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妇联干部能力建设状况调研思考

2024-07-01

我市妇联干部能力建设状况调研思考(精选7篇)

篇1:我市妇联干部能力建设状况调研思考

妇联组织的能力和作用发挥的如何,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怎样的妇联干部队伍。因此,作为肩负着团结、教育、代表、服务妇女重任的广大妇联干部,不断更新工作理念,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纵观近年来我市妇联干部的成长,其中不乏一部分优秀的妇联干部通过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相继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为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现

阶段我市妇联干部队伍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依然存在,诸如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学习意识、发展意识不够增强,思想作风、能力素质与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妇女工作水平。为此,本文试就加强妇联干部队伍能力建设方面作一些粗浅探讨:

一、我市妇联干部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学习意识不强。由于长期受男强女弱、男将女兵观念的影响,一部分妇联干部比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善于学习新知识,总认为现有的知识够用了,导致知识结构老化。有些妇联干部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做起事务性工作劲头大,而理论业务学习稳不下心,钻不进去,认为学不学都能干,这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最大障碍。

2、执行能力不足。缺乏学习造成认识上的差距,导致在执行上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据调查,一些妇联干部宗旨观念淡薄,缺乏服务意识,漠视责任,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把工作简单地停留在开会、发文件上。有的妇联干部在工作上不愿、不敢、甚至不会抓落实,说的多,做的少,安排多,贯彻少,跳不出文山会海,致使一些工作迟迟没有明显进展。

3、工作定位不准。长期以来,大部分基层妇联干部在本单位都兼有其他工作,使她们总认为妇女工作是务虚的,是“软任务”,只要中心工作抓好了,搞其他工作时捎带着就行了,妇女工作搞好搞不好影响不了全局,而自己没有真正进入角色,也没有把妇女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加之少部分人怕吃苦,不愿到基层或乡村包村、包组,甘愿留在机关,缺乏基层工作经验。部分乡镇妇联干部兼职文书、计生专干、后勤管理等工作,由于忙于本单位兼职工作,而很少有时间和精力集中抓好妇女工作,即使工作,也往往是应付一下,照转照搬上级精神,工作被动,缺乏创新。

4、创新精神不够。一些妇联干部虽然具有一定基层实践工作经验,但由于文化程度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能力较差,工作方法陈旧,跟不上形势发展,造成服务妇女、服务经济的能力较为欠缺。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没有能力创新、不愿创新、不敢创新的现象,不能将上级政策与本地实际有效结合,死板教条,照抄照搬,上下一般粗,空话、套话连篇。凡事等上面、看外边,怕出乱子,怕担责任,唯书唯上,缺乏创新精神和战略性、前瞻性思考。

5、工作热情不高。几千年留传下来的“男主外、女主内”老观念及传统社会性别分工对女性角色期望的影响,使大部分妇干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贤妻良母的角色,甚至有的认为只要丈夫事业有成,自己的一生也就有了寄托。而刚参加工作的妇联干部则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以致工作热情不高,缺乏上进心。同时,部分妇联干部由于从事妇女工作时间过早、过长,认为自己搞了多年的妇女工作,工作经验多,工作任务、工作环节早就滥熟于心,不必再去深钻细研,工作成绩平平庸庸,“不争先,不落后,跟在中间最自由”的平庸思想严重,缺乏开拓精神和竞争意识。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妇联干部三种能力

要着力解决妇联干部在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工作作风等方面与党的要求、与妇女群众的期待、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在观念上要做到“六个克服、六个增强”:即克服片面发展思想,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克服重物轻人思想,增强以人为本意识;克服骄傲自满思想,增强居安思危意识;克服因循守旧思想,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克服“条件有限”思想,增强创造优势意识;克服“当当配角”思想,增强时代责任意识。从妇联组织的定位(党领导下的妇女群众组织)和职能(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为基点,结合我市妇女工作实际,我认为我市妇联干部能力建设的三大重点是:坚持与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相衔接,把历练善谋全局的执行能力作为立身之本;坚持与妇女群众的实际需求相适应,把历练高水平的服务能力作为力量之源;坚持与整合社会资源相呼应,把历练全方位的协调能力作为必由之路。

(一)紧扣大局,提升执行力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妇联组织和妇联干部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增强在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中谋发展、促发展的自觉性,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作出的重大部署和重要会议精神,始终把促进妇女发展作为妇联工作的第一要务。而要广泛动员全市广大妇女投身到建设“三个**”

篇2:我市妇联干部能力建设状况调研思考

一、基本情况

安宜镇总面积102平方公里,辖43个村(场)、居委会,总人口26万。有妇联主席1名,副主席(大学生村官)2名,都为本科学历,平均年龄三十岁不到。全镇妇代会主任共43名,其中,从年龄状况看,40-50岁之间的占72%,30-40之间的占19%,30岁以下的占9%。从学历情况看,本科占5%,专科的占33%,高中以下的占68%,兼职比例达100%。

二、存在问题

1、对妇女工作认识不够清。妇女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妇联组织只是群众团体,只是“桥梁纽带”,其职能、职责都不具备直接为妇女提供政策支持、培养使用,教育管理、解决问题等行政能力,妇女对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环境等重大问题也只发挥民主监督、沟通协调的作用。部分职能部门对妇女工作的认识不够,将妇女工作片面理解为妇联工作,使得妇女工作出现了一定的“错位”。

2、发挥作用的能力与妇女群众的新期待不适应。安宜镇43个妇代会主任,平均年龄42.8岁,45岁以上的13人,占30%,年龄最大的妇代会主任53岁(贾桥村)。年龄大固然有工作经验多、办事认真等优点,但缺乏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不能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妇女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大多数基层妇女干部都停留在完成布置的任务这样一种状态。

3、干部素质与新时期妇女工作的目标要求不适应。安宜镇妇代会主任中,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68%。理论素养不够、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需要。随着妇联工作领域不断拓宽,科技知识加速更新,妇女工作社会化、项目化、科学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妇联干部整体素质,增强组织带领妇女参与发展能力刻不容缓。

4、妇联干部兼职现象突出。大多数妇联干部都身兼数职,牵扯了相当一部分精力,应对的多、主动工作的少,影响到妇女组织工作的开展,妇代会主任大部分把精力与时间都用在计生工作上。

5、基层妇联普遍缺乏经费,难以开展活动。一方面,党委政府财力困难,无法为妇联拨付更多的经费,导致妇联活动运作相当困难;另一方面,基层妇联创经济实体建设步伐不大,自身造血功能不强,活动经费只能依靠财政拨款。

6、基层妇干待遇偏低。妇代会主任大部分兼计生工作,待遇都是计生工作报酬,妇联工作无任何报酬,特别是村级书记、主任享受相关保障待遇后,有连任妇代会主任20年、30年的老妇干,没有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突显,她们的观望、等待使妇联组织职能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和改进对妇女工作的领导,着力改善妇联的工作条件。努力争取领导重视,建立长效的妇联组织工作保障机制。建议政府根据经济财政发展状况拟发当地政策性文件,以适应妇联工作、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需要,在财政预算中适当增加妇联及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经费;要把妇联工作经费列入转移支付项目计划,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经费额度,进一步营造关心支持妇联和妇女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

2、锻造高素质的基层妇女干部队伍。新形势下,妇联的组织网络日趋完备,妇联的工作已渗透到各个领域,这对妇联干部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妇联要坚持“以人为本、妇女工作与妇联干部同步发展”的指导思想,以打造“学习、思考、团结、实干”的妇联组织为目标,把妇联组织建设成培养高素质妇女人才的学校,锻造复合型妇女干部的摇篮。建议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妇联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要将妇女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当地干部教育培训统一规划之中,特别是村、社区妇联干部,更需要不断进行培训,更新知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更好地面向基层、服务妇女,逐步改变其以计生工作为主,妇女工作无大事的落后观念。同时扩大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覆盖面,提高她们在生产技术和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缩短农业生产中的妇女收入与男性收入的距离,提高其参与村民自治的影响力。

3、进一步加大对妇女干部的培养和选拨力度,针对在各级领导班子中的妇女干部比例仍然偏低,担任正职的领导少的实际,加大女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促进妇女参政议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强与组织部门的沟通合作,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妇女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妇女干部政治、业务素质,加大妇联干部交流、转岗力度,加大对年轻妇女干部的培养、任用力度,使妇女干部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4、多措并举,积极改善基层妇联干部待遇。对那些长期工作在基层,工作业绩突出又确因年龄或职数等原因不能进班子的村妇代会主任建议进村两委,其工资报酬应纳入村主要领导干部的补助范围,建议为长期工作在基层的离任村妇女主任解决生活补贴,以解决基层妇联干部的后顾之忧。

篇3:我市妇联干部能力建设状况调研思考

(1)企业技术中心数量不断增加。

至2012年末,全市“千企转型发展”企业中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三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已经达到362家。2012年新创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9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296家。在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中,2家国家级、6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都是“千企转型发展”企业,29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中有240家左右属于“千企转型发展”企业。

(2)企业技术中心成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的主力军。

2013年,盐城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共申报近200项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项目,其中有90个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项目列入2013年江苏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根据江苏省经信委《关于表彰2012年度江苏省优秀新产品的通知》,盐城市江苏恒力组合机床有限公司的“VTM300龙门式车铣复合加工机床”获得江苏省优秀新产品金奖;盐城豪迈照明科技有限公司的“低汞调光节能灯”、江苏东强股份有限公司的“编织双层高频7A类数据安全电缆”、江苏百斯特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BST系列高效静电除尘器”、江苏闳业机械有限公司的“HY—2010HYUS高密度海绵火焰复合分切机”、江苏省金峰石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液压式不压井修井机”等8个新产品获得江苏省优秀新产品奖,获奖企业都是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3)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江苏科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近几年围绕环保除尘设备的研发,共申请国家专利100多项,主持和参加制定的国家、行业标准3项,中国驰名商标1项、江苏省名牌1个,国家和省科技奖励项目2项,并在2009年成功创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实现了盐城市的历史性突破,成为盐城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杰出代表。

(4)企业技术中心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主要载体。

近年来,盐城市企业技术中心与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与高校、院所合办开发机构(或紧密合作关系)达200多个。紫光吉地达的技术中心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东南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环保机械设备”的技术合作,聘请国内20多位自动化、机械、热工方面的专家、教授担任技术顾问或兼职工程师,瞄准国际高新技术,领导产品开发和工程设计。象王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北京起重研究所、中船九院等单位建立了密切联系,在新产品、新技术的共享及合作方面进行交流,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成功合作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5)企业技术中心对人才的吸聚力不断增强。

2012年以来,亭湖区通过实施“亭湖英才集聚计划”“博士创业行动计划”等,先后引进南开大学沈伯雄、同济大学张立军、上海师范大学开国银等高层次领军人才6名、博士17名,协助“千企转型发展”企业引进科技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团队1个,长虹集团引进的王立平教授团队申报了省“双创”团队项目。

(6)企业技术中心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千企转型发展”市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长虹公司通过自筹资金方式投资60余万元建立了一套CAD应用软硬件系统,随后又相继投入了20余万元用于更新、增添软硬件系统,各种基础数据的不断完善,建立了产品零部件的系列图库,在技术资料的规范、查询及借用上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缩短了新产品投放市场的周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和竞争力。目前,被国家工信部认定的1家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江苏省经信委认定的13家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55家省两化融合试点企业都是市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

2. 当前盐城市“千企转型发展”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

一是地区分布上不平衡。亭湖、建湖、盐都为第1方阵,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速度快、数量多、水平高,全市66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有38家分布在这3个县(区),占57%;滨海、阜宁、响水与上述3个县(市、区)有比较明显差距。二是企业分布上不平衡。全市百强企业中,超过60%以上未创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甚至部分百强企业还没有创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千企转型发展”企业中,超过60%以上没有创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2)科技创新持续投入力度较弱,创新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我市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与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企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明显不够,近年来企业研发投入虽呈上升趋势,但投入总量不足。

(3)企业技术中心的技术研发人员的数量不足、层次不高。

总体上仍然匮乏高素质科技人才,缺少科技带头人。现有高层次人才真正在工程技术领域工作的为数不多,能在一线搞科研的更少。全市技术中心高级人才特别是具有博士学位的专门研究人员所占比例偏低。

(4)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视力度不足。

部分地方政府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视力度不够,少数县(市、区)甚至没有出台对创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奖励政策。

3. 加快盐城市“千企转型发展”企业技术中心发展的建议措施

(1)全面推动“千企转型发展”企业普遍建设企业技术中心。

列入盐城市“千企转型发展”的千家升级企业都要普遍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全面启动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培育行动。围绕本地新特产业和列入“千企转型发展”的重点企业,选择和推荐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技术中心的培育企业积极培育,形成滚动的国家、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机制。

(2)大力开展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创建工作。

一方面要提供个性化的培育、指导和服务,对申报国家级、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培育企业进行个性化指导和服务,认真做好申报材料编制、审批进程跟踪、专家现场考察等重点环节的指导、服务工作。另一方面抓好一批重点企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技术中心的申报、评审和认定工作。

(3)创新合作方式、推进产学研合作共建企业技术中心。

大力推广“产学研联合共建企业技术中心”“产学研联合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模式,重点推动全市“千企转型发展”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要求市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必须建立3家以上产学研合作伙伴,加快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4)加大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

大力鼓励企业不断开发出更多的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好的新产品,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新产品,以新产品开发带动全市新特产业的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早日形成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5)加快企业技术中心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核心人才。

篇4:我市妇联干部能力建设状况调研思考

关键词:军队政工干部;能力素质建设;改进建议

对一个军队政工干部的考核主要对其政治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进行考核,所以在对军队的政工干部进行能力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应该以五点素质教育为主。加强新形势下的政工能力素质的培养,以适应新政策下政治环境以及发展需要。

一、军队政工干部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

一个合格的军队政工应该具备坚定的政治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过硬的文化素质,积极的思想素质和良好的道德素质。

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作为军队的政工干部,其政治方向、政治立场要明确,应该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能够时刻保证清醒的政治头脑,胸怀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为社会主义奉献自己的决心。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指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军队政工干部应该具有坚强的意志,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才能克服困难,在前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过硬的文化素质是指军队政工干部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这样才能够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完全领会党的指导意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

积极的思想素质是指军队政工干部要有积极向上的思想态度,对待一切事物都应该抱有乐观向上的态度,积极面对生活,工作。

良好的道德素质是要求军队政工干部能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和人格魅力,在工作生活中,能够以身作则,以诚待人,谦虚谨慎。

二、军队政工干部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

(一)良好的组织能力。要求政工干部吐字清晰,语言流畅。在对基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言语内容要真实,可信,不可胡编乱造以免给个人,军队造成负面影响。

(二)综合表达能力。作为军队的政工干部,不能避免组织基层进行思想政治学习,还要参加各种活动和会议,传达会议精神。因此要求军队政工干部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以便更好完成任务。

(三)文字写作能力。某些特定情况下,上级部门会要求军队政工干部对一段时间内的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或者对下阶段即将开展的教育工作做一个规划,这个时候就要求政工干部有一定的文字写作能力,给领导留下好印象,做好工作统筹。

(四)计算机操作能力。最后一项比较重要的就是军队政工干部应该具有基本的計算机操作能力,可以通过互联网把握实时的政治动向,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自我充电。

(五)敏锐的洞察力。军队政工干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对基层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教会基层人士问题,帮助基层解决问题。而基层官兵的心理,思想和情感比较变化不定,这就要求政工干部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基层官兵的问题,及时解决,保证教育工作有效性。

三、军队政工干部能力素质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机制不满足军队政工干部进步的要求。对于政工干部的来说,政治学习不仅是为了满足工作需要,也是为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因此需要部队能够为政工干部的学习搭建一个平台。对于目前的情况,军队日常训练、演练任务十分繁重,日常的理论课程又主要以军事学习为主,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又经常以保密为由受到干扰,所以,军队政工干部极需上级能够为其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

(二)职业信仰弱化。一个合格的军队政工干部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和为军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奉献的大无畏精神。但是由于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格局的调整,一些政工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思维受到现实的冲击,对军队的政工干部产生了一些影响,导致其政治信仰弱化,献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感和光荣感淡化,这些都是不利于我国军队开展政工干部能力素质建设的因素。

四、军队政工干部能力素质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新型的政工人才培养和选拨机制,促进政工素质能力的建设。

为了适应时代潮流,赶上军事变革的步伐,必须加快军队政工人才的培养速度,完善政工干部的培养渠道。各部队应该发挥驻地资源的优势,在原有送校培训、在职培训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培养人才的方法。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之为政工干部的培养发挥作用。针对一些工作能力强,政治意识坚定,无不良作风,基层爱戴的干部加大培养力度,使之早日成为政工干部的一员。

(二)强化政治信念,为政工干部的政治精神添动力。

政工干部的政治信念坚定是筑牢军魂的基本保证,要紧跟党的脚步,听从党的指挥,要时时刻刻相信党的指导思想,不能对党的领导产生怀疑,在任何情况下都忠于党。只有有了坚定的政治信念,才能做好军队政工的工作,促进军队思想政治的进步。

(三)应该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强烈的学习意识

这是一个高科技时代,未来的战争不再是单纯的军事武力上的争斗,而是汇聚政治、经济、外交手段和军事手段多种作战因素的战争。要求各部队之间联合作战,这就要求军队政工干部要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在战争中能够将多种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战争中,争取战争的胜利。

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求政工干部有扎实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精湛的军事理论和军事管理、军事指挥的能力。目前,现代军队政工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没有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意识。军队应该为军队政工干部建立起强烈的学习愿望,在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不进步就等同于退步。所以,政工干部应该强化自己的学习欲望,强化自身专业素养。

五、结语

军队政工干部能力素质对基层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影响着整个部队的政治思想觉悟能力,因此,对军队政工干部的能力素质建设十分重要。通过对政工干部能力素质的建设,探索新形势下政治思想教育情况,促进军队整体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常永志.军队政工干部能力素质建设的几点思考[J].才智·行政管理,2012(11):119-124

[2]常永志.论新时期军队政工干部应具备的能力素质[J].山东社会科学,2012(12):188-189

[3]丁玲.政工干部素质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114

篇5:我市妇联干部能力建设状况调研思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就有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正在步入“老年型”国家。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也给安老养老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我市也不例外,表现出“两高、两大、两低”的基本特征,即高速、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区养老社会水平低、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意识低,与经济较快发展的态势相比,社会老龄保障事业显得明显滞后。面对日益凸显的老年人问题,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个方面都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我市老年人口数量及分布状况

我市60岁以上老人共63万多人,其中,城镇28万多人,农村34万多人。老龄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4.11%。根据有关方面测算,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人才占到总人口的11.2%,我市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各地的分布情况来看,和县60岁以上老人共9.68万人,占该县总人口的14.87%;无为县19万人,占14.25%;含山县4.4万人、居巢区9.27万人,均占总人口的10%左右。另外,庐江县70岁以上老人有7.37万人,含山90岁以上的老人有314人、百岁老人7人,无为县百岁老人有8人,和县90岁以上有629人、百岁老人5人。从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状况来看,我市人口已明显进入老龄化行列。

二、不容乐观的安老养老状况

1、老年人的劣势

现代的老年人,既没有传统社会里凭辈份“倚老卖老”的优势,也没有发达社会中的社会福利优势。相比之下,却存在着年龄、体力、精力等方面的劣势。不少老年人当下的生活处境是比较窘迫的。第一,多数老人的收入在中下等水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恐怕是最苦的,他们根本就没有“退休”一说,很多人一直要劳作到最后一息。在城市,“啃老”现象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不少老人要间接地承担其失业子女甚至是第三代的生活费用。第二,老人就医状况令人担忧。老年人体弱多病,需要经常看病吃药。他们的收入本来就不高,加上近年来医药价格飙升,更使老年人在看病、医药方面陷入窘境。第三,老人出现瞻养危机。一方面,家庭养老的观念、意识在淡化,家庭赡养的功能在弱化,过去是“父母在、不远游”,现在是高龄老人、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如居巢区某村庄,有7个70岁以上的老人,自己已是风烛残年,为外出务工的子女守摊子、看房子、带孙子。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又十分薄弱。多年来,我国在社会养老保障方面严重欠账,特别是为数众多的农村老年人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

2、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严重不足

老年人退休时间早,中青时年实行低工资制,并没有享受到多少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没有真正享受到新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成果。对高龄老人,我市已开展了某些老年福利工作,例如城市高龄老人公共场所优惠待遇、五保老人的照料与服务等,使得他们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但总体上看,广大老年人的基本经济保障仍然十分薄弱。目前,城镇一块的老人,因为

有了城镇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总算是有了“最后一道防线”;而在农村地区,老年农民除了家庭赡养以外,基本没有其他养老收入,养老风险很大。《老年****益保障法》虽然出台了,但是由于宣传贯彻的力度不够,赡养纠纷案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据调查,自2005年以来,无为县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涉及赡养纠纷案及老年人合法权益被侵害的犯罪案件共有37件,其中2005年8件,2006年11件,2007年1-9月18件,虽然此类案件所占比例不高,但呈逐年上升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3、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明显滞后

首先,养老社会服务化的载体不足。全市城乡仍有相当数量的五保老人没有实行集中供养,散居的五保老人有3万多人,空巢老人数量更多,他们的生活起居、生灾害病等,往往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护理。目前,全市四县一区共建有敬老院107所,平均每个乡镇超过一所,但其规模偏小,收养能力较弱,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据民政部门2006年万人社区问卷调查,老年人对托老所、老年公寓的需求量为12%。按此测算,巢湖市老人共需床位约7万张,而目前只有5000多张,缺口巨大。

其次,各种养老机构收费偏高。调查发现,社会化的养老院,平均收费在每人每月800元左右,高级一些的老年公寓等则需要1300元以上。倘若两位老人没有子女,每月仅靠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金过活,怎么可能负担得起这笔费用呢?但这些社会化养老机构也感到苦恼,他们的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且数量不足,不收取较高的费用就无法运转下去。

再次,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目前,在各种养老院、敬老院工作的服务人员,多数文化程度不高,专业技能缺乏,服务质量跟不上。特别是有少数服务人员,内心里看不上这份职业,只是苦于别无出路,才勉为其难地曲就于此,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敬业爱岗,更谈不上以一片爱心善待老人了。

三、积极解决城乡安老养老问题

第一,要把安老养老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加强老龄工作”。各级应把此项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长效机制,不能以“济贫”的思路来考虑问题,更不能以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为理由,亏待了老年人。建议:将“老年社会化服务项目”纳入市、县两级招商引资范围,变过去“以市长主导”为“以市场主导”,转变思想观念,对现有的社会化服务的老年公寓给予充分的鼓励、引导和扶持,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尽快建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以社区基层组织为主导,发挥政府、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力量,充分利用社区中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定补幅度,拓宽定补范围。不断完善困难弱势老人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城乡老人医疗保障制度,切实减轻老年人的医疗负担。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

第二,逐步建立有我市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我市目前正处在由家庭养老保障向社会养老保障过渡的阶段,特别是在农村,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从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老年人现状及家庭承受能力来看,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居家养老”之路,是解决我市养老问题的正确选择。这里所说的“居家养老”是: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推进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建立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

网络为外围,以社会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逐步形成适合我市市情的家庭保障安全网、社区养老服务安全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网。

第三,突出解决农村安老养老问题。过去,我市农村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家庭赡养和土地收入。随着形势的变化,这两种养老保障方式不论是在保障能力上,还是在保障的可靠性上,都显得很不稳定了。必须从我市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寻求新的养老办法。根据全国一些地方以及有关部门多年来的实践探索,有条件的地区已经开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采取储蓄积累的方式,为农民建立个人账户,个人交费为主,集体交费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将个人和集体缴纳的保险费记入个人名下,为个人所有,到老龄后根据个人账户的积累额计发养老金。这种养老保险方式还必须同家庭赡养、土地保障结合起来,才能为农民养老建立一道比较可靠的养老民屏障,才是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现实选择。

第四,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要围绕“五个老有”工作目标,既要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需求,也要不断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想法设法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交往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消除老年人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感觉,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篇6:我市妇联干部能力建设状况调研思考

县妇联主席孙雪宗

(2010年8月15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这是对妇联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带来的新契机。妇联是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是党密切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基层妇联组织建设,推进以党组织建设来带动妇联组织的建设,切实发挥好妇联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根据“三查三看”教育活动要求,县妇联对全县基层妇联组织建设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分别深入到腾越、马站等部分乡镇及县直有关部门,通过现场参观、直阅资料、听取汇报等方式对基层妇联组织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基本情况:全县18个乡镇221个村(社区)均建立了妇女组织,组建率100%,本届村“两委”中女性支委委员占20.8 %,女性村委委员占21.9%;全县县直及省市驻腾各单位已建妇女组织48个,非公有制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妇女组织2个,建女领导干部联谊会组织1个。

主要做法:一是争取党委重视。全县各级妇联组织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夯实党的群众基础的政治高度,积极争取党委专门召开工、青、妇工作会议,定期听取妇联工作汇报,专题研究中 1

央、省、市、县有关会议精神,把社团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固本强基”工作纳入党委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是健全基层妇女组织网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妇女的结构、层次发生了新的变化,面对新的形势各级妇联坚持与时俱时,不断创新基层妇联的组织形式。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成立了女领导干部联宜会,在各类新经济组织中建立妇女组织。

三是加强能力建设。各级妇联积极争取联合举办各类妇女干部、妇联主席、村妇代会主任等培训。通过培训,着力提高妇联领导班子整体素质和执政能力、着力提升妇联干部和女性人才应对形势的工作能力和政策理论水平。

四是工作有活力,妇联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全县基层妇女组织普遍开展了“巾帼建功”,“双学双比”,“五好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把妇女工作做的有声有色。乡村妇女组织在带领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她们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积极在“生产发展”中创佳绩,在“生活宽裕”中建新业,在“乡风文明”中作贡献,在“村容整洁”中显身手,在“管理民主”中有作为,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在全县三个文明建设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广大妇联干部积极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活动,主动为妇女群众排忧解难,尤其在婚姻家庭纠纷、家庭暴力等方面,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处理问题,妥善解决矛盾,赢得了妇女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二、基层妇联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县基层妇联组织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基层妇女干部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县18个乡镇妇联主席大专学历为39%、大学学历占61%;221个村(社区)妇代会主任高中以上学历的占52%。其中有一部分妇联干部带领妇女致富和带头致富的本领较差,服务妇女群众的本领较弱,与新形势的要求和广大妇女的愿望上有一定的差距,一些村妇代会主任自身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开展工作起来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2、兼职比例较高,开展工作力度不够。全县乡镇妇联主席兼两职以上的为95%,村妇干兼职的达98%,专职比例很低,全县18个乡镇17名妇联主席分别兼办公室、组织、统计、计生,民政等工作,因兼职较多时间精力有限,投入到妇女工作上的精神就少,重视程度就不够,工作力度就不大,村妇代会主任职能被弱化,主动开展活动很少,大部分精力与时间都用在有严指标、硬任务的工作上,对软指标弹性大的妇女工作就不到位,从而影响了妇联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乡镇、村级妇女组织活动经费保障不平衡。经费不足也是制约妇女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各乡镇的活动经费保障不平衡。有的高为10000元以上,个别地方甚至无经费,而大多数仅集中为“三八”期间活动的开支,许多乡、村如若开展活动只能向政府、村委专题申请。由于缺乏必要的财力、物力的支撑,致

3使妇联活动受到限制,影响了妇联职能的履行和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妇联工作往往陷入了被动和应付的状态,妇联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受到挫伤。

三、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全县妇女人数占人口数的一半,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伟大的主力军,妇女事业的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和文明的重要尺度。只有充分调动她们的积极性,让她们在各项工作中发挥半边天作用,才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1、各级党政领导要重视支持基层妇女组织的建设。各级党委重视妇女工作,把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纳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统一规划、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考核,是加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的关键,推进村妇代会主任进“两委”、乡镇妇联主席进党委,是加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的保证。

2、创建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延伸妇联组织工作手臂、解决妇女工作覆盖和组织覆盖问题,建议在《中华妇女联合会章程》明确规定的各类专业协会,民营企业中建立妇委会,设专职妇委会主任。

3、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妇女干部队伍。妇联干部的水平决定着妇女工作的水平。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大培养选拔女领导干部的力度。二是加强妇联干部的转岗交流和使用。三是定期从应届优秀毕业生中录用一批妇联干部以解决妇联干部来源问题。

4、改善妇联的工作条件和落实干部的经济待遇。各级财政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妇联工作、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需要,按各

4地女性人口数每人每年一定标准硬性规定妇女工作经费,为妇联开展业务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采取多种方式,确保村妇代会主任的报酬问题得到落实,因村妇代会主任也是广大妇女,可推广村妇代会主任同时兼任计生管理员,既整合社会资源,又解决报酬问题。

5、增强妇联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各级妇联组织,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宣传党和政府重视培养女干部的政策和措施,宣传妇女的贡献和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先进妇女典型,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妇女干部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要着重在女性特色教育上发挥妇联组织的优势,深入调查研究,加强与各界妇女的联系,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发现优秀妇女人才,建立健全妇女人才档案,主动向组织部门推荐优秀妇女干部。

篇7:我市妇联干部能力建设状况调研思考

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市工会组织建设情况,增强工会基层组织建设的针对性,进一步加强全市工会基层组织建设,根据市总党组要求,从2005年7月上旬开始至8月上旬结束,市总组织部利用一个月的时间,集中人员、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通过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全市工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工会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情况

我市当前共有各类单位8487家,建会3750家,占43.69%。其中党政机关439家,建会311家,占70.84%;事业单位1835家,建会1602家,占87.30%;国有企业318家,建会310家,占97.48%;集体企业109家,建会96家,占88.07%;改制企业795家,建会767家,占96.48%;个体私营企业4916家,建会1415家,占28.78%;外商投资企业75家,建会39家,占52%。已建工会组织中,建有女工组织2429家,占已建工会组织数的64.77%。

全市现有工会干部9632人,其中专职工会干部1645人,占总数的17.07%;兼职工会干部7987人,占总数的82.92%。在3750名工会主席中,专职工会主席616人,占总数的16.42%;兼职工会主席3134人,占总数的83.57%。在1429名工会女工主任中,专职女工主任588人,占总数的41.15%;兼职女工主任841人,占总数的58.85%。工会主席享受同级党政副职待遇的1012人,占主席总数的26.99%;女工主任享受同级工会副主席待遇的367人,占女工 主任总数的25.68%。

全市现有职工41.13万人,其中工会会员33.18万人,入会率80.67%。办理会员证23.23万人,办证率70.01%。全市现有职工中,共有女职工15.14万人,入会女职工12.15万人,入会率80.25%;共有农民工14.55万人,入会农民工9.5万人,入会率65.29%。

全市职工中,签订劳动合同的有22.46万人,占职工总数的54.61%;集体合同覆盖职工20.17万人,占职工总数的49.04%。其中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有5.91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40.62%;集体合同覆盖农民工5.69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39.12%。

全市建会单位中,建立职代会制度的有1852家,占建会总数的49.39%;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的单位有1297家,占建会单位总数的34.59%;实行厂务公开的单位有2883家,占建会总数的76.88%。此外,全市拖欠职工工资的单位有117家。

在对员工办理保险方面,正式职工参加养老险的有14.59万人,占职工总数的35.47%;医疗险的有13.42万人,占职工总数的32.63%;工伤险的有5.17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2.57%;女工生育险的有3.58万人,占女职工总数的23.65%;其它险的4.87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1.84%。农民工参加养老险的有4349人,占农民工总数的2.98%;医疗险的有5344人,占农民工总数的3.67%;工伤险的有6705人,占农民工总数的4.61%;女工生育险的有1039人,占农民工总数的0.7%;其它险的1170人,占农民工总数0.8%。

二、近年来我市加强工会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在各级党政的领导和重视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经过全市各级工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03年我市被省里评为“新建企业组建工会先进单位”,也积累和探索了许多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党政重视支持,是做工会基层组建工作的根本保证。这也是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成效的基本经验。一是建立领导机构。目前,我市及各县(市、区)均成立有党政领导牵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又称新建企业工会工作领导小组)。禹州市还制订下发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建会任务分解书”,明确党政工各部门的具体职责任务。二是坚持党建工建互带互促。一些县(市)和市直单位把工会组建摆上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在部署党建工作时,同步部署、检查、考核、评比工会组建工作,做到了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如许昌县把非公企业工会组建率和职工入会率列入全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全县非公企业中积极开展工会组建活动。目前,在54家建立了党组织的非公企业中,有31家是先建工会后促进建立了党组织;有23家是先建立党组织后带动建立了工会组织。三是召开各种会议和制发文件,大力推动建会。据统计,近年来,我市及县(市、区)先后以工会或党委名义召开的涉及工会组建方面的会议45次,制发文件31件,有效地推动了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2、健全建会机制,是工会基层组建工作常抓不懈的制度保证。为了使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长期有人抓、有人做,近年来,我市各级工会组织不断建立健全各项工会组建工作机制,以机制促进建会。一是分片包干制度。不少县(市、区)总工会采取逐级签订责任状的方式,明确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二是目标管理制度。这是各县(市、区)总工会开展基层工会组建的普遍做法。一方面是层层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到部室、个人;另一方面是建立检查、通报、奖惩等各项制度,确保组建任务的完成。襄城县总工会实行了个人风险抵押金制度,视完成组建任务情况进行奖励、返还和扣罚

。三是领导调研制度。通过领导基层调研,协调解决工会组建工作中困难和问题。禹州、许昌县等县(市)委书记,坚持每年至少一次开展工会基层组织建设的调研或现场办公,对建会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为了尽快落实建会要求,一些县(市、区)的人大、政协的领导同志也多次召开业主座谈会或集体谈话,督促建会。

3、创新建会方式,是工会基层组建工作的思路保证。各级工会在工会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按照“整体推进”的工作要求,开阔思路,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闯出了一条富有成效的工会组建工作新路子,初步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在建会思路上,由原来的“成熟一家,发展一家”和25人以上建会的“条件论”的要求,转变为按照“哪里有职工,哪里就必须建立工会组织”的组建原则,认真开展依法建会活动。二是在建会方式上,既坚持原来的主要依托单位组建工会,又从实际出发突破单位和用工形式的限制,通过建立联合基层工会、基层工会联合会、社区工会或本地区域性、行业性工会等方式,把难以单独建会单位的职工组织起来;通过组建楼宇工会、市场工会、施工项目工会等方式,把大量分散、流动的职工组织起来。三是在建会程序上,由原来的按部就班的单一模式,转变为“边组建、边充实、边完善、边规范”的灵活方式,如市总对新建企业工会组织明确提出了“先组建、后规范、再收费”的工作思路,一切服从于最大限度地把职工最大限度地组织到工会中来的需要。四是在发展职工入会和会籍管理上,由原来固定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动态式管理,建立简便、易于职工接受的流动会员管理制度,实行会员关系随劳动关系流动,劳动关系确定在哪里,会员的会籍关系就确定在哪里。上述措施都有效地促进了工会会员的发展。

三、当前工会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坚持最广泛地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明确依法规范建会的思路,不断提高工会组建率和职工入会率。”这是张俊九同志在全总十四届二次执委会议上的讲话中,是对新建企业企业工会组建率和职工入会率低、还有很多职工尚未加入工会组织中来的现状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工会内部的,也有工会外部的,有现实的,也有历史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

(一)个别党政领导和企业主思想认识模糊的问题。个别党政领导《工会法》意识淡漠,认为企业建不建工会对企业发展影响不大,甚至认为建立工会可能影响企业主对职工的管理,进而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有的还担心过分要求企业建立工会,不利于优化投资环境,进而影响招商引资的效果,这些认识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对建会工作支持不够。部分企业主也错误地认为,工会是劳资双方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建了工会只会增加自己的对立面,不利于自己对职工的管理;再者就是认为本企业“管理渠道畅通、职工福利能按时发放、民主管理健全”,没有必要建立工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认为成立工会要依法上缴工会经费,会给企业增添负担。这些顾虑表现在具体行动上就是不支持或阻挠职工组建工会。

(二)立法不健全的问题。仔细查阅《工会法》,其中第十二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有会员25人以上的,可以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这“可以建立”是作为一种权益建立在职工自愿组织的前提下的,而对于企业建立工会的义务《工会法》没有明确规定。就我省来说,《河南省工会条例》第四条规定:“本省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都应当依法建立工会。”“新建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在开业一年内依法建立工会,开展活动。”“上级工会帮助和指导未建立工会的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组建工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予以支持,并提供必要条件。”这一规定中虽然三次出现“应当”二字,但这里的“应当”更像道德术语,企业主没有这方面的觉悟,“应当”就是一句空话,且没有什么惩戒性措施。还有一些外资企业,往往以“工人的权益能得到保障,他们没有组建工会的要求”作为拒建工会的理由,这句话倒是说到了点子上。这是因为,只要你提出组建工会,资方并不直接阻止,而是找个理由辞退了事。从一些资料上我们可以了解到,职工要求组建工会或工会主席替职工说话丢了工作的现象比比皆是。可见,即使建立了工会,工会主席也很容易蜕变为老板的随从,想要这样的“弱者”为职工权益挺身而出,是很难的。

(三)部分工会干部自身的问题。一是部分工会干部对工会基层组织建设的艰巨性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能建的都建了,没有认真考虑和研究组建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不肯下大力气去做艰苦细致的工作,更缺乏对这项工作长期的、系统的规划和安排。二是部分工会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强调困难、强调客观多,积极想办法少,总是强调一些党政领导对组建工会支持力度不够、经营者对组建工作有抵触情况、职工对加入工会愿望迫切等客观因素,因而精神不振、信心不足,甚至消极等待,缺乏组建工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三是盲目自满。满足于过去取得的成绩,小进则满,看成绩多、看问题少,存在“差不多”的思想;有的单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会组建任务,不推不动,缺乏积极进取及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的精神状态。四是得不偿失的思想影响。有的工会干部认为在新建企业组建工会是投入大、产出少,费力不讨好,有时不仅收不上来经费,还无法发挥作用,建了也白建。在工会干部思想上存在的上述四种问题,是当前工会基层组织建设顺利开展的主要思想障碍,也是工会基层组织建设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要求的关键所在。

上一篇:高一必修一语文第一次月考作文下一篇:充分发挥个人简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