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违法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和建议

2024-06-30

黄冈市违法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和建议(通用6篇)

篇1:黄冈市违法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和建议

黄冈市个人违法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和建议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市城区建设步伐加快,随之而来的个人违法建设也呈愈演愈烈之势,成为困扰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个人违法建设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市容市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而且还带来了一系列涉及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实施、城市管理等方面问题。市城市规划执法大队的成立,为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有效遏制违法建设提供了坚强后盾和有力保障。作为城市管理规划执法部门,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城市管理规划执法工作的新模式,掌握城市违法建设的成因,研究有效治理城市违法建设的对策。为使市领导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市目前规划执法工作的实际情况,妥善解决规划执法工作中的存在问题,真正有效遏制违建产生,笔者凭借多年来对城市违法建设管理执法工作的经验,就我市违法建设的成因及对策,谈谈自己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个人违法建设的危害与现状

个人违法建设具有违法性、逐利性、无序性、多样性、腐蚀性等特征,其主要危害主要体现这几个方面。

1、严重侵蚀社会公共资源。违法建设是少数人对公共资源的侵占,是对城镇规划的破坏,同时导致对交通、水电供应、排污等公共资源的浪费。毫无疑问,少数人的违法建设行为,侵害的是绝

/ 12

大多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

2、严重损害国家法律尊严。违法建设者往往对法律、法规置若罔闻,甚至藐视法律暴力抗法,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严重损害了法律尊严。

3、严重破坏社会公平正义。违法建设者通过违法建房牟取暴利,对那些奉公守法之人而言,辛勤劳动一辈子还不及违法抢建一阵子,这显然有失社会公平,也造成少数人心理失衡,降低了群众对“勤劳致富”、“守法诚信”等价值观念的认同。

4、严重制约城市健康发展。违法建设违背城市规划,其高强度开发和低水平无序管理,严重影响城市区域功能设置和风貌控制,增加征地拆难度。违法建设一般都选址随意、布局零乱、结构简单、立面粗糙。从长远看,这些面广量大、情况复杂的违法建设势必给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工作带来难度,严重扰乱建设管理秩序,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因谋求拆迁利益最大化而产生的违法建设猛增,引发的社会矛盾愈发尖锐,相关信访案件也日趋增多,有的甚至激化为群体性违法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因违法建设派生的 “烂尾楼”“相邻权”“高利贷”纠纷等也日益增多,不断激化社会矛盾。

6、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个人违法建设往往没有经过科学的选址、正规的设计、严格的质量管理,许多存在质量、消防等方面安全隐患。近年来,全国各地违法建设物坍塌、火灾等事故频发,严

/ 12

重威胁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个人违法建设产生的动力及原因

个人违法建设的产生和存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利益驱动。伴随社会、经济以及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这种矛盾越来越呈现出尖锐、复杂、激烈、艰巨的特点。在执法管理过程中个人违法建设之因为拆之不绝,制而不止,除了经济利益这个根本动因以外,还有许多与之相关的内部或外部因素。

1、经济利益驱使。近年来,由于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吸纳了数量众多的外来员工。一些群众为了增加收入来源,利用区域优势和外来人员租房需求量大的特点,纷纷抢占地皮违章搭建、扩建、翻建房屋,以赚取租金并企盼在旧村改造、征地拆迁中得到更多赔偿。

2、村民传统意识影响。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土地政策多次调整,导致少数群众对土地有“谁承包、谁所有”的错误认识;如农民不愿离开祖传房地,喜欢独门独院、一户一宅而居。对多层公寓和居民式的生活方式难以接受以及受其它传统观念影响,如在自己院内或房屋原址上建房合情合理,政府无权干涉;用自己的钱,盖自己的房,不偷、不抢、不犯法,如受“法不责众”、“你搭我也搭”、“拆我先拆他”等攀比意识的影响等等。这些传统观念和社会意识的相对滞后,在主观上为违法建设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3、违法建设执法环境恶劣。近年来,规划执法人员在日常拆

/ 12

违中,遭到的辱骂、推搡等非暴力攻击现象不计其数。在拆违过程中,暴力抗法,自残、唆使老弱病残冲在一线阻挠执法现象时有发生。战斗在防违、规划执法工作第一线的执法干部、员工,为之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甚至鲜血和安危。改革开放30年以来,据统计全国死亡和重伤的城管队员共计3700多人。执法机关面对群体性违建者,出于社会稳定风险等多种考虑,往往放不开手脚,或难以执行到位。与此同时,公安部门对妨碍规划执法的人员极个别才进行处理,变相地助长了这种不正之风。另外,目前拆除的违法建设大多属框架结构,拆除难度大、费用高。在拆违过程中,拆违操作安全难保障是突出的问题,特别是高空拆违,拆违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很难保障。执法环境恶劣与拆违难度大,严重地挫伤了管理人员的信心和工作积极性。

4、违法建设管理执法不公。在实践中,政府主要强调通过加强行政手段治理违法建设,对违法建设主要通过集中拆除,而这种集中式拆除往往选择正在建设的,对已建成的往往视而不见,最后往往造成违法建设管理工作中选择性执法、运动式执法。这不仅无法有效解决违法建设问题,而且容易造成社会不公。

同时少数基层干对对违法建设的社会危害性、经济破坏性认识不足,回避矛盾、放任不管甚至包庇纵容。对社区内出现的乱搭乱占行为任其泛滥,有的有的擅自批条子、做人情,有的甚至参与其中。由于基层监管工作不到位,“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增加了整治难度,在群众中长生了不良的影响。

/ 12

5、规划政策滞后。对规划管理的政策研究不够,控制过于死板,特别是控制性详细规划有理想化倾向,偏重于规定城市某一区域的未来状态,而忽视了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居民的现实需求。居民想改善生存条件,因受到规划的严格控制而得不到批准。如果规划控制时间很长,有可能居民一生都无希望。这种只堵无疏的政策由于不实事求是,给规划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压力。规划控制区的居民想建房、要建房的实际需求得不到正常的解决,个人建房用地审批得到了限制,但与之相应的安置措施却没有及时跟上,便只有寻求非正常的渠道,违法建设被迫而生。城郊结合部违法建设的泛滥,一定程度上可归因于规划政策未能与时俱进。

6、拆迁政策把握不严。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急速增长,范围不断扩大。一些已被列入或将被列入工程建设及住宅建设征地拆迁范围的村民,在多建房、多装修、多获赔、多得利的事实利欲驱使下,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三令五申于不顾,群起突击抢建,势头迅猛,速度惊人。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违法建设也进行了补偿,且补偿费往往高于违法建设成本。一些人在多建房、多获赔利欲驱使下突击抢建,形成恶性循环。

三、规划执法工作面临的困境

我市成立规划执法大队已二年多时间,但规划执法工作还没有步入常态化,正规化,规划执法工作正面临诸如执行主体、拆违程序执、法环境等方面新的挑战。

/ 12

1.违法建设的管理执法主体单一。应该说,出了违法建设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负有很重要的责任。但是,违法建设单位个人的建设冲动很强,而一旦得到某一方面明的或暗的支持,特别是基层组织的支持,其造成的反面阻力都是十分巨大的。执法部门面对面广量大的建设情况,在得不到基层及有关方面支持配合的情况下,独木难撑,一边是几个渠道默许、支持、疏导、放水,一边只有少数执法力量封堵,其效力可想而知。管理是执法的基础,执法是管理的后盾。没有基层的管理,就会出现法不责众的局面。试想社会治安若没有全社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作后盾,仅靠公安局抓人、逮人是很难稳定得住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治理违法违规建设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单靠一个或几个职能部门根本无法根治,必须动员和组织各部门的力量,形成集中领导、统一部署、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整体合力,才能有效解决违法违规建设这一城市管理难题。

2、违法建设执法不能到位。根据《城市规划条例》规定,当事人未取得合法手续建房,将被认定为违建,除了可以对违建当事人处以罚款外,违建的拆除费用也应由当事人承担。但实际上,现在很少有违建当事人被处罚,违建拆除费用也大多由拆违部门承担。因当事人对拆除违法建设非常抵触,如果进行罚款或让其承担拆除费用,拆除难度更大,还可能激化矛盾,为了顺利拆除,执法人员普遍抱有“能取得当事人配合、顺利拆除违建就是胜利”的心态,对当事人执法不能到位、彻底。

/ 12

3、执法程序问题。根据现有法律法规,查处违法建设的时效过长、程序繁杂。为了加大拆违力度,尽快拆除新近产生的违法建设,政府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程序简化等问题。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行政行为和行政处罚必须履行告知当事人申辩、陈诉、复议、起诉等权利和程序,这与目前的拆违行为明显冲突,以至潜在程序违法的隐患。如果强制拆违案件都按照法规程序和主体实施,不仅过程漫长,成效甚微,必将回到以前老路,造成违法建设泛滥现象。如果坚持目前模式进行拆违,不仅政府在许多方面涉嫌违法、违规,形成“政府违法拆违,违建当事人依法维权”的被动局面,而且一旦部分违建当事人起诉胜诉,将会出现全市范围内难以掌控的被拆违建当事人群体起诉之风,其后果将严重影响我市社会、经济的稳定、繁荣。

4、规划执法压力巨大。违法建设现象的蔓延,让规划执法部门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很多群众看来,是执法的不力直接导致了这一现象。但是,在长期工作中不难发现,规划执法部门在执法中其实面临着许多困境,有些是他们通过自身的力量所无法解决的。执法大队在一线的执法人员只有40多人。这40多人的队伍,不仅要对违法建设方面进行执法,有时还要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理,人手的紧张是可想而知的。不仅如此,有诸多因素直接影响了违法建设执法的顺利开展。

首先是查处难。目前城市规划管理主要依靠规划执法大队,有限的执法人员忙于处理各类突发事件,而无法完全履行其法定职责。

/ 12

可以说,目前的违法建设规划执法只能是一场场速战速决的阵地战,而不能形成对违法建设的整体联合作战。哪里有情况,执法队员就奔赴哪里,就像消防队一样,造成被动执法,不仅执法人员疲于奔命,而且执法效果不理想,形不成声势,无法在面上遏制违法建设现象的蔓延。

其次是跟踪管理难。由于法律规定对违法建设的查处有一定的周期,这使得对违法建设的跟踪管理很难到位。很多违章户与执法人员玩起了“躲猫猫”,经常上演“人在停建,人走又建”,或者“白天停建,夜晚施工”的局面,最终导致“生米煮成熟饭”的违法事实。这严重影响了规划管理的权威性。

第三是入门难、取证难、送达难、执行难。违法建设拆除一般来说损失都比较大,被执行人抵触情绪强烈,很多违法建设当事人拒不配合执法人员的正常查处,文书很难送达,导致依法行政很难落实,执法周期长。且此类案件一般不只是一户二户,往往是几户几十户,很容易引起暴力抗法事件或集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最后一个困境是执行手段的落后。我市现有的规划执法队伍,大部分队员是半路出家,没有拆违的专业技术。规划执法大队也没有配备专业的拆违工具。拆违工具还停留在“榔头式”时代,这些原始工具已无法拆除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根本不适应目前拆除违法建设的新需要,且拆除时间长,极易引发现场矛盾的冲突,也根本不适应目前拆除违法建设的需要。机械拆除违法建设技术薄弱。

/ 12

目前执法大队没有一台拆违的作业机械和技术能手,靠租用的形式来解决。由于行政机关本身在技术和资金上的缺陷,租用方式往往造成一些无法预计的后果:一是行政成本增大;二是拆除违法建设时,操作技术差,导致行政相对人的合法建筑遭到破坏,甚至影响周边房屋的安全,或是拆违不彻底,高危险操作令人担忧。

四、今后规划执法工作的思路、对策及建议

违法建设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持久且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在确定思路、作出对策时,必须遵守统筹兼顾原则,尊重客观实际。同时,还必须坚持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探索、改革和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寻求符合杭州实际,具有黄冈特色并行之有效的防违控违规划执法工作新途径。

1、坚持综合治理,提升工作效能。为了及时有效的打击违法建设,人民政府应当设立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和城市规划、国土房管、建设、工商、公安、水务等行政管理部门参加的查处违法建设指导协调机构。城市规划、国土房管、建设、工商、卫生、环保、城市管理、文化广电、公安、水务、监察等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搞好违法建设的查处工作,1: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对未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工程,不得核发施工许可证,依照规定无需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工程除外;对被认定为违法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不得进行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2:国土房管部门核发房地产权证时,应当查验

/ 12

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没有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的,不得核发房地产权证;3:工商、卫生、文化广电、公安等行政管理部门核发有关执照、许可证时,应当对注册的住所和经营场所的合法性进行审核把关,查验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或者房地产权证件,没有相关证件的,不得核发有关证照;4:出租屋租赁备案管理机构在对房屋出租进行登记备案时,应当查验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或者房地产权证;5:公安机关依照法定职责协助查处违法建设,及时制止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执行公务的违法行为,必要时依法实行交通管制、现场管制,对严重破坏治安秩序的违法行为人依法予以带离现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实施处罚。

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1:自来水、电力、燃气、电信、有线电视、电梯等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为没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的建设工程项目提供临时性或者永久性服务;2:建设工程设计单位不得为没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出具正式的设计施工图纸;3:建筑施工单位和个人、工程监理单位不得承建或者监理没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4:出售预拌混凝土的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向没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出售预拌混凝土。5:本市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对违法建设及其查处情况的舆论监督。

只有各部门各司其职、共同管理,把好规划“龙头”,变“部门管”

/ 12

为“共同管”,变“独奏”为“交响乐”,才能确保执法成效,维护法律尊严。

2、坚持分类处置,突出整治重点。违法建设不管是建成的,还是在建的,全部通过扎实细致的调查摸底。充分掌握违法建设是属于需求型还是投资型,是控规之前还是之后,是普通还是性质恶劣,是普通群众还是党员干部的等实际情况,根据不同情况,按照先易后难、先官后民、先街后村、先单位后个人的方式分类处理,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特别是对群众反映强烈、体量大、严重影响安全和规划,已列入强拆对象的要依法坚决拆除,绝不姑息;对有黑恶势力参与的要坚决打击,绝不手软;对隐藏在违法建设背后的国家公职人员,要深挖严惩,决不迁就;对以开发牟利为目的的要严惩重罚,让其无利可图。对已形成的违法建设要明确限定时间、区别对待、分类处理,该拆即拆、该罚即罚,该补办即补办、该没收即没收,坚决杜绝“拆小不拆大、拆民不拆官、拆软不拆硬、拆新不拆旧”等现象发生。

3、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疏堵结合。疏堵结合是政府行政的一贯方针,要十分注重正面疏导。通过加快推进城市规划和农民新村规划编制进度,提高通用图集使用效率,让群众明白哪些情况和区域可以建,哪些则必须控制一律停建,引导群众合理规划建房。同时,政府应及时出台配套政策,认真解决控制地域群众的实际问题,给确需建房、租房的对象明确出路,有效缓解群众建房心切的矛盾心理,在政策到位和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管理机制。

/ 12

4、坚持责任管理,严肃工作纪律。应严厉打击党员干部参与或包庇违法建设行为,从重从快处理,严肃追究责任,违法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要切实落实各级政府尤其是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责任,加强日常巡查、监管并建立长效机制,力求巡紧查密、查早控牢,第一时间发现和制止违法建设行为,杜绝推诿、放任等不良现象。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和纪律追究力度,对因管理失职造成新违建扩散蔓延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及时作出党纪和政纪处理。同时,建议将打击违法建设工作纳入对区政绩考核内容,严格进行考核奖惩。

/ 12

篇2:黄冈市违法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和建议

时间:2011-08-19 15:50:12 来源: 作者:

近年来,随着《招标投标法》的深入贯彻落实,招标人和中标人的行为得到了很大的规范,从源头上预防腐败、保证工程质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出借资质投标和中标工程的转包与违法分包行为却屡禁不止,社会影响极坏。对此,我们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其表现形式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一、挂靠、转包和违法分包现象分析

(一)挂靠。挂靠实际上就是借用或买卖资质。既包括没有资质的个人、单位向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借用资质,又包括低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向高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借用资质以求与建设项目要求相适应,这种行为在法律上被称为“挂靠”。“挂靠”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挂靠人没有从事建筑活动的主体资格,或者虽有从事建筑活动的资格,但不具备与建设项目的要求相适应的资质等级;

2、被挂靠的施工企业具有与建设项目的要求相适应的资质等级证书,但往往缺乏承揽该工程项目的手段和能力;

3、挂靠人向被挂靠的施工企业交纳一定数额的“管理费”,被挂靠的施工企业收取“管理费”后以自己名义对外订立合同以及办理有关手续,但不对实际施工活动实施管理,或者所谓“管理”也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并不承担技术、质量等实质责任。

4、投标人借用或买卖资质进行投标,是为了在招投标过程中进行更好的围标,或为了增大围标成功的概率。

(二)转包。转包是指承包人将所承包工程完全转手给他人承包的行为。转包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承包人将全部建设工程全部转包给一个人;第二种是承包人将全部建设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多人。这两种行为只有形式的不同,并无实质的区别。因此,只要承包人承接工程后存在对所接工程不派出项目管理班子、不进行质量安全进度管理、不依照合同约定承包义务的行为,无论其直接将工程全部转包他人,还是以分包名义将工程肢解后分别转包他人,也无论是否经发包人同意或认可,这种行为都将被认定为转包行为。

(三)违法分包。“违法分包”主要指以下行为:

1、总承包单位将建设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

2、建设工程总承包合同中未有约定,又未经建设单位认可,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部分工程交由其他单位完成;

3、施工总承包单位将建设工程的主体结构的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

4、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行分包。

二、存在的成因

当前,在招投标活动中挂靠、转包和违法分包现象比较突出,严重影响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而且往往涉及商业贿赂,助长腐败现象的蔓延,危害性很大。尽管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究其成因,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

(一)利益驱使,行业竞争激烈。现阶段我国建筑市场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形势,进入建筑市场门槛低,行业利润率较高。如我县目前备案企业共有90家,其中本地企业12家,70%为三级企业,而去年的工程招标额为10多亿元,平均每家企业近千万元。这吸引社会上一些无资质人员、低资质企业蠢蠢欲动。他们因为自身实力不强,无法单凭自己实力参与竞争,往往外借资质或结成联盟进行投标。甚至,个别企业以出借资质为主要收入来源,成了专门投标的“皮包公司”。围标串标现象之所以严重,挂靠是一个重要原因。只要能参与投标就有利可图,使得招投标市场上产生了一批靠借取资质或多方挂靠,专门从事投标而不求中标只求陪标谋利为目的的投标专业户。“如其真招标招来一个假中标人,不如假招标招一个信誉好有实力的真中标人”现象值得深思。

(二)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一是监管合力尚未真正形成。对于工程建设招投标市场的行政监督,许多职能部门都负有相关职责,但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协调机制还没有建立形成,信息闭塞、各自为政,无法及时解决、应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二是标后监管不力。存在重程序轻管理现象,只注重招投标工作过程监督,对中标后的工作疏于管理,尤其对施工合同的履行管理缺位,存在虎头蛇尾的现象。投标人之所以敢进行围标、串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标后,招标人、监理单位和主管部门对现场的管理力度不够,对中标人投标时的承诺和合同约定缺乏跟踪监督,对中标后擅自更换项目部主要人员、转包和违法分包的行为查处不力。

(三)市场主体操作不规范。作为建筑市场的主要参与方,总承包商的信用缺失是导致违法挂靠分包、转包等现象的主要原因。总承包商没有履行合同所规定的各项义务,没有兑现合同中对业主的承诺,将履行合同的义务转移给第三方(可能是低资质或无资质的承包商),自己并不管理项目,而只是通过收取管理费或者转包压价获得经济利益。与总承包企业信用缺失相比,业主单位的信用缺失对建筑市场的影响更大更广。业主出于“关系”或者某种利益的考虑,可能会规避公开招标或虚假招标,而将工程指定发包给无资质或低资质企业或指使中标单位将工程转包或部分分包给无资质或低资质企业,并且直接向内定分包方支付工程款,默许分包方不服从总承包商的管理协调,从而使挂靠、转包和违法分包成为既定事实。

(四)执法不严、惩处不力。由于挂靠、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行为存在隐蔽性,给执法监督带来一定难度,即使查实了有关违法违规行为,一些主管部门在处罚时,因考虑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涉及地方骨干企业时,往往对违规违纪行为查处力度不够,震慑作用不强。因此,在目前有关部门对招投标市场违规违法行为执法不严、惩处不力的环境下,一些市场主体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考虑到违规违法行为所付出的成本远远小于所获得的收益,就以中标为目的不择手段地进行挂靠、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行为。在项目建设中,又依仗项目要赶工程,留下“半拉子工程”,迫使项目业主和管理部门进退两难,作出妥协和让步,致使施工合同无法兑现,既成事实。“招的是一外地大企业,建的却是本地人”。企业的投标工程与其信用状况没有挂钩,这是导致招投标行业缺乏诚信最直接原因,失信的企业受不到惩罚,诚信企业得不到奖励。

三、蕲春在治理投标工作中挂靠、转包和违法分包的一些做法

面对现实情况,蕲春县已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从完善制度、创新办法、转变思想三方面着手,疏堵结合整顿和规范招投标市场秩序,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一)加强建章立制工作,完善管理制度。一是以县政府办名义印发《蕲春县招标投标管理补充规定》,出台了《整顿规范招投标市场十七条措施》、《关于进一步规范招投标工作的若干规定》、《关于建立投标保证金制度的通知》,以及《蕲春县招投标市场诚信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蕲春县工程施工招标投标资格后审暂行办法的通知》、《关于对工程建设项目中标后监督检查的通知》,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二是创办了《蕲春招投标简报》宣传介绍我县招投标动态,印制1200册《招投标及公共资源交易知识问答》发送给各级党政机关、招标人、投标人,使招投标的各方主体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了解违法应负的责任,提高他们认真履行职责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三是通过参加蕲春县人民广播电台 “政风行风热线”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回答群众咨询,受理群众投诉,解决实际问题。四是健全招投标投诉举报制度,对招投标利益关系人的投诉事项,进行认真调查核实,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二)严格招标过程的管理。一是实行备案登记制,严把入口关。进蕲施工企业必须按规定办理登记、备案手续,备案时企业负责人必须当面作出不出借资质、不转包,不违法分包等12项承诺。凡有违规行为的,将按规定扣分并网上公示,记入黑名单,情节严重的清出蕲春招投标市场。二是实行人员身份识别制和其它证件查验制度。明确要求法人授权代理人为在本公司注册的项目经理,并提供向当地税务部门缴纳上社会保障金凭证,同时对参与投标的企业项目经理的真实身份进行身份证识别,对执业资格进行严格的网上审查,在部分大型项目中要求参与投标的法人代表必须亲自到达投标现场参与开标活动。三是采取往来资金转账制。规范投标保证金提交方式,投标保证金采取基本帐户往来转帐方式,必须从投标人注册地基本帐户汇至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投标保证金专用帐户,不得以分公司、办事处或其他机构的名义提交。招标完成后未中标单位的投标保证金退回原帐户,中标单位的工程款也直接转入其备案时所提供的基本账户,严格控制直接拨付现金,以此来进一步限制借用资质。四是变资格预审为“后”审,改变过去工程建设招投标“资格预审”的做法,原则上一律实行“资格后审”,不得提高资质等级要求,不得设置限制性条款,所有符合招标文件规定要求的企业均可参加投标,开放式的竞争最大限度地吸引潜在投标人参与竞争。这样既可以增强投标的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也加强因借出资质要法人到达投标现场,带来的责任和制约,限制他们借出资质。

(三)加强工程中标后的监督管理。对中标的工程,建立了一套长效的监督检查机制,会同纪律监察、行业主管部门重点对300万以上工程采取定期或不定期随机检查形式进行施工现场检查。一是加强施工合同管理。要求招标人和中标企业到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签订合同,蕲春县招投标监督管理局对施工承包合同予以严格审查备案,确保合同与招标结果一致,确保其施工管理班子与招标结果一致;二是严查施工人员到位。项目经理及“五大员”一律实行压证施工,一名项目经理原则上只能负责一个与其等级相适应的工程,不得同时兼管多项工程。在签订施工承包合同前,中标人必须将项目负责人及“五大员”的执业资格证书交县招投标管理办公室暂管,直至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返还。同时加强施工管理班子考核管理,建立中标单位项目经理考勤记录,规定中标单位项目部人员保证每月驻场时间不少于20个工作日,如三次检查均未达到要求,将停止该公司在蕲一至二年投标资格。严禁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更换主要管理人员,切实做到施工人员与中标人员一致,中标人员与备案人员一致。投标文件中的主要管理人员确需更换的,必须经招标人书面同意,并报我办和有关部门批准。三是严查转让或肢解转包中标项目。施工单位必须自行组织完成主体结构施工,不得违法分包。业主单位不得直接指定分包工程承包人。专业工程分包除在施工总承包合同中有约定外,必须经业主单位认可。四是加强对招投标项目资金的监管。工程进度款接受财政监督后直接转入投标人注册地基本帐户,严格控制直接拨付现金,严禁招标人直接向投标人注册地基本帐户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拨付项目资金。

(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行业自律机制。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健全诚信奖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充分发挥信用管理信息系统的舆论监督和市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企业诚信经营,自觉抵制转包和违法分包,通过加强自身综合实力在建筑市场站稳脚跟,营造健康发展的氛围。今年上半年我县通过招标投标违法违规行为信息发布平台,发布了对10家施工企业1家代理公司不良行为记录进行了扣分信息,效果很好。

(五)强化监督手段。建立特邀监督员制度,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从事纪检监察、公检法司工作及新闻媒体人员等为特邀监督员,参与对重大招投标活动的现场监督及重大招标决策,对招投标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深得民心。

四、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制度,提倡合法分包。我国建设主管部门鼓励发展专业工程分包企业和劳务作业分包企业,提倡分包活动进入有形建筑市场公开交易,完善有形建筑市场的分包工程交易功能。建设工程的分包活动必须依法进行。然而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一些工程分包过程仍存在不规范的操作,如分包活动未经业主同意、分包单位不具备相应资质、总承包单位将建筑主体结构分包、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等。这些现象扰乱了正常的分包市场,严重威胁了建设项目的质量和安全。从制度上、机制上和关键环节上预防和减少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违法行为的发生。针对一些明显滞后、已不符合当前实际的工程施工招投标规章制度予以修订完善,彻底改变投标文件中无分包规定,而施工过程中却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招投标管理办法上不歧视分包,强调专业化分包,严厉打击转包和层层分包;在招标文件中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鼓励施工单位提出合理的分包方案;在规章制度上提出相关的转包和违法分包的管理规定和有效的监管机制。

(二)理顺招投标监督管理体系,多部门齐抓共管。建设工程领域的转包和违法分包是导致劣质工程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伴随着腐败,危害他人的生命财产。建议由招标投标管理部门牵头,监察、财政、建设、交通、水利、审计等部门联合组成标后监督小组,小组临时成员由相关工程建设的主管部门组成,如道路建设需加上交通局。招标投标管理部门负责对中标企业投标承诺的跟踪管理,并参与合同造价的监管,牵头查处转包和违法分包行为;监察部门负责对工程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工作的检查监督;建设部门对工程质量、造价进行监管;财政部门对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工程概、预(结)、决算进行审核及资金使用、拨付情况监督;相关工程建设的主管部门在职能范围内对主管的工程建设进行行政监督。

篇3:黄冈市违法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和建议

一、黄冈市存贷比例概况

银行业存贷比指标, 是银行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之比, 此指标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指标, 主要反映是区域经济与银行匹配状况, 同时, 也是地方党委、政府衡量地方经济与银行契合度的主要指标, 银行业存贷比高低, 一方面反映银行业信贷资金资源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也能体现银行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状况。

(一) 辖内银行业存贷比偏低

2012年末, 辖内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1374.52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554.76亿元, 存贷款比例为40.36%, 居全省12个地市州倒数第一名, 低于排名11位的随州市3.85个百分点,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0.26个百分点。

(二) 辖内新增存贷比仍然低

2012年, 辖内银行业当年新增存贷款比例为34.74%, 居全省12个地市州倒数第二名, 高于十堰2.25个百分点, 低于排名10位的孝感5.58个百分点,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4.7个百分点。

(三) 辖内银行存贷比有差距

从2009年以来, 辖内银行业“存贷比”持续徘徊在40%上下, 且与全省平均水平长年有25—30个百分点的差距, 同监管部门要求银行业存贷比监管指标相距34个百分点。

二、存贷比现状原因分析

(一) 银行改革, 释放存贷比空间

从1999年后, 银行业实行大的改革, 国有四家银行实行了股份制改革, 农村信用社实行了法人体制改革, 改革中国家为减轻银行业历史包袱, 对国有商业银行业历史形成不良贷款进行了剥离和核销, 农村信用社通过票据置换不良贷款, 辖内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四次大规模剥离不良贷款93.18亿元, 累计核销不良贷款23.16亿元, 农村信用社通过票据置换不良贷款13.28亿元, 共计处置不良贷款129.62亿元, 由此, 辖内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信贷总量大幅减少, 存贷比由1999年末148.38%到2009年末41.01%, 存贷比下降107.37个百分点。

(二) 存款增长, 制衡存贷比上升

银行业通过改革处置大量不良贷款, 为银行业释放了大量信贷空间, 从辖内银行业2009年末—2012年末信贷投放量情况看, 贷款投放一年比一年增量, 有效支持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三年间贷款投放量平均保持20.5%增长, 但是, 辖内银行业存贷比始终徘徊在40%上下, 长年排序在全省后列, 导致这种现象原因, 主要是辖内银行业存款增幅比较快, 三年间辖内银行业存款增幅平均保持22.59%增长, 高于贷款增幅2.09个百分点, 贷款增长始终落后于存款增长, 制衡辖内银行业存贷比上升。

(三) 经济薄弱, 形成存贷比偏低

黄冈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是历史原因形成的, 因为黄冈是一个农业大市, 长期以来都是以农业为主, 在经济发展大潮中, 地方政府通过大力发展地方传统经济和招商引资, 经济基础环境有所改变, 但仍旧存在规模和行业影响力极小。从当前辖内经济状况看, 规模以上工业, 95%以上为中小企业, 有影响力的工业企业还比较少, 经济重头仍就是农业。导致辖内银行业信贷资金投放长期受到制约, 因为农业吸纳信贷资金只是局部、季节性的, 其需要信贷资金量也是有限的, 工业企业有部分存在产能落后, 技术含量低、粗放经营, 加之企业信用度低、稳定性差、风险度高、管理不规范以及缺少有效的抵押物, 还有的工业企业已成为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发展产业。所以, 造成辖内银行业存贷比长期偏低现象。

(四) 经营管理, 制约存贷比提高

随着银行业改革, 经营权实行法人体制管理, 贷款权限全面上收, 总行对二级分行实行信贷规模控制。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两种规模控制, 一种是“切块式”管理, 省分行将信贷指标分配到市分行, 在月末或年末不得突破。另一种是“招标式”管理, 市分行负责向省分行报项目, 贷款由省分行集中审批。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投放受限制, 如果超过政策预期, 人行就会采取窗口指导、约见谈话等措施进行信贷调控。由于辖内中小企业占比大, 普遍存在抵押担保不足、财务信息失真、信用意识不强等问题, 导致许多企业因此贷不到款, 加之企业申请贷款项目, 传统项目偏多, 高端贷款项目较少, 很难在全省争到更多的信贷份额。

(五) 风险制约, 造成存贷比难提升

由于银行业经营管理权模式改变, 经营管理工作不断规范, 至上而下主要突出经营风险防范和管理。 (1) 实行贷款风险管理。各上级行对下级行不良贷款管理, 实行限额风险控制, 不良贷款不能上升, 一旦不良贷款出现上升, 要及时化解, 不能及时化解, 贷款就会受到严格控制, 有的行出现停贷处罚。 (2) 实行信用等级管理。银行业为加强企业贷款风险管理, 对企业实行了信用等级评级, 银行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达到银行现有信用贷款的评级要求, 很难提供符合银行规定的抵押物种类或足额抵押物, 2012年辖内80%以上企业资质达不到银行授信要求。主要是缺少有效的抵押物, 企业信用度低, 被评为A级以上信用企业占企业总数不到5%。所以, 一方面许多中小企业出现贷款难问题, 另一方面银行业大量的富余资金又找不到出路, 存贷比不升反降。

三、提高辖内存贷比建议

(一) 优化地方经济产业结构

(1)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要通过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信贷结构调整, 以信贷结构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产业结构信息引导, 努力实现宏观信贷政策与地方产业政策的有机融合。 (2) 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推动企业创品牌、创特色、占市场、树形象, 打造产业高地。同时, 银行业要帮助企业树立品牌意识, 支持企业做大市场、做强品牌、做出特色。 (3) 发展优势产业。要立足实际, 依托现有基础, 发挥优势产业, 以现有辖内农业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交通地理优势以及国家发展革命老区的政策优势逐步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 争取上级更多的政策优惠和信贷支持。

(二) 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1) 切实提升企业信用等级, 加大A级以上信用企业培植力度, 帮助企业达到银行授信条件, 培育优质信贷客户。 (2) 积极培育抵押担保市场。建立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 扩充担保风险准备金、资本金, 做大做强担保产业, 提升担保能力。 (3) 搭建企业融资平台。帮助银行业与中小企业建立金融服务平台, 推进银企信贷对接, 引导银行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信贷营销活动。 (4)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认真落实关于对企业、个人办理抵押贷款和金融机构处置抵债资产有关税费的优惠政策, 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最大限度地释放银行信贷总量。

(三) 推进银行信贷产品创新

(1) 探索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和林权抵押贷款, 破解“三农”融资难题, 激活农村金融市场, 促进“三农”经济快速发展。 (2) 创新融资模式。积极试行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等新型融资方式, 选择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融资租赁试点, 积极开展项目融资。 (3) 创新信贷产品。积极引导银行业发展票据融资、理财融资、结算融资等非信贷融资业务;积极探索动产抵押、权利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和关联企业担保等抵押担保工具。 (4) 利用债券市场融资。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 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切实打破当前中小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模式。

(四) 大力发展多样银行机构

在现有银行业机构的同时, 要大力发展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机构, 同时要积极引进实力雄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 以大别山试验区组建相配套的大别山银行等等。

摘要:随着黄冈市经济逐年快速增长, 辖内银行业主要存贷比指标, 难以适应地方经济快速增长需要。本文以黄冈市为例, 探讨辖内银行业存贷比例现状, 加以原因分析, 以解决存贷比偏低问题。

篇4:黄冈市违法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和建议

摘 要:国家各项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改善了中小学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了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但也存在资金设备不足、培训针对性和系统性不够、信息化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可共享本地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深化应用。建议结合当前正在实施的项目,从倾斜政策、资金、设备,加强本地资源建设,加强培训的顶层设计与系统性,重视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等方面加以改进。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1-0071-05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政策。近几年,教育部启动和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云南省历经“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通两平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这些工程的实施,大大推动了云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改善了中小学校信息化环境,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截至2014年7月,云南省完成“校校通”宽带接入的义务教育学校8743所,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47%;建成多媒体教室73442间,占教室总数的41.46%;全省共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4078个,非一师一校点2722个,占67%,一师一校点1356个,占33%[1]。教育信息化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弥补了贫困、边远、山区学校信息闭塞、资源短缺、交通不畅的短板。网络和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手段在中小学课堂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可能,为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奠定了物质基础。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基本度过起步阶段,进入初步应用整合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任务还是深化应用[2]。因此,信息化硬件、资源的大量投入,发挥效益成了关键。如何结合教学目标、内容和对象,充分用好设备、资源,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以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均在云南省129个县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的江川县作为研究区,对于把握云南省县域内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中小学校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对策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调研设计

报告以2012~2014年江川县教育事业统计数据为数据源,结合问卷、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在综合分析了李帅军(2007)[3]、张豪锋/张水潮等(2008)[4]、蔡亲鹏/增毅/马生全(2008)[5]等学者提出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实际,课题组确定从五个维度设计问卷:即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应用、教师培养与技能。问卷范围涉及5所学校,其中农村小学、镇区小学各1所,乡镇初中、镇区初中各1所,高中1所。问卷对象包括校领导、一线教师、3~6年级小学生、1~3年级初中生和1~3年级高中生。问卷过程同时对县级教研员、校领导和一线教师进行访谈。共发放校领导问卷25份,回收有效问卷24份,回收率为96%;发放教师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4份,回收率为96%;发放学生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回收率为100%。从问卷对象来看,校领导以男性居多,占70.83%;年龄集中于35~50岁之间,占75%;以本科和大专学历为主,其中本科学历校领导占75%,大专学历占20.83%;所有参加问卷的校领导都承担了教学任务。而一线教师中女性偏多,占65.7%;各年龄段分布较为分散,从25岁以下到50岁以上都有,其中25岁以下教师占8.4%,25~45岁之间教师占57.3%,45~50岁之间教师占25.2%;大部分教龄较长,教龄15年以上的占53.1%,10-15年的占25.2%;学历都在大专以上,其中大学本科学历占65.3%;参加问卷的教师承担了各个学科的教学任务,其中小学教师来自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信息技术等9个学科,中学教师来自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生物等12个学科。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1.成就与进展

经过近几年发展,江川县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取得了一定成就。

一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校联网率高。截至2014年12月,全县96.3%的小学、93.3%的初中和所有高中通过拨号、ADSL、光纤、无线等方式,已实现互联网接入。(2)2012~2014年间硬件设备数量不断增大。全县中学生机比从2012年的17.08:1提高至2014年的12.78:1,拥有的电子白板数从2012年的157块增加到2014年的238块;小学生机比从2012年的25.75:1提高至2014年的21.26:1,拥有的电子白板总数从2012年的52块增加至2014年的156块。(3)交互式电子白板、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的使用频率较高。问卷结果显示,选择 “使用频率较低”的教师比例不到11.6%。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交互式电子白板,认为“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师占75.9%;其次是计算机教室,选择 “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师占61.2%;使用频率相对最低的是多媒体教室,选择 “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师占46.6%。

二是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培训力度逐渐增强。江川县接受过信息技术相关培训的专任教师从2012年的1195人次上升到2014年的1375人次。同时,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培训的比例较高。2011年以来,71.5%的教师和62.5%的校领导每年平均至少参加1次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培训。中小学校领导的培训以州市级为主,占45.8%;其次是校本培训,占20.8%;一线教师的培训则以县级为主,占36.8%(表1)。

三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14年底,全县80%以上的小学教师、90%以上的初中教师基本能应用信息技术设备进行常规教学。问卷结果显示,能够熟练使用电子白板、电脑、网络、聊天工具等进行办公或开展教学的教师占59.6%,虽不熟练但能使用信息技术设备开展教学的教师占29.2%。这点也从学生问卷中得到证实。92.3%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时经常使用电子白板、课件或多媒体设备”,94.7%的学生认为“老师能够熟练操作电子白板、课件或多媒体设备”。同时70%的校领导认同“大部分校领导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办公、网络交流或查找资源”的观点。在实际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比例最高,达92.4%;其次是备课环节,占76.4%,接下来依次是教研、考试、作业批改环节(图1)。64.58%的教师乐意使用电子白板、多媒体设备等来备课、上课。73%的学生喜欢老师使用电子白板、课件或多媒体设备进行上课。

四是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至2014年底,全县高中、初中和中心小学已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完小和校点也都能同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2014年,全县小学3~6年级每周的信息技术课程课时数基本保持在61节左右;初一、二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平均每周29节,初三平均每周17节;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集中安排在高一,每周4节,而高二、高三均没有信息技术课程。问卷显示,97%的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上过课,54.3%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每天使用计算机在0~1小时的学生占36.7%,1小时以上的学生占27.3%。65.9%的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上网查找资料或进行网络交流。

五是大部分学校制订了教育信息化规划和相关的管理规范,并应用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进行日常管理。问卷结果表明,5所学校都不同程度对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制订管理规范。在日常管理中,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率最高,5所学校都在使用;其次是财务和设备资产管理系统,4所学校在使用;3所学校使用了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有4所学校制订了教育信息化规划。

2.问题与不足

取得成绩同时,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校园网建设滞后、可共享的本地优质教学资源少、现有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需进一步提升、专业师资力量缺乏、学校之间信息化硬件设施不均衡等。

(1)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园网建设滞后

截至2014年底,虽然全县95.8%的中小学已接通互联网,但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建设校园网的学校仅有1所,占义务教育学校数的1.45%。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校园网建设水平远远低于玉溪市和云南省平均水平:小学建网学校比例比玉溪市全市小学平均水平低了12.1个百分点,比全省小学平均水平低了10.4个百分点;初中没有一所学校建设校园网,而玉溪市初中建网学校比例平均水平为34.4%,云南省初中建网学校比例平均水平为38.2%(图2)。

(2)学校之间网络多媒体教室数量不均衡

学校之间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平均覆盖率差距较大,初中好于小学,中心小学好于村完小,初中、小学均远低于玉溪市、云南省平均水平。从图3可以发现:①无论乡村、镇区还是全县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平均覆盖率,初中均高于小学。全县小学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平均覆盖率比初中低18.9个百分点。乡村中小学之间的差距更明显:乡村小学网络多媒体教室的覆盖率比乡村初中低了35.7个百分点。②镇区、乡村学校之间的网络多媒体教室覆盖率也不均衡,镇区小学高出乡村小学11.4个百分点,镇区初中则比乡村初中低19.1个百分点。③小学、初中的网络多媒体教室平均覆盖率,均低于玉溪市全市、云南省全省平均水平。小学比玉溪全市小学平均水平低15.9个百分点,比云南全省小学平均水平低11.2个百分点;初中比玉溪全市初中平均水平低27.7个百分点,比云南全省初中平均水平低21.5个百分点。

(3)信息化设备不足

现有网络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中的一部分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配备,已使用近十年,设备老旧,大部分已不能正常运转。第一轮“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实施配备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等设备,由于数量不足,有些地方将设备配置向初中尤其是农村初中倾斜,有的村完小甚至没有一套设备。此外,由于资金不足,第一轮“薄改计划”招标的有些电子白板设备价格比较低,导致质量不高,售后技术服务跟不上,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因各种问题而不能运转。座谈、访谈时教师普遍反映,有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一年不到就出现操作反应不灵敏、黑屏、投影机不聚焦、影像模糊、灯泡损坏等现象,联系公司售后服务技术人员,要么拖延不维修,要么干脆不接电话,造成设备长期无法使用。问卷显示,25.9%的教师认为已安装的电子白板等设备质量差,35.7%的教师认为硬件设备售后服务跟不上。超过一半的教师认同“多数教师上课时经常担心电子白板、计算机等设备突然出现故障”的观点。

(4)适合本地的教学资源短缺

适合本地教材和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不多,大部分教师需要花大量的精力上网搜索、整合,花费时间多。问卷显示,77.8%的教师使用的教学资源是自己从网络搜索下载后修改的,44.4%的教师自己制作开发,36.1%使用了学校购买的资源。没有形成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个别好的本地教学资源难以共享。“农远工程”提供的教学资源,因教材版本不同、信息化工作人员缺少未及时整理登记、学科教师不会用或不愿意用等原因不能有效应用。部分学校购买的发达地区优质资源,因缺乏必要的加工处理和优化组合,难以“落地生根”,不能生成优质校本资源。问卷表明,53.1%的教师认为缺乏足够的本地好用教学资源。教师目前常用的教学资源以文本资源为主,其中电子教案(含PPT课件)占84.7%,教学设计文档占56.9%,试题试卷库占36.8%,授课与说课视频占29.2%。教师最需要的免费教学资源从最急需至最不急需依次是电子教案(含PPT课件)占77.1%,授课与说课视频占47.9%,微课视频和教学设计文档各占36.8%,非PPT类教学课件占20.8%,其他占0.7%。

(5)教师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教师们在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念、方法、水平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仍处于学习、明白或熟悉阶段。尤其是年龄在45岁以上教师,很难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部分老师还是停留在“黑板+粉笔+教材+嘴”的传统教学模式,“农远工程”和“薄改计划”提供的资源和设备未能有效应用。问卷显示,对于教学应用信息技术,78.5%的教师处于学习、明白或熟悉阶段,处于创新应用阶段的仅占6.9%。教师常用的教育工具或软件以Office办公软件为主,仅有20.8%的教师应用了Flash软件,6.9%的教师应用了学科专用软件。

教师们认为,对于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因素,排第一位的是“缺乏足够的技术培训支持”和“硬件设备不足”,均占60.1%,硬件设备不足,导致一线教师因没有设备练习、使用而放弃信息技术应用。排第二位的是“教师计算机使用技能不足”,占58%。接下来依次是“缺乏足够的本地好用教学资源”、“缺少足够的设计制作和准备时间”、“缺乏足够的指导性支持”(图4)。信息技术应用效果不好,反过来挫伤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降低了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

(6)信息技术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分析2012~2014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高中平均每所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员数为5人,初中为1.83人,小学最少,仅为0.77人。而且从2012~2014年信息化工作人数变化趋势来看,小学每所学校平均拥有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员数还在逐年减少:2012年平均每校0.87人,至2014年平均每校仅为0.57人,年平均降幅为19.06%。初中于2014年也呈现出下降趋势:从2013年的1.88人,减少为2014年的1.80人。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与信息技术专任教师的比例在不断扩大。2012~2014年,小学生与信息技术专任教师的比例在成倍扩大,初中的这个比例在2014年也出现增大趋势(图5)。

四、对策建议

1.政策、设备、资金适当向乡村学校、小学倾斜

根据国家总体部署,2014~2018年实施新一轮的“薄改计划”,云南省将从计算机教室、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教师备课室和数字教育资源共四个方面加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使学校能够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利用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和实现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基于此背景,建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政策、设备、资金向小学尤其是乡村小学倾斜,更加关注农村学校、小学的硬件建设,坚持按需建设的原则,提高互联互通水平,提升网络多媒体教室的覆盖率。在项目招标过程中,加大公司售后服务指标的权重,以保证配备的硬件设备质量,提高公司对硬件、使用培训的售后服务水平。

2.加大资源建设力度,整合各种有效资源

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契机,整合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借助玉溪市信息化建设规划,利用玉溪市建设的玉溪教育云平台,要求全县教师注册该平台,建立考评机制,鼓励教师积极上传教学资源,从而收集本地教师上传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视频案例等资源,建设本地特色教学资源库,突破县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技术力量、资金等瓶颈,同时实现校校间、师师间的资源共享。

3.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加强全体县级教研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指导能力培训,提高县级教研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指导水平,使县级教研员在深入一线课堂,指导一线教师过程中,及时发现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能给予指导;能够指出哪些知识点适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哪些知识点不宜使用,从而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加大校长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一要提高校长的信息意识,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积极争取各方条件;二要提高校长制定信息技术应用规范和评价办法的水平,促进教师从被动逐步发展到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三要提高校长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带动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做好顶层设计,教研、师训、仪器装备室形成合力,邀请部分教师参与,共同制订一年内本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方案,形成通识培训和专项培训。通识培训指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学科教学设计的理念培训;专项培训指针对学科特色开展特色培训,以信息技术解决本学科教学中的重难点为核心,体现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为特色的培训。并使培训更有系统性。

4.重视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

制订相关政策,增设学校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人员岗位,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人员的职称评聘、考核奖励、流动交流等管理制度,建设一支胜任信息化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开发、管理和维护的专业技术队伍。

开展本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比赛活动。每两年全学科或按学科年轮流举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说课、现场授课等比赛活动,评价指标中增大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的权重值,既达到交流、分享目的,又可以积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优秀案例。

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要有长久的发展, 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必须做到“建、管、用”并重,三者相辅相成。硬件建设是前提条件,没有一定的硬件环境,教育信息化就缺少必要的条件;设备管理是基础, 管好设备,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 体现设备的价值;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应用,不应用就失去了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和作用。有效运用是最终的目的, 只有真正使用起来, 才能确保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颖.深化认识 狠抓落实 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在云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场观摩培训会上的讲话[DB/OL].http://www.ynjy.cn/chn201004051544082/article.jsp?articleId=151830221.2014-07.

[2]杨宗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创新— 认识与实践[DB/OL].http://www.ict.edu.cn/news/n2/n20141028_ 19097.shtml,2014-10-28.

[3]李帅军.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2.

[4]张豪锋,张水潮等.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9.

[5]蔡亲鹏,增毅,马生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探讨[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篇5:黄冈市违法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和建议

王和平

一、违章建设现状

我区违法建筑出现大型建设不敢搞,小型搭建屡禁不止、层出不穷的新特点,主要有以下类型:

1、沿街店面及商业小区的违法建设(涉及26户767.1平方米):封闭沿街店面第一层或第二层公共走廊扩大店面,以北海路沿线、太平东路等沿街店面较为典型;在沿街建筑物正立面私搭雨棚,以太平富市商业小区较为典型;③在商住小区的平台或外臵阳台上私建雨棚或简易房,以中通商业街较为典型。

2、住宅小区的违法建建设(涉及260户4460.3平方米):在建筑物正立面或背立面的地面上的违法建筑物以简易房为主;二层以上违法构筑物以防盗网、雨棚为主;③顶层违法建设以简易房、超大雨棚等各类建筑物、构筑物为主。

3、城乡结合部、乡镇集镇、农民新村及交通干道等重点范围内的违法建设(涉及256户11348.52平方米):乡镇集镇道路两侧擅自搭建用于经营;新建、扩建、改建简易房自用或出租;③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乱搭乱建。④历史遗留,建新未拆旧。

二、存在的问题

1、经济利益驱使违法建设屡禁不止。各产权所有者(或承租户)因其经济利益,在繁华路段、商业价值较高地段擅自封闭一层或二层走廊,改变了沿街建筑立面以扩大经营面积。部分小区业主将一层公共走廊和二层共走廊部分用砖墙封闭,在背立面也搭建了很多有柱雨棚。其目的是为增加使用面积(营业面积、辅助用房),从而获得相应经济效益。一些小区内,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吸引购买者,采取默许屋主私自占用公共用地、平台或直接将公共用地、平台的使用权出售给业主,以致小区内的违法建设不断增加。

2、小区功能不完善导致违法建设不断增多。早期建设的小区居住环境硬件设施整体不完善,影响居民生活水平,部分市民多占多用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导致违法建设的不断发生,造成小区内违法建设类型多情况复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部分居民已拥有私家车,而车库少,促使了一部分人千方百计插空搭建车库。早期的小区没有结构层,而杂物间有的已漏雨进风,破损不堪,因危房维修手续难以批准,为改善居住条件,进行原地维修或私自翻建,也属无奈之举。

3、农村地区监管薄弱导致违法建设遍地开花。随着外来人口的涌入,房屋出租价格较高,形成的租房热,催生了居民的违建热。在农民新村和城乡结合部等监管力量薄弱的地方,市民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便利用房前屋后乱搭建牟利,有的甚者将杂物房、单车房改建后出租。在农民新村建成后,部分农民甚至认为在自己的使用的土地上、旧房基础上建设并不违法,因而随心所欲,擅自进行违法建设。在村庄随意搭建简易构筑物,用于堆放杂物,或作为厕所、牲畜用房。部分村民自身法律意识淡薄,不经批准就拆旧余房后进行翻建、扩建。

4、拆违控违执法力量相对薄弱。从2010年开始,区委、区政府成立了拆违办,负责城区范围内违章建筑的摸底查处工作,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违法建设的蔓延趋势。办公室设立在区城管执法局,从城管、规划、建设、国土、房管抽调人员集中办公,现在其他单位抽调人员都已抽回,拆违办实际上仅由城管执法局一家坚守,因此拆违工作主要是由区城管执法大队承担,限于架构、经费、人员等方面的原因(正式在编人员仅有13人,还要负责日常市容管理和建筑工地文明施工管理),城管执法大队陷于孤军作战的境地,难以从根本上杜绝中心城区违法建设的产生。

5、管理部门及责任主体不明确。黄山区范围内的违法建设按照有关部门职能职责分别由规划、城管执法局、国土局、房管局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依法查处,但目前相关职能部门一股脑将中心城区的所有违章建设全部移送至区城管执法局,造成我局被动应对,疲于奔命。

三、相关建议对策

1、明确部门职责,加强部门协作。拆违控违工作要坚持属地管理、部门协同、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原则。规划、国土、建设、房管、街道(乡镇)等部门要从各个环节入手查处违法建设,切实履行各自监管职责,形成拆违控违合力。

2、完善拆违控违长效机制。①完善发现机制。要将全区各基层干部自查和规划、国土、房管、街道(乡镇)及拆违办巡查相结合,通过高密度、高频率的检查,将违法建设遏止在萌芽状态。②完善查处机制。要把日常性的拆违行动与开展集中专项行动相结合,街道(乡镇)范围内的违法建设,一经发现,即由区拆违办“一票三传”(分管副区长、区拆违办、违章建设所在街道乡镇各一份违法建设告知拆除通知书),限时办结、督查问效,由所在街道(乡镇)组织拆除。③完善责任机制。区政府与街道(乡镇)、区直单位层层签订责任状,将拆违控违工作纳入街道(乡镇)、区直单位岗位目标考核,实施“一票否决”。同时,做到控建拆违工作与干部的任用挂钩,与下拨经费挂钩。把拆违控违工作责任落实在基层,实现拆违控违工作权、责、利相统一。

篇6:黄冈市违法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铁路建设,人才,分析,对策建议

铁路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旺盛的铁路建设行业类管理和技术类人才需求。据有关人力资源部门统计和预测:在“十一五”期间, 全国铁路建设系统人才需求量约为50万人, 其中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约为36万人。本文通过以某铁路集团公司为例, 来探讨铁路建设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对策。

1 企业人才队伍情况的现状分析

1.1 企业概述

某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国有铁路建筑施工企业, 主要从事铁路、公路、房屋建筑、市政公用设施、城市轨道交通、桥梁隧道、大型土石方、铁路铺架、通信、信号、电气化等国内外大型工程项目的施工, 年施工生产能力上百亿。

1.2 企业人才队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2.1 专业人才总量小, 中、高层次人才奇缺

集团公司现有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仅3077人, 其中副高级以上的仅129人, 中级973人, 初级1975人。所以集团公司专业人才总量不足, 这就凸显了行业发展迅猛而人才急剧短缺的矛盾, 严重制约着公司生产经营规模的快速扩张。

1.2.2 年龄老化, 高级专业人才后继乏人

预测近五年一半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要退休, 而近5年理论上符合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约有570多人, 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8.5%。而且具有中级职称、年龄在30至45岁的专业技术人员仅有580多人, 后继乏人现象日趋明显。

1.2.3 人才的专业结构不合理, 工程经济复合型人才

愈发不足

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较少, 经济管理人员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9.6%, 其中高级职称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0.16%。

1.2.4 人才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学历偏低

一方面表现在学历上函授业余的多, 科班出身的少。在3077名专业技术人员中, 本科学历人员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22.7%, 但真正科班出身的正规国民教育毕业本科学历的仅占15%左右。

1.2.5 人才流失和浪费现象并存

一方面, 人才大量流失, 且流失的大多数是施工生产管理和技术骨干。另一方面, 人才闲置、学非所用, 用非所长的现象普遍存在, 人才的潜能远没有得到发挥。

2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2.1 人才资源的来源先天不足

一是经历50余年发展历程的大型铁路建设企业, 由于受当时条件所限, 招收和录用的人员除少量是国家统分统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和部队转业军人外, 大都来自农村, 文化水平及劳动技能普遍低下。二是铁路建设企业艰苦的环境及工作地点流动变化性大, 客观上也较难吸引到大量的中高层次的人才。

2.2 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铁路建设企业的经营者没有认识到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并不是部门名称的简单更换。实际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是对传统人事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没有把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提到企业发展和规划的战略高度上加以重视。

2.3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部门功能缺位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水平上, 没有上升到对人力资源的咨询、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等管理层次上。企业未能建立起科学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有效的人才开发与利用、人才激励和考核机制。

2.4 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

大多数铁路建设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力功能未能很好地挖掘出来。员工在日常岗位中对企业未来缺乏归属感, 缺失工作动力。使铁路建设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

3 对策建议

结合上述分析, 可以看到, 国有企业有些制度缺失如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 必须通过国家宏观政策和国企改革的深化加以解决, 企业自身还是有很多方面值得改革、改善和改进, 还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活力。

3.1 以人为本, 把人才工作切实提高到战略位置

一是要从组织上加以重视。就是要建立由主要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领导小组, 把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纳到入到企业管理的流程。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同时制定人才的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配置与管理方面的总体规划。二是要从研究和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上加以保证。在对企业原有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文件、措施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 从战略高度, 研究和制定出符合本企业科学发展观和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三要从制度执行的流程上加以保证。把人才的招聘和引进、人才的提拔和任用、人才的培训和开发、人才的考核评估及信息反馈等制度流程化, 并注意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正真实现管人靠制度, 用人靠机制的良性循环。

3.2 增强服务意识, 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只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才能逐步构建一支合理优秀而稳定的人才队伍, 为企业的持续、稳健发展提供强劲的人才保障。这就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首先必须更新观念, 充分认识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长期性、动态性、战略性。

3.3 运用现代管理手段, 做好人才的内培外引

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结合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对现有人力资源的组成、分布等信息进行全面综合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确定出待开发、培养以及急需引进的人才数量, 并按照管理权限明确管理范围。对存量人才, 通过人才自身的不断学习和企业有针对性的培训, 不断提升现有人才的素质, 把人才的自我价值实现同企业目标的实现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盘活人才资源, 最大限度的避免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改善人才结构。对企业急需引进的人才要制定优惠政策, 采取特事特办、急事急办, 认真解决好被引进人才的落户、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3.4 运用激励, 畅通人才发展的内部晋升通道

在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选人用人机制的基础上, 为各类人才职业发展构建畅通的晋升通道。在构建人才的晋升通道时, 要充分考虑人才能力和贡献的差别化, 同时还必须获得与其相匹配的薪酬体系的支持, 对同一岗位要制定和实行“纵向不同级别, 横向不同等别”的薪资水平, 充分考虑知识、技能、信息、资源这些要素对企业的贡献, 兼顾内外公平。除此之外, 还要针对不同类别人才建立相应的科学考核评估体系, 根据考核结果, 建立能者上、劣者下的内部竞争机制, 使得真正优秀的人才能及时获得相应的晋升, 在各自的岗位得以充分的发展, 最大限度的激励人才为企业持续稳定地服务, 实现企业和个人利益的“双赢”。

3.5 努力营造积极的企业文化

注重用企业发展目标、共同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及公平、公正、公开的内部环境等来营造积极的企业文化的氛围。倡导忠诚理念, 增强团队意识。通过开展评优创先、宣扬典型及创建学习型企业等活动, 在企业内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

4 结论

总之, 铁路建设企业人才资源的缺乏难题并非偶然形成, 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彻底解决, 既要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更需要企业实施科学有效的内部变革, 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只有在充分做好人才和劳动力市场调查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才管理体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才考核评估体系, 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促使冗员分流, 使人才资源真正成为本企业的第一资源。

参考文献

[1]《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江西人民出版社

[2]《人力资源管理 (第三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4]卫平:《国有大型企业如何开展员工职业生涯管理》,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年3月

上一篇:暑假三日游叙事作文下一篇:现场观摩会书记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