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但丁讨论神曲》教学心得体会

2024-06-25

《与但丁讨论神曲》教学心得体会(共12篇)

篇1:《与但丁讨论神曲》教学心得体会

《与但丁讨论神曲》教学心得体会

本次周六研究课,我提供了一节公开课供全市老师研究,由于各种原因,周三晚上才确定下来由我来出课,由于本人的臭毛病,从不把工作带回家,所以面对周四下午的试讲,我只有周四上午半天的准备时间,因为匆忙这一与以往有所不同的准备条件,使我更多的去感悟课堂与教学。

1、老师平时要怎样去积累备课资源?

本人平时喜欢看专业资料,但仅限于看,保存下来的少之又少,能把保存下来的进行分类、分主题的整理就几乎没有。这次备课过程中的,与但丁讨论《神曲》体现中国人的话语权的部分应该是一个小主题、达芬奇的`画作与中世纪画作不同点之比较也应该是一个小主题,甚至后面的人文主义及人性欲望的膨胀也应该是一个小主题,如果平时可以把这些小主题进行机件式的制作,此次就不会这样手忙脚乱。

2、老师备课备什么?

历史课堂,尤其是新授课,知识点、考点对于一般10多年以上教学经验的老师来说已经很熟悉了,在此种情况下,是否就可以吃老本,止步不前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正是因为我们有着以往的经验,我们才可以更好的立足知识点,把知识点进行有目的的整合,以激活人人心中有,个个课堂无的那一部分认知情感,让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中升华,让历史课堂更具魅力。

3、老师课堂教什么?

其实课堂的重点、难点一般都不在知识上(除非你只是为了考试而教)。能力、过程、方法、是我们教师要关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应该是我们作为历史教师所格外注意的。我的课堂保护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了吗?本节课让学生在情感上有所得吗?这个观点的解读是否充满了正能量?我应该常问自己,一日三思于自己的课堂。

篇2:《与但丁讨论神曲》教学心得体会

《光芒照耀,崭新的双目开启》

(一)

众天使环绕成九个美丽的光环,紧紧地环绕着上帝,以免一些灵魂仰望他时承受不住更强烈的光芒,上帝呀,你的光芒才真正地照耀着一切。

群星隐退,太阳升起。

但丁的目光追随着贝亚德,对于他所爱的人,动用了很多诗意的语言赞美她,但是把所有的赞誉加在一起,也无法表达她今天的美丽。

无以能及的美丽,也只有创造她的人才能够欣赏到她的全部。

失败的言辞,失败的诗歌,失败的思维,在艳丽的辉煌中败退。

当强烈的阳光直射到但丁的时候,只有闭上眼睛,用回忆来完成对她的想像,灵感的火焰燃烧着对她的爱,这似乎又破坏了对她完整的描述。

对于她,从初识到今天,诗人一直在用最美丽的诗来对她歌唱,然而现在他的诗句却不能追随她的美丽了。

如同每个艺术家,在他艺术的巅峰上,只有停止在那至高处。

(二)

贝亚德告诉诗人说:“我们已经从最大的形体入于最高的天;此天乃纯粹的光;此光乃智慧的光,充满着爱;此爱乃对于真善的爱,充满着欢乐;此欢乐乃超于一切的幸福。”

如一道闪电横空出世,但丁的视觉被粉碎一般,所有的光芒已游离了他的视线,而更强烈的光芒又将其淹没,他被光芒照耀着,包裹着,在光的腹部,却看不见一切事物。

以烛的光进入,诗人的灵魂焕然一新;

烛光遇到火焰,诗人的灵魂燃放光彩;

神的爱火平静,诗人的灵魂却已升腾;

神奇之力量,它超出诗人任何时候的想像;

睁开,不再困惑的双眼,所看到的,无法描述的,无限光芒,也不再令他眩晕。

感谢上帝,崭新的双目开启,目极一切,光如一条河流,灿烂辉耀,如奇异的春天,花朵装饰两岸,如宝石镶于黄金之中,芬芳四溢,沉醉如幻,众天使动用轻盈,灵魂的双翼抖动七彩霞光,跳动旋转,无数次的欢愉成就一场浩大的气场。

女神用欣赏的目光看着,她知道但丁内心充满了崇高的景仰,求知的欲望从瞳孔向外扩散,诗人内心感受到女神的.欢喜,他倾听她温柔的话语,她举起的杯,盛装着她的温情,她说但丁在饥渴水解以前,必须先饮此水。

净化诗人尘世的混淆,圣洁之水,化去薄雾,清澈成一汩清泉,那些炫丽的宝石,那些微笑的花朵,如他的女神贝亚德所说,都是实体的影子,之前,只是诗人所接受的恩泽还不能够成就更高的德性所造成的。

用最敏锐的动作,转身投向母亲的怀抱,用最赤城的心,投向那波流,睁开明镜的双眸,希望得到最高尚的品德。

于是,诗人看到了,一心向往的景象,天使与灵魂。

(三)

光之河流闪烁,光之海洋徜徉。

神明令诗人的眼睛看到,天堂之上所有的天使与灵魂们,为见到这一切而感动快乐,幸福的笑容灿烂如花。

高高在上的光芒,所照射之处,山山水水无不呈现大美之景,无不开放着花的美丽与芬芳。

归来的天使们,如同回归久别的故乡一样,他们朝圣着,最为神圣的。

慧眼,一切所看到的,不论从质的还是量的,都能自如地感受着她的美好,远的近的,都不能令她有分毫差距。这里,天堂,上帝主宰的地方。

永恒的光芒,无需寻找时间的开始,无需寻觅哪里是源头,玫瑰花开,层层递展,幸福的芳香,如何能数得清她的数量;赞誉春天的歌声,悠远流长。

但丁不动声色,目光不舍眨动;

数众的天使,身着白袍;

圣洁的广场,辽阔无垠。

盛大的宝座之上,闪烁着皇冕,一场浩大的婚礼即将举行,这是诗人期待着的英雄,他就是伟大的亨利,尘世中即将复兴意大利的国王。

注:享利,鲁森堡公爵亨利第七于一三0八年被选为日耳曼皇帝,于一三一二年征佛罗伦萨未胜。亨利为但丁所希望之救星,可是他在一三一三年就已早逝。

《用自己的方式爱着》

(一)

动用所有的语言,也无法表达内心的情感,爱的光芒令言辞无力而退于心底。

看上去整体的个人,他的内心可以分裂成无数的细微,小到分子,亿万个细胞都会在爱中破碎,弥合,再破碎,再弥合。在反反复复中,重新打磨成一颗金色的宝石,沉甸甸的放在心中,人世间任何风浪也卷不走,直到有一天,那颗金子般的心被上帝的光芒召唤才得以融化。

爱的每一分钟,需要三世的历练,爱是劫难亦是重生。

亲爱的,你听到了吗/我想写一首关于我和你的歌/那里有我们的爱恋/我想送一束关于你和我的话/说我想你了。

听一首歌,纵使无法表达爱,爱就在身边,就在心海;爱,就算两眼对视,也会思念成河。

站在爱神面前,你温柔的目光,把我送回到情窦初开的年龄,尤如萌稚的孩子,你的微笑,是我的春天;

爱,你在我身边,你是深渊,你不在我身边,深渊是你。

踏上爱的小舟,爱的海洋,无际无边,爱的天堂,光芒无限。

(二)

有时,我渴望历史的车轮倒转,一脚踏进一个王朝,左手牵着爱人的手,右手捧着《诗经》。

轻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也高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在晋陶渊明的桃花源里,在绿郁葱葱的南山下,追寻爱菊者的身影,做一个自在的逍遥人。

可是,即使田园的豆苗稀疏成珍贵的珠宝,也无法取代眼前爱人温柔的笑意。

倾听溪水的欢唱,观看莺歌燕舞。

爱人的双眸,写满柔情。

孩子在田野上奔跑,蝴蝶蹁跹的双翼变幻成七色彩虹。

春秋里的每一朵玫瑰,每一颗果实,都幻化成最美好的图腾。

一杯清酒,涌出最精美的诗句;一盏香茶,氤氲出人生最美好的况味;弹一曲高山流水,知音就在眼前。

相爱的人不曾离别,每一个太阳升起来的晨曦,都是人生最美好的开始。

逝水复还,岁月不老。

在来来往往中,做一个人间仙子。

(三)

在但丁的天堂里久久徜徉,我把那里的美想象成春天。

上帝的恩惠,光芒照耀,草抬起充满喜悦的头颅。

视线中,花瓣与蝶相会,鸳鸯戏水,每一次相逢都是最美丽的邂逅。

我的诗句,在春雨中跳动,随风而舞的杨柳,伴着谁的婀娜?

山有山的崎岖与巍峨;路有路的平坦与坎坷,那蜿蜒远行的小河。

天空中雄鹰凌空翱翔,大地上紫燕低语回旋。

层林尽染春色,桃花娇艳,泣血染千山,梨园夜送万顷芳香,银花似雪遮苍天。

用自己的方式爱着,美丽的身姿,高尚的情操,品德的圣衣笼罩着你的光环。

任由一江春水东去,仍用赤诚对爱朝拜,我的慧眼里装着爱的美好,你如迎春花般盛开,玫瑰芳香,桃花娇艳,梨花圣洁,任你万种柔情,许你千年不变。

篇3:《与但丁讨论神曲》教学心得体会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法,核医学教学,自主学习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 教学改革步伐也随之加快, 过去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要求。采用何种教育方法使学生能有效地获取更多信息, 解决教学内容与时数的矛盾, 成为高等医学院校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经过连续两年在《核医学》教学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进行尝试, 根据教学过程的表现、教学效果比较和学生反馈意见, 归纳总结此种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利弊, 以便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实验对象

将2008级、2009级影像本科专业学生 (658人) 设为实验组, 2007级影像本科专业学生 (437人) 作为对照组。各年级学生年龄、性别分布和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

二、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法;实验组采用讨论式教学法。

1.分班

每小班不超过三十人, 遵循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的原则分为4个小组, 每组5~7人, 每小班由一位教师组织协调学习。

2.学生预习

教师根据大纲要求, 对相应章节重点内容提出问题, 并选取典型病例, 提前一周印发给学生。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预习并查阅参考资料, 按照要求做好讨论发言的准备。

3.课堂学习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 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由教师引导, 每位学生均需发言,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情况给予评分。

把病例作为切入点,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引导, 围绕相关讨论题目, 如患者可能患有什么疾病?此病最有可能与何种疾病相鉴别?引起此病的机制如何?如何做出确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讨论。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听取学生发言, 并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进行发言。根据进展情况, 引导学生深入开展讨论, 以求讨论达到一定的深度。同时, 教师要注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 尤其是鼓励和指导能力差的学生参加讨论, 大胆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做出评分。在讨论过程中, 根据时间, 教师可适当加入一些与该章节相关的最新进展, 使学生能够了解医学前沿动态,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热情。

教师在讨论结束后及时总结。首先解答学生在讨论中遗留的疑点, 并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今后应注意改正的错误等。最后围绕教学要求, 重难点理顺整个章节内容, 以保证学生不偏离基本内容。

4.课后复习与测试

教师编写本章内容纲要、自测题发给学生, 供学生课后复习与自我测试, 以保证学生对基本理论和重难点的把握。

5.成绩评定标准

教师根据每位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正确性分A、B两个等级进行评分, 并按5%比例纳入平时成绩。

三、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1.客观指标

卷面测试成绩。采用题库随机抽题, 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试卷难易度相当。试卷密封, 流水作业式阅卷, 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方差分析。

2.主观指标

调查问卷形式。采用自填式问卷, 对实验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共6个项目, 采用赞成、不赞成、无所谓3级评价。所有问卷为尊重个人隐私, 采用匿名填写。共发出问卷658份, 收回问卷658份, 有效率100%。

四、结果及分析

1.实验组与对照组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 2007级与2008级期末考试平均成绩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01) , 2007级与2009级期末考试平均成绩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01) ,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 实验组期末考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 充分体现了讨论式教学的优越性。

2.调查问卷结果

实验组同学对讨论式教学法给予了很高评价。高达89%的同学认为, 讨论式教学法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 同时有82%以上的同学认为讨论式教学法有助于多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五、讨论

1.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仍是以教师为主体, 导致学生过分依赖于教师, 未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调查问卷可以看出, 89%的学生比较喜欢讨论式教学法, 尤其是主动学习能力强, 基础较扎实的学生。在具体实施时,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参与意识很浓, 往往拿到病例就迫不及待地去看书、查资料。讨论时, 大家畅所欲言, 拓宽了思路,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缩短了理论与应用的距离

将临床病例分析引入课堂讨论教学,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提起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冲动。为寻求正确答案, 学生会调动更多精力去查找文献、阅读教材、请教老师, 主动获悉相关知识。这样一来, 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变成了一种积极寻求知识的愉快经历。

3.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讨论前, 教师就根据章节重点内容提出若干问题, 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需要归纳整理课本上的相关内容, 有时需要复习总论里的基础知识, 甚至查阅课本以外的资料, 这样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我们注意到, 第一次讨论课, 每小班仅有少部分学生能给予较准确的答案, 当进行到最后两次讨论课时, 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可以回答得较准确, 说明学生的自学能力在逐渐地提高。同时, 学生在进行病例分析时, 以组为单位进行, 大家需分工合作, 将各章节, 甚至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并且发言论证。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才能的机会,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总之, 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医疗第一线工作的具备较强的职业工作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人才的培养应以“能力为中心”, 基本素质的培养为主线从教学效果分析, 讨论式教学法在核医学教学中显示出了明显优势, 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 参与精神得到恰当发挥, 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团结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得到锻炼, 值得在今后教学工作中推广。当然, 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 不断探索改进, 力争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静.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Stephen D, Brookfiled, Stephen Preskill.罗静, 褚保堂译.讨论式教学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篇4:《与但丁讨论神曲》中奖名单

张佳姚 (江苏)

朱建华 (广东)

邹中伟 (新疆)

刘 凯 (江西)

任良博 (河南)

石佳伟 (山西)

韦 钰 (广西)

杨志岩 (河南)

马睿雪 (四川)

杨鑫健 (新疆)

郜 瑶 (陕西)

于广蔚 (江苏)

郭爱辉 (广东)

张曦月 (河北)

蔡泽恒 (甘肃)

乐晨丽 (福建)

石 蕊 (河北)

黄奉辰 (辽宁)

李碧仪 (广东)

崔天贺(黑龙江)

前10名获奖者:

张佳姚 (江苏)

朱建华 (广东)

邹中伟 (新疆)

劉 凯 (江西)

任良博 (河南)

石佳伟 (山西)

韦 钰 (广西)

杨志岩 (河南)

马睿雪 (四川)

郜 瑶 (陕西)

鼓励奖:

杨鑫健 (新疆)

王 栋 (河北)

张曦月 (河北)

于广蔚 (江苏)

郭爱辉 (广东)

蔡泽恒 (甘肃)

乐晨丽 (福建)

崔天贺 (黑龙江)

石 蕊 (河北)

黄奉辰 (辽宁)

李碧仪 (广东)

王 青 (山东)

吴 芳 (贵州)

李云龙 (河北)

篇5:但丁神曲读后感

《神曲》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出自一位数学家之手。1934年10月,数学和物理学家王维克凭着自己对但丁和《神曲》的崇敬和热爱,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翻译工作。第一部《地狱》在第二年3月中旬译完,但由于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这一部《地狱》直到1939年2月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在中断了八年之后,1943年5月,王维克重拾译笔,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译完了《净界》和《天堂》。1948年8月,商务印书馆将《神曲》的三部分分为三册,完整出版。至此,中国第一部《神曲》的全译本终于问世!王维克的译本并未像《神曲一脔》那样,用有韵律的诗歌体翻译,也没有卖弄华丽的辞藻,而是以散文体的形式忠实地叙述了原诗的内容。

几乎与王维克同时,朱维基也开始了对《神曲》的翻译。朱维基是一位上海的诗人,但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不高,他最重要的作品就是这个《神曲》译本,先后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和译文出版社多次出版,销量很大,至今仍在不断重印。朱维基的翻译工作大概是在1935年前后开始的,直到1942年初稿才基本完成,最初发表在上海的《月刊》杂志上,以连载形式刊登,但只连载到《地狱篇》的第十三歌就中断了。这一译本正式出版是在50年代,译者在出版前对译文进行了不少修改。朱维基的译本是由英译本转译的,他没有选择与王维克译本一样的散文体,而是利用自己擅长的自由体新诗来翻译《神曲》,译笔自然流畅,但晦涩拗口的句子也时有出现,有时由于缺少注释,会有一些怎么也弄不明白的诗句。另外,此译本虽然与原诗的行数基本保持一致,但是并不讲究押韵。

“十年**”结束后,但丁作品的译介工作以及对但丁的研究得以恢复。1982年,北京大学教授田德望开始从意大利语原文翻译《神曲》。译者花费了十八年的时间,不但翻译了原文,还编译了大量的注释,其注释的字数达到正文的三倍。田德望的译本为散文体,因为在他看来,如果译者本人不是诗人还要勉强译成诗歌体,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更何况《神曲》的格律极难,也不容易被译成高质量的诗歌。

篇6:但丁神曲读后感

后来的版本便以《神圣的喜剧》作书名。

中译本通称《神曲》。

全诗共分三部,每部33篇,最前面增加一篇序诗,一共100篇。

诗句是三行一段,连锁押韵(aba,bcb,cdc,……),各篇长短大致相等,每部也基本相等。

(地狱4720行;炼狱4755行;天堂4758行),每部都以“群星”(stelle)一词结束。

在诗中,但丁以第一人称记述自己35岁时(人生的中途)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征罪恶),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只猛兽拦住去路,一只母狼(象征贪欲/教皇),一只狮子(象征野心/法国国王),一只豹(象征逸乐/佛罗伦萨),他在呼救时出现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对他说:“你不能战胜这三只野兽,我指示你另一条路径”。

于是带领他穿过地狱、炼狱,然后把他交给当年但丁单相思暗恋的情人贝雅特丽齐的灵魂,带他游历天堂,一直到见到上帝。

在他描述的世界,地狱是一个大漏斗,中心在耶路撒冷,从上到下逐渐缩小,越向下所控制的灵魂罪恶越深重,直到地心,是魔王撒旦掌握漏斗顶端,他们从魔王的尾巴爬过地心,另一面是炼狱。

炼狱如同一座高山,在耶路撒冷相对的地球另一面海中,灵魂在这里忏悔洗罪,山分七层象征着七大罪,每上升一层就会消除一种罪过,直到山顶就可以升入天堂。

天堂分为九层,越往上的灵魂越高尚,直到越过九重天,才是真正的天堂,圣母和所有得救的灵魂所在,经圣母允许,就能一窥三位一体的上帝。

在经过地狱、炼狱、天堂的一路上,诗人充分发挥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描写了种种形形色色,奇形怪状的神奇的景象和场景。

例如《地狱》篇中,为读者展现了阴森、凄惨、恐怖的地狱氛围和对各种犯罪灵魂惩罚手段的描写:贪色者,狂风要不停的吹着他们撞击石崖;贪食者,要忍受冰冷的瓢泼大雨的洗礼;对于吝啬和挥霍无度者,则抱着大石头相互撞击;愤怒者要被淹在一条乌黑发臭的河里;而对于那些不信基督的邪教徒则不得不忍受烈火焚身的痛苦。

施行暴力者要被浸在沸腾的血湖里接受惩罚。

而对于欺诈罪更是列举了十种残酷刑罚。

比方说,买卖官职的,诗人就让他倒栽在一个石洞里,朝上的两只脚都被点了火。

读之,让人感觉身临其境,心惊胆战。

而《炼狱》的氛围和《地狱》不一样,整个气氛显得比较宁静、明朗,这里可以看到大海,天空也是蓝的。

这些鬼魂接受的刑罚也不一样,生前犯有骄傲的,每一个背负着大石头在烈日下走,压压他们的骄气;生前犯嫉妒的,也就是红眼病的,在这里双眼就被铁丝缝起来;生前喜欢愤怒发火的,在这里笼罩在黑烟当中,要发火发不出来。

然而只要他们虔诚接受惩戒,他们还有希望得到新生。

再例如对魔王撒旦形象的勾勒,也展现了诗人想象力的非凡。

撒旦是经常出现在西方文学里邪恶的象征,但丁把他描写成一个有着三个脑袋的庞大怪物。

三个脑袋,一个红色,一个黑色,一个白色。

每一边有六个手臂,手臂不断的挥动,刮起狂风,把湖水吹得都结了冰。

而且他的每根汗毛就像一级阶梯,但丁和维吉尔就是踏着汗毛往下走,才进入了地狱的最低层。

对撒旦形象细节刻画的栩栩如生,独出心裁,读后,撒旦的可憎面目就犹如画卷般在眼前展开。

在历经三界的路途中,借对不同人物在三界中地位的安排,也展现了诗人对文学, 政治,哲学等的种种观点和态度,对当代也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在文学和思想上深受维吉尔的影响,所以诗人把维吉尔当作引导他游历地狱和炼狱的向导,并不断称其为:“亲爱的父亲”“伟大的老师”等。

在政治上痛恨国家的分裂者和篡权谋私者,所以就借犯买卖圣职罪的教皇尼古拉三世的灵魂之口,宣布还

在世的,镇压佛罗伦萨共和政权,在意大利制造**和分裂,企图篡夺世俗权力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最终会下地狱。

预言式地宣告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教会干涉世俗的局面必将结束的前景。

而对于公正贤明的君王如威廉二世,诗人就把他放到了天堂。

但丁的这种愿望和情感,表达了新兴市民阶级摆脱中世纪教会束缚和宗教神学桎梏的要求。

同时又由于诗人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基督教的神学观念,中世纪思想的偏见,世界观的种种矛盾,也在《神曲》中得到表现。

虽然《神曲》中处处洋溢着对现世生活的热忱歌颂,但是但丁又把现世生活看作来世永生的准备。

他揭发教会和僧侣的败行劣迹,但又不整个的反对宗教神学和教会,甚至还把宗教神学置于哲学之上,把信仰置于理性之上。

例如,在诗中,他把维吉尔选为他幻游地狱和炼狱的向导,隐喻理性和哲学指引人类认识邪恶的途径,而把贝雅特丽奇作为游历天堂的向导,说明诗人仍然局限于信仰和神学高踞理性和哲学之上,人类只有依靠信仰和神学,才能达到至善之境的经院哲学观点。

但丁又借维吉尔之口表明理性的软弱:“谁希望用我们微弱的理性识破无穷的玄梦,那真是非愚即狂”。

在地狱与炼狱里,他描写人间的种种丑恶,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都可以遇到,而且是屡见不鲜。

像贪色、、嫉妒、欺诈、买卖官职、唆使人犯罪、阿谀奉承、叛逆,等等。

这些丑恶现象,现实中仍有,尽管时间过去了七百多年,《神曲》里的这些人物好像并不是中世纪的人物,而就是我们周围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人物。

回顾现实,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但丁笔下的邪恶不仅仅是中世纪的邪恶,也是我们时代的邪恶。

但丁只是替人们表达了一种意愿、一种心态,就是对邪恶的憎恨、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性完善的期盼。

而在但丁和所遇到的有名和无名的灵魂交谈,也引出了一系列的传奇故事。

如保罗与弗朗西斯卡动人的爱情悲剧。

这在但丁《神曲·地狱》第五章里描写到,维吉尔与但丁游到地狱第二圈看到一群生前犯贪色罪的鬼魂,在狂风中飘荡,撞击山崖。

其中有一对鬼魂向但丁飘荡过来,向但丁叙述了他们的悲惨遭遇。

男的叫保罗,出生在贵族世家,女的叫弗朗西斯卡,出生在意大利东部的海滨城市里米尼。

保罗的家庭考虑政治上的利益,就和弗朗西斯卡的家族联姻,把弗朗西斯卡娶过来,给保罗丑陋的哥哥做妻子。

但他们在这场政治婚姻中没有爱情。

完全是政治利益驱动的结合。

而在与年轻英俊,爱好广泛的保罗的接触中,弗朗西斯卡与之迸发了爱的火花。

这件事给保罗的哥哥发现后就把两人杀害了。

在地狱里,他们向但丁叙述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但丁听后,非常感动,当场晕倒了。

这里反映了但丁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世纪的第一位诗人思想上的矛盾。

他一方面认为保罗和弗朗西斯卡犯了贪色罪,所以把他们安排在地狱里受刑,同时又为他们所遭遇的爱情悲剧所感动以至晕倒,体现了他对禁欲主义的批判。

再有对英雄人物尤利西斯故事的详尽的描写。

尤利西斯在特洛伊战争中胜利后并没有停住前进的脚步,继续开拓进取,但丁的诗也为读者展现了一代英雄传奇的一生。

同样,神曲也有很独特的艺术特色。

如在描绘不同境界时,他采用不同的色彩。

地狱是惩戒罪孽的境界,色调阴森恐怖;炼狱是悔过和希望的境界,色彩转为恬淡、宁静;天堂是至善至美的境界,笼罩在一片灿烂、辉煌之中。

多层次、多色调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精辟而又抽象的哲学、神学观点,同时又赋予这些境界以巨大的真实性,使人如身临其境。

其次,但丁在写人绘景时,比喻也非常简单,通俗易懂。

例如,地狱里的幽灵遇见陌生人维吉尔和但丁,惊奇地盯视着他们,好像老眼昏花的裁缝凝视针眼一样。

形容枯瘦的幽灵两眼深陷无神,好像一对宝石脱落的戒指。

《神曲》里有很多神来之笔,堪称名句格言,充满了哲学思想。

例如他鼓励世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坚定不移地遵循理性。

就像诗人维吉尔对但丁教导的那样:你随我来/让人们去议论吧/要像竖塔一般/任凭狂风呼啸/塔顶都永远岿然不动。

还有但丁在《地狱》第二十六章中描写了尤利西斯这段神奇的经历时,尤利西斯鼓励同伴前进时讲的话, “兄弟们,你们尽力千万种危险到达了西方,现在我们的残余的生命已经这样短促,你们不要不肯利用它去认识太阳背后的无人的世界。

细想一想你们的来源吧:你们生来不是位的像兽类一般活着,而是为追求美德和知识”。

这两行诗不仅体现了但丁的人文主义思想,对我们今天也不乏启迪意义。

比方说,但丁描写的在地狱的门口的两行诗,“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来告诫要攀登科学高峰的人,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甚至如我们一心治学的人,都要有这样一种品格,毫不畏惧,坚韧不拨。

同样在但丁的《地狱》里有这样两句诗:“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当我们做某一件事,你认为正确,而遇到种种流言蜚语,种种舆论偏见的时候,你可以想想但丁的格言。

当然向这样的名言警句有很多,在这不再一一列举。

篇7:神曲但丁的读后感

以上是书的介绍,与我吸收的东西无关紧要,下面的感悟,可能都是错误的,因为我并非教徒徒,也是无神论者。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发现:似乎信仰上帝的人都是在现世受苦的人。神曲中包含了大量的故事,但丁就是个例子,坚定又虔诚的信仰上帝,然后被暴君逐出佛罗伦萨,流亡海外。赞颂的圣罗马帝国君主进攻佛罗伦萨,通过武力达成统一,让流亡异乡的人回家。然后圣罗马帝国皇帝被佛罗伦萨的僭主与教皇组织起来的武装力量打败,没多久便去世了。

为什么但丁读了那么多历史故事,包括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还会相信外国的君主攻打本国是为了本国人民的自由?美国如果攻打中国是为了中国人的利益吗?

为什么上帝让虔诚的无罪的正义之人在现世受苦,帮助信徒的力量会被邪恶力量摧毁?经历了这些还会相信上帝?

篇8:《与但丁讨论神曲》教学心得体会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教研室自2010年开始在医学本科生理论大课教学中实施TBL教学, 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在TBL的实际教学中, 课前教案的准备是整个教学的重点之一, 而如何设计分组团队学习讨论时的问题是教案准备的难点, 它在整个教学流程和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TBL教学的特点, 这些问题设计的出发点则是通过解决适当的问题, 引导学生完成目标课程内容的学习,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进行锻炼, 这与以往传统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出发点有明显差异, 也与传统考试的试题设计有明显不同。现将我们在TBL教学中设计分组团队讨论问题的经验报告如下, 供有志于进行TBL教学的同道参考。

1 小组讨论问题的设计的重要性

根据TBL教学的特点我们拟定了相应的教学流程:即在上课前1周就将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预告给学生, 同时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和网上课程要求学生预习, 并要求学生在上课前每6-8人分成一组;正式上课时首先进行个人小测验并立即回收试卷 (10-15min) , 之后进行小组讨论, 使用一次性刮卡性答题卡答题 (30-35min) , 回收答题卡后由学生小组代表发言、教师主导讨论, 讨论中注意根据回收的小组答题卡引出需讲述的教学内容, 由小组代表回答或组间相互辩论 (25min) , 之后教师总结当堂课主要内容要点 (15min) , 在教学完毕时学生完成教学反馈信息卡 (5min) 。从流程中可以看出小组讨论问题的时间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所占时间最长, 约占整个教学时间的2/3;而整个TBL的教学内容也紧紧围绕所设计的小组讨论问题而展开, 由此可见小组讨论问题的设计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设计的小组讨论问题的质量、难度、数量和所涵盖的教学内容对TBL教学能否达到教学目的和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有决定性影响, 为此我们在课前成立了TBL教学小组, 对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和所需讲授的内容进行讨论, 拟定好教学流程和课堂教学需呈现的内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做好充分准备, 对课堂学生小组讨论问题进行设计并作反复的斟酌修改, 以确保能达到教学要求。

2 小组讨论问题的设计经验与体会

问题的设计应以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进行团队合作讨论为出发点。TBL教学的特点是以小组团队讨论合作为形式, 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时应以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进行团队小组讨论为出发点, 要求学生在讨论中复习和总结已预习的内容来完成学习任务, 据此可见TBL教学中的团队小组问题设计出发点与以往的主要以考核学生个体掌握理论知识的考试出题有本质上的差异,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照搬照抄以往的考试试题, 而需要根据TBL教学要求重新设计合适的问题和答案, 目的是让学生尽量的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 在辩论和讨论中学习和获得知识。因此对一个问题的讨论越深入、越全面、越热烈, 学生就越能从讨论中获益, 记忆也越深刻。

与单纯理论考试相比, 小组团队讨论问题设计的难度和深度要求均要有明显提高。由于TBL教学的特点是分组团队讨论学习, 与以往传统个人学习的方法迥异, 如果问题过于简单, 能直接在教科书上寻找到答案的话, 学生讨论的参与程度就不高, 甚至仅需翻书直接答题即可, 达不到TBL教学的目的, 因此需要将问题深化和将有关教学内容综合以提高难度, 才能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我们的经验是在确定好教学内容后, 首先需要将丰富的内容整理成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非典型的、诊断较为困难临床病例, 而不只是书本知识的平铺直述, 或是较为简单直观的典型病例, 目的在于既要保证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又要让学生有需要讨论的内容。例如, 在讲述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单纯型、骨疡型和胆脂瘤型三种分类时, 为引导学生讨论, 我们拟定了兼有两型特点的病例, 将有关症状和体征的总结综合设计成为小组讨论问题, 这样在讨论前学生个人首先需要将三种类型的特点和鉴别点进行学习, 在学习的基础上归纳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运用自己学习所得的临床思维来考虑和解答上述问题, 得出个人意见;由于TBL教学的特点是小组团队讨论答题, 每组只有1张代表小组综合意见的答题卡, 因此每个学生都需要表达自己的意见, 每组学生需要针对问题作集体讨论后才能挑选答案, 从而达到了TBL的教学目的。

在设计小组讨论问题时要注重尽量全面涵盖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对教学目标有一个整体性理解。由于临床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通常是围绕某一具体疾病展开, 因此在实施TBL教学过程中要紧扣所要教学的主题, 涵盖面要广泛。我们的经验是将有关内容设计成连续性问题, 一环环呈现出来。例如我们在讲述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时, 会将所需讲授的相关颅内外并发症、耳聋程度和类型、常见辅助检查和鉴别诊断内容设计成一个的临床病例, 所设计的小组讨论问题要求学生判断该患者的中耳炎类型、听力损失程度和类型, 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该患者具体需要作哪些辅助检查, 以及这些检查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地位和作用, 还要求学生判断该患者可能最容易和最不容易继发哪一种颅内外并发症, 以及对并发症的处理原则和对策。学生将这些内容讨论透彻后, 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病学说、类型特点、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常见听力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耳聋程度和类型等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就能很好的完成, 能较透彻地了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这一疾病的总体概况。

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进行正确的临床思维。传统模式教学法, 即“Teacher Centered Learning”或“Lecture-Based Learning”模式, 是以教师讲授知识和技能为主体, 学生被动地接受所讲授内容, 教学注重教师与教材本位, 忽视学生本位, 在医学临床学科教学中, 教师讲述内容多是按部就班讲述某一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治疗, 学生的学习也可能出现视野较窄, 对某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判断容易出现单一而片面的结果;而在临床实践工作中, 专科医生常需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出发, 结合病史和辅助检查结果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这是一个纵横比较判断的过程, 两者的差异其实正是医学生从书本理论到医学实践临床正确思维的转换过程。TBL教学强调团体学习和讨论, 这一模式类似于临床工作中的病例讨论, 因此对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 在设计小组讨论问题和答案时要注重将书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例如, 我们设计了一个关于梅尼埃病的病例, 要求学生讨论以下问题:①鉴别诊断: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良性位置性眩晕、突发性耳聋;②以下哪些辅助检查对明确诊断有帮助及意义:耳镜、纯音测听、脑电图、眼震电图、耳蜗电图、颈椎照片和耳CT等;③通过该病例的病史发展, 要求学生讨论梅尼埃病的可能预后。通过以上问题, 学生能系统掌握梅尼埃病的病例特点, 并对眩晕的几种常见病因有初步的概念并掌握其特点, 懂得利用临床上哪些检查去进行鉴别诊断, 同时对该疾病的预后有所了解, 这一病例及问题的讨论过程模拟了临床医学实践中临床医生的思维过程, 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

设计小组讨论问题要注意将学生以往预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要在有限的30min时间内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并有所收获, 需要我们在课前将有关教学内容预先告知学生, 并建议学生在课前浏览预习专业参考书内容和相应的精品课程网站, 以便能初步掌握所要学习的基本内容和更好地参与讨论。通过预习有关内容, 学生对我们所要进行的TBL教学内容已有初步了解, 这时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对学生已初步掌握的理论知识作进一步的提高, 学生的课堂讨论积极性可能会欠佳, 导致达不到相应的教学目的。我们的经验是在设计小组讨论问题时, 注意将学生已预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引导学生掌握每节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使得学生的讨论学习参与度以及兴趣均较高涨。例如根据教学大纲,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这一疾病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单纯型、骨疡型和胆脂瘤型这三种分型的在病史、症状、体征、听力损害、并发症、影像学表现和处理原则等方面的临床特点, 同时了解耳源性颅内外常见并发症的名称和临床表现, 因此在TBL教学设计中, 我们除了将小组讨论问题集中于骨疡型和胆脂瘤型的症状、体征、听力损害和影像学等方面表现外, 还加入耳源性并发症的有关问题, 将上述问题集中于一个病例中进行混合展示, 学生在讨论时需要比对书本理论分析该病例的上述特点, 这样才能正确回答问题。在答题过程中, 我们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由于答题卡的设计使得学生在答题现场就能知晓自己是否正确, 有些小组在刮出错误答案时会继续讨论答题直至刮出正确答案。虽然这不太符合我们的答题要求, 但考虑到学生能从这一过程中有所收获, 是一个复习提高的过程, 我们默认了学生的这一做法, 但要求学生将答题的思路和过程进行课堂口头表述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 从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 TBL教学是完全不同于以往传统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法, 由于学生主要是通过团队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 对教师课前教案的准备要求远较传统教学法要高, 所设计的团队小组讨论问题的出发点、目的、要求、内容和深度明显异于传统教学法, 对不同专科内容的TBL教学如何进行还需要我们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Larry Michaelsen, Michael Sweet, Dean X.et al.Team BasedLearning:Small Group Learning’s Next Big Step[M].JohnWiley&Sons Inc, New York, 2008:1-99.

篇9:但丁《神曲》中的理性与信仰

【关键词】但丁;《神曲》;理性;信仰

一、但丁《神曲》概述

《神曲》可谓是但丁一生中价值最高的一部作品,全诗主要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个部分,在作品中但丁通过自己与天国、炼狱和地狱中人物的对话来反映出自己所思考的相关中古文化方面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神曲》的倾向性十分强的现实主义作品,在诗歌的创作上,但丁很多用到了“象征”和“隐喻”的写作手法,以诗歌中所描绘的世界来映射现实社会,用自己对人世的思考来启迪人们,希望人们能够不再执迷不误,而是追求现世的理想与自由。

二、但丁《神曲》的理性之光

第一,就《神曲》的主题而言,但丁仍然为基督教的宗教思想所深深地影响。然而尽管如此,对于人生中会遇到的各种考验和困苦,但丁却主张人们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理性去解决并追求下一份幸福。维吉尔便是但丁《神曲》中理性的代表人物,他带领但丁游历了地域,通过在地域中的各种对话和情景来告诫人们若是不除去内心的惰性、不遵循理性中相对满足的法则,任由自己的野心、欲望和贪乐发展下去只会让自己迷失心智,那必将为自己带来悲惨恐怖的结局。

第二,但丁《神曲》中选择了“荷马”、“贺拉斯”等希腊文化中的名人作为部分创作题材。在中世纪所信奉的基督文化之中,异教徒是很少能够成为人们创作的题材的,然而但丁却高度赞扬这些异教徒,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所欢呼、喝彩。中世纪文学压抑得让人们无法呼吸,但丁的《神曲》睿智地将这些“异教徒”嵌入自己的作品中,为那些等待宗教救赎却始终落空的人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让他们不断地挣扎和奋斗去争取自己的自由与幸福。对于中世纪的生活在黑暗宗教统治中的人们来说尘世的安逸和欢乐是奢求,他们的生活只剩苦修和忏悔,在他们看来现世并无幸福,无需做任何付出、追求任何理想。但丁认为理性能够让人们回去尘世间的幸福,他打破中世纪人们腐朽愚昧的思想枷锁,告诫人人们应当追求自身的快乐,只要有节制的生活便能获得现世的幸福。

第三,《神曲》中但丁也进行了对教皇和部分神职人员的批判和讥讽,使他们饱受身心的折磨。教皇最为中世纪西方统治者的代表,手中持有很大一部分的权力,然而他们并不满足自己所拥有的,甚至滥用被赋予的权力来抢占、垄断属于他人的欢乐。《神曲》宣扬遵循适度满足的法则,认为人们应当适度渴求、控制贪欲,教皇、神职人员更是如此,人人都是平等的,应当以公平的原则对待万物。同时对宗教神职人员的讽刺也是但丁提醒人们在宗教的重重迷雾中能够认清自己前进的方向,保持自身的理性来追求自己的理想。

三、但丁《神曲》的神学信仰

但丁的神曲始终都是弥漫着浓郁的基督教的思想文化气氛,甚至连代表着理性的维吉尔都始终拥有坚定的宗教信仰,他将上帝和天堂当作能够救赎人类的工具,认为理想和信仰才是人们一生所追求的。对于人的贪恋和欲望,《神曲》更是秉持宗教主义的观点提倡禁欲,并对过度的贪欲进行相应的惩罚。

《神曲》充满了中世纪的时代气息,它生长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肥沃土地之上,同时有吸收了希腊等古老文化的精髓,但丁被誉为旧时代最后一位诗人,他传承了中世纪人们宗教文化上的各种思想和文化特征,在长诗中表现了强烈的宗教神学主义色彩。但丁的神学观念和基督教神学观是一致的,都信奉上帝,认为上帝才是至高的主宰。但丁将信奉耶稣的教徒安排于侯判处,而将那些不信仰耶稣的异教徒安排于地域之中,他承认人性理性然而又认为理性只有依靠上帝的创造力和善才才会存在。《神曲》继承了基督思想中的原罪和赎罪的理念,认为世人皆有罪,人类是不能够进行自我解救的,必须上帝给予其恩惠,因而人类需要不断的供奉上帝去祈求上帝的宽恕。

四、结语

总的来说,但丁的《神曲》受到希腊历史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很大,当时的社会处于中世纪向新世纪过度的时期,他向人们彰显了宗教意义之下人们追求理想和自由以达到最终的幸福的道路。但丁通过《神曲》中理性的一面来强调人们的主体意识,宣扬人们应答去追寻自由、价值和尊严,将自身的道德和自我信仰相结合。《神曲》打响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第一枪,人们开始了解到现世的幸福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奋斗去获取的。但丁认为爱上帝最高的善行,其次就是热爱世间的正义,即正确地去爱他人和生活中的事务,他拥有理性之光,倡导用理性去分辨世间的善行与而行,人们有自由去选择善意的道路或是邪恶的道路,也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去承担应有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胡立后.《神曲》中双希文化冲突与但丁的意图[D].南京师范大学,2012

[2]马小朝.论但丁《神曲》的理性与信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5:88-92+99

[3]李鹏.论《神曲》对中世纪哲学论争的回应[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4:37-42

篇10:从《神曲》看但丁的文论思想

摘要:但丁的《神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他因此被誉为“旧时代最后一个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个诗人”。他所提出的“俗语观”和“四义说”,在《神曲》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推动意大利乃至世界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本文试从《神曲》着眼对其所体现的文论思想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但丁;《神曲》;俗语观;四义说。

《神曲》是但丁在文艺复兴之前写作的一个非常著名的作品,也对后世文学影响极大。他在创作中对俗语的应用,使他成为意大利民族语言之父。他对四义说即:字面义、譬喻义、道德义、寓言义的运用,使得他的作品万古长青。俗语观与四义说究竟如何?又怎样在作品中体现?但丁的《神曲》为我们的困惑做出了最好的解答。

一、俗语观

作为意人利文艺复兴的先驱和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 但丁不但身体力行, 在文学实践中运用俗语创作, 以自由语言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和思想, 写下了《新生》、《神曲》这样垂为后世典范的作品, 而比在理论上大力倡导俗语, 要求在俗语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统一的意大利语。但丁的“论俗语”为意大利民族语言建立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同时为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丁的俗语观主要体现在其作品《论俗语》中,该书用拉丁文撰写,目的在引起知识界对于民族语言的注意。这是最早一部关于意大利语及其文体和诗律的著作。书中阐明了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标准意大利语的必要性,对于解决意大利的民族语言和文学用语问题起过重大的作用。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但丁用意大利语写作《神曲》的理论根据。

但丁提出统一语言的必要, 主张对各地方的语言进行“筛选”。经过筛选和提炼的语言是“属于意大利一切城市而又不专属于其中任何一个城市的那种语言, 意大利一切城市的方言都以此来计量、权衡和比较”(4).。俗语在意大利的概念, 但丁这样指出:“所谓俗语, 就是孩提在起初解语之时从周围的人们听惯而且熟习的那种语言, 简而言之, 俗语乃是我们不凭任何规律, 从模仿乳母而学来的那种语言。”(1)但丁又在民族语言中发掘纯正的具有代表性的语言, 就是民族性的意大利语, 他把这种语言具有的特点标示了出来: 光辉的, 中枢的, 法庭的, 宫廷的。但丁在《论俗语》卷二第四章中说道: “我们记得, 我们往往把俗语写诗的人称为诗人”。(2)

但丁称得上是伟大的诗人,他的《神曲》用通俗的、最平凡的语言表达出了最不平凡的思想和内容,这才是真正的“诗一般”的语言。他作品中使俗语不因为“俗”而流失它的艺术含量, 从而保持了“俗”中之“雅”。他的俗语观在《神曲》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我们来看《神曲》地狱篇第三章的开始“通过我,进入痛苦之城,/ 通过我,进入永世凄苦之深坑,/ 通过我,进入万劫不复之人群。/ 正义促动我那崇高的造物主;/ 神灵的威力、最高的智慧和无上的慈爱,/ 这三位一体把我塑造出来。/ 在我之前,/ 创造出的东西没有别的,/ 只有万物不朽之物,/ 而我也同样是万古不朽,/ 与世长存,/ 抛弃一切希望吧,/ 你们这些由此进入的人。”(3)《神曲》中的大部分用词都是沿用至今的普通用词时,尽管但丁的《神曲》写于1307 年至1321 年之间的中世纪,但他的文字非常通俗易懂,语言朴实无华,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也不会觉得他的文字深涩隐晦。

俗语之所以更为可贵, 是因为对我们来说, 它是自然的, 而文言却是人为的

作家所说俗语即光辉的语言的特点:光辉的, 中枢的, 法庭的, 宫廷的,简而言之就是语言的高尚优美,既要来自民间又要规范。《神曲》中所用的语言,即是通俗的民间语言,却又不流于通俗,既是平凡的却又不失其诗意,使得《神曲》被普遍大众所接受,广为流传。可见俗语的成功运用,是《神曲》取得成功的关键。《神曲》用平淡的语言传达了无穷的、“最不平淡”的寓意,但丁是一位真正的语言大师,他把文学的表现权利第一次交还给了人民大众, 这是但丁提倡创造高贵的俗语的重大进步意义所在。二、四义说

《神曲》是世界文学史上最难懂的作品之一。它的难懂, 一方面是由于它“百科全书”的性质, 另一方面是由于其无所不在的寓言、象征。其以小见大的艺术特性和功力在某种程度上极具寓言的本质和神韵,这与其在语言方面的文论思想契合。

但丁提出了语言具有四重意义:字面义、譬喻义、道德义、寓言义,即所谓的“四义说”,对后代文艺产生了巨大影响。他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文艺作品的意义,不应该是简单的,而应该是复杂的,需在字面意义这一浅表层次下传达出更丰富、深厚的意蕴,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寓言性。而《神曲》就是四义说的完美表现。

但丁指出《神曲》就字面意义而论, 全部作品的主题不外是亡灵的境遇。而《神曲》作为一部亡灵们的境遇书, 作品通过诗人幻游的形式, 借助诗人叙述者的身份, 讲述了彼岸世界中亡灵们的生活情景。在《神曲》中作品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但丁做了一个梦:他人生的中途在一个黑暗的森林里迷了路。看到一个小山的山顶有一抹阳光,想爬到山顶上去,但是前面出来了三个野兽,一狼、一豹、一狮挡住了去路。就在他往前走不了、后退也不能的时候,一个人来到他面前,这就是古罗马伟大的诗人———维吉尔。在维吉尔带领下,他游历了地狱、炼狱。然后他的女友贝亚特丽采就领着他游历了天堂。地狱、炼狱、天堂基本都是九层。在九层天上是天府,天府又被称为“幸福的玫瑰”。在这里但丁抬头往上看,看到了三位一体的“上帝”。作品的字面意义非常简单,实际上《神曲》的字面义要比其他的叙述文字具有更进步的内容。

但丁曾在《致斯加拉大亲王书》中指出诗有字面的、寓言的、道德的、神秘的即神学意义上的四重意义, 而后面三种统而言之为寓言义, 即超越字面的象征意义。这个说法正与四义说相吻合,即譬喻义、道德义、寓言义可统称为寓言义。

《神曲》的整个作品其实是一个寓言,大量采用象征、隐喻、梦幻的表现手法。整部诗就是一场白日梦,以梦始,以梦终,可谓梦幻文学的典范。《神曲》是一个庞大的象征结构,充满隐喻意味,每个意象的寓意都是多层次的。比如,“黑暗森林”它象征意大利现实,也象征个人的困惑,民族的迷惘,人类的困境,同时也象征着人性的“无明”状态。“维吉尔”象征着“理性”;“贝亚特丽采”象征着“信仰”,地狱九层,象征的是自有人类以来人所犯的九大类错误,是人类出现以来所犯的各种错误的总结和形象刻画。《神曲》中给我们最深刻印象的是:上帝其实一直陪伴着作品中的“但丁”的。“但丁”不论是在地狱中,在炼狱中还是在天堂里,他不断地认识错误,不断地改正错误,不断地从低一级的天层向更高的天堂前进,永不停止,也不后退。其实在作者但丁看来,这就是上帝的精神的具体体现———上帝不在人身之外,而存在于人身之内。

然而,《神曲》这一故事所负载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 但丁曾经这样概括说:“从寓言来看全诗, 主题就是人凭自由意志去行善行恶,理应受到公正的奖惩。”由此可见, 他所侧重的“寓言意义”显然是蕴涵了善恶选择及其道德指向的, 但丁带领我们游历的宇宙三界, 即是一个“通过寓意来不断建构的道德世界”。

但丁的“四义”说,最早触及到了文学作品意义上的结构层次,这个在文学理论中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问题。毫无疑问,“四义”说对文学作品意义上的结构层次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意蕴层是文学作品的结构中最为深远的一层。但丁的作品“四义说”,具有超越中世纪特定时代的普遍意义,特别是在文学理论中,揭示了文学语言艺术意义的多层次性,为文学语言理论甚至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启示,无疑具有深远影响。

总之,作为一个杰出的作家,他的文论思想综合体现了其学术修养。但丁不仅仅只追求诗歌的思想性,他运用俗语所形成的“诗歌化”的语言,追求的是纯粹的诗歌语言表现形式,呈现给读者一种完美的“诗一般”的语言。他语言“四义说”的运用,使得其作品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特性和功力,在某种程度上极具寓言的本质和神韵。他的这些文论思想,在其作品《神曲》中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使得他的创作在深度上也表现出了新时代的曙光!

(1)章安祺.缪灵珠美学译文集[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267页(2)章安祺.缪灵珠美学译文集[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294页

篇11:但丁《神曲》观后感600字精选

以上是从大的方面对《神曲》大意的一点自我见解。而从小的方面看,《神曲》诚然是一曲中世纪拙朴的史诗。在《神曲》里,随处可见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的影响。英雄主义、正义,神学的光芒照耀着整部《神曲》,犹如但丁在天堂中看到的天使的光芒,《神曲》本身也散发着耀眼的金光。然而,《神曲》的金光却并不全为歌颂金光而写,而是为了歌颂世俗伟大的道德和信仰而作,这正是《神曲》对古希腊神话的借鉴和突破之处。

然而,由于《神曲》大量地运用古希腊神话的典故,因而初读给人一种晦涩难懂的感觉,对读者的西方文学功底有较大的要求。

一部伟大的诗篇,语言是其重要的表现手法。《神曲》的语言一承西方文学的理性辩论的风格,而与我们熟悉的中国诗歌的语言截然不同。

在《神曲》中,的神人讨论莫过于对于信仰和德行的讨论,在这两个讨论中,作者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表现这两个问题,而言语本身已经透露了西式语言本身的辩论意味。

“信仰是所有事物之本质/也是未见的事物之证据……”

这种语言与中国注重情感是诗歌语言是多么的不同。也许这就是西方诗学与东方诗学的区别吧。

篇12:《与但丁讨论神曲》教学心得体会

1.1由地向天的升华和三教合一的“修心”

《神曲》中的旅程历经了三个阶段——地狱、炼狱和天堂, 地狱为违反基督教各教律而被惩罚的罪人,炼狱是罪过较轻的应急忏悔的灵魂升入天堂的必经之路,天堂为神居之地, 至高无上。而诗歌中的但丁则是在世的开头交代为35岁时 (人生的中途)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征罪恶),由此陷入困境,经人指引完成地狱、炼狱、天堂的旅程。而维吉尔和贝阿特里切的指引则象征着由理性的指引摆脱人生的困境, 最终超脱理性和上帝之爱合而为一的心灵路程。解除迷误的良方最终还是转向永恒的神来救赎。

而《西游记》则不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游记》 的升华是通过修“心”来完成的。事实上,与其将《西游记》的故事看作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不如把《西游记》归为修心正道的经历来的妥当。在《西游记》中主角孙悟空在章节标题中常以“心猿”来指代。但在第一章中,孙悟空海外求仙的经历在章节标题被表述为“心性修持大道生”,学成归来则被称为“断魔归本合元神”。而孙悟空从“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获得长生之道,从山门名字就可以看出与“心”有关“灵台”“方寸”皆为心的别称,“斜月三星”正是由“心”字拆解。最后孙悟空被封的也是消除傲慢, 保持本心的“斗战胜佛”,战胜的除了取经途中的妖魔鬼怪, 还有自己的傲慢和偏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游记》更强调的是对“心”的修持。

当然因为同为戴罪之身,也有学者认为而这同为救赎之旅,学者王敏就这样认为 :“从民族文化层面看 ,《神曲》 所代表的基督教文化是罪感文化 , 注重救赎过程 ; 是内省式救赎 , 强调理性判断和忏悔的力量。《西游记》所代表的民间佛教文化则是乐感文化 , 反映了对富足自由极乐世界的向往 ; 是外求式救赎 , 注重感性信仰”将而这同归于救赎之旅, 也很有道理,就原因而言两者确有趋同之处。但是,不论是过程还是结果,二者都是不相一致的,所以还要区别看待。

1.2当“七宗罪”遇上“八十一难”

《神曲》中的炼狱由九层组成,除去净界山和地上乐园, 就是按七宗罪划分的七成炼狱。较之于地狱,炼狱是已忏悔且罪过较轻的人洗脱罪孽的地方。和在地狱接受惩罚的人不同,炼狱更强调的是对悔罪者的磨练,借此摆脱罪恶,干干净净地升入天堂。在净界山顶的地上乐园,维吉尔隐退,贝阿特丽切出现。象征着理性的力量还是有限,无法指引但丁直达天堂。在基督教教义中,这些恶行最初是由希腊神学修道士提出八种损害个人灵性的恶行,分别是贪食、色欲、贪婪、暴怒、怠惰、伤悲、自负及傲慢。到了六世纪后期,教宗艾文略一世将那8种罪行减至7项,伤悲归入懒惰,自负并入傲慢,然后加入妒忌。他的排序准则在于对爱的违背程度。其顺次序为 :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色欲、 饕餮。总的来说还是教廷认可的宗教定义。

《西游记》八十一难和《神曲》中的地狱和炼狱中的受难如上文所述一样属于赎罪的过程,但和炼狱中单纯的惩罚不同,“八十一难”还负有一个传播佛教经典拯救处于蒙昧中的大众的光荣使命,本身是用以将功折罪的“功德”。 “八十一难”则是完成“功德”必备的磨难,单个的“难” 不一定非得有明确的象征意义。除了唐僧犯的罪为轻慢佛法,孙悟空的罪过是搅扰天庭,猪八戒是调戏嫦娥,唐僧是轻慢佛法,沙僧只是打碎了琉璃盏,白龙马烧了夜明珠就被告了个“忤逆”。比较基于品格而划定的“七宗罪”,这罪过倒是清楚无比,各不相同,不过似乎并不妨碍他们被合在一起去取经。而且除了唐僧以外,其余四人都是天庭降的罪, 完成佛门的功德也可以抵罪,可见佛道两家在《西游记》并不显得泾渭分明。“八十一难”也不一定能洗刷掉取经的四人一马的什么“原罪”或劣根性,在西行的末尾,猪八戒在收服玉兔精后依然要找嫦娥叙旧,到了西天受封时还因为没成佛而不平,可见原本的劣根性并未随着取经的过程而消除,却不妨碍他获得功果。这就和《神曲》有所不同,《神曲》 中炼狱通过“忏悔”得以进入的机会,通过“赎罪”得以通过, 升入天堂。《西游记》帮助唐僧师徒度过八十一难的是他们自己,虽然可以借助神佛的帮助,但从根本上来说是唐僧四人一马的不断努力,才得到九九归真的圆满结局。

2、各自的对手:直刺教廷与神佛的异化

2.1东西方“神”的观念的对比

在《神曲》中,天堂和地狱的形象描绘截然不同,地狱, 炼狱的景观十分具象化,但天堂的形象则明显出现了虚化。 如贝阿特丽切的形象就“尽管那条缠有米内瓦的枝叶的面纱已从她的头上垂下”,却“仍然不能令人看清她”,神圣得让但丁无法直视。连历史确有其人的查士丁尼帝在宣讲古罗马事迹时也是如此 :“我说了这话 , 转身去向那第一个对我说话的精灵 ; 看到了我这样 , 他发出了比刚才明亮得多的光。 好像热气把浓雾的屏障一块一块地啃去了以后 , 太阳由于光的强烈令人不能逼视 , 那个神圣的由于欢乐的焕发就像那样隐藏在自己的光里 , 而且在这样被光裹住 , 裹住时 , 如下一歌中所歌咏的那样回答我。”全然不见清晰的实体。

在天堂的顶端,上帝的形象也只是一闪而逝,诸神和先贤也只是虚幻的灵体。这正是反映了天堂的神圣而纯洁,上帝是一切的本质,上帝之爱是天堂一切运动的共同本源。陷于困境中的但丁最终也是依靠贝阿特丽切所代表的上帝的永恒的爱获得最终的救赎。但上帝本身处在一种“不可说” 的境界,至善至美的天堂也和人间大相径庭。

《西游记》中的天庭又另有一番景象。书中写道 :“…… 只见那南天门 , 碧沉沉琉璃造就 ; 明幌幌宝玉妆成。两边摆数十员镇天元帅 , 一员员顶梁靠柱 , 持铣拥旄 ; 四下列十数个金甲神人 , 一个个执戟悬鞭 , 持刀仗剑。外厢犹可 , 入内惊人 : 里壁厢有几根大柱 , 柱上缠绕着金鳞耀日赤须龙 ;又有几座长桥 , 桥上盘旋着彩羽凌空丹顶凤……”学者姜岳斌就如此评价 :“《西游记》天界的具象性更表现为它实际上已是一个运作中的人类社会 ;作品正是按照中国的伦理原则把人间的一切搬上了天堂——它实际上就是封建时代的中国宫廷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社会生活场景的翻版”。天庭犹如人间的朝廷一般,是维持三界正常运转的政府般的存在,任务就是依据“天条”维持世界的正常发展,本身谈不上救赎众生。真正起到“救赎”责任则另有西牛贺洲的西天佛界。如果说天庭是秩序和权力的中心,西天就是信仰中心。但这信仰中心也并非全然纯洁无瑕,“八十一难”中就有菩萨的坐骑、童子因主人的疏漏下界为妖,为祸人间。就连法力无边的佛祖也为阿傩,伽叶索要“人事”的行为开脱,又用“受用的品级”哄猪八戒“人”气十足。天庭更是不堪,被孙悟空闹了个天翻地覆,只得请佛界救场。当然《西游记》中的神佛自然高人一等,修为不易,佛祖就以玉皇大帝历经无数次劫难才成为天帝,孙悟空却没修行多久来对闹天宫的孙悟空加以劝阻。但这些神佛毕竟是靠修持和心性才成的功果, 比不得基督教的上帝是世界的本质,唯一的至高神。甚至神和妖怪的界限也并不明显,《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就借观音之口说道 :“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可见神仙之于妖怪的不同,就在与心境的高低。师徒四人能成佛做菩萨,一是功德圆满的回报,二是心灵境界达到一定层次。皈依佛门只是获得积功德的机会,还需保护唐僧西去取经才能成佛,而修仙倒是只要有“九窍”就可以修

2.2.东西方近代“人”的观念的思潮对各自旧观念的冲击

在这两部作品写作的时期,商品经济在中国和意大利都分别迅速得到发展,城市的进一步繁荣激起了对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的满足。一些肯定现世享乐,反对禁欲主义的思想开始流行。其中,“人”的观念是两部作品相通的地方。

但丁在诗中借贝阿特丽切对他的谈话表示,他之所以要写作《神曲》,就是“为了对万恶的社会有所裨益”。故而这部作品本身是一部具有强烈倾向的作品。他将教皇和一些自己痛恨的佛罗伦萨人打入地狱,又在诗中阐述自己的见解, 发挥基督教对世界的认识,质疑教士品性的同时又对教廷在解释教义上的专制权力进行攻击。除了具体内容外,用意大利与写作本身也是对教廷表达自己的不满。《神曲》中对人的重视还体现在对人物的刻画描写上,诗中的人物一反中世纪的刻板和僵化,呈现出极为生动的人物形象。在《地狱篇》 第十首诗中 , 但丁将基白林党魁法利那太描绘为坟墓间傲然挺立的形象 :“他把胸膛和脸孔昂挺起来 , 似乎对地狱表示极大的轻蔑 ;我的导师用大胆而敏捷的双手把我从坟墓中间向他推去 , 说道 :‘你的说话要简短。’当我站在他坟墓旁边的时候 , 他望了我一下 , 然后几乎轻蔑地问我道 :‘你的祖宗是些什么人 ?’”这位人中豪杰尽管身困地狱,却不曾屈服, 反而显得更为高大。

《西游记》则不然,它的倾向性模糊到学界对其主旨进行了持久的论争。鲁迅和胡适甚至认为它是“游戏之作”, 即其创作倾向受到强烈的怀疑。《西游记》更多的是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一贯路子,展现了现象,却不一定给予定义和回答。因而它虽然安排了唐太宗游地府借人情世故机缘巧合增寿二十年,西天对香火孜孜以求的设置,却并没有予以批判,甚至,他对这些神仙中的人情世故也不一定持否定态度。 相反,在当时,和西方的人文主义一样,东方“人”的思想同样开始影响社会,而中国对于人的重视就体现在对“人” 的“心”的探究。在吴承恩所处的明代的中后期,一批思想家提出重视“心”的观点,有力地抨击了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如泰州学派创始者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是道”同为泰州学派的罗汝芳则提出顺应本心,即符合天理之善,后期的何心隐更是进一步提出“育欲说”;同时期的思想家李贽则提出“童心说”,公安派的袁宏道也有“不拘格套,独抒性灵”的论点。学者田同旭据此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吴承恩和明中叶以后一大批反理学的思想家、 文学家是同时代的 , 他不可避免地受到明中叶以后反理学社会新思潮的影响。”而这种对于“心”的探寻正是近代“人” 的思潮的体现。《西游记》很明显受到了这些观点的影响, 神仙妖怪的法力来源于修持,但正如上文所言,成仙还是做妖怪,看的是心灵境界。性灵的提升在于顿悟,而不是死守经义,在《西游记》末,唐僧取到了无字经文,不禁大哭, 孙悟空倒看得开,认为世界上本无圆满之事,反过来劝唐僧。 在这个情节里,孙悟空的觉悟就比经院派的唐僧高得多。

3、从《西游记》与《神曲》中看近代思潮下中西世俗化的宗教观

但丁本身对地狱中的人也并非完全持否定态度,他对地狱中的带审判的古代异教徒就十分尊敬。对于地狱中的受惩罚者也有自己的认知。但本质上还是将信仰和基督教教义放在首位,不脱中世纪神学窠臼。学者姜岳斌据此就论述为 : “但丁在整部《神曲》中确实经历了理性的辉煌 , 也确实找到了更高尚更美好的世界 , 只是信仰被推向极端时便排斥了理性而导致自身的悖论 , 这是但丁在天堂里的迷误。”事实上,但丁所贯彻的是中世纪一以贯之的神学思想,尽管反对暴君和教廷的虚伪,但他的信仰是没有发生动摇的。暴君和教廷也是后来早期人文主义者主要反对的对象,但无论是宗教改革还是人文主义,基督教的信仰是不变的。

《西游记》则正好相反,讲的是神魔鬼怪,完全没有对三教教义的遵循。孙悟空的师父菩提老祖讲道是也是“说一会儿道,讲一会儿禅,三教相合本如然”,传下来的经文最后也说“功成随作佛和仙”。仙和佛之间也相处融洽。就单一的道教或佛教而言,全然不遵经义,信仰就更谈不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三教合流的影响,二就是上文论述的人文思潮。

中西在人文思潮下文化层面的表征截然不同,归根到底还是共同认知的差异。一直以来欧洲大陆就是合少分多,能够将欧洲人联系起来的只有基督教思想,中国则正好相反, 自东汉佛教西来,道教建立,信佛信道的哪朝都有,真正能统一的只有政权。同时佛道两家自身也在不断改良,渐渐合二为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故而但丁因《神曲》成为 “新时代最初的一位诗人”,西游记揶揄宗教,却没有就此翻起什么浪花。

4、结语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神曲》和《西游记》同为人文思潮下的产物,但各自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而各有不同。 《神曲》反对教会的虚伪,暴君的残忍 ;而《西游记》则由“心” 肯定人,强调信念而非信仰的坚持。两者都客观反映了各自文化领域下近代人文思潮的发展状况和当时的思想面貌,

《西游记》与《神曲》分别是东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问世的著作。在有关神曲的研究中,相关研究呈现多元化态势,从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到宗教观、心理分析和西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挖掘,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不小的提升,但在各个新开掘的层面如天堂观,西式逻辑文化分析还有较大的探究空间,整体上还处于广度有余,深度不足的阶段。

而《西游记》作为我们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一直以来都是学界重点关注的对象,在许多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从其文本各个方面的剖析到分析文本之后的作者意图之争(始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写作社会背景、世俗化的中国式智慧和东方宗教观分析,以及探究资本主义萌芽下的人文思潮等等向历史,人文地理,政治,哲学等多个人文科学方面发展的多元研究,再到本世纪初逐渐兴起的对以电影《大话西游》为代表的对《西游记》再诠释文本的研究兴趣,《西游记》的研究可以说是“浩浩荡荡,波澜壮阔”。 目前西游记的研究在不少方面已经相当完备,许多学者由文本转向研究《西游记》是基于以其文本为框架的神怪文化进行研究,难以出现革命性的颠覆性的研究成果,故而现阶段单纯的文本研究暂时没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于《西游记》 研究工作的继续进行,在现阶段暂未取得革命性成果的前提下,一般为“开源”发掘新领域继续研究。

上一篇:作文读老人与海有感下一篇:过去的不再回来回来的不再完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