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固本常态化

2024-06-24

强基固本常态化(通用8篇)

篇1:强基固本常态化

标本兼治化积案 强基固本促和谐

周蔚芬

2011年第6期 ——政治建设

信访积案化解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近几年来,黄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信访工作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城市转型矛盾多发的市情特征,统筹构建综治信访维稳三位一体的大格局,深入推进社会矛盾特别是信访积案化解,采取攻、化、防、控“四字化解法”,累计化解积案930余件,有效解决了一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疑难问题,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

一、强化目标责任,大员上阵“攻”积案。坚持把强化目标责任作为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各级党政“一把手”抓积案化解的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制和责任追究制。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信访积案化解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四大家”联席会、市综治信访维稳领导小组工作例会,研究部署信访积案化解工作。对基层单位无法解决的信访积案落实“五包责任制”,市“四大家”领导和法检两长每人包案化解1至2件,息访率达100%。同时,要求各地各部门全面落实“一纳入三挂钩”,即把信访工作纳入综治“一票否决”和目标管理考核,把积案化解列为重要考核指标之一,与年度考核奖励、干部提拔任用、评先评优挂钩。近3年来,市财政每年拿出60万元奖励目标管理年度考核优胜单位、积案化解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全市正县级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全部建立综治信访维稳实绩档案,先后对40多个因信访工作和积案化解工作不力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黄牌警告和“一票否决”。

二、强化高位协调,专班跟进“化”积案。坚持把强化高位协调作为重要手段,建立周一、三、五定期研究化解信访问题和涉稳专班化解积案制度。市委、市政府对重点信访积案从“有理设定”、“有解设定”出发,依法依规按政策实行高位协调化解,从去年6月20日起每周一、三、五晚上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协调重大疑难信访问题,由市领导协调落实化解方案,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配置资源,明确处理意见,交由基层组织和工作人员落实到位。市委书记王建鸣先后主持召开疑难案件协调会10多次,成功协调处置征地拆迁、国有商业门面拍租等一大批重大疑难信访积案。同时,市委、市政府组建和调整充实2个全市重大突发性事件和重大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专班及43个利益性、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专班,落实“席位制”、分级负责制和跟踪沟通、协调、化解、稳控、处置的挂案包保制,市、县(市、区)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挂帅,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一对一解决问题,并组建由“两办”督查(办)室、信访、纪检、政法等部门参加的4个联合督查组,指导协调督促化解各类信访积案,妥善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三、强化源头治理,关口前移“防”积案。坚持把强化源头治理作为治本之策,实行过程控制、环节化解,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类积案发生。抓风险评估,分类梳理决策决定、执法执纪、行政作风、项目建设、民生问题等矛盾产生源头,制定出台《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期间,全市6大类、62个、总投资600多亿元的重点项目全部进行风险评估和科学论证,未引发一起群体性事件;抓矛盾排查,建立健全“市、县、镇”三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分季度、分重点时段组织开展拉网排查,年均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万余起,做到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抓领导接访,把“四访促和谐”与县(市、区)委书记大接访活动紧密结合,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抓网络信访,构建“市长热线电话、书记市长电子信箱、短信、视频”四位一体投诉受理平台,实行全网络覆盖、全天候受理、全过程督办,共受理各类事项19217件,按期办结率、反馈率、群众满意率分别达97.1%、86.3%、78.1%,打造了投诉便捷、处理快捷、文明有序的“绿色信访”新通道。

四、强化基层基础,夯实一线“减”积案。坚持把强化基层基础作为重要保障,加强基层组织和队伍建设,切实减少各类信访积案发生。健全机构队伍,调整完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信访工作机构,市直部门单独设立信访工作机构14家,乡镇(街道)配备1至2名专兼职人员;设立调解组织,建立健全党委政府主导下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大调解”体系、“第三方”调解机制、专业性调解仲裁组织;加强硬件建设,加大接访中心、办公场所、车辆配置、信息系统等硬软件建设力度,设立市、县两级“群众来访接待服务中心”,规范有序地化解各类信访疑难问题;加大经费投入,在市财政预算原则压缩市直部门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10%的情况下,信访工作经费足额纳入预算并适度上调。设立信访解难专项基金,如大冶市近年投入信访积案化解资金3000余万元,为解决疑难信访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者系中共黄石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

篇2:强基固本常态化

一、组织领导

成立了以主任赵武贵为组长,副主任赵新天、宋海燕为副组长,调研员和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信访维稳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综合科和信访科负责。

二、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一是制作《信访条例》宣传展板放置于信访接待大厅,方便信访群众认真学习信访政策法规,文明上访;二是由我办出资,联合天马镇政府,在建华高基中心村、金玉村焦家大院、金玉村岳家大院、绿凤村安置点等四个新农村安置示范点建设小区文化宣传栏,对信访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灾后重建政策等进行广泛宣传;三是大力推行领导干部下访制度,利用乡村夜话等方式与移民进行交流,拉近与移民的距离,做到工作推进有难度的地方必去、群众反映问题多的地方必去、反映问题较尖锐的地方必去。

三、完善信访、维稳、排查工作机制 牢固树立“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信访维稳工作责任相关规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问题解决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一是按照信访条例和相关规定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涉稳问题排查制和信访登记调处制度,做好移民信访接待和处理工作;二是坚持定期研究信访维稳工作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党组或办务会,专题听取移民信访维稳工作汇报,研究部署移民信访维稳工作,解决移民信访维稳工作的具体问题;三是完善领导干部包案制度,对重大和疑难信访维稳问题,落实“五包”:即包掌握情况、包解决问题、包教育转化、包稳控管理、包依法处置;四是完善移民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坚持“预防为主、防范在先”和“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原则,把移民信访维稳工作的重心从事后处置转移到事前排查化解上来;五是完善移民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按照市委政府关于做好信访大调解工作的要求对移民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要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六是完善重大信访维稳信息报送机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送移民信访维稳信息,做到上下沟通、左右配合、合力化解;七是完善维稳方案和预案,确保遇有情况快速处置;八是完善机关干部包乡制,实行一人对一镇,保障信息畅通。

四、调处化解情况

2009年,在我办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化解振兴矿制品厂职工集访两次,移民信访接待133件,289人次,分别比2006年和2007年平均接待量减少485件1654人次,减少78.5%和85.1%.今年1—5月共接待移民上访53件,157人次,比历年同期减少191件,426人次,信访办结率100%。

五、强化自身队伍建设,服务我市大局

篇3:强基固本常态化

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治党建党的制度、规定, 两来年, 经过敬终如始的严格执行和强力推进, 一个新的从政生态基本构建, 并渐成新的常态。各级领导干部的“官念”、作风、生活乃至从政方式为之一新, 为民、务实、清廉成为做官的价值追求, 廉洁从政成为立身之本, 工作状态呈现出守规矩、敢干事、能担当的特点, 从政心态逐渐趋正, 法律意识、政策意识、纪律意识、红线意识、底线意识大为增强。

当前从政环境呈现出的新常态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我们必须倍加珍惜。但是也要看到, 目前取得的成果还只是阶段性的, 还有些是在高压态势下取得的“, 不敢腐”的威慑力初步形成, 但领导干部“不想腐”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尚未完全形成, 距离“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淳”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巩固这个新常态, 重塑并大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 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维护并保持这个来之不易的新常态, 必须构建从政环境新常态的常态化机制, 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 提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是营造和保持良好从政环境的核心

领导干部的党性、觉悟、作风问题是从政环境的核心。“新常态”意味着对于领导干部的要求不同于以往, 更不是一种“运动”, 而是将长期、常态化地存在。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提高适应从政环境新常态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做到对新常态认识到位、落实到位, 把习总书记提出的“坚守正道、弘扬正气“”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肃纲纪、疾恶如仇”“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五个方面的要求作为提高党性修养的核心内容,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牢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从政信念。一要健全和强化经常性的学习机制。要不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新精神和新要求, 系统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 切实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和历史使命, 从思想认识上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和“我是谁”的问题。二要继续强化理想信念和从政道德教育。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践行, 为全社会做出表率;要突出权力观、事业观、政绩观教育, 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要持之以恒地严格践行“三严三实”的要求, 使“三严三实”成为领导干部谋事做人永远的基本准则。三要继续强化党风党纪教育。要牢固树立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 要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组织意识、程序意识和原则意识, 引导和约束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 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凝心聚力维护党的团结, 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协调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严格扎实贯彻落实。

2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是营造和保持良好从政环境的根本

靠法律和制度改善从政环境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也是对当前维护和保持从政环境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走向反面。”好的制度本身就是最稳定、最持久的良好环境, 对人的行为发挥着指引、评价和矫正等重要作用。当前, 优化政治生态, 加强从严治党的制度建设, 一方面要把现有的行之有效的各项制度规定和措施严格地持之以恒地贯彻执行下去;另一方面要不断细化完善制度, 进一步加强制度规定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具体化, 进一步严格完善党内生活制度、地方党委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和干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干部作风常态化制度、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问责制度等。健全和完善从严治党的各项制度标准应更高、要求应更严, 以不断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法制化水平。同时, 制度执行要更硬, 监督落实要更强, 问责奖惩要更实, 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充分发挥制度建设管长远、管根本的功能, 为营造和保持良好的从政环境提供根本保障。

3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选准用好干部是营造和保持良好从政环境的关键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 见贤思齐则蔚然成风”。每个干部的思想行为都在营造从政环境、改善政治生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 选准、用好干部不仅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 如何选人用人, 也直接决定着从政环境的优劣, 直接决定着人民群众对从政环境的认识和评价。以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营造和保持良好从政环境、优化政治生态, 要在以下五个关键环节上下功夫:一要彰显以德为先、科学发展、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 使各级干部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深化改革、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二要切实坚持好干部的选拔标准。要把新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作为选人用人的“总章程”和“铁规矩”, 科学量化干部选拔任用标准, 确保用最严格的规章制度选人用人。三是进一步严格完善干部选拔程序、确保干部考察科学真实。要“健全组织部门近距离接触干部和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干部的考察机制和办法”“, 要综合运用纪检、巡视、政法、信访、审计等相关信息”, 防止考察失真失实, 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上岗”。四要强化源头预防和过程治理。继续惩治任人唯亲、买官卖官、跑官要官、拉票贿选、违规用人等不正之风, 加大对选人用人的全程监督和倒查追责力度。五要不断优化选人用人机制。打破能上不能下的旧常态, 及时清理调整不合格不称职干部, 纯洁干部队伍, 确保干部队伍良好的“新陈代谢”, 并始终充满朝气活力, 保持强大的正能量。要通过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 培养和选拔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让他们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带领群众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砥砺品质、提高本领, 同时, 以称职的党员干部的言行优化并保持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的新常态。

4 坚定不移地惩治腐败是营造和保持良好从政环境的有力保障

政治生态恶化的首要标志就是腐败, 坚决有效预防和惩治腐败是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的有力保障。十八大以来, 党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 力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当前在推进“四个全面”协调发展, 在优化和巩固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新常态的新形势下, 要坚持标本兼治, 坚定不移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一要加大惩戒力度, 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和社会氛围。一方面要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 加大执法力度, 努力提高案件查处率, 充分发挥严查腐败案件的巨大震慑功能;另一方面, 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对于已浮出水面的案件, 加大惩治力度, 提高违法成本, 减少腐败收益, 使腐败分子得不偿失而不敢腐败。二要扎紧制度的笼子, 形成“不能腐”的防范机制。要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创新, 从源头抓起, 完善和规范各项制度, 透明工作流程, 通过一整套完备的制度、法制和机制规范领导干部对公共权力的使用, 形成领导干部“不能腐”的制度体系。三要牢筑思想防线, 使“不想腐”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要不断加强党性锤炼, 强化廉政教育培训、扎实廉政谈心谈话, 使各级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能自觉地限制私欲的膨胀, 使廉洁从政真正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一种信念。

5 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是营造和保持良好从政环境的重要支撑

良好的从政环境, 需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作支撑。一方面, 优良党风、政风能带动社会风气好转和优化;另一方面, 优良的社会风气亦能推动从政环境的净化和优化。党的各级宣传部门和思想宣传工作者要采用多种形式, 充分利用新媒体, 以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坚持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净化社会环境。一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 特别是要抓好网上舆论工作, 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要营造祛邪扶正、惩恶扬善的舆论氛围,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各方面宣传工作之中,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追求和实际行动;三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强化廉政文化的社会效应。要把廉政文化建设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与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融为一体, 形成强大的社会效应。

6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增强信心, 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 适应新常态, 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 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 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 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转入新常态, 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同时,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也将呈现新特征, 迈入新常态。把广大人民群众对清廉政风的要求变为一种文化自觉, 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清正廉洁的良好氛围, 以优良的民风和社会风气促进从政环境净化和优化。

参考文献

[1]金碚.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15 (01) .

篇4:强基固本常态化

中图分类号:R256.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5-0064-02

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临床中常见的中老年人所患疾病,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肺心病两类,临床上以后者多见。笔者于2013年1月—2014年10月采用其验方固本祛痰化瘀汤配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病人,并与单纯西医治疗组对照比较,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观察病例均为住院病例,共60例。按入院顺序编号,奇数为治疗组,偶数为对照组,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7.5岁;本次发病病程平均15d。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60~76岁,平均年龄66.3岁;本次发病病程平均13.5d。2组的年龄、病程、症状和体征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均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及1980年全国第3次肺心病专业会议诊断标准,严格遵循研究设计要求的排除标准及配对条件,选择了60岁以上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中符合中医喘病肺肾两虚,挟痰挟瘀型病例60例,均衡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组)各30例。按前述两个标准,以中医理论指导为主。主要临床表现:喘咳,动则加剧,心悸,气不接续,胸闷如窒,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舌质紫有瘀或舌红有瘀苔腻,脉微疾或结、代。辅助检查:①、DR检查可见肺动脉高压征,如右下肺动脉干扩张;右心室扩大等。②、心电图检查见右心室肥大,如心电轴右偏、重度顺钟向转位及肺型P波等。③、血液检查见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升高。排除中西药过敏体质,精神病,肝炎活动期,肺结核活动期(包括骨结核)及其它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患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西医控制感染、氧疗、控制心力衰竭、对症支持等方法进行治疗。中药用固本祛痰化瘀汤药物组成:黄芪25 g,白芍15 g,太子参25 g,杏仁12 g,地龙12 g,瓜蒌壳12 g,桃仁12 g,丹参12 g,蛤蚧粉(冲服)6 g,冬花15 g,胆南星12 g,川贝母(冲服)9g,葶苈子12 g,桔梗10 g。分别取汁200 mL混合,分3次口服,每日1剂。

在治疗过程中,为保证组别间的均衡性,严格做到了:(1)护理及支持疗法的措施2组相同。(2)营养条件相似。(3)各组治疗期间均禁食生、冷、酸、豆类食物。

2.2对照组单纯给予西医控制感染、氧疗、控制心力衰竭、对症支持等方法治疗。

2组均治疗10 d为1疗程,治疗期间逐日观察疗效,1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结果,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关于喘病的疗效判定标准:治愈:喘咳及其它症状消失,试验室检查明显好转;好转:喘咳及其它症状好转,试验检查有改善;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

3.2治疗结果治疗组30例,其中治愈6例,好转19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30例,好转11例,未愈19例,总有效率为36.7%。

3.32组病例的住院天数通过分别计算平均住院日,结果:治疗组平均住院日为13 d,对照组平均住院日为18 d,前者较后者缩短了5 d。分别接受两种方法治疗的60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异常反应,说明两种疗法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4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原发病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所致的心脏病,按原发病的不同部位可分为三类,即:①支气管、肺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等;②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如脊柱结核、胸膜广泛粘连等;③肺血管病变,如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小动脉炎等;④其他,如原发性肺泡通气不足、先天性口咽畸形等。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为多见,约占80%~90%,该类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群,中医学认为肺主气,肾纳气,喘病日久,穷必及肾。肺肾虚弱,肾虚不能纳气归元,致气浮逆于上而发喘咳。同时认为痰伏于内,遇新邪而发,雍于气道,肺气失宣亦为其基本病机。该组病例年老,五脏已弱,肺肾衰竭,此为患病之本,而宿痰伏内为其标,且痰之粘滞壅塞,影响气血运行,由痰生瘀或夹瘀而病。固本祛痰化瘀汤以此立法,方中太子参、黄芪、白芍、蛤蚧合用以补肺滋肾,培本扶正,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该四药具有增强人体抗病能力之效,另蛤蚧尚有止咳平喘之功;杏仁、川贝母、桔梗、地龙、瓜蒌壳、冬花、胆南星、葶苈子八药方中共凑利气宽胸、开宣肺气、化痰平喘、止咳之力;丹参、桃仁活血化瘀,改善肺部循环。诸药合用益肺补肾、袪痰化瘀、平喘止咳,同时体现津血同根,痰瘀同源,化瘀祛痰同治相佐的特点。

篇5:以案促改常态化长效化

一、加强教育,培植以案促改的思想基础。把思想建党同制度治党有效结合起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每个阶段的每项活动都要认真谋划、组织、总结和监督,使党员领导干部知敬畏、明事理,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把学习教育贯穿坚持标本兼治推进以案促改工作始终,警示供销系统公职人员、企业干部吸取教训,提高认识,牢固树立法纪观念和规矩意识,增强廉洁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二、完善制度,建立以案促改的保障机制。市供销合作社监察室要把坚持标本兼治推进以案促改工作列入考核,与职级晋升和人事调整挂钩,重点开展督促检查。各相关责任人要对照查摆问题和整改措施做出承诺,予以公布,自觉接受干部职工的监督。要把坚持标本兼治推进以案促改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以后凡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的单位,都要及时开展以案促改工作。

三、强化监督,促进以案促改的贯彻落实。加强监督是落实各项规定的重要保证,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以案促改工作的监督。要强化对以案促改工作开展情况的督查考核,确保该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系统上下要创新方法,主动作为,确保坚持标本兼治推进以案促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篇6:安全常态化管理

安全管理者的工作,就是身体力行安全管理制度和要求。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努力让“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常态化安全管理模式,精细化安全管理标准”是一把敞开的“安全保护伞”,它无时无刻不在呵护着、祝愿着我们的企业健康、平稳的发展和进步。

企业的安全归根到底是人的安全,这既包括人身防护不受侵害的个人安全,也包括人为操作不伤害他人、不造成损失的操作安全,还包括为避免外界影响或自然灾害做好防护、预防、救护的防护安全,所有这些都需要具有安全素质的人来完成,而员工安全素质的首要条件是看其对所从事岗位应知应会知识和内容的掌握程度。这里所说的员工是指公司全体员工,既包括生产一线的操作工、维修工,也包括从事管理工作的班组长、厂处长甚至总经理。工人应知应会的内容主要包括:其所从事岗位相关物料特性、工艺条件、生产环境工作条件、岗位操作规程、设备装置结构、原理、性能、用途、岗位风险知识情况的掌握和应急预案知识的掌握以及围绕本岗位所规定的工作标准、劳动纪律、巡检制度、记录制度等;对管理人员而言除了尽可能多和深入掌握所辖管理范围内操作工人岗位应知应会知识外,还要全面了解和掌握所管辖范围内的工艺流程、管理流程、人员状况、生产状况等,并具有督促、检查、领导本单位员工,完成好工作任务和目标的能力,从而真正掌握和控制好生产安全状况。

进行常态化安全管理,就是要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只有岗位职责的差别,没有安全意识的差异。

通过常态化的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安全演练等活动的展开,保证了大家在充分理解“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工作重点,基本要求,安全常识,对习惯性违章的安全提醒和纠正以及对集团公司的专项安全管理工作重点”等安全管理要求的基础上,本着“保安全就是保自己,保安全就是促生产”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强化安全意识。

开展人员素质限时升级达标活动,进行全员培训、考试,明确责任,严格把关,中管以上人员进行统一考试,然后以职能部门为单位进行一般管理人员(包括生产班长)考试,最后以班组为单位考核岗位员工,实行逐级考核、逐级负责的方式,各级考核负责人要针对考核情况、掌握情况拿出总结报告,安全部门最后进行随机抽查确认,要求全体员工年底前全部达标。

随着常态化安全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不再满足于员工们劳保用品穿戴整齐,不再纠结于路面行车安全注意事项的全面落实。我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1)班前会上严格履行“三交、三查”内容:交安全、交任务、交技术;查“三宝”、查衣着、查精神状况。(2)开工前进行“三源”的检查:重大危险源、伤害源、隐患源;同时开工前的安全检查、评估等工作同样围绕着“危险点、危害点、事故多发点”进行展开;(3)在确认无隐患后的安全操作过程中,安全管理坚持“三负责制”:向上级负责、向从业人员负责、向自己负责。坚持“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坚持杜绝“三违”:指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4)面对安全检查结果,我们坚持做到“限期整改,落实整改时间、落实整改人员、落实整改内容”;(5)面对安全生产事故,我们坚持做到““四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应受到教育者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常态化安全管理工作让我们学会了“四个坚持”:“坚持安全教育,坚持反习惯性违章,坚持四不放过,坚持把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如果说常态化安全管理模式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外在表现,那么精细化安全管理标准就是安全管理的精髓所在。标准的不断完善,提高了安全管理的工作要求。

精细化管理,就是针对以往的事故案例、最新版的安全管理要求、日常安全检查结果中体现的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等情况,进一步细化安全管理工作要求,明确管理目标,优化操作规程,分解并消除安全隐患。

实施精细化管理,我们发现安全管理“5S”法:“整理,整顿,清洁,清扫,保持”,并以此管理制度及时消除作业现场的安全隐患,并提高工作效率。日常安全检查有明确的目标,严格落实八项内容的检查:(1)一查领导思想,提高企业各级领导的安全意识;(2)二查规章,提高职工准守纪律、克服“三违”的自觉性;(3)三查现场隐患,提高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程序;(4)四查易燃易爆危险点,提高危险作业的安全保障水平;(5)五查危险品保管,提高防盗防爆的保障措施;(6)六查防火管理,提高全员消防意识和灭火技能;(7)七查事故处理,提高防范类似事故的能力;(8)八查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是否经常化和制度化,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细化对检维修操作中的电、气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不是电焊、气焊工、无证人员不能焊割焊;(2)重点要害部位及重要场所未经消防安全部门批准,未落实安全措施不能焊割;(3)不了解焊割地点及周围情况(如该处能否动用明火,有否易燃易爆物品等)不能焊割;(4)不了解焊割物内部是否存在易燃、易爆的危险性不能焊割;(5)盛装过易燃、易爆的液体、气体的容器(如气瓶、油箱、槽车、贮罐等)未经彻底清洗,排除危险性之前不能焊割;(6)用可燃材料(如塑料、软木、玻璃钢、谷物草壳、沥青等)作保温层、冷却层、隔热等的部位,或火星飞溅到的地方,在未采取切实可靠的安全措施之前不能焊割;(7)有压力或密闭的导管、容器等不能焊割;(8)焊割部位附近有易燃易爆物品,在未清理或未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前不能焊割;(9)在禁火区内未经消防安全部门批准不能焊割;(10)附近有与明火作业有抵触的工种在作业(如刷漆、防腐施工作业等)不能焊割。

篇7:切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20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会议,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研究安排教育实践活动总结等工作。

刘云山在讲话中指出,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一次生动实践。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作风建设扎实推进、成效显著,取得了重要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得到遏制,贯彻群众路线、改进党的作风长效机制和刚性约束初步形成,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同时要看到,用达到作风建设的理想状态来衡量还有差距,一定要坚定信心、保持清醒,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

刘云山指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围绕贯彻群众路线、加强作风建设深入探索实践,创造了许多好做法好经验,这是一笔宝贵财富。搞好活动总结,重要的是把成功经验提炼好。要着眼于提高思想认识来总结经验,深入思考如何从思想源头上解决作风问题,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来总结经验,做到务实管用、有针对性,为深化作风建设、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提供借鉴和指导;着眼于更好联系和服务群众来总结经验,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活动成效的根本标准,不能用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价。要切实抓好经验的转化运用工作,用新鲜经验推动作风建设新的实践。

刘云山指出,现在人们最担心的是不良作风反弹,最盼望的是把改进作风的好态势坚持下去。要树立常态化长效化的思想意识,坚持不懈开展作风教育,坚持不懈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不懈强化宗旨意识。要健全常态化长效化的工作措施,把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有效措施办法固化下来,融入党的建设经常性工作之中。党委管党建义不容辞,党委抓作风责无旁贷。要强化各级党委抓党建强作风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刘云山强调,教育实践活动到了盘点交账的关键时刻,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带着高度责任深化整改工作,言而有信落实整改任务,努力取得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要对整改任务进行一次全面梳理,明确了整改期限的要坚决如期完成,需要较长时间解决的问题要持续抓住不放,不达目的不罢休。

篇8:常态化管理及其关系处理

一、常态化管理及其构成要件

依据管理的基本概念, 不妨将常态化管理理解为:通常情况下管理活动总和的正常循环。

支撑管理常态化的要件至少包括:管理目标的广泛认同;组织机构的正常运转;人员作用的正常发挥;管理体系 (包括体制和机制, 如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流程化等各体系和综合体系) 的正常运行;日常业务的正常维持;各管理要素的良性循环。

健全的管理基础是形成常态管理的先决条件。企业管理应具备上述基础条件, 才能使常态化管理成为可能。

员工坚持把简单的工作无数次的做好就不简单, 管理也是一样。企业的各级管理层、管理者, 坚持把常规的管理工作无数次的做好, 才算称职;尽管管理者通常也花很多时间用于优化、更新管理, 处理常态之外的事务或进行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实践, 但维持有序的常态, 仍是其常务之重。要做好常态化管理, 就要处理好常态化管理的主要关系。

二、常态化管理的主要关系处理

常态化是相对于异常而言的。管理实践表明, 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超乎常态的突变和异常情况, 是普遍存在和不可避免的。如何有效解决突变和异常, 正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预案和实做过程中, 要面对、要思考、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于是, 常态化管理必须处理好的主要关系便显现出来。

1. 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关于管理和被管理, 可以这样去理解:是同一价值目标的分别执行和不同责任。管理是相对于被管理的。被管理者面对的是较为具体的业务和工作任务。然而, 相对于具体业务和工作任务来说, 执行者既是被管理者, 也是“自我”管理者。因此, 管理的关键词同样适用于被管理者。

依据管理的基本职能, 管理的关键词除了计划、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等之外, 还必然包括:制定, 执行, 检查、改进和循环。制定就是制定计划 (或规定、规范、标准、法规等) ;执行就是按照计划去做, 即实施;检查就是将执行的过程或结果与计划进行对比, 总结出经验, 找出差距;关于改进, 首先是推广通过检查总结出的经验, 将经验转变为长效机制或新的规定;其次是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制定纠正、预防措施, 以持续改进;而循环当然是指事物规律性的往复运转。

管理者的执行和被管理者的执行, 都有一个完整的过程。无论哪一个过程, 都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影响管理的总体结果。如果将其中的关键词“制定—执行—检查—改进—循环”有机链接起来, 就不难发现, 到位的、负责的、有效的“管理执行”和“被管理执行”, 都应该对完整的执行过程和持续循环过程给予足够的支持、支撑。

要处理好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关键是要明确管理和被管理各自的职责、权限与义务, 并对各自的履职行为给予应有的理解、尊重和相互支持。当然, 在自觉执行和高度和谐的管理环境当中, 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可能不在“界严”和高调, 相应的条条框框也会因为比较全面、自觉的执行而“潜水”。在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处理当中, 管理者在职业行为和素养的修炼上, 有三点值得重视和加强:

一是固化和加强“服务型”管理。现场是效率、效益的诞生地, 员工是效率、效益的创造者。因此, 企业及其职能应始终保持面向现场、面向员工服好务。管理者事事、处处“为现场服务”、“为员工服务”的基本思想要真正入心入脑, 实化于行, 切忌在管理过程中出现轻视、迷失服务对象。比如有的单位的组织活动在组织方式上就值得进一步探究和改进:如果大多数员工都认为还有可以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减少麻烦的更好途径和方式, 或者有的员工已经直言提出比较合适的建言, 那么直接管理者为什么不听取、不商议、不采纳, 为什么不想想你是在为谁服务呢?一个直观的结果是:如果来自管理的便利更多的惠及“大多数”人, 那么“大多数”人的工作效率和热情将被更好的激发, 换言之, 出自管理的服务效益可能会是另一种结果。

二是固化和加强“合作者”思维。依据共同目标的分别执行和不同责任,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 其实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因此在履职、处事时不能缺乏合作态度和积极互动, 要坚信和谐的合作导致成功。而工作共同体的所有人都明白的一个逻辑关系是, 目标一致性和利益一体化的有效实现方式, 就是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只有有效的合作才能实现真真切切的互利互惠。所以, 密切合作、有效合作的工作理念应该深入人心, 密切合作、高效合作的行动应该实化于行。这也是“管理和被管理”对共事各方、所有业者的必然要求。企业管理亦然。

三是固化和加强“倾听式”尊重。对于管理者来说, 倾听下属的诉求必不可少。管理者不能一味强调“我在下令”, 还应腾出时间倾听下属的诉求。把每一次的倾听, 当作贴近服务、细化管理、优化方案和改进工作的开始——品德修养好、包容心强的管理者, 必然会如此对待和处理员工的诉求。许多企业实行的民主沟通会、会晤会、听证会和接待制等, 就是实例。

由此观之, 对于管理职能和管理者来说, 服务、合作和倾听, 谁做到了, 谁的业务就更顺, 谁的“一亩三分地”的常态化管理氛围就更和谐, 实现管理目标的胜算就越大。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 此亦“服务型”管理、“合作者”思维和“倾听式”尊重的效益产出。

2. 正常与异常的关系。

如同没有永远风平浪静的港湾和永远风和日丽的天空, 管理的常态化也会遭遇异常的邂逅与挑战。无论管理的异常情况何时出现、以何种方式出现, 日常管理都应有所准备并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

(1) 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习惯认为, 事物的常态即一般情况、普遍性, 异常和突变就是特殊情况、特殊性。常态情况的处理, 适用常规办法;异常和突变情况的应对, 则适用非常措施。企业在处理产品与市场等关系中, 它是必不可少的历练科目。

(2)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量变的积累形成质变, 质变导致异常。所以, 常态化管理、日常管理应控制量变, 而控制量变的有效手段在于深化管理、细化管理, 不让“失常”的、“出轨”的量变在管理过程中成长。一句话, 不能让不良的发生再形成发展。

(3) 渐变与突变的关系。异常和突变情况的产生, 往往内含渐变的过程。而渐变的过程之所以有时会被忽视, 是因为它有时是以隐形状态存在的“慢性病”, 是潜滋暗长的。因此, 在管理中预防突变的上策, 还是要关注细节, 要将常态化、规范化细致地纳入过程管理和标准控制。

(4) 预控与应急的关系。常态化管理, 不能缺失预防异常情况的预案;异常情况的应急措施, 必须切实、可靠和有效。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普遍存在的, 因此, 科学的、有效的管理体系中, 预控与应急管理必不可少。国有大型企业东风汽车公司及其旗下的事业部、子公司乃至各制造工厂在企业管理中, 针对安全、消防和环保等诸方面实施的一整套管理组合拳, 就从制度上把企业管理所必须的预控与应急工作进行了规范, 使之形成一道管理安全网。

3. 平衡与倾斜的关系。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正常状态, 都需要维持平衡。常态化管理特别注重管理的平衡性。

平衡是相对于倾斜而言的。倾斜过度导致失衡, 失衡导致秩序混乱。而平衡之法, 则要通过管理的手段去调节。所以说, 管理的平衡法则, 是企业管理制衡、治乱的必备良药。那么, 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 管理者要注重平衡哪些关系呢?

(1) 生产关系的平衡。一般来说, 相对于管理的区域和范围, 平衡生产关系应注重两个方面:内部生产关系的平衡和外部生产关系的平衡。平衡好这两个方面的生产关系, 有利于内、外部管理环境的和谐与顺畅, 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和达成多方互利共赢。需要注意的是, 在平衡生产关系时, 与之相应的资源应作为重点一并纳入系统化考量。

(2) 业务的平衡。对于团队作业来说, 团队效应犹如“木桶效应”, 管理者需要始终胸怀大局理念, 站在整体目标的高度, 从制订工作计划、评估实施工作方案开始, 就综合平衡好内部业务, 尤其是在平衡业务量和业务的难易上, 要避免出现过程“短板”和“瓶颈”, 特别要注意避免基层的纠结、现场的困难作业。当然, 平衡业务不是说简单地把张三的业务砍一块儿给李四, 而要依据事业计划、组织机构、岗位职责和相应分工进行, 一般是在关联性较强、较紧密的共同业务面或同岗系、同岗位之间作相对平衡。在这一点上, 管理人员要通过管理修炼努力克制安排工作的随意性, 避免“想一曲是一曲”、“想怎么下令就怎么下令”。平衡业务有其自身规律可循、有其管理技巧可究、有其科学依据可察。如果一个职责、岗位和分工等相对都很明确的部门, 仍常常疲于应付平衡业务, 那么, 该部门的管理、特别是领导管理就应该引起回顾和关注, 必要时还要进行反省和检讨。值得注意的是, 缺乏合理性的或过于随意的业务平衡, 可能滋生工作矛盾, 引发管理混乱, 导致信任度、执行力和管理效率的下降。有的“内讧”就是这样产生的。所以, 管理者要加强精通业务的修炼, 加强行政自律, 避免危及正常秩序、有损应有效果的乱点“鸳鸯谱”、盲目“评弹”和“朝令夕改”。

(3) 资源的平衡。业绩成败, 资源是关键。对于团队共同完成的任务, 如果各级管理层、管理者在平衡资源上操作不当或明显失误, 导致局部过于倾斜, 形成偏废, 总体失衡, 不仅影响管理目标的实现, 而且管理的公平性和公信力也必将受挫。管理者在平衡资源上, 需要把握好两个环节:一是在制订计划和方案之初, 要充分考量并切实处理好达成整体管理目标与合理配置管理资源的重要性的关系;二是要切实处理好细化分解管理目标与资源再分配的关系。如果说谁掌握了资源, 谁就掌握了世界;那么, 对于资源的管理与使用来说, 谁找到了资源的平衡点并把资源效应发挥到极致, 谁就是管理的高手。

(4) 利益的平衡。平衡是相对的。按劳分配和德能勤绩, 事实上都不太可能完全达成来自各个层面和个体对“成果共享”、“精准公平”的收益预期。先进的管理, 会尽量从体制、机制和多种形式的分配或补偿中寻求平衡。所以, 利益的平衡与补偿, 不可或缺。当然, 平衡利益还包括分享福利待遇和改善作业条件等。对于企业管理来说, 无论改革、改善还是改变, 本意上都是从善从众的平衡利益的方法和手段, 如果它符合科学发展思想的话。关于利益的平衡, 我始终坚持这样的观点, 平衡利益的“制高点”在于制度, 利益的协商制度必然会随着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而逐步被更多、更广泛的认同和接纳。

(5) 心理预期的平衡。当实际收获的价值与理想中的预期价值产生差距时, 心理预期的价值平衡木就会产生倾斜。因此, 当管理与被管理之间可能产生矛盾时, 关于正确价值观和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有效诠释, 应及时登上平衡心理预期、平衡大众情绪的思想舞台。优秀的管理不排斥差距与不同, 但一定要对差距和不同做出合理的分析、报告、处置与预案,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管理者不能放任责任区内的心理“失落者”对心存的疑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4. 疏堵与破立的关系。

疏与堵, 破与立, 是管理者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 也是管理者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企业管理, 亦有疏与堵、破与立的平衡问题。

疏、堵之于企业管理, 有“堵就是管、疏就是理”之说。关于疏、堵平衡, 可能堵比疏直观、简单, 且省心省力, 而疏比堵复杂、劳神费力, 且耗时长见慢效。但在实际的管理应用上, 更多的提倡以疏为主, 以堵为辅, 能疏则不堵;小事宜先疏后堵, 以疏为主;大事 (指原则性强, 涉及法律、制度和重大策略上的工作) 不免先堵后疏, 目的是为了有序、可控和更好。

破、立之于企业管理, 有“不破不立、破易立难”之说。关于破、立平衡, 破是破解、破除, 也是对僵局的化解, 是对非理性规则的一种颠覆;立, 需要对参与规则制定的各方利益进行重新衡量、协调, 立的前提恰恰在于客观上有没有破的必要和机会。

企业管理者要做好管理工作, 必须加强熟练化应用疏堵与破立的管理技法。实施疏堵与破立的管理, 应把握以下原则:

(1) 兼顾与结合的原则。即管理者之实施疏与堵、破与立, 应在管理目标指引下, 统筹兼顾, 两相结合。

(2) 目标和效率优先的原则。即管理者之实施疏与堵、破与立, 要牢牢把握住管理目标和管理效率优先的基本原则。

(3) 系统循环的原则。即管理者要通过实施疏与堵、破与立, 使之形成系统性的有机转化和良性循环。

5.“宁近”与“致远”的关系。

常态化管理, 还要处理好“宁近”与“致远”的关系。

此所谓“宁近”, 是指管理者的“近实做”, 管理的实施要抓住现实, 立足现场, 切实解决好当前和近期的实际问题。而“致远”, 是指管理者的“远视角”, 在管理者的理念、思维、规划和计划中, 要隐含企业发展愿景, 要有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轮廓”在里面。

“近实做”“舍近”则不足以“求远”, “近实做”不实而“求远”必是画饼之劳。“远视角”缺失则发展观迷惑, “远视角”脱离实际则悬浮之想落不了地。“近”求做实, “远”有所虑, 远近结合, 此亦常态化管理立足当前、放眼愿景之所取。

管理知识、技能、经验、素养、习惯性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差异性, 必然导致管理行为的差异性。管理行为的差异性, 也是导致管理异常的要因。常态化管理应加强对此标准化、系统化的训练。

常态化管理的价值追求在于“求同化异”、常态循环、达成既定目标, 并为更新更高的目标构筑现实基础。要实现这一追求, 管理者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企业管理的价值秩序是企业管理机制的形成基础, 有什么样的企业管理价值秩序就有什么样的企业管理机制。

上一篇:工厂加班通知怎么写下一篇:深圳市交易场所设立申请工作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