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育的基本内涵

2024-06-20

小班化教育的基本内涵(通用6篇)

篇1:小班化教育的基本内涵

有效小班化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一、有效小班化教学的内涵

(一)小班化教育的名副其实

小班化教育是一个现代教育学概念。“小班化教育是指在现代教育价值观念和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在小班额的条件下,运用适应小班额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和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服务质量,使学生获得充分教育,提高受教育者发展水平的教育。” 小班化教育不是简单减少班额,而首先是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的变革。小班额的班级形态是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也是在较小的班额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教育教学条件的变化,必然会引发教育教学行为的变化。小班化条件下的教育活动会出现以下新情况:一是教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重组;二是师生互动频度、强度增强,以及师生关系也可密切;三是教育教学的内容、方式、技术、评价会发生适应性变化。“小班化教育”中的“化”,就是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突出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事物的名称是主体对客体经过一番观察思考以后,给它一个概括性的表述。它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以后经过加工的产物。名称与实质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比如,“小班教学”、“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育”这三个名称都与一个实质因素相关,即它们所指称的,是一种班级学生数比较少的教育、教学。

名称与实质在某些情况下不完全相符。一种情况是,人们在观察和思考客观事物的时候,没有把它的主要特征全部包括进去,比如用“小班教学”这一名称来表达“小班化教育”这样一个事物的实质,那么,“小班化教育”的教育观念变革、教育方法变革两个特征都没有概括进去,造成了“大头戴小帽子”的状况。当然,也有相反的“小头戴大帽子”的状况。这都是认识方面的偏差。还有一种情况是,人们在观察和思考客观事物的时候,已经预见到某一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且用一个名称正确地把它概况出来了,但是这一事物还没有被充分理解和把握,在现实生活出现偏差。虽然形式上在实施“小班化教育”,但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上没有转变,其实仍然行“大班化教育”之实,是貌似而不是神似。这不单是认识方面的问题,而主要是实践方面的问题。“不少学校的小班化教育实际上仍然是大班教育与教学,仍然用大班的教学评价方式来看待小班化教学,导致实施小班化教育的教师无所适从,也使小班化教育趋向形式。”

科学的名实观认为,正确的名称与实质应当是相符的。“小班化教育”中也应该在认识与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最终达到名符其实。

(二)有效小班化教学的内涵

目前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 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但是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而不能转化为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小班化教育正是基于其教育的优势,在有效教学上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有效教学(e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是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效益的前提下,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之比。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有效小班化教学有三个层次。从表层上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它兼具了一切“好教学”的外在特征。这种教学对认知的影响是可见的,对人格的影响是可感的,对情感的影响是可以体认的。从教学形态这一层面来看,有效教学呈现出的是的现实形态,可以对其有效与否作出合理的评价、认定。

从中层上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它是为逼近“有效”的目标而对教学进行的科学控制与情感调适,是潜藏在“好教学”背后的教学逻辑。这一层次的有效教学集中体现为教师对教学进程的全面干预、自觉调适能力,集中体现为各种教学策略的理性选择和灵活运用,这一层面上的“有效”是能用可测性的工具来评价的。

从深层次上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境界。所谓“理想”、“境界”就是追求的目标,其存在的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推动、牵引、导向作用。这一层面上的有效教学体现着对教学的执着追求和永恒超越,充分显示着教学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具备积极倡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追求多元智力发展,强调整合、弹性、参与等特点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应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把有效教学从着眼于教学的未来的有效“理想”转化成着眼于教学的背后的有效“思维”,再转化为一种着眼于教学的现实的有效“状态”。这一过程就是教师把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材料、学习者活动及其他课程资源有机结合,使课程获得生命形态的过程。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班化教学的优势,把握最佳时机,运用最优化手段,设计个性化作业,促进学生有效思维,杜绝无效劳动。有效教学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2.关注可测性和量化。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有效教学既要注重量化,又不过份量化。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3.关注有效教学的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在教学过程中动态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4.关注教师的反思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我们的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有效学习,这就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只有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结果才能向有效变化,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代。

有效学习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学习,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效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一是“经验”,经验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二是“思考”,有效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提倡学生自主地思考。三是“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四是“再创造”。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

小班化教育具有显著的有效学习的有利条件,但是必须通过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去实施有效教学,从而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有效小班化教学的特征

小班化教学有着其不同于大班化教学的特征,也只有把握这些特征,并在教学中体现着写特点,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教学。

1.小班化教学的学习性

这是强调小班化教学突出学生的学习,而不是灌输。小班化教学的上课不是单纯的教导课。一堂好的课应该是师生共同的学习活动所构成的。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师生都成为了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人,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同时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性意味着学生的学习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应该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不应该是“以教师教学为中心”。

2.小班化教学的自主性

这是强调小班化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而不是被动的执行者。一堂好课应该充满了师生的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名副其实的工程师,而不是一个“教育技术工人”,不是复印机复制标准件,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播放教材。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应该能够自主策划一堂课、一周课、一学期的课、一年的课。学生在课堂里应该进行自主的学习,他们应该能够进行自主的体验和独立的探究。一堂好课让师生充满创造的激情,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教学创新。学生不断在学习中质疑和发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3.小班化教学的人性化

小班化教学突出人性,关注教育过程中的人文精神,而不是压抑生命活性的,以制造标准件为重点的教学。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应该充满人性和人道。在课堂的学习中,学生应该感到有一种成长的满足感,不仅在知识技能上,而且在心灵上。他们不是传统教学培养的缺乏个性、缺少创造精神的标准件。在充满人性的课堂上,学生的“出圈”、“片面”、“偏激”等,能得到宽容,鼓励冒尖,突破平庸。教师的教学应该充满激情和思想,有自己教学的风格,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致力于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下一代。

4.小班化教学的开放性

小班化教学是开放式的教学,是网络型的,而不是僵化的线性教学。教育,乃至教学,从来不是线性的,不可能是教师付出多少精力,学生必定会有对应的成长,也不可能教师教多少知识,学生就获得多少。因为教学是为存在各种差异的学生服务的,统一的内容、统一的目标,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必然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大班中比较普遍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往往是依据统得过细过死的教学参考书所规定的,按照知识点的过关的线性方式。小班化教学的课是按照学生实际的成长进行评价,在知识结构上获得了多少的发展,在心理上获得了多少的发展,也就是在身心发展的网状结构中呈现出多大的进步。

篇2:小班化教育的基本内涵

【摘要】“文化”一词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一种软实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富强最终一定会以文化的兴盛为标志。中共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作了一系列关于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的论述,并明确提出中国的发展必须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后,习近平提出的第四个自信。本文以“文化自信”为中心,浅论其相关概念的提出、当代现实意义及基本内涵路径。

【关键词】文化;文化自信;现实意义;基本内涵

“文化”一词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颇具多义性和模糊性的概念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文化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将其定义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强调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价值、信仰、精神等的总和。从这个角度看“文化自信”,宏观而言,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可和自豪感;具体而言,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群众对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理想的一种崇尚、一种坚守。

一、文化及文化自信的相关概念提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就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有深入的分析和科学的阐述。马克思在肯定以道德、观念等形式出现的文化必然为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前提下,也强调前者对后者的“反作用”。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权力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文化发展”。马克思认为一个由旧社会内部成长起来的新社会在各方面会存在一些旧的事物,而比如一些旧的文化很可能会形成某种阻碍作用,即文化对于一个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马克思还强调文化对于个人的改造作用,1871年,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未来社会的实现在客观上“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这其中必然包含一种因社会变迁导致并且需要的文化的改造,不可否认,文化在“化”人和育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十分注重文化对于经济、政治和

— 2 — 社会的重要作用。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毛泽东强调当时的任务是把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邓小平也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明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坏会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的好坏,“两个文明”都搞好,“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江泽民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即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必然包括文化软实力;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2014年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2014年两会期间,在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首次提出了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根本。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再次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 — 3 — 的自信。”自建党以来,首次把文化自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大战略定位,文化的虚脱和断层,必然带来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的损毁和丧失。没有文化自信,就缺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底气。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文化建设进程中的真心诚意与理论自觉,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

二、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和文化信息多元化趋势向纵深发展,全球性的文化交流、碰撞和融合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1990 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软实力》一文,首次将国家的综合国力划分为两种,即硬实力和软实力。他认为,由资源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 4 大因素构成的硬实力,始终是有限的,而真正具有无限张力的动力力量,是软实力。同年,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他正式将 “软实力”界定为民族文化、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国民凝聚力等,也就是指通过感召力、吸引力、同化力来影响、说服别人认同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从而获得一种理想的预期效果的能力。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与现实感受,积淀着其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并承

— 4 — 载着民族自我认同的价值取向。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角度而言,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为一种精神上的向心力,它有利于国家凝聚力的形成和民族性格的养成,有助于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国民精神上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国家、民族和政党而言,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而且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集中体现。对个人而言,文化自信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自信,体现了文化主体对所属国家(或民族)核心价值的认同,作为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可成为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不断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二)文化自信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 自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国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领域的冲突与碰撞不可避免,随着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渗透,越来越多地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外来异质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将会愈演愈烈,严重影响我国文化主体地位和国民价值观念,造成思想上的多元化与文化自信的缺失。世界多元文化思潮激荡碰撞,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和社会文化思潮之间相互交错,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着冲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状态。文化本质上是人的精神追求及其创造的产物,人的主体精神和本质力量的自信构成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因此,面对世界异质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 — 5 — 突、强势文化的冲击与渗透,为了维护我国的文化主权与安全,掌握文化上的话语权,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系问题。对待异质文化,应该是以客观的态度审视自我,以积极的姿态学习他者,既不固步自封,也不盲目崇拜,在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异质文化中的精华,在文化的交流、碰撞、冲突中,进行文化的认知、比较与反思,逐步掌握文化交流的主动权,而文化自信则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碰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有力心理支撑。

(三)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以东方文明著称的中华文化对世界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不仅曾经独领风骚,甚至在当今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发展的作用。”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文化自信应成为衡量小康社会国民素质和精神文化的重要指标。文化自信通过对文化的自觉认知、反思、批判和认同等机制,彰显文化主体性批判、扬弃、认同的社会实践过程,逐步构建民族文化价值观念。文化自

— 6 — 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思想价值资源和心理依托,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三、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文化自信的根基。历史是一脉相承的。梁启超说过,《论语》《孟子》等经典,“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具有民族特征和印记的文化,是基础、落脚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特质所在。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涵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法制制度、宗教、哲学、风俗等诸多领域,凝结着中华民族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社会的思考和智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也是世界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中华五千年,文化精深博大,经世致用,修己安人。先人们的思想文化中体现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及在科技、农耕、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的伟大成就,对今天提高民族综合素质乃至治国理政都有现实和深远意义。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民族文化 — 7 — 自信植根于中华文化的精神沃土,壮大于生生不息、不曾断流的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内化于中国人的傲气和傲骨。

革命文化孕育了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涵。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救国之路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封建主义的斗争史。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一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斗争的历程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革命文化。以李大钊、鲁迅等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创造了一系列具有奋斗特质的革命文化。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联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无穷的精神动力。延安时期,我党以坚定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形成了延安文化的内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至今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延安文化是在一种民主、包容、自由、平等的文化,涌现出一大批反映革命斗争群众化、接地气的文艺作品。《小二黑结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精品力作相继问世,人们音乐家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今天共和国的国歌,这些都是革命文化的集中体现。

— 8 — 当代文化赋予了文化自信的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后,“两弹一星”奠定了我们的强国地位,大庆精神谱写了一代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光辉诗篇。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的多元性、大众性、商业性增强,文化概念增加了更多开放、追求、向往、阳光的因素,文化形态、载体、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一个时期对文化发展的思想保证。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传播形式的普及,让人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信息文化时代。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作品”,为我们指明了文艺创作的方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带一路”建设、航空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女排精神等,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中国人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精神,我们党一直倡导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凝结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不断完善创新的新时期文化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坚定信心、鼓舞士气、凝心聚力、成风化人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因素。只要我们坚定正确的文化发展观,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方向、以爱国主义为时代精神、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吸收世界优秀文化为我所用,就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正能量,发时代之声,立民族之心。

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就了文化自信的宽阔胸襟。按照习近平“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要求,积极推动中 — 9 — 外文化交流互鉴。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积累了不同领域、不同特质的灿烂文明。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与中国并称四大文明古国,这些最初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共同的宝贵财富。欧洲文艺复兴文化以及西方近代哲学、法律、教育及科学技术、工业文明、经营管理、人文精神等方面成就,值得我们借鉴。尼采、康德、居里、大小仲马、高尔基等国人耳熟能详的大师值得我们学习。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要秉承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不能“一股脑”地全拿过来,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要辩证取舍、择善而从、交流互鉴,实现国外文化本土化、中国化,做到“贵能取人之所长”,丰富提高民族文化,实现文化兼容发展。吸收借鉴国外文化,要坚决反对“唯洋是尊”“全盘西化”的思想,要去伪存真、去粗取华。我们容纳学习一切对中国发展有利的思想文化,同时要高度警惕与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文化相违背的思潮,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坚持真理。我们在吸收的同时要重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并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发挥作用。

由此可见,文化自信既指向历史也指向现实,既指向革命文化传承也指向外国文化借鉴。指向历史的文化自信,即珍视我们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发掘其中穿越时空的因素,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向现实的文化自信,即充分肯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突出成就,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实现

— 10 — 民族复兴梦想、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意义,确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创造文化的新辉煌。指向革命传承的文化自信,即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民族国家的独立富强和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动力。指向交流借鉴的文化自信,即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对于曾经绘就文明华彩篇章、致力于创造文化新辉煌的中华民族而言,文化自信源于“古”而成于“今”;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创新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3).

[4]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2(2).

篇3:高中小班化教育的互动策略

一.和谐氛围的营造策略

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氛围。”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使人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激情勃发, 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 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小班化教学和传统的大班额课堂相比, 是一种更有条件、更容易关注到每个学生个体性差异的教育, 在小班化教育教学的具体操作中,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灵活有趣的座位摆放

课桌摆放是一个长期不被人重视的课堂环境因素, 大班额教育没有有利条件, 而小班由于人数的减少, 空间相对增大了, 座位可以从大班额教学单一的秧田型改为灵活多变的形式。座位坐法的改变, 不仅仅是形式的简单改变, 实际上它能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密度, 也大大提高了学生个体的活动频率, 在同一时间内学生发言的机会猛增了几倍, 这样每个学生都有畅所欲言的机会, 连那些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也有了开口的机会, 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案例一

高二 (7) 班教室里同学们团团围坐在“六角”旁, 讲台上并没有老师, 仔细一看, 原来徐莉英老师就坐在学生中间。

师1:“安能摧 眉折腰事 权贵。”这些句子为什么能代代相传?

师2:“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共同的追求。”

师3:“《义勇军进行曲》在怎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师4:“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诞生”……

师5:“你觉得哪些书曾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

师6:“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谈谈对你的影响”

……

同学们争相提问和回答, 畅所欲言, 徐老师也不停的点头微笑, 同时也像学生一样, 向学生提问、回答学生的问题。课堂讨论的气氛热烈流畅, 从学生角度来看, 此时的老师不再高高在上, 无需仰视, 心理上没有压抑感, 显得轻松愉快。从老师角度来看, 老师把自己当作学生的一分子, 和学生的距离近了, 这有利于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 也能得到学生一线、直接的信息, 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其实是体现了对学生尊严和兴趣的尊重, 也赢得了学生在情感上对老师和课堂的认同和支持, 提高了合作互动的快乐指数。这看似空间形式的选择, 实质上是情感纽带的建立, 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互动的学习环境。

2.教师角色的适当转换

小班化教育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物理距离, 增加师生间的互动频率, 增多师生之间的人际活动。所以,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亲切友好的师生关系, 有助于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人本互动的顺利展开。

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说过: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 就以为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师生的平等关系是现代教育所必需的, 因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老师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参加学生的互动。老师以一个普通的组员身份, 一个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并以称呼朋友的方法称呼学生, 从老师变为朋友, 一下子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心灵之间的距离, 师生双方的灵魂能互相碰撞、互相融合、互相创生。这样的氛围怎能不轻松, 怎能不和谐呢?

案例二

林文源老师在执教《梦游天姥吟留别》时, 有这样的片段:

师:唐有“诗仙诗圣诗魔诗鬼诗豪诗佛”之分。其中李白称为诗仙, 可见他的诗歌别有一番仙意, 就《梦游天姥吟留别》来说说这仙意表现在哪?

生:“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台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南面一样。

师:我们都想不到, 只有李白想得到, 因此他是诗仙, 说得很好。

生:“一夜飞度镜湖月”写出他急切想到天台山的心情, 我们也想不出。

师:是的, 但这是怎样的想象呢?

生:丰富的想象。 (师插:丰富的想象, 一般的人也能做到, 不能成仙。)

生:夸张的想象。 (师插:没有夸张的想象这说法)

生:超凡的想象。

师:超凡的想象, 超越了凡人, 是仙了, 我本来也想了一个词语, 神奇的想象。既然你们说超凡, 听你们的。

师:还有哪里写得好呢?大家再想想看。

生:“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欣赏这句话, 李白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师:说得好, 那李白用的是怎样的夸张呢?

生:极度的夸张。

师:说得很好, 刚才是超凡的想象, 现在是极度的夸张, 这就是诗仙。大家找到了到仙境的感觉了吗? (生大笑, 鼓掌)

林老师常说, 上课时他总是带着很多“高帽子”进课堂, 因为赏识能使人愉悦, 愉悦能使人快乐, 快乐能激发人的潜能, 能开启人的心智。马克·吐温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 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其实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也该像林老师一样, 在小班化课堂里, 高频使用赏识的话, 注重多元评价, 让老师赏识的眼光和激励的话语成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最滋润的元素。

在教学中, 赏识每一个学生, 善待每一个学生, 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 真正实行“当太阳普照时, 灰尘也发光”的教学效果。让我们用赞美架起师生互动沟通的桥梁, 用赞美为学生搭建成长的阶梯, 用赞美为学生铺垫一条健康的绿色大道。

二.学生主动参与策略

《国家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教学过程中, 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 也是评价课堂好坏的重要标准。因此, 在小班化教育的课堂实践中, 要特别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案例三

吴红尧老师在教学《外国小说欣赏》中的 《娜塔莎》一课时, 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合作分析文本, 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 了解和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在学生合作小组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们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同时, 吴老师穿行于各个小组之间, 并不时参加他们的讨论, 观察学生参与的程度。对于学生争论比较激烈的问题, 他绝不提供所谓的参考答案, 而是引导学生继续讨论下去, 直至达成一致。从吴老师的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出, 他在教学中所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包括在课堂中师生互动、自主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探究思考的过程, 即关注学生主体性和在学生主体性下的学习, 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获得充分发展。

案例四

高二学生在洪塘绿色学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老师带领下, 学生五六人一组合作制作鸟笼、五香蛋等;还进行手工劳动、做木工、竹编制作比赛;在美术老师指点下欣赏根雕、木刻等作品。在两天的实践活动中, 由于把课堂搬到了校外, 学生们学习兴趣盎然, 学得津津有味。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 “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 使学生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儿童、青年在校外所从事的活动类似的活动方式。”绿色学校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实践中学习, 在实践中体验和收获, 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是学生成长的过程。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让他们快乐、积极、自主思考的学习, 是互动学习的前提条件。

三.多向互动学习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提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课程改革倡导互动学习, 小班化教育为互动学习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互动学习意味着教师角色地位的转换, 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对话, 它既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更是一种教育境界和精神氛围;互动学习对学生而言, 意味着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学习兴趣的提高, 创造性的解放。

案例五

黄燕燕老师在《旅夜书怀》一课的教学中就采用了生生互动合作 学习的方式。她把学生分成六个组, 每组五六人, 先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背景资料, 再让学生分工合作, 自己提问题, 几个人一起来解决它:

生1:“旅的意思?”。

生2:“旅, 有旅居的意思。”

生3:“夜和诗歌中的哪些句子对应?”

生4:与“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对应。

生5: “书怀和 哪些句子 对应?”

生6:“名岂文章著。”

……

在这堂课中, 黄老师为学生的学习创立了民主开放的氛围, 学生纷纷参与到课堂互动中, 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影响, 以达成共识、共享目的,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生互动, 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唤起, 学习的潜能得到了调动, 创造精神得到了培养,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篇4:小班化是提高职教质量的基本保证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其教学最大的特点是“理实一体化”“做学教相结合”。要做到理实一体化,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学生学习时有足够的训练工位。班额太大,不但不利于组织教学,而且很难保证每个学生有一对一的工位。四五个学生共用一个实训工位是目前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有一次笔者参加一个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会议期间安排到一所上万人规模的学校参观。进入学校,场面煞是壮观,但在汽修实训场地我们看到的是学生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一台发动机看一个学生装模作样地拆装,在烹饪实训场地同样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脑袋挤在灶台前。当时笔者就想,这么多学生,这么少的设施设备,如何保证学习质量呢?班额太大,实训课效果难以保证,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效率也会降低。

在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职业学校的班额都比较小。德国职业学校的班额一般在20人左右,有的专业人数则更少,如有的汽车修理班只有8个学生,石匠班则只有6~7人。英国职业学校的班额一般也不超过20人,一家职教机构的班级有6名学生,另一家职教机构每班学生虽然有16人,但学校安排了2位辅导老师,每人负责8位同学。

班级人数越少越有利于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越有利于每项技能训练落到实处。一位赴德国进修的老师记述了一天下午在爱尔福特手工业协会的锁具教室观摩到的一次实训课:班上12名学生,学习机械锁的拆装,要求完成至少3套机械锁的拆装并通过考核。由于班级人数少,教师安排训练环节扎实到位,绝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至少3套机械锁的拆装。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老师完成了教学目标。如果用我们的标准来评价,这其实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如果说早几年,初、高中毕业生处于高峰期,我国还难以实行小班化教学的话,那么今天随着初、高中毕业生高峰期的过去,实行小班化已经具备了条件。目前不少学校正在为招生不满感到忧虑,为校园校舍过剩感到担忧,为化解这种危机,避免现有资源闲置浪费,确保教学质量提高,完全可以在全国职业学校推行小班化教学。

值得欣喜的是,国内有的省份今年正式开始实施小班化教学改革试点。去年11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教育厅的《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要求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控制班额,规定“每班原则上不超过35人,并积极开展小班化教学试点和现代学徒制试点”。这无异于在新时期对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下了一场“及时雨”。

实行小班化教学,原来一个班的师资与设备,现在需要分成两个班甚至三个班。学生总人数没变化,但是班级增多了,相应的师资增多了,实训场地增多了,教学成本也翻番地增加了。因此,推行小班化教学,必须进一步增加职业教育投入,保证足够的师资和设备能满足小班化教学需要。这是实施小班化的前提保障条件。否则,即使学校想通过小班化来保证教学质量,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篇5:小班化教育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之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内涵的研究是分别进行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形成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新理论,使起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变为扎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当然,也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三层涵义,即:它的思想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这三个基本方面;它是一个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两层含义,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其内涵集中表现为两大要素:时代性和实践性。

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发展、同当前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或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这需要根据各国国情与各国国情的发展和变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察当今世界、观察当今各国,不断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普及和推广,把深邃的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变为形象的生活逻辑,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向生动的社会实践,成为广大党员普遍信仰、人民大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另一种观点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特指和泛指两种含义。从特指来看,它是指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从泛指来看,当代中国的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大众化,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大众化。

篇6:小班化教育的基本内涵

——青岛新昌路小学小班化教育汇报 在日趋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时代,学校始终秉承“尊重、激励、生动发展”的小班化办学理念,致力于打造以“点滴尽致”为核心的“致善·致知·致美”的“致教育”文化,“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办一所让师生难以忘怀的小班化学校”。

一、文化建构——凝聚小班化教育之魂

(一)精致打造校园文化

新昌路小学很小,占地6700平米,只有三层楼,15个教学班,但却小的精致,小的典雅。不论是结合地理环境修花墙,种玉兰、耐冬、樱花,美化生态环境;还是更换微笑墙、更新精彩瞬间,绽放师生精气神;以及处处彰显以“责任”“自信”“智慧”为主题的儿童画,都让致善和致美的教育自然流淌。总之,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凝结着师生的智慧和追求,彰显着点滴尽致的文化理念。

(二)细致打造管理文化

学校坚持人人都是管理者,深化“双成”管理理念,即以成人促成事,在成事中成就人。为此,学校在管理细节上抓落实。一是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种制度,如:《新昌路小学教师学习反思制度》、《新昌路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制度》等等。并在组织教师学习各项制度的过程中,促使教师充分地理解、高度地认同、无障碍地实施,刚性制度、柔性管理,以人为本。二是开展“阳光办公室”评选活动,创设宽松、进取、和谐的办公室文化,使办公室成为老师们舒心工作的家园。三是注重“教育日”渗透,国旗日、教研日、学习日、研修日,提出发展目标,倡导及时反馈。四是晨会、例会、读书会,渗透教育理念,推介教育方法。在这样的管理氛围中,“正气、和气、大气”的新昌团队气质逐渐形成。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有共同文化愿景的团队才会真正拥有高的境界、静的状态和智慧的行动,并取得最佳绩效。组织建构——积蓄小班化教育之力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学校立足立团队学习,建构学习型组织,成为全国学习型学校、山东省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山东省以及青岛市远程研修先进单位。

(一)三关键专业发展策略

学校立足培训特色,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团队的力量、坚持行走、幸福的能力、我只记得你的好、越简单越快乐、印象雷夫、学生活动与成长、生态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学、有限与无限”等成为新昌教师喜爱的培训内容。为进一步唤醒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和需求,学校实施三关键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一是以关键书籍引领教师广泛阅读,自我教育。《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静悄悄的革命》《教师的挑战》《陶行知文集》等成为教师的枕边书、案头集。

二是以关键人物(专家、名师、干部、同伴等)引领教师学习榜样,自我改变。近年来,翟广顺所长、张兴堂主任、曹潇泉校长、李明理老师不断走进学校,讲科研方法,明行动研究,知团队力量,找教育故事,答教育困惑,在此基础上,学校成立“李老师工作室”,请专家李明理教授坐镇学校,参与教师个人学习、研究计划的制定,与教师就个人研究课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使之明确研究方向;参与学校《新昌故事》的规划;深入课堂听课点评;进行专家讲座;参与教学论坛等等。专家的高位引领使老师们眼界更宽,学习力更足,帮助老师解决了思想及专业方面多样化的问题。

三是以关键事件(教师讲坛、智慧分享、团队游戏、读书论坛、国旗下演讲、课堂展示等),引领教师主动承担,自我成长。老师们撰写的《教育随笔》、《实验日记》、《教师工作手册》、《读书321》、《校本学习反思体会》洋洋洒洒,创办的《新昌幸福教师》、《新昌快乐班主任》电子杂志流光溢彩,出版的《新昌故事》细腻感人,举办的“新昌以我为荣”表彰会,激情四射。

(二)“五化”式教研攻关策略

学校实施“五化”教研,即教研时间充足化、教研流程合理化、教研资源整合化、教研形式多样化和成果经验推广化。学校先后召开了子课题发布会、课题推进会,让老师们在明晰总课题目标及研究内容的基础上,以“我能做什么”为切入点,基于学科特点抓住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子课题的拟定,并在课堂上付诸实施。如: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生活化识字的策略、将游戏引入课堂的尝试、有效预习方式等。学校尊重每位教师自己的选择,选取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式,在实践中改变、提升。老师们有的致力于自主研究,并从研究中找到了快乐。有的选择了团队合作,一起探寻课堂难点的突破策略,感受同伴智慧的分享。有的注重反思式研究,通过对课堂存在问题的分析,修改教学设计,突破成长瓶颈。还有我们的对话式研究、案例式研究、问题式研究等等,都帮助老师们打开了研究思路,带来了不同的研究心得。

“五化”式教研攻关策略,凸显了“坦诚、合作、包容”的研修文化,让好的教研助力教师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学校还带领老师们赴济南、杭州、广州、加拿大、新加波等地培训学习,为小班化教育积蓄着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三)文档式评价激励策略 学校为每位教师建立“我的文档”和“教师成长手册”,鼓励教师养成善于反思、勤于积累、乐于分享的好习惯。学校每月进行“智慧的分享”,这既是对撰写老师的激励,也鼓励其他教师在别人的思考之上进行反思。学校每年举行“新昌以我为荣”的大型表彰会,隆重表彰在工作中奉献、创新,做出成绩的教师。一点一滴,记入学校发展大事记,以反馈促整改,激励贯全程。种种评价激励策略,激发着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建构——提升小班化教育之效

(一)课题引领

十几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科研引领教研,研究提升品质的小班化探索之路,丰实了小班化研究内涵,架构了小班化教育的基本阵地。

学校的市级“十二五”课题是《基于学习型团队建设的生态课堂研究》,已于2015年6月顺利结题。在研究过程中,学校以课题为引领,在“小班化”教学探索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开展评价研究等,有序推进“小班化”生态课堂的构建,不断提升课程实施的深度。

(二)关注学生

了解学生是教好学生的前提。“小班化”更加关注不同年龄、相同年龄间的学生差异,并以此为资源丰富课堂生成,满足学生不同的成长需要。在前期精心组织以“困而易——教困、学困的突围”为主题的学困生转化工作论坛的基础上,学校重点开展“我的学生是这样的”教学研究活动,老师们围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想象力、学习兴趣、情绪、自我意识、社会交往等八大方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为引导教师开展好此项研究活动,学校重点通过引导教师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书籍,让每位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三)互动课堂

互动更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和学习,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更有利于课堂的高效和高质。为此,学校请专家做了以《好课的秘密——互动》为主题的讲座。同时,老师们尝试着通过备课模板调整,细化备课板块,让老师在备课时目标清晰,上课时措施到位,课后能针对目标达成进行深刻反思;尝试着把微课引入课堂,实现课堂的翻转与高效;尝试着通过网络、博客等新的互动形式提高学习效率;尝试着通过任务驱动式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尝试着通过电子书包的使用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及时反馈互动,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四)合作学习

学校通过教师例会、学习培训使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将“小班化”不仅仅在于班额大小,学生多少,而突出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学生差异,关注合作学习等理念贯穿始终,引领教师不断改变。由此,教师不仅自发地改变了教室内桌椅的摆放形式,并尝试着把有效评价引入课堂,评价表人手一张,由语数英老师分别制定出评价标准,并在每节课上予以指导使用。评价表中设自评、互评两栏,自评主要从参与讨论、质疑解惑、“1+X”学习习惯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星级自评。互评由小组长从主动合作、互助参与、倾听、坐姿、读写姿势及本年级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切实可行的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同时,学校还坚持开展教学目标、“关注差异”等系列研究,倡导“1030”理念,即:10分钟新授,30分钟练习巩固、拓展延伸,引导教师对教学时间进行有效管理,以此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这样,学校以“小班化”生态课堂的打造为基点,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为课程建设找准着陆点,提升了研究深度和办学品质。

四、课程建构——创设小班化教育之园

学校致力于打造富有新昌特色的“1+X”致知学校课程,创设让每一个孩子“好好学习、好好玩、快乐生活”的小班化教育之园。“1”即新昌致善小公民课程;“X”包括致美缤纷社团和致知兴趣拓展选修课两部分。

致善小公民课程实施“活动发展”策略。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一系列校本节日带给学生一个又一个的惊喜与快乐;开学礼、入队礼、毕业礼等一系列典礼,教会学生学会庄重、知爱和感恩,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难忘的、独特的一课;学雷锋我先行,我们的节日——

六、1,劳动技能大赛,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摘草莓、农场制作馒头等主题教育,把梦想的种子,生存的本领,爱的能力撒播在点滴的生活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成长的幸福。

致美缤纷社团实施“人尽其才”策略。学校先后成立了合唱团、器乐团、舞蹈团、科技组、美术组、读书社以及体育田径、篮球等多个社团,聘请专业人士指导。目前,学校已经初步形成篮球特色,每周二为篮球日、课间有篮球操,班级有篮球队、学生们每日人手一球,控球能力超过同龄人。学校的美术创意展获全区一等奖,建模比赛获山东省及青岛市一等奖,并参加了全国比赛。科技小组也在各级竞赛中获佳绩。

致知兴趣拓展选修课实施“多元拓展”策略。学校努力挖掘教师、社区、家长等各类资源,开设搏击操、名著导读等近三十门课程。兴趣拓展选修课的开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有些领域已经初显成效,如高效阅读在区级展示,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另外,学校探索“喜报”制发展性评价的深层价值,让学生们在激励中生动发展。

总之,小班化教育的探索给新昌带来了不断发展的新活力。仅一年来,全校就有4篇文章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三十余篇论文、案例获省、市级奖励,一人在青岛市比武课上获一等奖,多人在市南区出公开课、研究课。学校涌现出一批市南区乃至青岛市的骨干教师。学校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校本培训示范学校、青岛市远程研修先进单位、青岛市“十佳”学校学习型党组织、青岛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青岛市优秀教育网站一等奖等,学生的个性更加张扬,发展后劲更足,这也让我们对未来的研究充满信心。

上一篇:厂区垃圾清运合同下一篇:上大学是高中生唯一的出路吗高一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