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考察报告

2024-05-29

社区服务考察报告(精选6篇)

篇1:社区服务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

区赴宿迁、无锡考察组

2007.12.19 12月14-15日,**副区长带领区政府办、财政局、卫生局相关同志赴宿迁市宿城区考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12月18日,区委常委葛维先书记、程翔副区长带领各街道(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卫生局相关同志赴无锡市惠山区、滨湖区考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三个区以努力让广大群众享受发展成果为目标,以有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为出发点,结合当地卫生事业发展特点和区域实际情况,深入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三区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对我们触动很大,启发很深,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一、总体印象

宿迁市宿城区占地面积800平方公里,人口82万,农业人口60万,下辖4个街道、13个乡镇,财政收入8.4亿,一般预算收入3.5亿元。宿城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范设置”的原则,每个街道设立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居委会设立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城区范围设立4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公共卫生部和医疗服务部,其中公共卫生部按乡镇卫生院标准建设,由政府兴办,由区卫生局行政领导,属财政定补拨款全民事业单位,办公地点由所在街道无偿提供,设备由区财政出资,区卫生局统一购置,工作人员按辖区人口1/万配备,区财政每人每年补助8000 1 元。依托辖区优势医疗资源,选择一级医疗机构作为医疗服务部,全部属于民营医疗机构。区财政按城市常住人口每人8元标准设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由区卫生局每月根据工作量下拨到公共卫生部,公共卫生部自身无法完成的工作,向医疗部或社区卫生服务站购买服务并拨付相应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无锡市惠山区区域面积3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万,流动人口28万,下辖1个省级开发区、4个建制镇、3个街道,地区生产总值307亿,财政收入52.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4.3亿元。惠山区从2002年开始试点,2005年从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着手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2006年提出社区卫生服务三年发展规划,从机构建设、功能实现、管理模式、人员素质等方面强力推进。全区建有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全部由原有的乡镇卫生院改建而成,其中6家实行政府控股的股份制,3家实行托管制建成,75个服务站通过对原有村(社区)卫生室进行资源整合,改、扩建或新建而成,并按社区卫生服务站星级标准进行了达标建设。惠山区从2005至2007年分别投入593万元、2000多万元、1000多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机构建设、功能实现、人员培训、网络建设等;逐年递增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2006年至2008年按区、镇、村三级负担达到人均21元、24元、27元,同时,设立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经费,2006年投入365万元用于60岁以上老人体检,2007年投入300多万元用于60岁以上老人白内障复明工程。

无锡市滨湖区区域面积2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7万,下辖3个省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度假区、8个街道、2个乡镇,地区 2 生产总值326亿,财政收入52亿元。目前建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5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由政府举办,实行独立机构、独立人员、独立财务的三独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一部分由中心直接举办,一部分经过招标由社会力量举办。市、区两级财政对每建成一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补助100万元,区财政按城市常住人口每人20元标准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经费。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实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售价在原基础上下调15%,市、区两级财政按人均15元标准对中心药品让利部分予以补偿。

二、几点启示

我们通过对三个区社区卫生服务的学习考察,认识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必须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政府主导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前提。各地成功的经验都表明,政府的强力推动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所在,2、坚持加大投入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保障。搞好社区卫生服务,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是政府体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更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3、坚持政策引导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必需途径。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形成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政策环境,可以有效地引导和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推进。

4、坚持考核推动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效手段。只有不断完善具体考核标准和办法,实施必要的奖惩,才能促进工作的推 3 进,才能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良性运转,真正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卫生服务。

三、我区现状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文件精神和《江苏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标准》,于2005年11月就制定下发了《**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港闸政办 [2005]82号),对指导思想、发展目标、规划布局、设置标准、筹建程序、组织领导、管理体制、配套政策等予以了明确。但我区在实际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过程中,与市相关部门长期不能形成统一意见。一是关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建主体,我区认为在省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我区规划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由区级医院承建一家外,主要由改制医院转型,以充分发挥现有卫生资源的功能,防止重复建设,同时也有利于中心以后的管理。市相关部门在规划中,主要以市二院、市四院等市级医院领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们认为,由市级医院领建,既不能真正落实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也不能落实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等措施,同时也会造成管理体制上的混乱。二是关于陈桥、幸福两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我区认为根据我区城乡发展的现状,不宜在我区形成两种社区服务模式,因此将陈桥、幸福两乡与各街道一并纳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规划,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等管理。市相关部门一直认定陈桥、幸福两乡为农村范围,表示市级财政将不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 建设予以补助,也不承担两乡的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市级财政补助部分。由于以上原因,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一直未能真正起步,目前尚未建成一家。

四、工作打算

根据省、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意见,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着力推进我区机构建设。

(一)指导思想:坚持政府主导,街道(乡)为实施主体的原则,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坚持总体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的原则,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

(二)目标任务:用3年时间,到2010年在全区全面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作正常、服务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2008年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完成社区卫生中心建设任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网络建设;2009年进一步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完善服务功能,逐步落实零药差;2010年全面完成江苏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各项任务指标。

具体目标:2008年上半年,以街道(乡)为实施主体,对改制医院实现回购或控股,作为承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平台。利用现街道(乡)卫生所为主体组建预防保健部,利用回购后民营医院的人员、设备组建医疗康复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肾脏病医院住院部拆迁搬至永兴佳园东侧新建;天生港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 医院回购转型或于高墩圩桥附近新建;唐闸镇街道设立两个中心,老镇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唐闸医院转型或在唐闸小学或三工小空房改建,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医院即 5 将拆离,可重新选址新建;秦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秦灶医院转型改建。

(三)工作措施

1、区域卫生资源情况:2002年,我区采用协议转让、竞标以及竞拍等方式,对全区7家乡镇医院全部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同时将防疫保健功能由医院剥离,以街道(乡)为单位组建了卫生所。2006年,通过对肾脏病医院回购,成为政府举办的区属非营利性医院。目前,我区共有区属医院1家,改制医院6家,街道(乡)卫生所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2个,医院门诊部25个,个体诊所37个,至2006年底止,共有卫生人员26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28人,占85.4%。

2、规划布局:按照因地制宜、保障基本的原则,全区共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个,做到一个街道(乡)范围至少一个中心。目前建有社区卫生服务站32个,基本实现服务范围全覆盖,今后按照实际需要进行必要调整。

3、设置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综合办公室、预防保健部、医疗康复部,较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单独设置后勤保障部,并按要求配备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切实履行中心职能。

综合办公室:负责人事、财务、设备、后勤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下设办公室、财务科、后勤科、消毒供应室等。

预防保健部:由现街道(乡)卫生所为主体组建,负责妇幼保健服务、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等。可设立社区卫生 6 科、防疫科、妇女保健科、计生保健科、健康教育科和卫生监督科等科室,必需规范设立计划免疫门诊、儿童保健门诊。妇幼保健、计划免疫接种等业务工作可向医疗康复部购买服务。

医疗康复部:采用现有区级医院承建和改制医院转型相结合的方式组建,负责全科医疗、康复医疗和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下设急诊(抢救)室、全科诊疗室、治疗室、处置室、输液室、日间病房、康复室、放射室、检验室、B超室、药房等。在做好基本医疗、院前急救的同时发展特色医疗服务。

4、中心性质:建成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质事业单位。进入预防保健部的原卫生所人员保持全民事业性质不变,工资收入、福利待遇等由区财政全额拨付,由区卫生局直接负责考核发放。医疗康复部人员性质为财政补助事业编制,由区财政按每人每年1万元进行补助,其工资收入、福利待遇与绩效挂钩,由中心主任考核发放。

五、几点建议

根据省、市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文件精神,在充分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港闸实际情况,对发展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我区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多,牵涉面广,还将要涉及到卫生体制的深层次改革,因此,必需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作为保障。建议区政府成立以政府一把手亲自担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常务副组长,各职能部门、各街道(乡)主要领导组成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社区卫生服 7 务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管理,研究制定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环境的政策和指导性意见,特别是要统一各街道(乡)意见。各街道(乡)要进一步明确在社区卫生服务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明确一把手负总责任。

(二)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一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资金。以街道(乡)为主体,对改制医院实行回购,并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对房屋进行必要的改扩建和装修,经验收通过后,区政府一次性给予100万元补助经费(含市财政补助)。二是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经费。预防保健部采取收支两条线,由区财政全额拨款。医疗康复部采取工资收入与绩效挂钩,区财政定补。三是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2008年全区按全区常住人口每人20元标准,区、街财政各半设立(不包括市财政补助)。区财政建立统一专户,对全区专项经费统筹使用,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并对政策性药差部分予以补助。

篇2:社区服务考察报告

一、考察的背景和意义

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也是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的过程。社区是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单元,按地域类型可以将社区划分为农村社区、集镇社区和城市社区三种基本类型。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在我国13亿人口里有8亿多是农村人口,其中农业劳动力有5亿,因此,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解决好农村、农民和农业的问题,同时,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认真关注农村社区的发展问题。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批知识分子,像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就开始从事乡村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为发展农村实行了多种政策,以及现如今大搞新农村建设等,都说明了我国为促进农村社区工作发展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从社会变迁的历史看,农村社区是最古老的一种地域类型,发展起步较早,但仍相对落后。农村社区的发展依赖于土地,因此地理位置和地域范围往往能够决定其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农村社区的人口数量和密度低于城市社区,且人口的同质性高,流动性低,居民交往范围较小,人际关系简单;在组织机构方面,村委会和家庭式农村社区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但村委会往往是政府机构,为村民的服务较少,农村的组织结构具有在数量和结构上简单化的特征;农村社区在文化方面,注重宗族血缘关系,重视亲情。以上这些农村社区的特征决定了农村社区工作的发展有自身的特点和方式。

本次社区工作考察对象是延安市安塞县化子坪村,地处陕北,值得说明的是,陕北地区近些年来依靠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产业的发展,加之国家对该地区的优惠政策,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常见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率增加、贫富差距拉大、犯罪率增加等,本次实习我们通过对该村的社区工作进行全面的考察,对于该村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以便实现该地区的社会协调发展。

二、考察方法

我们通过下列三个维度对该村的社区工作进行考察:第一,对该村的居委会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村委会的机构设置、村子的基本情况、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等,并对村委会主任或村书记进行重点访谈;其次,选择5~6个该村的村民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参与村子工作的意识、对村委会的认识及评价等,从侧面了解村委会的工作情况;第三,对该村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社区环境卫生状况(生态状况、街道卫生状况等)、社区基础设施完善情况(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水电煤气、通讯设备等),并统计村子街道两旁所有的店铺,进行分类汇总,从而了解该村经济发展的重心,从侧面反映村委会的工作状况。

三、社区工作考察

3.1社区基本情况介绍

化子坪村在行政上隶属于陕北延安市安塞县化子坪镇,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形,具体位置在安塞县以北约40公里处,系中共化子坪镇政府驻地,延靖公路和包茂高速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化子坪村辖7个农民小组,389户、1784人、党员34人(其中女4名),总土地面积13695.6亩(其中川地3568亩,占26.1%)、基本农田890亩、退耕还林确认面积7201.6亩(其中退耕地3335.7亩、荒山造林3065.9亩,其它2000亩),有各类企业、事业单位32家,个体工商户232家,全日制中学1所、小学2所、幼儿园2所、,大型宾馆1家,加油站1个,网吧2个,预制厂3个,砖厂3个,各类车辆198辆(其中客运车辆17辆、农运车辆27辆、其它车辆154辆)。

3.2社区政治发展状况

化子坪村是化子坪镇政府驻地,村委会和镇政府在地理位置上十分接近,便于镇政府对村委会进行具体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因此该村的民主政治工作落实地较为深入人心,村委会能较好地实现民主选举、村务公开,基本上能发挥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基本职责;在村委会的办公楼上,有书记室、主任室、电教室(人口学校)、会计室各一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该村村委会的组织机构健全、硬件设施良好。另外,在村委会办公楼的院墙上,有村子的基本情况介绍、村规民约、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提高村民素质、退耕还林“十不准”、国家计生政策等内容,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村委会的基本职责。

3.3社区经济发展状况

2003年国家在该地区全面实行退耕还林,除了极少部分川地种植少量农作物外,山地都变成了林地或草地;离开土地以后,进城打工、经商成为大部分农民的首要选择,还有一部分农民依靠贩卖石油作为谋生的主要手段;近几年,外村的人口大量流入该村,大部分是为方便贩油而来,进入该村的外村居民大多并没有到相关部门进行登记。通过走访,我们统计了该村中心街道上的所有店铺,共计325家,其中占前三位的是副食百货店(95家)、餐饮店(71家)和服装店(27家),各占总数的29.2%、22%、8%,累计百分比为59.2%,由此可以看出该村的商业发展是以服务业为主。村委会公布的该村村民在2007年每户的纯收入是3846元,但是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发现这个数字并不可靠,我们随机选取该村的10户人家进行问卷调查,2008年收入最低的1户人家是9000元,最高的是60000元,平均为28400元。“一业兴而百业旺”这句话描写的正是陕北好多地方依靠石油产业发展经济,同时带动餐饮、服装等服务业的发展。

3.4社区文化发展状况

陕北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耳熟能详的有陕北民歌、剪纸、说书、腰鼓等,历来具有“文化宝库”的美称,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对象,该村是化子坪镇的文化中心,每年春节都会举行秧歌,到该镇的其它村子巡回表演,每年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一次庙会。但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农村地区对民间文化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陕北民间文化正在流失,其中我们了解到,一位村民准备在村里投资建立文化活动馆,但由于得不到他人的支持,最终只能放弃,当地的大部分村民在闲暇之余主要是看电视、打麻将、打扑克等,很少有人热衷于搞民间文化活动,但可喜的是政府部门和一些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保护民间文化的重要性,2008年当地教育部门将民间文化(腰鼓、民歌、剪纸、农民画)纳入了教育体系,将民间文化的传承任务交给下一代是明智的做法,但这一做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据调查,一些初中生反映,腰鼓只有在有比赛的时候老师才会教,这未免有些形式主义了,民间文化的传承现状令人担忧。

四、社区教育、医疗卫生、体育事业发展状况

4.1社区教育发展状况

该村有全日制中学1所、小学2所、幼儿园2所,除了满足本村的教育需要外,也吸纳了化子坪镇其它村子的孩子。在我们走访中发现,这里的教育质量和师资力量并没有想象中的好。这里的老师大部分都靠体罚来教育学生,这样做不但提高教学质量,却使得好多学生因怕遭受这种体罚而畏惧上学,甚至辍学,这种现象曾经也得到过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新换了校长,同时也引进了许多高素质教师,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在去年中考中该校升学率位居全县第二,学校受到了全镇的广泛好评。

4.2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该村有中心卫生院1个,计划生育服务站1个,各类小诊所9个,基本上能满足该村和其它村子村民的看病需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在该村普遍实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惠了居民,但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实质的解决。同时,居民也反映,报销的手续太繁琐,报销的金额有限,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

4.3社区体育事业发展情况

体育事业在该村的发展是一个盲区,我们在对该村进行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没有看到任何用于村民进行强身健体的场所和其它硬件设施,只有在学校才能看到一些简易的体育设施。另外,当地村民的体育锻炼意识淡薄,几乎见不到有人进行像跑步这类型最简单的体育运动。

五、社区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该村在去年都用上了自来水,在这之前每家每户都饮用地下水,自来水的使用一方面为村民用水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可以保护当地的地下水资源,为该村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该村拥有邮政所、农村信用合作社各1个,一个供电所,移动、联通服务店共13个,新增驾校1个,满足了村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

六、村民对村委会的认识及评价

我们随机选取5户人家对他们进行重点访谈,在问到他们对村委会的认识时,他们都认为村委会只是选村主任、大队书记和村干部开会的地方,别的什么事也干不了。我们知道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委会的职责多达10条。由此可见,村民对村委会职责的认识很不全面。在问到自己家中遇到大事的时候,几户人家都表示不愿意找村委会,而是通过自己或亲戚朋友帮忙。

七、总结和相关建议

本次调查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考察了该村的社区工作现状。首先,通过正面对居委会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该村的社区组织机构较为健全;其次,在对社区的实地考察和对村民的深度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社区的基础设施有所发展,但不够健全;下面就本次社区工作考察中发现的一些其它问题总结如下:

7.1 社区居民身份存在的非农非城的尴尬状态

该村自从实行退耕还林之后,大部分村民已经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从事非农产业,严格来说他们已经不是村民,而是“居民”了,但是他们的户口仍旧是农业户口。

7.2村委会经费短缺

上一任村委会书记告诉我们,现在的村委会办公场所(二层小楼)是他家自己出的一部分钱,再加上政府拨的一部分钱共同修建的,他认为新上任的书记使用办公楼应该付给他家原来修建楼房的费用,但是新书记不肯,这样到目前为止新任书记仍然没有接管村委会办公场所,镇政府也坐视不管;村委会办公场所的水电等基本费用都要靠书记自家筹集,前任书记向我们反映镇政府不但不向村委会支付运作的基本费用,而且还欠着村委会的钱。

7.3 村民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性不高

通过我们的访谈发现,一些村民认为村子的建设是村委会和国家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他们很少关心村委会的一些具体工作,不得已的时候被动的应付一下,平时只有遇到要居委会解决问题了才主动找上门。

7.4社区基础设施不完善

区的文化和体育设施欠缺,没有建立发扬和传承民间文化的组织或机构,用于村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基本设施没有建立。

7.5 社区建设缺乏合理规划

我们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发现,除了街道两旁的楼房看起来整齐以外,楼房后面修建的各种小楼、平房乱七八糟,经过走访一些村民告诉我们村子里修建楼房没有经过合理的规划,谁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地上修建楼房,而且现在土地流转十分方便,外村来的人可以先买到地皮,然后自己出钱修建楼房,不需要办理任何手续。

7.6居委会责任不到位

在走访中发现,社区居民平时很难找到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平时居委会只有一个空壳,里面根本没有工作人员,居民有事也是先打电话“预约”,居民对其评价并不高。在这里根本没有健全的制度规范居委会的职责,所以他们的社区工作没有做到位。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有如下建议:

一、村委会与镇派出所沟通,重新定位社区村民的户口。这样才能使居民更清楚的认识自己的身份,更好的定位自己的角色,从而更好的融入社区。

二、镇政府加大对该村村委会的资金投入。村委会要获得资金,政府投入是最主要的方面。同时,还可以吸纳一些社会资金,鼓励富裕居民投资乡村建设等。

三、村委会加强社区相关知识宣传,激发村民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村委会应该从小事做起让居民感觉到作为其中一员的幸福感,从而更好的激发其积极性。

四、镇政府投资建立文化馆、相关的体育设施,建设社区文化体育事业。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对居委会的管理,使其职责到位,更好的为居民服务。

篇3:社区服务考察报告

1广东省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举措

近年来, 广东省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有三大举措。

一是在制度机制方面, 颁发了《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等7个配套文件,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推进社会建设的制度体系, 并在省、市、县三级成立社工委, 东莞、中山等地还在镇街一级设置了社工委, 社会工作机构体系逐渐完善。

二是在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方面, 对行业协会商会实行“去行政化”、“去垄断化”, 推动良性健康发展, 同时, 积极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 出台《关于发展和规范我省社会组织的意见》, 社会组织由民政部门直接审查登记, 将政府各部门的有关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出去。

三是在社区管理体制方面, 加强社区居委会规范化建设, 推行城市居民委员会“去行政化”改革, 推广社区服务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等跨部门、综合性的社区服务模式。

2调研启发对开展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引导和指导意义

一是转变观念:政府制定政策, 社会组织搞好服务。政府不是万能的, 政府的职能在于宏观把握整个社会的发展, 在于制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并及时进行调控。而针对广大居民群众要做的服务工作纷繁复杂, 政府的精力、财力、人力都是有限的, 因此广东省注重大力培育社会组织, 由政府通过招标方式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项目, 一次性付给项目经费, 社会组织在做好市场调查、需求分析、项目规划的基础上, 全心投入做好服务居民的工作。而民政部门只需做好项目计划、中期检查、年终审计等, 可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宏观把握整个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发展。目前, 包头市正在推行精街道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其宗旨也在于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增强基层的服务力量, 只是鉴于我市的经济发展现状和社会组织发展不够充分等实际, 由社区服务站承接对居民的服务和管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服务与行政事务的分离将成为一种趋势。

二是培养人才:让“社工”成为职业。在广东, “社工”是通过全国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 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会讲当地方言的专业人才, 他们大多是高校的科班毕业生, 具有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做社会工作的原动力。“社工”作为一种持证上岗的职业, 政府提出了统一的指导工资, 且高于政府临聘工作人员的工资。这对于相关人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社工”可以根据承担的工作和项目, 实现专业级别的晋升、工资的增加、培训深造机会的获得等, 甚至可以自行成立社工组织, 形成了良性的职业发展机制。目前包头市的内蒙古科技大学具有社会工作专业, 可以说具备这一专业的理论研究条件和人才培养基地, 但是“社工”还没有真正形成一种职业, 而只是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的统称, 社区内具有专业资格的工作人员占比还比较低。因此, 随着社区工作、社会工作的日益增多, 随着社区居民、企业员工的需求日益多样化, “社工”作为一种具备专业技能的行业将迅速发展, 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职业化才能真正实现。

三是强化服务:通过市场化竞争, 保证服务质量。广东省将发展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 突破了行业审批的限制, 实行备案制度, 同时政府有计划投入资金, 设立一些项目培育小的社会组织。各地方的社工机构发展迅速, 社工机构注册的“社工”一般在50~200人。当社会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 (政府每年对社工机构进行评分定级) , 可以通过招投标方式竞争政府投机几十万的大额服务项目。通过社工机构的竞争, 实现社工机构企业化管理、经费的合理使用、服务质量的提高、服务效率的优化以及满足社工自身的职业成长需求, 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推动整个社会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通过政府购买社工组织的服务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由于服务引入了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 使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解决了政府工作人员机关作风问题;二是由于社会组织面对居民群众, 减少了部分居民对政府管理中公平性、公开性等的质疑和不满。目前, 深圳个别地区正在试点撤销社区服务站, 其行政工作全部由街道担负, 居委会成为完全自治组织, 自行经营社区的经济实体, 居委会工作人员不再由政府发放工资或补助。社工机构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设立社区服务中心, 开展社会服务。

四是保障经费:把经济发展的红利惠及全社会。广东的社会服务模式和社工机构运作需要强大的政府投入。拒不完全了解, 深圳每个社区服务站的工作经费大概50万元, 政府购买社工机构服务项目的经费另行计算。考察中调研的东莞正阳服务机构一年能经过招投标争取到政府3000万元左右的经费。同时, 广东的社会工作已经开始了6年左右的时间, 基本上是学习香港的经验, 因此需要长期聘请香港专业督导服务等常驻指导, 东莞市一年购买香港督导服务的经费大概5000万元。目前包头市在街道社区基层的投入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提高, 但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一方面由于经济现状和发展水平还在提升的过程中, 一方面也反映出政府投入的决心不够足。只有充分保障街道社区服务、管理上的经费, 才能增强社区工作、社会工作的吸引力, 增强社会组织发展的活力, 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统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等问题稳步推进, 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亲情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 安全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起创造幸福和美家园。

摘要: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是党中央从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近年来, 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社会管理创新成效显著。笔者通过深入广东珠海、佛山、东莞、深圳、广州等五市的社区进行考察学习, 拓展了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思路, 并且对于指导包头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有所收获和感悟。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购买服务,社会组织

参考文献

[1]张伟.包头市全面推行街道社区党建“123”工作模式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 (3) .

[2]敬海新, 李运昌.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原因与对策[J].攀登, 2012 (6) .

篇4:乡镇社区物流现状的考察

【关键词】中埠镇;社区物流;调查

最近,利用课余时间,结合所学专业,就乡镇社区物流问题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目的主要想了解一下当前乡镇社区物流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希望能够找到一些相关的解决办法。

社区物流是一种直接面向社区居民大众,将各种消费品从生产商送到消费者手中的的物流运作方式。这也是整个物流过程中“最后的100米”。 不同的社区环境需要有不同的物流运作方式,城市社区之间不同,城乡之间不同,城镇之间不同,乡村之间也不同。总而言之,不同的的社区居民有不同的消费需求特点,因而也就需要不同的物流运作,大到冰箱、彩电、汽车等大件购置,小到水果、蔬菜等的日用品采购,社区居民的需要,就是物流运作的目标,社区物流运作的根本宗旨就是满足社区居民的根本需求。据专业人员介绍,虽然大力发展社区物流是一件很人性化、社会化的利民工程,但是在我国大部分乡镇地区,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想要普及社区物流,真正把社区物流做好,当前来看仍然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为了进一步了解具体的情况,笔者就中埠镇地区的社区物流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考察。

中埠镇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东北部,辖区面积20.47平方公里,人口13072人,12个自然村,东接临淄区凤凰镇,西靠著名的黑铁山,北临淄博高新技术开发区,处在四个行政区划的交界口。南依309国道,北靠济青高速公路,金陵铁矿专用铁路线与胶济铁路相连。属山东半岛对外开放区中部,环淄博经济发展带、半岛城市群,是一个工农结合、城乡交叉的省级文明镇。镇内驻扎有山东金岭铁矿、山东胜利钢管有限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由于金岭铁矿的缘故,这一地区的工业化起步比较早,带动了这一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各方面环境条件的不断建设,使得这一地区在社区物流方面相对比较有发展潜力。但是,中埠镇毕竟是典型的城乡结合地区,既有国家大型企业,又有庄稼地,亦工亦农,城乡混杂。通过实际考察,也发现了在社区物流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

第一.缺乏社区物流整体建设观念。该社区的物流运作主要依靠的是五天一次的传统集市和一些规模不等的个体商店、小型超市,而这些物流主体都是自由发展起来的。所有的消费品,传统集市不说,散乱的商店、超市,要么是供应商送货,要么是店主自己去采购。物流运作各自为政,散乱无章,传统的物流运作模式占据着主体,缺少社区物流的整体建设规划。这种格局,在降低物流效率的同时加大了物流成本,不利于社区物流的整体发展,并不利于满足社区居民的物流需求。

第二.社区物流运作没有实现良性循环。社区物流一般追求的是低成本、高效率运作,但由于这一地区的社区物流规模上不去,单打独斗,使得物流运作始终处在高成本、低效率的运作阶段。实际上这是一个循环过程,因为规划建设不到位,所以经营物资就难以流动起来,商品流转慢,效益自然就上不来。效益不高成本必然就高。

第三.商业区杂乱无序,缺少科学规划。社区内个体商店数量多,品种杂,分布广泛,大多都沿街开放,范围跨度大,没有整体管理,缺乏有序的规划管理。这不仅会造成商业资源的浪费,还大大降低了物流效率,不利于社区物流的整体运转。

第四.社区物流服务水平不高。随着我国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一部分高收入和年轻人群体更习惯现代消费方式,如网络购物、商家上门服务等,这也是未来社区物流的发展趋势。中埠镇社区内尚缺少这方面的服务和设施,如快递公司在乡镇地区不能送货上门等,这使得区现有的商业模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

总而言之,从社区物流角度的简单分析来看,该地区的社区物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多方面的,而这些问题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营销理念和经商意识的落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在乡镇传统的物流运作模式占据主体,缺乏对社区物流概念的认识,二是物流商和经营商自身还不具备从事社区物流的素质和能力,三是乡镇社区商业总体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开展社区物流的规划建设活动。经销商要想加入社区物流中,首先要改变传统营销的观念,并对社区物流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商机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要时刻关注国家对社区物流建设的发展规划,熟知国家以及本地区有关社区建设、社区商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在头脑中形成社区物流的整体概念。其次要加大开拓市场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认真研究本地区社区物流发展的复杂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策略。还要加强社区物流方面的推广和宣传,让这种营销的改革方式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可和理解。

第二.要大力发展和聘用社区物流专业人才。社区物流的发展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大话题,解决这一话题的关键还是人才。要依靠专业人才以专业的现代科技和理论来弥补各种不足,靠科学的管理来加强社区物流的建设。这一点很重要,尤其是一些乡镇社区,由于自身条件的不足,很难聘请到高端的社区物流人才来指导建设工作,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在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下,社区物流的发展是必然趋势,要想又快又好的实现乡镇社区物流化,吸纳专业人才是关键的一步。

第三.建立规模性的商业物流区,统一规划管理。要想实现社区物流,首先要形成相对完善的社区商业。要设立专门的乡镇购物中心,将所有用的个体户商店集结在一块,并且根据销售类别不同分为服装区、日用品区、电子产品区等。进行分类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送货。这样既能够节约成本,提高利润,又能满足当地居民的各种需要,促进社区物流的建设。

第四.利用社会先进资源,建立社区物流的电商化。在当今网络科技发达的时代,乡镇社区在形成一定规模社区物流的前提下可以尝试构建社区物流的网络服务。在社区建立配送站,创建自己的销售平台和客户反馈平台,由商家完成送货到家的任务,先期可以与部分商铺进行合作,使其作为网络营销的试营点,后期以客户反馈的优差评为标准实行“竞争开店制”。这样既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需求、服务,又能提高社区的物流效率。

在近几年,我国社区物流总体发展水平提高很快,全国各地在这方面也加大了政策支持和投入,使商业设施和机制不断完善和提高,极大地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唯一不足之处在于城市社区物流与乡镇社区物流的发展还有一段差距,希望我国相关专业人才能够重视到这一点,为城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物流环境。

参考文献:

[1]值得推崇的社区物流共同配送(一).易流网,2013-05-05

[2]于宝琴,武淑萍.现代物流信息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08-01

[3]朱占峰.城乡一体化物流配送体系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0-01

作者简介:

篇5:xx社区考察报告

考 察 人:xxx、xxx

考察时间:2012年 月 日

考察地点:社区会议室

被考察人:

(一)书记候选人:xxx

1.基本情况

xxx,女,汉族,1982年出生,初中文化,2009年6月入党。2010年6月今在绿海社区工作,任社区党总支书记。

2.现实表现

该同志有较强的党性,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热爱工作,团结带领班子搞好社区各项建设,积极学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始终坚持居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工作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社区访问,及时化解社区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团结两委班子成员,圆满地完成城区街道党工委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不足之处就是性格有点急躁。

3.考察组意见

同意提名为社区党总支书记候选人。

(二)委员候选人:xxx

1.基本情况

Xxx,男,汉族,1959年8月生,1986年6月份入党。1978

年至1993年在革新矿工作;1995年至2008年在工作;2008年至今任社区党总支委员。

2.现实表现

该同志思想工作作风正派,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为人正直、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配合书记工作,社区工作方法有其独到之处,特别是在党的宣传教育工作方面充分发挥其特长,及时化解社区矛盾纠纷,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3.考察组意见

同意提名为社区党总支委员候选人。

(三)委员候选人:xxx

1.基本情况

Xxx,男,汉族,1959年7月生,1992年6月入党。1966年至2004年在砖瓦厂工作,2004年10月退休。2006年至今任社区党总支委员。

2.现实表现

该同志思想工作作风正派,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有 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曾任原单位工会主席,积极完善社区的各项制度建设。热心公益事业,工作中无怨无悔,作为楼道党小组成员及楼道矛盾纠纷排查小组成员能很好地履职,为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3.考察组意见

同意提名为社区党总支委员候选人。

(四)委员候选人:xxx

1.基本情况

Xxx,男,汉族,1965年5月生,1987年10月入党。198年至2010年在工作,2010年10月退休。现为社区党总支党员

2.现实表现

该同志思想工作作风正派,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能积极参与社区党总支的政治学习活动,热心公益事业,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3.考察组意见

篇6:加拿大、美国社区服务考察报告

2008/02/25

------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世界银行关于“‘十一五’中国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研究”合作项目,社会发展司和5个省、市发展改革委一行7人,于2007年11月25日至12月4日赴加拿大、美国进行了社区服务体系考察。

考察团先后访问了世界银行总部、美国住宅与城市发展部(U.S.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加拿大安大略省社区和社会服务局(Ontario Ministry of Community and Social Services, Canada),美国洛杉矶市社区和老年人服务局(Los Angeles Country Community and Senior Services),以及美国城市联盟(National League of Cities),国际劝募协会(United Way),美国企业基金会(Enterprise Foundation)等参与社区发展的知名非政府组织,并实地考察了加拿大温哥华、多伦多和美国洛杉矶市的多个社区服务机构和社区民间组织,与世界银行的社区发展专家,美、加两国的联邦、州、市(郡)各级政府官员、非政府组织负责人和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全团同志丰富了经验,对世界银行在社区发展领域的工作和加拿大、美国在社区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现将此次考察的主要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美、加两国在社区发展领域的主要经验

(一)各级政府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共同承担社区发展的主要责任

此次考察团访问的政府机构涵盖了美、加两国联邦、州、市三级政府负责社区发展的主要部门,深刻感受到两国各级政府对社区发展的高度重视,对各级政府在社区发展方面主要政策和做法也有了初步了解,大致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各级政府在社区发展领域职责明确,各有侧重。根据在美国住宅与城市发展部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社区和社会服务局了解到的情况,一般地,美、加两国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制定社区发展规划,明确社区发展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并通常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确认。如美国1974年颁布实施了住房和社区发展法案(Hous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ct),并在此后的30年内以修正案的形式不断完善。HCD Act法案要求美国各届政府不断以政策扶持、直接投资等多种形式推动地方社区建设,保证了美国社区发展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贯性、同时,HCD Act也有效规范了各类非政府组织和私人机构在参与社区发展中的行为,使它们既能广泛、有效的参与到社区发展工作中来,其工作又能够与政府的社区发展目标高度一致。

美、加两国州(省)一级政府一般是在联邦立法的框架内,制定具体的社区发展执行计划。州(省)一级政府的社区发展政策通常是覆盖全体社区居民的,但有时也会实施有针对性的社区发展项目,如加拿大安大略省在现阶段社区发展计划制定过程中,就非常重视移民群体的社区参与,并在省政府投资支持的社区发展项目中向移民就业培训、社区参与等方向倾斜。

市(县)是美、加两国最基层的政府,也是社区发展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两国市(县)政府工作主要包括:一是具体实施联邦或州(省)制定的社区发展项目;二是为本市居民提供基本的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三是根据地方实际,在联邦或州(省)政府社区发展项目没有涵盖的领域,资助或直接提供针对特殊社区群体的服务,如加拿大多伦多市和美国华盛顿市都将为学龄前儿童提供社区照料和教育作为当地政府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予以支持。

第二,政府不仅负责提供社区公共服务,更将保障社区稳定和促进社区长期发展作为核心工作目标

在考察中了解到,美、加两国的社区发展概念比我国要广泛得多,不仅包括提供社区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更将支持社区住宅改造、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社区弱势群体发展等纳入了政府支持的社区发展范畴,其核心是保证社区的稳定和长期发展。如美国自1974年颁布HCD Act后,联邦政府就设立了CDBG(Community Development Block Grant)专项投资,支持城市范围内的社区发展,其主要目标包括改善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生活,贫民区或旧社区改造,满足社区居民其他需求三个方面,支持的发展涵盖了社区住宅改造、公共设施建设、社区公共服务提供、社区就业促进、弱势群体保护和发展以及社区规划和管理等多个方面。

在此次考察中我们还了解到美国联邦主要负责社区发展的美国住宅与城市发展部,将评估和干预近期的次级债市场危机对美国社区发展的影响也作为了其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联邦和州、市政府的共同努力,采取暂缓征收物业税、协调金融机构延长居民住宅还贷时间、甚至对部分低收入家庭给予住房贴息贷款等方式,减缓次级债危机对美国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冲击,使他们不会因此失去已购买的住房,从而保证社区在居民结构、就业结构等方面的稳定。这些工作已经超越了国内当前通常意义上的社区发展范畴,而是在一个更宽的视角下,将社区作为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和处理社会事务的基础平台和政策着力点,全面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十分重视对社区发展的投入,资金利用方式灵活多样。

在明确职能分工的前提下,多年来,美、加两国的联邦、州、市三级政府一直都采取各种方式投资社区发展项目。如前面提到了CDBG项目,就是目前美国联邦政府支持社区发展的主要投资渠道之一。自1974年设立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在CDBG项目下投入的社区发展资金已经到了1200亿美元,其中 2007年CDBG项目的联邦预算为37亿美元,预计2008年将达到或超过40亿美元。美国各州、市政府也安排了专门资金配套使用CDBG项目下的联邦投资。加拿大联邦、省、市各级政府也有专门投资支持社区发展。

美、加两国各级政府在安排投资支持社区发展时,都将满足每个社区当前的实际需要作为重要的安排依据之一,因此在资金使用方式上非常灵活。美国住宅与城市发展部在介绍CDBG项目时,就反复强调了该项目执行的灵活性,这一项目资金以基层城市政府为主要的资金申请单位,除了规定不能使用的若干领域,如不得用于政府支出、政党活动、设备购置及作为社区服务设施的运行维护支出外,CDBG项目资金可以用于任何与社区发展相关的项目。在得到允许的前提下,CDBG项目资金甚至可以用于经营性的社区项目,但其营利部分需纳入下一的CDBG项目预算。这种灵活性,促使地方政府乃至各类社区民间组织有更大的积极性投入社区发展项目,如加拿大多伦多市针对移民群体的“Mentoring Partnership”社区培训项目,就吸引到了联邦、省、市三级政府及NOG组织、私人基金会的多方共同参与。

(二)社区民间组织发展成熟,成为社区发展具体事务的主要执行者

社区民间组织是美、加两国社区建设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考察过程中,无论是美、加两国的各级政府官员,还是世界银行的高级专家,都高度认可和评价了民间组织在社区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将他们视作社区发展中必需的合作伙伴和具体执行者。美、加两国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成熟主要体现在:

一是数量多,服务领域广泛。美、加两国的社会管理方式为民间组织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考察了解到,仅在多伦多市从事各类社区服务的民间组织就有3000多个,涉及到社区服务、文化、治安、卫生等社区居民需求的方方面面。(1)通过设计和实施社区发展项目,直接为社区居民提供具体的服务。而这些服务项目通常针对社区居民的特殊需要,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补充。如考察团访问的洛杉矶市CentroNia组织,自1986年成立一直将为低收入和墨西哥裔、非洲裔家庭儿童提供社区教育作为主要任务,目前正在为大约1500个低收入家庭提供相关服务。(2)广泛筹资社区发展资金。民间组织筹集社区发展资金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的渠道:一是对部分社区服务少量收取费用,以弥补成本或筹集资金;二是通过依托灵活多样的社区发展项目,争取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三是向企业、个人和私人基金会等广泛募集社会捐助。值得注意的是,美、加两国一些规模较大的社区民间组织的筹款能力是非常强的,仅国际劝募协会在温哥华地区的一个分支机构(United Way of the Lower Mainland)2007财年就募集到了约3800万加元用于当地的社区服务项目。(3)沟通政府与社区居民的桥梁,及时反映居民诉求。社区民间组织介于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较居民拥有更加稳定、直接的政府沟通渠道,较政府更加了解居民需求,这是社区民间组织的优势所在。由此,社区民间组织往往能将社区居民的普遍需求汇集呈一个声音传递给政府,从而影响政府社区发展政策的制定,或者直接设计制定出能够解决社区需求的可操作的项目计划,供政府参考或争取政府资金支持。社区居民也可以通过民间组织了解政府的政策和信息。同时,部分民间组织本身就是某一社区群体利益的维护者和保护者,如多伦多市华人联合会(Toronto Chinese Community Service Association),就主要为来自中国的移民提供各类社区服务,并直接为这些移民群体向政府反映需求与利益。

二是专业化,人员素质较高。目前,美、加两国的社区民间组织在提供社区服务和自身建设方面呈现出专业化、规范化的特点。很多美、加两国民间组织在社区项目设计、实施、评估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项目管理与执行能力,很多影响大、效果好的社区服务项目都是由民间组织设计和率先提出的。同时因关注领域不同,民间组织呈现出细致的内部分工,有的多年如一地专注于提供某一领域的社区服务,成为该领域的专业机构,例如前面提到的CentroNia组织;有的发挥筹资能力强的优势,专门为其他提供具体社区服务的民间组织筹措所需资金,并推广、宣传已有的社区服务经验,以争取更多的社区发展资金,前面提到的国际劝募协会(United Way)就是这类民间组织的代表。

高素质的人员队伍是美、加两国社区民间组织成熟发展的重要保障。考察团接触到的社区民间组织工作人员,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基层项目执行人员,乃至大量的志愿者,都普遍受过高等教育或在相关领域接受过专业训练,了解社区发展理论、政策以及社区组织、动员、宣传等技巧,并有很高的参与热情。专职的民间组织工作人员的收入和待遇也与政府工作人员大体相同,有效保证了人员队伍的长期稳定。

三是有比较完善的扶持和监督体系。一方面,美、加两国各级政府都安排一定的财政预算,支持或与社区民间组织合作开展各类社区服务项目,扶持民间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社区民间组织从组建、运行乃至解散、破产,都需经过严格的审计和评估,例如,包括各级政府在内的出资人,会就所资助的社区服务项目实施情况对在民间组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和评估,也会委托专业的审计机构核查民间组织的财务管理情况。特别是当社区民间组织因某种原因解散或转为营利性机构时,美、加两国都有比较严格的“退出机制”对该组织的资产进行核查,以保证应用于社区服务的各类资金不会被挪用或侵占。

(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成为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居民交流和增强社区活力的主要平台

考察团在美、加期间先后参观了密西沙伽市河谷社区服务中心(Mississauge Valley Community Center),安大略省Dixie Bloor儿童服务中心(Ontario Early Years Center,Dixie Bloor),洛杉矶市兰利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Langley Senior Center)等社区服务设施,这些设施完善的服务功能和良好的服务氛围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设施规模合理,功能完备。考察团访问的社区服务设施基本都是针对服务需求确定建设规模和使用功能。为此,有的规模很大,如密西沙伽市河谷社区服务中心,主要是为周边学校的青少年人提供课外活动场所,同时为所在社区居民提供文化、体育和共同的活动场所,建筑面积达近万平方米,包括室外体育场、室内旱冰场、游泳池、壁球室、图书馆、健身房、幼儿教室等,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绝大部分的社区活动需要。据介绍在人口50万的密西沙伽市就有大约10个类似规模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而有的设施只针对社区的特殊群体提供服务,如Dixie Bloor儿童服务中心,只是有家长陪护的学龄前儿童提供日常活动场地,规模仅有300平方米左右,但仍然设有儿童电脑室、教室、配餐室、家长辅导室等多个功能用房,布局合理,结构紧凑。

二是社区活动丰富,设施利用效率高。无论哪一类社区服务设施,都十分重视设计和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以吸引居民参与,大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考察团在访问兰利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时,恰逢社区开展的老年人评剧排演活动刚刚结束,很多中国裔老年人都在积极参与排练。据介绍,活动中心还定期举办老年人的合唱、乒乓球、电脑培训等活动,活动中心已成为当地老年人社区生活的重要部分。大多数社区服务设施都保持了很高的利用效率,有些应社区服务需求还要不断扩建。

三是政府保障运行,志愿参与普遍。考察团了解到,包括此次访问的各个服务中心在内,美、加两国大多数社区服务设施都是各级政府投资建设并保障运行的。除部分社区活动收取少量的费用外,大多数社区服务设施内的活动都是免费的,兰利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甚至还为社区低收入老年人提供免费的午餐。与此相对应的,政府直接雇佣的社区服务人员却很少,兰利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只有2名工作人员是由政府雇佣的,其余大部分日常维护和服务工作都由社区志愿者提供,不仅大大降低了社区服务设施的运行维护成本,更因志愿服务的广泛开展密切了与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

二、世界银行“社区主导型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社区主导型发展(Community Driven Development,CDD)”是当前世界银行在社区发展领域开展的重点工作,也是世界银行在世界范围内推动社区发展的主要理念与方法。考察团在世界银行总部访问期间,世界银行社会发展部主任Steen Jorgensen先生,CDD项目首席专家、项目总负责人Rob Chase先生,世行南美洲地区CDD项目负责人、高级专家Ivo Imparato先生和东亚区负责人Keshav Varma先生等高级专家分别向考察团介绍了CDD项目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以及正在实施的巴西和印度尼西亚CDD项目进展情况。

(一)“社区主导型发展”的基本概念

“社区主导型发展”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当地居民参与社区发展的能力与范围,赋予社区直接管理社区发展事务的权利。在这一发展理念下,世界银行支持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采取各自的方式进行社区建设。项目通常包括以下三类:一是社区发展能力建设,例如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小型社区商业贷款等等;二是改善社区发展环境,主要指改革和完善社区发展的机制体制和政策环境,如增强社区事务的透明性,完善社区选举等等;三是加强地方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旨在通过政府行政能力的提高促进社区的长期发展,包括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性,加强政府与社区的沟通交流,以及建立社区信用机制,试点社区循环贷款等等。三种类别体现了世行“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前两种形式主要在初期采取,目前世行着力推出的是以加强地方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为目标的项目,以提高贷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据了解,目前世界银行每年用于支持“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的贷款额度达到16亿美元,已成为世行最重要的贷款领域之一。

(二)“社区主导型发展”的主要成效

世行认为CDD项目的成效主要表现为:

第一,“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有效改善了贫困社区的发展环境。“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设计和贷款资金使用,主要向贫困社区倾斜。如此次世界银行重点介绍的巴西Salvador CDD项目和印度尼西亚CDD项目,在增强贫困社区发展能力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印度尼西亚CDD项目的实施,使700万贫困社区居民从中获益;而巴西Salvador CDD项目实施以来,已使当地社区的垃圾收集率由2000年项目实施之初的50%上升到2006年底的80%,居民清洁饮用水比率从37%上升到91%,污水处理率由21%上升到84%,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第二,在完善社区民主决策机制和促进社区自我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如印度尼西亚CDD项目下设计了无候选人、无竞选过程、无记名的社区董事会选举,大多数社区居民参与选出公认的诚实、可靠、有责任心的社区领导者,为其后的社区项目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提高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使用效率和质量。“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通过赋予社区决策和监督权利,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性,使世行贷款建设社区基础设施项目的成本降低。据世行介绍,正在菲律宾实施的KALAHI项目的道路建设成本较当地平均成本削减了59%以上,印度尼西亚CDD项目下的道路和桥梁建设成本也减少了36%。同时,建筑质量却显著提高,仍以印度尼西亚CDD项目为例,建成后的道路和桥梁设施满意率达到了70.7%,明显高于当地其他同类项目。

第四,增强了社区居民主动维护社区决策和管理机制的意愿,也使地方政府更多地关注社区服务。“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的实施使社区居民逐渐认识到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重要性,更多地人开始积极参与制定社区发展计划,并监督预算执行。如印度尼西亚CDD项目下已有38%的社区居民开始主动参与和监督社区事务。同时,CDD项目所在地的基层政府,如菲律宾和缅甸的一些地区,也开始为部分社区的发展提供运行维护经费。

第五,促进了社区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通过使用世行贷款实施“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拉动了项目实施社区的经济发展,如印度尼西亚CDD项目的内部收益率高达53%,菲律宾在社区道路和用水方面CDD项目的内部收益率也分别达到了12%和47%,并都带动了当地居民收入的提高。

第六,进一步密切了社区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促进了双方的沟通互动。通过世行的介绍,CDD项目下政府与社区的沟通主要是通过社区民间组织进行的,如在实施巴西Salvador CDD项目时,世界银行和地方政府都是通过当地数十个社区民间组织了解居民的需求和要求,并通过他们将社区建设的计划传递给社区居民,从而争取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在菲律宾和泰国的CDD项目也表明,这种方式在推动达成社区发展目标的同时,也有助于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成熟和促进地方政府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三)世行对今后实施“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的一些想法

据世行介绍,目前“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实施也面临许多挑战:第一,“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以社区民主决策为重要内容,如何鼓励地方政府将更多的社会事务决策权力下放给社区,对保证项目有效实施十分重要;第二,目前,大部分利用赠款提供公共产品的“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如何保证这些项目的持续发展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第三,在为私人提供小额发展贷款方面,世界银行仍面临着还贷率不高等问题,并且缺少成功的、可复制的经验;第四,对于城市和农村社区,在“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实施方面还缺少各自有针对性的办法和经验;第五,保持政府社区工作的持续透明性、建立社区利益表达机制以及畅通社区信息沟通渠道,都是“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面临的现实挑战。

世界银行有关部门还向考察团介绍,目前与我国扶贫办合作,正在广西、四川、陕西和内蒙古四省(区)一些农村社区进行项目试点。结合在其他国家项目实施的经验,世行进一步强调了实施“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时需特别考虑几方面问题:

一是要确保“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计划能够适应地方政府的治理结构和行政特点;二是要重视保持持续的信息监测和反馈,以有效评估“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的长期效果;三是要优先在贫困地区实施“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以促进减贫目标的实现;四是要努力吸引更多的政府或民间力量共同参与“社区主导型发展”;五是认真评估在“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下使用世行贷款建设社区基础设施的费用有效性;六是保障项目持续运行和有效发挥作用;七是在选择提供公共服务时,也要综合考虑资金回报率或内部收益率等指标;八是要不断提高地方政府工作的透明性,同时增强社区民间组织的能力以及社区居民参与。

三、借鉴和启示

(一)进一步完善政府对社区发展的职责定位

通过考察,我们深切地感到,政府在各国社区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对于不同级次政府的职责有比较清晰的定位,在我国需要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社区发展中的工作职能。一方面政府要制定规划、政策,加大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推动社区发展,同时要切实转变职能变行政命令、包办代替为服务、引导、监督,建立政府与社区的长期沟通渠道,为社区自主管理、自主服务、自主发展创造条件。对属于行政事务范畴的工作,避免硬性摊派到社区;而对必须依靠社区协助执行的事务性工作,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委托社区承担;对于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应更多地依靠社区各类组织提供。另一方面,要明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责任,中央应通过规划、政策、资金、法规等方面着力推动引导,社区发展的主要责任在地方,特别是市级政府,承担城市管理的职责,更贴近基层,要组织落实社区发展的各项任务,地方政府在扶持社区发展,创新社区发展方式方面可以又更大的作为。要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形成推动社区发展的合力,使社区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得到利用。

(二)加大建设社区服务体系的投入力度

发展社区服务体系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的“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明确了社区服务体系的基本架构、主要内容和发展目标。规划实施近两年,在中央与地方共同努力下,建设了一批社区基础设施,促进了社区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但是总体来看,目前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规模小,来源单一,受益社区数量不多,难以满足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需要,特别是与中、西部困难地区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求差距很大。由于社区服务主要是公益、非营利性质,应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社区建设投入力度,同时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借鉴美、加两国联邦政府的投资经验,尝试通过贴息、补助、公建民营、共建共用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社区建设。还可以探索成立类似国家劝募协会和美国企业基金会等的社区发展基金会,专门筹款支持社区项目。

(三)大力推动社区民间组织发展

目前国际上,政府与民间组织在社区发展中建立伙伴关系,政府依赖民间组织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普遍通行的做法。与此相比,我国社区民间组织发展十分薄弱,一些民间组织比较活跃的社区,也是以开展歌咏、舞蹈、体育等活动为主,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类的民间组织较少,志愿者规模不大。通过考察我们感到,在我国社区发展中,往往政府下派社区的事务比较多,而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参与意识比较弱,社区的自治功能不强,与社区民间组织不发达直接相关,我国在这方面与国外社区发展的差距十分突出。为此我们建议,充分借鉴国外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的经验,积极引导社区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政府要从资金补助、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民间组织发展,从规范登记和撤销制度,完善审计监督,做好日常评估等方面促进社区民间组织自身建设,重点培育能够提供公益性服务、发展慈善事业、协助政府承担事务性工作和引导居民参加健康文体活动的服务类民间组织。创新社区管理运行方式,尽快组织开展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服务和提供部分必要的基础设施等试点,形成政策,吸引民间组织经营微利低偿的社区服务。同时,要大力支持倡导开展社区志愿服务。

四、完善落实促进社区发展政策

上一篇:12月唯美说说下一篇:大数据图书馆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