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进工作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

2024-06-02

以三进工作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精选5篇)

篇1:以三进工作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

以“三进”工作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

兴化城东中心小学 罗鹤军

摘要:“三进”工作和语文教学是融合、提升、引领的关系。开展“三进”工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语文的素养,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三进”工作与语文教学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三进”工作可以提升语文教学品质。本文思考“三进”工作,学习新修订课标,比较研究语文教学的重点与方向。普通话进校园:注重倾听、表达、交流的指导;书法进课堂,以指导为突破口,着力培养学生的写字技能;诵读进教材,诵读经典,倡导“自然地朗读”; “三进”工作引领语文教学走向文化自觉,倡导语文学习融入生活的河流,激起个体生命经验的涌动,开启对话与沟通的心灵之门。

开展“三进”工作以来,我们通过老师们共同的实践、研究、探索、,逐渐认识到“三进”工作并不是额外附加给学校、附加给老师的任务,而是我们学校、我们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应该做好、做实、做细的本分之事。“三进”惊醒梦中人!“三进”与语文教学是什么关系呢?通过实践摸索,我们认为“三进”工作和语文教学应该是融合、提升、引领的关系。开展“三进”工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语文的素养,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

一、“三进”活动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

“三进”与语文教学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新修订课标将“语文”的提法改为“语言文字”,更新了语文课程的逻辑起点。语文是什么?语文界一直以来争论不休。较典型的有“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章”“口头语与书面语”等。“语言文字”的含义更为明确。语言是有语音和语义结合、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符号系统,文字是记录语义的书写符号。“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把听、说、读、写、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些语文的基本素养放在了应有的重要位置。新修订课标单挑“语言文字的运用”,指明了语文课改的方向。以往教学大纲一直提出的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现在强调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要改静态的知识教学为动态的技能训练。“三进”要求学生讲好普通话,与人自然地交流;写规范汉字,要求端正、美观、整洁;诵读经典文章,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这些要求与新修订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正式走进“多读多写,日积月累”的时代同步,符合语文教学正确的课改方向。

二、“三进”活动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

1.普通话进校园:注重倾听、表达、交流的指导。

新修订课标关于口语交际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我们以“三进”工作为契机,培养学生讲普通话的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倾听、表达、交流是三位一体、一脉贯通的,倾听是一个前提条件,表达是一个核心要素,交流是一个氛围平台,它们有机联系共同撑起了有效的口语交际,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正是在其中慢慢形成的。

学会倾听。口语交际、将普通话强调双向互动,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小朋友大多敢说,爱说,可缺少耐心听别人说话。听不完整就断章取义,连意思都没听明白怎么与人交际呢?所以就很需要教师教给孩子具体的方法:注意力集中,能理解话语主要意思,把握主要内容,把话听进心里,能捕捉要点,能适时应对别人的话题,能正确恰当地回答别人的提问。

学会表达。指导学生敢于表达,我口说我心,大大方方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倡导“童言无忌”。善于表达,学生饶有兴趣地说,往往能使讲述的内容言之有物,但要做到言之有序,还有待于教师具体指导方法。乐于表达,让学生体验到自由表达的快乐,善于表达的快乐。口语交际中的姿势、态度、体态语也十分重要,这就要靠教师适时地提醒和到位地指导,提供一次又一次的锻炼机会,直至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学会交流、我们要求师生把普通话作为校园工作语言、学习语言、生活语言,自觉使用普通话,讲好普通话。留心生活,培养学生讲好普通话的勇气与信心。把课前小演讲、课间交流、语文课上的口语交际、话题辩论等作为训练学生的普通话、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好机会,让农村学校的孩子跟城市的小孩一样自信、大方、勇敢、活泼,这将是他们受用一生的本领。

2.书法进课堂:以指导为突破口,着力培养学生的写字技能。

写字训练是一种技能训练,更是一个形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的过程,是一个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学习做人的过程。新修订课标提出关键性建议:“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三进”工作以来我们把原来每天中午的15分钟习字课调整为20分钟,这是我们学生每天雷打不动的练字时间,可以说由于“三进”工作,我们落实写字指导领先于课标要求,时间有保证,指导有侧重,效果有保障。逐步引导学生提笔即练字,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形象指导,调动学生写字兴趣。教师范写,整洁美观。我们在生字教学时,抓住时机,利

用板书对学生进行讲解。教给学生科学的写字方法,学生学会了方法,在写字过程中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编写口诀抓住要领。不少老师在指导学生书写时出示了自己编写的书写口诀,生动形象地概括了书写要领,这样的指导是有效的,它能给学生有益的启迪,如教“表”时,出示口诀:“写好表,很容易,三横长短要注意,撇捺伸出横外去,竖提是脚要直立”。口诀提示“表”的三横要注意长短变化,最后一横较长。捺画要长一些,比上面的最长横还略远些。竖提要直立挺拔,注意偏左,和中间的一竖要有距离。教师边范写边吟诵口诀,学生在书写、聆听中领悟了书写要领,描红、临写、端正、入体,写字指导有效果。指导“身”时,把“身”比作正在踢正步、威风凛凛的警察叔叔,在正字、误字比较时,教师指出“警察叔叔要挺起腰板,苦练基本功。”“身”的横折钩要挺直,不能歪斜,形象的比喻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原本有点枯燥的学习活动中。教师通过形象比喻讲解关键笔画的书写,调动了学生写字兴趣,收到了显著效果。

3.诵读进教材:诵读经典,理解、把握、体现作品的感情色彩。

新修订课标建议“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诵读是朗读的特殊形式。诵读相对于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进”工作中,我们指导学生午读晨诵,组织大课间诵读,开展师生经典诵读比赛。老师的指导重点是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即文章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然后把“停顿、重音、语气、语调”四大朗读支柱落到实处,着力提倡让学生自然地诵读。以情带声,用恰当的语气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调、语势,音随意转,气随情动,因情用气,以情带声。朗读者得心应“口”,可以体验到诵读的快乐,与作者作品同呼吸,共命运,从而受到潜消默化的熏陶。低中高年级古诗文诵读各有特色,“古诗文诵读记载”记录着孩子们诵读的足迹,孩子们读诗、背诗、赏诗,正像花丛中的蝴蝶自由自在地飞转,树林间的小鸟婉转地歌唱一样,是一种生命的快乐。

千年流传的中华经典诗词,既是汉语文化的精华和典范,也蕴蓄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品质,是历史馈赠我们的优秀教育资源。背诵、积累优秀的古诗文,自觉汲取民族文化的的源头活水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我们要求各年级学生在熟读背诵课程标准规定的古诗篇目外,适当补充《三字经》《弟子规》等名篇,让他们诵读有价值的经典文化,帮助他们滋养心灵,开启智慧潜能,致力于学生一生的发展。

三、“三进”活动引领语文教学走向文化自觉

祝禧老师《文化语文与教育回归》指出:只有当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同时改进时,语文

教育才有希望。语文教育拿什么来培育儿童呢?我以为,文化的品质和素养是一个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能让语文教育回到其本真状态和原先意义上去。为了突出语文教学中文化的特性、灵魂和精神,真正把“语文”教学当做“文化”的载体来实践,“文化语文”中的“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积淀、一种濡染,一种智慧,引导儿童探寻意义、沐浴传统、丰富涵养、提升悟性。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三进”活动从“全覆盖”、“常态化”、“创特色”转向“往高处”“往深处”“往文化自觉处”,可以倡导语文学习融入生活的河流,激起个体生命经验的涌动,开启对话与沟通的心灵之门,汲取如潮似涌的时代精神。从而有效地引领语文教育回到课标上来,以人为本,立足于儿童语文素养的提升,关爱学生、解放教师。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的自觉,并且把这种自觉化为学校的自觉、教师的自觉、学生的自觉。自觉地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积极营造书香校园,让校园书墨飘香,书声琅琅;重视学生的识字写字,通过练字端正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培养坚韧专注的人格品质,陶冶高雅纯洁的审美情操;通过好书推介,诵读指导,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诵读,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和好书交一生的朋友;通过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激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乐于发现,乐于表达,享受到与人交流的幸福与快乐。

篇2:以三进工作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

以智慧提升品质 ——丝绸文化背景下的学科教学研究

执笔:薛法根、娄小明

文化就像空气,你虽浸润其中,却往往难以体察,而又须臾不可或缺。一方文化养育了一方人,滋润着他们的心灵,支撑着他们的精神;一方文化孕育了一方教育,丰富了教育的内涵,提升了教育的品位。丝绸文化是我校师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土壤,自觉汲取丝绸文化的精神品质,积极融入学校教育、课堂教学,将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校园生活质量和学科教学品质,有利于我们自由、滋润地成长。

一、学科教学的文化启示

《文心雕龙》曰:“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盛泽的丝绸经济生活孕育了盛泽的丝绸文化,盛泽的丝绸文化化育了盛泽人的精神和品格。千百年来,盛泽先民在从事蚕桑劳作、开创丝绸行业的进程中,凝聚了 “仁爱”、“尚智”、“精细”、“坚韧”的精神品格,四者之间相互促成,水乳交融,共同构成了丝绸文化的逻辑起点和现实基础,开启和陶铸了盛泽先民的文化心智。丝绸文化之所以那样旖旎,富有摄人心魄的魅力,就在于具有仁爱、尚智、精细、坚韧和包容、开放的精神品格,以及神秘性和想象力。

作为丝绸文化背景下的学校

教育,应该建基于采桑织绸这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植根于这种特殊的丝绸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才能顺应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并积极触发学生血液中沉睡着的文化基因,激活他们内心孕伏着的仁爱、尚智、精细、坚韧和包容、开放的精神品格,消解当代时尚文化中的消极影响,融合周边文化的健康因子,保持、生发他们内在的丝绸文化精神品质,促进他们健康、自由、充分的生命成长。

作为学科课堂教学,不仅仅要融合丝绸文化内容,以丰富课堂学习生活,更要的是融合丝绸文化精神与品格,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与品位,使师生获得智慧的成长。丝绸文化背景下的学科教学,需要以“仁爱”为底色,“尚智”为核心,“精细”为特质,“坚韧”为保障。

学科教学呼唤“仁爱”之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仁爱”的缺失将使课堂失去教学的生命意义。教师应该像蚕桑先民一样,对孩子怀着敬畏、圣洁之心,虔诚地布施甘霖。这样充盈着“仁爱”光辉的课堂教学,就有了期待,有了温暖,有了宽容,有了尊重,有了保护……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有了“儿童”意识,充满了文化的关怀。

学科教学需要“智慧”生成: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和情意的熏陶,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儿童内心“尚智”的本质追求,创造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和环境,开发儿童的智慧潜能,锻炼思维品质,使儿童得以智慧地发展。

学科教学讲究“精细”运作: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培育心灵的科学与艺术,任何疏忽都可能造成儿童心灵永远无法弥补的伤害。教学,需要教师谨慎地运用科学的方法与艺术的手段,“精耕细作”。教学的无数个细节中,透露的正是我们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慧心。

学科教学崇尚“坚韧”品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是一项需要倾尽一生精力的工作,“教人六年,为人想六十年”,“用一生备一课”,我们需要用坚韧之心去守望自己的理想。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困难是学习品质的试金石,你攀登的困难有多大,获得的智慧就有多大,这就是“坚韧”的教学价值。“坚”,是信念的坚守;“韧”,是百折不挠的勇气,对坚韧的追索是教学智慧的行为。

如此,我们就能创造一种具有丝绸文化特质的卓越的教育,而丝绸文化“仁爱、尚智、精细、坚韧”的文化基因,又能通过这种教育,造就一大批社会人才。

二、学科课堂的人文关怀

课程内容、文化精神,都需要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影响,而主阵地是学科课堂教学。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生活质量;用什么样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高质量地实施学科课程、高效能地传承丝绸文化精神,需要建设高品质的学科课堂教学:用文化滋润课堂生活,以智慧提升教学品质。

1.让文化滋润课堂,滋养学生,提升学科教学品位。课堂教学是师生校园生活的主要方式,必须扎扎实实抓好课堂教学,提升师生的文化教育质量。这种文化的浸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的协调,将丝绸文化和学科文化中的目标、思维、体态、范规、行为等在功能上相互依赖,结成一个整体,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二是文化的创新,将丝绸文化整合到学科文化中去,或者用学科文化去改造丝绸文化,产生新的校本文化。三是模式的建构,生成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建构新的教学策略,构架新的行为体系,产生新的评价制度,营造新的教学环境,使丝绸文化生活方式与学科教学方式结成一个整体。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上突出丝绸文化发展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渗透丝绸文化核心要素,在教学方式上顺应丝绸文化精神品质,在教学反馈上符合丝绸文化规律要求,在教学环境上展示丝绸文化本质内涵。一方面使学科课堂教学彰显出各自的特性,符合学科教学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科教学都烙上丝绸文化的底色,突出文化的整体效益。

2.让教学触发智慧潜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以智慧提升教学品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离开校门的时候,也可能有些知识没有学到,但他必须是一个聪明的人”,而“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在人的复杂的、多方面的活动中,知识的生命是怎样进行的。”这句话揭示了智慧教育的本质联系——知识与生命的共同建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丝绸文化比学科文化的时空范畴更加广泛,将两者整合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的功效,而其中的评价标准就是学生的生命价值是否得以显现。用学生的认识结构去比照教学结构才是一种智慧的教学,用学生的个性发展去评价课程体系才是一种智慧的课程,用学生的身心发展去衡量师生交流才是一种智慧的交往,让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生命活力得以加强,生命潜能得以发挥,让个性鼓起生命的风帆,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生活,让学生、教学、知识获得共同生长,这才是一种智慧的教学。

三、教学策略的文化生成

在“文化课堂、智慧教学”的学科教学理念观照下,我们积极变革教学行为,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形成教学特色。

1.从“书本教学”回归“生活教学”,重构课堂生活。

丝绸文化的核心就是基于人的存在、为了人的发展,便于人的操作的“仁爱”品质。“仁者爱人”,一种“仁爱”理念关照下的课堂必然是以人为本的课堂,人的一切生活要素就是就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但是曾几何时,对文本的过分追求成了教学活动的主宰。如果我们的学科教学仅仅停留在学科书本知识的教学,而与儿童鲜活的生活隔离开来,就会使课堂教学枯燥、呆板,儿童便将课堂学习排除在自己喜爱的生活之外。教师只有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会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会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儿童就会在课堂教学中找回自己的生活乐趣,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

2.从“结论性教学”回归“情境性教学”,生成教学智慧。智慧是灵动的、发展的,是思维敞开之境的澄明。知识是智慧的成果,智慧是知识的关照,“对智慧的最大尊敬就是运用它”,实践的智慧只有在知识的运用中才能成立。因此只有将知识还原成过程,设置成情境,以一种有机的组织形式展现出来,而不仅仅是作为标本,才能传承人的智慧。对智慧的学科教学必然需要传授结论性的核心知识,那种只求过程体验不注重梳理归纳结论的教学是片面的,会带来教学的散漫与无目的。但同样的知识结论,是教师直接讲授的,还是儿童主动获得的,所代表的教学有天壤之别。丝绸文化的精神就是“尚智”,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智慧特征将知识点转化为待探究的问题,有了问题情境就有了理智的挑战,儿童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如此才能实现让儿童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得到发展,并生成教与学的智慧。

3.从“记忆型教学”回归“思维型教学”,提升思维品质。

学习的过程需要“坚韧”品质的终身相随,它是思维的长途跋涉,而不仅仅立足于文本知识的简单获得。如果将教学仅仅定位于知识的记忆,而忽视思维的内化;仅仅满足于认知的简单,忽视困难带来的愉悦,那么这样的教学不是智慧的教学。学习需要记忆,没有记忆就不可能产生学习,教学应该促进儿童有意义的学习,在儿童记忆发展的黄金时期,给予适时的训练,激活记忆潜能。但学习不能只有记忆,而没有思维,尤其是儿童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纯粹的记忆型学习泯灭的是儿童生命智慧的无限潜能,使学习由刻苦变成了痛苦。“思维型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中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对知识保持一定的神秘感,对坚韧的学习态度保持一种兴趣。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通过自身的深度思维获得属于自己的见解、产生自己的思想,获得学习思维所带来的内在愉悦感,以增强学习的信心,体会学习的力量,砥砺坚韧的学习意志。具有思维品质的教学才是高品质与高质量的。

4.从“批量化教学”回归“个性化教学”,促进风格形成。教学是一项精细的劳动,这个班的教学不同于那个班的教学,昨天的方法无法适用于今天的课程,教学的情境性、偶然性、湍流性需要教师有一颗细腻的心,根据教学的现实(师生、环境、课程)作出个性化的探索。教学是应该面向全体同学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为人才的批量生产而服务的。但是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如果仅仅是作流水线式的程序化操作,那么其结果可能是大量不合格人才的出现。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自身的教学特长,创编有效的教学素材,构建独特的教学模式,形成自我的教学风格,使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教师获得个性化完善,课堂文化产生个性化魅力。

当然,四种教学策略与四种文化理念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渗透、交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

学科智慧教学的本质特征是创新,创新是对规范的突破与超越,创新与规范是辨证统一、相互融合的,缺少规范的创新不是真正的创新,缺少创新的规范也不是真正的规范。丝绸文化背景下的学科教学研究为我们树立了一种规范,更加唤起了我们创新的欲望:如何突破学科的视野,来唤醒人生命的本质;如何突破课堂的时空,去走入思维的自由之境;如何去创新丝绸文化,回归智慧的解放……这都需要我们建立一种大智慧、整体智慧、动态智慧的智慧教育。

薛法根,男,1968年生,江苏省吴江市桃源人。本科学历,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为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近十年来,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十杰”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并于1998年获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金奖,2002年获第五届全国“十杰教师”提名奖,2007年被评为全国小语年度人物。

篇3:以三进工作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

一、楼盘品质的影响因素

从目前的发展水平看, 高品质的楼盘应具备以下八大因素:1、准确合适的客户定位;2、合理实用的套型设计;3、绿色节能的建筑科技;4、和谐健康的立面形象;5、成熟完善的社区配套;6、舒适优美的小区景观;7、高效安全的安保体系;8、以人为本的物业管理。从以上因素看, 影响楼盘品质的主要决定因素在楼盘开工之前就已经基本定型了, 也就是说, 前期的策划定位与产品设计是左右楼盘品质的关键因素。如果前期策划、产品设计出现偏差, 施工质量做得再好, 楼盘的品质也上不去, 从这一角度讲, 楼盘的品质是设计出来的, 而不是概念炒作出来的。我们有时可以看到, 同样地段的楼盘, 有的销售火爆, 有的无人问津, 这里除了营销因素外, 楼盘的品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讲, 要想开发出高品质的楼盘, 前期的策划定位与产品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而企业中能掌控前期策划定位与产品设计的技术人员必须是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专业人员, 地产建筑师往往是这一角色的较佳人选。

二、地产建筑师在楼盘品质提升中的作用

地产建筑师是指为地产商服务的、供职于地产公司的建筑师。由于我国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以往建筑师大多都集中在建筑设计院。为了与从事建筑设计的建筑师区别开来, 我们把服务于地产商的建筑师称为地产建筑师。地产建筑师对温州房地产界来说还是一个新名词, 但对中国一些品牌地产公司来说, 地产建筑师已经是其重要组成部份了, 如深圳万科、杭州绿城、深圳金地和北京复地等。

随着房地产从营销时代向产品时代的过渡, 楼盘品质的提升得到越来越多地产商的重视。在西方, 由于各专业公司在自己的领域里非常专业, 开发商的任务是获取土地和金融运作, 前期策划、产品设计、施工、监理及销售等工作都分属不同的专业公司, 这样的专业公司往往是由建筑师牵头的建筑设计公司。而在中国, 房地产业的发展只有二十几年的时间, 专业化分工远没有西方那么完善。中国现有的建筑设计公司仅能承担房地产开发全过程中的产品设计工作。地产商作为一个地块项目的全盘操作者, 还需自己掌控从前期策划、产品设计、施工管理到销售服务的全过程。而中国大多数的开发商属于“半路出家”, 对规划、建筑、景观等缺乏专业知识, 房地产公司就需要一些从设计角度来掌控楼盘品质的专业人员来协调统领楼盘开发全过程的技术工作。这些专业人员既要有建筑师的专业素质, 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 又要有职业经理人的经营眼光, 懂前期策划、成本核算和市场营销……地产建筑师则是担任这一角色的理想人选。地产建筑师对楼盘品质掌控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地产建筑师是产品前期策划的核心人物

地产建筑师在产品前期策划中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首先, 地产建筑师从场地的选址、建筑的规划、周边的环境、市政配套和经济指标等方面进行分析, 以确定该项目开发的可行性。其次, 在获取土地之后, 地产建筑师从场地的规划、客户群的定位、建筑平面户型、小区景观、建筑总体风格和小区公建配套等方面提出专业意见, 为楼盘的市场定位和品质奠定基调。

房地产项目具有投入大、周期长、受政策影响大的特点, 因而需要有准确、超前的市场定位, 准确的市场定位是房地产项目成功的保证。

2、地产建筑师的能够选择合适的设计单位

地产建筑师虽然具有建筑设计的专业知识, 但并不需要亲自动手做设计, 他的作用是以自己的专业眼光, 选择适合的规划、建筑、景观等专业设计公司。有的公司善长做住宅, 有的公司善长做公建, 有的公司在文化建筑设计上有自己的强项, 有的公司在景观设计上有独到之处。地产建筑师就是合理地整合设计资源, 使设计配合比达到最优。

3、地产建筑师能做好设计质量与设计进度的控制

一方面, 当前设计公司与开发商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设计公司为了设计业务, 往往很难坚持自己的设计品味, 容易迁就开发商。有的开发公司老板拿着出国拍摄的某个欧式古典建筑的照片, 让建筑师按此模样设计, 而这些豪华、繁琐、浪费、与时代气息和当地环境不相吻合的建筑往往成为设计败笔。另一方面, 建筑师作设计一般是把建筑当艺术品来做, 有的时候, 建筑师为了名气特别注重视觉冲击力, 而忽视了房产是产品这一概念, 忽视了合理的性价比和开发商最初的产品定位。

在这两种情况下地产建筑师既要站在建筑师的专业立场上来掌控设计质量, 又要站在地产商的角度来控制设计的最初定位。这种管理是为了保证前期的产品策划得以落实, 使产品的定位不发生偏离。

楼盘作为产品, 它需要自己的生产周期, 地产建筑师要根据楼盘推出的最后期限, 编排周密的设计计划、协调不同设计单位的时间, 使各环节的设计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三、温州开发企业中地产建筑师的缺位

温州的开发商大多是从建筑施工等其它相关行业转行过来的, 对建筑、规划、景观等方面缺乏专业知识。虽然在开发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是地产建筑师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不是通过短期培训和几个项目的积累就能达到的。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的加剧, 地产商要想以产品品质引领市场, 没有专业的地产建筑师是很难做到的。虽然开发企业大都设有总工程师的职位, 但是总工程师往往由土木工程师提任, 其工民建的知识背景决定了其只在结构、施工、监理等方面具有优势。而温州有的地产商并不清楚地产建筑师与土木工程师的区别, 盲目认为以总工程师负责技术, 基本上就能解决地产开发全过程的技术问题。

由于开发商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等方面缺乏专业知识与专业人才, 对于产品的前期策划、总图规划和产品设计的定位只能交给设计院, 设计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开发商只能凭经验提一些设计要求, 很难从楼盘的整体品质上来掌控。由于总图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分别由不同的公司完成, 各公司之间又缺乏协调, 往往造成总体风格不一致。

四、地产建筑师的缺位制约了温州楼盘品质的提升

相对温州楼市的“高价”来说, 温州楼盘的品质很难说是高的。温州楼市一直存在着楼盘偏小、公建配套不齐全、套型设计不合理、建筑科技含量不高、楼盘同质化严重和室外空间景观差等问题。这使得温州楼盘的总体品质与国内先进城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客观地讲, 温州一些注重品牌的开发商也已经认识到产品品质的提升是房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同时也逐步认识到设计建筑师在产品品质提升中的作用, 所以, 有的开发商在楼盘设计之前邀请建筑师一起考察其他城市高品质的楼盘。但是, 设计建筑师只能在设计环节掌控建筑设计的质量, 而很难参与到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在温州真正聘用建筑师担任房地产公司的地产建筑师的企业还很少, 地产建筑师在地产公司是缺位的。

缺位的原因主要在两方面。第一, 地产商的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地产商认为结构工程师能解决许多实际的施工技术问题, 而地产建筑师在公司里的作用比较虚, 为了节省人力成本, 能省则省。第二, 在温州, 符合地产建筑师专业要求的人才奇缺。

到目前为止, 全国注册的一级注册建筑师不到1.7万人, 在温州地区只有40来人, 而这40来人绝大多数都在设计院里从事建筑设计, 真正进入企业从事地产建筑师职业的几乎没有。而从设计建筑师转为地产建筑师还有一个转变的过程, 作为主管房地产产品研发的负责人, 不但要有规划、建筑、景观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对产品市场的分析, 对所需设备与材料的价格、工程实施过程与成本控制等方面的认识, 同时还要改变原来在设计院看问题的立场。多数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 考虑艺术性问题比较多, 把自己的设计做成艺术品, 而对市场方面考虑较少。而地产建筑师必须站在市场、开发商的角度思考问题, 把自己作为职业经理人来设想, 从成本、利润、品质和销售等多方面考虑问题。

篇4:以智慧提升教学品质

我校地处太仓港港口开发区,随着港口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和高新人才涌入港区,为了配合港口经济的发展,学校无条件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港区引进的高新人才子女,2008年9月,我校一下子接收了一到六年级共400多名外地学生,再加上原来就在我校就读的外地学生,我校的外地生数量占到了学校总人数的近70%。从区域来看,学生来自不同的省市,不同的民族,有本地学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从学生接受的教育情况来看,他们接受区域文化的影响各不相同,由于原就读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学水平、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方面的各不相同,导致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个性特点、行为习俗、学习习惯等各不相同。所有的这些不同,给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升带来了困难,对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带来了影响,需要新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来适应新的变化。

为了使研究有更强的针对性,进行了“学生生源分布情况调查统计”“外来务工子女学情调查”“学困生学习情况调查研究”等分别从学习态度、性格特征、合作意识、学习能力和课堂评价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封闭式问卷调查。调查后还对相关学生进行相应的座谈了解,并深入课堂进行了验证性听课。

随着学校新建多年来的经验,我校的课堂教学研究就融合了港口文化的精神“开放、融合、创新”。为了将“港口文化”立足课堂,学校组成研究小组,制定研究方案,讨论落实各层面具体工作,对全校教师实施分层次的培训,以骨干教师为基础,针对学情,在教学理论、观念、方式、途径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

一、课堂“开放”:引领思维律动

“开放”,是让学生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其核心思想是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开放地学”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在学习目标要求引领下,在学习方法的指点下,保证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里的关键是学生的积极思维和独立思考。如数学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渗透数学思想。教学不以纲为纲,不拘泥于课本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效拓展,学得大气,是港口文化的特征之一。

例: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不能一一兼顾,许多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有效参与的情况,几位老师潜心试验,积极探索,认真总结出适合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开放要领。

基本教学框架:创设情境——自主、合作、探究——交流、评价——课外拓展

这样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立足于创设情境和课外拓展实践课堂的开放。

课堂“融合”——走向心灵对话

二、资源“融合”

学生和学校以及社区的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素材,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我们综合实践活动逐步形成了《欢迎到我家乡来》《郑和精神,扬帆起航》《热能发电中的水能》《新能源》《我来踢毽子》《剪纸中的阴刻阳刻》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这些活动方案充分融合学科内容加以衍生,结合现有的生源特点(外来务工子女占全校人数的70%以上,学生流动性较大),运用小组互助合作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加速本地生与外来务工子女及插班生的融合。通过主题活动,挖掘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甚至每个家乡特有的资源为教学所用,让所有孩子明白互助合作不是索取,而是奉献。当一位从来不愿说话的北方女孩在美术课上拿出奶奶剪好的精美窗花与组员分享,从此她多了许多“闺蜜”;当一位来自农村穿着破烂的男生在科学上向大家介绍沼气时,形象顿时高大。

三、形式“融合”

“融合”,是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开展小组或全班的交流讨论,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自身旧知与新知、已有经验和新(下转第51页)(上接第7页)的经验的融合。在港口文化的课堂中,更多的时间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交流反馈。台上学生会的,学生讲;台上学生不会的,台下学生提示,再由学生讲;全班学生都不会的,教师才适合启发点拨,再由学生来讲。从而挖掘港口文化课堂的文化内涵:融合课堂,心灵对话。

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反复探索,不断总结、调整,摸索出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模式。

其基本程序如下:

第一步让学生明确并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第二步让学生积极相互支持、配合。

第三步让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解决组内冲突。

第四步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的加工。

第五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组内评估,寻求提供有效性的途径。

第六步把学生互助合作精神作为评价内容纳入测评项目

课堂“创新”——铸就智慧生长

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港口文化”的课堂,是充满灵气的课堂,注重课内知识向课外、向社会的延伸,更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是“港口文化”课堂的又一表征。“创新”,即教师运用点拨、解惑、提示、释疑等方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创造性地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如对有关问题的前景进行生动的描述,使学生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或列举一些矛盾现象,选编一些容易发生错误的例子,让学生深入思考、总结经验教训等等,学生的智慧在生长,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开展互助合作学习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利用丰富的港口资源,组织了一系列基于港口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资源的开发,同时把综合实践与科学教学有效整合,开发了一系列的校本课程,主要有:《车模》《船模》《小制作》《小发明》,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互助合作学习结合方式的整合研究,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

新课程赋予教学艺术更多的内涵,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要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港口文化”的课堂追求和体现教学艺术的价值的时候要能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变"教师问学生"为"学生问教师";变"注重结果"为"关注过程"。在课堂上突出课程走心化、过程动态化,并且着力把教材用活、把方法激活、把过程盘活。这就是港口文化课堂所承载的课堂教学内涵“开放”“融合”“创新”。

篇5:以三进工作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

一、激疑导入,纵向贯通,整体认知

高中历史教学应在把握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同一专题内部各个课目之间的联系,以准确把握本课的主题。《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必修Ⅱ)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第一课。这一课的教学须明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背景,并进一步明晰其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结合历史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线索,构筑相应的历史背景。笔者把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放在20世纪战争与和平的宏大历史背景下,并将该主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把知识进行纵向贯通,使学生获得整体感知。教学中用到的材料及相应的教学如下:

材料: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各国打起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空前激烈的经济战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Ⅱ)

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追问:导致这种混乱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材料:在二三十年代的大危机中,由于没有制度性的协调平台,各国以邻为壑的危机对策不仅大大加深了危机,而且也成为导致新的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

———章百家《对20世纪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据材料得到认识:深层次的原因是没有制度性的协调平台。据此,可以进一步得出:二战结束之际,人类吸取教训,在战后构建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由此,形成了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这样,笔者在20世纪战争与和平的背景下,以人类文明在反思中不断进步为线索,整合历史事件,使学生对本课的核心概念“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的理解,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二、巧设问题,层层深入,突破重难点

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基础,问题是推动学生理解的关键,对话是活跃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结合教学主题,搜集有价值的材料创设情境,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毕竟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需要让学生明晰二战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笔者通过1945年美国工业生产、黄金储备在世界所占比重(60%)等情况,使学生明晰:二战使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把自己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主导地位让位给了美国。在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二战结束之际,主要大国对未来的经济活动规则提出了不同的方案,这充分说明战后主要大国对世界经济领导权的争夺是十分激烈的。但毕竟美国的实力更强,对当时的世界有更大的影响力,于是,1944年7月,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一次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并且在美国的操纵下,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对此,笔者运用了如下材料进行教学:

材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以固定汇率挂钩,在平价1%的范围浮动;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政府可以35美元1盎司(约31克)的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

笔者请学生根据材料概括《布雷顿森林协议》的主要内容———“两挂钩一固定”,并结合图片(如图1)进行讲解。由此进一步得出: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确立,这就是二战后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根据《布雷顿森林协议》的要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两大世界性经济组织成立,这两个机构被凯恩斯称为“孪生兄妹”,它们对世界经济的有序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接着,笔者继续设问:二战后众多国家加入了这两个世界性经济组织,那么就重大议题如何作出决策呢?这就涉及在这两个机构中各国投票权大小的认定问题。对此,笔者出示了2010年各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示意图(如图2)和各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投票权示意图(图3),并进一步提问:会员国投票权的大小与其认缴的股金份额成正比,认缴股金份额的多少到底由什么决定呢?

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如果运用经济学知识长篇大论,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又用如下问题进行引导: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10月在韩国庆州召开的G20部长级会议,将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投票权提高到仅次于美国、日本的第三位。”根据这两大机构的规则,中国投票权的上升,主要取决于中国的( )

A. 相对经济实力B. 国际影响力

C. 经济总量D. 军事科技实力

由此,学生就能认识到:股金份额的多少是根据每个会员国的相对经济实力来确定的。

这一教学,不仅去繁就简,举重若轻地解释了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而且运用时政知识,在把历史与现实联系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天依然存在,而且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否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体部分今天还在呢?对这个问题,虽然课本没有着墨,但笔者认为是无法回避的,不过讲解要简洁。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又结合美元与黄金脱钩的动画展示作了如下引导:“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美国经济相对衰落,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贬值,随之,美元和黄金脱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脱钩。这样,布雷顿森林大厦坍塌。因此,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了。尽管如此,并不意味着美元的影响力就此消失了,今天,美元依然是国际社会主要的清算货 币和储备货币。”

三、巧借材料,归纳知识,加深认识

历史教学不能让学生被动地静等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而应尽可能创造条件,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形成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专业阅读,拓宽学术视野,具备深厚的史学素养,以便在常态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加深认识,提升课堂品质。

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认真品味如下一段话,并思考问题:

一战后的调整主要局限在国际政治领域,对引起国际政治冲突的世界经济问题没有相应安排,大危机时期列强之间的“经济战”成为走向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惨痛的历史教训使人类在二战后进行了更大更深的调整。在国际政治领域,出现了联合国;在国际经济领域,出现了制度性协调机制。这些在较大程度上保障了二战后世界的整体和平。

———《世界知识》2001年第8期

问题一:请结合所学,指出经济领域的制度性协调机制是什么?

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本课的知识体系(如图4)。

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问题二:请对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进行简要评价(对美国;对世界)。

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对美国来说,促进了美国的经济扩张与繁荣,使美国掌握了国际经济规则制定的主导权,且延续至今(学生补充当代著名国际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所说的“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就是掌握国际规则制定权的国家”这一材料说明观点)。对世界而言,积极的影响是推动了战后许多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各国解决经济危机、协调经济矛盾的制度性平台,在较大程度上保障了二战后世界的整体和平;消极影响是它代表了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当然,这里笔者进一步指出:并不能全面否定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历史上,它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曾经发挥了推动作用,但毕竟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以剥削和掠夺为特征的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为发达国家操纵并控制,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调整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使之更为合理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

课的最后,笔者又用导入时引用的著名学者章百家的那段话结尾。这样既前后呼应,又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他们体会到人类的确是在不断吸取教训中前进的,而这就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结语

上一篇:感恩资助主题演讲稿下一篇:蜗居电视剧观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