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实验室建设论证报告

2024-06-08

药学专业实验室建设论证报告(精选11篇)

篇1:药学专业实验室建设论证报告

省级特色专业

药学专业实验室建设论证报告

一、药学专业概况

药学专业从2006招生以来,发展稳定,逐渐壮大,教学质量在各方面评价良好,毕业生社会满意度高。目前该专业教师6人,其中在读博士1人,均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几年来药学专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学团队公开发表论文20篇以上,参编主编教材和论著15部以上,主持或参与省级、市级及院级课题8项以上,并获院级或省级多项荣誉。药学专业2008年为院级重点专业之一,2010年为省级特色专业。作为实践教学部分的校内实验实训室除基础实验室外,专业实验室有药剂实验室、制药工艺室、药物分析室、仪器分析室等,搬进新校区以来药化和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室和药物分析实验室合用,天然药物实验室与药剂实验室合用,但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冲突,严重影响实践教学;中药标本室刚起步,模拟药房及药圃还处于规划中。生物制药专业正在申报中。

2006~2012年药学专业招生情况一览表

******06年高职药高2008年2010年2012年

二、药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中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能力为本位,培养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人才强调的是技能水平,而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验、实训、实习这三个关键环节,其中实验实训操作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强化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规范观念,也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效过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实验实训的载体实验实训室,其他方法是无法替代的,实验实训室建设的好坏也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产生巨大的影响。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在生产、经营、使用三个岗位群上完成临床合用使用药物,调配处方,药品管理,药品经营、制剂生产,质量控制等任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任务制定相应的课程,课程分为公共基础模块、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技术模块和职业技术方向模块等几个方面,后面三个模块的课程实践性都较强,并且不同的模块课程的特点和要求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根据各个课程的特点建立独立实验实训室,才能较好的完成实验实训教学。

三、实验室建设依据

1、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职各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2、安徽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皖教高[2012]7号文)

3、质量工程省级特色专业-药学专业任务书

4、合肥职业技术学院《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修订版)》和《五年制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拟建实验室项目

1、(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室

2、模拟药房

3、天然药物实验室

4、中药标本室

5、药圃

6、生物制药实验室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应用技术系

药物与化学教研室

2012-6-8

篇2:药学专业实验室建设论证报告

两会期间,海南代表团和海南省全国政协委员同时建议,把海南建成国家级生态药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生态药业,以提升海南乃至全国医药产业发展水平。海南具备发展生态药业天然条件和坚实基础。海南生态环境、资源得天独厚,海南洁净的空气、高品质的水资源有效地保证药材、药品质量,目前具有含药用植物资源2500余种,被誉为“天然药库”,并且药材种植管理易、周期短、收率高等特点,适合天然药物的种植和以天然药物资源为主的深加工。海南还是全国最大的海洋省份。迄今已发现上千种新型活性物质,大多数具有治疗保健功效,能开发出具有特异、新颖化学结构的新药物和保健食品。海南团的建议还指出,该省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医药产业基础,海南省共有药品生产企业109家,其中60家通过了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认证。这些药厂多数以无污染、高技术含量的制剂加工为主业,可生产30多种剂型、1200多个药品品种。海南进行了生态药业园区建设的初步尝试,目前我省建立了9个中药材GAP种植基地,其中4个基地获国家科技部验收。不用质疑海南药业将会消化成千上万的药学人员。

一、社会需求情况的调查和预测海南优越的环境吸纳了全国大多数的制药企业纷纷落户。在全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药科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仍然普遍看好。医药英才网张美玲总经理介绍说,总体来看,药科类毕业生供小于求,各医药公司、制药厂是吸收这类毕业生的大户,制药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稳中有升。毕业生到制药企业从事生产和销售居多,这方面人才也是企业招聘的主体。由于市场需求的变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批从高等药学专业毕业从事药学工作的人员又相继退休,因而造成了社会对药学人才需求的奇缺。不少医药机构使用中专卫校医士专业毕业的人员从事药学工作,有的后来经短期培训,有的通过成人教育取得了药学大专学历,有的至今仍不具备该专业任职资格。

自本世纪开始,国家加大了医疗改革的力度,医药分家,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开,社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增。这些公司在招聘职员时,其条件要求最低应具有中等卫生学校毕业资历。按照国家对药品生产、销售、管理的要求,今后社会对高素质的药学人才的需求量将是巨大的。

二、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本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药学人才。基本要求是:

1、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掌握常用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与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3.熟悉常用制剂设备、药物合成反应的基本知识。

4.了解常用制药设备的特点及使用方法。

5.掌握常见剂型的制备工艺与方法,质量要求与质量控制,以及调配药物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6.熟悉药品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7.了解我国药品市场运作的特点,熟悉药品销售的基本知识。

8.掌握常用制剂制备的操作技术,学会药物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能独立从事调配处方工作。

9.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与营销的基本知识;

10.了解现代药学的发展动态;

11.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教学计划

1、本专业学制:三年,三年制招收初中毕业。

2、课程设置和授课时数

课程设置的原则:尊循专业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

主干课程:药学基础课、药学专业课

主要课程:药品管理法规、有机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药剂学、医药商品购销员、常用制剂设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三年制开设必修课21门,计2160学时。其中药学基础课756学时,占35.1%,专业课874学时,占40.6%;普通及人文科学522学时,占24.3%。平均周学时24,实践教学占教学活动的27.7%。

课时数安排和教学进度:见药学专业专科教学计划

3、教材选用

文化基础课选用高等职业学校教材,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选用高等医学专科学校教材。

4、教学组织形式

理论课以年级或大班授课,实践课以小班授课。毕业实习安排在各大药厂、药店。

另每学期请企业领导来校做报告

四、教学设备、设施状况

本专业现有实验设施情况表

1.有机化学实验室

2.药剂学实验室

3.药物分析实验室

五、药学专业学科建设规划

面对飞速发展药学技术的和不断变幻的市场需求,必须不断提高学校的学科教学与科研水平,以适应教学与生产需要,从而不断提高学科的教学实力,与时俱进,培养出与时代及市场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药学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的化工事业作出贡献。为此,我校药学专业的具体发展规划为:

1.在校园网建成的基础上,新建媒体计算机实训机房,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

2.对原实验室设备进行调整、充实,与现有的其他相关实验室互为配套,形成立体实践教学系统。

篇3:药学专业实验室建设论证报告

1 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的背景

当前,国内众多的高等院校药学专业实验教学及其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于相对单一和传统的状态,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按各专业课程及其理论教学进度,开设各自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其内容、方法与目的偏重于验证理论,呈现出各专业课程各自为重、分科教学、单一发展,学科之间出现断层现象与知识链脱节等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牵制了学生自主思维产生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难以使学生按照专业特色,循序渐进的思考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之间联系,以及各专业课程之间知识的衔接、相互渗透与交融;另一方面,实验技术力量、实验室、实验教学设备分散、产生重复投入,削减投资力度,降低了实验教学投资效益。因此,改革药学教育课程设置,整合药学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探索药学实验教学的新模式,已成为药学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任务和实际工作需要。

药学是一门以化学为基础,与生物医学、医学心理、社会医学密切相关的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美国药学教育已从单一的化学模式,逐步转变为化学-生物医学-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其药学专业学生在进入专业习之前,学习1-2年生物医学、医学心理、社会医学等课程,为指导临床用药培养有一定生物医学、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医学知识背景,以及能与医生和病人沟通交流的药学专业人才。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药学与医学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药学实验教学在培养能力型和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中的作用更为突出。

2 我校药学专业实验教学现状与研究思路

我校药学专业办学初期,其实验课程的开设,同样经历较短的分课程开设实验教学的阶段,在教学实践中,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初步研究与探索,通过教学实践及其观察、分析与总结,发现按课程开设实验教学的种种不足与弊端。故如何更好的开展、更有效的药学专业教育与实验教学改革研究,是药学专业建设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不仅要从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更应付诸积极的研究行动。医药是密切相关学科,医学知识是学好药学专业的基础。作为一所医学专业有一定优势的多科性地方大学,我校50余年办医学学科专业的相关实践经验与办学条件,是办好药学专业的有利条件。为此,课题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药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思路——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科学设置与优化药学专业的培养计划与课程,特别是实验课程的设置与综合;创建融化学-生物学-医学为一体的新型药学教学模式,并辅以中心化、规范化的开放式实验室管理,培养医学知识背景较好,有自主学习能力,主要面向医药领域的创新型药学专业人才。

3 我校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举措

3.1 整合药学实验内容,创建融化学-生物医学方法为一体的药学实验教学模式

综合重组实验教学内容。建立以化学方法为基础,突显生物医学与药学相关性,以新药研发流程(原材料→药物制剂→药品质量评价)为主线,按照课程特点,整合药学课程相关实验项目,设置为药学基础、药物制造、药物品质评价三大板块。药学基础板块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波谱分析》等课程实验,突出培养学生的方法学技能;药物制造板块包括《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生药学》、《药剂学》等课程实验,学生通过药物的化学合成,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及结构修饰,中药的提取制备,各种制剂技术与剂型研究的实验,完成从原材料药到成品药的全过程学习。药物品质评价板块包括《药物分析》、《药理学》、《生物药剂学和药代动力学》、《生物技术制药》、《临床药物治疗学》、《药物毒理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实验,采用各种现代医药学检测手段与方法,对原料与制剂的质量、剂量以及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相对科学的评价,从而达到学习获得安全有效药物的方法与过程。这样不仅体现课程之间以“药”为本,相互交融与渗透,同时也吸纳现代生物医学手段在药学中应用;这样跨学科多技能的综合训练,不仅让学生能够较牢固的掌握“三基”技能,也能够让学生从一级学科的高度了解药学领域的各种实验原理、方法与技能,较全面系统的认识药学专业。

设置三阶段实验教学进程。删减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设置基本实验技能、综合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训练三阶段实验教学进程。第一阶段是指应用多种实验方法,完成药学基础板块及其部分经典验证性实验项目,训练学生基本技能的教学时段;第二阶段是指增加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主要含药物制造与药物品质评价实验),设计几门课程基本理论与实验项目融为一体,特别是课程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理论与实验方法。使学生在新模式运行中,应用化学或生物医学的手段,完成以新药研发流程为主线的多学科综合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综合各学科知识与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避免几个学科部分实验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第三阶段开设跨学科的设计性实验,师生双向选择学生或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讨论或开题选择部分比较优秀可行方案,拟订实验流程,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由择时在开放的实验室完成实验项目。

更新教学方法。课题组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致力于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在实行导师制前提下,创造性地提出了践行一次面试、一次实验准备与预做、一份综述、一项实验设计、一次读书报告、一次讨论、一篇论文或一份实验报告等“七个一”教学原则,采用预习→拟定实验流程→操作完成实验项目→结果分析、讨论提高的“四步”教学法,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实践能力与水平,提高其综合素质与科研素养。一是在基本实验技能阶段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指导或实验方案,课前分批轮流进入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实验器材,清洗实验器皿、配制药品试剂,学习实验技术与方法。二是在综合思维能力训练中改变以往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以及实验前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听和记,教师安排一切,学生机械地、被动地去完成固定的实验操作流程的教学方式。积极采用引导式、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想象力、赋予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是在设计性实验教学阶段要求学生提前进入实验状态,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操作流程、实施实验项目,预测、观察与分析实验结果,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变学生被动“按方抓药”为主动“开方”。教师仅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以及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主动构建过程,唯有这样教学才会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四是坚持因材施教,对那些自主设计实验有困难或没有兴趣的学生,开设平行实验,选择几个可行的实验方案,改进其实验工艺,对同一实验环节采用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学生可分析比较不同实验方案各自的优劣,从中领悟知识,然后以小型科研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报告。

编写综合性药学实验教材:实验教学新模式、新方法的建立应用,对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材有新的要求。组建教材编写小组,将紧密相关课程所对应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编排,合编为药学综合性实验指导,与此同时,理论课设置及其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等方面,须注重以“药”为本,以“药”为中心,以化学、医学为基础,这是新型药学实验教学模式运行必备条件。

3.2 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与培养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均需要创新型或创造型教师去践行与完善,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是搞好实验教学、实现改革目标基本保障。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是抓好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严把进人关。引进人员不能只看博士或硕士文凭与学历,在其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上要求有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有一定的执教能力与学识水平,以及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搞好在职在岗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强化教师职业教育,明确岗位职责、权利与义务,定期考核与不定期抽查督促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提高;探索教师校本培训的新路子,拟定并实行三三制师资培养计划,强化师资培养。

注重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实验技术人员与带教教师一样,是实验教学的主力之一,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者。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自身的素质、能力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结合本校实际,有计划地建设一支专业、学历符合要求,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

关注教师身心健康,营造和谐教育教学环境。以良好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氛围与环境,以及平等、民主、自由的学术原则留住学者,培养人才,优化师资队伍。

3.3 加强实验室建设,建立中心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实验室运行体系

实验室管理者管理理念、方式、水平、技能等在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搞好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创建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能力培养贯穿于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与实验技术服务全过程,既是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必由之路。

组建药学实验中心,实行中心化管理。本着“优化实验教学资源,完善实验室功能,提高实验教学效益”的原则,在整和各课程实教学内容,开设综合性药学实验的基础上,将原来隶属于各专业课程的实验技术人员,以及实验室,实验教学基本设施、仪器设备、实验器材等集中归入中心,组建综合性药学实验中心,从体制上实现了中心化管理。实验教学资源的统一管理、共同使用,为真正培养学生实验、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提供人、财、物与技术保障。

建立健全各项实验室管理制度。管理出效益、制度是保障,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是提高中心管理水平的又一根本。课题组在制定并实行一系列常规的实验室人、财、物的管理与师资培养制度的基础上,开展管理制度创新研究,基本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如制定并运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监控实验室建、管、用等过程,确保其质量与效益;建立并应用实验教学成本控制体系,实验室实验耗材与药品实行帐、物分开管理,由保管员(管物)和记帐员(管帐)严格执行出入库登记与签名制度,做到出入有数、库存有度、防止积压与失效、及时补充,达到开源节流,以及有效控制实验教学成本,提高实验教学投资效益研究目的;建立实验教学信息资料库、研制教学日志表,实时登记实验教学情况记录,及时了解和反馈教学信息,加强课堂教学中学生纪律、仪器设备使用管理;执行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质量与绩效、学识水平等考评与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

采用循环排列法组织实验教学。药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课程多,所需仪器设备多,消耗大。为了进一步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减少消耗与浪费、增加学生动手机会。课题组提出了在前两阶段教学中,采用循环排列法组织教学,即几个实验同时开,学生按一定顺序分组循环实验的方法,多种仪器同时运转,几个教师分别指导,使学生达到两个人一组,有的实验甚至是一个人一组,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动手做完实验的全部内容,教师对学生的结果鉴字,做到每个学生真正是自己交出自己的实验报告。

开放实验室。在设计性实验教学阶段,实验室实行上午、下午、晚上全面开放,有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值班,随时保证实验器材供应、补充与技术指导。

4 改革取得的成效

4.1 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改革的成效主要体现本专业学生在校成绩与素质、毕业时考研率与就业比例,以及用人单位认可与赞扬等,均是一届比一届强。参与开放性设计实验教学和科研兴趣小组的积极性与人数明显增强,完成学术综述与论文或实验报告的能力、水平与数量不断提升,如“戒烟牙膏的研制与应用”已获得全国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同时学生的总体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历届学生获“国家奖学金”、“省优秀大学毕业生”等奖励的人数逐年增加。

4.2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组建药学实验中心就像一张白纸好绘图,实验室筹建阶段就按照国家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条例与要求,研究制定并实施全套实验室日常管理制度,在教学实践中不仅不断完善、补充各项制度,并积极开展管理制度创新研究。如2007年药学实验中心获“2007-2010年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建设经费为800多万;2008年《药物药理蛋白质组学》实验室被批准为获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4.3 课程建设取得新的进步

随着对教学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系统改革的进行,学系的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取得良好的成绩: 2006年,药理学学科被批准为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药理学》被批准为湖南省精品课程;2007年《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被批准为南华大学优秀课程。2008年《天然药物化学》被批准为南华大学精品课程;《生物技术制药》、《药物毒理学》》被批准为南华大学优秀课程;本专业2009年获准为“湖南省特色专业”。

总之,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高低不仅与其所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相关,也与其培养对象未来是否获得幸福、自由、尊严及其终极价值观密切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应以现代人的精神与观念培养现代人、未来的人才,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此,我们将不断探索与完善药学实验教学改革举措、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策略,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与投资效益。

摘要:在分析我校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及其实验室建设研究背景、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具有我校特色的药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研究思路,以及创建和践行融化学-生物医学方法为一体的药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举措,并已取得初步的改革成效。

关键词:药学专业,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改革

参考文献

[1]金乐红,唐婷,郑威.药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思路[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302-304.

[2]陈蓁,赵惠茹,马远涛,等.构建药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6):17-18.

[3]齐永秀,高允生,费洪荣,等.药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7-8.

[4]成丽,王素霞,尹红梅,等.药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2):108-110.

[5]刘运美,雷小勇,高治平,等.整合药学多学科实验教学的思考[J].药学教育,2007,23(2):42-44.

[6]罗向红,吴春福,毕开顺.药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药学教育,2006,22(5):1-4.

[7]贺冬秀,雷小勇,高治平,等.药学专业实验室建设与改革初探[J].药学教育,2006,22(3):42-44.

篇4:中药学专业实验课程改革探讨

【摘 要】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学是中药制剂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目前中药制剂分析学实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其改革的思路和途径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中药制剂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学 现状 改革 创新

中药制剂分析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制剂质量的一门应用学科,是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应用课程,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1]。实验教学是学生掌握中药制剂分析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21世纪的中药学人才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要具备坚实的、宽厚的专业知识与实验技能。实验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中药制剂相关问题,养成优良的科研工作作风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但目前大多数的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学还处于传统教学的阶段,降低了实验教学的效果,束缚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亟须对中药制剂实验教学的方法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进行改革。本文针对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学的现状提出实验改革发展思路,以期提高中药制剂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的人才奠定基础。

一、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药制剂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成一定的剂型,用于防病、治病的药品。传统的中药制剂分析实验内容大多是药物理论验证性实验及规范化操作练习,内容主要为理化鉴别、简单的光谱法的鉴别及薄层色谱法鉴别,还有HPLC、GC色谱法的含量测定等;实验用到的供试品、对照品、化学药品试剂等大多数由实验教师事先配制准备好;所使用的仪器均已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HPLC、GC色谱仪准备到了进样状态;学生上实验课时只需注射一针样品溶液即可得到所需的实验结果。所有的分析工作都是由教师完成,学生只需通过简单的推理或化学计算就可以得出药物分析实验的结果,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达不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中药制剂分析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与创新

(一)注重科学思维方法教育,以培养严谨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我校的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中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管理、使用、研究与开发等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药物设计、一般中药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中药科技人才。在中药制剂分析的实验过程当中,强调学生应保持科学规范的实验操作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要求学生在实验操作的每个过程中都应该规范,从取样、称量到操作,认真记录好每个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记录。对于大型仪器的使用,要求学生应该课前事先预习,掌握仪器使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各个仪器。

(二)优化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进行实验

针对传统的中药制剂分析实验的教学实际及存在的问题,争取在有限的学时内,采取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原来验证性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验证性试验中选择的样品多为单味药材或简单的提取物,让学生初步掌握中药制剂分析实验的基本操作程序和技能,以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提高他们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过程、处理实验结果的能力。在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中,我们开设了“三黄片的制备工艺与质量评价的设计性实验研究”,在此实验中,要求学生设计完成三黄片的制备工艺研究,掌握中药制剂制备工艺研究的基本方法,设计并完成三黄片质量标准研究,掌握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的相关内容。通过开展中药制剂分析综合设计性实验,加深了学生对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查阅资料的能力。此外,还有“感冒灵颗粒的分析”实验,课前让学生分组讨论,包括从感冒灵颗粒的生产厂家、感冒灵颗粒有效成分的提取,到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波长、流动相的选择,都让学生自己动手,最后根据学生得出的实验数据,教师再加以讲解,加深学生对实验流程的理解,充分锻炼学生的科研思考能力。

三、结语

我们本着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基本原则,对中药制剂分析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以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由于学生实验学时的限制,我们选取了几个比较经典及常用的中药剂型实验,均取得比较好的结果。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有力手段,是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环节,如何更合理、更好地利用现有实验室的资源条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思维及科研动手能力,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曹纬国,吕志勇,张丹,等.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5):62-63.

篇5:药学专业实验室建设论证报告

在仔细研究了重庆×××职业学院新开设《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有关专业申报材料后,我们的看法如下:

一、现代汽车维修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学生就业前景好

汽车工业已进入了优化人、汽车、环境的整体协调发展的阶段。汽车的创新集中在汽车电子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的创新则集中在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上。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汽车将是电子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目前,汽车中电子产品和技术的价值含量平均约为22%,中、高档轿车中汽车电子已占30%以上,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地快速增长,预期很快将达到50%。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在以汽车生产为笼头企业的重庆地区人才的需求量更大,为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位准确

汽车电子技术是一宽口径的新专业。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是现代汽车的特色,本专业学生除了学习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外,着重于汽车电控系统和电子电器设备等职业技能的实践、实训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汽车电子技术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本专业宗旨就是培养熟悉汽车电控系统及电子电器故障诊断、维修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三、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作为教学中的主调,该专业以三大实训为教学核心,专业基础实训,专业实训,专业扩展实训。专业课程以此为核心而展开。专业基础实训,专业实训是培养学生谋生的手段,而专业扩展实训是交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

四、工学结合是办好该专业的关键,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保证

重庆长安汽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与重庆×××职业学院采用联合办学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的场所,为教师提供了实践锻练的机会,并抽调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参

与教学和实习实训的指导,更有助于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的发展。

五、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双师型(理论培养和实践指导都过硬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前

提。在《联合办学的协议》中充分体现了上述观点。为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结论

综上所述,为满足重庆人才市场对汽车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我们认为重庆×××职业学院申报开设《汽车技术服务》专业服合当前重庆经济发展的形势。我们支持该校办好此专业。

长安汽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篇6:药学专业实验室建设论证报告

(一)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截至2009年仅就企业及项目管理层人员的不完全统计,学历结构比例分析,本科学历占7.2%,专科学历占30.4%,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占62.4%,生产一线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大部分仅具备中职或中职以下学历,而大量从事建筑业的工人及农民工,基本上都是无学历人员,建筑业从业人员很多没有受过培训,也无职业资格;全省建设行业本科学历的管理人员比例就更低,与江西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建筑队伍组织结构和对构建大型企业集团的资质要求有较大的距离。因此,近几年来企业需要补充大量的高层次的专业管理人员,以尽快提高本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资质水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建筑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建筑工程为核心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已基本形成,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实行了项目负责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同时,建筑工程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其理论研究也逐步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目前我省建筑市场急需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职业化的建筑施工队伍。然而,由于建筑类普通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过分专业化、学科化,现在社会上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又出现空档,中职教育层次偏低等原因,这样集专业、管理、经济、法律、税务、计算机等知识为一体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建筑人才变得紧俏起来。

基础设施建设一线的劳动大军的技能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建设需要,除数量不足外,主要的是劳动技能缺乏,直接影响建设质量,成为建设市场的一大隐患,建设类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任务巨大而紧迫。集中财力建设专业综合实训基地,服务于建设类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是极为必要的。

完善后的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是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职业资格鉴定、科研、生产为一体多功能实训基地。近年来,由于专业的扩展、学生数量的增加和对外服务项目的增加,以及行业技术的发展、材料检测设备的不断更新,基地原有的面积、仪器设备数量及实验检测手段都难以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和建筑行业的发展。为了保证教学需要,提高实训分组率,提高实训效果,满足对外培

训服务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对建筑技术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和软、硬件进行投资建设。

(二)基地建设的可行性

1.学校土建类专业基本情况

我校经过近几年的专业改革与建设,各专业的特色鲜明,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增强,社会的认可程度很高,近几年我校土建类各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目前我校建筑技术类专业在校生人数近3000人。

2.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已具备的基本条件

我校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建筑面积3780m2。内设有建筑材料实验室、土工实验室、、结构实验室、测量仪器室、给排水实训室及专业实训机房等实训室。基地现拥有建筑材料、道路、桥梁教学与检测设备26(台)套,全站仪14台、电子水准仪1台、静态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3台套,动态 GPS 3台套,常规光学仪器216台,其中DS3型水准仪88台、DS1型水准仪16台,DJ6型经纬仪40台、DJ2型经纬仪32台、平板仪40台。

3.教学改革情况

(1)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

在教学模式和课程改革方面,采用现代化职业教育理念。采取“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双循环的教学模式。并且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采取顶岗实训的模式,使学生在获得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在授课内容上突出针对性和现实性。如工程测量课程讲授中注重了全站仪坐标测量与坐标放样的强化训练,并在课程中进行了人人过关的严格考核。学生毕业后可立即投入施工测量,实现了与施工单位的“无磨合期”。

(2)教材建设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是一本教材打天下,而教材往往滞后于工程实践。为此我们跟踪建筑技术行业的前沿,深入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规范编写部门,将行业最新的知识以补充教材、活页教材及录像等形式及时引进课堂,使学生及时得到行业前沿知识。

由于办学层次的多元化和行业规范的变化,现有的教材很难全面覆盖,因此教材建设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合编和自编了专业课和部分专

业基础课程的教材和讲义,使教材的针对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公开出版的教材已达10余本。

4.学校实训项目管理水平

篇7:焊工专业论证报告

一、焊接技术应用专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把工业发展作为支柱产业。经济发展离不开企业的科技进步,离不开高素质的生产技术工人。焊接技术在我国机械加工维修企业,在建筑材料及陶瓷生产企业,在建筑施工,农机具生产及汽车维修企业应用十分广泛。

我校领导多次到北京、天津、青岛、苏州、上海等地进行毕业生就业工作考察,并重点与焊接技术应用需求量较大的国内大型企业的人事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接触。深入了解企业对焊接技术应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课程体系及实践环节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听取企业对焊接人才需求情况和培养目标要求建议。了解到:我国造船业,集装箱生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急需一大批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较高的焊接技术人才。

二、焊接人才需求情况

(一)、目前企业对焊接人才的需求

我们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了解到企业对焊接人才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要求。

1、目前培养的焊接技术人才应满足企业的需求,适应科技高速发展的需要。

通过调研,很多制造业企业对焊接专业的需求非常巨大,尤其是高 1 技能型人才极为缺乏。而焊接专业中又以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为主,占焊接量的85%以上。从事此项工种人员的学历具有多种层次,包括本科、专科及中专或职高。本科生虽然具有高学历,但动手能力较差,专业技能不过硬,流动性强,会逐渐选择更高层次的工作;专科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基础,但他们仍会努力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中专或职高生,专业技能相对掌握较好,但个人的整体素质较差,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应加强学生的就业培训和指导,否则从长远的角度看,也将无法立足。

2、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建设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更加丰富。社会对于知识层次更高。专业化更强的人才需求大大增加。不但基本功要扎实,还要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对于焊接技术应用人才的基本需求。

(二)焊接技术人才的需求预测

1、焊接技术应用将是当地经济建设行业的重点专业

焊接专业应用于很多领域,机械加工、造船、农业制造等等。它将成为当地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专业。

2、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国内大,中型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急需大量焊接技术应用,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焊接技术应用更是供不应求。

三、学校优势:

我校根据社会对焊接人才的需求及学校的办学条件,成立了焊接技术应用专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如今已成为我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焊接技术应用专业运用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采用了焊接性稳定,工业先进的焊接设备;能够开展手工电弧焊,手工气焊,手工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氧乙炔切割等培训项目。经过几年的发展,焊接技术应用的培训功能不断扩大,培训质量不断提高,培训手段不断完善,业绩日趋辉煌。近几年先后为天津、青岛、上海、北京、苏州、杭州等企业培养了大量从事焊接加工的优秀人才。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教学设施不断更新完善,教学环境改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100%。

四、焊接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我校的焊接专业毕业生基本上被安排在北京、天津、青岛、上海、苏州、杭州等地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或世界500强企业。学校领导根据专业的发展趋势,加强该专业的建设。就以下几个问题对学生就业的企业进行调研。

1、企业到底急需什么类型的焊接人才?对其知识和技能结构有什么要求?我校的毕业生是否能适应企业的要求?

2、我校焊接技术应用毕业生的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及就业后的工作,待遇情况。

根据调研情况分析,我校毕业的焊接专业学生大多数都能满足企业 3 的要求。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基本上都能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根据毕业生所从事的生产岗位,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完全从事本专业的,(完全从事本专业:是指在生产岗位上全年2/3以上时间从事焊接技术应用工作)占80%。月平均收入2000—8000元不等。二是基本从事本专业的,(基本从事本专业:是指在生产岗位上全年1/3—2/3时间从事焊接技术应用工作)占12%。月收入在2000元—4000元不等。三是基本不从事本专业的(基本不从事本专业的是指在生产岗位上全年少于1/3时间从事焊接技术应用工作)占8%。月收入2000—3000元不等。

统计结果:我校近三年焊接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100%,对口就业率100%,就业后情况良好。

五、专业论证结果

(一)我校继续开设焊接技术应用专业的可行性。

1、我国经济建设和域外企业长期需要大量的现代化焊接技术人才。

2、本专业我校开办长久,有丰富的焊接技术应用教学经验和完整的教学计划。本专业开设以来我校已为各个行业培养了大批的焊接方面的人才。

3、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焊接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完全可以培养出优秀的焊接技术人才。

篇8:药学专业实验室建设论证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以“三建四争”为指导思想, 结合学院实际,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采取夯实基础抓双基质量, 丰富活动促个性特长的发展策略。遵循培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与掌握专业技能并行, 形成了“以学生为本, 为学生负责”的办学理念、“修德强技、树木树人”的教育特色;营造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总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遵守社会公德, 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掌握从事影视动画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具备较快适应本专业创意、设计、实践、生产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

具体目标:

(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提高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提高学生感知世界的能力;

(2) 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着力培养学生“诚信、守纪、实干、创新”的人格品质和职业风格, 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3) 通过一系列课外行动和拓展训练, 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主人翁意识、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逐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融入社会集体的能力, 掌握与人相处的方法, 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

(4) 夯实影视动画专业的基本技能, 全面提高学生三维动画制作、影视后期合成、动画策划等水平, 使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掌握影视动画创意、设计、制作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具有从事该行业工作的基本业务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5) 通过影视动画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拓展, 使学生掌握动画行业规范、发展规则, 知道做一个恪守三维动画师的职业道德的优秀员工, 对他们将来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6) 培养人文精神, 提升科技文化素养, 形成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应用性, 提高针对性, 打造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让每个学生形成适当的职业迁移能力,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修德实验对象:

影视动画专业2013级学生

2、学制:

本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三年, 实行弹性学分制管理, 根据学分制管理办法, 学生可在2-6年内完成学业。

3、培养途径: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进行课内课外相结合,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以行动导向项目化教学贯穿修德教学。课内分为修德课程和专业课程, 课外分为修德讲堂与课外行动, 在修心、修身、修技能中加强学生的德行修养和职业道德素质。营造求真、求实、求精、求新的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乐学、勤思、诚信、进取的优良品质, 并与影视动画专业人才相适应, 具有良好德育素质及综合职业能力, 能从事影视动画创意、设计、实践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课程设置

四、考核标准

1、修德课和专业课按照“行动导向项目化”课改要求进行授课。完成制订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 考核标准按照文件要求执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安排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师2人同时授课, 合力完成项目内容及其考核, 考核遵循全面、客观、公正、可操作的原则。

2、学生全员参加课外行动, 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和赛事, 数码设备记录活动过程, 教师和活动收益人群进行学生活动评价, 学生互评和自评, 填写活动评价表。赛事评价由比赛成绩评价考核。

3、德育教育离不开教师师德的提升, 修德讲堂要求全系教师和学生全员参加, 按照出勤情况、听课质量、参与讲堂研讨的积极性、研讨心得 (1000字以上) 四方面评定, 由教师评价、小组互评、自评相结合。

在专业课中渗透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专业课教师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素质,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通过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的增强学生的素质。

摘要:“修德强技、树木树人”是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特色, 为了营造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 提高育人质量,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实力, 影视动画专业进行了修德实验方案专业建设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影视动画,修德,实验

参考文献

篇9:机械专业专家论证报告

一、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是机械类企业所必需的,无论是简单的机械加工,还是自动化程度高的机械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机械加工技术专业。随着入世后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机械加工产业有望迎来30%的增长。制造企业已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而掌握数控技术的设计与加工人才奇缺,“月薪6000难聘数控技工”、“年薪16万招不到模具技工”,“工资再高也难找设备安装与维修技工”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人员短缺200多万。数控、模具、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短缺已引起中央领导、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亲自关注全国职业中学的学生技能比武就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从我市劳动部门获悉,目前我市的机械产业规模在全省占有相当比例,如我市的沪宁钢机和沪宁钢构企业,每年机械设备安装与维修技术工人的缺口已十分严重。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市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行情,专家调研组走访调研了宜兴经济开发区和环保科技工业园的大型企业的用工情况。两园区的企业大部分是我市机械设备生产行业的骨干企业,它们均是集产品设计开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企业,均具有一定的规模。这些企业的产品已覆盖了全国,有的甚至是该行业的龙头企业。

二、机械设备安装与维修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机械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机械设备安装与维修技术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域。机械产品除了要求有精度、动力、快速性功能外,更需要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实现自适应、自控制、自组织、自管理,向智能化过渡。从典型的机械产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和机械手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技术的集成融合,这必然需要机械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我校位于全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周边崛起的大中型机械厂,给我校机械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随着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各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机械设备安装与维修技术,这种通用专业的技术人才需求量更大。另一方面,机械设备安装与维修技术的应用面广,在诸如农、林、牧、渔产品的加工企业,食品加工、造纸、印刷以及交通运输以及现代商业企业等都离不开机械设备安装与维修技术。

2、我国急需机械设备安装与维修技术应用性专门技术人才

在我国的一些沿海城市,对数控、模具、机加工操作人员的大量需求反映了这一趋势。近几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机械专业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就业前景很乐观。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对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员的需求将会有增无减。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加大对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力度,迅速扩大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在市场中的份额。

3、本区域及其它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大量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技术人员近几年,我省机械行业的发展速度超前,许多大中型企业不断扩大规模,无锡地区经济更是高速发展,并已成为我国著名的经济区和制造业基地,工业产值逐年攀升,各种成分的经济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大量引进高新技术设备已成为必然,其中机械设备安装与维修技术更是占主导地位。以数控机床加工中心为例:我们调研考察的许多家企业,近几年引进许多国内外先进设备,但真正能使其发挥潜能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技术人员还非常有限。目前,我国机械类技术工人紧缺,且年龄偏大,制造业中具有较高技术资格的人员很少。为满足企业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各职业学校不断培养和输送了许多机械类的优秀毕业生,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加需要大量的机械类技术应用性人才。近些年,学校为企业培养了许多微机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人才,但是在机械设备安装与维修,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的维修领域中,更是缺少维修人员。我省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从业人员中,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仅占很小比例,许多厂家不得不高薪聘请国内外专业人士,但还是不能满足现代生产的需求。为此,加强机械设备安装与维修行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企业的发展及时输送应用性专门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三、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办学条件

1、发展前景 本专业将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出发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企合作,目前计划把这专业定为企来冠名班,工学结合、边工边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文化课与专业理论课在校学习,实训课在企业进行。实训课按车间见习、实践操作室演练与岗位实际操作等循序渐进的步骤来开展。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实验实训建设步伐。

2、就业去向

目前本专业为宜兴经济开发区和环保科技工业园的订单教育,毕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为对方企业培养、输送、储备初、中级机械制造、数控技术人才。第三年顶岗实习结束后,毕业生通过甲乙双方的能力测评,乙方意向100%留用考核合格的学生。本专业毕业生具有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等特点,可以面向各行各业,从事机械、冶金、电厂等行业的电气运用与控制系统,供配电系统及机床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工作,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国有大、中企业,合资企业,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人才来源之一。

3、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关键,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丰富实践经验,较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是中职教育和进行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我校的专任教师的“双师型”教师已达95%。我校实验室、师资、图书资料等条件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从以上专家论证分析可看出,市场对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学校把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作为重点发展专业是切实可行的。

篇10:经济管理专业论证报告

“最古老的行当,而最时新的职业”,这是陈岱孙先生对经济管理工作的定义。正在发生迅速而深刻变化的中国呼唤着众多经济类、管理类英才,去激活并驾驭这个庞大而又充满机会的新兴市场。

一、行业需求

学习管理知识离不开管理科学。管理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组织管理活动客观规律及其应用,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科学。它随着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产生,并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从世界范围讲,管理科学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中国,虽然管理科学的引入与启蒙很早,1916年中华书局就出版了穆湘玥(字藕初)先生翻译的“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但是作为一门科学在中国真正得到发展,并为社会与科学界所承认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正是源于管理科学依托于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发展的这一实际,改革开放后,随着上世纪80年代初社会对科学管理巨大需求的出现,作为以管理科学基础理论、管理技术与方法等为主要研究领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这一分支学科(学科群)迅速发展起来。

管理科学学科经过10年的不断发展,对促进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管理科学进入了各学科全面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发展期,这时期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独领风骚。随着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与完善,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大,80年代末至90年代后期,为第二阶段发展期,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管理学科与MBA教育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

回顾管理历史,我们看到了管理科学在我国的发展方兴未艾。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各类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例如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旅游和酒店管理、金融管理等都需要管理科学做基础。同时也呼唤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人力资源师、物流管理师、营销师、酒店经理等无不与经济管理密切相关。作为高职高专经济管理专业,其目的是重点培养适应我国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需要的中层次务实型综合管理人才,经济管理涵盖面广,系统庞杂,涉及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及涉及人员、资金和财务的管理。经济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门类经济管理学学科,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构成跨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不同领域,研究对象涵盖了企业经济运作中的财务管理、资金筹措、投资分析、市场营销和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注重实用方法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是本专业的鲜明特点。

因为加入WTO和申奥成功将直接带动我国外经贸的大发展,所以,管理类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大增将指日可待。在现代企业中,一个优秀企业家的作用超过了100名优秀工程师、1000名优秀工人。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转换企业产权、机制以及企业法人实行招标制、年薪制,实际上就是将企业的管理大权交到职业企业家手中。而据我国近三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外方代理人正以每年500%以上的速度递增,目前在不少大城市已形成一个职业阶层。不管是外企还是国企,高层管理人员的价值越来越看涨。所以,尽管管理专业的学生刚毕业的时候可能做的并不是管理的工作,但是过几年之后,有管理专业背景的人将会成为抢手货。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加入WTO必将进一步带动国内市场经济的繁荣,外来资本磨刀霍霍准备拓展中国市场,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指导的中国传统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他们弥补缺陷的唯一出路就是引进人才,实现自我改造,向管理要效益也成了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共识。

二、申办经济管理专业的可行性

在需求研究中,围绕管理活动的专业化,我们分析了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改革开放使管理活动由计划经济下行政命令的附属物转变为系统化、专业化的复杂活动,对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多方面、高层次的要求。管理活

动中普遍存在着层级性,操作层、中间层和战略层的管理业务,需要培养不同的专业化管理人才。根据对我国产业发展和企业管理现状的分析,认为经济管理专科教育仍应以培养中基层管理人才为主,毕业生能够作为现实工作中业务主管、部门经理等职位的后备人才,通过一段时期的适应和锻炼,胜任这些工作。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社会对综合型战略管理人才和适应团队工作的新型操作层管理人才的需求,将相应增加。这正符合高职高专经济管理专业的特点。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个地区产业发展和经济管理活动对人才的需求差别很大,要求高职高专的管理类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综合实力确定经济管理教育的目标定位。人才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无论定位如何,专科教育教学都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竞争力的起点,使其胜任将要面对的管理任务,并为其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使其具备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我们分析了这些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内容,提出了培养基础宽厚、专通结合、和谐发展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并围绕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探讨了经济管理专科教育目标、模式和过程。

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贴近企业实际。从2005年到2009年连续5年在许昌专业人才需求榜上位居前五名。年需求量

1.5---2万。本专业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可达90%以上。现实需求量大,潜在需求量更大。因此我们有信心根据市场导向和国际

化的要求把经济管理专业办成品牌专业。让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持续优化的教育资源背景下,接受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双重教育,满足主流经济、主流市场、主流企业的需求。

综上分析,我院开设经济管理专业是可行性的。

篇11:通信技术专业论证报告

论证报告

信息工程系 2010-04-28

通信技术专业论证报告

一、增设专业的主要理由

1.开设通信技术专业是三门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信行业是我国快速发展的朝阳行业。改革开放以来,通信行业迅速发展,通信企业对通信技术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随着3G、NGN、IPTV等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及电信行业对国际开放。经分析预测,“十一五”期间全国通信技术人员至少出现130-150万的人才缺口,我省三年内,通信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缺口约10000余人/年,三门峡地区及周边区域通信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缺口约1000余人/年。此外,目前我省通信企业从业人员10万,约60%没有取得从业资格,需进行通信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培训;另外还有新技术培训、管理知识的培训、关键岗位资格培训等等,可见,我院通信技术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培养非常符合三门峡地区社会工业发展的规划,是对中原崛起第一梯队人才战略的最好响应。

2.开设通信技术专业是我院计算机专业群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我院自2001年开办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来,目前已经形成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为辅的专业群,相关专业连续三年就业率均在98%以上,其中约20%的学生在黄河金三角的通信技术相关岗位就业。就业信息显示,紧紧围绕主干专业,加快专业转型升级,增设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满足专业群发展的需要,避免孤立发展,有必要吸取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成功经验,创办通信技术专业。

3.开设通信技术专业得到行业专家的普遍认可

为筹建本专业,我们与中国移动三门峡分公司和中国联通三门峡分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并邀请中国移动三门峡分公司总经理杨建军、中国联通三门峡分公司副总经理郭越朝等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经过与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的座谈,专家一致认为我院开设通信技术专业符合三门峡地区通信业发展的需要,是顺应三门峡地区发展潮流的。

因此,无论是社会人才需求,还是专业群发展的需要,通信技术专业都有开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人才需求预测情况

通信技术,是构成现代信息社会三大技术之一,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神经中枢,通信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强弱,代表了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高低。通信产业的发展是当今最具有活力的产业之一,通信技术人才是我国需求量最大的八大类人才之一。

在移动通信系统方面,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公司的网络覆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中国联通公司号称其网络覆盖率已经达到98%,那么基站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基站的稳定的工作是我们移动通信系统稳定工作的基础、是移动通信运营商为用户提供优质移动业务的前提。随着基站在维护和管理方面走向专业化、正规化,大批经过职业培训的基站维护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在2006年,基站建设与维护方面的人才中,维护人员占了60%的比例。基站建设人才需求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就是各个工程公司对3G基站方面的人才大大增加。为了抢占3G基站建设的制高点,未来的人才储备至关重要。

2006年,3G手机的销售量达1亿部,而2008年将翻一番达到2亿部。在3G终端的制造、销售和维修都需要大量的人才。特别是在3G终端的销售方面,需要大量既具有专业通信知识又具有营销实践能力的人才来开拓市场。伴随3G步伐的加快,市场对通信人才的需求将呈现出要求不断提高,复合型的通信人才将成为市场的宠儿。保守估计3G有50万人才的缺口,有的专家认为3G能带来100万的就业市场。

综上所述,充分说明了我院设置通信技术专业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也是完全可行的,随着学校建设的不断发展,办学条件的逐步完善,教师素质及技能的不断提高,通信技术专业完全可以发展成为具有实力、有特色、有前景的专业。

三、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规格(1)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是以社会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为依据而制定的。

本专业培养大学专科层次,德、智、体全面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既有扎实的电子技术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有从事通信技术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工作在通信系统、程控交换设备、现代电器、通信终端等领域的与通信技术相关的产品生产(工艺、调试、检测、维修)、技术、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基本规格 1.知识结构 :(1)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 , 具备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2)掌握必备的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及接口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掌握本专业所需的电路、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及通信原理、通信系统的基础理论。

(4)掌握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电路设计、制作、测量的基础知识和技巧。

2.能力结构 :(1)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借助工具阅读、翻译本专业的外文资料。(2)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具备解读电子电路系统原理图,查阅技术资料,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

(4)具有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达到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3.技能结构 :(1)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和分析、仿真的能力。

(2)掌握一般电子线路和通信电路的检测、调试、维护和管理的专业知识。(3)初步了解通信系统、网络设计分析及安装调试,具备工程设计和制作的基本识别能力。

(4)掌握电信市场调研和进行业务开发的方法。

(5)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计算、设计、实验调试等基本技能。4.素质结构 :(1)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爱岗敬业、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较高的文化品位、高雅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3)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能力。(4)具有适应专业岗位,适应工作、生活环境,勇于面对社会竞争,积极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主干学科

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专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持续发展能力课四部分组成。课程修读形式为必修和选修两种基本形式,选修又分为限选和任选两种形式。专业限选课是指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时所限定选修的课程,学生选择该方向后,必须修完该方向的所有课程,原则上学生只能修读一个专业方向。专业任选课是指学生修读专业课程后再拓展专业知识面时可任意选修的课程,学生选修专业任选课的学分不得低于3学分,专业任选课的开设由专业根据学生需求而定。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社会调查、参观学习、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劳动实践、暑期专业自主实训、顶岗实训等教学环节。

专业核心课程及简介

1.电工与电路应用基础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电工与电路的基本理论,达到正确使用常用小规模、中规模集成电路,了解大规模集成电路,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掌握合理选用有关器件的基本方法,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有关的技术工作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教学内容有电路与电路应用基础,正弦交流电路及其应用,三相交流电路及其应用,简单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电路及其应用,数字电子电路及其应用,同时也涉及诸如放大、整流、滤波、调制、解调、抽样、D/A、A/D 转换等典型技术。

本课程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工电子技术》,林平勇著。2.计算机硬件与外设

本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使学生能掌握现代计算机组成结构与内部部件的连接,熟练掌握计算机的装机过程与常用软件的安装调试,掌握常见外设的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并能理论联系实践,在掌握计算机硬件及外设维修维护方法的基础上,能判断和处理常见的故障。通过学习和训练,学生应该能够制定计算机配置与选购方案、熟练组装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对计算机及外部设备常见故障进行诊断与维护,以适应计算机应用职业岗位的要求。

本课程选用自编讲义《计算机硬件与外设》主编:鲁晓辉 目前已经完成初稿编写 预计2010年8月印刷

3.C语言程序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具有程序开发、设计、编辑、编译和调试的能力,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知识,培养学生使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技能。

教学内容: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基本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基本输入、输出和顺序程序设计,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数组,函数,指针,预处理命令,宏定义,复杂数据类型,文件等。

本课程选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C程序设计》,谭浩强著。4.通信原理

本课程介绍数字终端编码技术-语音信号数字化、时分多路复用技术 PCM30/32 系统、准同步数字体系(PDH)、同步数字体系(SDH)、数字信号的传输。其中数字传输系统包括 : 数字信号基带传输的基本理论、基带传输的线路码型、基带数字信号的再生中继传输、再生中继传输性能分析、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DSL)、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本课程选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通信原理》,丁龙刚编著。5.现代通信技术

本课程介绍同步数字体系技术、光纤通信技术、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现代通信技术领域的基本技术。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将所学通信基本理论串接起来,形成 “ 全程全网 ” 的通信系统概念。本课程选用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现代通信技术》,孙青华著。

6.数字程控交换技术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 :1.交换的基本原理,交换技术的分类及交换技术的演进过程; 2.各种交换单元及交换网络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3.电路交换系统的硬件、软件结构及程序控制原理; 4.分组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工作原理; 5.ATM 交换技术及其工作原理; 6.IP 交换技术;7.光交换技术。

本课程选用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程控交换技术与设备》,劳文薇著。7.移动通信技术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移动无线信道信号传输特征,以及适合此信道的调制技术。介绍公用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组织方式以及第一代(模拟)和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并介绍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为学生将来从事移动通信网的系统设计、网络优化和相关技术的开发打下基础。

本课程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移动通信终端设备》,金明著。

五、专业筹建情况 1.专业定位准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通信行业需要大量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尤其需要具有一定通信工程能力、通信系统维护能力、设备检修能力的实用技术型人才。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及对毕业生的就业调查,高职通信技术专业的学生可面向的就业岗位(群)如下:

(1)通信施工工程的安装、调试、维护岗位

(2)通信相关产品(如3G)的检修、测试、营销岗位(3)通信终端产品售后服务的技术主管岗位(4)通信业公司的网络运营岗位(5)各类通信制造公司的技术岗位

因此,通信技术人才就业面广, 在通信相关单位都很容易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工程施工、系统维护、设备检测及维修、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网络运营、设备生产及调测等都是通信技术人才的发展方向。

2.专业群发展完善

我院信息工程系现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已经发展成熟,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自2001年开设以来,在学院率先实施了“2+1”和“岗位主导·项目带动”人才培养模式,被评为院

级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多门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通过与省内外企业合作,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的特色之路。计算机类专业就业率高,专升本上线率达到100%,专业群的健康发展为通信专业的开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学校现有条件充分(1)实训条件

我院拥有校内电工电子实验室、EDA实验室、网络工程实训室、计算机实训室,数字电子实训室、手机维修中心等等,目前基本能够满足该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实习实训的需要。例如通信专业开设的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能够在电工电子实验室完成;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的技能培养能够在网络工程实训室完成等等。学校建有三十多个多媒体教室,充分满足专业教育教学的需求。

我院与中国移动三门峡分公司和中国联通三门峡分公司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确立了校企双赢的办学模式。专业依托移动、联通公司进行教学、实习、实训,核心课程由企业的技术专家在企业内部为学生讲授,让课堂走进企业(如通信工程设计与案例、移动基站设备与维护等课程的讲授、实训都在移动、联通公司的基站和机房内完成);学院可为企业员工进行职业资格培训、配合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研发。

(2)师资情况

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1名,其中硕士4人,在读硕士7人,教师学科类型齐全,学历层次较高;副教授1人,讲师4人,均为双师型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梯队分布合理。另外2009年引进全日制研究生两名,分别是通信专业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能够胜任专业的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聘教师5人,均是中国移动三门峡分公司和中国联通三门峡分公司的技术专家,他们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

(3)图书资源

我院拥有与专业相关的图书15000余册,图书资料中的电子电路技术类、通信理论类、通信工程类、设备测试维修类等相关图书资料比较齐全,学院开通了中国知网,并与中国移动三门峡分公司和三门峡市图书馆签订了图书资源共享协议,丰富的资源能够满足师生查阅需求。

4.就业前景良好

截止到2009年8月底,计算机类专业已毕业学生达到1000余人,在豫西地区从事通信相关行业的有近200人,比例达到了20%。与本地通信行业专家座谈,了解到三门峡市及周边地区通信类相关岗位缺口较大,学生就业前景良好。同时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计算机类专业与北大方正、华硕电脑、罗技科技等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能够为毕业生提供广泛的就业渠道。

上一篇:王者荣耀游戏随笔文章:王者心,荣耀情下一篇:某镇党委副书记个人三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