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2024-04-27

为推动企业快速发展(通用6篇)

篇1:为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论以劳动竞赛为载体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劳动竞赛作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强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XX公司工会坚持围绕公司生产经营中心工作,以项目为抓手,积极参与院组织的劳动竞赛活动,同时依据公司四个生产部门和两个服务保障部

门的特点,研究制定劳动竞赛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切实把开展劳动竞赛活动作为完成企业中心任务、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下大力气抓好劳动竞赛活动,保证了劳动竞赛活动的深入开展实施。

一、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活动一些具体做法

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是企业党政工团组织和广大职工的共同任务,作为企业工会更应当根据国有企业的特点,善于运用劳动竞赛这一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积极因素,特别是发挥工会组织的独特优势,把企业的中心任务化为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

一是比质量、比安全,增强企业竞争力。我们按照XX集团“诚信求实,勇创第一”的宗旨,公司明确提出了“争技术领先,创行业一流”的企业精神。目前铁路勘察设计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各集团公司的实力都很强,如果不能有高素质的团队,在技术上领先,在行业创一流的业绩,就容易被市场所淘汰。要使我们勘察设计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劳动竞赛就应当在塑造企业良好形象、树立企业可靠信誉、促进企业多承揽项目、更快更好地勘察设计好项目等方面做好文章。

今年,我们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指导,以黔张常定测测绘、钻探项目部为龙头,在各勘测、勘探项目部及职工中开展了以“六比六赛”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和评先活动。即项目部间比完成计划任务时间;比勘察资料优良率;比安全生产无事故;比管理及后勤保障;比技术创新;比组织和思想保障。勘测、勘探职工赛业务水平、赛工作质量、赛安全生产、赛遵章守纪、赛团结协作、赛技术创新。通过制定竞赛办法来督导各项目部优质高效地完成好生产任务,开展好竞赛活动。5月份,我们深入到现场,现场同志们早出晚归,忘我工作,据指挥部同志将,由于大家的发奋工作,当地龙山县人大主任号召全县向铁一院学习,带来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二是开展技术创新。要加快企业的改革发展,就必须努力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这其中包括必须大力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改造、技术攻关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结合生产任务和市场发展方向,劳动竞赛也必须由传统的体力型向现代的智力型转变,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我们承担的兰渝线勘察项目,深孔钻探多,地质情况多以砂质千枚岩和炭质千枚岩为主,不利于深孔钻探,钻孔护壁困难,对泥浆的配比要求很高的特点,开展了“深孔钻探技术总结交流推进暨劳动竞赛活动”,一方面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了大家学习和提高深孔钻探技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促使从感性经验向理性科学转变。过去泥浆的配置靠经验和手感,现在配齐了泥浆测试仪器,靠科学和数字化,有效的预防了孔内事故的发生;第三,尝试推广了绳索取芯钻探新技术的应用,对钻进效率和质量有较大提高;对整个兰渝生产会战起到了促进作用。由于我们公司自组建以来就很重视技术创新工作,我们至今始终保持和不断刷新着路内深孔钻探的记录。

三是立足于提高职工队伍素质。随着企业劳动关系的变化和职工竞争上岗机制已逐步形成。提高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不仅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需要,而且是职工增强岗位竞争能力的需要。要把公司建成一流水平的企业,更离不开人才高地和一流的职工队伍。因此,劳动竞赛必须以“干一个项目、锻炼一支队伍”为宗旨,达到锤炼职工队伍的目的。

四是比奉献精神。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我们工会工作的重中之中,在市场经济和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在我们公司,随着机组等各种经济责任承包制的普遍推行,如果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就很容易产生轻视思想政治工作,以包代管,片面追求个人经济收益,损害企业社会形象和职工合法权益等不良倾向。因此,我们重视把劳动竞赛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加强对职工的形势任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做深、做细、做实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其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在任何条件下争取胜利的信心和勇气。我公司员工队伍是一支善打敢拼、勇于奉献,有着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优秀团队,虽经机制转换,公司改制等数度变迁,但优良传统没有变,好的作风没有改,每遇关键时刻就是一支招之即来战之能胜,拉得上打得赢的队伍。

二、开展劳动竞赛存在的问题探讨

开展劳动竞赛的基本内容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改善经营管理,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重点,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金利用率,加强安全生产为主要内容,要把着眼点放在挖掘企业内部潜力,以内涵为主求效益上。同时大力

篇2:为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中共京山县委

京山县人民政府

2005年第4期 ——特别策划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主三化”的方针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兴工富县”战略,积极培植骨干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逐步形成了“骨干支撑、园区带动、集群发展”的新型工业格局,促进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4年,全县完成GDP62.8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73亿元,财政收入2.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5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8%、39.5%、16.1%、16.9%和9%。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一、必须致力培植一批骨干企业。我县是农业大县,发展县域经济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一直是我们探索的课题。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我们逐步领悟到: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县域经济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我们早在前几年就确立了工业立县的发展思路,提出了“抓重点、培骨干”的发展举措,培植了如京山轻机、华贝、湖北戴蒙德等一批成长性较强的企业。

近年来,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经济之路。为此,我们进一步明晰思路,明确提出“兴工富县”的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县域经济的希望在工业、工业的关键在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突破口在骨干企业”的发展理念,坚持把培植骨干企业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来抓。按照这一思路和理念,我们筛选出各种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在领导、税收、信贷、电力等方面加以扶持,促其发展壮大。通过精心培植,打造了一批“行业龙头”:轻机公司成为全国纸制品包装机械行业“霸主”,戴蒙德公司成为全国电力环保机械行业“龙头”,其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均达到70%以上。全县规模工业企业2003年达到71家,2004年发展到89家,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1家,过亿元的10家,过千万元的29家。

骨干企业的强势发展,有力带动了产业集群建设,全县的机械制造、建材加工、纺织服装、化工冶金、食品加工5大产业集群已具雏形。2004年,5大产业提供税收达1.2亿元,对全县GDP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1.8%和76.6%。

二、必须致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企业只有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占得优势、赢得主动。骨干企业成长的过程,实质上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多年来,我们抓住企业改革、技术创新、园区建设、招商引资这几个环节不放,既注重企业规模的扩张,更注重企业素质的提高,始终注重引导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从而使企业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强力推进企业改革。我们坚持县域经济民营化的取向,按“产权明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以企业彻底转换产权、职工彻底转换身份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和县域经济民营化进程。到2004年底,全县366家国有(集体)企业实行了民有民营,全员聘用的新型职工关系初步建立。在抓好企业体制创新的同时,我们坚持以资本营运为手段,加大企业重组力度,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促进了骨干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如轻机公司兼并收购了10多家县内企业,与香港圣瑞公司等8家境内外企业合资合作,兴办了一系列配套企业。该公司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2004年,该公司总资产达16.5亿元,销售收入、利税和出口创汇分别达到15亿元、1.2亿元和1500万美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我们坚持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并举,建立“政府扶持、企业为主”的科技创新机制,引导企业依靠科技发展壮大。我们建立了科技发展专项基金,每年都要按有关规定,安排、落实“三项”经费300万元以上,县财政每年还拿出100多万元资金用于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目前,我县已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92项,其中获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近3年来,全县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0.7亿元,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72个。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产业层次迅速提升,竞争力明显增强。我们还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后实施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9项,有力地促进了一批企业提档升级。目前,通过国家、省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已达到3家,轻机公司还被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着力抓好开放开发。我们实行引资、引技、引智并举,尤其注重在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上下功夫。2004年,全县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6亿元,超过前6年招商引资额的总和。一是建立招商引资基地。瞄准美国、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企业,瞄准浙江、广东、江苏等资本充裕的省份,并采取了领导挂帅、专班负责、明确责任、定向突破的办法开展招商引资。仅2004年,全县就引进50万元以上的项目135个。二是大力开展以商引商。用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让外来投资者来京山投资放心,发展舒心。浙江客商赵伟光2001年到京山创建京兰水泥公司后,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受其影响,浙江客商纷纷来京山考察投资。2004年,总投资8亿元的永兴水泥公司和总投资2亿元的大龙置业房地产开发项目落户京山。三是实施回归工程。激励和吸引京山籍在外创业人士回乡创业发展。我们还大力培植外向型企业,全县已有8家自营出口企业,2004年出口创汇4354万美元,在全省县市中名列前茅。努力建设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是骨干企业成长壮大的孵化园。为了建好工业园区,我们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市场运作、功能分区、相对集中、可持续发展、与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对县工业园区进行总体规划,完成了园区控制性详规。二是狠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每年预算内安排400~1000万元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县级国有资产出售的收入和土地收益主要用于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止,县工业园区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近2亿元。三是做好企业入园工作。已有21家企业入园,8家企业已建成投产。

三、必须致力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近几年来,我们坚持把企业家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举措来抓,为整体搞活企业、培育骨干企业注入强大活力。

建立向企业倾斜的用人机制。一方面,充分挖掘现有企业家的潜能,另一方面注重选拔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行政干部充实到企业领导班子。近年来,我们又大力鼓励各类人才从事民营经济,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从事民营经济。

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不拘一格培养、使用人才,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使企业经营管理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县财政每年拿出一笔资金,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在华中科技大学和江苏锡山建立了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训基地。近年来,还邀请潘立生等3位京山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京山现身说法。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提升了企业家的素质。建立干事创业的激励机制。我们注重从政治上提高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地位,促使企业家一心一意在京山谋发展。近3年来,全县先后有30多名企业家分别当选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四、必须致力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近年来,我们在改善发展硬环境的同时,大力推进软环境建设,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建设“效能京山”。大力加强行政服务中心、综合招投标中心、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和经济环境投诉中心建设,积极推行后置审批、并联审批、告知承诺等改革,完善“一站式、窗口式、现场式、保姆式”服务。在县直机关特别是执纪执法部门全面实施“阳光工程”;大力推行“部门收费零投诉、企业经营零干扰、登记办证零跑路、解决问题零距离”服务;建立了经济环境快速反应机制和重大项目事项“不过三”制度;健全企业投诉制度和县长与企业定期对话制度;实施涉企收费公示制,涉企收费和检查、检测准入制,企业收费代理制等。这些措施有效净化了企业成长环境,实现了行政服务提速,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建设“信用京山”。广泛开展“树诚信政府、办诚信企业、当诚信市民”的主题活动,不断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努力提高企业的信用度,有效促进了银企关系的改善。近3年来,企业发展得到了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我们还积极尝试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篇3:为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一、构建和谐企业, 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是构建和谐企业的保障。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员工生活水平。要实现企业效益的持续增长, 必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积极承担企业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注重企业各方面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着眼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优化经济结构, 寻求发展机遇, 做到立足国内市场求效益、强根基;走出国门求发展, 以更大的步伐走向更广阔的外部市场, 开辟企业发展的更大空间。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安全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放到突出位置, 坚持生产建设服从安全环保, 速度规模服从质量效益, 切实提高安全环保的保障能力。

二、构建和谐企业, 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力度

推进学习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内在要求。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企业, 是不断发展的和谐企业, 要实现这种发展的和谐, 企业的每个员工都要不断学习, 不断接受新事物, 尤其是石油企业, 其面临的环境瞬息万变, 要适应变化, 取得竞争优势, 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目前, 各个行业“走出去”的步子正在不断加大, 作为企业自身与国外同行业相比, 人才缺乏的现状仍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闯国际市场的进程中, 还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操作人才。在不断引进外部人才的同时, 我们必须下大决心、大气力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以满足市场竞争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疏通两个学习渠道:通过行政行为强化员工培训, 本着“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全员学习;通过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等群众性团体, 在广大员工中广泛开展职工读书自学活动, 让职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要使两个渠道并行, 力求取得互为补充、殊途同归的效果。

三、构建和谐企业, 必须大力培养节约意识

节约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本要求。和谐企业既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也体现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就必须建设节约型员工、节约型班组、节约型企业。员工是节约的主体, 要着力培育员工的节约意识。同时, 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实际情况,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开展建设节约型员工的宣传教育, 真正从思想上把员工发动起来, 激发员工的节约热情, 用每个人的力量全方位提高节约成效。要从点滴开始, 厉行节约。要全心全意依靠员工的智慧和力量, 努力营造节约氛围, 抓住节约的重点和源头, 深入内部挖潜增效, 持久地开展全员节约工作, 使员工从节约一滴水、一滴油、一度电、一张纸、一团棉纱、一颗螺钉、一双手套做起, 降低成本, 为企业发展蓄积能量。还要从管理入手, 探索节约方法。要通过严格成本预算, 实施绩效管理等方法, 运用成本指标预测和绩效考评体系的作用, 建立能耗统计体系, 分解费用总量, 对成本费用指标实施具体有效控制, 推进生产效益最大化。努力营造“人人头上有指标, 人人肩上有压力, 人人关注指标”的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 要引导员工向习惯要节约, 向改善要节约, 向技术要节约, 向管理要节约, 向节约要效益, 努力弘扬勤俭办企业的优良传统, 使厉行节约成为一种共识、一种习惯、一种风尚、一种精髓, 成为企业精神的一部分。

四、构建和谐企业, 必须进一步提高创新水平

和谐的目的是持续健康向前发展。企业持续向前发展, 需要企业内在的生机和活力, 这种生机和活力恰恰来自于创新。为此, 一要在理念上创新。要把“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 贯穿到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 把能否让合作方满意、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能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评判企业发展的标准, 不断提升发展理念, 指导企业的各项工作。二要在科技上创新。未来的生产发展对安全、质量、节能、环保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技术要求。要深入实施“科技兴业”战略, 不断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 努力开发和掌握核心技术, 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三要在体制机制上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要保障。石油企业未来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发展环境, 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 必须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 推进企业的各项改革, 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使经营管理的思想、方式、方法上力求与国际管理模式接轨, 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效能和盈利能力。

五、构建和谐企业, 必须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

第一, 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企业最大的特征是人的和谐。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中, 要处理好班子成员之间的民主和谐关系、干群之间的信任合力关系、企业员工之间的团结协作关系。

篇4:为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技术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核心,只有不断创新技术,企业才能不断进步。近年来中国钢铁服务产业的技术研发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高铁企业的技术创新力不够,这严重制约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本文介绍了科技创新在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了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建立高效研发体系、完善产学研合作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利用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措施。

一、科技创新在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

从钢铁行业内部的竞争环境看,在整个钢铁行业里,众钢铁企业为了实现企业利益,占据钢铁市场而激烈竞争。在这种状况下,企业的竞争压力很大,只有不断的依据市场需求来进行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才能使劳动效率提高、使生产成本降低、最终实现利润目标。所以说,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科技创新。

(二)技术创新是低成本扩散与收益放大的基础

从企业自身来讲,技术创新成果能够在企业内部形成技术扩散,进而为企业创造规模性效益。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核心技术在企业生产的不同产品中的应用,能够让企业技术扩散产生“收益倍放”作用。

(三)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才能拉动企业的生产。企业经营是龙头,要想经营能够持续不断的开展,就必须保证企业的产品能够适应市场的新需求,就必须实现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

二、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条块分割引发产、学、研脱节

产学研的结合体制还不够完善,当前以部门和行业为核心的隶属关系,严重阻碍了科技系统结构优化,也给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不足

R&D投入强度不仅能够对产业技术密集度进行衡量,还可以对技术先进性进行衡量,是一个双重指标。然而我国的R&D指数远不及发达国家,在我国,仅仅有1/4的大中型企业科技支出费用能够占到主营业务收入的1%。

(三)企业独立创新、成果转化困难

在现实技术创新活动中,很多企业仅仅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创新,忽视了产、学、研相结合,因而技术创新成果不高。生产的新产品达不到标准,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导致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困难。

三、科技創新如何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一)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以笔者所在的企业为例,近年来,中冶南方武钢院不断加大对科研的投资力度,建设科研基础设施,先后成立研发中心并建立研发中心的办公区、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装备,组建了电研室等。2012年11月,中冶南方武钢院被湖北省科技厅、财政厅、国税、地税四部门共同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武钢一硅钢技改工程的改造成功,是本公司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和管理优势的结果,凭借以往同类型工程设计经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及设备安装指导。ST机组是高端HiB钢生产的重要工艺环节,成功研制将为武钢硅钢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添更加有力的砝码。标志着中冶南方武钢院在系统等核心设备的自主研发和工程化应用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完善产学研合作模式

中冶南方武钢院一直重视与国内外技术生产厂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与武汉科技大学签订科技合作战略协议,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并与武汉科技大学、武钢研究总院、武钢二级厂矿等单位合作承担国家等各级科技支撑计划的研究;尤其是今年在武钢钢铁服务产业联盟的框架内,进一步形成并完善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致力于推动研发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并大力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中冶南方武钢院还非常注重学习和跟踪国外有关公司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积极开展多层面、多渠道的开展合作方式。

(三)创造条件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目的是利用新技术开拓市场,占领市场,为企业获取更大的利益和发展机会,因此能尽快将技术成果投入市场应用是企业的追求,也是企业创新的动力。那么怎么实现转化,转化的途径又在哪里?从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市场来看,利用“规范”是唯一的出路,至少目前是唯一的途径。规范是把双刃剑。规范既维护着技术成果的完整性,又限制着最新技术的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或形成产品。大家都知道,钢铁的生产以及验收都有规范,国家的、行业的、地方的。在规范存在的情况下,好的一面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程安全可靠,提供了技术支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也阻碍了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虽然我们说明规范是指导性文件,可用也可不用,而现实情况是,没有按照规范进行的设计,很难通过审查与论证会。从另一个方面讲:修改规范很不容易,三五年修改不了一次,也就是说,新的技术成果进入规范,尤其是行业规范,难上加难,一旦新的技术成果、材料、设备及其理念进入规范,也要落后社会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光景。解决这一“课题”的方法就是给“企业标准”在市场应用中提供社会法律地位,其它行业比如:房屋建筑行业、汽车制造行业等,都允许采用企业标准,不过要求企业标准要高于国标、行标和地标,同时也给地方标准在行业应用中明确法律地位,地方标准行业通用,有助于推动成果的尽快转化。对于企业来讲,也不能等靠,要做好宣传与沟通,努力争取行业领导、项目建设单位的支持,从试验到生产开始一步一步的走,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完善新技术,也为制定规范、修改规范争取一张入场券。就目前的现实,规范是推广应用新技术产业化的唯一途径,新技术成果规模化的应用于社会,离不开规范的支撑和支持。谁能制定标准谁就能抢先占领市场。

篇5:为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深化企务公开

促进企业和谐快速发展

徐州矿务集团权台矿 范 岩

企务公开工作是企业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是企业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发展,做优做强的重要基础。在企业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抓好企务公开,实现人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更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笔者结合权台煤矿企务公开运作实际谈三个观点:

一、坚持“五个到位”,完善企务公开工作机制

为满足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内在需求,应从“制度、内容、程序、形式、考核”等多方面入手,以“五个到位”为主线,扎实推进企务公开工作。

一是制度建设到位。企务公开能否全面实行,规范运作,发挥实效,加强制度建设是关键。权台煤矿是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较早开展企务公开的矿井,先后出台了《权台煤矿加强企务公开管理的规定》、《权台煤矿基层单位民管会(民管小组)工作细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职工代表大会联席会议制度》、《职工代表巡视企务公开制度》等一系列企务公开制度。2006年,创建和推行了“点题公开一一

五步法”,研究编制实施了《企务公开实用操作手册》。建立了劳动关系预警机制,成立了劳动关系预警机制领导小组,形成党委、行政领导参与、工会主抓的劳动关系预警组织体系。健全四项制度即:整合舆论资源制度、每月一次劳动关系现状分析制度、定期向行政通报制度、定期向党委汇报制度,从而确保了劳动关系处理工作的规范性。为了保持职工反映问题渠道畅通,明确规定信息反馈的主要方式和程序,并严格执行。三是规范反映内容,严把“四关”即:预测关、预审关、预报关、预防关,确保工作的实效性。

二是公开内容到位。随着企业民主管理不断深化,职工不再满足于一般事务的公开,而是更关心企业管理的深层次问题。我们要不断扩展企务公开的内容,把工作重点放在职工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上。近年来,权台煤矿不断建立和完善企务公开工作运行制度,明确了企务公开的内容,与企业安全生产经营工作目标相适应,内容辐射到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职工利益等方方面面,由“三公开”、“四上墙”发展到企务公开24项、区务公开十一项内容。特别是在干部任用、党员发展、评先、评奖、岗位竞聘、职称评定、员工奖惩、奖金分配、疗休养等方案或执行情况均在企务公开栏进行及时公开;职工工资、奖金收入情况和住房公积金、各项医保、医保基金的缴纳情况均按程序公开到职工个人。

三是公开程序到位。职工的知情权、监督权等合法权益有了保障,劳动关系才会融洽,企业才会和谐。把凡事透明化、程序公开化作为检验企务公开工作的标准,用和谐发展理念推动企业民主管理和企务

公开。对于公开内容都要做到:主管部门公开、操作方法程序公开、实施步骤公开、完成结果公开,通过制度形式将有关事项规定下来,保证了公开的真实有效。权台煤矿坚持每月召开中层干部大会,总结上月工作通报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部署下月任务;坚持每周召开经营分析会,研究分析经营指标的运作状况、以及煤炭市场的变化,确定经营战略并向职工通报;坚持每周召开行政办公会,研究分析全矿重点工作,并向中层干部通报;坚持每周召开党支部书记、车间工会主席例会,研究布置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创建任务;坚持每天召开调度会,由基层主管参加协调解决安全生产问题;坚持每季度上大党课,由矿领导向全体党员宣讲企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这些举措不仅推进工作,同时拓宽了矿务公开的渠道,及时解决了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四是公开形式到位。坚持公开的基本形式与灵活多样的形式相结合,采取有效措施,多种形式,运用各种裁体推动企务公开工作。权台煤矿每年召开两次职工代表大会,审议企业各项重大决策。规定凡是职工代表大会做出的决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擅自改变;坚持每年对领导干部进行一次规范的民主评议,整个评议工作做到有安 排、有述职、有评议、有反馈、有总结,并与领导干部考核、任免、分配挂起钩。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工会工作信息》以及各级宣传简报、简讯、公开栏、黑板报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及时公示公开有关工作,让职工有充分的知情权、监督权。此外,还建立领导干部基层挂钩点调研及走访等制度,保证领导干部能经常深入基层一线,与职工面对

面交流,研究指导工作,解答职工问题,化解职工的矛盾;设立企务公开意见箱和举报电话,及时了解和掌握企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职工的要求和想法,以便更好地改进工作,取得实效。

五是考核机制到位。在企务公开中,要做到真公开、全公开,就要制定企务公开工作考核机制,明确对违反企务公开行为处理的程序和标准,对违反企务公开有关规定的,进行责任追究。权台煤矿将矿务公开和区(科)务公开纳入工作目标,统一到党建工作、廉政建设和工会工作中,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考核。对领导干部进行“一岗双责”考核,定期组织效能监察活动,实行责任追究。并对新提拔的领导干部进行任前公示。将企务公开工作纳入到双文明建设考核之中,做到每季度检查考核一次。下发了区务公开职工满意度测评表,获取有关信息,及时反馈有关单位,督促整改。制定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提升企务公开工作的执行力,使企务公开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增强了企业管的透明度。

二、实现“四个延伸”,促进企务公开工作深入开展

广大职工依法参与企业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国有企业加强管理的重要特色和优势。大力拓展企务公开工作外延,切实将企务公开这一民主管理的有效手段与基层单位、班组民主管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确立企务公开“四个延伸”的工作新思路,从而为巩固和深化企务公开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是企务公开工作实现由区队向班组延伸。班组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单位,企务公开向班组延伸,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依靠职工办好

企业的具体体现;是解决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维护职工切身利益,搞好群众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具体措施;目前权台煤矿在全矿班组实现先行在岗位,贯穿于岗中,延伸到岗后的班务四公开,即:任务公开大家干、出勤公开大家看、岗位系数大家算、先进评比大家评。使广大职工做到了知情、理解、参与,从而消除了怨气,有效的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二是向外部创业区队和机关改革中延伸。随着走出创业人员在逐年的发展壮大,切实加强外出创业队伍的民主管理、区务公开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权台矿根据创业发展情况,做到外出创业的队伍在哪里,车间工会就相应建到哪里,并及时寄发有关文件,促进外出创业区队区务公开工作的开展。同时,机关科室作为职能管理部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全面开展科务不仅能达到堵塞漏洞的目的,而且也能到示范作用,有利于深化基层区队区务公开。权台煤矿在机关科室中,采取竞争上岗、公开招聘的形式选拔机关工作人员,通过对应聘人员情况公开、考试成绩公开、答辩评分公开、综合结果公开,从而使落聘的同志做到了气顺、没有怨言。

三是公开由结果向过程延伸。过程公开就是强调事前、事中的公开,在结果出来之前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反映,接受职工的全过程监督。向公开过程延伸,是企务公开进一步深化的迫切需要;权台煤矿在后备干部推选、中层干部的任用、党员发展、职工代表推选都要进行事前公示。对各车间也实行量化考核,责任到人,建立了“区务公开”和“班务公开”制度,把需要公开的内部人员岗位调整、工资

分配方案、材料消耗、职工困难救济以及备用金的使用等内容责任到人,挂钩考核,确保了公开工作的严谨性和及时性,形成了自上而下公开、自下而上反馈,逐步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的企务公开工作制度。

四是在公开效果上由职工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延伸。通过不断完善企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机制,丰富企务公开民主管理有效载体,运用各种企务公开方法手段,掌握了解职工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动态,尊重职工的首创精神和参与热情,积极听取采纳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从而较好地引导职工主动关心企业的发展,支持企业的改革,并将士动参政议政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形成良好的企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氛围。权台矿围绕开展的“管理创新年”活动,组织和动员广大职工深入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引导职工为创建安全、高效、文明、和谐的企业环境献计献策。坚持每季度组织职工代表巡视企务公开,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三、以“三个结合”,创建企务公开工作良好氛围

企务公开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积极探索,认真研究,科学操作,做到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抓住重点,把握实效,使企务公开工作向经常化、制度化、深层次方向发展。

一是与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活动相结合。企务公开工作执行得好不好,关键在领导班子,在党政一把手。只有在思想中牢固树立了群众的观念,才能真正将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企业的方针落到实处。企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执行得好,单位的风气就好,职工队

伍思想就稳定,班子的威信就提升,所以,把企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与“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既可提升企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执行力,拓宽了班子密切联系群众的绿色通道,又可以推动“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目标的实现。

二是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相结合。把企务公开民主管理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通过业绩考核、工作检查、员工评议、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及时发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偏差和漏洞,分析原因,寻找对策,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纠正措施,从而达到推进企业管理,不断改进工作的目的。企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通过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机结合,从而不断提升企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工作水平和效果。

三是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相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始终是群众关心的热点,民主监督是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企务公开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体系,确保党风监督与民主监督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对各级领导班子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利进行监督,对单位内部管理运行、规章制度执行、办事程序和内控机制落实等情况进行监督,对部门改进作风、服务基层、提高办事效率等情况进行监督,从而保证企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在源头参与、预防和治理腐败方面大有作为。

篇6:为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掌握了现代设备,在生产和服务领域中能完成中级技能人才难以掌握的高难或关键动作,并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高技能人才具有动态性、相对性和多样性。动态性,即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技能人才的外延会发展、内涵会提升,今天的高技能人才未必是明天的高技能人才。相对性,即高技能人才是在相对比较中产生的,高技能人才不可能有绝对的标准。所谓多样性,即高技能人才既包括身怀绝技或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也包括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掌握高新技术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等。高技能人才“高”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高技能人才诸能力中最本质的能力,也是最基本的特征。通俗的讲,高技能人才就是拥有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资格的技术能手。这类人才,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型白领,应该叫“银领”。他们既要能动脑,更要能动手,是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一、充分认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加快培养一批掌握精湛技艺和高超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才有可能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不同层次的各类人才来保证,既需要一大批企业家,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在我市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工人阶级永葆先进性的重要途径,就是努力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自己,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高技能人才是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优秀代表和核心骨干,其素质的不断提高、数量的迅速增长、作用的充分发挥,必将带动工人阶级整体素质的提升,使工人阶级的力量更加壮大。

二、加大力度,进一步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和造就技能人才队伍,要健立健全体制机制,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在技能人才的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激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等环节上下大功夫,进一步更新观念,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带动技能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壮大。

培养和造就技能人才队伍,还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的社会氛围。要进一步落实“四个不唯”,打破资历限定,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激励广大职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掌握本领、苦练技能,努力成为企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相结合,专家认定和企业认可相结合,探索完善技能人才考评办法。要把技能人才培养作为职业培训工作的核心,重中之重的任务。结合企业实际,制订好工作计划,明确思路和任务,狠抓落实,抓出成效。

建立技能型人才成长成才的政策激励机制。用人单位应按国家规定建立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待遇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建立技能人才正常的考核、晋级、增资制度,要根据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确定相应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建立技能人才表彰制度。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扩大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影响,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激发技术工人钻研学习技术的热情。选拔和培养高技能人才。

三、强化培训,全面提高企业高技能人才的技术素质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创新机制,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培训工作管理,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建立较为完整、科学的培训管理制度,全面实施操作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强化岗位技能训练和考核。强化人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创新培训机制、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加大培训质量和效果评估与监督,规范培训过程,重视培训结果反馈,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体制。坚持社会效益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健全职业技能鉴定系统,逐步改革企业职业技能鉴定的方式,为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及时、公正的服务,促进技能人才成长。发挥企业培养技能人才作用,认真履行职工培训职责,抓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建立自我约束机制,把建立、健全技术工人培养、考核和使用,纳入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重要内容。

四、转变思想,充分认识企业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转变思想观念方面的误区。一是人才观念的误区。目前社会上普遍认为有高学历,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是人才,因此忽略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挫伤了职工学技术的积极性。二是部分职工自身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工人只要有力气能干活就行,不需要什么技术,解决技术问题靠专业技术人员。三是单位领导的观念差异,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无计划,高技能人才后继无人。

要充分认识企业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首先,企业的生产实践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决定作用。技能人才与企业生产实践密不可分,一个真正的技师必须在企业生产实践中才能培养成才。其次,企业需求是技能人才培养成果的最终评价标准。各种渠道、方式培养的技能人才,都需要经过企业实践的检验。第三,企业是技能人才发挥作用的重要舞台。技能人才离不开企业的培养,企业也是技能人才的主要服务对象,只有在企业的沃土上才能真正展现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加快发展的需要,使技能人才自觉成为企业生产的战略性资源。同时通过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能极大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各行业企业要根据实际,针对突出问题,制定本行业和企业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意见,建立技能人才成长机制。第一,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彻底破除传统的人才观和用人观,把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对待,焕发一线工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打破干部工人界限。第二,要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第三,要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成长机制。制定职工培训教育的规划,建立技术等级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培训,使培训正常化、制度化,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通过竞赛对技能人才进行评价和选拔。建立使用机制,实行持证上岗。建立激励机制,按照“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原则,在工资待遇、分配奖励及企业年金、医疗保险等方面向高技能人才倾斜,落实技能津贴。

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强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勇于进取,进一步做好技能人才培训鉴定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建立健全机制

中国有个难题,“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解决人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建立健全各种机制,从法律上、制度上进行根本保障。

首先,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流动机制。在政策上鼓励企业引进人才,重视人才智力开发。强化企业吸纳人才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载体。多渠道灵活的吸引人才,积极实施项目引才、事业留才,通过项目的实施,提供事业

平台吸引国内外各类人才。甚至采取讲学、开展咨询或科研活动、进行技术合作或技术入股、聘请顾问等“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来去自由”的柔性流动方式,引进我市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我市作贡献。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逐步取消企业引进人才的审批制度,增加企业用人的自主权。引进人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重学历重资格,但不唯学历资格,更重适用,重能力,重实绩,重能解决问题。做好引进人才的保障工作,筑巢引凤。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好高技能人才的家庭生活的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国的国情现状,是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通过政策优惠、政策倾斜、税金减免、奖励的方式,多渠道灵活解决好这些难题。

上一篇:说谎的妈妈作文下一篇:麻醉医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