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资料:作者简介

2024-05-01

《<伊索寓言>》资料:作者简介(通用10篇)

篇1:《<伊索寓言>》资料:作者简介

《<伊索寓言>两则》有关资料:作者简介

《<伊索寓言>两则》有关资料:作者简介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伊索寓言>》资料:作者简介

伊索并没有写下他的寓言,他完全凭记忆口授。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庭僧侣普拉努德斯收集的寓言以及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编订的。

其中大多以动物为主:有的用豺狼、狮子等比喻人间权贵,揭露其残暴、肆虐的一面;有的则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原则。其形式简洁精练,内容隽永深奥,含义于浅显生动的语言中,颇耐人寻味。伊索讲述寓言的天赋从何而来?这要追述到他那离奇的身世。

伊索(Aesop前620—前560)出生在希腊。伊索童年期是一个哑巴,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用手势表达他的意思;再加上他长得又矮又丑,邻居都认为他是个疯子。但是他的母亲非常爱他,时常讲故事给他听;他的舅舅恨这个又矮又丑的外甥,常常强迫他在田里做最艰苦的工作。

母亲去世后,伊索跟着曾照料过他的老人,离家到各地去漫游,因此学到了许多有关鸟类、昆虫和动物的故事。他们在一起过了好多年快活的日子。后来,伊索被牧羊人卖了,从此以后伊索就变成一个奴隶。

有一天,伊索梦见了幸运之神和气地向他微笑,并把他的手指放进他的嘴里,放松他的.舌头。醒来后,他意外地发现自己已经可以说话了。

大家都喜欢伊索说故事,也都敬佩他过人的聪明。伊索曾经靠机智救朋友和主人的急难;凭机智避免敌人的伤害,解除奴隶的桎梏。

伊索是一位奴隶出身的寓言作家,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古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形成时期。那个时代,奴隶主贵族作威作福,为非做歹,奴隶和下层平民备受欺凌。奴隶和下层平民对奴隶主贵族的专制并不是逆来顺受的,他们把寓言当作武器,向奴隶主做斗争。在众多的奴隶和平民出身的寓言作家中,伊索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伊索的寓言如《农夫和蛇》、《狼和小羊》、《鹰与蜣螂》、《农夫和儿子们的争吵》等等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狼和小羊》的故事,是《伊索寓言》中著名的一篇:一只狼来到河边,它看见小羊在河边喝水,就想吃了它。但狼又想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来掩饰自已的欲望。于是狼责怪小羊把水弄脏了,害他不能喝水。

小羊回答说:“我在下游,你在上游,我怎么会把上游的水弄脏呢?”狼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便恶狠狠地说:“你去年骂过我的父亲。”小羊大为吃惊,忙辩解道:“那时我还没出生呢。”狼理屈词穷,终于凶相毕露地说:“即使你辩解得再好,我也不放过你。”说着便猛扑过去把小羊吃掉了。这个故事让人联想到那些贵族和奴隶主不就有着和狼一样吃人的本性吗?

《鹰与蜣螂》的故事同样耐人寻味。一次兔子被鹰追逐,在走投无路的时候碰到了蜣螂,便向他求救。蜣螂鼓励兔子和鹰讲理。但鹰却蛮横地吃掉了兔子。

蜣螂从这个悲剧中悟出:同鹰是无理可讲的,必须勇敢地和它做斗争。于是,蜣螂经常等候在鹰巢下面,只要鹰一生蛋,它就飞上去,把鹰蛋推出巢,把它打碎。鹰到处躲避不成,最后只好飞到希腊神话中最高的神宙斯那里,请求宙斯为他提供一个安全的地方繁殖后代。

宙斯便叫鹰在自己的膝上生蛋,以为这样就安全了。但蜣螂知道这一消息后,便带了一个粪团,飞上天去,将粪团抛在宙斯的膝上。宙斯忙掩面捂鼻,慌忙站了起来,膝上的鹰蛋也落地粉碎了。

《伊索寓言》中还有其他许多精彩的篇章,如《龟兔赛跑》《乌鸦和狐狸》《狐狸和葡萄》《初次看见的骆驼》……

伊索创作的寓言故事中把奴隶主贵族常比喻为狮子、毒蛇、狐狸等,揭露他们的贪婪残暴,同时又歌颂了广大奴隶和下层平民顽强的斗争精神,鼓励人民团结起来,向贵族奴隶主做斗争。

伊索因为才智出众被从奴隶解放为自由民,在成为自由民以后,他曾经游历希腊各地,也曾在吕底亚为官,在他充当国王特使去德尔菲时被诬告亵渎神灵,公元前560年的一天,伊索被德尔菲奴隶主押到爱琴海边一块高耸的岩石上,被推下了山岩……

伊索在世时,他的寓言就在人民中间以口头文学的形式广为流传了,但当时并未编成书。公元前3世纪左右,伊索死后的二、三百年,一个希腊人把当时流行的200多个故事汇编成书,题为《伊索故事集成》,但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篇3:《战国策》寓言“作者”形象谈

关键词:寓言,器,朝秦暮楚

寓言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 博大而精神的中国文学因而更加绚烂, 其中先秦文学则构成了中国寓言的主体, 据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史》统计《庄子》中有寓言181则, 《列子》中有寓言99则, 《韩非子》中最多, 323则, 《吕氏春秋》283则, 《战国策》54则。《战国策》其成就之一就是大量的寓言故事, 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寓言故事使得《战国策》其书更加瑰丽隽永。在众多寓言中, 诸子寓言多用于阐明见解, 《战国策》寓言则同当时的内政外交密切联系, 更注重实用性, 内容丰富, 艺术手法多样, 而且也向世人展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其中将这些寓言脱之于口的“作者”们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本文所言寓言的作者, 无论原创于否, 只要该寓言出于其口, 既视其位该寓言作者。虽然他们说出这些寓言的背景目的不尽相同, 但这些“作者”如苏秦、张仪、淳于髡、苏代、甘茂等人却一直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 其人其事其言广为流传, 下面我们就这些“作者”形象做初步的探讨。

一、自我推销, 货卖于人

《战国策》所揭示的时代是周王室衰微, 你征我伐激烈竞争的时代, 国与国如此, 人与人亦然, 成败的关键则是能够成功的推销出自己, 很多人借助寓言推销自己。于是就有了这类“自我推销, 货卖于人”的“作者”。货卖帝王家, 这些寓言针对的对象首当其冲是统治者。寓言“骥遇伯乐”就是汗明向春申君推销自己。“汗明见春申君, 候问三月, 而后得见”面对如此难得的机会, 我们看汗明是怎样借助寓言向春申君推销自己的。

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 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 尾湛胕溃, 漉汁洒地, 白汗交流, 中阪迁延, 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 下车攀而哭之, 解紵衣以幂之。骥于是俛而喷, 仰而鸣, 声达于天, 若出金石声者, 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今仆之不肖, 厄于州部, 堀穴穷巷, 沈洿鄙俗之日久矣, 君独无意湔拔仆也, 使得为君高鸣屈于梁乎?” (楚策四)

汗明以落魄的千里马自寓, 那么能够接纳他的春申君就是伯乐了, 伯乐慧眼识珠谁人不想, 如此推销, 焉能不胜。再如“马不千里”段干越人也是以寓言向新城君推销自己。他通过马跑千里与缰绳长短的关系说明, 如果不中用他, 国家就不会得到发展, 这种自荐颇有策略, 巧妙的避免了直白和莽撞, 间接说明了自己的所想。还有馮忌, 也是通过向赵王讲述寓言“交浅言深”进行自我推销的。郭槐通过“五百金买马骨”成功将自己推销给了燕昭王。

然而这种向统治者直接推销的机会毕竟少之又少, 有时候为了有所作为, 还需要向统治者的宠臣近臣推销自己。甘茂自秦国逃出, 准备到齐国去, 他巧妙的向在齐国红的发紫的苏代说了一个“江上处女”的故事, 表明心迹, 成功把自己推销给了苏代, 苏代又设法将其推销给了齐王。

甘茂亡秦, 且之齐, 出关遇苏子, 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 有家贫而无烛者, 处女相与语, 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 谓处女曰:‘妾以无烛, 故常先至, 扫室布席, 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 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 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 (秦策二)

二、以己未器, 殚精竭虑

《战国策》寓言的这些“作者”们将自身视为服务君王服务于政治的工具, 他们小心谨慎, 献计献策, 甚至殚精竭虑的为君王谋划, 形成了“以己为器, 殚精竭虑”型群像, 又可详细划分为三个类型。

(一) 委婉进谏型

“智伯亡国”中的中期, “海大鱼”中的客, “邹忌窥镜”中的邹忌, “土偶与桃梗”中的苏秦, “田文擅功”中的淳于髡, “相马之工”中的客, “惊弓之鸟”中的魏加, “因小失大”中的庄辛, “徐涂侦梦灶君”中的徐涂侦, 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邹忌窥镜”中的邹忌, 他以自己妻妾客对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告诉威王“蒙蔽甚矣”。他们都借寓言巧妙的向上者进谏, 既达到了进谏的目的, 且形式精工, 易于接受, 给人以极大的心理愉悦。

(二) 诋毁他人型

该类型的“作者”“最为典型的就是狗尝溺井”的“作者”江乙, 就是借助这个寓言在楚王面前诋毁昭奚恤的。

江乙恶昭奚恤, 谓楚王曰:人有以其狗为有执而爱之。其狗尝溺井。其邻人见狗之溺井也, 欲入言之。狗恶之, 当门而噬之。邻人惮之, 遂不得入言。邯郸之难, 楚进兵大梁, 取矣。昭奚恤取魏之宝器, 以居魏知之, 故昭奚恤常恶臣之见王。 (楚策一)

用心之险恶, 言语之恶毒全然藏于寓言的形象生动之后了。

(三) 委婉反抗型

侍君侍主最重要的一条便是使用正确的方式, 虽然直谏乃至以死相谏之人不乏其有, 誓不折腰相对之人亦层出不穷, 然这毕竟是最愚蠢的做法, 面对掌管你荣华富贵乃至身家性命之人, 即便是反抗, 《战国策》寓言的这些“作者”们也选择了委婉, 反抗也委婉, 愤怒也理性。

“楚人有两妻者, 人?其长者, 长者詈之;?其少者, 少者许之。居无几何, 有两妻者死。客谓?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曰:‘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 少者和汝, 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 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 则欲其为我詈人也。” (秦策一)

面对张仪对自己忠诚的诋毁, 陈轸没有坐以待毙, 而是选择了反抗, 向秦王讲述了这个故事, 既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又给秦王留有余地, 以寓言反抗自保, 明智之极。在表达对君主不满, 维护自己权益的时候, 苏代的反抗最为经典, 面对有人在燕昭王面前诋毁自己, 燕王对其冷淡的形势, 他没有“怒发冲冠”而是以“忠信受笞”的老妇自喻。燕王非常直接的说“寡人甚不喜訑者言也”就是告诉你苏代, 我燕王不喜欢你这样说来说去的人, 苏代却笑着说媒人虽被讨厌, 但是嫁娶之事却远远离不开她们, 委婉的告诉燕王:你虽然讨厌我, 但是却要仰仗于我, 离不开我。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又留给了燕王面子。

三、“朝秦暮楚”天下共有

战国时期, 游说之士遍步天下, 货卖于人, 子不留人自有留人之处。在《战国策》的寓言中, 也可看出这些“作者”“朝秦暮楚”, 不能说他们不忠诚, 他们在服侍每位君主之时都是为其出谋划策、殚精竭虑的, 国家危难之时还能挺身而出, 以三寸之舌退敌百万雄师。我们称之为“朝秦暮楚, 天下共有”型“作者”, 是特定的历史条件造就了他们。

比较典型是有陈轸和苏秦。说“楚人两妻”时, 陈轸在向秦王证明自己的忠诚, 说“管庄子刺虎”“楚客吴歌”时, 是为楚国出使秦国, 既为楚国解忧, 又向秦王献策。“昭阳为楚伐魏, 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齐危, 陈轸又为齐王使, 见昭阳, 利用人性的自私为齐国解围, 告诉昭阳本以功成名就, 如若攻齐就是“画蛇添足”得不偿失。苏秦亦是这种“天下共有”型“作者”。史上苏秦挂六国相印风光无限, 他所言的寓言中, 也可以看出这点。“土偶与桃梗”劝谏孟尝君不要入秦。“柱山两木”苏秦为赵王使于秦, 返后三日赵王不见, 以该寓言表达自己对赵王的不满。

谓赵王曰:“秦乃者过柱山, 有两木焉。一盖呼侣, 一盖哭。问其故, 对曰:‘吾已大矣, 年已长矣, 吾苦夫匠人, 且以绳墨案规矩刻镂我。’一盖曰:‘此非吾所苦也, 是故吾事也。吾所苦夫铁钻然, 自入而出夫人者。’今臣使于秦, 而三日不

由《鲒埼亭集》反映出的治史理念

——全祖望学术思想探微

仇利萍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650000)

摘要:全祖望被认为是清代浙东学派精神的代言人, 毕生致力于乡邦文献的搜集整理, 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鲒埼亭集》内、外编88卷, 对其学术思想颇有体现。本文从史学理论的角度入手, 以《鲒埼亭集》所反映的治史思想为根柢, 通过对全祖望作为一名史学家的各方面素养进行阐述, 揭示出其具体的治史理念。

关键词:全祖望;鲒埼亭集;史学素养;治史理念

一、全祖望与浙东学派

浙东学派自南宋儒家一派演化而成, 至清“从梨洲、季野、谢山起以至于章实斋, 厘然自成一系统, 而其贡献最大者实在史学”, 杜维运在《清代史学与史家》中有言:“清代浙东史学, 自黄宗羲首创风气, 经万斯同、全祖望之发扬光大, 迄于章学诚而光彩焕发, 蔚为清代史学一大宗派。全祖望生于雍乾盛世, 距明亡将及百年, 对鼎革之际忠肝义胆卓行奇节之士, 汲汲表章, 不遗余力, 以盛世之民, 述亡国之痛, 刀锯鼎镬之诛, 若有所弗睹, 尤为此种精神之所激励奋发。浙东史学, 一脉相承, 渊源不异, 而于黄万二氏最能见浙东史学之博雅, 于章氏最能见浙东史学之识见, 于全氏最能见浙东史学之精神”。可见全祖望上承黄梨洲、万斯同之学, 下启章学诚, 在浙东学派中起着重要作用, 遂笔者定位于全祖望及其《鲒埼亭集》, 从史学理论角度入手, 通过对全祖望自身素养各方面的阐述, 以揭示其治史理念。

二、从全祖望自身素养观其治史理念

(一) “通才”之学——从知识结构上讲

全祖望治学“渊博无涯俟, 于书靡不贯穿”, 其一生著述颇丰, 史学思想卓有见地。其学术成就主要有:《鲒埼亭集》内编38卷、外编50卷, 《经史问答》10卷, 《鲒埼亭诗集》10卷, 续补《宋元学案》100卷, 《汉书·地理志稽疑》6卷, 《仓田录》, 《续甬上耆旧诗》, 三笺《困学纪闻》、七校《水经注》, 还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书数种, 纂辑晚明史;其主张由理学而入史学, 精于宋明理学, 每论朱陆学术之异同所见甚明, 《淳熙四先生祠堂碑文》有云:“陆子之学近于上蔡, 其教人以发明本心为始事, 此心有主, 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 至其戒束书不观, 游谈无根, 是即朱子讲明之说也”;其注重地理学、金石学与历史研究的关系, 认为前者对后者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在《鲒埼亭集》中多有体现。由此可见, 全氏知识结构之“博”、“通”, 清代学者阮元对其称赞说:“经学、史才、词科三者, 得一足以传。而鄞县全谢山兼之”。

(二) 搜集文献、表彰节气——从社会责任与献身精神而言

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认为:“历史学家即是他所属的那个社会的产物, 同时又是那个社会的自觉或不自觉的代言人”。作为“社会的自觉或不自觉的代言人”, 是对史家社会责任在认识上一种表现;而对于全祖望来说, 其对自身负有的社会责任的认识表现在毕生致力于近代当代之文献搜集整理, 其言曰:“呜呼!故国乔木, 日以陵夷, 而遗文与之俱剥落, 征文征献, 将于何所?此予之所以累唏长叹, 而不能自已也”。

在进行文献搜集整理这一工作时, 全氏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 详加考证, 力求反映社会现实。细读《鲒埼亭集》, 其中广泛真实地记载了明末社会各阶层抗清斗争之情景, 在《明太傅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华亭张公神道碑铭》中记载顺治八年九月, 清兵攻破翁州, 明太傅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张肯堂阖门为国殉难之事, “大兵入某家, 至所谓雪交亭下, 见遗骸二十有七, 有悬梁间者, 亦有绝儇而坠者, 其中珥貂束带佩玉者, 则公也”;见, 无有为臣为铁钻者乎?” (赵策一)

“忠信得罪”中, 苏秦在燕国因谗言被冷落, 以老妇自喻, 形象生动, 坦诚的表白了自己。

总而言之, 这些“作者”以他们的机智、善辩活跃在文学和历史的舞台上, 渊源流传, 经久不息, 他们其人其事给后人极大的启迪和鼓舞。

在《亭林先生神道碑表》中, 记载顾炎武多次严词拒绝清廷的征召, “方大学士孝感熊公之自任史事也, 以书招先生为助, 答曰:‘愿以一死谢公, 最下则逃之世外。’孝感惧而止。戊午大科诏下, 诸公争欲致之, 先生豫令诸门人之在京者辞曰:‘刀绳俱在, 无速我死。’次年, 大修《明史》, 诸公又欲特荐之, 贻书叶学士讱庵请以身殉, 得免”。通过真实地再现这些历史事件, 总结一代兴衰的经验教训, 说明政治得失, 体现了史家的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

全祖望为史学之献身精神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 其为取信史忍辱负重, 不避讳。统治阶级对汉族知识分子实施高压政策, 以致许多史学家不敢直笔书史, 造成大量文献的脱落、湮没和讹误。全祖望不因循潮流, 力求搜集完整的晚明资料, 其“念自明季迄今又百余年, 不亟为搜讨, 必尽泯没, 乃遍求之里中故家及诸人后嗣, 或閟不肯出者, 至为之长跪以请”。其次, 极具批判意识。全氏强调据实而书史, 对伪学者如钱谦益、毛奇龄之流, 则直接揭穿其假面目, 所作《萧山毛检讨别传》痛斥毛氏着书之不德。全氏亦对秽史予以猛烈抨击, 《访方翼明事》有曰:“邹氏明季遗闻秽诬不堪, 其为张搢彦、李明睿、王变各曲笔增饰, 是思以双手掩天下目也”。

(三) 独断之学——从其学风而言

全祖望治史, 不满足停留在前人著述考订的基础上, 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主张由经入史, 经世致用。清代浙东学派自黄梨洲开山以来, 竭力倡导经史并重, 谓“受业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 方不为迂儒之学”。全氏治史注重寻其源流, 以经学为根柢, 经史相翼相证, 推崇西汉刘向所谓“欲以传经之学感悟其君”和“以经术经世务”。第二, 强调史意, 彰显史家撰述旨趣及独到见解。在历史撰述方面, 全氏详细分析古代史书的利弊得失, 不囿于体裁常例, 著《钱忠介公年谱》;在体例方面, 强调史表的作用, 认为史表可以补列传之不足, 如若无表则“传不得不多, 传愈多, 事愈繁, 而其中或反有漏而不举者”。第三, 反门户之争, 广求精微。明中叶以后, 各地普遍出现“宗朱排陆, 宗陆排朱”门户之争, 全氏对这种附门户相互诋毁之陋习甚是不满, 其有言:“讲学当去短集长, 和同受益, 不应各持其门户”、“夫门户之病, 最锢人”, 在全氏看来, 学术只有综合各派之长才会不断进步, 须“于广大之中求精微”, 不应固守前人所成, 当“博考之, 深思之, 力求其是”。

全祖望学识渊博, 不为仕途所累, 不惧文化高压政策, 致力于乡邦文献的搜求整理, 维护信史原则, 坚持独断之学,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对全氏自身素养的阐述, 也再次印证了浙东学派“重当世, 明近代, 表章人物, 尊崇文献, 褒奖气节, 发明幽隐, 维持天地宇宙间正气”之精神。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2]魏征.隋书·经籍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73.[3王钟翰校注.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87.[4]何炳松.浙东学派溯源[M].北京:中华书局, 1989.[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6]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7]杜维运.清代史学与史家[M].北京:中华书局, 1988.

[8]朱铸禹校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参考文献

[1].何建章.战国策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 1990.

[2].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选[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2.

[3].蓝开祥.略论《战国策》寓言.西北师大学报[J].1985 (5) .

[4].曾广开.《战国策》寓言浅论[J].许昌学院学报, 1989 (4) .

篇4:让“作者简介”架起一座桥梁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者简介;文本对话

小学语文教科书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备注了作者,但对这些作者的介绍,有多少是我们广大教师经过精心了解、有机整理并传递给学生的呢?有多少作者是在学生内心留过痕迹的呢?似乎不太确定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这往往是大多数老师所忽略之处,就算是众所周知的大家,教师往往也在揭题导入环节后以“姓名、生卒、作品”等贴标签式的内容作简单介绍,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根植于学生的内心。对“作者简介”的无视之、淡视之、模式之,使得“作者简介”在课堂上匆匆地来,在学生心里匆匆地走,“水波不兴,心静如水”,学生敏感而鲜活的心也变得迟钝麻木了。让独具匠心的“作者简介”令学生为之怦然心动,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背后,与之进行思想情感的对话和碰撞,语文课堂会绽放更绚烂的光彩。笔者在此谈一点自己的拙见,只求抛砖引玉之用。

一、知人论世,追寻真情实感

《难忘的一课》一文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情,“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中一再反复,是教学的重点,它非常直接而又强烈地表达了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作者也被台湾教师教授这句话的场景所深深打动。笔者在备课时,脑海中始终萦绕着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简简单单的9个字就能让作者如此心潮澎湃、情难自抑呢?于是多方查阅资料,整理了这样一段资料,在学文后出示:

本文作者名叫雷观成,笔名田野,四川成都人。1923年出生,1946年毕业于原国立政治大学。田野大学毕业便去了台湾,曾在一家航业公司的海轮上当见习水手;后又在台北师范学校任教;还在一家洋行任过职。在台湾的每时每刻他都想念着祖国大陆,他曾在作品《怀念》中写道:“因为,我怀念大陆,而且是,我曾经为之朝思暮想的、为之战斗过的新生的祖国的大陆!”思念到无法忍耐时,他经历了生死考验的“偷渡”,千辛万苦回到了大陆,直到26年后,才和台湾的家人取得联系。

师:哪些内容深深地打动了你?

生:“思念到无法忍耐时,他经历了生死考验的‘偷渡,千辛万苦回到了大陆,直到26年后,才和台湾的家人取得联系”让我感动。因为作者为了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偷渡”回祖国,实在是太了不起了。

生:我对“曾在作品《怀念》中写道‘因为,我怀念大陆,而且是,我曾经为之朝思暮想的、为之战斗过的新生的祖国的大陆!”深受感动,因为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无时无刻不思念着自己的祖国,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思念。

《孟子·万章下》中指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反之,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就会变得肤浅,甚至会成为空中楼阁,变得难以确认和把握。《难忘的一课》旨在表达台湾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但文章往往是作者情感的真实表达,正因为作者内心也积蓄着满腔的爱国情感,以致于这简简单单的一节课能让作者产生如此大的共鸣。以上这段“作者简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立体、全面的作者形象,让文中的“爱国情”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蔓延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二、文以载道,凸显主题思想

宋朝的理学家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有言:“文所以载道也。”意思是说写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同样,教科书中一篇篇佳作也有其各自的主题思想,是作者用来诉说自己的“理”,但这些“理”学生未必都能领悟,借助“作者简介”,往往会有事半功倍之效。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课,文章的作者伊尔莎·斯奇培尔莉是作家,也是一名服装设计师。文章记叙了“我”人生道路上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的时候,就是父亲从小的教诲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条路试试”的灵感和勇气,最后走出困境取得成功。但如果在教学时,只教授文本本身,学生获得的内心体验还是只停留在说理的层面上,还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为了把这个“理”灌输到内心深处,在教学内容结束后,出示“作者简介”:

她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名的服装设计师之一。1927年在巴黎开设自己第一家服装设计沙龙,追求设计的创新性,她第一个设计了护肩,毛皮织物和将拉链染成和衣服相同的颜色。她与当时著名画家联系密切,并聘请他们参与纺织品的设计,把超现实主义风格引入服装设计中,掀起服装新风格的热潮。

文中讲到“我”在服装设计中遇到的困难得到解决,以及这段简介中提到作者的成功,都很好地证明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个深刻的道理。这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之所在。如果没有这份“作者简介”的扩充,学生对课文中所阐述的道理理解得一定不够深刻。

主题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它是作者通过对其所选材料进行艺术加工、提炼、塑造出人物形象及揭示人物高尚情操、美好品质、深刻哲理的载体。如何让学生更直接地触摸到文章的灵魂,就需要教师的智慧。让“作者简介”为这两者之间搭一座天梯,定会让课堂教学成就无限精彩。

三、文如其人,体味文体风格

每个作家的作品都会有其独特的风格,而吸引读者的也往往是他们身上这独具一格的个性。《“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由意思完全相反的两个词组构成的课题就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而且文中所叙述的父母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评价的事情在学生身上也有過体验,学生读来备感亲切。在感受长大后的巴迪明白了父母亲截然不同的态度的良苦用心后(课文第16节),教师启发学生,父母不同的爱的方式对其的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在作者巴德·舒尔伯格的其他作品中也能充分感受到,出示:

巴德·舒尔伯格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在他68年的写作生涯里,共创作了34部作品,其中13部被拍成电影或搬上舞台。所出版的作品有《在滨水区》《码头风云》《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

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样,在上述的作者作品标题中可以看出,大多也由一组组意思完全相反的词组组成,可见作者喜欢惯用辩证式的词组并非偶然,可能是其父母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使他形成了他特有的写作风格,也正因为他的独具风格,使他跻身于美国畅销书作家的行列。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语文教学的美妙之处就在于此,在那里,没有时空界限,没有心灵隔阂;在那里,想象的空间无边生长,思维的翅膀纵情飞翔。让“作者简介”成为这一道桥梁,引领学生徜徉于一篇篇文章佳作,和古今中外的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使学生在与作者、文本、自我对话的过程中获取智慧、经验和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韩信利.语文教学中作者简介的艺术探讨[J].信息教研周刊,2013(2).

[2]刘金梅.浅谈作者简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学习,2012(11).

[3]师延峰.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介绍作者”的有效性[J].语文报·教师版,2008(4).

篇5:《口技》资料:作者简介

据乾隆《晋江县志》卷一说:“林嗣环字起八,由安溪徙晋江。”又据乾隆《泉州府志选举志》称:“林嗣环,崇祯十五年壬午科(1642年)举人,顺治六年已丑科(1649年)进士。”他官至广东海南副使,驻琼州。《县志》称他:“有风裁,在任多惠政。以拒琼帅府(琼州驻军统帅)执戮番舶之议,尚、耿二潘(清朝派去统治广东一带的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共嗾帅劾之,被逮问。慷慨力陈潘兵不法事,由是调耿藩于闽,嗣环落职。”罢官之后,因原籍福建已是耿精忠的辖地,为防备耿的报复打击,他不敢回家,就“寓西湖,日倘徉湖山诗酒间”。因他对海南岛人民有善政,“卒,琼人设主祖包拯祠中”以纪念他。

林嗣环的著作有《铁崖文集》《海渔篇》《南纪略》和《荔枝话》等书。《荔枝话》署名“晋林嗣环铁崖著,”可知他又号铁崖。林嗣环颇关心生产,《荔枝话》记载明末清初闽南荔枝的`品种、生产和供销情况。

亦有人认为《口技》是金圣叹所写。早在1962年,聂绀弩先生就宣布:林嗣环抄袭金圣叹的文章被他“捉住”了。聂先生说,林嗣环《秋声诗・自序》(即《口技》)与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第六十五回总批文字大同小异,而金批《水浒》刊行早于收录《秋声诗・自序》的《虞初新志》四十年;又说:“《秋声诗・自序》是康熙癸亥(二十二年)的‘时贤’所作,而金圣叹的《水浒序三》,记时为‘崇祯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去康熙二十二年已四十一年,金氏本人已死二十二年(被杀于顺治十七年)”,著名《水浒》专家张国光先生著文,指出应将《口技》的著作权归给金圣叹,他从行文整体角度,论证了林嗣环抄本拙劣。这个意见,亦未引起足够重视。

篇6:《海滨仲夏夜》资料:作者简介

《海滨仲夏夜》写于1962年。本文节选的是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几个描写海滨仲夏夜景色的片段。

原文在最后还有一小节,录在下面,以便教师备课时较好地领会课文最后这段话的思想感情:

篇7:《盘古开天辟地》资料:作者简介

《盘古开天辟地》有关资料:作者简介

《盘古开天辟地》有关资料:作者简介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8:伊索寓言简介

从作品来看,时间跨度大,各篇的倾向也不完全一样,据推测,它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可以看作是古希腊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集体创作。《伊索寓言》意为“伊索的寓言集”,伊索,可能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作者。一小 部分是后人创作,寄在伊索这位大师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文学的 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人们常常忽略它,然而它的价值并不亚于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和悲剧。《伊索寓言》大部分是拟人化的动物寓言,少部分以普通人或神为主人 公。通过生动的小故事,或揭示早期人类生活状态,或隐喻抽象的道理,或暗示人类的种种秉性和品行,多维的凸显了古希腊民族本真的性格。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

《伊索寓言》,来自民间,所以社会低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得到了较突出的反映。如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挞;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对社会不平等的抨击;对懦弱、懒惰的讽刺;对勇敢斗争的赞美。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好人,怎样辨别是非好坏,怎样变得聪明、智慧。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生活和斗争的概况、提炼和总结,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遗产。

《伊索寓言》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其中《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乌鸦喝水》、《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孩子们》、《蚊子和狮子》、《狼来了》《公鸡与宝石》《北风与太阳》等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

这是世界上拥有读者第二多的一本书,它对西方伦理道德、政治思想影响最大。它是东西方民间文学的精华,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也是影响人类文化的80本书之一,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

篇9:论语的作者_作者简介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在汉魏时期失传。

据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绍,首轮红外扫描后,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中发现疑似失传约18的《齐论语》。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D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3]

宋儒朱熹将《论语》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又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为“四书五经”。

人物轶事:

孔子行礼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评赎奴隶

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他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从鲁国人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评落水救人

有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的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孔子与自然山水

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 ,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 《论语・雍也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篇10:《<伊索寓言>》资料:作者简介

篇末说:“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爱慕虚荣,自高自大,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不被人尊重。

故事主要是通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对话来叙述的。

先交代一句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雕像者店里,是怎样来的。“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他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的身价和荣誉,真是“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

赫耳墨斯与雕像者的对话,先后谈了宙斯、赫拉和赫耳墨斯雕像的价格,都是一问一答,基本格式大体一致,但是写得略有变化,显得活泼。

赫耳墨斯每一次发问的提示语都有所变化:

1.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

2.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

3.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

第二次发问时,着意写了他的表情“笑着”,赫耳墨斯为什么“笑”呢?因为他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那赫拉的雕像更等而下之了,自己肯定能超过这个价格,似乎满有把握,不成问题,所以露出了骄矜的表情,笑了。虽然只着一“笑”字,那形象就写活了。

第三次发问着意刻画他的心理活动。他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他竟然以为自己的身价能超过父亲作为最高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话下,这是何等狂妄。他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而雕像者一定是势利的,阿谀奉承的,他这样猜度别人,足见他自己心灵的卑劣。

三次发问,由平静而微笑,微笑显示了他心理的变化,此后心理更不平静,虚荣心越发旺盛,在这样的发展中见出情节的波澜。

再看问句也写得同中有变:

1.值多少钱

2.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3.这个值多少钱

“值多少钱”四个字用反复,而主语有的省略,有的写明,有的用代词。

雕像者的回答也略有区别:

1.一个银元

2.还要贵一些

3.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第一次用确数,第二次比较而言,只说概数,第三次不用数词,贬低得一分不值。

对雕像者的形象并无一字表情和心理的描写,但是,闻其声,见其人。他看透了对方的心理,面对一个对最高神如此轻慢的人,他以平静的口气,巧妙地给予辛辣的讽刺。

第三次的问答,构成鲜明的对比。赫耳墨斯心想对他会更尊重些,不料雕像者竟然把他算作添头,白送,无异于兜头一瓢冷水。两层铺垫,一个对比,揭示了寓意。篇末水到渠成地点出了寓意。

自我估价与客观评价是反向的,自我估价越高,客观评价越低。只有谦虚,才能受人尊重。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全篇可分为两个层次。前面交代赫耳墨斯到雕像店里去的原因;后面是文章的重点,叙述赫耳墨斯与雕像者的对话。

故事开头,用“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开门见山地说明他到人间去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人们对自己的评价,而是去欣赏人们崇拜自己的盛况。寥寥数字,画龙点睛地勾画出了赫耳墨斯自命不凡和爱慕虚荣的性格。接下去是一个过渡句:“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这句话承上启下。正因为他变成凡人的.样子,雕像者才敢给他直率的评价。

第二层次,由三问三答组成。赫耳墨斯先问宙斯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值一个银元。“他笑了。”笑什么?笑宙斯像价值太低!“笑”,这忙里偷闲的一笔,使赫耳墨斯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之后,他又问赫拉的像值多少钱,雕刻家说还要贵一些。这一问一答,是必要的过渡,为下面文势的陡转预作铺垫。接着,作者插入简短的心理描写:“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段内心刻画,既揭示了赫耳墨斯自命不凡的原因,又深化了他骄傲自大的性格。当赫耳墨斯问自己的像值多少钱的时候,雕像者的回答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我们可以想见,这个无自知之明的天神,听到如此回答,定然惊得目瞪口呆。这个出奇制胜的结语(雕像者的评价)同赫耳墨斯的自我估价,自然地形成鲜明的对照。行文至此,戛然而止,而讽刺妄自尊大、告诫人贵有自知之明的主题,也就不点自明。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短小精悍,主题突出。全文用白描手法,以叙述为主,间或缀以描写。如赫耳墨斯听到雕刻家说宙斯像只值一个银元后,作者插入“他笑了”的细节描写;在赫耳墨斯看到自己的像后,又写了他的心理活动,使这个自命不凡的天神,神情毕肖。由于叙中有描,描叙结合,增强了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

在结构上,本文巧妙地运用了反衬手法。全文仅一百五六十字,除雕像者的最后一句答话外,大部分文字都着墨于赫耳墨斯的自命不凡的描写,最后用雕像者的“假如你买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的答话,轻轻一笔,如烘云托月,点出了自命不凡的实际价值,而作者讽喻之意亦暗寓其中。全文玲珑剔透,错落有致,足见构思之精巧。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伊索寓言>》资料:作者简介】相关文章:

伊索寓言作者范文06-04

伊索寓言简介范文06-04

读伊索寓言04-11

伊索寓言读书04-25

伊索寓言集05-02

《伊索寓言集》05-14

《伊索寓言》读书汇报05-22

伊索寓言读书笔记05-27

伊索寓言全集故事04-07

读伊索寓言范文05-19

上一篇:四年级语文下册 陈嘉庚办学 一课一练练习 语文S版下一篇:垣曲县民政局积极开展自查自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