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建设的思考

2024-06-27

文化强国建设的思考(精选8篇)

篇1:文化强国建设的思考

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若干思考

文化自觉,从软实力到文化强国

几年前我应邀去英国伦敦参加文化创意论坛,主持大会演讲的是《创意经济》一书的作者约翰·霍金 斯先生。在会上交流时,他说中国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对这个话题很有兴趣,同时也很担心,因为中国市场很大,经济发展很快,是世界关注 的焦点。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平台上谈得比较多的是德国的哈贝马斯、美国的亨廷顿,但是我们更关心中国的领导人、中国的学者、中国的企业家在想什么、在做什 么。他说,你能否介绍一下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我说,对“社会主义”一词,有不少著作与文章解读,但是说得最明白的是邓 小平的一句话:社会主义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消除贫富差距,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所谓中国特色,就是分阶段分步骤发展。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我们首先要解决吃饭的问题,穿衣的问题,就业的问题,然后再解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问题。我们对文化的认 识,就包含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他说如果你这样说的话,我们能够理解,也能够认同。

我们对文化的认识,实际上也是经历了 一个不断深入和发展的过程。看了最近有些媒体对文化的解读,我是非常担心的,因为这些解读比较窄,把文化发展解读为文艺演出、电影票房和艺术品市场;把文 化体制改革解读为文化单位体制改革。我们十几年前对文化的解读是把它放在一个词里面——宣传文化,宣传文化里的文化是从属于宣传的,它实际上阐述的是文化 行政管理部门管辖下的文化形态,更多地强调意识形态功能。而今天对文化的认识,已经从宣传文化拓展到文化软实力,又从文化软实力提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 国层面。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文化立国的问题。

软实力的概念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但是今天他已经修正了自己 的观点。奥巴马政府上台以后,他们在共同推动一个新的概念——“巧实力”。巧实力讲的是在国际竞争战略中,国家的软实力和硬实力是并存互补且并重的,什么 时候展示软实力,什么时候展示硬实力,主要看环境场合和实际需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文化生产力概念,实际上包括硬的物质文明和软的精神文明两个方 面。

今天,我们对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文化至少包含三个层次:第一是物质层面的符号体系,第二是精神层面的价值体系,第三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体系。从这些层面才能够理解文化强国的意义。实际上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最后一个点——制度建设,因为它涉及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文化自信,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文化的功用是什么?在文件里,通常出现三句话: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改革文化体制。十几年来,这一提法一直没有变化。这种表述实际上是给发展文化产业的任务做了一个分解。

这 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辨析。事业和产业相对独立、相辅相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事业中有产业因素,产业中有社会责任,体制改革则是两者发展的基础和 保证。举一个例子,台湾的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典型的公共服务机构、文化事业单位。他们2010年除门票收入以外的版权和旅游衍生产品的收入达到了6亿多新台 币(即一亿多人民币)。这充分说明了事业中包含有产业因素。所有的文化产品区别于其他产品的基本特点在于它们的内容属性,这也是它们不可回避的社会责任。

今 天,对“繁荣文化事业”的表述已经拓展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或者叫“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但对公民的文化权益是什么却解读得不够。我想至少有四 点值得思考:公民享受文化成果的权益,参与文化活动的权益,从事文化创作的权益以及他们的知识产权得到保障的权益。从这样的角度去考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可能就会更具体。

我们对文化产业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认识到广州出现的音乐茶社具有市场要素或经济元 素;后来又认识到文化产品和服务不仅有经济属性,还有产业特征。2000年中央文件中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2004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 分类规定。至此,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序列中的一个产业形态有了正式的户口。

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 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总书记直接提出了要推动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思路。到这个时候,文化产业又从定性发展转向了定量发展阶段。大 家知道,按国际通行标准,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达到国家GDP的5%以上,要有市场的占有率和引领度。2010年我国的GDP是39万亿元人民币,文化产 业的增加值是1.1万亿,所占GDP的比例只有2.78%。文化要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中起作用,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就是一个重大的 战略举措。

文化自强,实现内容、科技、资本、服务突破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路径和方式是什么?我去年参加了两个国际会议,都是中美互联网的论坛对话,颇有些感受。

2011 年4月,我带中国学者代表团在普林斯顿大学和美国学者进行对话。一坐下来,美国的学者就提出中国的网络信息流通有问题等责难性话题。当时正好是日本大地 震,我说,两国学者在一起,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些更重大的问题,如面临日本大地震这样一种人类的共同灾难,我们应该超越国界、超越意识形态、超越商业利益,去考虑人类面临的共同需求和挑战,学者应该有这样的担当和眼光。美国学者同意了我的说法,和我们一起讨论互联网对中美两国社会和人民的影响。最后,参会的 中美双方18位学者共同签署了第一份中美互联网共识。

12月份,我参加了中国政府组织的中美互联网战略对话。在对话会上,美国方面 提出,2011年5月奥巴马政府发布了美国的网络空间国家战略,网络空间到哪里,美国的战略利益就要延伸到哪里。如果信息安全危害了美国的战略利益,美国 方面将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包括物理手段来消除它。我方针对美国方面的表态,及时调整应对思路,通过部长的大会主题发言,专家的小组讨论,以及会议共同主席的 大会总结,清晰地阐述了中方对信息安全的认识和维护网络主权的立场,完成了对话的预定目标。

从设定目标到达到目标,有各种方法和路径。用什么方式,找到什么路径达到目标,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如果把它缩短成最需要的几个词,我想达到文化强国之路,至少需要关注这几点:

战略对策。我们需要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综合性国家战略,站在国家利益上,而不是部门、行业、局部、地区的利益。

体制改革。不仅仅是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而是改革一切阻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铺平道路。

重点突破。传媒产业也好,文化产业也好,应该在内容、科技、资本、服务等方面重点突破。

内 容引发社会需求。文化产业首先是内容产业。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说法,创造、生产、销售内容的产业称为内容产业。但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卖钱 的。通常送上门的广告、政治宣传品、宗教材料等都不需要终端用户掏钱。而能够让老百姓心甘情愿从口袋里掏钱消费的文化产品至少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原创 性、差异性、不可替代性。所谓原创性说明你拥有知识产权,不是偷来的,收钱收得心安理得;所谓差异性说明你找到了你特有的用户群体,而不是一百年前可能存 在的那种老少咸宜、南北通吃的产品;所谓不可替代性是你有别人没有,只能到你这儿来消费的核心竞争力。

科技改变产品形态。每一个时 代都有代表这个时代生产力的科技形态,任何内容产品都必须找到与时代生产力的结合点。今天的时代称之为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生产力的代表方向。我 们看到,今天成功的文化企业,多数都是内容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的结果。李彦宏的百度、马化腾的腾讯、曹国伟的新浪、陈天桥的盛大无一不是例证。当然,今 天的科技,已经不能简单地用信息技术来概括。除了信息科学,还有材料科学、生物科学、认知科学,这些都是当今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我们的内容产品找到了 与这些科学技术的结合点,就找到了产品形态的发展方向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资本影响市场规模。文化产业与其他任何产业一样,需 要资金的投入才能产出。目前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对各行各业都有影响,减少投入了,必定会影响产出,文化产业也不例外。但是,除了投入产出上的真金白银,在 文化产业里更重要的是无形资本。所谓无形资本,包括品牌和产权,品牌和产权都是可以评估价值的。为什么《金陵十三钗》剧本完成以后,创作团队能够拿到几个 亿的投资?就凭两点:第一,剧本完成了,拥有了产权;第二,张艺谋拍,品牌有保

证。迪斯尼跟香港合作为什么能够用那么少的钱拿到那么大的投资比重?香港投 了400多个亿,迪斯尼只投了30多个亿,却占了40%多的产权,原因在于它的品牌。

服务决定事业成败。首先,文化产业属于服务 业,服务是其核心要点。其次,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服务空间和服务对象,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都有自己的服务空间,“到位而不越位”是服务的基本准则。政策、导向、规划,营造环境,建立公平的竞争秩序,这是政府做的,但是进场操作不是政府做的。行业协会也是这样,它应该比政府有效率,比企业公正。企业的 服务对象是市场和终端用户,用户的满意度是企业服务的目标。群众的反馈和参与是文化企业服务的特色。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已经探索出一套有效的运 作模式,即:“政府主导,专家论证,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其中,“群众参与”这一条明确指出,文化产业的成功不仅是产量和产值的增长,更是人民群众文明 素质的提高。没有群众参与是办不到的

篇2:文化强国建设的思考

内容摘要

论文首先对文化强国做了一定解释,结合现实生活中有关文化各种实例,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对比,逐层深入主题。随后,又分别从三个方面,即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式,文化产业的覆盖面和对待文化媒体的态度,论述了文化强国的重要性。最后提出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听党的号召,时刻为党和人民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力量之源,一个民族的文化得到更多重视,更大发展,这个民族才能自觉、自信、自强。当前,我国步入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期,也是各类社会矛盾集中凸显的危险期,在这个时期,我们更应该加强对民族

文化的重视和发展,以增进国家的凝聚力、向心力。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 “文化” 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二、文化强国的背景

现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对我国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冷静审视和反思,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大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创新能力,使我国文化始终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都已经注意到,尽管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创造了令人目眩的奇迹,但是在世界上却没有形成与此相应的文化影响力,更谈不上我们的话语权。党的十七大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战略任务。这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承担的根本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今天,我们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在中国和平崛起于世界的大背景之下作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也就是说,我们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好,讲文化体制改革也好,讲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也好,都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国内的文化建设问题,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在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把我国从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促进文化发展的方法

(1)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包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重发展、繁荣。不论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都应该而且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适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艺术产品。所以,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并加强资金使用方向与效益的监管,要积极鼓励文化产业发展,对民营文化经济、民营文化系统的文艺人才一视同仁,为他们提供评职晋级、业务培训研讨等方面的同等政策待遇。这方面应该看重的是他们最后的产出成果,是否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向上精神文化需求,这是最根本的衡量标准。而且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有竞争,才有活力和创造力,文化事业领域也是如此,不能是无底洞。同时,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事业项目,也成为创造经济效益的源泉。我们一定要打破传统的那种文化事业只追求社会效益而不管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在不违背基本方向的前提下不必追求社会效益而过于注重经济效益的观念,因为,无论是物质产品的生产还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只有两个效益相统一,才能收到持久的显著的相得益彰效果,这种规律是内在的、普遍的。

(2)努力拓展文化产品的覆盖面、影响力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和更根本的。文化艺术内在的创作规律是根本的,一方面需要内在的质量,一方面需要社会覆盖面和影响力。举一个例子,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河北学刊》,属于纯学术期刊,在全国业内同类刊物中属于佼佼者,原因就在于恪守稿件质量第一的原则,无论你是领导还是普通作者,无论你是社科院内部的专家学者,还是外省市的,都一视同仁,视文章质量来决定登载与否,这种不徇私情,确保了其杂志质量和在业内的影响力、权威性。从而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也就是业内人士都以在该刊物上发表论文为荣、为水平的体现,同时,该刊物总能收到高质

量的来稿。还有《新华文摘》、《领导文萃》、《读者》等杂志,都是高品位文章的结晶,所以读者众多,当然作为自办发行的公开期刊,经济效益也相应地很好。还有一个刊物,河北省文联的《小小说》杂志,面向全国的作者征稿,外省作者的上稿率也非常高,而且对优质小小说给予重奖,这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地优秀小小说创作者的积极性(这一点,《南方周末》、《燕赵都市报》也同样),所以,《小小说》的影响力、覆盖面非常大,作者群、读者群越来越大,形成了良性循环。我们当下有一些杂志报刊,尤其是学术类的、时政类的,迎合高校、事业单位人员评职称的需要,大搞关系稿、有偿稿件,这一方面无法保障文章质量,另一方面,绝大部分稿件都是本区域的,无形中对外来稿件采用越来越少,在广大范围的影响力、覆盖面越来越小,这样的话,当然会步入“非良性循环。”这种“非良性循环”当然是不利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这只是从出版领域来说,在影视剧创作、文艺作品创作领域也是同样的道理。《乡村爱情》、《金婚》、《错爱》、《家有儿女》、《武林外传》等电视剧长期以来在众多电视台热播,也能验证良性循环的规律。

(3)要像对待传统文化媒体、平台那样,重视和扶持新兴文化产品生产传播平台建设、新兴文化媒体运作。如今,互联网、手机、光盘、MP3MP4等电子产品,都是新兴的文化媒体、文化产品生产传播平台,而且比传统的文化媒体更具有优势(互动、快捷、无障碍、成本低、影响力更大、影响范围更广等),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对这些新媒体在传播文化、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巨大作用与潜力,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这方面的监管力量、文化产品创作队伍建设、硬件设施的体系化建设的力度都不够,而国际社会对此的重视和投入力度相当大,这种反差,使得我们在占领这些新兴文化生产与传播媒体、平台制高点方面很被动,由此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反动、色情文化作品、图片、网站的存在与传播,例如虚假经济社会信息的肆意传播,等等,所造成的现实社会经济政治危害巨大。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

结束语

十七届六中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

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篇3:文化强国建设的思考

东汽作为中国大三线建设重点布局的骨干企业与研发制造大型火力、核能、风力以及重型燃机、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的重型装备与高新技术龙头企业, 本身的产品技术含量、资本有机构成以及对员工队伍素质的整体要求都很高, 从而是一个典型的资金、技术和智能密集型企业。传承与弘扬“灾难彰显、历史铸就、时代催生”的东汽精神更应牢固确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观念意识和责任使命, 通过建设先进文化以及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行业文化和产业文化, 着力于增强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市场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 努力打造使经济社会具有发展后劲与生机活力的文化软实力。因此, 对于追求“文化强国”以及“文化兴企、文化立业”为己任的企业员工与各行各业来说, 尤其应结合本地本职工作实践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探索和实践:

一是坚持观念意识上的“文化自觉”, 重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清形势、明确任务, 切实增强建设“文化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内涵丰富、寓意深刻、高屋建瓴、统领全局,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理论上有新概括, 政策上有新突破, 举措上有新实招, 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战略性、指导性, 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中国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必将深刻影响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走向和未来。文献中格外鲜明突出、引人注目的重要内容包括, 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等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它们犹如春风化雨而对搞好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和旺盛活力, 尤其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先进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指明了前进方向并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要求。

坚持“文化自觉”主要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宽广胸怀和高尚情操, 倡导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精神启蒙以及对文化的深刻认知和自我觉悟, 包括自觉认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当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作用, 切实把握文化建设的特殊规律及其提高文化对历史进步、社会前行、人民幸福的时代担当和重要职责。尤其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纳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 成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这就促使我们国有企业与各行各业都应立足自身从眼前和脚下做起, 始终坚持并牢固树立诸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是软实力、人是生产力第一要素、创新是一个民族活力的源泉、依靠教育固本强基等重视人才培养、素质教育、智力支撑、精神激励的思想观念、继续实施包含科教强企、科教兴校、科教立业等在内的“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坚持把生产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文明纳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和全体公民素质的轨道上来, 深入落实“以人为本”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 切实肩负与履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责任和神圣使命。

二是坚持理想追求上的“文化自信”, 重在对照差距、找准位置, 急起直追、跨越发展, 继续增强“文化强国”的压力感和紧迫感。文化自信首先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定选择的,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行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等理想信念的坚定自信。其中必然包括对党和国家在革命、建设、改革光辉历程中一贯倡导的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空航天精神和奥运世博精神, 还有抗击非典疫情、抗击冰雪灾害、抗击洪涝旱灾等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以及体现其中的东汽精神的充分自信。同时在思想多样、价值多元、思潮多变的当今社会, 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一元化指导作用充满自信。而且, 全面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确实是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我们对此既要找准位置、抓住关键又要求实重效、真抓实干, 更要将宏观把握落实在微观践行之中。尤其对处于5.12特大震灾极重灾区的东汽来说, 在重建物质和精神家园以追求“文化兴企”可谓是百废待举和百业待兴, 为此在软硬件建设上要做的工作更是千头万绪和任重道远。

尽管几千年来在神州大地这片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的广袤沃土上, 我们祖先已经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方面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并给炎黄子孙留下了“四大发明”等造福人类并具有深厚底蕴的文化遗产。当今时代经过全国各族人民包括东汽员工在内进一步的发明创造和培育积淀, 还将给后人提供具有高端科学技术含量、深邃思想文化内涵、精湛艺术创作水准的现代物质文明财富与优秀精神文明成果。然而对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与强国富民的客观需求, 我们现实距离“文化强国”的目标愿景还相差甚远, 祖国历史长期形成的得天独厚的传统和比较优势也并非一成不变, 不可能永远高枕无忧而简单一味地赖以依靠。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分析, 中国目前科研文化成果特别是文学艺术创作虽然数量众多规模庞大, 但绝大多数都令人遗憾地属于模仿、克隆和复制产品, 既谈不上发明创造又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从而不可能把握市场走向和引领发展方向。即使像东汽这样研发重大技术装备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 目前虽已进军国际市场成为世界制造大型发电设备俱乐部的重要成员。但其许多产品产业不仅如火电、气电那样由于大多消耗“煤气油”等不可再生能源, 从而大多还是吃老祖宗留下的地下矿藏并应多留给子孙后代的饭。何况对研发核电、风电、光电等清洁高效可再生能源以及追求火电、气电发展的等级规模和质量水平而言, 由于还缺乏对核心技术与关键产品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自主创新等独立自主的发展后劲和综合实力, 提升品牌价值、扩大规模效益和壮大发展实力的需求缺口也显而易见, 这些必然从微观经济领域影响制约“文化强国”理想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是坚持发展实践上的“文化自强”, 重在应时顺势、急流勇进, 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不断增强“文化强国”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文化建设包括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 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产业化的文化服务。因此, 搞好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包括繁荣社会科学与文学艺术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对建设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还是对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同样具有特殊功能和重要作用。如今在抗击5.12特大震灾过程中, 东汽人与灾区人民一样又以“三年任务两年完”的出色努力, 创造了重建灾后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的新奇迹。在这当中, 东汽员工不仅以东汽速度用不到两年时间兑现了庄严承诺, 迅速实现新东汽在祖国大地的拔地而起和巴山蜀水的重新崛起。东汽作者还先后以记录三线建设创业发展为背景、以反映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为主线, 以弘扬中国伟大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于一体的东汽精神为主题, 连续创作出版了“四川抗震文学书系”推出的卷牒浩繁长达80万字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姊妹篇《浴火重生》与《走向永恒》两部专著。同时成功实现了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东汽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传承与弘扬》的申报立项和开题研究。按照上级领导与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 东汽人具有前瞻性、突破性的发明创造与著书立说的创新做法在全国企业界也是独树一帜、首开先河, 尤其对以生产经营为主与工程技术见长却主动参与人文社科研究创作等公共文化建设的大型国企来说, 这确实是很不容易和难能可贵的。不仅如此, 东汽人震前就在自然科学范畴与社会科学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总共有数百万字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文章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月报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全国各级新闻媒体、学术期刊上发表和转载。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企业员工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并以“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手抓”与弘扬时代主旋律积极向社会奉献精品力作的出色业绩, 书写了东汽人与全国人民共同建设先进文化的一个新的传奇。

然而在人类社会发展中, 任何一种精神文化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必然具有当时的社会烙印和时代特征。而在促进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实践过程中, 只有不断地被注入新内涵和赋予新使命, 才能丰富发展并永葆青春活力。当前, 全国上下都在为认真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全力以赴。在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世纪新阶段, 建设文化强国也是企业员工与社会各界的共同诉求。由于长期处于大山深处等三线建设艰苦环境, 没有“天时地利”但求“人和”优势的东汽人, 一直格外注重企业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具有“人和”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 以此不断为企业生存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强劲动力, 同时为提升员工幸福指数和增强队伍归属感凝聚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如今, 在抗击灾难中“浴火重生”的东汽人对此头脑冷静也有一种危机感, 尤其清醒看到科技进步、素质提高、观念更新、人才造就等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许多软肋和瓶颈口, 从而在打造文化软实力以增强市场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 还应在面临与迎接更加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中急流勇进开拓奋进。自然规律和客观事实已经显示,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器物可以照搬、技术可以模仿、管理可以参照, 任何物质形态劳动成果更会随着千百万年的时光推移而腐蚀、化解和消失。但背后文化形态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却能历久弥新, 文化作为熔铸民族灵魂、汇聚群体智慧并能引领历史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创造活力会永存于世。这些恰恰表明, 建设包括弘扬东汽精神、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和产业文化、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在内的先进文化意义甚大。这不仅促使东汽人为实现胡锦涛总书记创办“国际一流电力设备企业”的勉励嘱托与温家宝总理建设“技术一流、管理一流、装备一流、质量一流”等“四个一流”现代化企业的希望要求拼搏奋进, 而且引领支撑全国人民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创造新的业绩, 并开掘与留下永不消逝的力量源泉和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大报告[Z].

篇4:关于建设文化强国的哲学思考

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灵魂的失落。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精神(意识)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不错,我们确应把国家建设成为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的强国,但是,我们更应注重建设强大的中华文化强国。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靠强大的中华文化。在中华历史上,以汉民族为核心和代表的中央政权,曾多次被当时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所推翻,但奇怪的是每一次中国都没有亡,中华民族依旧能繁衍生息,中华文化也获得了传承:这就是文化的强大作用力。

无独有偶,世界上另一个古老的文明即猶太文明,也是靠着守住自己的希伯来文化“火种”才保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的。公元73年,罗马人在攻陷了耶路撒冷后,犹太民族被迫迁移到世界各地,开始了长达1800多年的没有自己国家的大流散时期。即便如此,犹太民族依然能凭借其自我封闭的文化传统而保持了自己的信仰、哲学、道德、法律、民俗、历史等文化,又通过经学院等形式一代代地传承下来。即使在二战时期犹太民族在生存堪忧的艰难时期,仍不忘保护自己的文化火种。1941年,成建制的犹太文化“火种”密尔经学院从法西斯统治魔爪下的波兰辗转迁移逃难到上海,又开始了学习和研究活动。二战后,正是由于有不灭的犹太文化火种,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把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聚集起来,重返两千多年前的立国地巴勒斯坦(即古迦南地)建立了现在的以色列国。纵观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的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一个拥有强大文化的国家和民族,是永远不可被战胜的!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虽然不具有直接的物质力,但是,文化的无形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当今社会,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首先,对一个国家、民族而言,文化是一种无形但又无处不在的凝聚力。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钱学森、邓稼先等海外学子立即就赶回国来报效祖国,这种赤子之心的背后便是强大的中华文化凝聚力!

文化还能激发一个民族的社会创造力。当我们惊叹一个人口并不多、曾失去祖国长达1800多年的犹太民族,却能为全世界贡献了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海涅、毕加索等一大批伟人时,我们对这个民族创造的奇迹只能由衷的赞叹: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强大的犹太文化!

其次,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经济建设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中心任务,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它也会影响甚至转化为主要矛盾。文化是立国的基础。中国几千年封建政治体制,都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建国后,我们以马列主义理论构建全新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便是我们立国的保证,也是今天经济上实现改革开放的基础。但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却对文化建设有所放松。虽然党和国家反复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现实却让人并不乐观。面对“彭宇案”的刺激,过去助人为乐、救死扶伤等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现在却得在助人时前思后想,以免惹火烧身,让许多倒地老人在众人的围观中死去……

当今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我们的主流文化还是好的。但面对西方文化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平演变”问题,虽说是支流问题,但也得高度重视,否则,可能会让我们多年的改革成果功亏一篑。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科技优势,不仅在经济上实现全球一体化,而且还将自己的意识形态文化包装起来,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强行推销,在文化上臣服它们,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企图在政治体制、信仰、价值理念上控制发展中国家,实现所谓的“文化一体化”。事实上,西方国家在文化上的演变已经有“成功”的先例,他们在对付美洲的印第安人、澳大利亚的土著人就是这么做的。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性的态势,如何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个的沉重课题,让人忧心忡忡。可喜的是,2011年10月25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说明,我们的党和国家已经高度重视并着手解决“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问题了。

篇5: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实践

在全党全社会喜迎党的十八大之际,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表彰大会。一批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受到隆重表彰。他们取得的显著成效,是十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光辉成就的缩影;他们创造的突出业绩,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丰硕成果的象征。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自觉。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党的十六大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摆上前所未有的重要议程,在新的历史起点拉开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序幕,开启了新时期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征程。

“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十年来,从把握文化的双重属性,到确定文化发展的双重任务,从划清“公益性”与“经营性”的楚河汉界,到促进“事业”与“产业”的比翼齐飞,到推动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到把握文化“魂”与“体”的辩证关系,我们党不断实现着对文化建设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推动了文化发展实践上的重大创新。通过坚持不懈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领域整体面貌和发展格局焕然一新,文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十年探索,最根本的突破是观念的突破。我们在创新中发展、在探索中总结,深化了对文化发展方向、文化发展动力、文化发展战略等概念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文化发展理念。这些新的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在实践中日益转化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强大动力。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气象,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十年间,我们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手壮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春天。政府十年来的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是此前几十年的总和,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建成。到2011年底,全国共有国有文化企业1万余家,约有40%诞生于2003年以后的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不断提升,精品力作不断涌现。近150个国家与我们展开政府间的文化合作,近400所孔子学院走出国门„„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我国基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文化发展规律、引领文化繁荣昌盛,是一条科学发展、改革创新的文化强国之路。

十年改革,最显著的变化是文化活力与创造能力的充分释放。体制机制的变革,有力促

进了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发展,有力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繁荣,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有力促进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有力促进了各类文化人才竞相涌现。

篇6:文化强国建设的思考

澄合铁运分公司 杨XX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并就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提出四项任务及一系列具体要求。这标志着我国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迈进,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与企盼。十八大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对于把我国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作为陕西省重点国有企业,如何用“文化强企”落实党中央“文化强国”战略部署,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本文做一下浅薄的分析。

一、实施“文化强企”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这些年的发展,我们党和各级组织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还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样,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夺取各项事业的新胜利。

我国煤炭行业普遍明确推广实施企业文化建设也走过了近十年

是影响企业行事规则的最重要的无形财富,是现代企业最具战略性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是直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实现不断追求卓越的目标,企业文化就必须与时俱进。那些与当今新的形势不相适应的思想和做法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不断给予加强和改进,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而忽略了实质内涵

在一些行业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表象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实质内涵。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CI形象设计都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2、认为企业文化是打造提炼企业精神而与企业管理关系不大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的,因为企业组织和事业性组织都属于实体性组织,它们是要依据生产经营和一定的业绩来

展壮大,适应激烈竞争而生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新局面的进程中,文化的力量愈益显示出它的功能,综合国力的竞争是这样,企业实力的竞争也是这样。所以,企业文化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调整思路,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终实现“文化强企”的目标。

1、把握文化强企的正确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企业所处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环境,这就决定了文化强企是符合党的文化强国战略、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发展方向。也就是在遵循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律中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职工道德素质,不断丰富职工文化生活,不断增强企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2、正确处理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随着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增多,文化的经济功能也愈发强大,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也逐步提高,文化产业正在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能将文化指标化,应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避免将文化功利化的倾向,从更高的层面把握文化的价值和功能。

文化发展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中。一是队伍宣传企业良好形象,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二是利用网络文化平台,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繁荣。三是把握企业舆论等发展方向,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5、加强组织学习,激发全员创新精神

在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今天,最成功的组织将是“学习型组织”。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浓厚文化氛围,以学习提升职工素质。要充分利用理论学习、党团活动、举办知识竞赛、创办简报、网站、组建文艺演出团队等形式,使职工个人和团队整体的学习力得到提升。同时,要把强化培训作为提高干部职工素质的有效途径,努力打造出一支有文化、有思想、有技术、有能力的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

篇7:建设文化强国

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就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因为这个梦想,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一种文化追求,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人前途命运,都是和这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这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相关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我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我更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首先,我们要树立远大的志向,以远大的志向为前进和发展鼓足动能。激情飞扬的青春活力是推动发展的“正能量”。“发展是第一要务”,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而发展离不开充满激情的青春理想,离不天大的志向作为前行的航标,离不开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广大青年大学生要踊跃投身国家建设,以激情飞扬的青春活力不断添加祖国前行的“燃料”。我们会敢为人先,善于创造,勤奋求实,勇于开拓,成为改革创新的生力军。我们有了坚定的志向和信念,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将志向与目标变为现实。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一旦拥有远大志向和理想,就会不畏前行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和战胜困难,就会立足当下、放眼长远,开拓奋进,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其次,要做到自强,树立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青年人最大的优点是:有拼劲、充满活力和朝气;有激情,始终鼓足创新前行的动力;有锐气,敢于挑战障碍,不拘一格。广大青年大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创业、独立奋斗。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奋斗,只有具备百折不挠、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精神,才能在中国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后,要做到自立,勇于承担人才强国的重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是当代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项重大战略任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既是国家战略,又是广大青年的历史责任。在科技和教育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当代青年有较多的机会学习、运用、创新现代科学技术。广大青年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任,争当优秀的创新人才,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

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社会,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承接。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如果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离开文化的支撑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不可能实现。现在我们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总体小康,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人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综观世界几千年历史,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有共同的精神家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是引领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根本指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科学发展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鲜明主题,也是文化建设的鲜明主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把着力点放到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上来。要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政策措施,着力优化文化发展的布局和结构,推动文化资源合理配置,不断提高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充分考虑普通群众的文化消费能力,切实维护低收入群体和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鼓励创作生产更多受到群众欢迎的文化产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时代的发展呼唤着文化的与时俱进,实践的深入推动着文化的不断创新。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要适应时代变化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的要求,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使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抓紧工作、抓紧落实,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把文化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要坚持宣传教育、示范引导、实践养成与制度建设相衔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社会思想道德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人民群众展示出良好的精神风貌。要针对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强化道德修养,强化职业操守,力争使社会道德状况明显好转。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关心人民命运,体察人民愿望,反映人民心声,在人民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着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唱响网上主旋律,使互联网等新

兴媒体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人们精神文化新空间。

篇8:中国梦与文化强国建设的思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理论基石

( 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当今时代, 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使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激增, 思想活动逐渐产生差异性, 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正确的“三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 与文化的性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密不可分。我们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正确和科学引领社会思潮, 发展与促进符合我国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先进意识形态。中国梦从理想状态变为现实状态的过程, 不仅是核心价值观激励民众同心协力共赴民族复兴大业的历程, 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与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结果。

( 二) 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 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对全国家和全民族制定共同理想与奋斗目标、统一人民大众的精神支柱, 是全民族、全同胞达成相同的文化认同感, 从思想上和意识上抵御外来的文化霸权。不断丰富和挖掘我国文化的精髓, 通过文化的输出让更多的国家了解和接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坚持五位一体相辅相成的发展战略,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等领域互相协调发展, 不仅物质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等得到高度发展, 而且要使精神文明得到健康发展。中国要真正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要切实提高本民族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 就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从而实现经济与政治、文化与社会和生态文明的这五方面相辅相成、互相协调, 进而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推进“五位一体”的相互协调、相辅相成, 是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基石, 是推动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振兴的发动机。

三、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 增强民族凝聚力

( 一) 增强文化自信, 向实现文化自强跨越。要达到文化自强, 文化的自觉和觉醒是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觉醒与自觉, 是文化发展趋势与规律的正确把握, 是文化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地位及作用的系统全面的认识, 从文化的觉醒过渡到文化自觉, 从文化的自信过渡到文化自强,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身文化价值的全面和充分的肯定, 也是对自身先进文化的发展理念的坚定。

( 二)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增强民族凝聚力。文化是经济与政治、历史与当代、民族与世界等社会生活的精神产物, 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传帮带、支柱和标志。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

中国梦的目标和方向是美好的, 可实现这个梦最牢固的支撑就是文化强国的建设, 只有通过对中国优秀文化的再认识, 创造一次更伟大的科学革命, 世界才能够真正地了解中国, 中国梦才能够得到世界的认可, 中国梦才是真正可预期的。如果离开了文化强国的建设, 那么这个梦的实现恐怕就只能是遥遥无期。

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提升文化软实力

文化既是社会中普遍的现象, 又是生产力, 国家和社会对文化所能够带来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意义愈加重视, 具有极大的发掘潜能。文化发展的全球性, 不仅可以通过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形式扩展, 也可以通过文化产业构成与文化产品拓展形式来推行。尤其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全球化进程当中, 西方文化的文化霸权主义以产业链和文化产品的方式对其他文化实力稍弱国家构成了一些文化安全保障的问题。文化是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民族精神传承的传帮带, 然而在文化全球化剧烈的冲击下却显得非常脆弱。面对快速发展的全球文化普及化趋势, 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及文化体系成为各国保护自身独具特有的文化措施中的最关键的一环。因此, 我国在文化方面既是一个大国, 又是一个小国, 大国体现在我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小国体现在我国文化产业规模较小, 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认识, 从国家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 系统、全面地挖掘与发挥民族文化底蕴以及其所具备的能量, 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事业, 实行文化产业升级政策, 解放与发展文化生产力, 实现文化产业的结构性调整, 构建适宜我国的文化发展的产业体系, 进而有效促进文化强国的建设。

五、加大文化传播力, 增强我国文化在国际话语权, 塑造良好国际形象

我们要加快构建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文化传播工程, 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传播力, 以国际认同的话语体系传播我们的先进理念; 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伟大理想和旗帜, 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到文化产品之中, 推动反映我国的文化标识、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 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增强全球舆论引导力; 培育具有国际性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及企业, 让更多的文化产品通过商业渠道走出国门, 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扩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国际文化产业市场的占有率。

中国梦的实现与文化强国的建设密不可分, 实现文化惠民、文化强民、文化富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的, 而实现文化强国的最终目的就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规律以及趋势来衡量, 一个多元化文化发展的世界格局正逐步形成与完善。随着我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我们正由文化自觉、自信逐渐转向文化自强的新高地。在时代的潮流、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大趋势下, 要求文化建设不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要推动文化的创新, 就必须适应时代需要, 吸收借鉴人类先进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坚持弘扬和丰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新常态下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向新的高度, 建设全球共有精神家园。通过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最终实现中国梦的目标。

摘要:当今时代已经进入全球化, 是“软实力”较量的时代, 也就是以文化力量为中心的时代。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团结拼搏、共同奋斗和实现远大理想的能量之源, 是我们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所在, 是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 是国家软实力增强的重要基础。我们国家需要积极倡导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自强的精神, 推进民族文化的扬弃、传承、积累与建设, 以此增强国家软实力, 最终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文化自强,民族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王梁彦.让文化软实力成为战略转型的硬支撑[N].无锡日报, 2010

[2]赵英臣, 刘光辉.软实力时代的民族文化发展思考[J].泰山学院学报, 2009

[3]吴兴南, 林善炜.全球化与未来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4]魏明.文化: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J].湖北大学学报, 2007, 2

[5]胡良桂.文化自强与文化强国[N].文艺报, 2010

上一篇:4S店公司总经理元旦晨会上的致辞下一篇:统计局科级干部竞职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