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的寓言故事成语

2024-06-20

马的寓言故事成语(精选16篇)

篇1:马的寓言故事成语

古代战国时,齐国发兵攻打另一个国家。齐军胜利返回时,因为不熟悉地形,走进了一个险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谋的齐国军师说:老马无论走多远,总能顺着来路回去。果然,齐军跟在老马后面,走出了险谷。将士们乐呵呵地夸赞:“还是老马识途啊!”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篇2:马的寓言故事成语

相传汉武帝时期,在西域有一匹马叫做天马。那匹马四肢健壮,腿脚灵敏,因此没人可以抓住它。后来人们在山脚下放了一匹五彩马,不久它与天马配对生出了很多匹小马。据说这种马出的是赭石色的汗,马蹄踏在石头上就可以形成深深的坑。

不久这个消息传到汉武帝耳中,汉武帝十分高兴,便派使者通过丝绸之路送去百匹绸缎以换得一匹小马。可是西域人认为这马万万不能送,于是就将使者赶了回去。

汉武帝十分生气,于是下兵攻打西域,终于得到了一匹小马。后人也将天马称作西极天马。

篇3:成语故事:塞翁失马

【 故事 】 古时候, 北方边塞住着一个老头, 人们都管他叫塞翁。

有一天, 塞翁家的一匹马撒起野来, 跑到塞外胡地去了。 他的邻居们得知此事, 跑到他家里, 劝慰他不必过于伤心。 谁知塞翁听了众人的话, 满不在乎地说:“不就是丢了一匹马吗, 没什么大不了的! 依我看, 马儿跑走了, 说不定会给我带来好处呢! ”邻居们听得目瞪口呆, 谁都不相信会有什么奇迹发生。

过了一段日子, 塞翁家的那匹马由于过不惯胡地的生活, 自己跑了回来, 并且还带来了一匹胡人的骏马。 邻居们知道后, 又都不约而同地赶来向塞翁祝贺。 他们拍着那匹胡马, 啧口称赞。 可塞翁并不为此感到高兴, 皱着眉头叹息道:“这有什么值得庆幸的。 没花分文得了一匹胡马, 弄不好会给我家引来灾祸啊! ”邻居们听了不以为然, 心想:塞翁肯定是老糊涂了, 不然, 怎么连好事坏事都分不清了。

塞翁的儿子很喜欢骑马, 自从家里添了那匹胡马, 就整天骑出去游玩。 谁知那匹胡马未经驯化, 很不服人管教。 一天, 胡马把塞翁的儿子掀翻在地, 他被摔断了一条腿, 落得个终身伤残。

邻居们闻此不幸的消息, 纷纷赶来向塞翁表示慰问。 可塞翁一点也不难过, 反而劝慰大家:“各位不必为我的儿子忧伤, 他的腿瘸了, 虽然很不幸, 但也可能因祸得福啊! ”

果然, 一年之后, 胡人挥戈南下, 大举入侵边塞。 边塞上的所有青壮男人都应征入伍, 与胡人展开激战, 其中大部分人都死在战场上。 塞翁的儿子因伤致残, 是个瘸子, 就没有去当兵打仗, 因而和年迈的塞翁一起保全了性命。

这就是塞翁失马的故事。现在人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 常常把“塞翁失马”与“焉知非福”连在一起, 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好事, 也形容天无绝人之路!

篇4:懒马的故事

随着天空中巨大的火轮渐渐下落,马儿们终于完成任務回家了。懒马气喘吁吁地卧倒在小木屋前。“累死了。”懒马心想,“一天到晚背着这么多货物可真费力!每天一早起来就得面对主人凶恶的嘴脸,如果走得慢,屁股还得挨鞭子!要不……装病?其他同伴强壮,多背点货物不是什么问题!就这么定了!”懒马想着,嘴角浮起一丝狡黠的笑容。

第二天一早,懒马睁开蒙眬的睡眼,看到了明媚的阳光。嘿!这种天气最适合偷懒了!懒马背起货物,走起路来蹄子一颤一颤,两眼无神而空洞,马尾一会儿扬起一会儿落下。走了一段路,懒马突然又滑了一跤,弄得货物东倒西歪,主人只好一次一次地帮懒马重新整理。傍晚,懒马回到小木屋后,主人摸着懒马自言自语道:“你生病了,好好在家里养病吧!”听着主人的话,懒马心里乐开了花。

就这样,懒马过上了好吃懒做的生活。每天睡觉起来的时候已经中午了,吃一大把嫩绿的草,又开始睡觉……反反复复地循环着。懒马非常享受这样的生活。不久,主人见懒马的病一直没好转,就想着,正好现在手中缺钱,不如把它杀了,卖给大街上做马肉粉的阿叔。

当懒马来到宰割台时,它才明白什么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指导教师 赖昭民)

【评点】

本文短小精悍,主题鲜明,寓意深刻。小作者对懒马之“懒”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为后文的转折做了铺垫。最后懒马面临被宰割的命运,这一情节突出了文章的中心,点出了懒惰贻害无穷的道理。

篇5:成语马的寓言故事

马齿徒增:春秋时期,晋献公一心想吞并虢国,苦于没有路到达。大夫荀息建议用

骏马和美玉作为交换条件,换取虞国借道。晋献公忍痛割爱拿出骏马和美玉。晋国轻而易举灭了虢国,荀息于是马上建议灭掉虞国,夺回了美玉和骏马,玉还是原来的玉只是骏马多长了几颗牙齿而矣。

马马虎虎:人们都喜欢用“马虎”来形容某人办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这个

俗语的背后,原来有一个血泪斑斑的故事。 形容想马和虎一样,没有人的机制头脑。 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次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诗虽然算不上好诗,但这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篇6:马的寓言或成语故事

鞍马劳困 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

鞍马之劳 鞍马:鞍子和马,指长途跋涉或打仗。形容旅途或战斗的劳苦。

鞍前马后 马前马后。指追随左右。

宝马香车 华丽的车子,珍贵的宝马。指考究的车骑。

北叟失马 比喻祸福没有一定。

弊车羸马 破车瘦马。比喻处境贫穷。

兵荒马乱 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兵强马壮 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

伯乐相马 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不食马肝 相传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于死。比喻不应研讨的事不去研讨。

车殆马烦 殆:通“怠”,疲乏;烦:烦躁。形容旅途劳顿。

车马盈门 车子充满门庭,比喻宾客很多。

车水马龙 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车在马前 大马拖车在前,马驹系在车后,这样,可使小马慢慢地学拉车。比喻学习任何事物,只要有人指导,就容易学会。

打马虎眼 故意装糊涂蒙骗人。

单枪匹马 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比喻行动没人帮助。

东风吹马耳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短衣匹马 短衣:短装。古代为平民、士兵等服装。穿着短衣,骑一匹骏马。形容士兵英姿矫健的样子。

放牛归马 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非驴非马 不是驴也不是马。比喻不伦不类,什么也不象。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风马牛不相及 风:走失;及:到。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风樯阵马 樯:船上用的桅杆。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

高车驷马 四匹马驾驶的、车盖很高的车。旧时形容高官显贵的阔绰。

弓调马服 比喻办任何事情,应先做好准备工作。

归马放牛 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裹尸马革 革:皮革。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将士战死沙场的英勇无畏的气慨。

害群之马 危害马群的劣马。比喻危害集体的人。

寒蝉仗马 仗马:皇宫仪仗中的立马。象皇宫门外的立仗马和寒天的知了一样。比喻一句话也不敢说。

汗马功劳 汗马:将士骑的马奔驰出汗,比喻征战劳苦。指在战场上建立战功。现指辛勤工作做出的贡献。

横戈跃马 横持戈矛,策马腾跃。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作战的英勇姿态。

呼牛呼马 呼:称呼。称我牛也好,称我马也好。比喻别人骂也好,称赞也好,决不计较。

篇7:马的成语故事

摘抄:春秋战国时期,齐恒公率军出征,却在途中因大雾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靠一匹老马才能平安回国。从此,齐国上下对这匹识途老马倍加宠爱,渐渐地,老马迷失了自我。它常这样想,原来我有如此异能,我可是匹宝马啊!老马陷入了自我陶醉中。

塞翁失马

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过了没几天,丢马不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到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老马迷途

春秋战国时期,齐恒公率军出征,却在途中因大雾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靠一匹老马才能平安回国。从此,齐国上下对这匹识途老马倍加宠爱,渐渐地,老马迷失了自我。它常这样想,原来我有如此异能,我可是匹宝马啊!老马陷入了自我陶醉中。

过了一个月,齐恒公再次出征,为了防止迷路,齐恒公又带上了这匹老马。老马得意极了,把头抬得高高的,连正眼也不瞧那些战马一眼。不出齐恒公所料,途中又遇大雾,只好就地扎营。因大雾久久不散,粮食也吃完了,齐恒公只好率人回城取粮,又把老马牵了出来,让它带路。老马心想:我有异能,肯定能带大王回去。于是,老马随便选择了一条路,扬蹄前行,不料走了几个时辰,却发现是条死路。齐恒公怒极之下,一刀杀了老马。原来老马太骄傲,没有在沿途做下标记,因此迷了路。

篇8:启发创业者的六个成语故事

一只蛙住在一口井里,对东海来的海龟夸口说自己住的井如何大如何好,海龟要青蛙到东海去看看,东海才非常大呢!可是青蛙从没见过海,根本想象不出海有多大。

很多创业者由于思想和经验的束缚,通常是不愿意涉足一些不熟悉的行业,即便是对于自己熟悉的行业也不愿意进行创新和改进,满足于“坐井观天”的状态。很多人不以无知为耻,反以无知为荣,这种心态对创业者来说很危险,思想狭隘、眼光短浅必然导致固步自封,在竞争中被淘汰。

守株待兔,忌不思进取

宋国有个农夫看见有一只野兔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他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农夫高兴极了,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以后,他每天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农夫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 但他的田地却荒芜了。

很多人一开始创业都抱有很多空想的成分,希望天上掉馅饼,想着好运会降临。但是天道酬勤,这种妄想不劳而获、死守狭隘的经验,等来的只会是失望。切记,要实实在在地去一步步来实施自己的创业思想,脚踏实地地打好基础。盲目地等待时机就会像这个宋国的农夫一样,反而前功尽弃,事业荒废。

叶公好龙,忌浮于表面

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用钩子画龙,用凿子刻龙,住处雕刻的图案也都是龙。天上的真龙听说了,就从天上下来看望叶公。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公一见,转身就跑,吓得魂不附体,脸色都变了。

现在很多创业者一再宣称对自己的项目如何热衷和自信,但是往往只是为了纯粹的赚钱目的,而不是把这个项目当做自己的真正爱好和终身事业来做。对外假装自己很爱好某样事物,其实私底下根本就不喜欢,只唱高调、不务实际、浮于表面,像叶公一样,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是似龙非龙的东西。那么,这样的创业不会很长久。

讳疾忌医,忌躲避现实

扁鹊去见蔡桓公,说蔡桓公有病在皮肤表层,赶快治。蔡桓公说自己没有病。过了十天,扁鹊说蔡桓公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公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说大王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公连连摇头不治。又过了十天,扁鹊看了一眼蔡桓公,掉头就走了。没过几天,蔡桓公就病死了。

创业的过程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需要积极寻找对症下药的办法,也就要多听取别人的苦口良言。就像生了病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错误和困难,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躲避现实,那么困难会越来越沉重,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以至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揠苗助长,忌急于求成

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他老是觉得稻苗长得非常慢。想了又想,他终了想到一个方法,就是将稻苗拨高几分。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他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创业是一个经验和资本都需要累计的过程,要遵循事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如果光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情,其结果必然碰壁,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创业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累积过程,要学会先播种,细心培育和付出努力,然后耐心等候收获的那天。

朝秦暮楚,忌犹豫不决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今天投奔秦国,明天支持楚国,反复无常,遭人唾弃。

其实,很多创业者也面临一个选择的难题。项目难选,合作伙伴难选,创业与打工也难选。面对正在做的项目经常改变主意,动摇信心。实际上这是缺乏魄力和主见的性格问题,不敢冒险,经常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以至于错失良机。引用西方人的一句创业金句:不冒险的人永无前途。反对冒进,但是更要反对优柔寡断。说话、办事经常变卦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不负责任。

篇9:西藏文史故事 家马的起源

神话说,“在昨天的昨天,在九个九十天的昨天”,总之十分遥远的年代,马的父亲名叫喀尔达义雅尔瓦,母亲名叫桑达义巧玛,它俩在一个名叫达萨隆章的甲莫绒地方生下后代。马是神马,曾经住在天庭,但自从吉祥时代结束,灾难时代来临,天庭荒芜了。神马从九重天上降落凡尘,为口寻找食物,为喉寻找水源。后来神马之子遇到一个名叫吉恰曲的同类异性,生下了三个儿子:大哥义吉当强,二哥江绒俄扎,三弟库绒曼达。三兄弟分赴各地寻找水草丰美之地,从此命运各异。

马大:哥义吉当强来到藏北的羌塘,而见此地的主人野牦牛噶瓦,提出分享这片草原的请求。野牦牛噶瓦不同意,动用了蛮力,拿犄角把马大哥挑死了。死者凄惨:肉被鹫鸟啄了,血被大地喝了,熊啃了骨头,风吹散了毛发。

两兄弟在远方呼唤,听不到回应,一路找到羌塘,只见到一堆骨骸。小弟曼达血气方刚,誓言报仇;二哥俄扎态度务实,认为长兄的本领是最大的,尚且抵敌不过,还是远避为上。

但是马小弟曼达决心已定,打算借助人的力量复仇。二哥听罢警告说,与人亲近,只能得到被役使的命运,口中套嚼子,背上驮鞍子,身心受摧残。小弟反驳道,你可以追求自由,但也缺乏安全,野兽的四蹄会追逐你,射手的箭矢会瞄准你。

正所谓人各有志,马兄弟也是这样。曼达来到机王国,面见名叫莫布丹先的人,表达了合作意愿:“活着我驮你远行百年,死后与你互换我做主人。”人和马就这样达成约定,立下了钳予般的重誓,摁下指印表示信守。

——另一译本则说,小马曼达承诺:从此以后我驮你百年,当你作为七十万颗星辰之主死去时,你仍将是我的主人。

库绒曼达充当坐骑的感觉好极了,骄傲地体会着如同猛虎凶豹般的威风,风驰电掣般来到羌塘。骑手莫布丹先一挥绳索,套住了野牦牛噶瓦;任由野牛撒腿飞奔,瞅准机会往回一拉,利器随之刺穿牛身——噶瓦毙命,大仇得报,牦牛的尾巴做了曼达鬃毛上的装饰。

从此以后,小弟曼达的后代跟随人类有了家,二哥俄扎的后代呢,继续在旷野游荡。

这则动物神话来自敦煌所藏的藏文古卷,公元8世纪前后记录在早期苯教的仪轨书中。至于这对主仆的结局,是这样的——

谁带来了有关死亡的噩耗?是雄鹰头冠上的羽毛。

当那位助友灭敌的勇敢骑手莫布丹先死去,“就像漂亮的绿松石被粉碎”——神话这样说道,乘骑库绒曼达兑现诺言,充当了主人的殉葬“宠马”。为使“死者在死后还将活着”,苯教法师介入,进行适时适度的干预,超度亡灵的仪式由此进行。与“宠马”同为死者仆人,另一种必备的陪葬之物是绵羊,它是前往死后世界的导引者。苯教师对它念念有词:“仪轨绵羊啊,你是无父者之父,无母者之母……愿人由你而重生……愿人由你而赎命。”

就这样,绵羊在前开道,以其头角挑开岩石;小马库绒曼达驮着主人走向亡者之乡,铁蹄踏上无路之路。它需要在翻越山口的时候显示勇气,在面向渡口的时候显示慷慨。经过大约九座山口和九条河流,穿过天与地的交界处,异度空间在望:那里有冬夏长青的草木,有比美酒还要甘醇的泉水,主仆将在此地获得永生——虽然在现实世界中,冥界以坟墓的形式出现。

这个故事来自密藏于敦煌千佛洞的吐蕃时代藏文古卷,发现于20世纪初期。后经学者翻译,和其他故事一起,辑成《东北藏古代民间文学》。其中包含了苯教的仪轨,或者不如说,存世不多的藏地上古神话和观念世界,每每见于前佛教时代的苯教仪轨书中,甚至就是苯教师作法时的祷词诵词内容吧。

由于这个故事出现在藏文创制不久的古卷中,一般被解读为家马的起源和殉葬的起源。神话以苯教文献为载体,不过显然写在原始苯教时代的尾声,因为故事中重复说道:这一切均不属于新教,而是属于从前的古老习俗。故事中反复咏叹的还有:荒漠辽阔,道路漫长;自上而降的雨,自下而起的风,生者和死者之路不相一致,活人和死人特征有所不同;从前行善的人,现在还在行善,过去有益的东西,现在仍然有用。

神犬与人类相伴

可惜讲述了家马和野马如何分道扬镳的古藏文残卷中,不见野狗是怎样成为忠犬的记录,我们只找到了晚些时候的传说。以下的故事是我曾经的同事、民俗学家次仁玉珍讲述的,她是从做过猎手的父亲那儿听来的,父亲又是从更老一辈那儿听来的,就这样口口相传。

故事说,当一位猎人瞄准了一头公鹿,正待拉弓射箭,弓弦却断了。一只花狗现身,为他叼来急需的皮弓弦。原来这只花母狗是只神犬,从天界下凡就为帮助人类,所以能够听懂人语,理解人心。这一天故事的结局,是猎人重新拉满了弓,射向那只命中注定在“等待箭”的公鹿。

从此以后,花母狗成为猎人的好帮手,不需要主人跋山涉水四处寻猎了,各种猎物自会被驱赶到射程内,猎人足不出户,只管搭弓射箭就成。这样一来,猎人不必再为生计发愁,不仅有吃不完的山珍,还用猎物的皮啊肉的换回奢侈品享用。猎人给心爱的狗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弓弦花”。“弓弦花”同山中的虎豹熊狸交合,生下一群又一群样貌各异的家狗,四散而去帮助更多的人。

——相传狗祖母“弓弦花”与各种兽类交配的后代,品种不同:第一种是有熊的血缘的牧羊犬,声名显赫的藏獒;第二种是猎犬,属于虎、豹、狼的骨系传承;第三种是宠物狗,小巧玲珑的袖狗哈巴狗,是狐狸的后裔;第四种是野狗,混杂的品种,退却了神性光芒的不良遗传——

不过神犬“弓弦花”的结局是个悲剧。讲故事的次仁玉珍用了一个藏谚:“人和山羊一样,经不起饱食的考验;吃饱了肚子没事干,就会添乱。”渐渐地,“弓弦花”的主人变得贪婪,有一天忽发奇想。说:今天你必须赶来一种我只闻其名、未见其状的奇兽来。

“弓弦花”昕罢,怔了半晌,然后神色黯然、一步三回头地上路了。

当太阻就快下山时,山顶传来急切的犬吠声。寻声而去,只见爱犬正守住一个山洞狂吠。猎人心中太奇,定睛看去,洞中怪兽竟是一个巨大的、暗褐色的、通体嵌满眼睛的软体球状物——那些眼睛睁开来,凶光毕露;关闭时,皱巴巴一团皮囊。猎人大惊失色,慌忙射出一箭,那怪物应声喷出一团黑气,可怜“弓弦花”闻气即死。猎人咽气稍晚一些,稍晚一些是为了想得明白:这怪物正是传说中的罗瞧星宿,专食太阳月亮的凶煞,的确是仅闻其名、未见其状啊,爱犬忠实地完成了任务,不过代价太大啦!

垂死的猎人追悔莫及。这时候,一轮圆月升起,照耀群山一片银白。

换—个角度看来,神犬虽死犹生。人们说,“弓弦花”遇难那一天是藏历三月十五,于是后来每到这一天,人们要往山上抛洒牛奶青稞以示悼念。

神犬的后代陪伴着先民从远古走来,从游猎时代到游牧和定居,一直走到现在。在从古而今的藏族生活中,牧狗猎狗宠物狗一直就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存在。上述这个犬类起源神话也暗合了动物行为学家的考证:大约在几十万年前,也许更早,原生胡狼的一种就被驯化为狗,或者说,那种胡狼在天性中就注定了为人而生。

篇10:马的成语故事

古时候,在我国北方的边城住着一位老人,大家都喜欢叫他“塞翁”。

塞翁饲养了一匹壮马。一天,马走失了,邻居们都来宽慰他。他笑着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几个月后,走失的马回来了,身后还跟着一匹好马!邻居们都来祝贺。塞翁说:“怎么知道不能成为祸呢?”果然,他的儿子骑马时跌断了一条腿。邻居们又来劝慰他。塞翁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一年后,打仗了。村里的青年人都被强征入伍,十个有九个死在战场上。只有他跛脚的儿子留在了家里,保住了一条命。

塞翁失马,比喻坏事有时反而可以变成好事。

篇11:马的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

2、马如游龙:形容人马熙熙攘攘的景象。

3、马中关五:犹言鲁鱼亥豕。指书籍在传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

4、马迟枚疾:用于称赞各有长处。

5、马迹蛛丝:马蹄的痕迹,蜘蛛的细丝。比喻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6、马上看花:指粗略行事,走马看花。

7、马放南山: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现形容思想麻痹。

8、马上功成:指凭武功建国。

9、马革盛尸: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10、马到功成:形容事情顺利,一开始就取得胜利。

11、马不解鞍:比喻一刻也不停留,毫不间歇。

12、马足车尘:比喻四处奔波,生活动荡不定。

13、马壮人强:犹言人强马壮。形容军队的战斗力很强或军容很盛。

14、马瘦毛长:比喻人境遇穷困,就会显得精神不振的样子。

15、马空冀北:伯乐将冀北之良马搜选一空。比喻执政者善选贤才,无所遗漏。

16、马齿徒长:谦称自己虚度年华,没有成就。

17、马不停蹄:比喻不停顿地向前走。

18、马鹿异形:用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比喻颠倒是非。

19、马齿徒增:马的牙齿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龄有多大。比喻自己年岁白白地增加了,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么成就。

20、马毛猬磔:形容狂风大作,气候恶劣。

21、马浡牛溲:借指不值钱的东西。

22、马马虎虎:指还过得去。亦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

23、马足龙沙:指驰骋边疆,扬威域外。龙沙,塞北沙漠地方。

篇12:马的寓言故事成语:犬马之劳

【近义词】犬马之报、死心塌地

【反义词】强人所难

【主人公】田子方

【成语故事】

篇13:唐三彩马的人文背景及马的简介

作为中国艺术瑰宝,唐三彩可以说是唐朝陶瓷文化的代表,能够折射出唐文化的光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精美绚丽的陶器作为陪葬品风靡一时。因为这些陶瓷以黄绿白三种釉彩为基本釉色,加上创始于唐朝,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三彩陶马是唐代雕塑艺术品中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在这些艺术品中,做得最成功的,是各种马的形象。传世唐三彩马为数不少,这些唐三彩马造型优美,体型丰硕,比例协调,充分反映出马的动态美感与陶工高度的艺术水平的完美融合。

一、唐三彩产生的人文背景

唐三彩在唐代产生绝非偶然,它和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对外文化交流,与陶瓷手工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马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宫廷生活的祝寿、庆典、游猎,沙场征战,商业运输和日常生产生活都离不开马。加之马的形体结构本身就很美,因而成为陶器制作的首选题材。可以说,三彩陶马是唐朝雕塑艺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产物。

大唐盛世国运昌盛,文化教育艺术发达,孕育出生机勃勃的雕塑艺术。唐朝以后没有一个时代的马的形象有唐马这样多姿多彩。如唐三彩陶马的头、颈、胸、背脊、肚腹、臀部、腿蹄的结构, (如图1、2) 用富有弹性的线条,既流畅又有力地组成马的形体,形神具佳,栩栩如生。三彩马就是光辉灿烂的大唐文化的一个体现。

(一)唐朝的经济文化的影响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空前发达的一个伟大的时代。唐代善于总结与继承,能够兼收并蓄。国家的强大、制度的完善、思想的开放、民族的融合,使各个行业兴旺发达。唐朝实行开放的政策,加强对外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形成了唐文化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

(二)三彩马和厚葬之风

唐三彩的出现还与统治阶级豪华奢侈的生活方式以及唐代盛行的厚葬之风有关。唐代经济的发展和厚葬之风的盛行为唐三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厚葬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死者寄托哀思的主要方式。上至皇亲国戚,下至达官贵人都幻想着死后继续享受生前的奢侈生活,于是把生前所有的一切都做成三彩器带入墓中用来陪葬,以供死后享用。由于社会需求激增,三彩器生产出现过度发展之势,唐王朝不得不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和限制,并颁布规定对随葬三彩器实行限制,如规定各级官员的随葬品数量为:“三品以上九十事(件、套);五品以上六十事;九品以上四十事”,且规定各种器物的高度应在一尺之内。但根据考古发掘,当时的随葬冥器数量和高度大都超过了规定,有的三彩马已高达1米以上。从唐太宗时起,以出骏马闻名的西域地区就不断向宫廷献良马,例如骨利干遣使献良种马百匹,唐太宗亲自命名并制定一套评马的标准,甚至他的陵墓前就雕有骏马形象。唐朝工匠制作马时总是将其放在最高等级上来塑造,把马的形象和精神升华为大唐盛世的体现。

(三)唐朝养马对三彩马的影响

1. 唐朝大量养马

我国有着悠久的养马传统,唐朝则是马牧业发展的顶峰。尤其是在唐朝前期,由于国家安定,经济发展,无论是国家监牧养马,或是民间私人养马,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的繁荣景象。唐代人对马非常重视和喜爱,因此养马业在唐代十分发达。据《新唐书.兵志》记载,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到高宗年间,在太仆张万岁主持马政管理下,唐朝政府直接控制马匹的数量由唐初的5000匹增至706000匹。开元十三年马匹的总数也有43万匹,外来的良种马源源不断地进入长安,为唐代雕塑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唐代著名的画家还以皇室马厩的骏马为原型进行创作。

2. 唐朝马牧业

唐朝的马牧业,是唐朝整个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唐朝强大的国防军事力量的重要保障。马牧业的发达对唐朝经济、军事、交通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唐朝前期马牧业兴旺发达,首先是与马匹在当时国防上的重要地位分不开的。唐朝立国之初,承隋末征战乱离之后,马政残败不堪,只有牝牡三千余匹,颇有西汉初年“天子不能具醇驷,将相或乘牛车”的景象。然而当时征战频仍,军队和馆驿交通都急需大量的马匹来充当战骑和运载工具,因而马牧业的发展成为唐朝的当务之急。

(四)唐朝的诗画和唐三彩

唐代人爱马常见于唐代的绘画与诗文中,如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写道:“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于是,马成为动物形象中被塑造的最成功的作品,可以说达到了精美绝伦的程度。唐马以比例均匀、神态生动著称于中国雕塑史,马的塑造在唐朝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峰。今天我们看到的唐三彩马,大多肌骨匀停、线条流畅、神完气足、神骏矫健。三彩马的造型多样,有的腾空奔驰,有的缓步徐行,有的昂首嘶鸣,有的低首反顾,有的追逐戏耍,有的悠然静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每一件陶马都给人以不同的美感。

(五)唐代骑马之风和唐三彩

在唐代,上层社会骑马成风,这在唐三彩中得到非常明显的反映。唐代男女皆有尚武精神,酷爱养马、骑马。马匹除作为交通工具和战马之外,平常更是时髦运动工具。唐三彩的骑马俑,有相当一部分是女俑。由此可见唐代骑马之风的盛行。唐人好马,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马就成为各种艺术表现的对象。在绘画方面,当时画马以韩最为著名,其画马的风格是“画肉不画骨”,即“肥壮丰满”,反映了当时的审美风貌。

二、三彩马的特点

(一)唐代三彩马的造型

三彩马形体硕大、构造复杂,无法使用普通手工拉坯法来完成,所以多用模制法成型。虽然是合模制作,但所有三彩马都各具特点,几乎找不出完全一样的三彩马来。从现存三彩马可以看出,唐代三彩匠师们不仅对马的外貌特点十分熟悉,而且对马的神态、秉性也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塑造起来得心应手。他们不仅使三彩马在外形上十分逼真,而且充分发挥了艺术想像力,恰当地运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使马的内在精神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唐三彩马的造型看,大致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五类:奔马俑、提腿马俑 (如图3) 、马上人俑 (如图4) 、马拉车俑、立马俑。

如果把唐三彩马和以前的马比较的话,就会发现,唐代以前中原的马多是头大体矮脖子粗的短种马。唐三彩各种形态的马都气宇轩昂,有个性,有情调,有姿态,以内在劲而发外在的形,线条流畅,骨肉停匀,神完气足,加上斑斓绚丽的彩釉,使马的雕塑不同凡响。唐代的马,大多体型高大,矫健有力,是品种优良的好马。这是因为唐政府在立国之初,就为了获得西北地区品种优良的骏马而不懈地努力。唐大历八年,一名回鹘使者一次性赶来了1万匹草原骏马请求与唐朝互市,当时唐太宗在国家财政拮据的情况下,仍然从中挑选了6000匹骏马。由于外来名马的大量流入,唐朝马的品种得到了很大的改良,正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所说“天马来出月氏窟, 背为虎纹龙翼骨”,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墓前石刻中,就有这种体型粗狂背生双翼的“天马”形象。

三彩马,大都以静表现动。虽然站立,却有奔跑之势;虽然不鸣,却让人似乎听到啸啸之声,这些造型体现了工匠的智慧和高超的技巧。唐代还有很多人与马相结合的雕塑作品。各种人物造型, 如狩猎俑、骑马俑、马夫俑等等, 他们的姿态神色与马相互辉映, 表现出了人与马的亲密关系。三彩马, 是唐王朝经济文化繁荣的表征, 是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二)唐代三彩马的装饰

唐代讲究马匹之装饰,御马与战马的装扮有很大区别。如御马的鬃毛修剪成[一花]、[三花]、[五花]等,马背的鞍鞯饰物更是五花八门,马尾下垂或打结,皆生动华丽且充满活力。

唐代三彩马的装饰非常丰富,装饰手法变化多端,使人有常见常新的感觉。其装饰手法主要有:彩带装饰法、点彩装饰法、贴花装饰法、绞胎装饰法、拉毛装饰法。

唐三彩马作为陶器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不仅对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唐朝繁荣强盛的象征之一也被载入史册,留名后世。

摘要:唐三彩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 有着厚重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三彩马在唐代的陶瓷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与人们当时的生活、娱乐、作战都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倪洪林.唐三彩鉴赏及收藏.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5.10

[2]徐巍.从唐三彩陶特点试探唐文化[J].陶瓷研究, 2003 (2)

篇14:读故事学成语

按àn图tú索suǒ骥jì

我wǒ国ɡuó古ɡǔ代dài有yǒu个ɡè著zhù名mínɡ的de相xiànɡ马mǎ专zhuān家jiā叫jiào伯bó乐lè,是shì春chūn秋qiū时shí秦qín国ɡuó人rén,他tā有yǒu一yì本běn相xiànɡ马mǎ的de书shū叫jiào《马mǎ经jīnɡ》,上shànɡ面miàn详xiánɡ细xì描miáo述shù了le良liánɡ马mǎ的de长zhǎnɡ相xiànɡ。但dàn是shì据jù说shuō他tā的de儿ér子zi并bìnɡ不bù聪cōnɡ明mínɡ,不bù懂dǒnɡ相xiànɡ马mǎ,只zhǐ知zhī道dào死sǐ读dú书shū。

有yǒu一yì天tiān,伯bó乐lè的de儿ér子zi根ɡēn据jù书shū中zhōnɡ描miáo述shù良liánɡ马mǎ的de样yànɡ子zi到dào处chù去qù寻xún找zhǎo良liánɡ马mǎ,结jié果ɡuǒ却què在zài路lù边biān找zhǎo到dào了le一yì只zhī蛤há蟆mɑ,闹nào了le个ɡè大dà笑xiào话huɑ。

后hòu来lái,人rén们men就jiù用yònɡ这zhè个ɡe成chénɡ语yǔ来lái比bǐ喻yù办bàn事shì情qinɡ不bù懂dǒnɡ变biàn通tōnɡ,死sǐ守shǒu成chénɡ规ɡuī。现xiàn在zài它tā多duō被bèi用yònɡ作zuò另lìnɡ一yí个ɡè意yì思si,即jí:根ɡēn据jù线xiàn索suǒ去qù寻xún找zhǎo事shì物wù。

【小故事二】

百bǎi发fā百bǎi中zhònɡ

春chūn秋qiū时shí期qī,楚chǔ国ɡuó有yǒu位wèi将jiānɡ军jūn叫jiào养yǎnɡ由yóu基jī,是shì位wèi神shén射shè手shǒu。有yǒu一yí次cì,他tā与yǔ一yí个ɡè叫jiào潘pān党dǎnɡ的de人rén比bǐ赛sài射shè箭jiàn,潘pān党dǎnɡ每měi箭jiàn都dōu能nénɡ射shè中zhònɡ靶bǎ心xīn。养yǎnɡ由yóu基jī说shuō:“这zhè不bú算suàn什shén么me,要yào是shi能nénɡ在zài一yì百bǎi步bù之zhī外wài射shè中zhònɡ杨yánɡ柳liǔ叶yè子zi,那nà才cái算suàn本běn事shi。”潘pān党dǎnɡ不bù服fú气qì,就jiù选xuǎn定dìnɡ了le杨yánɡ柳liǔ树shù上shɑnɡ的de三sān片piàn叶yè子zi,并bìnɡ标biāo上shànɡ序xù号hào,叫jiào养yǎnɡ由yóu基jī退tuì到dào百bǎi步bù之zhī外wài按àn顺shùn序xù去qù射shè。

养yǎnɡ由yóu基jī连lián射shè三sān箭jiàn,果ɡuǒ然rán箭jiàn箭jiàn射shè中zhònɡ,不bù仅jǐn顺shùn序xù全quán对duì,而ér且qiě箭jiàn头tóu全quán部bù正zhènɡ中zhònɡ叶yè心xīn。

这zhè个ɡe成chénɡ语yǔ常chánɡ用yònɡ来lái形xínɡ容rónɡ射shè箭jiàn、射shè击jī或huò投tóu弹dàn等děnɡ非fēi常chánɡ准zhǔn确què,还hái可kě用yònɡ来lái比bǐ喻yù办bàn事shì有yǒu充chōnɡ分fèn的de把bǎ握wò。

嘟嘟学成语

心满意足

嘟dū嘟du:别bié哭kū了le,你nǐ要yào什shén么me,我wǒ都dōu给ɡěi你nǐ!

小xiǎo妹mèi:哇wā……

嘟dū嘟du:上shànɡ次cì你nǐ说shuō想xiǎnɡ要yào玩wán坦tǎn克kè模mó型xínɡ,现xiàn在zài给ɡěi你nǐ玩wán。

小xiǎo妹mèi:哇wā……

嘟dū嘟du:你nǐ要yào吃chī雪xuě糕ɡāo吗mɑ?我wǒ给ɡěi你nǐ买mǎi。

小xiǎo妹mèi:哇wā……

嘟dū嘟du:你nǐ怎zěn么me还hái是shi一yì直zhí哭kū个ɡè不bù停tínɡ!你nǐ到dào底dǐ要yào怎zěn么me样yànɡ,才cái能nénɡ心xīn满mǎn意yì足zú啊ɑ?

正解:形xínɡ容rónɡ内nèi心xīn非fēi常chánɡ满mǎn足zú。

篇15:秦琼卖马的成语故事

【汉语注音】:qín qióng mài mǎ

【成语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八回:“叔宝心酸,也不去理他领鬃,用手掌在他项上,拍了这两掌道:‘马耶,马耶!你就是我的童仆一般。在山东六府驰名,也仗你一背之力。今日我月建不利,把你卖在这庄上,你回头有恋恋不舍之意,我却忍心卖你,我反不如你也!’”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中性成语;指不得已而为之。

【秦琼卖马的意思】:秦琼:人名,唐初大将,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秦琼遇到困难无奈只好卖掉自己的坐骑。比喻英雄末路。

【秦琼卖马的近义词】:虎落平阳、孤雁失群、蛟龙失水、宁戚饭牛;

篇16:马的中华历史成语故事经典

1、指鹿为马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故事】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2、按图索骥

【出处】唐·张|《朝野佥载》卷六

伯乐令其子执《马经》画样以求马,经年无有似者。归以告父,乃更令求之,出见大虾蟆,谓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而不能具。”伯乐曰:“何也?”对曰:“其隆颅跌目脊郁缩,但蹄不如累趋尔。”伯乐曰:“此马好跳踯,不堪也!”子笑乃止。

【故事】

秦国有个人叫孙阳,他一眼就能认出好马和坏马,人们把他叫“伯乐”。伯乐把自己认马的本领都写到叫《相马经》的书里,画上了各种马的图。伯乐的儿子很笨,却希望自己也能像父亲那么厉害。伯乐的儿子把《相马经》背得很熟,以为自己也有了认马的本领。一天,伯乐的儿子在路边看见了一只癞蛤蟆。他想起书上说额头隆起、眼睛明亮、有四个大蹄子的就是好马,心中思量:“这家伙的额头隆起来,眼睛又大又亮,不正是一匹千里马么?”他非常高兴,把癞蛤蟆抓回了家,对伯乐说:“快看,我找到了一匹好马!”伯乐哭笑不得,只好说:“你抓的马太爱跳了,不好骑啊!”

3、牝牡骊黄

【出处】《列子·说符》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弥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g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故事】

4、的卢救主

【出处】《世语》

刘备屯兵樊城,时荆州刺史刘表礼焉,然不甚信用。表尝延备赴宴,其下蔡瑁等欲因取备。备觉之,佯如厕,潜遁去。其所乘马名“的卢”。备骑“的卢”走堕城西檀溪水,溺不能出。备亟曰:“的卢,的卢!今日危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以过水。

【故事】

刘备在樊城驻扎兵马,这时荆州刺史刘表对他很有礼貌,然而刘备不怎么相信。刘表曾经邀请刘备去赴宴,他手下蔡瑁等人想要就此杀掉刘备。刘备觉察到了,假装上厕所,悄悄逃走了。他所骑乘的马名字叫做“的卢”。刘备骑着“的卢”逃跑时掉进了城西的檀溪河里,出不来了。刘备着急地说:“的卢啊,的卢啊!今天危险了!你要努力啊!”“的卢”就一下跃起三丈,于是得以渡过檀溪河水。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纪大了,您的子侄中间有没有可以派去寻找好马的呢?”

伯乐回答说:“一般的良马是可以从外形容貌筋骨上观察出来的。天下难得的好马,是恍恍惚惚,好像有又好像没有的。这样的马跑起来像飞一样地快,而且尘土不扬,不留足迹。我的子侄们都是些才智低下的人,可以告诉他们识别一般的良马的方法,不能告诉他们识别天下难得的好马的方法。有个曾经和我一起担柴挑菜的叫九方皋的人,他观察识别天下难得的好马的本领绝不在我以下,请您接见他。”

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去寻找好马。过了三个月,九方皋回来报告说:“我已经在沙丘找到好马了。”秦穆公问道:“是匹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说:“是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去把那匹马牵来,一看,却是匹纯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找来对他说:“坏了!您所推荐的.那个找好马的人,毛色公母都不知道,他怎么能懂得什么是好马,什么不是好马呢?”

伯乐长叹了一声,说道:“九方皋相马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吗?这正是他胜过我千万倍乃至无数倍的地方!九方皋他所观察地是马的天赋的内在素质,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明悉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九方皋只看见所需要看见的,看不见他所不需要看见的;只观察他所需要观察的,而遗漏了他所不需要观察的。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包含着比相马本身价值更高的道理哩!”

上一篇: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下一篇:高级政工师业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