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教学反思

2024-05-22

《家乡的风俗》教学反思(精选11篇)

篇1:《家乡的风俗》教学反思

《家乡的风俗》是统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三首》、《藏戏》四篇课文,这些课文体裁和题材不同,但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等要素基础上的延伸。本单元的课文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例。因此,在第一课第二课、第三课教学后,抓住每一次小练笔的机会,引导学生仿写片段,为单元习作打好基础。

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相比,和学生交流少,不好掌握学生的习作内容。我把画《家乡的风俗》思维导图作为重点,指导学生整体构建,进行框架思维。防止学生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反复修改浪费时间。

网上习作教学,担心学生听不明白,我把思维导图的要求比在学校简化了(事后证明我低估了学生),网课中指导学生依照《家乡风俗》习作要求选择内容: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根据选择内容画中心图,确定题目和习作结构。学生思维导图交上以后,有的学生画得很好,还用上上学期老师教的方法,画出较清晰的习作脉络:

但大多数学生不符合要求,出现错误有以下两种情况:

1.脉络支离破碎形。学生把开头、经过、结果作为主枝,分别列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思维没有形成块状、结构性的思维,虽能文章知道怎样写,但不能形成整体思维。

作业指导:我以此为例,先表扬了学生构图美观,字体工整,还写出了习作的文体,可以看出此学生学习态度认真。但把开头、经过、结尾分别列出主枝,把习作的结构割裂开来,不是一个整体。这样写就像一件半成品的衣服:有领子、有袖子、有衣襟……但都是一片一片的摆在那里,不是一件成品。我们要把他们缝起来,做成一件衣服。改正措施:要求学生用整合结构的方法修改习作。学生修改后,如下图,能清晰看出习作的结构。

2.脉络平行线形。学生知道怎么写,但经过不会概括、词语归类不清。造成段落线平行。

作业指导:习作就像一串葡萄,枝上有许多分枝,这样的葡萄长得很多,很好吃。葡萄分支多得地方,就是习作详写的地方;分枝少的地方,就像习作略写的地方。接着展示《腊八粥》结构图为例,给学生讲分枝的特点。

改正措施:习作结构必须写成三级分支。修改后,学生能清晰画出习作脉络。

这次习作教学,如果在学校,可能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老师在讲的时候,会直接在黑板上板书。就是学生出错,也会在巡视过程中发现问题,不会造成大面积的重新返工。我想,在下次习作教学中,我会画出审题、文体、选材、题目、构思的主枝,指导学生深入思考,画出二、三级分支,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2:《家乡的风俗》教学反思

首先,我还是紧扣单元课文,总结详略得当的手法。然后,采用与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不同家乡风俗的魅力,提升习作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在课前就搜集丰富的相关资料,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我们要写有关春节风俗的`文章,就要搜集其相关的资料,如:贴春联、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守岁、拜年,等等。只有了解了这些风俗,我们才能全面了解春节。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们筛选素材,学生们搜集的相关资料是很多的,但是不可能全部都用到作文里,这就要让学生们写作主题进行取舍。这个环节通过学生们的交流讨论还是能够完成的。再就是,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材料。这里我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材料的详略问题。对表现主题有利的素材要详写,和主题关系不大的可略写,没有关系的就不写。只有材料详略得当,才能凸显文章的主旨。第二,材料安排的先后顺序。选择好的材料不可随意堆砌,要有统筹全文的能力,在总体构建好文章后,能够合理安排所用材料的顺序。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有很多方面的学习并没有细致化,导致有些内容理解不清,之后也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争取做到理解清晰,便于观察。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忽视了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文体。一般来说,小学生写记叙文会比较好,也容易写得生动形象。说明文也是比较适用的一种文体,但是要注意详略得当和运用生动的语言,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总的来说,在此堂客的教学过程中有“获”也有“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习作教学反思

2.《习作3》教学反思

3.习作4教学反思

4.习作1教学反思

5.《习作2》教学反思

6.习作指导教学反思

7.习作3教学反思

8.动物习作教学反思

篇3:《家乡的风俗》教学反思

一、阐明的课程:

教学活动一:教材激发学习兴趣。

所谓“阐明的课程”, 是指教师不仅心里非常清楚自己将要采取的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行为, 而且能够非常清楚地阐明其中的道理, 让别人对你要那样做的目的 (是什么) 和理由 (为什么) , 能够听个明明白白。它偏重国家价值的维度, 追问究竟以什么为目标。

布鲁纳说:“对学生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或许是有关民俗学的知识第一次在教材中亮相, 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或许是学生对“风俗节令”情有独钟, 颇有好感。笔者选择这一节内容调动学生的热情, 是从两方面考虑的:其一, 本节内容相对容易, 教学重点在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及习俗。在教学构想和活动设计中, 把中国传统节日的种种乐闻趣事, 淋漓尽致地用文学诗歌的形式反映和表现出来,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进而增强学习效果。如:“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作者王安石通过《元日》这首诗, 表达春节里人们过年时的喜庆气氛和喜悦心情。经老师稍微点播, 学生不但了解诗的意境, 而且在头脑中留下春节的印象。倘若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很容易使这堂课枯燥乏味。其二,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会讲本民族语言的优势, 大力挖掘新知识、新信息、新资料。针对班上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的实际, 让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 着眼于实地调查, 帮助学生把自己本地区、本民族的风土人情、节日习惯详实地通过收集、整理, 完成一篇具有参考学术价值和欣赏作用的文章, 一旦入选, 则刊登在我校校刊《红河师苑》风物介绍栏目里或推荐到其他刊物上发表, 并把它以传统作业保留起来。另从民俗学的角度, 对少数民族的风俗节日作清本正源的探讨。

除此之外, 学生把那些既鲜活又真实的民俗、民风带进课堂, 丰富了节日种类, 活跃了课堂气氛。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利浦菲指出:“学生要通过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学生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 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来认识民俗学知识和掌握本节课内容, 促使他们将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体现的课程

教学活动二:目标渗透思想教育。

“体现的课程”:偏重教师展现的维度, 追问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课堂教学, 就是最具体的“体现的课程”。

本节主要是通过传统节日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教育学生。

首先, 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 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祝愿。例如我国民间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的民族节日———春节。我国劳动人民把春节也叫做“过年”, 它象征着团结、兴旺, 对新的一年寄托着无限希望, 反映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憧憬。

其次, 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重义轻利、和睦团结、热情好客的精神风貌, 热爱祖国、尊老敬贤、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相对春节的家人团聚, 端午的爱国欢庆, 中秋的期盼团圆, 清明的核心是缅怀先祖。每逢清明时节, 那种成群结队扶老携幼前往亲人坟茔扫墓祭祖的感人场面, 那种年年岁岁“生死两相隔, 思念无尽时”的痴痴怀念, 都是中华民族对祖先表达感恩和追念情愫的最真挚的情感宣泄。

清明节源于周秦, 又名“鬼节”、“冥节”、“死人节”、“聪明节”, 迄今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古往今来, 清明节作为中国忠孝文化的载体, 对家庭的尊崇, 对祖先的感恩, 对血脉责任的认同, 使其在我国民俗节日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人们把端午节与爱国诗人屈原、清明节 (寒食节) 与忠君之臣介子推联系起来, 是很自然的。附上师生通过上网收集资料, 做成关于“风俗节令”的课件, 达到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效果。

再次,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除汉族外, 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形成了一个个具有鲜明特色的节日。这些节日, 有的源于古老的传说, 有的源于习俗, 有的则源于宗教。与此同时,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反映了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特点和宗教信仰, 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 这里是原始农耕梯田文明的故乡。就读于我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红河州十三个县市, 大部分学生是本土的少数民族, 其中哈尼族学生的比例略高于其他少数民族的学生人数。一位来自绿春县的哈尼族学生讲述了哈尼族的传统节日。

六月年:哈尼语叫“矻扎扎”节, 一般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举行, 为期三至六天。节日里寨子里的人们杀猪祭神, 青年们聚集一起荡秋千、摔跤, 唱歌跳舞, 尽情欢乐。每逢节日到来, 哈尼族人家少不了备有三样菜:沟边的水芹菜, 田埂上的鱼腥菜、山上的紫花菜。此外还有凉拌生鱼和苔要拌蚯蚓两样名菜。过节期间、家家都割来芭蕉叶铺在桌子上, 堆满各种菜肴。全家大小和客人一起围坐在一起喝米酒、吃美味、唱哈巴。不同的节日, 有着不同内容的哈巴:过年, 就唱过年的来历;盖房子、就唱房子怎么盖, 最先在这里盖房子的老袒公是谁;结婚, 哈巴歌手就告诫新郎和新娘应当如何相爱, 如何生儿育女。还要教人们年月如何推算, 四季如何划分, 以及农活如何安排, 等等。

哈尼人家与汉族人家一样, 也过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 (哈尼十月年) 、“矻扎扎” (六月年) 、昂玛突节 (祭龙) 。关于六月年的来历、哈尼族民间传说是这样的:在远古时代, 哈尼族崇拜一个名叫威咀的“神爷”, 每年五、六月间, 他都要到各山寨巡视, 看看人、牲畜和庄稼, 给人们带来幸福, 为了表示对威咀的虔诚, 哈尼人扛夹秋千, 给他做骑的“白马”。采回松枝、青草、皮菜、筹办丰盛的饭菜和马料, 迎接他进寨, 并架起飞转的“磨秋”, 以驱害除邪, 保护山寨的安宁。从此世代相传, 逐步演变成为哈尼族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

当然, 这些传统节日, 虽然不免掺杂封建迷信, 神秘朦胧和迷离浪漫的成分,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多数已逐渐淘汰封建迷信的内容, 转化为祝吉纳福的娱乐礼仪节日, 主流健康清新, 情调美好向上, 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部分, 从中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三、体验的课程

教学活动三:过程培养学生能力。

“体验的课程”:偏重学生感受的维度, 追问怎样的学习才有效。它对应的是学生的学习, 或者亦可对应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也是新课改的理念。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进行知识传递和情感交流的过程, 更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阵地。

1. 自学能力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笔者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除了老师必须重点讲述的内容外, 教材中还有一些提供给学生阅读的补充材料, 如小字部分、摘录的史料及插图等。老师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 适当提出几道思考题:列举我国六大传统节日;设计一张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表, 等等。这样有步骤、有计划地, 一步步把学生引上自学之路。 (2) 推荐几本相关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查找借阅, 并把所介绍的参考书目罗列在黑板上。通过指导学生查看适用的书籍和资料, 便于扩大学生的视野, 拓宽知识面。 (3) 将课文内容和课外自学的内容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明确:教材中由于受篇幅限制, 不能把古今中外的重大节日或纪念日及民俗学的丰富知识编进教科书里。 (4)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学习渠道继续深入学习探究, 但要正确运用教科书, 不能脱离教材内容而求诸课外读物。在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 自学能力自然会稳步提高。

2. 动手能力的培养。

为了真正反映传统中师教学四大块的有机结合, 笔者在教学本节内容时腾出一定时间、空间,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如: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民族文化, 流传至今;春联,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 描绘时代背景, 抒发美好愿望, 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文学色彩的娱乐活动……学生靠平时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 纷纷写出讴歌新时代风貌、赋予现代气息的一幅幅春联, 一件件剪纸作品别出心裁、赏心悦目。一位自称阿细支系的彝族男生, 用真实、朴素的语言, 讲述了他家乡的人们过火把节的情景, 兴奋之余, 禁不住手舞足蹈, 跳起了欢快的“阿细跳月”, 顿时感染了其他学生。“风俗节令”教学活动内容便在这样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共享。

罗丹所说:“美是到处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令笔者欣喜的是, 通过“风俗节令”教学活动的开展和三个维度课程观的尝试, 学生懂得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少数民族主要节日的来历、含义和重要习俗;懂得了如何收集、整理、联系、运用我们周围的民俗学,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这对于普及民俗学知识、历史知识, 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 有一定的重大意义, 亦将为他们今后从事小学《社会课》教学、民俗学社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摘要:随着中等师范学校的转型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 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在课程设置上, 往往偏重专业课而忽视文化基础课。而历史就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每一个传承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每一个民族, 每一个国家, 都有一种精神、一种气派、一种特质的民族民俗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留给世人的不仅是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和汉唐盛世, 更多的是点点滴滴的民俗文化——风俗节令。本文从三个维度的课程观, 对“风俗节令”教学进行有效尝试。

关键词:风俗节令,阐明的课程,体现的课程,体验的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国历史.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 2002.

[2]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8.

[3]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4]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5]陈鹏生.龚健.民俗文化教育的社会价值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S1) .

篇4:《家乡的风俗》教学反思

2014年3月26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中学段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但可以传承民族文化,抵制外来文化的腐蚀,还可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高中学段加强民俗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历史教学自然应当承担部分任务,如何完成这一迫在眉睫的任务呢?首先,中学历史教师要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课前选好民俗史料,认真做好功课;课堂用好民俗史料,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课后开展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

一、广泛搜集、精心挑选民俗史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民俗史料浩如烟海,怎样才能选择有价值的民俗史料呢?我认为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与地域文化一致性原则。

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中指出:“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这说明民俗有地域性特征,我们选择民俗史料也要注重地域性,不能忽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训,因为“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的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

2.与课程目标相吻合原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民俗史料的选择,应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吻合,通过民俗史料的阅读与分析,能够熟知和理解各类民俗事象的表现。

3.有利于学生发展原则。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的兴趣。”民俗史料的价值在于是否适合高中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只有与高中生成长相适应的民俗史料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促进高中学生的健康发展。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判断是非的能力,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于发展阶段,对事物的判断与分析尚缺乏理性,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而民俗文化中既有传统文化的精华,也不乏陈规陋俗,所以,民俗史料的选择要有利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利用课堂主阵地,加强民俗教育

白寿彝先生认为:“用历史学的眼光来看,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信仰和民间文学,都是社会的存在,也都是历史的一部分。”这就是说民俗资源中也包含着大量历史信息,我们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可以把民俗史料与历史教材有机结合,加强民俗教育。

1.课前对民俗史料进行考证,认真做好功课。

首先,要挖掘教材。教材是民俗文化的物質承载,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材料依据,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我国有着丰富的民俗资源,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教材也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知识。要进行民俗教育,就要挖掘教材,对教材中涉及的民俗文化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和研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课堂教学做出合理的规划。高中历史教材必修2中《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既有衣食住行等物质民俗的介绍,也有婚丧嫁娶等礼仪民俗的内容。另外,高中历史必修1教材中有关于宗法制度及祭祀的相关内容;必修2中有铁犁牛耕的变化,属于物质民俗。

其次,要对选择的民俗史料进行考证,如徐州农村地区,农历二月二的早晨,家家户户用草木灰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画单不画双,中间放五谷杂粮,美其名为“围仓囤”,祈望当年大丰收。还有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习俗的起源已不可考,但反映了先民对农业丰收的渴望,在准备中国古代农业备课时,就可将其巧妙嵌入教学内容当中。

2.课堂用好民俗史料,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

民俗史料的适当引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引用民俗史料进行教学导入,如在讲授“大跃进”相关内容时,引用歌谣:“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擦擦汗,凑上太阳吸袋烟。”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之中。运用民俗解决重难点,借助民俗激发学生兴趣,如“农历正月不剃头”,学生感兴趣的是正月为什么不剃头。讲授“辛亥革命时期剪辫易服”时,引入这个民俗,使学生理解此民俗起源于清朝,清军入关后,为了彻底从精神上征服汉人,发布了“雉发令”,用野蛮手段强迫汉族百姓改变自己的风俗习惯:剃发蓄辫。清政府下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正月里不剃头,是汉族人“思旧”。

但是历史课堂教学,不是以讲授民俗文化作为主要目的,民俗史料的选取不能冲淡课堂教学主题,只能为课堂教学服务。对民俗文化要进行正确解读,如纪念土地神活动,不能理解为封建迷信活动,要正确认识:土地神信仰在中国源远流长,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原始农业产生之后,人与土地的关系更为亲近,所需生活资料都离不开大地,所谓“地,底也,言其底下载万物也”,“土,吐也,吐生万物也”。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走出课堂,开设民俗文化阅读课,向学生推荐民俗阅读书籍,引导学生进行民俗主题阅读,涉及的内容:节日民俗、礼仪民俗、语言民俗、物质民俗等。举办民俗知识专题讲座,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搜集整理民俗文化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民俗文化的鉴赏能力。另外,还可以设计民俗模拟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民俗活动仪式的各个环节,通过切身感受,了解民俗风情。

走出校园,指导学生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调查,记录节令习俗,追溯传统节日的渊源、发展、流变,如在寒假期间,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各种年俗活动,收集春节民俗资料,动手制作春节纪念物,亲身体会民俗文化的意蕴。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本地的历史发展沿革与民俗。然后通过主题班会、图片展览等形式将学生的实践成果展示出来。

活动设计要主题鲜明,还要富有教育意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论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民俗文化,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洞察力、判断力与理解力。

民俗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广大中学生要自觉接受民俗文化教育,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传统民俗文化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容易忽视的薄弱环节,中学历史教师要勇于承担,积极探索,努力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对中学生传统民俗文化教育。

篇5:多样的风俗_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本课从家乡的文化说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材中展现的杂技、皮影、舞狮、社火、戏曲等照片,是家乡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演演家乡的传统剧目”,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体验家乡的传统剧目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特殊形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家乡的实际,让学生感受家乡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的文化、习俗以及家乡最著名的事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家乡、风俗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交流明理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提出目标

师:同学们,俗话说的好,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我们河北省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积淀了很多悠久的传统文化习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了解家乡多样的风俗。(板书)展示成果,深化目标

(一)教师提出要求: 课前,同学们自由结组搜集了有关河北的传统剧目、特产以及民间工艺这三方面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分类、筛选、整理。这节课,我们每个小组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你们组的资料展示给同学们,咱们比一比,看那一组同学汇报的最吸引人。其他同学要善于倾听他人发言,等他们汇报完以后,还可以补充自己的意见。好,哪个组愿意来打头阵?

(二)学生分组展示成果:

1、皮影

生介绍历史,唐山的皮影。

关于皮影,别的同学还有什么其他方面想要补充的?

师:同学们搜集的都不错,你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资料? 生:网络。

师:网络资源现在是最方便,也是最快捷的搜集方式。师:多少同学看过皮影? 你说说皮影是怎样表演的? 生说。

师:看来,大家还都没有真正的看过皮影,没关系,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皮影戏,让大家饱饱眼福,咱们一起来看看吧。放映《龟和鹤》

师:皮影戏看完了,是不是很有意思呀?说一说你的感受。生说。

师:那么乌龟和鹤哪个动物的形象你最喜欢呀?

生说。为什么

鹤飞起来像真的一样,真的很灵活。是,他的造型非常的独特,在一个平行的平面上,就有了这么多的变化,师:哪些同学搜集到皮影是怎么制成的吗?

生:介绍都是用驴皮做成的,而且只取驴前身的一个部位,经过刮皮、浸水、打磨、上浆等好几道工序,才加工成一张明如镜子的原料,而后再经刻影艺人纯手工雕刻、上色。最后用线连起来,使一个皮影活动自如,一个皮影的制作需要两三个月的工夫呢,师:你看看上面多少雕刻精美的花纹,唐山皮影不仅是一种文化的积淀,还是一种艺术品,不仅给我们带来视觉的享受,还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多么了不起呀 师:了解了皮影戏的这么多知识,同学们,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 生说感受。

是阿,通过皮影戏这小小的窗口,就让我们了解了家乡特有的乡土文化,我们的家乡真是韵味深厚呀,你还知道哪些风俗呢?

2、吴桥杂技

师:他们组汇报的怎么样?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吴桥杂技的视频。

师:怎么样精彩吗?但是很危险不要随便模仿,吴桥国际杂技节在石家庄市,每两年举办一次,有机会你可以亲自去体验一下杂技带给我们的惊险与刺激。

3、河北梆子

师:他们小组汇报的怎么样精彩吧?老师带来《宝莲灯》选段,请同学们欣赏。师:河北梆子是中国名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咱们有义务弘扬和传承下去。

4、舞狮、秧歌

5、武术、太极

6、石雕、社火

7、火烧、保定三宗宝

8、民间工艺

师:原来我们河北有这么多宝贝,让我们大开眼界,此时此刻,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达现在的心情吗?

三、总结感受,深化目标:

师:通过这一节课同学们的展示,我们了解了家乡风俗的丰富多彩,领略家乡的风俗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好。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让我们更加的热爱我们的家乡,把我们的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吧。

说课与反思:

一、说教材

本学期,我们学校品社课的教研主题是“定准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我今天讲的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本课从家乡的文化说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材中展现了杂技,皮影,戏曲,舞狮,社火等照片,是家乡传统文化,对让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说目标

根据教学主题与教材内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态度:通过弘扬河北传统文化风俗,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能力:通过对家乡风俗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知识:了解家乡的文化,习俗以及家乡最著名的事物。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展示河北的传统文化、地方特产、民间工艺,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四、说教学设计: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把这节课设计为汇报展示课,因此,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激发导入,提出目标:

课前学生搜集了大量的有关河北的资料,并且在小组内进行了筛选和整理、归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知之甚少,到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他们心中肯定会有一些感受。

(二)展示成果,深化目标:

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分小组对本组的资料进行展示。在展示之前提出了要求:每组选出一名组长。

2、每小组选出2—3名同学展示最有代表的资料。

3、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展示最吸引人。他们通过演皮影、唱歌、实物展示等方式进行了介绍与说明。从内心体验到了河北的优秀文化和丰富的地方特产,还有凝聚着河北人民智慧的民间工艺。激发了学生做为一名河北人的骄傲与自豪。

(三)总结感受,深化目标:

在课堂上所展示的只是河北的九牛一毛,还有大量的资料没有展示出来。所以在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搜集,对内心的情感有更深一步的体悟。教学反思:

一节课上下来,我感觉完成了预设的三个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教学效果非常好,让我也感到轻松与愉悦,与学生共同享受着这节课。但心里不是很满意,感觉没有自己想像中的那么好。受限板书设计的不是太好,较死板,没有起到板书的作用。各个环节过度的不自然,有点生拉硬拽的感觉。这节课给我最大得遗憾是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希望下节课予以改正。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学内容和形式只有贴近学生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共鸣。把教学活动与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联系起来,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去学习,相信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深刻。

篇6:《家乡的风俗》教学反思

为什么说紧张呢?每年过节前一两天,我都会拿出我最心爱的毛笔写春联,我妈妈向来追求完美,春联自然也是每年都要折腾好久。

贴春联可有好多讲究,横批若是从右往左写,上联就贴右边,反之上联贴左边。对联单贴可不行,要一边一幅,一般上联最后一个字发拼音里的三声、四声,而下联最后一个字发拼音里的一声和二声。到了大年三十,大家就会开开心心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成都人都爱吃,吃年夜饭也讲究,我们家就是一个例子:香肠、腊肉、鸡、鸭、鱼、牛、八宝饭,有时还会有梅菜扣肉和粉蒸肉。光听这些菜名,我的口水就要从嘴里流出来了,更何况年夜饭真的出现的时候呢。

正月初七这天,我们家就会去游草堂祭杜甫,这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曰”大家都会去杜甫草堂祭拜大诗人杜甫,这习俗起源于唐代,据说是诗人高适写下了一首诗名为《人曰寄灶二拾遗》,后赠于杜甫,诗曰:“人曰提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于是每年“人曰”便成为我们老成都人游览草堂,缅怀诗圣杜甫的特定日子了。

到了正月十六,别人早就过完了元宵过完了年,可老成都人就不,他们耍性大,人家过完年,他们还要再过一天年。而这一天就要老城墙上走百病,厚着脸皮再过一天新年。

倒回去再说正月初一成都人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和家人一起穿新衣去武侯祠,游喜神方,“喜神方”即是喜神所在的方位。依“五行学说”,南方丙丁属火,代表四时里最热的夏天,也有“鸿运兴旺”的寓意,因此,成都人认为城南即是喜神的方位。加上城南的武侯祠里供奉着蜀地老百姓崇拜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英雄人物,这里就真成了“喜神方”了。

篇7:《家乡的风俗》教学反思

我睁开朦胧的双眼,无奈的看着一大堆人忙来忙去,“你们起那么早干什么呀?天还蒙蒙亮呢!”“别贫嘴!就只有你没起来了,快点!快点穿。一会还要跨火堆呢!”“啥!?什么是跨火堆?”我被老妈推着往外走,“就是字面意思。”

院子里,舅舅、爷爷还有我老弟在忙活着点火呢。他们把松树枝、枯树叶、稻草等一切可以点燃的东西堆在一起。让爷爷掏出打火机点燃。“噗嗤”一下子火苗窜起,张牙舞爪。大家都很兴奋。尤其俺老弟,兴奋成啥样了,围着火堆直打转。“嘿!”老妈拍了我一下,“知道你是汉子,但也离火堆远一点。至少为我着想一下。你衣服上全是灰烬。快!离它远一点。”

火又大了,一下蹿得老高。原来是小舅舅来了,还抱着一盒子炮。“你们快点跨火堆,跨完我们去放炮,OK?”“好!”弟弟兴奋极了。

浓烟从火堆上冒了出来,“咳咳!”我被呛得眼泪都流了出来,不由捂住嘴抱怨道:“真是的,干啥不好,偏偏跨火堆,呛死我了!咳咳!”“你不懂,跨火堆是为了给人祈福。跨过去的人新的一年里会有好运的。”妈妈一边帮我脱外套一边说。“封建迷信。”我小声嘀咕着,却偏偏被老妈听见了:“不管怎样,这是这的一个风俗。你跨不跨?不跨我推你了!”“跨!当然跨!”我英勇地走到火堆旁,饶是汉子般的我不由吓了一跳,“这么大的火,烧死谁呀!”“烧不着的,快点!我还等着放炮呢。”老弟正等着我跨后他跨呢。“哼!谁怕谁!”我不愿让他瞧笑话,跨完后跑得远远的,拍着我砰砰跳的小心脏,松了口气。

篇8:《家乡的风俗》教学反思

近几年, 笔者根据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中有关“学生通过探究生活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分析社会信息的能力, 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等要求来开展教学, 发现学习这类社会性很强的内容, 可以通过开展实地调查访问活动, 让课堂学习通过学生的调查活动延伸到社会, 使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体验、感悟家乡民风、民俗的多样性, 体会民风、民俗与生活的关系, 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一些特有风俗。

一、唱响民谣, 渲染乡土

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流传下来的, 它是民风、民俗的一部分, 蕴含了深厚的人文气息。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可以从熟悉民间歌谣开始。单元教学前, 笔者布置学生通过访问收集民间曾经传唱的歌谣。课堂中, 让学生展示收集的材料, 教师从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交流, 如:

摇竹子:摇摇竹头长, 竹头糜要长, 同我一道长。

立夏:立夏一清早, 掘笋拾竹梢, 你上灶, 我烧火。

月份歌:正月正, 挨家场老 (上) 调龙灯;二月二, 瓜菜落苏 (茄子) 全落地;三月三, 荠菜开花结牡丹;四月四, 河蟆变癞死 (蛤蟆) ;五月五, 买条黄鱼过端午;六月六, 买把蒲扇噼哩啪;七月七, 买个西瓜切一切;八月八, 买个月饼掰一掰……

交流中, 让学生用方言朗读, 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读后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发现这几首歌谣的内涵分别说的是:除夕儿童摇竹子祈求来年长高、立夏儿童烧立夏饭、不同月份中周围的变化和饮食等。调查及交流学习渲染了乡土气息, 笔者就顺势带学生进入这一单元的学习, 带学生走进家乡民风、民俗的大千世界, 领略民风、民俗的绚丽多彩。

二、深入民间, 采撷风俗

教学内容“民风、民俗大观园”中有“过端午”和“赶集市”两个内容, 传统“赶集市”已消亡多年, 所以就以“过端午”引入学习。笔者先让学生自学“过端午”, 看看书中通过什么形式向我们展示哪些内容, 当地还有哪些端午节习俗。自学是让学生明白调查活动不仅要有内容, 而且还要考虑汇报的方式。由这一内容引入, 就自然进入对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活动。

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 把当地的民风、民俗分成以下几种类型:民居习俗、节庆习俗、饮食习俗、婚庆习俗、寿诞习俗、丧祭习俗, 随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调查内容, 并对各组人数做适当调整, 确定各个小组的成员, 并推选组长。

(一) 编写提纲, 预见过程

各小组确定后, 就要编写调查活动计划。计划包括组员及分工、调查目的、时间、对象、地点、方法、内容、汇报形式等。笔者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调查内容, 将上述的项目一一列入调查计划中, 发挥小组集体智慧, 合作完成, 当堂交流。“饮食习俗”组的调查计划如表1 所示。

笔者欣喜地看到, 学生对调查目的、调查内容相当明确, 同时笔者也能够从调查方法和汇报形式中预见学生的调查过程。当然, 笔者要求小组成员间有更加明确的分工。为了将准备工作做得更具体、细致, 我还在课堂上预设情景, 指导学生事先模拟调查, 熟悉调查的流程, 注意访问中的礼貌。

(二) 分工参与, 广揽资源

学生是调查的主体, 他们按计划分工合作, 广揽信息资源。这一过程中, 教师则须为其穿针引线, 随时审视方案与现实的出入, 适时介入指导, 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还要真诚地赞赏每一个学生的采访机智和他们付出的努力, 及时提示调查的细节, 指导调查的策略。

例如, “民居习俗”组开始的调查对象是城市商品住宅楼。课后发现, 现代化民房并不能体现家乡民居风俗。于是, 笔者点拨他们寻找一些明清时期的古建筑, 如平湖莫氏庄院。在实地考察后, 重新召集小组成员, 修订调查对象和内容。再联系主人安排接待时间, 借给学生必要的设备, 联系家长陪同接送。

“寿诞习俗”组把关于祝寿的民间故事编成了小品, 周五放学后, 家长陪着在教室里排练, 请笔者指导。笔者提议他们回家找道具, 找机会再练习。

周六早上, 笔者与“饮食习俗”组约好吃早饭, 点了不同的面食后, 有的学生去观察了烹饪过程, 还拍了照片。吃完面笔者去家访, 顺便让学生准备元青豆、杜瓜子、平湖蜂蜜等, 冲泡一杯家乡的蜂蜜水。下午, 又和“民居习俗”组一起去实地调查。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方式在不断创新。在求新求变的同时, 有一点是不变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用多种感官观察、体验、感悟社会, 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但学生能力毕竟有限, 教师的指导就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好的指导, 才有好的收获。

(三) 描述交流, 分享成果

第二课时主要是学生展示小组调查成果, 与全班一起交流分享。各小组依次汇报, 全班一起畅游民风、民俗大观园。

“民居习俗”组首先上场, 调查的是平湖莫氏庄院的建筑风格, 小组展示了很多图片, 让大家领略家乡传统建筑中房梁、墙壁、屋檐、柱础、屋脊、河埠、天井的特点, 每张图片都附有一段文字说明。特别详细介绍了河埠、天井, 这是在指导中强调的, 也是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节庆习俗”组每人介绍两个节日节气习俗, 以文字说明为主。“饮食习俗”组图文结合, 介绍了当地特色面食及烧制过程, 另一个学生带来了糯米青团、年糕、尺糕三种特色食品实物, 还有几个学生演示蜂蜜水的泡制、饮用全过程。“婚庆上梁”组的学生用文字详细介绍了家乡婚嫁风俗, 还借来了结婚照片和录像光盘。一个学生介绍自己家上梁的过程。“丧祭习俗”组的学生则用文字介绍了家乡丧礼、祭祀的一些风俗。

最后是“寿诞习俗”组, 一个学生带来了满月、周岁的照片, 详细介绍了三朝沐浴、满月剃头、周岁抓周等风俗, 其他学生则给大家表演了小品 《毒头女婿拜寿》。小品取材于民间故事, 讲的是一位憨厚女婿给丈人拜寿, 因记不住风俗礼节, 闹出很多笑话。学生把家乡有关祝寿的风俗都融入了小品, 表演十分逼真。

展示后, 全班进行评议, 笔者充分肯定了学生在调查中的表现。但也看到了不足, 像“丧祭习俗”组涉及内容比较忌讳, 调查也受到限制, 于是就按丧礼、丧后祭、节日祭分类, 让他们采访学校教师。“节庆习俗”组调查的材料丰富却比较散乱, 就让他们按时间顺序排列, 对材料进行系统整理。最后, 把各小组的整理材料放在宣传窗中展出。

三、联系生活, 体会风俗

学生通过小组调查探究的方式, 收集整理了很多民风、民俗, 但是还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家乡民风、民俗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 以及民风、民俗在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扬民族和家乡的优秀文化传统。因此, 这节课就顺接上一节课的教学脉络, 充分利用了学生前期的调查成果。

(一) 结合教材, 深化对比

《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 一课中选取了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饮食习俗, 而学生已经通过调查活动掌握了家乡这方面的很多资料, 所以这一课就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 结合教科书, 通过深入对比, 理解教材要求。课堂中, 教师先让学生回顾“饮食习俗”组的调查成果, 再自学教材, 完成任务, 如表2 所示。

通过自学, 学生自然理解了“饮食习俗与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其中, 一个学生提出, 由于饮食习俗不同, 北方人过年要吃饺子, 而他的家乡过年则吃年糕、团子或尺糕, 虽然原料不同, 但对来年幸福的追求是一致的。

随后, 笔者又出示了教材中各地民居习俗, 再让学生回顾“民居习俗”组展示的照片, 比较它们的差异, 分析差异原因。该小组学生因为有亲身考察, 分析更透彻。

生1:莫氏庄院的天井很有特色, 四周有沟, 因为江南多雨, 这有利于排水。

生2:宅子建在河边, 因为当时都靠水路出行, 而且南河头老街建造十分精致, 是当时最繁华的街道之一……

(二) 探究差异, 追寻渊源

学生从饮食、民居习俗中, 发现了民风、民俗与人们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 于是, 笔者就再次组织学生成立研究小组, 探究家乡与各地风俗差异性及风俗的渊源变迁, 分析家乡民风、民俗与文化生活的关系。

第二课时, 各小组选派代表讲述探究成果, 列举了几种家乡的习俗与他乡的差异, 介绍习俗的渊源, 阐明了家乡民风、民俗与家乡文化传统和生活环境的关系。其中, “饮食习俗”组通过品尝北方的拉面、刀削面, 分析颇为深入, 如表3 所示。

四、把脉风俗, 辨析扬弃

民风、民俗历经几百年发展, 保存到今天既有积极健康的一面, 又存在着陈规陋习。有学生提到早餐丰盛的面食不利于健康, 于是笔者就从这个话题引入“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 开启对家乡风俗优劣性的把脉辨析。

(一) 开坛说辩, 各抒己见

教材中选取了清明节习俗、春节放爆竹、推崇吉利数字三块内容。课堂上就从这三块内容出发, 设立三个小论坛,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风俗中的利与弊, 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三个论坛极具普遍性, 在讨论后笔者抛出了一个贴近学生实际, 具有家乡地域特征的话题, 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小型辩论会, 辩论话题如下:

学校附近的“鱼圻塘大蜡烛庙”又称刘公祠, 已有八百多年历史, 是当地为纪念南宋“四大抗金名将”之一———刘錡将军而建立的。每年的农历九月初八刘千岁的生日, 即重阳节期间和春节, 本地必用大蜡烛祭奠刘将军, 并请戏班公演社戏三天。平湖的百姓也都要来祭拜, 并把小孩寄给神, 祈求平安。这些小孩中也包括班里的十几个学生。现在辩论的内容是究竟这一风俗是积极健康的, 应该发扬继承, 还是属于迷信活动, 予以摒弃取缔?

笔者组织学生辩论, 每组5 个辩手, 抽签决定正反方, 再准备一定时间。其他学生可选择参加一方的援助团, 支持一方观点, 或补充自己的看法。在几轮辩论中, 以下观点获得大多数学生认可:

(1) 这是家乡特有的风俗文化, 应该保护继承。 (2) 祭拜刘千岁也是纪念他的英雄事迹。 (3) 给神寄义子义女不能包治百病, 神前贡品也不是药。 (4) 神龛里的香灰不能带回家泡茶喝, 更不能给小孩子食用或贴敷。

辩论中, 学生不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而且还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这样的辩论, 学生看到一项习俗中积极和消极的一面, 懂得了如何去继承优秀, 摒弃弊端。

(二) 辨析优劣, 学会扬弃

第一课时即将结束, 笔者讲述了“幼时鞋子掉进河里却无人相助”的亲身经历, 从这一民间忌讳说起, 发动各实践小组, 再次深入生活, 去发现生活中类似的忌讳, 并结合前期资料, 探究这些风俗文化对我们今天的影响, 辨析它们的利弊优劣, 讨论今天我们应如何去看待。

第二课时, 各小组把自己的调查探究成果以表格的形式加以整理, 一起与大家交流分享, 其中一个小组整理后的成果如表4 所示。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 辨析了一些风俗的利弊, 激发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也对某些陋习提出了自己的整改意见, 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五、回归现实, 升华道德

思想品德教学最终要实现求知和做人的统一, 实现教材与现实的统一, 实现知识学习与道德学习的统一。这一主题单元学习中, 学生通过调查活动从生活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但实践活动并不止于此, 还将延伸到学生今后的现实生活。去年端午正逢立夏, 许多学生就主动开展烧立夏饭这一风俗活动。

知识的认知最终要升华为道德的认知, 学生从中学会了自觉辨析生活中遇到的民风、民俗, 能为净化社会担起一份责任。

去年暑期, 几个学生在小区三岔路口常发现一堆堆中药渣, 这种陋习源于患者希望病情尽快好转, 但是这一迷信做法却影响了小区的环境, 他们就写了倡议书张贴在小区宣传窗, 内容是讲科学, 摆事实, 要求相关业主移风易俗, 改掉这一陈规陋习。居委会因学生的这一举动将表扬信写到了学校。

一系列的调查实践活动, 丰富了学生的社会认知,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内涵, 让学生享受了探究的乐趣, 获得了课堂的自信和活力, 活化了思想品德教学。

摘要:《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安排有“民风、民俗知多少”单元, 可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因地制宜, 确定以调查实践活动开展单元教学, 把课堂延伸到社会。以下几个步骤值得参考:先从收集民间歌谣入手, 渲染乡土气息, 再把学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组, 制定调查计划, 教师从中指导, 预见研究过程。成员分工参与, 深入民间, 采撷风俗资源, 交流分享成果。通过联系生活, 对比家乡与各地风俗差异, 探寻渊源。再以辩论形式, 把脉家乡风俗, 辨析风俗优劣, 最终回归现实, 继承优良传统, 摒弃陈规陋习, 升华道德内涵。

篇9:特色的圣诞风俗

圣诞节的庆祝活动,各国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但是,在一些国家,由于受当地传统风俗和文化的影响,或者由于气候条件不同,人们过圣诞节的方式,又各具特色。

瑞士东北部阿彭策乐乡间圣诞节的庆祝活动,特别热闹,别开生面。年轻人头戴精心制作的、十分华丽的大帽子,胸前挂着大项铃,成群结队地走村串寨,挨门挨户地向人们表示良好的祝愿。

菲律宾人喜欢在圣诞节期间探亲访友,同亲人一起动手做“圣诞饭”,菜肴中最受欢迎的是鸡,菲律宾人有“无鸡不成宴”的说法。

在非洲,12月25日这一天,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由于受西方的影响 ,一些信奉伊斯兰教或基督教的国家,都允许这个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存在下去,并尽可能地摒弃这个节日中西方社会的某些特点。如在科特迪瓦的阿比让,圣诞树不是“森林之王”的杉树,而是由本国盛产的费拉奥树取代。

东非的埃塞俄比亚人素以白色为喜庆象征。从圣诞夜开始,人们穿上白色盛装走向教堂,礼拜完毕,接着是狂欢舞蹈。最受人欢迎的食品是“圣诞包”,这是用大麦粉烤制的,外焦内软,色泽金黄,涂上果酱,色、香、味俱全。

委内瑞拉在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家要包裹粽子。这种粽子以玉米面为主料,配以火腿、腊肉或香肠为馅料,还添加一些橄榄、葡萄干,用新鲜蕉叶包成长方形,每个粽子有0.5公斤重,焙干蕉叶,粽子就熟了。剥开蕉叶,清香飘溢。

每年12月25日这天,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值冬季,冰天雪地。可是,在南半球却是夏季,气候炎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过圣诞节却是另一番景象。商店橱窗里精心布置的冬日雪景、挂满雪花的圣诞树和穿大红皮袄的圣诞老人,构成了澳大利亚特有的节日景象。可是在室外,在炽热的阳光照射下,红玫瑰、虞美人盛开,姑娘们身穿起短裙走在街道上。这种景象,与北半球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澳大利亚给子女最好圣诞礼物是一副小水划。圣诞节弄潮是澳大利亚的一大特征。人们身穿浴装,脚踏新水划,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波峰浪谷中上下穿行。

圣诞节晚上,许多澳大利亚人喜欢到森林里去举行“巴别居”野餐。人们在石头垒的露天灶中用枯树枝生火,上面架一块铁板,把鲜鱼、牛肉等放上去煎。肉香、酒香和饮料,人们吃饱喝足后就在空地上跳起“迪斯科”或“袋鼠舞”,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清晨。喝醉了就席地而睡。

在节日期间,那些“圣诞老人”的扮演者,身穿大红皮袄,头戴三角兜帽,在商店门口欢迎顾客。在大热天,这样一身打扮确实使人不好受。因此,日薪也最高。现在也开始出现了不少穿背心短裤、捧着桔子汁畅饮的、适合澳大利亚国情的圣诞老人。

篇10:家乡的风俗作文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我的家乡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美丽小城扬州。我们家乡过年的习俗大概从腊月二十四左右就要算起了,那时候已经充分感觉新年的脚步离我们是越来越近了。

我们家乡一般腊月二十四这天掸尘,用鸡毛做的掸子将屋里的所有旮旯角落的灰尘都要打扫干净,然后给灶王爷上好香,帖好“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对联,送灶王爷上天,禀明今年在我家一年的待遇情况,和我们家的大小事情。记得那时在家给灶王爷上香帖对联要相当严肃的,要诚心诚意的,这样灶王爷才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来年保我家平安。

接着就要将家里的被褥床单衣服什么的全部洗干净,将屋前屋后也要收拾妥当,做到窗明几净,干干净净迎接新年。二十五开始做馒头,馒头的面要发酵,发酵的时间就可以准备馒头馅,馅有很多种,我家一般都喜欢坐糯米肉丁馅的,青菜肉丁馅的,豆沙馅的,平安菜馅的,还有芝麻馅的。现在想来家里的馒头真是香,真好吃,比外面买的包子有嚼劲多了。

二十八左右开始帖对联和福字,不知几何起,福字都是倒帖着了。好像以前妈妈解释倒着帖,就是福到了。现在的对联一般是买现成的,手写的少了。记得小时候在家,每年的对联都是自己写的,别人一来,爸妈都会对别人炫耀那是我儿写的对联,自己好不得意。因此小时候是特盼着过年的,除了好吃好喝外,就是自己的虚荣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大年三十这天,基本就是在家做吃的,为晚上的年夜饭准备,杀鸡宰羊,煨汤炖肉,凉菜热菜准备一大桌,晚上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享用。我们家是一大家,每年我们兄弟姐妹都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都是用一个大圆桌来吃饭,伴着晚会上的相声小品的哈哈声,年味气氛十足。

我们家一般在年夜饭中途的时候就去放烟花爆竹,我们兄妹几个都会抢着放烟花,点着了放孩子手里,看谁的烟花放得高,放得远,好开心。晚上会一直看春节联欢晚会守岁,等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去放鞭炮,然后我们打牌,爸妈会去准备芝麻杆放在门边,门槛那儿还会放一根木材。

第二天早上,我们兄妹几个都会起得很早,去放自来水,也叫抢财神水,谁第一个抢到谁今年就会行大运。然后开大门,看见木材,要说发财,讨得吉利,看见芝麻要说,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年好运。然后放鞭炮,拿吉礼。就是每人一个托盘,托盘里有一个苹果,寓意平平安安,一个桔子,寓意运气好,一条糕,寓意甜甜蜜蜜,一个红包,寓意红红火火。

然后就是吃早点,一般就是枣茶加各色点心,去村里给长辈拜年

篇11:家乡的风俗作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乡的风俗作文1

家乡,是一个人永远的避风港!家乡,是殊途同归的美好地方!家乡,是一个人排除万难也一定要回的地方!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习惯,这习惯根据个人喜好,过着过着,就成了约定俗成的“风俗”了,这风俗形态各异,细节有所差异,但大体上,还真是一回事儿。不过,虽然大体上差不多,但给人的感觉却一定不一样,就是这么神奇。

我的家乡是东北黑龙江省大庆市的“温泉之乡”林甸,一年中,我主观觉得的第一个节日,是过年,不是指元旦,似乎元旦在1月1日就成了理所应当的第一个节日了,但我觉得,元旦只不过是一个假期罢了,而除夕开始,就是年三十,才是“节日”,饺子为代表的各色食品被人们端上餐桌,人人熬夜守岁,这天开始,直到初七,家家团圆,哦,除夕还要大扫除一次,寓意除旧迎新。

春节之后,就是元宵节了,虽说到初七为止家家团圆,但这一天元宵圆,月亮圆,所以元宵节,人们有的还要再团圆一次。这一天,可是为数不多的满月。

二月二,龙抬头,这有一个典故,人打翻了玉皇大帝的酒壶,所以玉皇大帝为了惩罚人类,不给人们下雨,青龙看到了人类叫苦连天,不忍心不给人们下雨,于是偷偷地给人们下了一场雨,被玉皇大帝锁在一块大石头下面,并说要青龙出来,除非人有本事让金豆开花,善良的人们不忍心看到青龙被锁在大石头下面,朝思夜想帮助青龙,有一天,一个老头发现自己家里的黄豆开花发芽了,一想:“呵,这不就是金豆吗?”之后这位老者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全村人。一天玉皇大帝下来视察的时候,看到一个地方全都供着发芽的金豆,玉帝如约放了青龙,所以流传下了“二月二,龙抬头”的典故,在我们这里,这一天出门既不能跑,也不能跳要不然就是“踩了龙头”一年交不上好运。

我们家乡的风俗大体上和其他地区的风俗差不多呢,但是啊,这过起来可是别有一番风趣,和别的地方的风俗相比可是一点也不输给人家,林甸地方虽小,但过年的时候可是和整个中国一起过,并过得格外热闹。

家乡的风俗作文2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至今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只神鸟降落在人间,被人们误杀,天帝知道后震怒,下令正月十五火烧人间,人们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在门前挂起红灯,从而骗过天帝,保住了自己的财产和生命。从此元宵节闹花灯,便成为了一个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往年正月十五这天晚上我们一家人都会来到大街上观赏花灯。美丽的花灯可真多啊,使人眼花缭乱!那漂亮的金鱼灯,全身金色,还吐出珍珠大的小灯泡,各式各样的小崽,灯来装饰整个鱼,真是既简单又漂亮。还有那夺目的五角星,美丽的小兔子灯全身粉色。它们都发出光亮,仿佛在跟大家说:“祝你们元宵节快乐。”

各式各样的花灯很多,看花灯的人也很多,大街上人山人海。连马路上也挤满了人,一眼望去,看不到人流的末尾。

终于到了猜灯谜的时间,我迫不及待,想大展身手了。心想:去年一个也没猜出来,今年我可是练过呢,我肯定会比爸爸妈妈猜的还多。开始了!开始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跑过去,等我挤出来的时候手上拿满了灯谜纸。我找到一个地方,把灯谜纸一个一个铺在地上,开始思考答案。第一个,很简单:“多一半。”肯定是夕。因为多的一半吗。就这样,我一个一个地猜出了谜底。可是到了最后一个,我实在想不出来了:“无尺土之封。”我心想:好难啊,要去问爸爸。我跑到爸爸跟前:“爸爸,无尺土之封的谜底是什么呀?”爸爸思考了一下说:“是一”“为什么是一?”爸爸装作一副很有学问的样子说:“天机不可泄露。”听到这句话,我笑出了声。不过知道答案就行了,我还要去兑换奖品。我的奖品是一支笔和一本笔记本。我正准备去问爸爸最后一题为什么是一呢?可是等我拿着奖品去找爸爸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只烤鸡,我一下子就把问题抛到了九霄云外。到现在我还是没有问。

夜深了,在赏花灯的人,倒是越来越多,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

家乡的风俗作文3

年末将至,跟着老爸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今年将这在这里过一个不同寻常的春节。

我没来几天,清扫老屋,整理房间,摆弄桌椅都一一到位了,但显得有些没意思。这里没有了城市的喧哗,散落在山间的农户显得格外的安静,刚开始还找不到过年的气氛。

“冬冬嚓,冬冬嚓……”我隐隐约约听到了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我循着声音找去,在如牛背的山脊上,十几号人着装各异,吹的吹,打的打,但更让我感觉到特别的是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三个人——一个似船夫的老大爷,拿着一把木桨,头扎花巾,不时在做着划船状;中间的一个人手提莲花船置身其中,身穿花袄,浓妆,怪吓人的,随着前面的划桨人“随波荡漾”;最后一个人就更“搞笑”了,黑袄、头卡、白脸,手持蒲伞,最让人有趣的是耳朵间的那朵独鲜花,嘴角那颗大黑痣,关键的是随着“冬冬嚓”扭起了秧歌,再加上后面跟着一群又敲又打的老乡,好不热闹啊!我一边看着一边跟着大部队走着,穿过小桥,走进东村,来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锣鼓声、鞭炮声,小孩子们嬉笑声,不时升上一阵阵青烟,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一天下来,我也不知道我跑了多少个村,也不知道来回看了多少遍,就是觉得看不过瘾。回来的路上还不时哼哼“彩莲船哪,哟哟,两头尖哪,呀嗬嗨,妹坐中间,呀儿哟,帅哥牵哪,划着。哟哟,呀嗬嗨”。

回到家里,爸爸妈妈告诉我这个叫“采莲船”,是我们湖北传统的民俗舞蹈。传说中观音娘娘坐船筹款修桥铺路,后人为了纪念观音娘娘的善举,就通过采莲船表演来表示赞颂,在春节期间,撑起采莲船为每家每户拜年、送上祝福。

后来的几天里,我天天坐在山脊边等着采莲船来,和他们一起给村民们送祝福。你别不信,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也做了一回划桨人,学着划船的样子,还知道那个桨是纸糊的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4

大家都明白,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这一天,大家都要看花灯,猜灯谜,而我的家乡—歙县汪满田的花灯可是别有特色哟!

说那里的花灯很有特色,因为它们大都是由竹架子骨在内,糊纸于外,加以形象逼真的绘画与色彩点缀共同组成的各式各样的鱼儿。花灯为何都是纸鱼儿呢?传说由来以久,老人们说,古时火神总是来烧房子,人们损失了许多的财产,为了驱赶火神,人们就把花灯都做成鱼的形状,并带着如同真的大纸鱼绕着村子转。火神看见鱼,以为整个村子里有好多水,就不再敢来烧房子了。以后,人们就年年做鱼,戏鱼,以求平安。

每逢正月十五晚七点,花灯会便开始了。瞧!只见那天空中出现了许多烟花,有的金光闪闪,似一座金桥横空而架;有的五彩斑斓,升上天空呼啦开出各色的花朵…,各种烟花争奇斗艳,让人目不暇接。之后,真正的主角上场了!一个个头能装下两三个小孩的巨大纸鱼游来了,它的身体里有几十枝甚至上百枝红蜡烛,把路面照得亮堂堂的。在鱼队前,一个汉子拿着一个火把引路,十几个壮汉抬着一个“巨无霸”鱼缓缓地走来。“巨无霸”鱼摇头摆尾的,似乎在向人们问好,人们欢呼着挥手表示欢迎。紧随其后又是几条大鱼儿,后头跟着一条条可爱的小纸鱼欢快地游着,不时地互相亲昵着。小纸鱼的主人可是我们孩子,花灯会上也随之增加了几分童趣。

鱼队的中间杂着敲着铜锣,打着大鼓的大人,声音震耳欲聋,使花灯会更显热闹。几个淘气的小男孩跟着他们的爸爸和爷爷,举着燃完的烟花剩下的杆儿做成的小小火把,走在鱼队的最终面,来回跑着,乐着。鱼队走到另外的地方,又该烟花炮竹上场了,“叭”,这儿的炮竹响了,“轰”那边放烟花了,真不明白该看哪儿了呢!

元宵灯会“纸鱼儿”游,灯火通明喜乐洋洋!

家乡的风俗作文5

我们国家的节日有很多,比如:六一儿童节、五一劳动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但是我最喜欢的就要属正月十五元宵节了。

我的家乡每到元宵节这一天,就要吃元宵。先准备好材料:糯米粉、馅料(蓝莓酱,草莓酱等等)。先加入水和糯米粉揉成面团,然后稍微醒一醒,醒完后,就要制作元宵了,把大面团分成好几个小面团,把小面团压扁,再在里面加入馅料,我包了好几个汤圆,但是都失败了,不是馅太少,就是馅太多,要不然就是没有包好,都露出来馅了。后来,我向妈妈请教了一下,妈妈边做边向我说,听了妈妈说的话后,我成功包出了汤圆,后来,我包的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了。包完后就要下锅煮了,先把水烧开,然后把汤圆下里面。煮到你觉得软软糯糯的就行了。在等待的时间里,我对锅中的一切只能是猜测:汤圆必定大了两三倍了吧,汤也有了汤圆的味道了吧。想着想着,锅开了,上面飘着汤圆的香味,忍不住让人多吃几口。把汤圆盛在碗里,我看着这些汤圆,情不自禁地用汤匙盛了一个汤圆,刚想往嘴里送,妈妈说道:“一会儿再吃,刚做好的太热了。”虽然听了妈妈的话,但是汤圆好像在让我把它吃掉,我不禁张开了嘴,把汤圆放进了嘴里,“啊,好烫啊!”我不禁又大叫了一声,我赶忙把汤圆吐了出来,过了好一会儿,汤圆有些凉了,我才把汤圆送进嘴里,软软糯糯的太好吃了,里面的馅也好吃,不一会儿,我就吃了两碗,听妈妈说,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晚上,我们在赏花灯,上面的图案各式各样,还有猜灯谜,我抽选了一张字谜,上面写着“一头牛被吞了牛尾巴”,我一想,答道:“告!是告!”妈妈说我答对了,我特别高兴,于是又猜了下一个“顺着念,采花蜜;倒着念,比蜜甜”,我一想,肯定是蜜蜂,于是答道:”是蜜蜂。"我又答对了,一轮下来,属我答对的多。

元宵节可以赏花灯,吃汤圆,还有多种活动,我最喜欢的就是元宵节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6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虽然我们大中华地区幅员辽阔,有成千上万的习俗,但我最喜欢的是春节,这是一个让家人团聚的好节日。这是我们家乡最传统的习俗,也是成千上万中国人继承的一个好节日。

春节期间,每年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开开心心贴春联,放鞭炮,开开心心吃年夜饭。

传说每年大年初一,山上有个妖怪叫年,会从山上下来吃村里的牲畜。不仅如此,就连人也不会放过。所以大家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许多勇敢的人去与年战斗,但他们永远离开了。有一次,一个人躲在家里用竹子取暖。突然,竹子爆裂,发出很大的声音,惊动了外面的一年。人们看到后,纷纷点起竹子,终于成功地把它吓跑了。后来发现年兽怕吵,每年元旦都放鞭炮。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被过年攻击过。这一天,人们聚在一起,放鞭炮,贴春联,人们称之为中国新年和春节。

除夕,春节的前一天,成年人贴春联和灯笼。他们买了对联贴在.的门口。妇女们在家打扫卫生,扫除一年的灰尘。在孩子们帮助成年人的那天,每个人都很忙。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在外打拼的爸爸妈妈回来了,在外读书的孩子回来了,还有一些一年没见面的`亲戚回来了,就为了这一天吃顿团圆饭,抱怨家里一年的相思。今天晚上,看春晚成了不可或缺的节目。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时而笑,时而动。

星星跟着月亮,终于迎来了我们最期待的一天。春节的早上,孩子们给大人拜年,说了一些吉利的话。大人们给了孩子们压岁钱,孩子们欣喜若狂。这一天,鞭炮声不断,非常热闹。中午,家家户户聚在一起吃饭,谈笑风生,分享一年的一切成果和收获。下午,老人聚在一起打牌,大人陪孩子玩

春节是最热闹、最快乐的节日。虽然这一年只是一个传说,但它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无限的温暖、无限的期望和无限的梦想

家乡的风俗作文7

都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拿我最期盼的除夕说,各地都会有自己的一套风俗,我们温州自然也有一套独特的除夕的方式。

早上起来,大门就已经忙着买菜了—鱼、肉、年糕,多到目不暇接。菜场里也是人山人海,路上还能看到许多红灯笼,一片红火。接着便马上开始“掸新”,也就是大扫除,让整个家焕然一新,以此迎接新年。

到了下午,就是贴春联了。许多户人家都拿出准备好的新的红对联,换下贴了一年的老对联,既是辞旧迎新,又给人一种美好的向往,与对新年到来的期盼和喜悦。

大概三四点钟,丰盛的年夜饭就开始做了。先是准备十样冷菜,拿出晾晒好的酱油肉和蒸好的鸭舌等,用红色高脚碗盛,象征着“十全十美”和“步步高升”,并放上一片胡萝卜,以示讨彩。到了烧热菜的时候,爷爷奶奶与父母便一齐开始忙活,烧鱼的专门烧鱼,煮肉的一心煮肉。且这热菜也是很有讲究的,寓意着“年年有余”“年年高”的鱼或芋和年糕不必说,像红烧肉,金针鸡等通常也会出现在餐桌上。

五六点钟左右,年夜饭也开始了。十个冷盘陆续端上,放在冷盘中间,而年糕则往往是第一个。菜上齐,那红红的排骨和淡黄的咸鱼飘散着两种不同的香气,让人感到无比舒适。大人们也开始互相敬酒,祝贺对方“事业有成”“身体健康”等,小孩也在父母的催促下去敬了亲戚长辈,一片喜庆热闹。

吃饱喝足,春晚也拉开序幕,一家老小坐在屏幕前凝神观看,气氛融洽,时不时还在群里发个红包或是给远亲或是亲友送祝福,让喜庆通过网络也能传递。

一个多小时,小孩们便坐不住了,跑去放起了鞭炮。各色鞭炮发出光芒和声响,有的是“噼里啪啦”的炸出绚丽的火花,有的点起来没有美丽颜色,但爆炸威力响声却非常大……与其说是在玩,不如说是一场小型烟花秀。

终于到了零点,钟声一响,四面都传来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与滚滚浓烟,而天上则是各色烟花。望着眼前的一切,大家都沉浸在长大一岁的喜悦中。

除夕活动也至此大致结束了,有的人睡觉,也有人守岁至天明,早上大家便又开始忙着拜年。

温州的除夕别具一格,但他最吸引人的还不止于此,而是他的热闹,温暖和美好的亲情。

家乡的风俗作文8

家乡的风俗,总是散发着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我的家乡上高,是一座美丽的小县城,算不上大,但在我心中的分量却很足,它的一些风俗你知道吗?

在上高,人们建房子都极为讲究,从选择地址、破土开工、上梁,直到乔迁,都遵循着一套极为严谨的传统风俗。

首先是选择屋址。在定地基时,通常要请一位风水大师来看风水,大门一定不能对着山沟深壑、开阔大道以及直冲江河,屋址一定取顺势,并要前低后高,立一块带有“福”字的壁照,可以“辟邪去煞”。正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左可比右高,右不比左高,显然,这是古代崇龙尚左的风俗。

其次是破土开工。人们在开工前,先打好房基,然后在木桩上端裹上红纸或红布,由主家家长挖第一锹土,俗称“破土”,再在四角撒上太平铜钱,俗称“镇邪”。开工多选双日,尤是“逢六”“逢八”,最忌“十四”。有些人还会贴对联,以示喜庆。

再次是上梁。上梁一定要选黄道吉日,乘太阳高高升起,吹唢呐。并按老幼次序拜梁,让工匠们把梁升起,摆正后,在梁的两端压上麻糍。那场景,热闹非凡,大家伙聚在一起,欢欢庆庆,一醉方休。这种酒,就称之为上梁酒。据传统风俗,一席木、二席泥、唯有三四席。此风俗一直沿袭至今未变,唱彩调,放鞭炮,说吉祥话,抛酒麻糍,糖果……

最后是乔迁。人们在乔迁时,对小孩一定要和睦,在搬家的过程中,不可多与他人打招呼,切忌午睡,而且一定不能打破东西。在搬家当天,因在新宅煮一些开水及将电风扇在家中四方吹拨,以求“风生水起”,晚餐可煮一些汤圆,甜品,全家共食,表示团团圆圆之意。

看到乔迁之喜的场景,再思这一连串的过程种种,应该是上高的祖辈们的经验积累,更是前辈对生活更好更美的追求。

至今,有些风俗已被改革掉了,但还是流传下来了一些风俗。那是家乡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家乡的风俗作文9

一样的月光,不一样的中秋;一样的中秋夜,不一样的月饼文化。我从书上了解到:博饼——是福建闽南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闽南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博饼”的由来有许多传说。但听得最多的,传说是我国古代很有名的郑成功将军,在屯兵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为激励、鼓舞士兵的士气,而发明的一种娱乐活动。因“博饼”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便成了如今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中秋博饼,讲究的是一个趣味、开心,博的是一个好兆头。可能是因为大多数人都相信,博中状元的人,来年运气总是会特别好。我想:是因为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多种的感情寄托吧!所以,厦门人对中秋节格外重视,厦门的中秋节当然也格外热闹。民间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说法呢!

当一粒粒骰子在大瓷碗里旋转、落下,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时;当欢声笑语从人们的心底飘出,各个眼底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时,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总是特别温馨、特别美妙。

很多外乡人来厦门,都会被这种浓浓的节日风情所打动。不仅因为博饼趣味性大、参与性强,更多的是对中秋节阖家团圆的深深期盼之心。

今年我总算弄明白了,一套会饼有:状元一个,对堂二个,三红四个,四进八个,二举十六个,一秀三十二个。原来数量是成倍数地递减啊!妈妈说:“简单理解,会饼——是根据中国古代科考名次来设计的,考得最好的就是‘状元’,依次是‘榜眼和进士’……”

我惊呼:“怪不得状元那么难博到,原来是第一名啊!我要是能博到状元,能考个状元那该多美呢!”妈妈又说了:“博饼博状元完全是运气,而考状元凭的是孜孜不倦、刻苦认真学习所积累的实力噢!”

我听了若有所思……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习俗,我去过很多地方过春节,只有妈妈老家的春节是我见过最特别的。

我妈妈的老家是河北,房子是个四合院,分东、西、南、北四个屋,她那里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九的晚上就要在北屋摆贡品,这里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贡品,一张正方形的桌上中间先摆上一个猪头,猪嘴里叼着一个猪尾巴,外婆说:“这代表有头有尾,猪头左边摆上一只鸡,代表吉祥如意,右边摆上一条鱼,代表年年有鱼。”接着还要炸藕盒,“藕盒”就是把莲藕切片,两片中间连着不切断,把调好的肉馅放进去,然后在外面裹上面粉放到油锅里炸,炸成金黄色捞出来,放到鱼的右边,然后再开始炸牛肉丸,炸好以后放在鸡的左边。这样桌上的贡品还没有摆完呢,还要在猪头、鸡、鱼、丸子、藕盒后面都摆上一个前一天就做好的桃子形状的馒头,渐变的粉红色做的特别好看!然后再在馒头后面摆上五盘各式各样的糖果。所有东西的后面贴着一张天帝老爷的画像,画像两边各挂着金黄色的锡纸元宝,然后在猪头的前面放上香炉,香炉上插上一根龙形状的香,外婆说:“这叫盘龙香,一根刚好烧一天,每天烧一支!在每次吃饭之前还要还要磕头烧纸,一直烧到年初二,这样所有的贡品就算摆完了,而且每家每户都是这样摆的。”

到了年三十,一眼望去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派祥和喜庆,人们忙着贴对联,粘福字,到了中午要包饺子,这也是北方特有的习俗,外婆说:“过春节吃饺子,取自《更岁交子》,也是继承祖先的习俗,饺子包好以后要在祭祀祖先之后才可以吃。所以饺子是一种具有仪式感的食物。再有饺子的形状向元宝,寓意“招财进宝”符合中国人过年图吉利的想法,而且饺子皮薄馅足,味道非常鲜美,百吃不厌,在这里七八岁的小孩就都会包饺子了,所以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来了,到现在饺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团圆的象征,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听完外婆这样一说,我更觉得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具有重大意义,深深感收到我们祖先的智慧。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题记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地域特色,所以会有那么多的风俗,我的家乡武汉的风俗也数不胜数。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黄陂区的僵狮子。

一次元宵节时,我来到黄陂那里正在举行僵狮子的活动,那里人山人海,围着一大群人,看不到人的边际我的人群中小心地穿梭着。鞭响越来越近,越向前越是震耳欲聋,夹着锣响,终于到了前面。舞狮人身穿红色的衣服,头戴一个狮头,狮头的样子很狰狞:白色的獠牙,黑色的巨大眼睛,像铜铃一般,黄色的鼻子,脸画着各色的图案,有些小孩子差点吓哭了,一个人在里面操作,时而跳动舞狮人身穿红色的衣服,头戴一个狮头,狮头的样子很狰狞:白色的獠牙,黑色的巨大眼睛,像铜铃一般,黄色的鼻子,脸画着各色的图案,有些小孩子差点吓哭了,一个人在里面操作,时而跳动,时而俯身。锣敲的越响,舞狮的人们越看越热闹,聚来的人越来越多,一阵接一阵的人潮涌动与那狮子遥见辉映。有的人在人群中上下跳动,仿佛自己也在表演,还有人一阵阵的鼓掌喝彩,有人高举相机,有的人露出开心的笑容。狮子在背后有一条披风般的丝带,狮子边跳丝带就舞动,有时一只狮子在你面前张牙舞爪仿佛展示自己有多威风,锣声不绝人们的心情越发激动了。僵狮子也叫将狮子,实际叫将军石狮,子发源于武汉地域,也代表一种祭祀启平安的愿望,僵狮子在传统舞狮中加入了神的色彩,那狮子的表现怪异,其他地区的舞狮非常有精神,僵狮子也叫将狮子,实际叫将军石狮,子发源于武汉地域,也代表一种祭祀启平安的愿望,僵狮子在传统舞狮中加入了神的色彩,那狮子的表现怪异,其他地区的舞狮非常有精神,狮子仍舞着,人的心情高兴到了极点。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习俗,这么多的习俗组成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繁华依旧。

锣声喧天,炮声不断,我看着舞动的僵狮子许下美好的愿望。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家乡的风俗——吃七样羹

在正月初七,我的家乡潮汕,有个特别的风俗——吃七样羹。

今年正月初七那天……“妈咪,今天晚上吃什么啊?有没有人来咱家啊?”临近傍晚我就开始叫嚷。“吃七样羹啊,每年的今天都要吃的啊!”妈妈站在灶前,低头忙着自己的。“嗯?是吗?那七样羹是由什么组成的?来历是什么呢?”我好奇了,眼巴巴地望着妈咪。“这个啊,是由大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芹兰七样菜组成的。来历嘛,相传,宋朝有一个官人,因被奸臣陷害,被贬江南,在正月初七这天,他去到了一个偏僻荒野,那时他饿得头晕眼花,随手摘了七样菜,煮了吃掉,后来他复职高升,回忆起这天,便让家人每年正月初七吃这七样菜,也就是七样羹。还有一首相关歌谣呢,七样羹越吃越年轻,吃蒜才有钱可藏,老人吃了变年轻,小孩吃了面红青……”妈咪洗着菜,笑着说:“哦,那什么时候可以吃?”“一会儿。”

坐在椅子上,看着时钟,心里早被神奇的食物所吸引。与此同时,我也在小声地唱着歌谣……啊,什么时候可以见见它的真面目啊……这时间过得好慢,仿佛过了一个世纪……我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再睁眼,是被那若有若无的香气“叫”醒的,我望着叫唤的肚子,飞奔去餐厅,一眼就锁定了桌上那盘七样羹,我迫不及待地坐下,眼前的七样羹美如画,七样菜周围的淡青色汤汁在灯光下闪烁着光芒,如同一块打磨好的美玉,各型各色的菜如同穿着青裙子的曼妙女孩,那勾人的香气包裹着我,像是要带我去瑶池仙境……

“呜——”肚子在叫着,我有些不忍破坏这道菜,但最终还是夹起一块,送入嘴里,一下子,清甜的味道在我口中绽开,这鲜甜的口感刺激着我的舌头,我忍不住再吃一块……

吃饱之后,我抬头,看见父母对着我笑,“吃得很快啊,喜欢吧?”我才好像发现了什么,不好意思了。

七样羹越吃越年轻,吃蒜才有钱可藏,老人吃了变年轻,小孩吃了面红青……我摸着圆圆的肚子,哼着歌谣。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春节到了,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习俗,而我的家乡也有我家乡的春节习俗,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家乡有句俗语叫:“年二八、洗邋遢”,意思是,到了腊月二十八这天,要把家里大扫除一遍,为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到了除夕,大家可就忙了,女人就为了团圆饭做准备,男人则帮忙杀鸡、杀鹅、贴对联、贴门画、买花、买年橘、盆景……

晚上可就热闹了,有些大人在茶余饭后就等着看万众瞩目的《春晚》了,小孩子们就穿着一身新衣服挨家挨户地去得压岁钱,俗称“利是”。而有些大人们则带着小朋友去逛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说到迎春花市,这可得详细介绍介绍:每年的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景,各大公园都在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都搭起彩楼,扎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花市,售花赏花,人潮涌动,十里长街,繁华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半夜十二点来敲门时,每家每户都响起喜庆的鞭炮声,大家都沉浸在漫天飞舞的鞭炮纸上了。鞭炮一过,就是五彩缤纷的烟花点缀在无暇的天空上了,人们望着飞上天的烟花,一起期望着新的一年、新的气象。

到了初一,大家都非常有空,大人们就会去打麻将,而小孩子们则用自己的压岁钱案买各种零食玩意儿。到了晚上,天空中还是闪烁着五光十色的烟花,有条件的则特地乘车去琶洲等地看烟花。

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又是尾声——元宵。我们这里并不是每条村都过春节的,有些人就会过正月十三、十四、二月初二……而我们这条村正好就是过元宵的。我们要准备好各种菜肴迎接客人,让客人吃得开心,会得慰心。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习俗,你家乡的春节习俗又是什么样的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我的家乡在通海县兴蒙乡,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美丽富饶的地方。

兴蒙乡有许多特产,而最出名的就要数甜瓜了。看!那一排排白色的瓜棚里,一年四季都可以栽种和收获,无论是风和日丽的春天,夏日炎炎的夏天,金风送爽的秋天,还是小雪纷飞的冬天,在瓜棚里都能见到又圆又大的甜瓜。

一天,舅舅从老家来城里看我们,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甜瓜,你看那甜瓜,浅白色的身子,披着一身毛茸茸的外衣,显得特别神气,嘿,摸上去还带刺呢!听舅舅说,甜瓜的品种有许多,有香甜可口的“红尊”……

我被舅舅说得口水都流出来了,赶紧拿了一个甜瓜,迫不及待地把它洗好,放在砧板上,用刀把它均匀地切成四瓣。只见甜瓜里的汁儿直往外流,轻轻掰开,露出了晶莹剔透的果肉,里面还有许多小小的白色的籽,仿佛许多小公主住在水灵灵的摇篮里。

闻一闻,啊,酸中带甜,甜中还夹杂着一股淡淡的清香,令人垂涎三尺。尝一尝,哇,真是香甜爽口,清脆多汁,美味极了,吃完后,还回味无穷,令人越吃越爱吃。要是在炎热的夏天能吃上几口甜瓜,那可真是甜凉解渴,爽极了!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知道了:甜瓜属于葫芦汁,是蔓生草本植物,原产于非洲热带沙漠地区,大约在北魏时期随着西瓜一同传人中国,明朝开始广泛种植。20xx年,我的家乡兴蒙开始大量种植甜瓜,因为家乡的土壤,气候都比较合适甜瓜的生长。现在,甜瓜已成为

了兴蒙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给兴蒙乡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甜瓜全身都是宝。甜瓜的根、茎、叶、花、果实、瓜皮、都可以供药用。甜瓜的茎能治齆鼻;叶能治头癣;花能治心痛、毒疮;皮可以用来治疗牙痛,真是用处多多。

甜瓜不仅是治病的好药材,而且甜瓜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维生素、还有酸、钙、磷、铁等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都口水直流了吧!如果你们有机会到我的家乡,别忘了一定要品尝美味的甜瓜哦!

我爱家乡美味的甜瓜,更爱我的家乡。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虽然我已经离开家乡多年,但端午的习俗依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那时,我还是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呢!那时,四周不是高耸入云的高楼,而是连绵起伏的青山。那时,只要一听到端午节我就喜疯了,因为端午节可以和奶奶去打午时水,还能放纸龙、采草药!

说起打午时水,还有一个传奇故事呢!从前有一个穷人,他每天只能吃米糠,他家门口有一口井,紧连着龙宫。一天,玉帝让龙王去降雨,结果下了三天三夜,洪水泛滥,妖魔鬼怪也出来祸害人命。水神得知后火冒三丈,便跑去与龙王大战了300个回合,终于把龙王斩于刀下。人们的生活也变得幸福起来,他们非常感谢水神,便在端午节的中午打水,美其名曰:“打午时水”。

“奶奶,奶奶,可以去打水了吗?”奶奶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锅中,拎上两个大水桶,我们就出发了。经过了许久的“漫漫长旅”,终于到了水井边。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威风凛凛的水神像,他双眼炯炯有神,身材魁梧。奶奶在他的面前拜了几拜,我也步履蹒跚地走过去,有模有样地学着。眼前还有一条犹如长龙般的队伍,每个人都拎着一个水桶。有的正相互唠着嗑,有的则翘首以盼,不停地踮脚张望……我排在队伍中间,心里特别好奇,午时水到底长啥样嘞?是不是和普通的水有所不同呢?看着眼前的队伍越来越短,我也愈加兴奋了“奶奶,奶奶,轮到我们啦!”奶奶一边拉着我的手,一边靠近水井。她小心翼翼地提着水桶,把轱辘往下放,水盛的满满的,阳光反射在水中,像一大桶水晶一般亮堂。“奶奶,奶奶,我渴了!”“那也得到家才能喝。”“那你抱我看看午时水嘛。”“哇——”我惊讶地叫出来。水井的周围都贴着红色的纸,上面写满了“福”字,那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祈祷着家家户户都能安康福禄。

上一篇:总工会趣味活动方案下一篇:总务处安全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