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和成语

2024-05-24

寓言故事和成语(通用15篇)

篇1:寓言故事和成语

有一天,李白在做功课,外面来了一群小朋友,李白想:“反正做不完,出去玩一会儿再说。”于是,他就从窗户爬出去了。师父发现了,叹息道:“哎,孺子怎么不可教也!尽管聪明,一点就通,可惜心不在学习上面啊。”于是,有一位师弟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练武的时间到了,李白依旧心不在焉。趁师父不注意,李白朝伙伴们做了一个鬼脸,伙伴们忍不住笑起来了,师父见了,一掌就把李白打倒在地,不容李白解释,师父就撵走了这恨铁不成钢的徒弟。

李白想:“我也不想学,师父也不喜欢我,算了回家。”伙伴们都在挽留他,你一句我一句,可是李白两耳如同生锈根本听不进去,眼睁睁地看着李白收拾行李走了。其实这一切都在师父的安排之中。师父把这一切的后果都交给了一个老奶奶去处理了。

李白在回家的路上,口渴了,看到前面有个亭子,就绕进去了,问:“老奶奶,可不可以给我一碗水喝。”老奶奶说:“可以,在桌上。”李白这时发现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杵。天生的好奇心让李白停住了脚步,就上前问:“老奶奶,您为什么要磨铁杵?”老奶奶答到:“我想要一枚针。”李白就更不明白了,铁杵那么粗,针那么细,这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啊!李白问老奶奶:“值得吗?”老奶奶答道:“当你把铁杵磨成针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了。”李白的好奇心来了,说:“能给我磨一下吗?”老奶奶答道:“你这细皮嫩肉的恐怕做不了!”李白气匆匆地走了,当他走到门口时,老奶奶又说到:“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李白顿了一下,琢磨了一下这句话,懂得了老奶奶的用意。

这时,师父也正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怕李白真得一走了之。对他的师弟正在发火呢!此时李白回来了,师弟给师兄使了个眼法,师傅气冲冲地说:“走了,就别再回来了。”李白跪在地上说:“师父,我错了。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师父笑了。看到这里,铁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谁,相信大家也已经了解了。

从此,李白一心一意学本领。长大以后,成了一名闻名国内的大诗人!

铁杵成针的启示: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告诉我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下功夫,就没有做不成的。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没有学懂的问题一定要学懂。如果我们能一天天地坚持下去,有一天也一定会学有所成的。

篇2:寓言故事和成语

每当夏季来临时,寒号鸟就浑身长满色彩斑斓的羽毛,它便自得地唱:“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它天天都唱着,却不知道搭窝。

等到深冬来临的时候,它虽然很冷,但还是不搭窝,漂亮的羽毛也全部脱落了。当寒风袭来的时候,这光秃秃的肉鸟无可柰何地哀鸣:“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读后:目光短浅的人,面对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对将来的一切都没有计划,他们只看现在,能偷懒就偷懒,能过去就不努力。他们一旦碰到挫折就会没精打采,消极悲观。

篇3:成语故事:塞翁失马

【 故事 】 古时候, 北方边塞住着一个老头, 人们都管他叫塞翁。

有一天, 塞翁家的一匹马撒起野来, 跑到塞外胡地去了。 他的邻居们得知此事, 跑到他家里, 劝慰他不必过于伤心。 谁知塞翁听了众人的话, 满不在乎地说:“不就是丢了一匹马吗, 没什么大不了的! 依我看, 马儿跑走了, 说不定会给我带来好处呢! ”邻居们听得目瞪口呆, 谁都不相信会有什么奇迹发生。

过了一段日子, 塞翁家的那匹马由于过不惯胡地的生活, 自己跑了回来, 并且还带来了一匹胡人的骏马。 邻居们知道后, 又都不约而同地赶来向塞翁祝贺。 他们拍着那匹胡马, 啧口称赞。 可塞翁并不为此感到高兴, 皱着眉头叹息道:“这有什么值得庆幸的。 没花分文得了一匹胡马, 弄不好会给我家引来灾祸啊! ”邻居们听了不以为然, 心想:塞翁肯定是老糊涂了, 不然, 怎么连好事坏事都分不清了。

塞翁的儿子很喜欢骑马, 自从家里添了那匹胡马, 就整天骑出去游玩。 谁知那匹胡马未经驯化, 很不服人管教。 一天, 胡马把塞翁的儿子掀翻在地, 他被摔断了一条腿, 落得个终身伤残。

邻居们闻此不幸的消息, 纷纷赶来向塞翁表示慰问。 可塞翁一点也不难过, 反而劝慰大家:“各位不必为我的儿子忧伤, 他的腿瘸了, 虽然很不幸, 但也可能因祸得福啊! ”

果然, 一年之后, 胡人挥戈南下, 大举入侵边塞。 边塞上的所有青壮男人都应征入伍, 与胡人展开激战, 其中大部分人都死在战场上。 塞翁的儿子因伤致残, 是个瘸子, 就没有去当兵打仗, 因而和年迈的塞翁一起保全了性命。

这就是塞翁失马的故事。现在人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 常常把“塞翁失马”与“焉知非福”连在一起, 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好事, 也形容天无绝人之路!

篇4:读故事猜成语

一yì天tiān,他tā正zhènɡ在zài耕ɡēnɡ田tián,附fù近jìn有yǒu人rén在zài打dǎ猎liè,吆yāo喝he之zhī声shēnɡ此cǐ起qǐ彼bǐ伏fú。突tū然rán,有yǒu一yì只zhī兔tù子zi不bù偏piān不bù倚yǐ地de一yì头tóu撞zhuànɡ死sǐ在zài他tā田tián边biān的de树shù桩zhuānɡ上shɑnɡ。他tā把bǎ兔tù子zi带dài回huí去qù,美měi美měi地de饱bǎo餐cān了le一yí顿dùn。从cónɡ此cǐ,他tā便biàn不bú再zài种zhònɡ田tián,一yì天tiān到dào晚wǎn守shǒu着zhe那nà个ɡè“神shén奇qí”的de树shù桩zhuānɡ,等děnɡ着zhe奇qí迹jī再zài次cì出chū现xiàn。

这zhè则zé故ɡù事shi演yǎn变biàn成chénɡ了le一yí个ɡè成chénɡ语yǔ,比bǐ喻yù妄wànɡ想xiǎnɡ不bù劳láo而ér获huò,或huò死sǐ守shǒu狭xiá隘ài的de经jīnɡ验yàn,不bù知zhī变biàn通tōnɡ。你nǐ知zhī道dào是shì哪nǎ个ɡè成chénɡ语yǔ吗mɑ?

篇5:成语寓言故事和寓意

公子围对这门婚事一口应承下来,其实他心中另有诡计。在迎亲时,公子围带来了很多兵马,想带进城去夺取郑国的政权。没想到郑国大夫子产一下子就看透了公子围的心机,因此拒绝他进入京城。

子产派子羽去对楚国的客人说:“本国的都城非常狭窄,无法容纳公子那么多的随从,如果一定要迎亲,就请在城外举行仪式吧!”

公子围很生气,就叫太宰伯州犁向子羽答复道:“哪有在野外举行婚礼的先例呢?我们临来之前已经在祖庙里向祖先祭告过了,如果在城外娶亲,岂不是对我们楚国进行羞辱?这样做也显得郑国太小气了。况且不要忘了,我是楚国的令尹!假如我真的在野外结婚,回国后将被人瞧不起,再也没有做令尹的资格了。所以贵国的安排恕我难以接受。”

子羽的脸色当场就变了,他正颜厉色地说道:“不错,我们郑国是个小国。可是国家弱小并不是错误,如果依赖大国而不进行防备,那才是错误。我们本想通过联姻来让楚国保护我们,可是楚国却包藏祸心,来打郑国的主意,我们又怎能不作一点儿防备!”

公子围看到郑国早有防备,自己实在讨不到便宜,只好答应不带兵甲进城,郑国这才允许他进城迎亲。

篇6:寓言故事的成语和道理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打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篇7:马的成语和寓言故事

相传汉武帝时期,在西域有一匹马叫做天马。那匹马四肢健壮,腿脚灵敏,因此没人可以抓住它。后来人们在山脚下放了一匹五彩马,不久它与天马配对生出了很多匹小马。据说这种马出的是赭石色的汗,马蹄踏在石头上就可以形成深深的坑。

不久这个消息传到汉武帝耳中,汉武帝十分高兴,便派使者通过丝绸之路送去百匹绸缎以换得一匹小马。可是西域人认为这马万万不能送,于是就将使者赶了回去。

汉武帝十分生气,于是下兵攻打西域,终于得到了一匹小马。后人也将天马称作西极天马。

篇8:启发创业者的六个成语故事

一只蛙住在一口井里,对东海来的海龟夸口说自己住的井如何大如何好,海龟要青蛙到东海去看看,东海才非常大呢!可是青蛙从没见过海,根本想象不出海有多大。

很多创业者由于思想和经验的束缚,通常是不愿意涉足一些不熟悉的行业,即便是对于自己熟悉的行业也不愿意进行创新和改进,满足于“坐井观天”的状态。很多人不以无知为耻,反以无知为荣,这种心态对创业者来说很危险,思想狭隘、眼光短浅必然导致固步自封,在竞争中被淘汰。

守株待兔,忌不思进取

宋国有个农夫看见有一只野兔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他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农夫高兴极了,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以后,他每天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农夫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 但他的田地却荒芜了。

很多人一开始创业都抱有很多空想的成分,希望天上掉馅饼,想着好运会降临。但是天道酬勤,这种妄想不劳而获、死守狭隘的经验,等来的只会是失望。切记,要实实在在地去一步步来实施自己的创业思想,脚踏实地地打好基础。盲目地等待时机就会像这个宋国的农夫一样,反而前功尽弃,事业荒废。

叶公好龙,忌浮于表面

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用钩子画龙,用凿子刻龙,住处雕刻的图案也都是龙。天上的真龙听说了,就从天上下来看望叶公。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公一见,转身就跑,吓得魂不附体,脸色都变了。

现在很多创业者一再宣称对自己的项目如何热衷和自信,但是往往只是为了纯粹的赚钱目的,而不是把这个项目当做自己的真正爱好和终身事业来做。对外假装自己很爱好某样事物,其实私底下根本就不喜欢,只唱高调、不务实际、浮于表面,像叶公一样,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是似龙非龙的东西。那么,这样的创业不会很长久。

讳疾忌医,忌躲避现实

扁鹊去见蔡桓公,说蔡桓公有病在皮肤表层,赶快治。蔡桓公说自己没有病。过了十天,扁鹊说蔡桓公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公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说大王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公连连摇头不治。又过了十天,扁鹊看了一眼蔡桓公,掉头就走了。没过几天,蔡桓公就病死了。

创业的过程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需要积极寻找对症下药的办法,也就要多听取别人的苦口良言。就像生了病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错误和困难,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躲避现实,那么困难会越来越沉重,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以至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揠苗助长,忌急于求成

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他老是觉得稻苗长得非常慢。想了又想,他终了想到一个方法,就是将稻苗拨高几分。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他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创业是一个经验和资本都需要累计的过程,要遵循事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如果光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情,其结果必然碰壁,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创业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累积过程,要学会先播种,细心培育和付出努力,然后耐心等候收获的那天。

朝秦暮楚,忌犹豫不决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今天投奔秦国,明天支持楚国,反复无常,遭人唾弃。

其实,很多创业者也面临一个选择的难题。项目难选,合作伙伴难选,创业与打工也难选。面对正在做的项目经常改变主意,动摇信心。实际上这是缺乏魄力和主见的性格问题,不敢冒险,经常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以至于错失良机。引用西方人的一句创业金句:不冒险的人永无前途。反对冒进,但是更要反对优柔寡断。说话、办事经常变卦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不负责任。

篇9:读故事学成语

按àn图tú索suǒ骥jì

我wǒ国ɡuó古ɡǔ代dài有yǒu个ɡè著zhù名mínɡ的de相xiànɡ马mǎ专zhuān家jiā叫jiào伯bó乐lè,是shì春chūn秋qiū时shí秦qín国ɡuó人rén,他tā有yǒu一yì本běn相xiànɡ马mǎ的de书shū叫jiào《马mǎ经jīnɡ》,上shànɡ面miàn详xiánɡ细xì描miáo述shù了le良liánɡ马mǎ的de长zhǎnɡ相xiànɡ。但dàn是shì据jù说shuō他tā的de儿ér子zi并bìnɡ不bù聪cōnɡ明mínɡ,不bù懂dǒnɡ相xiànɡ马mǎ,只zhǐ知zhī道dào死sǐ读dú书shū。

有yǒu一yì天tiān,伯bó乐lè的de儿ér子zi根ɡēn据jù书shū中zhōnɡ描miáo述shù良liánɡ马mǎ的de样yànɡ子zi到dào处chù去qù寻xún找zhǎo良liánɡ马mǎ,结jié果ɡuǒ却què在zài路lù边biān找zhǎo到dào了le一yì只zhī蛤há蟆mɑ,闹nào了le个ɡè大dà笑xiào话huɑ。

后hòu来lái,人rén们men就jiù用yònɡ这zhè个ɡe成chénɡ语yǔ来lái比bǐ喻yù办bàn事shì情qinɡ不bù懂dǒnɡ变biàn通tōnɡ,死sǐ守shǒu成chénɡ规ɡuī。现xiàn在zài它tā多duō被bèi用yònɡ作zuò另lìnɡ一yí个ɡè意yì思si,即jí:根ɡēn据jù线xiàn索suǒ去qù寻xún找zhǎo事shì物wù。

【小故事二】

百bǎi发fā百bǎi中zhònɡ

春chūn秋qiū时shí期qī,楚chǔ国ɡuó有yǒu位wèi将jiānɡ军jūn叫jiào养yǎnɡ由yóu基jī,是shì位wèi神shén射shè手shǒu。有yǒu一yí次cì,他tā与yǔ一yí个ɡè叫jiào潘pān党dǎnɡ的de人rén比bǐ赛sài射shè箭jiàn,潘pān党dǎnɡ每měi箭jiàn都dōu能nénɡ射shè中zhònɡ靶bǎ心xīn。养yǎnɡ由yóu基jī说shuō:“这zhè不bú算suàn什shén么me,要yào是shi能nénɡ在zài一yì百bǎi步bù之zhī外wài射shè中zhònɡ杨yánɡ柳liǔ叶yè子zi,那nà才cái算suàn本běn事shi。”潘pān党dǎnɡ不bù服fú气qì,就jiù选xuǎn定dìnɡ了le杨yánɡ柳liǔ树shù上shɑnɡ的de三sān片piàn叶yè子zi,并bìnɡ标biāo上shànɡ序xù号hào,叫jiào养yǎnɡ由yóu基jī退tuì到dào百bǎi步bù之zhī外wài按àn顺shùn序xù去qù射shè。

养yǎnɡ由yóu基jī连lián射shè三sān箭jiàn,果ɡuǒ然rán箭jiàn箭jiàn射shè中zhònɡ,不bù仅jǐn顺shùn序xù全quán对duì,而ér且qiě箭jiàn头tóu全quán部bù正zhènɡ中zhònɡ叶yè心xīn。

这zhè个ɡe成chénɡ语yǔ常chánɡ用yònɡ来lái形xínɡ容rónɡ射shè箭jiàn、射shè击jī或huò投tóu弹dàn等děnɡ非fēi常chánɡ准zhǔn确què,还hái可kě用yònɡ来lái比bǐ喻yù办bàn事shì有yǒu充chōnɡ分fèn的de把bǎ握wò。

嘟嘟学成语

心满意足

嘟dū嘟du:别bié哭kū了le,你nǐ要yào什shén么me,我wǒ都dōu给ɡěi你nǐ!

小xiǎo妹mèi:哇wā……

嘟dū嘟du:上shànɡ次cì你nǐ说shuō想xiǎnɡ要yào玩wán坦tǎn克kè模mó型xínɡ,现xiàn在zài给ɡěi你nǐ玩wán。

小xiǎo妹mèi:哇wā……

嘟dū嘟du:你nǐ要yào吃chī雪xuě糕ɡāo吗mɑ?我wǒ给ɡěi你nǐ买mǎi。

小xiǎo妹mèi:哇wā……

嘟dū嘟du:你nǐ怎zěn么me还hái是shi一yì直zhí哭kū个ɡè不bù停tínɡ!你nǐ到dào底dǐ要yào怎zěn么me样yànɡ,才cái能nénɡ心xīn满mǎn意yì足zú啊ɑ?

正解:形xínɡ容rónɡ内nèi心xīn非fēi常chánɡ满mǎn足zú。

篇10:马的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

【出处】汉·班固《汉书·西域传》。

“伊犁马”产于我国新疆境内的伊犁河一带,此马长得骠悍勇猛,毛色细腻美观,非常名贵。它的四条腿结实有力,行动敏捷,特别擅长跳跃。它是优良的轻型乘用马,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古人称它为“天马”。

汉朝时,西域的大宛国也出产一种名马,被称为“西极天马”,传说大宛国峤山上有匹神马,可以“日行千里”。因为“西极天马”跑得神速,故称之为“天马行空”。

篇11: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有什么不同

冀州牧韩馥负责讨逆群雄的粮草供应,他看到袁绍深得人心,势力越来越雄厚,害怕他夺取自己的地盘。怎样才能消除袁绍的威胁呢?韩馥心生一计,那就是少给他们军粮,使他们尽早离散。袁绍见韩馥如此对待自己,气愤不已。

一天,袁绍的一位谋士对袁绍说:“您想讨伐董卓,必须有一块容身之地,否则难免受人所制。冀州之地,人民富庶,粮草充足,而冀州牧韩馥又没什么才能。您为什么不想办法把冀州夺过来,作为养兵之所呢?”

“哎呀呀,你说得太好了。若能夺取冀州,有了充足的粮草,我的兵马定能得到进一步的扩充。这对我实在太有利了。”

袁绍采纳了谋士的建议,一方面秘密命令公孙瓒率军队佯做攻冀州之势,一方面派遣自己的外甥陈留、高干劝韩馥归顺自己,拱手献出冀州。

韩馥面对不利局势,仔细地想了一阵。他知道自己的才能和威望都不如袁绍,眼下又有重兵威胁,只好同意让出冀州,也好保全性命。但是他把这个想法对部下讲了,反对的呼声却很大。很多将领对韩馥说:“咱们冀州兵强马壮,贮存的粮食足够吃十年;而袁绍的人马也就是一群穷军孤客,依靠我们喘出来的气而活着,又如同吃奶的孩子托在我们手上,假如给他断了奶汁,他立刻就会饿死。我们凭什么要把冀州白白让给他?”

韩馥说:“我是袁家的老部下,论才能又远远比不上袁绍。我把位置让给贤者,也是古人所赞成的,你们为什么要从中作梗呀?”

韩馥的大将们还是不服气,他们提出把兵马开回来,与袁绍进行决战。可是韩馥说什么也不答应,一心要把冀州让出去。他派自己的儿子带着冀州牧的印绶,去见袁绍,表示投降的诚意。

篇12:寓言和成语的区别

什么是寓言?

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例如: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南辕北辙、亡羊补牢、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农夫和蛇、画蛇添足、掩耳盗铃、东施效颦、被同伴驱逐的蝙蝠、疑病乱投医。

什么是成语?成语的来源?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它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容。成语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积极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杨”、“沉鱼落雁”这些,只是具备一种描述、形容的作用,并不需要给人启发。

很多成语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故事,但不能因此就说成语故事就是寓言故事。

来源:

①历史故事。如,草船借箭,程门立雪,滥竽充数、百闻不如一见、不为五斗米折腰等。

②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买椟还珠。

③神话或其他传说。如开天辟地、点石成金、南柯一梦、海市蜃楼、夸父逐日、八仙过海、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精卫填海、叶公好龙、井底之蛙、天衣无缝、涸辙之鱼、女娲补天等

④古典文学作品。如,不由分说,【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分享

什么是寓言?

即有所寄托的话;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什么是成语?成语的特点和来源?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它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容。

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

特点区别:

寓言故事的特点是 形象生动,人物活灵活现,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成语故事必须以一个成语作为题目,以它为中心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与寓言故事有相似之处.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提炼出的语言精华.成语的语用特点主要是:言简意赅、内涵丰富、音韵和谐、寓意深远.我班已建立班级博客圈,欢迎来访^_^0 推荐

成语故事很大部分是历史典故,是发生过的事情,然后人们用一个成语将这些事情总结、浓缩为一个简短的句子或短语,以方便地表达整个故事和故事要讲述的内容,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积极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杨”、“沉鱼落雁”这些,只是具备一种描述、形容的作用,并不需要给人启发。

寓言故事是根据事实或者编造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一个道理,给人以启发。并且大部分寓言,是为了讲述一个道理而编造的,并没有真实的根据。

在收编成语故事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也会把寓言收编进去,并且历史本身就带有很多值得人们思考的道理,因此,很多成语都能带给人一些道理。

说白了,成语固有合适寓言故事的分类主要是在讲述故事的目的上有不同,成语故事的目的是补充成语没有完全表达的内容,使成语更容易理解,寓言故事的目的就是讲述道理,两者不矛盾,只是分类不同。很多成语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故事,但不能因此就说成语故事就是寓言故事。

篇13:寓言故事和成语

一、建设成语文化课程特色校园

校园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 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首先致力于把校园打造成一个微型的成语“博览馆”, 努力营造一个全员学成语、用成语、研究成语的文化课程环境。

1. 打造成语文化墙和成语文化厅。

学校的围墙, 我们以朝代为序, 展示来自各个朝代的成语故事, 让学生读读故事, 了解成语的含义, 感受成语悠久的历史。同时, 结合校名“世茂”, 选用成语作为我校的“校训三风”, 以突显成语教学特色。教学楼大厅设计渗透成语元素, 横梁及左右两侧墙面用成语展示我校的办学目标。

2. 打造成语文化廊和成语文化广场。

学校教学楼走廊的南北两侧均布置有成语, 形成一条缤纷的“成语走廊”。走廊北侧布置了以“勤学修身”为主题的成语;走廊南侧, 布置生动的“成语剪纸”, 将剪纸艺术和成语故事结合起来。连廊上主要悬挂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 如“成语主题画”、“成语艺术字”, 形成一条学生成语绘画作品长廊。

3. 打造成语文化梯。

学校三栋教学楼, 共有六个楼梯, 布置了诸如“成语中的中华大地”等六个主题的楼梯, 让学生感受成语内容的广泛博大。此外, 还有“成语文化牌”、“成语阅读吧”、“成语书法角”等。

二、建设成语文化校本课程

为了扎实推进成语文化课程建设, 我们积极开发凸显成语特色的、适合孩子的校本课程, 丰富学生的成语知识, 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扎扎实实建设成语必修课程。

(1) 分层明确教学目标。低年级段, 要求能正确认读成语, 读准字音, 加强成语积累, 了解成语相关的故事内容。中年级段, 要求扩大成语积累面, 能正确书写, 理解成语的引申义, 能正确运用成语造句。高年级段, 要求能正确书写成语, 理解成语的引申义, 会辨析近义成语, 并能在语境中选用恰当的成语, 能在作文中正确、灵活地运用成语。

(2) 分段编写校本教材。低年级段, 使用《成语故事》彩色插图本, 引领学生去欣赏画面的美, 感受成语故事和插图的联系, 理解成语的内容, 初步读懂蕴含其中的道理。中年级段, 使用《成语小古文》,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注释, 把握重点字词, 借助参考翻译, 了解成语内容, 感受成语悠久的历史, 把握成语的内涵。高年级段, 计划编写《成语美德故事》, 选用和历史名人有关的成语故事, 引导学生读故事, 学美德, 获得思想启迪, 并尝试成语写作。

(3) 分类设计教学方式。低年级段, 以讲授法为主, 结合直观演示法, 让学生在读读演演中了解成语。中年级段, 以小组合作为主, 通过教师恰当点拨, 读懂成语小古文, 积累成语。高年级段, 以自主学习为主, 通过组织学生自读交流, 读懂教材, 理解成语。

2. 积极探索学科渗透教学模式。

在学科渗透方面, 全校教师积极参与, 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成语元素。比如, “成语+音乐”:利用成语的音律美, 开展成语歌曲的创编、成语歌曲的教学;“成语+美术”:利用成语的画面感, 开展成语绘画教学、成语艺术字的创编;“成语+体育”:把成语和体操结合起来, 开展成语操的创编和学习, 等等。

3. 积极建设成语文化课程活动系列。

实践表明, 只有坚持把德育活动、学科活动、艺体活动贯穿日常教育, 让校园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 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 在推进成语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特别注重建设成语文化课程活动的系列, 促使成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 (1) 建设常规化的成语课程活动系列。通过读成语、写成语、讲成语、演成语、默成语、用成语等丰富多彩的常规性成语活动, 有效提高学生主动运用和灵活运用成语的能力。 (2) 开发展示性的成语课程活动系列。除了办好成语艺术节, 学校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级展示和比赛活动。学生不但学习掌握了成语, 口头表达、写作能力、绘画能力、书法能力、表演能力和记忆能力等综合能力都能得到协调发展, 共同提高。

三、建设成语文化课程教师团队

我们以成语教学为切入点, 结合教师基本功的训练, 在各种活动中注重提高教师的成语文化素养, 建设成语文化课程教师团队。 (1) 评比展示, 以训练促提高。学校狠抓教师个人基本功, 每周进行一次钢笔字、粉笔字的评比展示活动, 练字内容为成语, 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成语。 (2) 开展活动, 以比赛促提高。学校教导处组织教师举行“成语故事诵读”、“教师成语听写大赛”等活动, 让教师了解更多的成语, 更好地掌握成语的内涵, 提高运用成语的能力。 (3) 课题研究, 以科研促提高。我们将积极申报苏州市级研究课题《小学“成语校园文化”的构建及实施的实践研究》, 引领教师不断积累成语教学的相关资料, 积极研究, 促进教师成语教学专业化成长。 (4) 专家引领, 以培训促提高。学校积极依托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 聘请专家、学者, 为教师做好专题培训, 引领教师科学开展成语研究, 保障课程建设的专业性。

篇14:《庄子》成语寓言性浅析

一、《庄子》成语的寓言性特点

先秦散文中最具文学价值的是《庄子》,这主要是从《庄子》说理的形象性、具体性来说的。《庄子》突出了寓言是最主要的说理形式,构思奇特,寓意深远,无人能及。《庄子》寓言以虚构、荒唐、无端倪的笔法来体道,《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等篇,基本上是用四五个或六七个寓言故事组成,《庄子》全书仿佛就是一部寓言故事集。“骷髅论道”(《至乐》)、“庖丁解牛”(《养生主》)、“匠石运斤”(《徐无鬼》)等寓言故事都是出自于《庄子》。寓言一词的由来,最早见于《庄子》。陆西星《读南华经杂说》言:“寄寓之言,意在于此,而寄于彼”。寓言不仅增强了成语的活力,同时,使《庄子》的言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在《庄子》中,“寓言”只是一种言说方式,与后世寓言的含义不尽相同,但一半以上的庄子寓言已经基本符合后世寓言文体的要求。《庄子》一书的特点是寓言以成语名世,成语以寓言流传,因而书中很多成语都是直接来源于寓言,例如,《齐物论》寓言中狙公养猴形成的“朝三暮四”;“物化”而成的“庄周梦蝶”;《列御寇》中比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的“屠龙之技”等等,保证了言说的可信性和说服力。寓言是成语的主要形式,大量的古今成语或中外成语都是以寓言故事为基础而形成的,把玄奥的理论寄托在人们容易理解的神话故事情节中。在诸子作品中,引用寓言来说理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在《战国策》、《孟子》、《韩非子》中,常常引用寓言是当时文人学士创作的一个普遍倾向。尤其是庄子在寓言中熟练自如地运用神话传说,使得《庄子》“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在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

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取决于自我的情感和主观的判断,成语作为语言历史长河中生存、定型的语言现象,深深烙上了寓言中的形象的印记。《庄子》寓言中的形象,与其他先秦诸子中的寓言形象有所不同,具有多变性。在《孟子》中,寓言形象基本上以人物为主,寓言人物大多有现实生活的原型,“五十步笑百步”、“齐人乞墦”等成语,源自生活,高于生活,很容易被人理解。在《庄子》一书中,寓言形象多为幻想和杜撰,同现实悖谬或荒诞不经,表现出一定的神秘色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庄子》寓言着重从理想和想象出发去构思形象、创造形象。

二、《庄子》成语的寓言性思想变化分析

语言原本就没有定说,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认知的不同发生变化。《庄子》中的一部分成语就为此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也有部分成语出现了感情色彩的转移和语义的扩大、缩小。比如:“朝三暮四”,见于《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从原文可以看出,“朝三暮四”的本义牵扯到猴子的成心,这个成语指出猴子偏爱“四大于三”中的“大于”,讨厌“三小于四”中的“小于”,或者害怕下午会被杀,所以在狙公要求改变早晚的数目时怒形于色。“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常用来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欺骗人,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真相,容易上当。但后来却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意思与“朝秦暮楚”相同,带贬义。

归结分析这种变化,《庄子》成语的寓言性思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

(一)从《庄子》的主旨来看:庄子主张“齐一”。在他看来,事物的性质、差异都是相对的,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这是取决于人的认知,是主体赋予客体的,任何事物的变化都不需要客观条件而完全由主观来决定。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寻求精神上的逍遥自在。庄子作为道家学派始祖,他的哲学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就成为唯一能与儒家和佛家分庭抗礼的学说。但是庄子的超越,是一种理想境界,它要求人们超脱现实,放下名利物欲,但这不太合乎现实生活。因此,《庄子》难免被人们冠以主观色彩。在世人眼里也就有了思维定势,《庄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一样,表现出了消极避世、躲避矛盾,与现实脱节等问题。同时,《庄子》一书中的很多思想必然会随着社会主体趋势的发展变化而显出相应的改变,也无法抗拒地反映到具体的成语中,则以成语意义的转化为外在的表现形式。因而,很多成语在意义上发生了变化,进行感情色彩的转移或者引申的转化,这种现象时常出现。

(二)从表达的方式来看:庄子认为取消一切言辩认知行为,已达到不辩为辩、不说为说的无言独化的大境界。但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要求语言不断地提高它的表达功能,并随着社会历史而变化发展。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根据语言的演变情况,及时把新词新义吸收到语言中来,才能使语言更加丰富,使用起来才会更生动、更贴切、更新颖。成语作为语言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也会不断提高它的表达功能,也会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成语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逐渐成为脍炙人口、言简意丰的语言形式,融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成为人们的一种主要的语言表现形式,深得喜爱。《庄子》中的二百多个成语大部分已被人们耳熟能详,可以说,《庄子》在古代成语的形成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当然,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诸子也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其中涌现出大量成语。因此,单就成语的成就方面来说,《庄子》与诸子作品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成语的意义发生变化,甚至和本义背离,是语言发展的正常趋势,显示出成语为了适应时代需要而不断自我完善,适应社会,逐渐具备了服务社会的功能。

三、《庄子》成语的寓言性意义

寓言的表现形式虽然短小,但意义突出,含义深远。《庄子》采用寓言阐明道理,反映出生活朴实的思想,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能和幽默风趣。

(一)人生观的独特意义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其最终目的是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绝对超脱。庄子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战国时代,残酷的现实使他感到有种不可抗拒而又无法摆脱的强大力量在束缚着他,这就是“命”。因此,从庄子哲学思想上可以看出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庄子的作品在更多的情况下是表现出了某些消极的东西,如逃避现实,寻求解脱。人们便在庄子的哲学中找到了思想的安乐窝,这也反映出了人们对命是无可奈何的,所以人们只能够安命无为,因此就出现了“捉襟见肘”、“上漏下湿”、“涸辙之鲋”等成语。但是,庄子在安命无为的同时又向往自由自在的逍遥生活,所以他不是宿命论者,他幻想“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是庄子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即在顺应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上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庄子》内篇之首篇《逍遥游》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庄子在文中列举了鲲、鹏、蜩、学鸠等动物形象和列子等人物形象,指出这些形象都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庄子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自我,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和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庄子认为只有神人、至人、真人、圣人才能真正得道。庄子虚构了一个绝对逍遥的神人形象,形成了“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绰约多姿”这些成语。

庄子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可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他不知道人应该以何种方式生存,人难以按正常人生活,也不能按正常人去思维,失去了对事物的正常看法和正常心态,不难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同时,庄子认为人应该懂得,生出万物的“道”就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这个道理,它才是人类生活的根本原则。庄子追踪人生苦难的终极原因,发现灾难归根结底都来源于人类自身那无穷无尽的欲望,就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揭示的现实一样。因此,他希望拯救这个社会,希望在精神领域帮助人类从苦难的深渊中挣脱出来。在今天,庄子的这种思想也依然表现出可取性。庄子的人生哲学中强调最多的是“道”与“德”的问题,他深刻地体会到了做人的道理和处事原则,表达了对现实人格的扭曲而走向畸形的关注和忧虑,从而实现人性的复归。很多成语如“洋洋大观”、“无所不在”、“每况愈下”、“化腐朽为神奇”等通过对“道”的解说和赞颂表现出这些主体观点。

(二)崇尚自由的精神意义

庄子最终把“道”作为个体人生的安顿之地。当然,庄子并非将“道”视为人现实的栖居之所,而认为是人所渴求达到的心灵的自由状态和精神上的超越境界。庄子向往那种摆脱了一切社会文化规范约束的自由境界,他精心编织了理念世界中的“自由王国”,这种心态和境界并非纯属虚构,它有现实的基础,自然便成为庄子人生活动的主旋律。庄子提倡的个体绝对精神自由,其主要思想就是宁静致远,无为而治,绝对自由的遨游于天地之间,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逍遥游》中,也可以说是对当时现实社会和人们实际存在状态的一种醒悟和反思,表现出对丑恶现实和世俗价值观念的深刻批判,对人类存在的自由精神意义的全面反思,使庄子的思想获得了超越时代、超越自我的宏大思维视野,并对人类承受的酷烈命运之根源及其摆脱途径的寻求。尤其是,在《庄子》中,自由精神主要表现为精神上的自由和逍遥。庄子生活的时代,适逢社会处于大动荡、大转性的战国中期,庄子作为一个贫寒之士,他无力与现实抗争,更无力去扭转社会所造成的悲惨结局。因此,只好对社会的丑恶现象予以无情的鞭挞、辛辣的讽刺,通过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促使人们能够觉醒,从而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状。同时,庄子没有也不可能正确认识社会变革、历史发展的规律,使他不可能也没有得到一种现实的自由。所以,他寻求了另外一种自由之路,那就是精神的自由自在,去追寻自由无拘的生命本质,去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真、善、美。这样,庄子的“道”便鲜明地内化为追求个体自由的人生境界。在“曳尾途中”、“捉襟见肘”、“鹏程万里”等成语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庄子极力希望摆脱物质的束缚,渴求精神自由的心态。

总而言之,庄子寓言成语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历经几千年的广为传承和不断提炼出来的精华,是凸显庄子率性而独特的人格魅力的重要方面,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精湛的文化哲理性。就寓言转化为成语的现象而言,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庄子对统治阶级的揭露批判,在古代社会是空前绝后的,具有强烈的民主倾向和人民性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批判现实和启蒙运动的文化源头。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应该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应该尊重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遵从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要融入万物之中,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要忘了人生意义和价值所在,不要忘了人文精神的追求,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刘项梅.庄子死观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2008.

[2]韩国庆.庄子自我学说浅探[J].西北大学,2008.

[3]崔大华.庄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1992.

[4]孙晓玲.论传统道家思想对林语堂的影响[J].青岛大学,2007.

篇15:和诚信的成语故事

1.一言九鼎

【释义】

一句话就有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重诺、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作用。古代豪门贵族吃饭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故用“钟鸣鼎食”形容权贵的豪奢排场,旧时还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

【出处】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您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您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心服口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荐”出自同一个典故。平原君夸奖毛遂“一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演变到现代就成了信守诺言了!

2.抱柱之信

【释义】

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故事】

有一个男子与女友相约在桥下见面,男子等了许久不见女友。后来桥下涨水,男子抱住桥柱(桥墩)不离桥下,结果被淹死了。后人以为男子的愚昧虽可悲,而信守承诺却可颂。故事流传至今。

【出处】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3.立木为信

【故事】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出处】

出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里的商鞅变法“立木为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4.出尔反尔

【注音】

chū ěr fǎn ěr

【基本释义】

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近义词】

食言而肥 反复无常 朝三暮四 三反四覆 口中雌黄 言之无信 言而无信 自食其言 反复不定

【反义词】

一言为定 言而有信 言出必行 始终如一 言行一致 说一不二

【历史典故】

战国时,有一年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战争。邹国吃了败仗,死伤了不少将士。邹穆公很不高兴,问孟子道:“在这次战争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了三十三个,然而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去拼命的,他们眼看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可恨得很。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却又十分可恨。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粮仓还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管钱粮的官员并不把这严重的灾情报告给您。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残害百姓。”

孟子在回顾了这辛酸的往事后,接着又说:“您记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的话吗?他说,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那些长官了。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孟子最后告诉邹穆公说:“所以,大王不要去责怪他们、惩罚他们。如果实行仁政,您的百姓就会爱护他们的长官,并且愿意为他们献出生命。”

上一篇:心情复杂下一篇:过端午节怀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