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第八册数学教案

2024-06-29

苏教版第八册数学教案(精选6篇)

篇1:苏教版第八册数学教案

苏教版第八册《“番茄太阳”》教材分析

浦口区新世纪小学 吴开萍

一、教学目标

《“番茄太阳”》选自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是小学中年级段的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新课程标准》中这一年段的教学目标识字写字的要求是“教会学生认识并会写课文中的一类生字,认识二类生字,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对于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教会学生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略读,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会使用工具理解字词意思;能积累文章中的优美语句,精彩句段丰富词语的内化等等”

就这篇教材而言,教学目标应定为: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学会本科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会写,绿线格内的4个字只认不写,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会默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悟明明美好童心对我的感染。

4、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感受一家人的乐观善良和我心绪的变化。

二、教材说明

《“番茄太阳”》一课以“我”的见闻为主,以拐杖走路心情无比灰暗时遇见在菜场卖菜的一家三口,女儿明明虽然是个盲童却有颗无比美好的童心,一家人的乐观善良感染了我,让我感受到的生活的美好,表达出明明一家对不幸生活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及“我”受到他们美好心灵的感染,对小女孩明明发自内心的喜爱!

全文一共十七个自然段,其中1-4自然段介绍了“我”心情灰暗时遇到明明一家心里觉得温暖,情绪开始变化;5-14自然段写明明像小屋里的光线带给我许多快乐;15-17自然段写明明像“番茄太阳”般一直温暖着我,课文插图上一家三口站在菜摊前与前来买菜的“我”交谈着,脸上都是灿烂温暖的笑容,特别是小女孩明明的笑,格外天真美好,惹人喜爱!

课文文字流利清新,隽永深情,字里行间流淌着一家三口之间和他们与“我”之间的脉脉温情,几处细节描写具体生动,语言对话描写耐人寻味,心里活动描写优美细致,非常适合小学中年级学生朗读品味,培养语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和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及成因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番茄太阳”》的美好寓意,感受明明美好可贵的童心。

《新课标》强调应让学生充分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语感,拓展思维,使学生初步掌握最基本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能力,只有一遍遍品读文字,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深处,感作者之所感,成为作者的知音,丰富积淀,培养高尚的情操。

教学难点:文章中共出现了三次《“番茄太阳”》,应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不同含义。

本篇文章清晰隽永没有晦涩之处,学生较能理解,但题目是“番茄太阳”,文章中又出现了三次“番茄太阳”,它们的含义是不同的,正是“番茄太阳”代表着明明可贵美好的童心,代表着明明的父母乐观善良的品质,这一点学生较难理解,故是教师中的难点。

四、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教学这篇课文,应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感悟小女孩明明的纯真、美好、漂亮、聪明、淳朴等品质。引导学生逐层走进文本的内核,最终留下语言,留下人生的启迪,留下乐观生活的信念!

整篇课文,要紧紧抓住“我”与明明的交往和“我”的感情变化这两条线开展教学活动,“我”与明明的交往是明线,“我”的感情变化是暗线,它们共同交织使文章脉络分明,一气呵成。

在教学第一段时,让学生朗读体会夫妻俩的动作和语言,感受父亲的慈爱和母亲的乐观坚强,理解“特别爱笑”“耐心”“咯咯地笑”等词语所表达的效果,体会“我”原来心情灰暗无比看到他们一家后觉得温暖的心情变化,应指导学生读好父亲的话,感悟他的慈爱坚强。

教学第二段时,应让学生朗读体会第一个“番茄太阳”的含义,第6自然段详细写了明明的外貌,多漂亮可爱的孩子却是个盲童,而她却爱笑这更让人心疼,这一自然段老师可以通过范读,再出示课文插图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明明身上这种残缺带给人的震撼与心疼,对学生理解课文提供帮助,第7.9.10节是“我”与明明的对话,这是个聪明好奇心重的孩子想知道太阳是什么样的,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可以同座位,师生间分角色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爸爸挑了番茄给明明,告诉她就是这样的,第12自然段应指导学生品悟爸爸的智慧与慈爱。13自然段是课文中第一次出现“番茄太阳”,这里应让学生朗读的基础上结合上文体会这个“番茄太阳”就是指爸爸把番茄比作太阳,给明明直观的感受,而明明银铃样清脆的笑声更显出她那样单纯美好的童心。

教学第三段时应结合课后习题4让学生充分默读,说出自己的感受。为了让学生有所悟,教者应安排时间给学生品读讨论第二个“番茄太阳”和第三个“番茄太阳”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第二个“番茄太阳”就是指明明的笑脸,第三个“番茄太阳”既是明明天真的笑脸也是她那颗无比纯真美好的心灵。引导感悟当明明说出要把腿给“我”时“我”“为什么泪哗哗地一下子流下来”时的心情,应充分让学生品读,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感悟明明美好心灵和“我”所受到的感动。

课后有四道习题,其中第一题应贯穿教学的始终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基础。第二题是写字训练,教师应重点指导生字的间架结构,可以以“蔬”“戚”两字为重点具体指导运笔及汉字结构。第三题读一读再抄写应先让学生读读,到课文中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意思再抄写。第四题是综合练习题,应在课堂教学中训练,让学生多说教师加以小结,让学生写在书上。探究性学生中可以引导学生到文中去发现笑的语句,文中明明有好多次笑,通过品读让学生感受“番茄太阳”的初步含义,感受明明一家笑的背景是“不幸中顽强的微笑”,更加深刻感悟“番茄太阳”的内涵,这样的家庭仍然有开心清脆的笑容,没有忧愁没有灰暗这无疑给“我”莫大的鼓励。这样的“笑”是对生命的微笑,是勇敢乐观的笑,是多么美丽的笑!

课后作业设计(可任选一题或几题):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表演;

2、想象“我”在明明一家搬走后的心理变化,写下来。

3、给我写一封简短的信,用上一些表达乐观自信的名人名言。

五、其他

本单元教材皆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第一次抱母亲》《我不是最弱小的》等等都是弘扬爱的文章,亲人之爱,无私之爱、朋友之爱都揭示人与人之间无比美好的真情。在教学本篇课文时可以联系前后课文引导学生品味几篇文章的共同点。建议本课分2课时完成,第1课时充分让学生读品课文,过生字关,初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应放足时间让学生到文中走几个来回,充分感受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的叙事顺序与表达方法。还可以推荐《新人文读本》上有关单元的文章让学生自读品味。

2009.12

篇2:苏教版第八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林中的鸟声

教学目标

1、用深情、优美的歌声表现《小鸟请到这里来》的美好心愿,做到二声部合唱声音谐和。

2、初步了解民族乐器唢呐,对优秀的民间器乐作品产生兴趣,对民间的艺术家产生敬重之情。

3、通过讨论,在进一步理解歌曲内涵的基础上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小鸟请到这里来》歌词和曲谱有较深入的理解,演唱时声情并茂,二声部合唱声音谐和、动人。

教学难点

《小鸟请到这里来》二声部合唱时,声部准确,声音谐和。课时划分

三课时

教具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乐谱及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用有弹性的声音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来演唱歌曲《小鸟,请到这里来》。

2、通过学唱歌曲、用画笔画出理想中家园的模样和以小鸟的身份给人类说几句话,让学生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才能使我们生存的世界更加美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歌曲中的节奏型易出错,较难学唱。

2、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这节课的重点所在。教具准备:录音机、电脑。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考大家一个小问题,人类有很多作词作曲家为小鸟写了很多的歌曲和乐曲,你们知道有哪些吗?(生答)

二、范唱:

小鸟们知道的可真多,接下去,老师将带大家去一个好地方,没有污染,只有绿树、鲜花、清泉的好地方。

三、讨论:

小鸟们,这儿的感觉怎么样?(生答),你们喜欢这儿吗?(生答),那好吧,就让我们用歌声呼唤其他的伙伴们,一起来到这个“鸟的天堂”生活吧!

四、学唱歌谱:

小鸟们,我们先来熟悉一下旋律,你们平时怎么样唱歌?

五、学唱歌曲:

1、随琴轻声唱歌词,我们现在试着填入歌词演唱一下。(随琴伴奏演唱)

2、分析学习:接下去我们做一个小侦察的游戏,小鸟侦察员们,有没有准备好,搜索范围《小鸟,请到这里来》的歌词卡片,侦察任务:歌曲旋律哪些是相同的?比一比,哪组小鸟任务完成的既快又准确,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生答)

六、完整演唱歌曲:

小鸟们生活在这么美好的环境中,你们开心吗?快乐吗?你们觉得这首曲子可以用什么样的颜色来表现?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这首曲子?(生答:愉快、活泼)让我们一齐用歌声表达此刻的心情。

七、课堂拓展,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1、看环境污染片:

小鸟们,多么向往那只有绿树、鲜花、清泉的好地方,但------(放有关环境污染的课件),看完以后告诉老师你们愿意在那儿生活吗?这段录像你们觉得用什么样的颜色来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看环境污染的课件,让学生感到环保的重要性,感受美与丑。)

2、画理想中的家园,给人类说几句话提一些合理化建议: 师:你们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吗?(生答),你们觉得这段录像用什么样的的颜色来表示?(生答)。

我想,没有一只小鸟愿意呆在这黑色的家园里生活,就让我们拿起手中五彩的画笔,画出理想中家园的模样吧!此时此刻,你们心里肯定有许多的话想对人类说,你们可以写下来,还可以帮助人类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整个过程放歌曲伴奏录音。)

(设计意图:通过画、写、说等一系列手段,训练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对爱护鸟类,进行环保的必要性有了深层的认识。)

八、师总结

是啊,鸟类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不但要爱护鸟类,更要爱护鸟类的家——大自然,因为这不仅是小鸟的家,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家园,为了我们生活的更加美好,这就需要同学们共同来呼吁:让全校、全社会、全中国、全世界一齐来植树造林,让工厂烟囱的黑烟不再飘起,排水管的污水不再流淌,到处充满鸟语花香。最后,让我们的小鸟伴随着歌声放飞到美丽的家园中去吧!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林中的鸟声》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了解歌曲演唱的形式,并能为歌曲划分乐段,学习歌曲中少年儿童为祖国的绿化事业所作贡献。教学重点:欣赏乐曲

教学难点:根据音乐的重复与对比来区分乐曲段落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太阳出来了

二、复习

1、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上波音记号。

2、集体齐唱歌曲《小鸟,请到这里来》。

三、小组展示:

各个小组以《小鸟,请到这里来》为素材,各自准备节目,并演出。看谁演得好。

评比出小组优胜,并加以奖赏。

四、欣赏

1、出现欣赏课题,跟教师琴声学唱音乐的主题旋律。

2、初听乐曲,请学生听主题音乐共出现了几次?再听听用了什么乐器?

3、教师简介乐曲

4、分段细听。

(1)欣赏第一乐段

这段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唱了什么?(2)欣赏第二乐段

歌曲第二乐段是合唱,我们听这段表达了什么情绪?(3)完整欣赏,完成听听想想

5、完整复听全曲,讨论乐曲的情绪、速度与节奏

6、再次复听全曲,随音乐做动作

7、教师小结

五、课堂小结

从小爱护我们生长的环境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百鸟朝凤》 教学目标

1聆听《百鸟朝凤》这首唢呐独奏曲,体验音乐作品的音乐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想象力。

2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唢呐的构造.音色特点及其表现力。教学工具: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唢呐、钢琴。

教学过程:

一、聆听《百鸟朝凤》引导学生思考。(1)乐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2)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3)在什么地方看过?在什么地方听过?(4)唢呐演示。

二、.用心聆听、体验,表达听后的感受。(1)情绪欢快热烈、生动而有趣。

(2)唢呐的特点:音亮大、音色明亮而粗旷。(3)民间节庆、婚丧喜事和戏曲场面。

三、让音乐调动学生的感受力,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揭示课题。

引导学生思考:(1)鸟类的大王?(2)“朝”意指什么?(3)“百”是什么意思?(4)还可以起其他名字吗?

1.动物中的大王是狮子,鸟中的大王是凤凰。2.“朝”指朝拜之意

3.“百”是虚指,表示多的意思。

4.千鸟朝凤、万鸟朝凤、众鸟朝凤等等。

5.哼唱主题音乐。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学生对主题音乐的感受。

四、分段聆听乐曲

1.引导学生思考:我仿佛听到„„,我仿佛看到„„。

2.鼓励学生用文字或者画画来表达对乐曲的理解。1.引子:用语言叙述。2.主题。

3.模拟各种鸟的叫声。4.小组活动。

5、.小组汇报。

五、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进行二次创作。小组活动、1.你知道多少鸟的名字?

2.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怎样保护?

六、小组叙述鸟的名字和怎样保护鸟类? 激发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和对环境的保护。让学生和鸟交朋友。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绿水江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少先队员采茶歌》。

2、创编采茶的舞蹈动作。教学目标

1、能用纯净、优美的声音演唱《少先队员采茶歌》。

2、能积极地参与小组的活动,以合作的方式创编几个舞蹈动作。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

1、注意第一小节五度音程的音准。要具有弹跳感。

2、注意第二小节圆滑线的唱法。要唱得连贯、柔和,和跳跃的形成对比。

3、注意第三小节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4、第二乐段第一乐句可按顿音的唱法演唱,要唱得短促、有均匀的节奏感,好像是有节奏的采茶动作一样。

5、最后一个乐句第三小节的的八分休止符要唱得短而轻。并要做到声断气连,使歌声既分开又被连贯,寄托着少先队员热爱茶山的情感。

6、演唱时要注意乐句的分句,可引导学生划分乐句,做到正确地换气。

(二)欣赏有关采茶的音乐作品

1、器乐合奏《采茶扑蝶》

2、广西民歌《采茶歌》

(二)创编采茶的舞蹈动作(见相关参考资料)。

1、学生分组合作创编

2、指名表演

3、集体评价

4、随音乐一起表演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教师准备:《西湖春晓》音乐、西湖风景课件、《平湖秋月》的音乐。学生准备:赞美西湖的诗歌、图片、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西湖春晓》的合唱声音效果与歌曲所营造的意境。2.“走进”西湖,了解西湖。(1)诗人笔下的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2)画家与摄影家眼中的西湖(有关西湖的绘画及摄影作品)。(3)我们眼中看到的西湖(西湖美景欣赏)。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生长在北方的人们都非常熟悉北方的风景,经常用“大漠黄沙”来形容戈壁,用“银装素裹”来形容北国的千里冰封。其实江南的美景也是数不胜数,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说什么呢?(秀美 俏丽 灵气)

师:这些词语用来形容江南美景一点儿也不为过,不是就曾有人把江南的一处风景比做西施,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西湖)

师:对,苏轼就曾在诗中这样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见,西湖有多么的美丽。

二、欣赏《西湖春晓》

师:今天,我们就共同欣赏一首赞美西湖的歌曲《西湖春晓》,听一听歌中都唱到了什么?(出示课题并初听歌曲)

师:歌中唱到了什么?(朝阳 柳梢 绿水、青山)

师:歌中又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用的是哪种演唱形式?(复听歌曲)教师出示歌词。

师:这首合唱歌曲多美啊,让我们共同来感受歌中的美景。教师向学生详解词意。

师:请大家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西湖春晓》)。师:这首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优美 抒情)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被优美的音乐感染了。这首歌曲的作曲者贺绿汀就是生在江南,长在江南,他在创作这首歌曲时采用了6/8拍这种复拍子,营造了歌曲亦诗亦画的意境,就像我们正荡舟在西湖之上,欣赏西湖的美丽景色。

师:请同学们边听歌曲边轻声哼唱,并用身体来感受歌曲的韵律。学生用身体感受歌曲的韵律,并轻声哼唱。

三、拓展──走进西湖

1、师:我们从歌曲中感受到西湖的美,可这远远不够,让我们“走进西湖”,更深层地去了解西湖。请大家交流你所查找的有关西湖的资料。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所查找的关于西湖的资料。

2、师:经过小组内的交流,你能说一说你的感受吗?

3、师:西湖历来就被文人墨客所称颂,他们是怎样赞美西湖的呢? 朗读(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4、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平湖秋月》。

师:那么让我们来看一看画家和摄影家眼中的西湖又是什么样的?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平湖秋月》。

师:西湖是诗,西湖是画,西湖同样也是音乐家指间流淌的旋律,刚才大家在欣赏诗歌与绘画摄影作品时所听到的音乐,就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音乐《平湖秋月》。西湖真是魅力无穷,而西湖美丽的传说又为西湖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让我们来听一听西湖的故事。

(向同学们介绍《明珠西湖》 《许仙和白娘子》)

5、师:文人墨客赞美它,画家描绘它,西湖到底有多美,我想现在就去看西湖,做西湖的画中人,邀请全班的同学和我一起去欣赏西湖的美景。

教师播放西湖风景课件(背景音乐《西湖春晓》)。生观看课件,欣赏西湖的美景,并随音乐边听边哼唱。

师:西湖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其实,在祖国各地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美丽的景色,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去观赏。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民乐合奏《江南好》

2.了解与江南相关的音乐和文化艺术作品。教学目标:

1.感受民乐合奏《江南好》优美而又欢快的情绪和竹笛清脆明亮的音色。2.分辨《江南好》的乐曲结构。

3.知识拓展,了解与江南相关的音乐和文化艺术作品。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哪些地方?(生:北京、沈阳、成都„„)今天我们一起到江南去看一看。我有一个问题要问一问大家,你们对江南有什么了解?(生:在我国的南方、有水乡之称)

2.师:首先我们来看地图,谁能介绍一下江南的地理位置?(生:江南的地理位置:人们习惯上把长江以南称为南方,一说到“江南水乡”,又以江、浙一带最为典型,这里江河纵横、水网密布,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

3.师:你知道江南的历史么?(生: 江南的历史:在七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创造了良渚和河母渡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物、遗址。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逐渐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地区,南北朝时江南地区就是“一郡丰收,可供数郡使用”,宋代时更有“苏湖熟,天下足”之彦。宋王朝的南迁,使这里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4.师:大家还知道哪些关于江南的风情?(生: 江南的特产:江南的物产丰富,风味小吃多,著名的有太湖“三白”,阳澄湖的大闸蟹,莲藕,鸡头米,菱角,橘子,枇杷,栗子,白果,糕团。)(生:江南的文化艺术:江南文化传承吴越文化的风采,保有楚文化的余韵,历代文学艺术繁荣发达,学术著述宏富绵延,学者、文学家、艺术家代出不穷,诗歌、绘画等风格明秀绮丽,自成流派)

二、欣赏:

1.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悠扬的笛声来到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感受一下音乐中描绘了江南怎样的景色?

a)初听《江南好》

b)师:听完这首乐曲,你想说些什么?(生:小桥流水人家、烟雨蒙蒙、小舟摇曳、渔歌飘响、山清水秀„„)

c)师: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江南好》。这首乐曲,是根据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欢乐歌》改编而成。旋律明快流畅,不仅描写了江南优美的景色,更有江南人民的纯朴、豪放,他们载歌载舞表达对幸福生活的感受。我们再次来欣赏乐曲《江南好》感受江南美景,请同学们思考乐曲分为几部分?

d)复听音乐(生:乐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优美、第二部分欢快)2.分段复听

a)师:同学们认真的感受第一部分音乐,说一说音乐把我们带到了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民族乐器把我们带到了江南?

b)生:潺潺的流水、幽静的小巷„„。

c)生:悠扬的笛声把我们带到了风景如画的江南。d)师:为什么你认为有潺潺的水声、幽静的小巷?

e)生:速度:中速、稍慢。情绪优美(教师进行评价)f)师:欣赏完美丽的江南景色,不同的美景又印入我们的眼帘。g)生:细听第二段(师:下面这一段乐曲又表现了什么?)

h)生:水中的鱼儿跃出水面、渔民在愉快的撒网捕鱼、人们划着小舟在水中采摘荷花、莲蓬„„(速度是快的、情绪是欢快的)

i)师:这一段音乐是如此的欢快。书上用三种颜色的小船把他们分成了不同的三段,请同学们看一看三种颜色的小船出现了几次?我们为它们排排顺序。

j)生:做练习(教师进行巡视,并且进行指导。)3.完整欣赏乐曲《江南好》

师: 听完了乐曲我们已经知道这首乐曲是由民乐合奏的。领奏乐器是竹笛,属于民族吹管乐器(出示竹笛,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竹制、上端有吹孔有六个音孔、以及清脆明亮的音色。并由同学进行吹奏展示)

三、知识拓展

师:通过刚才的欣赏,我们已经知道江南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创作了许多艺术作品来赞美江南。同学们能够说一说么?

1.咏江南 课件展示诗词两首。读一读:组织学生一起朗读。

《忆江南》 《送人游吴》

分析诗词内容:写出了对江南的美好回忆,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2.看江南

(1)小桥 流水人家

[课件展示江南的风光,民居] 谈一谈:对江南建筑的感受。(2)苏州园林

[课件中穿插VCD,播放苏州园林景色] 欣赏: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城,苏州园林历史之悠久,数量之多,造园艺术之高是首屈一指的。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寻求反璞归真,悠闲养性的氛围,折射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山水花木,亭台楼榭,粉墙黛瓦,栗柱灰砖构成了苏州园林的基调。

说一说:身边的园林景色。3.唱江南

[课件穿插VCD,播放《太湖美》] 听一听:江南的曲调,江南风格的音乐。4.舞江南

[课件穿插反映江南特色的舞蹈《莲蓬娃娃》] 演一演:模仿舞蹈动作 5.画江南

[课件展示描绘江南的绘画作品]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感受了江南的美景,其实还有许多我们没有了解到的知识内容,课后继续搜集有关江南的资料,使我们能够更多的感受江南。(放乐曲《江南好》出教室。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五十六朵花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学唱电影《刘三姐》插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2、简单了解电影《刘三姐》的故事梗概。

3、了解壮族的风俗歌会“歌圩”。

4、教育学生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用优美、委婉的歌声演唱歌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歌中一字多音唱词的准确、优美、委婉。

教具准备:光盘、歌片、录音机、卡片(节奏火车、歌圩)、视唱卡片。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师放《小螺号》音乐,师生律动表演进教室,相互问好。

二、创设情境,了解故事,激发情趣:

1、师: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广西桂林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的地方。

师:广西人杰地灵,那儿不但山美水美,也有许多人才,在广西壮族有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歌手,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刘三姐)

2、师:很好,刘三姐被称为广西壮族传说中的歌仙,美丽、聪明、活泼、可爱,她用歌声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的心声,所以人们十分喜爱她,也爱唱她的歌。那么她到底有多聪明,老师给你们放一段《刘三姐》的电影片断你们就知道了。

3、(大屏幕)放刘三姐带领姐妹与男青年对歌的场面。师:请同学们注意片中主要采用的演唱形式?

师: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刘三姐„„(聪明,有智慧)

4、师:广西壮族被称为歌海,他们不分男女老幼,随口就唱,唱的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事情,他们用山歌作为感情交流的工具,爱歌就象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但是,当时有个恶霸地主不让老百姓唱歌,刘三姐就提出了对歌比赛,带领众乡亲用歌声同财主进行了斗争。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个片断,大家一起观赏。

5、(大屏幕)放刘三姐带领众乡亲用歌声同财主进行斗争的片断。

6、师:这段对歌的情绪怎样?(风趣、幽默的,机智地骂了财主)

师:很好,这是财主花了重金请来三位秀才与三姐对歌的场面,他们是秀才吗?

师:是的,是蠢才。知识来源于生活,他们死读书本,没有生活知识,结果丑态百出,刘三姐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众乡亲战胜了老财主。

三、学唱歌曲:

1、导入:

师:在这部影片中,还有一首动听的歌曲,你们想不想唱一唱?

2、听录音范唱:(出示歌片,放录音范唱)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速度和情绪?(中速、优美地、婉转地 委婉动听地 甜美柔和地)

3、再听,轻声随唱: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轻声随着唱一唱,注意观察:与我们以往学的歌曲记谱有什么不同?感觉哪儿挺难唱的、非常有特点的

(结合歌曲讲解)在这首歌曲中,四二拍与四三拍交替出现,叫作“变换拍子”。

这首歌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字多音,旋律起伏,这也是难点之处。

4、难点解决:(1、2、3、4、依次出示)

师:下面老师带领同学们乘上节奏火车进入“节奏城”,把这些难点一一解决了。

师:这首歌中只有一小节3/4拍,按2/4的划拍方法,注意突出强拍。师:唱时注意附点的韵味。

2)师:(出示卡片)歌中还有一处

“哎”,老师也把它提出来,大家对照一下,有何不同? 划拍唱一唱。

师:这一旋律在影片中多次出现,这首歌曲算是一首主题歌。

3)师:歌中还有一处易混淆,(出示卡片)老师也把它提炼出来了。(划拍视唱)。

师:结束处的“弯又多” 前面加上“罗” 在歌曲中是弱起,我们来视唱一下。

5、随录音完整演唱歌曲:(放录音)

师:现在我们随录音来演唱这首歌曲,注意气息的控制。

6、视唱曲谱:(详细过程略)

1)划拍视唱。注意变换拍子略突出强拍。2)随教师的伴奏视唱。(一人指谱)

7、唱词,歌曲处理: 1)教师弹琴,学生演唱。2)歌词分析:

8、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师:现在你们把自己当成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再来演唱一遍歌曲。(随老师优美的钢琴伴奏演唱歌曲)。

9、设计演唱形式:

1)男女生接力唱,最后一个“罗湾又多”齐唱。2)领唱与齐唱。

3)创设情境,领唱在江面,齐唱在岸边。

四、知识拓展

壮族风俗歌会“歌圩”简介:

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有许多民族音乐活动,(出示卡片)最著名的是传统的风俗歌会“歌圩”。“圩”是“集会”的意思;“歌圩”就是赛歌、唱歌的集会。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电影《刘三姐》的故事梗概,学唱了优美的歌曲《唱山歌》。

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民歌很多。我们今天只是学习了壮族民歌海洋中的几滴水,希望同学们今后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民歌,学唱我们的民歌,让它代代相传下去!最后,我们以优美的歌声演唱《唱山歌》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天山之春》 教学目标

1、熟悉作品的旋律,感受其风格,并能随音乐哼唱。

2、知道中华民族乐器琵琶,并能听辨其音色。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凭你自己对新疆音乐的了解,你平时听到的歌曲,有哪些音乐是属于新疆的?

师:这节课我们要来听听平时同学们不太听的到的新疆的歌曲〈咯什的春天〉

2.欣赏新疆音乐〈咯什的春天〉

师:聆听的过程中,你要考虑以下问题: a.这首歌曲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b.同桌互相讨论它使用了那种乐器?(拉弦、弹拨)

c.它的伴奏乐器又是什么?

3.图片展示。热瓦甫并再播放热瓦甫的音乐。师: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4.在热瓦甫的音乐中带有手鼓,介绍手鼓。幻灯图片展示。

三、感知新疆维吾尔族的典型节奏。1.手鼓(铃鼓)节奏 X.X X X XX X X X 2.引出新疆的典型节奏。X.X X X XX X X X 3.师:接下来老师给你们配上点音乐,你们来打打看。播放〈青春舞曲〉的伴奏音乐。同时导入歌曲的学习〈青春舞曲〉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对所学唱的歌曲《久不唱歌忘记歌》完全掌握,并且可以自己创编歌词与演唱。

2.复习掌握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少数民族,了解地理位置、风俗特点、生活喜好、劳动内容等各方面。

3.拓展教材,充分了解教材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的知识内容,并以不同形式表现。

教学重难点

1.对歌曲的节奏要充分掌握,并且能够吐字清楚的快速演唱。2.注意歌曲中的衬词,并可以自己创编歌词与演唱。

教学用具:竹竿舞蹈的竹竿、少数民族资料课件、录音机、钢琴 教学过程:

一.律动进教室

播放《我的家在日喀则》,并带领同学们共同跳起藏族的舞蹈,特点是甩长袖。〈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音乐气氛,让学生听着藏族的音乐走入课堂,贴近少数民族与本单元内容相互照应。〉

二、复习本单元前几课内容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幅员辽阔的土地上生长着56朵各具特色的鲜花。在本单元中我们已经认识了三个少数民族,来,共同回忆一下:《刘三姐》——壮族 《小山羊》——侗族 《天上之春》——维吾尔族还有我们刚才进教室的律动舞蹈是藏族的。以前都是老师给你们介绍,今天要改变一下方式,我们共同来交流一下。三.认识新的少数民族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少数民族——布依族

1.讨论自己查找有关布依族的资料,一会进行交流。2.老师根据同学们的汇报来展示课件内容,课件中没有的可以用资料和语言来补充。

四.新授歌曲

1.先来共同聆听一遍歌曲,师:听到歌词中说什么了吗?生:听不清,太快了,并且好象不是汉语。

2.教师出示歌词,并且歌词是由不同的颜色写的,一白色,一黄色。

3.学生们分清了白色的是衬词,而黄色的是汉语。现在就可以一目了然了,也能听懂了。4.共同读节奏

5.共同按节奏读歌词,讲解歌词含义。6.唱曲谱

7.加上歌词唱歌曲

8.速度一遍比一遍快,而且吐字要清楚节奏要准确。9.我们看到了布依族的酒令舞,我们也来跳一跳啊,一定要边唱边跳,其他的同学要帮着打节奏的。

10.进行创编歌词,我们要注意有衬词的地方,加上自己的创编歌词要流畅有意义还要押韵。试一试自己来唱一唱。

学生创编:久不回家忘记路呀,久不看书忘记字呀。五.扩展思路,充实教材

我们还知道很多少数民族,比如傣族、彝族、苗族等等,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少数民族的好伙伴,现在让我们来共同欣赏各个民族的特色,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1.班级的一个女孩是鲜族的,她穿来了她的鲜族衣服,并且给我们带来了一段朝鲜舞蹈《道拉吉》。

2.全班同学在《久不唱个忘记歌》伴奏下,边唱边跳竹干舞。3.展示傣族的舞蹈

4.展示我们汉族的舞蹈 六.总结:

56个民族是56朵美丽的鲜花,少数民族更加具有特色,而且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我们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兄弟姐妹,真的想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的特色风情,让我们共同的进入56朵花的海洋。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学戏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走进京剧大世界》 教学目标:

1、学习《走进京剧大世界》──著名的京剧演员,了解四大须生及四大名旦,还有净行和丑行的演员。

2、通过学习体验京剧演唱与唱歌的不同之处。教学难点:

一字多音,如唱段最后一字“秋”的演唱。教具准备:

影片剪辑:《智取威虎山》简介;《甘洒热血写春秋》唱段。

课件《京剧著名演员》及其视频剪辑:马连良《草船借箭》;裘盛戎《赤桑镇》;梅兰芳《霸王别姬》;朱世慧《报药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急急风》节奏,学生采用走圆场的方式进教室。

二、互动学习

1、播放梅兰芳《霸王别姬》片段,说一说这是哪个角色?演员属于哪个行当?你认识这个演员么?

2、对!这是著名旦角演员梅兰芳《霸王别姬》片断。是旦行花衫。谁能根据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一下这名京剧大师?

3、在旦行里,还有三个人和梅兰芳齐名,你知道他们都是谁么?四大名旦: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的四大名旦。

4、除了著名的四大名旦之外,你还知道京剧那些著名演员?

5、学生汇报上网查找的四大须生资料:30年代人们喜欢听京剧的唱腔,当时最负盛名的老生是:马连良,谭富英、杨森宝、奚啸伯,他们被誉为京剧的四大须生。

6、欣赏马连良《草船借箭》片断。

7、净行俗称大花脸。在京剧界有“十净九裘”的说法,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教师介绍净行演员裘盛戎,并欣赏裘盛戎《赤桑镇》片断。

8、认识著名丑行演员:朱世慧,并欣赏朱世慧的《报药名》。

三、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布置下节课学习专题-----《京剧的行当》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京剧音乐,了解我国优秀戏曲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2、巩固京剧音乐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延伸京剧艺术。

3、通过学唱《智取威虎山》选段《甘洒热血写春秋》,让学生了解现代京剧的演唱方法,体会“样板戏”的京剧特点。

教学难点:

1、一字多音处的学唱,特别是最后的“秋”字的演唱技巧,以及换气方法;

2、眼、手的配合达到京剧独特的魅力。教学方法: 聆听、对比、讨论、分析、模仿、实践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现代京剧,会唱现代京剧。

教学用具:

投影仪、录音机、电子琴、磁带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相关知识的导入)

播放京剧音乐,学生走圆场进教室,体会京剧的场面,问:京剧分几个行当?对四个,生、旦、净、丑、四大行当。那么他们都指的什么呢?请看屏幕。(展示)

1、简介京剧的背景

2、看大屏幕,(展示视唱曲)

二、综合训练:(解决难点)

1、同学们看能把这一条的节奏读出来吗?

2、弱拍起读,以及四个十六分音符连读,要注意,3、读唱名,教师指导学生划拍去读,4、教师带领学生学唱这一句;

三、学唱歌曲

1、简单介绍剧情(展示)

2、请听歌曲——回答问题杨子荣的是运用什么样的情绪去表现的?(播放录音)

听完之后,(学生回答)对,激情满怀,非常豪壮。那请你也用这样的情感演唱好吗?

3、逐句教唱,因为京剧的拖腔教多,我采用教唱法,学生易掌握,4、起有休止符号,每句结尾也有休止符号,我们在唱时要弱起强收,把你的眼神和精神带上。

5、“写春秋”注意换气,撑住一点一点的吐出来,结尾要强收。

6、我们在来听一听,划拍。判断这段唱腔是那个行当的演员演唱的?对生行。京剧主要唱腔有两种:一是西皮,活泼刚劲,表现慷慨激昂的旋律;一种是二黄,它曲调苍凉、深沉,表现忧郁激奋的情感。你说这首歌曲属于那种,非常棒,西皮。慷慨的。好,我们来唱一遍吧。

四、拓展研究性学习

1、了解京剧中的念白

2、分小组读,要看学生的感情来评断学生的表现情况。教师也要参与。

3、下面,小组研究一下,怎样把他变化形式进行创新演唱呢,(小组讨论)

4、集体活动(一领众和、加点动作、对上暗号,在来唱。)

请观察拍号和以前接触的歌曲有何不同?教师讲解板眼。添入戏词演唱最后一句。要有亮相的动作。力度处理:开始mf~“甘洒热血”f~“秋”mp~mf

5、体验与感受:你觉得唱京剧与唱歌有什么不同?

京剧更加注重板眼,更加讲究字正腔圆。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甘洒热血写春秋》唱段,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个唱段,并扮演一下杨子荣。请同学们课后查一查,除了《甘洒热血写春秋》这个唱段之外,《智取威虎山》里,还有哪些精彩的唱段。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急急风》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了解京剧艺术的特点和基本知识,感受京剧音乐的独特表现力。

2、通过学习京剧锣鼓《急急风》,训练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加深对京剧锣鼓表现力的理解。

重点:欣赏京剧

难点:感受京剧音乐的独特表现力。教法:模唱法 教具: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 3 4 | 5 — | 1 5· | 1 5· | 5 4 3 2 | 1 — || 同学们 好,您好,您好,老师您 好。

2、发声 1=C 4/4 5 4 3 2 | 1— — — || mi

二、新课教学:

《智斗》是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智斗一场的片断。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战,战斗中因负伤离队的十八名病员留在沙家浜养伤,当地人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子弟兵,与敌人巧妙周旋,展开了坚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情的赞歌。

1、初听

2、播放《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进行引入,或者播放其他京剧,使学生对京剧的唱腔和伴奏及音响等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3、分析:这一唱段采用三个人对唱的形式。作者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特征,通过对多种京剧的唱腔的组合设计,表现了剧中人物茶馆老板娘、共产党员阿庆嫂的机智勇敢,敌参谋长的阴险,以及敌司令的粗鲁愚蠢。场面生动,音乐形象鲜明。

4、让学生展开想象,分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用动作或表情模仿剧中的人物表演。

5、学生跟着老师试着唱唱其中的几句,对京剧中运用的一字多音的拖腔,可从京剧唱词的韵脚、咬字、吐字与四声运用等方面去帮助学生体味。

6、复听。

三、总结。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脸谱,使学生了解脸谱是中国京剧中的一种脸部化妆方式。

2.通过学唱《唱脸谱》,让学生了解中国国粹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兴趣,进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通过画脸谱,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美术这两种诉诸不同感官的艺术学科的结合,培养学生对综合艺术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脸谱知识,认识脸谱在京剧中的作用。

2.在歌曲演唱中分辨不同脸谱的不同表现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录音机、磁带、画笔、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赏析与导入──看脸谱

㈠组织教学:在京剧音乐声中开始上课

㈡资料展示: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有关脸谱的知识

1、脸谱的产生;

2、脸谱的颜色 ;

3、脸谱的样式

二、活动与体验──唱脸谱

㈠新授引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歌曲──《唱脸谱》(多媒体投影),了解一下歌曲中涉及到的脸谱人物。

㈡歌曲范唱

1、谈话:听完这首歌曲,你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脸谱及人物的知识。

2、学生自由谈

㈢学唱新歌

1、学生先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中视唱旋律,然后随教师指挥一起唱。

2、难点突破,前半拍休止

3、随钢琴唱词(体会京剧风味的流行歌曲的特点)

4、齐唱歌曲(加深情感体验)

三、思考与创作──画脸谱

㈠欣赏:录音播放京剧唱段,学生思考剧中人物的脸谱可以看出他是什么形象?

㈡创作:(背景音乐与播放京剧)

1、学生在音乐声中分组画脸谱。

2、在音乐中学生展示作品,师生共评。

四、反馈与小结──演脸谱

㈠学生戴自制脸谱唱歌曲,教师伴奏。

㈡小结(多媒体投影展示)

今天,我们一起愉快地学习了《唱脸谱》这首歌曲,学到了许多京剧中的脸谱知识,认识到了祖国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在以后不要只欣赏流行歌曲,要多听听京剧,做一个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人„„

五、结束课业

在京歌《唱脸谱》音乐中学生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京调》,初步感受京剧的唱腔,引起学生对我国京剧艺术的兴趣。

2.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能随音乐模仿生、旦行当的动作,并通过动作分辨乐曲的结构。

3.初步了解京剧的伴奏乐器。教学重点

感受《京调》欢快、活泼的情绪,初步了解京剧唱腔的特点。教学难点

分辨《京调》两个不同的乐段,并通过模仿生、旦行当的动作表现这两个乐段。

教学过程

(一)分辨京剧与歌曲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请你们猜一个声音的谜语,猜猜我和x x x同学谁唱的是京剧? 1.学生唱歌曲《唱脸谱》。

2.教师唱京剧《苏三起解》(也可以通过放两个作品的录音来选择)。师:(小结)京剧是我国戏曲艺术的一个剧种,被称为中国的国粹,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京剧有独特的音乐和表演形式,表现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表现传统故事的《铡美案》《空城计》,也有表现现代革命斗争的《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外国人也非常喜欢我们的京剧,把它称为BEUINCOPERA(北京的歌剧)。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首由作曲家顾冠仁先生根据京剧音乐中的典型音调西皮原板和流水板为素材写成的民族管弦乐曲《京调》。

板书课题:京调 顾冠仁编曲(二)欣赏京调

1.感受《京调》,初听乐曲

师:我们先完整地欣赏一遍,听完后请同学们回答:(1)演奏这首乐曲的主要乐器是什么?(2)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演奏这首乐曲的主要乐器是竹笛,情绪是欢快的)2.走进《京调》,分段复听

(1)引子 师:乐曲的开始是一段引子,它运用了京剧过门的音调,首先渲染了京剧音乐的气氛。

(2)第一主题

师:引子过后由曲笛吹出了清脆明亮的旋律,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段京剧唱腔,使人感到轻松愉快。

生欣赏第一部分

师:这是乐曲的第一个主题。

(出示第一主题旋律。)它的板式是西皮原板。“有板有眼”,“板”是强拍,“眼”是弱拍,相当于四二拍,如:(范唱)。我们一起打着拍子把第一部分主题音乐演唱一遍(强拍拍腿,弱拍点手心)。

师:这段旋律在京剧中是旦角的唱腔,我们可以随着音乐做旦角的动作。

(女生随音乐模仿旦角动作,男生用手轻轻打拍。)(3)第二主题

师:下面我们来欣赏第二主题,听一听它和第一主题在节奏和情绪上有什么不同?(节奏舒展,旋律流畅,情绪变得优美、舒缓。)师:这段旋律在板式上和第一主题不同,在京剧中叫“有板无眼”,相当于1/4拍,没有弱拍。我们一边打拍一边来唱一唱这段旋律(轻轻拍手)。

师:这段音乐好像生角的形态,我们随音乐来模仿生角的动作。(男生随音乐表演生的动作。)3.认识《京调》,分辨结构

师:这首乐曲主要是由这个两个主题构成的。下面我们完整地欣赏全曲,除了开始的引子和结束时的尾声外,听一听这两个主题是怎样进行的。

4.了解《京调》,认识京剧的伴奏乐器 师:这首乐曲是由民族管弦乐队演奏的,但是在京剧中是有专门的乐器伴奏的。你们知道京剧有哪些伴奏乐器吗? 京胡:弦乐器,音色刚劲、嘹亮。京二胡:弦乐器,音色柔和。

月琴:弹拨乐器,音色清脆。

小三弦:弹拨乐器,音色圆润、浑厚。

师:下面我们做个小游戏,看谁能听出我播放的三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听音乐,用连线的方式猜乐器。)(三)模仿表演

师:京剧艺术不仅音乐好听,而且表演动作很有意思。你们猜猜,我这个动作表示的是生活中的什么事?下面我们来看京剧《三岔口》的片段,在这个剧中,没有说、唱,都是由动作来表示的。你们能看出他们都做了哪些动作吗? 师:现在,老师也表演几个动作请你们猜猜(教师表演骑马、下楼等动作)。

师:刚才老师表演了下楼,哪位同学能在你生活中—上楼的基础上进行点艺术加工,为大家表演一下上楼呢? 师:京剧的表演动作具有虚拟性的特点。看来,大家都想试一试,哪位同学先来?(分别随两个主题音乐表演,师生评价。)师:(辅导学生表演旦和生行当的动作。)(分组学习旦、生行当的动作。)

师:最后我们完整地欣赏全曲。当听到第一和第二主题时,可随着音乐即兴表演,可以表演老师教的动作,也可以自己创编新的动作。(表演。)(四)小结

师:同学们的表演很到位,初步理解了《京调》的音乐。现在请你们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什么?有哪些感受? 师:京剧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在课下了解更多的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环球风采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歌曲《木瓜恰恰恰》。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好歌曲《木瓜恰恰恰》的情感。

教学难点:歌曲第9、10两个乐句中连续切分音的演唱。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多种体裁的歌曲,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种新体裁的歌曲——叫卖歌。

二、新授:

1、叫卖歌:叫卖歌是民间风俗歌曲的一种,有的只有一句或半句旋律,有的甚至没有旋律,只是吆喝以招徕顾客。它是在叫卖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我们经常听到的有《卖汤圆》、《冰糖葫芦》等。

今天,我们要学的歌曲是课本第24页的《木瓜恰恰恰》。(板书课题)

2、学习歌谱:

①学生听老师范唱歌谱,要求学生注意老师将歌曲划分成了几个乐句?每个乐句都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自己弹琴试唱乐谱,找出乐谱中的难点(第9、10乐句),并加以分析。

分析:这两个乐句之所以难唱,是因为它是由几个切分音组合而成的。大家还记得象(×××)一样的切分音的唱法吗?让我们一起读读它的节奏吧!

③读节奏(一个切分音)④教唱第9乐句。

⑤学生唱。

⑥类推第10乐句

○7老师弹琴,学生跟唱一遍 ⑧学生自己弹琴试唱全曲乐谱。

⑨跟老师唱,找错误。及时纠正

3、学习歌词

①读歌词(恰恰恰是衬词,不读)②用第一乐句带歌词教方法。

③学生自己学唱,在自己不会唱的地方做上记号。

④重点教唱。

⑤学生跟随老师唱,及时纠正演唱中的错误。

⑥让学生自己演唱一遍。

⑦教衬词“恰恰恰”怎样读。

⑧合唱。

⑨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的优点,予以表扬,指出不足,供学生改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人声与电子合成器《尼罗河主题曲》

2、与埃及、尼罗河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电子合成器,熟悉它的音色

2、听音乐填写部分旋律

3、了解一些与埃及、尼罗河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教学过程:

一、欣赏人声与电子合成器《尼罗河主题曲》

1、听用常规乐器和电子合成器演奏的两段音乐,分辨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简介电子合成器。

3、第一遍欣赏人声与电子合成器《尼罗河主题曲》,有什么感受?

4、哼唱主题A.5、第二遍欣赏全曲,进一步记忆主题A的旋律。

6、再次聆听主题A的旋律,试着填写第二乐句的旋律。

二、了解有关埃及和尼罗河的音乐文化知识。

1、由教师或学生介绍有关埃及或尼罗河的知识。

2、欣赏埃及的民间音乐。

三、第三遍欣赏全曲,启发学生谈谈欣赏了乐曲以后的体会。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红蜻蜓》感受歌曲优美、深情的情绪。

2、初步学唱两声部合唱歌曲《红蜻蜓》的第一段歌词。教学重点:歌曲《红蜻蜓》第二声部的学唱 教学难点:歌曲两声部的合唱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电子琴、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唱歌曲(第二声部)

1、教师深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并揭示课题。

2、听赏录音版本的歌曲《红蜻蜓》

聆听要求: A. 歌曲的情绪?

B. 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为什么?

3、出示歌谱

提问:歌曲有几个声部? 什么叫合唱?

解释: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声部同时演唱的形式,叫合唱。

4、复听(录音)歌曲《红蜻蜓》

提问:二声部的歌曲与单声部的歌曲相比,听赏效果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深情回忆童年趣事的的意境,以及了解相关的知识。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乐段歌词

6、学唱低声部第一乐段歌词

要点:音准、一字多音、气息、速度、力度等 设计意图:初步学会歌曲低声部的演唱

7、复习歌曲第一声部的第一段

8、合唱歌曲的第一段

A. 请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交换演唱)B. 学生分声部练习: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两声部歌曲的合唱学习,体验二声部合唱歌曲所表现的音响与和声效果,学习合唱知识,练习二声部合唱技能。

五、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火车咔咔咔》

2、创编节奏为《火车咔咔咔》伴奏

教学目的:

1、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

2、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在乐曲中的不同的表现作用。

教学过程:

一、发声训练:综合训练

注意:发声要均衡、声部要和谐。注意力度的变化。

集体演唱《红蜻蜓》

二、欣赏

1、导入:请学生回忆新年时的快乐情景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介绍:一种是作为歌剧或者舞剧的开场音乐,有暗示剧情的作用;另一种是带有标题的独立器乐曲。

3、初听全曲,请学生说出总的气氛情绪。教师弹奏主题旋律,请学生跟着哼一哼。

4、复听乐曲,请学生注意那几段是重复的? 为乐曲分段。

5、分段细听乐曲,请学生说出乐曲各部分的不同之处。

6、完整复听。

7、表现音乐,分小组设计表演。

(1)用“啦”演唱、乐器演奏或用节奏也起伴奏。

(2)乐器演奏、用节奏乐器伴奏、创编舞蹈或律动动作。(3)为旋律填歌词演唱。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中国功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申奥短片的播放,使学生了解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及在全世界的影响,它代表华夏子孙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

2.通过歌曲的学唱,懂得中华武术魂,懂得做人也是“外练:强身健体,内练:一身正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歌唱。

3.了解旋律的压缩在音乐中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的纪录片,定格在成龙表演功夫一幕。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运动项目吗?这是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的宣传片。为什么短短的几分钟内要用这么大的篇幅来表现武术呢?谁知道中国的武术都分什么门派,有什么招式,有什么武器啊?

师:其实武术不但有同学们说的那些,它还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一种中华武术魂。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中华武术的歌曲好吗?

二、歌曲新授

1、教师播放录音,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歌词。

师:刚才在播放录音的时候,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会唱这首歌曲。那么老师提问一个问题:这首歌曲分几段呢?有哪一段与众不同呢?

师:哦,第3段不是“唱”歌而是“说”歌,这就是一种新的演唱形式──说唱,我们一起来把第3段读一遍好吗?

2、教师与学生一起按节奏朗读第三段歌词,中间不停顿。

3、教师带领学生再次朗读歌词。

师:老师看到在歌曲中有两处歌词是一样的,同学们发现了吗?有什么不同呢?

(速度不同,节奏也不一样。)

师:对,第1段速度较慢,它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呢?应该怎么演唱呢? 生:表现了英雄吸纳天地之气的气势。应该唱得有气势,要深吸气,气沉丹田。

师:第2段速度较快,应该怎么演唱呢?

(表现英雄舞刀弄枪的飒爽英姿。应该唱得有力量,有活力。)

4、教师介绍歌曲节奏的变化与旋律的压缩使音乐的情绪发生变化。学生视唱两段不同的曲谱,打节奏。唱曲谱后再唱歌词。

师:最后一段中,“东方一条龙”指的是我们的伟大祖国;“儿女似英雄”说的是我们炎黄子孙都是英雄;“天高地远八面风”,说的是我们祖国幅员辽阔;“中华有神功”,说的便是我们祖国的武术了。大家再来完整地把歌曲演唱一次好吗?

5、学生演唱全曲。

三、感受与表现

1、师:老师听到大家唱得热血沸腾了,我想大家也想来表演一下吧?老师这有一部《中国功夫》的音乐电视,同学们可以自己选择几个喜欢的动作模仿。

师:哪个小组设计好了动作到前面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2、学生表演,找出好的一组全班模仿,并完整表演。

师:老师看到大家表演得都很好。但是刚才老师发现有些同学的动作和大家不一样,不知道你们从哪里学来的啊?

师:谁知道有关黄飞鸿的事呢?

3、学生简单向大家简单介绍黄飞鸿的故事。老师补充,并播放有关黄飞鸿的影音资料。

师:正值外寇侵华,国难深重之时,黄飞鸿奋起抵抗,号召中华儿女当自强!

4、教师播放《男儿当自强》音乐。师:听过音乐以后,有哪一句是你最不能忘的呢?为什么呢?

5、学生回答,师生交流。

四、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歌曲《中国功夫》,欣赏乐曲《武术》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的、有表情的演唱歌曲《中国功夫》

2、在欣赏乐曲《武术》时能分辨出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的不同情绪以及乐曲的结构。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唱了歌曲《中国功夫》,下面我们来复习演唱歌词,要求唱得更加整齐,更加生气勃勃、英姿飒爽。

学生随琴齐唱。

二、表演歌曲《中国功夫》

1、分组合作创作动作。

2、请几位表演比较好的学生随歌曲即兴表演。

3、推选代表共同表演。

三、欣赏民乐合奏《武术》

1、教师简介乐曲。

2、知道学生进行学唱。

3、初听乐曲。

课本中的A、B主题在乐曲中各出现了几次,顺序是怎样的?

4、复听乐曲

这首乐曲充满着动感,如重拳出击,柔中带刚,因此也很适合随音乐表演动作,我们再来请几位同学作表演。

5、指名随音乐进行表演。

四、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课学习的收获,要求学生课后学习一两个武术动作。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男儿当自强》 教学目标:

1、歌曲表演《中国功夫》

2、能随录音学会歌曲《男儿当自强》,并对歌曲中的对称现象有所注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部电影《黄飞鸿》的主题曲《男儿当自强》。

教师简介歌曲。

二、欣赏歌曲《男儿当自强》

1、教师朗诵歌词

2、出示歌词

引导学生观察歌词,找出“两两相对”,即对称。

3、初听歌曲

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4、复听歌曲

学生随歌曲轻声哼唱,反复两遍。

5、再次复听

学生跟唱,并在“X X”处自由表现。

三、歌曲《中国功夫》表演与演奏。

1、随伴奏齐唱歌曲

2、分组进行创作,教师指导。

3、分组进行汇报表演。

4、教师讲评。

5、随音乐边唱边表演。

四、小结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歌曲《中国功夫》,欣赏了《武术》和《男儿当自强》,希望大家关心武术、热爱武术,健身强体,为国争光!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小小音乐剧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讲述《东郭先生》的故事;安排角色。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音乐剧的主题音调,为演唱打下基础。教学难点:创编对话、选配音乐、表演。

教学目标:了解故事内容,为表演打下基础。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阶段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东郭先生》的故事。

师:你们都听过啦,那你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吧(教师播放音乐剧的主题音乐当作学生讲故事的背景音乐)。

二、学生讲故事

阶段目标:让学生了解《东郭先生》这个故事的梗概。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学者,名字叫做东郭,他是一个善良又老实的人。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带着两袋子书去远方讲学。当他走到树林的中央时,碰到了一只狼。狼气喘吁吁的请求东郭先生救救它。东郭先生听了狼的一番好话,就把狼藏进了他放书的口袋里。

音乐(四年级)培训资料狼躲过了猎人的追赶,不仅不报恩,还打起了东郭先生的主意。东郭先生急忙逃命,狼在后面不断地追赶。

这时,来了一个农夫,东郭先生让农夫来评理。农夫说:“小小的口袋怎么能装进一只狼呢?”狼听了急忙钻进了口袋里。农夫和东郭先生连忙把口袋扎紧,把狼扔进了山谷里。

三、教师唱故事

阶段目标:完整地感受整个音乐剧的旋律。

师:故事讲得真好。今天老师不是讲故事,而是要用歌唱的形式把这个故事表现出来。教师播放音乐剧中所有音乐的伴奏,教师边演唱边表演。

师:你们愿意和我一起来表演这个音乐剧吗?

四、安排音乐剧中的角色

阶段目标:为下节课的表演打下基础。

师:那我们现在商量一下,故事里都有什么角色?

有东郭先生,还有凶恶的狼 有猎人 还有农夫 还有一头毛驴。师:除了这些主要的人物,我们再来装扮一下这个小村庄吧!

师:好,你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可是我们这样还不能表现这个故事,如果我们能够装扮起来就更好了。同学们,现在就请你们看教科书,根据书上的提示,讨论一下,该作哪些准备呢?(学生分组讨论)

师:下节课我们就要表演这个小小音乐剧,我们今天已经分配好了角色,请大家回家各自准备道具,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排演音乐剧《东郭先生》。同学们,我们下节课再见!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创编及表演第一幕。

教学目标:通过选择乐器、创编对话表现第一幕的内容。教学重点:学唱《叙述者的歌》。

教学难点:选择乐器,模仿毛驴行走的声音。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的装扮:东郭先生(带着平角帽子,手里拿着一本书);狼(头饰);猎人(皮袄、猎枪);毛驴(头饰和两个袋子);大树(两个树枝)。

师:既然是音乐剧,我们还差一个讲故事的人,你们推选一名同学来当叙述者吧!

学生活动:推选叙述者。

师:好,那我们就开始排练音乐剧的第一幕吧!

二、排练第一幕

教师操做(播放课件):清晨,东郭先生骑着毛驴,离开了家„„ 师:请叙述者来讲故事。

叙述者:清晨,东郭先生骑着毛驴,离开了家(选用适当的打击乐器模仿毛驴行走的节奏与声音)„„ 师:这里有几种打击乐器(铃鼓、三角铁、双响筒、响板、串铃、碰铃),你们想一想,用哪一种乐器表现毛驴行走的声音,要用什么样的节奏型?

(用双响筒表现驴蹄子的声音 ×××| ××|)师:这个乐器可以表现,还有没有其他的乐器呢?

(响板也能表现驴蹄子的声音。)(用响板敲击××| ××|)(用碰铃表现驴脖子上的铃声。)

师:这个想法很好,很有创意。那你想用什么样的节奏型呢?(用碰铃敲击以下节奏××|0 ×|)

师总结:这几个同学选择的乐器都很适合表现毛驴行走,那我们现在就来表现一下吧!

教师操作:邀请扮演毛驴和东郭先生的同学上台,和用打击乐器伴奏的同学一起表演。

学生活动:

用打击乐器的同学敲击:

扮演毛驴的同学弓着身子跟着节奏走。扮演东郭先生的同学手里拿着书,晃着脑袋边走边看。

师总结:正在东郭先生得意的时候,忽然来了一只狼。我们一起把《叙述者的歌》唱一唱。

学生活动:跟琴轻声地演唱歌谱,学会歌谱再唱歌词。

师:《叙述者的歌》把故事的开头给大家介绍了一下,那我们应该怎么表演呢?你们自己讨论讨论。哪个组拿出的方案好,我们就用这个组的。

学生活动:学生分成两组自由讨论,教师指导。师:现在请大家说说讨论结果。

师:你觉得狼是怎么说的呀?东郭先生又是怎么说的呢?

师总结:东郭先生在途中遇见了狼,现在我们把《途中遇狼》这一幕完整地表现一下。

学生活动:

东郭先生出场,手里拿着书,晃着脑袋边走边看。叙述者歌唱。狼、猎人、猎狗上场。狼和东郭先生对话。

师总结: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把音乐剧第一幕创编好了。今天回家留一个作业,创编第二幕和第三幕。我们下节课来表演!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创编及表演第二幕及第三幕。

教学目标:创编对话、学习歌曲,表现第二幕的内容。教学重点:学唱故事内容,并能够有感情地进行表演。教学难点:选配音响。

教学用具:打击乐器、录音磁带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次我们讲到,狼求东郭先生救救它,听了狼的甜言蜜语东郭先生动了恻隐之心。于是他就把老狼藏了起来。(播放课件)

二、排演第二幕

1.学唱第二幕曲调。(学唱两遍,指导学生最后一小节的变化。)2.创编东郭先生与猎人的对话。

师:狼刚被装进口袋里,猎人就赶来了,猎人和东郭先生说了些什么呢?大家来设想一下。

师:如果要为这一段对话配上相应的音乐,你们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音乐比较好呢?老师这有两段音乐,你听一听哪一段的情绪更适合。

学生聆听音乐1.《彼得与狼》中猎人的音乐。2.《龟兔赛跑》中欢庆的音乐。

师:我们请“东郭先生”和“狼”一起听着第一段音乐来表演一下他们的对话。

学生听着音乐进行对话。

3.《放出老狼》(齐唱和表演)。

师:东郭先生做了好事非常地得意,它是什么样的表情?谁能来表演一下?(得意洋洋地点着头,手背在身后,晃着脑袋,笑眯眯地看着狼。)

师:这位同学的神态真像!那我们大家一起来唱歌,东郭先生表现出得意的样子。

学生演唱歌曲《放出老狼》。东郭先生和老狼进行表演。

三、排演第三幕 1.演唱歌曲。

师:猎人走后,东郭先生把狼放出了布袋,狼出来以后,看见东郭先生白白胖胖的,顿时起了杀心。于是它唱了这样一首歌。

教师范唱《狼起杀心》的一段。学生学唱《狼起杀心》一段(教师伴奏,学生一起演唱《狼起杀心》的一段)。

2.创编对话。

师:猎人走了,东郭先生和狼说了些什么呢? 师:那狼又说了些什么呢?

师:说得真好,把狼那种凶恶的表情全表现出来了。(狼露出狰狞的面容:那你就好人做到底,让我把你吃了吧!)

3.《仓惶逃命》。

师:这时候东郭先生是怎么做的呢?(东郭先生吓得抱头鼠窜。)教师范唱《仓惶逃命》一段。学生一起学唱《仓惶逃命》。学生一起演唱《仓惶逃命》。东郭先生领唱,所有同学齐唱。师:东郭先生被吓得到处乱跑,在这我们加上一些打击乐器伴奏来增加气氛。你们说用什么样的打击乐器呢?

学生一起表演第三幕。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完整地表演小小音乐剧《东郭先生》。

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自行表演小小音乐剧。教学重点:能够自然地表演出四幕音乐剧《东郭先生》。教学难点:设计故事的结尾。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前几次课排演了《东郭先生》这部音乐剧的前三幕,今天我们继续排演这个故事的结尾。教师播放课件。

二、排练第四幕 1.练习齐唱。

师:上次我们说到了狼要吃掉东郭先生,吓得东郭先生仓惶逃命。正在生死关头,忽然来了一个农夫。

表演农夫的同学单独演唱。

师问:为什么你一下子就能唱出这个曲调了?(因为音乐中的曲调都是相似的。)

师:(满意地笑)这位同学观察得特别仔细,我们大家一齐来演唱一遍。2.创编对话。

师:这时候老狼、东郭先生和农夫说了些什么话呢?你们自己讨论讨论。学生自由讨论。学生自己设计,教师指导。学生表演。

师:你们设计得很好,通过前面的共同探讨,同学们已经能够自己设计故事情节了。你们的对话设计的很生动,动作也很协调。但是最后《叙述者的歌》唱得不够整齐,这一段说的是什么意思啊?(大家都批评东郭先生分不清好人坏人。)

师:对,这就要批评的语气,我们再来齐唱一遍!

三、完整地表演音乐剧的第四幕

四、教师小结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合作,自己学会了第四幕的歌曲,并为故事编排了结尾,下节课我们就完整地表演这个音乐剧。同学们,我们下次再见!

生:老师再见!

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 花的旋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茉莉花》

2、综合练习教学目标 :

1、通过教唱歌曲,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民间音乐和民歌。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的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观。教学重点:歌曲学唱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歌唱

教学方法:听唱法、欣赏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老师唱一首歌曲,同学们听一听是什么体裁的歌曲? 《沂蒙山小调》(民歌)教师: 对,民歌.中国的民歌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民歌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是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今天请大家欣赏几首民歌.民歌的题材有几种?(课件)同学们,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几首歌曲,你听一听都是属于什么体裁?

(放录音或者范唱)

1、《太阳出来喜洋洋》

2、《放马山歌》》

3、《川江船夫号子》》

4、《无锡景》 板书:

民歌的体裁: 山歌、小调、劳动号子

5、听一听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放录音)《茉莉花》

江苏民歌 茉莉花

三、歌曲学唱

1、听录音--------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选择:(课件)A、欢快活跃 B、亲切抒情

2、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A、婉转细腻柔美 B、粗犷豪放抒情

3、歌曲表现了青年姑娘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歌曲表面上是在表现年轻姑娘既想摘花又怕挨骂的天真神态,实质上是在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洁感情。

4、歌曲教唱

(1)随录音轻声跟唱2---3遍。(2)划拍唱-----难点纠正:

(3)把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容易出现的错误纠正过来。并告诉学生一字多音是江南民歌的一个特点。

5、放开声音唱一唱。

6、完整有感情的演唱。

四、欣赏(课件)

1、《茉莉花》者首民歌流传于全国各地,奇歌词基本相同或者大同小异,旋律上既有相同的因素,由尤其独特的地方特色,从而鲜明的表现了民歌的变异性。还有的把它改变成了器乐曲。

2、创编动作

请同学们自己为歌曲编动作

3、欣赏不同地域的《茉莉花》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乐曲《樱花》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

2、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及探索音乐的愿望。

3、启发学生以各种方式来表现樱花的美、表达对樱花的热爱。教学方法:

1、运用现代化电教手段,做到声像结合,视听相辅。

2、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创造性地参与体验音乐,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钢琴、投影仪、黑板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强调课堂的奖励规则,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师生口号:(师:快乐课堂,生:你我共创!)

二、导入教学

1、播放电影<<浪漫樱花>>片段,(里面有樱花飘落的美景,有动感的音乐和舞蹈。)引导学生边观察画面边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模仿影像中的舞蹈动作动起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看到樱花飘落的情景又可以进行热身运动!)

2、引入樱花的介绍。

3、引入歌曲的初步欣赏。

三、学习新课,展开主题

1、课件出示歌曲词谱,介绍歌曲。

2、播放课件音乐,欣赏歌曲《樱花》,感受歌曲的情绪。

引导学生说说歌曲的情绪,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优美、抒情)

3、跟钢琴伴奏轻声哼唱歌词。提醒学生哼唱时必须注意歌曲的情绪!

4、跟课件音乐轻声演唱歌曲。

5、观察歌曲所使用的音和句末所用的落音情况。

6、简单介绍日本的民间“都节调式”和歌曲中出现的奇特落音。在此过程中简单介绍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五声调式,并对歌曲中出现的奇特落音跟我国的歌曲进行对比(用投影仪出示任意几首歌曲),让学生了解这种奇特落音是日本音乐中的一个特色,也以此来激发起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音乐的欲望!

7、播放歌曲《樱花》和《五木催眠曲》(这也是一首日本的都节调式歌曲),尝试品味日本特色音乐的韵味。

8、再次欣赏歌曲(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欣赏),启发学生说说听后感受、感想。(提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四、深入拓展,评价验收

引导学生边听音乐的边讨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文学、诗歌、绘画、音乐)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表达对樱花的赞美和热爱;也可以谈谈欣赏歌曲后的感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展示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有不同意见的小组可先展示组里认为较好的一种方案,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也可展示组里的其他方案。)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雪绒花》,达到能有表情的演唱的要求。

2、通过学习三拍子以及分组体验,达到能感知音乐要求。

二、重点与难点:

1、能有表情的演唱歌曲为重点。

2、学习三拍子以及分组体验,进而能感知音乐为难点。

三、教具:

电子琴或钢琴、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唱《多来米》(从B段的第二段开始放VCD)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导入:

进教室时同学们唱的是什么歌?你喜欢这首歌吗?我们完整地演唱一次好吗?全体起立边唱边做动作。你知道这首歌的来历吗?教师简介歌曲。

三、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后学生谈对歌曲的感受:听了这个故事,想不想听郭老师唱唱这首歌?(师边弹边唱)你知道“雪绒花”代表什么吗?歌曲通过对“雪花”的赞美,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上校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2、听琴默唱,找出歌曲的特点和难点。(分析特点,练习难点,并正音。)

3、划拍跟琴轻声唱词。唱不好的地方重点练练。

4、完整地将歌词唱一遍,师边弹边唱。

5、歌曲分析,艺术处理。慢速三拍子节奏的运用对歌曲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先学生自己说,然后教师小结:让我们好像看到了晶莹的雪花在天空中飞舞。歌曲通过对“雪花”的赞美,表达了人们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抒发了演唱者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前两句用轻声唱,从第三句开始力度应加强一些。)

6、把自己当成影片中的上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师竖笛伴奏。

四、课堂小结:

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这首来自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雪绒花》已经成了我们班每一个同学的好朋友,我们不但会唱,而且能为其伴奏。课后请同学们利用网上资源查找有关《音乐之声》的更多资料,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

五、在《雪绒花》歌声中(师放VCD)离开教室。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音乐活动《百花园》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表现“花”这一主题的音乐、歌曲、图画、诗词等艺术形式,感受不同艺术形式对同一主题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美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开阔艺术视野,感受多种艺术形式带来的美感。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收集、帅选、整理资料,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猜一猜

1、教师播放编排好的录音

2、在播放过程中学生抢答出歌曲中唱的是哪种花?

3、请学生介绍这几种鲜花。

二、连一连、画一画

1、出示教科书第45页的图片。

2、学生把国家有代表性的图片和他们的国花一一对应的画上连线。

3、指名讲解。

荷兰—郁金香 俄罗斯——向日葵 日本——樱花

英国——玫瑰 美国——玫瑰 韩国——木槿花

„„„„.4、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都喜欢花,送花成了交往中的“心意之礼”鲜花还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你们知道吗?请你为同学们介绍一下。

5、学生介绍搜集到的资料:鲜花代表的意义

白菊——真理 无花果——争论 百合——重获快乐 山茶——可爱 柳树——坦白 紫罗兰——永恒之美 百合花——顺利、吉祥、百年好合

郁金香——爱的告白、富贵吉祥、真挚情感 康乃馨——健康、快乐、顺利

红玫瑰——美丽的爱情、美好常在 „„„„.2、教师展示有关花的绘画作品

师:画家用线条、笔墨为我们展示了鲜花的蓬勃的生命力和绚丽的色彩,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则用精妙的文字歌咏着各种鲜花。

3、教师展示有关花的诗句。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各种各样的“花”,欣赏了有关花的绘画和诗句,希望同学们涉猎更多的艺术形象,开阔艺术视野,感受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带来的美的享受。

教学反思:

篇3:苏教版第八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 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知道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知道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 会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提高动手能力, 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 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 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 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会画高。

【教学难点】作平行四边形的高, 明白底与高的对应关系。

【教学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水彩笔、方格纸、彩纸、剪刀、平行四边形纸等, 教学课件

【预习内容】

1.课本第43~45页

2.想一想, 在我们的生活中, 你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过平行四边形?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预习反馈

1. (课件出示学校大门关闭和打开的录像, 最后定格成放大的图片) 教师谈话:同学们每天都要经过校门进入校园, 但是你们注意观察我们的校门了吗?从图片中你们能找到一些平面图形吗?根据回答, 教师板书:平行四边形。

2.你们还能找出我们生活中见过的一些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回答后, 教师课件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如活动衣架、风筝、楼梯栏杆等。

3.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一步研究平行四边形, 相信通过研究, 我们将有新的收获。板书完整课题:认识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

二、活动一:制作平行四边形

1.利用身边的一些物品, 自己来想办法来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先看一看材料袋中有哪些材料, 再独立思考一下准备怎么做;如果有困难的可以先看看学具袋中的平行四边形再操作。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说说自己的做法和为什么这样做, 然后派代表上来交流。

3.交流时注意把你的方法展示在投影仪上, 然后说说这么做的理由, 其他小组等他们说完后可以进行补充。

(1) 方法一:用小棒摆。请你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做?要注意些什么呢?

(2) 方法二:在钉子板上面围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介绍一下, 在围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平行四边形?

(3) 方法三: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你能提醒一下大家吗?应该怎样才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4) 用直尺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 本着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敢于放手, 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点;既实现了探究过程开放性, 也突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体现那了学生为本的理念。

三、活动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1.在方格纸上独立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想想应该怎么画?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 通过在方格纸上画, 让学生再次感知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点, 为下面的猜想、验证和画高作了铺垫。

2.根据你们在制作平行四边形的时候的体会, 你们可以猜想一下: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 (友情提示:课件中出示提示:我们可以从平行四边形的那些方面来猜想它的特征呢?边?角?)

学生小组讨论后提问并板书猜想:对边可能平行;对边可能相等;对角相等……

3.每小组上台认领一条猜想, 学生分组验证猜想。

4.汇报验证结果。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蕴涵了“猜想-验证-结论”这样一个科学的探究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制探索的空间, 引导学生先猜测特点, 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验证和交流, 使学生在碰撞和交流中最后的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过程, 在交流中与倾听中把自己的方法与别人的想法进行了比较。

四、活动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1.板书:高。

问:你联想到什么? (高要和底对应、垂直、直角标记……)

在下面的边上写:底

以这条边为底, 你知道它的高怎么找? (指名拿三角板比画)

可能:直角边和底重合, 另一直角边和顶点重合。

问:有没有别的方法?

通过移动三角板, 画出若干条高, 问:这样的高有多少条? (无数条)

学生画出点子图上平行四边形的高。

2.试一试, 你能量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各是多少厘米吗?

指出:可以任意地找一边为底, 底和高是相对的。

3.想想做做5, 先指一指平行四边形的底, 再画出这条底边上的高, 注意画上直角标记。如果有错误, 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 通过学生自己去量、去画, 从而很方便得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的概念, 在的出高和底对应的时候比较巧妙, 学生学得轻松、明了。设计的练习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很好地让学生领悟了高的知识。

五、练习巩固

1.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如果不是的, 说说理由。

2.你会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用四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呢?

学生拼, 老师注意请学生展示。

3.右边是用七巧板中的三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你能移动其中一块将它改拼成长方形吗?

4.取一张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纸, 你能剪一刀, 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吗?

有几种剪法?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5.画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

【设计意图】在巩固练习中, 注意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来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练习的层次清楚、逐步提高, 学生容易接受, 并且注意了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六、总结延伸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特性:

1.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2.对角相等;

篇4:苏教版第八册数学教案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应注重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品味语言文字的深层次内涵,让学生在读中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体悟,再现文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文本的主旨。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第5~7自然段。

(二)过程方法

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三)情感态度

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护平分秋色动物的思想感情,体悟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第5~7自然段。

2.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天鹅的资料图片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上课前,我们来欣赏一些天鹅图片。(出示)谁能说说天鹅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告诉大家斯杰潘老人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故事?(斯杰潘老人讲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带领下破冰的故事。)

过渡:有一年春天来得特别早,一群天鹅从南方飞回来了。突然,寒潮降临,北风呼啸,湖面又上冻了。怎么办?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发生了。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天鹅的故事(板书课题),让我们真正走进天鹅的世界去了解天鹅的故事。

(设计意图:学生的资料交流,引发出对形美、神美、群体美的天鹅的关注,为学习本文作了情感铺垫。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一个“怎么办?”引出震撼人心的故事,增强了主体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启开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闸门。)

二、精读课文,入情入境

(一)直奔结尾,设置悬念

对面近在咫尺的一大群天鹅,手里端着一把子弹上了膛的猎枪,作为猎人应该毫不犹豫地对准天鹅群开枪,但是他最后有没有这么做?(出示最后一小节生读)

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深深打动了斯杰潘老人的心,使他30年来一直把猎枪挂在墙上,从此再也没有去打猎呢?请同学们细细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可以适当做些批注。

(二)品读“老天鹅破冰”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现在来交流,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斯杰潘老人的心,请你先自己读一读,谁先来读。学生读,出示语段一:“……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

1.这是老天鹅破冰的情景,大家都找到了吗?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这是沉重的一击,你能把这沉重的一击读出来吗?(生边读边感悟这一击又一击的沉重,为什么可以把天鹅比作了石头,仅仅是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在扑打冰面吗?课文3、4自然段还从哪些细节可以读出冰层很厚。)

3.是啊,老天鹅是用自己的生命在沉重地击打这如此之厚的冰面啊,我把这段话整理了一下。出示整理诗句:老天鹅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

让我们一起来读——

(设计意图:由对“沉重的一击”浅层的反复诵读,使学生体会文字描写的情景,感悟冰层的厚,老天鹅的义无返顾,再现故事悲壮画面。)

4.提升感悟

(1)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沉重的一击又一击里包含着老天鹅的什么呢?根据学生感悟,相机板书,并追问:饥饿勇敢 顽强 意志坚强 强烈的求生欲望 生命 希望……

(2)这样饥饿、勇敢、顽强(指板书)的天鹅,能打动老人的心吗?老人对天鹅动了什么之心?(板书:同情怜悯 )

5.提升品读

(1)大家发现故事中的这段话整理成了的是什么?(是一首诗)。老人的心就是这首诗内在的韵味,这份同情与怜悯,这份诗的韵味,该怎么吟出来吗?你来吟

(2)想起曾经打野鸭,打天鹅,打猎的一幕幕,老人又动了什么之心?(板书:后悔,自责,惭愧,内疚)再品读。

(设计意图:反复吟读,近距离接触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老人的内心感受,使学生入情入境,沉浸其间。)

(三)品读“天鹅群破冰”

过渡语:这沉重的一击又一击,深深地打动了老人的心,老人感到后悔,自责,对老天鹅油然而生同情与怜悯,这沉重的一击又一击同时也深深打动了,整群天鹅。(出示语段二:……

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1.想像画面,读出画面

(1)这是整个天鹅群们齐心合一起破冰的情景,请你们自己再读一读,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啊?又听到了什么呢?

(2)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你看到的是怎么样的画面吗?并读出所看到的画面。

(3)听劳动号子,说听了劳动号子的感受。

2.感悟齐心、欢快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天鹅们干得是那样齐心?

(2)天鹅们齐的是什么心啊?

(3)同学们,天鹅们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是感到钻心的疼痛,刺骨的寒冷的啊,为什么这里却说干得是欢快的呢?

3.提升品读

那让我们也一起来加入到这破冰的队伍中去,和天鹅们一起去破冰,好吗?引读“这位顽强的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

第一组同学一起来读,

第二组天鹅紧接上,

三四组天鹅一起读,

大伙儿一起来破冰,

师生配合读出韵律来。

4.提升感悟

(1)归纳板书:多么激动人心的画面,多么可爱的天鹅,他们(指板书:勇敢、顽强……并补充板书。)

(2)同学们是什么让天鹅们如此的勇敢,如此顽强(再指板书)?引出天鹅对生命的热爱。

(3)那你觉得这里仅仅是一只老天鹅和一群天鹅这样简单的组合吗?

5.小小的冰窟窿在天鹅们沉重的一击又一击变成了什么呢?引读下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读中感悟,在读中提升读的层次,提升感悟的深度,使学生沉浸在齐心欢快的破冰场景,感受天鹅对生命的热爱。)

三、回读结尾,升华主题

引读结尾过渡:“是啊,多么可爱的鸟儿啊,当时老人离它们才……再也没有动过。”

整整30年过去了,这枝猎枪还是一直挂在墙上,它好像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什么呢?

(设计意图:回读结尾,自然而形象感悟文本的主旨,使学生印象深刻,使教学简洁有效。)

四、发出倡议,延伸学习

同学们,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课后我们可以开展这样的活动:查阅材料,写一封爱护动物的倡议书。

附板书设计:

天鹅的故事

老天鹅 老人

饥饿 同情怜悯

勇敢 后悔自责

顽强 惭愧

篇5: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全册教案

教材第1页的内容及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概括、推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算理。教学资料:

例题插图、小黑板、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问: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的乘法有哪些?(表内乘法、一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二、探究互动

1、出示主题图。

学生自由读题。指名回答: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口答算式:144×15或15×144(师板书)

2、“144×15”与我们以前所学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3、“144×15”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请你用以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在自己的本子上试一试。教师巡回指导。

4、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

5、全班交流。

师总结: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三位数的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自己本子上。集体订正。

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应该注意些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小黑板出示。判断计算是否正确,并把不对的地方改正过来。检验交流。

3、“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完成表格。梨 苹果 橘子 橙子

106 243 204 24 42 17 35 售出数量(箱)单

价(元)总

价(元)

四、总结质疑。交流:你是怎样完成这张表格的?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计算时,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五、课后作业

完成第2页“想想做做”第3题。

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的“想想做做”第5~10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资料: 小黑板、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口算,交流答案。指名几人说说口算的方法。

2、“想想做做”第6题第1、2两列。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成两组,在自己本子上练习。集体订正。强调计算的方法和注意点。

3、“想想做做”第7题。(1)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2)要求什么?应该知道什么?(3)学生先自练,再指名交流。

4、“想想做做”第8题。读题,理解题意。

这题要求什么?已经知道了什么条件? 应该怎么求?

(注意:这题的数据相当的多,学生在理解题意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的引导。)5“想想做做”第9题。学生自己读题,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①5300-115×45=5300-5175=125(个)答:她45分不能把这份稿件打完。②5300÷45=117(个)„„35(个)答:她45分不能把这份稿件打完。

6、教学思考题。(1)学生尝试填数。

(2)针对学生出现困难的地方作出指导。(3)交流结果,当然答案不一定都是唯一的。

三、课后延伸

完成第2页“想想做做”第6题的第3列,和第3页“想想做做”第10题。教学反思:

(编制者:张玲玲)

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会进行准确的估算;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和估算意识。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教学资源:

投影、计算器、挂图、小黑板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生活中的事情很多时候都不需要精确计算,你们能举出一些相关的例子吗?(生答)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呢?(估算)揭题: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板书)

二、自主探究

1、师:同学小芳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仔细读一读(出示挂图)。

2、提问:要求“这幢楼一年的保洁费用大约是多少元”,该怎样列式?(列出算式:48×112=?)

3、独立思考,估算出结果。

4、小组交流:你是怎样估算的?结果是多少?

5、班内交流:怎样估算?结果是多少?

方法一:48×100=4800,费用要比4800多一些;

方法二:50×110=5500,估计费用在5500元左右 ┅┅

6、用计算器算一算,看看估算的是否接近这个结果。

7、比较:比较以上两个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必须先求出乘数的近似数;

不同点:一个是先求出两个乘数的近似数,另一个只需先求出一个乘数的近似数。

8、引导学生小结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三、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独立算一算,然后比一比这三组题目,说说:发现了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第一列)

(1)先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再用竖式算一算;

(2)提问: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估算结果和竖式计算结果接近吗?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吗?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再用线连一连;(2)集体核对。

四、应用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再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然后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组织学生小结估算的作用:估算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学习中的一些问题,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五、总结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回忆一下: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是怎样的?

六、布置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第6题和第7题。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

每户一年的保洁费用是48元,这幢楼有112户,一年的保洁费用大约是多少元

48×112=?(元)

方法一:48×100=4800,比4800元多一些。

方法二:50×110=5500,是5500元左右。┅

教学后记:

练习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几百乘几

十、几十几乘几百(不进位)、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以及接近整百或整十数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正确地笔算、口算和估算。2.使学生能运用口算和估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应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3.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教学重点、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资源:

小卡片、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口算下面各题。

200×70

13×300

60×900

100×50 40×200

40×800

10×460

3×120 32×30

210×4

25×100

20×500 1.学生独立计算,把答案写在书上。

2.交流反馈,让学生结合口算过程说说是怎样想的。3.引导学生总结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的方法。

二、先用竖式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260×14

38×262

450×80 67×189

308×70

56×230 1.学生独立笔算,并用计算器验算。

2.让学生交流笔算方法,明确笔算的基本程序以及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乘数末尾有0和乘数中间有0时的计算特点。

三、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243×18

131×34

205×48 1.先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独立计算。2.交流估算的方法。

四、做练习一的第4题。1.学生独立理解题意。

2.让学生说说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交流反馈,说说是怎样想的。

五、做练习一的第5题。

1.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决问题。

2.组织交流:你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六、做练习一的第6题。

1.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决问题。

2.组织学生交流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过程。3.比较这两个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七、总结反思。(略)

教学后记:

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注意引导学生体验乘法计算的一些规律,为学生自主优化算法提供有效的启发。

3.使学生能运用口算和估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应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4.使学生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资源:

小卡片、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完成练习一的第7题。1.让学生先计算。

2.比较:同桌交流每组中两道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3.全班交流。

二、你都能算对吗?

36×250

125×64

199×50 97×21

400×79

70×604 1.让学生先独立计算。

2.交流算法:启发学生对有些题目会进行简便计算。

三、完成练习一的第9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提问:“一套单人课桌椅”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解答。4.组织交流。

四、完成练习一的第10题。

1.先指导学生看表,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发现? 2.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3.学生独立解答问题。

4.交流算法:分别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联系这两个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五、完成思考题。

六、指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七、全课总结。

1.谈谈这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订正以上有错的题目。(编制者:杨新亚)教学后记:

小数第八册 容量和升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并通过具体的演示、操作帮助学生建立1升的容量观念。

2、能比较容器容量的大小,会根据自己的认识描述对1升的理解,并能通过观察、比较容器的容量是否大于1升。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认识容量及容量单位升。

2、能联系生活实际准确判断容器里的容量是否大于1升。教学资源:杯子、实验杯等各种容量的容器若干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游戏:

同学们,老师知道平时你们都比较喜欢喝可乐?今天我们来场喝可乐比赛,看看谁喝可乐的速度最快,好吗?(出示一大一小两杯可乐)指名两位学生参加比赛。

二、师生探究

1、比赛结束后提问:你觉得比赛公平吗?为什么?

2、认识容量:不错,杯子有大有小,大杯子里装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小杯子里装的水少,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

3、体会容量的大小:那么,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这位同学刚才比赛会输了吗?(引导学生说出大杯子的容量大,所以用的时间长。)

4、出示大小两个冷水壶,让学生比较,哪一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你除了用眼睛判断以外,还有什么别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并上台演示)

5、及时巩固。

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看书,并指名学生上台照着操作一遍,然后再说说三个杯子容量的大小。想想做做第2题:也让学生先看书,再指名学生上台照着操作一遍,然后再说说三个杯子容量的大小。

6、引出容量单位:指着其中的一个冷水壶提问:刚才通过验证,同学们已经知道这只冷水壶的容量大,(指着大的冷水

壶)那你知道这只冷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如果我问你你的身高、体重是多少,你会回答吗?

当学生无法回答时,教师及时说明:和身高、体重一样,为了准确测量或容量的多少,我们必须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板书:单位)

7、认识升

计量水、饮料、油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板书:升)同学们带来的这些容器里所装的水、饮料、油等液体各有多少升,和组内的同学互相说说,然后集体交流。(说明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三、活动尝试

1、建立1升的概念。

提问:1升究竟有多少?让我们一起动来做一做。

2、先让学生认识量杯和量杯上的刻度所表示的含义。

3、出示棱长10厘米的盒子,让学生测量一下它的棱长,然后装满水,再倒入量杯看一看。提问:你现在能说一说1升究竟有多少了吗?(使学生明确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的容量正好是1升。)

4、及时巩固。

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打开书,分别说说下面的容器里可以装多少水,再在全班交流。(说明燃器热水器的10L是指的每分钟的流水量是10L。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自己估计,然后在全班交流。(可以出示沙锅、水壶让学生用量杯试一试是否比1升大。)

四、应用质疑

1、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疑问?

2、生活中还有哪些容器的容量是用升做单位的。

3、回家后找一找家里的一些容器,看看它们的容量大约有多少。

教学后记:

升的认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1升的实际大小,并初步体会1/4升、1/2升和3/4升大约分别是多少。

2、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并逐步学会估计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或者小)以及一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有几升等,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形成1升有多少的清晰表象。

教学难点:能较准确的估计容器里的容量大约有几升。教学资源:矿泉水空瓶、碗等各种容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1升大约有多少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自己动手来做一只量杯。

二、动手操作

1、请同学们打开书,照着书上的方法自己动手做一做,我们来比一比谁的量杯做的最精确。

2、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辅导。

3、交流:怎样才能使你的量杯做的精确?(强调: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水不能倒在外面,否则量杯量起来就不准确了。)

4、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量杯量出1升水,试一试1升水能倒满几个纸杯。

5、教师出示一只碗,让学生估计碗里的水比1升多还是少,再量一量它大约有多少升。

6、让学生估计一下自己带来的容器的容量比1升多还是少,再量一量。

7、选择几个容器,让全班同学估一估,再量一量。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1)让学生用量杯装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在哪里,然后根据剩下的空间估计出它们的容量。(容器不一定要和书上完全一样,可以让学生随意带些容器,然后用这种方法来估计它们的容量。)

(2)集体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把自己估计的容器给大家看一看,并让全班同学来猜一猜,然后由该组学生公布结果。看谁估计的较准确。

2、想想做做2(1)指导学生利用第1题获得的直观经验来估计生活中常见的这几种容器的容量。(2)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

(3)拓展:教师出示一些容器的画面,让学生来估计,并对估计较准确的学生给予鼓励。

3、想想做做3(1)准备一只电子称,让学生看书讨论,然后集体交流方法,并选出比较合适的一种或几中方法。(2)以组为单位让学生量出1升水,并称出它的重量。

(3)集体交流操作结果。帮助学生建立1升水大约重1千克的概念。

四、应用质疑

1、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问题?

2、回家后估计一下你家里的各种容器里容量,然后再想办法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

教学后记:

认识毫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容量单位毫升并初步形成1毫升的表象,知道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形成1毫升的表象。

2、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升与毫升的进率。教学资源:量杯、滴管、各种容量不同的容器若干只。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单位升,能说说1升水大约有多少吗?(指名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物体说一说)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容量单位——毫升。(板书:认识毫升)

二、新知探究

1、观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种以毫升为单位的容器。

2、讨论:这些容器里的容量是以什么作单位的?

3、交流:让学生说说观察后发现了什么,知道毫升是什么吗,你对毫升了解多少?(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一下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多少。)

4、说明: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说明毫升是在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可以用“ML”表示。

三、活动尝试

1、让学生动手在量筒里倒入1毫升水,并仔细观察,初步感知1毫升水有多少。

2、先让学生将量筒里的水倒出,再用滴管滴出1毫升水,并数数大约有几滴,然后说说对1毫升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毫升是个很小的容量单位,通常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可以用毫升作单位。)

3、认识量杯上的刻度。让学生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说出每个量杯里各有多少毫升水。(出示例题的彩图,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4、探索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找着书上的要求操作,先把1升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再思考1升等于多少毫升?

5、汇报操作结果,得出1升=1000毫升

四、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看图说说每个容器里的药水各有几毫升,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容器里的容量分别是多少。(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再集体交流一下。)

2、想想做做2 先让学生把50毫升水分别倒入自己带来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在哪里,然后和组内的同学交换容器,估计一下其他同学的容器里倒入50毫升水后,水面大约在什么位置,再动手验证一下,看看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

3、想想做做3 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图中的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正好是1升,然后再说说自己带来的饮料需要几瓶。

4、想想做做4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

5、根据学生带来的饮料,选出几个容量是100毫升的,让他们喝一喝,看看要喝多少口,并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五、拓展延伸

1、介绍书上“你知道吗?”的小知识。

2、补充介绍:

(编制者:邹襄君)

教学后记: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25页的内容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的特征,包括认识底和高,感受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学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高在三角形内)。

3、通过动手实验和找更多的例子,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的特征(包括认识底和高)。

难点:感受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高在三角形内)。

教学资源:

与内容有关的插图,钉字板,三角板,小棒,方格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吗?(红领巾、三角板、小红旗、房架等等。)揭题:今天我们进一步来学习三角形。(板书课题)

二、探究互动。

1、利用一些现成的工具,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吗? 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总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哪些图形不是三角形?

3、画出一个三角形。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学生结合图形回答。

4、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10cm、6cm、5cm、4cm的小棒,是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先围一围,再在小组里交流。

比较三根小棒的长度,讨论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

发现:当其中两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就能围成三角形,否则就不可能围成三角形。(即: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5、组织学生测量例题中人字梁的高度。

应该测量哪条线段的长度呢?说明三角形的底和高。

6、“试一试” 学生独立测量。

交流:量的是每个三角形的哪两条边?结果分别是几厘米?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要求学生以点子图中的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来画三角形。并要求说说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根据每组线段的长度关系进行独立的思考。交流,说明理由。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能应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来说明理由,感受数学在生活里的应用。

4、“想想做做”第4题。

指导学生用三角尺画高的方法: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三角形的底,过顶点沿另一条直角边画出高,在适当的位置标上直角符号。

5、“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剪法。

3cm、5cm、6cm

4cm、5cm、5cm

四、你知道吗?

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

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三角形。问:这些物体上为什么都有三角形的结构?阅读材料,找出原因。开展实验,明确认识。

教学后记:

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9页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三角形的每个内角大小的观察、比较,学会按照角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2、在操作、实验等探索活动中发现有关规律,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按角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资源: 各种三角形模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你能够说出三角形有那些基本的特征?生活中哪些地方能够找到三角形? 揭题:今天我们要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

二、探究互动。

1、出示各种三角形。

(1)(2)(3)用三角形的直角比一比,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分别是什么角?(教师简单介绍什么是内角)并把它们记录在相想一想,如果让你自己来给这些三角形分类,你准备分成几类?你的依据是什么? 小组交流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应的表格里面。

(4)(5)教师及时给出科学的分类方法,揭示各类三角形的含义。

根据三角形的分类,试着在集合图里表示分类的结果。出示教材的集合图。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强调要学生“任意画”,再用三角形的直角比一比,判断自己画出的是什么三角形。

2、“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用三角尺比,自己判断后再连一连。

四、尝试活动。

1、“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再钉子板上围出各种三角形,并结合说说各自的特征。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动手折一折,在交流自己的折法。

3、“想想做做”第5题。

先思考一下应该怎么剪,在书上画一画,再在自己的平行四边形上剪一剪,验证自己的方法。

4、“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引导学生发现画出的线段就是原来三角形的其中一条边上的高。

5、“想想做做”第7题。

引导学生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并且能够发现:从直角顶点向对边画线段,可以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也可以分成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而其他两个顶点只能分成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

五、总结质疑。

将你这节课的收获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教学后记: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29页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

1、通过量、剪、拼、摆等操作,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主动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3、渗透转化迁移思想,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注意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都是180度。教学资源:

量角器、剪刀、正方形和长方形、各类三角形若干、计算器等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三角形)这是我们刚刚学过的三角形,请问它有几个内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二、活动尝试,师生探究。

1、我们曾经测量过每块三角尺的3个内角,它们各是多少度,你还记得吗?指名学生指着三角尺的内角说一说。

2、我们算一算每块三角尺的3个内角的和分别是多少度。你有什么发现?(两块三角尺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3、大胆猜测一下,是不是其他任意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也都是180度呢?

4、自己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分别量出3个内角的度数,并算出3个内角的和。(操作验证)

5、同桌交流,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6、在同学们测量内角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误差,这很正常!为此我们还有一种办法来验证我们先前的猜想。指导学生用撕一撕、拼一拼的方法再做一次。

发现:不管是什么样的三角形,三个内角都刚好拼成一个平角。也就是说,三角性的内角和是180度。

三、巩固应用。

1、“试一试”

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又已知其中的两个内角,要求算一算第三个角的度数。再量一量∠3的度数,与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

2、“想想做做”第1题。

算一算每个三角形的第3个内角,再量一量。

3、“想想做做”第2题。

(1)先让学生指一指拼成的三角形的3个内角分别是哪3个角。(2)这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度?

(3)师总结: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3、“想想做做”第3题。

可以按照图示的顺序一边操作一边求出相应图形的内角和。

5、“想想做做”第5题。

读题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计算。

交流算法。求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的度数,用90度减另一个锐角的度数比较简便。

6、“想想做做”第6题。

引导学生反过来推想: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直角,结果会怎样?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钝角呢?

7、教学思考题

先让学生计算填表,再根据结果分析、探索其中的规律,初步体会计算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

四、总结质疑。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我们通过撕和拼的方法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成我们熟悉的角,这种转化方法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大胆应用。

五、课外延伸。

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

教学后记: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32页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会画三角形的高;并且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让学生通过操作,感受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结论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会画三角形的高。教学资源:

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的纸若干;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你能来说说你收获到了哪些知识吗?

对,我们将三角形按照“角”的特点分成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知道了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些都是研究的三角形“角”的特点。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三角形的三条边。

二、师生探究。

1、让学生从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几个三角形(①、②、③),量一量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2、指名交流。

揭示:像这样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这两条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底边上的两个角叫做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简要板书)

3、按照书上的方法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成等腰三角形。

讨论:为什么按教材上的方法剪出来的是等腰三角形?(用轴对称的知识加以解释)

4、从折、剪的过程中,你又有哪些新的发现?(提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吗?)

5、量一量,④号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像这样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6、指导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纸剪出一个等边三角形。把剪下来的等边三角形照P.36图折一折,你能发现这个三角形的3个角有什么关系?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2题。

都是让学生先判断,并且说说判断的理由。必要时,可以进行一些测量加以验证。

2、“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再依次说说这三个图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它们都是等腰三角形,同时又分别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3、“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画图,交流自己的经验。

4、你知道吗?

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再模仿着画一画。也可以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来画一画。

四、总结质疑。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五、课外延伸。

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5、6、7题。如果有困难,教师可以稍作提示。

教学后记:

练习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34页练习三。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时的交流,加深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对三角形的底和高的认识。

2、巩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知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以及三角形三边长度关系知识的应用。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资源:

投影片,3厘米、5厘米、8厘米的小棒各三根。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你掌握了多少呢?今天,我们要就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来做一些练习,希望大家在练习中能有新的收获。

二、组织练习。

1、第1题。

先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再画出相应底边上的高。指名板演,集体校对。

2、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并且能够说明理由。

指出: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只要看它的内角中有没有直角或钝角;而一个三角形是不是锐角三角形,要看三个角是否都是锐角。

3、第3题。

鼓励学生拼出不同的图形。

并且能够自己总结出:如果拼成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度;如果拼成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内角和就是360度。

4、第4题。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知识,分别求出三角形玻璃的第三个内角。

再说说它们原来各是什么三角形。其中第2块玻璃既是锐角三角形,又是等边三角形。

5、第5题。

按照题目的要求,动手将这9根小棒摆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摆的? 注意:只能选用3厘米或者8厘米的小棒围成等边三角形。因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

6、第6题。

哪条路最近?说明理由。(两点间的连线线段最短;三角形的一边小于两边之和)可以根据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的特征来算一算红色和兰色路线的长度。

7、第7题。

指导学生按角的特征来进行分类,然后再让学生说说哪些还是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

8、教学思考题。

先让学生在图中画出6条线段,再指导学生有许地数出框内一共有多少个三角形。并说说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

9、阅读“你知道吗?”,鼓励学生进一步查阅有关金字塔的资料,感受古埃及人的数学成就与伟大智慧,了解数学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三、总结收获。谈谈今天的收获。(编制者:张玲玲)

教学后记: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两个乘法(或除法)与加法(或减法)混合运算同时进行脱式的运算方法。教学资源:

例图、投影、小黑板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王老师为学校棋类兴趣小组购买象棋和围棋(出示例图),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生答)要知道王老师一共要付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象棋和围棋分别需要多少钱)

提问: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生答)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独立列式)

指名回答,同时板书:12×3+15×4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提问: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在进行时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些什么?(生答)

二、自主探究

1、提问:你能替王老师算一算吗?

2、学生独立计算解答。

3、交流:

(1)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方法一:

12×3 + 15×4

方法二:12×3 + 15×4

= 36 + 15×4

= 36 + 60 = 36 + 60

= 96(元)= 96(元)

(2)联系实际问题,分别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乘法?

4、比较:哪种方法简单?为什么?哪一步可以省略?

5、小结:这道题里有两个乘法和一个加法,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脱式计算。

三、活动尝试

1、出示“试一试”:150+120÷6×5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3、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4、提问:联系例题和试一试的计算方法说一说“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5、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四、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这些题分别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独立完成计算,指名4人板演。(3)集体订正,指3题

(4)同桌互相说一说:错在名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2、的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一组一组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观察和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的算式和得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完成“想想做做”第哪里?原因是什么?(3)指名回答(4)独立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集体订正。

五、总结质疑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6题和补充的混合运算题。

教学后记: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2、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能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资源:

投影、小黑板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回忆一下,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能说说在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要怎样算吗?(生答)那么,在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又该注意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一个问题。揭示课题: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题:计算300-(120+25×4),说说:这道题有什么样的特征?

2、先独立计算,并指名一人板演;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4、在班内汇报交流算法;

5、小结: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也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在计算中还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

三、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2人板演;

(2)指名板演学生说一说: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3)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任选其中一组独立进行计算,想想:这一组的三道题有什么联系?同时指名2人板演。(2)集体订正;

(3)分别比较这两组题,说一说:各组中的3道题目,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4)指出:在含有小括号的两步与三步混合运算中,都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

(1)分别先了解清楚题目中告诉我们的信息;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学生理清数量关系;(3)汇报交流解题的思路;(4)学生口答列式。

四、总结质疑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第4题和第5题。板书设计: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300-(120 + 25×4)=300-(120 + 100)=300-220 =80

先算小括号里的,在计算中还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

教学后记: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2、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重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教学资源:

小黑板、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首先我们来回忆一下,昨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生答)在进行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生答)

指出: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也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小括号中的计算还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

2、揭题:今天,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继续来探究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师板书: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自主探究

1、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看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2)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一人板演。(3)指名板演学生说说想法,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1)看图,说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理解“边长4分米的方砖”:为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地砖。(3)小组讨论:怎样求“需要多少块方砖”?

(4)汇报交流:使学生明确,要求需要多少块这样的方砖,先要求出铺地的总面积和所用的每块方砖的面积。(5)独立完成计算,指名板演。(6)集体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轻声读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3)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1)理解该统计表,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明确题意。

(2)师解释一下“2月份共生产22天”的含义,使学生明白:2月份的生产天数与实际天数不是一回事。(3)分别计算前两个问题(用计算器计算),然后交流这两题的解题思路,进一步理解相关的运算顺序。(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再根据所提的问题列式计算)

三、总结质疑

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后记: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中括号,以及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资源: 情境图、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图:同学们,你们瞧!学校兴趣小组正在开展活动呢,你们知道有哪几个小组在活动吗?(生答:航模组、合唱组和美术组)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了解到了哪些相关小组的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二、自主探究

1、提问:求“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应该怎样列式解答呢?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3、汇报交流,同时指名学生说说想法: 方法一: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8 + 6)× 2

= 14 × 2

= 28(人)

÷ 28 =3 方法二:列成综合算式84 ÷(8 + 6)× 2 ┅┅

用方法二的学生,要让他们按运算顺序说说每一步计算的实际意义。

4、设疑:84 ÷(8 + 6)× 2这个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什么矛盾吗?(学生自由发言)

5、说明: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就要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这里光用小括号还不够,还要用到中括号。(板书:84 ÷[(8 + 6)× 2 ])像这样的括号就是中括号(说明中括号的写法)。

6、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7、提问: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呢?

8、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尝试进行计算,师巡视指导。

9、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84÷[(8 + 6)×2 ] = 84÷[14×2] = 84÷28

= 3

10、引导学生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指名2人板演,然后集体核对,指名板演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任选一组进行计算,然后通过比较让学生整理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通过整理,使学生对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相对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看图了解信息,然后独立列式计算,再集体订正。

四、应用拓展 阅读“你知道吗?”

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再通过交流使他们了解“小括号”“中括号”和“大括号”发明的大体历史,以及各种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使用规定。

五、总结质疑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回忆一下: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要怎样计算?

教学后记:

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步计算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和估算意识。教学重难点:

能准确的进行三步混合运算。教学资源:

小黑板、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回忆一下,前面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要来做一些关于混合运算的练习。(板书:练习四)相信通过练习,同学们能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选择恰当的方法,比较熟练地进行混合运算,提高计算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分别计算;(2)集体核对;

(3)提问:在三步混合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4)教育学生认真计算、认真检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3)全班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学生板演;

(2)汇报交流:说说各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是根据什么运算律改变运算顺序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看图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指导学生把接近整百的两个数分别看做整百数来估算;(3)再列出算式进行笔算,算出“李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4)说说笔算和估算的价值。

三、总结反思

通过这次练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跟大家说一说。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步计算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和做人、做事的责任心。教学重难点:

能准确的进行三步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资源:

小黑板、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继续用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来做一些练习,希望大家在练习中能有新的收获,不断取得进步。(板书:练习四)

二、自主探究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让学生任选一组独立进行计算;

(2)比较一下每组各题的运算顺序,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提问: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在进行计算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1)看图,理解题意;

(2)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算式来解答,独立完成,指名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3)比较不同的方法,沟通不同解法的内在联系。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看图,理解题意,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2)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3)借助直观图,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4)汇报交流:你是怎样列式解答的?说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三、应用拓展 思考题

可以先和学生共同讨论完成前两个小题,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思考方法,再要求独立完成其余的题,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总结质疑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编制者:姚心玫)教学后记:

乘法分配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有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资源:

小卡片、计算器、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律?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发现有关乘法的新知识。

板:乘法 2.电脑出示例题图:

二、活动尝试

1.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白菜老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你们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吗?(学生各自独立计算)

3.交流反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65×5+45×5

(65+45)×5 =325+225

=110×5

=550(元)

=550(元)

答:一共要付550元。

三、探索规律

1.师:从这里我们又一次感受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咱们思考的角度与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两种解法算式虽然不一样,但结果---(相等)。

2.那你会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板:(65+45)×5= 65×5+45×5 3.师:如果这位阿姨买了3件短袖衫和3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钱?怎么列式? 板:(32+45)×3

32×3+45×3 你能猜猜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有没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检验? 板:(32+45)×3=32×3+45×3 4.出示:(13+10)×2=?

你能口算出它的得数吗?你是怎样算的?谁能大胆猜想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计算?怎样检验? 师:通过算一算可以检验算式是否正确。5.请你小声读读上面三个等式,有什么发现?

6.同学们,刚才你们用这里的三个等式得出了结论,你们所发现的这个结论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你们想不想自己出题来验证?

板:猜想

验证

7.学生任意地写着算式,进行着计算。

8.汇报自己验证的结果。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这些例子:„„

9.问: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你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吗? 生异口同声:(a+b)×c=a×c+b×c 10.师:用字母表示乘法中的这个规律,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11.师: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去看,请你们反着读一读字母式子。

12.师:同学们,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就是----(学生齐说),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规律吗?请你们同桌互相说一说。(电脑出示乘法分配律)

13.师:乘法分配律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运用广泛,甚至到了中学也要用到,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下面我们就来运用这个规律完成一些练习。

板:应用

四、应用规律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填空后结合等式两边算式的特点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2.根据乘法分配律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40+3)×25=40×25+3×25

()

15×9+45×9=(15+45)×9

()

25×21=25×20+25

()

40×50+50×90=40×(50+90)

()

5×(20+6)=5×20+6

()3.选择。(请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下面与 25×(4×8)相等的算式是()。

①25×4+25×8;

②25×4×25×8;

③25×4×8

五、总结拓展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么学的?这种学习方法你们有没有学会了?课后请你们用这种方法去研究一下除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猜想---验证---归纳---应用(65+45)×5 = 65×5+45×5(32+45)×3 = 32×4+45×3(13+10)×2=13×2+10×2 „„

(a+b)×c = a×c+b×c

先和

先两个积

教学后记: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提高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继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容易混淆,特别是反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二、活动尝试 1.出示例题场景图。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3.列出算式:32×102 4.你会先估计,再算一算吗? 5.交流算法。(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三、师生探究

1.用简便方法计算:32×102。

(1)自学课本第52页,完成书上例题的运算过程。

(2)同桌讨论: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律?(3)组织交流理解算理。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01×84=()×84+()×84 92×203=92×(200+□)=92×200+92×□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 3.试一试:

用简便的方法计算46×12+54×12。(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2)交流: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②你是怎样算的?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板书(略)。4.师生共同小结:

四、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填空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1)学生独立计算。

(2)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这些算式的特点,以及计算的过程和依据。3.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

先让学生口算出结果,再说说口算这些题的共同思路。4.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让学生先用简便方法计算。

交流:把第4题与第2题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5.思考题。

(1)先对前两行每组中两个算式分别计算,并在〇里填上合适的符号。(2)观察、发现规律,并用这个规律在框里填上合适的相同数。

五、总结作业

1.这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 2.作业:想想做做的第4、第5题。

教学后记:

练习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应用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通过迁移转化发现乘法分配律的拓展运用,加强新旧知识的比较与沟通,引导学生综合应用运算定律,提高学生的简便计算的能力。

3.使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兴趣和自信。1.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促使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资源:

小卡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整理乘法分配律及其应用。

1、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数。

(18+54)×5=

×5+

×5 27×(15+38)=27×

+27×

65×20+35×20=(+)×20

58×29+28×67+58×13=58×(+

+)

(a+b)×c=

×c +

×c

学生自己独立填写,并说出是根据什么运算律填写的。

2、第1题,用两种方法计算下图中小正方体的个数。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试着用两种方法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并说说怎样想的。

通过计算,引导学生把两种方法的算式用等式连接,并说说这里其实是体现了什么知识?(乘法分配律)

3、第2题的上面3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并指名板演。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运用了什么知识简便。

4、判断对错。

(1)14×63+16×63=63×(14+16)

(2)12×47×38×47=47×(12+38)

(3)40×(125×25)=40×125+40×25

(4)101×45=100×45+45

二、对乘法分配律的拓展运用。

1.第3题。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每组中两道算式的特点,再猜猜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的大小。

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

除了计算你还有什么不同的验证方法?(可利用乘法运算的意义进行解释。如第一行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看作算28歌2是多少,所以结果相等。)

说明:乘法分配律对于减法也适用。

2.第4题:你会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1)出示:12×(40-5),问:怎样算才能简便?指名说出计算过程,为什么简便?

12×(40-5)

=12×40-12×5 =480-60 =420

(2)余下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计算。交流时说说为什么这样算简便?

3.第5题,读题,理解题意。

让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分析,列出相应的算式。

大致有两种方法,如第1个问题:3×12+3×8 或 3×(12+8),让学生观察比较两道算式:哪种算式计算时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用简便方法解答。

三、总结作业。

1.这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 2.完成练习与测试上的有关习题。

教学后记:

练习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应用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通过迁移转化发现乘法分配律的拓展运用,加强新旧知识的比较与沟通,引导学生综合应用运算定律,提高学生的简便计算的能力。

3.使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兴趣和自信。1.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促使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资源:

小卡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回忆运算律。

1.第6题,填一填,比一比。

学生先填写,然后要求学生分别说说每一题体现了哪种运算律。

你能举例说说每种运算律吗?学生举例。

二、综合运用。

1.第7题,算一算,比一比。

学生分组计算,说说每组的两道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注意巡视检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并给予指导。

第8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教师选取典型习题,让学生交流思考过程。

3.第9题。

学生读题并观察信息。

让学生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列出算式解答,鼓励学生用综合算式。

有没有不同的解法?

你认为哪种解法比较简便?

三、知识拓展。

1.指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2.分析比较,让学生用乘法分配律解释算法。

(编制者:杨新亚)

教学后记:

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3.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教学资源:

吸管、小棒、钉子板、平行四边形纸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1.出示例1的图片,你能在这些生活场景中找到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吗?(重点可让学生上台指一指平行四边形)2.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平行四边形吗?(吊车、活动衣架、风筝等)3.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平行四边形。

二、探究特点

1.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用你手边的材料试一试 2.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做的。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

3.根据你的成功体会想想平行四边形可能有哪些特征,并在小组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发现的。4.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做适当总结、板书

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且相等;对角相等:内角和是360°等

三、认识高、底

1.出示一张平行四边形的地图,如果要在两条平行路之间修地下管道,你能找出最短的距离,并量一量吗? 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高(h),这条对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a)。

2.可画多少条这样的高?为什么?(一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3.你能画出另一组对边上的高,并量一量吗?

4.试一试: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条边,量出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5.想想做做5,先指一指平行四边形的底,再画出这条底边上的高,注意画上直角标记。

四、练习提高

1.想想做做1,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2.想想做做2,用2块、4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小组里交流是怎样拼的。3.想想做做3,用七巧板中的3块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出示,你能移动其中的一块将它改拼成长方形吗?

4.想想做做4,想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锯开做成一张尽可能的的长方形桌面,该从哪里锯开呢?找一张平行四边形纸试一试。

5.想想做做6,用饮料管作成一个长方形,再拉成平行四边形,比一比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阅读调查

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到生活中去找找类似的例子。

六、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回想一下,我们通过哪些活动进行研究?

教学后记:

认识梯形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梯形,会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梯形,能测量或画出梯形的高。

3.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梯形的基本特征。教学资源:

长方形纸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1.出示例1的图片,你能在这些生活场景中找到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吗?(重点可让学生上台指一指梯形)2.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梯形吗?

3.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梯形。你还记得我们昨天是怎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吗? 根据学生回忆板书:(1)探究特点(2)认识高、底(3)多种练习

有了这些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想自己来进行研究活动吗?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你们准备开展哪些活动来完成(1)和(2)。

老师的友情提醒:研究梯形时注意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将使你事半功倍。

二、小组活动

(一)探究特点

1.展示小组内制作的梯形,介绍使用的材料和方法。2.归纳梯形的特点: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二)认识高、底 1.介绍小组内的研究成果 2.在此基础上指导看书自学:

量出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间的距离,这就是梯形的高。这样的高有多少条?为什么?

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是,梯形各部分有自己的名称。说说什么是上底、下底、腰、等腰梯形。3.试一试: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条边,量出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4.说明:第二个梯形是直角梯形。在直角梯形中有几个直角?

三、练习提高

1.想想做做1,哪些图形是梯形,为什么。(如有分歧,可用尺检验)在这些梯形中分别指出上底、下底和腰,并画出高。2.想想做做2,找出“小船”中的梯形。

用七巧板中的2块、3块、4块„„分别拼出不同的梯形,在小组里交流是怎样拼的。

3.想想做做3,在梯形里画一条高,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图形,你能有不同的画法吗?(可分成两个梯形或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4.想想做做4,用粗细、颜色不同的笔在长方形纸上画出不同的梯形,并记录上底、下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再画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记录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5.想想做做5,用两张长方形纸叠在一起,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用这两个梯形能拼成哪些图形? 想一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四、独立探究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探究思考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它和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还想探索梯形的什么

特点?(如梯形是否也具有不稳定性)

(编制者:曹静洁)

教学后记:

认识对称轴 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下)P.58~59“认识对称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能找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

3、结合教材、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学习方式,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春天来了,天气暖和起来了,蝴蝶也飞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了!你看!

这两只蝴蝶漂亮吗?它们是什么图形?(轴对称图形)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你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吗?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2、复习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对称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长方形的对称轴。

(1)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彩纸。

(2)问: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画出它的对称轴吗?(3)交流对称轴的画法。并让学生把长方形所有的对称轴都画出来。注意:对称轴一般要画成点划线。即—•—•—•—

(4)长方形一共有几条对称轴?

2、正方形的对称轴。

你会用同样的方法找出正方形的对称轴吗? 放手让学生自己折一折,再画出它的对称轴。

交流:你是怎样折的?能画出几条对称轴?确认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三、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将课前剪下的教材115页的图形,先确定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所有的对称轴。如果你没办法确定,可以折一折再画。个人完成后,按顺序放在桌子上,同桌相互检查。再按顺序指名学生说一说:每个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简单图形的对称轴会找了,那么图案中的对称轴找得出来吗?

3、出示一些常见的图案,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根据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特点,我们只要确定了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就能画出它的另一半。指名学生说说画法,指导学生先在对称轴的另一边确定几个关键的对应点,再将其连成图形。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鼓励学生画出每个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2)交流: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5条对称轴;正六边形有6条对称轴。

(3)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一个图形的每条边都相等,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并且对称轴的条数与边的条数相等。

四、课外拓展。

过渡:生活中制造轴对称图形,一般是将一张纸对折了来剪的,剪好后展开,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了。

1、图中上面的图形对折后会是下面的哪一个,用线连一连。

3、轴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很多,古今中外,尤以中国的民间传统工艺剪纸最有特色,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2、电脑制作对称图形。

利用计算机中的画图软件也能制作出对称图形。

步骤:(1)先画出半棵小松树;(2)再复制;(3)把复制好的水平翻转;(4)组合。

五、动手操作。

自己做一个轴对称图形。欣赏交流。谈谈收获体会。教学后记:

图形的平移 教学目标:

1、学生利用已有的对平移的认识和经验,通过自主尝试和交流,掌握综合应用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到指定的位置。

2、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比较和沟通,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有新的收获。

3、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并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获得尝试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综合应用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到指定的位置。教学资源:

实物投影仪,方格纸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我们上学期已经学过了平移和旋转的有关内容。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内容?你能举出一些这方面的生活实例吗?

今天我们就要来继续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尝试活动。

1、出示主题图。

2、问:这里的小亭子从左上方到又下方,是图形的平移还是旋转呢?(生答平移)平移了多少?(生答)那么,你能够把小亭子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吗?

3、先在小组里讨论可以怎样平移,再尝试着在方格纸上画出来。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4、交流:你是怎样平移的?

方法一:

方法二:

先向下平移4格,先向右平移6格,再向右平移6格。

再向下平移4格。

学生可能还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都应给予肯定鼓励。

5、指导具体的画法:(1)先确定几个关键的点。

(2)将这几个关键的点分别按要求平移到指定的位置,再连成图形。(3)注意:图形的位置平移后,各对应点的连线应该保持平行。

6、巩固平移的方法。揭示课题:图形的平移。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引导学生先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弄清起始位置和平移后到达的位置,再描述每幅图平移的过程。还可以怎样平移?要进一步启发学生说出符合要求的不同的平移方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交流操作的过程与方法。

3、“想想做做”第3题。

(1)让学生照样子自己画一画,再交流发现了什么?(2)试着画出距离不同的的另一组平行线。

(3)引导学生用这样平移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并鼓励学生试一试。

四、总结质疑。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评价一下你或你们小组本节课的表现。

教学后记:

图形的旋转 教学目标:

1、学生利用已有的对平移的认识和经验,通过自主尝试和交流,掌握综合应用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到指定的位置。

2、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比较和沟通,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有新的收获。

3、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并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获得尝试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综合应用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到指定的位置。教学资源:

实物投影仪,方格纸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在生活中,很多的物体都在运动着,而它们的运动方式各有不同——平移和旋转是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上节课,我们已经对平移做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今天,我们就要来进一步研究另一种常见的运动方式——图形的旋转。(揭题,板题)

2、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学生举例。

二、探究互动。

1、认识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的含义。(1)出示公路收费站道口转杆打开和闭合的情景图。

(2)学生可以自己用两支铅笔演示这两种运动方式,并回答:转杆打开,旋转了多少度?转杆关闭呢?(3)转杆打开和关闭的方向相同吗?哪一种与时针旋转的方向是相同的?(4)指出: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5)同桌或小组同学一起体会顺时针和逆时针。

2、学习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2)明确两点:

①“饶A点旋转”是指将“A点”固定不动。

②把三角形“旋转90°”,既可以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也可以按逆时针方向旋转。(3)指导画法:可以先分别确定两条直角边旋转后的位置,再连成相应的图形。(4)学生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图。(5)交流,巩固画法。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通过观察、交流每幅图中的“指针”分别要向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进一步感知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的含义。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按要求独立画出旋转后的图形,进一步掌握在方格纸上把图形进行旋转的方法。对有困难的学生,要指导具体的画法。

要使学生明白:确定旋转后小旗位置,关键在确定旗杆的位置;确定旋转后的长方形位置,关键在于确定一组相邻的边的位置。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讨论每组图形的特点: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根据设想使每组图形变成长方形的旋转方法。也可以用纸剪一剪,摆成如图的位置后再进行旋转。

四、总结质疑。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关于平移和旋转的相关内容,你还想学习什么?

五、课外拓展。

教学后记:

图案的欣赏和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2、使学生在观察美丽的图案中,感受图形中的对称美,体会平移和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3、指导学生细心分析对称、平移和旋转在图案中的应用,加深对图形变换的基本方法的理解,进而产生自主设计的欲望。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对学生的设计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资源:

剪纸图案,彩色纸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喜欢剪纸的活动吗?

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美丽的剪纸图案,想不想欣赏一下呢?

二、组织活动。

1、欣赏美丽的剪纸图案。

2、它们分别是由哪个图案通过平移或旋转形成的?

3、学生按要求平移做出美丽的图案。(1)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一次平移。

(2)学生像这样连续操作几次,做出美丽的图案。

4、应用旋转的方法做出图案。

指导学生完成左边的图案,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右边的图案。

5、自由创作。

先画出一个或几个图形,再运用对称、平移或旋转的方法,设计美丽的图案。(1)小组讨论:①打算选择什么图形作为基本图形? ②要把基本图形进行怎样的变换?(2)分工合作,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学生的设计尽可能多加赞赏。

三、课后巩固。

(编制者:张玲玲)

教学后记:

认识倍数和因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过程中,掌握三位数

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进一步增强估算癔 识,提高估算能力。

2、使学生在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已掌握的乘、除法口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3、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情景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正方形)你能把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

2、学生同桌合作,教师巡视。

3、交流:你是怎样摆的?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你能用一个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吗?

4、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3=12

12×1=12

6×2=12

二、认识倍数、因数

1、教师指着4×3=12说:4是12的因数(板书:因数),3也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板书: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2、反问:4是12 的什么数?3呢?12 是4的什么数?12还是谁的倍数?

3、提问:根据6×2=12,你能说出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哪一个数上哪一个数的倍数吗?根据12×1=12呢?

(分别指名说——互相说——集体说)

4、引申:你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吗?指名说-——同桌互相说。

5、板书:32÷4=8从这个除法算式中你能看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吗?指名说。

6、你能举个除法的例子来说一说吗?

7、说明: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都是指不是零的自然数。

8、练习:想想做做1 出示题目,让学生同桌互相说说,然后全班交流。

三、探索新知

1、学习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1)找36的所有因数。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1、2、3、4、6、12这6个数都是12的因数,那么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 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时让学生明白既可以利用乘法算式来找出36的因数,也可以利用除法算式来找出36的因数。观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2和36的所有因数,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让学生明确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小的一定是1,最大的一定是它本身。)

讨论: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2)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

2、学习找一个数的倍数(1)找3的倍数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12是3的倍数,那么3除了12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倍数?请你找一找,看看你能找出几个? 学生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时提问:你是怎样快速找到3的倍数的?

观察:请你仔细观察3的倍数,有什么发现?(使学生明确一个数的倍数最小是它本身,一个数有无数个倍数。)(2)练习: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

2、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

3、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

五、总结质疑: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请你找出48、56、72的所有因数。

教学后记:

2、5的倍数的特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已掌握的乘除法口算的方法,能比较 熟练地进行口算。

2、进一步使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寻找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资源:小黑板、百数表。教学过程:

篇6:苏教版第八册数学教案

第八册 练习5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

课时目标:

1、学会8个词语及“古今贤文”所说的意思。

2、能背诵8个词语及“古今贤文”,积累语言。

3、正确、美观地书写钢笔字。

教学进程:

一、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1、借助字典把8个词语的音读准。

2、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全班齐读。

3、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互相交流)

4、读了这8个词语,你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6、这儿还有一篇“古今贤文”,先自己把音读准。

7、出示挂图,看了图,你明白“古今贤文”说的意思了吗?

8、指名说,师生补充评议。

9、朗读背诵“古今贤文”。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出示生字卡片并认读。

2、仔细读帖,怎样把这三个字写美观呢?

3、小结: 编号:55

这三个字书写时要注意其中左右或上下呼应的笔画都要向中心聚,同时纵笔画要挺直。

4、描红、仿影。

5、展示写得好的字,再展示写得不好的字,师生共同评析。

上一篇:在青年教师读书交流会上的发言稿下一篇:精选世说新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