动搀扶他……爱在此刻, 真的升华.

随想:孩子的天空本来很小, 老师和同学在他眼中或许就如太阳一样, 倘若我们不能把足够的阳光洒给他, 那他的内心该多么孤寂, 就让我们一起来给他打开窗沐浴阳光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 珍惜爱护这种美, 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小涛收到了来自同龄人的爱, 其余孩子也收获着爱别人的喜悦, 这份爱一定会为小涛保驾护航.

上一篇:模具设计心得下一篇:钳工安全事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