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设计

2024-06-27

大班科学活动设计(精选10篇)

篇1:大班科学活动设计

《沉与浮》大班科学教案 推荐度:大班科学活动:《认识螃蟹》 推荐度:科学活动男女有别大班教案 推荐度:中班科学教案 推荐度:大班活动的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大班科学活动:顽皮的影子_大班科学教案

活动名称:

《顽皮的影子》

活动目标:

1、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

2、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实践操作活动,并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即: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合作、判断能力。

准备活动:

知识准备:

1、知道镜子会反光,了解平面镜的特征。

2、知道产生影子所需要的条件。

物质部分:

1、白志、手电筒、固体胶若干。

2、乌龟、小鸟、牙孜、风车,电扇、蝴蝶等各种形象若干。

3、教师范例一份。

组织形式:

集体教学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打开应集灯,照在墙上同幼儿一起玩手影,并教幼儿几种手影,如:孔雀、小鸟、小狗等手影,以故事《小孔雀的一天》使幼儿知道在不同方位的光性照射出不同长短的影子。

教师关掉灯,提问:“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呢?”

二、了解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出示小兔并对幼儿说:“今天优质调皮的小兔子想和自己的影子做游戏,可他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小朋友帮小兔找到他的影子,并看看有什么变化。”

让幼儿用手电照在小兔身上,观察光线角度不同,影子有什么变化,幼儿自由发表意见,师选一幼儿代表进一步强化“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只有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了光线才能产生影子。

三、跳舞的影子

1、游戏:蝴蝶跳舞,教师操作游戏材料表演,幼儿观察蝴蝶飞起来跳舞,但不结实操作过程。

2、为幼儿提供材料:手电、纸、蝴蝶、固体胶等材料,通过实验操作启发幼儿想办法让蝴蝶跳舞。

3、请个别幼儿把自己探索结果告诉大家,并掩饰过程。

4、讨论:为什么有的蝴蝶会跳舞?而有的蝴蝶不会跳舞?

5、小结:要升蝴蝶跳舞,他的翅膀与纸之间必须有距离,也就是只把蝴蝶的身上粘住即可,翅膀不必粘上。

四、进一步探索“影子”跳舞的奥秘

1、提供各种形象,请幼儿任选一种或几种材料,想想这些物体的那些部分适于活动,然后设法让他们动起来。

2、幼儿探索根据情况指导,如当幼儿未能让风车转起来,可以启发幼儿思考,“风车”的角度折叠得是否合适?手电移动的角度方向是否与“风车”的活动有关。

3、幼儿讲述方法并交流,引导幼儿观察和体验,物体是怎样活动的?

4、你们发现什么秘密?(手电上下移动时,影子也上下移动,手电左右移动时,影子也左右移动)

5、教师小结:当手电移动时,光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是影子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这样它们就跳起舞来了。

五、活动延伸

1、到户外去寻找各种物体和自己的影子,并玩踩影子游戏,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本次活动。

2、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光和影子”的有趣现象。

3、组织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索有关内容,以保持幼儿浓厚的探索兴趣。

篇2:大班科学活动设计

赵贞兰

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认识符号是科学活动中的一个难点:枯燥、幼儿难以理解。在集体活动时,老师很容易牵着孩子鼻子走——填鸭式教学,直接灌输给幼儿,让幼儿反复记忆,使得幼儿不理解符号的实际意义,用起来容易混淆。本次活动采用游戏导入,引导幼儿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通过游戏和操作,层层揭开符号之谜。充分体现了《纲要》精神: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

活动领域:科学 活动名称:数学

活动内容:《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了解其含义。

2.尝试用大于号和小于号表示两个数字的大小。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锻炼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可逆性。活动重点:

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了解其含义。活动难点:

尝试用大于号和小于号表示两个数字的大小。活动准备:

幻灯片; 答题卡 ; 1——10的数字卡一套;纸盒一个。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知河马嘴巴的形象。

导入:小朋友,你们见过河马吗?它是什么样的? 教师:瞧,有一只小河马,它的嘴巴也是大大的,它呀还是一只贪吃的小河马,吃东西时,大嘴巴总是朝着多的方向张开。

(二)结合课件讲述,知道河马大嘴巴总是朝着数量多的方向张开。

1.河马爸爸妈妈送食物,小河马的嘴巴总是朝着数量多的方向张开

教师:小河马,胃口大,河马妈妈来喂它。食物来啦,看是什么?(出示课件)前边有 *个?后边有*个?小河马说:我要吃多的,是哪边?

教师:小河马,胃口大,河马爸爸来喂它,食物来啦,看是什么?(出示课件)„„小结:(小河马的嘴巴总是朝着数量多的方向张开)教师:小河马,胃口大,爷爷奶奶来喂它,食物来啦,橘子一样多,这下小河马不知道要朝哪边张嘴巴了?小河马闭起嘴巴。(出示已经学过的=号)

2.小动物送果实,幼儿练习掌握小河马张嘴方向。

教师:“咚咚咚”谁来啦?(小猫)小猫给小河马送来了吃的?猜猜小河马的嘴巴会朝那边张开呢?(出示课件)同样的方法引出小狗、小鸡。

教师:贪吃的小河马大大的嘴巴总是朝着多的方向张开。其实在这个大嘴巴里还藏着一些有趣的符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根据河马嘴巴,认识理解“>”“<”符号。

1.观察河马不同张嘴的方向,认识理解“>”“<”符号。

教师:小河马的这张大嘴巴是朝哪边张开的?

(大嘴朝前大于号,尖尖朝前小于号。)教师: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1)师:“大于号和小于号都有一个开口,长得也差不多,我们怎样记住它们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启发幼儿找出内在规律:“小朋友可以看一下,无论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它们开口的方向都对着哪个数(大数),尖尖的小屁股对着哪一个数(小数)。

2.学习儿歌:开口在前的是大于号,尖尖在前的是小于号,开口朝着大数笑,屁股撅给小数瞧。”

(3)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示符号,理解符号的正确运用。教师:小河马家的食物真多呀,我们来看一看,比一比,应该用哪个符号。(请个别幼儿回答,)用身体动作来表示符合,理解符号的应用。

(四)集体练习符号的运用。

师:大四班的小朋友真棒,老师心里很高兴,下面我带你们玩一个游戏,它的名字叫击鼓传盒。

1.游戏《击鼓传盒》

玩法:教师击铃鼓,幼儿传纸盒,铃鼓声停,纸盒传到谁的手里,就由他和前面的幼儿每人从盒里抽出一张数字卡片,分别比较它们的大小,如6大于4,4小于6.2.巩固练习。

出示练习题,指导幼儿完成练习。

1.教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都会用大于号和小于号啦,下面老师考考你们,看看你们能不能把它们的样子画下了。

2.指导幼儿先比较物体的多少,再在数字之间画上“>”和“<”。

3.检查幼儿做练习情况,给予指正。

(五)结束。

篇3:大班科学活动:弯管之旅

上学期, 我班新增了一些幼儿喜欢的管子玩具。有一天, 我发现几个孩子这样玩管子:一个孩子用嘴透过管子往另一个孩子的头上吹, 另一个孩子的头发被吹飘起来了;一个孩子把好几个管子连接在一起, 把一个弹珠放进管子, 弹珠从另一头滚出来了;一个孩子把一块积木也放进了管子, 可是积木落下去一半, 却出不来了……《纲要》强调, 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孩子们的这些行为不正是在进行“哪些东西能穿过弯管”的探索吗?于是我决定利用管子玩具, 让幼儿在假设猜测、不断探索中, 了解事物的相关特性。

活动目标

1.能结合已有经验提出假设, 乐意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

2.通过实验获得物体穿越弯管需要具备的特性, 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喜欢操作, 大胆交流, 懂得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之一。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弯管玩具, 螺帽 (直径小于弯管的直径) 、毛线、较长的硬钢丝、沙子、手电筒。

2.教学材料:大记录表一张 (图一) , 小记录表 (图二) 人手一张, 笑脸、哭脸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 弯管拼搭

教师:看, 这是小朋友们平时常玩的管子玩具, 请你们用两分钟的时间赶紧搭一根弯管, 比比谁搭得又快又有创意。 (幼儿拼搭, 教师计时。)

教师:举出你的弯管让所有的小朋友看到, 说说你搭的是什么。 (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给予回应。)

2. 预测假设

(1) 寻找弯管共同点

教师:你们搭的弯管各不相同, 真有趣呀, 可仔细观察一下你们的弯管, 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地方? (幼儿仔细观察, 允许和同伴小声交流。)

小结:弯管的造型无论怎么变化, 中间都是空的。

(2) 预测

教师:弯管的中间都是空的, 像一条弯弯的隧道, 今天来了许多的小东西, 它们想钻到弯管的身体里去旅行!看看, 有哪些小东西? (出示统计表, 表上有空气、沙、毛线、电筒、硬铅丝的图片。)

教师:这些东西能穿越弯管隧道吗, 它们想请我们小朋友先来猜一猜!老师给你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些笑脸和一些哭脸, 笑脸表示能够穿越, 哭脸呢? (不能够穿越)

(3) 统计

教师:请你们想一想, 猜一猜, 哪些东西能穿过弯管, 哪些东西不能穿过弯管, 把笑脸和哭脸贴到相应的表格里。 (幼儿把自己的猜想结果贴到前面的大记录表上, 笑脸表示能穿过, 哭脸表示不能穿过。)

教师:我们看一下小朋友的猜测结果, 你从表格上看懂了什么? (点数表格上笑脸和哭脸的数量, 把总数写在最后一栏, 初步学习用统计的方法分析表格。)

3. 验证、记录

(1) 教师:小朋友有不同的意见, 那它们到底能不能穿越弯管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验证一下。

教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 请你们去做个实验, 然后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到统计图上, 能穿越的打菁, 不能穿越的打菖。不要忘了每一样东西都要试一试哦!

(2)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了解幼儿的实验过程及问题, 提醒幼儿及时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4. 交流实验结果

(1) 空气:空气是流动的, 所以能在弯管子里通过。还有哪些东西是流动的, 也能穿越弯管呢? (风、水、声音、气味等)

(2) 沙子:颗粒比较小, 能在管子里滚动、穿过。在生活中, 还有哪些这样的东西呢? (米、小豆等)

教师:怎样可以快速地穿过弯管呢? (个别幼儿试验后教师小结:放入沙子后, 晃动弯管, 更容易快速穿过。)

(3) 毛线:线在穿越的时候还需要一点技巧呢!要抖一抖才能够顺利穿越。为什么线能穿越弯管呢?

教师小结:因为线是细细的, 软软的, 那为什么老师还要在线上面绑一个螺帽呢? (因为可以增加它的重力, 使它能够更加方便地穿越弯管。)

(4) 光:它只能到哪里啊?

教师:手电筒照出来的光是直射的, 所以不能穿越弯管。

(5) 钢丝:因为长钢丝是直直的、硬硬的, 不能拐弯, 所以不能穿越弯管。

教师:有什么办法让它穿越弯管吗? (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人们动了很多脑筋帮助它们穿过弯管。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宝贝 (出示钢丝弹簧) , 钢丝变成螺旋形的样子后, 可以伸到长长的弯管里帮助清理堵塞在弯管里的垃圾了!

篇4:大班科学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特别喜欢玩水,感知水的流动性,探讨水的沉浮等。在某次区角活动中,一个幼儿无意间拿起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在桌子上快速地旋转起来,大家都很感兴趣。于是我就想:以此为兴趣点,引导孩子探索这种有趣的科学现象,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生活的事件,将其转化为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让幼儿在探究中亲身感受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旋转的莲花,对水能帮助乒乓球转得又快又稳的现象感兴趣。

2.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泥工板;用乒乓球制作的“莲花”;记录表;笑脸标记;水;橡皮泥球;吸管;抹布;音乐《水仙花圆舞曲》《土耳其进行曲》。

四、活动过程

1.韵律活动,激趣导入

(1)韵律活动:《水仙花圆舞曲》

师:孩子们,今天来了这么多的客人,我们为他们跳支舞吧。(幼儿表演双人集体舞《水仙花圆舞曲》,舞蹈中多数为旋转的动作。)

(2)出示“莲花”,导入活动

师:刚才小朋友们表演的圆舞曲很优雅!看,这里有许多用乒乓球做成的“莲花”,也想和你们一样旋转着跳舞,泥工板就是它们的舞台。你有什么好办法让“莲花”在舞台上转动起来呢?快试一试。

2.自主尝试,探究奥秘

◆第一次:自由探索,转动“莲花”

(1)幼儿自由探索,想办法让“莲花”在泥工板上转动起来。

(2)交流分享:你用什么办法让莲花转动起来的?幼1:“用手转。”幼2:“我把泥工板前后摇动。”幼3:“我是用嘴巴吹的。”教师相机用图示记录下幼儿的方法并小结:“原来我们可以通过用手转、嘴巴吹、摇动舞台等方法,让莲花转动起来。”

◆第二次:借助材料,自主探究

(1)猜想。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可以让莲花转得既快又不掉到舞台外面去。猜一猜,水、橡皮泥球和吸管,谁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幼1:“可能是水。”幼2:“橡皮泥球放在莲花里,可以让莲花的重心更稳。”幼3:“用吸管吹可以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

(2)幼儿分组尝试、验证。师: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科学是用事实来说话的。请带着你的莲花和舞台分别用每一种材料试一试。

(三张桌子分别呈现辅助材料:水、橡皮泥球和吸管)幼儿分别试一试、比一比谁最能帮助莲花在舞台上转得又快又稳。

(3)交流探索结果。①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情况。师:你刚才是怎么玩的,你发现谁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请幼儿分别介绍、演示自己的实验情况,当出现不同意见时,可引导他们进行比赛,再次观察、比较。②探索水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的奥秘。师:如果再次让你进行选择,你会选择哪种材料呢?生:“水。”师:为什么泥工板蘸了适量的水后,莲花能转得又快又稳?生:“因为水滑滑的,可以让莲花转快。”师:是呀,水滑滑的,可以减少摩擦,让莲花转快。那为什么有了水的帮助,莲花就不容易从舞台上掉下来呢?让我们再来试一试,感知水的神奇魔力吧。

(在玩中师幼共同小结:当泥工板蘸了适量的水后,水会减少莲花与泥工板之间的摩擦,让莲花可以转快;泥工板上的水还会发出一种神奇的力量,叫做水的表面张力,就像把莲花的底部紧紧地拉住,所以莲花转得很稳,不容易掉到泥工板外面去。)

◆第三次:再次尝试,转快“莲花”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圆舞曲的节奏有快有慢,要跳好它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你能让你的莲花根据音乐节奏的快慢来旋转吗?老师以不同的节奏说出“慢——慢——,慢慢转——”,“快快,快快,快快转,快快转”,幼儿尝试让莲花根据不同的快慢节奏来旋转。师:怎样才能让莲花转快?(引导幼儿在玩中发现:泥工板越倾斜,莲花转动得越快。)

五、活动反思

1.层层递进,自主探究

活动中,一个个层层递进、有难度但又是可以获得解决的问题不断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小朋友跳舞身体的转动—莲花怎样能在泥工板上转动—借助什么材料让莲花转得快又稳—为什么水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探讨莲花转的快慢与泥工板倾斜程度的关系—挑战同时转起几朵莲花。孩子在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中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索,孩子是科学探究过程的亲历者,他们在经历中思考,在发现、猜测、验证、修正、总结与反思中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2.与艺术结合,活动优雅

将整个探索活动贯穿于“莲花跳圆舞曲”这个情境中,尝试将科学与艺术结合。整个活动以圆舞曲开场,以圆舞曲结束;从幼儿自身跳圆舞曲过渡到莲花跳圆舞曲;从莲花简单转起来到转得又快又稳,再到许多莲花的集体舞;幼儿的整个探索过程由浅入深,与圆舞曲的节奏、旋律巧妙结合。活动中音乐的选择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它是一种隐性的引导,让孩子沉浸于探究活动中,享受探究活动。有了艺术的融合,科学活动变得更优雅:孩子探究的环境是美美的,探究的过程是美美的,探究成功后的心里也是美美的。在他们未来的学习中,这些幼时的情绪体验说不定会悄然复苏。

参考文献:

篇5: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设计

二、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反应的灵敏性。

2、引导幼儿练习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跑。

3、帮助幼儿了解几种常见动物爱吃的食物。

三、活动准备:

1、活动前帮助幼儿了解四种动物的生活习性。

2、在场地四周分别放置熊猫、小兔、猫和狗的头像;竹子、罗卜、小鱼和骨头的图片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告诉幼儿游戏的名称。

讲解游戏规则和注意事项。

带幼儿做准备活动。

(二)基本部分:

幼儿扮饲养员,手拿画有动物爱吃食物的图片站在起点后。游戏开始,教师说:“现在小动物们饿了,想吃自己最爱吃的食物,看哪个饲养员喂得有对有快。”说完让幼儿喂小动物。

分组进行比赛。

让其中一组做的好的幼儿做给大家看。

(三)结束部分:对喂得对有快的幼儿,教师进行表扬。收放教具下课。

篇6:大班科学活动:风(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自然界中充满着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就拿“风”这一自然现象来说,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们会面,是孩子们常能感受到的自然现象。孩子们的很多游戏:玩风车、放风筝等都离不开风。在幼儿园,常听到孩子们在议论:我看见树叶被风吹到了地上;大风把垃圾吹得到处都是;今天有点冷,妈妈又给我多穿了衣服 „„从孩子的话中,发现“风”是孩子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追随孩子的经验和生活,特围绕“风”是设计了此次活动,让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究和认识它。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善于观察、探究自然的兴趣。

2.知道风是因为空气的流动形成的,初步了解风与人们的关系。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以及人们怎样利用风和战胜风灾。活动准备:

扇子、纸、电扇、电吹风、吸管、打气筒、气球、矿泉水瓶、小风车、有关“风”的课件。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播放“风”声的录音)听听,是什么声音? 提问:平时,你们是怎么知道有风的?风来了,身边的事物会怎么样? 2.探索风的成因。

(1)想一想,试一试:怎样能产生风?

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在脸旁扇扇,有什么感觉?想要风更大些怎么办?(用力扇动两手)

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哪里有空气流动,哪里就有风。扇的快,空气流动的快,风就大,扇的慢,空气流动的慢,风就小。

(2)除了用小手扇动空气产生风外,还有什么方法使风儿出现? 出示各种材料,幼儿动手实验。你是怎样利用这写材料使风儿出现的?

(3)老师给小朋友扇扇子,请小朋友试一试能不能抓住风?瞪大眼睛看一看能不能看到风?

小结:风看不见,抓不着,只能感觉到。3.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1)你喜欢风吗?为什么? 幼儿讨论。

(2)观看课件,了解大小不同的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及害处? 教师小结:风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风吹干了妈妈洗的衣服;使人凉快;让风筝飞上天;传播种子;风车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可是有时风生气了就会做许多坏事。它把房子推倒了;把树木刮断了;打翻了鱼船、引发沙尘暴„„这样的风很可恨。

(3)可是风儿为什么会生气呢?怎样才能不让风儿做坏事? 小结:现在的人们本领可大了,想出了许多办法不让风做坏事,人们建起了防风林,把风挡住,还提前预报风,这就减少了风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4.游戏:风来了。

幼儿想象自己是某样物体,如:衣服、树枝„„,根据教师所提的风的大小的要求,如“微风来了”、“中级风来了”、“大风来了”等,引导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变化。

5.“风车转转转”。

篇7:大班科学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以游戏的形式鼓励幼儿尝试操作多种的拼图方法,并引导他们记录自己操作的结果,并通过一次次的操作验证环节对幼儿的能力进行肯定和赞扬,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寓教于学游戏教学形式,使孩子乐意参加活动,并在多元、刺激的智力操作活动中得到快乐获得满足,从而为“下一次”打好基础。

教具的设计和选择非常重要。有颜色的拼图卡片是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他们操作的兴趣。而拼图卡片上的编码则是为了方便幼儿记录,缩短记录的时间,给幼儿创设充足的动手操作和思考空间;也可以帮助幼儿复习和巩固序数概念。同种编码的卡片有重复也是为了给幼儿的操作提供更多变化的空间,使他们的操作结果能更加丰富。记录纸采用“一纸三用” 设计的节约理念,拼图底版、1号记录单和2号记录单都合并在一张纸上,中间用缝纫机踩出空点痕迹,方便幼儿折叠撕贴。这种优化常态教学质量,尽量不要配班老师帮忙的方式非常值得推广,同时也节省操作结果的展示空间。

突出同伴引领的教学方法。如拼图时,我们发现有的幼儿是先找出一块图形,然后一个一个地去试,拼成了,再去找另一个;有的幼儿是先看图形缺口的`形状,然后去找对应的图形,再用旋转的方式来完成拼组。尽管他们都完成了拼图,显然,后者的思维水平远远高于前者,这是一个同伴之间学习策略交流的良机。又如在难易递进的两次操作环节中我都邀请幼儿示范或小结,使幼儿听到的是来自同伴的一种声音。他的经验和思维都会受到同伴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强硬灌输的。再加上教师的提炼和概括,训练了幼儿的多向思维,拓宽他们思考问题的空间,集中了幼儿学习的方向性,使他们的活动从兴趣主导的游戏转向到了目标明确的学习活动。

承上启下的提问激发幼儿思考。我的每次提问都是为下个环节做准备的,常常是前个问题的提出能在下个环节中得到展现或揭开谜底。使幼儿充满惊喜和期待,回答问题、发表见解的声音更响亮,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更踊跃,思维更活跃。

制造悬念,激发操作欲望。在二次操作结束后对比幼儿的操作发现:原来方块数量少的卡片组合方法多,方块数量多的卡片组合方法少。我在此基础上延伸了下次活动,鼓励幼儿继续操作在拼图游戏发现其他更有趣的现象。

篇8:风的秘密——大班科学活动设计

“风雨雷电”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但又有着无穷的奥秘。孩子们对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例如,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风”,孩子在户外活动时会随着“风”翩翩起舞,“大风”来时他们会激动地相互追逐、躲避。“风”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但他们对“风”的认识也仅仅是停留在直观的表面,并未深入了解,知之甚少。大班“风”的主题为幼儿探索“风”的秘密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贴合了孩子的生活和经验,在探究活动中,幼儿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目标预设】

(1)通过幼儿实验操作,探究风的形成、特性;感受风的大小;辨别风向并做简单的记录。

(2)了解风的利与弊,会辩证看待事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3)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活动准备】

(1)事先了解一些风的常识。

(2)蒲公英的种子、吹风机、扇子、纸板、风车、书、羽毛、打气筒、塑料袋等材料。

(3)关于风的PPT。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教师出示蒲公英的种子,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这是什么?蒲公英妈妈想把它的种子撒到各个角落,你有什么办法吗?

幼儿讨论交流,示范自己的方法。

总结:用“吹一吹”的方法最简单,让“风”把种子带到世界各个角落。

【解析】

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探究欲望,提出的问题紧紧围绕目标,让孩子通过观察、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到用“吹一吹”这一方法,自然而然地引出“风”的主题。

2. 通过与材料的互动,探究风的形成、特性,感受风的大小

(1)幼儿第一次操作尝试:探究风的形成、特性。

师:除了用嘴巴“吹一吹”能产生风,你还能用什么方法“造”出风来。

投放各种材料,请幼儿用各种方法制造风。

讨论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造”出风来的?(幼儿边回答边演示,相互尝试一下别人“造”风的方法,感受一下它们的不同。)

师:为什么摇一摇、挤一挤、压一压、转一转就会有风呢?(幼儿自由讨论)

师总结风的形成和特征。

【解析】

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探究。这一环节我投放了大量不同的材料,让幼儿亲自摇一摇、挤一挤、压一压、转一转,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探究风的形成及其特性。将简单的知识灌输变成了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究,幼儿的兴趣浓厚,并能主动尝试别人不同的方法,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风的形成及其特性。

(2)幼儿第二次操作尝试:感受风的大小,发现风力。

师:刚刚我们用各种各样的材料感受到了风宝宝,风宝宝想和我们小朋友们做一个游戏:听一听,辨一辨,变一变,让你手上的工具发出和风宝宝一样的声音。

幼儿听辨音效,感觉声音的不同变化,说一说风宝宝发生了什么变化?(声音大小不同)用手上的工具表现风宝宝的变化。(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使风变大了?用什么方法让风变小了?)

(3)教师播放音效,幼儿随音效变化风宝宝的声音。

【解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科学学习首先要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此环节以游戏的方式进行,避免了幼儿持续操作的乏味,将幼儿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再一次调动起来,幼儿通过听、辨、变亲身感知,获得风大风小的感性经验,在探索的基础上,激发了幼儿关注风力变化的积极性。

3. 运用材料,探究、判断风向,制造不同方向的风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师:风不仅有大小,它还有方向!感觉一下,现在是哪个方向吹来的风?(引导幼儿尽可能用方位词东、南、西、北来表述)

师:风还会从哪个方向吹过来呢?用你手上的工具尝试一下,并用你的符号把它记录下来。

幼儿用提供的操作材料两两合作,制造不同方向的风。

【解析】

探索并记录风向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教师有效地提问:“现在是哪个方向吹来的风?”诱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把探究引向了一个明确的方向。“风还会从哪个方向吹过来呢?”扩散了幼儿的思维,引发了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探索的欲望。记录的环节,教师给了幼儿自主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4. 我和风宝宝做游戏:比比谁的羽毛飞得高

师:今天我们和风宝宝做了好多有趣的游戏,小羽毛也想和风宝宝做个游戏,你能让你手中的小羽毛在风宝宝的帮助下,飞得又高又远吗?

和孩子一起到户外游戏。

【解析】

篇9:大班科学活动:茶叶

1.观察、比较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茶叶的外形特征,感知茶叶泡水后的细微变化。

2.了解茶叶制作过程和起源。

3.体验品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茶叶(白茶、铁观音、龙井、碧螺春、银针、茉莉龙球、苦丁茶、普洱茶),每组一份。

2.茶叶制作过程的录像。

3.记录纸人手一张、大记录表。

4.茶具一套,小茶杯每人一套。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对茶的兴趣

1.聊茶。

师:上星期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小朋友回家品尝爸爸或者是爷爷泡的茶,并了解茶的名称和茶的有关知识,有谁能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茶的知识,与小朋友一起分享。

请幼儿讲述,鼓励幼儿讲述越多越好,每位幼儿讲述完,教师记录在记录表上。

2.引导幼儿观察在桌面上的各种茶叶。

通过看看、闻闻、摸摸、说说、感知茶叶的形状。

师:有的小朋友为了和大家分享茶叶的知识,还特意从家里带来了许多茶叶,就放在边上的桌子上,请小朋友去看一看茶叶的形状、颜色,用鼻子去闻一闻味道,并完成一张记录表。

(1)边观察边与同伴交流并完成记录表。

(2)请个别幼儿交流,教师作记录。

(3)小结:

教师:茶叶的形状都不相同,颜色也不太一样,有深有浅,但是闻上去的味道都是非常清香的。

(二)幼儿观察用开水泡后的茶叶的变化,谈谈茶叶的作用

1.引导幼儿观察茶叶在杯中的变化。

师:茶叶到了水中,经过开水泡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水的颜色有什么变化,我们一起来看看。

2.小结:我们看到的是茶叶经过开水泡后,又慢慢变回刚采下来的样子,茶水的颜色慢慢变红,茶水的颜色慢慢变绿,闻一闻真香呀。

(三)品茶

师:这么香的茶想不想品尝一下。

(四)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

师:这么香的茶是怎么制成的呢,我们张家港有一座美丽的山叫凤凰山,凤凰山上种植了许多的茶叶,前几天老师到凤凰山玩,特意去询问了当地的茶农有关茶叶的知识,拍下了一段录像,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了解茶叶的起源

师:人们是怎么知道茶叶可以用来泡水喝的呢?

在古代的时候,有个叫陆羽的人,有一次到山上去采药,觉得口渴了,附近又没有什么水。突然发现附近有一棵树,有很多鸟儿都在吃树上的树叶,他也摘了一片放在嘴里,顿时感觉不口渴了,而且精神也变得非常好。于是就把这种树叶叫做茶叶,用这种茶叶泡水喝,效果会比吃茶叶更好。茶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饮料,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发明。

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春天是采茶最忙的季节,我们一起去帮茶农采茶吧。

活动延伸:

继续探究“茶”知识。

游戏活动:茶馆。

活动反思:

活动一开始,为了激发幼儿对茶的兴趣,进行了聊茶这一环节。后来通过看、闻、品,让孩子对三种茶有了初步的认识:看——看茶叶在未泡水和泡了水以后状态、色泽的变化;闻——茶叶的香味;品——感受几种茶叶的口味,全面地让孩子感知了解。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浓厚,也调动了孩子的基础经验,看到过爸爸、妈妈喝茶,和今天的学习联系后也有一些自己对茶的认识。这里将茶道的展示添加并放在延伸环节是让孩子将对茶的认识的延续,激起他们新的学习欲望。

篇10:大班科学活动反思

秦屿中心幼儿园 马晶晶

本次活动的设计及准备总体来说是比较用心的,但是经过上课之后,让我又有了几点新的想法: 1.活动的导入。

导入部分我原来的引导语较为平淡“今天老师带来了另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们拍摄的一段广告,请你们看看他们在广告里都做了些什么?”激发幼儿的兴趣欠。如果我设计为: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师伸出手指问幼儿,幼儿即兴回答。)这样的提问设疑,可以使幼儿发散思维的大胆去想、去说,因为谁也不知道老师到底想说“手指”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还能够与“导入视频”中的环节吻合,既能够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能够与视频巧妙的结合!2.幼儿操作“印指纹”部分。

因这是科学活动,幼儿的操作和探索是不可缺少的;又因不能就一而一的原则,我考虑到可以在探索环节整合“数学领域内容”,但是我只是一味的想到了“操作、探索的不可缺少和整合领域”,却没有适时的考虑到幼儿年龄的特点,所以使得印“指纹印”的环节显得很拖拉,而且不仅时间很长、效果也不是很好,有很多幼儿的指纹印的不是很清晰,也导致了后面的点数环节出现脱节,可见,让幼儿自己印指纹印是不太合适的。不如就让幼儿用放大镜来直观的观察自己的指纹,然后将观察到的记录到记录表上,这样或许在节约时间的同时,能够让人觉得本节课是由科学的、操作的、探索的、整合的一系列活动而呈现出闪光一面。3.忽略了大班幼儿已会识字的能力。

在认识指纹的环节中,我本想有一环节是请幼儿根据指纹的样子,为三种不同的指纹起名字,从而起到发散幼儿想象力的目的。结果,在出示指纹图片时,下方写上了指纹的名字,孩子们还没有来得及发散思维,就被指纹的“正确”名字把思想牢固了,不仅没有展现出“发散幼儿想象力”的闪光之处,还适得其反,显得老师不够灵敏!

总之,本次活动经过了反思后,觉得有很多不足和能够改进的地方,我将会在今后继续将本次活动完善,并尝试试教!

科学活动反思:我从哪里来?

秦屿中心幼儿园 马晶晶

1、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幼儿提出的性问题。

专家指出:既然人的性的发育开始很早,即使不满周岁的孩子在性问题上也不是中性体,所以性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真实正确的表述性知识。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作为教师应该做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幼儿提出的性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和本园有怀孕教师的契机,利用图片、课件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启蒙知识。本次教学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所以在活动中,他们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

2、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活泼好动,充满了好奇心,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向幼儿介绍小生命的形成、成长和分娩的过程,我采用了图片和课件的形式,让幼儿直观的了解生命的形成过程。为了让幼儿体验当妈妈的辛苦,在活动延伸中,教师在区角提供了小沙袋让幼儿绑在身上,让他们通过半天的活动,体会当妈妈的辛苦。

3、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处处皆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我利用孩子们关注马老师怀孕的现象,及时的对他们进行了基本的性教育,避免了幼儿对其错误的认识,使孩子们对生命的形成过程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4、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资源,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在本次活动中,我充分利用教师怀孕这个机会,丰富和拓展了幼儿的学习经验。

科学活动反思:拼图

秦屿中心幼儿园 马晶晶 日常生活中我观察发现幼儿在自主玩拼图游戏时兴趣指向比较浓,却缺乏一种学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如何把“拼图游戏”作为教育的一个载体,使幼儿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性更加明确,同时还能在游戏中帮助他们提炼经验,拓宽思路呢?我尝试利用通过拼组九个方格的正方形图来进一步挖掘拼图游戏的教育潜在价值,通过活动发展幼儿空间知觉能力,培养他们的多维思考问题的习惯。

本次活动我以游戏的形式鼓励幼儿尝试操作多种的拼图方法,并引导他们记录自己操作的结果,并通过一次次的操作验证环节对幼儿的能力进行肯定和赞扬,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寓教于学游戏教学形式,使孩子乐意参加活动,并在多元、刺激的智力操作活动中得到快乐获得满足,从而为“下一次”打好基础。

教具的设计和选择非常重要。有颜色的拼图卡片是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他们操作的兴趣。而拼图卡片上的编码则是为了方便幼儿记录,缩短记录的时间,给幼儿创设充足的动手操作和思考空间;也可以帮助幼儿复习和巩固序数概念。同种编码的卡片有重复也是为了给幼儿的操作提供更多变化的空间,使他们的操作结果能更加丰富。记录纸采用“一纸三用” 设计的节约理念,拼图底版、1号记录单和2号记录单都合并在一张纸上,中间用缝纫机踩出空点痕迹,方便幼儿折叠撕贴。这种优化常态教学质量,尽量不要配班老师帮忙的方式非常值得推广,同时也节省操作结果的展示空间。

突出同伴引领的教学方法。如拼图时,我们发现有的幼儿是先找出一块图形,然后一个一个地去试,拼成了,再去找另一个;有的幼儿是先看图形缺口的形状,然后去找对应的图形,再用旋转的方式来完成拼组。尽管他们都完成了拼图,显然,后者的思维水平远远高于前者,这是一个同伴之间学习策略交流的良机。又如在难易递进的两次操作环节中我都邀请幼儿示范或小结,使幼儿听到的是来自同伴的一种声音。他的经验和思维都会受到同伴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强硬灌输的。再加上教师的提炼和概括,训练了幼儿的多向思维,拓宽他们思考问题的空间,集中了幼儿学习的方向性,使他们的活动从兴趣主导的游戏转向到了目标明确的学习活动。承上启下的提问激发幼儿思考。我的每次提问都是为下个环节做准备的,常常是前个问题的提出能在下个环节中得到展现或揭开谜底。使幼儿充满惊喜和期待,回答问题、发表见解的声音更响亮,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更踊跃,思维更活跃。

制造悬念,激发操作欲望。在二次操作结束后对比幼儿的操作发现:原来方块数量少的卡片组合方法多,方块数量多的卡片组合方法少。我在此基础上延伸了下次活动,鼓励幼儿继续操作在拼图游戏发现其他更有趣的现象。

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我正是抓住幼儿的这个特点、启发他们不断思考和探索,使他们的思维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大班科学活动:对称

秦屿中心幼儿园 马晶晶 这是一个对“对称”含义理解的活动,而“对称”的物体、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对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如今有了首席备课人,但设计的活动思路不属于自己,要使这活动尽量减少纰漏,那就精心的构思活动方案,琢磨活动过程,把握每个活动中每个环节,活动后进行反思。因此活动前我仔细琢磨了原活动方案,总觉得不是自己的不能得心应手去实施,因此对活动进行了修改调整,让幼儿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的几个环节中,引导他们发现了“对称”所需的条件,每个环节清晰、明了,重点突出。活动的目标实而在,不空不广也不难,并已在过程中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我觉得非常好,都是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而得到的正确答案。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反映。

“猜一猜”是活动的第一环节。而“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去“找”。我要让幼儿在快乐的“猜一猜”后,自己去寻找左右两边的异同点,这就是重点。在猜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趣高涨,因为我对幼儿的猜测答案都没肯定也不否定,所以他们就特好奇,给下面的“寻找”增加了更大的兴趣。在我的鼓励下,他们都积极主动的寻找着每张图片两边的相同点与不同,最终自然的发现了“对称”的条件:形状、颜色、大小、图案相同,方向相反。然而就在让他们找不同点时,我提出了一个带有误导性的问题:“找一找两边有什么不一样”,因此幼儿就从细微之处找不同,还真的找到了线条不直、圆圈不圆之类,没有一个幼儿会从方向上去观察,我也就只能半提醒着他们“看看小鸟吧朝哪边”,幼儿才恍然大悟“方向相反”了。显然这是我的提问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这环节让我满意的是话比较简洁不多,灵活的面对幼儿的“猜测”。让我遗憾的就是:问题设计不妥,带来了误导或多或少的耽误了教学活动的时间。

“找一找”是对“对称”含义的理解后的初次应用。我就请班上学习、接受能力中偏下的幼儿回答,结果是多数幼儿对“对称”已理解,也能找到相同的另一半,但还有极少幼儿有些模糊而出现错误,因此就在他们的错误中提出问题并极时帮他们解决了问题,使幼儿更加理解了对称的意思。

“做一做”是为了增加一点趣味性,前二个环节都是以说为主,而做一做即是让他们巩固“对称”的理解,又是能让他们好动的身体能得到轻松片刻。虽是动的一刻,但师幼配合非常默契。

“画一画”的操作活动有看、想、找、涂色、画的过程,是前面学习的综合反映。在此中我觉得不足的是:在幼儿操作前没有再次或是小结一下对称条件,也没有示范,因此很多幼儿出现了对称的颜色没有用上,他们只是涂色而已,如果能提一提,也许幼儿涂色时会主意到色彩的变化与对称。

科学活动反思:认识球体

秦屿中心幼儿园 马晶晶 这一教学活动后意识到的,其中存在许多不足:

1、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探索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自己想办法来区别二者,但是,在教学时,我却疏忽了。直接让幼儿用滚、看、摸的办法来区别。因而,对幼儿学习方法的培养造成了空白。如果,在活动中,能放手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这样既发展了幼儿思维能力又能达到活动目的。

2、在指名让幼儿说说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过于急噪,没有给幼儿充分的发言时间,没有顾及到一些孩子的活动感受,给幼儿语言的组织及发展的空间太小。

3、为给幼儿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我准备了很多的活动材料,但各种材料没有最大可能的发挥出作用来。比如:在让幼儿通过摸、看、滚来区别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有一部分幼儿只是做到了看和滚,摸的很少,尤其是我准备了小的乒乓球,用拳头握以握,很快就能掌握球体的特征,我没能及时的提醒幼儿。

4、在让幼儿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球体物品时,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这一环节给孩子的时间不够,我过于急噪。

5、我发现部分幼儿参与活动不够积极,只能跟着老师及小朋友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另外,还有一些幼儿操作速度过于慢。

科学活动反思:小水滴旅行记

秦屿中心幼儿园 马小琴 《小水滴旅行记》是一个科学活动,孩子们对水又特别感兴趣,我们说自然界中的水有液态、气态和固态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又可以相互变化和循环的。处于探索期的幼儿,对水是熟悉的,但对水的三态变化却不能很好的认识与理解,通过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在故事中掌握水与水蒸气互变的道理。在课前我作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了给孩子带来更直观的感受,我从网上找了一些这个活动的PPT和动画课件,还制作了小水滴的图片。

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了小水滴的形象,通过小水滴的可爱形象来吸引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接着,我给出一个问题:“小水滴想去旅行,它怎么去呢?”小朋友想出了好多好多的办法,有的说它们可以插上一对翅膀,有的说可以把它们可以装在一个透明的袋子里,还有的说可以让小鸟来帮助它们,有经验的孩子也竟然说出了可以变成水蒸气,对于这些答案我也没有马上予以肯定和否定,给孩子们一个尽情想象的空间后,我开始给孩子们边看课件边讲述故事,他们听得可认真了。

我采用的是分段讲述的方式,给孩子们讲述了水的三态变化的全过程。为了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在每一段讲述过后,我都进行提问,在提问时采取了个人和集体两种形式来回答所问的问题,这样点和面的回答使孩子都能较好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孩子们在提问的帮助下,不断地回忆故事的内容,并且用语言进行表述,这使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分段讲述,不断提问的层层递进,牢牢吸引住了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激发了孩子听科学故事的积极性,最后从故事中得出科学结论。

科学活动反思:鸟的世界

秦屿中心幼儿园 马小琴 新《纲要》科学领域提出:让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于是我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鸟的世界》,在这个活动中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让幼儿真正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活动反思:

活动一开始,我带幼儿参观“百鸟园”,各种各样的鸟深深吸引了幼儿,把他们带到了一个鸟的世界中。接下来,我和幼儿共同谈论自己喜欢的鸟,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让幼儿分组探索,并结合幻灯片演示《鸟的世界》,根据幼儿的讲述,有机灵活地出现他们讲到的鸟,然后我再补充,其实就是灵活地将幼儿没有讲到的讲出来,丰富幼儿的知识。在幼儿对鸟的种类有大致的了解后,我带幼儿进入下一环节“送小鸟回家”的学习。这一环节运用提问,加深幼儿的印象。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以上环节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幼儿科学教育仅靠集体活动是不够的,因此我让孩子们在日常活动中继续探索鸟的世界,让这一活动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充分感受到科学活动的生活化,体验到所探究和学习的内容对自己的生活有意义。

科学活动反思:我喜欢我

秦屿中心幼儿园 马小琴 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发现自我,认识到自己的长处,能大胆的说出:“我喜欢我自己”,让幼儿感受自己的独特性。在设计此活动时,我考虑到这是个偏重语言领域的活动,于是我把幼儿的“注意听”与“大胆说”作为这次活动的重点,力争在问题的设计和提出上具有启发性,激发幼儿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欲望。同时,注重了语言、艺术与健康不同领域内容的整合。

活动过程中,我注意用教师的语言和眼神与孩子进行交流,为幼儿积极创设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创造力和表现欲望。活动中还注重幼儿的个别差异,特别对性格内向的几名幼儿采取重点帮助、重点引导的形式,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使其能自我欣赏,产生积极情绪,从而自信起来。活动中,多数幼儿在老师的层层引导之下,在大家面前说出了自己的本领、展现自己的特长。但有三个小朋友脸上带着犹豫、不自信的表情,不敢说出自己的本领,也可能没有找到自己的长处。于是在第三个环节中,我引导幼儿多多发现这些小朋友的身上的优点,表扬她、赞美她。通过大家的赞美,让这些小朋友开心地笑了,增强了自信心。所以在结尾时孩子们都声音洪亮的说出:“我喜欢我自己”!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独特性。看到孩子们自豪的样子,我也非常高兴,因为达到了我预设的目标。活动结束后,有一个女小朋友怯怯的说:“老师,你说看宿舍的王老师喜欢我吗?她说我一直睡不着就不喜欢我的,可是我一直睡不着的”。幼儿很轻易的把问题又想到了别人是不是喜欢自己,所以在我觉得,要想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节活动没有结束,而恰恰是一个起点,今后我会携手其他的老师和小朋友,共同创造一个积极、活泼、欣赏、赞美的氛围,培养并巩固幼儿健康自信的心理。

在这次活动后,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孩子们生活中去体验成功的快乐、发现别人的长处,并学会赞美、帮助别人。所以我觉得要想组织好一次教育活动更重要的是将教育渗透到幼儿生活当中,老师掌握心中大目标、控制眼前小目标和随机接受新目标的能力。但在这次活动中,老师的随机教育能力和指导性语言的运用方面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我会在平时的日常教育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结合理论,努力使自己的摸索、实践过程缩短,以便自己不断地、迅速地得以提高。

科学活动反思:9的组成

秦屿中心幼儿园 马小琴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

本节课我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幼儿开展看一看、说一说、游戏、摆一摆、填一填、猜一猜等生动有趣的活动,注重幼儿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在数学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景中,幼儿就会对数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幼儿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要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就要让数学教学充满魅力,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学幼儿创设积极思维的情景,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这样的课堂也才生动又味。从幼儿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这么喜欢这样的课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景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为此我在课一开始就设计了“请歌星小企鹅为大家唱歌,但必须学会9的组成”这样一个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情景,(并将这一情景贯穿着节课的始终)紧紧“拴住了”幼儿的心,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3、以赛为动力,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幼儿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的途径,它可以启发幼儿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与探索欲望。在教学这一节课时,我让幼儿拿出9根小棒,把9 根小棒分成两份,要求两人一组合作进行,一人分,另一人作好记录,找一找一共有几种分法,看一看哪一组完成的最棒。通过操作、合作交流活动,使幼儿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不足之处。

1、在“摆一摆、填一填”这一环节,给了幼儿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引导不够、组织不到位,没有向幼儿讲明要求,致使有几组的活动未正常开展,没有突破难点达成学习目标。幼儿的学习过程是围在一个屋子里进行的,通向这个屋子的路有许多,而老师不仅是幼儿前进路上的出谋划策者,更是一个带幼儿走向这个屋子的引路人。教师只有扮演好这样的角色,才能让幼儿走向成功。

上一篇:矿物加工学一作业二下一篇:办公钥匙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