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弟子规》有感优秀作文

2024-06-25

读《弟子规》有感优秀作文(精选8篇)

篇1:读《弟子规》有感优秀作文

文章摘要:作文平时玩这个东东,还没杀出第10关就“龙御归天”了,总得有个新花样吧?550字作文每当我做不出题目时,西瓜太朗就会盯着我看,好象在说:“别灰心,你一定能行。小羊快把我拉上来,我不会吃你的,而且会报答你的。捕猎者是在春天母羊怀有小羊的.时候进行捕杀,杀一只藏羚羊就等于杀了两只,他们是多么的残忍,无情?

“弟子规,圣人训,守孝弟,次谨信”,这几句话的意思是: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在《弟子规》众多经典名句当中,这几句是我最喜欢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虽然做到了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但是,却没有做到友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次,妈妈买了一些零食回来,妹妹正在做作业,并不知道有吃的,于是,我自个儿痛痛快快的吃了一顿。结果,妹妹做完作业后看到一包包空零食袋,号啕大哭,我还不以为然,昂着头,兴高采烈地玩电脑去了。还有一次,我和表弟在旱冰场滑旱冰,表弟不小心摔倒了,手脱了臼,大哭大嚷着要回去。我无可奈何,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旱冰场。在回家的路上,我不停的责骂表弟,说他是懦夫、毛毛虫等弱不禁风、经受不了风雨的事物。现在想起这些事来,我真是觉得无地自容、羞愧不已。

“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我们中华民族就有许多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人,就拿孔融来说吧:孔融在四岁时,家人买梨给他治疮,可孔融觉得自己应该关爱关心自己的人,便将大梨让给了别人,自己只吃最小的梨。以后我也要像孔融学习,更加关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处处想到他们,有好的东西时与他们共同分享,而他们有困难时,我也要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当他们烦恼时,也要为他们排忧解难,和他们共同开心,共同忧伤,团结互助。

今后,我一定会做到“首孝弟,次谨信”,与亲人共处一片蓝天,互相关爱帮助。而《弟子规》也将陪伴我走过以后的人生!

篇2:读《弟子规》有感优秀作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很久才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读到这里,我觉得自己没有做到……

有一次,妈妈一个人在家里大扫除,而我在做妈妈布置的“海量”作业。经过两个小时的“拼搏”,我终于把“海量”作业给消灭了。没想到,我刚刚写完作业,妈妈就叫道:“阿怡,帮妈妈洗洗拖把吧!”我听了,说:“妈妈,我刚刚才把作业给做完,手都麻了,你又叫我去洗拖把,我很累啊!”妈妈说:“我干了一天的活,可把我给累坏了,叫你去洗拖把都不肯去,读后感《作文 读《弟子规》有感》。唉!”我听了,又说:”下次大扫除我就和你一起干活,这总行了吧!”妈妈听了,说:“唉!算了,你还是好好学习吧!”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很对不起妈妈。妈妈希望我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就什么家务活都不让我干,全部家务一直都是她做的。现在,妈妈很累很累,叫我帮她洗个拖把,我都不肯。唉,妈妈上班回来已经很累了,回到家她还要忙个不停,我又何曾帮过她干过一点活呢?平时,我在看电视的时候,她叫我回去复习,不要再看电视了,我都是慢吞吞地去做,有时甚至不听呢,净和她“唱反调”。妈妈处处都为我着想,可我根本就没当一回事呢!但是,我现在决定改变自己,要做一个好孩子!

今后,我一定会做个懂事、听话、勤劳的好孩子,学会帮妈妈分担辛苦,让妈妈不再为我的学习操心。

篇3:今天,我们该如何读《弟子规》

把包括《弟子规》在内的古典文本当作心性之学、当作道德之学来看待, 认为诵读这些道德色彩极为厚重的古代典籍, 有助于世道人心的改善, 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 甚至能够疗治当今社会的乱象, 这是现今很多倡导和参与读经活动的人们的主要目的。中山大学的用心显然也基于此。实际上, 这种愿望注定是要落空的。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方方面面的合力。寄望于弘扬传统文化, 或者背诵《弟子规》来解决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 不过是一些人不切实际的想法。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读经的社会, 即便是全社会读经, 也没能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 净化社会风气, 疗治社会的乱象, 挽救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危亡。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审慎评估古代经典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不能过高估计它的价值, 不能过分夸大它的功用, 不能对它寄予过高的期望。阅读《弟子规》并不能解决当今大学生的道德问题, 不能解决他们不孝敬父母、不尊重师长、不宽容同学等问题。我们不能不顾变化了的情势, 不分辨其一般原则和具体内容, 不加转化地生搬硬套, 原封不动地拿来就用。

如果把《弟子规》当作道德之学来看待, 学习《弟子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条, 用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那么, 对于《弟子规》只能是虔诚地敬畏和恭谦地接受。因为它的原则出自圣人之口, 具体仪则源于贤者之手, 是道德的指南和行为的准则, 除了记诵、践行之外, 是别无审视、探究的空间的, 更不必说质疑和批判了。虽然一些人会说“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但实际上, 这里对学生的要求, 首先还是不加怀疑地相信和接受。因为有了这样的前提——学习《弟子规》会有益于规范我们的言行, 学校不接受自由的思想, 学生不敢有独立的精神, 所以才出现很多学生从网络上复制作品、独立完成较少的状况。于是就出现了很滑稽的现象:在道德教育的名义下, 干的却是自欺欺人、背离道德的勾当。浪费大量的资源不说, 还导致大家普遍的对道德的轻忽和亵玩。不适当的道德教育, 造成了道德的虚伪, 其恶果甚至比道德教育的缺失还严重。包括中山大学在内的我们社会普遍的做法, 实在是得不偿失。

还有一种视角, 就是把《弟子规》当作一种知识之学、文化之学来看待。也就是说, 学习《弟子规》不是为了践行其中的众多的规矩, 不是为了力行其中的“劝”、力戒其中的“禁”, 尽管这里的训诲劝诫会对我们的道德心性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是把它当作透视清朝初年道德教化的一扇窗口, 理解古代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一条途径, 认识传统礼仪和习俗的一个渠道。这样, 即便是已僵死的教条便有了生机, 哪怕是最陈腐的道德也就有了意义。比如, 人们一再作为诟病例子的“亲有疾, 药先尝;昼夜侍, 不离床。丧三年, 常悲咽;居处变, 酒肉绝”, 这是古代的礼制, 是古人的习惯或道德准则, 与现代人是否践行无关。而学习《弟子规》, 正是为了认识古代中国的礼仪规范, 了解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探究中国的古代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 《弟子规》就不是一个遵奉的对象, 而是一个探究的对象。遵奉的取向重在记取和掌握, 并用于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生活中践行, 它的前提是相信和接受。而探究的取向则是为了了解和认知, 明白它说了什么, 为什么会这么说, 这么说的意义何在, 它的前提是质疑和批判。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独立自主地运用自己的理性, 超越这样那样墨守陈规的条条框框, 正是大学的意义所在。从这个意思上说, 《弟子规》这个历史上与《三字经》争夺启蒙课堂的读物, 大学生不仅应该读, 而且必须读。它的那些规条在现代具有怎样的价值?对于我们当今的文化建设是否有和有怎样的价值?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再者, 《弟子规》凭什么能与《三字经》争锋, 并在特定的地区一度使《三字经》“几废”, 它的魅力何在?这本身就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让现代大学生去读过去五六岁小孩念的传统启蒙教材很可笑。实际上, 视这种现象为可笑才真正地可笑。现代大学生的国学素养普遍较低、传统文化知识较为缺乏, 而传统的启蒙课本知识丰博, 编写得体, 很多读物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 是传统知识结构的缩影。其深厚的人文意蕴、丰赡的知识结构、精致优雅的祖国语言、巧妙精工的组织形式, 是一些有知识、没文化的现代启蒙读物难以望其项背的。它们之所以能进入启蒙的课堂, 并深得一代又一代儿童的喜爱, 主要是因为表现形式浅显通俗。它们过去培育了包括众多杰出学者和优秀文人在内的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现在依然是人们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知识的有效途径。我曾在课堂和各种场合, 力劝人们读《幼学琼林》, 如果把这本书读熟了, 传统文化知识会比自己的同学和同事丰富很多;如果把这部书读通了、读精了, 国学素养甚至会超过很多教授。

篇4:评高校要求新生读《弟子规》

几百年前的蒙学读物究竟该不该拿来当成大学生的必读经典?这本身就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如果我们都抱着“以说服对方为目的”的心态去参与这场讨论,那么,基于不同价值立场、不同话语体系的观点便可能陷入“鸡同鸭讲”的喧嚣争论,如此背景下,讨论便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众所周知,几百年前作为道德品行范例的《弟子规》,其部分内容早已脱离了当今实际,而中山大学为什么钟情于它呢?其实,这和当下的文化生态不无关联。在琳琅满目的书店里,我们已很难找到一本开启年轻人心灵教育的合适读物。当世俗和功利爬满了书架,当厚黑学、成功学大行其道,选择《弟子规》或许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选择。

再则,要求新生交读后感,并不等同于要求学生对书本内容言听计从。读后感只是反应学生看过这本书后的内心感受,其内容既可以是批判,也可以是对某一观点的重新论证。那在此语境下,要求新生读读几百年前的启蒙读物,又何尝不可?如果一所大学的这点要求都要遭到社会的无情批判,我们又怎能奢望它培养出更多“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学生?

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现象是社会现实的真切反映。从因果联系上看,大学要求学生读《弟子规》,这之中其实隐含着当下社会道德滑坡的现实。故而,审视中山大学这一举措,更不该缺位的不是争论,而是反思。

《弟子规》中有精华,也有糟粕。精华应吸取,糟粕理当抛弃。但如果仅满足于这浅显的解读,而忽视了其背后隐含的文化危机,那围绕大学这一做法而展开的争论都将变得空洞而无价值。

篇5:初中作文读《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有礼貌,尊敬父母。而现实却恰恰相反,父母呼唤我们,我们却慢吞吞的很久才答应,父母有事交代,我们却拖延或推辞偷懒。我们应该及时回答。父母交代我们的事,我们应立刻动身去做。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我们应当虚心接受。但不是这样,我们不可强词夺理,与父母顶嘴、吵架,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我想学习《弟子规》,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我们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人是做到“仁”了?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篇6:优秀作文:读《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的确是一本家庭教育的好教材,同时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它走进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的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航针”。在《弟子规》的熏陶和滋养下,学生的自律和行为规范能力有了较大的变化,家长老师们最大的感触就是孩子们“变得懂事了”,爱学习了,对长辈彬彬有礼,独立性也增强了,亲子关系更融洽了。学生在学校举止文雅,课堂纪律良好,课间活动井然有序,在活动中,孩子们增进友谊,锻炼身体,彰显了健康、活泼的天性。

《弟子规》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这24个字清楚明晰地告诉我们每个人出尘入世做人的基本准绳。

一是孝。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千百年来,中国人都讲究一个“百善孝为先”;历朝历代,都很认同一个人如果能够孝顺,那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像“孟子哭竹求笋”、“王祥卧冰求鲤”、“黄庭坚车衣顺母”、“张良为母埋儿”等二十四个典故,寓意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孝顺父母、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这些典故里的人和事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长久不衰。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国人越来越重视和发扬传统文化,不少单位、个人都把《弟子规》作为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一个人做到了“爱父母”“爱兄长”,有这样一颗孝心、善心,那么他一定很能做到“爱祖国”“爱人民”。 读书笔记

二是信。为人处世,除了孝道,就是诚信。诚信为本,诚信也是国人所追求和倡导的一个基本素质。《弟子规》说:“凡出言,信为先”,一个人假如没有信用,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这在当今的诚信社会尤其重要。《论语》中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友谅,可以解释为“谅,信也。”信就是诚实,做朋友,交朋友,要为人诚恳,不虚伪,朋友之间诚实交往,才能感到内心的妥帖,安稳。友便妄,是指言过其实,夸夸其谈,与《弟子规》中的匆佞巧相对,只会耍嘴皮子,没有真功夫,也是很有危害的。人与人之间相处,都是希望自己与对方能够真诚地交流,合作,坦诚相对,谁愿意对方对自己隐瞒什么,甚至欺骗?诚实是金,诚实可以为自己打开一个友善的环境,可以让自己有一个光彩的人生。

三是仁。对于身边的人要有颗关怀爱护的心,如同苍天与大地,绝对没有私心、坏心,不论好人、坏人、聪明、愚笨、尊贵、贫贱,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这就是一片仁慈之心,不为名利也毫无虚假。“泛爱众”,是大爱,就是爱一切人,要全心全意为全人类服务。只要心里装着一颗大爱之心,就一定能够千方百计去解决社会种种问题,一定会为政清廉,两袖清风。“而亲仁”就是说,我们时时亲近仁德之人,就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你每天接触的都是品德高尚的人,无形当中德行也得到了提升;但是“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假如身旁都是品德低下的人,久而久之自己的言语、行为就会受到影响。所以亲近仁德之人是重要的非做不可的事。 读后感

总之,《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经常广泛运用,逐步孕育出重德、崇德、立德、尚德、明德、修德,厚德品行。今后,还要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并把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和行为的指南。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 “入则孝” 、“出则悌”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读后感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我想起了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篇7:读《弟子规》有感作文600字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分为五各部分,分别是弟子在出家、出外、待人、接待和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由清朝贾存仁改编,改名《弟子规》

下面,我来说说《弟子规》中几个典型的守则。

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这句话的意思是:事情虽小,但也不能善意妄为;物品虽小,但也不能私拿私藏。这句话让我联想到另一句话——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两句话都告诉我一个同样的道理:千万不能以为事情很小,而可以随意妄为,积少成多,事情越做越大,终有一天,会变成无恶不作的坏人。

亲爱我,孝方难;亲恶我,孝方贤,读后感《读《弟子规》有感作文600字》。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亲人疼爱自己,那么敬孝是很容易的;但如果亲人厌恶、讨厌自己,自己仍能尽孝道,那才是真正的孝。事实的确如此,如果要你去接触一个对你好的人,那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要你去接触一个对你很不好的人,那是很难的。父母养育了我们这么多年,恩情无以为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应该尽子女应尽的孝道,就算父母再怎么难伺候,我们也要加倍孝顺他们。

《弟子规》虽然是一部古人用来要求自己言行的守则规范,但在现代社会,我们仍应遵守这些古训,古人的守则规范,不要以为事小而可以擅为,也不要应为父母的脾气而不忠孝道,比起古人,我们更应该以《弟子规》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篇8:读《弟子规》有感优秀作文

当日, 华东政法大学杨师群教授作为嘉宾与袁教授形成精彩的互动。虽已81岁高龄, 但他在与读者的交流过程中仍然神采奕奕, 充满激情。他对中国的教育、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 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公民教育的需要。”袁伟时说。

“还有人推崇‘国学’学儒家, 我认为这是十分不合适的。”袁伟时说, “现代社会, 文化应当是多元的, 除了儒家, 道家等各种思想应当百花齐放。”

他坚决反对少儿读《弟子规》, 认为这是摧残孩子的心灵。

■链接

纪宝成:国学“虚热”消解了国学教育的严肃性

近年来, 穿汉服、行跪拜礼, 让孩子背《三字经》、《千字文》, 还有各式各样的“国学班”、“祭祖大典”……“国学热”一浪高过一浪。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纪宝成于近日表示, 国学“虚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国学教育的严肃性、庄重性, 应当对此保持理性。

在11月2日举行的首届全国高校国学院院长论坛上纪宝成表达了对国学“虚热”的担忧。他说, “国学热”的兴起, 其意义无疑是积极正面的, 但也难免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 唱高调、打幌子者, 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者不乏其人, 导致国学“虚热”。

纪宝成说, 国学教育与研究是一个传统主题, 也是一个全新的事业。国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但近现代以来国学地位被人为抹煞, 导致了当代人文教育的严重缺失。

纪宝成认为, 新时期国学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国学学科在国家教育制度层面尚未取得应有地位。

纪宝成说, 国学绝不是只有其美、没有其恶的事物, 既不能因它存有糟粕而抹煞它, 也不能因它今天仍有合理内核而一味拔高它。“国学热”勃兴, 多一份冷静和客观尤其重要。

上一篇:晚上好英文下一篇:临江仙·记得金銮同唱第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