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源代码

2024-06-19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源代码(共10篇)

篇1: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源代码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源代码

import java.io.*;

class StuInfo {

public String name;

public int number;

public String sex;

public String age;

public String bir;

public String email;

public String addr;

public String tel;

public String getName(){

return nam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this.name = name;

}

public int getNumber(){

return number;

}

public void setNumber(int number){

this.number = number;

}

public String getSex(){

return sex;

}

public void setSex(String sex){

this.sex = sex;

}

public String getAge(){

return age;

}

public void setAge(String age){

this.age = age;

}

public String getBir(){

return bir;

}

public void setBir(String bir){

this.bir = bir;

}

public String getEmail(){

return email;

} public void setEmail(String email){

this.email = email;} public String getAddr(){

return addr;} public void setAddr(String addr){

this.addr = addr;} public String getTel(){

return tel;} public void setTel(String tel){

this.tel = tel;} } public class Student { private static PrintStream out = System.out;private static String filename = “Stu.txt”;private static int total = 0;private static int rt = 0;//recyle length private StuInfo[] stuInfos;private StuInfo[] recycle;BufferedReader buf = 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System.in));//创建缓冲流

public Student(){

stuInfos = new StuInfo[11];

}

public void 信息录入(){

BufferedReader buf = 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System.in));

try{

System.out.print(“n请输入学生信息(以0结束)n”);

System.out.print(“学号:n”);

StuInfo stu = new StuInfo();

stu.setNumber(Integer.parseInt(buf.readLine()));

while(stu.getNumber()!=0){

System.out.print(“姓名:nn”);

stu.setName(buf.readLine());

System.out.print(“性别:nn”);

stu.setSex(buf.readLine());

System.out.print(“年龄:nn”);

stu.setAge(buf.readLine());

System.out.print(“生日:nn”);

stu.setBir(buf.readLine());

System.out.print(“邮箱:nn”);

stu.setEmail(buf.readLine());

System.out.print(“地址:nn”);

stu.setAddr(buf.readLine());

System.out.print(“电话:nn”);

stu.setTel(buf.readLine());

//添加其他输入信息

stuInfos[total]=stu;

total++;

stu = new StuInfo();

System.out.print(“n请输入下一个学生信息(以0结束)n”);

System.out.print(“姓名:n”);

stu.setName(buf.readLine());

}

}catch(Exception e){

out.print(e);

}

} public void 保存数据(){ try{

FileWriter fwr=new FileWriter(filename);

BufferedWriter fw = new BufferedWriter(fwr);

fw.write(total+“rn”);

for(int k=0;k

fw.write(stuInfos[k].getNumber()+“rn”);

fw.write(stuInfos[k].getName()+“rn”);

fw.write(stuInfos[k].getSex()+“rn”);

fw.write(stuInfos[k].getAge()+“rn”);

fw.write(stuInfos[k].getBir()+“rn”);

fw.write(stuInfos[k].getEmail()+“rn”);

fw.write(stuInfos[k].getAddr()+“rn”);

fw.write(stuInfos[k].getTel()+“rn”);

}

fw.write(rt+“rn”);

for(int k=0;k

fw.write(recycle[k].getNumber()+“rn”);

fw.write(recycle[k].getName()+“rn”);

fw.write(recycle[k].getSex()+“rn”);

} fw.write(recycle[k].getAge()+“rn”);fw.write(recycle[k].getBir()+“rn”);fw.write(recycle[k].getEmail()+“rn”);fw.write(recycle[k].getAddr()+“rn”);fw.write(recycle[k].getTel()+“rn”);

}

fw.flush();

fw.close();

fwr.close();

System.out.println(“n已保存数据!”);}catch(Exception e){ out.print(e);} public void 读取数据(){

try{

FileReader fr = new FileReader(filename);

BufferedReader bfr = new BufferedReader(fr);

String buff = bfr.readLine();

if(buff!= null){

total = Integer.parseInt(buff);

}else{

total = 0;

}

StuInfo stu;

for(int i=0;i

stu = new StuInfo();

stu.setNumber(Integer.parseInt(bfr.readLine()));

stu.setName(bfr.readLine());

stu.setSex(bfr.readLine());

stu.setAge(bfr.readLine());

stu.setBir(bfr.readLine());

stu.setEmail(bfr.readLine());

stu.setAddr(bfr.readLine());

stu.setTel(bfr.readLine());

stuInfos[i]=stu;

}

buff = bfr.readLine();

if(buff!= null){

rt = Integer.parseInt(buff);

}else{

rt = 0;

}

for(int i=0;i

stu = new StuInfo();stu.setNumber(Integer.parseInt(bfr.readLine()));stu.setName(bfr.readLine());stu.setSex(bfr.readLine());stu.setAge(bfr.readLine());stu.setBir(bfr.readLine());stu.setEmail(bfr.readLine());stu.setAddr(bfr.readLine());stu.setTel(bfr.readLine());

//补全

} recycle[i]=stu;

}

// bfr.flush();

bfr.close();

fr.close();

System.out.println(“读取成功”);}catch(Exception e){ out.print(e);} public void 显示学生(StuInfo[] stus,int length){ try{

out.println(“----------”);for(int i=0;i

out.println(“学号:”+stus[i].getNumber());

out.println(“姓名:”+stus[i].getName());

out.println(“性别:”+stus[i].getSex());

out.println(“年龄:”+stus[i].getAge());

out.println(“生日:”+stus[i].getBir());

out.println(“邮箱:”+stus[i].getEmail());

out.println(“地址:”+stus[i].getAddr());

out.println(“电话:”+stus[i].getTel());//输出其他内容.....out.println(“----------”);

}

System.out.println(“请按任意键继续”);

buf.read();//

} }catch(Exception e){ out.print(e);}

public void 姓名查询(String name){ StuInfo[] result = new StuInfo[11];int r = 0;for(int i=0;i

if(stuInfos[i].getName().equals(name)){

result[r]=stuInfos[i];

r++;

} } if(r==0){

System.out.print(“查找不到该学生!”);//提示找不到学生

return;}else{

显示学生(result, r);} } public void 学号查询(String number){ StuInfo[] result = new StuInfo[11];int r = 0;for(int i=0;i

if(Integer.toString(stuInfos[i].getNumber()).equals(number)){

result[r]=stuInfos[i];

r++;//补全

} } if(r==0){

System.out.print(“查找不到该学生!”);//提示找不到学生

}else{

显示学生(result, r);} } public void 查找菜单(){//全字匹配

int choice;try{

do{

System.out.println(“查找界面”);//

System.out.println(“1:按姓名查询”);

System.out.println(“2:按学号查询”);

System.out.println(“0:返回上级”);

BufferedReader buf = 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System.in));

choice = Integer.parseInt(buf.readLine());

switch(choice){

case 1:

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姓名”);//获得输入的姓名

String name = buf.readLine();

姓名查询(name);break;case 2:

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学号”);String number = buf.readLine();学号查询(number);//获得输入的学号

break;

default:

System.out.println(“对不起,出现异常!”);

//异常:7

}

}while(choice!=0);

}catch(Exception e){

out.print(e);

}

}

public boolean 修改学生(int number){

boolean flag = false;

try{

for(int i=0;i

if(stuInfos[i].getNumber()==number){

BufferedReader buf = 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System.in));

StuInfo stu = new StuInfo();

System.out.print(“n请输入学生信息n”);

System.out.print(“姓名:nn”);

stu.setName(buf.readLine());

System.out.print(“性别:nn”);

stu.setSex(buf.readLine());

System.out.print(“年龄:nn”);

stu.setAge(buf.readLine());

System.out.print(“生日:nn”);

stu.setBir(buf.readLine());

System.out.print(“邮箱:nn”);

stu.setEmail(buf.readLine());

break;

}

}

}catch(Exception e){

out.print(e);

}

return flag;}

System.out.print(“地址:nn”);stu.setAddr(buf.readLine());

System.out.print(“电话:nn”);stu.setTel(buf.readLine());stu.setNumber(number);stuInfos[i]=stu;

System.out.print(“修改完成啦!”);//提示修改完成

public boolean 删除学生(int number){ boolean flag = false;

} for(int i=0;i

if(rt==0){

recycle = new StuInfo[101];

}

recycle[rt]=stuInfos[i];

for(;i

stuInfos[i]=stuInfos[i+1];

}

total--;

flag=true;

break;} } return flag;

public

void 删除页面(){ System.out.print(“删除页面”);//请输入要删除的学号

try{

int choice;

BufferedReader buf = 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System.in));

System.out.println(“1:学生信息修改”);

System.out.println(“2:学生信息删除”);

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您的选择(1--2)”);

//...choice = Integer.parseInt(buf.readLine());

switch(choice){

case 1:

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要修改的学号:”);choice = Integer.parseInt(buf.readLine());

修改学生(choice);

break;case 2:

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要删除的学号:”);choice = Integer.parseInt(buf.readLine());

删除学生(choice);break;//补充

} /*if(删除学生(choice)){

System.out.print(“删除成功!”);//删除成功

}else{

System.out.print(“删除失败!”);//删除失败

}*/ }catch(Exception e){ out.print(e);} } public void showMenu(){ try{

int choice;

do{

System.out.println(“学生管理系统主菜单界面”);

System.out.println(“1:学生信息录入”);

System.out.println(“2:学生信息浏览”);

System.out.println(“3:学生信息查询”);

System.out.println(“4:学生修改与删除”);

System.out.println(“5:学生信息保存”);

System.out.println(“6:学生信息读取”);

System.out.println(“0:退出系统”);

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您的选择(0--6)”);

BufferedReader buf = 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System.in));

choice = Integer.parseInt(buf.readLine());

switch(choice){

case 1:

信息录入();//

break;

case 2:

//补全方法调用

显示学生(stuInfos, total);

break;

case 3:

查找菜单();

break;

case 4:

删除页面();

break;

case 5:

保存数据();

break;

case 6:

读取数据();

break;

default:

System.out.print(“出现异常!”);

}

}while(choice!=0);

}catch(Exception e){

System.out.println(e);

}

// TODO 自动生成的方法存根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tudent student = new Student();

student.showMenu();

} }

//异常:7

篇2: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源代码

一、户籍属性:

填“城镇”和“农村”。

二、健康状况:

填“健康”、“残疾”、“体弱”。

三、学生成绩状况:

填“优”、“良”、“中”、“差”。

四、与学生的关系:

填“父子”、“母子”、“父女”、“母女”、“其它”。

五、职业:

填“务农”、“打工”、“个体户”、“其它”。

六、家庭贫困类型:

填“孤儿”、“残疾学生”、“军烈属贫困户”、“建卡贫困户”、“低保户”、“残疾户”、“单亲贫困户”、“家庭遭受自然灾害或突发意外事件”、“学生无人监管或生活无着落”、“家庭主要成员患重大疾病”、“家庭主要成员年迈而劳动能力弱”、“家庭贫困长期负债”、“超生致贫”、“其它”。

七、资助项目:

八、证件类别或等级:

填“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农村五保供养证”、“儿童福利证”、“残疾证”、“绝对贫困户证”、“相对贫困户证”、“军属证”、“烈属证”、“离婚证”。

九、学校类别:

篇3: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源代码

关键词:信息分类及代码,异构,在线,DBLINK,MQ

1 前言

当前,信息化已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许多大型企业,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建设了涉及经营、生产以及商务智能等多个模块或系统,这些系统有效的支撑了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生产组织。但随着系统的逐步增多,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集成已成为信息化建设中最为关键的问题。这些系统在建设时,很多企业上层尚未对企业的信息或代码资源进行很好的规划,导致在后期发现,各系统对不同信息分类及代码的规则、定义、数据等根本不一致,集成难度非常大,甚至部分系统根本无法集成,特别是各系统间信息资源的实时、在线同步,形成新的信息孤岛,造成投资浪费。

针对企业信息化集成中面临的问题,目前大部分企业管理软件厂家已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针对企业的信息主数据管理推出了相关产品,如SAP、Oracle、IBM等软件巨头推出了自己的MDM(主数据管理)产品。但这些产品的应用基本限于各厂商自己的产品线内,无法解决各类异构系统实时在线集成与统一管理。

目前,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中有少数几家提供了基于企业主数据的软件管理产品,但其产品仅实现了信息分类管理及代码管理的部分系统功能,管理范围也仅限于企业主数据,对信息分类及非主数据的其它信息代码涉及较少或支持较差,一般不支持代码数据在线管理模式,且不能解决异构系统间主数据统一管理的问题。因此,研究基于大型企业集团异构系统的信息分类及代码在线管理系统,对于解决异构系统间统一信息分类及代码实时在线管理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企业信息分类及代码管理的目标

1)建立了规范化、标准化的信息分类及代码管理体系,明确管理组织、职责、管理标准、信息分类标准等;同时规范信息分类及代码的分级管理,对代码实现分类分级授权管理;

2)根据管理体系研发的应用系统,实现信息分类及代码规则、体系的定义,代码数据的需求、校验、变更、作废、审批、发布、同步等功能;

3)实现与各异构系统信息分类和代码数据的在线、实时同步管理,统一企业的信息分类和代码体系、代码数据,完全满足集团性企业对信息分类及代码在线管理的需要。

3 信息分类及代码管理体系的设计

信息分类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它涉及企业主数据、值集、关键代码的分类及定义。为建立合理、有效的信息分类,必须建立了基于代码集中一贯、分类分级管理思想的企业信息分类及代码管理体系。

1)建立信息分类及代码分级分类管理模式

在信息分类及代码管理标准及管理体系建立的同时,为解决集团公司原有大一统的代码管理模式以及目前各信息系统同一代码的码值不一致、码值不同源、代码规则失控等问题,对代码进行了分类、分级的授权管理,规范了公司在信息分类及代码管理方面的行为,达到了公司对代码的集中一贯、分类分级管理思想。根据代码的重要程度、跨业务、跨系统等情况把代码分为一级代码和一般代码,并且根据代码所属管理领域把代码分为人力资源类、财务类、销售类、采购类、科技类、工程建设类、生产类、质量类、设备类、物流类、统计类、能源类、供销管理类、安全环保类、行政办公类、组织机构类、绩效类、信息化类等十八个类别。

2)建立健全信息分类及代码管理组织机构

结合集团性企业的组织机构特点,进一步明确代码分级和一级代码规则审批、发布由公司信息分类及代码管理办公室集中一贯管理,一般代码规则和一级代码码值由专业组分类分级管理。

3)按代码专业类型划分代码专业管理组,明确管理职责

根据公司各机关职能部门管理职责,公司成立各专业代码管理组,各组所管辖专业信息类目及代码类别。

4)规范信息分类及代码管理流程

规范信息类目分类规则及代码编制规则新增、变更、作废和发布,以及信息类目及代码值(值集)的新增、作废和发布工作,信息分类及代码管理办公室发布代码规则新增、变更、作废流程和代码码值维护流程。

4 系统架构模型设计

为实现信息分类及代码在线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并实现与各异构系统间的无缝集成,实现代码数据的在线管理目标,对信息系统的架构进行设计。

1)系统层次

信息分类及代码在线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实现对企业信息分类、代码定义、代码数据以及与异构系统在线同步等功能。按信息系统类别划分,该系统定位为基础性信息系统;按集团企业层级划分,其定位为L4级系统,其与其他系统间的层次关系如图1所示。

信息分类及代码管理系统只负责把代码数据分发到集团级管理系统、各分子公司(或属地)管理系统,各分子公司管理系统负责和下位系统接口实现对下位系统代码管控需要。

2)系统体系结构

根据业务需求以及信息系统结构,整个系统由应用系统和系统平台两部分组成,系统设计也将围绕这两部分内容展开:

(1)应用系统: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代码集中式管理、接口管理。其中代码集中式管理包括代码体系维护、代码规则定义、代码数据维护、代码流程管理、分类分级授权等功能,代码在线管理主要实现通用接口配置、代码数据同步相关功能;

(2)系统平台:构建支撑应用系统运行环境,包括网络系统、主机系统、基础软件和安全等。

3)与业务系统的接口关系

根据系统定位,系统的核心是要实现与各异构业务系统的在线管理。目前企业各业务系统的集成方式常用有两种:一是系统间通过数据库表来交换数据;二是通过数据交换平台(或ESB)。考虑到系统的通用性和扩展性,系统支持上述两种集成方式。其接口关系如图2所示。

5 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根据系统体系结构,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两部分:应用系统、系统平台。

5.1 应用系统设计

代码系统功能主要分为四部分,代码定义及支持信息功能主要实现代码体系搭建,代码结构、集值等基础信息定义功能;代码流程管理将对代码管理流程加以固化,实现全集团内代码的申请、审批等功能;代码规则及代码数据管理主要实现代码规则定义、代码数据维护、查询等功能;在线管理管理功能实现代码数据在线发布、同步等功能。

1)代码体系基础结构的搭建

根据信息分类及代码管理标准规定信息分类及代码按专业组分类、分级管理,要求代码体系结构功能必须能够根据专业组变化维护,系统基于这一要求,采取灵活设计,满足了用户要求。

2)代码结构自定义

系统使用动态页面技术,通过对用户自定义规则信息的管理,达到用户自定义代码结构的功能(包括复合码定义等)。即,通过用户的规则设定,系统可以自动生成数据表,并由系统自动管理数据表,动态生产界面,从而使系统通过灵活的代码定义,生成代码数据规则和代码数据管理页面,使得系统具备良好的适用性、灵活性和扩展性。

3)分类分级授权管理

根据信息分类及代码管理标准对代码规则、代码数据新增、作废、变更等业务的管理要求,遵循分类分级管理原则,研发了灵活的多级授权机制,将用户分为不同的权限组,分别授权。

4)在线管理

通过代码接口管理功能,实现代码数据在线同步。在管理上包括两部分,一是代码数据的在线申请;二是代码数据与各异构系统的实时同步;

(1)代码数据的在线申请

采用RESTful技术、结合SOA思想,实现代码需求数据通过企业业务系统与信息分类及代码管理在线系统的实时在线交互,达到代码需求提出、校验、变更、作废、审批、发步、数据同步等全流程的在线管理业务功能,满足了信息分类及代码管理业务的需求。

同时,该方式还实现了代码系统与业务系统解耦的双向接口。即代码数据的接收和代码数据的同步发布两个功能独立运行、互不影响。其实现方式如图3所示。

双向接口可以直接在业务系统提交代码数据申请到代码系统。通过代码系统的审核发布后,实时自动同步数据到各业务系统。

(2)代码数据与各异构系统的实时同步

通过研发同步引擎,实现信息分类及代码管理系统与各异构系统间的实时在线同步管理。系统数据同步采用先进的数据总线思想,实现了系统业务与数据的同步,并消除了系统业务与数据间的耦合关系。该引擎将代码数据同步需要的各种复杂信息进行统一、智能的管理,使得数据同步工作安全、高效、智能。同时,本系统在为关联系统设计了接口同步辅助功能,从而使关联系统接口工作从繁琐的开发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效减少了沟通和开发成本。接口方式支持DBLink和基于MQ的数据交换平台两种方式。其结构如图4所示。

(3)接口代码数据自动校验

为满足自动生成代码数据、自动校验代码及属性的准确性和唯一性,研发规则引擎。系统通过规则引擎,可灵活定义代码组成规则、属性规则等,通过定义的规则,系统自动生成代码值,对输入的代码属性自动校验其准确性。同时为保证代码唯一性要求,通过系统自定义唯一性或相似性判定规则,通过一定的算法,根据相关属性,自动判断代码的唯一性和相似性。

5.2 系统平台设计

根据应用系统以及系统的应用规模、使用负载等,系统采用2台PC服务器平台,一台为数据库,另一台为应用服务器,同时两台服务器在应用上采用集群方式部署,互为备份。应用系统采用基于J2EE标准开发,中间件采用Jboss。由于公司已有标准的机房,本系统服务器放置在公司机房中统一管理。网络采用公司已建成的网络,不再单独考虑。

6 应用效果

系统经过需求、设计、开发、测试以及各业务系统的推广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管理各类代码达230多个,涉及的在线系统达20多个,其中涉及集团层面的采购、销售、财务系统,各属地制造基地完整的全面信息化系统等。经过近1年的运行,系统较好的满足了信息分类及代码在线管理系统与各业务系统代码数据实时在线同步、信息代码资源统一、集中管控的要求,从根本上消除了因信息分类及代码不一致而导致的信息孤岛,效果非常显著。

7 结论

本系统充分吸取国内外各种先进管理思想、技术手段,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开展研究,实现了集团企业信息分类及代码的在线实时管理,并成功实现了与多种异构系统的无缝集成,达到了信息代码资源统一、集中、在线管控的目标。

篇4: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源代码

关键词:代码信息;信息化;数据质量

中图分类号:T-O 文献标识码:A

一、产生重名、重码的主要原因

第一,工商部门因年检、变更、补发执照等原因,在换照时,又赋了一个新码,造成一个组织机构两个码,占重名、错码总数的35%左右。

第二,工商部门与技术监督部门同时给一个组织机构赋码。企业有营业执照,但到技术监督部门办理代码证书时,企业未说明情况,技术监督部门又赋一个代码,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邮电、铁路、林业、银行等垂直领导部门及分支机构,这样造成的重名现象约占重名、错码总数的17%。

第三,技术监督部门同时给一个组织机构赋两个码.由于办证人员分不清单位性质,第一次赋事业码,第二次又来办理代码证书时又赋机关非法人码,造成一个组织机构两个代码的现象,这种情况约占重名、错码总数的33%。

二、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及设备情况影响数据质量

组织机构代码数据的采集、审核、录入、校对,打证都是靠人来完成,各级办证人员素质好坏直接影响数据质量。从我省办证人员来看,省级办证人员自1993年以来变动40%以上,地、市级管理人员、微机人员变动66%以上,县级微机人员经过省里培训人员变动在70%~80%,人员变动相当大,而且县(区、市)级负责组织机构代码人员大多数是兼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造成质量下降,也是造成重名、重码的主要原因。我省自1993年组织机构代码工作启动以来,各县(区、市)一直使用联想286机器,它的容量、速度、内存等限制了软件开发、网络的建设,跟不上组织机构代码工作的发展和应用,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286机器早已落后,阻碍了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的发展。

三、提高代码信息系统数据质量的策略

1993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先后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统计局、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等部门联合下文查验全国统一代码证书过程中,由于只是查验,有的地方查验紧,有的地方查验松,造成各地应用力度不协调。另外,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在各应用部门查验时发现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出现了假冒、涂改证书、证书变更不换证、废置不办废置手续,到期不换证、不年检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组织机构代码的唯一性、准确性、时效性。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代码信息系统数据质量,保证代码的全面应用。

1.加强管理,提高人员素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使用,信息化程度在不断地提升。新形势下,要想提高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数据质量,必须实现组织机构代码的信息化,规范组织机构代码办证程序,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各级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和培训制度通过培训学习,不断提高人员素质。

2.集中赋码,分散办证。为了减少码段分配次数,可集中在省、市级组织机构代码管理机构赋码,各市、县负责数据规范化处理,实现对数据质量的集中控制。也就是由各市、县组织机构代码管理机构对所属组织机构数据进行采集、录入、核对后上报省组织机构代码管理机构进行全省查重、赋码后再反馈到各市、县打证,做到事前控制质量,真正做到一个码一个单位、一个单位一个码,能够真正有效控制重名、重码的产生,保证组织机构代码的唯一性、准确性。

3.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建设。目前各地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的建设不尽相同,有的机构建设的比较完善,有的机构还比较落后,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一方面加强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与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发挥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的功能;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国家软件并结合本地实际工作情况,开发有自已特色的网络系统;另一方面加大投入,更新设备,提高人员素质,确保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数据质量的安全。

4.加强部门协调,充分发挥组织机构代码的作用。目前组织机构代码没有被广泛的应用,一些应用部门只是把她当做查验和存档的资料,并打印在各应用部门颁发的证书上。各应用部门还不能通过组织机构代码与其它部门沟通,及时了解组织机构的全面信息,组织机构代码没有真正起到法定标识的身份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这个组织机构代码标识进入各部门应用系统中,身份证的作用才会越来越大,所以说各级技术监督要加强协调,充分发挥机构代码的作用。

5.加快立法工作,保障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建设。目前立法工作已得到各级组织机构代码管理机构的重视,因为在日常工作中出现很多问题靠行政和技术手段,以及与应用部门的协调是无法解决的。例如假冒证书,涂改证书、废置不办理废业手续、到期不换证、变更代码信息,应用部门缺乏相互协调,自设代码等问题影响组织机构代码数据质量,无法保证组织机构代码唯一性、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影响国民经济信息化产业的发展,所以说加快立法工作是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建设的有力保障措施。建立一个完整可靠的代码信息系统,将为政府有关部门有效的宏观管理与监督提供必要的手段,为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有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永辉,宋韶辉,张志君.代码信息系统数据质量问题之管见[J].技术监督纵横 2000,(02).

[2]刘林.组织机构代码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D].山东大学,2006.

篇5: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源代码

出售

一个功能完善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是用VB和SLQ server2005制作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学生的基本信息的管理、学生成绩的管理和用户权限的管理,严密的思路和友好的界面给管理者带了极大地方便。登陆这个界面可方便快捷的管理学生信息。

有意者和本人直接联系,(只限乌市可看观看系统操作与功能实现,当面演示,包教包会。现金支付,一手交钱以后交货!)电话:***唐先生(乌市)

非诚勿扰!

篇6: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源代码

第三方软件接管系统驱动库,在系统注册表信息内部件的信息中,被添加了一行第三方软件的键值,设备自识别驱动时受到阻碍,所以系统无法正常加载驱动导致摄像头打不开,

解决方法:

1、按下win+R组合键,打开“运行”窗口;

2、在运行窗口中输入“regedit”字符命令并回车;

3、在打开的系统注册表编辑器左侧找到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Class{6BDD1FC6-810F-11D0-BEC7-08002BE2092F};

4、子项找到该键值后,在右侧窗口删除 Upperfilters 值和 Lowerfilters 值;

(如果没有这个键值就的就暂时不要修改,有则删除)

篇7: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源代码

代码信息管理规定》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银行机构代码信息管理规定》(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同一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银行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银行机构代码应与其支付系统行号保持一致。银行机构或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申报银行机构代码时,如支付系统行号已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颁发支付系统银行行别、行号业务标准的通知》(银发 [2003]189号)的要求编制,应直接以支付系统行号进行申报;如其支付系统行号尚未编制或未按照银发[2003]189号文件要求编制,应按照本通知要求正确编制银行机构代码进行申报,并且在以后申报新增或变更支付系统行号时,以此银行机构代码进行申报。

二、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的营业部门可单独编报其银行机构代码信息,其他分支机构内设的营业部门不编报银行机构代码信息。

请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将本通知转发至所在省(区、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乡信用社和外资银行。

实施过程中如遇问题,请及时报告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支付结算司。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 二00七年四月六日

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银行机构代码信息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以下简称账户管理系统)银行机构代码信息的管理,确保银行机构代码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保障账户管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根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3]第5号发布)、《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银发[2005]16号文印发)等规章制度,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中国境内持有金融许可证并办理人民币支付结算业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银行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新增、变更、撤销银行机构代码信息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银行机构代码,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支付系统行名行号的编码规则为银行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编制的,用于账户管理系统识别其身份的唯一标识。

本规定所称银行机构代码信息,是指在账户管理系统中使用的银行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相关信息,包括银行机构全称、银行机构代码、银行类别、行别名称、行别代码、分支机构序号、直接管辖行银行机构代码、银行机构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代码、所在省(市、区)名称、所在地区名称、所在城市名称、所在城市地区代码、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地址等信息。

第四条 中国人民银行负责银行机构代码信息的管理与维护。银行机构代码信息的管理与维护遵循“统一管理、分级维护”的原则。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管理银行机构代码信息,负责银行类别、行别名称、行别代码、所在省(市、区)名称、所在地区名称、所在城市名称等银行机构代码信息的维护。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以下统称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负责所在省(区、市)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银行机构代码信息、银行机构的银行机构代码信息中的银行机构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代码的维护。

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按属地原则负责银行机构的银行机构代码信息的维护。

第五条 银行机构应按本规定及时、准确、完整地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申报银行机构代码信息。

第六条 银行机构需新增、变更或撤销银行机构代码信息,应提出书面申请,经其直接管辖行审核同意后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提交。

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下统称全国性银行机构)的总行直辖的分支机构新增、变更或撤销银行机构代码信息,可直接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提交书面申请。

第七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指定专人负责银行机构代码信息的管理工作。

银行机构代码信息书面资料的保管期限为10年。

第二章 银行机构代码信息的编码规则

第八条 银行机构的银行机构代码信息中的银行机构全称是指其金融许可证上记载的银行机构名称的全称。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银行机构代码信息中的银行机构全称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名称的全称。

第九条 银行机构代码信息中的银行机构代码由3位行别代码、4位地区代码、4位分支机构序号和1位校验码共12位数字顺序组成。

行别代码是银行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分类标识代码,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制定和维护。

地区代码是用于标识银行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所在地区的分类代码,参照全国清算中心代码编制,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公布。省会(首府)城市、直辖市的地区代码使用该城市的全国清算中心代码,省会(首府)城市、直辖市管理的县(市),使用省会(首府)城市、直辖市的地区代码;地市级城市的地区代码使用该城市的全国清算中心代码;县级城市的地区代码使用本县(市)的全国清算中心代码。各地市的经济开发区、保税区以及撤县设区的市内行政区域统一使用所在城市的地区代码。

银行机构的分支机构序号由其直接管辖行编制,在同一城市内不得重复。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分支机构序号使用原全国联行行号的后4位;新设立的没有全国联行行号的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由其直接管辖行确定其分支机构序号。

校验码使用模10、11双模算法得出。

第十条 银行机构因其所在地未设立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或其他原因由其他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代管的,其银行机构代码信息中的地区代码为该银行机构所在城市的地区代码;其银行机构代码信息中的银行机构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代码为代管其银行结算账户业务的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银行机构代码。

第三章 银行机构代码信息的新增

第十一条 银行机构申请新增银行机构代码信息,应按要求填制新增银行机构代码信息申请书(以下简称新增申请书,见附1),并提交下列证明文件:

(一)金融许可证正本或副本的原件及复印件;

(二)营业执照正本或副本的原件及复印件。

第十二条 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收到新增银行机构代码信息申请资料,应核对证明文件原件和复印件。核对无误后退回证明文件原件,并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申请资料的业务审核。

符合规定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通过账户管理系统办理银行机构代码新增业务,在新增申请书上填写账户管理系统生成的

银行机构代码,并加盖账户管理专用章;一联新增申请书连同证明文件复印件留存,另两联新增申请书退回申请提交行。

不符合规定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在新增申请书上注明原因,签署不予新增意见,并加盖账户管理专用章;一联新增申请书连同证明文件复印件留存,另两联新增申请书退回申请提交行。

第十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申请新增银行机构代码信息,应按要求填制新增申请书,逐级向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提出申请。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收到新增申请书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业务审核。

符合规定的,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应通过账户管理系统办理银行机构代码新增业务,在新增申请书上填写账户管理系统生成的银行机构代码,并加盖账户管理专用章;一联新增申请书留存,另两联新增申请书返还申请提交行。

不符合规定的,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应在新增申请书上注明原因,签署不予新增意见,加盖账户管理专用章;一联新增申请书留存,另两联新增申请书退回申请提交行。

第十四条 新设立的地方性银行机构、外资银行机构,其行别代码不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已公布范围内的,应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提交正式文件以及本规定第十一条要求的证明文件,申请新增行别代码。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核实后,应以正式文件逐级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申报。新设立的全国性银行机构,应由其法人机构

直接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提出新增行别代码申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收到上述申请文件并核实后,按规定进行批复。

第十五条 因辖内行政区划调整需新增地区代码的,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应及时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提出新增地区代码的书面申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收到申请并核实后,按规定进行批复。

第四章 银行机构代码信息的变更

第十六条 银行机构的机构全称、地址、邮政编码、直接管辖行银行机构代码、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等信息发生变动的,应于上述信息发生变更的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提出银行机构代码变更申请。

第十七条 银行机构申请变更机构全称、地址、邮政编码,应按要求填制变更银行机构代码信息申请书(以下简称变更申请书,见附2),并提交下列证明文件:

(一)金融许可证正本或副本(或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文件)的原件及复印件;

(二)营业执照正本或副本的原件及复印件。

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收到变更银行机构代码信息的申请资料后,应核对证明文件原件和复印件。核对无误后退回证明文件原件,并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申请资料的业务审核。

符合规定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通过账户管理系统办理银行机构代码变更业务,在变更申请书上签署同意变更意见,并加

盖账户管理专用章;一联变更申请书连同证明文件复印件留存,另两联变更申请书退回申请提交行。

不符合规定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在变更申请书上注明原因,签署不予变更意见,并加盖账户管理专用章;一联变更申请书连同证明文件复印件留存,另两联变更申请书退回申请提交行。

第十八条 银行机构申请变更直接管辖行银行机构代码、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应按要求填制变更申请书,提交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收到变更申请书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申请资料的业务审核。

符合规定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通过账户管理系统办理银行机构代码变更业务,在变更申请书上签署同意变更意见,并加盖账户管理专用章;一联变更申请书留存,另两联变更申请书退回申请提交行。

不符合规定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在变更申请书上注明原因,签署不予变更意见,并加盖账户管理专用章;一联变更申请书留存,另两联变更申请书退回申请提交行。

第十九条 银行机构需调整银行机构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代码的,应由其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按要求填制变更申请书,逐级向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提出申请。

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收到变更申请书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

完成业务审核,并比照本规定第十八条第三、四款的相关规定办理变更业务。

第二十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需变更其银行机构代码信息的,应按要求填制变更申请书,逐级向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提出申请。

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收到变更申请书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业务审核,并比照本规定第十八条第三、四款的相关规定办理变更业务。

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可变更自身银行机构代码信息,但应在变更信息后5个工作日内将变更情况书面上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

第二十一条 地方性银行机构、外资银行机构需变更其银行机构代码信息中的行别名称的,应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提交正式文件以及本规定第十一条要求的证明文件,申请变更行别名称。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核实后,应以正式文件逐级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申报。全国性银行机构需要变更其银行机构代码信息中的行别名称的,应由其法人机构直接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提出变更行别名称申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收到申请并核实后,按规定进行批复。

第二十二条 因辖内行政区划调整需变更银行机构代码信息中的所在省(市、区)名称、所在地区名称、所在城市名称的,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应及时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以正式文件提出变更地区代码的申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收到申请并核实后,按规定进行批复。

第二十三条 银行机构因地区代码、分支机构序号变动需调整其银行机构代码的,应先新增银行机构代码信息,再撤销旧的银行机构代码信息。

第五章 银行机构代码信息的撤销

第二十四条 银行机构因解散、撤销或其他原因需撤销银行机构代码信息的,应将本机构所有的银行结算账户信息迁移至其他银行机构或予以撤销,并撤销本机构管辖的所有分支机构或变更其直接管辖行。

银行机构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应按要求填制撤销银行机构代码信息申请书(以下简称撤销申请书,见附3),将其连同相关证明文件原件及复印件提交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收到撤销银行机构代码信息的申请资料后,应核对证明文件原件和复印件。核对无误后退回证明文件原件,并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申请资料的业务审核。

符合规定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通过账户管理系统办理银行机构代码信息撤销业务,在撤销申请书上签署同意撤销的意见,并加盖账户管理专用章;一联撤销申请书连同证明文件复印件留存,另两联撤销申请书退回申请提交行。

不符合规定的,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应在撤销申请书上注明原因,签署不予撤销意见,并加盖账户管理专用章;一联撤销申请书连同证明文件复印件留存,另两联撤销申请书退回申请提交行。

第二十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需撤销其银行机构代码信息的,应在辖属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银行分支机构均已撤销或变更其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代码信息后,按要求填制撤销申请书,逐级向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提出书面申请。

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收到撤销申请书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资料的审核。

符合规定的,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应通过账户管理系统办理银行机构代码信息撤销业务,在撤销申请书上签署同意撤销的意见,并加盖账户管理专用章;一联撤销申请书留存,另两联撤销申请书返还申请提交行。

不符合规定的,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应在撤销申请书上注明原因,签署不予撤销意见,并加盖账户管理专用章;一联撤销申请书留存,另两联撤销申请书退回申请提交行。

第二十六条 银行机构法人因解散、撤销或其他原因需要撤销行别代码信息的,应在其所有分支机构及法人机构的银行机构代码撤销后5个工作日内申请撤销其行别代码信息。

地方性银行机构、外资银行机构需撤销行别代码信息的,应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提交正式文件。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收到相关申请资料并核实后,应逐级以正式文件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申报。全国性银行机构需撤销行别代码信息的,应由其法人机构直接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提出申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收到申请并核实后,按规定进行相应批复。

第二十七条 因辖内行政区划调整等原因需撤销地区代码的,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行应及时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以正式文件提出撤销地区代码的申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收到申请并核实后,按规定进行批复。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九条

第六章 附则

篇8: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源代码

代码自动生产框架主要由代码模板、数据模型和代码转换引擎组成;实现过程所涉及到的技术有元数据、XML、ORM和类反射等。如图1所示。

元数据:描述数据的结构和意义;元数据是对数据资源的一种描述, 是数据信息共享和交换的基础和前提, 元数据用于描述数据集的内容、表示方式、组织方式以及数据集的一些其他特征。元数据同样也是数据, 当然也可以作为被描述的对象, 这时描述它的数据代码模板就是元数据。在信息系统中一般来说, 把数据看成是独立的信息单元, 不管这里的“数据”是一本书、一个网页或者是一个虚拟的URL地址。元数据可以出现在:数据内部、独立于数据、伴随着数据、或与数据包裹在一起。

XML:可扩展标记语言 (eXtensible Mar kup Lan-guage简称:XML, 是一种标记语言。标记指计算机所能理解的信息符号, 通过这样的标记, 计算机可以处理包含各种信息的文件。XML旨在传输和携带信息, 而不是用来表现或展示数据, 用来表示数据的是HTML语言。使用X ML语言主要是用来表示数据和承载数据的含义, 用来定义如何呈现信息, 描述文件或网络信息, 介绍软件的参数设置。

ORM:对象关系映射 (Object Relational M apping, 简称ORM) 是一种为了解决面向对象与关系数据库存在的互不匹配的现象的技术。Hibernate就是一种基于ORM的产品。简单的说, ORM是通过使用描述对象和数据库之间映射的元数据, 将程序中的对象自动持久化到关系数据库中。本质上就是将数据从一种形式转换到另外一种形式。OR M方法论基于三个核心原则:1) 简单:以最基本的形式建模数据;2) 传达性:数据库结构被任何人都能理解的语言文档化;3) 精确性:基于数据模型创建正确标准化了的结构。

类反射机制:反射的概念是由Smith在1982年提出, 主要指程序可以访问、检测和修改它本身状态或行为的一种能力。在计算机科学领域, 反射是指一类应用, 它们能够自描述和自控制, 这类应用通过采用某种机制来实现对自己行为的描述和监测, 并能根据自身行为的状态和结果, 调整描述或修改应用所描述行为的状态和相关语义。

2 代码自动生成在MIS中的实现

数据模型是代码自动生成框架的基础模型, 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描述系统中的需求信息。在数据模型中, 对系统的建模视角是“系统的业务逻辑是如何表现在数据上的”。在本文中, 数据模型以XML文件的形式表示。

2.1 数据库配置数据模型

数据库配置的元数据主要描述数据库的属性, 包括服务器的名称、用户名、密码、数据库的类型和数据库名等等。

图2是数据库中表和视图生成元数据, 主要描述数据库中表和视图的结构, 包含列信息, 即列的名称、类型、大小、是否是主键、是否为标识信息。

数据库表中的主键字段生成的属性模板包含的参数有属性的名称、属性的类型、主键的类型以及对应的ORM的数据类型。

2.2 代码生成引擎

代码生成引擎是整个代码生成框架的核心, 是一个独立的应用程序;以目标系统的数据模型为基础, 根据不同的代码模板生成代码, 实现基本的数据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等操作。把代码自动生成框架应用到管理信息系统中, 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将业务开发和系统开发分离, 程序开发人员只需实现具体的业务逻辑;二是尽量避免重复开发, 提高了程序开发效率;三是统一管理代码, 便于维护。管理信息系统以数据信息的处理为中心, 弱化业务流程的变化对软件开发的影响, 减少系统的复杂程度, 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巨俭, 甘仞初.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及实现技术[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3, 20 (1) :8-10.

篇9: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源代码

经过考虑,由于单元格中的职位升降及留用信息并不规范,因此无法直接使用分列功能,建议同事使用VBA代码解决这一问题:按下“Alt+F11”组合键,打开Microsoft 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编辑器窗口,依次选择“插入/模块”,在右侧窗格插入一个空白模块(如图2),在这里手工输入或粘贴如下代码:

Sub test()

Set reg = CreateObject("vbscript.regexp")

With reg

.Global = True

.Pattern = "(\d{1,2}\-\d{1,2})(由.*)"

End With

With Sheet1

For Each Rng In .Range("e2:e" & .Cells(Rows.Count, "e").End(xlUp).Row)

Set mat = reg.Execute(Rng.Value)

For Each m In mat

Rng.Offset(, 1) = m.submatches(0)

Rng.Offset(, 2) = m

Next

Next

End With

End Sub

上述代码运用了正则表达式,例如“(\d{1,2}\-\d{1,2})(由.*)”,同时以“由”为关键字进行提取。检查无误之后,选择“文件→关闭并返回到Microsoft Excel”命令,返回Excel主界面,按下“Alt+F8”组合键,打开“宏”对话框,选择并运行test宏,很快就可以得到结果(如图3)。

Ps:相关VBA代码可以关注电脑迷微信(微信号:cpcfan),回复1502VBA2获得下载链接。

篇10: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源代码

代码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Information codes for public security industry―Part 77:Classification and codes for case-related articles 【标准状态】现行 【全文语种】中文简体 【发布日期】2015/12/30 【实施日期】2015/12/30 【修订日期】2015/12/30 【中国标准分类号】A9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040

关联标准

【代替标准】暂无 【被代替标准】暂无 【引用标准】暂无

适用范围&文摘

上一篇:医院感染半年总结下一篇:《发展生产-满足消费》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