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

2024-06-22

田野调查(精选6篇)

篇1:田野调查

附件一

一、预期工作进度

2012年7月:

前期问卷,设备和出行物资的准备。(500份问卷)

2012年8-9月:

实地田野调查,资料收集,问卷发放并进行相关信息汇总。

2012年10-12月:

对田野调查得到的资料系统整理,问卷数据统计。

2013年3-4月:

得出项目前期论证结论。

2013年6-7月:

项目结题,报告,答辩和资料成果汇编。

二、注意事项

1.调研过程中尊重少数民族习惯。

2.成员要有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保证自身安全。

3.加强和当地社会组织沟通交流,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4.保护好田野工作中收集到的资料,本着认真、客观的原则记录和整理资料。5.在活动中将尽量减少和节约费用。

三、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设计容量为500份,首先甄别是否为当地居民或者外地人(包括在当地居住不满一年的人群),调查对象按年龄段分为青年,中年和老年人,涵盖各个阶层的受访群体,并有针对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相关设问,在问题设计上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以提高问卷的有效性。若与被访问者有语言交流障碍,将会用录音的形式记录访问内容并做出翻译。问卷数据分析将使用SPSS工具。附件二

调 查 问 卷

1.请问您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包括在当地居住不满一年)? a.本地人 b.在当地居住一年以上 2.请问您的年龄是 ?

a.10-20岁 b.20-40 岁 c.40-60岁 d.60岁以上 3.请问您的职业是?

a.务农 b.学生 c.个体商人 d.乡镇部门工作人员 e.民间艺人 f.其他

4.请问您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吗?

a.十分清楚 b.听说过 c.不清楚(愿意了解)d.不清楚(不愿意了解)5.请问您认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下面哪些形式(多选)

a.口头传统,包括民间文学 b.传统表演艺术 c.民俗活动、仪式、节庆 d.传统手工艺技能 e.传统知识和实践经验 f.活动场所 g.其他 6.请问您参与过当地政府或其他组织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吗? a.没有参与 b.参与过 c.参与过,本身就是传承人 d.以后会参与 7.请问您认为彝族 “火把节”属于下面哪种类型?

a.普通节庆 b.传统表演 c.传统仪式 d.宗教活动 8.请问您认为“毕摩文化”对彝族来说重要吗? a.十分重要 b.重要 c.一般 d.不重要 9.请问您认为“毕摩文化”对彝族来说的重要性是?

a.彝族的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b.有利于维护民族内部团结 c.其他 10.请问您认为如果成为一个“毕摩文化”传承人最主要的原因是?

a.兴趣 b.天赋 c.政府补贴 d.家族传统 e.其他 11.请问您认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a.兴趣 b.天赋 c.家族传统 d.其他 12.请问您认为对类似“火把节”、“毕摩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必要吗?

a.有必要 b.没有必要 c.不关心

13.请问您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您来说重要吗? a.十分重要 b.重要 c.一般 d.不重要

14.请问您认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多选)

a.政府的责任 b.社会组织的责任

c.企业的责任 d.个人的责任 e.其他

15.通过我们的访问和讲解请问您现在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情况是?

a.十分清楚 b.基本清楚,能辨别部分 c.还是不清楚

16.请问您认为还有哪些措施能有效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17.请问您身边还有应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吗?如果有请您详细说明

篇2:田野调查

郭建斌 2010年12月日7日

近年来,一直想编写一个关于媒介研究的田野调查手册,因为在人类学界,已经有几个这方面的很好的手册,如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编订的notes and queries on anthropology(1874-1951年),中国学者汪宁生的《文化人类学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1996年)等,但是由于很多想法并不成熟,不敢轻易动手。因为本周让研究生读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那本手册的中译本(周云水等,2009),为了讲这次课,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我逼着自己动手写了这样一个提纲。因为是临时写就的,肯定有很多的问题,我的想法是拿出这样一个提纲来让研究生批判,因为时间关系,只有少数几个学生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为了更为广泛地听取大家的意见,我把这个“手册”贴在这里。欢迎各位有兴趣的看官留下宝贵的意见。

一、媒介的种类

虽然我们说这样的研究所针对的是与人类使用媒介有关的社会活动,但是在一开始,我们还是需要对这里所说的媒介做一个大致的范围限定。自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媒介,包括了传播研究中通常涉及的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也包括被纳入“新媒体”范畴的手机、网络(具体包括博客、播客、tiwtter/facebook等等)等,这些媒体的具体形态十分繁多,无法一一列举,我们的想法是所有那些与那些与新的技术手段为基础的人们用于传播、交流的各种具体方式,都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媒体的范畴,同时也包括这些新的技术手段与所谓“传统”媒体融合之后所形成的那些具体形态。

在对于上述媒体的研究中,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还可以关注一些可能被忽视的具体形态,如过去使用的录像机,现在所使用的VD等,这方面在以往的人类学研究中,已经被一些人类学家所关注,如美国人类学家在对加拿大和澳洲土著的研究中所关注到的indigenous media,Jenny Chio在对中国西南农村的研究中所提出的village media,这些不同的名称其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当地人利用现代传播技术来表现自己的文化或生活,只不过前者主要是由国家或相关组织为当地人提供某种传播技术手段,而后者则完全是当地人自发地运用一些传播技术手段。

除了以上这些以外,也有人类学家曾经对录音机(包括录音磁带)等进行过研究(xxx),在中国的农村,较之1980年代,这类东西已经不那么的普及,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是那些受到城市里的流行趋势影响的MP3/MP4/PM5等等,这些东西同样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媒介的范畴(这些研究并不仅限于农村,也包括城市)。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日益普及,这样一些音频、视频播放已经被装进汽车、摩托车内,这样一些流动的空间内的那些具体的媒介形态,也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范畴。

除了上述这样一些外来的传媒媒介之外,我们还需要关注那些本地人自己发明的传播媒介或传播方式,这方面的情况,在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编订的《人类学的询问与记录》(notes and queries on anthropology)也有较为详尽的说明(p192-193),在这里不在详述。因此,以上所说的媒介,所涉及的具体种类是十分繁杂的,从这样一些具体技术或产品的来源上,我们可以把它们暂时分为外来的与本土的两种类型。就以往的媒介研究中,我们对于外来的媒介的使用关注得较多,而对于本土的媒介形态,似乎关注不够,因此在这里才做了这样的区分。划分媒介的类型不是我们这样一个调查手册的本意,但是我们认为这样的一种划分可以拓展我们对于媒介的理解的视野,并在实地调查中去拓展媒介的具体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把我们的关注点落到对那些具体媒介形态的使用上。

二、针对媒介的调查

如前所述,因为具体的媒介形态十分复杂,因此在这里我们也无法对每一种具体的媒介形态的调查方法做一一的介绍,因此,我们在这里只是以某些目前较为常见的媒介形态为例(这也因为我们在对这些具体的媒介研究的一些经验),具体介绍对这些媒介进行研究时的一些具体方法,然后,我们将从一般意义上的媒介研究出发,给出一些一般性的指导意见。1.电视

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由于电视机的广泛普及,很多问题似乎不会去想和问。说到电视,我们通常会想到的是电视里所播放的节目,而忽略了其他的更多的东西。沿着这样的思路,说到电视研究,我们的思路就自然而然地指向了节目及其影响方面,这也就是传播学中所说的“效果研究”。其实,就人类学的电视研究来说,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在以往对一些农村地区的电视研究中,有研究者问过这样的一些问题:电视机从哪里来?谁在看?在哪里看?怎么看?看什么?等等(郭建斌,2005)。除了这样一些问题之外,在一个一般的城市家庭中,我们也可以问这样的问题:电视机摆在哪里?它在整个家庭空间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个家庭换了多少台电视机?不同时期电视机的摆放位置和电视机柜等又有怎样的不同?甚至还可以去访问一些生产电视机柜的人,了解不同时期专门摆放电视机的柜子的变化。当然如果你对电视机本身感兴趣,也可以去找一些设计、生产者,从生产技术的角度来考察电视机生产技术方面的变化。这样一些内容与电视节目本身均没有关系,但是这些问题对于电视的研究,同样是有意义的。

如果从内容方面来考察,一般来说,通常就是生产、传输和观看三个环节。如果你觉得一时无法弄清一个大的电视台的完整的情况,你可以选择一个小的电视台,只要这个电视台有自己制作的节目,你就可以针对他们所生产的节目了解他们的内容生产情况。或者说,你可以从某个大的电视台的某类或某个具体的节目入手,来深入了解这类或个节目的具体的生产情况。这当然要能够参与到这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除了观察之外,还要对有关的人员做一些访问。

传输虽然只是一个技术活,但是在整个传输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情况也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那些制作电视节目内容的人,也通常对这方面的情况没有太大兴趣,似乎这方面的工作过于的单调且没有创造性。但是因为这个环节是整个电视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在我们的研究中也不应该忽略它的存在。在电视还未使用卫星来传输信号的时候,电视节目制作、播出后是通过交通工具把录像带送到其他地方播出。在使用卫星传输电视信号的早期,很多地方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差转台,在那个时期,差转台的数量,也成了一个重要的统计指标。在使用卫星传输电视信号之后,有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这样的技术变革也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对于电视信号的接收,目前有的地方使用的是地面卫星接收天线(俗称“锅盖”),有的地方是通过有线电视接收电视信号,在有线电视信号中,也有各种各样的数据包,根据不同的需要来购买。这样的一些技术活其实并非仅有技术方面的意义,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一些技术变革放到一个更为宽泛的社会背景下来看,其技术的社会意义也就自然地彰显出来了,并且在这样的一些技术环节中,还存在着较为激烈的控制与反控制的问题,比如说那些所谓的“非法”的地面卫星接收装置,比如说现在的卫星信号(中星九号)的不断升级,等等。还比如说国家与国家之间对电视信号的控制与反控制的问题,等等。

对于电视观看的研究,其实是以往的媒介人类学以及文化研究重点关注的方面。对于具体的观看场景中的观察,肯定是最为重要的,这包括是一些什么人在看?是自家人,还是有邻居或亲戚来一起看?他们的座次是随意的还是有着某种特殊的安排?电视里播放的内容是什么?他们在看的过程中是否还在做其他的事情?他们是否会就电视节目中的内容进行议论?是如何议论的?谁在掌握着遥控器?他如何使用遥控器?在看电视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其他的什么事情?等等,这样,都是对一个具体的观看场景中的观察中通常会注意到的方面。

其实,要考察电视对于人们生活的意义,仅仅停留在那些具体的观看场景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他们不看电视的时候是否会就曾经看过的某些电视节目进行议论,为什么他们会在这个时候议论电视节目中的那些内容?他们是如何议论的?这样的一些议论对于他们的生活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

从以上这些内容来看,即便只是针对电视这样一种媒介,可以考察的方面是很多的。对于某一项具体的研究来说,我们很难对上述所有的方面都进行深入的调查,对于某个具体的课题,只能选择某个具体的方面来入手。即便如此,对于其他方面,虽然没有十分深入的了解,但是也需要尽可能地掌握一些资料。

这样的一种思路,对于报纸、广播、电影、互联网等媒介的研究,也有相似的地方。

2.电影

以往对于电影的研究,关注的最多的是电影文本,但是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同样可以把研究的面拓得很宽。上面所说到的对于电视研究的那样一个思路,也可以应用到对于电影的研究中。但是由于这两种媒介本身做存在的一些差异,在具体的研究、观察上,也会有很多的不同,因此,在这里,我主要从两者的区别方面来谈。

一般来说,电影生产的环节似乎要比电视复杂得多,这就给研究电影的生产带来的很大的困难,但是也正因为这一点,电影的生产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研究的空间。如果有条件,你当然可以对某个电影复杂的生产过程进行完整的考察,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你也可以从生产环节中某个你能够掌控的方面来入手。曾经有研究者对纪录片《德拉姆》的拍摄过程中的摄影机(包括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互视问题进行过研究(张静红,2007),我认为这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选择。

在采用数字传输之前,电影的发行是通过各种交通工具运输拷贝,并且有专门的电影发行部门,如同以往很多报纸是通过邮局来发行的。

与电视不同,电影放映的技术门槛较高,需要由专业人员来完成,电影放映员也是研究电影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尤其是在那些农村地区,电影放映员要经常到不同的村子放电影,在有些当地人不懂电影中的语言的地方,电影放映员在放映过程中还要对影片内容进行翻译。这方面的情况,均要具体询问。

和电视不同,看电影通常还有专门的场所,有些地方有电影院,有些地方是露天电影。电影院是一个地方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值得进行深入研究(朱蕾,潘忠党,1999)。即便对于那些中小城市,从电影院的变迁也是考察当地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的窗口(蒋俊佩,forthcoming)。一般来说,因为看电影的人较多,对于电影的观看场景的观察要比看电视复杂得多,但是这也并非是说这样的观察不可能完成,你可以置身一个具体的放映场景中,对整个观影环境以及某些你能够观察到的具体情境进行观察。若有可能,尽可能对观众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描述,如性别、年龄等,若有可能,了解更加详细的情况。

对于电影的研究,我们还可以做一种时间跨度更大的考察,比如说那些10几年前或几十年前看过的电影给这些人留下的什么样的记忆,他们如何回忆以前看电影的各种各样的经历。这样一种从社会或集体记忆的角度对于电影的研究,也是非常有趣的。

3.手机

对于手机的研究,同样可以从生产到消费的流程来考察,即可以关注手机生产的技术革新方面,如“山寨机”的生产,等,也可以对生产手机的工厂进行考察。这方面,有些类似的研究是值得参考的(潘毅,2008)。

手机的流通环节,可以考察各种手机销售店。那些从大城市到小城市的各种各样的手机“卖场”都值得去考察。各种手机“卖场”在不同的城市中都具有极高的表征意义。

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对不同的手机信号的发布公司进行研究。虽然这方面更多地会涉及商业方面的竞争,但同样可以进行关注。

关于手机使用方面的情况,由于手机本身的私人性,其使用对象相对比较具体,当然这方面的情况也十分复杂。如他/她所使用的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手机?是如何得到的?他/她经常使用手机的哪些功能?各种功能的具体使用情况怎样?他/她用手机主要联系一些什么样的人?大致的花费情况怎样?等等。

对于有些农村地区,还有一个是手机信号方面的问题,手机信号来自什么地方?具体情况如何?也可以进行关注。

4.木刻

这是一种当地人自己发明的媒介,这种媒介的情况和那些外来的媒介情况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这里简单介绍一种。

现在很多地方已经见不到这种媒介了,但至少在有些博物馆,还可以看到这样的东西。或者说还有些地方传统文化的掌握者还知道这些东西。既然如此,在田野作业中,我们还是可以去研究这种媒介。

对于这种媒介的研究,自然不能使用以上对于电视、电影、手机的研究方法,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这种媒介存在于哪个时期,用来干什么?怎么做?如何用等等这样一些问题。当然,我们还可对这种东西的消失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解。

其实,在现在的博物馆中可以看到很多东西,都属于我们这些所说的媒介的范畴,如青铜器或陶器上的图形或文字,鼓或号角,碑文等等。从媒介研究的角度出发,我们重点关注的是这些东西的传播价值方面。

5.对于那些经由生产和流通换届的媒介,通常可以按流程来进行考察,如:(1)生产(2)分配(3)交换(4)消费

6.对于那些地方性媒介,可以从具体的使用情况来考察,如:(1)什么样的媒介?(2)怎么用?(3)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三、与媒介相关的社会背景

虽然我们的关注点是媒介,但是我们并不希望仅仅盯着媒介而不关注其他的方面。在我们看来,媒介只是我们考察的一个切入点,或者说这里所说的媒介研究只是从媒介这样一个具体的方面入手,我们最终要考察的其实是当地人的社会生活。因此,这里所说的媒介研究准确的来说是从媒介的视角入手,从一个侧面对当地人社会生活做出一种解释。只所以做这样的强调,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在这里所使用的只是人类学的方法或理论取向,通过这样一种方法和取向,我们希望能够从传播的角度独立地提出一些研究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做出一种不同于以往那些现有学科的研究不同的回答。在我们看来,这本身也是丰富人类理论知识的一种合理的路径。

既然如此,从广义上来说,以往人类学研究中所关注的那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背景的范畴。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在这里也就没有讲这方面问题的必要了,因为在现有的那些各种各样的人类学研究手册中,几乎都已经多次说过了。

但是在我们看来,情况并非如此简单,这样简单地把“媒介”加“人类学研究”的做法也违背了我们编写这样一个调查手册的本意。在这里,我们要从那些与媒介紧密相关的社会生活方面的入手,来讲述那些相关的社会背景。1.社会背景(从制度到日常生活)

(1)社会制度:这并非是要把整个社会制度的全面、详细的考察,只是说在我们对于媒介的研究中,需要关注与某种媒介相关的制度环境,如研究中国农村电视,不能不关注“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研究中国农村电影,不能不关注“2131工程”,等等。无论我们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那个环节进行考察,这些相关的制度背景都是必须的。

(2)日常生活:媒介研究,说到底还是对人的研究,但是一说到媒介研究,我们往往会更多地关注与媒介直接关联的那些内容,而忽略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因此在媒介研究中,我们也强调要对所研究的那些人的日常生活情况给予更多的关注。这包括个人及其家庭背景、经济来源、居住环境、生活规律、生产生活情况等。这方面的有些具体内容,也可以见相关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手册。

2.媒介环境(包括交通):即便我们在调查之前已经确定了以某种媒介作为我们的重点关注对象,我们同样需要对其他媒介的情况进行关注。在很多农村地区进行媒介研究,我们认为交通是一个重要方面,除了其他媒介之外,道路和交通方面的情况是我们认为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3.具体的生产、交换、流通、消费情景

4.社会交往

参考文献:

英国皇家人类学会 编订《人类学的询问与记录》(周云水,许韶明,谭青松译),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

朱蕾,潘忠党,《改革时代的时间竞赛与时间象征:变化中的中国都市影院考察》,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e Studies, 2(1),33-57,1999.郭建斌,《独乡电视:现代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日常生活》,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张静红,《田野合作中的互视——怒江茶马古道上的一次影视记录分析》,郭建斌主编,《文化适应于传播》,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0-198页。

篇3:田野调查

笔者首先考察到“跳加官”的表演方式已然发生了改变。过去,“跳加官”有两种不同的演出方式,分别为正剧演出前和穿插于正剧演出中,“给人加官的戏一是在戏班到一地演出第一场戏时上演,二是当地豪绅显贵看戏时上演,在开演前或演出中间上演。”又如《中国戏曲志·广西卷》“演出习俗”条[3]:

开台演出前,要跳“女加官”,向主家和看戏的官绅、商贾祝福恭贺。“女加官”系由班中主要旦脚浓妆艳服,舞扇花,挥方巾,舞步登场。亮相后,作整装、洒水、扫地、抹桌、挂画舞蹈。舞毕,以“某某大人加官晋级”;“某某夫人富贵荣华”,“某某商号财源广进”,“某某老爷富贵双全。”等条幅,走向台口和左、右台角,向观众展示,躬身行礼。顿时,鼓乐齐鸣,表演舞蹈者舞步入场。受提名者赠送“红包”,放鞭炮答谢(也有赠送题字的镜匾或绸匾)。接着,班主或检场师傅,以司仪身份,手捧封包、礼品,伴随跳加官演员出场谢赏。旦角将礼品向观众一一亮出,每亮一件,司仪即向赠礼人高喊“某某调子班全体同人向某某大人谢赏。恭祝大人吉星高照,步步高升”……有时在正戏演出中,如有观众赠礼上台,亦须临时穿插跳“加官”。

此次“妈祖文化艺术节”中表演的跳加官只作为开场例戏见于正剧演出前,具体表演过程如下 :

演员头戴官帽,脸戴加官面具,身著大红蟒袍,手中并不执笏,在有节奏的伴奏中以鹤步徐徐步入舞台,背对观众朝前方躬身一拜,后转身面对观众并走向前至舞台左边,右手抚鬚,稍稍抬头朝天看,伸出右手食指朝天上指,寓意“指日高升”,再伸出左手抚鬚并伸出食指朝天上指,接着再次伸出右手重复同样的动作 ;然后以右手作写字状,点点头,抚掌连拍三下,此时节奏开始加快,演员转身步至舞台后方中央,弯腰拿起写着“财源广进”的竖条幅,面向观众展示,展示后招手示意另一演员走出来接过条幅,立于舞台上 ;如此再三,共展出三张条幅,分别写着“财源广进”、“万事胜意”和“一帆风顺”,待最后一个演员将条幅展出后,加官抚掌连拍数下以示欢喜,挥手示意举着条幅的三位演员退下,待他们退下后,加官再随之退下。整个表演过程仅五分钟左右。“跳加官”之后的表演则是《仙姬送子》,然后是正剧开演,正剧开演过程中并未见插演加官戏。这一次的“跳加官”演出不再刻意为某某人物表演或是高声大喊“给某某先生加官”。

过去专为某人表演的“跳加官”不仅可以穿插于正剧中,也可置于正戏演出前,这就不担心会破坏正剧演出而又能讨好某观众赢得额外的赏钱了。既然如此,受邀在沙头村表演的梧州粤剧团完全可以选择在开场时的“跳加官”里附上从前“某某大人加官晋级”的戏码,然而这一情况并未出现,我们可以以此推断出专为某观众加演“跳加官”的演出方式似乎正在,或者说已经被摒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之外。

第二,“跳加官”的宗教功能已然淡化。得以延续数百年,久演不衰,“跳加官”的身上向来具备有较为浓厚的宗教色彩,“庙会戏‘跳加官’,是表示对神的敬意……演员在神像前专门为神跳‘加官’,成为祀神仪典的一部分。”[4]同时,“跳加官”还具有很强烈的“加官进爵”的祈福功能。打开《中国戏曲志》诸卷,关于“跳加官”的条文大多提到,表演者手中持有牙笏,这是“官”的一大象征。在表演时所使用的条幅也多半为“指日高升”、“当朝一品”、“加官晋禄”等短语,始终未偏离“加官”这一主题。但是回顾本次梧州粤剧团所表演的“跳加官”,寓意“指日高升”的舞蹈表演程式虽然仍旧沿袭下来,加官手中却不再持有象征“官”的牙笏,而条幅的的用语也焕然一新,变成了“财源广进”、“万事胜意”和“一帆风顺”,在这里,祈祷“加官”的用意就不那么明显了。我们不得不说,“跳加官”已经不再是实际意义上的跳加官。

第三,“跳加官”的现实地位明显下降。这里既指其在剧团中的地位,也包含在观众心中的地位。从前的“跳加官”,频繁地特意为某某大官、乡绅表演,无论是正戏开演前作为开场戏,还是暂停一切正剧演出而插演,但凡表演时检场人或者戏班班主高喊“某某老爷加官(步步高升)”之类的祝福语,“受祝贺者,要向戏班赠送红封和礼品以示谢意”[5],多了这一层与观众的互动,“跳加官”的演出实际上为戏班带来了很多额外的收入,过去甚至有“一场加官半台戏”的说法。因此,其在戏班中的地位自然很是重要,否则也不会屡屡中断正剧演出加演“加官”。此外,由于承载着观众趋吉避凶、渴求官位晋升的心理,这一表演也深受百姓喜爱,其既为戏班带来实际利益,又迎合百姓观众的心理,过去的“跳加官”在戏曲表演舞台上实际享有很高的现实地位。然而这一盛况已难以在现今的演出中窥见一斑。本次沙头村表演的“跳加官”,整个过程只用了五分钟,表演程式也极为简单,演出时长与频率都较过去大为缩短。因此我们说“跳加官”在趋向衰落一点都不为过。

附表 :

在历史巨轮的推动下,任何事物之所以发生变化,必然有其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跳加官”也逃不开这个法则。简而言之,“跳加官”发展至今所产生的变化,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是主要的推动力。而戏剧自身内部的改良,也同样影响“跳加官”的变迁。

首先,封建宗族社会退出历史舞台,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分工细化,谋生的手段变得多样化。从前的“跳加官”深深扎根于中国封建宗族社会的土壤中 :“对于一个在激烈的竞争中反复进行各种变动的宗族来说,很显然,立刻就能带来直接效果的‘加官晋禄’(科举合格)(使本族内出现晋官得爵者,从而使本族处于凌驾其他宗族之上的政治、经济优势。)封建宗族社会中浓厚的官本位思想是促使“跳加官”活跃于舞台上的主导因素。”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在中举后不仅身份地位大大抬升,生活条件也由此大为改善,因为中举后就有了跻身官场的资格,也因此,“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 ;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张乡绅家又来催著搬家。搬到新房子里,唱戏、摆酒、请客,一连三日”[6],足以证明,“官”能够给人带来多大的现实利益,这就不难理解,缘何从前人们会如此喜爱戏台上上演“跳加官”了。但是在现今社会,人们追求生活富足安逸的途径不再局限于科举和做官,促使大众对“加官进爵”的渴求不再那么强烈,因而不再重视“跳加官”表演中关于官位晋升的寓意。

其次是政治体制结构变化,观众群体地位平等化,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势必会影响到这个含有特权意味表演活动。“跳加官”植根于封建宗族制度中,除了开场演出时指向全体观众为全体观众表演外,还会有选择性的指向某一观众另外再演。而今在平等观念的带动下,剧团或者观众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会抗拒“跳加官”专为某人演出、专门恭贺某人的做法。演出场所观众区的革新也体现出平等观念在现今已被大多数人接受,“改等级分明的池坐、官坐、兔儿爷摊等观众席为统一规范的排坐。在新式戏院内,观演关系趋于民主、平等,渐渐消除尊卑观念。”[7]这实际上是一种进步,是戏剧越来越关注观众群体,愈加适应时代进程、适应观众需求的内在表现。

我们将目光投放于“跳加官”变迁的外部环境,当然也不能忽视其产生变化的内在推动力。“跳加官”今天不再穿插于正剧中,不再频繁表演,缩短演出时间、精简舞蹈动作程式,都是戏剧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例戏一直以来都被看作仪式剧,带有宗教色彩,其情节设计和人物情感表达都远不如正剧那么充实饱满,只能算是正餐前的开胃小菜。然而却被戏班寄予厚望,一台戏中不惜敷演多次甚至十几次,不免有喧宾夺主、鸠占鹊巢之嫌,不时的打断正剧演出,极有可能破坏正剧在舞台上营造好的情境和情节的连贯性,还会干扰观众看戏听戏的兴致。现今将“跳加官”规范在正戏演出前表演,并简化舞蹈程式,缩短演出时间,将主要时间让位给正戏,是较为合理的。

小结

“跳加官”自诞生以来,历时三百余年,回溯过去,它曾经深受宠爱,反观现今的变迁,不得不说是置身于新时期新社会新环境中被迫进行的改良,在尴尬中求生存。诚如李跃忠所言 :“‘戏曲危机’已是人们的共识,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对它的冲击,也有人为的、政治的原因等,其中产生、形成于农耕社会的,为农耕文化服务的戏曲,其社会功能不能满足、适应今日之俗民的要求,当是最为根本的原因之一。”[8]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跳加官”由广受青睐发展到渐被冷落,若要挽救,变是必然,不过如何使之在变化中既要保留特色,又能与时俱进适应观众需求获得观众认可,以期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则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摘要:从清初直至近代,“跳加官”曾经是戏曲舞台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戏曲表演历史长河里渐趋成为一项带有宗教祈福色彩的民俗活动。然而,随着封建宗族制度的土崩瓦解和政治结构全面变革,例戏“跳加官”不再承担起“加官进爵”的宗教祈福功能,加之戏曲表演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跳加官”的表演方式和表演过程都有了很大变化。

篇4:护肤好物 田野调查

看过天然护肤品的制作过程,自然会明白,为何天然产品总是偏贵。然后会觉得,将天然产品跟高级大牌的价格相比,是多么愚昧的事。因为前者,真的每一滴都是植物的精华, 也是农民和提炼者的心血,而且,小品牌产量不多,都等有心人把它们带回自己的家。

无添加工序

将时令的香草(这一季是澳洲茶树)打碎,放进令油水分离的机器,以柴火加热蒸馏,上层是澳洲茶树精油,下层是澳洲茶树化妆水,沾一些,已可立即拍上脸,完全没添加化学成分,纯朴天然。

致温柔的岁月 苦茶油

其实苦茶籽不是主角,苦茶油才是保养品的重要成分。苦茶油之美,当中最早将苦茶油用于美容层面的,正是日本。桩油(苦茶油的日本名称)护发油,正是不少人到日本药房必买手信之一。

一颗乒乓球大小的苦茶籽,含有极高的维他命A、E,还有极少在植物中出现的活化细胞成分,对抗氧化、软化皮肤有极好的功效。经老农人工摘采、日晒手剥等程序,再将苦茶籽冷压取油,也就能获得当中最纯正的美颜成分。如此好油,近年却遭城市人遗忘,因此几年前一位有心人回到苗栗乡间与农民奋斗,接手传承苦茶油技术,并研发成相关保养品。

苦茶油微体验

“一颗茶籽,从含苞到结果,每颗都要一年时间,一大箩接近十公斤的苦茶籽,才能压出两瓶苦茶油,每一滴,都是农民的心血。”彭翊茹如是说。台湾有许多依赖种油茶树维生的农夫,特别是翊茹乡下苗栗,那里年年产出优良茶籽,却因成本高,不敌平价却良莠不齐的进口茶籽,于是翊茹跟老公全身投入为台产苦茶油开拓市场。“想起儿时婆婆就是以苦茶油作护肤品,年纪大了皮肤还是很有光泽,便钻进保养品研发。”短短半年,他们成功研发了第一支苦茶油洁面油。新产品令农民生计得以维持,也令翊茹的敏感皮肤大大改善。

翊茹说:“所有产品,我都亲身使用,自己安心,才能推出市场,尤其我快要生孩子,我觉得连他的保养产品也由父母亲自调配,是一份很窝心的礼物。”每次使用苦茶油产品时,想起这份温和是送给初生婴儿的心意,我就觉得,我待我的皮肤真不错。

天涯何处寻 芳草

在苗栗的另一处,有个上千平米的“朴草园”,正是台湾护肤品的农地。以自然农法种植各种香料和肥皂草,而自然农法的最大法则,就是适合的地,种适合的植物,不施肥、也不下农药。

“土地像人一样,每一块,都有她的个性。找对了,土地就有了生命,会一直活着,并有足够的营养来滋长植物。”许仁和花了几年时间,在本来已经荒废贫瘠的土地上,种植香草。原来香草本身就不太吸引害虫,亦不需要人工施肥,让香草靠自己去吸收土壤中的营养,活性反而更强,香气更浓。因此在这里长大的香草,好像尤加利、迷迭香等等,叶子的油包粒粒都很饱满,油包内的油,正是按摩油或清洁液的香味和功效来源。刚从泥土里采来的香草,随即拿到农场里的提炼房加制,令每一瓶护肤品,都新鲜得还散发着泥土的香气。

柳丁刚从树上摘下来,新鲜无比,值得一提是这里废弃的橙皮与咖啡粉都会重归土地,化作肥料。

1.苦茶净透洁颜油:以苦茶油作基底油的洁颜油,卸妆效果不错,用后不会很干燥。

2.苦茶柔嫩洁肤乳 :洁肤乳含的苦茶油分较少,不能卸妆,只能作基本面部清洁,质地轻盈易推开。

3.苦茶美肌精华水 :精华水颇浓杰,用化妆棉涂上皮肤后,感觉很滑很舒服,保湿超强。

4.纯净白手工皂:含72%的苦茶油,极敏感的皮肤也可使用。

5.茶籽粉手工皂:手工皂里有一颗颗茶籽粉,吸油力很强,适合油性皮肤使用。

6.森林浴手工皂:有绿茶香的苦茶油手工皂,用后皮肤很清爽。

7.护发油 :苦茶油最原始的用法就是护发油,茶山花印调配后,护发油更易被吸收。

8.护手霜 :淡淡花香味会留在手上好一段时间,苦茶油修护指甲边的效果好好,倒刺也减少了。

老祖宗“辛辣”智慧 姜

这六、七年间,台湾推出愈来愈多姜制产品,每年用上最少三千公斤的姜。这些姜的背后都有个小故事。落户台东去种植姜,除了是土地合适,更重要是,种姜给了台东戒毒福音村内的更生人士,一个重生的机会。“近年我们对姜的需求大增,机缘之下跟台东的戒毒所有了合作机会,我们提供姜种,他们负责出地和种植,收成时我再以比市价高一点的价钱买回来,这样,不但确保姜的质量,更生人士亦可有一技之长。”所以说,他们用的每块都是“良心老姜”。

一块姜,可以驱寒、杀菌、消炎、去腥、止呕、促进血液循环……能解决许多生活小疑难,都是祖先累积下来的智慧。而且民间还有用姜柠乐医治感冒,坐月子吃猪脚姜。看来,姜在我们的生活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篇5:陆,田野调查规划

田野訪察教學活動概要

希望學生透過實際的參與,能夠對新移民的處境有所了解,但又不擬以侵入式、打擾新移民生活的方式進行田野,故以拜訪組織為開始,而後以參與觀察或訪談的方式,請學生從移民的角度思考醫療體系的對待。

田野實習(一):

學生參訪南洋台灣姐妹會,並透過移民人權工作坊的互動模式,學習到新移民女性的生命故事,她們在台灣受歧視的經驗。

本次田野實習有三大學習目標:

(一)透過移民人權工作坊的互動教學,學習姐妹在台灣受歧視的經驗;

(二)使學生了解為何組織集結能夠改變社會;

(三)文化交流:午餐為東南亞食物,藉此了解東南亞食材與香料,及其文

化意涵。

本次田野實習的參訪流程:

(一)看片《飄洋過海的家》(30分鐘)

(二)討論《飄洋過海的家》以印尼文進行(10分鐘)

(三)討論《飄洋過海的家》以英文進行(10分鐘)

(四)討論:你剛剛的感覺及感想為何(20分鐘)

(五)組織拜訪與提問:請學生秉持「為何組織集結能夠改變社會?」的問

題意識,進行組織事務問答,並寫心得報告。(50分鐘)

(六)午餐:東南亞食物與香料的介紹。(50分鐘)

繳交作業一:「拜訪南洋台灣姐妹會心得與感想」,心得分為二部份:給南洋姐妹[百字以下的回應],給授課教師[二千字以下]。

田野實習(二):

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到醫院進行觀察或訪談,了解新移民的就醫需求,以及在台灣的醫療體系中新移民如何被對待,並回到課程中討論,醫療體系如何回應新移民的醫療需求。

請各組做一份田野觀察報告,內容包含三大主題:

(一)考察新移民的就醫需求

(二)思考如何創造友善的就醫環境

(三)擬出如何改善的具體行動方案

操作方法建議:

(一)A方案:訪談醫療人員,例如:護士或醫生,瞭解醫院中移民勞工對

病患與醫療服務的貢獻。追問醫院內勞工的工作條件為何?是否有其醫療需求?

(二)B方案:跟隨或訪談醫院志工,從志工經驗中瞭解新移民在就醫過程

中最需要的協助是什麼?

(三)C方案:請朋友介紹認識的移民勞工或新移民女性,請問她們就醫經

驗,有何不方便的地方,她們的需求是什麼?

篇6:田野调查

其实一开始自己接到这样一个任务,真的一点头绪都没有的,心里也没有底,毕竟自己也是刚刚开始学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嘛,更何况自己一个实践都没有做个,经验方面就更不用讲啦。

在知道要做社区调查后,我们很快也找好了人并组成了以马凯旋同学为组长的团队。在组团后,我们也就开始讨论定课题的事情,那时的我也是没有什么方向的,我认为一个社区有太多方面的东西调查了,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进行调查。在听过我们小组同学的讨论后,我们基本定了调查的方向是教育方面的。在和老师讨论后,老师认为我们的课题太大了,不好做。于是我们又开始讨论课题的事情了。我们组中有一个回族的同学,他很想对北京的回族的文化方面做一个调查,于是,我们把课题更细的定到了家庭教育对回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方面。有了课题,我们接下来就要定调查的地点了。我们的组长之前寒假在北京薛营回族村做过支教,所以她建议我们去那里。而我们在认为那地方太偏远,不方便调查后,我和组内的成员又上网找了一个在朝阳区的常营回族村,考虑到这离我们学校比较近,于是我们就初定调查地点在那了。在没有对常营回族村有太大了解的情况下,我们小组成员做了一次初探,但我们去到常营后才发现这里已经发展成一个城市的小区了,对原来农村面貌的保存已经不在了。所以我们也就一致认为这个调查地点对我们的课题不好做。于是我们又把调查地点放回了薛营回族村。从课题的选定和调查地点的选定中,我知道了原来定一个研究课题是很不容易的,我们要经过很多的讨论;查找资料等才能定出一个好的课题来。在找调查地点时,我也知道要先对选定的调查地点最好要有一个初探,看看那个地点是否符合自己定的课题,是否让自己的课题更好的展开等。

在完成课题后,我们也开始分工写开题报告了。我们小组每个人都负责开题报告的一部分,当然分工也是组长来的了。在组长的分配下,我负责的是开题报告的课题研究的局限性和创造点的撰写工作。在一开始接到这个任务时,我也是头脑一片空白啊,我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于是我就翻阅正在学习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和上网找相关的资料,但经过多次的查找后,我还是没有找到好的资料,于是,我就根据自己的观点开始写了,第一次嘛,当然格式什么的都不知道,后来在交给我们组长后,她帮我修改了很多的东西,真是很佩服我们的组长的。在之后,我们再一次聚集讨论的时候,组长拿出了我们的开题报告还有两份的访谈提纲,我一看到也就纳闷了,因为之前组长也没有跟我们说要做访谈提纲的事情。原来这些都是组长一个人在做啊。我再次佩服我们的组长,她的确有很好的领队能力啊。在那时我才发现,做一个领队也是不简单的,他要承担比组员更多的工作。在队长中,我学会了很多事情,真想下次有机会自己也当一下领队,锻炼一下自己也是件好事。

当一切的准备工作做好后,我们小组也对薛营回族村做了一次初探,尽管之前我们的领队来过,但这样的程序也是必要的嘛。在经过2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也终于来到了薛营回族村,当来到村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很干,比北京的城区干很多,会让我这种南方人受不了。之后,我们来到了村委会,本来是打算找一个我们的一个师兄找点有关本村的资料的,因为他在这做村官嘛。但是很可惜他不在。于是我们就和村委会传达室的大爷做了一个访谈。这个访谈主要是我们组长来做的,而我当然也就是在一旁做笔记和学习学习啦。

上一篇:安全伴我行高中生作文下一篇:运动会广播稿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