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讲座讲稿

2024-05-26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讲座讲稿(精选9篇)

篇1: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讲座讲稿

前言

讲课之前,我要向大家先介绍以下三个概念,即“未成年人”“少年”“青少年”。“未成年人”这一概念从法律上说它是以年龄的划分为标准的,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少年”,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未成年人中特定的一个年龄段。“青少年”是一个笼统的、习惯性的称呼,既包括成年人,又包括未成年人,它不是法律上的概念。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称你为未成年人、少年或青少年时都不算错。但是在适用法律时,我们的提法都是用“未成年人”,这一点很重要。那么说到这里在,我们有的同学会说了,温叔叔,别在这里骗我们小孩子了,我知道:小孩干点坏事没事,最多被派出所叫去批评一下就放了。那么,请问:未成年人“干点坏事”真得“没事”吗?在这里,温老师要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郑某,男,15岁,初中尚未毕业就辍学,在外东游西逛,偶然结识了周某(男,19岁,无业青年)俩人成了铁哥们,俩人干过小偷不摸的事儿,甚至进行盗窃,刚开始,郑某很害怕,但周某说:“小孩干点坏事没事,最多被派出所叫去批评一下就放了。”郑某抱着这种想法,胆子愈来愈大,逐渐萌发了没钱就去偷、就去抢的念头。20xx年3月18日,郑某因偷盗被拘留,后因涉嫌抢劫而被逮捕并判了三年有期徒刑。怎么会被判刑呢?接下来,我会给大家慢慢说明的。

一、什么是违法和犯罪。

违法和犯罪这两个词,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但是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同学们可能不是很了解。根据我们的调查情况分析,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未成年人对法律的无知。我给同学们讲两个案例,一个是一名十四周岁的中学生投毒案,这起案件发生在20xx年的七月份某天下午,该学生感觉好玩,将自已买来末吃的冰袋咬破一口,再装入老鼠药,而后放入附近一小学的某教室的一张课桌抽屉里,第二天,坐该课桌的小学生喝了这有毒的冰袋后,很快就死了。这起案件侦破后,该投毒的中学生后悔不已,他说自已没有想害死人,以为小学生吃了只会拉肚子,但是严重的后果已经造成,该学生的后悔不能代替法律的惩罚,根据《刑法》的规定,投毒致人重伤、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再给同学们讲一个今年4月发生的案件,江津市警方快速破获一起命案:两个14岁少年预谋后,持马刀和绳索杀害一名13岁学生,动机仅是为今后闯社会“练胆”。他们杀害小健的原因仅是给今后闯社会“练胆”。从刚才两起案件的发生和发展看,很清楚地说明了那几位同学对违法和犯罪认识的不清。从这些案件可以看出未成年人懂得什么是违法和犯罪,对规范自已的行为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是相当重要的。

接下来,我就给同学们讲讲什么是违法。

违法,是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之一。它指违反法律,不履行法律义务(举养老事例说明不履行法律义务)。那么什么是我们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呢?我们通常所讲的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所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严重不良行为,即: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上述列举的行为中,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这一行为希望同学们引起注意,同学们可能会对此不以为然,但这也是违法行为;还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的违法行为在学校也是时常发生的,据我们了解,一些高年级的同学会向低年级的同学强行索要钱财,这是一种违法行为,不过,受害的同学们不要害怕,要敢于检举揭发,同这些违法行为作斗争。那么对具有上述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应当如何处理呢?一方面对违法行为较轻的未成年人,一般由其父母或者其监护人和学校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也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如果未成年人具有上述违法行为,且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因不满14周岁或者情节特别轻微免予处罚的,可以予以训诫。

再讲讲什么是犯罪。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完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那么,什么是我们未成年人犯罪呢?未成年人犯罪,是未成年人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篇2: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讲座讲稿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法制讲座

前言

讲课之前,我要向大家先介绍以下三个概念,即“未成年人”“少年”“青少年”。“未成年人”这一概念从法律上说它是以年龄的划分为标准的,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少年”,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未成年人中特定的一个年龄段。“青少年”是一个笼统的、习惯性的称呼,既包括成年人,又包括未成年人,它不是法律上的概念。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称你为未成年人、少年或青少年时都不算错。但是在适用法律时,我们的提法都是用“未成年人”,这一点很重要。那么说到这里在,我们有的同学会说了,温叔叔,别在这里骗我们小孩子了,我知道:小孩干点坏事没事,最多被派出所叫去批评一下就放了。那么,请问:未成年人“干点坏事”真得“没事”吗?在这里,温老师要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郑某,男,15岁,初中尚未毕业就辍学,在外东游西逛,偶然结识了周某(男,19岁,无业青年)俩人成了铁哥们,俩人干过小偷不摸的事儿,甚至进行盗窃,刚开始,郑某很害怕,但周某说:“小孩干点坏事没事,最多被派出所叫去批评一下就放了。”郑某抱着这种想法,胆子愈来愈大,逐渐萌发了没钱就去偷、就去抢的念头。2001年3月18日,郑某因偷盗被拘留,后因涉嫌抢劫而被逮捕并判了三年有期徒刑。怎么会被判刑呢?接下来,我会给大家慢慢说明的。

一、什么是违法和犯罪。

违法和犯罪这两个词,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但是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同学们可能不是很了解。根据我们的调查情况分析,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未成年人对法律的无知。我给同学们讲两个案例,一个是一名十四周岁的中学生投毒案,这起案件发生在2004年的七月份某天下午,该学生感觉好玩,将自已买来末吃的冰袋咬破一口,再装入老鼠药,而后放入附近一小学的某教室的一张课桌抽屉里,第二天,坐该课桌的小学生喝了这有毒的冰袋后,很快就死了。这起案件侦破后,该投毒的中学生后悔不已,他说自已没有想害死人,以为小学生吃了只会拉肚子,但是严重的后果已经造成,该学生的后悔不能代替法律的惩罚,根据《刑法》的规定,投毒致人重伤、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再给同学们讲一个今年4月发生的案件,江津市警方快速破获一起命案:两个14岁少年预谋后,持马刀和绳索杀害一名13岁学生,动机仅是为今后闯社会“练胆”。他们杀害小健的原因仅是给今后闯社会“练胆”。从刚才两起案件的发生和发展看,很清楚地说明了那几位同学对违法和犯罪认识的不清。从这些案件可以看出未成年人懂得什么是违法和犯罪,对规范自已的行为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是相当重要的。

接下来,我就给同学们讲讲什么是违法。

违法,是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之一。它指违反法律,不履行法律义务(举养老事例说明不履行法律义务)。那么什么是我们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呢?我们通常所讲的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所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严重不良行为,即: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上述列举的行为中,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这一行为希望同学们引起注意,同学们可能会对此不以为然,但这也是违法行为;还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的违法行为在学校也是时常发生的,据我们了解,一些高年级的同学会向低年级的同学强行索要钱财,这是一种违法行为,不过,受害的同学们不要害怕,要敢于检举揭发,同这些违法行为作斗争。那么对具有上述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应当如何处理呢?一方面对违法行为较轻的未成年人,一般由其父母或者其监护人和学校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也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如果未成年人具有上述违法行为,且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因不满14周岁或者情节特别轻微免予处罚的,可以予以训诫。

再讲讲什么是犯罪。

篇3: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讲座讲稿

关键词: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成因,预防对策

一、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的界定

(一) 激情违法犯罪的概念

激情是人较为复杂的心理现象之一, 是一种持续时间短, 表现剧烈, 失去自我控制的情绪状态。激情通常由强烈欲望和明显刺激引起, 这时人很难克制自己的愤怒感、喜悦感以及极度悲痛感等情感。在激情状态下, 人常常不能意识在做什么, 不能评价行为及其背后的意义。

激情违法犯罪是指由于瞬间性情绪爆发而实施的毫无理智、不顾后果、突发性违法犯罪行为, 表现为故意杀人、伤害、强奸、抢劫等暴力性犯罪。未成年人性格尚未完全定型, 在受到学习压力、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影响情况下, 情绪易波动, 再加上一些未成年人意志力薄弱, 自我控制力差, 极易引发激情违法犯罪, 造成严重社会后果。

(二) 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的特点

1.突发性

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往往没有事先预谋, 具有突发性。在激情违法犯罪中, 违法犯罪动机形成的时间短, 几乎是在瞬间突然发生, 往往是在某种偶然事件的激发下, 感情一时冲动, 顿生犯罪动机, 不计后果突然作案。

2.情境性

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的激情行为主要是由当时情景刺激所引起的。未成年犯往往在实施违法犯罪时遭受出乎意料的挫折或打击, 产生报复行为。在行为者看来, 实施报复是合乎情理的。这种“合理化”心理倾向使大脑皮层和皮下神经兴奋失调, 导致意识障碍, 从而把违反道德和法律的反社会犯罪行为当成合理的, 最终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3.暴力性

未成年人在犯罪中常使用棍棒、铁器等凶器, 造成被害人重伤或死亡, 多为恶性犯罪, 后果往往比较严重。在接受问卷调查的902名未成年犯中, 盗窃、抢劫以及故意伤害等暴力性犯罪共占了82.7%, 可见暴力违法犯罪是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的最主要类型。

二、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案例剖析

在调查各项事宜准备充分的情况下, 我们跟随课题组老师以及省妇联的工作人员于2009年9月开始, 分别在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福建省未成年教养人员管理所、厦门市启明学校 (福建省唯一一所工读学校) 、福建省女子监狱等单位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问卷发放、个案访谈等调查。调查工作于2009年11月中旬结束。

问卷898份中涉及激情违法犯罪的选题“你是因为一时冲动才违法犯罪的”, 认为自己是的人数是588人, 占65.2%, 不确定的人数为138人, 占15.3%, 不认为是一时冲动才违法犯罪的人数是172人, 占19.1% (详见表1) , 可见未成年人已成为激情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而导致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的原因, 除了与未成年人自身特点有关外, 另外还离不开社会环境因素、学校和家庭因素的影响。

案例1, 陈强是初中三年级学生, 暑假和朋友来到迪吧消费, 跳舞时不小心与人碰撞, 两帮冲动的年轻人为此大打出手, 酿成惨剧, 他也由于故意伤人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一个小矛盾却给他带来了12年的牢狱生涯。

据调查, 未成年人经常逃学去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的占56%。暂且不论国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是否达到, 只从未成年人出入网吧、游戏室的比例上看, 近一半的人将课余时间打发在成人出入的场所。由此可见, 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是导致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的诱因之一。

案例2, 初中生王杰, 15岁辍学后开始流入社会。一次他和同伙偷了摩托车后开始飙车, 之后又把车开回原处, 认为只要物归原主, 便事不关己, 只能算是借而不是偷。殊不知, 这也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 由于一时“兴起”把自己送进少教所。

对于法盲的违法犯罪我们不知说什么好, 是学生本身的问题, 还是我们教育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调查显示, 有64.7%的未成年人认为, 学校很少开展法制宣传的讲座或者其他法律教育活动。由此可见,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单单是社会、家庭和未成年人自己的责任, 更是学校的责任。

案例3, 14岁的马超, 父母双亡, 有一哥一姐, 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哥哥脾气暴躁, 兄弟二人常发生口角。初中一年级辍学, 后以打零工过活, 春节在即, 本想买些年货带给奶奶, 但身无分文, 此时朋友说有个快速赚钱的方法, 于是男孩迈出走向犯罪的第一步——持刀抢劫。

家庭结构不完整和父母关爱的缺失, 让幼小的肩膀过早扛起生活的重担, 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很差, 容易结识社会不良人员, 这也成为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的诱因之一。

案例4, 初三寄宿生刘群, 因琐事与同学发生纠纷, 晚上闷闷不乐地回到宿舍, 听到熟睡的舍友发出阵阵呼噜声, 心情烦躁的他拿起水果刀便刺向舍友, 致其死亡。

就刘群个人而言, 由于没有健康的发泄不良情绪的渠道, 因此以这种完全突发性的, 毫无预谋可言的方式来排遣不良情绪, 这也在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中占有相当比例, 不容忽视。

三、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成因分析

(一) 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的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社会不良因素是制造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的不良情境。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具有明显的情境性, 社会不良情境是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主要表现在:一是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工具, 为了赢利, 歪曲舆论导向, 传播不良信息。二是充斥色情、暴力的影碟、期刊等, 对尚处于生理发育阶段, 心理又不成熟, 缺乏自制力的未成年人来说, 是一种消极的诱因。

社会文化市场监管不利, 是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的温床。社会娱乐场所如迪吧、网吧、游戏厅等是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的多发场所。由于一些文化市场缺乏文明秩序, 尤其是网络管理力度薄弱使得许多未成年人长期沉溺于网络游戏中, 荒废学业。调查中, 有经常去网吧、游戏等娱乐场所的占调查总数的60.4%, 偶尔会去的占调查总数的20.4%。

(二) 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的学校教育因素分析

学校教育指导失衡, 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方面, 学校过分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心理引导。在访谈中, 发现所谓的“差生”只能被教师安排到教室最后排。问卷调查统计, 32.6%的学生被老师歧视而破罐子破摔, 最终走上犯罪道路。另一方面, 学校的课程设置中缺乏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的开设, 即使有也大多流于形式。调查发现, 60%多的未成年犯认为学校很少开展法制宣传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活动。

教师自身素质欠佳, 师生关系失洽。一些教师不公平的对待学生, 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教师疏于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学生长期在缺乏尊严的环境中生活, 逆反心理也越来越严重, 对老师的厌恶会逐渐泛化到对学习的厌恶, 甚至对周围同学也产生厌恶的情绪。调查中, 47.4%的未成年犯认为原来学校老师上课缺乏吸引力, 41%觉得学习很累, 厌烦学校生活。

(三) 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的家庭因素分析

家庭结构不完整, 家庭职能削弱。许多结构不完整家庭: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等, 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 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或他人寄养。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 从而向外界寻求依附, 增加了结交不良社会人员的可能性, 诱发了未成年人的激情违法犯罪。

家庭教育缺位, 亲子沟通缺乏。一方面, 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调查中, 有47.6%的家长对孩子施以训斥和打骂, 以此作为“教育”孩子的方式。另一方面, 父母长期在外, 疏忽亲子沟通, 缺乏情感上的交流。调查发现, 有36.6%的未成年人表示不愿意与父母沟通, 有心事一般和朋友说, 或闷在心里, 长期的心理压抑, 为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埋下隐患。

(四) 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的个体因素分析

心理和人格存在障碍的未成年人, 易发生激情违法犯罪。由于每个未成年人生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生活阅历有很大差异, 从小生活在缺少关爱、备受打击、缺乏成就感等恶劣环境下的未成年人, 如果没有健康的排泄不良情绪的渠道, 心理和人格就会逐渐扭曲, 产生障碍, 形成不良心理状态。[1]一旦受到外界的某种强烈刺激, 就极易采取极端暴力手段进行报复, 酿成大祸。

未成年人的意志品质尚未定型, 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较弱, 易发生激情违法犯罪。由于未成年人涉世不深, 正处于心理的过渡阶段, 易受外界影响, 走上不法道路。调查发现, 有56.3%的未成年犯上学时, 经常逃学去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

四、预防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的对策

从上述关于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的背景、特点及原因的分析中不难发现, 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是在偶然之中蕴含着犯罪人心理嬗变所导致的必然。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虽然缺乏稳定性, 但并非不可捉摸, 而且是可以预防的。因此, 遏制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的关键是要从预防入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诱发未成年人激情的内外部原因, 弄清激情违法犯罪的发展趋势, 开辟多种途径, 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从根源上遏制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的发生。

1.净化社会环境, 完善社会救助系统

(1)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减少诱发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因素。

外界不良因素诱发和自我抑制失控的相互作用, 是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形成的主客观原因。[2]因此整顿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是当前预防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的重要一环。政府和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不良传媒的管制, 对广告、宣传单、报纸书刊、电视、影碟, 尤其是互联网等媒体的内容要严格审查, 从而过滤掉引发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的诱因。

(2) 充分发挥社区职能, 完善社会救助系统。

针对由于家庭贫困、父母双亡、严重疾病或者素质较低等问题而不能得到家庭保护的未成年人, 依靠社区力量, 建立未成年人托管机构, 是帮助其入学或者就业的根本有效途径。[3]一方面, 要发挥社区的宣传作用, 加强对社区居民, 包括未成年人的法制普及和教育。调查中, 大多未成年人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知之甚少, 因此在立法保护的同时应使相关法律深入未成年人的心灵, 时刻警醒着未成年人。另一方面, 要发挥社区组织作用, 自发组织对未成年犯的帮扶和关爱活动, 让其体验被关爱的情绪情感, 感化未成年犯, 从而能够使其更好的面对未来生活。

2.落实学校教育辅导,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 完善学校课程设置, 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要以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教学目标, 而不应单单追求升学率。增设法律、道德、心理健康等课程, 灵活多样的对未成年人进行普法、健康教育, 是预防未成年人激情违法犯罪的有效教育途径;另外要结合未成年人常见心理问题, 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治疗, 帮助其更好的认识自我, 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方法, 提高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增强社会适应性, 最终达到人格完善。[4]

(2)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作为教师, 要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需要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怀。一方面, 教师要以正面教育为主,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意义, 增强学校归属感。另一方面, 教师应鼓励学生“躬行”,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深入社会、接触社会, 参与到实践中去, 并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看问题、分析问题, 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家庭教育功能, 协调家庭成员关系

(1) 加强亲子沟通, 理解爱的真谛。父母的爱是给予子女最好的教育, 尤其是经历家庭结构变动的孩子, 更需要父母的关爱。首先, 建立和谐的家庭互动关系, 使父母成为孩子最好的倾述对象和最信任的朋友。其次, 要善于表达爱。建构温馨的家庭环境、乐观的生活态度, 能够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 有利于其坚强面对挫折, 使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 增强对家庭的依附感。

(2) 通过举办各种讲座和组织各种咨询服务活动, 介绍和推广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和经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是孩子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影响者, 采用适当方式和途径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各种讲座活动, 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提高应对“情绪化”的未成年人的技巧和能力, 积极营造培养未成年人成才的“第一环境”;另外家长应身体力行, 在言行上树立良好榜样, 影响子女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实施合法、合理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毛志伟.浅析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青少年犯罪研究, 2005, (4) .

[2]江仁宝.激情犯罪的特点与防治[J].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3, (4) .

[3]江明辉.福建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06.

篇4: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调查及预防

关键词: 未成年人 犯罪 特征 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希望未成年人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来能为祖国的建设服务。然而,令人扼腕痛心的是:近年来,未成人犯罪的人数和比例呈上升趋势。笔者经过历时20多天的调查,了解到近年来未成人犯罪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犯罪主体分布特征

犯罪主体分布特征:农村的多于城市的,辍学生多于在校生,留守孩多于非留守孩。受教育低的多于受教育高的,闲散未成年人多于非闲散未成年人。

二、犯罪主体的犯罪特征

1.团伙化。几个少年中,往往有一个甚至多个的组织者,怂恿其他的随从人员纠合成群,少则两三人,多则七八人,甚至十几二十人,这些未成年人,有的是出于哥们义气的,有的是人云亦云的盲从,有的纯粹就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他们共同作案,或是盗窃、或是抢劫,或是打架斗殴,或是扰乱社会秩序……不一而足。

如,福建特大青少年犯罪团伙“罗源90帮”,就是青少年团伙作案中比较典型的案例。“罗源90帮”16名成员中有9人为1990年后出生。2006年,这个团伙先是在罗源县城关、松山镇从事敲诈勒索、容留卖淫等小规模犯罪活动。为进一步壮大“实力”,笼络、豢养更多成员,团伙主要人员林昌文等在罗源县松山镇以及邻近的连江县透堡镇和马鼻镇等地,分别开设多家地下赌场,并有组织地安排专车接送参赌人员,为参赌人员介绍高利贷等,每天通过抽头方式获利10多万元。2008年后,这个团伙一度发展到20多名成员。“实力”壮大后的“罗源90帮”开始进一步垄断市场、强迫交易,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这个团伙还以“借钱”名义,多次向当地的海鲜批发店勒索巨额钱财。直至被我公安机关捣毁。

2.低龄化。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以前未成年人作犯罪的高峰年龄为16至18岁之间,而近几年则为14至16岁。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全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平均下降了2岁。在14岁至16岁初次实施犯罪行为的占到了10%以上,出現了“危险的“14岁”现象,甚至还出现了更加危险的“13岁”现象。其中,在校生与闲散未成年人犯罪形势十分严峻,分别占30%和60%以上。

如,一个绰号“十三省”的少年犯罪团伙,这个团伙由13个孩子组成,年纪最小的8岁,最大的13岁。令人揪心的是,他们全部是被亲人遗弃而流浪街头的孩子。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以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1 由此可见,家长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要负全部责任。

3.低质化。近年来,未成年罪犯中,大部分成员只有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有的甚至是小学都没有毕业,就辍学在家。这些人文化水平低、素质低、法律意识淡泊,他们犯了法之后,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犯了法,即使经过教育,他们也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对家庭造成严重的伤害。判刑后,经过政府的教育,才后悔自己触犯了《刑法》,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如,16岁的刘小超身材瘦弱,说话慢声细语,却是一个10多次抢夺同龄人财物、打伤同学的少年。当他被派出所民警将他抓获时,他还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甚至语出惊人,说他也曾被同学抢过,可他没有报告老师、家长,而是自己悟出了“道理”:“只有自己也去抢人,别人才不敢来抢你!”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小超是一个法律意识多么淡泊的少年。

4.外籍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与日俱增,不少未成年人跟随父母到城里读书,而父母又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去管教孩子,久而久之,部分未成年人就被社会上的不良分子利用,不知不觉走上犯罪的道路;有一些未成年人去城里打工,因不堪重负而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于是就参与了抢劫、盗窃等犯罪活动。还有一些找不到工作的未成年人,就不得不在社会上浪荡,成为社会的闲杂人员,为了生存下去,他们就会铤而走险,进行抢劫、盗窃等犯罪活动。

如,16 岁的小刘是河南农村人,征得父母同意来到郑州一家饭店打工,但他干了一个月便不想干了,因为,他实在是受不了每天夜里3点就要起床,一直干到晚上11点的高强度的工作,况且工资又低。他就想到了快速生财之道的方法──抢劫。于是,他就与另一个未成年打工者一拍即合。某天晚上,就带着作案工具,在一个胡同里对一个妇女实行抢劫,没多久就被请到当地派出所。

5.犯罪手段成人化、凶残化。早些年的未成年人犯罪目的多是以敛财为目的,盗窃或一时冲动而引发的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简单犯罪活动,而犯罪手段也只是采用“言语威胁”、“以大欺小”等轻微暴力方式。2而近三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手段不再限于以往相对简单、单一的形式,而是逐渐显现出成人化、凶残化的发展趋势。

比如,有一名少年为报复另一少年小王,对小王实施严重的身体伤害,纠集一些同龄人一起殴打小王,并把小王的生殖器割下;比如,有的少年以拍摄被害人裸照的方式勒索钱财等等。

6.犯罪手段科技化。据中国西藏新闻网国内法制栏目报道:网吧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温床,网络则是直接改变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利用网络进行高科技手段作案是‘90后’犯罪另一突出的特点。”

如,一名17岁的少年,得用他在网页制作的相关知识,制作一个‘北京彩票预测网页’,发布到网络上,并对外宣称:想要彩票预测的结果,就要先交98元的会员注册费用,如果彩票预测的结果不正确,所有的押金全都退回。结果有不少人受骗。

由此看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有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1.加强家庭教育。要加强家庭教育,首先要不断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做父母的,应自觉努力地去提高自身的素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子女的成长摇篮。因此,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并努力去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一个在快乐中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会去做违法乱纪的事的。家长不能动不动就摆家长的威风,以居高临下的架式说训孩子;更不能动不动就对孩子实施暴力。否则,孩子的心理就不会健康,就会有逃避家庭的想法与做法,这样就容易沾染不良习惯,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要特别提醒的是:那些单亲家庭,更要努力尽到监护人的作用,婚虽然离了,但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因离婚而终止。另外,做父母的,对孩子的爱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俗话说,务极必反,过份地溺爱孩子,就会养成孩子不讲理的叼蛮习性,这样的孩子遇到一点事,就容易有过激的行为,进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建议做家长的,一定要学会多与孩子沟通,以正面教育和疏导为主,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如果发现子女行为不规范要及时地给予引导;发现子女有越轨行为要果断地加以控制和挽救,决不能包庇纵容或怨天忧人。

加强家庭教育,是扼制未成人犯罪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有理由相信:文明礼貌守法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也是文明礼貌守法的。

2.加强学校的法治教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今的教育不够重视法律教育,许多学生没有法律意识,甚至是法盲。为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学校加强法制教育的最好方式有以下四种。一是让学生阅读普法教材,如《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普法教育读本》等,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思品课等组织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并通过“法律知识”问答、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自觉地去学习。二是开法律讲座。请律师、或法律工作者结合省内外、国内外中小学生的热点问题、违法事件等开法律讲座,用现实中的案例来教育学生,以达到震摄心灵的目的。三是各班主任、科任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交往中的磨擦、矛盾、不良的思想苗头等,并将其扼制在萌芽状态,以免发生暴力、抢、偷等违法事件。是对那些后进生,一定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讲究教育方求,因材施教,帮助后进生改掉不良的习惯。四是观看图片与影片。组织学生观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图片展览,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制教育影片。使学生从中受到直观的教育,做遵纪守法的文明人。另外,要特别注意的是:学校绝不能以任何借口,把已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赶出校门,而应该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教育,以及必要的心理疏导,否则,这些学生一旦“流浪”到社会上,那犯罪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学校是未成年人养成的主要阵地,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一所好的学校,一定能够给予青少年进行成功的养成教育。

3.强化社会的责任意识。各部门、各有关单位都有义务与责任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未成年人健康地成长。各地的执法部门,要加强对网吧、游戏机房和录像厅等娱乐场所的管理,控制在校学生进入娱乐场所,规范娱乐场所的管理秩序,对低级庸俗和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要坚决清理、整顿、取缔。加强阵地建设,各种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学校和社会已有的阵地资源,要向未成年人开放,使他们能够就近就便参与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3

只有社会责任意识加强了,社会环境净化了、文明了,那么滋生犯罪的温床就无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丁敏责编.法律法规汇编·刑法[M].《司法考试口袋书系列》中国法律出版社,2009-11,第5页

[2]李松.未成年人犯罪手段日趋成人化凶残化[N].法制日报,2011-04-29

篇5: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一、法制概述。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立法步伐以超常规的速度加快。其间,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已达三百四十多部,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已达七百多部。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改革正向纵深发展,社会文明、民主程度迅速提高,法制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法制体系已基本趋于完善。

与此同时,为了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培养其法律意识,党和国家在全体公民中开展了深入持久的法制教育和法制宣传活动。从1986年到1990年的五年间,开展了第一个全民普法五年计划,向全国七亿多人普及了法律常识。从1991年到1995年,又成功地实施了第二个全民普法五年计划。从1996年起,第三个五年普法规划开始启动。

只有学法、懂法,才能有效地避免违法犯罪,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中共中央在1985年第20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共青团、工会、妇联和教育、司法行政等部门,要把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切实抓起来。小学从低年级起就要结合思想品德课进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大学要开设不同层次的法制教育课。” 1985年11月22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提出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决议》指出,普及法律常识的重点对象,是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和青少年。

未成年人被列为普法的重点对象,是有其原因的。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懂法律的一代新人,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另一方面,目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而不知法、不懂法,缺乏最起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观念,是导致其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十分必要。

二、预防犯罪,从小抓起。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人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据此规定,达到义务教育年龄,一般是指年满六周岁。预防犯罪的教育,是指以树立遵纪守法观念和对违法犯罪的防范意识为目的,以有关违法犯罪的法律知识、纪律观念、品德修养等教育为主要内容,对未成年人所开展的教育活动。

三、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必然联系。

1、活动安排(结合实际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活动):

(1)组织学生开展警营一日游,或者到少年管教所参观,也可以拍成宣传资料片供学生观看,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观后感。

(2)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讲解,最好是分配角色,由学生自己扮演,让学生结合案例看看青少年的不良行为,说一说青少年遇害或自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有什么必然联系。

(3)组织学生就“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是否与违法犯罪有必然联系”论题进行辩论。(4)学习南京市三中的做法,开办青少年“模拟法庭”。

2、活动目的:

增强青少年培养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自觉抵制有害身心健康的行为。

自我教育,力行十戒

一、戒娇:

积极参加劳动,养成劳动习惯; 敢于正视挫折,提高耐挫能力。

二、戒奢:

树立勤劳致富思想,养成节俭习惯; 参与家庭理财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

三、戒惰:

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

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勤奋实干。

四、戒骄:

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谦虚谨慎,积极进去。

五、戒贪:

培养正确的消费观,抵制畸形消费; 通过正当途径,获取合法利益。

六、戒散:

制定学习、生活规划,养成规律; 树立纪律、法制观念,明确规范。

七、戒假:

珍惜荣誉,摒弃虚荣; 诚实首信,实事求是。

八、戒黄:

学习青春期知识,提高免疫力; 接受性道德教育,增强抗腐力。

九、戒妒:

树立信心,赶超他人; 主动交流,抒发感情。

十、戒毒:

了解毒品性质和危害,提高禁毒意识; 克服不健康心理,培养健全人格。

上庄小学法制副校长

篇6: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讲课稿

什么是安全?简单说就是没危险,怎样才安全?学习、生活应注意什么?

1、时时有安全意识,从小树立安全第一潜意识

2、注意“走、水、火、电、食、饮、玩”;

3、学习防范安全事故,4、接受老师和家长的教育,5遵守规章制度和纪律;

我要向大家先介绍以下三个概念,即“未成年人”“少年”“青少年”。“未成年人”这一概念从法律上说它是以年龄的划分为标准的,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少年”,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末成年人中特定的一个年龄段。

“青少年”是一个笼统的、习惯性的称呼,既包括成年人,又包括未成年人,它不是法律上的概念。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称你为未成年人、少年或青少年时都不算错。但是在适用法律时,我们的提法都是用“未成年人”,这一点很重要。那么说到这里,我们有的同学会说了,你别在这里骗我们小孩子了,我知道:小孩干点坏事没事,最多被派出所叫去批评一下就放了。那么,请问:未成年人“干点坏事”真得“没事”吗?在这里,我要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郑某,男,15岁,初中尚未毕业就辍学,在外东游西逛,偶然结识了周某(男,19岁,无业青年)俩人成了铁哥们,俩人干过小偷亦摸的事情,甚至进行盗窃,刚开始,郑某很害怕,但周某说: “小孩干点坏事没事,最多被派出所叫去批评一下就放了。”郑某抱着这种想法,胆子愈来愈大,逐渐萌发了没钱就去偷、就去抢的念头。郑某因偷盗被拘留,后因涉嫌抢劫而被逮捕并判了三年有期徒刑。怎么会被判刑呢?接下来,我会给大家慢慢说明的。

什么是违法和犯罪

违法和犯罪这两个词,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但是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同学们可能不是很了解。根据我们的调查情况分析,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未成年人对法律的无知。我给同学们讲两个案例,一个是一名十四周岁的中学生投毒案,该学生感觉好玩,将自己买来的饮料,再装入老鼠药,而后放入附近一小学的某教室的一张课桌抽屉里,第二天,坐该课桌的小学生喝了这有毒的冰袋后,很快就死了。这起案件侦破后,该投毒的中学生后悔不己,他说自己没有想害死人,以为小学生吃了只会拉肚子,但是严重的后果已经造成,该学生的后悔不能代替法律的惩罚,根据《刑法》的规定,投毒致人重伤、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案例:两个15岁少年预谋后,持马刀和绳索杀害一名13岁学生,动机仅是为今后闯社会“练胆”。他们杀人的原因仅是给今后闯社 会‘‘练胆”。从刚才两起案件的发生和发展看,很清楚地说明了那几位同学对违法和犯罪认识的不清。从这些案件可以看出未成年人懂得什么是违法和犯罪,对规范自己的行为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是相当重要的。接下来,我就给同学们讲讲什么是违法。违法,是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之一。它指违反法律,不履行法律义务(举养老事例说明不履行法律义务)。那么什么是我们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呢?我们通常所讲的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所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严重不良行为,即: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上述列举的行为中,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这一行为希望同学们引起注意,同学们可能会对此不以为然,但这也是违法行为:还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的违法行为在学校也是时常发生的,据我们了解,一些高年级的同学会向低年级的同学强行索要钱财,这是一种违法行为,不过,受害的同学们不要害怕,要敢于检举揭发,同这些违法行为作斗争。那么对具有上述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应当如何处理呢?一方面对违法行为较轻的未成年人,一般由其父母或者其监护人和学校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也可以送相关部门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如果未成年人具有上述违 法行为,且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因不满14周岁或者情节特别轻微免予处罚的,可以予以训诫。

再讲讲什么是犯罪。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那么,什么是我们未成年人犯罪呢?未成年人犯罪,是未成年人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刑法第17条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还做了年龄及犯罪行为种类上的限制。例如<刑法》第17条第1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意思就是凡年满十六周岁的人,实施了刑法规定的任何一种的犯罪行为,都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样规定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在我国,已满十六周岁的人,因体力、智力已相当发展,并有一定社会知识,已具有分辩是非善恶的能力,因此,应当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一切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刑法第17条第2款还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到的那个“小孩干点坏事没事”,现在我们就有答案啦。

郑某,已经15岁了,因此对于盗窃,法院没有认定为犯罪,而对于其实施的抢劫行为则认定为犯罪,故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所以,我们不能再认为说“小孩干点坏事没事”啦。

以上所列举的例子只是较为典型的几个案件,我知道有的同学其实很聪明,但他不用在学习上,而是用在调皮捣蛋上,喜欢逞强好胜,有事没事惹一下其他同学,比如别人走路时他突然伸出一只脚将别人绊倒;有些同学喜欢打架,将别的同学打伤;有些同学不爱护公物,故意毁坏公共场所的物品(举例说明);有些同学以大欺小,没有钱买东西吃、没有钱进网吧就强行向弱小同学索要,等等这些行为都是法律不允许的,如果情节严重的话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也就是说你这一逞强就有可能将自己玩进监狱。如:一名十五岁初三男生,为了弄钱买武侠小说,连续七次入室盗窃纵火,后果很严重,法院判决有期徒刑10年。所以在这里我要告诉同学们平时一定要听老师和家长的话,遵纪守法,什么游戏室、网吧、舞厅等地方,同学们千万不要进去,因为那种地方很容易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从我工作实践中发现很多这样的案例:有些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就是由于在游戏室、网吧、舞厅等地结识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后就被带坏,最后走向了犯罪的道路。下面給大家讲个案例,一下下午学生小杨被七八名十五六岁的小青年抢走一部手机及现金30元;当天下午,又有学生报案说,手机被类似的一伙人抢走。同日下午6时许,又有3人,被七名十五六岁的小青年威胁、殴打、搜身后,被抢走身上现金、裤子1条、鞋子1双。一天内连续3起抢劫案,受害人都是在校学生。这引起了公安局的高度重视,当即组成专案组对此系列案件展开连夜排查。经过两天两夜的连续侦查,8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被抓。经查实,这是一个由4名在校生和4名社会青年组成的敲诈抢劫团伙,年龄分别为15岁和16岁。据他们交代,刚开始,他们几天抢劫一次,到后来越来越频繁,因为他们的生活来源靠的就是抢劫敲诈,随着抢劫敲诈次数的增多,数额的增加,他们开始用抢来的钱住旅馆、吃饭、上网吧,长时间不回家。当天他们连续抢劫了8起。不论公园、街道、体育场所、网吧、学校附近,也不论是白天黑夜,只要遇到可以抢劫敲诈的对象,他们随时进行抢劫敲诈。而且,团伙成员越来越多(刚开始只有两三个人,到最后发展到10多个人),还有,他们的手段越来越残忍,他们在街上碰到或发现有学生模样的人,就上前去搂住对方的脖子拉到一旁,一伙人围住,先问是否有钱,再殴打,后搜身进行抢劫。这一伙人的结局是什么呢,当然是受到了法律应有的惩罚。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犯罪不是天生的,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罪犯,就会杀人 抢劫,他都有一个过程,那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哪些呢?总结起来,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有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家庭的和学校的因素。那么,天我就着重探讨一下未成年人的主观方面的原因。

未成年人个个年轻气盛,血气方刚”,都具有敏感、好奇、喜欢冒险、爱模仿的特点。如果引导得当,这些特点就是优点,对吸收新鲜事物,探索未知事物都有好处。如果缺乏指导或引导不当,这些特点就会成为缺点。有句俗话说的好“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同时,未成年人也处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阶段,认识能力低,辨别能力差,看问题简单、片面,不知天高地厚,待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很少经过深思熟虑,常常不顾后果。据报道,某市公安局去年抓获140多名未成年人犯罪分子,无一例外都是游戏迷。许多人都在金钱,物欲的诱惑下丧失了理智,抛弃了做人的基本准则。还有,前段时间发生这样一个案例,有几位未成年人为了吃夜宵,而又没有钱,就到公园的黑暗处抢劫一对情侣的钱财,共获得50元,就因为这50元钱这几个人结果都被判处了有期徒刑。同学们,为了这么小小的50元钱,去坐牢值得吗,”一失足成千古恨,后悔莫极。

三 下面給大家讲二个具体案例,以便让大家能更深刻理解什么行为会受到法律惩罚

15岁的强某某是某中学的学生,平时较为乖巧,性格内向。自从迷上网络游戏后,本来就一般的学习成绩更是差得 一塌糊涂。父母见儿子整天上网不学习,也没少打骂,但收效甚微。一天深夜,小强像平时一样在电脑前撕杀着。其母寻找原放在保险柜里的金耳环,但遍寻不着,就怀疑是强某某偷拿了,强某某对其母的质问矢口否认。其母本来对强某某平时的表现就很失望,这时越想越生气,就一边骂一边动手打强某某。强某某一怒之下,从电脑桌的抽屉里拿出一把弹簧刀连续朝其母腹部、胸部、背部、颈部等部位捅了数刀,致其母当场死亡。慌乱的强某某去找同学好友喝酒,喝完酒后不敢回家,又到网吧上网至次日中午,但虚拟的网络游戏没有像往常一样给强某某带来战斗的快感和荣耀,也无法冲淡其内心的恐慌、愧疚和悲痛,其母惨死在自己刀下的镜头时不时浮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最后到派出所投案。法院综合案件事实、情节及被告人强某某的悔罪表现,同时结合被告人强某某作案时未成年,案发后主动投案自首,取得亲属谅解,亲属要求轻判等量刑情节,从“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出发,认定被告人强某某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通过这个案例可看出强某事发时15岁,符合我刚才说的年龄范围14周岁到16周岁,其故意杀人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情节

这个案例说明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好奇心重、模仿性强,社会阅历浅、是非辨别能力差等特点又决定了其更容易受到暴力内容的毒害。

第二个案例是年仅16周岁的少女花某某(化名)是某学校的学生,与另一同龄男孩谈恋爱偷食禁果后怀孕。看着自己的肚子逐渐变大,花某某很害怕,但思前想后,终不敢把真相告诉别人。花某某怀孕并没有引起身体不适,她仍坚持参加学校体育活动。花某某的父母、老师和同学逐渐察觉到她的异样,但面对他们的询问,花某某总称自己只是变胖了。直到一天晚上肚子痛,花某某赶紧上厕所,随着一阵婴儿的啼哭声,肚子里的孩子降生了,花某某情急恐慌之下,用手捂住小孩的嘴巴鼻子,直到小孩再也发不出声音,随后将小孩冲进下水道。

案发后,花某某被以故意杀人罪诉至法院。法院进行了审前调查,了解到花某某平时一贯表现良好,且性格开朗,为人热情,尊重师长,因生理知识和法律知识淡薄,触犯法律,对其行为也追悔未及。当地社区矫正部门也同意对其适用社区矫正。法院综合考虑案件的事实及情节,被告人花某某犯罪的主观动机及悔罪表现,对未成年的花某某“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花某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适用社区矫正。

这个安全告诉同学们,进入青春期后,首先应当加强对生理知识、法律知识的学习,明白进入青春期后自己身体的生理变化,了解生命的形成、价值以及性行为的后果,自觉培养自尊自爱的意识。其次当出现意外怀孕后应首先求助家 人,在关键的时间内正确地处理好。虽然法律不禁止胎儿引流,但婴儿一旦出生,法律即赋予婴儿具有人的一切权利,婴儿的生命受到法律保护,不能随意剥夺,否则就构成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四、未成年人如何加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

接下来,我再讲一讲未成年人如何加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所谓犯罪的自我防范是指个人为减少被害的可能,进行自我保护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通俗地说,“预防”就是指通过外界的教导和帮助,结合末成年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来防范不良行为以及犯罪行为的发生,最终达到守法的目的,这里的“预防”关键体现在“提前”这个字眼。

(例举学生计划搞破坏的事例)。

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未成年人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实践证明未成年人一旦养成了种种不良习性后要矫正过来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因此,未成年人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经常学习法律知识,处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规范,遵重社会公德,从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加强自我修养,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99年10月的一天晚上发生了一起末成年人入室抢劫案,涉案人员有三人,其中 10 年龄最小的王某年仅14周岁,楼某与李某到歌舞厅找到王某,并邀王某去玩,王某就跟随前往来到一住宅区,楼某带头敲开被害人陈某家的门,后进屋要陈某拿钱,陈不从,李某便上前抢陈某脖子上的金项链,王某见状退出房外,最后楼某被判8年徒刑,李某被判5年徒刑,壬某因年少,不辩是非,又没有实施具体行为,为体现对末成年人的教育和挽救政策,最后检察院对他作了不起诉处理,此案中如果王某也积极主动动手帮助实施抢劫,那么王某也将被判刑坐牢。

(二)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自尊、自律、自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未成年人进行自我防范和赢得社会保护的途径。如果未成年人自甘堕落,外界再怎样帮助,也是无济于事的。

有一位舒某某同学原是中学的学生,因父母离异无人管教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他的母亲把他转到另一中学读书后,他就自暴自弃,成天泡在游戏机房玩游戏,并结识了刘某等人,后与刘某等人一同去打架伤人,抢出租车司机,坠落的无法自拔,最后被关进监牢,被判处七年徒刑。

(三)增强辩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未成年人只有学好知识,特别是经常学习法律知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的诱惑,不阅读一些黄色书刊、电影、电视,不玩游戏机,不吸毒、不随便结交不良朋友,不参与赌博,丰富社会生活经验,锻炼各种能力,才能对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分清是非,末成年人还要加强锻炼身 体,增强体魄,这样有助于未成年人在遭到暴力侵害的时候,及时逃脱或者进行正当防卫,不至于受犯罪行为的随意侵害。

篇7: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学校责任

主讲人:谢志东,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部副教授

主讲人简介

谢志东,中共党员,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部教师,副教授,法学硕士。课程简介

本课件是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谢志东做的题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学校责任”的专题讲座。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个日益突出的全球性社会问题,本讲中谢教授通过大量的实例向我们阐述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原则、责任等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目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则和各方责任;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学校责任;学校和教师应当尊重的学生的主要权利等。

录制时间

2008年1月

课程时长

100分钟

提纲

一、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目的1.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2.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

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则和各方责任

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原则;

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各方责任。

三、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学校责任

1.学校的主要教育责任;

2.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3.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四、学校和教师应当尊重的学生的主要权利

1.学生依法享有受教育权;

2.学生享有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权利;

3.不得侵犯学生的隐私权;

4.依法保护未成年学生的身体健康权;

5.学生人身自由权的保护;

6.学生表达自由权利的保护;

7.学生财产权的保护;

篇8: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讲座讲稿

一、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有利于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积极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良好社会环境的有利环境, 为未成年人的成长, 努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三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平台相互促进。

(一) 突出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 增强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有效把握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生在学校教育中, 学校道德教育集中学习、阅读《学生手册》和规章制度, 开展特殊教育法律法规, 严格执行“日常需求”, 让学生了解学校和国旗, 班级, 上课, 班级活动, 自学, 吃饭, 学校的常规要求。学校坚持“先进班”, “班级集体文明”建设, 选择, 认可为平台, 加强学生的教育习惯培养。

(二) 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

学校开展爱国主义, 民族团结, 荣誉和耻辱的社会主义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等专题活动。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尊重父母, 感恩节社会研究报告, 培养学生成为知识和荣誉, 了解优秀青年的感激之情。扎实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歌曲大合唱, 组织“爱国、爱民、爱家乡”报告会, 培养学生成为一名优秀青少年。加强文明交通和安全教育, 加强消防安全教育, 举办交通知识讲座, 使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三) 进一步发展法律宣传和教育

学校将“宪法”, “刑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 “青少年犯罪”等法律知识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邀请有关部门对学生进行宣传学校报告, 学生“遗产”和“民族团结”, “理想”, “拒绝毒品”等法律知识竞赛, 讲座和教育活动,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爱国守法公民, 有利于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会管理措施

(一) 积极完善维权机制、未成年人教育、公共安全、救济和保护, 检察院、法院、民政、教育、劳动、民事案件, 妇联、共青团等有关部门要不断探索新的形式和途径, 并逐渐形成了与双方的权利“战斗, 交联的预防和治疗、家庭和社会”的工作思路, “保护优先、教育工作原理、惩罚为辅”、“案前评估、案件调解、案件跟踪监督和服务的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在维护法律尊严的同时, 既要坚持原则, 但也强调未成年人的灵活性, 特别是流浪未成年人异常更多的宽容和爱, 为处理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有机统一的过程, 统一的努力实现我们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的影响。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特别是要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础上。根据未成年人, 特别是内部因素对街头儿童的主要环境因素及其自身增长情况, 特别是收集未成年人流浪和未成年犯罪和预防工作的基本信息, 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 建立预防犯罪预警指标, 犯罪趋势, 及时预警, 从而提高预防青少年犯罪, 特别是流动未成年人工作主动性, 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 在处理案件过程中, 坚持执行对轻罪刑事案件的非拘禁诉讼制度, 认真使用逮捕强制措施, 积极改善非拘留诉讼制度的轻罪刑事案件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帮助教育”。为确保检察机关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包括建立健全的刑事和解制度, 工作建议书, 风险评估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 收购后变更强制措施, 审查后的逮捕记录审查, 调查器官逮捕的必要性, 未成年人制度和逮捕检察机关的工作机制和非监护诉讼制度的形成, 不仅能够有效地保证和促进标准化, 而且能够解决调查和监督的问题, 开展工作科学发展观;不仅要准确把握“不逮捕必要条件, 减少不必要的逮捕, 加强对案件的监督”。为了确保嫌疑人的悔改行为是次要的, 并愿意赔偿损失, 当事人应当审查逮捕阶段在解决冲突和制定逮捕措施方面达成了解决协议适用条件, 使返回学校学习, 重新融入社区为犯罪嫌疑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三) 积极推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和完善国家公安制度, 与预防少年犯罪和协调工作有关。根据实际情况和少数未成年人的案例, 往往有更突出的流动性, 随机性, 往往与一些地区, 省份有关的情况。离家, 徘徊白, 走在手里, 流动犯罪, 帮派犯罪, 没有固定住所, 是它的特点。因此, 要坚持整个组织, 宣传, 统战, 公安, 检察, 法院, 劳动, 民政, 教育, 民事案件, 妇联等部门的力量和资源, 积极制定国家行动和有关省市联动, 协调联动机制协调促进少年犯罪预防相关部门。全国公安机关的协调配合,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工作机制的有关部门, 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 快速响应, 稳定, 强有力的指挥协调, 能力合作处置联合工作机制, 少年犯罪。进一步完善公安机关, 协助有关部门, 特别是协调公安机关防范少年犯罪, 改进和加强标准化工作的长效机制,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信息化和集约化。随着现代交通运输、物流和通信的发展, 预防青少年犯罪已涉及到省级城市, 涉及的领域很多。重视加强区域警务、民政合作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预防。预防青少年犯罪不是一个能够做到的地方, 我们必须实施国家联系。因此, 国防, 联合控制, 联动, 有助于“战斗集团”进一步扩大中国各省的机制。联合合作预防重大安全问题, 预防青少年犯罪, 共同判断信息共享情况, 信息共享, 促进强联动, 联合监督重大安全问题的防范, 预防少年犯罪, 联合指导和控制舆论, 使警察和民间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和一体化, 努力实现和讨论重大问题, 协调和解决问题。本案将坚持合作, 拓展全方位合作, 规范合作, 扩大临时合作, 建立“预防、管理和控制, “标准的操作模式的整合, 更好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5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73次会议通过) .

[2]顾华详.让阳光照亮未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解读[J].今日新疆, 2010 (4) .

篇9:浅谈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家庭预防

一、家庭对未成年人产生的不良影响

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状况看,家庭对未成年人产生的不良影响有以下几种:

1.不完整的家庭关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夫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当离婚、死亡或其它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时,家庭的完整性便遭到破坏。这就给子女心理造成一定伤害,又给子女的家庭教育造成了严重的缺陷。相当多的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此,悲观失望、痛恨父母、嫉妒他人、不满现实,形成一种反社会的心理,极易造成未成年人做出违法犯罪之事。

2.家长与子女缺乏应有的沟通

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对子女关心爱护不够。由于缺少沟通,形成思想隔阂,对子女的思想、行为也无从了解和掌握,以致孩子变坏了也不知道。或一旦发现孩子有什么不良言行,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造成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逐渐走向犯罪的边缘。

3.家长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有的父母生活作风不俭点、不正派,这些都会在思想上给子女造成负面的影响,客观上助长了子女在异性交往上的随便与轻率,是未成年人性犯罪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父母一方或双方嗜酒、赌博、吸毒、盗窃等也是青少年性犯罪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的意志能力较弱,所以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等不良恶习,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刺激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种子。

4.家长对子女过分的溺爱

如今,在家里不少家长对独身子女过分地溺爱,一味地迁就,导致青少年从小养成好吃懒做、贪图享受、好逸恶劳、自私自利、惟我独尊、占有欲极强的心理。甚至到了教师不敢管、同学不敢惹、出了事家长主动顶上去的地步。凡事都是自己说的对,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来个“江湖决斗”,要“群打”还是“单挑”,这样嚣张的性格迟早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家庭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石

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教育得当,能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搞好家庭预防,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要注重自身修养,建立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

为人父母者,应自重、自律、自爱,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特别反对“黄、赌、毒”的不良恶习,夫妻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保持良好的夫妻关系,维护家庭稳定,时刻给孩子做好表率。家长还应当主动地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不断的增强监护人应具备的育人素质。在孩子面前,父母不在是权威者,需要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要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影响和教育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2.家长要注重孩子的情况,增加沟通时间

家长要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并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要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要经常观察、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关心什么事,结交什么人,要学会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发现,及时劝导,及时地预防和矫治。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对有生理缺陷、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多鼓励,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

3.家长要注重教育方法,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尊重

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纵容、姑息和迁就孩子,不仅教不好孩子,反而把孩子推向邪路。娇惯、纵容会种下严重的苦果,不仅害孩子,也害父母自己。作为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吃穿,更要注意教孩子学会感恩、学会自立、学会做人。对孩子要多一些严教,少一些溺爱;多一些引导,少一些迁就;多一分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分爱护,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理解,少一些专横。对于失足、犯错误的孩子,更应给以家庭的温暖,绝不可弃而不管,放任自流。

综上所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个性形成、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家庭对未成年人行为、品德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重视家庭内部亲子间情感与言语方面的交流,协调家庭的亲密性和家庭的适应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济世良方”。

上一篇:员工辞职报告经典范例下一篇:经典家具品牌的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