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色彩分析

2024-05-27

北京城市色彩分析(精选6篇)

篇1:北京城市色彩分析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色彩规划调查问卷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为充分了解开发区区民们对城市色彩现状及未来景观的想法与认知,为亦庄塑造优良的城市色彩景观形象,特施行本次调查。该调查结果将作为亦庄色彩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请您务必认真填写。我们将以职业态度对您的问卷实行严格保密,仅用于工作统计范围之内。非常感谢您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一、您的性别:

(1)男性(2)女性

二、您的年龄:

(1)18 岁以下(2)18 至30 岁(3)30 至50 岁(4)50 岁以上

三、您在亦庄生活或工作了多长时间:

(1)5 年以下(2)5 至20 年(3)20 年以上

四、您的职业: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您认为亦庄的自然特征是。

六、您认为最能代表亦庄的物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您认为亦庄是否有代表性色彩?如果有,请写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您认为最能代表亦庄的景观区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您认为亦庄内景观印象最好的街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景观印象最不好的街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您认为亦庄最有代表性的居住建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认为亦庄最有代表性的公建建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认为亦庄最有代表性的工业建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您认为亦庄色彩印象最好的建筑物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色彩印象最不好的建筑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您对亦庄的现有印象:

(1)朝气蓬勃(2)新兴前卫(3)现代简洁(4)悠闲舒适

(5)_______________(请自填)

十三、您期望的亦庄未来印象:

(1)繁荣兴旺(2)快捷便利(3)新潮时尚(4)舒适安逸

(5)典雅温馨(6)精致浪漫(7)_______________(请自填)

请您填好后发送至ghby_2009@126.com,或邮寄到我局,感谢您的支持和参与!邮寄地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万源街4号规划设计中心规划编研部邮编:100176

篇2:北京城市色彩分析

《城市色彩特征分析——以长春为例》

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 年级:2013级 专业:建筑学 姓名:张家榕 学号:1321051096 日期:2013 年11月11日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告诉你城市文化是什么。

——埃利尔·沙里宁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它的色彩是其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城市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脉,会形成独特的色彩基调。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但是近些年的城市建设进程势头猛进,大中城市的景观不断丰富变化,但与此同时,其历史文脉造就的城市色彩也随之破坏。这种破坏造成的结果就是城市的主导色彩特征遭到破坏,城市的精神显得浮躁。最直接的现象就是无论走到哪里,城市看起来都是一个样子的,貌似唯一区分城市的方法就是检查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因此,研究城市的独有色彩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相关的城市色彩规划,延续城市的文脉和地域特色就变得十分迫切。长春,我在那里生活了五年,作为一个经历了多个独特历史阶段的城市,形成了非常鲜明的传统城市色彩,由于没有很好的规划和控制这些传统城市元素,使得城市建设显得有些紊乱,而且引起了诸多争议。接下来的内容将从长春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过程入手,研究长春城市色彩的特征。

1· 城市色彩的影响因素

法国著名的色彩学家、设计大师让·菲利普·朗科罗在60年代提出色彩地理学,他认为地理气候和传统文化是影响城市色彩的根本因素,而文化传统等因素则受地理气候的影响与制约。

色彩的象征意义是独特而且不容置疑的,它已经成为了不同民族的信仰、历史、生活和习俗等文化的载体。不同国家和城市都有不同的色彩偏好,这样就会形成不一样的城市景观色彩风格。在许多的国家的传统中,红色就代表着邪恶,但是在中国,红色则意味着喜庆和祝福,这种颜色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种官式建筑中,如宫殿、庙宇的外墙、庆典的服饰以及灯饰等。而且到了现代,红色还成为了我国的国旗的颜色,也代表着无产阶级革命的象征。在西方国家,到了圣诞节,红色也会成为大街小巷的主打色,用来表达温馨。但是不同的是,在股票市场中,红色在亚洲表示上涨,而在美洲则表示下跌。

在封建社会的中国,黄色象征着财富和权利,是皇族的专有颜色。在希腊和罗马,神庙上的颜色也是以金黄色为主。但是在欧洲,黄色却被认为是庸俗的色彩。

在不同的年代,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也会影响城市的主要色彩。比如,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城市中的主要颜色是砖红色;60年代的主要色调成为了灰色;到了80年代,主要色彩变成了白色的墙面贴砖和蓝色的玻璃。

地理与气候也影响着城市的色彩,我们知道,气候条件被分为寒地气候、热带气候、温带气候以及沿海气候等,在不同的气候区域,城市也会有不同的色彩。比如,温热的地中海沿岸城市的色彩倾向于金黄色,而寒冷的北方国家以及东北城市的颜色则偏向采用厚重色彩。

2.寒地城市色彩控制

城市色彩不但与城市规划相关,而且也影响居民的视觉心理健康,所以,城市色彩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尤为重要。

城市色彩的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体现城市特色,与色彩美学、色彩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地理学等学科都有很多的关联。

城市色彩是人们对于一个城市面貌在视觉上的深度体验,虽然许多没有经过建筑学专业培训的人无法准确的捕捉到城市色彩的信息,但是如果一个城市的总体色彩纷繁冗杂,那么给予城市中居住、生活的人们的感觉也会是杂乱无章的,深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这个城市缺少历史的积淀,又是改革开放首当其中的城市之一,其发展的迅猛势头势不可挡,但是却缺少一个整体的色彩感觉,所以给人感觉整个城市都很浮躁。改革开放后,很多城市也变成了这样,这就导致无论是北方城市还是南方城市呈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样子,没有地方特色。

3.寒地城市色彩构成

说道城市色彩,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建筑的外表皮的颜色。的确,建筑色彩是城市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城市色彩的体现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建筑色彩就是城市色彩体现与表达的灵魂。建筑的处理直接影响了城市总体色彩感的基调。建筑色彩包括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娱乐建筑、办公建筑等等,这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的建筑色彩应该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寒地建筑的色彩设计既要考虑到不同功能建筑的色彩区别,又要考虑到色彩的地域性、冷暖对比性等特征,使建筑色彩具有地域性。

其次,广场街道的色彩也是城市色彩的串联元素,它构成了城市的骨架,也串联了城市的景观节点。它是城市景观的管道,所以,应该考虑到其景观的延展性与建筑色彩的关系。或是顺应建筑的色彩感觉使整个区域显得和谐统一;或是强调出建筑的轮廓特征,使城市主导色彩更为突出。

城市内的指示牌、雕塑、广告、公交站等生活辅助设施都属于城市的辅助色彩,这些元素也是丰富城市色彩的组成元素,特别是北方寒地建筑更是如此,虽然这些辅助设施不是构成城市色彩的主要元素,但是也是冬季改变城市单调、乏味的景观形象的元素。除了冬季依旧生长的常绿植物外,许多设施也能传递温暖的感觉。对于不同植物的合理规划也会形成不同季节之间的城市色彩的演变。

4.长春城市色彩分析

长春处于东北中心,虽然被叫做长春,但是这个城市的冬天漫长而且寒冷,是典型的北方寒地气候。在长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并且形成了比较有特色的城市色彩风格。

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影响

长春处于长白上向松嫩平原过渡的中央,整个地势较为平坦。整个城市中心区是以人民广场为中心,向四周发散的布局。形成了道路、铁道、河道绿化为骨架的网络布局。在历史上被叫做“杏花雨、丁香雾、绿洞长街春常住”的特点而驰名,形成了田园城市布局风貌。

同时,在长春的东部建设了净月潭,作为长春的水源以及氧吧。本科期间,我的学校距离净月潭非常近,学校的空气非常清新,净月潭的树木经过了80余年的生长发展,已经成为了亚洲最大的一片人工森林,面积广袤,风景优美。人民大街的绿化景色也让人赏心悦目,整个城市的绿化效果非常好形成了“林在城中,城在林中”这种地理面貌以及自然气候特点,这也决定了长春的城市色彩特点。

长春城市色彩的演变

a.初期建设阶段.1800年请政府设立长春厅,1824年长春厅在宽城子区成立。几十年后,宽城区经过自然发展变成了旧城区,那里以青灰色的砖木构架民居、商铺为主。现在的大马路、二马路等街区仍旧依稀保持着当时的风貌。

b.满铁附属时期

1890年期间,俄国在二道沟建立了方格网式规划布局街道,建筑主体为黄色系,局部的装饰纹样为白色以及红色等。日俄战争后,日本建立了满铁长春附属地,建立了放射状+棋盘状相结合的道路系统,建筑采用了折中主义的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多为红色,如大和旅馆(今春谊旅馆)的红砖灰浆等。这个时期的长春各个区域由于权力分治,所以风貌各异,色彩景观块状分散。

春谊宾馆建于1909年,坐落在长春市人民大街站北端。建筑面积为7,746万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马蹄形布局,对称门面。自开业以来,酒店,电力,供水,污水处理和加热,大部分房间有一间浴室,1925年增加燃气设备,被称为最先进的酒店。1932年,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转移到长春,从沉阳村土地的风扇基地的指挥官。1945年日本投降,党委书记周宝东北与苏联走进长春,在长春的苏联驻军指挥官担任,在此逗留。那年9月,中国共产党长春市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此举行,由周保中会议主持。1946年长春国民党占领后,它成为一个地方接收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北平执行总部军事停战东北27队进行美国代表就住在这里,代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代表伍修权谈判往往在这里。这里也是中国共产党地下活动的位置。1948年3月前夕,解放军,长春战胜国民党军60军在此基础上,他交出泽生与巴解组织在这里了解更多相关的谈判。

c.伪满阶段

1931年,伪满洲国在长春成立,长春也被更名为新京。日本人主持了长春的新一轮的规划,将老城区,满铁附属地以及规划新区统一风格,将政府办公等大体量的建筑设计为红色或黄色的墙面,深色屋顶。现在存留的有市图书馆、四六一医院等文化广场附近的建筑。将居住区统一为黄色墙面,灰色屋顶。两年前,长春市进行了一轮城市面貌的整体翻新,许多这个时期的居住建筑都被拆除了,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种损失。同时又规划了大面积的绿化。但是长春的路网规划依旧保持了棋盘式的布局。

d.新中国建设阶段

建国初期,东北作为新中国的工业基地以及农业区域,被赋予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春在那个时期作为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建立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客车厂等多个工业区,这时的城市色彩以及面貌相对鲜明:宽敞的街道,红色的砖墙建筑。这个时期的灰色建筑相对较少。改革开放至今,长春周边建立了多个开发区,如高新、净月等开发区。在这些开发区中建立了一些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建筑,多采用灰色、黄色系,但是这些建筑色彩与那些历史街区的原有建筑的文化氛围不是特别协调,城市色彩没有被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下来。

5.长春城市色彩特征

可以看出,长春的城市色彩一暖灰色调为主,虽然不同的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特点,但是长春有着寒地城市特有的色彩效果。

在确定城市色彩的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发展以及典型的色彩,同时还要确保城市的色彩、街道的色彩以及景观的色彩保持和谐统一。长春拥有大面积的森林,又有 积雪覆盖,所以考虑城市色彩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绿色与白色的和谐关系,比如偏暖的红色,就会显得具有生命力。

6.结语

篇3:当代城市环境中的色彩文脉分析

(一) 研究缘起

城市, 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 其面貌是一个地区的民族特征、地方特征和文化传统最直观的反映, 而城市的色彩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信息之一。色彩以突出的视觉特性, 用来彰显城市的历史文脉和本土风情, 不仅影响城市的外在形象同时也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一方面受人们的审美意识支配, 另一方面又受以材料为中心的物质条件制约。在城市色彩污染、色彩垃圾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下, 如何尽快在国内建立科学可行并符合城市特定地理环境、文化历史、民俗风情和经济水平等的色彩规划方案, 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1]。

(二) 色彩景观的若干基本理论

1. 色彩地理学

法国著名的色彩学家让·菲利普·朗科罗 (Jean-Philippe Lenclos) , 率先提出了“色彩地理学”的概念。它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既有前瞻性又有现实性的跨界学科。郎科罗教授认为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建筑色彩会因为其在地球上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大相径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建筑色彩, 而独特的地方或城市色彩又将反过来成为地区或城市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他把色彩学研究的焦点对准了支撑文化现象的基础——地理学这个领域。色彩地理学在色彩研究和实践中是按照两大阶段来完成的:第一阶段是材料的获取, 第二阶段是图片和数据的分析。这两个阶段的具体步骤如表1所示。

2. 色彩心理学

色彩心理是指客观色彩世界引起的主观心理反应。不同波长的光在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产生色感的同时, 必然导致某种情感的心理活动。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 人们逐步形成了对不同色彩的不同理解和感情上的共鸣。不同时代、民族、地区、个人由于生活习惯、地理环境、文化教养等的区别, 对色彩各有偏爱, 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喜爱和感受去评价和选择色彩, 并用合乎自己审美要求的色彩去装饰衣食住行。

3. 色彩四季论

“四季色彩”理论由美国的卡洛尔·杰克逊女士发明。她把生活中的常用色调按基调的不同进行冷暖划分, 形成四个自成和谐关系的色彩组分, 正好与大自然四季色彩特征吻合, 因此分别命名为“春”、“秋” (为暖色系) 和“夏”、“冬” (为冷色系) 。这个理论体系对于人的肤色、发色和眼球色的“色彩属性”同样进行了科学分析, 并按明暗和强弱程度把人区分为四种类型, 为他们分别找到了和谐对应的“春、夏、秋、冬”四组装扮色彩, 这是最早将色彩以组群方式进行研究的方法并被沿用了下来。

4. 色彩群理论

沿用上述的研究理念, 出现了“色彩群理论”。“色彩群”是一个区域构成相对独立的色彩基调的色彩组合的指称。如丽江古城民居色彩群, 就是这一区域中, 民居色彩和环境色彩等所有色彩的组合, 整体形成灰色的基调[3]。

5. 城市色彩区域论

城市色彩区域论是建立在一个城市文脉总体 (地域特色) 中形成的, 认为每一个城市有着一个固定的地域颜色氛围, 从微观上来讲, 城市色彩区域论中的文化地域讯息要素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今所谓共融的建筑色彩风格所导致的颜色杂乱无章的现实问题。在利用城市间的地域文脉特色来指导和规划城市内部的色彩空间时, 一方面, 物质的进步促使我们去舍弃一些落后的和已经不具备现实意义的要素, 使我们同化;另一方面, 精神的需要又促使我们去留住一些美的和能够增强自我认同感的要素, 使我们多样化[4]。

二、相关概念的定义

(一) 城市色彩

1. 城市色彩的定义

对城市色彩概念的定义, 目前还是众说纷纭。国内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表2) :

由此可知, 城市色彩概念具有整体的、综合的、抽象的特点, 是城市自然、人文及社会景观要素整体色彩反映的总和, 且更加强调人文景观与社会景观要素。从广义上讲, 城市色彩的含义十分丰富, 不仅包括城市的建筑、植被, 还包括城市的气候、物产、民俗等等。而城市色彩景观的概念则被限定在以色彩为特定的实体景观的可视因素范围内[5]。

2. 从不同尺度对城市色彩的认识

A宏观认识 (鸟瞰的, 间接的)

空中规划可以被看作是手绘的航空照片, 是经常使用来表现空间的图片方式。但是它们展现出来的视觉效果通常只有直升机的飞行员才能看到。许多航空图片的爱好者都知道, 航空视觉效果和地面上在目视位置看到的景观有极大的差别, 即使是熟悉的地区也可能难以辨认。

航拍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在大尺度空间影像的判读中完成对城市宏观色彩的景观度量, 并且现代城市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也提供了更多的制高点, 使城市色彩的宏观面貌有更多的完全的视野, 因此, 对城市宏观色彩的感知己延伸到了城市的日常生活中。

对城市色彩的大尺度空间影像的概括, 可用“城市宏观色彩”来表述。城市宏观色彩是城市缤纷的色彩经视觉在空气中调和后呈现出的色彩景观特征, 是人们对城市色彩的宏观感受。这种色彩反映出城市的历史积淀、城市时代属性的综合, 并展示出明显的城市色彩空间结构。城市宏观色彩与一定时期的材料及其加工与制造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B微观认识 (人视的, 直接的)

目视高度规划是高度介于场地规划和空中规划之间的层次。规划在概念上展现了一个观察者站立在特定的位置上环视360度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以及一个观察者从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所能看到的范围[6]。与人有接触媒介作用的公共领域被称为城市界面, 是城市中的廊道、节点、可视边界的总称, 其色彩具有可为人直接感知的特点。

上述城市界面的色彩与城市宏观色彩反映了人们对不同空间距离城市色彩的感知, 前者属微观尺度的感受, 后者为宏观尺度的体会。两个角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具体表现在:后者的主要载体—建筑墙面的色彩对城市总体色彩有直接影响, 其近人尺度的景现元素, 如广告、标示、商业门面、道路铺装等的色彩在宏观尺度的空间判读中呈现出“彩带”特征;后者较之于前者更富有人文情感, 色域要宽广得多。两者一起构成城市色彩“多”与“少”的辩证关系:既要宏观层面上的统一, 又要在微观层面上体现应有的表现力。

(二) 城市色彩文脉

文脉 (Context) 一词, 最早源于语言学范畴。它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 其上延下伸包含着极其广泛的内容。从狭义上解释即“一种文化的脉络”。美国人类学家艾尔弗内德·克罗伯和克莱德·克拉柯亨指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 它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传授, 并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 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 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7]克拉柯亨还把“文脉”界定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的式样系统。”

笔者认为城市色彩文脉是指现存城市环境中诸要素的色彩表现及其逻辑关系的总和, 它通常应当是城市色彩规划的背景和出发点。城市色彩文脉一般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所组成:

1. 自然环境

城市的色彩离不开自然这个大背景, 城市特色只有结合自然地理景观及当地的气候因素, 才有可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对人类来说, 自然的原生色总是易于接受的, 甚至是最美的。因此, 城市的色彩永远不能与大自然争美, 而要尽量保护突出自然色, 特别是要保护树木、草地、河流、甚至岩石的自然色。

地区自然的环境对人们的色彩心理倾向有极大的影响, 这构成了色彩文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处于南半球的人容易接受自然的变化, 喜欢强烈的鲜明色;处于北半球的人对自然的变化感觉比较迟钝, 喜欢柔和暗淡的色调。意大利有位色彩学者在欧洲地区曾经做过日光测定, 结果发现北欧的阳光接近于发蓝的荧光灯色, 处于南欧的意大利的阳光是偏于黄色的白炽灯光色。人们长期在一种光源下生活, 就会产生习惯性的适应与爱好。意大利人所以喜欢黄、红的暖色调, 是由于意大利的阳光偏黄橙色;北欧人所以喜欢青、绿色, 是由于北欧的日光偏青绿色[8]。

2. 人文背景

城市景观色彩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原则, 包含民风民俗、宗教礼仪、戏剧文学等因素。城市景观主色调的确定, 除了符合现代市民的心理之外, 还需要对城市的“根”文化加以深入研究, 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具有典型意义的色彩形象加以强化, 深入挖掘属于本地区、本民族的色彩文化传统。同时, 更重要的是能够借此弘扬民族文化, 以及展示本民族独特的色彩意韵。

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宗教圣地等城市形态作为完整表达建筑和城市意象的文脉, 被成片、成街、成坊地拆除或改造, 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为了延续城市的文脉, 城市应尽量保持其传统色调。有意识地保留这些传统文脉, 将使得这个城市更富有地方风味。如水墨江南的粉墙黛瓦, 京城一望无际的青灰瓦房烘托着一座巍峨的黄瓦红墙沥金彩绘的紫禁城, 上海红砖灰石砌成的石库门群, 青岛的赤瓦洋房等等。这些“特征色”不仅反映了建城的历史, 更呈现了当地特有的城市意蕴。

3. 城市景观中的色彩文脉构成要素

凯文·林奇 (kevin lynch) 在他的《城市意象》 (The Image of The City) 中指出:市民一般用五个元素, 即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来组织他们的城市意象, 物质形态的五种元素也各自对应着他们的色彩特征, 这也为我们进行城市色彩文脉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线索和方法。

(1) 路径 (Path) 要素中的城市色彩文脉特征

路径是观察者习惯或可能顺其移动的路线, 如街道、小巷、运输线。其他要素常常围绕路径布置。从城市视觉环境的角度出发, 人们在漫游魅力城市街道的时候, 首先感受到色彩景观的印象, 道路色彩景观也反映出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物质文明, 而科学地规划与控制街道色彩景观, 是构建城市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9]。如“水城”威尼斯, 水道成了特殊的街道, 而水体的颜色成为了城市景观色彩延伸的一种方式, 是城市中的特殊道路。

(2) 边界 (Edge) 要素中的城市色彩文脉特征

边界指不作道路或非路的线性要素, “边”常由两面的分界线, 如河岸、铁路、围墙所构成。边界通常是两个区域之间整体色彩状况发生剧烈变化之处。

(3) 区域 (District) 要素中的城市色彩文脉特征

区域指中等或较大的地段, 是一种二维的面状空间要素, 人的意识对其具有一种进入“内部”的体验, 这种体验通常会形成一个整体的色彩特征。

(4) 节点 (Node) 要素中的城市色彩文脉特征

节点是城市中的战略要点, 如道路交叉口、方向变换处抑或城市结构的转折点、广场, 也可大至城市中一个区域的中心和缩影。它使人有进入和离开的感觉。其色彩的辐射能力足以维持区域的向心力。

(5) 地标 (Landmark) 要素中的城市色彩文脉特征

城市中的点状要素, 可大可小, 是人们体验外部空间的参照物。通常是明确而肯定的具体对象, 如山丘、高大建筑物、构筑物等。有时树木、招牌乃至建筑物细部也可视为一种标志。其色彩文脉特征体现在其高度可识别性, 以及对周边环境的支配性影响方面。它同周边区域的色彩现状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协调的统, 也可能是对立的统一。

三、中外城市色彩文脉分析几例

1.意大利都灵

意大利都灵 (图1) 是欧洲最早开展城市色彩规划并实施色彩建设的城市。从1 8 0 0年开始, 在当地建筑师协会 (consiglio degli Edili) 的建议下, 都灵市政府委托该机构负责对都灵进行全面的色彩规划设计。据报道, 在当年规划的都灵色彩方案设计中, 不仅注意了城市建筑与街道、广场的色彩风格统一, 而且一些主要街道和广场的颜色还被设计得极为丰富和精细。例如, 通往城市中心区域的Piazza广场的道路当时被称为“彩色道路”。这是因为它是由8种颜色按照不同的街道位置构成的[10]。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都灵的城市色彩规划是有其文脉依据的。市政府将调查出当地建筑墙体外立面最常用的近20种颜色涂饰在该政府一座办公楼的墙面上, 以样板墙的形式建立了一块可供市民、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外墙面粉刷时能够参照的“色标墙”。1845年, 都灵市政府公布了依据城市传统色彩而产生的20种建筑色彩标准的官方公告。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 被视为是现代城市色彩规划序幕的开端。随后, 欧洲其他城市也开始纷纷效仿都灵的色彩建设方法, 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欧洲现代城市色彩建设的发展。由此可见, 当代城市色彩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城市色彩文脉的要素。

2.法国巴黎

法国巴黎作为世界文化名城 (图2) , 拥有1500多年的悠久建城历史 (508年建都) 。妩媚多姿的塞纳河风光、庄严神圣的巴黎圣母院、举世闻名的艺术宫殿卢浮宫、充满摩登格调的香榭丽舍大道、雄伟壮观的凯旋门、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 以及那些经过岁月的洗礼, 并承载着法兰西文化的古老建筑墙体表面的颜色, 都能体现其城市色彩文脉。

巴黎由新旧两个城区组成, 老城区以上千年历史的古老建筑为主。在色彩建设上, 由城市色彩规划部门统一指挥, 除个别现代建筑, 如蓬皮杜中心、埃菲尔铁塔等之外, 建筑物墙体表面基本是由亮丽而高雅的奶酪色为主调, 建筑物的屋顶主要由深灰色涂饰。一些新式建筑被涂饰为灰色调或利用自身材料颜色形成建筑外观色彩。因此, 深灰色和奶酪色就成了巴黎的标志性色彩。这样的建筑尽管常常造型与众不同但在色彩上却是能够与四周的环境色彩做到既区别又统一, 这也是巴黎建筑色彩应用的一个特色。巴黎城市的色彩文脉的形成可以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理解, 巴黎城市本身处于巴黎盆地中央, 属温和的海洋性气候, 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 常年阴雨连绵, 所以选用光感十足的奶酪色再合适不过。

3.中国北京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首都规划委员会开始对北京旧城区提出了进行色彩规划的要求, “注意吸取传统民居和城市色彩的特点。保持旧城内青灰色民居烘托红墙、黄瓦的宫殿建筑群的传统色调。”北京市政府也于2000年颁布了《北京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洁管理规定》, 其中, 在色彩方面提出了“北京城市建筑物外立面色彩以灰色调为主的复合色, 以创造稳重、大气、素雅、和谐的城市环境”的设想。在历史上, 北京的城市色彩文脉一直具有较好的延续性, 直至今天北京核心区域的传统色彩肌理还依稀可见, 官式建筑和宗教建筑采用皇家的黄瓦红墙, (图3) 民居建筑 (图4) 以灰墙灰瓦赭门为主调, 兼施少许彩绘。在含蓄细腻灰色调的民居烘托下, 彩色的官家社庙建筑更加灿烂。

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 北京奥运会科技委员会将色彩列为奥运科技中的重点项目, 并组成专门机构, 对色彩进行调研、规划、设计和整改, 新建成的“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CCTV大楼其建筑立面均采用灰色调。理由是:一、灰色符合北京传统色彩文脉, 因为“青砖青瓦青石”是老北京民居给人最直观的色彩印象, 并且承载者悠久的历史。古往今来, 青灰色的四合院和老胡同——民用建筑材料基本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如砖、瓦、灰、沙、石等都是由北京近郊采集或烧制而成的。这些建筑材料基本都呈现出灰色的颜色特征。因此, 灰色也就成为了老北京民居应用最广泛的建筑颜色。二、老北京的灰墙、灰瓦和绿树构成了北京城市色彩的基调, 透出古都浑厚、朴实、宁静的文化底蕴, 也衬托出紫禁城金碧辉煌的帝都气派。灰色能够将故宫为代表的皇家“红墙黄瓦”衬托得更加神圣壮丽, 从而将北京拥有851年国都的特定历史地位展示得更加突出、鲜明。三、灰色的合理应用也可以衬托北京具有一种浓郁的现代感。例如, 欧洲许多现代建筑使用的主流色多为无彩色系的灰色调, 其色彩变化的部分往往是在门窗等处施以响亮的颜色, 因此欧洲大多数现代风格的建筑常常能够给人既简明朴素又现代时尚的印象。灰色既符合首都文化、传统、地域等特性, 又能够兼顾其未来发展的趋向。

四、总结与展望

城市色彩实践随时间进程在不断延展, 城市色彩规划也随着其进程, 越来越向着专业划分愈发细致的方向发展:从色彩总体规划到色彩分区详细规划, 再到城市色彩设计的进程。通过当代城市环境中的色彩文脉分析, 在城市色彩设计中恰如其分地引入地方特色, 可以提高城市色彩文化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塑造城市形象的个性魅力, 增强人们对城市环境的心理认同感。因此, 依据城市色彩文脉来进行城市色彩规划, 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摘要:通过当代城市环境中的色彩文脉分析, 在城市色彩设计中恰如其分地引入地方特色, 可以提高城市色彩文化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塑造城市形象的个性魅力, 增强人们对城市环境的心理认同感。因此, 依据城市色彩文脉来进行城市色彩规划, 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唯.当代欧洲色彩艺术设计[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4

[2]宋建明.色彩设计在法国[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

[3]李娟.城市居住区色彩分析——论“色彩群”理念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谢文华.城市色彩信息[N].南方晨报.1999, 12 (25) .10

[5]MiehaelLaneaster.ColorseaPe[M].London:AeademyEditions, 1996

[6][英]汤姆·特纳著.王钰译.景观规划与环境影响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7]转引自:段汉明编.城市美学与景观设计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346页

[8]黄国松.色彩设计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1

[9]潘华.街道色彩景观规划的控制模式[l].华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篇4:北京城市色彩分析

通过对淮安具有代表性的新建建筑组群的色彩进行提取,分析其色彩形成的内在因素与外部表征,从而对淮安该类区域的整体色彩进行描述与概括,并以此切入点进行淮安城市色彩的综合性研究,为类似城市的色彩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依据。

关键词:

新建建筑 城市色彩 色彩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 07-0023-03

1 城市色彩的认知

城市色彩是一个裸露在城市公共空间,能够被人感知的事物,它是一个广泛、综合的概念,包括城市建筑、城市公共交通道路、广告标牌、城市绿化、河流水文等城市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色彩,城市色彩与人们的活动空间息息相关,对人们的视觉感受也有着深刻影响。

毋庸置疑,色彩对一个城市的影响是极大的,每个城市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表现在城市色彩的不同色调、建筑形体和独一无二的特色。任何一个有品位的城市,都有着简洁明快而又和谐统一的色彩,城市色彩运用得好,能够为城市景观增加无尽的魅力,对城市发展的各层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2 淮安城市色彩形成的影响因素

色彩作为城市的特殊“语言”,不仅清楚明了地表达了一个城市的精神内涵,展现城市的文化历史,渲染城市的特性,好的城市色彩还能成为城市精神文明的标志。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有了各自的城市色彩定位,比如北京城市色彩是以灰色调为主,哈尔滨将米黄、黄白作为城市代表色,杭州以青灰色、灰绿色和绿色组成具有水墨情调的国画色彩,无锡为清新淡雅的浅色调。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淮安一直以青砖黛瓦的老城区作为名片。

2.1 地域特征

自然地形是城市形成的基础,苟子《强国说》便有“其国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势也”之说。自然地形从整体上影响着城市的形态风貌,如山地城市的错落有致,滨水城市的婉约灵秀等,并藉此形成了不同的城市风貌和各具特色的城市环境。

淮安市位于江苏北部的中心地带,总体地势平坦,主要地貌为平原,同时境内水网密布,河流密集,是典型的“平原水乡”。淮安是运河之都,因此城市色彩的灵魂自然离不开水,建筑色彩多为古朴庄重的灰色调。

2.2 气候特征

气候条件不但决定了一个地区的自然景观,也是决定建筑形式和材料的重要因素。材料作为色彩的载体,使得城市的人工色彩受到气候条件的制约与影响。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期和地区,气候条件对建筑形式与材料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比如,徽州民居和云南名居在色彩上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气候原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飞速提高,现有的技术手段已足以在任何气候条件下创造出同样的人工景观,但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延续地方特色等角度来看,对地区气候条件的把握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淮河苏北灌溉总渠横贯于淮安市境内,它也是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因此淮安市南北气候特征兼具,以苏北灌概总渠为界,南方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北方地区为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在季风气候的影响下,淮安市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阳光充足,热量富裕。

2.3 人文因素

自古淮安人文荟萃,历史上诞生了军事将才韩信、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枚乘、枚皋、神话巨制《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刘鹗、甲骨文专家罗振玉、扬州八怪之一边寿民、“建安七子”之一陈琳等享誉千古的名人,也是伟大总理周恩来的故乡。正是因为历史人文的积淀,淮安的城市色彩也是以传统青色、黛色、灰色来体现这座历史名城的沉稳大气。

3 准安新建建筑组群色彩分析

3.1 古淮河又化生态景区建筑色彩分析

古淮河文化生态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古淮河文化生态景区位于淮安市的清河新区,是江苏省最大的婚庆产业园。

景区中古淮楼·江淮婚俗馆是景区内代表性建筑。古时候就有“淮角楼”,它始建于宋代,后来因为战乱和水灾,古淮角楼被毁,2008年底恢复重建,并撰《古淮楼记》于此。而婚俗馆也位于此处,并占了古淮楼地上的一至三层,为了更好地重现江淮的特色婚俗文化,特别的分划成了四个部分——即序厅、牵手厅、成双厅和偕老厅。值得一提的是,顶楼上的一座大钟,称为幸福铜钟。钟身呈圆柱形,由上向下渐大。提梁饰双龙纹,肩有九乳。腹有龙凤二对,寓意龙凤呈祥,将钟身分成上下两部分。当有新人结婚或者伉俪乘兴来此撞钟祈福时,它就意味着“幸福终身”,象征意义鲜明,如图1。

景区内设有清河文化馆,采用了青砖灰瓦,用古色古香的中国明清古典内院式布局,四周用连廊连接,东侧馆外另有游廊延伸至古淮河边,清静而幽深。馆前的鸿禧广场左右两侧嵌有十二生肖图案,生动描绘了民间属相搭配的婚俗文化。

中国西游记博览馆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座综合应用声、光、影像等高科技手段对《西游记》进行全面溯源和演绎的大型文化主题展馆。馆的正中间是《西游记》历史原型沙盘,沙盘内呈现着中国和中亚、南亚的地形地貌,非常真切。在馆内的四周,分布关于西游的各种展示,告诉你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时的灵感是来自于何处的。

长荣大剧院.荀派艺术馆。以著名荀派京剧大师宋长荣先生的名字命名,为“苏演院线旗舰剧院”,有可容纳800人同时观看演出的大剧场和可供60人观看演出的小剧场,是一所具备戏剧表演、影视放映、音乐综艺、会议论坛、展览等功能的综合性场馆。剧院中的荀派艺术馆展现了苟派京剧艺术的源远流长以及著名荀派京剧大师宋长荣先生的艺术生涯,使游客更深刻地了解京剧艺术的无穷魅力,把握荀派京剧的文化脉络。

3.2 金鹰国际购物购物中心建筑组群色彩分析

金鹰购物中心,地处淮于安市中心地段,属于商业聚集地,该区域可以作为一座城市的地标性色彩,而对城市街区色彩做出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是改善一个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能不断地带给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的新的感官体验,也能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在未来的城市景观建设中城市街区色彩的改造与建设应引起高度重视,并且把它作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在城市的规划中把城市街区色彩的创新与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的项目,通过系统、科学的分析城市的坏境和人文的内涵,做出统一的城市色彩的设计,创造出属于淮安的有特色、有个性的城市色彩,学会利用淮安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留下的地方色彩,通过这些色彩的特质来创造出属于淮安的富有个性的城市街区形象,打造出城市街区的气质。

nlc202309011252

城市街区色彩的更新设计还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色彩的营销和开发还能够让人从中获得收益,在一些发达国家城市街区色彩的营销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会专门的找一些色彩方面的专家,将色彩营销用于城市街区中的商业行为中,来取得更大的效益,并且,从另外—方面来讲,城市街区色彩的更新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的资源消耗、物质消费,降低建筑开发的运行成本。更加重要的是,美观大方的城市街区色彩可以为一座城市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这也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也使得更多的人愿意来这座城市投资,所以城市街区色彩的更新设计一定会促进这座城市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增长。

在金鹰国际购物中心的建筑群色彩分析过程中,不难发现,虽然高楼大厦已经取代了以前的传统民居,但是墙体的颜色任然是青色和灰色为主的,在配以一些浅黄色(缃)的配色,和一些其他的过渡色。所以在确定好城市建筑的基本的主色调之后,整个城市的建筑物包括公共建筑物,住宅小区、商用建筑甚至是公交站台等一些小型的建筑物都要以这几个颜色作为一个基本的主色调,并且在这样色彩定位的前提下,在植物或者其他的一些雕塑等物件上做出一些色彩的改变,增加一些靓丽的色彩,这样的改变不仅不会显得突兀,还会让整个城市在稳重中增添几分活泼的气息,就以金鹰建筑群为例,整个墙体的主色调都是灰色为主,在金鹰的门前却常年会更换一些色彩靓丽的场景或者是摆件,为整个建筑群增添一些活泼感,整个建筑组群就可以使得这样的一个色彩的定位和设计,成为淮安具有创生性的地标色彩,可持续的提升城市色彩品味,如图2。

3.3 淮安万达厂场区域

淮安万达广场位于淮安市水渡口广场东北侧,周边有教学区,商业街,医院等,人流量大,交通路线多,非常便捷。由图3可以看出,淮安现代城市的颜色主要以灰白色,绿色,以及蓝色为主,而在万达周围街区的商业街,则色彩十分丰富,由多种色彩作为装饰,但是主色调仍是灰白色。经过调查,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各种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新式建筑没有统一色彩,使得城市色彩看上去杂乱无章,融入不了当地和周围的环境。因此,城市相关部门要重视色彩的污染,增强城市市容改造。通过对万达广场及周围建筑色彩的采样和提取,我们发现了构成万达广场的建筑色彩呈现出了色彩分区极度的跳跃和色彩分区极度的不明显的两级情况,主要以灰白蓝色为主色调,因此,大面积的色彩将成为城市色彩的主色调。

3.4 中央国际新亚商城和高教园区

一座城市最核心的部分莫过于建筑物,建筑色彩是最能吸引人们对城市视觉。淮安中央国际新亚商城地处商业金融地区,建筑色彩以黄暖色为主,外墙面是低明度的暖色,配以蓝灰色玻璃。由于地处商业金融区,周边大型建筑较多,在色彩规划和定位都较为接近,各建筑之间色彩相对统一,如图4。

淮安市高教园区位于市区南部,园区内包括淮阴工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淮阴商校和市委党校等院校,作为高新教育产业区,整体以白、灰色、黑色、黄暖色为主,并辅以低饱和度的红色、蓝色。在视觉上,这种色调沉稳、内敛。总的来说,园区的整体氛围和谐统一,如图5。

淮安城市色彩受地域特征、气候条件及历史人文影响较大。在城市建筑的色彩运用上多借以湖水、土地的自然色调,优良的气候条件,使得城市绿化面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从而创造了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城市。在建筑设计中的新技术新材料得以广泛运用,城市建筑色彩也在不断变化中,淮安城市建筑形式多为现代风格,外立面造型简洁,建筑材料多样,颜色以低饱和度的黄暖色调为主,辅以蓝灰色。然而,城市得到发展与建设的同时,有的地区色彩缺乏一致性,色彩设计杂乱无章,不顾周边环境,采用高饱和度颜色一味的追求标新立异,从而破坏了城市原有的和谐色彩,也对城市形象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目前针对淮安城市色彩形象设计,最为迫切的就是完善和规范城市色彩体系。而城市色彩规划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怎样把城市色彩组织到城市中去,并且形成和谐统一、富有独特性的城市色彩。只有制订出符合城市特征、具有文化内涵、体现城市人文精神的长远的城市建筑色彩规划,并在认真实践下,才能提升城市色彩的层次,从而使我们居住的城市更具美感、和谐、自然。

篇5:北京城市色彩分析

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政治中心,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增长,交通需求量急剧增加。到2010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80.9万辆,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452.9万辆,私人小汽车保有量达到275.9万辆。传统的以扩大和改善供给来满足交通需求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北京的交通需求增长。从上世纪80年代之后,人们就意识到仅靠交通供给方面的对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求不平衡的问题,因此有了运输需求管理的概念。所谓运输需求管理,是指通过交通政策和措施的导向作用,运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及技术,通过速度、服务、费用等因素影响交通参与者对运输方式、运输时间、运输地点、运输线路等的选择行为,是运输需求减少或在时间、空间上实现均衡化,从而在运输供给和运输需求之间保持一种有效的平衡,是交通运输结构日趋合理。进行运输需求管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限制原则,消除或减少非必要的运输需求;(2)调节原则,通过对时空分布的调节,是运输供给与需求相匹配;(3)改善原则,通过采取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改善供给条件,集约化提供供给能力,实现需求管理。

截止2004年,北京市道路总长度5500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14公里,四环以内道路面积率不足12%,北京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2%和3.7%,远远不及机动车数量和机动化出行比例增长速度。同时公共交通优势不足,分担率低,对北京市居民出行情况的调查表明,在居民出行结构中地铁和公交车只占29%,离80%的期望值差很远,自行车32%,其他的近40%为私家车、公务车和出租车。北京机动车使用率高,每辆机动车的年平均行驶里程是东京的4倍,造成小汽车道路面积占用率为77%,只承担12%客流量,效率极低。其次,停车设施不足,停车收费管理不合理,造成许多路边车道被划为停车位,使运营道路面积减少。针对这些问题,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政府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从“建、管、限”三方面提出了缓解交通拥堵的综合措施。2010年出台的方案充分体现了TDM的思想,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方面:强调编制实施《北京市交通运输综合规划》,突出落实公交站场等交通设施用地,以充分发挥交通引导和服务作用。

(2)交通建设方面:强调完善中心城道路微循环系统,加大优先发展城市公共

交通力度,改善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和驻车换乘条件。

(3)交通管理方面:突出以差别化收费政策以及拥堵路段或区域交通拥堵收费来管理机动车需求,发展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将以上几个方面更加细化,可以得到以下的一些策略:

(1)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将学校、商场、医院等等公共设施均匀分布在城市中,不过与集中在五环以内,尽量减少出行的产生,同时将出行由交通拥挤的终点向非拥挤的终点转移。

(2)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加强公交场站建设,缩短公交车发车间隔,部分旧的车辆更换成新的车辆,提高公交舒适度,提高公共交通优势。

(3)利用经济手段限制和引导小汽车的使用。对出行者来说,使用成本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很关键,提高小汽车的使用成本能很好的限制小汽车的使用率。主要的手段有征收燃油税,差别停车费,收取拥挤费。例如在市中心公共停车场和路边停车实行高收费政策,停车时间越短收费越高,尝试对交通拥挤路段、拥挤时段实施分时段道路使用收费制,引导车辆避开拥挤路段和高峰时段或者改变交通方式。

(4)通过政府干预限制小汽车保有量。北京从2011年开始,买车除了有钱之外,还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手续和审核过程,摇号取得购车指标后才能够进行车辆的购买。2011年北京市政府对北京市新增小客车的数量限定为24万辆,即平均每月2万辆,指标额度中个人站88%,客运小客车占2%,单位占10%。

篇6:北京的色彩教学反思

有了对“秋林”部分的帮扶,在学习“建筑”这一部分时放手孩子自学。孩子们有 了更多的发现,领略了“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迥然不同的风格,同时找到了贯穿 其中的过渡句——“它们毕竟都已成为历史, 我更喜欢的是近年来拔地而起的新楼宇和 那些纵横飞扬的立交桥”,转而将目光投向新楼宇,和作者一起“不断从街道两旁飞驰 的楼群中寻找”北京的色彩。 最后回归整体,发现课文开头和结尾的特点,领略其前后照应写法的妙处。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孩子“删繁就简”,力求达到“以读促写”。

或许 是孩子们刚刚进入六年级感觉很陌生,或许是孩子们还没有习惯放飞想象,或许是孩子 们还没有适应这样的学习方式,今天的课堂没有达到我想象的效果。但是,我不气馁。 我会努力寻找契合点, 让我的教学更贴近孩子, 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无论怎样的尝试, 都有一个出发点,就是让我们的阅读教学为写作服务,让孩子不惧表达,自由表达,畅 快表达。

上一篇:幼儿园预防溺水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案例分析面试工具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