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发言稿

2024-06-07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发言稿(共10篇)

篇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发言稿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第十一周少先大队会发言稿 六(3)班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从〃〃〃未成年犯管教所收押未成年犯情况看,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攀升,所以,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加强法制教育,增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歌曲《心声》中这样唱道:高墙内春秋几度,墙外可盼,泪水染白发。跌入激流,几番沉浮,不能自拔, 狂风暴雨,摧折了未放的花。高墙内春风吹拂,墙外可见,枯枝发新芽。这是一首颇让人震撼的表达少年犯心声的歌曲,其中表现的对高墙生涯的无奈和对新生的渴望令人痛惜与动容。

2006年2月20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警方通报了一起已侦破的杀人碎尸案:该区一名17岁少女被杀害并遭碎尸。很快,警方侦破并抓获了5名犯罪嫌疑人。然而,令人震惊的是,这5名犯罪嫌疑人年龄均在18岁左右,其中一人还是在校学生。据犯罪嫌疑人阿洁交代,她认为被害人阿红在背地里讲她的坏话,并对此一直怀恨在心,曾对其实施报复未果。2006年2月17日晚,阿洁伙同其他4名犯罪嫌疑人,将被害人阿红约到钱塘江边,对其实施殴打并推入钱塘江中,欲至阿红于死地而未遂。事后,因害怕阿红报警,阿洁等人又将阿红强行带到犯罪嫌疑人小华家中,将阿红掐死。为毁尸灭迹,5名犯罪嫌疑人将阿红的尸体肢解后,分别抛于钱塘江和蜀山街道的一处垃圾堆中。

一起命案,毁了6个孩子,也撕裂了6个家庭。在这起性质恶劣的杀人碎尸案中,5名犯罪嫌疑人中年龄最小的不到16周岁,最大的也不到19周岁,而最初挑起事端的嫌疑人阿洁在半个多月前刚刚年满18周岁。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动机让这些原本不识愁滋味的花季少年身陷囹圄,赔上青春与前程?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好逸恶劳的腐朽思想的侵蚀,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

2、法制观念淡薄。

3、判别是非能力差。

4、好奇、好胜,寻求刺激等心理因素的作用也使一些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那么,未成年人当怎样预防犯罪呢?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未成年人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这是对犯罪进行自我预防的基本条件。实践证明未成年人一旦养成了种种不良习性后要矫正过来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因此,未成年人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处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规范,尊重社会公德,比如敬老爱幼、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爱护公共财物、以及在公共场所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些道德准则等等。

2、树立自尊、自律的意识

我们要自己尊重自己的人格。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人格和品行没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就容易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容易随波逐流、沾染上不良行为。我们自己能够控制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而不是放任自流、随着性子来。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自己能管得住自己。

3、增强辩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未成年人只有学好知识,丰富社会生活经验,锻炼各种能力,才能对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分清是非,未成年人还要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魄,这样有助于未成年人在遭到暴力侵害的时候,及时逃脱或者进行正当防卫,不至于受犯罪行为的随意侵害。预防未成年犯罪不是一个团体就能完成的事业,而是需要我们中小学生自己,乃至全社会的努力,未成年人素质的提高是我们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遵纪守法,杜绝犯罪,为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幸福的环境做出努力!

篇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发言稿

在我国,未满18周岁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18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我国总人口的1/3以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需要国家予以特殊关注。据统计,我国25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高达35%,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则超过30%,且呈现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等特点。可见,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预防青少年犯罪必须协调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学校和家庭等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实行综合治理。

学校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起什么作用呢?我认为,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成年人有9年或12年时间要在学校学习,这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对未成年学生的培养、教育负有重大的责任。那么,学校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应做好哪些工作呢?

首先,学校要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学生进行法纪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很不成熟,思想认识和道德评价能力较差,有时分辨不清美与丑、是与非、荣与辱的界限,法制观念淡薄,以致做出违纪、违法的事情。这不但影响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也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不应有的伤害。现实生活中,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而且近年来呈低龄化特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青少年法律知识的缺乏和法制观念的淡薄。报载,在2002年的“严打”斗争中,某市公安局一举摧毁了一个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令人震惊的是,该团伙的成员大都是年龄在16岁左右的青少年,其主要头目石某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是:“什么法不法,我就是法。”这个案例警示我们,必须对未成年学生进行系统的法纪教育,使他们学法、知法、自觉守法,依法律己,积极做法律提倡做的事情,坚决不做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仅从新闻媒体的报道标题上就已令人触目惊心。如 :“校园暴力惊现甘肃,五男生逼疯一女生。”(2002年9月20日《中国青年报》)“嫉妒她, 竟用硫酸泼她,疑犯竟是十几岁的学生。”(2002年9月6日《羊城晚报》)“十一岁的学生在武术学校被打死,是谁造成的? ”(2002年8月13日《法制日报》)“16岁少女遭同学群殴、扇耳光、脱衣服、泼冷水”(2002年5月29日《华商报》)。以上案例表明:制止校园暴力,保护学生人身安全迫在眉睫。而制止校园暴力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对学生进行法纪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法纪教育应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可以根据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同而设定不同的内容。例如:七年级学生重点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八年级学生重点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九年级学生重点学习《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使学生强化法制观念,争做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好公民。法纪教育的形式可以而且应当是灵活多样的,例如:法制教育课、主题班会、法律知识竞赛等。

2、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自觉遵守法律。为了提高未成年学生的守法意识,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学校应当切实抓好未成年学生的道德建设,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1)、未成年学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人群

当前,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已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些都将侵蚀青少年幼小脆弱的心灵,是他们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所以,未成年学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人群。

(2)、学校是对未成年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学校要把学生道德建设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切实抓好未成年学生道德建设中,学校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题;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大力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3、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它不仅阐明了自然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阐明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科学的事实向学生阐明这些道理,使学生树立这种世界观。

所谓人生观就是个体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教师可以通过班会、历史课、思想品德课和第二课堂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青年一代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启发学生经常地、主动地从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思想、言行以及所从事的各项活动,从而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有关经济的、逻辑的、道德的等一系列原则、信念和标准。教师应该努力把良好社会规范所反映的价值观,结合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通过生动的教育形式传授给学生,并要求他们以此来衡量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其次,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的不良行为要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遏制青少年犯罪,最重要的是做好早期预防工作。学校的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要及时发现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前期征候,防患于未然。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来说,一个人走上犯罪的道路往往是从一般违法开始的,一些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入室盗窃、骗取钱财、拦路抢劫、伤人害命的犯罪道路,往往是从吸一支烟、喝一杯酒、乱花一点小钱开始慢慢步入犯罪深渊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预防犯罪必须从预防一般违法做起,只有防微杜渐,才能防患于未然。

《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对策的研究。”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心理急剧发展的阶段,也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时期。不仅个性将在这一时期塑造和形成,而且还将面临一系列难题的挑战,承受各种环境的压力。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及情绪的不稳定性,往往会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导致心理障碍,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因而在他们中出现患病、逃学、辍学、出走以致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据2002年10月16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有关部门200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30%的中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25%的中学生有心理疾患。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为了验证“熊的嗅觉是否敏感”在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的黑熊身上。刘海洋“伤熊事件”除了表明刘海洋法制观念淡薄,同时说明其缺乏健康的心理。刘海洋案例再一次向我们敲响警钟:学校应当强化素质教育,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使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下努力学习,教育者应当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有针对性地安排教育措施,通过青春期生理、心理教育,使学生懂得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努力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这对他们当前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发展都将大有好处。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14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等。”这一条款明确了学校对于学生的违纪行为和小偷小摸等一般违法行为应持的正确态度。

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热衷于上网、玩电子游戏、打扑克、甚至赌博,这些不良行为的满足,往往需要金钱作后盾,当他们向家长要钱而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采取说谎甚至偷盗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些不良行为如果不能及时得到预防和矫治,最终会导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002年,在洛阳市嵩县法院审结的一起抢劫案中,丁某等8名罪犯中有4名为在校学生,另4名为辍学学生,他们合伙对在校学生实施抢劫,作案时间从2001年夏到2002年春,直到有学生为此不敢上学,学校才向公安机关报案。他们平时夜不归宿时,为什么没有引起人们注意?他们平时以“借钱”为由向学生要钱时,为什么没有引起学校注意?他们辍学的原因是什么?可见,学校能否认真履行法律所规定的责任,及时对未成年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治,直接关系他们的健康成长。

未成年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受好奇心、模仿、从众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以少数学生吸烟来说,在“成人感”的支配下对成年人的模仿起很大作用,其中也有好奇心的作用。又如,在一个小团体中,几个同学都旷课,其中一个不旷课,会遭到其他人的嘲笑和奚落,所以,这个学生会跟着旷课,起初,可能会有一点后悔,时间一长,便会变的心安理得:“这么多人旷课,我旷课又有什么呢?”教师要尽可能利用这些心理因素的积极影响,排除其消极影响,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要分析其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帮助他们进行矫治。再次,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应当加强教育和管理,不得歧视。西方犯罪学理论“标签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偶然出现一次越轨行为,而且没有被揭露出来,也许事情就这样过去了,但如果被社会发觉,并且加上了诸如“小偷”、“流氓”的标签之后,就如同给他举行了“堕落仪式”,于是,他很可能长期抬不起头,再不被人信任,从此,破罐子破摔,滑向更加严重的犯罪深渊。我们应当认识到: 未成年学生的本质是可以教育、培养、转化、塑造的。未成年学生的不良行为应该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不是本质的,所以,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不能过早“判刑”,贴上“标签”,而应当加强教育和管理,不得歧视。

作为教育部门的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应重在教育,而不是惩罚。教育者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宽容未成年学生偶然的不良行为。

2002年6月16日凌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的20号院内非法经营的“蓝极速” 网吧发生火灾,造成25人死亡。经公安机关侦查,认定这起火灾系人为纵火所致。6月18日15时,两名涉嫌纵火的嫌疑人被警方抓获。经公安机关初步审查,纵火嫌疑人张某,男,13岁,宋某,男,14岁,二人系北京市某初中学生,且均因父母离异后缺少家庭管教,经常逃学。据二人交代,他们经常去网吧玩,两周前在“蓝极速”网吧与服务员发生纠纷,于是起意报复,遂购买汽油纵火,他们对这一事实供认不讳。这一案例中的张某和宋某经常逃学,为什么没有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呢?对待这样的“问题学生”学校如果能多一分温暖,少一分冷漠,或许能够避免悲剧的发生。如果学校能够对他们的“逃学”、“沉迷网吧”等不良行为及早发现,加强教育,及时矫治,严格管理,或许悲剧能够避免。

篇3:未成年人犯罪成因与预防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 其成因是多方面的, 笔者认为, 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主要是家庭、社会和学校的诸多原因造成的。

(一) 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

一是家庭失和, 父母感情不好, 总是在争吵;二是不完整的家庭, 父母离异、或者一方去世;三是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有的家庭对待子女不是溺爱就是打骂。这些充满了问题的家庭往往父母都会缺乏对子女应有的关爱, 对子女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创伤。这样家庭的子女容易在性格的养成上产生偏差, 出现内向、孤僻、暴力、懦弱、自私自利等性格。这使他们更容易受到不良的人或事物的影响, 从而做出犯罪的行为。

(二) 未成年人犯罪的学校原因

一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目前有些学校认为“升学率”才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忽视了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于是有的学生只讲实惠, 自私自利, 一旦升学考试落榜, 就灰心丧气, 悲观失望, 乃至误入歧途。

二是管理不严、秩序混乱引发校园未成年人犯罪。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学校犯罪率则比重点中学高得多, 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学校管理不严, 秩序混乱, 教学效果差。学生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和规范, 成绩差的学生更容易自暴自弃。

三是法制教育薄弱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目前, 有些学校缺乏法制课或者流于形式敷衍了事, 没能针对中学生身心成长方面的特点对症下药:使得部分中学生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容易受人指使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在受到不法侵害时不会应对。

(三) 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

一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引起的人们价值、道德等观念的变化导致未成年人犯罪。在市场经济冲击波的影响下, 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 是物欲型犯罪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是色情暴力传媒的泛滥诱导未成年人犯罪。色情暴力传媒不仅对人产生消极影响, 更能毒害人的心灵, 使人堕落, 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种毒害对未成年人尤为明显, 因而被称为“精神鸦片”。

三是打击处理与教育挽救不协调导致未成年人犯罪。公、检、法机关在打击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 在法律上多数时候很难做到一步到位进行处理, 主要采取训诫、取保、治安处罚等处理方法。很少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自身的问题, 再加上社会上有些人对其采取鄙视和憎恶的态度, 使得有些人又重新回到犯罪的道路上。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由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复杂性、多样性, 决定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综合治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首先转变观念, 从以惩罚为主向以预防为主的观念转变

从战略角度看, 治理犯罪效益最高的手段是预防。然而在我国, 大多数时候对未成年人犯罪都是以惩罚为主。但是仅仅靠刑罚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成本高效益低, 既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所以, 充分认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重要性, 树立“防范胜于惩罚”的观念, 建立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主的犯罪对策体系。

(二) 把家庭预防、学校预防和社会预防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全方位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体系

一是家庭预防。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首先要从家庭做起, 要强化家庭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责任, 巩固家庭堡垒。父母应加强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与教育, 特别是对有不良行为的子女更要努力管教。父母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洁身自好, 严于律己, 给未成年人子女做好榜样。父母对未成年人子女要采用科学教育方法, 与孩子交朋友, 多沟通, 掌握其思想动态, 有的放矢地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最后, 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关系, 温暖的家庭气氛, 使家庭成为未成年子女的“避风港”。

二是学校预防。首先强化学校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责任, 把未成年学生犯罪状况作为评估学校的一项重要指标, 强化校长、主管领导、辅导员、教师在预防未成年学生犯罪中的责任, 使之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其次校应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万针, 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以更大的耐心、更高的热情帮助差生。其次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结合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 培养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意识。再次是学校要加强内部管理, 特别是对学生工作的管理, 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维护正常的学校秩序, 减少校园暴力犯罪。最后学校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治理整顿校园周边环境, 净化育人环境。

三是社会预防。第一, 成立统一的组织、领导、协调未成年人工作的专门机构, 加强对预防水成年人犯罪工作的领导。第二, 打击贪污腐败等社会丑恶现象, 净化社会环境, 弘扬社会正气。第三, 建造更多的、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影剧院、少年宫、科技馆等, 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生活。第四, 坚决“扫黄打非”, 杜绝“黄、赌、毒”等, 便其远离未成年人。

总之, 家庭、学校、社会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既要明确责任、分工负责, 又要互通信息、互相监督, 形成一个全万位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体系。

综上所述, 只有转变观念, 多种社会力量并用, 各种预防手段并举, 多层次预防网络并重, 才能最终实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秉志.刑法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69.

[2]吴峰.青少年犯罪心里与健康教育[J].教育探索, 黑龙江省教科院与黑龙江省教育学会联合主办, 2000 (9) .

[3]杜雪锋.对未成年犯适用罚金的限制[N].人民法院报, 2001-4

篇4: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发言稿

一是彰显职能特色,参与对未成年人的社会管理。本着“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案件办理的方式方法,切实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贯穿于批捕、起诉、监督等各个环节,深入推进西岗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取得实效。如完善了《附条件不起诉实施细则》、《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并在提审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开展法制教育20余人次,起到教育、警戒作用。

二是立足检察职能,充分发掘参与青少年教育保护的方式。加强与区公安、区法院、区青少办等相关部门的衔接配合,做到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借用其他部门的相关资源以追求更好的教育效果,将公诉活动与庭审教育结合起来,提升对未成年人教育保护工作的整体水平。

篇5: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总结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不断加强基础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精心规划和实施青少年的道德法制教育工作,积极开展有关青保法规的学习与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工作,针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我校经过缜密的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违规违法行为乃至刑事犯罪已向低龄化蔓延,适时地开设了德育和法制教育课。在我市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鹿泉市青少年德育、法制教育基地于2010年5月6日在我校举行了揭牌仪式,这一举措为在青少学生中普及法律知识,预防青少违法犯罪,起到了筑根基开先河的作用。

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的落成,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我校教职工把对青少年进行德、法教育作为学校的又一工作重心,一是对旧专业进行重新调整,设立了法制教育、感恩教育、礼仪教育、山东快书、说唱艺术等五个德、法教育的相关专业。二是根据德育和法制教育的需求,我校精心选择文字、图片,制成了30多块展牌,使受训学生身临其境,烘托了法制教育的氛围。三是设立了法制教育展室和多媒体教室,法制教育展室直观的展示了和青少年犯罪相关的知识内容和案例。多媒体教室利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当前青少年成长中的热点问题,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和法制教育,大大提高了法制教育的趣味性,提升了法制教育的效果。四是独创“寓教于乐、法艺相融”的培训方式,利用山东快书、快板书、小品、朗诵、诗歌、演讲等多种艺术形式

对受训生进行培训,大大提高了受训生的学习兴趣,对受训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法律常识的普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五是开辟了第二课堂,每周四由我校教师并聘请法律专家到受训学校进行法律讲座,做到了送法进校园。专家和我校教师的精彩演讲在全市各校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产生极大的反响。特别是城关镇中、宜安镇中、大河小学再次邀请我们到该校进行法律讲座。在上庄镇中演讲完后,上庄小学、大车行小学随即请求我们到学校进行法律讲座。六是采取文艺表演,设立学生法制宣传员等形式向全社会普及法制知识。法制教育基地落成几个月以来,共计培训学生17000人。经抽样调查,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有了质的飞跃

学校各级干部和全体教工本着对国家、社会、青少年一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抓好学校各项安全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克服麻痹思想和饶幸心理,认真细致地做好学校安全教育和各种事故防范工作。学校每学期有计划地对全体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校内利用黑板报、橱窗进行宣传,组织有关安全知识竞赛,使受训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掌握基本的交通、防水、防电、游泳等方面知识和技能,对校内体育设施和器械的维修保养落实专人负责,有效地控制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铁路是我国运输的大动脉,爱路、护路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尽的义务。提高公民的爱路、护路意识,严防不法子对运输大运脉的破坏、是我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校利用和学生接触面广的优势,在受训生中以专题的形势对学生进行爱路、护路教育,并进行爱路、护路的演练。一是让受训生学认识到祖国铁路的重要性,二是让受训生掌握爱路、护路的方法,三是让受训生掌握和可能发生的破坏行为作斗争的策略。通过对学生进行爱路、护路的教育,在对受训生进行爱路、护路知识测试中,受训生的爱

护和保护的铁路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掌握了与全市人民协同爱护和保护铁路的基本知识。

我校在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的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从成长氛围、合法权益、教育途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我校将一如既往作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我们将积极策划、开展各项活动,使道德法制教育活动真正做到育其心、引其道、鼓其志,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鹿泉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心

篇6: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总结【调研】

政法部门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责无旁贷。通过深入调研,我们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一、近两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

通过对大量未成年犯罪案例的统计分析,未成年人犯罪集中表现为故意伤害、聚众斗殴、抢劫、抢夺、盗窃等犯罪。显现出以下特点:

1、以侵财型案件为主,结伙作案突出。盗窃、抢劫等侵财型案件所占比例大,在这类案件中,多为结伙作案,少则两三人,多则六、七人。三五成群、共同作案。组合过程简单,大多没有严密的组织关系,是一种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临时纠合,往往随着违法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

2、具有随意性。多为初犯,主观恶性程度不大,目的、动机简单,不是为了哥们义气而打架闹事,就是身上没钱想弄点钱花花。多数在犯罪作案前犯罪意向不明显,多属于突发性犯罪。

3、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多为中途辍学的中小学生。这些孩子教育缺失,法律知识匮乏,多数人是稀里糊涂便触犯了法律,很少认识到自身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后果的严重性。

4、低年龄段犯罪呈上升趋势。许多孩子在其年龄尚未达到受刑事责任追究时已有多次违法行为记录。比如发生在

1 我市的一起盗窃临街门市案件,被刑事拘留前曾多次实施盗窃行为,但因未达到盗窃犯罪刑事责任追究年龄未被处以刑罚。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1、未成年人自身心理、生理上的原因。未成年人由于心理、生理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尚未成熟,人生观、价值观也未定型,往往遇事不冷静,看待问题偏激,不理智、易冲动,加之自控能力弱,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同时,未成年人心智不够成熟,情感脆弱,遇到挫折、失败容易丧失自信,加之一时得不到亲人、朋友的疏导、鼓励,就会一蹶不振,甚至会自暴自弃,若不加正确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好,常受家长、老师的责备,觉得很没面子,找不到自身价值,便精神空虚地跟着社会上的“哥们”混,继而染上不良习气,动辄打架闹事、为非作歹,觉得这样很充实,很有成就感。

2、家庭方面的原因。

(1)夫妻关系不和,离婚等家庭不和谐,极可能造成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在那些夫妻间经常吵闹打架、闹离婚及单亲家庭中,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很容易到外界寻找“温暖”而误入歧途。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子女犯罪。有些家长对子女过份“溺爱”,使子女形成了放任或以我为中心的性格,同时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不良 2习气,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受到挫折就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信奉“不打不成器”的“古训”,造成子女的逆反心理而走上犯罪道路。很多家庭由望子成龙变成恨铁不成钢,这种爱变恨,可能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极为不利,往往会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

(4)家庭对孩子的放任也是造成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只知道从经济上满足孩子的需要,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性格培养。

3、社会方面的原因。现实社会纷繁复杂,存在诸多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因素。而未成年人自制力差,辨别是非和抵制外来诱惑的能力相对薄弱,很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所影响。尤其是网络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已日趋突现,严重影响改变着未成年人的课余生活,由于缺乏有效监管,由网络传播的暴力、色情等信息,严重侵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很多孩子沉迷于网络,流连于网吧之中,无心学习,逃学、夜不归宿、骗钱现象屡见不鲜。而且网吧内鱼龙混杂,很容易沾染不良习性。一些娱乐场所明知对未成年人出入这些场所有限制性规定,但受利益驱动,持放任态度,甚至想方设法吸引这些未成人来消费。

4、学校方面的原因。中国教育体制是应试教育。学校常常只重视成绩好的学生,而对学习差的学生往往避之不及,差生在这种境遇下往往难以承受压力,过早辍学走向社

3 会,成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另外,学校对青少年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力,在德育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上存在薄弱环节。更不重视对学生的法治教育。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1、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不难看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涉及到社会诸多部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比如政府应当将学校法制教育“四落实”情况纳入政绩考核项目,以督促学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和道德教育。学校要充分发挥好少先队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正面典型教育,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2、政法部门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要加强协调。政法部门,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更应该承担重要责任。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从严从快打击黄、赌、毒等社会顽疾,营造健康的社会风气;整顿网吧、游戏厅等场所,净化校园周边秩序,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检察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应该做好法律监督,监督侦查机关既要收集未成年犯有罪的证据,也要收集无罪或罪轻的证据。审判机关要充分做好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努力给未成年人创造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3、司法局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的几点经验。几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工作。采取了多项措施,收到了一定效果。

(1)、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组织保障。在全市各中小

4 学校成立预防中小学生违法犯罪法制教育工作组。在各中小学校配备了法制副校长。工作组由法制副校长、品德课老师、校团书记组成。

(2)、切实做到各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四落实”。(即:法制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项内容的落实)

(3)、开展多种形式的 “警校共建”活动。安排优秀政法干警担任学校的法制辅导员,不定期地到学校上法制课,以案说法。做了大批图文并茂的法制展牌,到各学校进行巡回展。

(4)、每年四月份做为全市中小学法制宣传月。通过举办法制报告会、召开法制主题班会、编演法制文艺节目、向各学校发放法律读本等形式,集中加强对未成人的法制宣传教育。

(5)、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争当“普法先锋”、“学法用法标兵”等活动,寓教于乐,增强未成年人抑制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和遵纪守法的观念。

司法局各科室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事前预防:普法办通过对未成年人的普法宣传,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预防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尤其加强对下列重点未成年人群的法律宣传。

一是农村留守少年儿童。二是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三是流浪和闲散未成年人。

5 四是进城务工青年和贫困学生。五是单亲家庭的未成年子女。

事中援助:对已经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做好事中的法律保障。接受法院指定,为未成年人无偿提供律师辩护,维护其诉讼权益。

事后帮扶:对刑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员,由司法局的安臵帮教科跟踪帮教。这些未成年人回归社会以后,司法局可安排其进入一些职业技术学校,掌握一门技术,自力更生,防止因没有经济来源再次走上犯罪道路。

此外,还有一些更值得关注的未成年人群。即那些无家可归流浪社会的未成年人。他们是犯罪的高发人群。我们应该给予格外地关注。政府应该给予资金支持,建立社会流浪未成年人收容所,由司法局进行代管,在生活起居、文化学习,法制教育等方面对未成年人进行全面矫正。

总之,全社会应共同努力,建立广泛的防范机制和帮扶网络。家庭、社会、学校、政法部门等发挥各自作用,形成合力。积极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护好祖国的未来。

2014年11月10日

篇7: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十五周六年级

王凤江

学习目标:

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章第六条之规定——“对未成年人应当加强理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对于达到义务教育年龄的未成年人,在进行上述教育的同时,应当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通过本次班会活动,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二、法律内容讲授、讨论、分析:

(一)你对法律知多少:

1、叫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称。《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请同学们举例说说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章第十四条的规定)(1)旷课、夜不归宿;(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其中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章第三十四条的规定)①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②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③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④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⑤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⑥多次偷窃;

⑦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⑧吸食、注射毒品; ⑨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二)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很可贵的,有些未成年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如认为父母“赶不上潮流”,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甚至动不动就与父母顶撞,耍态度,发脾气;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很反感,认为是和自己过意不去。如果连教师、家长的正确教育也不接受,那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应该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条未成年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一条被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遗弃、虐待的未成年人,有权向公安机关、民政部门、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未成年人保护组织或者学校、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请求保护。被请求的上述部门和组织都应当接受,根据情况需要采取救助措施的,应当先采取救助措施。

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二条未成年人发现任何人对自己或者对其他未成年人实施本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章规定不得实施的行为或者犯罪行为,可以通过所在学校、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向公安机关或者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也可以自己向上述机关报告。受理报告的机关应当及时依法查处。

4、《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三条对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及举报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应当加强保护,保障其不受打击报复。

5、教师讲解未成年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案例:

案例一:小陈是一个农村姑娘,9岁时由父母做主,同一个21岁的男青年订立了婚约。男方给了小陈的母亲1960元礼金。小陈13岁时,提出要与男方解除婚约。男方不肯,坚持“要人不要钱”。小陈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便到法院起诉,要求解约。法院经过调查,在做好疏导工作的基础上,依法裁决由小陈的父母退还男方1960元礼金,小陈与男方解除非法婚约。就这样,小陈依靠法律,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二:小周家住湖北农村,是六年级学生。1996年月11月3日,在骑车回校途中,不慎将8岁女孩小雷撞倒在地致伤,雷家要求周家赔偿,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雷家到镇派出所报案,要求周家赔偿损失。派出所召集双方家长调解未成,于是派人到学校将小周带回派出所拘留。周母到派出所要求放人,派出所答复,必须交纳1000元才放人。周家因家穷被迫四处筹钱,但仍不够钱,被迫写下欠条,之后,派出所才放出小周。小周回家后,越想越不服,联想起在学校学的法律知识,决定讨一个说法。于是小周向当地法院递交起诉状,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派出所行为是违法行为。

(四)、学会断案(学生讨论)

案例

1、谁应为未成年人夜不归宿负责任?

晓雪今年17周岁。自今年5月份起,她在课余时间常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年人混在一起,进行小的赌博,观看色情淫秽录像,甚至夜不归宿。

叔叔得知此情况后告诉了晓雪父母,并劝说他们多管管孩子。可他们却说晓雪已经懂事,不会出问题的。无奈,叔叔又找到留宿晓雪的房屋主人李某交涉。李某却反唇相讥:“你侄女愿意住在这儿,叫我有什么办法,你家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请问,晓雪父母和房主李

某的行为是否违法,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答案:违法。未成年人擅自外出夜不归宿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其所在的寄宿制学校应当及时查找,或者向公安机关请求帮助。收留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或者在二十四小时内及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学校或者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案例

2、父母不让孩子上学违法吗?

村民赵某家有一子一女,均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但赵某与老婆离婚后,又有重男轻女思想,仅让其九岁的儿子上学,其女儿则被留在家里帮助干活。村委会干部多次劝说赵某将女儿送到学校去读书,均被赵某以自家的事不用他人来管而拒绝。你认为赵某的做法是否违法?

答案:违法,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异的,离异双方对子女都有教育的义务,任何一方都不得因离异而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案例

3、未成年人被判缓刑,学校能否拒绝入学?

16周岁的小华是某中专学校的学生,去年因盗窃被公安机关抓获。学校在得知小华涉嫌盗窃罪的通知后,作出了开除小华学籍的决定。法院对小华盗窃一案开庭审理后,认定小华犯了盗窃罪,但因他犯罪时不满18周岁,所以法院予以从轻处罚,判处小华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宣判后,小华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学校,要求继续读书。不料,学校却拿出一份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声称学校与小华已不存在任何关系。你认为学校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不正确,对于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的判决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学籍。

三、总结

1、学生总结:通过这次活动,你觉得自己多懂得了有关哪方面的法律知识?

2、班主任总结:由于法制观念淡薄,法盲现象严重,在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的情况下触犯刑律的事也屡有发生;而因缺乏法律意识,在自身受到侵害可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时却不会保护,吃哑巴亏的人也确有不少。所以我们青少年要学法,知法和守法,更要学会用法。

四、课外作业:

篇8: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与预防

(一) 外在因素

1、家庭方面的影响。

我们知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实践中, 许多孩子却没能够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下, 不能够充分的感受到父母的爱, 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为了能够找到一丝安慰, 就会寻求其他的刺激, 而在进行选择的时候, 往往是不理智的, 做出错误的抉择, 从而误入歧途, 一失足成千古恨。现实中发生的许多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 大多数都是生活在一个家庭不和谐的环境下, 如父母间整日争吵, 从而一个完整的家庭走向破碎。现在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在人格塑造时期由于得不到很好的教育与管制, 从而逐步走上错误的道路, 最终走向违法犯罪。我们身边也会经常发生这样的案例, 由于父母整日在外忙生意或者忙于应酬, 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 任凭孩子为所欲为, 然而待孩子出现违法犯罪的事情时, 父母却痛哭流涕, 悔恨当初没能够好好教育孩子。更让人感到心寒的是, 很多孩子却会对父母产生抱怨的情绪, 甚至恨自己的父母平时未能够关心自己, 使得自己感觉像一个没人要没人管的流浪儿。审视目前的现状, 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作为父母, 到底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爱?

2、学校方面的影响。

学校是我们所经历的继家庭之后的第二个重要的学习场所。未成年人在学校的学习时期也是其观念和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人生价值的形成也在此奠定下了基础。但有的学校却不能够很好的做到教育与管理的责任。从教育内容与方法上都不是很得当, 而且学校的治安也不良好。校园内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 社会上人员与在校学生发生打群架现象也普遍存在。这些都暴露出了学校治安方面存在的缺陷。由于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部分教师教育方法陈旧, 对所有的学生采用一种模式化的教育, 不能根据学生的个别化特点采取有的放矢、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甚至个别教师在对待“差等生”时, 不能深入其心灵进行疏导教育, 相反却态度粗暴, 甚至仍有打骂现象。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 有的学生被开除学籍, 有的逃学、辍学而流向社会, 有的则走上犯罪道路。

3、社会方面的影响。

在社会这个大家庭、大学校里面, 社会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人格塑造。由于未成年人正处在各方面都还不成熟的时期, 对于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很强的好奇心, 而这些新鲜的事物有的却直接导致了社会上出现了不良的风气。未成年人在这样的环境下, 在感到刺激之余, 殊不知悄悄的正在走向犯罪的边缘。当前在文化市场领域, 各种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娱乐杂志中大量充斥着封建迷信、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害公众身心健康的内容, 污染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刚进入社会不久的未成年人来说无疑不是一种诱惑, 激起了青少年模仿的欲望, 许多正是受此影响逐步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 内在因素

1、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

大部分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很淡薄, 尤其是对我国刑法的规定知之甚少。因此, 导致未成年人在行动上不考虑后果, 我行我素, 既不懂得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也不懂得法律所禁止的事项。正是由于法律意识的缺乏, 导致无形中助长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

2、未成年人自制力薄弱, 情绪不稳定

在充满刺激的社会环境中, 未成年人往往禁不住诱惑, 因此, 很容易进入社会某些不良的泥潭当中, 从而难以自拔。未成年人的心智还不成熟, 在面对各种诱惑的同时, 不能够理智的面对, 做出正确的判断。也不愿意和父母进行沟通, 随心所欲, 最终做出错误的选择。同时, 未成年人的情绪还极不稳定, 经常喜怒无常。尤其当感到自己的人格尊严受到侮辱的时候, 瞬间就会产生抵触的情绪, 不能够冷静的面对, 从而做出过激的行为。

3、未成年人盲目从众心理强

未成年人由于判断能力还不是很强, 因此, 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教唆、挑拨, 从而犯罪。有些人抓住未成年人这一特点, 故意组织一些成年人引诱未成年人参与其中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给予未成年人一定的金钱诱惑, 未成年人因此极易随波逐流, 与其共同犯罪。或者看到别人在做一些非常刺激的事情时, 也会盲目的加入其中, 进行效仿, 最终走向犯罪。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防治对策

针对未成年人自身的心理、生理特点,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高度重视教育

家庭教育, 对一个人来说是整个教育的基础。“人的早期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根值于孩子心理的对其一生都起作用的许多价值观。因此, 在发现不良萌芽时, 更要注意教育的方法, 采用积极的疏导方式, 避免粗暴式的教育, 避免给孩子心理造成阴影。

学校教育, 特别是中小学教育, 更是培养优良品质的重要环节。因此, 为了防止未成年人的行为出现偏差, 学校应着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改进陈旧的教学模式, 因材施教,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 还要注意学校的内部环境, 做好安保工作, 为未成年人提供舒适安全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社会教育, 要注重社会风气的净化, 减少因发展市场经济而产生的消极因素, 加强对各种社会组织的控制和管理, 健全和完善法制, 引导企业的合法经营。同时, 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 严格控制娱乐场所和游戏场所未成年人的进入。

(二) 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辅导

从当前的社会来看, 未成年人的心理素质都不是很高, 对未成年人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是很必要的。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讲授。让学生逐步学会缓解压力。对于社会来说, 可以定期组织宣传、组织一些公益性质的心理咨询活动, 鼓励未成年人积极参与。

篇9: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论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成因;预防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

未成年人犯罪也称为少年犯罪,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从犯罪主体的性别来看,未成年女性有增长的趋势

在一般情况下,未成年女性是犯罪的低发人群,因为她们和男性相比身体较弱,同时女孩受家庭的管教也更为严格。但根据抽样调查,武汉某看守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未成年女性犯罪占到看守所全部犯罪的比例为5.7%,而2005年这一数字仅是3.2%。

2.侵犯财产和暴力型犯罪是主要犯罪类型

据广州中院少年法庭庭长赵俊介绍,“少年犯罪当中,暴力型、财产型犯罪最为突出,特别是抢劫罪。”这与未成年人没有固定收入、贪图奢侈享乐的生活息息相关。

3.趋向于团伙作案

由于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智发育还很不成熟,他们更趋向于结伙作案,以求相互鼓励、相互支持。但是少年犯罪团伙和成年犯罪团伙相比,一般人数较少,而且组织结构很松散。

三、未成年人犯罪成因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温床,父母离异,品行不端家庭环境都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埋下深深的烙印。如果家庭成员中有吸烟酗酒者,则很容易对子女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向孩子输送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其中的腐朽思想将导致一些少年自暴自弃,陷入犯罪的泥潭。

2.学校教育的缺失

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正规教育的主要场所,是传播知识、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正确人生观和道德情操的基地。而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片面要求以升学率作为教育的目标,从而导致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收到学校的排挤和歧视。这些学生长期收到教师的说教、训斥甚至体罚,很容易收到不良文化的侵袭,例如毒品、色情文化。

3.社会因素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整个社会出现了一股不正之风:坑蒙拐骗、贪污贿赂、毒品犯罪。而未成年人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于社会风靡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色情文化往往缺少抵抗力,意志薄弱的孩子为了奢靡的生活追求很可能通过犯罪途径解决。

四、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策略

1.家庭预防

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责任提高家庭结构素质,保持家庭的完整,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这对于未成年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注重提高家庭整体的文化层次、文化品位,父母要自觉做到孩子的榜样。在教育方面,父母要对孩子因材施教,切不可只注重智力投资,而忽略了思想修养的培育。

2.学校预防

在现在我国普遍盛行的教育模式就是“精英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最严重的弊端就是,学校只注重少数高材生,而放弃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教育,导致学校教育错位。为此,学校应当针对本校的特殊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差生给予帮助和鼓励。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注意校园内的安全,杜绝校園内的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3.社会预防

篇10: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损坏公私财物

----损坏公共财物罪

Ⅰ.案 例 部 分:损坏公共财物严惩不贷

一、中心问题:破坏铁路运输,刘某与王某,一个1 8岁一个17岁。一天下午,二人在铁路边玩,王某提出“往铁道上摆放石头,看火车能不能压碎。”刘某应允,二人在两股钢轨的轨面上摆放路基石29块。此举导致列车脱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万余元。

铁路运输检察院以刘某、王某犯破坏交通设施罪向沈阳铁路运输法院提起公诉。二被告人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刘某的辩护人提出刘某是过失犯罪,并且在本案中起次要作用;王某的辩护人提出王某系未成年人,应对其从轻处罚。

因案发后二被告人能如实交待犯罪事实,认罪态度好,法院依法不公开审理后判决:被告人刘某犯破坏交通设施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被告人王某犯破坏交通设施罪,判处有期徒刑9年。宣判后,二被告人服判,未提出上诉。

以此为戒

本案被告人涉嫌的罪名是破坏交通设施罪。所谓破坏交通设施罪,是指故意破坏轨道、桥梁、隧道、公路、机场、灯塔、标识等交通设施,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飞机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危害交通安全的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

十七、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构成破坏交通设施罪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本案二被告人在钢轨上摆上石头,虽然只是为了“看火车能不能压碎”石头而没有破坏火车和使通过的火车倾覆、脱轨的直接目的,但对于在铁轨上摆放石头可能会导致列车脱轨或倾覆的严重后果是明知的,仍然为这种危害交通运输安全的行为,放任其已经认识到的严重后果的发生,并且已经造成火车脱轨的事实,造成经济损失18万余元。因此,对二被告人应当以破坏交通设施罪定罪处罚。刘某的辩护人提出刘某是过失犯罪的辩护意见不成立,未被法庭采纳;王某的辩护人提出王系未成年人犯罪,应对其从轻处罚则是成立的。律师说法

青春少年因为身体和智力的大大发展,自身的活动能力和能量也明显地增强。他们对事物有了广泛的兴趣,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试一试,但又往往不理解自己的思想、意识、感情的目的和意义,不懂得行为道德规范,往往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考虑后果,只要自己觉得好玩、高兴就行,所以,在很多时候容易挺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事来。

看到本案的两个少年的结果,相信青少年朋友一定会吸取教训,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要因自己的一时兴起而做出违法的事。

二、课程材料:

典型案例警示案例

案情:2006年3月20日凌晨2时许,常小波为了“想看看火车是否很重”,遂在铁路旁边捡了两块水泥决,放在两段不同线路的铁轨上,造成两列火车停运,并致使机车受到一定程度损坏。5天后,常小波再次作案,将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头放在铁轨正中间,随后导致旅客列车机车头毁损严重,事后要花100万元才能修复。

处理:这起案件在广州铁路运输法院一审宣判,常小波因构成破坏交通设施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半。

法律资料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一十七条破坏轨道、桥梁、隧道、公路、机场、航道、灯塔、标志或者进行其他破坏活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耒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九条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电力设备、燃气设备、易燃易爆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法律资料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三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行政处罚:

刻划、涂污或者损坏国家保护的文尚不严重的,或者损毁依照本法第九条规定设立的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的,由公安部门或者文物所在单位处以罚款或者责令赔偿损失。

法律资料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二十四条故意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故意损毁国窭保护的名胜古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法律资料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十四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法律资料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第二十三条有下列侵犯公私财物行为之一,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二百元以下罚款:

(一)、偷窃、骗取、抢夺少量公私财物的;

(二)、哄抢国家、集体、个人财物的;

(三)、敲诈勒索公私的;

(四)故意损坏公私财物的。

四、审案结果:(案例讨论)

(警示案例)案情:ⅹ年7月的一天晚上,某中学初三的王军、崔凯、赵伟趁门卫不注意,悄悄溜进学校,直奔四楼初三教室。王军对着教室门先踹了几脚,然后崔凯和赵伟接着踹,将教室门,踢开,三人钻进教室玩耍打闹,毁坏了其他东西,后扬长而去。

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加油站:

事件回放:刺破他人车胎,也可触犯法律

阿益生性顽皮好动,经常因为在上课时故意作怪、扰乱上课秩序,而受到老师的处罚。某日.阿益因未交家庭作业且扰乱上课秩序,遭列老师斥责并痛打手心。下课时,阿益行经校园停车

场,看见老师的自行车,一时怒气上升便朝车上瑞了几脚,恰巧地上有个铁钉,阿益心想:“老师敢打我,我就刺他的车胎,叫他走路回家“。他做这事被经过的同学发现。

老师放学后回家,在半途中发生爆胎,车子滑向路边并撞一人,险些连环车祸。第二天上课时,经查发现是阿益所做的事是爆胎的真正原因。

以此为戒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故意毁坏财物是未成年人不应该有的不良行为。

有的青少年为了表现自己已经长大,有时会使用错误的方式表现自我。其目的只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以此获得自尊,满足心理的需求。就像本案中的阿益,藉着与他人不同的言行来吸引别人的注意,但表现形式错误时,难免会受到老师的责罚。

阿益不满老师的责罚,刺破老师的车胎,加以报复。虽然他的动机只是希望造成老师的不便,并不是真的要使老师发生车祸,但是在法律上,毁弃损坏他人的东西,是违法行为。除了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上规定为青少年不得故意毁坏财物,《中华入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上还规定必须负损害赔偿责任,更严重的还会触犯刑法。而阿益在刺破老师的车胎时,显然没有考虑到后果的严重性。

处理:王军、崔凯和赵伟三人破坏校舍及其他财产的行为是破坏公物行为,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给予了处罚。

五、法律依据(依法点评):

律师说法

青少年朋友若在生活上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是与他人沟通不良时,应该以更积极的方式寻求解决,而不是存着报复的心理,做一些暗中破坏、不成熟的事情。就像本案例中的阿益,大可向老师说明他的行为及想法,寻求沟通,或是与同学、朋友一起商量解决之道。如果自己的确有不对的地方,就应该勇敢地接受责罚,这才是负责任的做法。刺破老师车胎或许能获得一时报复快感,但如果不幸发生了无法弥补的损害,相信这也不是阿益个人能单独负起全责的了。所以,青少年朋友对自己思熟虑、多加谨慎,不要因为小小的恶念而犯下严重的错误。

六、课堂讨论:

以此为戒

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体现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是民族的根基,是历史的纪念碑。文化遗产既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人类为什么要保护文物呢?在一些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他们把文物保护的法规列在环境保护法规里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认为人类社会要想和谐地生存下去,不仅需要良好的自然条件,而且要有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精神享受。当一个社会、一个群体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时,精神生活的需求就更加强烈,他们要借鉴历史、研究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寻球许多高尚的精神上的享受。所以他们把保护人类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作为整个人类社会环境保护的一部分。从这些角度来讲,保护文物的突出意义就很容易理解了。

我们知道,保护文物开始是保护一种器物,后来发展到不仅是保护古董,而且是保护一种人丈历史环境,比如保存古代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有必要把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种标准加以保存,绐当代也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样板。所以我们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实际上是保护人类的精神文物,是文物保护的扩展深化。

七、实践探究:(作业)

大家看法:[综合练习]

警示案例:在一次国庆节放假中,李岩到北京旅游,并登上了万里长城。在长城上,李岩高兴地跑上跑下,忽然心生一计,拿着水果刀偷偷地在一块长城的砖上刻下了“李岩到此一游××市×学校”。接着,他游览了颐和园、天坛公园、北海公园等名胜古迹,同样都刻下了“到比一游”的字样。李岩觉得这一趟没有白来,在北京各旅游景点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心里觉得了不起,决定以后到其他地方游玩也要刻上自己的名字。李岩回家不久,却在学校收到了长城管理委员会寄给他的信,拆开一看,原来是罚款通知单。

李岩收到罚款通知单后,还有些不服气,觉得去一次长城,刻上几个字有什么了不起,再说,别人还刻了字呢。

处理:李岩这种行为是损坏、毁坏文物的行为,已触犯了我国

触犯了法律,因此,我们要从李岩的案例中取教训,要学法用法,外出游玩要爱护文物古迹.切不可做出损坏文物古迹的事情来。

八、今日思考:

学生看法:[综合练习答案]

要放暑假了,杨杨随蚂妈去八达岭旅游。杨杨发现墙砖上刻着一个个的名寄,有的刻着“×××到此一游”,有的刺着“×××前途无量”。他说也要在墙砖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说着就拿出了水果刀。杨妈妈拦着杨扬,告诉他,长城是世界遗产,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这上面可不能随意乱刻。

杨杨不服气,“这么多人可以在.我什么就不能刻呢?”杨杨的妈妈说:“以前,大家还没有保护的意识,现在,为了保护这些文物,我们国家还专门制定了《文物保护法》。我们每个公民都有义务保护这些文物,在文物上乱刻乱画是要受列处罚的。我们能欣赏祖先的文明,我们也应该让我们的后代欣赏到这些宝贵的遗产。“

在妈妈的讲解下,杨阳明白了保护文物的道理,为自己刚才的想法感到惭愧。

上一篇:信访工作责任制述职报告下一篇:街道看老人个人先进事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