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指南

2024-06-23

研究生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指南(通用6篇)

篇1:研究生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指南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本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本 篇1

一、 立题依据(包括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等)。

1.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选题来源:木材识别是适才适用、合理利用木材的基本前提。计算机技术在木材识别中的应用改善了传统人工识别方法的缺陷。近几年来,相关学者发现木材横切面显微图像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其中蕴含的细胞排列特征、各种细胞的形态因子等特征具有区别于其他树种的独立性。为了达到高效、自动识别树种的目的,必须从显微图像中快速、准确地提取出各种组织细胞的特征参数,因此,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显微图像进行分析的木材识别新方法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基于此,本项目将以木材显微图像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出一种木材轴向薄壁组织的提取方法,对研究基于轴向薄壁组织的阔叶材树种的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计算机学科与木材学科的交叉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本项目的实施很有必要。由于这个方向在木材识别中算是比较新颖的,也是前人较少进入的领域,所以我选择了该项研究题目作为本论文研究题目。

目的和意义:众所周知,木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其利用前景非常广阔。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木材作为一种环保型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提高木材识别的正确性,对木材科学发展、木材资源的合理使用与管理、木材贸易流通、木材进出口管理和木材考古等与木材相关工作都有重大意义。例如,珍贵木材――红木,自古至今都被人们视为国宝级的珍贵资源,不可再生,红木家具集使用、收藏、观赏、保值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具有极大的收藏及保值价值。由于可称之为红木的木材种类比较多,如紫檀木类、花梨木类、香枝木类、黑酸枝木类等,隶属紫檀属、黄檀属、柿属、崖豆属及铁刀木属,其识别和区分比较困难。由于红木家具材质鉴定措施不完善而给不明真伪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的经济损失少则几千,多的可达上百万元。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木材识别特征提取

20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开始应用于木材解剖学的研究,McMillin利用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测量了木材细胞率、纤维长度、细胞腔面积和径向细胞腔直径以及纤维板剪切过程中的木材破损率。Hie和Hillis所开发的图像处理分析系统对细胞管腔面积及不同细胞类型所占面积比例等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Diao等应用能量光谱方法分析确定了木材细胞形状,并用快速傅立叶变换(FFT)检测了10种针叶材横断面细胞排列及形状的周期性,测量了细胞的径弦向直径和径弦壁角度,同时他们还对18种针叶材横切面上的管胞形态学指标进行量化测定以确定不同树种的管胞形态参数。Fujita用FFT分析了32种日本阔叶材横切面的导管分布。曲艳杰等利用FFT方法进行了木材细胞排列的图像分析研究,利用得到的木材解剖特征的波动性和周期性,以解决传统木材解剖方法难以做到的演化规律的研究问题。Masako KINO等也通过图像方式精确测定了木材细胞壁厚度。保昆雁等开发了木材解剖特征量的处理系统,可提取细胞数目、胞腔面积及其分布、胞腔直径、胞壁厚度、胞壁率、壁腔比等木材解剖特征参数。

以上的研究较多关注于细胞形态比量等特征的测量,图像处理技术用作辅助测量的方法为定量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解决了以往人工无法测量的问题,但尚未对传统木材识别中的定性描述的识别特征如管孔式、木射线、轴向薄壁组织等木材图像中的特有对象特征(以下这类识别特征均称为对象特征)的研究,也未涉及对这类对象特征的自动提取。

有别于传统计算机视觉中对象处理时所遇到的诸如光照、遮挡、变形及对象本身高度复杂的挑战,木材显微图像构成中的对象相对稳定,仅存在如导管、木射线、薄壁组织等若干种稳定的对象,在标准约束条件下获取的图像也排除了光照等影响因素,因此特征提取仅需关注对象本身的特点。本论文的前期研究中,祁亨年、汪杭军等分别利用数学形态学、遗传算法、改进的OTSU方法等完成了木材横切面显微图像中导管对象的分割,从而可以获得导管的直径、面积、圆形度等特征。

2.2 木材图像纹理特征分析与提取

木材图像纹理特征分析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Huang利用FFT功率谱图分析了木材砂光表面的粗糙度。赵学增对木质材料表面粗糙度测量进行了研究。王克奇等选取9幅木材纹理图计算分形维数,提供了描述木材纹理粗糙度的一种定性度量方法。王晗等将高斯―马尔可夫随机场(GMRF)引入木材纹理的研究,提取样本的低阶和高阶GMRF参数,分析表明通过指定的参数可判断纹理的主方向、区分开木材的弦切和径切纹理。谢永华将不变矩方法引入木材纹理的计算机视觉研究领域。王晗利用灰度共生矩阵法建立了木材纹理参数。

以上研究以木材宏观的径切面和弦切面图像纹理为研究对象,基于显微构造纹理特征研究尚未涉及。对于木材识别而言,宏观特征变异性较大,而显微结构特征相对稳定,所以对识别来说显微木纹更加值得研究。

显微木纹图像纹理(简记为显微木纹)主要包含两类。一类是基于像素点的统计的全局性纹理,目前木材学研究已经表明根据不同的全局性纹理特征可以确定树种大类,如带状花纹的有红松、落叶松、檫木、山枣等,交错花纹有香樟、麻栋、大叶桉、桃花蕊木等;这类全局性纹理与木材的生长过程相关,有分类和识别价值,但还不能充分反映木材本身的特性,还无法完全满足木材识别的需求。另一类纹理是以木材显微图像中特有的对象形态及其分布和结构性约束而形成的可微结构性纹理,这类纹理反映了对象如导管、木射线等的上下文(context)关系,与木材本身的生长特性密切相关,有较强的分类能力,成为木材识别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2.3 基于计算机视觉木材轴向薄壁组织提取技术研究

以往木材的识别或鉴定还采用过无损的扫描电镜方法和微波传感方法,基于视觉的木材识别研究刚刚起步,刘镇波等提出基于最大相似原理以木材构造特征量化参数来识别木材的想法;王锋等提出木材识别语义数据模型。这些基于视觉的木材识别方法研究尚停留于思路的探讨,理论和实验研究均未深入开展。

木材显微图像中的对象特征,如导管、木射线等,与基于像素点的统计的全局性纹理特征,以及对象的空间分布和结构性约束所形成的可微结构性纹理特征,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分类和识别能力,可充分利用三者在分类和识别方面的互补性,而现有研究未将这些特征相结合进行木材识别。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目标:

基于木材显微结构图像,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技术,通过显微构造对象特征、全局性纹理特征、可微结构性纹理特征的提取和量化,发现并验证轴向薄壁组织的提取技术。

研究方法:

为基于木材显微构造图像精确而有效地进行智能化木材识别,本研究拟采用以下的研究方法:首先,结合木材微观识别知识,研究木材显微构造特有的导管、木射线、轴向薄壁组织等对象特征的提取,这些特征本身具有很强的分类能力,通过量化将进一步提高其分类能力;其次,提取显微图像的全局性纹理特征并验证其识别能力;并根据木材特性,进行可微结构性纹理的描述和提取,挖掘出轴向薄壁组织的提取技术。

技术路线:

针对木材显微构造图像的特有对象如导管、木射线等对象的提取,首先进行对象的分割。可以根据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图像分割方法,如高斯混合模型法、Markov随机场模型法、边缘检测法、数学形态学方法、基于像素点分类的方法等。利用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探究出轴向薄壁组织的分割方法。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阔叶树材的轴向薄壁组织有多种多样,比如和导管的位置关系方面,分为离管状和傍管状,从薄壁组织的聚集形式又可分为星散状、轮界状、翼状、聚翼状、带状等等,如何对这些不同组合形式薄壁组织进行有效的分离,这是本文的关键问题。

三、论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根据木材显微图像中包含导管、木射线、轴向薄壁组织等丰富对象的特性,本论文提出并定义了可微结构性纹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构造相应的提取和描述方法,从而将轴向薄壁组织成功的从阔叶材横切面显微图像中提取出来,这是本文在研究思路上的创新。

四、论文的预期目标与预期研究成果

预期目标:本项目基于木材显微结构图像,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技术,通过显微构造对象特征、全局性纹理特征、可微结构性纹理特征的提取和量化,发现并验证轴向薄壁组织的提取技术,从而达到精确而有效地智能化木材识别的目的。

预期研究成果:将本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并申请相关专利。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本 篇2

编写算例使用建设部最新出台的《混凝土设计》gb50010-XX,该规范与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相比,新增约占15%,有重大修订的内容约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规范内容的部分约占50%,规范全面总结了原规范发布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

项目研究意义:

结构是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节能节材、满足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对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结构牵扯的数学公式较多,并且所涉及的规范和标准很零碎。并且计算量非常之大,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更加剧了房屋设计的复杂性,许多多高层建筑不断的被建造。这些建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劳动量上,都客观的需要计算机程序的辅助设计。这样,结构软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栋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等级以及主要机构构造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已经正确解决,结构计算、施工图的绘制、则是另令人辛苦的具体程序设计工作了,因此原来在学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将被运用到具体的程序代码中去,精力就不仅集中在怎样利用所学的结构知识来设计出做法,还要想到如何把这些做法用代码来实现,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本 篇3

一、研究选题

西方政治视野下的政治市场学构建初探

二、研究基本内容

政治市场理论源于公共选择理论、多元化理论以及兴起于公共选择理论之后的交易成本政治学、横断科学等理论,它在西方政治学的视野下,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政治领域,为人们观察政治世界打开了一扇全新窗口,但目前国内对此研究还很少,处于一个萌芽甚至还没到破题阶段,但政治市场学的子学科政治营销学己经有了 2本国内专着了。本文按照市场研究的框架,从政治市场的发生发展、交易原理、交易原则、交易技术、行为主体、行为方式、行为范围、监管规则等等方面,对涉及到政治市场的文献做了一个简要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政治市场的概念、分类、发展趋势等作了探讨和阐述。在政治学界第一次提出了 “政治市场学”的学科概念,最为重要的是对政治市场的运作做了一个证券化的基础性的构想,以政治证券化促进政治的大众化。根据这个构想可以大大促进选举的公正性,从而进一步改善民主制度的技术性、金钱性和社会心理性因素,最终促进政治本身的大发展。然后,对政治市场学进行了框架性的构建,根据初步构建的这个政治市场学框架,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证券和金融学、营销学、消费心理学、统计学等原理和知识,从政治市场生产和交易、政治市场风险机制、政治收益、政治项目运作、政治营销、政治监管等方面对政治市场的原理和政治市场学的框架进行初步阐述,以期为政治市场的进一步研究做好基础工作。

三、论文提纲

第一章 政治市场的概念、原理和功能

第二章 政治市场的类型

第三章 政治市场的主体、客体和过程

第一节 政治市场的主体

第二节 政治市场的客体

第三节 政治市场的过程

第四章 政治市场的发展趋势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本 篇4

1、“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选题依据、课题来源、学术价值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义;

(2)文献综述。当前研究领域学术现状、发展趋势、进一步的研究方向。阐明当前有关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

(3)拟解决的主要学术或技术问题和关键技术及难点、拟采取的技术线路、实验设计及实施方案;

(4)技术可行性论证、资料来源或实验设备的可能性,可能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方法与措施;

(5)预计可获得的成果,可能取得的创新之处;

(6)研究进程计划及时间安排,预计完成的日期,工作量估计和经费概预算;

(7)其他与开题有关的主要参考文献和调查研究情况等

2、开题报告用纸规格为A4纸,正文用4号宋体字,小标题用4号黑体字,每一面的上方(天头)和左侧(订口)应分别留边25mm,下方(地脚)和右侧(切口)应分别留20mm,版心尺寸为165×252mm(约30字/行,32行/页)

3、开题报告封面样式见样页

开题申请程序

1、在导师指导下,系统查阅文献资料,提交文献综述报告;

2、文献综述报告经导师审阅通过后,向学科点所在二级学院申请开题,领取并填写《江西理工大学学位论文开题申请表》;

3、由学院统一安排开题时间,相关教研室负责组织具体开题工作;

4、学科点对是否通过开题的意见及对研究生今后论文工作的建议与要求;

5、采纳合理建议,修改开题报告,按规定格式打印装订开题报告并经导师签字后交研究生处。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本 篇5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背景: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总是以自己的眼光来欣赏学生的作品,来要求学生,对学生的要求期望太高,不相信学生能自己评改习作。习作评改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与儿童心灵感受之间存在多重阻隔,不符合儿童的接受心理。教师的批语总是大众化、成人化、模式化,如 语句较通顺,叙述较清楚,中心不够明确 等,这样对于学生,他们既不愿看,也看不懂,就更不用说去自觉修改了。

意义:

习作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习作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新课程标准》在习作评改方面指出:重视习作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新课标还要求: 作文批改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有效引导学生通过自改、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课题名称的解读和界定

界定:

习作评改承接在习作指导课后,是师生为提高习作水平所进行的又一次具体的双边教学活动。它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准确了解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总结本次习作教学的得失,下一步完善、修改习作。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欣赏、评价、修改自己和别人的习作,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解读:

新课标指出 重视对学生习作修改的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修改习作内容的情况,还要关注学生修改习作中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评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叶圣陶曾提出: 改 与 作 关系密切, 改 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本人。

本次《小学生习作评改》课题的研究就是要探索出一条作文评改的模式,培养学生习作的修改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欣赏、评价习作的能力,在修改中提高习作水平,增强学生的写在兴趣。与此同时,转变教师批改作文的理念,减轻教师工作量。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9月 11月)

撰写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等。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xx年12月 20xx年4月)

探索、构建多样化的习作修改方法。

第二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5月 20xx年6月)

举措:

教师范改。

教学评改课上,结合本次作文的重点要求,教给学生方法。

学生自己修改。

学生互相修改。

(1)读文,写出主要内容,明确文章作者要表达什么的情感。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案例分析:

认真分析传统习作评改中的方法及存在问题,并针对评改方法与内容进行分析与研究。

论文:

研究撰写小学生习作评改教学模式的相关论文,探索出小学习作评改教学的基本模式。

结题报告

完成《小学生习作评改》课题的结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本 篇6

一、开题报告的目的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进行开题报告的实质是向专家汇报自己学位论文工作的准备情况,目的是请专家帮助判断:自己选择的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选用的研究方法可不可行、自己的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然后由专家给出具体的建议。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的目的,同时在文献和研究方法方面获得更多的帮助。

因此“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的角度、方法与拟实现的目标”是开题报告的重点,如果对自己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不进行深入论述,一带而过,评审专家将无法判断你的研究前景,也就无法对你的研究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

二、研究水平的定位

国家对授予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人员所具有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硕士学位人员应“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因此硕士研究生在论文选题时应适当确定自己的研究水准,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科学研究应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热门思想汇报对试验结果或调查数据的分析应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以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三、基本内容和要求

因为开题报告的实质是向老师汇报论文工作的准备情况,因此研究生应该就选题、文献综述、研究内容、方法及拟达到的目标等进行全面、深入地介绍、说明,并接受专家的批评和建议。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1、论文题目的确定。包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可以从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进行论述)。

2、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3、研究的角度、方法与拟实现的目标。

4、主要研究内容与写作大纲。

5、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6、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7、主要参考文献(着重查阅的近年内发表的中、外文期刊文章)。

开题报告的内容

1、工作总结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3、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4、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5、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6、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及解决的措施;

7、主要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本 篇7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物流发展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经历了:了解物流成本实际状况、物流成本实际核算、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收益评估、物流盈亏分析等五个阶段。虽然很多物流企业开始分析其物流体系,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分析是根据经验和直觉进行的,分析过程中很少使用分析模型或工具。虽然西方学术界开发了许多有效的分析模型、工具和决策支持系统,论述这些工具、模型和决策支持系统的著作也很少,但是工业界还未真正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因而目前部分企业物流成本控制达到第四个阶段,而多数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还都处于第三阶段,还没有达到第四、第五阶段。虽然现在对物流成本构成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但是由于许多会计核算方法不健全成为解决物流成本的障碍,现在对物流过程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控制仍然存在困难。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现代物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迎来了物流业的春天。近十年来国家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电子商务的兴起、加入世贸组织等等,为我国物流业激起一个又一个的浪潮。目前由于政策环境与经济环境的改善,企业改革日益深化,为物流企业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与微观基础,物流事业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

然而对于物流成本控制而言,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大多还处于了解物流成本实际状况的阶段,即对物流活动的重要性认知的阶段,只有少部分企业达到了物流成本核算,即了解并解决物流活动中存在问题的阶段(但核算水平很低,了解和解决问题的层次也不深),物流部门远远落后于生产部门,物流成本管理也远远落后于生产管理。对物流成本核算的相关理论和实务探讨非常薄弱,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没有明确规定,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日本的

三、选题背景与意义

随着人们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降低物流成本已经成为物流管理的首要任务。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物流技术与管理模式,最终的目的都不在与这种模式与技术本身,而是要通过物流系统的整体优化,在保证一定的物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可以说,整个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追求物流成本降低的过程。

同时伴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企业面对变化无常、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以及顾客需求多样化、个性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传统的、机械的采购、生产、物流模式己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企业必须快速把握市场的真实需求,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采购供应周期、生产加工周期、流通配送周期,全面降低企业作业链过程的成本,才能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在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下,企业往往过于强调通过产量的扩大来降低单位产品所分摊的固定成本,通过采用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等措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获得预期的利润。但是,随着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单纯通过扩大产量来形成规模经济而不考虑市场对产品接受程度和竞争对手的策略的做法,己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通过改进产品的设计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来降低成本的手段所能起的作用和降低成本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因此,人们意识到,为保持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必须为企业寻找新的利润源泉。

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在企业物资的流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并不会增加顾客的价值,并且企业物流活动所发生的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例较大。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对企业物流的研究,同时,实务界也在积极地研究如何规划和实施本企业的物流战略。另一方面,各国政府为搞活本国的经济,通过“大流通促进大生产”,希望对本国基础建设的投资来带动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迫切需要研究如何发展物流战略。通过几十年研究的积累,物流学界对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认识,形成了“第三利润源”、“物流冰山”、“效益背反”等理论。国内企业一般没有单独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往往都是和企业其它成本一同核算,没有单独设立核算项目。即使有些企业将物流成本划分出来进行单独核算也往往应用比较传统的分步法或品种法等,导致物流成本核算的严重失真。

对于恩希爱这个外资企业,虽然在日本的市场已经完全打开,但对于中国这个陌生市场,要打开这个市场就必须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由于长期以来企业重生产和销售,轻流通,导致企业的物流成本偏高。目前,我国生产企业生产中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不到10%,而物流费用达到了40%。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物流成本的降低比销售额的提高更容易。这意味着在激烈的竞争中谁降低了物流费用,谁就降低了成本,谁就会在竞争中取胜。

从分析物流成本入手,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改善企业物流,具有重要的意义。物流成本计算是物流成本管理的基础,但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下,难以按照物流成本的内涵完整地计算出物流成本,而且按照传统成本法分摊出来的物流成本,也不能满足物流管理的需要。这种状况不仅打击企业进行物流成本计算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物流成本这一基础数据,影响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系统再造等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从而制约了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竞争力的加强。

因此,开展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研究,确定其成本构成,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研究目的与内容

传统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或是以一定比例和标准从总成本中抽取,或只是部分的记录、核算物流成本,无法准确的计算企业物流真实成本。本文在借鉴、分析现有物流成本及其计算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揭示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后,试图在不改变现行财务制度的条件下,为企业提供适合自己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以便激励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实施物流成本管理,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1)物流成本的概念、企业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与特征和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现状;

(2)企业物流成本分类及物流成本的构成和物流成本的核算范围;

(3)物流成本核算的方法和几种方法之间的差异和比较;

(4)用会计和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恩希爱有限公司的物流成本分析。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本 篇8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边塞诗作为一种诗歌流派,其起源和发展可谓源渊流长。“边塞”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史记·三王世家》:“大司马去病昧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陛下过听,使臣去病侍罪行间。宜专边塞之思虑,暴骸中野无以报。”边塞诗作为诗学国度中重要的一员,以其独特的思想内容、文体形式、表现方法、语言等丰富着古代诗学。中国古代频发的战争,不仅与人们的现实生活休憩相关,而且由此所产生的边塞诗也是诗人抱国壮志与立功边疆情怀的体现,因而,与其他的诗歌派别相比,往往会有不同的情感内涵孕育其中。另外,边塞诗本身的纪事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尤其是战争状况与民族交流史况,因而也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

边塞文学的研究尤其是边塞诗学的研究历来颇受关注,但是对与边塞诗相关的其他诸方面研究却稍嫌薄弱。本文以唐代这个诗学发展繁盛,诗艺精湛的朝代为背景,根据分析研究唐代几个诗期内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人的入幕经历及其边塞诗作,重点研究唐代的幕府制度对边塞诗人及其诗作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这些代表性诗人的边塞诗作及其入幕原因,以期揭示幕府与边塞诗二者之间的独特关系及边塞诗作特有的韵味!希望此论文能够充实边塞诗的研究,但因才力有限,不足之处还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于唐代边塞诗的研究文献颇丰,但多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对边塞诗发展脉络的分析与梳理,如佘正松、王胜明《渊源流长 历久弥新———简论先秦边塞诗对唐边塞诗的影响》(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佘正松《中国边塞诗史论(先秦至隋唐)》(四川大学,20xx);第二,是对某一边塞诗人边塞诗作的分析与研究,如戴伟华《论岑参边塞诗独特风格形成的原因文学》(《文学遗产》第4期)、王志清《王维边塞诗:雄悍逸放的人格塑型一一兼论所受鲍照诗的影响》(《晋阳学刊》1994年第2期);第三,重点分析唐代文人入幕原因及所处社会背景的研究与分析,如杨国宜、陈慧群《唐代文人入幕成风的原因》(《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唐代幕府文人的境遇》(《天府新论》1991年第5期)。另外较有新意的是戴伟华所著《唐代幕府与文学》,将唐代幕府与文学二者的关系进行研究,可谓首开先河,但另人遗憾的是,对唐代幕府制度与边塞诗二者的关系研究却并不深入,但仅例一小节以述之,难成系统。本文既着眼于此,在研读有关唐代幕府制度与边塞诗文等相关典籍的前提下,着力探讨唐代幕府与边塞诗的关系,将二者的关系做一个系统、全面、深入地分析,这样才更能充分理解边塞诗的独特性,才能使边塞诗的研究更充实,并走向不断发展、完善的道路!

三、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本论文选题将对唐代幕府制度的内涵、发展脉络及其与边塞诗的关系等方面做系统地分析。重点研究唐代幕府制度对边塞诗人人生体验的丰富及诗作题材的开拓,边塞诗人入幕原因的分析,通过对唐代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人诗作的全面解读分析,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拟分为四个部分,研究的内容及重点如下:

绪论:分析幕府制度的内涵、缘起及发展,介绍选题的意义、价值、研究现状。

第一章:分析唐代幕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探究其源流,梳理其发展脉络。

第二章:研究分析唐代入幕边塞诗人及其诗作,着重研究其入幕的经历及入幕期间创作的边塞诗;

第三章:分析边塞诗人入幕的原因。重点分析其入幕与唐代的社会风气、文学风气的关系,将其置于唐代整个大时空背景之下,从整体上对其进行观照分析。

第四章:探讨入幕对唐代边塞诗人及其诗作的影响。重点论述入幕对边塞诗人人生体验的丰富、诗作题材的开拓及雄壮、浑厚艺术个性的形成。

四、 论文提纲

绪论边塞诗依其内容而分,有狭义与广义之说,狭义说认为:“边塞诗以地域而言,主要指长城一线及河西陇右的边塞之地。以作者而言,要有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以作品而言,要是他们作品的主要成就部份。”

①广义说认为:“举凡从军出塞,保土卫边,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发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借咏史以寄意,或论现世之事伯;上自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下及朋友之情,夫妇之爱,生离之痛、死别之悲,只要与边塞生活相关的,统统可归于边塞诗之列。”

②2它不仅包涵狭义边塞诗之内涵,而且因边塞战争而引发的与社会种种紧密联系亦归于此类。二者之言均有其合理之处。但就本文而言,为更好地体现边塞诗在唐代所具有的典型意义,更深入地揭示唐代幕府制度与边塞诗二者之间的关系,笔者更取狭义之说,即在唐代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时空环境下,终唐一朝,由有过入幕或从军边塞亲身经历的诗人所创作的、反映唐代边疆战争和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歌。

纵观整个唐代诗歌发展史,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大凡名家(无论诗人、散文家、传奇作者)均十之七八都有过莫府生活的经历,如骆宾王、陈子昂、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李益、卢纶、韩愈、杜牧、李商隐、李公佐等等,观其所作,有很多优秀杰出的作品也是做于幕府之中或入幕期间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将满腔的郁闷和不甘化入茫茫无尽的时空之中,成千古绝唱;李白《永五东巡歌》:“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亦显其“挽狂澜于既倒”的气魄。高适、岑参也是因为有过多次入幕边塞的经历才成为赫赫有名的边塞诗人而流芳千古的,由此可见唐代幕府制度与边塞诗二者关系的重要性,对二者关系进行深入、细致和系统的分析研究就颇有必要了。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本 篇9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主要是给指导委员会阐明你的硕士论文将要写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写和如何写的问题。这里有几个方面:

第一,你要写什么

这个重点要进行已有文献综述,把有关的题目方面的已经有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说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说现在有了这些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其中要包括你选题将要探讨的问题。由于目前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所以,你的硕士论文要写什么是根据文献综述得出来的,而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不做综述,很可能你的选题早被别人做得很深了。第二,为什么要写这个

这个主要是说明你这个选题的意义。可以说在理论上,你发现别人有什么不足和研究空白,所以你去做,就有理论价值了。那么你要说清楚你从文献综述中选出来的这个题目在整个相关研究领域占什么地位。这就是理论价值。

然后你还可以从实际价值去谈。就是这个题目可能对现实有什么意义,可能在实际中派什么用场等等。

第三,如何写

在开题报告里你还应当说清楚你选了这个题目之后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有了问题,你准备怎么去找答案。要说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同时,重点阐述你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如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模型检验等等。

在上述三个方面中间,文献综述是重点。没有文献综述,你就无法找到自己的题目,也不知道这个题目别人已经做得怎么样了,所以你要认真进行综述。当然,综述的目的还是引出你自己的话题,所以不能忘记评述哟。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结构大致可以包括这样几个部分:

1、前言

简单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本研究的问题的意义以及一些核心概念界定。

2、文献综述

应该是报告的重点。要将跟你的研究问题相关的研究现状都给予综述。一般可以采用由宽到窄的综述方法。就是逐渐FOCUS DOWN到你的问题上去。基本的格式是:主要观点综述归纳起来予以介绍之后加以评述,说明有那些研究上的不足和空白点。有了这些不足和空白点就可以提出你的问题了。你的研究就是要解决这其中的某个空白点和不足的。所以,文献综述的最后应当是你的研究问题。

3、基本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你通过文献综述提出了问题之后,你要设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大概的思路是什么?如何解题?如何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要这样的方法去找答案?

4、大致的提纲构想

最后,可以在你的报告里简单提出一个论文提纲来就可以了。如果这个提纲你没有办法做,你可以介绍一下你已经有的研究准备和前期研究成果,以及今后的大致时间安排。这样,你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就基本可以给别人说清楚你的学位论文要做什么事情了。另外,在做文献综述的最常犯的错误有:

1)不能做到NARROW DOWN。文献综述要从大处着手,但最后要FOCUS到你的研究问题上去。所以是一个NARROW DOWN的过程。而常见的不正确的文献综述方法就是把有关领域泛泛地进行综述。

2)只有列举没有综述。文献综述要对相关研究进行整合,不能老是列举张xx发现xx,李xx认为xx,王xx主张xx。要根据所搜集到的研究文献,做出相应的归纳。

3)过多主观评论。文献综述是客观介绍跟你的研究问题相关的研究现状,所以应该客观地展示。主观评论可以专门放在“已有研究的不足”里进行表述。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本 篇10

一、论文的选题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农业推广项目策划、农业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材料、新品种的研制与开发,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指导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生产中问题的能力。选题过程中力求做到与本人所学专业及在岗工作性质紧密结合,选题应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论文选题依据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

1、要写明立题背景,即国内外趋势及研究对象的背景资料,为什么要立此题,通过你所做的研究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有何种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

1、要求查询相关领域国内外近5年有代表性,能反映学科前沿水平的研究文献(主要是研究论文)不少于25篇;

2、通过阅读文献对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有基本的掌握,并做出评述。

3、在综述文献基础上,结合本人所在区域的实际,提出目前你所研究的问题。对于前人的成果可以借鉴也可以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但不能重复他人的工作。

(三)文献引用。

开题报告中凡引用他人的资料要按要求加以注释,并按引用先后顺序列于文献综述之后,列出主要的参考文献,最好不少于25篇。

三、论文的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目标要明确,一般是通过什么方法探讨哪方面的问题,最终达到你要研究的目的,目标不易多,文字要精练。

(二)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应与研究目标一致,紧紧围绕研究目标确定研究的内容,内容一定要写的具体。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要科学,应与内容相对应,紧紧围绕每项内容列出采取什么方法,方法要写的具体。

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是反映研究的整体思路,可用方框图表示,也可用文字叙述。

(三)预期进展。

要求写明在规定期限内实施和完成论文写作的具体计划,为保证论文按期完成,把整个论文的研究工作划分为几个部分,按工作顺序排列,写出进度时间表。

四、研究基础

按照括号内要求逐项写出,阐明论文研究相关的背景资料,主要写您在做论文之前参与包括获得的奖励、著作及发表论文等;研究条件一栏要求讲清目前在做论文论文之前已具备哪些条件,如仪器设备、试验基地及经费来源等;存在问题一项,重点写明论文研究中的难点,并提出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本 篇11

一、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

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

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

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二、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

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

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

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

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

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三、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研究的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研究的内容。

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研究的方法。

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

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研究的过程。

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⑤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⑥创新点。

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优秀医学在职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写作中有两点尤为关键。

第一点:提出问题注意是否有层次性。

选题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第一步,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

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焦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

有的学生的选题不具有新颖性,内容没有创新,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或是对前人工作的重复。

在选题时要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的原则。

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

选题来源包括:

1.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

2.自己从事的专业某问题发展迅速,需要综合评价;

3.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

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

第二点:研究目标是否具体不死板。

一般论文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但笔者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规定得太死板,这是因为,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各个实验室条件不同,具体研究时条件也不同。

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

医学在职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完成质量高低,对整个论文写作进程起到直接影响。

开题报告的目的在于确定论的基本方向,搭建出一个写作框架,因此该部分内容必须规范做好,且运用好必要的技巧。

开题报告写作过程中,有不少要点需加以注意,具体有哪些文中已做详解。

希望学生们看完能够有所启发,从而写作出优秀的医学在职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本 篇12

培养目标

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植物营养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在政治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服从分配,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身体健康。

学习年限

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

研究方向

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有10个:

植物营养生理学

主要研究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运输分配和调控;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及其缺乏和过剩的症状和发生机理,以及这些过程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重点研究植物在旱涝盐碱高温冷害病虫害通气不良营养缺乏或毒害等环境胁迫条件下的植物营养生理学及适应性变化规律,新无机营养元素和有机化合物的生理功能及营养机理等,为合理施肥提供依据。

植物营养遗传学特征

应用植物营养遗传学原理,采用营养动力学,酶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高产作物耐缺氮磷钾锌及其它营养元素的营养遗传特征,作物品种筛选及调控营养机理研究,为高效节肥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复合肥料及各种新型肥料的肥效机理及施用技术研究

结合化工和农业部门以及生产需要对复合肥及新型肥料的肥效及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依据。主要包括:三元复合肥肥效增产机理;钙镁硫硅,微量元素稀土及SeGeCo等元素肥料作用机理环境效应施用方法和技术研究;商品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生产工艺肥效机理以及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新型肥料进行试验研究。为肥料生产和施用提供依据。

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研究

土壤生物量氮与氮素循环及调节作用

主要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生物量氮的动态及其周转的氮量,微生物周转氮与作物吸收关系,土壤养分养分的生物有效性,肥料中氮利用率以及在土壤-作物系统循环和施肥调控。

新型高效缓效肥料研制及工业废渣农业利用

结合各种材料特点和作物营养规律,开展长效肥控效肥缓效肥磁性肥叶面肥药肥以及有机无机复合肥等的配方及生产技术研究。充分利用我国自然资源和工业废物开展研究,如锌硼铁锰钼等工业矿渣钢渣草碳褐煤等资源利用与开发。

组织培养与无土栽培营养配方(组合)及应用技术

组织培养及无土栽培成功的关键技术之一是优化营养配方的筛选,应用植物营养学原理,对一些经济类植物进行营养液组合研究,是植物营养学研究的内容之一。几年来已经建立了一些研究实验室手段并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

根据植物营养失调症特征和叶片颜色变化规律进行定性和定量诊断施肥;土壤作物化学诊断方法;精准农业及施肥技术;土壤植株营养快速诊断方法及速测仪应用;DRIS技术营养图谱信息系统及诊断应用技术。

施肥对环境质量影响及良性生态循环施肥技术研究

在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基础上,开展施肥对土壤环境质量影响,施肥对土壤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影响,施肥与温室效应等研究,为合理施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质量和生态农业提供依据。

土壤氮的MIT过程

结合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开展 不同有机物料中氮在土壤中的矿化过程(氨化作用硝化作用),矿化氮的微生物和矿物固持作用(微生物体氮矿物固定态铵),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氮的矿化势(N0)有机氮组成及其作物有效性的影响,不同矿化阶段的净矿化率净残留率及影响土壤氮MIT过程的因素的研究。

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跨学科(指跨二级学科)入学的研究生,以及入学前是专科毕业的研究生,须补本科主干课程,考试或考核成绩合格不计学分。

必修课(学位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及自然辨证法概论) 4学分

(2)外国语(包括专业外语) 6学分

(3)高级植物营养学 3学分

(4)植物营养的土壤化学 3学分

(5)植物营养与施肥专题 3学分

(6)植物营养遗传与分子生物学 3学分

选修课

(1)高级植物生理学 4学分

(2)生物化学实验技术 3学分

(3)第二外国语 2学分

(4)植物营养研究技术 2学分

(5)植物营养诊断与管理 2学分

(6)施肥与环境保护 2学分

(7)土壤-植物-动物体系中的微量元素 1、5学分

(8)微量元素分析技术 2学分

篇2:研究生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指南

1.1 课题来源

数据的获取是实验研究的关键步骤,过去的几十年间传感系统获取数据的能力不断地得到增强,需要处理的数据量也不断增多。而在传统的采样过程中,为了避免信号失真,采样频率不得低于信号最高频率的2倍,依照奈奎斯特采样定律会导致海量采样数据,大大增加了存储和传输的代价,这无疑给信号处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相应的硬件设备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寻找新的数据采集、处理方法已成为一种必然,近几年诞生的压缩传感(Compressive Sensing,CS)理论是一个充分利用信号稀疏性或可压缩性的全新信号采集、编解码理论。该理论表明当信号具有稀疏性或可压缩性时,通过采集少量的信号投影值就可实现信号准确或近似重构。压缩传感理论为数据采集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在低成本数码相机音频、医学成像、雷达成像和图像重建、天文学观测(图像本身就稀疏,例如天空的星星)、军事侦查(用很简易的摄像机随机记录场景可以完全重构军事地图)、资源探测、信道编码等高、精、尖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很有意义,应用前景也非常广泛。

探地雷达是一种有效的浅层隐藏目标探测技术,利用电磁波在媒质电磁特性不连续处产生的反射和散射实现非金属覆盖区域中目标的成像探测。在工程地质勘探方面已经获得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它的高分辨率和地下目标快速成像技术,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是国内投入使用的探地雷达几乎全部是从国外进口的。因此研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地雷达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从事探地雷达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就在于如何使探地雷达接收到的回波信号以图像的形式显示,并对接收的回波信号进行处理,以改善数据质量,为进一步的地质解释提供清晰的探地雷达回波剖面图,从而使我们能够方便地观测、识别地下目标物体。

由于探地雷达信号具有很好的稀疏性,可以很好的满足压缩传感的条件,因此将压缩传感技术运用在探地雷达图像数据获取上,可以解决海量数据采集和存储问题,能显著降低图像处理的计算量。此外还可以省去雷达接收端的脉冲压缩匹配滤波器,降低接收端对模数转换器件带宽的要求。设计重点由传统的设计昂贵的接收端硬件转化为设计新颖的信号恢复算法,从而简化雷达成像系统。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压缩传感理论是应用数学与信号处理领域中一个非常新的研究方向,自从 年起有正式论文发表之后,迅速引起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该领域的先驱者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Terence Tao、加州理工大学的Emmanuel Candès、斯坦福大学的David Donoho、以及莱斯大学的Richard Baraniuk 等。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则刚刚起步,发表论文甚少,但中科院电子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燕山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单位的一些研究组已经开始着手研究。

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奠基性的工作有,Tao、Candès、Donoho 等人已经构建了压缩传感的理论框架,给出传感矩阵Φ 须满足的充分条件,即一致不确定性原理(Uniform Uncertainty Principle,UUP);传感矩阵的行数M 与信号稀疏度K 之间须满足M ≥ K *log(N) 等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5-8]。除此之外,也有许多关于解决该理论中具体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传感矩阵与重构算法两个大的方面。关于传感矩阵的研究,目前选用的矩阵是随机的,如高斯矩阵或贝努利矩阵等[9-12]。如何构造确定的(非随机的)传感矩阵是目前该领域中的一个公开问题。DeVore利用多项式构造方法获得满足UUP 特性的矩阵,但只针对稀疏度K 较小的情况成立[13],该问题还远没有得到解决。在信号重构方面,有大量文献将最优化方法和匹配跟踪方法引入该问题中进行求解[14-17],但缺乏对算法收敛性与稳定性的讨论。在硬件实现上,Rice 大学的Baraniuk 教授等研制出单像素相机[18]和A/I 转换器[19-21],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媒体的眼球。随后也有一些硬件方面的相继报道,例如,麻省理工学院Wald 教授等人研制出MRI RF脉冲设备[22],麻省理工学院Freeman 教授等人研制出编码孔径相机[23],伊利诺伊州立大学Milenkovic 等人研制出DNA 微阵列传感器[24]等等,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压缩传感矩阵判别理论,除Rice 大学的单像素相机(硬件成本昂贵,重建算法效率低下)外,其它硬件均缺乏严格的理论分析。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压缩传感在理论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许多研究者已经开始将之投入到实际应用当中,如信息、医学等学科[25-36]。

探地雷达技术在国外起步较早。德国人Hulsmcyer在19首次尝试用电磁波信号来探测远距离地面物体。19,Lcimbach和Lowy在德国专利中提出了利用电磁波来探测埋藏物体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高速脉冲形成技术、取样接收技术及汁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探地雷达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地下浅层目标探测得以实现,国外开始出现各种形式的实验性雷达,美、日、加拿大等国有几家公司相继推出了自己的产品,探测深度可达50多米,分辨率达厘米级。美国陆军已开始实施代号为FCS—MDN(Future Combat System Mine Detection and Neutralization)的研究计划,在至问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制有效的反坦克塑性地雷探测装置,并已经研制出一些演示系统,目前正在进行进一步的技术攻关。这一项目中研制的探地雷达系统包括马可尼(Marconi)公司的手持和车载下视探地雷达、SRIInternational的前视探地雷达、Mirage Systems开发的用于直升机的三维合成孔径探地雷达和PSI的车载下视合成孔径探地雷达。为克服传统脉冲雷达的缺陷,这些系统普遍使用步进频率雷达而且具有合成孔径成像能力。欧洲联合科研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er)也开展了地雷探测技术的研究,并且建立地雷信号数据库,该数据库搜集了多种类型探地雷达的大量实测数据。

国内对探地雷达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内产品在分辨率、使用方便性、对雷达信号成像和图像解释技术等方面与国外产品存在差距,但是由于不断引进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近年来在该领域内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航天部25所从20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用于地雷检测的探地雷达技术的研究和实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重视探地雷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并且开发出新的实用产品,如北京爱尔迪公司的CBS一9000和CR-20 GPR系统,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研制的LTD-3探地雷达等。

当前随着探地雷达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高分辨数据处理和成像技术成为探地雷达技术发展的关键,成像算法也趋于多样化。本世纪初Carlton J.Leuschen等提出了时域有限差分逆时偏移(FDTD reverse time migration)技术,提高了探地雷达成像算法的适用性,简化了计算。XuXiaoyin提出了基于熵最小化的优化Stolt偏移成像算法,能够适用于水平速度变化的情况。目前常用的探地雷达成像算法有距离偏移(Range Migration,RM)算法、逆时偏移(Reverse Time Migration ,RTM)算法、标准后向投影(Standard Back Projection,SBP)算法等通过标量波动方程建立目标散射场和目标函数之间的关系进而对目标散射场数据进行成像处理。为了得到较好的成像效果,以上算法都要求雷达系统对目标散射信号进行高密度采样以获取足够的成像数据。当探测区域较大时,还需要雷达系统在大采样区域实施高孔径密度采样,这导致雷达系统采样数据量大、测量时间长。这些算法都没有考虑到地下非层状目标一般仅占探测区域很小部分这一先验知识。

小波变换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非平稳信号的分析方法,它被认为是Fourier分析的突破性进展。它克服了Fourier分析中所存在的时频局部分析能力差的缺点,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和频率尺度上对信号进行分析。同时,小波理论表明,小波变换可以使一个信号的能量在小波变换域中集中于少数系数上,小波系数较大者,携带信号能量也较多;小波系数较小者,携带信号能量也较少。这也是该文中小波去噪的理论基础。

1.3 研究意义、目的

篇3:研究生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指南

关键词:开题,答辩,教育学硕士,学术能力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是国家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素质与人文情怀的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对于丰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也会对改革与发展国家教育的创新体制、培养大批高精尖的学术人才起到奠基作用。教育学研究性人才主要任务在于带着深刻的人文情怀发现现实中各级各类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与创新性人才上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揭示现行教育制度以及培养体制上的弊端, 反思影响人们教育与受教育行为深层次的哲学基础, 探讨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对策。顺利掌握这种学术能力是教育学研究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和价值追求, 同时也是教育学学科对于其共同体的研究者研究旨趣的基本要求。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 存在着诸如问题意识的缺失与模糊等一系列的问题, 反映了我们目前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以及制度保障上存在有弊端。

一、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开题答辩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规定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之一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而授予硕士学位的条件之一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因此,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应该比教育学本科生具有更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同时, 教育学硕士学位属于学术性学位, 因此它区别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有所区别的, 前者主要培养科学接班人, 后者以培养高层次技术与管理人员为主, 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所以, 教育学硕士学位相对而言更加强调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要求, 这种学术能力不仅要求逻辑思维水平的提高, 也要求对教育问题的意识水平以及阐述、解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目前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学术能力养成上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到了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以及答辩报告上。

1. 问题意识不清楚。

问题意识是指“主体在进行认识活动时, 通过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深刻洞察、怀疑、批判等多种方式, 产生了认知冲突, 经过深入思考后仍困惑不解时, 出现了一种具有强烈的探索情境的真实问题或想做出发现式创新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不断地积极地思维, 直至问题解决。”[2]教育学的问题意识就是教育研究者对于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的由来以及进化非常清晰, 在意识中相信自己能够设计出问题解决的策略。这里的“问题”是“problems”而不是“questions”。教育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答辩过程反映了研究生问题意识的缺失与模糊, 具体体现如下:

第一, 假问题。所谓假问题就是学生选择的课题在逻辑上不成立, 或者与事实不相符合。如利用社会分层理论研究教师群体内部分层对于教师工作绩效的影响就是一个假问题。因为这个假设暗示着教师工作绩效是由教师群体内部的分工, 以及所谓的“分层”所决定的。实际上, 处在所谓“底层”的教师与处在“上层”的学校领导者在工作绩效上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可比较性。之所以硕士论文选题会出现“假问题”, 一方面源自我们的研究生缺乏实际的教育教学经验, 不了解一线教育的细节;另一方面主要源自我们的研究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致使在选择合适的理论解释现实教育问题上茫然无措。

第二, 有问题域, 没有问题。换句话说, 就是“问题太大”, 或者“大题小做”。“大题小做”实际上就是问题意识不清晰, 没有把握住自己所要研究的那个“确切的”问题。“大题小做”的弊端主要在于研究者在论述问题时逻辑混乱, “一旦问题不明确不具体, 涉及的面漫无边际, 肯定不容易论述清楚。现在有些论文动不动就是“论我国……”, “论我国……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 但实际上往往文不对题。[3]问题与问题域的关系是主要矛盾与矛盾的关系。事物之间的矛盾是多样化的, 但是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却决定着矛盾运动。认识了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 相当于找到了问题域;抓住了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则相当于找对了问题。这种认识的逻辑也是我们做任何研究的一般的逻辑。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应该“小题大做”, 也就是找对了问题, 然后针对问题阐发出深刻的、普遍的道理, 这就是“一滴水见太阳” (吴康宁语) 。之所以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会出现“大题小做”, 主要因为我们缺乏对问题追根求源的愿望、毅力、能力及其锻炼。

第三, 言说空洞, 缺乏证据。上面两点情况必然反映出论文陈述上的空洞, 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撑与实证材料的证明。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一般可以采取两条路径:其一走理论逻辑路线, 这条路径对于研究者的理论功底以及逻辑思维水平要求很高, 同时还要占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二走实证调查路线, 这条路线要求研究者必须参与问题的实地调查, 获得大量的第一手的实证资料。不管走哪一条路线, 论文观点的提出必须获得丰富完整的理论的支持或者实证的材料的支持。缺乏了这些证据, 教育研究就落入了“假、大、空”的窠臼。文章也就失去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严肃性。

2. 研究方法的误用。

教育学硕士论文开题答辩过程中暴露出了我们的研究生在掌握与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问题上存在着不能回避的欠缺。

首先, 没有分清楚教育学研究的两类基本的方法范式。教育学研究具有两大基本的研究范式, 它们分别是教育中的定量研究与教育中的质性研究。两种范式下分别包括了数种不同的下位的研究方法, 例如教育中的质性研究包括了个案研究、民族志研究、批判理论研究以及历史研究等[4]。再往下细分, 更下位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比较法以及文献法等。由于没有分清楚教育研究方法的层次性, 我们的研究生在陈述论文的研究方法时就出现了诸如把观察法与田野调查法 (民族志方法) 并列, 或者把个案研究方法与质性研究相并列的逻辑混乱问题。

其次, 研究方法选择得不当。正是由于上面那种逻辑上的混乱, 必然影响到了研究者对于研究问题的把握, 适合质性研究的题目却使用了定量研究, 适合定量研究的题目却被质性研究所取代。例如研究课堂学生话语权的相关问题, 有研究生竟然使用了定量研究的方法来统计课堂中学生发表言论的次数, 并认为这个次数是衡量学生话语权强弱的主要指标。这就没有把握住研究此问题最佳的方法。实际上, 话语权的大小并不主要在于言说者发表观点的次数, 而主要在于言说者的地位以及权利, 甚至言说者的话语影响力。显然该研究更适合采用质性研究方法。

再次, 具体研究方法掌握不牢。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论文选题以及论文创作的过程之中。从目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以及答辩的情况来看, 研究生缺乏对具体的研究方法的掌控能力, 是影响他们研究水平的重要因素。由于平时缺乏相关具体研究方法的训练, 很少参与具体的教育科研项目, 我们的研究生仅仅通过学习相关研究方法的课程或阅读相关的研究方法方面的书籍, 远远不能有效提升自身教育科学研究的素质与能力。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缺乏具体教育研究方法的掌控能力与整个教育类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有关, 当然也与研究者自身对教育研究方法重要性的意识程度有关。

3. 研究缺乏创新性。

学术研究的创新性是学术研究的价值所在, 失去了创新性, 学术研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性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有所不同。自然科学研究的创新主要是研究结果的创新, 而人文社科研究的创新包括研究证据、角度以及结论的创新。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这种理论与世界的同构度的高低水平”, 如果这个角度或者理论能比较贴切地解释社会现实, 并能比较有效地预期社会发展趋势, 那么其合理性的程度就高[5]。

第一, 研究证据上缺乏创新。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与答辩的现实情况发映出了一部分研究生在研究证据上缺乏创新性, 用于支撑自己主要观点的证据主要来自多年前的或者已经被研究“烂”了的二手资料。例如有些比较教育学的研究生在参考文献中仅仅列举了少数几篇外文文献, 大量的文献来自于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 并且这些研究已经相当深入。有人认为相对于教育学博士研究生论文的“言之有理”, 硕士研究生论文的“底线”则是“言之有据”, 颇有道理。

第二, 研究角度缺乏创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某一问题,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 研究角度的变换可以拓展人们对于此问题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因此, 研究角度的创新也是教育学研究的价值所在。当前的一些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某一教育问题的研究缺乏发散性思维, 在选择不同研究角度切入研究问题上相当迟钝。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为例, 研究者可以从调查研究入手, 按照问题———原因———对策的理路进行研究, 也可以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探讨教师职业态度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 还可以从非连续性理论的角度探讨教师职业倦怠这种非连续性事件对于师生发展的影响, 当然还可以做相关的叙事研究等。但是, 根据笔者的文献搜索, 相当一部分硕士学位论文仅仅选择上面第一种研究角度, 只不过在教师前面加上了无谓的“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幼儿园”等限定词, 研究结论以及对策上则没有丝毫的新意。

第三, 研究结论缺乏创新。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开展教育学研究, 特别是教育法学以及教育政策学的相关研究时, 其研究结论往往会落脚于教育对策的提出, 这些对策极容易变得口号化。很多口号化的研究结论实际上并不能反映出文章的创新性。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论文结论的得出完全依赖于研究资料的堆积, 答辩委员这时候最经常的、也是最尖锐的话语就是:“你认为论文中哪些结论是自己的?”或者“你认为自己的创新点在哪里?”研究结论缺乏创新性在参考文献的列举中也能反映出来。例如有人研究教师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中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论文占了绝大多数, 这样的参考文献势必造成作者研究结论的雷同。研究结论缺乏创新与上面证据缺乏创新以及研究角度缺乏创新密切相关, 都体现了硕士研究生“看书多、思考少”的毛病。

4. 写作能力水平不高。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论文的准备与写作过程中, 也暴露出了写作能力不高的缺点。教育学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 它对研究者研究素质的要求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在写作的风格、遣词造句上, 在写作的规范化程度上都必须严格要求, 这样才能提升本学科研究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水平。

第一, 写作规范问题。任何科学研究在陈述本研究的文本时都要讲究文本的规范化。对于教育学研究生而言, 写作的规范化程度反映了研究者研究问题的态度以及对学术的信仰程度, 而这种态度与信仰水平必然会体现在研究者研究问题的思路与研究的行为过程当中。从以往研究生开题与答辩的情况来看, 写作规范问题主要体现在:错别字问题、标点符号问题、参考文献与脚注的区别问题、文献的著录格式问题以及排版问题等。这些问题是小问题, 同时也是大问题。“小问题”意味着这些问题经过研究者的认真细致的审查之后完全可以避免;“大问题”则意味着这些问题实际上在几乎所有的研究生论文中都普遍地存在着。因此, 加强研究生规范化写作必须从日常的学术训练中进行。

第二, 语言风格问题。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他认为:“译事三难, 信、达、雅……。”[6]仔细想来, “信达雅”三字其实也完全适合于文科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信”就是要求论文在遣词造句、证据收集上可信, 能够让其他研究者顺着自己的思路与证据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达”就是要求文章的字里行间能够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原意, 而不能出现“文不达意”, “所说非所思”;“雅”就是要求论文文辞优美, 诗意盎然。当前很多的硕士生毕业论文显然并没有达到“信达雅”的要求与水平。官方话语不绝于耳, 冗余罗嗦的句子充斥着整篇文章。

二、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养成建议

针对上面所述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开题与答辩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自身学术能力某些方面欠缺的弊端, 笔者试图提出以下几方面较为针对性的建议。

1. 加强学术课程的学习与管理。

培养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 特别是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 在平时就要加强研究生学术课程的学习。其基本的学术课程有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发展专题、教育心理学进展等。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把握学术前沿, 训练学术思维, 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改革这些学术课程, 必须增强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深度, 传统的大班化教学方式应该被小班化的讨论、合作学习所取代, 学生要在课堂下面充分准备, 收集相关专题性知识信息, 做好发言提纲, 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硕士研究生应该自我组织“学术席明纳”, 每期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学术讨论, 每期都要有几个学生做主题发言, 然后同学们就这些发言从研究者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写作风格以及创新性进行学术批判与学术争鸣, 其形式类似于开题答辩报告会议。这种形式的课程应该形成制度坚持下去。实际上, 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就是一个发现探究、相互促进的研究过程。通过学术课程的学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要达到以下目标:问题意识清晰, 能够简洁概括出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逻辑思维较为严密, 总结概括能力得到提升;表达阐述能力得以增强, 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最重要的是形成对于学术研究价值的信仰, 能够忠诚于学术的“真”、“善”、“美”。

2. 导师严格负责。

导师是研究生学习研究阶段的领路人与合作者, 他们的言行以及对待学术、对待学生的态度必然会影响到研究生对于学术的自我感觉及其学术行为。研究生导师好坏的标准不在于导师职称、学历的高低, 也不在于其职位的大小, 而在于导师能否在学术上起到领路人的作用, 在于其能否树立起研究生对于学术研究的信仰与忠诚。研究生导师为人处世的方式, 人格上的魅力对于学生学术行为也有重要影响。因此, 研究生导师必须在多方面对学生严格要求。导师的严格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导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 对待学术研究的态度与研究行为都要起到表率作用;其次, 导师应该腾出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的研究与学习, 甚至应该让学生参与到导师本人的课题研究中来, 在共同研究中促进学生学术能力的提升;再次, 应该形成导师组, 对学生论文的指导放在平时, 在经常性的学术锻炼与批评中发展学术能力。

3. 制订研究生科研激励计划。

鼓励硕士研究生参与教育科学研究计划, 对于发展学生的学术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上文分析了, 阅读相关书籍、学习相关课程并不是提升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充要条件。在日常学习中参与教育科学研究计划, 完成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才是促进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进步的重要条件。研究生科研激励计划制订的主体可以是学校科研管理部门, 也可以是学院、研究所的科研管理机构, 甚至也可以是导师组。研究生科研激励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申报课题名称、申报材料与课题论证、共同体成员、研究计划、预期完成时间、经费申报等。科研激励计划需要学生提交充分的课题证明材料, 需要开展课题的论证会议, 当然也需要竞争。科研激励计划对于调动学生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对于养成学生规范化的科学研究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4. 以学习开题答辩为契机开展学术批评与自我总结。

每学期两度的教育学硕士生与博士生毕业论文开题与答辩论证会是硕士研究生学习的重要机会。开题答辩会议需要研究生提交论文选题与答辩的论证材料, 这些材料的主要内容包括:选题缘由、文献综述、关键概念界定、创新点与拟创新点、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基础、论文框架以及参考文献等信息。研究生在这些材料的陈述过程中会体现出自己问题意识水平、对于基础知识与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逻辑思维水平、创新水平、以及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水平。专家组对于论文选题与答辩的会诊过程就是指出研究者学术能力中相关要素欠缺的过程, 是指导研究者本人正视问题、加以改进的过程, 也是其他研究生引以为戒以及吸收借鉴的过程。这样的会议可以说是硕士研究生阶段最为重要的学习机会, 因此,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应该积极参与到会议的旁听中来, 总结他人的经验教训, 提出改进自身学术水平的方案与计划。

(邱关军,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研究生, 重庆北碚400715;么加利,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 重庆北碚400715)

参考文献

[1]胡玲琳, 潘武玲.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0) .

[2]房寿高, 吴星.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J].上海教育科研, 2006 (01) .

[3]陆有铨.从学位论文看基础教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教育学报, 2008 (04) .

[4]乔伊斯.P.高尔, M.D.高尔, 沃尔特.R.博格.教育研究方法实用指南[M].屈书杰, 等,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03-06.

[5]胡守钧.社会共生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6.

篇4:研究生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指南

关键词:开题报告;研究生;培养

G643

一、提高综合素养

开题报告之始为选题,即选择学位论文的研究题目。选题来源诸多,可以源自研究生自身的学识积累与判断,来自文献阅读给予的启示,或者来自导师的建议引导。选题过程中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观察及总结能力。纵然知识网罗,对于它的运用不能照搬照抄,学会灵活转化与深入才是深刻的自我吸收。

在学生思考进步的同时,学生在与导师的沟通过程中可以反映学识水平,折射出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度与理解力。从某一层面而言,开题报告的选题过程相当于教育反馈系统,对于导师辅导学生教育上具有启示作用。从而完善教育体系并提高教育水准,从侧面促进研究生学业的进步及思想的成熟。

二、夯实理论基础

研究生完成开题报告时需要查阅大量文献,把已有研究文献所呈现观点加以论证,加强概述化开题报告要求。通过对科研方向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解,追溯研究问题的起源与历史,把握沿用至今的知识锁链,为自己的论文寻求理论根基,从而打下扎实理论基础,构造系统的知识框架与支撑。汲取知识的过程打开学生的学术眼界,迈进广而全的层面。落实研究的基点,确凿有据,周密严谨。通过与前辈研究内容及方法的对比,可以发现研究发展过程的优点与不足,取其精华,从而减少课题研究的弯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术晚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迈动科研的步履。

文献综述为学位论文的写作提供思路,它不仅需要对文献有大量广泛的阅读,且更多注重于学生如何看待各方面文献观点,进行总结归拢并评判,为己所用。如果文献阅读是“拿来”,那么它则不是简单“放下”——是“转化”。文献综述不是文献陈述,在阅读的基础上加入自我理解及创造的元素,站在新的视角上看待亟待解决的问题或者发现尚未探及的新知识领域。作为研究生学术创新的产物,必定不是简单堆砌而成的长篇累牍。这就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性及先进性。

三、突破自我局限

问题是研究之源。费德尔指出:“提出问题是所有史学研究的开端和终结,没有问题便没有史学。” [1]于论文之前,始于开题报告,如何选题、如何拓展、如何提炼、如何进展、如何印证都是需要深思熟虑的步骤。环环相扣的整体,链条断裂则有待重建。每一个环节都充斥着疑问,后续出错则推敲前一步,依次反推甚至就起初提出的问题合理性划上问号。步步反思,步步完善,步步校正。犹如构建桥梁大厦之前,于内心构想、于图纸描算,开题报告的填写不只是简单填充,字里行间,研究的蓝图跃然纸上。

马斯洛认为:“科学研究应该以问题为中心,不应该以方法为中心”[2]。方法与问题、方法与方法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不思考方法所对应的问题是什么,对方法的理解就不可能充分,也不可能创造出适合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文献的阅览筛选中,可以发现知识的宝藏、创意的闪光点,但鉴别对比之间,可以察觉构思或实践中的遗漏与欠缺。对于前辈的理论及探索充分思考、大胆质疑,杜绝亦步亦趋。于问题中进一步发现问题,循序渐进,在质疑与探索中进行更广更深层次的发掘,“否定与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评定,找准位置与价值所在,从而扩充认知,突破自我局限。

四、衔接实践步履

开题报告并非纸上谈兵,对于提出的问题应当能予以解决,这就涉及研究方法的问题。正如“你运用的方法一定要能够回答你的研究问题。” [3]研究方法是回答研究问题的手段,而不是研究问题的逻辑转换。[4]如果说问题的起草注重于理论,那么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就是理论与现实的衔接。它将研究者的研究课题立体化、实际化、具体化。而研究生则必须将实施操作罗列出来,对于如何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过程详尽描述,并进行实打实地预算与估测,评估研究方法的可行性。深扎理论根基之后,进一步落实后续实际操作。一个看似细致繁杂的过程却锻炼了研究生的科学性思维,化理论为实际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所谓实践出真知,科研的步伐也是猜想与证明的不断循环。列出细致性计劃,指明研究方向,从而脚踏实地地指导行动,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美国哲学家库恩认为:“范式是指在某一学科内被人们所共同接受、使用并作为交流思想的共同的一套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其本义是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5]在一定的学科领域里,惯用的思维与表达方式体现出专业性,又称为学理性,即一项学术研究要符合该领域学术共同体所遵循的学术习惯和学术标准。[6]当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探索出被业界认可的非“伪研究”,并非华而不实的空洞内容,这便让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同时也使这个学习过程富有研究与教育意义。

此外,于研究生而言,设计出自己研究的具体方法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科研的积极性。调动起主观能动性与责任心,对于研究生而言是行动层面的鼓励,有助于行动力的提高。

开题报告是书面报告,却是内容重于形式的研究生培养教案。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对问题加以分析,计划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研究生坚持一切以问题为中心,都可以很好地培养研究生的思维模式并锻炼其综合能力。由此可观,作为生动的教科书,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培养期间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

参考文献:

[1](法)布洛赫, 张和声, 程郁. 为历史学辩护[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3]马克斯韦尔. 质的研究设计[M].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4]朱旭东.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01):1-4.

[5]鄢显俊.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常见问题分析——兼论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学理意识[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3(6):56-60.

通讯作者:汪 丽

篇5: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要求

为了保障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xx建筑工程学院学术学位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规定(试行)》(校政[20xx]94号)文件精神,对20xx级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开题报告要求如下:

一、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动态及主要研究内容:

1)课题来源,相关科研项目的基本情况;

2)本选题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或应用价值;

3)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和研究进展分析;

4)在本选题领域中国内外研究成果简述;

5)本选题的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和特点。

2.研究方案:

1)技术方案(技术路线、技术措施);

2)实施方案所需的条件(技术条件、实验条件);

3)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技术关键;

4)预期能达到的目标和成果,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点;

5)已有研究条件和基础

6)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应对措施;

7)研究计划进度和经费预算。

3.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较全面地列出对开题报告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及在开题报告中引用他人的学术观点或学术成果所涉及的文献;

2)参考文献应按在开题报告中出现的顺序列出;

3)参考文献的数量一般不得少于30篇;

4)参考文献应能反映国内外新的学术成果,且一般应有1/3左右的外文文献;

二、成立论文开题报告评议小组

1.学科导师组与本学科具有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校外专家1-2名组成评议小组,导师组组长为评议小组组长,负责实施对该学科硕士生论文开题报告评议。

2.论文开题报告的考核由两部分组成: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分别评审后给出一个总成绩。硕士生在广泛阅读文献资料和实际调查研究等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整理,写出不少于8000字的书面报告。在导师审阅同意后,安排硕士生向评议小组作口头报告,指定专人进行记录;评议小组对报告内容讨论的最后意见应填入《xx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经评议成员及组长签字,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后交研究生部备案。

3.若开题报告成绩为不合格,硕士生及其导师应在两个月内重新组织论文开题报告,并按上述同样过程办理,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

4.开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导师组组长、学院领导签署意见报研究生部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三、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成绩评定

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由开题报告评议小组进行评审并给出成绩。成绩考核以合格、不合格记。

1.具备下列条件者,开题报告成绩为合格:

1)选题恰当,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有较高的起点和一定的新意;

2)具有独立搜集和综合分析资料的基本能力,能掌握与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动态,学术思想清晰;

3)研究方案基本可行,基本掌握技术关键,对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分析基本正确,开题条件基本具备;

4)研究工作计划安排合理,经费预算可行;

5)口头陈述流利、简练,并能较正确地回答专家的提问。

2.有下列问题之一者,开题报告成绩为不合格:

1)选题不当,达不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

2)阅读的参考文献数量不足,水平不高,本人的综合分析能力较低;

3)研究方法简单,技术路线不严密,采取的技术措施不力,没有抓住技术关键;

4)开题条件不具备,研究计划安排不周;

5)口头表述杂乱。

四、论文开题报告的时间安排

硕士生的论文开题报告工作于本学期期末开始,不得迟于第七周末完成。

五、论文开题报告会按下列程序进行:

1.评议小组组长宣布报告会开始;

2.导师简要介绍硕士生的基本情况和课题背景;

3.硕士生陈述开题报告,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

4.评议小组成员提问,硕士生回答问题;

5.评议小组评议与总结;

篇6:医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

(1)符合本病诊断标准;

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超过半年以上,有假关节形成;

(3)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超过半年以上,多次复查X线拍片显示,骨折线

清晰可见,未见内外骨痂或内外骨痂极少;

(4)拍片显示骨折线增宽,骨折端骨面致密性硬化,骨髓腔封闭,骨质疏松,骨痂间无骨小梁形成,或伴有明显的骨缺损;

(5)临床表现有骨的感染、缺损、畸形、肢体不等长、局部窦道形成、流脓等。

3排除病例标准:

(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

()患者有严重的内科疾病,不能够耐受手术者

(3)精神疾病患者

(4)资料不全影响判断者

疗效观察方法

对骨不连愈合的评价应包括骨愈合和功能恢复双重评价:

(1)骨愈合评价标准:本评价结果决定于四项指标:骨愈合、感染、畸形和肢体长度,其中骨愈合标准为X线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骨痴通过骨折线,拆除或试行松动外固定物后骨折无异常活动,下肢可无痛行走,上肢持物骨折处有稳定感。 评价标准:

优:骨折愈合,无感染,断端畸形<°,双侧肢体不等长< CM。

良:骨折愈合及其他三标准中两项。

可:骨折愈合及其他三标准中一项。

差:骨折未愈合或再骨折或虽愈合但不具备其他三标准中任何一个。

()功能评价标准

功能的评价分上肢与下肢的不同,上肢主要考虑其灵活性,而下肢主要功能为负重行走。

将下肢评价指标定为以下五项:①明显跛行;②踝或膝任何一关节僵硬(完全伸膝或踝完全背伸时,活动范围较正常或对侧丧失15°以上):③软组织情况不良;④有限制活动或影响睡眠的疼痛存在:⑤丧失工作能力或生活不能自理。

优:存在工作能力且无其他四项指标。

良:存在工作能力且具以上四指标中一至二项。

可:存在工作能力并具以上指标中三至四项。

差:丧失工作能力或生活不能自理,不考虑是否具备其他指标。

对上肢功能评价参照“Seu和Hdlly对上肢功能评价标准”[3]

观察指标为三项:疼痛、关节活动范围、日常活动能力。

l:上肢功能评价标准

分数 痛疼 任一关节活动受限 日常活动

上一篇:第一次月考总结及表彰大会发言稿下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