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家乡的风俗

2024-06-05

安徽家乡的风俗(通用14篇)

篇1:安徽家乡的风俗

河南的民风民俗可谓是色彩浓郁,丰富独特。

三门峡市的“百佛顶灯,“百佛顶灯”以高、难、险著称,主要靠眼力、颈力,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讲究一个“稳”字。那虔诚、滑稽的神态足以让人感觉到“佛光无边”;淮阳盛大隆重的太昊陵庙会太昊陵庙会的文化现象中带有许多原始文化的色彩;卫辉市奇特的民居和祭坟俗与神话般的盘古庙会;祭龙辟虫的龙抬头,民间认为,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故称“龙抬头节“或“青龙节“;开封盘鼓,“击之如雷,动之如涛”是开封盘鼓的特点,但它更多让人体会到中

华民族的铮铮铁骨来。还有消灾防疫的端午节。热闹非凡的中岳庙会,群英荟萃的马街书会,濮阳杂技、南阳烙画……

从这些民间色彩浓郁的民风民俗中,我们看到了河南文化的多姿多彩和丰富生动。是它们,充实了一代又一代河南人的内心世界,也是河南文化的具体体现。

河南文化,以其博大精深,源源流长的历史底蕴;五彩斑斓,丰富生动的艺术内涵;古乡古韵,悠久绵长的文学价值,为中华大地塑造了最美丽的风景。

让我们将这美丽的文化传承下去,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篇2:安徽家乡的风俗

安徽的新娘子在娘家出门的时候脚不能落地,需要娘家的兄弟背着上车,这样才吉利。

新娘子出门了就不能回头,新娘子除了娘家的们,就不能回头看,要一直向前,也寓意奔向未来,希望结婚后日子能越来越好。

一口糖水,新娘进婆家门时,婆家的人会倒碗糖水给新娘喝,意思意思就行,希望新娘以后嘴巴甜,一家人没有口舌之争。

红烛红灯笼,新娘进门时,有一男一女两个喜童捧着红烛灯笼,走在新娘的前后,蜡烛会放在新房的床头,意味着红烛成双对。

安徽新娘家会有送亲的亲友,新郎家要准备回礼,其中必不可少的是袜子,人们觉得送袜子代表“旺”。

新婚的第二天,新郎要上岳父家接岳父来家里,然后会请亲朋相陪,让岳父放心,女儿在新家也会越来越好。

合肥结婚风俗

1.女方准备床品(棉被,枕头作为陪嫁的礼品),而且要被子里面封上早生贵子(枣子,花生,桂圆,莲子),缝被子的人应该是女方的长辈。还有女方要准备红色箱子,里面放钱。男方上门要带烟酒糖,还有结婚的衣服和回门的衣服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都要新的。

2.合肥这边男方上门接新娘是下午,午饭过一会就出发(时间上最好带个半1点半啦2点半啦寓意是找个伴的意思)。

3.车队规定要是双数,要说明的是注意头是摄像车不算在车队里面(最好安排新郎一好友在车上车队到了新娘家门口此人要提前下去放鞭炮迎接车队到来),头车是新郎车(供新郎和新娘坐的专车)二车是伴郎车(供伴郎和伴娘坐的专车新郎到新娘家时伴郎要先新郎一步下车为新郎开车门)。

4.门缝钱要准备好一般小钱(包5元10元20元)的最少要准备个20到30封,大钱100的也要几个(具体准备几个视新娘家的亲戚多少而定)。

5.本地的习俗是要放鞭炮的,从男方家出发到了女方家的时候鞭炮要提前放(前面说的头车上坐的人要提前下来放)。

6.然后就去敲女方家的门,按习俗是不会马上开门的有人会阻挠的这时候见机塞门缝钱,先塞小的,最后塞些大的就可以开门了。要注意的是有的新娘家设置了不止一道门,除了大门外新娘房也有个门有的新娘家甚至会有好几道门,所以在大门的时候千万别把门缝钱一下就塞光了,叫门塞门缝钱期间每隔一会放一卦100~200响的短鞭炮(催门炮)。

7.女方家开门后进入,然后会有个小礼节,就是要敬拜女方父母感谢他们帮你养了个好老婆之类的东西,然后进入新娘闺房,新郎找到新娘的婚鞋给新娘穿上。然后新人要给女方的父母敬茶,新郎改口。女方父母送上大红包。然后就是接新娘到你们的新家啦一般让舅舅背新娘出来的也有新郎抱出来的前一个方法比较的传统当然要捎上伴娘和女方家的人一起走啦。这时候出门要放鞭炮到了自己的新家下车也要放鞭炮的新娘不能直接下车要脚踏两条步步糕。

8.然后就是到新房啦。新人要向男方父母敬茶,新娘改口!男方父母送上大红包。之后新人要吃早生贵子羹。

9.剩下的就是去酒店啦接见前来庆贺的亲朋(收红包啦)。

10.婚礼仪式结束后。然后吃饭期间小两口要每桌敬酒双方父母也每桌敬酒紧接着散发喜糖然后小两口再在酒店门口罚站送走亲朋。

11. 回门合肥这个地方就习俗不太统一了,有说新婚第二天回去的,有说新婚三天后回去的,具体情况视新人双方老家的规矩定这里没有硬性的规定。

安徽结婚有哪些风俗

托媒提亲

当男女双方到婚龄时,双方家长认为门户相当,男方可委托媒人向女方提亲,也有女方向男家提亲的。媒人要由“全福”之人担任,要求是双数二至四人为宜,即所谓“四大媒红”,其中有主媒和陪媒。媒人提亲,主要介绍双方情况,谈论男方或女方时大都有夸大喧染之处。俗话说:“媒人不扯谎,坐下没得讲”。又说“会做媒的两头瞒”,“十媒九谎”,“媒婆”一张嘴,会吹又会哄“等等。这些骗局,常坑害不少青年男女。托媒提亲,称为”起媒“或”起红“。

合八字

提亲后,将男女双方的生日,年月日时等和生肖,由家长写在草纸上,由媒人转交对方,再由算命人推算,合婚是否犯“冲克”,如所谓“火克金”;“鸡不能配猴”、“鸡见猴,夜夜愁”;“龙不能配虎”说“龙虎相斗”不吉利。还有“男属羊,抖抖忙,女属羊,守空房”“鼠马相冲”等等。

如犯“冲克”,即使两相情愿,则不能结亲。这是江湖术士的五行生克之说,来判定男女双方的婚姻大事。这对妇女则极为不利,如女方属虎,则所谓“主杀夫”、“主杀公婆”之命。被视为“八字”不好,就在婚事上设置了一道严重的障碍。故女方家族往往买通江湖术士改出生时间,变“相冲相克”为“相生相旺”。

因有“十女九不真”的说法。合“八字”后,男女双方的婚事就可初步定下来。在皖南绩溪一带,合八字后,男女生辰八字用红纸写好,谓之“红书”,双方互送一份,各放在自家的“灶神”面前,经过三、五日,如家中平安无事,便认为婚事已得到家神的默许。

相亲

合八字后,由媒人与女方家长约定,择日由媒人陪同求亲男子到女家,拜见女方父母长辈,让女方家长亲自看到男方的外貌、风度、见识修养,以及家庭情况等等。男女双方也可乘机偷觑一眼,不能直接晤谈。

相家

篇3:春节的风俗习惯

扫尘

“腊月二十四 ,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传说中的尧舜时期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 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提高。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 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它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 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篇4:安徽家乡的风俗

说起这次自编自导的电影《仙人坝的红衣兜》,张国强很是感慨,“虽然这部电影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但我想表达的并非仇恨,而是通过爱情故事倾诉对和平的热爱”。

由沈丹萍等主演的《仙人坝的红衣兜》故事发生在苏皖交界的一个小山村。宋庄村民杨腊梅、宋晓芸母女在逃难途中邂逅中国军医刘大春、王虎彪师徒俩。通过相处、了解,纯朴善良的宋晓芸与刘大春喜结良缘,演绎了一段曲折、凄美而壮烈的爱情故事。

上世纪80年代末,张国强赴美国攻读影视编导的硕士与博士学位,90年代回国创业,在安徽马鞍山投资打造了仙人坝(数码)影视文化旅游综合基地。

张国强的家乡就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之所以选择回国投身影视,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推广家乡的好山好水”,用电影展示他“眼中的家乡”。

“电影的取景都是在影视基地临时搭建,油茶园、芦苇荡、竹园等场景都是马鞍山农村地区常见的风景”。而这样非“一次性”的影视基地,据张国强介绍,是借鉴了好莱坞的理念,电影场景的搭建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对这部小成本制作、自编自导的电影,张国强选择在中国农村数字院线平台进行投放,“这部电影我倾入了很多对家乡的感情,故事也发生在苏皖交界的农村地区,希望能在农村院线闯出一条路。”

篇5:安徽家乡的风俗

为什么说紧张呢?每年过节前一两天,我都会拿出我最心爱的毛笔写春联,我妈妈向来追求完美,春联自然也是每年都要折腾好久。

贴春联可有好多讲究,横批若是从右往左写,上联就贴右边,反之上联贴左边。对联单贴可不行,要一边一幅,一般上联最后一个字发拼音里的三声、四声,而下联最后一个字发拼音里的一声和二声。到了大年三十,大家就会开开心心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成都人都爱吃,吃年夜饭也讲究,我们家就是一个例子:香肠、腊肉、鸡、鸭、鱼、牛、八宝饭,有时还会有梅菜扣肉和粉蒸肉。光听这些菜名,我的口水就要从嘴里流出来了,更何况年夜饭真的出现的时候呢。

正月初七这天,我们家就会去游草堂祭杜甫,这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曰”大家都会去杜甫草堂祭拜大诗人杜甫,这习俗起源于唐代,据说是诗人高适写下了一首诗名为《人曰寄灶二拾遗》,后赠于杜甫,诗曰:“人曰提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于是每年“人曰”便成为我们老成都人游览草堂,缅怀诗圣杜甫的特定日子了。

到了正月十六,别人早就过完了元宵过完了年,可老成都人就不,他们耍性大,人家过完年,他们还要再过一天年。而这一天就要老城墙上走百病,厚着脸皮再过一天新年。

倒回去再说正月初一成都人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和家人一起穿新衣去武侯祠,游喜神方,“喜神方”即是喜神所在的方位。依“五行学说”,南方丙丁属火,代表四时里最热的夏天,也有“鸿运兴旺”的寓意,因此,成都人认为城南即是喜神的方位。加上城南的武侯祠里供奉着蜀地老百姓崇拜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英雄人物,这里就真成了“喜神方”了。

篇6:安徽家乡的风俗

我睁开朦胧的双眼,无奈的看着一大堆人忙来忙去,“你们起那么早干什么呀?天还蒙蒙亮呢!”“别贫嘴!就只有你没起来了,快点!快点穿。一会还要跨火堆呢!”“啥!?什么是跨火堆?”我被老妈推着往外走,“就是字面意思。”

院子里,舅舅、爷爷还有我老弟在忙活着点火呢。他们把松树枝、枯树叶、稻草等一切可以点燃的东西堆在一起。让爷爷掏出打火机点燃。“噗嗤”一下子火苗窜起,张牙舞爪。大家都很兴奋。尤其俺老弟,兴奋成啥样了,围着火堆直打转。“嘿!”老妈拍了我一下,“知道你是汉子,但也离火堆远一点。至少为我着想一下。你衣服上全是灰烬。快!离它远一点。”

火又大了,一下蹿得老高。原来是小舅舅来了,还抱着一盒子炮。“你们快点跨火堆,跨完我们去放炮,OK?”“好!”弟弟兴奋极了。

浓烟从火堆上冒了出来,“咳咳!”我被呛得眼泪都流了出来,不由捂住嘴抱怨道:“真是的,干啥不好,偏偏跨火堆,呛死我了!咳咳!”“你不懂,跨火堆是为了给人祈福。跨过去的人新的一年里会有好运的。”妈妈一边帮我脱外套一边说。“封建迷信。”我小声嘀咕着,却偏偏被老妈听见了:“不管怎样,这是这的一个风俗。你跨不跨?不跨我推你了!”“跨!当然跨!”我英勇地走到火堆旁,饶是汉子般的我不由吓了一跳,“这么大的火,烧死谁呀!”“烧不着的,快点!我还等着放炮呢。”老弟正等着我跨后他跨呢。“哼!谁怕谁!”我不愿让他瞧笑话,跨完后跑得远远的,拍着我砰砰跳的小心脏,松了口气。

篇7:《家乡的风俗》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知道不同地区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情感目标:学生初步感受风俗带给人们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当地风俗的变化,通过学习,懂得保持良好风俗,摒弃不良风俗。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调查研究的能力,以及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互相协作互相尊重的集体主义精神。

〖活动准备〗

1.在课前引导学生分组分类收集家乡的有关习俗资料。2.教师制作课件。

〖活动过程〗

一、诵诗词,吟出悠悠中华情——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风俗

1、师(出示诗词):同学们,你们读过陈勉襄的《竹枝词》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

师:请问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的景象?

师引导学生理解:描写的是中秋节,体现了吃月饼、赏月、吃芋头、嘬田螺的习俗。(逐一出示相关内容)

师(出示诗词):我们再来阅读一下王安石的一首诗——《元日》,请问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的景象?

生:描写了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

师:中秋节、春节都是我国人民重要的民族节日,有许多有趣的风俗习惯,刚才我们诵读两首诗(板贴诵诗词)就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充分表现出节日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师:“十里一风,百里一俗”,各地都有各地的风俗;什么是风俗呢? 生谈自己对风俗的看法。

师归纳小结: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趣味,同时也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家乡的风俗》(出示课题),一起来了解家乡的风俗,感受家乡的风情。

二、看图片,品味浓浓家乡情——了解家乡的传统习俗

师:同学们,在中国,有些风俗是大同小异的,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一些风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节日的风俗图片。(板贴看图片)我请一些同学来介绍这些节日的风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片,品味浓浓的家乡情。

课件逐一出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 “端午节” “中秋节”“ 元宵节”的一些风俗图片。

(1)春节:贴“福”,挂灯笼、放烟花(2)端午节:吃棕子、划龙舟、屈原的传说(3)中秋节:吃月饼,赏月、嫦娥奔月、吃田螺(4)元宵节:吃元宵、猜灯谜 学生边看图边说。

三、话风俗,感受美在特色中——了解家乡最有特色的传统文化习俗

1、师:刚才所看到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节日方面的风俗图片,但是也有些风俗具有各地的特点,除了刚才所说的风俗外,你的家乡还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风俗,比如有的地方春节时还要祭灶、吃黄豆芽(如意菜)。端午节吃咸鸭蛋、用雄黄涂在小孩的额头及手足心等。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去对自己家乡广州西关、泮塘最有特色的风俗进行了解调查,并写一个简单的介绍词。现在开始话特色的风俗(板贴话风俗)。我们按以下的要求来进行活动。(出示活动内容)。

(1)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自己家乡特色的风俗;

(2)自愿上台或者小组推荐上台交流,评出最佳解说员和最佳听众。

2、师:上来汇报之前,老师要给同学们一些温馨提示。同学们在介绍家乡的风俗时要做到表达清楚、声音响亮、语言生动,而听众则要做到坐姿端正、认真倾听。

3、开展交流活动(饮茶文化、北帝诞、龙舟饭、剪纸习俗、逛花街)并评出最佳解说员和最佳听众。

4、师小结:刚才虽然有些同学上讲台解说时比较胆怯,没有发挥好,但是老师相信他们经过锻炼,会越说越好的。同学们,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它牵系着我们的情思,拨动着我们的心弦。但是同学们,并不是所有的风俗都是好的,一起来听听老师讲一个故事:《奶奶的两个习惯》,听完后思考下面两个问题。故事内容:

丹丹的奶奶有两个习惯:一是每天都要到市场上买一些鲜花回家;二是每天都要在家里烧香拜神。丹丹很爱奶奶,可有时也会因为奶奶的习惯和她闹别扭。

有一天,奶奶生病了,可她不愿去医院看病,而是每天烧香拜佛,祈求神灵保佑。眼看奶奶的病情日渐严重,丹丹和爸爸赶紧送她上医院。经过住院治疗,奶奶的病慢慢好了。

从此以后,奶奶的生活习惯慢地发生了变化,烧香拜佛的事渐渐地减少了,可鲜花还是照样买。

四、读故事,辨明好坏更文明——保持良好风俗,摒弃不良风俗

1、师讲故事《奶奶的两个习惯》后,讨论:

(1)你们见过这样的情景吗?对此你们有什么评价?(2)如果你们碰见这种情况,你们准备怎么做?

2、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3、达成共识。

(1)正确看待民风民俗。(2)尊重当地的礼仪。

(3)对于迷信活动应当加以抵制。(联系八荣八耻中的“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进行教育,做一个崇尚科学的学生。)

五、再拓展,分享风俗好习惯——掌握更多的风俗文化

1、师: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的一些习俗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一些新的风俗也开始出现了。下面老师再给同学们补充一些风俗习惯,拓展我们的视野。(板贴再拓展、播放相关内容)

2、除了这些新的习俗,还有其它新的习俗吗?

3、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六、课堂总结

师:通过诵诗词、看图片、话风俗、读故事、再拓展,同学们既对常见的中国风俗习惯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同时在调查以及介绍中对家乡的独特风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提高了对好坏风俗习惯的认识。中国的风俗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极其广泛,以后同学们有机会的话,可以多阅读有关的书籍,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风俗文化、了解家乡的风俗文化。

板书设计:

家乡的风俗

诵诗词 正确看待民风民俗。看图片 尊重当地的礼仪。

篇8:家乡的清明风俗

中建小学:闫继云

教学目的:

1、了解家乡的传统节日。

2、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清明的诗歌,感受清明节的风俗,以及我国的传统文化。

3、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

了解家乡的传统节日,感受清明节的风俗,以及我国的传统文化。教学难点:

感受清明节的风俗,以及我国的传统文化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清明》古诗,学生朗读。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讲解:

【诗文解释】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3、古诗中提到的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气候转暖,雨量增多,万物萌发,让人感到清新明洁,因此叫“清明节”。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幻灯片4)

4、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清明节是在每年几月几日吗?(每年的阳历4月4日——4月6日)

师:对,那天是我们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清明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已有2500多年历史。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清明节。

过渡:说起清明节,就一定要说起一个人——介子推。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介子推的故事。

二、介子推的故事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宫廷争夺王位,晋献公的的儿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成为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做了国君后,他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这个故事有个意思,一是施恩不图报,一是知恩必报。”

三、清明节的习俗

1、那清明节有哪些习俗呢?(上坟)

2、是呀,那除了这些还有些什么呢? 老师上网查了一些资料,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吧。

(1)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现在所提倡的是新式扫墓:可用一束鲜花、一篮水果寄托哀思或是植树扫墓,这些扫墓方式既为大自然增加了绿化,又缅怀了先人。

(2)踏青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

(3)荡秋千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我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个放风筝的习俗。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在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4)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5)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6)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四、清明知识竞赛题: 清明节最早的习俗是(扫墓)。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是(寒食节)。清明节的食品有(糯米酒)、(清明糕)等。

清明时节的风俗体育活动有(荡秋千)、(插柳)、(放风筝)等。

篇9:《家乡的风俗》教案

1.学习写作环节,体会介绍一种民俗活动时候的技巧。

2.通过写作的方法,加深对于民俗活动的体验和了解。

3.能够合作设计一本民俗集。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导入新课。

1.请学生回忆上节课介绍过的民俗活动。

2.回忆上节课介绍民俗活动的技巧,做到详略得当。

二、请学生根据上节课所了解的民俗活动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民俗活动,编写写作提纲。(5-10分钟)

1.鼓励学生编写提纲。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中国不同特点的传统民俗,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粽子节,有为驱逐年兽、祈求平安的春节,还有浪漫的牛郎和织女相会的七夕……这些啊,都是我们国家文化宝库中整体的文化结晶,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思。那么今天呢,你们就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来写写自己经历过的民俗活动,可以写你自己包粽子的经历,也可以写过春节的时候的感受……家乡的风俗有很多,请大家注意选取材料,详略得当。所以,大家不要急于下笔,先好好构思,编写好习作提纲。

【出示课件5】习作提纲的要求:

(1)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

(3)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4)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教师:列提纲的作用就像是搭建房子的整个框架,先把轮廓搭建起来,再填充细节。这样写文章就方便多了。(板书:编写提纲)

2.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编写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

教师可以请各组说说编写提纲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进行针对性讲解和指导。

三、尝试完成民俗的写作草稿,并且进行互评、修改。(10分钟)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提纲,完成作文草稿。

2.小组内进行分享、交流、找问题、评价。

3.品评写得好的文章,并且教师集中讲解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修改、完善。

4.写作注意事项:

①不少于400字;

②最好集中一种民俗活动介绍;

③要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④详略得当,不能像是记流水账。

四、完善草稿,正式誊写。(5分钟)

五、鼓励学生完成民俗集的编写部分。

建议将不同民俗收集在一起,主要介绍民俗名字、由来、内容。也可以贴上活动的场景照片。

板书内容

家乡的风俗

多样性→详略得当→编写提纲

教学反思

民风民俗类作文是一种比较好写的话题作文,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各自延续传承的独特的民俗。但民俗文化涵盖的内容太广泛,很多人只知其中一二,如窥冰山一角,对丰富的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知之甚少。因此,家乡的风俗这一习作课题看似好教,实则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我还是紧扣单元课文,总结详略得当的手法。然后,采用与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不同家乡风俗的魅力,提升习作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在课前就搜集丰富的相关资料,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我们要写有关春节风俗的文章,就要搜集其相关的资料,如:贴春联、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守岁、拜年,等等。只有了解了这些风俗,我们才能全面了解春节。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们筛选素材,学生们搜集的相关资料是很多的,但是不可能全部都用到作文里,这就要让学生们写作主题进行取舍。这个环节通过学生们的交流讨论还是能够完成的。再就是,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材料。这里我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材料的详略问题。对表现主题有利的素材要详写,和主题关系不大的可略写,没有关系的就不写。只有材料详略得当,才能凸显文章的主旨。第二,材料安排的先后顺序。选择好的材料不可随意堆砌,要有统筹全文的能力,在总体构建好文章后,能够合理安排所用材料的顺序。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有很多方面的学习并没有细致化,导致有些内容理解不清,之后也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争取做到理解清晰,便于观察。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忽视了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文体。一般来说,小学生写记叙文会比较好,也容易写得生动形象。说明文也是比较适用的一种文体,但是要注意详略得当和运用生动的语言,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篇10:习作:家乡的风俗

一、在阅读中学习方法

(一)年糕

尤 今

新年食品当中,我独爱年糕。

它们圆滚滚、亮晃晃的,一看到它们,我心中便自然而然地生

出喜庆之意、圆满之感。

小时候,我曾有一段时间,寄居在祖母家。每年岁暮,喧喧腾

腾地准备过年的当儿,我最爱的,便是看祖母做年糕。

尽管市面上有现成的糯米粉出售,可是,祖母担心那些糯米粉掺进别的杂质,所以,每年总买大包大包的糯米回来,自己磨。她一面转着那古老质朴的小石磨,一面虔诚地喃喃自语:

“年糕年糕年年高。”

把愿望寄托在传统食品里的这种美好的情愫,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

磨好了的糯米粉,像白雪一样,高高地堆着。祖母在糯米粉中加入水、椰糖,搅匀;然后,在圆形的铁罐里妥妥帖帖地铺上剪成圆形的蕉叶,小心翼翼地倒入拌好了的糯米粉,再把铁罐一只一只地搁在炭炉上面的蒸笼里,蒸上几个小时。

蒸好的年糕,软滑如水,不黏牙,不滞齿,切片而食,幽香绕舌,那股适口的甜味,晃荡晃荡地由喉头轻飘飘地流进了胃囊里,通体舒畅。

别人做年糕,做不出同样的水准,登门讨教,祖母在倾囊相授之余,总会加上这两句话:

“磨粉的时候,心一定要诚。年糕小气,你心不诚,便做

不成。”

祖母已去世多年了,然而,每逢新年吃年糕时,我脑海里总会浮现祖母磨粉时那一张虔诚至极的脸。而这些年来,“你心不诚,便做不成”这句话,也成了我重要的处世哲学。

1.这篇文章写的是()

A.服饰   B.饮食   C.民居

2.年糕的样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重点写了祖母做年糕的过程,请按顺序排列。

A.蒸年糕

B.磨糯米粉

C.买糯米

D.加入水、椰糖

E.放入蒸笼

F.铺蕉叶,倒糯米粉

()—()—()—

()—()—()

4.年糕的口感是________________,不黏牙,不滞齿,幽香绕舌,有股适口的______味。

5.祖母年糕做得好的原因是()

A.磨粉的时候,心诚。

B.祖母不买现成的糯米粉。

6.从这篇文章中我明白了,在介绍饮食的时候,要抓住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来写。

7.试着介绍一款自己家乡的美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过节

沈从文

我生长的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的小县城。狮子龙灯焰火在那里极著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

由初一至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厢内外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灯的不仅要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

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有时自告奋勇帮忙,许可拿个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运气不坏。因为始终能跟随队伍走,马不离群。直到天快发白,大家都

“烧”得个焦头烂额,筋疲力尽。

队伍中附随着老渔翁和蚌壳精的——蚌壳精照例多选十二三岁面目俊秀姣好的男孩子充当,老渔翁白须白发也做得俨然——这时节都现了原形,狼狈可笑。最后集中到各会馆前点验家伙散场时,正街上江西人开的南货店、布店,福建人开的烟铺,已经放鞭炮烧开门纸迎财神,家住对河的年轻苗族女人,也挑着豆豉萝卜丝担子上街叫卖了。

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的是()

A.服饰  B.节日习俗  C.工艺品

2.短文记叙了__湘西__的春节习俗,这些习俗包括__“送灯”______和______“送灯”__,作者主要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作者写了表演队伍表演的情形,请用横线画出表示表演的人很勇敢的句子。

4.作者不光写了表演的情形,还写了“我”和其他的小孩追随队伍的情形,请用波浪线画出一处。

二、习作内容:家乡的风俗

1.下面的内容属于民风民俗吗?是的打“√”,不是的打“×”。

(1)孩子出生九天时做“九朝”,满月时要办“满月酒”,满一周岁时要举行“抓周”仪式。()

(2)山西的刀削面、武汉的老通城豆皮、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都很

好吃。()

(3)除夕之夜,全家人要在一起吃团圆饭。()

(4)过年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2.下面是青青写《那达慕节》所用的材料,你觉得哪些应该详写?哪些应该略写?请将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A.详写 B.略写)

(1)“那达慕”的意思。()

(2)举行“那达慕”的日期。()

(3)赛马、摔跤、射箭等活动。()

(4)活动快结束时,大家沉浸在欢乐之中。()

3.展开联想补充句子,让句子更生动。

(1)那龙舟,像____________________,载着一大群健儿在浪花

里蹿。

(2)赛场上的马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勇往直前,势不可当。

4.读一读下面的习作片段,猜猜哪是开头,哪是结尾。

(1)“过年了!过年了!……”伴随着这欢天喜地的声音,春节在大家的翘首期盼中来临了。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大家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2)“10,9,8……1”听着春节晚会上观众和演员倒计时的喊声,看着无数的烟花在天空中绽放,激动和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新年到来了。()

5.试着写一个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听读短文,完成练习

1.选文中没有提到下面哪种吆喝?

()

A.介绍制作过程的吆喝。

B.借甲物来形容乙物的吆喝。

C.靠戏剧性来吸引人的吆喝。

D.合辙押韵的吆喝。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作:家乡的风俗

一、(一)1.B

2.圆滚滚 亮晃晃 喜庆、圆满

3.C B D F E A 4.软滑如水 甜

5.A 6.样子 制作过程 口感

7.示例:西安羊肉泡馍无论是做法还是吃法都是很讲究的。制作时,先将优质羊肉洗好切成片,再加以各种作料大火煮烂。吃时,店家会给你一个大碗和两个馍。吃羊肉泡馍最主要的就是掰馍,馍掰得越小越好,泡起来才更入味。馍掰好后,店家会将滚烫的羊肉汤倒入碗中,同时配以葱花、香菜、粉丝、盐、味精和地道的陕西油泼辣子,这样一碗羊肉泡馍就做好了。它的味道真是鲜、香、辣,让人赞不绝口。

(二)1.B

2.湘西 “送灯” “烧灯” “烧灯”

3.这些人却不管……迎面奋勇而前。

4.示例: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在炮仗焰火中消磨。

二、1.(1)√(2)×(3)√(4)×

2.(1)B(2)B(3)A(4)B

3.示例:(1)一条大白鱼(2)离弦的箭一样

4.(1)开头(2)结尾

5.示例:啊,家乡的大秧歌,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美,醉着家乡人的心。

三、1.D

篇11:家乡的风俗

爸爸开始做水饺了,只见他从冰箱里拿出饺子皮和馅,然后倒了一碗水。我有一点奇怪。问:“爸爸你倒水干什么呢?”爸爸说:“放了一夜的饺子皮太干了,加了水的话会非常的粘,可以把水饺包好。下锅时也不容易开口。”我听了恍然大悟。

“我也要包。”我回头一看只见我的弟弟站在了后面。老爸一口答应:“没问题。”于是我也说了一声:“我也来。”于是我们戴上手套。向面粉和饺子开战。

我拿起了饺子皮。发现饺子皮十分的软。用筷子夹了一些馅发在了饺子皮的中心位置。然后又用手贴一些水涂在了饺子皮的边上。对折着将饺子皮一捏,一个饺子就做好了……我和弟弟两个人差不多包了二十多个了,但是还不满足。

爸爸把饺子放下锅。不一会儿饺子浮上来了。爸爸给我们一人一大碗。等第二锅没有上来,我弟弟的饺子已经完了。爸爸在一旁乐呵呵地看着我,眼中满是微笑。

篇12:家乡的风俗

我的家乡,武汉,是一座富有“烟火气息”的城市。与别地不同,这里的早餐被称为“过早”,它种类丰富,而且每一种单独拿出来,都可以当做色香味俱全的一道大餐,可谓是武汉的一大风俗。

走在街上,许多人手中都拿着一份早餐在吃。有的蹲在地上,大口嚼着他们的“过早”,虽然看上去有些粗俗,但这恰恰是武汉的“烟火气”所在;有的.走在大街上,在赶路的同时,手中还不忘拿着一份早点一一这也练就了武汉人“边走边吃但滴汤不漏”的本事。虽然公交车明令禁止在车上吃东西,但在“早高峰”的车上,仍能经常看到人在车上“过早”,手捧一份热干面或豆皮,吃得忘我。

来到餐馆,里面虽然大,但也坐满了人,密密麻麻,还有不少人站在座位旁。一张张方桌上,摆着各式各样的小吃:泛光的热干面,隔着多远,都能闻到芝麻酱的香味;金黄薄脆的豆皮,使它的样子十分体面;清甜淡雅的米酒,飘逸着清甜的米香……还有许多我叫不出来的小吃,它们一碗碗码在桌上,使我垂涎欲滴。这不是早餐,而是一场盛宴。

凭借经验,点了份豆皮与一杯豆浆,便静坐等候。豆皮外面的皮被炸得金黄酥脆,细薄的皮上映着油光。诱人。轻咬一口,皮碎了,露出里面的馅来。香菇、肉丁、糯米……丰富的馅料勾起了我的胃口,尤其是那糯米,颗颗都浸了油。入口,是记忆中的味道,油而不腻,鲜香爽滑。豆浆一如既往的清甜,正好能去除豆皮的油腻。临了,我擦擦嘴上的油。肚皮也填饱了,还解了馋。在武汉,这类价格亲民而营养美味的“大餐”,可是随处可见。

回到小区,小区里的爷爷奶奶们便迎上来,问我奶奶:“过早了冇(mào)?”亲切,淳朴。我和奶奶都不由得晒然一笑。“过了,您呐!”随即又简单而亲切的聊了几句,便告辞了。一天的好心情,从这一刻,萌芽而生。

我不知道那么多种精致的“过早”是谁发明的,但我透过这些早点,看到的是咱武汉人对生活的不将就。哪怕只是简单的一顿早餐,也要吃好、吃营养,吃出一番滋味。大抵武汉的人,都很热爱生活,才会这样换着花样,’“过”早。

篇13:江西家乡的风俗作文

春联“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过年有写春联,贴春联的风俗。别人家的春联一般是在外面买的,我们家的春联是自己认认真真写的。这是因为我们家从爷爷到爸爸再到我都喜欢写毛笔字。瞧,我写的“马到成功”和“福”字呢!

祭祖

过年我们有祭祖的风俗,表示美好日子不忘记祖先。妈妈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饭菜供奉在桌子上,还装了一个拼盘,里面有:苹果和橘子、花生,糖果之类,妈妈说意味一年平平安安,日子幸福甜美和财源滚滚。爸爸把香烛点起来,我们穿戴整齐,叩拜祖先并感谢祖宗保佑,祈祷新年吉祥平安。这样祭祖仪式就算完成了。

吃团圆饭

新年我们也有吃团圆饭的风俗。妈妈张罗了一桌美味佳肴,看着眼前的丰富食物我口水直流,马上开始大吃起来。妈妈指着满桌的菜说:“儿子,你看每道菜都孕育着一个美好的祝福,这是天长地久的韭菜,龙腾虎跃的红烧黄鳝,五彩斑斓的瘦肉木耳芹菜炒红椒,生生不息的生菜,……”。我急忙抢过妈妈的话题说:“这是牛气冲天的红烧牛肉,团团圆圆的老鸭肉圆蘑菇汤,春意盎然的油炸春卷,年年有余的红烧鲤鱼和脚踏实地的炒豆角,真是十全十美的团圆饭。”我们在欢声笑语中享受着美味。

打爆竹、放烟火

吃好了团圆饭,爸爸开始打爆竹和放烟花了。爆竹的声音像狮子吼,震耳欲聋;烟花一如夜空绽放的鲜花,绚丽多彩。我在一旁和小朋友玩大红鹰之类的儿童爆竹,为过年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观看春节晚会

过年看春节晚会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晚会的内容多种多样。有的唱歌,有的跳舞还有的说相声演小品。歌唱的优雅动听,舞跳的英姿气爽,说相声演小品的让我们哈哈大笑。

守岁

看完春节晚会,已经是12点半了,我以为马上就要睡觉了。可爸爸妈妈告诉我除夕的晚上还要守岁,我一下子又兴奋起来。爸爸妈妈把房间里的灯都打开,灯一直要开到天亮,说这是为已故的亲人照亮回家的路。然后,我们一家人就坐在床上看电影,一直到四点多,我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了梦乡。

篇14:家乡的风俗春节随笔

在过年前的十几天,家家户户开始大量置办年货,大人们还要买过冬的衣服呢。还要在过年的那天之前进行大扫除。到了真正过年的那天,大家都开始挂灯笼、贴春联,春联是为我们迎接新的一年,而灯笼是让我们这年过得红红火火。不仅如此,还要在窗户上贴福,而且要倒着贴,意味着福倒了,福到了。

春节吃饭前要先放鞭炮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吃饭时,小孩的嘴可甜了,他们走过去跟爸爸妈妈说新年快乐,就能得到红包。吃完饭后,外面开始热闹起来,一条条长龙接二连三地从巷子里跑出来,彩色的龙头欢劲地扭着,在大马路上显得格外引人入胜,路旁的烟花给舞龙的人们打气,他们舞的更欢了。

每当到了除夕夜晚的十二点真是极为热闹,一大筒烟花排山倒海得飞起向天空在天空中炸成了一朵花,一大群烟花飞快地冲向天空,炸开了一朵朵五颜六色的鲜花,七彩的烟花炫染了整片天空,显得格外美丽,一条长长的鞭炮在地上“啪啪啪”地响着,在过年时放鞭炮是为了赶走一只叫“年”的怪兽,喜欢在过年时去村里偷吃,但它怕鞭炮,所以家家在过年时放鞭炮。

上一篇:保密审查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平遥察院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