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股东出资证明

2024-06-24

公司股东出资证明(通用8篇)

篇1:公司股东出资证明

公司股东出资证明

出资证明书是表现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地位或者股东权益的一种要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不同于股份有限公司,其全部资本并不分为股份,但是,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也有自己的出资额。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记载股东出资的法律文书就是出资证明书,有的学者也主张称为“股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四章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出资证明为“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股份有限公司则没有例外情况,为“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1、公司章程

公司章程是公司内部自治规约,也是公司设立的必要条件。股东签署的公司章程对内是确定股东及其权利义务的主要根据,具有对抗股东之间其他约定的效力;对外具有公示的效力,是第三人据以判断公司股东的依据。根据学界对章程记载事项效力的一般理解和我国《公司法》第22条、第73条的规定,对公司章程和股东资格的关系,我们可以初步认为:第一,公司章程记载对于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和有限责任公司原始股东具有重要意义,是确认其股东资格的必要形式;但不能据此认为,凡记载于公司章程的即为股东;第二,对于非发起人股东,如受让股权的股东,公司章程记载并非其成为股东的必要形式。

在司法实践中,公司章程记载不规范、不及时、不准确,与股权实际持有情况发生矛盾的问题时有发生,审理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处理。如有证据证明股东确实已经出资,并参加了股东会,分取了红利,但因公司的过错,未变更公司章程记载,致使股东名册、工商登记均未变更。笔者认为,对于这种情况,应采取保护无过错方的原则,在该股东与公司、其他股东发生股权纠纷时,确认其股东资格,否则司法将有违实体公正的立常

2、股东名册

股东名册是为了反映公司股东的现状,由公司依法制作并置备的帐簿。我国《公司法》第31、36、134、145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应当置备股东名册。从本质上说,股东名册是公司的内部记录。各国、地区公司法律虽普遍认为股东名册具有当然授予股东资格的法律效力,但这种效力并不是唯一和确定的。有学者指出:“股东名册虽然很重要,但它只是公司必须和可以载明的资料的一个表面证据,法院有权对其进行修正。”韩国学者李哲松也认为“股东名册的记载不具有创设权利的效力,实体法上没有取得股份者,即使进行了名义更换,也不能取得股东权。”

我国《公司法》未对股东名册效力作出规定,股东名册和股东资格之间的关系难以从《公司法》本身寻找答案。但从公司法原理上说,股东名册主要用于调整公司和股东的关系,股东名册由公司保存,随着股东的变化而变更股东名册是公司的义务。股东名册应当具有以下效力:第一,记名股东对抗公司的功能。即在无其他人向公司提交有效的相反证据的情况下,凡在股东名册上记载为股东的,仅凭该记载就可以主张自己为该公司股东,无需向公司举证自己的实质性权利。第二,公司免责的功能,即公司在已尽保管、登记义务的前提下,公司可将股东名册上记载为股东者视为真实股东,并认定其红利分派请求权、表决权、新股认购权等权利;即使股东名册上的股东并非真实股东,亦可免除公司的责任。第三,由于股东名册仅为公司的内部记录,非法定公示文件,股东名册的记载不能对抗拥有其他有效证据的真实股东,也不能对抗第三人。

3、工商登记

工商登记的功能主要是政府对进入市场的市场主体资格进行审查以减少市场交易风险,其内容因其公示性而对第三人具有公信力。根据我国《公司法》及《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公司设立必须经由工商行政机关登记;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发生变更,应当自变动之日起30日内申请变更登记。但是,工商登记对股东姓名或名称的记载是否系确认股东资格的必要条件,实践中有不同认识。正确看待工商登记法律效力的关键在于弄清其性质,即其到底是创设权利,还是证明权利?

工商登记属于商业登记之一种,根据商业登记理论,商业登记分设权性登记和证权性登记。《民法通则》第37条规定,法人仅需具备四项条件,即可成立,公司股东的姓名或名称不是公司设立的必备要件。而且我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31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变更股东的,应当自股东发生变动之日起30日内申请变更登记。”可以推断,第一,只有“股东发生变动后”,才能办理工商变更登记,股东变更在前,工商登记在后,因此,工商变更登记并不是继受股东取得股权的必要条件;第二,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是公司的法定义务,而非股权转让双方的义务。因此,尽管工商登记对于公司设立来说,系必要条件,属设权性登记;但其所记载的股东姓名或名称,对股东资格来说,仅具有证权性作用,而且不能反过来认为,未经工商登记即非股东。

综上可知,我国公司法规所要求的股东的工商变更登记,并非股权移转的生效要件,但其具有公信力,对第三人产生登记对抗效力,工商登记可以被股东作为证明其股东资格并对抗第三人的表面证据,第三人也可以凭借工商登记来对抗其他人(包括真实股东)的权利要求。在公司与股东之间,股权转让人之间,工商登记并无创设股东资格的法律效力;股东资格的认定,应当根据股东是否实际履行股东义务、享有股东权利和其他权属证明形式进行判断。

4、持股证明:出资证明书、股东凭证、股票等

我国《公司法》第30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应当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第136条规定,股份公司应当在登记成立后,即向股东正式交付股票。出资证明书、股东凭证或股票,是最具有实质意义的股东资格证明,在无充足的证据证明此类持股证明为虚假或不合法时,即可以此确认其股东资格。

篇2:公司股东出资证明

一、公司全称:

二、营业场所:

三、公司成立日期:

四、公司股东:_(身份证号:)于 年 月 日起以 方式向本公司出资 万元(万元整)。该股东自本出资证明书核发之日起,享有本公司章程规定的股东权、公司营业场所()的 股份。

公司名称: 公司法人:

篇3:论股东派生诉讼的证明责任

一、派生诉讼的必要性及提起派生诉讼的难度

(一)派生诉讼的必要性

股东派生诉讼是指公司的合法权益受到他人的侵害,特别是受到有控制权的股东、董事或其他管理人员的侵害时,公司怠于追究或者客观上不能追究侵害人的责任时,符合法定条件的股东或者利益相关者为了公司的利益,依照法定程序,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追究侵害人民事法律责任的诉讼制度。该制度对于解决公司内外部纠纷,引导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遵循正确的行为规则,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切实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提起派生诉讼存在的困难

派生诉讼本质上是代位诉讼,基于代位诉讼的特殊性,为了保证该制度的目的得以实现,便有分析提起派生诉讼的难度并提出解决思路的必要性。《公司法》修改后,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建立使得中小股东在利益受到侵害时的诉权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相关人员提起派生诉讼以及在诉讼的过程中仍存在较大的困难,亟须通过制度完善加以改进。

1.专业领域知识欠缺

提起派生诉讼的股东可能是法人,也可能是自然人,但他们作为投资主体的共同点是出资额不高,外加此类人员在法律、会计、审计、企业管理等专业领域知识的欠缺,如果不依靠提供相关专业服务的机构帮助,很难掌握关于股东派生诉讼的有效信息,也少有提起派生诉讼的热情和决心。

2.知情权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知情权(information rights)是指股东了解公司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并对公司提出建议或者质询的权利。②股东行使知情权的方式表现为查阅公司的有关文件,会计账簿等,为保证有效查阅,他们还享有摄影、摄像或其他复制手段。但实践中,这种要求常常以各种理由被拒绝,知情权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这无形中增加了股东通过提起派生诉讼维护自己权益的难度。

3.诉讼中举证不力

证据一直被视为司法正义的基础,诉讼中当案件事实发生争议时,审理案件的法官只能借助诉讼中可以获得的各种证据对案件的事实真相进行推论。③在派生诉讼中,原告在被告有目的的阻挠下往往举证不力,从而不得不承担败诉的风险。

4.证明责任分配欠妥

提起派生诉讼的股东是为维护公司利益,其本身不能从诉讼中获得直接的利益,如果对胜诉期待不足,其提起诉讼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有人说证明责任是“民事诉讼的脊梁骨”④,因此,为保证原告股东合理地获取证据的权利得以维护,对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配问题做适当调整,会使得提起该诉讼的股东对诉讼结果有合理的期待,对减少股东提起派生诉讼的难度,完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是极为必要的。

在上述四种提起派生诉讼存在的困难中,第一点和第二点可以通过股东自身的努力以及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加以改进和解决,而第三点和第四点则须从程序上完善股东派生诉讼的证明责任分配制度。下面将就第三点和第四点困难的解决就派生诉讼中当事人证明责任的划分展开论述。

二、派生诉讼中各方证明责任的具体分配

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前提在于以法律明文规定为依据。在中国,派生诉讼制度的举证责任倒置并无成文法作依据,但在理论上仍有探讨设定证明责任倒置的必要性。在派生诉讼中,原告取证存在较大困难,但完全的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往往会带来滥诉的后果,因此应通过建立不完全的举证责任倒置来解决这一困境。

(一)原告的证明责任

1.派生诉讼适格原告的范围

根据《公司法》第152条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有权提起股东派生诉讼。

2.原告在诉讼中承担的具体证明责任

(1)符合派生诉讼原告主体资格

如前所诉,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有权提起股东派生诉讼。因此股东在提起派生诉讼时首先必须证明自己满足两个条件之一,以成为提起派生诉讼的适格原告。

(2)用尽公司内部救济

“用尽公司内部救济”的原则是指股东在向法院提起诉讼之前,必须先向公司的董事会书面请求对不法行为人提起诉讼,在被董事会拒绝后,还要向监事会提起请求,亦即股东只有在被双重拒绝的情形下,才能向法院提起派生诉讼。因此,出于“用尽公司内部救济”是派生诉讼的前置程序,也是提起派生诉讼的前提条件,作为原告的股东应当尽到此项证明义务。

(3)出现需立即起诉的紧急情况

根据《公司法》第152条的规定,在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起诉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时股东有权提起派生诉讼,对于何谓“紧急情况”,法律法规没有作出明确界定,但原告应就其所基于“紧急情况”立即提起诉讼的必要性提供相关证据。当然,这一项证明责任并非如前两项一样是原告所必须举证证明的,只有在原告基于紧急情形提起诉讼并作此主张时,才需承担此项证明责任。

(二)被告的证明责任

1.被诉对象的确定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是公司法明确规定的派生诉讼中的被诉对象。实践中,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都有足够的影响力和破坏力损害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牟取私利。因此他们和公司的清算组一样也应该被确定为被诉对象。同时,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外的人员(即第三人)如果侵犯公司合法权益,给公司造成损害的,股东也有权依法提起诉讼。

2.被告的具体证明责任

美国的法院在决定是否要干预董事会的管理工作时通常用“商业判断规则”(又称“经营判断规则”)来检验这种决议是否真正是为了公司的利益。所谓“经营判断规则”是指,董事会基于合理的信息做出的具有某种合理性的业务决策并不会引起董事责任,即便从公司角度看,它是糟糕的或者是灾难性的决定。⑤商业行为中对商机的判断、决策的做出有很多不可预见和控制的因素,不能保证决策百分之百正确,因此给公司带来损失的情形可以理解。但是基于错误决策、自我交易而有失公平或者其他错误的行为,是违背该类人员受信义务的表现,致使公司遭受损失时,股东应当启动派生诉讼程序,要求其对公司承担赔偿责任。⑥可见,如果被告能够举证证明行为、决策符合商业判断规则,该诉讼就失去了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基础,针对原告主张的抗辩成立,从而免除被告的责任。因此,被告在诉讼中应提出证据证明:(1)某种交易或者行为符合商主体通常商事判断的标准;(2)该行为经过正当合法程序,是公司法人意志的体现。若不能提供充足的证据以达到抗辩的效果,则应推定其违背信托义务,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三、结语

公司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完善公司法律制度也是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实现实质正义的重要方面。良好的制度需要通过程序上的完善以保障制度目的的实现。研究股东派生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关注制度建设的可行性,是本文的写作目的。只有对股东派生诉讼的证明责任问题做出适当合理的调整,才能在该制度已有优长的基础上,在程序上发挥良好、高效的保护和救济作用。考虑到派生诉讼中原被告双方地位的不对等、举证能力的不对等,可以通过设定不完全的举证责任倒置来保障中小股东在诉讼活动中具备提出诉讼主张、辩驳理由和证据材料的能力,以达到对胜诉的合理期待,从而实现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刘金华.股东代位诉讼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叶林.公司法原理与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刘俊海.股东诸权利如何行使与保护[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

[4]安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5]杨静.从保护中小股东权益谈公司法的完善[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4).

篇4:我国公司股东出资形式探析

摘要:出资是公司资本形成的一个关键,在公司设立时股东出资构成公司资本,是公司设立中的重要步骤,也是股东最基本义务;其中,股东出资标的物的选择、出资份额的确定最直接地影响着资本的真实,最显明地体现了公司法在安全、效率、公正价值理念追求中的博弈,最敏感地触及到公司、股东、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各国对股东出资的形式均有明确规定,但由于各国的法律传统和实际情况不同对股东出资形式和内容又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为适应现实需要立方在机关对我国公司法进行了新的修订,其中有关股东出资形式的规定较原公司法有了很大进步。本文从股东出资的意义出发通过比较国外相关立法,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新公司法股东出资形式进行探析。

关键词:股东出资形式;比较考察;立法背景;非货币出资形式

出资是指公司股东在公司设立时或增加资本时,根据法律和章程的规定,按照认股协议约定向公司交付财产或履行其他给付义务以取得股权的行为。出资是资本形成的一个关键,出资形式的立法取向与公司资本的制度价值存在终极目标的趋同性。“对外关系而言,资本总额为公司债务的唯一担保;对内关系而言,出资之多寡为股东权计算之依据。”在公司设立时股东出资构成公司资本,是公司设立中的重要步骤,也是股东的最基本义务。因此有关股东出资的法律规制在整个公司制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法律意义。

一、股东出资的法律意义

1.股东出资是股东取得股权的依据,其实质是股权的对价,是股东取得股权的事实根据和法律根据

所谓股权是股东就其股东身份所享有的一种独立权利。它是由股东出资财产所有权的转移而形成是出资者投资创设公司或通过受让股份而获得的法定权利。股东出资与股权的关系主要体现为:

(1)股东是股权的享有者。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是因其发起设立公司足额交纳其认缴的出资额并在公司章程中签名盖章而列入公司股东名册的自然人或法人。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则是出资认购并持有公司发行的股份被列入公司股东名册的自然人或法人。同时依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禁止行政机关及国家公务人员作为公司的发起。

(2)股东出资产生的法律效果是股东取得股权同时也是其股权转让的必备条件。

2.股东出资是形成公司资本的基础。公司资本来源于股东出资,全体股东的出资总和就是公司的资本总额股东出资是形成公司资本的基础。为保证公司资本的确定和充实,各国公司法一般都规定了严格的股东出资制度。按时出资是股东的法定义务从而保证公司资本的确定,股东不得抽逃出资的规定则体现了资本维持的要求,法定出资形式将容易影响资本稳定性的出资方式派出在外从而保证了公司资本的确定稳定和充实。

3.股东出资是股东有限责任的前提

公司法上的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的区别是以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是否以其出资额为限。股东以其出资额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是有限责任;无限责任是股东并不以其出资额为限而是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而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的前提是其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履行了出资义务,如果未依法履行出资义务则将承担相应出资责任及违约责任,甚至导致公司人格被否认而丧失有限责任的基础。因此公司章程股东协议出资的比例和数额是股东对公司债务责任分担的标准也是区分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的依据;股东出资已成为其承担有限责任的前提条件,而在大陆法系国家全体股东的出资额达到公司法定最低资本额则是公司取得独立法人人格并承担独立责任的前提条件。

二、国外商事法律有关股东出资形式规制的比较考察

鉴于出资在公司资本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出资制度亦是公司法规中不能或缺的,无论是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的国家,也无论是大陆法系抑或英美法系的国家,都在民法典或者是商法典、单行的公司法中,对资本制度或详尽或简略地做作出了规定。综观国外关于股东出资形式之立法,对于现金出资的规定大同小异,而关于非现金出资的法律规制则各有不同;考察这些国家的立法,亦会发现这些不同概念所涵盖的财产范围,类型也是个有差异。

1.现金出资

由于现金是公司正常营运的最基本物质基础,是公司展开经营交易承担责任的保障;同时与其他资产相比现金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真实流动性和承担风险能力强的优势,能较好的满足公司资本必须真实确定可靠的要求。因此现金出资作为最基本的不可取代的出资形式,被大陆法系及英美法系国家立法所采纳。但在现金出资的比例上的限定则有较大差异,大陆法系国家立法对现金出资在公司资本中的比例根据本国实践中的情况需要而作出限定;如法国立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现金出资应占公司总资本的25%,意大利商事法规定现金出资比例为公司资本的30%;从我国新公司法有关股东出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现金出资在公司资本中所占比例不得少于30%。而英美法系国家一般对现金出资无限定性要求,如美国公司法对公司资本额的规定在20世纪60年代前,各州法律普遍规定公司必须具有一定数额的先进方可开业。美国修订标准公司法后部分州已取消了现金出资额的规定,但有些州仍保留着法定开办费制度,如在佛罗里达州公司开办费最低要1000美元。

2.现物出资

现物出资是指股东现金以外的财产出资。与现金出资相比现物出资在价值评估风险负担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鉴于其特殊性,为了确保公司资本的真实可靠防止现物出资中不当行为的发生,许多国家的公司立法对现物出资所引发的有关问题均给予高度重视,并建立起了相对严密的现物出资评估及限制制度。

从大陆法系中最具代表性的德国商事法律规定来看,德国现物出资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实物出资有关事项的记载和事前公告措施,不仅要求在章程中对实物出资相关事项作出规定而且发起人还应在调查之前向法院提交设立报告,报告书中,除对实物出资标的物价格的正当性坐出说明之外,还需记载一定事项。

(2)实行严格的实物出资检查制度。实行董事、监事与审计员的双重检查,规定了第三人机关的介入,也就是由工商大会所任命的审计员(也称检察员)来进行。

(3)严格禁止能够代替实物出资的各种手段,?包括财产承受、事后设立及以劳务出资等,制定了财产承受和事后设立的条款,并实行与实物出资同样的手续,禁止其逃避法律限制的行为,明确要求:“实物出资或实物接受只有是可以确定经济价值的财务;劳务不能算作实物出资或实物接受”。

(4)强化实物出资人及设立参与人对公司的损害赔偿及差额填补责任。

综合各国立法规定可知,可作为现物出资的财产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概括如下:①动产、不动产等有形物。②知识产权,如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含服务商标权)、商业秘密权(含技术秘密权、经济秘密权)、计算机软

件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植物新品种权、原产地标记权、商誉权、其他与制止不正当竞争有关的识别性标记权等。③用益物权,如债权、可转让的股权、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等。

三、我国新公司法有关股东出资形式的立法背景及具体规定

由于股东出资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各国公司法对于股东出资形式都有所规定和限制,但规定的范围和限制程度有所不同。我国原《公司法》第24条的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对作为出资的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或者土地使用权,必须进行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土地使用权的评估作价,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从此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原公司法实行的是严格的出资形式法定主义,只规定了货币、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五种出资形式而排除了股权、债权、劳务、信用等其他经营要素和条件的出资,也不允许当事人对出资形式另外作出约定,同时对工业产权等无形资产的出资作了最高比例的限制。这种严格的出资形式的限制是与当时严格的法定资本制相适应的,也是建立在公司资本信用观念之上。但是这种列举式立法规定范围过于狭窄,僵化的规定忽视了社会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出资形式,也忽视了公司成立和发展对不同财产形式的需求。同时这样的规定不符合效率和公平的原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并且不符合国际趋势的发展;造成众多投资者因此丧失了许多投资机会,导致了不同投资者间的不平等保护,社会财产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随着我国对公司资本制度认识的深化以及公司信用观念的转变,即由公司资本信用向公司资产信用观念的转变;我国新公司法就股东出资形式较原公司法作了很大改变,新公司法第二十七条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法律、行政法规对评估作价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从规定来看,我国新公司法对股东出资形式在立法技术上采取了列举和概括相结合方式,即将实践中常用的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出资形式加以列举的同时以抽象的出资标准对其他非货币财产出资进行概括以适应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新公司法规定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可估价性,即可用货币估价具有价值性;

第二,具有可转让性;

第三,没有其他法律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即应具有合法性。同时从“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三十”规定看非货币出资额最高可占注册资本的70%,即公司可根据自身需要在注册资本70%的范围内决定实物、知识产权、非专利技术等出资形式的份额,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四、我国新公司法股东出资形式的解析

在世界各国公司法理论和实践中,货币是最基本的一种出资形式,除在对货币出资额在公司注册资本中所占比例的最低限制的规定有所不同外,货币作为基本的出资方式无其他争议;但非货币出资形式引起的争议较大各国根据本国情况对此规定不一;下面对几种主要的非货币出资形式加以探析考察,探究其是否可以作为我国公司的出资方式以及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土地使用权出资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资源和现代社会最贵重的财产,具有价值的稳定性、确定性和可转让性。在我国除少部分集体所有的土地外,其他土地都归国家所有,私人不能拥有土地所有权只能拥有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可以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经营场所,而且具有高度的保值增值性,尤其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土地资源的紧缺,土地因其量的有限性正在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而具有很高价值。因此以土地使用权出资可以降低公司经营成本,提高公司的财产能力而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许多国有企业由于体制和历史原因经营不善效率低下处于破产边缘,而其拥有和支配的财产中土地使用权是最具有价值的一部分。在目前国有企业改制中土地使用权是其在投资、合并时最为重要的可支配财产;因此在我国允许以土地使用权作为出资形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公司法一直都将土地使用权作为一种重要出资形式。

2.非专利技术出资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在当今世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比重到了60-80%。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公司发展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科技出资往往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效益具有无可比拟的经济价值;因此以科技出资已成为现代公司法所普遍承认和采用的出资方式。非专利技术又称专有技术, 一般指未经申请专利但具有实用价值的专门知识和特有经验,如一些技术诀窍和特定工艺。包括未申请专利的技术成果未授予专利权的和专利法规定不授予专利权的技术成果,其作为科技的一种允许作为一种出资方式也是理所应当的。可以说,非专利技术入股是知识与资本有机结合的最佳方式,无论对技术持有人,还是对其他发起人,以及对公司都是比较理想的选择。我国原公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承认了可以用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等出资设立公司,新公司法虽未以列举的方式将非专利技术出资加以明确规定,但因非专利技术符合可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这一条件,所以可通过新公司法中“可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形式”这种抽象概括的规定将非专利技术出资囊括在其中。

3.股权出资

所谓股权,又称为股东权,是指股东基于其出资行为而享有的从公司获取经济利益和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各项权利的总称;包含股利请求权等财产权利内容因而具有财产价值。在严格法定资本制度下股权出资被认为难以评估而且价值波动大而被排除在法定出资方式之外,我国原公司法也未将股权出资作为一法定出资方式,但实践中我国早就出现了以股权出资的做法,因为我国的公司制度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其间还经历了国企改制等一系列与传统市场经济体制并不相符的发展阶段。与之相对应,以股权出资基本上也都与国有企业相关;人们逐渐意识到,如果股权不能出资的话,所有的国有企业改组为上市公司都是非法的,因为国有企业改组为上市公司必定要以股权作为出资。在实践中只所以普遍出现以股权出资的情况有其合理的存在根据.股权是一种不同于所有权、债权的独立民事权利,它属于私权,具有财产权和非财产权的双重内容,但是非财产权归根结底是为财产权内容服务的。它是股东资格的人格化,同时又具有高度的流转性。正是由于股权具有财产权的性质可以进行评估作价,同时具有高度流转性可以依法转让,因此可作为我国公司的出资形式。

4.债权出资

所谓债权出资,又称“以债作股”,是指股东以其对公司或第三人的债权向公司出资,抵缴股款;并有公司取代股东作为债权人对第三人享有债权,其实质上属于债权的让与。债权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财产权,在我国的公司立法上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原公司法也并未明文规定债权出资为股东出资形式之一。长期以来,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一直遵循法定资本制,坚持资本的确定、真实和不变的原则。债权作为出资被认为是与公司资本制度的要求相矛盾的。因为债权具有不安全性、随意性和隐蔽性,以债权出资很难克服道德风险,不但有瑕疵债权问题,而且出资人能够轻易地逃避公司设立时对财产出资的严格审核程序,从而侵犯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因而大多采取禁止债权出资的立法例,以确保公司资本的充实和稳定。如《德国股份有限公司法》第66条规定,投资人(股东)应缴纳出资的义务不得免除,投资人不得主张以其对于公司之债权与其应缴纳之股款相抵销。但是,大陆法系国家近期对债权出资的政策取向上明显有从宽之趋势,尤其是对公司重整时期的债转股。如《法国商事公司法》第178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在增资时可以以债权抵作股款。在我国实践中以债权出资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在国有企业改制组建的上市公司中,一些国有企业就是以原有的债权作为出资的。

随着公司资产信用理念向资本信用的转变,债权被接纳为合法的股东出资形式已是商业实践的需要;新公司法对此实际需要做出了回应,其中“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的概括性规定应被视为对债权出资的认可。但并非所有的债权均可以用来向公司出资或转化为股权;按照我国《合同法》第79条的规定,债权人对于按照合同性质或是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的债权,以及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债权均不得转让。同时将对公司的债权转为公司股权的,需要作为债务人的公司与债权人对相关转让事项协商一致;将对第三人的债权转化为公司股权的还需要通知债务人;将债权凭证完全移交给公司后即可实现债权的权利移转。当然为防止债权出资人对债权的多重让与或将同一债权向不同的公司出资以及其它用瑕疵债权出资的情况出现,还需完善相关配套法律以建立一系列程序性的防范措施;同时公司为避免因接受债权出资可能带来的风险,可以要求债权出资人提供担保,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把债权出资的市场风险降低到最低的水平。

在我国立法者基于劳务难以估价及具有人身依附性而不能转让,劳务出资一直没有被公司法所承认,在现行的新公司法中也找不到有关劳务出资的法律依据。但在公司实务中为了规避劳务不能作为取得股份对价之立法规定,变相以劳务出资取得股份的事例不在少数,如通过将公司股份回购后赠与,以公司内部协议转让股份;而目前广泛实行的职工持股和股票期权制度也包含了劳务出资的含义,现实中公司给其高级管理人员的一些“干股”其实质就是高级管理人员以其劳务作为出资;因此允许劳务出资也是趋势之所在,但由于劳务本身有其特殊性,相关法律须做出严格规制。

参考文献:

[1]赵旭东:《新公司法讲义》人民出版社2006第126页.

[2]王泰铨著:“欧洲公司法导论”,载《台大法学论丛》第25 卷第1期.

[3]《美国企业登记管理制度》(二)《借鉴》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编著.

[4]冯果 《股东出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载于《中国法学》1999年第六期.

[5]德国:《股份法》第32条、《有限责任公司法》第4条

[6]德国:《股份法》第33条之3.

[7]德国:《股份法》第52条,第27条.

[8]德国:《股份法》第46、47、52条及有限责任公司法》第9条.

[9]冯果:《股东出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载于《中国法学》1999年第六期.

[10]许晓峰:技术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

[11]范健蒋大兴:《公司法论》上卷[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2]方流芳:温故知新——《谈公司法修改》[A].郭峰,王坚,公司法修改纵横谈[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篇5:公司股东出资证明书修改版

股东名称:

贵股东已经依法按照公司股东会决议和公司章程规定,如期履行了足额缴纳出资的义务,作为公司的股东按照出资额享有公司股东的相应权利和义务。

特此证明

公司

二O一一年月日

基本情况

变更事项

篇6:公司股东证明

公司股东证明

完整的法律手续证明应但是这样的:一是股东会决议同意增加你为股东的决议;二是股东会同意修改章程(增加股东)的决议;三是工商局审核同意变更通知书,而不是查询单;四是技术入股价值应经过专业机构评估;五是如果注册资本增加还应经过会计师事务所验资,如果没经过以上程序,说明你入股的法律程序不完整,存在法律风险。

追问

您好,我们公司注册100万。内部说给我5%,我没有出资,章程里直接说我出资5万。对我来说,如何真的证明我是这个公司股东?需要上哪查询,或者给我什么证明?

回答

这样的话,营业执照是不变更的。您只要向公司索要三份文件就能保证您的利益:1、由全体股东签字的同意您技术入股(写明股权比例)的、同时修改公司章程股东决议;2、工商局审核同意变更通知书复印件;3、由全体股东签字的(包括您)并在工商局备案的新公司章程。

追问

哦,非常感谢,还有一个问题。这个章程是什么样的?给我看的是几张a4纸,上边盖有北京市工商局档案管理中心查询专用章。并没有看到我们的签名。听了您的话,我好像感觉被忽悠了,那个章不是用萝卜刻的吧(原来是1个人独资的,现在要加了几个股东)

回答

呵呵,公司章程上是不盖工商局章的,必须有全体股东的签字,顶多再盖上公司的章。内容最主要的是要有明确您的技术入股及股权比例。根据您说的情况,您还有必要与各股东签订一份“技术投资入股协议”,这样才能保证您的利益。

交易所规则不同,上海只允许一个开户,办指定交易,而深圳不限,你开十个也行

打勾好发财,不顶不给力

出资证明书,是证明投资人已经依法履行缴付出资义务,成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法律文件,是股东对公司享有权利、承担责任的重要依据。为了使出资证明书的记载明确、规范,保证其效力,本条对出资证明书的记载内容作出了规定。出资证明书的法定记载事项有五项:

一是公司名称,这是为了明确股东是哪个公司的出资人并具有股东资格;

二是公司登记日期,已经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签发的出资证明书才具有法律效力;

三是公司注册资本,这是确定公司股东实缴出资的总额;

四是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缴纳的出资额和出资日期,这项记载应当是确定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其缴纳的出资额和出资日期;

五是出资证明书的编号和核发日期。不管是从事什么行业、有多大规模的有限责任公司,都应当按照上述五项内容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

篇7:公司股东出资证明

编号(2011)01

一、公司全称:*******有限公司

二、公司住址:

三、公司注册资本:万元(大写:)

四、公司股东:***于****年向本公司缴纳货币出资***元。(以上投入资金系本人自有资金,在其使用期间能以该资金承担企业的民事责任)

五、本出资证明经公司正式授权的法定代表人签字并加盖公司印鉴,方为有效,特此为证。

公章:********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签章)

篇8:公司股东出资问题分析

一、股东出资问题的主要形式

股东是基于出资产生的法律人格, 这是理论界的通说。例如:刘瑞复教授认为:“股东是指公司资本的出资人或股份的持有人。……股东因其出资而取得股东身份, 从而形成与公司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漆多俊教授认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是向股份有限公司出资, 取得公司股份的公司成员。”缴纳出资与公司股东资格取得之关系, 涉及法人制度、公司资本制度和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等因素, 比较复杂。采用法定资本制的国家对此规定较为严格, 而采授权资本制的国家对此要求较为宽松。我国现行立法对此并无明确规定。

股东出资问题主要表现为根本未出资或瑕疵出资。根本未出资, 具体又可分为拒绝出资、不能出资、虚假出资。拒绝出资是指投资者在投资合同成立而且生效后拒绝按约定出资;不能出资是指因投资者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能履行出资义务;虚假出资是指无合法依据, 无代价取得股份。瑕疵出资是指出资者没有严格按照章程规定的数额、时间等出资, 不包括根本未出资。为表述方便, 根本未出资或瑕疵出资以下统称为出资缺陷。

股东出资是投资人意思表示的具体表示行为之一。出资缺陷将导致投资人意思表示不真实, 自然影响其股东资格的成立。关于瑕疵出资者是否享有股东资格问题, 实践中虽有争论。但肯定者居多数。对于根本未出资者的股东资格, 理论界有否定、也有肯定的观点, 并都得到实际判例的支持。以维护公司法定资本制度为理由, 否定根本未出资的投资者的股东资格, 这里存在一个逻辑错误:把认定股东资格与确立公司法人人格两个问题混淆了, 公司法定资本制度属于公司法人制度的组成部分。认定股东资格属于民法关系, 主要是保护私人利益;确立公司法人人格属于经济管理关系, 主要是维护社会利益;例如甲、乙二人成立生产型公司, 约定二人各出资本25万元, 但甲根本未出资。如果甲拒绝补资, 他的行为可能使公司注册资本不实而招致公司法人资格的否定。股东资格是指具体公司的股东资格。如果公司的法人资格都被否定了, 在此情形下, 不仅未出资的投资人将失去股东资格, 而且已足额、如期出资的投资人也将不成其为股东了, 这时被否定的根本不是股东资格问题, 而是公司法人格的否定问题。因此认定股东资格与确立公司法人人格两个问题应分别考虑, 不能混为一谈。公司的股东未缴纳出资的, 应按照公司登记法规的股东承担法律责任, 如就行政责任而言, 可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给予罚款、责令改正甚至吊销营业执照;就民事责任而言, 可以因设立瑕疵而否认其法人人格, 由股东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公司的设立瑕疵可以产生法律责任, 但并不否认股东的股东资格。设立公司或者继受股份并办理了股东登记手续的人就是股东, 法院简单地以股东未出资而否定其股东资格似乎与法理不合。

在公司有效存续期间, 简单地肯定出资缺陷的股东资格, 也有不足。出资缺陷确实损害了合法出资的股东利益。出资缺陷虽不能必然否定投资人股东资格, 但公司法必须有相关限制制度。理论上出资有缺陷是属于投资人意思表示不真实。单纯意思表示不真实而不涉及第三方利益时, 属于可以撤销的行为, 一般由参与法律关系的各方内部解决, 不受外部干预。因此出资缺陷投资人的股东资格虽不受出资情况的影响, 但其股权应受到限制。股权是作为股东转让出资财产所有权的对价的民事权利。无对价即无权利。公司法应规定限制出资缺陷股东的股权行使制度。合法出资的股东可以通过这个制度, 制约出资缺陷股东, 甚至将其除名以维护自身权益, 同时间接维护国家公司管理秩序。由公司而非立法者来判断是否需要保持有出资缺陷股东的资格, 比较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这种精神在域外各国立法中也有较多表现。例如《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第21条第1款规定, “在拖延支付的情形, 可以对拖延支付的股东再次颁发一项儆戒性催告, 催促其在一个待定的宽限期限内履行支付, 否则即将其连同应当支付的股份一并除名。该项催告以挂号信发出。宽限期必须至少为1个月”。我国也有相关立法, 但主要局限在中外合资企业法制度中。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其颁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的补充规定》明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投资者均须按规定同步缴付认缴的出资额。不能同步缴付的, 报原审批机构批准后, 应按实际缴付的出资额比例分配收益。对中合资经营企业中控股 (包括相对控股) 的投资者, 在其实际缴付的投资额未达到其认缴的全出资额前, 不能取得企业决策权。根据《关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 未能按时交纳出资的合营方将被视为退出合营企业。如果在《公司法》法典的修改中能补充、完善对出资缺陷股东的限制股权行使制度和除名制度, 将有阻于全面、合理地解决股东出资缺陷问题。

二、股东出资与股东资格

股东地位的确立应有创设权利与证明权利两个环节组成。如果没有明确的设权行为的存在, 仅有证权行为不足以使投资人具有公司股东身份。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法院不会忽视投资人真实意思表示对认定股东资格的基础作用, 但分歧在于:认定股东资格需不需要特定的形式条件?形式条件对股东资格具有绝对证明效力还是相对证明效力?

取得股东资格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要式行为和非要式行为。要式行为需要立法明文规定。如记名股东的变更要履行过户手续、发起人股东资格的取得, 需要投资人在公司章程上签字盖章, 这些都是属于要式行为。根据法律行为理论, 只有要式行为, 其成立才受到形式条件影响。换句话说, 要式行为的形式条件具有绝对证明效力;非要式行为的股东确权行为, 其形式条件只有相对证明效力。但由于对公司法的理解有不同认识, 要式行为和非要式行为的区别并没有比较一致的认识。这是造成对名实不符的股东资格认定发生矛盾的原因。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 (征求意见稿) 》 (以下简称《意见稿》) 想改变这种状况。它规定取得股东资格既要符合特定形式条件, 并把条件局限于公司章程或者公司股东名册。《意见稿》第十四条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主张确认其享有公司股权的, 须证明以下事实: (一) 以货币、实物、知识产权、非专利技术、股权、债券、土地使用权等向公司出资;继受公司股权或者以合法方式取得技术股、赠与股等。 (二) 已为公司章程或者公司股东名册记载为公司股东”。《意见稿》一旦正式成为司法解释, 将使所有取得股东资格的行为成为要式行为。这样的规定将有利于简化股东资格的认定。但是否适应复杂多样的公司投资现实环境, 还有疑问。例如公司拒不作股东登记或登记错误, 属于履行义务不当。如果因此导致善意投资人欠缺形式条件而剥夺其股东资格, 其合理性是令人怀疑的。例如, 实际投资人在公司经济效益不好的情况下, 可以借口形式条件不具足而要求以债权人身份取回全部出资。这种出尔反尔的严重违反诚信的行为, 立法应予制裁而非纵容, 除非有比公司善意股东权益更大的利益需要保护。但在公司内部而言, 这种更大利益在哪里呢?不分具体情况, 否定实质正义, 追求形式正义, 不符合私法本质。

公司法需要兼顾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不考虑交易安全, 忽视形式条件在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和维护国家管理秩序的作用, 也是偏颇的。因此简单划一地规定股东资格形式条件的方法是不合适的。以是否涉及第三人、社会及国家利益为区分标准, 对外明确肯定公司章程或者公司股东名册等形式条件的物化证据的对抗效力, 对内明确其相对证明效力, 更符合公司法特点。所谓对抗效力是指工商行政部门对公司股东的登记在股东资格认定时具有相对优先的效力。具体而言, 工商行政部门有关公司股东的登记材料如公司章程或者公司股东名册等, 可以作为证明股东资格并对抗第三人的表面证据, 第三人也有权信赖登记材料的真实性, 即使登记有瑕疵, 按照商法外观主义原则, 第三人仍可认为登记是真实的, 并要求被登记的股东按登记的内容对外承担责任。尤其在隐名投资中, 善意的第三人是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的。因为第三人在经济交易中, 对信息的掌握没有公司内部各方股东那么准确和详细, 显然不能让善意的第三人因其不了解或无法知晓交易对方的信息而承担风险责任。在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情况下, 隐名投资人虽有成为公司股东的实质条件, 但也不能成为正式公司显名股东。在特殊情况下, 第三人除了指公司债权人外, 还可以包括公司内部与隐名投资人无直接合同关系的其他股东。

所谓相对证明效力是指在新的公司法司法解释出台之前, 只有在影响对股东设权行为证明力的情况下, 欠缺形式条件才能否定股东资格。否则, 只要能够证明投资人具有真实成为公司股东的意思表示, 个别形式条件欠缺, 无论是公司章程或者公司股东名册, 都不应该影响股东资格认定。例如,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2003年初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决议中指出:在开办公司时, 当事人约定以他人名义出资的, 且有限责任公司半数以上的股东明知该出资情况的, 公司也一直认可其以实际股东的身份行使权利的。如无其他违背法律规定的情形, 人民法院可以确认实际出资人对公司享有股权。这种认识再进一步完善, 对加强股东资格认定规则的可操作性有很大帮助。

三、小结

综上所述, 出资能够取得股东资格应符合以下条件: (1) 投资人有取得股东资格的真实意思表示, 但是其真实意思表示必须以存在取得公司股分的协议并实际享有公司股东权利等事实证明。投资人欠缺真实意思表示, 又未出资, 是挂名股东。投资人欠缺有效意思表示, 虽有资金投入, 也仅是公司债权人。二者都不能取得合法股东资格。 (2) 投资人与公司之间取得投资入股的意思表示一致 (一人公司例外) 。投资人虽有投资真实意思表示, 但在投资人与公司之间没有取得意思表示一致, 不能取得显名股东身份, 也不成立直接隐名投资关系。 (3) 出资缺陷导致投资人意思表示不真实, 不能当然否定股东资格成立, 而原则上应根据公司制度由公司股东会内部解决之。

参考文献

[1]刘瑞复.中国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116-117.

[2]漆多俊.中国公司法教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147.

上一篇:读《沁园春·雪》有感下一篇:梦想中国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