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建设结题报告

2024-06-16

药学专业建设结题报告(共6篇)

篇1:药学专业建设结题报告

园林专业建设结题报告

篇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专业建设自查报告

园林工程技术新专业建设自查报告

园林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研室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从2010年秋季开始招生,通过两年多的建设,本专业的教学条件在软、硬件两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改善,保证了本专业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招生情况

在2011年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招生工作中,我系认真贯彻学院招生工作统一部署,结合我系实际教学条件合理制定招生计划,积极做好招生宣传工作,坚持实事求是,不做虚假广告和不实承诺。在招生录取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按照录取分数线录取,未发生任何违规问题。2010年该专业计划招生80人,实际招收103人,其中42人为高中生源,61人为三校生。2011年该专业计划招生90人,实际招收103人,其中44人为高中生源,59人为三校生。2012年该专业计划招生90人,实际招收95人,其中40人为高中生源,45人为三校生。目前在校生中,上海生源45人,外地生源19人,外地生源主要来自四川、陕西、河南、广东、广西等地。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执行情况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文件,是学校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体现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制定了符合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了动态调整。为加强专业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根据上级文件规定,我们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1、基本情况

我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从2010秋季开始招生,至今共招收了三界(2010、2011、2012),每级两个教学班,目前在校生人数达300多人,暂时还没有毕业生。招生三年来,每年都订立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实践中,根据区域经济、园林行业特点和需求,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调整修订,保证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2、经验和特色

(1)、搞好调研论证,合理设置专业与课程

我系根据教务处指导性教学计划和学校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认真吸纳有关行业企业专家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制定了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对专业名称科学、准确、规范,专业培养目标、业务范围及其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明确且操作性强,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设置课程,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职业技能和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突出了应用性和实践性,做到合理、明确,各类课程的课时比例严格按以专业教育为主、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原则安排,文化课与专业课比例为4:6左右,文化必修课和教学指导方案中规定的主干专业课开齐开足。专业课程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约为50%。实施性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能力课、专业拓展选修课三类课程参照2:7:1比例设置,选修课课时比例占总课时10%左右。教学计划中周学时一般在26学时左右。学校专业教学计划格式规范,课程设置结

构合理,课程课时比例恰当。

(2)、明确培养目标,服务社会经济建设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我系设有专业画室、园林工程机具室、园林工程综合实训室、电脑机房、园林综合设计室、制图室等,以及校外的实训基地,全面地完成了教学计划要求的实验实习任务。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专业建设应主动面向用人市场与招生市场。学校借鉴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方法,努力形成适应、融入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具体做到“二个转变、二项创新、二种联办”。“二个转变”是指观念的二个转变:第一,从依靠政府,尤其是政府下属局级公司的依赖型发展;转变到既依靠政府政策引导又跟社会劳动力市场、教育市场需求的自主型发展;第二,从主要依靠外延发展转变到既发展外延形成规模更注重发展内涵,坚持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为受教育者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二项创新”是:第一,组织创新。成立了系领导组成的具有专业指导功能的专业委员会,商讨解决专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第二是教学体系创新,即建立柔性的职业教育体系,实施学分制弹性学制,给学生选择课程,选择单招、就业、创业方向,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新体系。“二种联办”是:一是与企业用人单位联办,签订协议,参与招生及教学计划的制订,定期研究交流,确定共同目标,实现办学上的“订单式”培养。二是与外地人办资源管理中心,人才交流培训中心结成

协作关系,实施“合作式”培养,确保“出口”的畅通。

(3)、坚持能力本位,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学校根据培养目标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和本校实际,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应用技能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A、实行四位一体的课程模式。根据培养目标,把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综合和疏理,通过形成整体融合的课程体系,对理论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实践课程综合开发。做到横向结合、纵向贯穿、多方渗透、全面拓展。B、实施“三线二段”课程模式。三线是指专业理论线、创业知识线、创业技能线,二段是指创业基础教育段、创业专门化教育阶段,其指导思想是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强实践。C、个性化实训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实行实训教学个性化,做好分层教学,学生自由选择实习工种、实习内容、指导教师的自助餐型实训,并注重教学实习中的创新,鼓励学生创新、创造。通过研究改革,逐步构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

注重教学方法改革。学校从教学思想建设入手,通过学思想、学课堂教学理论、学新课程理念、学本校的教学先进经验等活动,积极实施成功教育、分层教学、发现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等。学校改革课堂教学,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学法指导及学习能力培养等,通过“项目教学法”、“主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

通过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终

身发展能力。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将成功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探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立足以人为本,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以人为本,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校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实行新的教学管理体制——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并以此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制订了实施细则,把学业学分、操行学分、突出表现学分作为学生升学复习、推荐实习、评选优秀毕业生的依据。学生取得规定学分可以进入对口升学班参加专升本,也可以提前推荐进入企业实习。相反,没有取得规定学分,则不予推荐实习,三年后拿不到相应学分则推迟毕业。通过这样的管理体制,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认真学习,主动参与,积极选修,刻苦训练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三、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十分重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予以政策和经费倾斜,择优选配新专业教师,加大本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本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1.师资队伍整体状况

目前我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共有教师10人,其中高级职务的教师占46.0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58.6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14.88%;45岁以下教师占77.20%。新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化的特点,满足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见下表)。篇二:园林工程技术重点专业建设总结 2009—2010年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工作建设总结

一、建设基本概况

1、整体安排

2009年9月,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确定为陕西省重点建设专业,生态环境工程系相当重视,马上召开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相关负责人及教师的会议,研究并讨论了3年建设的目标及计划,并迅速开展工作。

2、组织机构

组建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小组,以保障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的落实。为保证教改的正确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走教学、科研、生产、推广、实习结合之路,还聘请了园林行业的教学生产、设计、施工等单位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委员会,参与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全过程的指导与实践。

组长:刘卫斌

副组长:赵建民、衣学慧

成员:刘新燕、李娟、张纯、薛君艳、王小鸽、方大凤、龚飞、阮煜、陈祺、陈书文

二、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情况

2010年4月23日,生态环境工程系在新天地酒店召开了2010级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人员有教务处领导、校外兼职教师及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小组的全体成员。会议就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重要性及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实践教学安排几个方面作了要求。教务处王青宁科长及马建峰同志就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过程遇到的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作了重要讲话。会后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小组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课程体系改革情况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小组根据整体建设计划和进度安排制定了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正在逐步实施:

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双证书”制度。

4.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5.研究课程设置的方法,由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走“订单式”培养之路。

四、教学团队建设情况

1、“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以“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作了大量的工作。针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年轻教师多的现状,为快速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已经采取了以下措施:

(l)充分发挥己具备“双师型”素质教师的作用,指导青年教师参与园林企业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管护工作。园林专业的教师有3人拥有自己的园林企业,在社会上有较高的知名度,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提供了便利条件。如杨凌五维园林咨询公司,吸收3位教师做兼职工作。

(2)坚持走“外引内培”的路子,充分利用杨凌农科城的优势,从科研、教学单位引进高水平师资,从园林施工企业引进实践经验丰富并具备学历的师资,既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又带来新观念、新方法。

(3)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从事生产、科研工作,先后有六人参与园林有关的课题,支持专业教师参与园林规划设计与施工项目,促进教师科研及素质的提高。在园林生产的关键季节,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先后有8人次承揽园林建设工程。

(4)针对园林工程教研室近年来年青教师多的实际情况,扎扎实实实行“导师制”,采取“一帮

一、结对子”的形式,积极开展听示范课、评议教案、联改作业、集体阅卷等“传、帮、带”业务活动,培养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精神及改革意识,尽快提高年青教师的教学水平。

(5)积极引导教师加强高职理论学习和高职教育特点的研讨,营造专业改

革的氛围,鼓励教师发表学术、教学研讨论文,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培养热爱高职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

2、实践锻炼情况

截止目前,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已有阮煜、张纯、方大凤等7位教师分别在西安、上海等多家园林公司进行了不少于50天的实践锻炼,提高了年青教师的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教师进修培训情况

除了让青年教师进修提高学历外,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还鼓励年青教师到园林施工企业锻炼提高,以尽快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先后有刘新燕、王小鸽、薛君艳、李娟等13人次参加了进修与培训。

五、教材建设情况

截止目前,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出版五套教材。其中主干课程教材大多数是我校教师编写。教材内容能做到了内容精选、突出技能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教材特色鲜明,使用效果良好。目前,部分教师正在参与化工出版社组编的“园林工程建设作品丛书”,预计明年将全部出版。

六、教学改革情况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共发表论文5篇;编写教材、著作3本,其中主编1本,参编2本。

七、科研项目申报情况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教研、科研项目6项,其中省(部)级项目3项;承揽园林建设工程5项。

八、校企合作情况

目前,与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的企业已达到40家,并逐步走向了深度合作。

二〇一〇年十月十一日

篇三: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专业建设自评报告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自查报告

一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执行情况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文件,是学校组织教学的主要

依据,它体现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制定了符合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了动态调整。为加强专业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根据上级文件规定,我们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从2013秋季开始招生,在教育实践中,根据区域经济、园林行业特点和需求,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调整修订,保证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经验和特色

1搞好调研论证,合理设置专业与课程

我系根据教务处指导性教学计划和学校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充分

调查研究和论证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认真吸纳有关行业企业专家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制定了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对专业名称科学、准确、规范,专业培养目标、业务范围及其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明确且操作性强,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设置课程,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职业技能和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突出了应用性和实践性,做到合理、明确,各类课程的课时比例严格按以专业教育为主、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原则安排,文化课与专业课比例为4:6左右,文化必修课和教学指导方案中规定的主干专业课开齐开足。专业课程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约为50%。实施性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能力课、专业拓展选修课三类课程参照2:7:1比例设置,选修课课时比例占总课时10%左右。教学计划中周学时一般在26学时左右。学校专业教学计划格式规范,课程设置结构合理,课程课时比例恰当。明确培养目标,服务社会经济建设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我系设有专业画室、园林工程

机具室、园林工程综合实训室、电脑机房、园林综合设计室、制图室

等,以及校外的实训基地,全面地完成了教学计划要求的实验实习任

务。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专业建

设应主动面向用人市场与招生市场。学校借鉴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与

管理的方法,努力形成适应、融入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具体做到“二

个转变、二项创新、二种联办”。“二个转变”是指观念的二个转变:

第一,从依靠政府,尤其是政府下属局级公司的依赖型发展;转变到

既依靠政府政策引导又跟社会劳动力市场、教育市场需求的自主型发

展;第二,从主要依靠外延发展转变到既发展外延形成规模更注重发

展内涵,坚持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为受教育者和社

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二项创新”

是:第一,组织创新。成立了系领导组成的具有专业指导功能的专业

委员会,商讨解决专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第二是教学体系创新,即

建立柔性的职业教育体系,实施学分制弹性学制,给学生选择课程,选择单招、就业、创业方向,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新体系。

“二种联办”是:一是与企业用人单位联办,签订协议,参与招生及

教学计划的制订,定期研究交流,确定共同目标,实现办学上的“订

单式”培养。二是与外地人办资源管理中心,人才交流培训中心结成

协作关系,实施“合作式”培养,确保“出口”的畅通。3 坚持能力本位,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学校根据培养目标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和本校实际,以就业为导

向,重视学生应用技能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模式改

革的研究,A、实行四位一体的课程模式。根据培养目标,把职业教

育的教学内容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综合和疏理,通过

形成整体融合的课程体系,对理论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实践

课程综合开发。做到横向结合、纵向贯穿、多方渗透、全面拓展。B、实施“三线二段”课程模式。三线是指专业理论线、创业知识线、创

业技能线,二段是指创业基础教育段、创业专门化教育阶段,其指导

思想是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强实践。C、个性化实训模式。坚

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实行实训教 学个性

化,做好分层教学,学生自由选择实习工种、实习内容、指导教师的

自助餐型实训,并注重教学实习中的创新,鼓励学生创新、创造。通

过研究改革,逐步构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

注重教学方法改革。学校从教学思想建设入手,通过学思想、学

课堂教学理论、学新课程理念、学本校的教学先进经验等活动,积极

实施成功教育、分层教学、发现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等。学校

改革课堂教学,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学法

指导及学习能力培养等,通过“项目教学法”、“主题教学法”、“案例

教学法”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

通过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终

身发展能力。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将成功教育贯穿于教学始

终,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探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十分重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予以政策和经费

倾斜,择优选配新专业教师,加大本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本专业教

师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

(一)师资队伍整体状况

目前我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专业共有教师5人,其中高级职务的

教师4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1人,45岁以下教师5人。

新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化的特点,满足

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见下表)。

(二)加大培养力度,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我系坚持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并重,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教师培养

原则,从政策上支持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质的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有计划有重点地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研究院(所)等进

行实践锻炼,提高专业实践能力。2010年以来选派教师参加了多次

全国性的教师课程培训。

三 教学条件建设

我系相继建设完成了多座的专业机房,利用AutoCAD、3DMAX、SU等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按园林规划设计流程,进行园林地形测

绘、景观摄影、平面图设计、模型制作、效果图绘制、施工图设计、园林园林工程及预决算、园林工程招投标书制作等;运用多媒体进行

演示、讲评;能完成各种园林设计出图需求,并能承接对外园林设计

服务和培训服务。

2012年9月投入80万元新建了园林机具实训室,根据园林植物

养护管理要求及相关管养类课程要求,配套齐备了剪草机、割灌机等园林机具30台套,可按照园林绿化标准进行园林植物的综合管理与养护,全程实操训练。四 教学管理

(一)规章制度的制定

1团队建设指导小组,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的作用

由系主任任组长、党支部书记为副组长,各专业负责人为组员的团队建设指导小组,每年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和督促检查;学院规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必须每学期为学生开3~5次讲座,每年为学生安排至少1次大型的、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2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保障教学团队教师的质量和稳定

通过校企双方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公共基础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指导教师主要由兼职教师担任,带队教师主要承担管理工作。在校内实训基地及校企合作实训、顶岗实习,指导由兼职教师负责;基本技能训练以专任教师为主。3 制定各教学管理制度,为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为了加强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学院先后印发了相关文件:《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教育的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在制度上为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保障。学院拨出专款,为促进“双向挂职”实行分配计划单列。对专任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给予一定的补助,帮助解决交通、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对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按其授课工作量和贡献大小,给予报酬优惠,确保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课酬,住宿、津贴等经济待遇,并免收有关培训费用,以充分调动兼职

篇2:药学专业建设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十八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006年4月25日《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精神,《通知》指出: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逐步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职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蔡元培先生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育人,由校园的物质形态所涵盖校园意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打造特色学校推进学校建设的需要

校园文化具有教育性,对生活于其中的校园人起着指导作用、陶冶与规范作用。同时,校园文化还具有管理性。我们认为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理论,它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反映办学理念、展示精神文化的总和。它还是一种引领、一种价值认同、一种追求境界,是师生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共生、共建、共享的目标总和。学校的魅力在于它有着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思考、探索、研究的氛围就是一种吸引、教育人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特征。学校没有文化,学校不能引导学生和教师去探索求知,也就不成其为学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3、是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需要

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文化越来越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话题。因为学校文化建设既反映了学校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更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同时,学校文化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广阔途径,是顺应教育事业发展和学校实际工作的需要。

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与途径的研究,能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系。同时也能促进了学生家庭文化生活的改变,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必能促使其家长对学校的关爱,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也能得到家长的认同。让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家庭的文化品位,促进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

在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教育的过程中,校园文化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这主要表现在:

1、陶冶功能。校园文化比传统的教育教学更具有独特的效能。首先,它要求创设一个陶冶人们心灵的场所,以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高度的观念形态,对学校的各方面特别是育人起到指导作用;其次,它以优美、整洁、有序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起到规范、引导作用,这种濡化、规范作用是无所不在的,深远长久的。

2、社会化功能。校园文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与缩影,它以特有的精神活动和文化氛围,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体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诸方面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模塑,达到社会化的目的。

3、教育促进功能。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各种求知欲望和业余生活的需要,他们的过剩精力也需要在课堂之外找到新的天地。校园文化活动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发展环境,无论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学生潜能,优化学生情感,还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加强素质的培养,满足他们社会交往的需要等,都大有好处。

4、导向功能。学校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荟萃的场所,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思维在这里交流碰撞,使莘莘学子耳濡目染,浸润其中。所以文化的导向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担负着帮助学生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价值观的重任,其正确与否,往往取决于校园文化是充分发挥正面的积极引导作用还是起到负面的消极影响。

5、社会整合功能。校园文化作为“中介”,起着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系统在整个运作中保持相对稳定的作用。校园里的每个成员在一定的校园背景下,其观念将与社会主流文化不断融合,同时,作为学校的文化载体,他们又将校园文化带入社会并作用于社会大文化。正是校园文化这些重要的价值功能,才促使了教育工作者对它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实践

三、课题实施条件:(学校各种关于德育方面的表彰)。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校园大环境。

学校有浓郁的课题研究氛围,有一整套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制度,学校主要领导对研究课题高度重视,有一定的教育科研经验。课题组成员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课题组组长曾多次参加校园文化建设培训学习,课题组全体成员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为本课题研究实施提供了师资保证。

为了本课题研究,学校相关的资料比较丰富,网络、影视、书报、杂志都可以找到有关的材料,实验器具齐备,在教学设备上能满足广大驾驶学生需求,由于具备了这些条件,使这个课题具有了可行性和操作性。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校内自然物质环境和人文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途径、方法和规律。3.探索校园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并构建校园文化的教育模式。4.科学界定“校园文化”的实质与内涵,构建完整的可供操作评估的“校园文化”教育价值的目标体系。

(二)主要内容

1、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根据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目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我校创设了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如:养成教育(主题有: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做一个有责任的人、朋友与友谊、我心中的偶像、自信与成功等);感恩教育(主题有:感谢父母、感谢老师、关爱、名人激励我成长等);心理辅导(主题有:如何适应新环境、克服心理压力,做生活的强者、心理调试——相信自己、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失意等)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上学期还举行了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第四届主题班队会竞赛,得到了家长、社会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

2、国旗下的讲话,庄严的正面教育。

我校坚持每周一的升旗制度,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前途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等。话语虽不多,但非常注重实效,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国旗下的讲话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高效的渠道。

3、发挥媒体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我们充分利用红领巾电视台、橱窗、黑板报、手抄报等校园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学校红领巾电视台每天广播时间半小时,除了宣传学校好人好事、扶正贬邪外,还根据学生年龄和兴趣特点,在不同时段设计了不同的广播板块,大大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橱窗、黑板报也成为学校专题教育的宣传窗口,学校和社会的重大事件、评论及学生对专题教育的体会都能够在校内橱窗和黑板报中得到直接的体现,有力地配合了学校工作,提高了教育效果。

4、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搭建个性发展平台。

我们充分广泛地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为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发展平台。如“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拒绝管制刀具进校园”、“节约从我做起”、“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等专题活动,既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又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舞台,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消防应急演练”、“地震应急演练”“异常天气应急演练”等实践活动,让师生学会面对突发事件紧急自救的知识,大大增强了师生的安全意识。

5、加强校园显性文化建设,营造特色氛围。

根据自身特点对学校的校园文化作出统一部署,整体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文化成为学校特点的显性标志。

(1)在文化长廊内开辟作品栏,悬挂学生的美术、书法、电脑作品、手抄报等;布置“文化实小”展室,展示学生收集、整理、创作的作品,让学生在实践中品味文化的精髓,在特长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

(2)教学楼楼梯布置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名言警句,书写催人奋进的标语,如校训、校风等内容,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

(3)结合学校环境构筑三条“德育墙”,除设置两图、守则、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内容。

(5)全力营造“书香校园”的环境,让校园处处弥漫书香。

通过“三室”(教师阅览室、学生读书室、教室图书角)广泛开展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环境,努力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更富人文底蕴,充满智慧和生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构建师生理想的精神家园,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6)结合我校实际,每天早晨安排课前15分钟及每周四下午第一节课时间,结合我校1—6年级古诗词教材开展诵读经典活动,让经典陶冶学生情操;每周三下午第一节课由我校刘安武老师进行写字教学,夯实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和写字水平。

(7)人人参与,构建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的班级环境,凸现出班级特色和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教室的墙壁变成了学生学习创造的天地。走进教室如同走进了知识的海洋,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栏目。一扇扇别具特色、富有新意的班门脱颖而出;彰显个性的班风折射出班级特色;室内的环境设计别有新意:名人画像、名言格言、学生书画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社会一角”使学生对社会多一份关注、多一份了解、更多一份责任;“学习园地”展示了学生各类优秀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知识的魅力;“心里话”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班级之星”带动了全班,坚定了信心,每一颗“星星”都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骄傲的告诉同学和老师:我能行,我最行;“父母的叮咛”让孩子们读懂了父母的融融爱意、良苦用心,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巧手慧心”展示学生的个性、才华。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讨论法 3.访谈法 4.行动法

(二)本课题研究的过程: 1.课题准备阶段(时间)(1)形成课题方案。

(2)组建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专门小组等。筹备课题研究经费。(3)广泛收集师生意见,分析调查现有校园文化建设情况。(4)上报有关职能部门寻求支持。2.课题实施阶段(时间)

成立课题组,制订各自具体的研究计划,具体实施课题研究,完成相关论文和实验报告。

3.中期论证阶段(时间)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有关专家中期评估。

4.结题鉴定阶段(时间)撰写课题的终端研究报告,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论著出版,接受课题组的终期评估鉴定。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与成效: 在工作中,我们通过以下活动,把校园文化渗透到具体的活动中。1.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上,通过美术展览、室外展示墙及文化长廊,展示师生自创作的作品和励志标语。在硬件环境方面努力体现洁净、安静、优美的园林化特点,努力打造具有城中特色的优良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让橱窗、草坪、展板、文化墙等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无声的导师。

2.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制订、完善了《教职工工作纪律制度》、《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教学质量奖惩制度》、《考勤奖惩条例》、《评优选模及职称评定晋升制度》等,旨在增强教师岗位职责意识,建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

3.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上,将名人名言、宣传栏、优秀作业栏等井井有条地安排在适宜的地方,每周评选优秀学生并张榜公布,每月进行一次黑板报评比,既锻炼学生能力,也成为教育学生的工具,使班级环境整洁、整齐、严肃。特别是在国旗下的讲话中,让学生的演讲、才艺展示显示出独特的文化氛围,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带动作用。

4.在教师文化建设上,通过创建现代教师阅览室、乒乓球活动室,羽毛球比赛,凝聚人心。不定期展出教师荣誉成果展牌,举办教育成果展览会等,使教师随时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建成并完善教师电子备课系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学习型校园,以团体的形式开展各种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5.在校园文化生活方面,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教师读书活动,让健康向上的专业理念占领教师的业余生活阵地。学校党支部、工会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各种小型的文化娱乐活动,活跃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邀请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举办各种教学评比活动,使教师从中受到直观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6.在学生文化建设上,坚持以德育教育为载体,通过学科渗透、班队活动、板报橱窗宣传、评比校园之星、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活跃学生的身心,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利用每年12月为期一个月的艺术节活动,开展书画、手抄报比赛、手工制作、演讲比赛、校园少年歌星评比、文艺汇演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六、结论与思考

1.校园的整体规划虽然已经完成,但很多文化设施正在建设中,显得比较零乱,从外观上还无法实现理论研究的成果。

2.一部分老师甚至是领导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缺乏相关的理念,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滞后。

3.从全市别的学校来看,虽然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从思想认识到实践过程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培训。

针对以上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决:

(1)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资金、宣传力度上进一步加强。(2)通过多种方式,增加教师特别是领导对校园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全市整体校园文化的水平。

(3)通过走出去的办法,努力学习外地先进的校园文化。

篇3:药学专业建设结题报告

当前, 我国高职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毕业生整体英语水平日渐提高, 但系统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专业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口语能力培养环节仍相对薄弱。本课题组提出, 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于旅游英语、秘书英语等英语专业课堂教学, 构建起“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即“情景模拟、过程仿真”的情景模拟教学模式, 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强化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能力培养, 提高其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

二、研究方法

课题组对四川开设有应用英语专业的几所高职院校分别进行了调研。通过个别访谈、集体座谈、问卷调查、资料查阅及深入课堂等方式, 了解其应用英语专业口语教学情况, 特别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学生的反馈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与此同时, 课题组多次深入到绵阳海关、绵阳国际旅行社等十余家企事业单位进行实地调研, 考察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规格要求及其对毕业生口语等能力的预期, 了解本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工作状况, 并且同这些单位的一线专家一起, 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教材、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等进行了多方面反复的探讨。接下来, 课题组结合具体情况, 通过集体讨论、互联网与其他院校教师交流, 并大量地查阅相关资料,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寻求解决的方法, 制定出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促进高职高专应用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 按预定的方案, 在秘书英语、商务英语、口语实训等课程中进行了“工学结合”的专业英语口语教学改革:调整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 加大了口语练习和实践的比例;根据岗位业务需要, 将秘书英语、商务英语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与职场、工作的流程有机结合, 创设一系列“学做合一”的模拟场景作为教学项目, 实施项目化、过程化的教学, 让学生在参与中对自己未来职业岗位的任务、要求、工作流程等具有较具体、直观、全面的认识。在教改实施过程中, 课题组成员对教学过程作了详细记载, 收集相关资料, 做好数据统计和分析, 并撰写了相关报告和学术论文, 对课题成果进行进一步总结和推广。

三、研究结果

课题组针对高职院校应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分别针对授课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开设有应用英语专业的高职院校有80%的学校把口语课程开设在第一、二学期, 周课时为2学时;另有20%的学校把口语课程开设在第四和第五学期, 周课时为2学时。有80%的学校把口语课程安排在传统的普通教室。针对学生的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情况满意度为一般, 认为他们的英语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但普遍对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口语能力培养不是很满意, 觉得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动太少了, 整个课堂基本上都是教师的一言堂, 学生们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少、积极性也不够高。课题组还针对企业和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英语能力要求, 分别对企事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和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口语方面, 希望毕业生一上岗就熟悉工作流程, 能用英语进行熟练的交流, 直接充当公司与国外客户的桥梁;毕业生则普遍对口语能力不够自信, 口头表达能力差, 不敢直接与国外客户进行口头交流, 又不熟悉工作流程。反差十分明显。课题组根据调研结果分析, 在当前的专业英语教学中, 学生口语教学仍是薄弱环节, 毕业生具备了较强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但在口语交流过程中却普遍感到“口难开”, 无法满足企业社会对高职英语毕业生的口语要求, 这与高职培养“零距离”上岗人才的目标极为不相称。本课题组针对这一困境, 提出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出发, 协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 建构起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课题研究的中期, 为了解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在我院两个实验班的实施情况, 我们设计了另一份问卷, 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研。通过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我们及时了解“情景模拟、过程仿真”教学法在实施过程有哪些不足, 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做出调整。

四、讨论及建议

通过对本校及兄弟院校的英语专业课教学情况的调研, 我们发现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口语能力的培养处于被忽略的边缘化地位。学生学习动机比较模糊、口语训练兴趣难以提高、学生语言基础与语言能力相对薄弱以及教学模式照搬普通高校,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为单一, 这些因素都是制约高职英语教学、口语能力培养的障碍。课题组提出, 作为高职英语教师, 应该以厚基础、重技能、宽口径为基本指导原则。首先要激发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动机, 侧重于具有实践功能与职业特色的口语教学内容, 以任务型教学法的形式激发口语训练的兴趣, 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探究出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真正将高职院校的英语口语教学与普通高校的培养模式区别开来。英语专业课程, 比如秘书英语, 旅游英语, 英语口语等, 都是功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不同的工作任务中需要进行交叉应用, 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应用, 使课程的知识点变得更加生动、直观, 这也正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 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此指导下, 高等职业教育要突出对学生职业岗位所需应用能力的培养, 应围绕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工作任务展开教学, 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这对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式, 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但目前我们并不具备将英语专业课程的所有教学环节都放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的条件。因此, 创造出学生能看、能模拟、能操作的教学环境, 使之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情景模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真实的教学训练环境, 让其在亲身体验中自觉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体验工作角色;在实践中, 我们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 增强了学生开口讲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强化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的英语运用能力及职业综合能力。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应用英语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不但可以强化学生口语能力培养, 实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满足社会职业要求, 同时还把教育职能从单一的传授知识, 转向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分析处理知识、更新知识, 并利用知识来创造新知识的综合能力。上述改革措施在我院实行的两年多时间里, 教师、学生反响良好, 在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旨在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高职高专应用英语课程教学提供改革方案, 有助于高职院校为社会各行业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英语人才;有助于加快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应用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宏霞.“情景模拟、过程仿真”的高职专业英语口语教学改革与实践——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秘书英语》课程为例[J].时代教育, 2012, (05) .

[2]陈宏霞, 杨桂英.高职旅游英语情景模拟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界, 2012, (10) .

[3]梁春, 高职院校专业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探讨[J].文学教育2012, (04) .

[4]徐小贞.中国高职英语专业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5]赵淑红.选择“任务型”教学途径, 在英语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6]戴子刚.论情景模拟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8) .

篇4:药学专业建设结题报告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

我校《骨干教师在教师队伍中专业引领的作用的研究》课题,是朝阳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JG10ST11)。经过两年精心准备和科研工作,今天结题,我代表课题组向各位专家、领导汇报,请论证指导: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本课题是以我校骨干教师专业引领中青年教师队伍为基点的研究,随着优秀老教师的逐渐退休,一批中青年教师要迅速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也需要一个更为合理的发展平台。

农村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在专业成长的旅程中面临着重重困境。

二、课题实验的意义和价值

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精华,能够影响集体成员中的每一个人,带动群体共同进步,推动整个教师队伍的工作,稳定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因此农村小学的发展则在谋求教育教学装备现代化的同时,构建学校教师发展的平台,使一批优秀的理论基础扎实、学科造诣深厚、业务技能精湛的骨干教师引领带动全校教师整体素质的迅速成长,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把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一)教育理论的理论依据。

(二)教育学依据。

四、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所探讨的农村骨干教师引领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旨在如何改变过去的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发展模式,强调专业发展要基于学校的具体情境,强调求实与教师的教学工作直接相关,突出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上的主体地位。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

2.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的周期与阶段

(一)组织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

开展活动:

1.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组建课题组,撰写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和培训,在开题之前再次讨论确定方案;

3.酝酿召开开题会议,准备相关材料。

成果:

一是课题申报书;二是课题实施方案;三是开题报告。

(二)课题实施阶段( 2011年3月——2011年9月)

1.根据制定的研究计划进行试验。

2.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研究的内容组织实验活动。

3.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展示研究成果。

4.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等形式展示成果。

5.及时发现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

成果:

研究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等。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3月)

1.收集、整理试验资料、数据、总结研究成果。

2.撰写课题实验报告、论文。

3.完成《骨干教师在中青年教师中专业引领的研究》课题报告。

成果:

1.课题结题报告。

2.课题成果汇编。

六、课题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一)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引领的研究

1.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帮带计划。

2.专家讲座。

3.骨干教师的集体引领。

4.个人学习。

(二)骨干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引领的研究

开学初开展了骨干教师示范课和青年教师的常规课的观摩活动。各课题组积极结合学校计划,深入进行“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通过各研究组的探讨,在展示骨干教师教学风采的同时,也为广大青年教师提供了集中观摩学习的平台,也体现出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运用的不足。

(三)骨干教师在教学反思方面引领的研究

骨干教师将教学反思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及课后反思三大块内容,分别对全体教师加以引领。除了骨干教师专业化的引领外,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终身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各自能力、个性、情感等成熟、提升的过程,是走向未来持续发展的过程。

(四)骨干教师在课程标准方面引领的研究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课改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使全体课改教师了解和掌握新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功能和教学方式上的重大变化,达到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七、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1.以“备讲说评”为基本模式,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搭建一个平台。

2.骨干教师观摩课活动,一种直观有效的研究形式。

3.师徒结对青蓝工程,打造合作、研究型团队。

八、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通过两年来的深刻的研究,我们初步形成了一条农村骨干教师对教师队伍引领的方法,不断实现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目的,使教师在教学认知、行为上逐步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

九、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

通过骨干教师对教师队伍的引领,拓宽了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研究领域,研究一条解决农村骨干教师专业引领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行动研究中,教师由传统的被动教育教学成为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使教师拥有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地位,研究过程本身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过程。

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设想

(一)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实践操作存在一定难度。

(二)由于理论和实践上的局限,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骨干教师在教师队伍中专业引领的培养上还不够系统和完善,随意性很大,责任心及认真态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篇5:班级文化建设结题报告

班级文化建设结题报告 卢沟桥中学

王丽霞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班级文化是组织班级同学思想、行为的依据。我班有34人组成,男生24人,女生10人,是男女生比例失调的班级,因男生多,所以班级比较活跃,上课发言胆大,读书声音响亮。多数同学热爱班集体,通过一学期学习适应,已基本能遵守学校对学生的行规要求:如排队上操,室内无纸屑,上课不随便说话等班规要求,但同学们踏实勤奋,坚持进取,专心致志等品格还欠缺,学生的自信心、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还需要培养。我班学生李翾书法基础非常扎实,多次获得全国书法比赛一等奖,李冉、王乐乐、高天等多位同学书画基础也非常好。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书法不仅是生活交际所需,更是修炼人格性情的便捷途径。如何能把书法学习与学生的思想发展有机结合,提升班级的管理教育力,是我班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二、创建书法班级文化的研究目标

可以通过开展书法课程,给同学创建展示自己、提升自己的舞台,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审美情趣。进而培养学生的恒心和耐心和信心。通过班级学生共同参与,综合科任老师、学校、家长的综合力量,力求做到在规矩写字的书法课程活动中,养成认真细致专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格品质,进而提高班级凝聚力,最终达到以活动促教育的目的。

三、实施过程:

我们主要分三个阶段来进行:

现在是第一阶段:培养书写习惯,练好基本笔画,陶冶学生性情,提高班级教育力。

首先要创设环境氛围,通过学生共同设计布置,在教室内开辟了写字展示专栏;同学们通过布置文化墙背景和布置每期的作品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了我班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主经营能力。

2.大胆实行民主,建立行之有效的用具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刚开始书法课程活动时,学生的用具拿放都很混乱,很浪费时间,而且有的学生还把水洒在了地上。看来,用具使用同样也离不开严格的管理。经过大家的讨论之后,制定了用具管理制度:组长发放毛笔和笔毡,由值日班长负责组织5名同学装水和发放(这一阶段主要用水写纸练习),练习结束后,按组由学生将水倒回水桶,供擦黑板使用;纸杯交给组长,按组放回原位。大家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同学们在活动中养成了对用具使用的的有效管理,同学们在活动中也体验了分工合作的的快乐和收获。

从3月开始,我班开始了书法课程活动。每周一、四中午午自习时,由李翾同学当书法老师,从学生握笔、基本笔画学起,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书法培训。首先要求练好基本笔画,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认识各种笔画名称,掌握各种笔画的写法,再教给学生怎样起笔、运笔、收笔,让学生了解:横平、竖直、撇有尖、捺有脚。”掌握汉字的笔画、偏旁、结构的书写方法。

学习中,学生的收获很多。我班崔新奇在书法学习心得中写到“李翾先叫我们写一字,我拿起毛笔心里非常紧张,怕写不好,就像第一次站到篮球场上比赛一样。我慢慢的写了出来,可刚刚写出来,同桌看见了就哈哈的大笑。我也忍不住笑自己,自己写得简直就像一条蛇在爬行。我心里很不服,自己都能获得篮球冠军,为什吗不能把字练好。不服输的性格让我对书法有了很大的兴趣。我又写了几个,可还是让人觉得是一条条栩栩如生的蛇,于是我让李翾来教我写,他一笔一笔的教我。就这样我坚持了一个星期终于有了成果,虽然不像李翾那样写出来得好看,但不会像以前那样歪七扭八的。之后李翾又教我们了点,捺,竖……

中间我有想放弃的心里,因为自己发现自己写的根本不像李翾那样把字写得端端正正的,认为自己很没用。但当我看见了曹龙斌,他的字也很难看,可他却没有放弃,在那里苦苦的学习着。他那坚忍不拔的精神感染了我。于是我重新振作起来,学习书法。

经过了半个学期的练习,我先在基本可以写出能拿出来看字了。因为我在毛笔子上面有了进步,所以硬笔字也取得很大的进步。书法是个缓慢的过程,在这缓慢的过程中,自己不仅学会了书法,也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毅力。”

通过这学期书法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学会了书法,更也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做事过程中的专注,在遇到困难时的坚持。过程中班级的凝聚力也大大加强。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加,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在广播操比赛中,同学们在放学后主动结成一帮一对子,喊着口令,每个动作进行纠正指导,当我看到这些时,我感到真的很快乐!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同学的帮助和集体的力量。他们在为自己的成长和班级的进步而努力着!

李翾同学在这一学期的书法讲课活动中也收获了很多:

我是卢沟桥的一名学生,我在初一(4)班担任学委。也算是一名普通的学生,没经历过什么特别的或重大的表演、演讲。我学习过书法,如今已经学习了 4 7年了。得到了老师的认同,让我来教同学学书法。

在班里开展了已有半个学期了,如今同学们的字也有了进步。我现在教书法也越来越得心应手了,第一次上讲台时无比的紧张,说话结结巴巴的。语无伦次,在台上找不着南北不知从何开始,经过老师的提醒,我渐渐的开始会了,不再紧张了,也越来越好了。如今,在上台讲书法感觉非常好。同学们会在底下和我互动,认真听我讲课,跟着我学习书法,听着我讲那些要注意的地方,好别写错了,不会的也会举手问我怎么写,我会下来认真的写一个范例,让他们照着写。如今,他们已经会写一些简单的字了,如:少、土、十、在、王等等,比我想象的要快了很多。

我这次教书法是第一次教,也采取了很多老师的意见,并进行改进,让我讲的课更加有趣。在前面写字时为了能让后面的同学看的同学更清楚,我用大号的毛笔沾上水,再把写好的字用粉笔把轮廓勾出来,这样字迹还能看见。每个笔画都有运笔过程,我在用手画一个大笔画,并在中间画出运笔路线。我的计划是:用两节课来教一个笔画,第一节课叫大家怎么写,第二节课的前半节课复习学过的笔画,后半节课用学过的笔画组字。就这样进行巩固,让学过的更加牢固。以后,还要学习别的字体,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等。

今后,要更加努力的学习书法,让自己的书法水平更高,更好的去教书法。在这次活动中我受益匪浅,锻炼了我很多的能力,让我有了近一步的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

3、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积极发挥科任老师和家长的力量

在这学期的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了语文老师的大力协助,同时开展了硬笔半小时活动,学生自选写作材料练习,穿插其中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活动内容。

在家长会上,我对我班学生的书法作品进行了展示,家长对孩子的进步非常高兴,极大地融洽了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4、在5月——7月,进入书法文化建设的第二阶段,同学们找到合适自己的文本材料,设计完成自己的作品。准备参加学校的书法比赛。评比标准

1、卷 面:整洁美观,权重为10%;

2、占格:汉字占据格子中间,上不顶天,下不着地,左右两旁不占边,权重为10%;

3、笔画:起收有序,笔笔分明、坚实有力、流畅自然,权重为30%

4、结构:笔画和部首均衡分布,主次清楚,比例适当,重心平稳,字形端正,大小匀称、合乎规范,权重为50%。

下面的课题规划是待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了解各大流派,形成独特风格,热爱祖国文字。

古今书法名家众多,“欧、颜、柳、赵”诸体风格各异,在这一阶段,可以引导学生去搜集各种书法流派的碑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长时间的临摹、书写,能够对某种字体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印象深刻,并在书写熟练的基础上,再通过自己的知识迁移加上对写字的悟性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写出了一手正确规范优美的汉字,增强了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

以毛笔字为培训的主要项目内容。书法训练应以楷书为主,要求整洁、工整;突出运笔方法、基本笔划、字体结构、粗细求变的书法韵味;力争解决字体的间架结构和笔划中的问题,弄清书写规律,强调轻重变化;在训练结构的同时,适当注意粗细提顿变化。

暑假期间,学生为班里设计符合班级特色的标语,在开学之初,进行展示、评比。

9月——11月,赏析名家的书法作品,体味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陶冶学生的情操,并对自己的赏析作品写出赏析体会,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交流,使全班同学的审美水平得到提升。

五、课题中出现的问题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有专业的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另外在研究过程中,如果能多增加一些展示同学成果的机会,真正让班级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

篇6:明德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结题报告

提升教育质量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结题报告

2010年9月,我校参加了山西省“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实验项目——校园文化建设实验,历时两年,此课题实施现即将结束。两年来,在省、县教科室的指导下,学校课题领导小组与全校师生同心协力,积极投入到课题实施之中,立足学校发展,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和谐校园,推动了学校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一、课题实施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山西省“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实验项目整体实施方案》,方案要求各明德校:以“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为龙头,规范学校管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升校长的管理能力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明德小学教学质量,从而带动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实验”是该项目两个实验的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的目的、意义

努力构建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健康向上,既充满生机活力、又有深厚底蕴和鲜明特色的和谐的校园文化,使“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这一理念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

1、学生积极向上,教职工团体意识增强,敬业精神增强,使全体师生形成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形成一套能够适应学校教职工需要的科学的激励机制,这个机制能够有机地实现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的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结合,奖励激励与情感激励的结合。

3、校园以规划、景观、环境等种种物质形态展现的和谐文化,构成一个完美的和谐整体。

三、本课题实施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此课题实施的主要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使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共同设

计、参与、规划,充分发挥师生的能动性,体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感受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强大魅力,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内容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和积累的外在的、以物化形式存在的一种文化,它是和谐校园文化的前提和条件,是和谐校园文化水平的外在标志。根据学校实际,以校园规划发展为契机,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1、抓住学校划转,开展校训、校歌、校徽征集,挖掘师生的创造力,凝聚全体师生,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2、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树立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精心打造“人文校园”、“绿色校园”“书香校园”。使校园以规划、景观、环境等种种形态展现的和谐文化,构成一个完美的和谐整体。

(二)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包括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师德建设等内容。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统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校风、校训是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努力而积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与追求,是学校文化的精髓与灵魂。

四、课题实施实施过程

在课题实施的初级阶段,我们首先查阅、搜集了国内外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此课题实施现状。通过开展问卷调查、访谈等不同形式,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需求,了解师生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根据发展需要,设计具体实施方案,按照学校课题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实施策略,以使课题实施达到最佳效果。

1、开展新校规,校训、校歌、校徽的征集活动,引导大家参与到新的校风校貌建设中来。

2、以学习为突破口,创建学习型组织,构建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以学习为突破口,从“实现自我超越、建立共同愿景”,积极营造有利于组织学习、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营造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享生命体验的教育氛围;营造能激发重塑自我、超越自我的环境氛围。

通过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努力构建教师的精神文化,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广泛的阅读,深入的实践,系统的思考,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改变了教师的心智,提升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境界更高了,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更强了,学校关系更和谐了。

3、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体现在班集建设之中。

新的校园环境,燃起了人们新的希望。在班集建设,教师们紧紧抓住着大好时机,开展了新班风的创建活动。具有文化特色文明示范班、行为规范示范班等,不断涌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之风在校园里蓬蓬勃勃发展起来。

4、将校园文化建设落实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将艺术教育融于学校各项工作是我校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活动促发展,每年我校的“六一”儿童节学生参与率达90%以上,庆新年联欢等都进行文艺汇演、书法比赛等艺术活动。

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艺术活动和竞赛中取得了累累硕果。在全县党庆等演讲比赛中,我校的演讲队获得了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在学校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中,孩子们尽展才华、尽情发挥,放飞自己的梦想。学生学习艺术,不仅接受了艺术熏陶,有了艺术追求,而且懂得了感恩,懂得了爱,懂得了发愤的人生意义。

六、课题实施成果

随着“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实施”课题的深入推进,学校呈现出蓬蓬勃勃的新气象。课题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新规章制度的完善和分层设标、分层评价方案的确立,充分发挥了老师们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将学校的制度建设与教师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的理念,将学校的管理变成教师的自我管理。制度文化建设初步漳显出民主、自我的管理效果,为和谐校园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学校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形成诚实守信、团结和睦、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良好校园风尚,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三)新的班风、校风逐步形成,全体师生精神饱满,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师撰写的论文《浅谈小学作文教学实施》;《抓住契机进行德育教育》等论文分别荣获市一等奖;有15篇论文分别荣获区级以上二、三等奖;

七、收获与思索:

在课题实施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师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共享构建和谐校园的强大魅力,促进了师生的和谐发展,铸就了扎实的校风,增强了学校内功,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提升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赞誉。

通过课题实施,我们深刻体会到,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品味的具体体现,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渗透力和震撼力。它可以调节和激励师生的思想行为,陶冶其情操,净化其心灵,能培养和激发师生员工的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能促进师生员工的自我完善、自我管理和自我超越;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自我提高。最为重要的是能使每一位师生员工由单位个体意识转变成为集体单位意识,建立共同愿景,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可以说,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诸多要素中,人是最核心的要素,忽视人这一要素,校园文化建设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每一所学校校园文化都是这个学校历史的结晶,我们在历史传承中不断的创新,在日益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完善我们美丽的人生。

八、不足与实施方向

1、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实施还不够深入,不够系统。离精心打造的“人文校园”、“绿色校园”“书香校园”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要踏下心来,组织老师深入研讨,在教育教学中更好体现教学美的价值与创造,体现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精髓,构建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物化的显现校园文化标志还有待进一步建设。

上一篇:学生简历的自我评价范文下一篇:门卫室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