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寓言讲故事

2024-05-13

成语寓言讲故事(通用15篇)

篇1:成语寓言讲故事

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贾后手里,贾后生性凶狠狡诈,赵王司马伦以此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后,自封为相国。

司马伦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大封文武百官。等到一切就绪后,又废掉晋惠帝,自称皇帝。当时规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晋爵,所以一时貂尾都不够用,所以只好用狗尾来代替,人们就据此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讽刺朝廷。

篇2:成语寓言讲故事

一次赵简子带尹绰、赦厥及其他随从外出打猎,一只灰色的大野兔窜出来,赵简子命随从全部出动,策马追捕野兔子,谁抓到野兔谁受上奖。众随从奋力追捕野兔,结果踩坏了一大片庄稼。野兔子抓到了,赵简子十分高兴,对抓到野兔的随从大加奖励。尹绰表示反对,批评赵简子的做法不妥。赵简子不高兴地说:“这个随从听从命令,动作敏捷,能按我的旨意办事,我为什么不能奖励他呢?”尹绰说:“他只知道讨好您而不顾老百姓种的庄稼,这种人不值得奖励。当然,错误的根源应该是在您的身上,您不提出那样的要求,他也不会那样去做。”赵简子心里闷闷不乐。

又一次,赵简子因头天晚上饮酒过多,醉卧不起,直到第二天已近晌午,仍在醉梦中。这时,楚国一位贤人应赵简子3月前的邀请前来求见,赦厥接待了那位贤人。为了不打扰赵简子睡觉,赦厥婉言推辞了那位楚国人的求见,结果使那位贤人扫兴而去。赵简子直睡到黄昏才醒来,赦厥除了关心赵简子是否睡得香甜外,对来人求见的事只是轻描淡写地敷衍了几句。

赵简子常对手下人说:“赦厥真是我的好助手,他真心爱护我,从不肯在别人面前批评我的过错,深怕伤害了我。可是尹绰就不是这样,他对我的一点缺点都毫不放过,哪怕是当着许多人的面也对我吹毛求疵,一点也不顾及我的面子。”

尹绰听到这些话后,依然不放过赵简子。他又跑去找赵简子,他对赵简子说:“您的话错了!作为臣下,就应帮助完善您的谋略和您的为人。赦厥从不批评您,他从不留心您的过错,更不会教您改错。我呢,总是注意您的处世为人及一举一动,凡有不检点或不妥之处,我都要给您指出来,好让您及时纠正,这样我才算尽到了臣子的职责。如果我连您的丑恶的一面也加以爱护,那对您有什么益处呢?丑恶有什么可爱的呢?如果您的丑恶越来越多,那又如何能保持您美好的形象和尊严呢?”

赵简子听了,似有所悟。

可见,真正的爱护并不是一味讨好,而是在发现对方的缺点错误后,能真心指出并帮助其改正,使之不断完美起来。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2.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

3.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刻舟求剑

4.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

5.寓言故事的成语的意思

6.出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7.出自寓言故事成语大全

8.出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

9.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篇3:管理寓言故事

老鹰从很高的岩石上向下俯冲, 用它的利爪抓在小绵羊身上, 穴鸟看到了, 心想自己一定比老鹰强, 就模仿老鹰的动作, 飞到绵羊身上, 没想到脚爪却被绵羊弯曲的毛给缠绕住, 拔不出来。

牧羊人发现了, 就跑过去把穴鸟的脚爪尖剪掉, 把穴鸟带回去给孩子们玩。孩子们很想知道这是什么鸟, 牧羊人说:据我所知, 这是穴鸟, 但是它却自以为是老鹰。

点评:

人各有所长, 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去发展。看到他人名利双收, 便想依样画葫芦, 是得不偿失的。看他人经营赚钱, 忘却自己在个性、专业上不适合, 便思自立门户, 失败往往接踵而来。

能力与待遇

主人将货物分成两份, 平均分给驴和骡背, 驴看到自己背的东西和骡子一样多, 很气愤地说:人们给骡子吃的食物比我多一倍, 却让我和它驮负一样重的货物。

走了一段路后, 主人看到驴支持不了, 就把它身上的货物移一部分到骡背上。再走了一段路以后, 驴更没精神了, 又把货物移过去一部分, 最后, 驴身上空无一物。

这时, 骡子瞪着驴说, 你现在还会认为我多吃一倍食物不应该吗?

点评:

判断一个人的能力, 一定要长期观察, 不可盲目下评论。一个组织的工作, 可分成例行工作、解决问题的工作。通常是愈富有解决问题性质的工作, 工资愈高, 但所承受的压力也愈大。那些专做例行工作的人, 却埋怨工资比不上其他人, 他若有机会尝试解决问题性的工作时, 就会了解别人是否比他的能力高得多。

短暂的快乐

一间蜂蜜工厂的仓库里, 洒了很多蜂蜜, 吸引了许多苍蝇飞来吃, 而且因为蜂蜜太香了, 它们都舍不得离开。

不久, 这些贪吃的苍蝇都因脚被蜂蜜粘住而飞不走了。当它们快溺死时, 很难过地说:我们真是太贪心了, 为了短暂的快乐, 却赔上了宝贵的生命。

点评:

贪婪是一切祸乱的根源, 不论做人处事, 都必须戒慎。与人相处, 若好贪便宜, 必将受人唾弃;经营事业, 若好高骛远, 不能本着诚信原则慢慢扩张也难长久。

两面人的防范

一只狐狸被猎人追赶, 它看到樵夫, 赶紧向他求救。樵夫让它躲在自己的小茅屋里。不久, 猎人追到, 问樵夫有没有看到一只狐狸经过。樵夫说没有看到, 手却指向狐狸躲藏的地方。可是猎人没有看到樵夫的手势, 就离开了。

狐狸看到猎人走了, 立刻跑出来, 没有向樵夫道谢就要离开。樵夫责备它不知感恩, 狐狸回答说:如果你的心口如一, 我就会向你道谢了。

点评:

篇4:《庄子》成语寓言性浅析

一、《庄子》成语的寓言性特点

先秦散文中最具文学价值的是《庄子》,这主要是从《庄子》说理的形象性、具体性来说的。《庄子》突出了寓言是最主要的说理形式,构思奇特,寓意深远,无人能及。《庄子》寓言以虚构、荒唐、无端倪的笔法来体道,《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等篇,基本上是用四五个或六七个寓言故事组成,《庄子》全书仿佛就是一部寓言故事集。“骷髅论道”(《至乐》)、“庖丁解牛”(《养生主》)、“匠石运斤”(《徐无鬼》)等寓言故事都是出自于《庄子》。寓言一词的由来,最早见于《庄子》。陆西星《读南华经杂说》言:“寄寓之言,意在于此,而寄于彼”。寓言不仅增强了成语的活力,同时,使《庄子》的言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在《庄子》中,“寓言”只是一种言说方式,与后世寓言的含义不尽相同,但一半以上的庄子寓言已经基本符合后世寓言文体的要求。《庄子》一书的特点是寓言以成语名世,成语以寓言流传,因而书中很多成语都是直接来源于寓言,例如,《齐物论》寓言中狙公养猴形成的“朝三暮四”;“物化”而成的“庄周梦蝶”;《列御寇》中比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的“屠龙之技”等等,保证了言说的可信性和说服力。寓言是成语的主要形式,大量的古今成语或中外成语都是以寓言故事为基础而形成的,把玄奥的理论寄托在人们容易理解的神话故事情节中。在诸子作品中,引用寓言来说理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在《战国策》、《孟子》、《韩非子》中,常常引用寓言是当时文人学士创作的一个普遍倾向。尤其是庄子在寓言中熟练自如地运用神话传说,使得《庄子》“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在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

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取决于自我的情感和主观的判断,成语作为语言历史长河中生存、定型的语言现象,深深烙上了寓言中的形象的印记。《庄子》寓言中的形象,与其他先秦诸子中的寓言形象有所不同,具有多变性。在《孟子》中,寓言形象基本上以人物为主,寓言人物大多有现实生活的原型,“五十步笑百步”、“齐人乞墦”等成语,源自生活,高于生活,很容易被人理解。在《庄子》一书中,寓言形象多为幻想和杜撰,同现实悖谬或荒诞不经,表现出一定的神秘色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庄子》寓言着重从理想和想象出发去构思形象、创造形象。

二、《庄子》成语的寓言性思想变化分析

语言原本就没有定说,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认知的不同发生变化。《庄子》中的一部分成语就为此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也有部分成语出现了感情色彩的转移和语义的扩大、缩小。比如:“朝三暮四”,见于《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从原文可以看出,“朝三暮四”的本义牵扯到猴子的成心,这个成语指出猴子偏爱“四大于三”中的“大于”,讨厌“三小于四”中的“小于”,或者害怕下午会被杀,所以在狙公要求改变早晚的数目时怒形于色。“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常用来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欺骗人,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真相,容易上当。但后来却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意思与“朝秦暮楚”相同,带贬义。

归结分析这种变化,《庄子》成语的寓言性思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

(一)从《庄子》的主旨来看:庄子主张“齐一”。在他看来,事物的性质、差异都是相对的,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这是取决于人的认知,是主体赋予客体的,任何事物的变化都不需要客观条件而完全由主观来决定。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寻求精神上的逍遥自在。庄子作为道家学派始祖,他的哲学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就成为唯一能与儒家和佛家分庭抗礼的学说。但是庄子的超越,是一种理想境界,它要求人们超脱现实,放下名利物欲,但这不太合乎现实生活。因此,《庄子》难免被人们冠以主观色彩。在世人眼里也就有了思维定势,《庄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一样,表现出了消极避世、躲避矛盾,与现实脱节等问题。同时,《庄子》一书中的很多思想必然会随着社会主体趋势的发展变化而显出相应的改变,也无法抗拒地反映到具体的成语中,则以成语意义的转化为外在的表现形式。因而,很多成语在意义上发生了变化,进行感情色彩的转移或者引申的转化,这种现象时常出现。

(二)从表达的方式来看:庄子认为取消一切言辩认知行为,已达到不辩为辩、不说为说的无言独化的大境界。但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要求语言不断地提高它的表达功能,并随着社会历史而变化发展。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根据语言的演变情况,及时把新词新义吸收到语言中来,才能使语言更加丰富,使用起来才会更生动、更贴切、更新颖。成语作为语言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也会不断提高它的表达功能,也会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成语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逐渐成为脍炙人口、言简意丰的语言形式,融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成为人们的一种主要的语言表现形式,深得喜爱。《庄子》中的二百多个成语大部分已被人们耳熟能详,可以说,《庄子》在古代成语的形成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当然,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诸子也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其中涌现出大量成语。因此,单就成语的成就方面来说,《庄子》与诸子作品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成语的意义发生变化,甚至和本义背离,是语言发展的正常趋势,显示出成语为了适应时代需要而不断自我完善,适应社会,逐渐具备了服务社会的功能。

三、《庄子》成语的寓言性意义

寓言的表现形式虽然短小,但意义突出,含义深远。《庄子》采用寓言阐明道理,反映出生活朴实的思想,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能和幽默风趣。

(一)人生观的独特意义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其最终目的是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绝对超脱。庄子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战国时代,残酷的现实使他感到有种不可抗拒而又无法摆脱的强大力量在束缚着他,这就是“命”。因此,从庄子哲学思想上可以看出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庄子的作品在更多的情况下是表现出了某些消极的东西,如逃避现实,寻求解脱。人们便在庄子的哲学中找到了思想的安乐窝,这也反映出了人们对命是无可奈何的,所以人们只能够安命无为,因此就出现了“捉襟见肘”、“上漏下湿”、“涸辙之鲋”等成语。但是,庄子在安命无为的同时又向往自由自在的逍遥生活,所以他不是宿命论者,他幻想“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是庄子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即在顺应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上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庄子》内篇之首篇《逍遥游》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庄子在文中列举了鲲、鹏、蜩、学鸠等动物形象和列子等人物形象,指出这些形象都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庄子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自我,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和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庄子认为只有神人、至人、真人、圣人才能真正得道。庄子虚构了一个绝对逍遥的神人形象,形成了“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绰约多姿”这些成语。

庄子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可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他不知道人应该以何种方式生存,人难以按正常人生活,也不能按正常人去思维,失去了对事物的正常看法和正常心态,不难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同时,庄子认为人应该懂得,生出万物的“道”就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这个道理,它才是人类生活的根本原则。庄子追踪人生苦难的终极原因,发现灾难归根结底都来源于人类自身那无穷无尽的欲望,就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揭示的现实一样。因此,他希望拯救这个社会,希望在精神领域帮助人类从苦难的深渊中挣脱出来。在今天,庄子的这种思想也依然表现出可取性。庄子的人生哲学中强调最多的是“道”与“德”的问题,他深刻地体会到了做人的道理和处事原则,表达了对现实人格的扭曲而走向畸形的关注和忧虑,从而实现人性的复归。很多成语如“洋洋大观”、“无所不在”、“每况愈下”、“化腐朽为神奇”等通过对“道”的解说和赞颂表现出这些主体观点。

(二)崇尚自由的精神意义

庄子最终把“道”作为个体人生的安顿之地。当然,庄子并非将“道”视为人现实的栖居之所,而认为是人所渴求达到的心灵的自由状态和精神上的超越境界。庄子向往那种摆脱了一切社会文化规范约束的自由境界,他精心编织了理念世界中的“自由王国”,这种心态和境界并非纯属虚构,它有现实的基础,自然便成为庄子人生活动的主旋律。庄子提倡的个体绝对精神自由,其主要思想就是宁静致远,无为而治,绝对自由的遨游于天地之间,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逍遥游》中,也可以说是对当时现实社会和人们实际存在状态的一种醒悟和反思,表现出对丑恶现实和世俗价值观念的深刻批判,对人类存在的自由精神意义的全面反思,使庄子的思想获得了超越时代、超越自我的宏大思维视野,并对人类承受的酷烈命运之根源及其摆脱途径的寻求。尤其是,在《庄子》中,自由精神主要表现为精神上的自由和逍遥。庄子生活的时代,适逢社会处于大动荡、大转性的战国中期,庄子作为一个贫寒之士,他无力与现实抗争,更无力去扭转社会所造成的悲惨结局。因此,只好对社会的丑恶现象予以无情的鞭挞、辛辣的讽刺,通过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促使人们能够觉醒,从而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状。同时,庄子没有也不可能正确认识社会变革、历史发展的规律,使他不可能也没有得到一种现实的自由。所以,他寻求了另外一种自由之路,那就是精神的自由自在,去追寻自由无拘的生命本质,去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真、善、美。这样,庄子的“道”便鲜明地内化为追求个体自由的人生境界。在“曳尾途中”、“捉襟见肘”、“鹏程万里”等成语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庄子极力希望摆脱物质的束缚,渴求精神自由的心态。

总而言之,庄子寓言成语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历经几千年的广为传承和不断提炼出来的精华,是凸显庄子率性而独特的人格魅力的重要方面,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精湛的文化哲理性。就寓言转化为成语的现象而言,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庄子对统治阶级的揭露批判,在古代社会是空前绝后的,具有强烈的民主倾向和人民性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批判现实和启蒙运动的文化源头。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应该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应该尊重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遵从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要融入万物之中,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要忘了人生意义和价值所在,不要忘了人文精神的追求,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刘项梅.庄子死观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2008.

[2]韩国庆.庄子自我学说浅探[J].西北大学,2008.

[3]崔大华.庄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1992.

[4]孙晓玲.论传统道家思想对林语堂的影响[J].青岛大学,2007.

篇5:寓言故事成语故事

这位学者不信,疑惑地说:“狗虽然是愚笨的动物,但也还不至于大惊小怪到这种地步吧,您是不是言过其实了呢?”

后来,过了些年,这位学者一路来到了温暖的南方,在那里住了下来。

南方的冬天一点也不冷,下雪天更是非常罕见。这位学者赶得也巧,在他来到南方的第二年冬天,天气变得反常起来,比以往的冬天寒冷得多。

寒冷的日子持续了一些时候,到最后竟然下起雪来,而且下得还很大。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了好几天,越过了南岭,像一床铺天盖地的大棉絮一样,把南部地区的好几个州都覆盖了起来。

那些天,这几个州的狗都非常惶恐,纷纷狂吠不休,到处胡乱地又跑又窜,没有个静下来的时候。过了些日子,天气晴了,雪也渐渐化了,大地又显露了出来,这些狗才终于又恢复了平静。

看到这种情况,这位学者才真正相信了几年前那位老先生的话。

出太阳、下大雪虽然在四川和南方算是比较特殊的气候现象,但群狗如此又叫又闹、反应强烈,实在是少见多怪。我们在生活和处事中,总会遇上一些不太常见的事,这时候就需要保持冷静理智的头脑,慢慢适应新生事物,不要作出一些过激的举动。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2.历史寓言故事的成语

3.关于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4.有关寓言故事的成语

5.寓言故事的成语大全

6.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两则

7.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8.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大全

9.寓言故事的成语

篇6:寓言故事成语

刻舟求剑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篇7:寓言故事成语

坐井观天 井底之蛙 刻舟求剑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 叶公好龙 自相矛盾 掩耳盗铃 南辕北辙 画蛇添足 滥竽充数 亡羊补牢 杯弓蛇影 买椟还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夜郎自大 黔驴技穷 杞人忧天

狐假虎威 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 井底之蛙 庖丁解牛

望洋兴叹 杞人忧天 愚公移山 滥竽充数 郑人买履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是 守候、等候 的意思 ,“株”是指 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守候在树旁,等着捡 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存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 百发百中: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 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 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 不合时宜: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 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 掩耳盗铃: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篇8:启迪思维的寓言故事

每天, 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 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们就开始奔跑。

狮子妈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说:“孩子, 你必须跑得快一点, 再快一点, 你要是跑不过最慢的羚羊, 你就会活活地饿死。”

同时在另外一个场地上, 羚羊妈妈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 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 再快一点, 如果你不能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还要快, 那你就肯定会被他们吃掉。”

点评:山外有山楼外有楼, 高人之外有高人。你跑得快, 别人会跑得比你更快, 所以说, 成功者都是比旁人付出努力更多的人。

司机考试

某大公司准备以高薪雇用一名小车司机, 经过层层筛选和考试之后, 只剩下三名技术最优良的竞争者。

主考者问他们:“悬崖边有块金子, 你们开着车去拿, 觉得能距离悬崖多近而又不至于掉落呢?”

“二公尺。”第一位说。“半公民。”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说。

这时, 第三位却说:“我会尽量远离悬崖, 愈远愈好。”

结果是, 这家公司录取了第三位。

点评:不要和诱惑较劲, 诱惑的背后往往隐藏风险, 而应离得越远越好。

请不要开错窗

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 看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 不禁泪流满面, 悲恸不已。

她的外祖父见状, 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 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心情顿时明朗。

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 你开错了窗户。”

点评:打开失败旁边的窗户, 也许你就看到了希望。

一只蜘蛛和三个人

雨后, 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 由于墙壁潮湿, 它爬到一定的高度, 就会掉下来, 它一次次地向上爬, 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 他叹了一口气, 自言自语说:“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 他日渐消沉。

第二个人看到了, 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 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 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 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 他变得坚强起来。

篇9:成语寓言讲故事

一、寓言故事寓意现实化的教学策略

之所以称之为寓言故事,是因为其寓意。但是中国古代的很多寓言故事的寓意非常深刻,很难被幼儿理解,对幼儿不具有教育意义。因此挖掘寓言故事的教育价值,使其寓意现实化是寓言故事教学的重点。比如,《拔苗助长》原本的寓意是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然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中班幼儿来说却难以理解。因此我把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重点放在做事“不要着急”上,这对中班幼儿来说就相对简单多了。

二、寓言故事情节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有了现实化的寓意之后,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内化吸收是寓言故事的教育价值所在。比如,在寓言故事《拔苗助长》中,当幼儿了解了做事不能太着急后,我就将《拔苗助长》的故事情节进行情境迁移。在幼儿的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事情是因为着急了而做不好的。比如,穿裤子太着急了就容易把裤子前后穿反。又如,说话太着急了,说得太快了别人就听不懂。这些经常会发生在幼儿身上的着急事件会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中当幼儿着急的时候。教师不妨用“拔苗助长”暗示一下,幼儿往往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更好地发挥寓言故事的教育意义。

三、寓言故事语言原汁化的教学策略

寓言故事短小精悍的原因在于其语言的简单精炼,一件事情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是现代汉语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幼儿理解寓言故事的基础上,我们要尊重原创,让幼儿感受原汁原味的寓言故事的语言文化的优美,从而为后续自主阅读寓言故事奠定基础。比如,《掩耳盗铃》《郑人买履》等寓言故事用语对仗工整、平仄有韵。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解释这些字、词的具体含义使幼儿理解。但不要刻意修改寓言故事的名字和其中的内容。使幼儿失去接受古代优秀文化的机会。

四、寓言故事内容画面化的教学策略

寓言故事虽然精炼短小,但是画面感却往往非常丰富。很多寓言故事只要一说名字,一幅灵动的画面就会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比如寓言故事《画蛇添足》,一条有足的蛇就立刻会飞舞起来;又如寓言故事《买椟还珠》,一个精美的装着珍珠的盒子就会马上闪现在脑海里。因此。把寓言故事画面化是让幼儿理解寓言故事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当然。画面呈现的方式可以有所不同,可以用水墨画、蜡笔画以及其他画面呈现方式。画面的数量可以是单幅,也可以是多幅,以能够有效帮助幼儿理解寓言故事为宜。

篇10:成语寓言故事

宋国有个种田的人,他的田里有棵树。 有一次,一只兔子跑过来,由于跑得太急,一头撞到树上,把脖子撞断死掉了。这个人毫不费力地拣到了这只免子。打这天起,他干脆放下农具,连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这棵树下,希望还能捡到死兔子。兔子是再也检不到了,他的行为反倒成了宋国人谈论的笑料。

寓意:收获从劳动中来中国成语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故事。不要因为一次偶然的收获,就放弃了勤劳的美德。

我们经常也这样,羡慕别人不劳而获,于是自己也可以放弃以前的努力,就等那个涂兔子上门来撞树,岂不知那兔子正在笑这些蠢人养了一片草正在大快朵颐呢!

篇11:寓言故事成语

重耳逃到齐国时,齐桓公非常喜欢他,把亲戚家的女儿姜氏嫁给他,给他非常好的待遇。七年之后,重耳的岁数已经很大了,只想在齐国安度余生,根本不想返回晋国了。

这时,齐桓公已死,他的几个儿子都想夺取大权,最后齐孝公登上国君之位。很多人都清楚,齐国已经发生内乱,此地不适合重耳停留了。重耳的谋臣子犯、赵衰等人在桑园聚在一起,秘密商量让重耳离开齐国之事。姜氏的侍女在桑园采桑叶,无意中听见了他们的密谈。

这侍女回去后,就把谈话内容报告了姜氏。姜氏得知后,毫不留情地杀掉侍女,叫来重耳,对他说:“作为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如果留恋妻子、贪图安逸,一定会受到别人的鄙视。现在齐国已经大乱,你何不赶快离去,另选支持你的强国!”

重耳不愿意离开这里,说道:“我并不想走啊!我的岁数很大了,难道还要硬逼我干事业吗?若是如此,老天也太不公平了!”

篇12:寓言成语故事

有一个大户人家的子弟夜里在深山行走迷了路,看见了一个岩洞,就想暂且进去休息一下。可刚进洞就看见已故去的一位同宗的前辈呆在里面,吓得不敢做声,但这位前辈招手相邀十分殷切。想他一生慈善,不会有什么坏心,这子弟就上前拜见。

前辈的形态和语调与生前没什么差别,略问了些家务事,互相感慨一番后,这位子弟问前辈说:“您的墓地在另一个地方,可为什么要在这里呢?”前辈慨叹地说:“我在世时没有什么过失,读书时只是循序渐进,做官时本份供职,也没有什么建树。想不到在下葬几年以后,墓前忽然树起了一块巨碑,上面刻的字除了我的姓名官职外,大都言过其实,有的甚至是凭空捏造,乱吹一气。我一生朴实无为,自己已经很不安了,如今又引得游人读了碑文后时常发出讥笑的声音,周围的群鬼也不时聚在一起观看,更是嘲弄不已。我实在受不了如此多的闲言碎语,于是就躲避在这里,只有等每年祭扫之日,到原墓地去看看子孙罢了。”这位子弟婉言劝慰前辈:“有道德、守孝道的人没有此等碑文不足以使家族荣耀。即便是大学问家蔡邕也不免写些虚美之词,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笑谈自己靠写溢美碑文赚过一些酒钱。古来已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您老又何必如此耿耿于怀呢?”前辈严肃地说:“是非曲直,都在人的心中,别人即使可以虚言,自问却很羞愧。何况虚言实在没有什么益处,光宗耀祖主要在于子孙发迹,我等又何必再用这些虚词来招人嘲笑呢?”说完,拂袖离去。

这个寓言故事显然是虚构的,其意在警示活人:只有实事求是地客观评价故人,才能使人心安理得,精神也才可长存。要知道,心中的丰碑一定比竖起的巨碑更重要、更长久。

篇13:寓言故事教学“三部曲”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2课选取了三则伊索寓言, 本单元也安排了课外阅读《伊索寓言集》。这样的编排旨在发挥教材的“引子”作用, 引导学生阅读《伊索寓言集》。面对《伊索寓言》中几百个精彩的故事, 如何引导学生爱读、会读这本书?我设计了如下三个相关联的活动, 并将它们串联成了有机的“三部曲”。

故事擂台赛, 走近伊索寓言

“读整本的书”是叶老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本书阅读能够扩大阅读空间。通过阅读方法指导、讨论交流等形式, 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同时发展语言, 锻炼思维, 提升境界。教材中所选的三则伊索寓言因篇幅短小、图文并茂, 学生们学得兴致盎然。乘着这股劲, 我顺势向他们推荐了《伊索寓言》这本书。由于学生们的阅读习惯与方法各异, 他们的阅读效果也不一样。如何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效果?我选择了讲故事这一最传统的办法, 要求每个合作小组采用各不相同的形式, 选择最精彩的一则寓言故事, 在班级举行“故事擂台赛”, 最后评选出“最佳表演奖”。

消息一宣布, 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 各小组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 开始对《伊索寓言》进行广泛阅读, 积极探讨哪则寓言故事情节生动有趣, 适合情景剧再现;有的小组用东北二人转的风格来诠释诙谐有趣的寓言故事……学生们的目光紧紧锁定在“故事擂台赛”的冠军得主上。我呢, 则享受着学生们都在用心地去读每一篇寓言故事这样一个过程。

读书交流会, 走进伊索寓言

“故事擂台赛”是促进学生海量阅读《伊索寓言》的一个平台, 两周下来, 学生们已经被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内容所吸引。而赏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解读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领悟寓言的表达特点也是阅读中不易突破的难点。

1.对比阅读, 赏析人物形象。

《伊索寓言》一些经典的故事被选入教材, 学生最初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往往概念化, 容易以偏概全。提到狐狸就是狡猾奸诈, 提到狼就凶狠贪婪等。如何引导学生突破认识的屏障, 准确赏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读书交流会上, 我让学生们谈谈印象深刻的主人公, 并说说为什么?他们畅所欲言, 有的说印象深刻的是狐狸, 因为它既狡猾又聪明;有的说喜欢狮子, 因为它很威猛等等。“这是你们的印象, 这些印象到底准不准呢, 请大家关注一下所有与狐狸有关的寓言故事, 想想故事中狐狸是不是都是狡猾奸诈的?”问题一抛出, 教室里又闹开了锅, 学生们惊喜地发现, 原来《狐狸和狮子》中的狐狸一开始也很胆小, 但它敢于尝试, 在一步步与狮子接近的过程中, 消除了对狮子的畏惧;而《猴子和狐狸》中的狐狸却是个伸张正义的英雄, 凭借自己的智慧惩罚了神气的猴子王……对比阅读中, 学生们发现, 不同的故事中狐狸的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能用固定的眼光来看待。这样, 突破主观印象赏析人物形象就水到渠成了。

2.个性解读, 品析文本寓意。

“个性解读”这个想法源自两个孩子的课间对话。小李大声诵读着《狐狸和公山羊》这个故事揭示的寓意:聪明的人应当事先考虑清楚事情的结果, 再去做。机灵的小王反驳道:“世界上有许多的坏人, 公山羊如果能时刻提防坏人的陷害, 就不会遭殃了。”是呀, 换一个角度, 打开了一扇巧妙的门。

从这则寓言, 推广到所有的寓言。“再读读这些故事, 想想伊索加在结尾的道理, 你觉得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于是, 学生们又一次沉下心来阅读, 他们还真的有许多不同的发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提倡个性化阅读, 但更重要的是注意其价值取向。所以, 我还引导学生们关注:这则寓言, 伊索这样写肯定有他的理由, 他结合特定的故事情境和故事对象, 选择了一个较合适的道理讲给别人。只有用理性的态度、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作品, 这才是真正的“个性解读”。

3.扩写故事, 领悟表达特点。

如何引导学生们领悟《伊索寓言》篇幅短小、寓言深刻的表达特点, 是阅读中不易突破的难点。我以《鹰和乌龟》为例, 让学生们想想, 如果把这则寓言改成童话, 你觉得哪些地方应该再写具体些?学生们的胃口一下子又被吊了上来, 有的觉得可以具体写写鹰在空中是怎样自由飞翔的, 这样可以让乌龟产生羡慕心理;有的觉得可以将两人的对话内容写出来, 让人身临其境……在充分肯定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后, 我佯装百思不得其解, 那么这则寓言为什么不将这些细节写得具体生动, 更吸引人呢?学生们争先恐后, “因为《伊索寓言》侧重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故事只是一个载体。”“如果将细节写得非常具体, 就会冲淡这些耐人寻味的道理。”……这一环节初看是跑题了, 仔细推敲却深感巧妙。通过故事的扩写, 学生感性地理解了寓言的表达特点,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创编小寓言, 走出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的主人公大都是大自然中的动植物, 学生们读后都对凶狠的狼感到痛恨, 替温驯的羊捏一把汗。那么狼为什么会做坏事?羊为什么那么懦弱?其实故事中的动植物都是生活中人的缩影, 伊索借这些动植物来反映我们生活各方面的内容, 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原来能讲出道理的故事就是寓言。”弄清了这一点, 学生们顿时觉得《伊索寓言》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创作寓言的热情一下子翻倍。他们开始留心身边的小事, “小李今天忘记带铅笔了, 小王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这不是‘赠人玫瑰, 手留余香’吗?”学生们思维的匣子被打开后, 我要求他们像伊索一样将故事中主人公改成动植物。当然, 动植物的特点也要与人物吻合, 这样才会给人真实的感觉。最后, 我还提醒学生, 故事中的人物不能出现太多, 不然, 会将短小的文章搞复杂。意想不到的是, 学生们创作的寓言不但自然逼真, 而且还能揭示出富有智慧的哲理。

篇14:职场寓言故事

一个木匠造得一手好门。他费了好多时日给自家造了扇门,他想这门用料实在,做工精良,一定会经久耐用。后来,门上的钉子锈了,掉下一块板,木匠找出一颗钉子补上,门又完好如初。再后来又掉下一颗钉子,木匠就又换上一颗钉子;之后又一块板朽了,木匠就又找出一块板换上;门栓损了,木匠就又换了一个门栓;门轴坏了,木匠就又换了一个门轴……

若干年后,这扇门虽经无数次破损,但经过木匠的精心修理,仍坚固耐用。木匠甚是自豪,多亏有了这门手艺,不然门坏了不知如何是好。

有一天,一位邻居对他说:“你是木匠,你看看你们家的门!”木匠仔细一看,才发觉邻居家的门个个样式新颖、质地优良,而自家的门又旧又破,长满“补丁”。

木匠很是纳闷,禁不住笑了:“是我的这门手艺使得我家门又破又旧。”

启示:学一门手艺很重要,但换一种思维更重要,技术上的造诣是一笔财富,但也是一扇门,能关住自己。

马拉汽车

有人在俄克拉荷马州的土地上发现了石油,该地的所有权属于一位年老的印第安人。这位老印第安人一生都在贫穷中度过,发现石油以后顿时变成有钱人,于是他买了辆凯迪拉克豪华旅行车,买了顶林肯式礼帽,打了蝴蝶领带,并且叼一根黑色大雪茄,这就是他出门时的“装备”。每天他都开车到俄克拉荷马州,他想看每一个人,也希望被每一个人看到。他是一个友善的老人,当开车经过城镇时会把车一下子开到左边,一下子开到右边,为了跟他所遇见的每个人说话。他从未撞过人,也从未伤害人,理由很简单,在那辆大汽车正前方,有两匹马拉着。当地的技师说那辆汽车一点毛病也没有,这位老印地安人永远学不会插入钥匙去开动引擎。汽车的发动机有一百匹马力,而现在许多人都误以为那辆汽车只有两匹马力而已。

启示:现代科学表明,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所开发使用的能力是自身拥有的2%~5%。问题的关键不是我们笨,而是没有学会“插入钥匙去开动引擎”,调动自身内在的能力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高僧与妇人

古时有个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间禅房中,落锁而去。

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聞。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为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会儿,高僧又问:“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说。

“为什么?”

“气也没办法呀。”

“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 “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启示:职场中,沟通是件很重要的事。不管是对上司、下属、同事、客户,都需要良好的沟通技巧。我们必须学习不要急着说,不要抢着说,而是要想着说,绝不要因逞口舌之快而后悔。碰到棘手的问题时,必须先安静下来,切忌冲动行事,要学习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免得事情被弄得越来越糟。

共享机会

一名年轻人到某公司应聘营销员。面对台上一排考官,不少应聘者紧张得流汗不停,因为100个应聘者只有1人被录用。这时候,大家心里都清楚,哪怕是对考官的丁点儿懈怠,都会导致求职失败。人们都在小心地回答着众多考官苛刻的问题。

出人意料的是,有名年轻人突然向台上考官们发问:“请问公司的人事制度会不会让我在短期内成为你们的上级?”场内静得连掉根针的声音都能听见,不少考官露出了不易察觉的笑容。最后结果是,这名年轻人成了99个落选者之一。然而,5年后,这家公司被这名年轻人自创的公司并购。

微软公司每年要收到12万份求职信,可加州两位计算机人才到该公司求职就勇敢地提出:“我们不喜欢你们西雅图的阴雨天。”比尔·盖茨说:“这好办,你们不需要到这里来。”微软专门在加州为两人创办了一家研究所。

启示:与其说是人才求职于公司,不如说是公司在寻找人才。你给别人捧上一碗饭,别人也许捧给你一碗金,利益永远是双向、互动的。忽视情感的平等性,利益的天平便会倾斜;不能与别人平等对话,你便失去进步的机会。对于你我他来说,机会永远是共享的。

把另一只鞋扔下去

有位老人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一只刚买的新鞋从窗口掉了下去,周围的人都觉得惋惜。不料,老人立即把另一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

老人的这个举动让周围的人感到大惑不解。老人见状,笑了笑就解释道:“扔下去的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多么适合,可现在对我而言已没一点用处了。我将它扔下去,就可能有人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启示: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千头万绪,而要将千头万绪的工作都做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聪明的人要懂得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有时候还要善于主动地放弃一些工作,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最主要的工作或最有可能做好的工作上。放弃可能得到更有价值的东西。

最坏打算

一位行销员在接受培训师的培训。培训师要求行销员想象自己正站在某位即将造访的客户家门外。

培训师:“请问,你现在站在哪里?”

行销员:“我现在站在客户家门外。”

培训师:“好!那么接下来你要到哪里去呢?”

行销员:“我要敲门进入客户的家中啊!”

培训师:“当你走进客户家里,你猜想遇到的最坏的情况会是怎样呢?”

行销员:“最坏的情况无非是被客户赶出来。”

培训师:“要是被赶出来,你又会站在哪里呢?”

行销员:“还是再次回到客户家门口啊!”

培训师:“很好,不就是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吗?最坏的结果,不过就是回到原处,你又有什么可担心害怕的呢?”

启示:很多时候,失败了又能怎样?最坏的结果不过就是回到原来的位置,我们并没损失什么,相反还增加了不少工作经验和人生体验,一切只不过从头再来。

篇15:寓言成语故事

随着年岁渐高,杜密告老还乡。常言道“无官一身轻”,但杜密仍十分关注国事,他经常去拜访颍川的太守和阳城县令等地方官员,一起议论天下大事,并不断向官方举荐本地官吏民众的好人好事,批评和揭发坏人坏事。

当时,有个叫刘胜的官吏是杜密的同乡好友,刘胜原任蜀郡太守,后来也辞官还乡。刘胜的为人与杜密迥然相反。这个人辞官回到家乡以后,便奉行明哲保身的思想,整日里闭门谢客,不问政事,对好人坏人一概不闻不问。

有一次,杜密又来到颍川太守王昱的府上,反映乡间的一些情况。言谈话语间,王昱向杜密谈起刘胜的情况,称赞刘胜是个“清高之士”,是个“好好先生”,他对乡里的事情不闻不问的晚年生活方式颇受地方官员们的称赞。

杜密听出来王昱这番话的用意,名为表扬刘胜,实则批评自己“好管闲事”。杜密便直言道:“刘胜原本是一位大夫,像他这样地位很高的人,应当为国为民多做些事情。但是他对好人不予举荐,对恶人坏事不敢揭露批评,明哲保身,就像冷天的知了一声不吭。他只求自己平安无事,却对国家不负责任。这样的人实际上是个罪人,有什么可称赞的呢?!而我与他相反,我发现贤人就向你们推举,发现坏人坏事就向你们揭发,使你们能够惩罚分明,扬善除恶,这不也是为国家尽了一点个人的微薄之力嘛!”

上一篇:民族团结手抄报的图片下一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