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自我管理

2024-06-26

患者自我管理(精选十篇)

患者自我管理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入住我院内分泌科的86例彝族2型糖尿病患者, 患者均符合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认同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年龄39岁~75岁、平均年龄45.2岁, 其中男性54例、女性32例;已婚72例, 丧偶14例;大专及以上12例, 中专或高中15例, 初中31例, 小学12例, 文盲16例。病程3月~15年, 10年以上占65%。

1.2 方法

1.2.1 成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团队团队成员包括1名内分泌科护士长、1名内分泌专科医师和2名糖尿病专科护士, 参加统一规范培训。

1.2.2 教育方法与内容

入院后由专科护士进行评估, 采用多种方式系统地进行健康教育, 主要内容包括: (1) 饮食:我州农村彝区饮食极其不规律, 现仍沿袭一日两餐的生活方式。向患者强调合理控制饮食对于血糖控制的意义, 逐步改变原有的不良饮食观念。 (2) 运动:多数缺乏相对固定的运动场所, 强调运动中自我监测和注意事项。 (3) 遵医用药:彝族患者经济状况差出现不规律服药、自行减量和停药现象, 入院后不断强化患者规律、科学服药的意识, 制定详细的服药时间表。 (4) 自我监测:彝族患者规范的自我血糖监测普遍较差, 受文化水平的限制, 担心无法正确操作血糖仪, 应及时给以指导。 (5) 戒烟限酒:彝族有大量抽草烟和饮包谷酒的习惯, 对于烟、酒成瘾的患者, 鼓励其家属协助病人戒烟、戒酒。 (6) 足部护理:患者对足部健康缺乏重视, 常赤脚行走。向患者强调足部护理的重要性, 教会对足部的自我管理, 要求定期复查。

1.3 评价指标及标准

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测量采用自设的调查问卷, 有6个维度, 共26个条目, 内容涉及患者饮食控制、运动、自我血糖监测、遵医服药、吸烟饮酒情况、足部护理。每个条目采用1级-5级评分, 1分表示完全没有, 2分表示偶尔, 3分表示有时, 4分表示经常, 5分表示总是。以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 由培训合格的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第2天 (健康教育培训前) 、出院前1 d (健康教育培训结束后) 以相同的问卷指导患者进行填写, 对于不能自行填写者, 由护理人员逐条读给患者听, 并根据其口头回答代为填写。同时检测并记录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数值。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在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前后, 患者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自我血糖监测、遵医服药、吸烟饮酒及足部护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改善血糖水平的作用

患者经健康教育后复查血糖水平, 结果显示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加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目前已成为了一种治疗手段, 良好的自我管理教育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减少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存质量。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越高, 相应的生存质量也越高。要采取多种教育方式相结合的综合策略, 既注重知识的提高, 又改善患者的态度, 有助于实现知识到行为的转变[2]。

凉山彝族自治州为少数民族地区, 本地区彝族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还存在严重不足。我们全面评估住院的86例彝族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采用知识讲座、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现场观摩、个体教育等多种形式, 采取彝汉双语的方式进行自我管理教育, 在强化饮食和药物管理的同时重视运动管理、足部护理等知识的普及和行为建立, 从而促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全面提高。本组患者在教育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显著降低, 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说明系统的自我管理教育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教育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 我们采取对患者及家属同步实施教育的方式, 促使患者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3], 不断提高自我管理的自觉性、自信心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在改善彝族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收治的彝族2型糖尿病患者86例进行自我管理教育, 在入院后第2 d和出院前最后1 d分别使用调查问卷对其自我管理能力及血糖水平进行评估与分析。结果:彝族2型糖尿病患者经自我管理教育前后自我管理行为能力、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彝族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教育可有效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作用, 可供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彝族,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立场声明[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10, 26 (3) :20.

[2]于周, 杨成会, 邱丽蓉, 等.168例彝族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调查[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2, 9 (5) :106-108.

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总结 篇2

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我中心成立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切实加强对自我管理小组组员的情况进行摸底、了解,掌握组员的基本情况和管理需要,诊断掌握得情况制定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工作计划及活动安排,在活动中对小组组员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纠正,对正确得健康知识进行讲解,并对小组组员进行基本身体指标测量及健康状况和自信心测评。2016年小组开展活动六次,组员健康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自信心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通过活动,也发现在活动中存在着不足:

1.慢性病患者参与自我管理小组的主动性不够,自我管理意识未形成浓厚的氛围。

2.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形式多以讲座,集体讨论为主,形式比较单一,未能调动参与得积极性。

3.自我管理小组的环境支持尚需要进一步完善。

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 篇3

张俊杰,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主任助理,导管室主任。

坚持药物治疗

为预防心梗、猝死等急性事件的发生,冠心病患者应坚持药物治疗。治疗原则遵循ABCD:

A.阿司匹林

只要没有禁忌证,终身坚持服用阿司匹林以预防血栓形成。

服用阿司匹林的有效剂量为每日75~150毫克。

B.β-受体阻滞剂、降压药

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少心跳次数,降低心肌耗氧量,预防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的发作。

服用β-受体阻滞剂不能随便停用,否则会诱发心绞痛,严重者可能会诱发心肌梗死。降压治疗可以减少心梗或猝死的发生。

降压治疗可以减少心梗/猝死发生。

C.降胆固醇药

他汀针对病因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像“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破裂,堵塞血管,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胆固醇,抗动脉粥样硬化,拆除“不定时炸弹”,减少心梗和猝死的发生。

他汀是目前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最好的药物

使粥样硬化斑块不易破裂

缓解心绞痛症状

减少冠心病患者心梗和中风发生

他汀类药物要长期坚持

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慢性代谢异常,目前只能靠药物控制。

如果停药,多数病人的胆固醇水平在1~2周后又回升到治疗前水平。

降胆固醇治疗的目的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他汀类药物只有长期服用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在LDL-C降低≥1.5mmol/L的情况下,坚持他汀治疗1~2年,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危险降低33%坚持他汀治疗3~5年,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危险降低50%坚持他汀治疗≥6年,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危险降低52%他汀安全性良好,可以长期服用。

研究表明,已有肝脏疾病的人群,他汀治疗并没有增加肝脏损害。

阿托伐他汀具有超过1.9亿病人的用药经验,在中国已有10年的用药经验。

D.降糖药

合并糖尿病,增加冠心病死亡率2-4倍

应选用适宜的降糖药物

坚持合理饮食

主食每天4两(女)或6两(男),以全麦面包、燕麦、糙米、土豆、南瓜为佳

每人每天烹调用油<25克

每周吃鱼2次,用橄榄油或菜籽油烹饪

脱脂奶、每周2个蛋黄

每天蔬菜1斤,水果1~2个,适量豆制品

坚持适量运动

按照一、三、五、七进行锻炼

“一”是每天至少锻炼一次

“三”是每次要锻炼30分钟以上

“五”是每星期要锻炼5次

“七”是每次运动的心率要达到170-年龄

建议的锻炼方式步行、慢跑、游泳、扭秧歌、跳健身舞、爬山、骑自行车、跳绳、老年门球等。

戒烟限酒

参加健康教育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自我管理与监测 篇4

1 哮喘控制定义和治疗目标

1.1 哮喘临床控制的定义[1]

(1) 白天症状无或≤2次/周; (2) 无日常活动 (包括运动) 受限; (3) 无夜间症状和因哮喘憋醒; (4) 不需要使用缓解药物或≤2次/周; (5) 肺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 (6) 无哮喘加重。根据哮喘患者的病情可将哮喘控制水平分类为控制、部分控制和未控制。

1.2 哮喘临床治疗的目标

哮喘是一种对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都有明显影响的慢性疾病。气道炎症是所有类型哮喘的共同特征, 也是临床症状和气道高反应性的基础。气道炎症存在于哮喘的所有时段。虽然哮喘目前尚无根治的办法, 但以抑制炎症为主的适当治疗是能够控制哮喘的临床症状。当哮喘得到控制后, 患者很少出现哮喘发作, 严重哮喘发作则更少见。尽管从患者和社会的角度来看, 控制哮喘的花费似乎很高, 而不正确的治疗哮喘其代价会更高。哮喘临床控制的目标为[2]: (1) 达到并维持哮喘症状的控制; (2) 保持正常活动, 包括运动; (3) 保持肺功能尽可能接近正常水平; (4) 预防哮喘急性发作;驱避免哮喘药物的不良反应; (6) 防止哮喘导致的死亡。

2 哮喘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监测方法

虽然因环境因素与哮喘的发病有关, 需要重视避免接触可能诱发哮喘的各种变应原和刺激物外, 药物疗法仍是治疗哮喘最基本及最重要的方法。如果诊断明确, 合理应用平喘药物, 不仅可使90%以上哮喘患者的病情获得临床控制, 还可使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尽可能减轻。反之, 不仅无法使哮喘患者病情获得控制 (甚至更加严重) , 还可引起药源性病, 增加患者的痛苦[3]。哮喘患者要做好自我管理, 需做到如下几点:

2.1 首先对其自身疾病应有正确认识

哮喘患者往往对哮喘病的认识不足, 特别是初发哮喘的患者, 对哮喘发作的前期症状不是很了解, 如鼻塞、流涕、喉痒、咳嗽、胸闷等, 这就要求临床医护人员加强对哮喘初发患者的知识宣教, 使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成熟, 更易接受治疗, 还要打消患者平时不发病不治疗的思想, 有针对性的反复进行宣教, 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2 其次应掌握好有效的治疗方法

有很好的防治效果[4]。但临床工作中仍能遇到患者经常说使用表面激素效果不好, 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对激素气雾剂的认识不足和使用不当造成的, 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要及时的给予指导和解释。首先要抓住患者习惯性的用药心理, 告诉患者吸入激素的好处及注意事项, 并告诉患者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表面激素的区别, 打消患者的错误认识。其次是教会患者正确的吸入方法。通过临床观察证明, 如果吸人技术掌握的不好, 尽管每次吸入量相当, 而真正吸入支气管内的剂量可相差好几倍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因此, 在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患者的吸药情况, 及时纠正患者的吸人方法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2.3 应重视对哮喘病的预防

学会对疾病的预防是哮喘患者减少发病次数和严重程度的关键。在日常生活中, 哮喘患者应忌食刺激性及油腻的食物, 对疑有过敏的食物也要忌食。对居住的环境要保持清洁。温暖干燥、空气流通。不接触刺激性的气味, 避免养花及宠物。随天气变化增减衣物, 预防感冒, 若发现致敏物质, 避免接触并应立即排除。向患者讲解情绪于疾病的关系, 使患者情绪稳定,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接受治疗。教会患者准确的锻炼方法, 使患者在不感觉累的前提下科学的、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 既增强了体质又锻炼了肺功能, 减少了哮喘急性发作, 为巩固治疗效果和防止病情发展奠定了基础。

2.4 加强对自身的疾病自我监测

哮喘患者日常的疾病自我监测非常重要, 医护人员教会患者正确的自我监测方法能及时的预防哮喘的发作或降低其严重程度。在工作中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峰流速仪, 是患者能正确评估气流阻塞的程度及病情改善情况, 从而调动患者主动参与治疗的积极性。还应告诉患者定时测量PEF, 准确记录所测数值, 以免误导效果评价。通过测PEF, 使患者充分认识学会自我监测对评价治疗效果、观察病情以及及时就诊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哮喘患者的自我管理在哮喘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 临床上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患者治疗中存在的不足, 指导患者走出误区, 还应充分发挥护理人员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 积极辅导患者, 使哮喘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真正做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殷凯生.支气管哮喘防治中一些易混淆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7, 27 (4) :267-269.

[2]赵玉环, 董玉清.支气管哮喘的护理[J].吉林中医药杂志, 2007, 27 (8) :44.

[3]殷凯生.支气管哮喘病理生理特点及临床处理中的若干误区[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7, 4 (1) :3-5.

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工作职责 篇5

患者自我管理以患者为主体的、在卫生专业人员的协助下,患者自己承担起主要的预防性和治疗性保健任务,通过 掌握慢性防治必要的技能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为初衷。通过系列培训课程教给病人自我管理所需知识、技能、提升信心及和医生交流的技巧,帮助慢性病人在得到医生更有效的支持下,主要依靠自己解决慢性病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各种躯体和情绪方面的问题。

一、患者自我管理指导医生护士工作职责

1、加强自身医疗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获取,了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具体的自我护理技能。

2、通过和患者及家属的交谈了解患者的需求和误区,从情绪管理、角色管理、约束管理、自我管理上指导慢性病患者。

3、对慢性病患者进行有效的评估,针对评估的需求和误区制订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计划。

4、根据慢性病患者的需要、技能、兴趣以及已有的知识制订自我管理计划及时纠正误区。

5、根据慢性病人的自我管理计划完成情况评价患者的知识和行为的改变。同时评估新的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计划。

6、对慢性病患者及时面对面随访,了解患者参与自我管理的主动程度,督促患者行为改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7、在自我管理中不要灌输知识为主,要让患者亲自参与制定自我约束方案和健康计划

8、在患者自我管理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主动积极倾听,达到彼此的沟通和交流,尊重和信任患者。

9、在患者自我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偏差不要过于苛刻,鼓励患者自己纠正偏差,尊重患者的能力和决策。

二、自我管理小组组长和成员职责

1、患者能够认识自身问题所在,能与他人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积极尝试解决自身问题并能够帮助他人;并评估用该方法是否有效。

2、学会与医护人员一起制订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目标、措施和行动计划。

3、知道如何从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图书馆、互联网、家人朋友等渠道,获取和利用有利于自我管理的支持和帮助

患者自我管理 篇6

【关键词】PICC化疗;乳腺癌;自我管理行为

现阶段乳腺癌[ 1 ]多发,成为困扰众多女性健康的一大杀手,为女性健康生活带来了重要影响[2]。乳腺癌术后都要经过一段时期的化疗,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于21世纪逐渐在我国临床上应用,PICC化疗[3]方式操作相对简单,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痛苦,留置时间较长,避免药物外渗,对患者日常活动基本没有限制,PICC凭借自身优势成为了广大乳腺癌化疗患者的最佳选择。本文主要来探讨乳腺癌PICC化疗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具体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选取了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术后PICC化疗患者120例,均为女性,年龄在28~65岁之间,平均年龄(46.36±10.28)岁。所有患者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2例,高中或中专36例,大专及以上22例。其中离异或丧偶患者3例,未婚患者2例,其他均为已婚。患者带管时间小于一个月38例,带管时间1~3个月之间39例,带管时间大于3个月43例,按照患者带管时间,将患者分为三组。三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以及带管时间等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测量工具 自行设置一般资料调查表和自我管理行为量表。一般资料调查表主要包括患者PICC置管资料以及人口學特征等。自我管理行为量表主要是依据《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测量表》里面的自我管理行为量表,来制定乳腺癌PICC化疗患者自我管理量表。

1.2.2 测量方法 统一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在自愿原则前提下,对乳腺癌PICC化疗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进行调查和测量。

1.4 统计方法

对所有患者数据和资料通过Epidata2.1录入,利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乳腺癌PICC化疗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分析详见下表1。

3 讨论

乳腺癌PICC化疗患者自我管理行为[4]分析,患者采取自我管理行为是为了PICC化疗后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身体健康采取的一种自我管理措施。乳腺癌PICC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主要包括运动锻炼、PICC自我管理、认知性管理以及与医生沟通四个方面。通过本研究显示,从总体上来讲,乳腺癌PICC化疗患者锻炼时间仍需加强。护理人员应该指导患者进行运动锻炼,另外,再进行必要的慢跑等有氧运动。鼓励并支持患者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在认知管理中,转移注意力和心理暗示得分较高,因此,护理工作人员要指导患者正确管理不适症状,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尽量减少对患者的负面影响。在与医生沟通方面,对不明白的问题患者通常采用向医生咨询的方式,很少一部分患者会以列出问题清单的方式来咨询,并且在咨询问题方面,患者基本上比较被动,因此仍需要加强医生与患者的沟通。

综上来讲,乳腺癌PICC化疗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仍需要加强,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邢冬婕,单丽霞,邢凤梅.乳腺癌PICC化疗患者CDSMP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2,21(4):499-502.

[2]邢冬婕,单丽霞,李莲静,邢凤梅.乳腺癌PICC化疗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19(4):2981-2985.

[3]李国媛.自我管理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3,27(9):298-299.

患者自我管理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1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制定的相关标准。 排除恶性高血压或继发性高血压、精神疾病、智力障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障碍等患者。其中男71例,女41例;年龄56~76岁,平均(63.5±12.5)岁;病程3~ 18年,平均(8.3±2.4)年;合并糖尿病32例(28.6%)、冠心病19例(17.0%)、高血脂11例(9.8%)学历情况:初中及以下40例(35.7%)、高中及中专60例(53.6%)、大专及以上12例(10.7%)。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6例,两组病程和年龄等资料大体一致。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由主治医生对患者进行一次一对一疾病知识宣传和教育,然后再由护士对患者进行集中教育,并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册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家属参与的健康教育, 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实施,采用集体宣教和入户随访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具体做法:⑴全面评估:详细评估患者生理、心理状况及家庭的基本状况,成立家庭疾病管理小组,保证患者随时有人监护,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及反馈, 要求家属也参与,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与患者及家属相互信任的关系。⑵疾病知识学习:调查患者及家属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总结不同患者存在的知识缺乏情况、具体的健康需求,并认真听取患者及家属的询问,耐心解答其疑惑,列出具体学习目标,由家属督促患者执行。每月随访1次,调查患者及家属疾病知识掌握情况。⑶行为干预:针对每位患者的病情及适用药物,制订个性化的疾病管理手册,叮嘱家属保管和实施。患者出院后,进行电话回访,每次10分钟,询问其饮食、运动习惯及药物使用、疾病监测等情况,及时纠正患者存在的问题,督促其及时改掉不良生活习惯。

1.3观察指标评价和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6个月后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自我管理量表由医院自行设计,包括不良嗜好管理、生活管理、疾病知识管理和急救管理状况4个项目,每个项目得分0~25分, 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高。 自我效能量表参照杨碧萍等[4]编制的量表,可分为日常生活(坚持运动、控制饮食量、合理饮食结构)、健康行为(戒烟、限酒)、药物治疗(按剂量服药、按时服药、 坚持服药)和遵医行为(情绪控制、自我监测血压、定期复诊)四个维度,共11个问题,采取5级评分(完全能、 常常能、基本能、常常不能、完全不能),分别赋值4~0分,满分44分(日常生活12分,健康行为8分,服药12分,遵医行为12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越好,总分<22分为自我效能低下。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于干预前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效能得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自我管理和自我效能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对照组各项得分明显低于观察组。见表1、表2。

注:1、2 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自干预前后组内比较,3、4 分别为干预前和干预后组间比较

注:1、2 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自干预前后组内比较,3、4 分别为干预前和干预后组间比较

3讨论

慢性疾病的康复不仅需要护理人员的帮助,同时需要患者增强自我护理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要以乐观、科学的态度来面对疾病,促进其康复。家属参与的健康教育干预要求医护人员不再像以前一样把患者单纯地看成一个病例,而是意识到患者属于一个家庭、一个大环境的一部分。主要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针对个案问题探究原因,与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共同制订相应的措施, 一方面患者及家属感到被尊重,另一方面也促使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信任和支持关系,也进一步促进家属为患者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充分发挥出家属的监督作用。

自我效能感由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于1997年提出,本次研究所使用的量表则为杨碧萍等人编制。 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相比[5],此次调查中自我效能得分较低。本次根据医院及患者实际情况自行设定自我管理量表,其主要是评价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行为的各个维度转化得分也存在差异,说明患者的执行情况也存在差异性。研究发现,两组自我管理和自我效能在干预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对照组各项得分明显低于观察组。这主要是因通过家属参与管理后,患者得到配偶、家人等关心及帮助,从而有助于患者重新认识高血压疾病及相关治疗知识,有利于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属起到一定监督和指导作用,引导患者正确掌握健康生活方式,有利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自我效能的改善。

综上所述,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综合健康教育能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和自我效能,让患者能自觉地进行疾病管理,进而促进其康复,同时对控制患者血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高血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其自我效能及自我管理的影响。方法 将112例健康体检血压偏高者按照护理方式不同进行调查,各5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健康教育。观察与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后自我管理和自我效能情况。结果 干预后,两组自我管理和自我效能在干预后6个月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对照组各项得分均明显低于观察组。结论 高血压患者实施综合健康教育能充分调动家庭的有效力量,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和自我效能感。

患者自我管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2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100例糖尿病患者, 使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患者。观察组男28例, 女22例;年龄42~78岁, 平均 (61.5±9.2) 岁;病程4~13年, 平均 (6.1±4.8) 年;文化程度小学4例, 中学28例, 大学级以上18例;平均糖化血红蛋白 (Hb Alc) (7.2±1.8) %。对照组男26例, 女24例;年龄43~76岁, 平均 (62.3±8.4) 岁;病程3~13年, 平均 (5.7±5.1) 年;文化程度小学5例, 中学30例, 大学级以上15例;平均Hb Alc (7.4±1.6)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及血糖水平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空腹血糖≥7.0 mmol/L, 和/或餐后2 h或随机血糖≥11.1 mmol/L[3], 自身抗体阴性; (2) 糖尿病病史≥6个月; (3) 正在接受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 (4) 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合并有糖尿病严重并发症; (2) 合并传染性疾病或心、肝、肾等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3) 有语言、认知、表达功能障碍或合并精神疾患; (4) 住院期间不能完成该研究或无法按要求随访[3]。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 即每两周进行一次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宣讲, 包括糖尿病的危害, 并发症的预防, 生活习惯的影响等。针对不同个体制定合理的饮食和锻炼计划, 由责任护士对其用药进行指导。每个月电话通知患者赴门诊复查, 随访6个月。

1.3.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的基础上, 实行动机性访谈干预。由具有一定医学专业知识并经过专门培训的专职护士分五个阶段对每个患者进行访谈:第一阶段在患者入院时进行, 访谈者通过交流建立良好的沟通, 对患者表示支持和理解, 取得患者的信任, 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第二阶段在患者完成入院检查, 了解其病情后开展, 引导患者思考自身存在的问题, 强化其健康意识, 唤起患者改变行为方式的动力。第三阶段于入院后第3周开始, 根据患者改变的意愿, 与其探讨具体的目标和实现方法, 帮助患者制定相应的科学化、个体化的计划。第四阶段, 患者采取行动后每两周进行一次访谈, 访谈者对患者采取的行动进行阶段性的评估和反馈, 肯定其取得的效果增强其信心, 并给予改进的建议。第五阶段的目的在于巩固患者的行为的改变, 充分利用其家庭和社会资源, 提供多方位的支持, 鼓励患者长期坚持, 患者出院后每月进行电话、视频或面对面随访1~2次。一共随访6个月, 每个月通知患者赴门诊复查。

1.4 评价指标

(1) 于干预前和干预结束后6个月使用糖尿病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量表进行评估, 包括饮食、锻炼、用药、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及高、低血糖预防6个方面26个项目, 每个项目计1~5分, 总分130分[4]。分数越高表明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水平越高。 (2) 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以及随访半年后的空腹血糖水平 (FPG) 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Hb Alc) 值。 (3)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糖尿病特异性生命质量测定量表进行评估, 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及治疗4个方面27个项目, 每个项目计1~5分, 总分135分[1]。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处理

资料的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 一般资料使用描述性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评分

干预前两组的自我效能与管理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随访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提高, 观察组的平均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 t=10.437、4.180, P<0.05;△与对照组6个月后比较, t=7.389, P<0.05

2.2 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两组干预前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随访6个月后两组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较之前均有明显下降, 且观察组的平均空腹血糖低于对照组 (P<0.05) , 在糖化血红蛋白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 t=7.398、5.194、2.491、3.492, P<0.05;△与对照组6个月后比较, t=4.281, P<0.05

2.3 生活质量评分

两组干预前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各项评分较之前均有明显提高, 而对照组仅在治疗成果上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 (P<0.05) ;6个月后观察组在各个维度上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不科学的饮食、锻炼、工作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是近年来各种慢性疾病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人群中, 成人中糖尿病的发病率已达9.7%, 作为需长期坚持治疗的慢性进展性疾病, 改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对治疗有重大的意义[5]。动机性访谈 (MI) 于20世纪90年代初被提出, 是以访谈的形式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发现并解决其行为与情绪转变过程中的矛盾和困难, 促进其良好行为模式的形成, 这一理论经过二十多年的更新与完善, 以及国内外临床工作者和相关研究人员的临床观察, 在医学卫生健康教育上已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6]。动机性访谈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临床的可操作性, 使其推广应用到医疗保健的各个领域, 国外用于酒精依赖者、吸毒者及药物滥用者的不良行为的戒除的报道较多, 也有应用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较常见疾病的研究, 国内则多见于辅助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以及提高其对医嘱的依从性[7,8]。

*与干预前比较, t=2.679、6.338、3.991、7.917、3.574, P<0.05;△与对照组6个月后比较, t=2.017、5.128、2.557、5.212, P<0.05

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 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 自我效能决定了人们如何感受、如何思考、如何自我激励以及如何行为, 患者自我效能的提高可使其用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促进对自身行为的管理[9]。自我效能的高低并非由先天决定的, 它可以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经历获得, 成功经验的累积也可以提升自我效能, 此外, 他人的言语鼓励和行为支持对自我效能也有一定的影响效果, 患者从外界获得的正面的引导越多, 也会产生更加积极的情绪, 从而改善其生理状态, 调节行为方式, 同时又进行认知水平的反馈评价[10,11]。

本研究对比了动机性访谈与常规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结果发现观察组在干预半年后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其平均空腹血糖也低于对照组 (P<0.05) , 但糖化血红蛋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上, 观察组在各个方面均要高于对照组 (P<0.05) 。说明动机性访谈在本次研究中取得了较满意的干预结果。接受动机性访谈的患者在随访中发现其大部分都养成了良好的饮食和锻炼习惯, 特别是在用药行为的遵嘱程度上有较大的改进, 而且大部分患者都能规律的进行血糖监测, 有一定的预防高、低血糖发生的措施。这些良好的自我护理习惯对患者的生理代谢有积极的作用, 因而血糖控制较平稳, 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钱俊英[12]在对120例长期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对比研究中发现, 动机性访谈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其中以空腹血糖的下降程度最明显, 且接受动机性访谈的患者自我护理水平大幅提高, 抑郁情绪改善, 与本研究结果相符。国外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动机性访谈对患者的大部分生理问题和心理问题都有效, 以解决问题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对患者实施干预后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压、授权状态以及对疾病的态度都有了较大改善[13,14]。叶会玲等[15]在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发现机动性访谈与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相结合, 不仅能促进糖尿病患者行为的转变, 而且能使其更好的巩固养成的健康行为, 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了平稳的控制, 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 动机性访谈模式以患者为中心, 督促患者自己发现问题, 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促使其产生改变行为的动机并落实, 具有针对性和主动性,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的管理有显著的辅助作用, 同时对其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提高也有重要意义, 在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如何在临床上有效的开展动机性访谈工作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摘要:目的:探究动机性访谈在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1月-2013年2月在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100例糖尿病患者,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两组患者在研究期间均接受糖尿病的基础药物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 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常规护理以及包括动机性访谈在内的健康教育) 。比较6个月后患者的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量表评分, 血糖控制状况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提高, 观察组的平均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6个月后两组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较之前均有明显下降, 观察组的平均空腹血糖低于对照组 (P<0.05) , 糖化血红蛋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较之前均有明显提高, 对照组仅在治疗成果上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 观察组在各个维度上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动机性访谈指导的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有助于控制血糖,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 篇9

1 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现状

由于受传统医疗保健思想及我国国情影响, 多数患者对疾病的治疗仍习惯于被动接受医疗护理服务, 而忽视自己在疾病管理中的作用和责任。虽然高血压病较易管理, 但其早期无症状及终身治疗的特点, 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3]。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发现, 近年来高血压的控制状态虽有所改善,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差甚远。

Mc Namara等[4]建议, 血压的自我监测应作为自我管理的一种手段。但在高血压病情自我监测方面, 56.0%高血压患者没有自行监测血压, 仅有4.0%高血压患者家中自备血压计[5]。在生活习惯管理包括饮食、运动、情绪等方面, 张振香等[6]采用Lorig等创建的《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测量表》对2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评估, 其平均日常生活行为得分仅为12.3分, 未及总分的60.0%, 与吴声应等[5]调查结果相似。在用药管理方面, 仅有28.0%患者服药依从性佳[7]。

2 影响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因素

2.1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 指人们对自己执行和坚持某一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能力的主观判断, 能调节和控制行为, 并通过行为调控对个体健康结果产生影响。国外研究[8]表明, 单纯自我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并不能保证患者实施良好自我管理, 而患者对提高自身行为能力的信心, 即自我效能是高血压自我管理中最重要影响因素, 这与李艳红[9]、张振香[6]等观点一致。李艳红等[9]认为, 自我效能对患者日常生活行为管理、疾病管理及自我管理总维度均具有正向影响。

2.2 社会支持

夏鹏程[10]发现, 与配偶或子女一起居住的, 即社会支持良好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知识得分和自我保健行为水平显著高于独居老年高血压患者。也有人发现, 社会支持对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及血压监测具有重要意义[11]。

2.3 疾病相关知识及态度

高血压病相关知识, 包括如何自我监测血压、控制饮食及情绪等。张振香等[6]报道, 患者高血压相关知识掌握越好, 认知症状管理及疾病管理就越好, 与伏忠阳等[12]报道一致, 应予以重视, 并提供针对性教育和治疗干预。

2.4 其他

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还受性别、文化程度、家族史等影响[6]。在日常生活中, 女性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保健行为意识高于男性老年高血压患者[10]。

3 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

自我管理模式是应对慢性病逐渐进展过程中出现的症状、生理与心理变化的一种方法, 其目的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使患者做出改变的一种能力。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较三级管理模式在血压控制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方面效果更好[13]。又因其“低水平, 广覆盖”特点, 近年来也较多应用在高血压病防治上。

3.1 自我管理形式

(1) 采用健康教育课程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教育, 课程内容涉及认知教育, 如高血压基本知识、自我管理模式概述等;行为教育包括如何监测血压、控制饮食、运动等;心理教育包括如何增强自信、处理紧张及低落情绪等。授课人员为专职医护人员或经过培训的志愿小组长。近期, 美国斯坦福大学患者教育研究中心开发了一套以社区为基础、低成本慢性患者自我管理课程 (CDSMP) 。钱云等[14]对社区推行了此课程并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在中国城市社区传播CDSMP可提高慢性病患者的健康行为、改善其健康状况、提高自我管理效能, 在传播过程中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和形式可增强其可行性。 (2) 自我管理小组为常规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灵活的补充途径, 成员之间相互教育使得患者既可接受别人支持, 也可把自己的经验与其他成员分享, 为他人提供健康支持[15]。可根据患者居住地点就近组成自我管理小组, 采用小组协作或同伴支持的教育方式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活动, 在医护人员指导下, 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学习、互相监督等方式提高患者参与性, 主导者通常为文化程度较高参与者。 (3) 为提高高血压患者参与自我管理活动积极性, 近年来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 如以健康俱乐部为载体的社区健康自我管理[16]、运用品管圈步骤实施的自我管理活动[17]、运用临床路径模式开展自我管理教育[18]、运用扎根理论构建的高血压自我管理服药方案[19]等。

3.2 干预评价

(1) 干预效果:有学者报道, 护士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定期进行随访指导, 督促患者家庭自我监测血压, 可增强自我效能感[20]。在试验后随访18个月, 发现接受自我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平均收缩压得到良好控制, 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证实了自我管理的远期效果[21]。朱慧云[22]通过健康教育课对患者进行自我管理, 结果发现无论是降压效果还是降压幅度, 以及体重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黄薇[23]对5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心理等方面健康教育, 干预2个月后, 在自我管理能力及血压水平上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邱小灵等[24]采用小组协作及同伴支持教育方式, 进行每周l次健康小组活动, 6个月后评价健康行为形成率及高血压控制率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评价工具:国外学者认为, 目前的评估工具不足以评价高血压自我管理的所有关键要素, 将自我管理纳入到高血压干预措施中, 并形成行之有效评价体系, 仍然是关键所在[25]。基于奥瑞姆自护理论和动机访谈, 有学者研制了高血压自我管理评估工具, 包括行为、动机、自我效能三个维度, 经检测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从0.83到0.93不等[26]。国内高血压自我管理干预的效果评价指标多为疗效指标如血压水平、降压疗效、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治疗依从性改变率、健康行为改变率、自我管理能力积分、自我效能感、生存质量评分等。

4 结语

浅谈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策略 篇10

1提高糖尿患者的认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 (或) 作用缺陷所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除糖代谢异常外, 还有蛋白质, 脂肪代谢异常, 长时间的代谢异常可致多系统损害, 如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 功能减退及衰竭, 所以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 治疗需要持之以恒[1], 如今, 传统的医学模式已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 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 健康教育, 健康知识的掌握, 被公认为是治疗成败的关键[2], 所以要加强健康教育的宣传, 提高糖尿病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

2糖尿病患者的科学饮食

2.1 食物是血糖的主要来源, 控制血糖就必须控制每天摄入的食物量,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患者的基础治疗, 需终身坚持。糖尿患者的饮食原则, 应根据患者病情而定, 特点是:控制热量摄入的基础上, 每日应均匀摄入薯类、蔬菜水果类、肉、禽、鱼、乳、蛋、豆类、油脂类共四大类食品, 搭配合理, 应做到主食粗细搭配, 副食荤素搭配。热量的计算方法为【身高 (cm) -105】×30, 例如身高为1.60 m的女性, 每日需要总热量为 (160-105) ×30=1650kcal。同时, 可根据自己的活动强度适当增加或减少。

2.2 糖类的选择:在摄入的食物中, 糖类约占60%~70%, 即每日约250~350 g左右。糖类主要含于谷类、薯类、豆类、水果、蔬菜中, 1 g糖类产生的热量约为4kcal, 主食提倡食用粗制米、面和一定的杂粮, 可食用荞麦、玉米、燕麦、红薯、二合面 (玉米和黄豆面) 、三合面 (白面、玉米和黄豆面) , 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的主食长期食用, 每日总量应在8两以下, 三餐分配比例为:早五分之一, 中午、晚上各五分之二。蔬菜的选择:可食用白菜、芹菜、茄子、胡萝卜、西红柿、油菜、南瓜、豆角、韭菜等含糖量小于3%的蔬菜。水果的选择:选择低糖水果, 如猕猴桃、西瓜、柠檬、橙子;含糖量高的水果如香蕉、石榴、苹果、梨、荔枝、芒果等不宜食用。含糖量高的干果如干枣、柿饼、葡萄干、桂园等禁忌食用, 不少蔬菜可作为水果食用, 如西红柿、黄瓜等。糖尿病患者吃水果要少吃, 一般上午9:00~9:30, 下午13:00~16:00, 晚上睡前9:00左右, 在血糖控制较理想时, 可选择低糖水果, 每天可食用水果200 g左右, 同时应减少25 g主食, 如血糖控制不理想, 可选择西红柿或黄瓜等蔬菜当水果吃。

2.3 蛋白质的选择:糖尿病饮食中蛋白质应供应充足, 在摄入的食物中蛋白质占15%左右, 约50~100 g, 1 g蛋白质产生的热量约为4kcal。糖尿病造成的代谢紊乱, 使体内蛋白质分解过速, 丢失过多, 易出现负氮平衡, 有尿毒症、肝昏迷的患者, 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可选用优质蛋白, 如动物性蛋白, 主要来源于动物的瘦肉、鱼、虾、蛋、奶等, 植物性蛋白含量最高的是豆类。

2.4 脂肪的摄入:脂肪的摄入占饮食总热量的25%-30%, 甚至更低, 每日食入不超过50 g, 1 g脂肪产生的热量约为9kcal, 选择脂类食物时, 应尽量减少动物性脂肪的摄入, 如肥肉、动物油、奶油等。植物性脂肪如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菜籽油等, 可适量摄入。

3合理运动

3.1 运动方式包括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健身操、游泳及家务劳动等有氧运动。运动方式要遵循个体化和循序渐进原则。重视运动中和运动后感觉。

3.2 运动强度应该以浑身发热、出汗但不大汗淋漓为宜, 脉搏应控制在 (170-年龄) , 出现呼吸费力、胸闷、头晕、面色苍白等要立即停止运动。

3.3 每日运动时间和运动量要基本不变。以餐后1 h锻炼20~30 min为宜 (对于从来没参加过运动的患者, 可从每天5~10 min、每周2~3次开始, 逐渐增加) , 运动每周至少5次以上, 最好每天都运动。运动时, 随身携带甜食及写有姓名、家庭住址和电话的病情卡以应急需。运动前胰岛素最好注射在腹部, 比注射在四肢吸收的要慢, 可减低低血糖的发生。

4保持良好的心态

4.1 生活规律, 丰富多彩。

糖尿病患者生活起居、饮食、运动要有节奏、有规律, 血糖就不会大幅度的变化。要与人多交往, 参加有益的活动, 丰富多彩的生活会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解除对疾病的紧张与烦恼, 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尤其与糖尿病患者的交往, 可以相互探讨控制糖尿病的经验、体会, 相互鼓励, 相互帮助。

4.2 保持情绪稳定, 精神放松。

情绪波动会导致血糖升高。情绪的自控是非常重要的, 任何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不会一帆风顺, 总会碰上不顺心的事, 所以要注意情绪的变化, 时时刻刻有“自控意识”。 坚持一个“松”字, 就是放松;做好一个“和”字, 万事以和为贵。经常保持心情平静乐观, 戒怒, 避忧, 不悲, 无虑, 就有助于糖尿病向好的方面转化。

5适宜的治疗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选择专业医生治疗, 根据性别、年龄、身高、生活习惯和工作性质制定出每日所需总热量, 选择相应的食物成分, 规则的餐次等措施的基础上, 配合合理的口服药物和 (或) 胰岛素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还要学会监测血糖, 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每年1~3次全面复查, 并着重了解血脂水平, 心、肾、神经功能和眼底情况, 以便尽早发现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 及时予以治疗, 实践证明, 长期良好的病情控制可延缓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 认识到糖尿病是终身疾病, 治疗需持之以恒, 根据个体化差异制定出符合自己的饮食、运动和治疗方案, 保持良好的心态, 从而保证病情平稳, 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患者,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内科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上一篇:不完全契约理论下一篇:播音主持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