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安全管理工作制度

2024-05-25

患者安全管理工作制度(精选8篇)

篇1:患者安全管理工作制度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患者必须如实填写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首页上的身份信息。

2.门、急诊患者的身份识别:门、急诊护士在对患者进行评估时需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病历号等基本信息。

3.住院患者身份识别

(1)入院患者到达病区时,接诊护士应核对科室、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报销类别等信息是否与患者就诊卡、住院证上的信息相符。

(2)建立和执行住院患者手腕带标识管理制度。

(3)所有住院患者必须佩戴手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志及诊疗操作前查对依据。腕带上标注医院名称、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佩戴手腕带时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人核对,若损坏更新,同样须经两人核对。

(4)佩戴手腕带前,应仔细核对患者信息。要求患者陈述自己的姓名;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证实患者的身份。

(5)在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诊疗操作前或转运患者前应核对手腕带信息,并让患者自己陈述姓名,确认患者身份。

(6)若手术中需取下手腕带,术后应与患者病历一同带出手术室,巡回护士应与接患者护士交接清楚,确认患者身份后立即重新佩戴。

4.转接和交接班时认真识别患者身份,对病区内患者转床、转科或对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使用镇静药物等重点患者,均要识别和核对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由转诊医师和护士同接诊医师和护士与患者(家属)或受委托人核对。

5.操作前和辅助检查前识别:医务人员在操作前要按照规章制度对患者进行查对和识别。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方法识别患者身份,禁止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标本采集、输血、输液、给药时由护士或医技人员核对患者身份。行心电图、B超、胸片、CT、MRI、病理检查等辅助检查时,由辅助科医技人员及护送的工作人员共同核对患者身份。

6.高危诊疗活动前识别:在对患者进行介入检查治疗术、胃肠镜检查、血液透析等诊疗活动前由操作医师、护士与患者(家属)或受委托人进行核对。

二、腕带标识管理制度

1.急诊抢救室和留观、住院患者必须佩戴手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

2.腕带上标注医院名称、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如无家属患者有意识障碍、精神异常或智障等,可暂取名填写无名氏后加住院号,如无名氏+住院号。

3.患者入病房时病区护士认真核对患者信息后填写手腕带,佩戴于患者左手腕,核对方法:

(1)一般情况下由护士与患者共同核对;

(2)特殊情况(意识障碍、感觉器官功能障碍及无行为能力等)有家属陪护的,由护士与家属或患者委托授权人共同核对;无家属陪护的,由两名当班医护人员共同核对。

4.腕带一般佩戴在患者的左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依次佩戴在右手腕、左脚踝、右脚踝上。若有遗失或损坏,及时更新。

5.女性患者佩戴粉红色手腕带,男性患者佩戴蓝色手腕带。新生儿出生后,女婴佩戴婴儿粉红色手腕带,男婴佩戴婴儿蓝色手腕带。

6.按操作规范给患者佩戴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注意患者佩戴腕带部位皮肤完整,手部血运良好,每班检查患者腕带皮肤情况。

7.出院时去除手腕带,转科患者须经双人核对后重新更换手腕带,以确保患者标识准确。

8.将使用腕带识别工作纳入科室护理质控检查项目中。

三、标本采集管理制度

1.护士应掌握各种标本的正确采集方法。2.采集标本严格遵照医嘱执行。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医嘱和检查单逐项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4.认真核对化验单内容,包括科室、姓名、年龄、性别、床号、住院号(门诊号)以及检验项目等。

5.根据检验项目正确选择标本容器,如空白试管、抗凝管等;检查容器有无破损、裂痕;容器标签上注明患者科室、床号、姓名等。

6.标本采集时护士携带检验单再次核对患者身份、检验项目、标本采集量以及标本容器是否吻合,严格执行查对。

7.输血、配血抽取标本时,必须两人核对后抽取并在输血申请单上签名。8.不得在输液的同侧肢体或中心静脉管道采血,以免血液被稀释或输入的液体影响测定结果。

9.标本采集后及时查对送检,送检过程避免振荡。10.建立《标本送检登记本》,由接收部门人员签字确认。

四、患者术前确认制度

1.建立《手术患者安全交接记录单》,详细记录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手术日期、皮肤情况等。

2.术前病房护士与手术室人员再次检查患者皮肤准备情况,核对患者腕带信息无误后,签好《手术患者安全交接记录单》,由手术室人员陪同患者,携带病历、《手术患者安全交接记录单》、药品及术中所需物品,将患者接入手术室。

3.手术室护士查对患者腕带信息、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标识、皮肤情况、病历、术中所需物品、药品无误后,在《手术患者安全交接记录单》上签字确认,并将患者送人指定手术间。

4.巡回护士与麻醉医师再次查对患者腕带信息、病历、手术部位。

5.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巡回护士三者共同查对无误后,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字,方可开始手术。

五、患者安全转运制度

1.转运前:(1)病情评估:对病情进行正确的评估是整个流程的基础。(2)解释:告知患者、通知家属,联系转往科室或相关检查科室。(3)备齐用物:转运工具、病历、X片、CT片、MRI片等,根据病情备急救药品器械及其他物品。

(4)搬运患者到轮椅或平车前后,应妥善处理动静脉管路,固定引流装置。(5)重点:导管安全原则,确保通畅、妥善固定、标识在位、防止感染。2.转运中:(1)注意保暖。

(2)密切监测各项生命指征(始终站在患者头侧)。(3)保证生命支持设备工作稳定。(4)转运过程中患者头部始终处于高位。(5)保证各种管路固定可靠。(6)防止患者发生意外损伤。(7)做好心理护理。3.转运后交接:

(1)确认患者身份:腕带、病历、患者本人或家属。(2)确保患者安全转移至病床上。(3)评估生命体征。

(4)交接患者存在的关键问题。

(5)交接各种管道:静脉置管(外周静脉、深静脉)、其他管道(胃管、尿管、引流管等)。

(6)皮肤情况:伤口、压疮。

(7)用药情况:药物过敏史、抗生素的使用等。(8)物品:(X片、CT片、MRI片、病历等)。

(9)床边交接完毕后,需双方护士共同填写《住院患者安全转运护理交接记录单》,确认无误后签名。

六、患者交接管理制度 为有效防止医疗护理过失,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保障医疗护理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1.建立临床科室之间患者交接管理规范和流程,由接送医务人员跟患者或家属核对识别,并做好交接和识别记录。

2.建立急诊与病房、急诊与ICU、急诊与手术室之间的患者交接管理规范和流程,由接送医务人员与患者或家属核对识别,并做好交接和识别记录。3.建立手术与病房或ICU之间的患者交接管理规范和流程,由手术医师术前核对好患者身份后由麻醉师、护士核对,确定好身份和手术部位并书面记录后方可行手术。术后由麻醉师、护士与ICU医生、护士交接患者并核实身份,并做好记录。

4.建立产房与病房、产房与新生儿病房之间的患者交接管理规范和流程,由医师、护士、助产士产前产后对患者进行识别和交接,做好记录。

附1:临床科室之间患者交接管理规范和流程

1.根据转科医嘱,评估患者,填写《住院患者安全转运护理交接记录单》,电话通知转入科室,详细登记患者信息。2.接收科室备好床位和物品。

3.转出科室医护人员陪同,并携病历资料将患者护送到接收科室,负责途中安全,不能间断治疗和抢救。

4.转出科室与接收科室人员共同查对患者信息和病历资料,无误后签名确认,同时交接患者病情、皮肤和治疗等;接收科室重新填写腕带信息,戴于患者手腕上。

附2:急诊科与病房之间患者交接管理规范和流程

1.急诊患者需住院治疗时,护士根据住院证信息,电话与相关科室联系,并告知入院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的病情与护理措施。

2.接收科室接到电话后,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并做好接待准备,根据患者情况准备好床单位及抢救用物(心电监护仪、吸氧装置、吸引装置等)并检查设备的性能状况,主动迎接检查患者。

3.急诊科详细记录《急诊患者安全转运护理交接记录单》。

4.急诊科医务人员陪同并携带病历资料将患者护送到相关科室,负责途中患者安全,确保治疗和抢救的连续性。

5.急诊科医务人员与接收科室医务人员交接患者门诊病历及相关资料,交接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史及病情,包括神志、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初步处理情况,做好药物及物品交接。查对无误后在《急诊患者安全转运护理交接记录单》上双方签名确认。

6.接收科室填写患者腕带信息,戴与患者手腕上。

附3:急诊科与ICU之间患者交接管理规范和流程

1.急诊科护士接到患者入住ICU的通知后,立即电话通知ICU护士做好迎接新患者的准备,并告知新入住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情。

2.ICU护士接到电话通知后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并告知患者的基本情况,根据病情准备好床单位和抢救用物(心电监护仪、吸氧装置、吸痰装置、呼吸机、气管插管、除颤仪等)。

3.急诊科详细记录《急诊患者安全转运护理交接记录单》。

4.急诊科医务人员与ICU医务人员交接患者门诊病历及相关资料,交接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史及病情,包括神志、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初步处理情况,做好药物及物品交接。查对无误后在《急诊患者安全转运护理交接记录单》上双方签名确认。

5.患者进入ICU时,需两位医务人员同时接收患者。患者如需要使用呼吸机时,应一人接呼吸机,一人接心电监护仪,如果只有一人接待时,应先接呼吸机后接心电监护仪,护士立即与值班医生一起积极抢救患者。

附4:急诊科与手术室之间患者交接管理规范和流程

1.急诊科患者需急诊入手术室手术时,由接诊医生直接拨打麻醉科电话,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并告知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情,以便手术室及相关科室做好准备。

2.急诊科详细记录《手术病人护理交接记录单》。

3.手术室接到电话立即做好手术准备,必要时通知二线班协助抢救。4.需急诊手术的患者由急诊科医护人员共同护送至手术室,并负责途中治疗和抢救。

5.急诊科医务人员与麻醉师、巡回护士交接患者门诊病历及相关资料,交接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史及病情,包括神志、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初步处理情况、所做的检查及结果、目前用药情况、穿刺部位、各种管道、到院时间及皮肤情况。查对无误后在《手术病人护理交接记录单》上雙方簽名確認。

6.麻醉医师、巡回护士核对患者信息、手术部位。

7.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患者信息、手术部位(尤其是左右侧),确认无误后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字认可。

七、危重患者转运交接制度

1.凡危重、大手术患者转院,必须由医师或护理人员全程陪护。

2.根据转科医嘱,评估患者,填写《住院患者安全转运交接记录单》,电话通知转入科室。

3.保证转运工具性能完好,确保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安全,酌情准备应急物品及药品。

4.转入科室在接到患者转科通知后,护士立即备好备用床及必需物品。5.患者入科时,护士应主动迎接并妥善安置。

6.认真评估患者,转出、转入双方必须做到六交清:患者治疗要交清、患者病历资料要交清、患者生命体征要交清、患者身上各种管道要交清、患者使用各种仪器要交清、患者皮肤情况要交清。据实填写住院患者安全转运交接记录单,并通知医师诊治患者。

八、危重患者护理规程 1.严格床旁交接班。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等变化,做好详细记录。3.准确及时执行医嘱,制定护理计划和抢救措施,备齐抢救药品和物品,随时做好应急准备。

4.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必要时用吸引器吸出呼吸道分泌物。(1)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2)做好口腔、尿道护理,保持清洁。(3)做好全身皮肤护理,预防发生压疮。

5.眼睑不能闭合的患者应涂红霉素软膏或盖凡士林纱布保护角膜。6.加强营养和水分的补充,给以胃肠内和胃肠外营养;维持出入量平衡。7.保持大小便通畅,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处理。8.保持各管道引流通畅,注意妥善固定、安全放置。

9.注意安全,对意识丧失、谵妄、躁动的患者合理使用保护具防止坠床。

九、特殊、危重患者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1.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腕带标识管理制度。2.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1)各病区根据病种需要配备药品,按有关管理制度执行,做到规范、准确、安全、无过期。

(2)使用药物时注意配伍禁忌,用药前应询问患者用药史。过敏史,并做药物过敏试验,实验结果阳性者应告知患者及家属,在临时医嘱单、体温单用红笔标识(+),床头挂上阳性标识。

3.严格执行输液安全管理制度。

4.加强在特殊情况下医护人员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科室建立急、危、重症患者检验结果记录本。对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急、危、重患者的重要检查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记录检验结果、报告人的姓名和电话,并及时告知值班医师。

5.认真落实防跌倒、坠床、烫伤及压疮防范措施,严格执行护理安全管理制度。6.发生跌倒、坠床、烫伤及压疮等不良事件,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报告制度。

十、常用医疗仪器设备安全使用制度

1.严格按照各种医疗仪器的操作程序,正确、熟练地使用各种医疗设备,不熟悉仪器性能和操作规程者不得开机。

2.各科室对医疗设备建立《仪器、设备管理登记本》,对使用情况及出现的问题作详细登记。

3.各科室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各种医疗仪器及日常维护、保养、检查,并做好记录。

4.操作人员在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不得离开工作岗位,发生故障,应立即停机,切断电源,并立即报设备科检修,待故障排除后方可继续使用。

5.工作人员严禁拆装各相关设备,不得私自删除、拷贝、更改设备上各种程序。6.各种医疗设备使用后应按规定顺序关机,及时清洁整理并切断电源、水源、气源,以免发生意外事故,如需连续工作的设备,应做好交接班工作。

7.爱护仪器,不得违章操作,如发生因违章操作造成设备损坏等责任事故,应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及设备科,并按规定对相关责任人作出相应的处理。

十一、病床、轮椅和平车安全使用制度

1.病床的使用和维护:

(1)医护人员须掌握正确的病床使用方法;

① 推移电动病床时,须拔除电源并将电源线放置在合适的位置。

② 抬高/降低整张病床或局部的高度至极限时,须立即停止操作,以免损坏病床。

(2)病床的高度:

① 除治疗或操作需要外,病床在任何时候都须保持在最低水平。② 除转运状态下,床脚的轮子必须保持上锁状态。(3)床栏的使用: ① 下列患者需常规使用床栏: a.任何原因造成视觉障碍的患者; b.任何意识改变的患者;

c.入院诊断“药物过量或药物中毒”的患者; d.镇静或麻醉恢复阶段的患者; e.躯体/肢体移动障碍的患者; f.儿科患者;

g.活动不便的老年患者。

② 护士须向患者或家属解释使用床栏的目的及必要性,并在护理单上记录床栏使用情况。

③ 如患者或家属拒绝使用床栏,须在护理记录单上注明,必要时由患者或家属签字。

④ 对在使用中发生故障的病床,医护人员及时向设备科提出修理要求,不能及时解决的维修问题,应考虑换床。

⑤ 设备科:

a.定期到使用各科室进行预防性维护; b.及时修理存在使用故障的病床。2.轮椅和平车的使用和维护:

(1)工作人员应正确的使用轮椅和平车。① 新上岗人员须进行相应的培训、考核。② 每次使用前必须检查轮椅和平车的性能。③ 运送患者前应将患者安置合适的体位。④ 转运患者时必须有医护人员陪同。

⑤ 患者坐轮椅时身体不要前倾,以防摔倒,必要时用固定带。⑥ 进电梯时,工作人员先行,以后退方式将轮椅拉入电梯。

⑦平车转运患者时,必须有床栏保护。上下坡时病人头应处于高位。(2)轮椅和平车应存放在指定的固定区域。

(3)对在使用中发生故障的轮椅和平车,及时向设备科提出修理要求。(4)设备科:

① 定期到使用各科室进行预防性维护。② 及时修理破损的轮椅和平车。

篇2:患者安全管理工作制度

二、病区应有工休会议制度,病区应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患者代表会议。主要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宣传住院规则等。护士长负责征求患者或家属对医疗和护理、饮食、服务态度和管理工作中的意见,并及时分析研究改进。护士与患者保持和睦与信任的密切工作关系。

三、经治医师或护士长负责听取患者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分析研究改进工作。

四、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安排好患者休息时间,指导患者及陪同遵守,夜间按时熄灯后改开壁灯或地灯。

五、患者应当自觉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听从医务人员指导和管理,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服从检查、治疗、护理。

六、患者按时作息,在医师查房、诊疗时问内不得擅自离开病房。如有特殊情况外出时应向主管医师请假,经科室主任同意后方可离开。

七、住院患者应经保持病房内外环境整洁与安静,不随地吐痰,不在室内吸烟和喧哗。

八、患者不得擅自进入治疗室和医护办公室,不得翻阅医疗文书资料,如有疑问可向经治医师和护士长询问。不得自行邀请院外医师诊治,不得向医师要求不必要的治疗或指名要药;也不得随意到院外购药服用。

九、住院患者的饮食须遵照医生和营养师的决定,不得随意更改,院外送来的食物,须经医护人员同意后方可食用。

十、住院患者应爱护公共财物,节约水电,如有损坏公物须按价赔偿。住院患者可以携带必须之生活用品,其他物品不得带入,贵重财物自行保管。

篇3:患者安全管理工作制度

关键词:手术,安全核查,实践,分析

手术室是医院重要的救治科室, 是进行抢救工作及手术治疗的关键区域, 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来说, 手术室的安全核查工作非常重要, 通过制定科学的核查制度可以将事故出现的概率有效降低, 更好地保证患者的安全, 全面落实了卫生部门提出的以患者为中心理论, 最大限度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性[1]。我院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进行手术安全核查, 确保了每个手术患者的安全, 进而加快了工作效率, 提升了预防意识,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间实施手术的120例患者, 其中手术类型有骨科手术28例, 胸外科手术35例, 妇科手术37例, 泌尿外科20例。依据卫生部颁布的《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实施了手术患者的安全核查流程, 对每个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2 手术核查的内容

需要核查的内容具体包括:床号、科室、性别、姓名、年龄、术前诊断、住院号、麻醉方式、拟行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标记、术前用药情况、皮肤完整性、手术同意书、患者药物过敏史、术野皮肤准备情况、术前备血情况、感染性疾病筛查结果、体内有无植入物、有无手术史以及腕带标示等多种信息内容。

1.3 患者核查方法以及流程

①患者被推进手术室后, 由麻醉医生、巡回护士以及手术操作医生一起实施首次核查, 参照《手术风险评估表》和《手术患者安全核查表》, 如患者的意识清晰, 要与其交流, 核实患者的床号、科室、性别、姓名、年龄等。如为昏迷患者、危重患者以及无法说话的婴幼儿, 需要根据佩戴的相关标识识别患者的身份, 也可以通过腕带或者脚带得到患者的资料[2]。②第二次核查工作定于手术切皮之前, 由麻醉医生、巡回护士以及手术者第二次核实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术前诊断、手术部位以及麻醉方式、手术方法、拟行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标记、术前用药情况、手术同意书、患者药物过敏史、术野皮肤准备情况、术前备血情况、感染性疾病筛查结果、体内有无植入物、有无手术史以及腕带标示, 准确无误后方可继续开始手术。③完成相应的手术后, 需要对患者进行第三次核查, 仍由3个核查患者的基本信息, 查看留取的标本, 核对患者皮肤的完整性, 查看标识是否清晰、正确, 确定管道通畅程度。④上述步骤均确定无误后, 相关人员分别在《手术风险评估表》以及《手术患者核查流程表》上签字, 并将其纳入病历。

2 结果

120例患者实施安全核查制度以后, 提升了手术操作之前以及患者离开手术室前的核对过程, 确保了患者的手术安全, 未见有手术部位错误、手术操作不正确以及患者出错的现象, 也无接错患者、手术器械遗留体腔以及纱布遗留等问题, 无术中用药、输血错误的情况出现, 临床效果满意。

3 讨论

3.1 组织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的培训

医院管理者应积极组织医务工作人员参与《患者安全目标细则》、《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 并制定一定的考核标准, 根据指定的标准实施考核。将手术患者安全核查工作的考评列入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之中。安排相关的医务人员积极主动上报潜在的危险因素, 主动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 组织科室进行学习和讨论, 吸取经验教训, 以免类似事件出现, 提高防范意识, 确保手术室整体工作的顺利实施[3]。

3.2 制定具体的核查责任人以及职责

核查手术患者的相关信息与多个科室密切相关, 同时也涉及到多个人, 属于一个复杂的过程, 为了保证每个步骤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首先要明确核查的人数, 具体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我院制定的职责是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分别由麻醉医生、手术主刀医生、手术巡回护士3人进行核查, 其中手术室的负责人、麻醉科以及外科病房是核查的主要负责人员, 主要工作是不断提升监督核查以及管理工作。

3.3 术中用药以及用血的核查

术中由于麻醉医生及手术医生临时下达用药或者用血医嘱, 需要巡回护士进行操作。如为口头医嘱, 巡回护士必须重复内容。术中用药需要对用药核查制度严格执行。术中输血前要由巡回护士以及麻醉医生给予检查, 认真查看病历、交叉配血报告单、血袋标签等多项内容, 确保每项信息均准确无误。假如标签有破损、血袋漏血, 或者血液中具有明显的血凝块, 血液颜色异常等都不可在临床上应用。严格执行用药和用血的医嘱, 药物或者血液输完成后应将血袋或者药品试剂盒保留, 以便再次进行核查, 同时做好相应的记录。

实施手术患者安全核查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团队合作, 确保手术安全, 加快手术室周转率以及提升管理效率。如引起医疗事故, 定然会给患者、医院以及医生本人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 特别是对患者来说。因此, 应认真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这是每个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职责。我院通过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逐渐提升了医护人员的预防风险能力以及风险管理意识[4]。逐渐降低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出现概率, 手术患者安全核查工作的重点在于责任心, 提升核查意识, 确定整个手术过程, 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要求所有医护人员参加, 任何一方都要认真积极对待, 以患者为中心, 最大限度确保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乔英娟.浅谈手术室安全核查制度的建立[J].现代养生, 2014, 24 (18) :148-149.

[2]凌彩坚.神经内科设置病人安全管理护士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2 (8) :96-97.

[3]黄艳芳.病人安全事件提醒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研究[J].当代医学, 2010, 20 (9) :418-419.

篇4:患者安全管理工作制度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危害,接着分析了目前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和护理状况,最后针对糖尿病的特性提出了一种用于糖尿病患者护理管理工作的方案,通过积极培养糖尿病专科护士和研究科学的护理方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对治疗和护理的行为顺应性,达到良好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关键词】糖尿病;护理管理;个人档案管理

1 引言

糖尿病是世界上威胁人们健康的第三大杀手,在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剧增,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沉重,患者合并的并发症多而治疗的达标率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糖尿病护理、教育与管理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更缺乏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工作效果的长期随访。但糖尿病又是一种常见的终身性、全身性疾病,如何让患者掌握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的知识,使其正确地对待糖尿病和处理糖尿病常见的相关问题,提高治疗监测和护理的依从性,降低住院率和医疗费用,是糖尿病护理管理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糖尿病专科护士,在糖尿病教育及患者的终身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我国糖尿病护理现状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终身性全身性疾病,需要患者本人的配合,但糖尿病的护理管理工作,目前仍缺乏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工作效果的长期随访,血糖控制状况不理想。对患者的并发症的规范、系统的筛查特别是糖尿病足的筛查目前更是薄弱环节。

然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又是可防可治的。护理工作在糖尿病患者的终身医疗保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糖尿病患者和社区医疗乃至医师的桥梁,是患者和他们的朋友,是融健康教育、医疗指导、护理保健甚至社会工作为一体的医务人员。发达国家均有专职的糖尿病护士,这些护士的基本作用是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的知识交给患者,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正确地对待糖尿病和处理常见的糖尿病相关问题,减少对医务人员的依赖性,降低住院率和医疗费用。这就要求糖尿病护士在糖尿病专科护理评估、发现患者在自我管理中的护理问题、糖尿病综合治疗以及患者终身的健康等问题上具有更深广的知识、更高的综合能力以及更复杂的护理技能。

3 糖尿病患者护理管理方案

3.1 个人档案管理方案的提出:个案管理的概念最早于年由某保险公司提出,其目的是为了控制通常由灾难性的事故或疾病引发的高额保险要求。美国护理学会将个案管理定义为一种灵活的、系统的、合作性的方法,提供给特定的人群并协调其医疗护理的服务是为特定人群提供和协调卫生资源的一种动态的、系统的、协作性的方法,是一个共同参与的过程,以明确个体的健康需求、为其提供便捷的服务、减少不必要的服务、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护理质量为目的。研究证明,个案管理在促进患者康复和降低医疗成本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患者信息的获取必须是在有效利用资源以达到合理成本的特定时间框架内完成的。个案管理中对患者连续性保健护理的服务管理和运作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3.2 个人档案的内容:糖尿病患者个人档案包括个人基本资料。个人史包括:职业、文化程度、糖尿病诊断时间、个人爱好、饮食习惯、家庭成员中吸烟嗜酒情况、糖尿病家族史以及患者的出生史等。重要病史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肾脏疾病、眼睛疾病、性功能障碍等病史情况。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臂围、血压,足部检查等资料。各项生化检验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胆固醇等。此外还包括治疗用药情况及自我管理教育情况。

3.3 个案管理方法:针对患者的具体问题, 设计合适的个体化教育计划, 并对患者进行一对一讲解。对新诊断的患者, 分次预约患者就诊, 每次的教育内容不同, 包括讲解糖尿病基础知识、糖尿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低血糖防治、自我监测等。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 重点是胰岛素治疗依从性评估及胰岛素注射问题检查, 低血糖预防等。对于部分病史较长但没有做好自我监测的患者, 重点是转变患者对糖尿病的误解, 教会他们自我监测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手段, 掌握尿糖、血糖的测定方法及控制目标,与此同时让家属共同参与, 让家属了解糖尿病, 督促患者执行各项控制计划。使用图解、实物模型, 制作各种小册子, 详细讲解、指导。针对多数老年人有空腹运动习惯,给予讲解空腹运动易发生低血糖, 而低血糖是糖尿病的急症, 应避免发生。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立短期和长期目标, 如曾发生低血糖的患者, 其短期目标是在1周内不发生低血糖,根据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具体时间, 教育患者如何预防低血糖的发生。设定饮食总量控制目标,根据患者的 BMI、腹围、每天的活动量计算患者全天总热量,并给予相应热量的配餐处方、推荐菜谱及食物换算表, 在饮食调节的基础上,设计一套适合个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并以饮食处方和运动处方的形式发放给患者本人。配合电话随访, 督促患者按控制目标实施各项计划。在患者首次就诊后的1周内,专科护士打电话给患者进行随访, 督促其落实计划,并了解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给予解答。根据患者的具体问题, 建议患者初诊后2周、3个月及半年携带糖尿病记录本到护士门诊复诊, 专科护士对患者进行再评估。

总之,糖尿病护士负责对患者的初步评估,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糖尿病专科评估,确定患者的护理问题,并做好档案记录。内科门诊有一名护士负责管理糖尿病患者的档案,为患者建立教育大课的学习卡,并按时通知患者来参加教育课程。当患者出院时,由糖尿病专科护士或联络护士与患者联系复诊时间,患者每6个月就诊糖尿病专科护士门诊。

4 讨论

糖尿病是慢性病,其防治和管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国内外内分泌学界己经越来越重视对糖尿病患者的强化管理,强化管理利于患者血糖的良好控制和慢性并发症的有效预防,使与糖尿病相关的致残、致死率及医疗花费明显下降。

随着新的治疗方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政府政策和对护理工作的重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期望值随之增高,促进了护理专业的发展,护士工作角色不断扩展。对护理人力需求的增加,我国护士的数量将更加不能满足人们健康保健的需求,随着护理功能领域的扩展,但我国专科护理的发展道上,仍存在一定的限制,护理人员编制数不足,专科护士与护士长角色有重叠,处方权亦为临床实践中明显的限制因素。

篇5:患者安全管理工作制度

一、危重患者由工作能力强、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负责,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发现病情变化应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响应处理。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抢救工作制度,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三、危重、躁动患者的病床应有床档防护,必要时给予适当约束,避免坠床。

四、及时、清晰、准确地做好危重患者的护理记录并签名。

五、做好患者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保持患者全身清洁无异味,无血、痰、便、胶布痕迹,保证患者卧位舒适,床单位整洁,及时为患者更换被服。

六、熟练掌握急救仪器的使用并了解其使用目的及报警的排除,仪器报警时能及时判断处理。患者发生紧急情况时,护士应沉着、熟练地应用紧急状况下的应急预案。

七、做各种操作前后要注意手卫生,患者使用的仪器及物品要专人专用,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预防医源性感染。

八、保证各种管道畅通并妥善固定,防止管路滑脱。

九、掌握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护理方案,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诊断、手术时间、手术名称、,麻醉方式、治疗用药、饮食、护理要点、重要的辅助检查、心理状况等。

十、护士长每日检查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督导整改,每月分析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制定整改措施并加强落实,保证护理质量持续提高。

十一、护理部定期对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督导、分析与整改,保证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危重患者风险评估制度

一、通过对危重患者进行护理风险评估,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和护理服务需求。

二、危重患者护理风险评估的重点包括:病情评估、管道评估、跌倒评估、坠床评估、压疮评估及其他风险评估。

三、危重患者风险评估工作应由责任护士完成,班班评估并记录。

四、危重患者风险评估在1小时内完成,对病情危急、有生命危险、需抢救的病人可延时评估,抢救完毕后及时评估。

五、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同时,对于可能发生的护理风险进行提前预警,制定预防措施并实施,及时化解护理风险。

篇6:患者入院管理制度

(1)入院患者应持门诊、急诊医师签发的入院证明到住院处,办理入院手续。门诊急诊科护士在护送危重患者时应密切观察病情,注意保暖,防止输液或用氧中断。注意外伤者体位,以确保安全。

(2)病房护士接到入院通知后应准备床位及用物,对急诊手术或危重患者,需先做预处理:吸氧、吸痰、开放静脉通道等,待医师赶到后立即配合抢救。

(3)病房护士应与门诊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工作,做到治疗、病情、护理清,观察患者神志、面色、脉搏、四肢活动情况及皮肤是否完好,检查患者带入的各种导管是否通畅、固定良好。

(4)患者入室护士主动出迎、问候,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填写住院病历及各种登记手续。

(5)除危重患者需要立即投入抢救及其他特殊情况外,接待护士应仔细评估患者并向患者详尽地做入院宣教,包括自我介绍及介绍病区护士长、责任医师、责任护士及病室环境、病床备用物品、病室各种制度等,协助患者熟悉环境。对危重、老年患者进行跌倒、烫伤、压疮、导管等高危状况评估,酌情采取护理保护措施和上报。药物过敏者根据医院规定悬挂统一醒目的标识。

(6)护理评估:了解简要病史、本次发病情况、主诉症状、伴随症状、了解患者休息、睡眠、饮食、嗜好、药物过敏史、心理状态及对护理要求、专科情况等。填写入院评估单。

篇7: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避免因身份识别差错而发生各类医疗不良事件、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特制定本制度:

一、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应当如实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身份信息是指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身份资料。相关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本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

二、挂号及出入院处在输入病人身份信息时应当加以核对,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

三、医院在各种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核对时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四、患者身份确认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标识:住院患者需同时使用姓名、床号两种方式。门急诊患者使用姓名、门诊病历条形码核对患者身份。医技科室核对患者身份和检查或治疗项目,保证检查正确的患者和正确的部位。医务人员如发现发现身份信息不符之处应当与病人沟通、核实,并更正。需要其他部门配合时应及时主动的进行协调。

五、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 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六、对重点科室如急诊、病房、新生儿、ICU、产房、手术室和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障碍、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等患者,必须佩带标注有身份信息的腕带,如有遗失或损坏等情况,应当及时更换新腕带。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不但要与病人或其家属口头核对身份信息,而且要根据腕带 标注内容进行身份信息的核对。身份信息不符时,应当先明确原因,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疗活动。

七、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需在“腕带”上注明“无名氏+ 就诊卡号”作为身份识别信息。进行诊疗活动时,需双人核对。

八、患者转接时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和交接登记制度。

九、完善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

9.1患者转科交接时严格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尤其是急诊科、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新生儿病房之间的转接,由医护人员护送,认真交接病历等资料,并填写交接记录。

9.2对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障碍、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等无法向医护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虎患者姓名,如无陪同人员,须有双人共同核对患者身份。

篇8:患者安全管理工作制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于2013年1-12月共收治消化道出血患者56例, 其中男36例, 女20例;年龄16~82岁, 平均年龄 (42.3±3.6) 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呕血、腹痛及便血, 均在6 h内出血量超过600 ml, 所有选取对象临床病症确诊标准均与消化道出血标准相符合;其中因食管、胃部静脉曲张破裂导致出血患者人数13例, 胃癌出血2例, 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31例。另外, 对2012年1-12月收治的消化道出血52例患者的抢救工作进行总结, 这52例患者中, 男31例, 女21例;年龄33~82岁, 平均年龄 (41.4±3.5) 岁;其中因食管及胃部静脉曲张破裂、胃癌、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人数依次为12、1和39例。两时间段患者年龄、性别、出血原因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中两时间段收治患者的抢救工作均由同一组医护人员完成。在2012年1-12月时间段, 由护士长对参与所有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救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常规管理, 并对管理效果进行总结。在总结的基础上, 查阅多方面关于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救的研究文献, 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方式进行分析和总结[2], 在原有管理措施的基础上, 提出“三培两化”的管理模式, 并于2013年1月实施, 主要管理内容如下。

1.2.1“三培”管理模式

“一培”:加强护士在抢救护理程序制定方面的培训。通过查阅文献, 发现消化道出血的抢救成功与否和护理程序的有序制定及抢救前的充分准备有直接的联系[3]。因此, 护士长分析和总结消化道出血休克的临床特点, 总结抢救经验, 以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术前准备和抢救为目标, 借助统筹法的原理, 及时制定出抢救护理程序, 并号召和组织每位参与到抢救工作中的护士统一学习, 并于平时护理查房中, 加强复习演练, 且在每一次抢救过程中, 都要检查和记录护士的执行情况;另外, 每年组织统一考试, 敦促护士熟悉并掌握护理程序, 做到抢救过程中不慌乱、各司其职、抢救措施实施有序、配合默契, 达到有效、快速地完成抢救工作的目的。

“二培”:加强各护士在抢救操作技术上的培训。在对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抢救时, 护士对抢救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关系到抢救的顺利展开, 同时熟练的操作手法能大大缩短抢救时间, 提升抢救成功率;因此, 护士长应针对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抢救工作, 制定相应的培训制度, 提升护士的抢救操作技术水平。首先, 应加上护士静脉穿刺的培训;对于因消化道大出血而引发休克的患者, 及时、快速的搭建静脉通道, 及时给予输血, 保证患者血循环量对整个抢救而言是非常重要[4];同时, 护士长还应加强在静脉采血、吸氧、留置导尿管等方面培训, 尤其是如何默契配合医师进行紧急胃镜检查和血尿标本收取等方面的培训, 并定期做好考核, 对护士的静脉穿刺、行胃镜检查时与医生的默契配合等指标进行评价。

“三培”:加强护士在病情观察能力及知识上的培训。消化道出血患者在接受急救后, 及时抢救成功也不意味着患者完全脱离生命危险, 尤其是失血性休克患者, 其易并发窒息、低血压、脉搏细速、继发性出血、继发性腹膜炎等症状[5], 这加重患者的病症和痛苦;因此, 护士长应加强“关于休克患者病情观察”的培训, 应定期或经常组织科内小讲课, 可通过讲解某个典型患者的临床表现, 加深护士的认识, 也可以通过护理查房业务进行复习或宣讲。主要观察内容: (1) 患者的生命体征:若患者出现脉搏细速或脉率超过90次/min时, 应引起重视, 及时确认患者是否存在血压异常等症状, 避免低血压发生; (2) 观察神志表现:如兴奋多语或表情淡漠, 此时护士应查看患者脸色是否苍白或蜡黄, 皮肤是否表现出明显湿冷症状, 若存在护士应警惕继发性出血或贫血的可能, 应及时通知医师。病情的观察往往通过结合患者实际情况, 指导才显得更加具体, 效果更加明显。

1.2.2“两化”管理模式

“一化”:抢救前准备工作程序化。护士长应做好平时的抢救准备工作, 制定好准备工作程序, 在每次抢救工作中身先士卒、亲历参加并对各医护人员的准备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 并长期坚持下去, 形成习惯, 这样不仅能增加团队凝聚力[6], 也能提升护士对抢救准备工作的熟悉度和掌握度, 促使抢救准备工作越来越程序化。具体做法为:当门诊在接到急诊电话, 通知病房有失血性休克患者入院接受抢救治疗时, 护士长应机制指导各医护人员有序进行抢救准备工作, 按分工准备抢救工作, 保证准备充分;同时, 预先备好输液用品, 如注射器、抢救药品、血交配试管等物品[4];另外, 责任护士应备好吸痰、吸氧、心电监护等设备, 并及时通知胃镜室护士准备好胃镜。“二化”:抢救护理程序化。为保证抢救全程有序进行, 形成一套程序化的抢救护理模式, 对于减少不必要措施, 缩短抢救时间, 减少忙乱有着重要的意义。护士长应依据消化道出血的抢救特点, 做好相应的培训, 使得各个医护人员各司其职、默契配合, 保证抢救有序进行;具体为:由责任护士迎接需要抢救的患者, 及时将患者去枕平卧于诊查床上, 及时检查脉搏、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 及时给予心电监护、吸氧等护理;同时, 静脉抽血进行血交配, 并备好急需送检的标本, 及时搭建静脉通道, 搭建通道时选取粗直的血管, 保证输液、输血的畅通;在进行抢救的过程中, 护士长应亲力亲为, 参与到整个抢救过程中, 依据患者病况的严重程度, 调整抢救节奏, 并协调决策抢救护理工作, 随时解决抢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 并冷静处理抢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 并协调好医师、患者、家属及相关科室之间的关系, 促使抢救功能快速、有效、稳定的完成[7]。

1.3 调查指标

对2012年和2013年两阶段的抢救工作进行总结, 对管理效果进行调查, 主要调查内容为:该阶段护士的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并发症发生率及抢救成功率。

护理服务满意度:由护士长制定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进行调查, 分为很满意、良好及较差三个层次, 总满意率为很满意率和良好率之和[8]。

护理服务质量:由护士长制定相应的护理服务质量评价表, 对各个护士在抢救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记录, 护理质量采取1~100分评分制度进行评定, 分数越高, 护理服务质量越优良[9]。

观察和记录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窒息、继发性出血、贫血、低血压等并发症情况, 记录患者的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服务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对比

2013年阶段的护理服务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率均较2012年时间段有明显提升,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抢救成功率对比

2012年52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 (8.3±1.2) d, 9例发生并发症, 其中低血压5例, 窒息1例, 贫血2例, 继发性出血1例, 发生率为17.3%;52例患者中, 49例抢救成功, 成功率为94.2%, 另外3例因失血过多窒息而亡, 其中2例为胃癌患者。2013年56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 (5.1±0.6) d, 3例发生并发症, 其中低血压2例, 贫血2例, 发生率为5.4%。56例患者中, 55例抢救成功, 成功率为98.2%, 另外死亡患者为胃癌患者。两年间在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等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消化道出血性休克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急性出血症状, 若不及时进行抢救, 会导致患者失血过多、缺氧窒息而亡[10]。因此, 每次对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抢救工作, 都是对消化道内科整体护士护理质量及技能水平的一次检验。而护士长作为整个抢救工作的核心, 其负责抢救工作的准备、指导及监督等方方面面, 因此护士长的管理能力及采取的管理模式, 对于保证抢救工作正常展开, 提升抢救成功率有着重要意义[11]。

本文研究发现, 通过对2012年抢救工作经验进行总结, 对抢救流程进行分析, 制定专门的“三培二化”管理模式, 并于2013年实施;发现2013年对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抢救护理服务质量较2012年有明显提升, 且患者对护士的服务满意度也较2012年明显提升;另外, 实施该管理模式后, 护士的护理技能及操作水平明显上升, 这大大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这对改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免费请假单下一篇:影视美学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