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问题学生

2024-06-22

关爱问题学生(通用9篇)

篇1:关爱问题学生

关爱“问题学生” 构建和谐校园

《中小学德育》2012年第7期刊发了题为《标签理论下“差生”问题的深度研究》一文,该文分别从标签理论简要的解读,标签理论对“差生”研究的解读,标签理论的启示(重建标签)三大方面进行了深度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理论价值,但该文关于“差生”一词的提法值得进一步商榷,“差生”是应试教育时代的畸形产物,北师大教授安文铸曾建议把“差生”“后进生”从“教育辞典”中抹去,因为这些称谓对相关学生来说是一种侮辱。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对这类学生应冠之以“问题学生”。对学生的研究,无论从什么角度,从什么方面,都要立足于素质教育的宗旨“以人为本”,着眼于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坚守皮格马利翁效应,彰显“教育公平”。

一、教育怪招和教育冷暴力加剧“问题学生”现象

给“问题学生”贴标签司空见惯,从给“问题学生”戴绿领巾,到给优等生穿红校服;从给问题学生脸上盖蓝章,到给违纪学生喝猪奶;从要求问题学生在走廊考试,到给问题学生测智商,到要求问题学生缴纳“不听话押金”等,五花八门的教育怪招,无一不在挫伤侵蚀学生的自尊,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当下教育“冷暴力”的反思。“冷暴力”,顾名思义是暴力的一种,但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以冷淡、放任、嘲讽的态度区别对待学生。中国青年报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80.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教育中“冷暴力”现象普遍,72.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遭受过老师的“冷暴力”。为了培养一小批“尖子”的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失败者”——云南某中学校长曾如是总结当前基础教育弊病。心理专家则指出,相对于体罚给孩子造成的身体伤害,“冷暴力”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更不容易被发现,同时也更难恢复,有可能带来自卑、孤僻等性格缺陷,还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这些异常做法折射出的是义务教育的一大死结,只会让问题学生在歧视中个性被扼杀,最终厌恶学校生活,抵触被教育,这无疑是在向应试教育亮出“黄牌”。平等接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按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学校急功近利的做法,实质就是对教育公平理念的颠覆。追溯源头,其根源在于现行教育评价考核体制出现了扭曲。

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是“三个一切”“四个育人”,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在优秀教育工作者眼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推进教育公平,杜绝学校分实验班、快慢班,消除大班额现象,让每一个学生共享优质资源。要更新教育观与学生观,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根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类至少有7项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思维智能、交际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自律智能。突破了传统,这为我们发现和开发学生具有传统教育中不被承认或未被发现的智能弱项,为发现人才,实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最佳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研究依据。要构建素质教育的学生五维评价标准: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象。坚持“多一把尺子就多了一批成功的学生”。

二、“问题学生”现象成为世界教育难题

如何教育管理“问题学生”,这一课题由来已久,从国外看,在日本有所谓的“问题学生七五三”(指七成高中生、五成初中生、三成小学生为问题学生)之说。日本全国教育政策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被调查的6614名小学教师中有32.4%反映他们所在的学校至少有一个班已经崩溃。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中学,调查发现,接近一半的高中存在着暴力、高辍学率和少女援交等问题;在英国约四分之三的中学教师因学生言行变得越来越粗暴而考虑过辞职,七分之一的教师反映他们被学生攻击过,中小学平均每天有6万多名学生逃学,每星期都会逃课的学生达到了3.8万人。2001年美国总统专门签署了一个“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旨在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公平教育与均衡发展的机会,并以此来考核评价教师和学校,这值得借鉴。从国内看,2001年6月25日《北京青年报》上一则报道指出:在我国现有的3亿多的中小学生中,有5000万之众的青少年被现行的评价标准划入了问题学生行列,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法国、十个瑞士、一百个卢森堡的人口;2009年华东师大社出版了北京教科院退休教师王小春专著《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湖北省的张华发表了有关问题学生的系列论文《关爱问题学生打造平安校园》(《平安校园》2011年第6期(下))、《强化青春期教育——上海少女援交案反思》(《平安校园》2012年第1期(上))、《强化学校法制教育着力构建和谐校园》(《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6期(下))、《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特点及对策研究》(《青少年犯罪研究》2010年第4期)。

他们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问题学生”已产生了新的变化,相应的方法和对策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只有通过研究“问题学生”的特征、类型和成因,才有可能会探索出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适应新形势的转化“问题学生”的方法与途径。要从改革教育方法和教师评价机制开始,不仅要求教师不单单做“教书匠”,从“教会知识”转向“教学生会学知识”,即所谓的“授之以渔”,还要建立问责机制,禁止任何学校、任何年级的教师以任何借口将学生分为好、中、差等级别;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人的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特长;尊重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千差万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征。

三、对“问题学生”施以人文关怀,构建和谐校园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问题学生虽然在学校中占的比例不是很大,但他们负面影响较大,辐射面广,是集体中的消极因素,常常拖班级的后腿甚至影响学校声誉。他们一般精力充沛,活动能力强,处事机灵胆子大,重感情讲义气,要教育好他们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细致的和更需要耐心的教育工作。问题学生有存在的必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问题学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严重影响了学校工作的正常化及素质教育的深化,也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家庭的幸福,“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更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要强化对“问题学生”研究,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提升学生成才质量,打造平安校园。

1.有助于促进问题学生回归正轨。问题学生教育作为一种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素质教育,意在纠偏补弊,使问题学生回归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正轨。因此,问题学生教育的过程,事实上就是一个为问题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全面教育与综合服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爱心与理性同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在,转化一个孩子,就使这个孩子的眼前多一分光明的未来,心底多一分走向成功、实现健康成长的自信与快乐。在这个意义上,问题学生教育的意义不仅见于当下,而且指向其终身发展。

2.有助于化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衰竭。教师的情绪衰竭、职业倦怠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但问题学生的不断产生、普遍存在无疑是重要根源之一。客观地看,问题学生可能因学业不良影响教师的教学业绩,可能因行为问题诱发师生矛盾、校园暴力,也可能因为心里问题导致消极的甚至恶性事件的发生,2008年10月份全国共有3名教师惨死于学生之手:10月4日山西省朔州二中年仅23岁的教师郝旭东在教室被学生用刀捅死,10月21日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31岁的女教师潘伟仙在家访途中被学生掐死,10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43岁的程春明在教室被学生用菜刀砍死。问题学生就好比木桶的短板,很容易让教师在教学与管理上的努力付之东流,这显然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学校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认可,也会影响教师在班集体中、同事群体中的威信,严重时更能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每日工作的情绪状态。务实地从事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能有效地化解教师职业倦怠、情绪衰竭。

3.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看,班级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内部各个因子之间,各因子与整体系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问题学生可能正是受了班级整体的学习环境与心理环境的不良影响,或者与整体环境的关系失调,才得以产生;问题学生的存在,显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班级乃至学校学习环境和心理环境构成消极影响。因此,做好问题学生自身的心理工作,可以从整体上改善班级和学校的学习环境,比如抓校风、学风、班风建设,抓良好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建设。

4.有助于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问题学生教育显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超凡的爱心、耐心与教育艺术,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尤其要具备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知识,从而在认识论层面上能够高屋建瓴地审视问题,在方法论层面上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问题,需要教师具有灵活应对、驾驭就熟的实践能力,能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充分运用教育机智。

5.有助于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问题学生的产生与存在,使人们将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视域变得更加开阔、辽远。个体的身心发展状态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面对问题学生,须要关注的不是眼前这个孤立的个体,而是某个环境中的个体,进而涉及个体背后的某种环境或某几种环境的关联。大到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到个体的家庭状态、生存条件、个体周围的社会风气、群体舆论,小到个体的内在心理及言行表现等等,都应在关注范围之内。一种和谐的生态文化、教育视角、实践理性以及具体的方法论,正是问题学生转化所必需的。与此相对应,问题学生的转化过程正是整合家庭、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营造更为广阔的生态化环境的过程。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彻“教育为本、德育为先”,践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中小学”。转化“问题学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确立以“爱”为中心,以“点、线、面”(点是典型教师,线为班主任为主线,面为全体教师)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倡导班主任、任课教师树立“转变一个差生比培养一个优生更光荣”的观念,不歧视问题学生;建立“问题学生”帮教制,增强做此项工作的自觉性;一定会调动各方面因素,形成合力做好这项工作;也一定会做到“问题学生”的彻底转化并能使其健康发展,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符合时代的要求,更符合学生成长的实际,学校的办学质量也会不断提高,成为有很高声誉的育人摇篮。

篇2:关爱问题学生

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是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只有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才能使之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下面通过具体的教育案例进行分析。

杨﹡是我们班三年级的学生,性格外向,头脑聪明,脾气大,纪律散漫,常闹事,不懂得与人相处,没有好朋友,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肯踏实努力做事,故成绩平平。他不管是上我的课还是其他老师的课都经常不专心,课间活动动不动就欺负同学,成绩在后十多名。我找他教育谈话无数次,但他总是管不住双手。为了矫正孩子的偏激认识和偏差行为,我设立了以下几个方案逐步实施:

(1)实施关爱,增强自信

在班级中,其他同学对他一系列的举动很反感,因经常受歧视而自卑,他表现出偏执甚至对立情绪。于是,我平时和其他学生聊天的时候,我就让他们明白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不能去排斥班上的任何同学,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帮杨﹡适时设置出近期目标,令其实现后以表扬,从而培养其自尊自爱的心理品德。经常鼓励他去关爱别人,关心集体,在多次表扬中找回自信,并得到同学的认可和友爱,他再也不是以前那个脾气暴躁,经常做些损人不利己为乐事的人见人恨的孩子了。

(2)磨砺意志,塑造人格

这方面我首先是让他明确行为的主要目标,而且一次确定一个过程目标,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尽管孩子现在还没有形成很强的意志力,但上课表现较前有了明显进步。其次,我努力改变环境因素,帮助孩子制定一个渐进的强化时间表。要求孩子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逐步磨砺自己的意志,让他意识到一味地

原谅自己,迁就自己,只会在错误、缺陷、恶性的斜坡上越滑越远,最终不能自拔。再次,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估、反馈系统,以达到和维持结果目标。

另外,对他宽容和约束都很重要。批评是为了遏止缺点,表扬是为了发扬优点,两者巧妙地结合,才能塑造孩子完美的人格。

(3)与家长、任课老师及学生沟通

1、与孩子的家长沟通

加强家校联系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我多次与孩子的家长交谈,指导其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加关注,平时让孩子的父母注意创设与孩子沟通的情境,通过换位思考及互相关爱等启发培养孩子真善美的道德情操,作孩子的表率,努力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为开拓孩子的美好前程创设条件,像朋友一样聊聊天,去主动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以及内心的感受。

2、与孩子的其他任课老师沟通

孩子的其他任课老师非常支持我的辅导计划,利用一切机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不自制的行为以柔和的方式加以制约,减少了孩子与老师的冲突,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使孩子获得了一种宁静、平和、友好的学习氛围。

3、与孩子的同学沟通

班里的大多数同学都与孩子心存隔阂,因此我多次引导同学以一种宽大为怀的心情去包容他的缺点,以一种沙里淘金的耐心去发现他的优点,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终于能和同学们和平共处了。

效果与思考

孩子的心态及行为有明显好转,主要表现在:

1、孩子表现的有礼貌了,已不再与同学发生口角,甚至冲突。

2、孩子积极地参与学校、班级的各种活动,为此多次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称赞。

3、孩子在上课时,一反往日置之不理或唱反调的面貌,积极举手发言,尽管偶尔忍不住做小动作,但经过老师的提示便嘎然而止。

面对杨﹡的转变,家长、老师、同学都很高兴。高兴之余,我得到了以下启示:

1、转变问题学生需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问题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习惯已造成偏差定势,要转变并非易事;况且其转变是反反复复的。为此,教师在转变问题学生的过程中,要充满信心,咬定青山不放松;同时,教师在学生转变过程中要有爱心,生活上要多关心,处理矛盾要当心,做思想工作要细心。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形成合力。问题学生的出现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他们的转化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教师可及时通过家长收集和反馈信息,全面了解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全盘掌握其动态和变化,同时,要求家长努力改善家庭环境,改进教育方法,与教师通力协作,尽快促使问题学生的根本转变。

3、教育学生要因人而异。学生品德过错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不同,他们的年龄、性别、个性、喜好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其过错的程度和个性特点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不能一概而论。

篇3:践行师德从关爱“问题学生”开始

一、关爱是前提

说到底教育是爱的艺术,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也就没有艺术。美国一位资深老师曾发自肺腑地说:“学生是不会向他不喜欢的老师学习的。”的确如此, 爱是彼此的。我国古语也有云“亲其师信其道”, 爱心既是老师的灵魂和基础, 也是教育和改变“问题学生”的重要手段。其实我们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就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是他们内心深处缺少温暖的关爱, 在他们的世界里到处充满冷漠, 长此以往, 他们也慢慢地用“冰冷”的方式来对抗这个世界。所以, 老师只有对学生给予发自内心的关爱, 才能给他们以鼓舞, 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 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生的希望之火。由于工作的关系, 笔者常年和这些问题学生打交道, 无论他们犯多大的错误, 只要我和他们面对面, 总会关爱为先, 正面引导, 努力做到“以理服人, 以行感人”, 后来的结果也往往证实, 只要你的爱是发自内心的, 他们也会用同样的爱来回报你。

二、信任是基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醒教师们:“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对于许多“问题学生”而言, 最大的尊重莫过于信任他们。每个“问题学生”都不愿意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有色标签, 被老师同学特殊对待, 因为这样会让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一再受挫, 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在教育过程中, 明明是小事一桩, 有些老师也知道他们是能处理好的, 却往往因为自己的好恶, 把这些学生放在一旁冷落, 而选择自己更愿意相信的学生。久而久之, 这些学生就开始慢慢自我放弃, 于是“问题”越来越多, 越来越大。所以, 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尊重、信任这些“问题学生”, 承认和尊重他们的人格, 维护他们的“脸面”, 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 让他们能积极地以正确的方式面对老师和同学, 重新树立起自信心, 对教师而言, 无非多花一些时间, 但对学生而言, 他们可能会因此而开启另一段崭新的人生。教师应严于律己, 走出心理误区, 尊重问题学生的人格, 迈好教育的第一步。

三、赏识是关键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 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 而当他受到激励后, 就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可见, 在对待问题学生的时候, 老师的赏识和激励是多么重要。笔者曾在一所薄弱学校工作过多年, 当时来到我们学校学习的绝大多数的学生, 在初中阶段都是文化课学习的失败者, 受这种心理的影响, 许多学生越来越自卑, 觉得学习成绩不好其他方面再好也得不到承认的。可是, 当他们来到我的班上, 发现自己原来有很多方面都是被认可的, 比如音乐、美术、体育、书法等方面的一技之长居然也能得到老师的褒奖;助人为乐、团结同学、尊敬师长、文明礼貌这些品德表现都是可以被评为校园之星的, 还有机会登上光荣榜, 还会被学校放大张贴在橱窗里……当这些学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赏识, 他们整个的处事态度都发生了转变, 他们会因此变得乐观开朗, 变得积极向上。也许他们在学校里的文化课成绩依然不理想, 但他们的人格和心理得到了完善!有什么教育能比塑造健全的人格更重要呢?

四、鼓励是法宝

在笔者执教的班上, 许多学生原来是不懂音乐的。他们在进校之前对音乐的理解就是唱歌, 就是对着电视模仿那些明星们的种种夸张的举止, 但不可否认, 他们对音乐还是充满兴趣的。本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理念, 笔者就曾大胆地鼓励他们学习音乐, 参加艺考。专业音乐老师从零基础教起, 抓住他们每一个闪光点、每一次小进步, 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 让他们对学习音乐越来越感兴趣, 而越有兴趣进步就越快, 慢慢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许多原本升学无望的学生没想到就此打开了通往大学、通往艺术殿堂之门;而许多原本在品行方面有问题的学生, 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 不断受到启发和熏陶, 开始注重仪表, 开始收敛举止, 开始守规矩重承诺, 不仅特长得到了发展, 品行也得到了提升, 师生间的感情也融洽起来。

作为教师, 我们这一辈子也许不会有太大的成就, 但是每当看见自己的学生有成长、有进步, 内心里就充溢着成就感, 笔者以为这恰恰就是作为教师的自身价值所在。

摘要: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教育评价中往往把那些行为表现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称之为“问题学生”。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 这些学生的成长只不过比其他同学要“慢”一些, 如何关爱他们考验着从教者的师德。教师应该从关爱“问题学生”开始, 让这些学生得到更多的关爱和鼓励;信任和赏识他们, 让他们能够和其他同学一样经历完整的教育过程。

篇4:关爱“问题学生”

关键词:问题学生;关爱;尊重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15-02

关爱一切学生,关爱学生一切,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艺术。那些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学生,我们称之为“问题学生”。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问题学生”同样拥有一颗真诚纯洁的心灵,也有被尊重被赏识的愿望。所以,班主任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关爱,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问题学生”。

在56个孩子中,我注意到了一个男生,他叫翟正。平日里他在运动场上、在同学面前很活跃,但在老师面前很沉默,甚至是回避,他有意封闭着自己的情感世界。我和他的父母联系过几次,但是他回避的态度让他的父母也无可奈何。而这段时间,他的学习状态忽然变得很消极,常常迟到,课堂上精神涣散,作业不及时交。

一个星期一的晚上,第二节课我到班级看看学生的自习情况,教室里安安静静,学生们都在埋头做作业、看书。我注意了一下翟正,他表情很认真地在看一本书,我心里很高兴,觉得他恢复了原有的学习状态。当我走近他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他正捧着一本武侠小说津津有味地看着,甚至连我走到他的身边都没有注意到。我的气不打一处来,当时就提高了嗓门生气地说:“翟正,你在看什么书?!”他吓得迅速把书塞到桌肚里,所有的同学听到声音都看着他。他的脸唰的红了。“把书拿着,到我办公室来!”我不留情面地说了这句话,转身离开了教室。到了办公室,我把翟正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整个过程中,翟正紧紧闭着嘴,一句话都没说。从那以后,我发现他对我更加敬而远之,有时在路上遇见我绕道走。看到此情景,我心里很不是滋味,难道我像母老虎那样凶,叫人害怕吗?我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原因就在于缺乏关爱每一位学生,对有缺点的学生不能耐心教育,态度粗暴,教育方法过于简单。正当我准备和翟正好好谈一次的时候,我发现他在上课的时候也在偷偷地看小说。虽然当时的我火冒三丈,但是我没有立即把他揪出来。我冷静地想了想,翟正最近出现反常一定是有原因的,我必须通过和他谈话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当然要掌握方法。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心理已经接近成年人,有着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但是在情感方面还比较脆弱和敏感。

于是在一个晚自习,我把翟正单独叫到了办公室,倒了一杯水给他,他很诧异。我笑了笑说:“我注意到其他同学都有水杯,而你没有。喝吧,长身体的时候多喝点水。”他轻轻地说了声“谢谢”。我知道他的戒备少了些许。我把话题转到他平日的喜好上,我先主动说了最近正在做课件,但是苦于不会进行网上制作(之前我了解到他对电脑比较擅长)。提到电脑,他的兴趣高了许多,话题慢慢从课件制作谈了起来,他对网络的了解程度和比较理智的态度比我想象的要好,这让我很惊喜。我赞许他网络知识的丰富,他对待网络游戏的理解和把握我持肯定语气,这些话题让他防备的心情缓和了不少。我又随意地问到他对班级的看法,他很大方地说出他的看法,觉得进入高中以后,这里的学习氛围真的很好,每一位同学都很用功,每一位同学也都很优秀,无形之中给了他很大的压力。以前在初中,他是班级里的尖子生,而到这里以后,发现周围的同学曾经都辉煌过,真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我顺势说:“你有这样的感觉是正确的。每一个来到这儿的同学,都会有压力。但这压力是促进你进步的动力。如果你稍微放松了自己,别人就会追赶上你。我发现最近你的学习状态退步了很多。是有原因的吧?”他低下了头,轻轻地点了点头。“能告诉老师原因吗?”“我,我心情不好。”“学习压力太大?”“不是。”“那是什么原因?”翟正看了看我说:“我妹妹失踪了,在我上初二的时候。我很喜欢她。那个时候,我一个月都没有上课,天天到街上找她。可是到现在都没有找到。”我相信这是他鼓足很大的勇气才说出来的。我用眼神鼓励他继续说下去。“前两天是妹妹出走的日子,我忽然又很想她了。所以没有心思学习。”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他不在学习状态了。于是我试着开导他,慢慢的他情绪稳定了很多。于是又帮他制订了一个学习、补习的计划,表示很乐意帮他辅导拉下的功课,并鼓励他参加数学竞赛。生性好强的他欣然接受了这份挑战。后来,他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改掉了以前上课常常迟到、睡觉的坏习惯,能按时到校上课,课堂的学习注意力也集中了,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好了许多,在期末考试时成绩也提高了。

经过这一次的事情之后,我时常关注“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由于未成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对一些问题有偏激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少年儿童向上向善的本质,需加以保护。特别是现在“90后”、“00”后的学生,独生子女多,更需要爱心、关心和责任心,应有的放矢地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一、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创新教育方法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和入学成绩的下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此,班主任要不断更新观念,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当班级组成后,班主任就要在建班过程中加强管理,运用新的管理方法与学生交流思想、融洽情感,从而建立起“师生如朋友”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应有一颗爱心,把自己真正融入学生中间与学生沟通交流,多理解他们,以朋友的身份贴近学生、深入到学生中去,体验他们的生活。过去的那种一味地压制学生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了。现在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个性,只有从理从情上让学生信服了,学生才会听班主任的话,这样工作起来有的放矢且有针对性。为了能够和学生有共同语言,足球、篮球的明星我也去了解,歌星、影星谁最红我也能说上几个。为了及时与学生沟通,我也加入了拇指一族,这样学生有话也愿意和老师讲,学生有什么问题,家里有什么困难,老师能够及时了解。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以情感人呵护学生

学生犯了错误,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他们正是通过不断地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班主任应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宽容、善待他们。班主任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班主任的教诲。遇到问题时,班主任应找出缘由,对症下药,从细微之处发现突破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与学生以诚相待,在思想上不歧视他们,感情上不疏远他们,态度上不粗暴,方法上不简单,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三、转化“问题学生”要在“勤”字上下工夫

“问题学生”的问题所在,不是一日造成的。班主任要勤了解、勤观察、勤发现、勤解决,勤与学生沟通,勤向课任老师了解情况。做到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定期找他们谈心,交换意见,对他们的错误细心评教,找出原因,对他们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表扬,让学生感受到你是时时刻刻关心着他的。

篇5:关爱问题学生,构建和谐班级

关爱问题学生,构建和谐班级

处于信息时代,各种新鲜事物风起云涌,中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出现了一些“行为上有过错”“心理上有困惑”“学业上有压力”“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我们要用真诚的关爱去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班级中营造和谐气氛,从而构建和谐班级.

作 者:王军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县城关镇一中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2)分类号:G4关键词:关爱 问题学生 和谐班级

篇6:学会关爱学生用心关爱学生

【摘要】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霾,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

【关键字】关爱学生学会

【正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夏丐尊先生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如何真正关爱学生,每个人也许有着不同的阐释。但不要以为,燃烧自己,就一定能温暖别人、照亮别人。你给学生一枝花,学生不一定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你给学生一块冰,学生却会感觉到冬天的严寒。让我们牢记克鲁普斯卡娅的话:“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

首先,要善于尊重信任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德国著名诗人海涅说过:“每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黄沙如海,找不到两颗完全相似的沙粒;绿叶如云,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样的叶片;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独特的形象出现在老师面前,没有个性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我们有责任了解学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其次,要善于关心爱护学生。

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我深信,爱是一种传递,当教师真诚的付出爱时,收获的必定是孩子更多的爱。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博爱,爱每一个学生,不管他成绩是高是低,不管他品质是好是坏,因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到知识。怎么去爱呢?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张小小的纸条,都能将爱传递。有学生感冒了,我摸摸他的额头;天气变冷了,我提醒他们穿厚一点;劳动口渴了,我给他们提来开水;学生遇到困难、挫折了,我用纸条与他们交流。爱,就在这样平平常常的小事中传递着。

再次,要善于理解宽容学生。

曾经看看一部影片《男人上路》,我深受启发。故事中离异家庭的孩子沾染了很多恶习,父母、老师对其叛逆的行为不是正确引导,总是横加指责。其父决定把他带到身边(新疆)教育,期间,一位同行寻找亲人的小学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就犹如一棵小树,如果小树歪了,需要你扶一下;如果小树一直是向上长的,你就大可不必苛求于他,把剩下的一切交给阳光和雨露吧。

作为教师,你不能对孩子的错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你也不必为学生的过错

大动肝火小题大作。善于爱的教师会小心翼翼,“拐弯抹角”地去启发、去教育。这样,学生即便做错了事,也不必提心吊胆等着挨批;就算挨了批,感受到的却仍然是教师深切的爱。

记得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让他传播到遥远的后世。”我们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对教育痴心不改,对学生播撒爱的雨露,就一定能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老师们,让我们为了心中共同的梦想,用无私的爱谱写幸福的人生吧!

【参考文献】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陶金宝

篇7:关爱学生 服务学生

学校党委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工作机制,重视对每一名学生的培养、关爱,通过活动载体的创新,用多种形式充实关爱的内容,做到“每天关爱学生、关爱每个学生”,在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等各方面真心关爱,从而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开展党日、团日活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党日、团日活动,开展了一系列的关爱在行动党、团日,如迎新春关爱在行动、迎中秋关爱在行动、助困关爱在行动等。

开展师生谈心。党组织积极拓宽党群交流渠道,建立班主任谈话制度,增加师生交流,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关系他们在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扰。每位班主任人手一本工作手册,班主任要经常下班级、宿舍,与学生深入交谈,并将谈心主要内容记录在册;对学习、情感或后进生等特别需要注意的学生,则是密切关注思想变化,进行多次交谈。

提高即时服务。“有困难找老师”,党组织要求党员教师关心同学,密切联系群众,塑造良好的党员形象,为同学们提供24小时的服务,“随时呼叫我,随时帮助你”,帮助学生解决大事、急事、烦事。

开展感恩教育。通过开展感恩主题班会,放映《感恩母亲》影片等主题教育,加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让学生树立回报亲人、同学、社会、国家的意识。

开展募捐活动。坚持开展各类送温暖、献爱心道德实践活动,发起同学们为困难学生、贫困地区、受灾群众捐财捐物活动,如汶川、玉树地震捐款,大别山希望小学捐赠,向病重同学伸援手献爱心等活动。

篇8:关爱问题学生

人类行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作用,小学生关爱行为的养成更是需要通过关爱教育来实现。其实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关于关爱教育的说法。很多人对关爱教育的理解大都基于对诺丁斯关怀理论的解读,诺丁斯关怀理论强调培养有关爱能力的人。关爱教育必须着眼于养成并保持关爱的行为习惯,要使人们知道关爱的内涵,怎样的行为才属于关爱行为,如何才能养成这种行为。综上所述,关爱教育就是指导人们自觉自愿地采取关爱行为,从而提升个人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这里,关爱教育应当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成人对小学生的关爱,一是成人教导小学生学会关爱。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生活的弱者,如果不受到应有的保护,他们将无法正常地生存与发展,社会也会因此而失去前进的动力。父母关爱子女,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很多小学生身上存在的恶习、恶行却是由不恰当的爱所导致的,给人们敲响了爱的警钟。爱是有区别的,正确的爱让人如沐春风,受益匪浅,而错误的爱则往往事与愿违,甚至让人苦不堪言。

爱孩子就要教会孩子如何去爱。关爱行为形成的首要标志就是学会爱护自己。生活中,经常有小学生自己咬自己、自己打自己等行为发生。小学生自虐行为的产生原因很复杂,目前研究的结果主要集中在受抑心理得不到满足和需要得不到满足等两个方面。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家长对孩子疾病、意外伤害等的过分关注也是形成小学生自虐行为的主要原因。其次培养小学生爱护生活用品,善待动植物,维护环境卫生的意识与行为也是关爱行为教育需要完成的任务。单纯的物质生活的提升,带来了孩子身上浪费、破坏等行为习惯的负面影响:有些孩子玩具玩够了就摔坏;有不少孩子以践踏花草树木,虐待小动物为乐;至于环保意识与行为,可能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恐怕闻所未闻,更是令人担忧。因此,小学生关爱行为的培养势在必行。人除了与周围的环境发生联系,更主要是与周围的人互相作用,形成复杂的人们赖以生存的人际关系。关爱他人是小学生生存发展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关爱他人有着多层含义,对别人付出帮助属于关爱,不打扰别人的生活也是关爱。因此,在实施对小学生的关爱行为培养时,必须全面具体、有针对性,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把握分寸,及时而教,以保证教育的实效性。

二、小学生关爱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在对小学生进行关爱教育时存在很多问题, 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友爱还是为奖励难以分辨。关爱是一种良好的品德行为,但是这种行为需要出于自愿应不应该成为绝对条件,特别是针对小学生低年级儿童而言,他们的认知水平非常有限,他们的行为动机往往源于满足自我需要,如果我们简单地只从成人的价值世界出发,那么常常会对小学生提出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目标要求。所以,我个人认为这种所谓的关爱行为的性质区分实在是价值寥寥。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要求小学生在真正理解行为原因后再去采取行动,因此在对小学生关爱行为的培养中以行作为出发点未尝不是为一个事半功倍的有效方法。当然,对教育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小学生功利主义等不良倾向应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2)关爱中的公平原则不好把握。在小学生关爱行为的培养过程中有一个十分难以把握的原则,那就是公平原则。关爱应当是相互的,用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去换取别人心爱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怕真的是一家欢喜一家忧。遇到类似情况,教师要将平等原则以浅显易懂的形式传授给小学生,让小学生明白虽然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分享玩具,但是以关爱为名的错误的行为方式却值得我们提高警惕。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出现的仗势欺人行为, 教师要特别关照相对比较身体柔弱、胆小怕事的孩子,把孩子的关爱行为引入正途。

(3)关爱行为养成中的喜忧参半让人困惑。让小学生学会关爱,学会处理与他人尤其是同伴的关系,是教育工作和目的之一。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导致他们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理解关爱行为:“老师我没跟他抢书,我让他把书分享给我看看。”孩子改掉了抢东西的不良行为,却曲解了分享等关爱行为的真正含义。对这种喜忧参半的成长过程,作为教师、作为家长又当如何是好?在我看来,要先肯定孩子的进步,然后在此基础上耐心劝导孩子自己也付出关爱。当然,孩子的进步需要时间,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

(4)孩子的看似有理的说辞让人束手无策。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也比较善于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会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诡辩。小学生有限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正因为小学生心智不成熟和盲信权威性,所以我们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更应力求周全。孩子关于关爱的错误理解及表达方式,不但不易被人接受,而且容易因为曲解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从而伤害到孩子。

篇9:给“问题学生”更多的关爱

关键字:问题学生 关爱 信任 转化

说到“问题学生”,很多人认为即学习差的学生。其实不然,它是指思想上和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从德、智、体全面发展角度看:有的学生思想纯正、品德优良,但学习成绩却长期处于班级和年级的尾部;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但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方面却很有欠缺,屡犯校纪校规;还有的学生身体很好,可是品德和学习成绩都很差,这些都是所谓的“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一般缺点比较多,经常听到的是批评,遇到的是不信任和冷漠的眼光。但正因如此,他们更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用爱的春雨去滋润他们的心田。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有时我们不经意中的一点点关爱、尊重和善意,也许就能改变学生对学习、人生、世界的态度,让他们充满信心,感觉到这个世界充满爱!我班的学困生较多,对于他们,我的要求是从最高处着眼,从最低处要求,作业要尽力完成,纪律要牢牢地遵守,并告诉他们,“在学习方面,你们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同学们会帮你们慢慢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在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方面大家可以打折”。

为了使“问题学生”得到彻底转化,我特意采用了“辅导制”。即调动其他任课教师的积极性,由一位教师负责一或二名“问题学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进行观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思想上出现的问题。这样,原先被冷落的学生得到了重视,使他们感受到了关爱,他们麻木、结冰的心开始复苏,他们潜藏已久的能量开始释放。

由此可见,关心和帮助“问题学生”,就要用真诚的爱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是平等的,坚定他们学习的信心。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育人经验,提出了几点浅显的看法,愿与大家共享。

一、对“问题学生”的关爱,要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一般“问题学生”都有比较严重的自卑情绪,与教师和同学在思想感情上有较大的距离。为此,教师必须热情地关心和耐心地帮助他们,讲课要尽量让他们听懂,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鼓励他们回答,并及时加以表扬,使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同时,课堂上,教师也应多鼓励他们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哪怕只是对问题思考的一点儿闪光点,也都应及时充分表扬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精神。一旦得到表扬,他们会非常珍惜,从而增强自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这将会是“问题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新起点。

此外,要想真正让“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还要特别注意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尝试,给予他们充分拥有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总之,在调动“问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我们应努力建立一个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有益于他们自主发现、自主学习的环境,从而使課堂教学效果得以大大提高。

二、对“问题学生”的关爱,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一方面,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应主动与“问题学生”交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和学习中的实际困难,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班主任与任课教师要多关心“问题学生”的生活和健康,帮助他们设法克服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此外,还要教育全体同学互相关心,发挥集体的力量来帮助“问题学生”,尤其要引导成绩优秀的学生主动帮助他们,建立起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从而使“问题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关怀。我曾利用班会课在班内展开“互帮互助”活动,并且充满感情地说:“世界是美丽的。然而,所有的美丽都是用爱营造出来的。假如生活没有爱的存在,假如我们没有足够的爱心,那么生活将不再美好,世界也不复美丽!为了班级的和谐,请大家多献出一些爱心,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多一份呵护和关爱”。此次班会主题活动非常成功,“问题学生”每遇到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就会有许多同学热情、主动地帮助他们,班级涌现出许多助人为乐的事迹。

三、对“问题学生”的关爱,要因人因事而异,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了解、研究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善于看到他们的长处和不足、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正确对待他们的不足之处,及时给予正面的教育,使他们获得新的发展。

对待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告诉他们不气馁、不悲观,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只要肯接受教训,努力学习,就能够赶超学习优秀的学生。

对待思想行为上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多和他们交流、沟通,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并鼓励他们不要灰心,树立起做人的自尊心,教育他们堂堂正正地做人,勤勤恳恳地做事。

综上所述,学生养成了学习的好习惯、做人的好习惯,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

四、对“问题学生”的关爱,要与家长密切配合

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在“问题学生”的教育上,家长的重要性。班主任要经常与家长联系,让家庭与学校共同关注“问题学生”的转变,使学生找到自信,得到教师、家长的肯定。

上一篇:小学观后感作文加评语下一篇:广西化工工程师专业基础考点:过程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