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歌表演

2024-07-01

幼儿园小班歌表演(精选8篇)

篇1:幼儿园小班歌表演

幼儿园小班歌表演活动:快乐小厨师

活动目标: 1.在情景中感受歌曲优美,活泼的旋律,唱出自己能做饭的欢快情感。2.根据歌曲内容,会拍地随着做炒菜,做饭的模仿动作。活动准备: 场景设置:用大积木建厨房,圆形桌一张,磁带,录音机。活动过程: 1.出示节奏形图谱,幼儿根据图形谱按四分音符节奏发出模拟声。2.学唱歌曲:(1)观察教师的表演唱。(2)提供厨幅,围裙在搭好的厨房里边唱边玩边做动作,启发幼儿唱出自己做饭的欢快情感。(3)请个别幼儿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全体幼儿唱玩歌词后说“爸爸,妈妈请吃饭” 3.延伸活动:请幼儿回家表演给父母看。

篇2:幼儿园小班歌表演

1、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初步学会歌表演的动作。

2、培养幼儿边唱边表演的兴趣。

3、个别指导徐慧超等小朋友一起参加活动。

活动准备:头饰人手一个,录音。

活动过程:

一、复习模仿节奏动作《走路》

“今天来了这么多客人老师,小朋友心里真高兴,倪老师还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解放军,老爷爷,还有许多小朋友也来了。”

1、出示“小朋友”节奏卡片,知道小朋友来了,完整做。

2、做解放军走路,要求打枪有节奏,发出声响。

3、做老爷爷走路,让客人老师猜猜是谁?要求做出两拍的节奏。

1)幼儿做模仿动作,请客人老师猜猜。

2)个别幼儿来表演。

二、歌表演:小鸡出壳

(一)复习歌曲:

今天小(2)班这么热闹,听,小小鸡在蛋壳里唱起了欢快的歌。

1、“小鸡出壳”歌曲复习,用好听的声音唱。

2、唱第一句“小小鸡蛋把门开”时,要用点力,出来的歌声要柔柔地,好听。——每二遍唱。

(二)“看,有只小鸡真的出壳了,大家要仔细看小鸡是怎么从蛋壳里钻出来的。”

1、老师戴上头饰示范动作一遍。

2、幼儿讲讲,小鸡是怎么出壳的,并学着做这几个动作。

3、第二遍示范

把未讲出的动作讲出来并学习。难点:180?转身跳过来。

4、请几个能力强的幼儿一起来出壳。带上头饰,其他幼儿看看他们有没有和音乐一样,该出壳的时候出壳,要不然太早了,没长好,太晚了,要在蛋壳里闷死的。

5、再请多点幼儿上来学做。

6、全班幼儿学着歌表演,用歌声帮助可有力气出壳。

三、复习律动:小星星

小鸡出壳,看天黑了,星星真多真亮呀,让我们一起去数星星。——复习律动:小星星。

1、第一遍,一起数别漏了。

篇3:如何引导小班幼儿进行表演游戏

关键词:小班,幼儿,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是一种创造性游戏, 是幼儿按照童话、故事、儿歌、歌曲等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 通过感知、理解、想象, 用语言、表情、动作进行创造性表演的一种游戏。孩子们喜欢表演游戏, 它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并努力去营造一种氛围, 与同伴交往并愉快的游戏。然而在组织小班表演游戏的过程中, 我却发现表演游戏的开展和想象中的并不一致。小班的孩子刚刚离开家庭走向集体, 一切都是陌生的, 他们的游戏只是个人的自言自语, 让他们去表演也是自顾自地喃喃自语, 而不会合作、大方愉快地进行游戏。表演游戏的“表演性”要求孩子以自身为媒介, 运用语气、语调、表情、动作姿势等手段来再现特定的情节, 这种再现的过程本身对孩子来说是多种能力的学习和锻炼的过程, 也是孩子获得各种有益的学习经验的过程。小班孩子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语言的表现及对角色、情节的理解等等, 都需要老师的适当介入, 在介入的过程中提高孩子的表演能力, 从而使孩子愉快地进行表演游戏。

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把小班的孩子们吸引到表演游戏的舞台中呢?

一、引导孩子“畅所欲言”, 鼓励孩子大方地说

表演游戏是一种来源于生活, 反应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性活动, 如何让孩子在这一艺术舞台上展现自我呢?小班孩子刚入园的时候亲子分离的焦虑使得他们不爱动口, 有的孩子是不大会说话, 所以, 在小班开展表演游戏的最大困惑是孩子不开口。为了让孩子会讲、敢讲, 我在生活经验讲述表演上下功夫, 让孩子们表演“我上幼儿园”, “我的家”等生活中孩子所面临的事情, 让孩子自己做妈妈, 自己做孩子, 来模仿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些事情, 开始孩子只会说几个字、一句话, 老师要及时捕捉孩子表演说话的灵感, 对孩子的说话表演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与热情, 及时地鼓励与表扬, 激发孩子们说的意愿。在活动中为了激发孩子对作品的理解, 我们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进行下载图片, 制作可爱形象的flash动画引起孩子模仿的兴趣, 让孩子随着画面去做动作, 去讲故事。孙悟空、天线宝宝、花园宝宝的角色激发了孩子们扮演的欲望, 在这些角色的驱使下, 孩子们声音宏亮、讲话的语气生动、表情也丰富了。这为开展表演游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童话世界”, 激发幼儿表演兴趣

孩子们对于故事内容熟悉之后如何去进行表演游戏呢?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 他们还不能够大胆的进行表演, 老师如何去激发孩子的兴趣呢?首先, 惟妙惟肖的讲述故事, 将孩子们融入到故事的氛围当中, 同时请幼儿来帮忙, 如:故事《拔萝卜》中, 说到“谁来帮我拔萝卜?”时, 孩子们会情不自禁的说:“我、我。”我们要及时抓住孩子的积极性, 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就让幼儿扮演角色进行简单的表演, 让他们学习故事中角色的正确对话, 为以后的正式表演游戏做铺垫。孩子们对于老师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参与的简单表演会觉得意犹未尽, 在我们有计划的将表演游戏推出后, 孩子们的表演欲望得到了满足, 在兴趣的驱使下, 整个表演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很投入。其次, 与孩子们一起创设表演游戏环境。表演游戏中的场景布置、角色造型、服饰和道具非常重要。它们不仅能激起孩子的参与的兴趣, 还能直接影响孩子表演的效果。所以在引导小班的孩子们进行表演时, 我们可以适时地引导孩子想象故事里角色的造型和故事的场景。如:在表演故事《小兔乖乖》活动前, 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商量给故事里的角色最突出的特征做怎样的装饰, 然后孩子按角色挑选相应的头饰, 老师在孩子选择的服饰进行简单的装饰和点缀, 为兔妈妈腰上围上一条围裙, 在大灰狼的屁股上安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 和孩子们一起用大型积木拼搭一座小兔的家。虽然造型、服饰和场景都很简单, 但是孩子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表演起来兴致更高。

三、放手让孩子自由结伴, 快乐游戏

在指导游戏时, 教师所提的规则和要求不要太多, 以免让孩子在游戏前就觉得有很多压力, 背着包袱进行游戏孩子肯定会放不开的。我们还可以让孩子自己找朋友分配好角色, 学会轮流表演。但这要求对于小班的孩子近乎苛刻, 孩子们不会轮流, 找朋友也是一个、两个。那么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在旁边适当的引导, 帮孩子分组, 教师起的作用是提醒, 不是包办, 例如:孩子们《拔萝卜》的游戏中还缺少一个萝卜的角色, 老师可以提醒:“你们还需要一个演萝卜的小朋友吗?”孩子们听了肯定会发现自己的游戏伙伴还不够, 此时老师推荐的小伙伴他们都会很乐意接受, 很开心他的加入使得他们的游戏能顺利开展, 如果老师看到他们缺少了一个扮演萝卜的角色, 直接带一个小朋友过去说:XX小朋友和你们一起表演, 他扮演萝卜。孩子们面对老师硬性强加给的小伙伴, 接受起来就没有那么乐意了。老师适当的介入能让孩子们的表演游戏更顺利的进行下去。小班的孩子好奇、爱动、喜欢模仿, 他们对表演动作比对表演的对话更感兴趣, 所以在表演中老师尽量充当一名欣赏者, 让孩子尽情尽兴的表演, 让他们自己去想象, 去合作。当看到孩子们的表演太简单粗糙时, 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扮演来引导孩子, 让他们发现老师是如何表演更像。在孩子能顺利的进行表演时, 老师可以扮演好观察者, 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观察他们游戏的亮点, 利用相机等记录孩子游戏的一些片段, 为讲评环节做准备。

四、师幼一起讲评, 分享成功的喜悦

在讲评活动中应该鼓励幼儿大胆的起来讲述自己游戏的情况, 幼儿的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好, 所以, 此时之前拍摄的片段能更好的引导孩子讲述。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 互相分享成功的乐趣。觉得自己真的像个小演员。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也要让孩子知道, 可以利用镜头的特写让孩子发现问题的存在, 在情景的再现中孩子对于不足之处的印象更深刻。

篇4:幼儿园小班歌表演

整个表演老师很忙,讲得口干舌燥,表演者却那么木然,原本应该是处于好模仿阶段孩子的激动时间,似乎成了老师的独角戏。

【现象简析】 由上面的案例不难看出,小班孩子在本次故事角色表演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角色身份不清。虽然用头饰帮助区分角色身份,表面看是他们自己申请要的,但是被申请,孩子并没有真的记住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名称,所以表演时不清楚自己演了谁。

2、角色互动不会。小班孩子即使在一定时间后将角色身份弄清了,但由于对内容了解、掌握的不足,语言表达水平的局限性,同伴语言交流的不流畅性等因素,出现角色间的语言互动断裂,特别是个体性的接话能力明显不足,同样角色表演中需要孩子加入适当的体态动作与其他角色互动更是无法做到。

3、角色意识不强。在一些学者或研究者的观点中,他们关注的是中大班幼儿的角色表演,也可以这么认为,小班年龄段的孩子并不是角色表演的适宜期、高峰期,最多只能因其好模仿天性的特点,角色表演是低级的起步期,因此小班孩子的角色意识也不是很强。

【现象成因】 本次故事角色表演的失败,原因不在孩子,而是在教师,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违背学习规律而操之过急。本次故事教學活动是孩子第一次接触,教师将表演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要求孩子马上再现故事,而且在表情、动作、语气语调上都有理想化的达成指向。

2、追求表演过程而高控制指导。由于孩子不能按要求表演,教师就开始从头饰到出场、角色语言、动作等全方位地指挥孩子表演,孩子像牵线木头人。

3、角色标识他视而不能自知。在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为孩子提供的角色标识——头饰,在本次表演中是给他人看的,孩子自己看不到。而教师提供头饰的本意是让孩子通过头饰了解自己的角色身份,但由于在头上,孩子只能看到别人代表角色身份的头饰标识,因此此头饰只有他视的功能。

【适宜策略】

一、充分了解内容为前提

故事表演的基础是内容的理解和了解,虽说小班幼儿的表演突出的应该是游戏性,但作为语言学习的手段之一,想表演还是要让孩子能充分地了解内容、掌握主要的对话或对话语言结构,这样孩子在参与表演时,才不显得顾此失彼。因此,我们觉得在小班故事教学的第一教时是不适合作故事的整体表演,但可进行故事部分对话、模仿动作的学习、创编等。

二、分步实施表演是关键

1、集体表演为铺垫。这种形式既是故事教学内容学习的需要,也是为后面的表演作铺垫,可以让孩子相互学习故事中的对话、表演的动作和表情等,让孩子对故事情节、角色特性、主要对话等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2、部分表演作引领。这是类似于小组示范的形式,教师可以请几位孩子来扮演不同的角色,主要角色可以是能力稍强的孩子担任,陈述部分可以是教师或其他人一起来完成。

3、个别表演于游戏。故事表演当然希望更多的孩子参与其中,最好每位孩子能扮演一个角色演一演,但由于时间问题,教师不可能让每位孩子在集体面前进行个别扮演的表演,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时间让孩子来演一演。在这阶段,我们对孩子表演的要求不能是故事内容的立体再版,而应该关注孩子表演时的表现性、愉悦性,即是游戏的情感体验。

此部分的表演如果教师关注的是表演动作、表情等,则可以播放故事表演的录音。当孩子表演了一阶段后,教师就可以放只有背景音乐和陈述部分的录音,让孩子自主对话表演。

三、角色标识佩戴要适位

1、自主选择,明确角色。尊重孩子、自主选择,是增进孩子角色意识的关键。孩子自主选择角色的过程,就是将自己与故事角色相对应匹配的心理活动过程,也是对此角色认同或合为一体的过程。因此,自主选择角色,可以让孩子明确扮演的角色,避免表演中被扮演引起的不明身份、不知所然现象。

2、合理配放,标识共视。我们觉得,对于小班孩子,可以做些臂饰、指饰或场景,具有表演者、观众都能看到的效果,即既让他人知道谁扮演的是哪个角色,表演者则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角色。角色标识的放置,我们可以在故事表演之前请孩子讨论、尝试“怎样才能让自己和他人都能一目了然”,并让孩子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标识的放置适宜性。

3、灵活提供,方便操作。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不强,因此我们在为孩子提供角色标识时,要考虑到方便孩子自己操作。我们可做臂饰腕饰,并用刺毛条连接,孩子一个拉合动作就能完成;臂饰腕饰也可用皮筋连接,孩子一撸就上去了;我们也可做些指饰、在袖管裤管等部位贴些颜色标识,还可直接让孩子拿上故事中角色标志性的道具表明身份。

篇5:幼儿园歌表演舞蹈作文

我在家里就穿好了表演时要穿的衣服,我们全家坐着爸爸的车到达了曲江会议中心,一进来,就看到了喷泉,真好看,我和我们班的人等了好长时间,也没有见到张老师,过了一会儿,我们就自己玩自己的了。

化妆师来了,其中有一个化妆师拿了一个大箱子,跟行李箱差不多,可里面装的都是化妆用品,有好几层呢!等我们化完妆的时候,张老师就来了,她让我们把鞋子换上,再把帽子拿过来,我们换完了鞋子,就拿起了帽子,张老师说:“同学们,面对着我排成一队,我来给大家戴帽子,带完了之后就不许动了。”我们赶紧跑过来,都想站到第一个,赶紧弄完,可是,这个位置被我占了,老师第一个给我戴上了帽子。舞蹈表演开始了,我们先站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朝着后面躺下,等音乐响起的时候就开始跳舞了,我非常害怕我会做错动作,可老师一直在鼓励我们,做错了动作也没关系,不要紧张,但是,我最后还是做错了一个动作,心里一直回响着老师说的话,就没有紧张,继续做着动作。

篇6:幼儿园小班歌表演

目标:

1、新教歌表演《分清左右》,初步学会唱这首歌。

2、能大胆、合拍的做动作,在活动中分清左右。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准备:

腕花4个(2红2黄)红花、黄花若干(数量各是幼儿人数的2倍)歌谱图一张录音机磁带

过程:

一、幼儿听欢快的音乐拍手进活动室今天洪老师带小朋友一起去做游戏好吗?

二、分清左右

1、请小朋友看看你的手上有什么?

2、贴红花的那只手是左手。

3、请幼儿举起贴红花的那只手,是什么手?

4、贴黄花的那只手是右手。

5、请幼儿举起贴黄花的那只手,是什么手?

6、请小朋友们看看你的脚上有什么?

7、在认识了左手与右手后,请小朋友们看看贴红花的那只脚,是什么脚?.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贴黄花的那只脚,是什么脚?

8、教师出示歌谱图玩魔术棒的游戏,随意指贴红花的那只手、贴黄花的那只手、贴红花的那只脚、贴黄花的那只脚,请幼儿举起手或踮起脚。

三、教歌曲《分清左右》

1、教师边指歌谱图,边演唱一遍(跟录音唱)2、解释歌谱图。请小朋友看看,前面的二只手与后面的二只手有什么区别?有~~记号的就是小手跳舞,没有~~记号的就是举起小手。同样解释小脚。

3、请幼儿看歌谱图,念歌词二遍,重点唱好附点音符。

4、幼儿跟唱二遍。

四、学习歌表演

1、学会了歌曲,我们一起来表演吧!

2、教师带领幼儿表演一遍。

3、讲解要点后再表演两遍。

五、游戏《找朋友》

今天,小朋友又学会了一个新本领,真能干,现在每个小朋友去找一个你的好朋友,把你学会的这个本领表演给你的好朋友看,表演两遍,与好朋友手拉手边唱边跳出活动室。

篇7:水果歌幼儿园小班教案

活动目标:1、观察梨子、苹果等水果的颜色,以水果的颜色为题材创编儿歌。

2、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活动准备:1、梨子、苹果、葡萄、西瓜等水果的图片(正面没涂色,反面涂有颜色)。

2、水果挂饰(梨子、苹果、葡萄、西瓜)若干。

活动过程:一、导入“今天呀,我们班来了几位小客人。是谁呢?现在,就请它们出来和大家见见面。”

1、教师逐一出示苹果、梨子、葡萄、西瓜等水果图片(没涂颜色的一面),并引导幼儿说出是什么水果。

2、“仔细看看,它们有颜色吗?”(没有)

3、请幼儿说说苹果是什么颜色的,说对了,老师则将图片翻过来,即红红的苹果。

4、用同样的方法,请幼儿说说其它水果的颜色,如说对了,老师则将该水果的图片翻过来,即黄梨子、紫葡萄、绿西瓜。

二、编儿歌《水果歌》老师告诉幼儿要根据水果的颜色来编儿歌。

1、给苹果编。老师先编一句:什么水果红红的?启发幼儿编第二句:苹果苹果红红的。告诉幼儿把老师编的一句和小朋友编的一句连起来,儿歌就编好了。

2、给梨子编。由老师编第一句:什么水果黄黄的?启发幼儿说出“梨子梨子黄黄的。”

3、给葡萄编。“现在我们给葡萄编。谁来编第一句?”请一能力强的幼儿编第一句:什么水果紫紫的?再由大家编出第二句:葡萄葡萄紫紫的.。

4、请幼儿把刚才编的儿歌连起来念一遍。什么水果红红的?苹果苹果红红的。什么水果黄黄的?梨子梨子黄黄的。什么水果紫紫的?葡萄葡萄紫紫的。

5、“小朋友们编的儿歌真好听。现在我们再给西瓜编。谁会把两句一下子编出来?”请幼儿模仿前面的句式编出:什么水果绿绿的?西瓜西瓜绿绿的。

6、请幼儿试着把编的儿歌连起来念一遍。

7、集体再念一遍,可边念边动作。

三、游戏:水果歌。请幼儿戴上水果挂饰,练习儿歌。如老师(或个别幼儿)问:“什么水果红红的?”戴苹果挂饰的幼儿则站起来说:“苹果苹果红红的。”戴其它挂饰的幼儿则不可以站起来。

四、鼓励幼儿回家后把其它水果编进儿歌,并念给爸爸妈妈听。

五、延伸活动:

1、区域设置和日常活动组织在语言活动区放置其它水果图片,引导幼儿为它们编《水果歌》。

2、与家长沟通计划可请家长带幼儿认识更多的水果,了解其颜色,并将其编进儿歌,建议家长邀请邻居家的小朋友一起参加创编,体验成功的快乐,增进孩子之间的友谊。

篇8:幼儿园小班歌表演

一、通过扮演角色, 固化亲社会行为

角色扮演使扮演者的内心有了与他人相同的体验, 从而能规范地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心理学家还发现, 较长时间的角色扮演经验还可以改变人们的心理结构。由于扮演中真实、直接的情感体验的支持, 所扮演的角色的某些特征最终能被“固定”在人们的心理结构中, 从而使人们的个性发生实质变化。融合性表演游戏的内容也具有融合性, 既可以是文学作品, 也可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为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我们选择故事《小马过河》《小猪圆圆的故事》《一点点爱》等充满关爱和理解的故事。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 在扮演中体验角色的心理感受, 理解故事的寓意, 模仿关心、帮助、分享、安慰等亲社会行为, 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训练后, 孩子的在生活中也会以相同的方式来对待同伴, 从而固化了亲社会行为。

在融合性表演游戏中幼儿即是表演者, 也是游戏的资源。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 不时的发生着让人倍感温暖的小故事, 孩子的天真与善良就是培养亲社会行为最好的教育资源, 需要我们用同样善良的心来感知和捕捉, 并把它无限扩大。融合性表演游戏就能发挥这样的作用。班上有位孩子因为跑得太快撞在了门框上, 痛得哇哇大哭。孩子们都围拢过来关切地问:“蓝蓝, 你痛不痛啊?”“蓝蓝, 你别哭了。”“老师, 她撞到门了吗?”孩子们纷纷询问, 彤彤拿了餐巾纸过来帮蓝蓝擦眼泪, 志杰看到了也去拿餐巾纸帮蓝蓝擦眼泪。蓝蓝在大家的关心和安慰下慢慢止住了泪水。坐到位置上后, 还有孩子偶尔过去问她:“蓝蓝, 你现在还疼吗?”蓝蓝小声的说:“现在不疼了。”孩子们这种自发关怀他人、帮助他人的行为就是亲社会行为, 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将这种善良的光芒发扬光大。我们以此为蓝本在班级里开展融合性表演游戏, 请幼儿来扮演这则小故事中的人物。再现幼儿关怀弱小的场面, 体验关心和被关心的心理感受, 学会善良的语言和行为, 固化孩子遇到相似情况时采取的亲社会行为。培养了孩子怜悯之心关爱之心, 继而发展了孩子的亲社会性。

二、通过移情训练提高社会认知

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不仅涉及知觉、推理、问题解决和行为决策等一系列基本的认知过程, 而且与个体认知能力尤其是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小班幼儿由于生活经验的缺失, 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也非常有限。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提高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 在融合性表演游戏中我们创设各种生活中的情景, 给予幼儿丰富体验生活的机会, 在情境中引导孩子感受他人的情绪反应, 了解自身行为对他人情感的影响。

在进行融合性表演游戏《下雨的时候》, 需要引导扮演小白兔的孩子感受下雨被淋的心理感受, 激发他们主动帮助别人的心理动机;扮演小鸡和小猫的幼儿在表演中感受了被雨淋到难受, 便会促使他在生活中帮助相同经历的人。经历不同角色的扮演, 使孩子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都得到丰富的感受和提高。融合性表演游戏强调以幼儿为主体, 依据幼儿的兴趣、经验, 不断丰富表演内容。

三、通过游戏评价树立榜样

评价是一种价值导向的过程, 它可以引导幼儿走向我们所预设的目标。在游戏评价的环节我们不仅对孩子的表演情况做分析和反馈, 还对孩子在游戏中发生的社会性事件做评价, 捕捉孩子在游戏中的助人、利他行为, 为孩子树立亲社会行为的榜样, 使幼儿有意无意地进行模仿。融合性表演游戏提供了孩子充足的时间来交流, 孩子们可以对游戏的玩法提出自己的意见, 也可以临时在游戏中插入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它提倡孩子自然的发展、倡导八大智能的融合。

在一次表演《小猴子掰玉米》这个故事中, 娜娜和峰峰都是扮演小白兔, 小白兔在故事开始的时候并不出场, 只是躲在草丛里, 所以扮演小兔子的孩子每人一片草丛。但是娜娜找不到了她的草丛了, 站在前面低着头, 峰峰上前问:“娜娜, 你怎么了?”娜娜低声说:“我的草丛不见了。”“哦!那我帮你找吧!”峰峰在教室里寻找起来, 可是最终也没有找到, 就对娜娜说:“我也没有找到, 你去问问老师吧!”娜娜低着头不动, 显然不愿意。峰峰牵起娜娜的手以此来安慰她。握了几秒钟后爽快地说:“那我和你一起去问问老师, 好吗?”娜娜点点头。峰峰牵起娜娜飞快地向我跑来请我帮她找草丛。在融合性表演游戏中, 我们会无意中促成孩子之间的交往, 就像上面的案例, 本不是故事里的内容, 但谁说两只小兔子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当一只小兔子有困难了, 另一只小兔子会真诚地帮助, 在就体现了融合性表演游戏中促进孩子人际关系智能发展的功能。

通过以上三步走, 本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表现明显增多, 特别是在帮助、分享、安慰等情境中, 大部分孩子们能自发地做出利他行为。但是, 由于小班幼儿有自身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 再加上已经沉淀在他们身上的教养方式, 当遇到同伴冲突特别是利益冲突时, 还是会出现, 争抢、推打等不良行为。所以, 我们的探究还要更加深入, 需进一步在游戏中观察孩子、发现孩子, 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 提高孩子的认知, 促就孩子的完美的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德藩, 《走进陶行知》:教师读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上一篇:美丽的乡村小镇下一篇:我最大的理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