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从提问开始

2024-05-31

高效课堂从提问开始(共8篇)

篇1:高效课堂从提问开始

追求课堂高效从教案撰写开始

竞业园高效课堂行动与策略研究之六 追求课堂高效从教案撰写开始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与教学紧密相关的教学设计、教案撰写当然也是一门艺术。大家知道,缺乏创造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老师们在设计教学、撰写教案不仅要发挥自己独特的个性,还必须与学生实际密切配合,与教学需要结合。作为新课程教师,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不断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能力,在提高的过程中追求教学艺术。提高教案撰写艺术,要从设计艺术、情境艺术、语言艺术、方法艺术、板书艺术、组织艺术、对话艺术、指导艺术、评价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在此基础上,追求更高的、富于个性的、创造性的理想境界。 下面是教案设计与撰写的三点建议: 一是教案撰写要从学生、课程、情境、自己、设计等五个要素进行考虑。在撰写教案前,教师要明确教材背景,如版本、单元、课题、授课班级、授课地点、学生人数、学时等。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教材分析。教师要结合新课程理念、主题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做言简意赅的理论描述与分析。 2.学生分析。教师要从全班学生的基本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需要等方面做全方位分析,提出合理建议和设想,尤其是对学习和各方面表现上有差异的学生要作出具体分析。 3.设计理念。教师所坚持的教学理论依据和教育哲学思想是什么,要有清晰的表述。从理论上如何指导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怎样突出学科教学特点和学科教学理念,教案撰写时,都要做清晰的表述。 4.教学要求。要明确对教的要求和对学的要求,教师将支持哪些服务和要求,对学生的要求是什么一定要清楚表述出来 5.教学目标。必须围绕“三维目标”并将目标具体化、细化。 6.重难点。指本次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哪些内容难于把握,教师要作出明确的指向与简要的分析。 7.关键问题。是指本次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基本问题,也是核心问题。 8.教学方法。只对教的方法和学习的.方法的选择和建议,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9.教学准备。包括硬件准备和软件准备,硬件准备是指本次教学所需要的各类教学用品,包括教学环境的建议;软件是指心理方面、能力方面的内容。 10.教学过程。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及环节要完整,如教学设计的策略意图等,包括知识点、技能要点和操作步骤。明确教师与学生在什么情境下分别做什么?在教学评价方面,体现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将过程性评价与阶段终结性评价结合,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 11.课后拓展。即课后作业设计要求,体现层次性,有基本要求、较高要求与个性要化求。 12.板书设计。既有教师设计,也有学生设计,是板书范图总设计。 13.教学反思。任课教师下课后作教学后记、反思及建议,备课时不要先写。 二是在备课内容与教案之间建立有机的衔接,但并不是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教师应该结合学科特点、课程特征、教学实际等进行创新与设计,提高实用性和有效性。 三是教案撰写格式可由老师们自定,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表格,还可以是图解,建议使用实用而又个性化,丰富而又单纯的方式。目前,表格式比较适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因为由课程开发中心设计的表格式教案本身对于老师们的教案撰写就有引领作用,对于目前大多数上不适应新的教学要求的老师们来说比较合适。

篇2:高效课堂从提问开始

高效课堂从范读开始

作者/褚 勇

语文课堂的高效从重视范读开始。范读,一个在语文课堂上几乎被大多数师生忽略的环节,引起了笔者的重视。教师把自身对教材的理解感悟,用清晰、响亮的声音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沉浸在教师范读所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渴望。

一、整体把握,奠定基调

想要感受作品,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朗涌的作品。作者是谁,作品创作的背景是什么,作品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这都是教师必须要深入了解的,当然这也是教师备课所必备的知识积累。只有正确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从整体上对作品有了准确的理解,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为例,作者是一位胸怀开阔、豁达豪迈、指点江山的伟大领袖,他在长征结束以后,按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著名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首诗饱含着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万般豪情。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不难把握其主题:高度赞扬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是无限的赞叹和满腔的豪情。

二、字斟句酌,激起共鸣

经过宏观的感受,主题领悟了,基调确定了,该是深入理解教材的时候了,这是寻求朗诵突破点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像写作一样字字推敲,句句斟酌,用心感受作品的.每个细节。此细节的感受可分为形象感受和抽象感受。

形象感受是指从语言文字中获得的日常生活中可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受到的信息。例如《天净沙・秋思》中描绘的几幅画面,幅幅有深意,字字有洞天。为何是“瘦马”,而不是“壮马”“健马”?只因为此马与游子一起长途跋涉,经历风吹雨打,日益消瘦,此马令人感到凄凉,让人见之顿生怜惜。此景尽染气氛,正合游子心境,又添无限孤寂。(语文教学论文 )因此,我们只能悲怜、伤感地读“瘦――马”。

抽象感受包括对数字、空间、时间、逻辑,甚至包括部分标点符号的感受。这些抽象字词的感受是依附在具体的语境中的,不同的情境赋予这些抽象字词不同的情感。教师应根据语段蕴含的思想内涵,体会不同抽象字词的情感,再运用朗诵技巧,表达出简单的抽象字词中隐藏的丰富内涵。以“十年”一词为例。

例1:她等啊,等啊,十年,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局。

例2:十年,如过眼云烟,磨炼出他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毅力。

“十年”一词,单独来看只是单纯的时间名词,但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就值得推敲了。例1中的“十年”是漫长的十年,似乎是一种煎熬,悲惨的结局更使这“十年”充满了悲情色彩;而例2中的“十年”,却是匆匆逝去,虽经历许多,却是坚强面对,笑对人生。因此,前者朗读时音高较低,以气托声,语速偏慢,表达心中无限凄惨、绝望。后者语调平稳些,中等音高,略有力度,显现顽强品质。

感受作品的细节,寻找朗诵的突破点,也能帮助教师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自己真正走进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唤起学生的感情,使学生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加深学生对教材的感悟,更直接地获得情感共鸣。

三、入情入境,展开想象

任何艺术形式,都必须表现情感。范读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应该更直接、更强烈、更细腻地传达和表现人们内心的情感和心灵。要酝酿饱满的感情,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将无声的文字作品中的情感进行再现,从而传达作品充沛的思想感情,实现作品、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进行创造性的想象,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眼前、心中活动起来,就好像自己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教师在课前感悟、课上范读时,就完全可以把自己当作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移情于作品之中,显情于声音之中。以范读马朝虎的《水》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幼时的马朝虎,一个长期生活在严重缺水地区的孩子。天气炎热干燥,使“我”的身体因缺水而处于“饥饿”状态,将要被晒干了。在这里,水尤其珍贵,“我”渴望得到水的滋润,可那是奢求。当妈妈用一勺水为“我们”解暑时,她一手注水,一手还用麦秆扇扇风。啊,“我”终于体味到了水的清凉和轻风的抚拂,每个毛孔都张开嘴巴在尽情地吮吸着。

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深隋范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也使学生动情,感受马朝虎的苦中乐。学生会在你动情的范读中,走进你营造的氛围中,走进作者的家乡,走进那个缺水的时代,走进作者的心中。

四、运用技巧,完美呈现

教师要想呈现出完美的范读,还必须同时注重朗诵技巧的运用。语文课堂上的范读,必须发音准确清楚,声音悦耳动听,能够准确、优美、流畅、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富有活力和感染力。要想达到这样的要求,教师还必须学会运用范读的技巧。

范读的技巧是表情达意的手段,主要包括:停顿、重音、语速、语调四大基本技巧。

1.把握好停顿,富有节奏感。停顿就是话语过程中的声音间歇,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段。它在口语中有调节气息、显示语脉、突出话题等作用,合理停顿,可使话语表意清晰,增加语言节奏感。同时,它还能给听众留出思索、消化、回味的时间,以更好地理解语意。一般地说,停顿分为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

2.处理好重音,富有生命力。重音是指在口语中用改变音强和音长的方法以突出强调。在口语实践中,找准重音,运用合适的力度表达的重音,可以突出语句重点,把语意表达得更加准确鲜明,感情表达得更加充沛。

3.调节好语速,富有变化性。语速的快慢是语言节奏的主要标志,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快,可表现急迫、紧张;慢,则可表现安闲、平静。快慢和谐,往往能够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场景,烘托环境气氛,增强情感表达效果。语速的快慢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快慢有致。

4.配制好语调,富有表现力。语调,即说话的腔调,就是一句话里声调高低抑扬轻重的配制和变化。通过句调抑扬升降的变化,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更好地体现文章中人物喜怒哀乐的不同感情。

深刻地、真实地感受了作品,已触及教师内心深处的情弦,激发了教师心底的感动,再加上教师运用朗读技巧,心无杂念,最真实地去表现自我,那么,此时的讲台就是舞台,即使是简短的几秒钟的范读,笔者想,教师也能完美地把课文蕴含的思想、情感传达出来,使课文内容形象化、情景化,同时能感动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艺术熏陶。

篇3:高效英语课堂教学从有效提问开始

(1) 层次性不明显, 没有梯度, 难易不适中。有些教师在上阅读课第一课时, 刚读完一遍就问一些较难的、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如: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passage?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冷场, 浪费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

(2) 假问题比较多。假问题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听课中, 时常有教师为了片面追求课堂提问的数量、课堂的热烈气氛, 会问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如PPT上呈现一幅图片, 教师问:Is she a girl?Is she playing volleyball?如果换成What is the girl doing?效果会更好。

(3) 问题提出之后,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在听课中时常发现有些教师问题刚问完, 就忙着找学生回答, 其结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提问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提问的目的也达不到, 同时还会造成学生不必要的紧张, 降低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产生挫败感, 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4) 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及时给出合理的正面反馈。有些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 就接着进行下一个环节, 把学生“晾”在一边。还有的教师无论学生回答的结果如何都会说“Good”, 这似乎是教师的口头禅, 而非对学生的评价。

2. 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

(1) 有效提问, 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平时上课中, 教师经常发现有些难题刚出来时, 学生一脸茫然, 不知所措, 可是当教师用巧妙一问进行点拨时, 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这也会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 有效提问, 可以检测课堂效果和巩固课堂知识。每节课开始, 大部分教师会通过提问复习学过的知识, 而通过学生的回答,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师也可以通过有效提问, 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根据检测结果, 教师能够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进度、补充原先课堂设计的不足。通过回答问题, 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记忆, 并明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有效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常有这样的体会, 刚上课时, 学生很难安静下来并融入课堂。可如果教师这时提些问题复习学过的知识, 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很快集中起来。这样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不打乱教学进程, 同时还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3. 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和水平是制约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尤其是初中生正经历着智力发展由不成熟到成熟, 由不完善到完善这样一个有序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急于求成, 要有序开展, 尤其是面对一些有难度的问题, 一定要安排好出场顺序, 否则会出现课堂冷场。

(2) 启发诱导, 拓展学生思维, 实现课堂真交际。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既要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又要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努力为课堂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 不在于全盘授予, 而在于相机诱导。”

(3) 提问后要留给学生充分的候答时间。充分的候答时间是课堂有效提问的一个保证。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 教师提出问题后, 至少要给学生5秒左右的思考时间, 有些难的问题甚至要更长时间, 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提问, 学生才能给出令教师满意的答案, 同时也才能实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实现高效课堂。

(4) 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及时且有针对性的评价, 并以鼓励为主。研究表明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 注意力集中, 思维活跃, 接受信息快。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受表扬与成绩成正比例, 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所以说教师的表扬激励就是对学生最好的“售后服务”。

总之, 有效提问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高效课堂, 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需要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改变落后的课堂提问方法, 多学习、多反思, 努力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水平, 最终实现高效课堂。

摘要:高效的课堂, 离不开有效的提问。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调节课堂气氛, 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目的。本文主要从目前初中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课堂提问的作用以及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三个方面探索科学有效的英语课堂提问, 以提高课堂实效。

关键词: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有效提问

参考文献

马立芹.浅谈中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评价[J].英语新世纪 (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 2012 (3) .

篇4:高效课堂从有效课堂提问开始

关键词:重要手段;高效课堂;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诊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反馈教学效果。所以,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保证课堂高效性以及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

一、把握教材,精心设计问题

在备课时,老师一定要充分把握课文的重难点,据此设计问题,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达不到提问应有的效果。如,我在教授《包身工》时,因为篇幅过长,感觉思路混乱。最后,我以下面三个问题作为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线索:

1.包身工的群体生活是怎样的?

2.本文还选取了那些有代表性的个体,围绕她们讲了什么事件?

3.为什么这群女孩的生活如此悲惨,根源是什么?

通过这三个问题,提纲挈领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掌握学情,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设计问题应该紧紧围绕学生,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知识结构,还要注意所提问的问题,应相互关联、由易到难,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融入情境,积极思考。比如,在《囚绿记》这篇课文中,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1.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2.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

3.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4.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

三、处理好因人施问,注意针对性

教师提问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要注意提问的针对性,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基础水平,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也能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

四、正确评价,注意鼓励性

学生答完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切不可对答错的同学白眼相待、讽刺挖苦,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好提问技巧,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乌苏市第一中学)

篇5:高效的课堂教学从三维目标开始

发现的现象:

在最近的随堂听课活动中发现了几个问题:

1.语文课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教材的处理与目标相脱节。

2.教学过程中,老师对于问题的标准答案不清楚。或一闪而过,或机械等待或教师直接插入。不能通过师生互动看到学生能力的螺旋上升。

3.师生一节课都在学习习近平面的文字,而不是立体情感的画面。整体进入情境太晚。

4.老师将备课的重点放在了教学环节的设计之上,而忽视了“为什么而出发”的问题。

5.教学重点的确立随性而为,或者存在只根据教学参考书盲从的现象。

纵观这些所有的问题,其实反映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也正是这个问题导致出现了上面的种种情况:那就是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忽视了三维目标的制定,或者说不知道怎样去确立教学目标。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只就着几个训练点直奔着教学环节的设计而去了,并没有根据课文、单元导读、课后问题等要素去科学合理地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重申认识:

所以我们有必要加深几点认识:

1.教学目标决不是摆设,而是决定一节课是否高效的关键。低效的课堂,都是教学目标模糊所致。

2.教学目标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我们每节课的教学都是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我们老师在实际的备课中,既要有基本常规目标,还要有充分发挥课文的特有价值,挖掘个性目标。

3.教学目标不能零碎模糊,要集中整合,可操作,可检测(最好设计出反馈检测题)。

语文课“教什么”要比“怎么教”更重要,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决定教学环节。老师们一定要明白备课的第一步是确定教学目标,而后才是针对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之后是教学反思。

第一环节:互动研讨制定三维目标:

那么怎样科学合理的确定教学目标呢?下面我们以四年级下册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为例,集体教研,大家动脑,互动开展。

下面大家以手中发放的课文,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课后习题,解读教材,先确立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师思考。(约10分钟)

整合课标、教材、学生实际,我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指导写“葛、绷、崎岖”四个字,在随文学习中结合具体语境,删词比较等方法理解“全神贯注、屹立、壮烈豪迈”等词语。

2.理解比喻句、联想句和关键词的妙用,巩固删词比较的阅读法。(课后3)

3.在预习中理清叙述顺序,能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导读)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五壮士跳崖和痛击敌人部分,巩固情境联想记忆法。(课后1)

4.学习描写神态、动作等表现人物内心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重点段落,通过默读批注、情境想象、创编表达等过程走进人物内心,体验高尚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激发崇敬感和热爱祖国的自觉意识。

2.常规目标:强化表达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一维目标体现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求,是基础目标、常规目标。包括字词句段(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两个层面的目标。

第二维过程与方法目标体现的是本单元、本课的阅读价值和文体特有的教学价值。这维目标往往体现了教学设计的意图,能看出本节课学生通过哪些方法实现了能力和素养的发展。

第三维目标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一维目标在具体的实施中是自然的蕴涵在前两维目标中的。前两维目标到位了,第三维目标也就体现到位了。

下面我给大家具体展现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是依据什么方法和原则来思考的:

第一维目标中关于生字词的确立,备课时往往会被大家模糊化或程式化、轻视化。实际上小学语文是基础语文,“字词句篇”是语文的基本知识,“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这些基本知识与能力的获得,需要依靠训练。所以需要提醒的是,小学高年级不必像低学段那样逐个进行识字教学,但还不能放手。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每课都需要有这样的教学目标,而我们需要进一步明晰的是具体落实在哪些字词上,讲什么,怎么讲—体现当讲则讲,突出重点的原则。另外关于词语的积累、词语的理解都应从学生的眼光出发,审读文中具有理解障碍的语词,通过适当的手段加以解决。“葛、绷、崎岖”这四个字相对学生出错较多,课堂上予以写字的指导、强化。“斩钉截铁、崎岖、屹立、壮烈豪迈”这几个词语的理解,在段落研读时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理解和体会,对于推动句子和篇章的理解非常有必要。

关于 “在预习中理清叙述顺序”这一维目标的确立,我考虑到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可以在预习中完成课后第二题的作业,既借助了一定的提纲锻炼了学生的预习能力,整体感知了课文,而且又大大地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

所以我想在制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时,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备课,重点考虑一下三点:

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②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③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

上述问题可在教学前或开始时进行了解,我们根据了解的实际情况再组织进行下面的教学活动。这样的备课才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使学生在一堂课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

“能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是根据单元导读中“要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运用”来落实的。我们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不能忽视读单元组“导读”和语文园地的“回顾•拓展”,这样才能明确教材的位臵、作用、训练点等。每一组课文是一个单元一个组块,内容有明确的主题,教学有目标指向有重点提示,还有从精读到略读、从扶到放,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指引等方面的训练点,大家备课时一定要注意。

“抓重点段落,通过默读批注、情境想象、创编表达等过程走进人物内心,体验高尚情感”主要体现了老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我主要考虑了以下三点:

一是读课后思考练习,明白意图,为确定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课后思考练习,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编者意图的集中体现”。换句话说,一篇课文的教学,一个课时也好,两个课时也好,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读自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所以我们教学时不妨以课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提出一些少而精的能够统领教学全过程地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本课我以课后习题一“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作为思考点,确定全文以2和6自然段为重点研读段落,通过第2段的品读和情境想象,以第6段跳崖部分的寻找震撼感动,默读批注,自主交流,从而感受人物,增强情感,积淀思考。

二是充分读教材。一读读出情感,读出感动点,读出学生的感动点(至少读三遍或记诵);二读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表达了什么思想)、有什么特点等,明白教材的意图、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三做好范读,做到口中读出声音、眼中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手中读出笔记。“跟我读”是最简洁、最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每一篇课文,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关键词都应该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下一步教学环节的研定时做到有重点的取舍,合理的安排。

三是立根课标,把握教学方向。每一个学段的学生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等方面应达到什么要求,对于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我们老师应该具有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应该养成读课程标准的习惯。

例如同样是选择有训练价值的句式或例子,供举一反三的迁移运用,不同的学段就要有不同的训练点。

例如一年级上册可以重点确定一些常用的句式。如《爷爷和小树》:“冬天到了,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夏天到了,小树给爷爷撑开绿色的小伞。”可以让学生用“什么时候,谁给谁做了什么”的句式练习说话。

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围绕第一句话“五彩缤纷的颜料”展开整段内容,这是一种常见的内容结构形式。

四年级下册要把掌握课文主要内容、梳理表达顺序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如《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写圆明园的“毁灭”,要花两段内容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就需引导学生探究知晓。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准则。我们弄清楚了、搞明白了,教学就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我们可以把课程标准中各年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上,做为 “教学指南”。经常翻看课程标准,“温故而知新”。

总之,我们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特别在我们的常规课堂中,一定不能忽视单元导读、课后问题,这些往往很清晰的提示我们教学目标的定位,很方便也很到位;另外充分考虑学情、参考课标的内容、研读文本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教学目标才能全面,合理。

第二环节:课文训练点的提炼: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要凭借一篇篇课文进行。但训练不可能也不需要涉及课文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也不可能对每一个段落都下同样的功夫。因此课文训练点在备课中应怎样提炼和确定?首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去进行句、段、篇的选择和敲定。看看哪些部分,大至篇章,小至词语,哪些地方可以完成这些教学目标。确定好以后理清顺序,明确训练重点,找准一条主线加以贯穿,完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

中高年级的课文往往很长,这时候就存在长文短教的情况。怎样长文短教呢?抓关键,抓盲区,抓核心。记住这三个原则,就可以大胆取舍,找准重点,进行训练点的提炼。

想起李家栋老师在我们学校讲座时,讲到的关于《给予树》一课的案例。一篇课文一千多字,好多个自然段,教学时怎样长文短教? 第一个抓的点是词语“沉默不语”。

第二个点抓的是小女孩说的那段话中其中一句“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姑娘却什么都没有。”

就是了一个词、一个句子,一节课把学生的思维全部调动起来了,就让学生和文本对话了。

为什么抓“沉默不语”这个词?为什么抓这句话?

“沉默不语”是小女孩神态的描写,什么时候表现的神态?就是在买回圣诞礼物回来的路上,当兄弟姐妹们都谈论着自己的礼物时,金吉娅看着自己手中几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沉默不语。大家想一想:如果是你,本来应该给家人买,给最亲最近的人买,结果没买,给素不相识的人买了以后,你这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老师们琢磨,是高兴吗?不会太高兴。很难过吗?不会太难过,因为她做了一件好事。这时她实际的心理状态是内心很矛盾,是不是?所以她内心矛盾的心理表现出来以后就是默默不语,因为抓住这个词语后才能走进小女孩矛盾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去。后边这句话,“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而那个小姑娘却什么都没有。”一句很朴实的话能表达小女孩美好的心理,什么美好的心理?关爱、仁爱、同情、体贴。所以就抓住了这两点,就可提挈全文。

第三环节:教学环节的安排及设计意图

一、整体感知课文:

同学们都读过了课文,会读文字的同学肯定心里有情感的 激荡。你有什么话要和大家分享?(了解学情)

这是你们初次碰撞文本的情感,相信学完了课文,你还有更 多的话想交流。

1.下面我们开火车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同时同学们边听边思考,随着文字的流淌,看看哪五幅画面在你的脑海中一一掠过。(顺势检查生字词的认读,强调,指导。)

2.老师提几个小问题,看你有没有认真倾听。

副班长是谁?注意这个葛字,师范写,下面这个竖折别漏掉。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师范写,两个月字正因为是绷得紧紧的,所以写得要细长。

他们在崎岖的山路上作战,所以这“崎岖”少不了什么呀?

(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1)

3.假如这是一部电影,那么刚才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那几幅画面?谁能用小标题归纳的方式来交流一下。

(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3,用小标题的方法感知全文)

4.扣住“1941”“晋察冀”“抗日”关键词引导学生交流相关资料,结合第一自然段,引入“一个多月”英勇奋战的情景教学。

(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3)

这类红色经典的文章距离学生比较远,所以有必要在预习中让学生提前进入那个战争的年代,在课的伊始,结合第一段就走入那个烽火连绵,异常残酷的情境中去。

二、研读五壮士英勇的第一幅画像(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1.插入资料,谈任务的艰巨;关注“五”战士的“五”,谈震撼。

五战士身上的任务是多么艰巨啊,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部队和群众转移的任务,要在他们一个人对抗700个人的时间里全部转移。看着这个数字(师指板书五壮士的五),看着这个数字,你想说什么?(谈震撼)

2.聚焦五位壮士英勇抗敌的画面(第二段)。

五壮士害怕了吗?退缩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画面,看看这五位战士的表现!

读读这段文字,看看哪一个动作,哪一个神态让你激起对他们无限的崇敬? 预设1:

在这个特写镜头中,你关注到了班长的神态。他是怎样的?(沉着的)

可是这是大敌当前,在密密麻麻的敌人面前,他怎么能够沉着,你看出了什么?

读出来,让每一个敌人都感觉到他的镇定自若,英勇无畏。预设2:

他关注到了副班长的什么?(动作)

“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这个联想句让你的眼前浮现出一个怎样的葛振林?

读出他的怒火,读出他的霸气。预设3:

一个抡字,重如千钧,无限仇恨。谁是宋学义?读 预设4:

哪个词吸引了你?你看到他们的内心了吗?(引导通过绷得紧紧的 全神贯注走入人物内心)

四个特写镜头,通过动作和神态的刻画,让我们清楚了看到了他们强大英勇的内心。

让我们一起把这幅壮烈的画卷动人展现。(师生配合读第2段)如学生读得不理想,可创设情境:此刻,山下的鬼子们正嚣张的挥舞着刺刀,张牙舞爪地围攻上来„„

3.创设情境,进行句式训练。

一人挡700,你揪心吗?此时揪心的何止我们,看啊,朝远处看,转移的部队中,政委(让学生进入情境,通过神态、动作的想象体会艰险,更知英勇)---昔日的战友—;转移的群众中,老村长—乡亲们——

(落实知识能力目标4)

三、研读五壮士英勇的第二幅画面(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1.当新的抉择在斩钉截铁中决定时,又一幅英勇奋战的画卷展开,请同学们读读这些文字,读着读着你会发现一些文字会紧紧地揪住你的心,给你以震撼,给你以洗礼。画下来,写上自己的感受。顶峰歼敌:

预设1 听老师读,“顿时,石头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好不好?为什么?

这一个比喻除了让我们看出这石头的重,还能体会出什么? 谁能读出这比喻句中蕴含的深深仇恨?谁还想读? 预设2 你再读,让我听出来这是多大的一块石头?

谁再读,让我们看见班长是怎样举起这块石头的?

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我们一起走进这可歌可泣的顶峰歼敌。齐读“他刚要┈┈滚落山谷。”这一段。英勇跳崖: 预设1(屹立)

“屹立”是怎样的一种立?注意它旁边有一个“山”?像山一样坚挺、无畏的立着,你看到那幅画面了吗?

看插图,这就是屹立,这就是风吹不倒,雨浇不倒的屹立!谁能把这幅画面读出来? 预设2(删词比较)

我也想读,可以吗?“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第一个跳下深谷。”感觉如何?评价一下?

“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让我们看到了班长马宝玉的身先士卒,这英雄的团队就是这样铸就的。

一个纵身,那份坚定的不犹豫,让我们读出了壮士的悲壮。我们一起来演绎这幅悲壮豪迈的画面。(齐读)预设3(壮烈豪迈)

这是什么样的口号声?

你读!你读!

生死抉择显英雄,英勇跳崖山谷动,这是壮士的气概,读—

英勇就义撼敌胆,让敌人听听壮士言,这是壮烈豪迈的气概,读— 感天动地苍天泣,壮烈豪迈在心间。同学们,这就是壮烈豪迈,这就是五壮士的临别壮言。此时你心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词语是什么? 2.五壮士跳崖的画面一次次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带给我们那么多的震撼。会学习的孩子会把文字后面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你先试一试,看看谁具备了这种语文学习能力。出示课件,帮助学生。

五位壮士,眺望着。他们,脸上。班长 说罢,他,然后,像,第一个。战士们,相继。狼牙山上 :

这是!这声音!

3.谁不用看提示,用自己的语言就能够描述出这幅画面。(以情境联想回忆法,拓展积累跳崖这一段。)(落实知识能力目标3)

四、情感升华

1.资料插入,出示结局。

2.课文学到这,你心中又有什么话想说呢?(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做才是爱国呢?)(落实情感目标)

编辑

2011-4-18 12:18:51

删除

IP:已记录

Re:高效的课堂教学从三维目标开始 李明丹

信息日志短讯邮箱好友搜索引用回复

No.2

角色:注册会员 等级:★★ 发帖:84 经验:84 金币:84 注册:2008年11月3日

以前备课,简单的设立几个目标(当时也没觉得含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学环节上。如何的连贯,如何抓住一个词让孩子孩子融会贯通的理解,如何在有滋味的读中理解词义。很多时候追求目标以外的东西。或是因为目标简单,不详造成整节课堂简单空洞。今天听了田主任的指导示范。忽然想起,美国人爱在年初制定计划,往往把一年的工作集中于半年完成。因而他们的计划周密而详尽。某时某刻某人某事,详细的无懈可击。于是高效的工作成绩,让他们完全有资格享受夏威夷惬意的放松时光。

锁定目标,围绕他制定详尽的计划,化整为零,大问题变成小 cass,高效也尽在不言中了。如田主任在目标中这样确立——

下面我给大家具体展现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是依据什么方法和原则来思考的:

第一维目标中关于生字词的确立,备课时往往会被大家模糊化或程式化、轻视化。实际上小学语文是基础语文,“字词句篇”是语文的基本知识,“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这些基本知识与能力的获得,需要依靠训练。所以需要提醒的是,小学高年级不必像低学段那样逐个进行识字教学,但还不能放手。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每课都需要有这样的教学目标,而我们需要进一步明晰的是具体落实在哪些字词上,讲什么,怎么讲—体现当讲则讲,突出重点的原则。另外关于词语的积累、词语的理解都应从学生的眼光出发,审读文中具有理解障碍的语词,通过适当的手段加以解决。“葛、绷、崎岖”这四个字相对学生出错较多,课堂上予以写字的指导、强化。“斩钉截铁、崎岖、屹立、壮烈豪迈”这几个词语的理解,在段落研读时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理解和体会,对于推动句子和篇章的理解非常有必要。

关于 “在预习中理清叙述顺序”这一维目标的确立,我考虑到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可以在预习中完成课后第二题的作业,既借助了一定的提纲锻炼了学生的预习能力,整体感知了课文,而且又大大地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

所以我想在制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时,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备课,重点考虑一下三点:

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②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③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 上述问题可在教学前或开始时进行了解,我们根据了解的实际情况再组织进行下面的教学活动。这样的备课才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使学生在一堂课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

“能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是根据单元导读中“要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运用”来落实的。我们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不能忽视读单元组“导读”和语文园地的“回顾•拓展”,这样才能明确教材的位臵、作用、训练点等。每一组课文是一个单元一个组块,内容有明确的主题,教学有目标指向有重点提示,还有从精读到略读、从扶到放,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指引等方面的训练点,大家备课时一定要注意。

“抓重点段落,通过默读批注、情境想象、创编表达等过程走进人物内心,体验高尚情感”主要体现了老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我主要考虑了以下三点:

一是读课后思考练习,明白意图,为确定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课后思考练习,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编者意图的集中体现”。换句话说,一篇课文的教学,一个课时也好,两个课时也好,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读自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所以我们教学时不妨以课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提出一些少而精的能够统领教学全过程地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本课我以课后习题一“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作为思考点,确定全文以2和6自然段为重点研读段落,通过第2段的品读和情境想象,以第6段跳崖部分的寻找震撼感动,默读批注,自主交流,从而感受人物,增强情感,积淀思考。

篇6:教学:从学生的提问开始

有些陈旧却又非常整洁的教室,七个方阵,每个方阵由六张课桌和六个阳光而机灵的孩子、一块小黑板组成。课桌显得有些破旧,课桌上没有成堆的书,只有语文教材、听课笔记本和一支水性笔、一支粉笔。

沉静带着坚定微笑的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藤野先生”几个字,亲切地:“今天我们学习这个学期的第一篇文章‘藤野先生’。首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并把小组阅读提问写在小黑板上。”

教室顿时热闹起来,有轻轻地朗读课文的,有窃窃议论着的,也有默默看着书并在书上标志着的„„

15分钟后,各方阵亮出小黑板。小黑板的一面写着生字生词,一面写着小组的提问。七个小组的提出的问题,其中有两个一致的:“藤野先生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仅仅够上一个好老师的标准而已,这样的老师很多,鲁迅怎么用“伟大”赞颂他呢?”“作者在文章中大篇幅地写了在东京的经历、到仙台的遭遇等与藤野先生看似无关的内容,为什么?”

„„

这是冷水滩马坪学校这个学期八年级第一堂语文课。

据学校周大战校长给我们介绍,学校所有文化课都是这样:学生自学——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问题拓展。

这是对“师道尊严”的一种颠覆,是对学生迷信、盲从权威的“标准答案”的颠覆,更是“满堂灌”教学的颠覆。曾几何时,我们的教师把自己看成是布道者,将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播知识,解决学生的问题,最好的学生是能答满分的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了“问题意识”在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缺失和异化。作为教育者,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还是教育管理者,我们应当明确:只有能“产生疑惑,提出问题”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教学。

鼓励学生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学习被称为“做学问”。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可见“学”“问”是实现学习目的的两个基本手段。“学而不思则罔”,“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整部《论语》其实就是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回答学生提问的记录。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说过:“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为此,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鼓励、支持学生提出问题,借助解答问题来开展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逐步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提问是“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意识具体体现。马坪学校教师鼓励、支持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借助解答问题来开展教学活动,及时调整教学的节奏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陶行知先生讲,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去主动吃米。喂鸡如此,课堂教学更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他们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现代教学论重视学生,特别是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智力、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并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只有能处处让学生感悟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会敢问、会问、善问。因此,教师只有走下讲坛,转变角色,由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传授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不断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篇7:GRE写作高效学习从模仿开始

练习写作两种常见方式和优劣对比

大家练习写作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题海战术猛练,希望靠着大量写作提高水平。另一种是模仿别人的优秀文章写作,通过吸收他人长处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来提高写作水平。第一种方法其实弊端很大,光靠自己写,没有什么参照,只会导致思想越挖越空,最后没有内容可写,正确的做法是模仿写作。

模仿写作的前提条件

1. 要有质量较高,可以用来模仿参照的文章,各类黄金范文,满分高分作文都是不错的材料。

2. 要理解吃透这篇文章,理解它的用词、句子结构、段落结构等细节内容。

3. 文章本身最好带有正确的中文翻译。同时,文章的长度不能超过500字。翻译帮助你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长度控制在500字更适合GRE的作文长度。

模仿写作的方法

首先要分析文章,分析每一句和上一句是什么关系。美国人写作文的一个特点是,通常每段的第一句都包含了整段文字的内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topic sentence.。另一个特点是当你写完一个句子后,你要问WHY。你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给出一个圆满的回答,这就是一篇优秀的作文。对于文章结构,句子和词汇用法,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都可以进行模仿,保证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进行模仿,会让你的作文水平有快速大幅度的提高。

GRE作文闪亮词汇解析

inky:用于个人或科研道路上的迷茫。

promulgate:写到政治法律方面issue,关于政策规定的公布,发布。

latency:如写到作者尚未表现出作用的潜在危险,或自己所主张的观点长远作用。

connotation:很常用的一个词,常在文首用。

motivate(ignite):探究深层心理方面原因,寻找内内因时用。

nectar:在写艺术方面的issue时候可以考虑,描写艺术享受的时候比较有用。

emulate:名人的作用,如是否该给科学家以大奖等的时候,可以用于描述牛人带动一片人

三个责任:obligation, responsibility,liability

三个重要:paramount, significant, important

考虑相关的词:ponder,delve,brood, speculate, deduce, 其它的就很基础,不用说了

提高/增加:augment,increase, elevation

混乱: uproar,pandemonium, turmoil (描述驳斥政府的时候,或者写到紧急情况时的社会情况,人们的表现)

记忆:rote(关于教育的时候,说学生如何如何首其毒害,总是rote),reminisce(美好留念,9.11后人们怀念以前平静的日子) recollect

平静相关的词: halcyon,quietude, calmness equability equanimity equilibrium impassivity, placidity , cripple, deformity:(教育类)可用来抨击一些只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外方面的教育

错误:lapse, mistake, error, falsity,inaccuracy.(通常都要用到)

评价:evaluate, assess,estimate,judge.(通常都要用到,特别是argument)

威胁/危害:menace,jeopardize,imperil,endanger(用与极端事物对社会的危害)

分配:allot,distribute,assign (谈到社会分工以及贫富差距时候可用到)

短/长:transient, ephemeral / enduring, permanent(argument里面写years is not long enough to make the conclusion的时候可以换换,再就是艺术的永恒,以及教育对学生的意义VS眼前的小利)。

代表:representative, mark, stand for(动词形式),deputation

拥有/获得:possess,hold,obtain(把持住了的,拿到了的,攥在手心的东西),acquire,gain(获得利益,知识and so on) attain,acheive(达到某种目) (这几个词在作文中的频率相当高,多记几个就能使文章词汇有所变化,看起来舒服些)

角度/方面: angles/aspect/facet/side.(段落转折处经常用到)

怎样做好GRE考试写作结构的把握

一篇优秀的新GRE作文,其必定有比较完美的结构呈现,而这也是考生在备战新GRE写作中所欠缺的地方。小编在此为考生讲解如何做好GRE考试文章结构的理解和掌握,这是考生必须要了解的。

GRE考试写作部分如何能让你的作文眼前一亮呢?在新GRE写作时其实不需要多么华丽的单词,只要把文章的结构把握好,才是制胜的关键。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新GRE写作是学术性写作,不是博文、日记、杂谈。因此,文章逻辑结构的严密和完整就成为了判分的关键。这种逻辑结构又分为段内逻辑结构和段落间逻辑结构。童鞋们要注意的是,英文写作模式和中文写作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英文是演绎式的,而中文是归纳式的。也就是说,英文段落首先必须有主题句,然后再对该主题进行说理、分析、例证等演绎;而中文恰恰相反,先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再总结。所以,在新GRE作文中,一个段落的打造要遵循三点:一是明确的主题句;二是足够充分的说理和支持;三是很高的集中度——一个段落只讨论一个主题,不要多主题。只要做到以上三点,那么一个段落的逻辑结构就基本成功了

如果说段落内部的逻辑结构是拿分的基本点,那么段落间的逻辑结构就是拿高分的关键。绝大多数童鞋由于平时没有受过训练,或者由于考试时间紧张,通常并不注意段落之间的逻辑衔接。在新GRE作文判分的要求中,有一点叫做“sustainment of discussion”,即讨论的持续性,指得就是文章各个段落之间要有明显的逻辑连接,体现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多使用过渡性单词、短语和句子。

一句简单的 “As discussed above,… “ 或者 “Before I draw my conclusion, I want first ….” 可能就会让你的分数提升一个档次,因为GRE阅卷过程中的电子阅卷器(e-rater)在判分时会计算你试卷当中所有逻辑连接词的个数。

篇8:有效课堂从提问开始

精彩而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教材实际出发, 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 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精心设问、发问;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 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 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每个问题都应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路标, 从中清晰看到学习的思维轨迹。

一堂精彩的课, 往往是由若干有价值的问题组成的。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提问时随意性很大, 提问时不讲原则与技巧, 使得课堂教学陷入了困境。综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大致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提问的水平偏低, 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的特内的提问设计模式, 将教学提问分成由低到高的六个水平 (知识回忆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分析水平、综合水平和评价水平) 。每个水平的提问都与学生不同类型的思维活动相联系。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往往过多地使用知识回忆水平的提问, 即是最低层次、最低水平的提问, 有80%的问题只须运用死记硬背的知识就能够解决。教师所提的问题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思维水平, 如果教师在提问中过分强调回忆, 那么就不可能使学生在答问中显示出大量的创造性思维, 因而也发展不了学生的高级思维品质。

(二) 问题的不恰当分配, 课堂提问存在不平等现象。

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 他们应该享有平等参与课堂生活的权利和机会, 教师也应保证每一个学生的这种权利和机会。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这种权利和机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教师比较倾向于让学业成功者回答具有“论证性”的复杂问题, 而让学业失败者回答“判断性”和“描述性”的简单问题。针对不同成绩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因材施教, 或许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是在反馈方式和言语风格上, 教师的行为体现出了很大的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会导致学业成功者和失败者在学业上的进一步分化。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做到平均地分配提出的问题, 往往对某些学生提许多问题, 而对另一些学生从不提问或很少提问。这种提问方式, 其结果必然导致不平衡的课堂互动, 使某些学生过度地受到教师的注意, 而忽视其他的学生。

(三) 不充足的期待时间, 缺乏科学的思考空间。

期待时间是指一个问题被提出之后与由这个问题引起的回答之间的时间量, 或者指答问完毕与下一次谈话之间的时间量, 是一个无言的时间段。大量的研究揭示, 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的期待时间平均只有1秒钟。如果一名学生不能迅速地思考问题, 教师通常会重复刚刚提出的问题, 或重新表述这个问题, 要么就叫起另一个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总之, 教师留给学生组织答案的时间太少。有些教师在1分钟之内竟提出7-8个问题。期待时间太短的现象通常也表现在学生作答之后, 等不了1秒钟, 大多数教师就会肯定或纠正学生的回答, 接着再提别的问题, 或者让另一位学生来作答。一再如此, 学生失去了使他们的思路趋于完善的机会。

(四) 视满堂提问为启发式教学, 学生主动发问过少。

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内涵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 主动获取知识, 发展智能, 陶冶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的过程, 其目的是建构和塑造学生的主体性。但许多教师都误认为问答式教学是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的分水岭, 轻易地认为课堂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教学的运用。一些研究表明, 由于大多数教师所提问题的数量比较大, 因此, 学生发问的机会也相应地减少。有的研究称每个学生平均每个月只提一个问题。如果说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理性的探究精神, 那么上述这些统计数字却暗示着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达不到这个目标。学生不主动提出问题, 可想而知, 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 缺乏创新的。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课堂提问上时, 我们发现了许多不曾关注的问题。提问给我们课堂教学带来的活力, 同时也带来了困惑。那么, 如何改进提问, 促进有效提问成为解决现实教学问题的迫切需要, 我们不得不重新理性地认识提问。

首先, 提问是一次对话。“对话”一词已走出语言学范畴, 进入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高扬对话的意识, 正逐渐成为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以及人类与宇宙之间关系的极富生命力的一种形态。因此, 当今的提问决不是居高临下的质问、拷问, 而是师生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基础上的一次心灵的智慧的交流。正如巴西著名学者弗莱雷所说:“没有了对话, 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 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对话式的提问教学才能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其次, 提问是一个过程。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基本的流程与板块包括:教材的分析—问题的编拟—提出问题—等候回答—学生回答—分析解答—后续提问。这样的流程周而复始。根据奥苏伯尔与美国心理学家鲁宾逊的理论, 课堂提问的常态是将学生已知信息的认知水平提升到似知非知无以应的认知水平最近发展区, 在既能大致明了疑义又能大致感觉达到题意的情况下, 引导学生, 寻找“突破口”、“策略指导”、“发现策略”即解决问题的契机, 从而突破成功的过程。因此, 提问既是一堂课的开端与主线, 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

再次, 提问是双边活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教师的提问, 而且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教师提问不仅是为了解决问题, 更应在学生心中渗透提问意识, 或旁敲侧击, 或以问引问, 提出认知水平较高、富有价值的挑战性问题, 这样才有可能最终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 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 也许仅是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拙见。

(一) 提问要注重层次性。

1. 由浅入深

设计提问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有层次、有坡度、有台阶, 要能引导学生的思考逐步深入,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三味书屋》中有一个难句:“鲁迅默默回到座位上, 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 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为了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教师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 坚定的信念指的是什么?你能在课文中找出它的含义吗? (2) “刻在心里”的“刻”可以换成什么字?作者为什么要用“刻”而不用其他字? (3)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样连贯而有坡度的提问, 由理解关键词到理解句子, 促使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气氛也越来越浓。由浅入深的课堂提问,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也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 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易被新奇和新鲜的事物吸引。同一个问题, 提出的角度不同, 心育效果往往大不一样。因而课堂提问时, 只有注意从新的角度出发, 才能开启学生新的思考视角,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心理水平的发展。如教学《跳水》一课时, 如教师提问:“孩子是怎样一步步爬上桅杆的?”学生对这样的老路子提问会感到厌倦。而如果提问:“水手们笑了几次?每次在什么情况下笑的?”这样, 以水手们的“笑”来体会孩子一步步爬上桅杆的心理, 更能让学生感到新颖有趣。

2. 变顺为逆

顺向提问就是指顺着课文原来的顺序依次发问, 学生回答时如顺水推舟, 不须花多大的力气。而逆向提问则是从关键处、中心或结果问起, 从后往前推, 力求包容前面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 恰当地设计逆向提问,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在教《称象》时, 教师可采用中心突破法, 变顺为逆, 设计以下问题:1.谁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他是怎么称的?2曹冲称象的办法受了谁的启发?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3.造大称为什么不行?课文哪段告诉我们大象很重?宰大象为什么不行?从哪一段可看出曹冲喜欢大象?4.如果你当时在场, 你还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吗?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 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样围绕几个问题, 就将全文像剥笋一样, 层层深入, 最终达到释疑的目的。

变顺为逆的提问, 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 提问要注意方式。

1. 变直为曲

有人说“问得直则笨, 问得曲则巧”。完全循着课文的情节设计提问, 从某种角度说, 这是直问。如果教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做单刀直入、直截了当的设计, 而是另辟蹊径绕道迂回, 从而取得答案, 问在此而己在彼, 这便是曲问了。提得曲才能使学生感到惊奇, 才会激起心海的波澜, 才能激起学生活跃的、紧张的、复杂的思维。这就要求我们提问时要精心设计, 变直为曲, 绕道迂回, 从另一角度切入深层得出知识点。巧用曲问, 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大大增加思维容量, 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如教《惊弓之鸟》时, 讲到“惊弓之鸟”现在用来比喻什么时, 我并没有向学生提问, 而是给他们讲了一个红军战斗中“朱德”二字吓退敌人的故事使学生明白当时敌人正像惊弓之鸟, 这时再引导学生理解惊弓之鸟的比喻意义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抓住学生的类比心理, 欲进先退, 不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联想, 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体验到成功的快感。

2. 变问为导

发问是学习的开始, 疑问是深入学习的起点, 也是开拓自己灵感、智慧的起始、开端, 是激发自己创造欲的钥匙。这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而不是停留在等老师问而后答的格局上, 也就是要注意以“问导”为基础, 发展“导问”。

所谓“导问”, 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目标、内容自己去设疑, 自己去提问, 然后自我探索、追寻、求释。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能力, 能有效地解决“问导”中所带来的系列问题。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问导”和“导问”并非完全对立的两种方式, 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而是应该将“问导”与“导问”有机结合, 以“问导”为基础, 以“导问”为递进, 做到“问导”中有“导问”, “导问”中有“问导”。应该看到并非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教师就无事可做, 在这里,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由问题的设计者向引发思考的启思者转换, 由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宰者向学习的合作者转换。

“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基本教育。它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学生学会并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为此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由“问导”向“导问”的过渡,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改所倡导的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 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创造, 培养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教师“导学”与学生“悟学”相结合;才能既面向全体学生, 又张扬个性。

然而, 教师的提问直接关联着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探讨性, 激起学生思辨的兴趣, 辩论的过程就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学生也可以主动向老师质疑, 敢于发问, 这才是民主、互动的学习, 是一种共享共进的学习, 相比于传统的机械式问与答的课堂教学, 它更强烈地突出了学习的主体性、交互性、协调性和生成性, 超越单纯意义上的信息传递, 具有重新构建的意义。

上一篇:2024第二十七个世界无烟日活动总结下一篇:关于夕阳的唯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