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化强国教案

2024-06-07

建设文化强国教案(共6篇)

篇1:建设文化强国教案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等系列重要会议,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就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作出部署。五年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巩固和发展了主流意识形态,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阵地意识明显提升。《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集中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对于全党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坚定文化自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昌盛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同志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文化体现的是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坚守。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不但要有坚定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而且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中华民族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只有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我们走自己的路才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现在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文化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愈加凸显。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是两个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他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要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成为我们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

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必须抓好经济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一系列创新性的思想观点,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多方面发力,采取多种方法,有力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同志从我们党执政安危的高度进行了深刻阐述。他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他强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放到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情况。各种敌对势力一直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他们选中意识形态领域作为一个突破口,目的就是要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把人们思想搞乱,然后浑水摸鱼、乱中取胜,最终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国政权安全面临的现实危险。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否则就要犯不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全党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领悟,不断参透,做到学有所得、思有所悟,注重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他要求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要旗帜鲜明、大张旗鼓讲马克思主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共产主义,旗帜鲜明、大张旗鼓讲党的性质、讲党的宗旨、讲党的传统、讲党的作风。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不断开辟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增强阵地意识,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习近平同志严厉批评一个时期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政治敏感性、责任感不强,党的意识淡漠等突出问题,强调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党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党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这是大原则,决不能动摇。

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高度重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党校是我们党对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党校姓党,必须引导和促使学员努力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特别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教育中心内容。哲学社会科学要旗帜鲜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他特别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战线的同志要当战士、不当绅士,不做“骑墙派”和“看风派”,不能搞爱惜羽毛那一套。要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积极投身宣传思想领域斗争一线。

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绝不能小觑。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的“催化剂”。习近平同志强调,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如何变化,这个原则和制度不能变。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必须姓党,必须抓在党的手里,必须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对那些恶意攻击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党史国史、造谣生事的言论,一切报刊图书、讲台论坛、会议会场、电影电视、广播电台、舞台剧场等都不能为之提供空间,一切数字报刊、移动电视、手机媒体、手机短信、微信、博客、播客、微博客、论坛等新兴媒体都不能为之提供方便。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习近平同志多次讲,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掌控新闻舆论阵地的关键。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要高度重视网络斗争,把党管媒体的原则贯彻到新媒体领域。各级党委和党员干部要把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守土尽责的重要使命,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切实维护以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安全。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仅靠宣传思想部门是不够的。各级党委都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宣传思想工作能力和水平。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要选好配强领导班子,确保宣传思想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要注重同思想界、理论界、知识界等方面建立良好沟通关系,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要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巡视工作安排,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

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习近平同志强调: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我国是一个有着十三亿多人口、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他指出: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我们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习近平同志对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他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积极传播主流价值。他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少年儿童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广大青年要不断养成高尚品格,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他特别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认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过程。要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要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他特别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中,道德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同志精辟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他强调:要理直气壮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先人传承下来的文化和道德规范,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们道德水平,提升人们道德境界。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要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道德模范宣传学习活动,把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习近平同志对这些领域的工作,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提出明确要求。

文艺作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习近平同志深刻分析了文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重要作用,精辟阐述了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方向,明确提出了文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历史使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文艺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他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要坚持把中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

习近平同志强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同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的国家相匹配的优秀作品,抒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实践,抒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调要加快建设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要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加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和管理。要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等,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他特别强调,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同志强调: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经过长期努力,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感兴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客观看待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我们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视公共外交,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

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这些丰富论述,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战略思考和科学把握,为推进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更加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篇2:建设文化强国教案

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就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因为这个梦想,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一种文化追求,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人前途命运,都是和这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这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相关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我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我更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首先,我们要树立远大的志向,以远大的志向为前进和发展鼓足动能。激情飞扬的青春活力是推动发展的“正能量”。“发展是第一要务”,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而发展离不开充满激情的青春理想,离不天大的志向作为前行的航标,离不开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广大青年大学生要踊跃投身国家建设,以激情飞扬的青春活力不断添加祖国前行的“燃料”。我们会敢为人先,善于创造,勤奋求实,勇于开拓,成为改革创新的生力军。我们有了坚定的志向和信念,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将志向与目标变为现实。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一旦拥有远大志向和理想,就会不畏前行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和战胜困难,就会立足当下、放眼长远,开拓奋进,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其次,要做到自强,树立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青年人最大的优点是:有拼劲、充满活力和朝气;有激情,始终鼓足创新前行的动力;有锐气,敢于挑战障碍,不拘一格。广大青年大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创业、独立奋斗。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奋斗,只有具备百折不挠、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精神,才能在中国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后,要做到自立,勇于承担人才强国的重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是当代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项重大战略任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既是国家战略,又是广大青年的历史责任。在科技和教育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当代青年有较多的机会学习、运用、创新现代科学技术。广大青年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任,争当优秀的创新人才,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

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社会,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承接。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如果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离开文化的支撑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不可能实现。现在我们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总体小康,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人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综观世界几千年历史,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有共同的精神家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是引领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根本指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科学发展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鲜明主题,也是文化建设的鲜明主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把着力点放到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上来。要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政策措施,着力优化文化发展的布局和结构,推动文化资源合理配置,不断提高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充分考虑普通群众的文化消费能力,切实维护低收入群体和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鼓励创作生产更多受到群众欢迎的文化产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时代的发展呼唤着文化的与时俱进,实践的深入推动着文化的不断创新。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要适应时代变化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的要求,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使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抓紧工作、抓紧落实,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把文化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要坚持宣传教育、示范引导、实践养成与制度建设相衔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社会思想道德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人民群众展示出良好的精神风貌。要针对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强化道德修养,强化职业操守,力争使社会道德状况明显好转。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关心人民命运,体察人民愿望,反映人民心声,在人民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着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唱响网上主旋律,使互联网等新

兴媒体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人们精神文化新空间。

篇3:建设文化强国教案

一、以理念创新为先导, 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实践

1. 明确办学方向, 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高校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特色办学方向,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管理、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科研全过程。这是南阳师院在民主办学过程中悟出的深刻道理。因此, 学校明确了以理想信念为核心, 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以敬业爱岗为内容, 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班级、文明公寓、文明宿舍、文明楼栋、文明家庭, 争当文明干部、文明教师、文明职工、文明学生活动, 实现文化育人、提高全校基础性精神文明细胞创建工作质量和师生整体素质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全体师生,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 构建“四体系三工程”工作模式, 营造校园文化建设氛围

南阳师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构建了“四体系三工程”工作模式, 即以全员、全程、全面教育为主要特征的大教育工作体系;以学校、院 (系) 、教研室共同参与的三级校园文化网络体系;以教书、管理、服务“三育人”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以倡导和谐理念, 培养和谐精神, 建设和谐文化, 实施暖心、凝心、舒心“三心工程”为主要方式的优质服务体系。同时按照建设风貌独特、景色宜人的山水园林型生态化大学校园的目标, 着力打造文化生态环境和高标准的文化园林景观, 全校绿化面积达25万平方米, 覆盖率达43%, 栽种苗木30多万株, 乔、灌、花、草合理搭配, 造型优美, 四季常青。美丽的园林文化景观, 使师生置身于特色大学文化场景之中, 无形中受到陶冶和激励。

二、以机制创新为保障, 夯实校园文化建设基础

1. 以创新机制为保障, 形成校园文化建设合力

学校创新机制, 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师生广泛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学校设有校园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 院 (系) 设有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党政工都有明确的工作职责, 相互配合, 形成了强有力的校园文化建设合力。

2. 以完善的制度实现校园文化建设规范化、制度化

学校重视校园文化规章制度建设, 出台了《南阳师范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总体实施方案》《南阳师范学院职业道德建设实施方案》《南阳师范学院“三育人”工作条例》等文件, 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校园文化建设监督、考评、奖励机制, 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同时, 学校还不惜投入, 先后为“师生文化素养提升工程”拨款120多万元, 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专项培训、开展活动的专款专用和校园文化活动人员、场地、器材“三落实”, 以实现校园文化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3. 以高雅的文体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南阳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质、主题鲜明的大学文化, 以“博大、厚重、睿智”的大学精神引领学校文化建设, “博学求是、笃行自强”的校训已成为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学校积极发挥教职工文体协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广大师生在沐浴传统文化的同时感受大学文化魅力。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通过“卧龙欢歌”文化广场活动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鉴赏能力, 通过英语角、校园主持人大赛等活动实现专业培养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通过篮球、乒乓球、象棋、钓鱼、广播操比赛和文艺晚会、公寓文化艺术节等为师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 通过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增强和提升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素质。

三、以方式方法创新为重点, 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新格局

1. 改革教育方式, 改善文化素质教育效果

学校注重创新文化素质教育体制, 明确党政工职责, 扩大文化素质教育的载体, 拓宽教育渠道, 不断改革教育方式方法, 定时间、定地点、定课程、定人员、抓落实, 每学年总结考核一次。学校领导不定期作形势政策报告, 对广大教职工进行明荣知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时, 学校还经常邀请省市领导、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学校选树的“师德标兵”“十佳学生标兵”为全校师生作报告, 使良好的文化修养、完美高尚的人格魅力成为南阳师院人的自觉追求。

2. 强化日常文化素养教育, 全面实施“三心工程”

一是坚持把日常教育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在全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 各院 (系) 也先后开展“师德格言”和“师德典型示范”等活动, 有力地促进了校园文化活动健康有序的开展。二是坚持以师生为本, 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全面实施暖心、凝心、舒心的“三心工程”。通过为师生办实事、解难事等活动温暖人心, 通过开展师德师风、教风学风教育、劳动竞赛等活动凝聚人心, 同时充分发挥工会、团委、学生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沟通联系, 化解矛盾,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使文化素质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增强实效性。

3. 充分发挥党员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学校现有教职工党员735名、学生党员2317名, 他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学校各级党组织十分重视发挥他们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选树了一批“十佳教师标兵”“十佳干部职工标兵”“十佳文明学生标兵”, 用党员的先锋作用、人格魅力和模范行为为师生作表率, 有力地推动了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

4. 开展“教师回报社会”活动, 拓展文化素质教育空间

多年来, 南阳师院一直把“教师回报社会”活动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 坚持让青年师生在科技支农、义务支教、法律援助及科技、文化、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等活动中受锻炼、长才干、作贡献。1400多名教职工用爱心回报社会, 先后向社会捐款92万元、捐书4.9万册;37名教职工当上了贫困儿童的“代理妈妈”, 已捐助扶养费3万多元。全校24个院 (系) 发挥各自优势, 常年义务开办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讲座, 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 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持, 指导农民种植养殖脱贫致富, 拓展了文化教育空间, 充分显示了学校师生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大学文化的内涵也在“教师回报社会”活动中得到升华。

四、打造颇具特色的“1234”体系, 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

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1234”工作体系, 即始终明确“一个主题”:不断强化核心价值体系首位的教育理念, 突出“育人”的主题;把握“两个重点”:在教师中以师德师风教育为重点, 在干部职工中以爱岗敬业教育为重点;实施“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三育人”评先20年坚持不懈;注重“四个结合”: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师生整体素质提升相结合, 开展争当“师德标兵”“十佳学生标兵”和以教学技能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 与人事制度和学生评价制度改革相结合, 与构建和谐校园相结合, 与建立新时期师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相结合。

五、加强队伍建设, 夯实校园文化建设基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队伍是基础, 人才是关键。学校充分发挥教授、博士文化建设团队和专兼职干部队伍“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 积极开展文化现象、文化规律、文化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在“卧龙学子”人才培养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 并在实践中不断壮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志愿者队伍, 积极为地方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广大师生通过“三下乡”“教师回报社会”等社会实践活动, 参与文化领域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在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经过具有南阳师院特色大学文化的熏陶, 走出去的学生被打上了南阳师院文化的烙印, “卧龙学子”的文化素养、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六、实施“五个一”工程, 彰显文化教育精神

学校注重校园文化的内涵性和基础性建设, 牢固树立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突出文化特色, 实施“五个一”工程, 使广大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挖掘一方文化资源, 传承张衡、张仲景、诸葛亮、范蠡“四圣精神”, 充分利用南阳传统文化尤其是汉文化方面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对师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建设一批文化场馆。投资建设了汉文化馆、玉文化馆、恐龙蛋馆、钱币馆等, 面向师生免费开放, 形成了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建立一所文化学院。成立了卧龙书院, 开展汉文化、玉文化等多学科研究, 并以明经读典为主要手段, 达到了传承文化、涵养学术和敦厚师德师风的目的。打造一块文化热土。重视校内外环境因素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 建起了教职工活动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校史馆、体育馆、艺术陈列馆等。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开展了博士论坛、百家讲堂、教职工歌咏比赛、大学生业余歌手大奖赛、师德演讲赛等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文化建设水平, 不断拓宽文化育人的新平台, 有效地提升了师生的文化素养,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文化教育之魂。

篇4:谈建设文化强国

【关键词】改革素质教育人才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温家宝总理提出:希望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办出高校的特色,培养出大师级人才。两位领袖为教育谋划、为民生焦虑之心令人感佩。创新教育体系,保障人民精神文化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关乎国家发展,关乎民族复兴,关乎改革发展成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推动者,顶尖的大师级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领军人才,更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领袖作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改革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足够的高素质人才;就在于我们教育改革的成败,素质教育的落实,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出大师级人才。教育改革十多年来,无数人才殚精竭虑,设计了许许多多的方案,创造了许多天才般的模式,进行了许多尝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譬如:我国高校在校生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二十多,这是一个惊人的成就,为培养杰出人才创造了基础,也为后人进行彻底的素质教育改革打下坚实基础。这是被无数人所诟病的应试教育取得的成就,我们变革应试教育体制,建立真正的素质教育体系,离不开这一基础和前提。则我们要创新教育体制,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应试”,但改变应试并不是不考试,而是要充分的分析研究应试教育存在的社会根源,然后加以改变。

有人说创立考试制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截止到目前考试仍然是最公平的选贤任能的方式。在古代中国自有科举考试以来,参加科举考试从而出人头地,虽然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却是无数底层人民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时至今日,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仍是比较短缺的,则人民为了接受教育、改变生活,就不得不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由此,创新教育体系,必须深刻研究应试教育的这一社会基础,从而做出改变。无论是建立素质教育体系,或者其他什么教育体系。关键在于:改变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短缺局面,甚至应该造成高等教育资源过剩局面;改革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全面考察求学者素质,使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直接贯通;发展十二年义务教育,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受教育权利;改革用人制度,适当恢复“包分配”制度,使精英人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引领形成良好社会人文环境,使杰出人才不断涌现,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发展受制于人局面,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各项指标放在国际上比较也很是可以骄傲的。但是,做为一个正在急速发展的国家,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是远远不足够的。尤其是在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目标面前,高等教育资源远远不能够满足人民学习的需要。高等教育资源不仅要满足基础教育提供的求学者的需求,还要能够满足社会所有要求学习的人民的需求。要做到学有所教,还要做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面临的任务很重、很急迫。须知,作为我国教育的龙头之所在,只有提供足够的高等教育资源,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状况,才能建立起素质教育体系,才能真正为国家发展提供足够多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全社会付出艰苦努力,其关键之处在于:大学把用于建校门的钱拿来,各级政府把招待费降下来,在财政预算中把教育拨款份额提高到国际平均水平,则钱有了;把各地烂尾楼、空置房产集中起来,把一些开发区的荒地利用起来,则校舍宿舍有了;把一部分高校师资稀释一下,把各高校编造的就业率水分甩干,师资力量有了;剩下的就看我们是否愿意去做了。

改革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要对现有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动大手术,变满堂灌为主动学习,首先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彻底改变现有教学内容和方式。基础教育重在打牢基础,教学内容设置要偏重于基本、基础、全面和便于掌握贴近生活实际为准,而不是只记取了一肚皮的公式定理,或者是满脑子的外文单词,却既不能用,也不能说,更不能写,动手能力又差,严重脱离实际、实践。在教学方式上,要使学生从要我学的方式中走出来,变“要我学”为“由我学”到“我要学”,在教学方式上坚持以学生自己动手寻找相关资料、自我阅读教材及相关著作、自己总结撰写学习报告、主动发现提出问题及课堂讨论为主。以教师课堂讨论总结、课堂指导、个别指导及少量习题训练为辅。做到真正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促使学生个性成长,引导学生培育自我人格的完善意识和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找到学习的乐趣,自我激发学习兴趣,找到自己的特长和潜力之所在,不断在知识和智慧的海洋中自由遨游,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成人成才。以便于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形成杰出人才形成的深厚土壤,使天才成为天才人物,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一以贯之,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深化教育方式的改革,进一步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榜样,从而从根本上形成素质教育的大局。

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全面考察求学者素质,使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直接贯通。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充足甚至过剩的前提下,变单方面由学校挑选学生为双方相互挑选,变重视学校名气为重视学校实际教育质量,变单纯重视考试分数为更为重视求学者全面素质,变统一招生为自主招生,变统一考试入学为申请面试入学。使学校和学生的相互选择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开始,使求学者能够自由选择求学时间和学校。从而真正建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使学有所教,有教无类。

发展十二年义务教育,调整现有教育层级架构,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最大限度盘活、优化教育资源,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受教育权利,使学有所教。改革用人制度,适当恢复“包分配”制度,使优秀人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引领形成良好社会人文环境,建立完善杰出人才发现、考察、选拔、任用制度,在保证公正公平的前提下,让那些表现杰出的优秀人才直接进入专业对口部门工作,不是考进去、买进去、靠关系进去,而是请进去、动员进去,不是少部分进去、而是大部分进去,从根本上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和后劲,使杰出人才不断涌现。加强毕业生就业调控,尽最大努力使毕业生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犯很多错误,甚至是很严重的错误。因此,我们应该培育良好的社会思想人文环境,宽容、包容人的错误,引领人民自由探索、自由发展,营造人才成长的深厚社会土壤,使杰出的大师级人才不断涌现出来。

篇5:关于建设文化强国

10商务英语01班1007120102方倩云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不能纯粹靠文化的自发发展,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需要有识之士的推动,特别是需要先进政党的推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只有精神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繁荣昌盛。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形成的一个系统。既要有经济发展,又要有政治发展,也要有文化发展,这三者是不可分离的。但同时它们又不是完全同步的,一个国家可以拥有高速发展的经济,却未必有高度的文化发展水平。当然,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推动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的发展也能够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毋庸置疑,我们的经济繁荣很重要,军事实力增强也很重要,制度建设也很重要,但是最后中华民族能不能复兴,最根本的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是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生活方式、社会科学、大众文化等等。只有当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具有现代性,具有领先性,能够吸引全世界的人民来学习,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中国的现代化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实现了,中华文化才可以说真正复兴了,整个中华民族才可以说真正复兴了。

应该指出的是,中华文化复兴与古代的文化复兴以及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全球化时代,实现中华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需要以全球为参照系。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达到全球的领先水平,特别是在文化上要能够创造一套领先世界,并能够为世界人民所广泛认同的话语体系、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人文科学、生活方式的时候,才能够说我们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在党的领导下,经过90年的努力,中国文化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中国文化从传统形态逐步转变为现代形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建党之初,也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党就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引入和建设。实际上,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引入,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新面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我党都特别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经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建国前夕,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的建立,不仅将迎来一个经济建设的高潮,而且将迎来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所以,在建国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大力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动文化建设,特别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使得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大地上蔚然成风,不断成长起来。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推动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四有”新人、“三个面向”,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思想。

然而,面临新形势,我们的文化建设应该怎样深入开展,还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

就国内来讲,我们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建设都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但是,我们的思想文化建设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很小。我们对经济发展模式、政治发展模式以及社会发展模式的研究还不够,还没有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我们、研究我们,而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却显得比较落后。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把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总结好,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包括中国现代的经济思想、政治思想、社会思想、文化思想等,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此外,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国际方面来讲,也非常有必要来深入研究文化问题、推进文化建设。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世界上一直占主导地位,对中国的影响很深,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发展的机遇,但也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很多灾难,特别是近170年来,在中西文化交往、碰撞中,我们有很多教训和经验,需要好好总结。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人民对我们寄予厚望,我们也需要研究总结自己的经验,使我们的思想文化走出去,以推动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在看到我们文化大发展的同时,更要看到我们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种种挑战。比如,社会思想的多元性、多变性、开放性等,在带来思想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思想混乱,这就需要我们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去引导文化的发展,消除国内外的一些杂音、噪音,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共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同时为推动和谐世界建设作出贡献。

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上,有过多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潮。但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带来的思想文化建设高潮,将是空前的,不仅会超越古代的中国文化复兴,对世界的影响也将会更加巨大。中华文化曾经几度领先于世界,但到了近代,逐渐落伍。鸦片战争之后,我们中华文化一直处于弱势状态,处于一种封闭保守的、被动引进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文化正在发生一个质的变化,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表面的学习走向深层的学习,从引进文化到输出文化,一句话,就是慢慢地从弱势走向强势,从世界文化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这种质的飞跃,将触动并深刻改变我们传统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模式。

我们过去一直在争论“中体西用”、“西体中用”,以及综合创新等等,这表明,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的思想在不断升华,但也要看到,这里有很多历史的局限和误区。实际上,这些争论背后都隐含着一种共同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弱势文化心理,就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总是绕不开西方文化,要么是学习西方文化的表面现象,要么就是彻底摈弃西方文化,要么就是将西方文化全盘拿来。这些年在讨论中西文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这种弱势文化心理,或防御心理。比如说,有的议论表面上很强势,批判资产阶级文化的时候,表面上好像很强势,甚至还有火药味,实际上骨子里是一种防御心理,还是一种弱势文化心理。

篇6:怎样建设文化强国

建设文化强国并非只有想法就能实现,并非只靠政府单方面努力就能实现,并非个别企业、社团以及个别人的良知就能实现。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具体而言就是需要政府、企业、社团、以及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第一要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弘扬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中的精髓不断得到发展和宣扬。要让更多中国人爱自己的民族文化,自觉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第二要推出政策扶持政策,要对那些在弘扬民族文化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社团、个人给予适当税收减免和经济上的奖励。要让全社会兴起一股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潮。

第三要加大对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比如更多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部分,结合现代技术开发出一些艺术作品、影视作品,加大对民族文化宣传。第四要不断推进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对于诋毁和破坏民族文化的人和事要坚决给予惩处。对于那些利益熏心大肆破坏历史遗迹文化遗产的不良地产商和别有用心的人要进行严惩。

第五组建专业民族文化保护研究机构,加大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发掘。对于以前存在的相关机构要给予更多重视,该补充要补充,该加强要加强。

上一篇: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表下一篇:土地开发公司人员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