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上数学教案

2024-06-23

苏教版七上数学教案(通用8篇)

篇1:苏教版七上数学教案

七、幼时记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了解省略句的特点;把握文章的总一分结构;背诵全文。

(2)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利用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读懂大意;用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提升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认识观察与联想、想像的关系,充分展示自己的想像能力,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注重读音和停顿,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语感.

(2)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大意。

(3)通过讨论交流,借助集体的力量品读文章的“趣味”所在。

(4)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傲到准确、通顺。

(5)借助想像,训练自己的刨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幼时惩罚强暴、同情弱者这种朴素的人生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l)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教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2)认识观察与想像、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像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这种乐趣体现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像奇特的童趣。

【难点】

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及就一个事物展开奇特想像的思维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幼时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的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学生听读全文

[课件演示]《幼时记趣》若干画面,圈点勾蘑生字词。

(1)由学生介绍作者(学会利用有关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与句读);教师指导朗读。

(3)[课件演示]生字注音

藐小

鹤唳云端

凹凸

土砾

沟壑

怡然

(4)从课文中找出音同形异的字,并填空。

①砾一(唳)都读

②鸽一(奎)都读

③向一(项)都读

2.复习提问

你还记得文言文怎样才能读得准确吗?怎样读得流利?

(提示)读准字音三法:利用文章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相互询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不哽字,句读恰当。

3.朗读感知

学生使用以上方法,同桌互读互听课文;齐读课文。

4.小组活动,区别下面多义字的不同意思

[课件演示]

①观:A.昂首观之(看)

B.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现)

②察:A.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B.必细察其纹理(观寨)

③神:A.定神细看(精神、注意力)

B.神游其中(感受、想像)

④时:A.余忆童稚时(时候)

B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⑤以:A.徐喷以烟(用、拿)

B.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⑥为:A.项为之强(因为)

B.以丛草为林(当作)

⑦之:A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B.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C.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E.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斗草同的情景)

F.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5.复述激趣

对照注释,用自己的话分组复述课文。

6.展示交流对比翻译

交流中让学生感悟到复述和翻译(口译)的区别。

I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问题探究

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幼时记趣”呢?你能用量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有哪些“趣”事吗?

(提示)全文紧扣“趣。字选材.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西’都突出了“记趣“的中心可以概括为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其中观蚊如鹤之趣又分为两个画面;群鹤舞空图和白鹤青云图。

2.教师设疑分组探究

“故时有物外之趣”的“故”是什么意思?与“放”相搭配的那个词文中省略了,你能补出来吗?你能把“故”之前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吗?

像——感受”的过程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在引导学生感悟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想像

和感受与作者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是密切相关的;缺乏知识和生活,也就无从想像,自然也就

没有神游的感受。

2.学生参照注释翻译第3段,教师对重点词句适当点拔。

(提示)“使与台齐”一句是“使之与台齐”的省略,可译为“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其中省略的“之”为代词,指“身子”,在译文中要将省略的意思恰当补出。

试背诵第3段;自读第4段,尝试用上一段的学习方法,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提示)教师要启发、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勇于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文言文

学习方法探究问题,会利用注释、工具书解决问题。

3.问题整合,深入探究

(1)蛤蟆本是个“藐小微物”,作者这里为什么用了“庞然大物~拔山倒树”等词语?

[提示)这里视小为大,大词小用,着力表现幼时所见蛤蟆捕捉小虫的情状。这在成人

看来

虽然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却显得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2)“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三个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提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激起了幼时的“我”的感情共鸣,由“出神”到“呀然惊恐”。

再由神定”到“捉“鞭”驱”三个动作,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3)你觉得本段最能表现“童趣”的是哪些语句?“趣”在何处?

(提示)“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鞭“驱”等词句,都表现了童趣,特别是“出

神”两字,照应了总写中的“见藐小徽物,必细察其纹理”,趣在入神,趣在陶醉其间,趣在憨态,趣

在童心,趣在天真。

(4)学生参照注释翻译第4段,教师对重点词句适当点拨。

5.小组竞赛,趣味译读

[说明]分男女生角色,一方诵读,一方翻译,读一句译一句。

(1)假设这些事是你亲身经历的,在翻译中需加进你自己的感受。

(2)假设你是童年沈复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伙伴”为题创造性地翻译课文。

(3)假设你是沈复的师长(父亲、母亲、老师),请以“儿子(学生)的傻事”为题,创造性地翻译课文。

6.小组竞赛.问题抢答

[说明]借助投影仪,分批出示抢答题。

(l)作者将“夏蚊”想像为什么?(群鹤)

(2)作者将“烟”想像为什么?(青云)

(3)作者将“丛草”想像为什么?(林)

(4)作者将“虫蚊”想像为什么?(兽)

(5)作者将什么想像为“邱”?(土砾凸者)

(6)作者将什么想像为“壑”?(土砾凹者)

(7)文中描写作者快乐心情的两个短语分别是什么?(“怡然称快“怡然自得”)

(8)本文写了哪三点“物外之趣”?(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9)你认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观察细致、想像奇特)

(10)哪些语句最能反映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感情?(“捉蛤蟆,鞭敷十,驱之别院”)

(点评)抢答的形式,也是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而设置的。在抢答过程中,让全体学生对知识来一个整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一次飞跃。

(二)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篇2:苏教版七上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及情节结构。

(2)学习在叙事写人中作精辟议论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会惊心动魄、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和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用丰富的感情朗读课文。小说的故事非常感人,情节扣人心弦,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对不同的场面描写要用不同的感情去朗读,启发学生将自己对故事与形象的感悟理解熔铸在朗读之中。

(2)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三要素,明白刻画人物是小说的中心,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阅读小说就要以理解人物形象、全面把握人物形象为中心,不能片面地追求故事情节或者支离破碎地去记忆一些概:概念技巧。

(3)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小说。初读知大意——小说写了怎么一回事?再读理思路——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怎样?三读悟人物——文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性格如何?

(4)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形象。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有哪些?哪些词语对刻画人物起到关键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哈尔戚船长勇于决断、沉着指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l)体会哈尔威船长勇于决断、沉着指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

(2)学习惊心动魄、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和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3)学习在叙事写人中作精辟议论的方法。

【难点】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伟大人格,领悟议论在叙事描写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一:同学们,当我们遇到危险遇到困难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是自己的生命,还是自己的财产?是公众的利益,还是群体去排除灾难和苦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大文豪雨果的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起去探听一个雄伟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导语二:(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沉船画面和主题曲《我心永恒》泰坦尼克号的沉没,震惊了世人。七百多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无情地葬送在冰冷的海水中,令人扼腕叹息之余,我们不禁要思考,悲剧能否避免,或者尽可能地减少生命的损失?今天,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另一场海难,由法国著名人道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纪实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看一看这场。海难留给我们的又是些什么。

导语三:世界上有许多海港和航海线,在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的年代,远洋轮船通过海港和航海线在世界各个地区、国家来往。显然,远洋轮船是那个年代重要的交通工具,海港和航海线是连接世界各国政治、贸易等方面往来的纽带。(看世界地图挂图)课文描述的是一艘轮船在国际航运要道——英吉利海峡(在英国与法国之间)遇难的故事。(板书课题

及作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简介作者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巨大影响的人物。

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的“序言”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是雨果著名的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卡西莫多和副主教克罗德形成强烈对比,前者外貌丑陋,但心地纯洁善良,后者道貌岸然。女主人公爱丝梅拉达则是美的化身。

1861-186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是最能反映雨果文学手法、思想观念的文学巨著。在小说中,雨果描述了下层人民的深重苦难,并且通过主人公冉阿让的遭遇,表达了雨果悲天悯人的情怀。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自学生字词,利用工具书注音、释义

窟窿:这里指洞。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蓦地:出乎意料地突然。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酣睡:熟睡。

小心翼翼;翼翼,恭敬的样子。原来形容恭敬严肃的样子。后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势不可当:来势猛烈,不可抵挡。

惊慌失措: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

3.同桌交流释疑,大体了解课文内窖

4.教旁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边画点勾

(1)“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发航行的?

(2)“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

(3)刚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怎样的紧急场面7

(4)紧急情况下,船长哈尔威是怎样指挥救人的7

.(5)这场海难的结局怎样?

(6)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围绕上述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提示)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最好学会引用关键语句、词语回答问题,口语表达力求流畅简洁。

2.疏通文意

学生默读课文,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概括各部分大意,为理解课文做铺垫。(引导学生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

[点拨)故事的开端(从开头到“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诺曼底”号雾海夜航。

故事的发展(从“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到“终于停了下来”):“诺曼底”号被撞。

故事的高潮(从“诺曼底,号上有25名船员”到“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哈尔威船

长果敢指挥救人。

故事的结局(从“哈威尔船长”到篇末):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

开端(雾海夜航)一发展(不幸被撞)一高潮(果敢施救)一结局(以身殉职)

3.引读情节的开端部分

(1)学生朗读情节的开端部分,引入思考并圈点勾画有关语句、词语。

①谁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其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什么要素?以上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一要素?

(点拨]明白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其中的刻画人物形象是中心问题,故事情节与环境描写都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而刻画人物是否成功直接决定小说是否成功。切不可把小说的三要素与记叙文的六要素相混淆。

②小说是怎样描写海上环境的?

(提示]要求学生勾画出关键词语:“夜色正浓,薄雾弥漫”,“雾愈来愈浓”,“周围一片漆黑”等。这些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

③小说是怎样描写哈尔威船长驾驶的?

(提示)要求学生勾西出关键词语:“照例”“小心翼翼“缓缓行驶”等。联系环境描写,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哈尔威船长驾驶的细节呢?

(2)学生讨论,探究答案。

(点拨)海上环境的描写,为海难埋下伏笔;描写哈尔威船长的谨慎驾驶的细节,说明海难的责任,不在“诺曼底”号,特别是“照例”和“很年轻”的交代,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笔墨,它预先抹去了可能涂抹在“诺曼底”号轮船和哈尔威船长身上的污点。

(3)指导朗读情节的开端部分。教师设疑启发:

①这一部分应该用什么语气读?为什么?

②哈尔威船长一出场就给你什么印象?

③你觉得这一部分与下文的情节有哪些联系?

(点拨)这一部分应该用轻快平和和赞美的语气来朗读。“照例”说明哈尔威船长非常熟悉这条线路,即使是在。薄雾弥漫”的夜晚航行,也是驾轻就熟,何况他还是“小心翼翼地驾驶”着,“很年轻”的。“诺曼底”号,“轮船缓缓行驶”,一个经验丰富又对工作十分谨慎的船长形象跃然纸上,让人更增添无限信赖感和安全感。“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一句是对船长的侧面歌颂。多么轻松、温馨、和平的海上之夜!要用恰当语气读出此时此刻的意境来。这一部分读出了感情,也为理解下文作了感情上的铺垫,特别是为理解主人公的高大形象作了铺垫。

4.自读情节的发展部分

(提示]引导学生运用前一部分的探究方法——设疑、圈点勾画、问题探究、合作解答、朗读体会。

(1)分组阅读,思考并圈点:情节的发展部分应该抓住哪些语句?为什么?字里行间你能感悟到作者对“玛丽”号的态度吗?哪些词语和前文形成鲜明的对比?

(点拨)“它好似一个幽灵”“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行驶速度非常快”“笔直”“逼”,这些描写与前文写“诺曼底”号的细节形成鲜明的对比,明显带有贬义色彩,暗示出“玛丽”号造成这次海难的责任不容置疑。这些描写都为后面船长的英雄行为作了铺垫。

(2)小组内交流发言。

(3)学生探究本部分的朗读方法,并作适当训练,教师适时点拨。

5.齐读情节的开端和发展部分

6.解读探究

情节的开端和发展部分有两个问题值得大家辩论一下。

(1)“诺曼底”号被撞,作为船长的哈尔威到底有没有责任?

(提示]引导学生发言要持之有据,紧扣文本。通过辩论,让学生感悟到小说的情节结构都是为刻画人物形象匠心安排的,可以告诉学生一句话: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学生还必须明白,如果没有这里的情节交代,后面主人公的形象就不会完美,因此,这里对哈尔戚船长的理解尤为重要.对不同意见,除了学生辩论之外,教师还要适时诱导,以求正确理解.

(2)“海员们都说它很‘年轻’,因为它才7岁,是1863年造的。”这一情节的交代是多余的,与刻蘑船长形象没有关系.你认为这样分析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提示]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挖掘小说每一个重要情节的深刻含义。如果学生不作深入思 考,不将首后情节联系起来阅读,很可能认为本情节的交代无足轻重,甚至认为是“赘笔”.如果教师引导探究一下,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这段交代通过海员的口夸赞了“诺曼底”号,与上文。在英伦海峡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了”的客观描写相互映衬,除了说明海难的责任与“诺曼底”号无关外,更重要的是暗示了哈尔威船长最后的结局:与船共沉,以身殉职——船长太爱这艘“年轻”“漂亮”的“诺曼底”号了。

[朗读比较]情节的开端部分用轻快平和与赞美的语气来朗读,情节的发展部分应该怎么朗读呢?为什么?

(点拨)启发学生通过朗读比较,进一步理解情节结构对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胃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 “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很明显,带有贬义的色彩,朗读要表达出对肇事者的责怪、气愤,也隐含对无辜者的同情.其中,“黑点”“幽灵”“阴森森”等词语要读出感情色彩。

7.课内小结

小说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样式。欣赏小说,一般从四个方面着手,即欣赏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以及技巧,其核心是刻画人物形象。欣赏小说首先要从故事情节人手。本课时我们从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梳理了情节,概括了内容,分析了故事的开端和发展两个环节,为理解下文做了准备。

第二课时

(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分组自读,品味形象

从情节的高潮和结局两部分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阅读并讨论:你欣赏的这一部分是怎样抓住船长震撼人心的语言和行动进行描写的?

(提示)船长在什么情况下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塑造了船长怎样的崇高形象?

【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会重点语句。

①表现救人至上的意念:“必须把60人救出去”“快干!”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果断,斩钉截铁。

②表现严明纪律,绝对权威:“大声吼喝~把救生艇放下去”,让“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威严镇定,干练。③表现关心弱者,沉着机智:“把克莱芒救出去”,因为“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细致入微,人道主义。

④表现坚毅刚强的意志:“屹立在舰桥上„„犹如铁铸,纹丝不动„„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爱船,爱海,爱别人,以身殉职。

⑤表现伟大的人格:“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 家”——无私忘我。

2.小组交流,引导理解

(提示)先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逐条挖掘,相互补充,充分体现合作探究的优势,然后总结归纳。每个同学要学会举例概括,掌握言之有据的说理方法。

3.指导朗读

(提示)在指导朗读过程中,采用比较的方法。情节的开端部分用什么语气、语调?这一部分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我们应该带着对船长的哪些感情来朗读?在朗读比较中达到体会感情、理解课文的目的。

4.深层次探究(可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

(1)勾画出课文中场面描写的语句并思考:场面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通过品读,引导定与船共存亡的决心,只要能把他人全部救出,自己就甘心与心爱的轮船一起葬身大海,意念清楚明确,处理事情如此果敢而又井然有序,怎能忘掉自己?两种理解,都无损于船长的英雄形象。如果一定只能有一种理解的话,那就是船长并未忘掉自己,而是有意不包括自己。沉船时,他那样坚定,那样自若,那样庄严,表明他从一开始就作出了清醒、明确、坚定的抉择。

[做一傲]特邀有朗读特长的同学示范朗读:场面描写、对话描写、含义深刻的语段。(提示】对重点段落进行赏析朗读,培养语感,提高朗读水平。

(二)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

篇3:苏教版七上数学教案

笔者先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第1段, 画出描写安恩的语句, 分析安恩的性格特征, 经师生交流讨论, 学生初步认识到安恩形象:勤劳俭朴、生活贫困却很自尊。

师: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安恩, 再往下读这篇小说, 我们对安恩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请同学们读课文第3-19段, 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分析安恩的性格特征。生: (默读课文, 勾画语句。) 师:通过这几段的阅读, 同学们对安恩是否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生:是的。师:谁能为大家说说你新的认识?生1:我觉得安恩是一个很爱惜自己奶牛的人。我从课文第2段中对奶牛的描写看出, 这头奶牛养得“健壮结实”、“毛色鲜亮”, 这离不开安恩的精心护理和呵护。师:这种描写与直接描写安恩不同, 你知道这是什么描写方法?生1:这是侧面描写。师:对, 这是侧面描写, 也是间接描写, 你读小说很仔细, 分析得也正确。谁能再说说自己的发现?生2:我觉得安恩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她很懂得奶牛的心事, 懂得奶牛的感情需求。课文最后一段中, 安恩说道:“我的小村庄上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 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 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来, 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 散散心。”读到这里, 我心里很震动, 安恩是一个充满爱心、善良仁慈的人。师:你说得很好, 我们一起把这段话读一遍。生: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读了这一段后, 安恩形象在你们心中是否有了变化?生2:我觉得安恩是一位可亲可敬的人, 她不但在生活中悉心照料奶牛, 而且在感情上理解奶牛, 奶牛在她心中就是她的伙伴、知己, 她把它带到集市上“跟同类聚聚”、“散散心”, 以此来满足奶牛的感情需求。她对动物的这份关心是难能可贵的。师:在生活中, 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人牵着小狗出来散步, 让他的小狗与别的狗玩耍, 却并没有觉得他们也是可敬的, 这是为什么呢?生: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很兴奋, 顿时议论纷纷。) 生3:我觉得他们的动机不同, 生活中那些溜狗的人牵小狗出来散步, 是为了让自己散心解闷, 不是真的为了让狗散心, 让狗开心;而小说中的安恩纯粹是为了让她的奶牛散心, 她知道集市上牲口多, 特地牵着她的奶牛来与同伴见面, 让奶牛散心的。生4:我也觉得他们之间的目的不同。因为安恩知道集市是买卖牲口的地方, 如果牵奶牛到集市来却不卖奶牛, 会被别人嘲笑, 会遭遇尴尬, 从文中看, 她确实遭到了人们的怀疑和质问, 却仍然坚持牵着奶牛到集市来, 是专门让奶牛来散心的, 她对奶牛的关爱是发自内心的, 所以她是可敬的。师:除了目的不同, 我们还能发现他们之间还有其他的不同点吗?生5:他们的处境不同。生活中所见的溜狗人大多是有钱人, 衣食无忧, 他们用养宠物的方法来给自己解闷或是打发时间;而我们从小说第1段的描写中看出, 安恩生活贫困, 经济窘迫, 她完全可以把奶牛卖掉来安度晚年, 让自己的生活好一点, 但她没有这样做, 而是与奶牛相依为命, 给它生活上关心, 还给它精神上的安慰, 所以我觉得安恩是善良仁慈、可亲可敬的。师:同学们讲得很好, 我们在人物描写的细致分析中进一步走近安恩, 在与日常生活中溜狗人的比较中深刻地理解了安恩。她虽然贫困, 却有一颗仁慈善良的心;她不但在物质上精心照料她的奶牛, 而且尊重它的生命存在, 善意地理解并满足奶牛的情感需求, 她身上具有一种可贵的人性之美, 确实是一位可亲可敬的人。

二是安恩与文本中买牛人的比较

师:课文还写了几个买牛人的表现, 请画出描写买牛人的语句, 看写了哪几个买牛人?他们对奶牛有着怎样的表现?生: (再读课文, 画出相关语句。)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生6:小说中, 写了锱铢必较的买牛人、精明的屠夫、死乞白赖买牛人等。师:你读得仔细, 说的也很完整。那我们看, 这些买牛人对奶牛有着怎样相同的态度?生7:他们只关心奶牛是不是健壮, 能不能转手卖个好价钱。师: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他们的?生9:课文写这些人时, 用了“挑剔”、“锱铢必较”、“踌躇不决”、“依恋不舍地盯着”、“死乞白赖地纠缠”、“身穿血迹斑驳的罩衫”、“说长道短”等词语。师:从这些描写中, 我们发现作者所用的词大多具有怎样的感情色彩?生9:用的大多是贬义词。师: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他们持怎样的态度?生10:从这些词语中, 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买牛人持一种嘲讽、否定的态度。师: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写买牛人的表现?生11:写他们非常看重这头奶牛, 非常想买这头牛, 才能出现安恩与他们对话, 才能引出安恩最后说的那段话, 从而让我们明白安恩牵牛到集市来的真正原因。师:是的, 这就是通过人物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 你能从情节构思方面思考问题, 这样很好。你还能从刻画主人公形象方面作些分析吗?生11:噢, 我知道。这是为了衬托安恩。师:对啊, 你还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吗?生11:作者通过对买牛人的描写, 用他们的唯利是图与安恩的仁慈善良形成鲜明的对比, 来衬托安恩可亲可敬的感人形象。师:说得好。商人重利, 本无可厚非。作者描写买牛人的种种表现, 除了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为了衬托出安恩仁慈善良的感人形象。通过比较, 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安恩, 她身上不仅有勤劳俭朴的美德, 更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 她那种平等对待动物生命、真心关爱动物情感需求的品质是令人钦佩、令人敬重的。小说总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传达某种思想感情的, 谁能说说小说塑造安恩这一可敬的形象, 是想向我们倾诉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生12:是为了赞美安恩的勤劳俭朴和仁慈善良品格。生13:是为了让我们能像安恩那样, 从内心关爱动物的生活, 关注动物的生命情感。师:同学们的理解都是对的。谁能帮我们回顾一下, 我们是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生14: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生15:分析人物时, 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 将小说中的人物与生活中的人物进行比较, 将主要人物与其他次要人物进行比较。师:对。小说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我们在阅读小说时, 就是要仔细阅读这些描写, 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感悟人物的性格特征;孤立的一个人看起来不鲜明, 两个人或几个人对比起来就鲜明了, 所以, 我们还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 这样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人物, 更深入地走近人物的心灵, 从而准确、深刻地把握人物形象。

摘要: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选入的小说《安恩和奶牛》, 是丹麦作家约翰尼斯?延森的作品, 小说通过主人公安恩牵着她心爱的奶牛到集市上“散心”的情节, 成功塑造了一位贫穷却很仁慈、可亲而又可敬、充满人性之美的感人形象, 呼吁人们尊重并关心动物生命情感的需求。在教学本文的课堂上, 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 说到“安恩是可敬的”的这一感受, 笔者利用这个契机, 围绕“安恩为什么是可敬的?”这个问题, 巧妙地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还原人物形象, 让学生在灵动的教学生成中深入走进文本, 在趣味盎然的多元对话中共同完成人物形象的分析。

篇4: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材特点浅析

关键词:新课改;教材版本;教学过程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苏教版生物教材的使用特定和困难进行了浅析。

1.教材涉及内容繁杂,学生接受难度大。对比以往教材,表面看来内容减少了许多,实际上分量、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学校课表安排时间紧张,每周课时没有增加,使教学进度变缓,加上部分偏僻、复杂的知识点,学生接受能力有限,使新课程未达到预期目的。生物教材若想降低难度,必须精简内容,对繁杂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一些老旧的内容在苏教版内容中又被引入了教材,但是含意表达不明,有时候只是简单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较好地把握重点,教材使用难度增加,教学效果也相应降低。

2.教材中相关知识点分散、表达不明,呈现一定的跳跃性,相当部分的授课内容需要生物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和特点补充说明。在苏教版新教材使用的时候,几乎每次备课过程中,笔者都要借鉴老板教材内容,根据教材特点进行补充和研究整理,突出的部分是许多的概念和说法有了较大的变动,需要教师根据老版教材整理分析、准备把握。如,在生物教材中,编排顺序和以往有了明显变动,将“绿色植物的生活方式”放在了“生活史”的前面,单纯“根的相关结构”就被分解到三个部位进行介绍和讲解。这既造成了教师的重复备课,也让使用者感觉逻辑结构混乱。

3.相应的配套资源明显不足。在使用过程中,教师普遍反映苏教版生物教材内容单一、图片设置不合理,配套的教学和辅导资料匮乏,与教材相匹配的辅导系列书籍、图片、教学视频、教学光盘无处采购,相应的资料网上也明显不足。虽然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相继出版了部分配套资源,但是相比其他教材,这些资源仍显得缺乏和不足。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使用苏教版生物教材过程中发现的几个不足之处。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进行和发展,经过不断的总结经验,苏教版教材会不断地完善和完整,更加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李学平.浅谈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发[J].才智,2013(25).

[2]杨燕平,张林亚.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现代交际,2009(10).

篇5:苏教版七上历史知识点

一、淝水之战

1、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2、概况:

(1)大战时间:公元383年

(2)作战双方:前秦 与 东晋

(3)结 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淝水之战的影响:

(1)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

(1) 从前秦方面看:苻坚骄傲轻敌;前秦军队内部有民族矛盾,军心不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2)从东晋方面看:东晋团结一致,不畏强敌,奋勇抗战,指挥得当。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等;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

5、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6、淝水之战同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以少胜多的战争)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

(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

(2)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

2、改革的原因(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迁都洛阳(494年)

(2) 改说汉语;

(3)改穿汉服;

(4)改用汉姓;

(5)鼓励与汉族联姻;

(6)用汉制,学汉礼。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习他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6、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

篇6:苏教版七上数学教案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书下简评】

溪水尚可西流,谁说人老不能焕发青春?这首词体现出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教学用书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游览清泉寺时,见溪水西流,有感而作。上阕写眼中之景,溪水边兰草初生,松林间沙路洁净,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鸣叫。这里没有市朝的喧闹之声,远离官场的恶浊之气,自然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下阕即景生发议论:溪水尚可西流谁说人老不能焕发青春?这种议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溪水西流”给他的启发。唐代诗人白居易《醉歌》中有“听唱黄鸡与白日”句,意思是说,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苏轼游览清泉寺的时间是元丰五年(1082)三月,所以在词中有“兰芽短”“子规啼”这些景物。当时他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政治上不得意,而且疾病初愈,身体也不大好。这次短途旅游使他的精神重新振作起来,写下这首呼唤青春的《浣溪沙》,体现出他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篇7:苏教版七上数学教案

唐代·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书下简评】

诗人如画家设色作画,描摹早春特有的景致:细雨蒙蒙,春草乍生,远看有草色,近看却没有。象征春回大地的淡远草色,远胜过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人们怎能不珍惜早春这一最美好的时光? 【教学用书赏析】

诗的重点是写早春之景,而真正着笔于景的只有开头两句。早春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是什么?小雨中的草色。小雨滋润大地,小草萌动生机。用“如酥”为喻,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句。草因雨而绿,但初始时不是惹人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以此景描写早春,是再恰当没有的。

后两句转为议论,以对比手法,突出早春的可爱。满城烟柳,景色也很迷人,但总比不上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韩语将此诗送给张籍,也是为了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

这首诗作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当时韩愈官吏部侍郎。诗是送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水部是工部的四司之一,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张籍在其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员外”。【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作品有《昌黎先生集》。

篇8:苏教版七上数学教案

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初级中学是江苏省重点中学。 其前身是仪征化纤公司于1981 年创办的职工子弟中学, 1987 年开始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办学。学校坚持“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的办学思路, 谨遵“立志、博识、超越”的校训, 为学生搭建多元成长的舞台, 努力让每个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学校的作文教学注重序列化训练, 明确作文的学段目标与训练重点, 避免随意性;注重学生互帮互助, 在教师指导下展开自改与互批;注重读写结合,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刚性阅读”制度, 强调读书笔记的撰写, 引进“源头活水”。 学校在各级各类的作文竞赛中屡获佳绩。 近年, 李泽健、高雅儿、陈静溪等同学先后获得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 (初中组) 特等奖或一等奖。

【习作巡诊】

彼此的眼神 你我的友谊

君子之交, 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 咫尺千里。

———题记

还清楚地记得, 那是初一年级第一天报到的午后, 我与你美好的相识。 那日的太阳明灿灿的, 金黄的阳光飞泻而下, 温暖澄澈。 沐浴着暖洋洋的阳光, 我悠闲地读着《巴黎圣母院》。 同桌的你小心地打断了我, 试探地问道:“你好, 我忘带课外书了, 能否与你合看一下?谢谢。”原本喜欢独自阅读的我有些犹豫, 但看到你眼中那真诚的、渴望的光芒, 我点了点头。 你是位安静的读者, 同我一样。 每当我们读到会意处, 就会相视一笑。 后来, 我们就这本书谈了许多, 由此相识, 因此结缘。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业越来越难, 有一次月考, 我的成绩退步极大。 随后, 我的腿也不小心跌伤了, 走路不便, 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使我痛苦万分, 我只觉得前途一片渺茫, 没有光明, 也看不到希望。

课间, 你要拉我去操场散步。尽管有些不情愿, 我还是答应了。 一路上, 你我都未说话, 你轻轻地搀着我, 两手温暖有力, 我冰冷的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暖流。 到了操场, 蓦地, 我闻到了芳草的馨香与泥土的气息, 顿觉心旷神怡。 太阳渐渐西斜, 愈向前走, 影子愈显瘦长, 愈显昏暗, 愈显混沌。

突然, 你停了下来, 看看地上的影子, 又望望身后的太阳, 淡淡地说:“看, 有影子的地方便一定有光! ”我一愣, 继而回过神来, 转头一看, 阳光仍是那么动人, 那么惬意, 直射入人的心灵。 我豁然开朗:是的, 我不能被阴影遮住了希望, 阴影的前方永远是阳光啊! 你的话淡淡的, 却如和煦的春风慰藉了我受伤的心灵, 使我猛地振奋起来, 浑身又充满了力量。 我感激地望着你, 不知说什么好, 你会心地点了点头, 微微一笑, 瞳仁里仍放射出那智慧的、真挚的光芒。

愿记住彼此的眼神, 愿铭记你我的友谊。

课前导学

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在这篇习作中, 小作者写了与自己的小伙伴从相识到相知, 友谊逐步加深的过程, 再现了这段美好的经历, 文笔流畅, 描写形象。 同时, 根据这次写作的要求, 小作者注意到了根据所写的具体内容确定线索“眼神”。 但毫无疑问, 小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虽已有“线索”意识, 但仍然未能在习作中充分体现。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篇习作, 该如何修改才能达到本次习作的要求呢?

【病理透视】

1.师生初诊:学生交流对材料的理解, 以及课前“初诊”的意见

孔老师:同学们, 读了这篇文章后, 你们找出它的线索了吗? 为什么?

生1:应该是“眼神”吧, 因为题目、开头、结尾都有“眼神”这个词, 首尾呼应。

生2:我感觉本文的线索不太明显, 如果不是题目中有“眼神”, 就更难确定了。

孔老师:看来你的感觉还是比较准的。小作者设置的线索应该就是“眼神”, 只不过未能达到我们此次的要求 “线索清楚”。如何修改才能使得线索清楚呢?

生3:我觉得文中出现线索“眼神”的次数太少了, 如果能多出现几次, 给人的印象就会比较深, 自然也就清楚了。

孔老师:非常好。你其实告诉了大家一个朴素的道理, 那就是一篇文章如果“以物为线索”时, 这个物品就应多次出现, 且要贯穿文章始终。 那就请同学们再次仔细阅读这篇作文, 思考一下我们应如何修改。

生4:如果题记保留的话, 里面可以加上有关“眼神”的词语。 第一小节作者的描写很细致, 但没有出现“眼神”, 也可以在写同桌眼中真诚、渴望的光芒时, 出现“眼神”这个词。

孔老师:是的, 这是小作者第一次比较具体地对人物进行描写, 他能够有意识地抓住人物的眼神来展现人物特征, 说明小作者的线索意识还是比较强的。 当然, 如果能够明确出现“眼神”这类字眼, 线索会显得更加清晰。

生5:老师, 第四小节除了最后部分写到了眼神, 还可以在这一节的开头部分写“眼神”。

孔老师:你的意见很好。 其实, 第二小节也可以虚写一笔, 一带而过。 作为线索, 它就在文章中推动了情节的一步步发展, 而这也恰恰是线索的重要作用。打个比方, 线索就是一根丝线, 将一堆散乱的珍珠串起来, 变成光彩照人的项链。

孔老师:同学们刚才的发言很精彩, 但是, 老师还要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这篇习作, 是不是仅仅在文中多出现几次“眼神”这个词就够了呢? (学生思考)

孔老师:作为线索的事物, 除了要在文中反复出现, 还要起到突出人物形象, 点明文章中心的作用。 同学们, 我们不妨来读一读朱自清的《背影》。

2.医学档案:朱自清的《背影》的启示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 祖母死了……父亲说:“事已如此, 不必难过,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

回家变卖典质, 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 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一半为了丧事, 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 父亲要到南京谋事, 我也要回北京念书, 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 有朋友约去游逛, 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 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 本已说定不送我, 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 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 怕茶房不妥帖; 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 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 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 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 他们去不好! ”

我们过了江, 进了车站……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 夜里要警醒些, 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我说道:“爸爸, 你走吧。 ”他望车外看了看, 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 ”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 须穿过铁道, 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 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 他不肯, 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 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 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 过铁道时, 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 自己慢慢爬下, 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 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 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 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说:“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 回头看见我, 说:“进去吧, 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找不着了, 我便进来坐下, 我的眼泪又来了。

……

唉!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孔老师:《背影》让我们感受到了朱自清的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要想达到这一表达效果, 《背影》 这篇文章除了多次出现线索“背影”外, 文章中哪一处描写使得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更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呢?

生7: 第四小节父亲决定亲自到车站送我这一片段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生8:第五小节父亲送我上车, 帮我拣定座位也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生9:就在第六小节“买橘子”这个部分, 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孔老师:找得很好,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六小节, 感受一下。 (生齐读)

孔老师:作者紧扣线索“背影”, 对父亲给我买橘子时的艰难、努力进行了充分的表现, 是本文的动情点。 这就使得父亲这一形象更加感人, 从而表现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 所以, 回到老师最初的那个问题:是不是仅仅在文中多出现几次“眼神”这个词就够了呢?

生10:我明白了, 还要对线索进行比较细致的描写, 使得这一形象更加突出, 从而达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孔老师:很好。我们可以学习《背影》的手法, 比较细致地描写小伙伴的眼神, 也使之成为习作的“动情点”。 当然, 这篇习作除了“眼神”这一线索, 还有一条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那就是“我与小伙伴相识相知、友谊逐步加深的过程”。

孔老师:当然, 文章的线索有很多种形式, 今天, 我们只是学会其中的一种:如何“以物为线索”来结构一篇文章。 今后, 我们还要学写一些更加复杂的以线索贯穿全文的记事写人的文章。

【诊疗方案】

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 决定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1. “ 线索” 是文章组材之脉络, 是全篇材料安排之总绳。 可以说, 线索具有结构、表达的双重性。

2. “ 以物为线索” 时, 这个物品就应多次出现, 贯穿文章始终, 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

3.“以物为线索”时, 要在恰当的时候, 对线索进行比较细致的描写, 使得这一形象更加突出, 从而达到突出人物形象、点明文章中心的作用。

【手到病除】

针对诊疗方案, 合作小组交流研究。随后, 师生共同研讨修改后的习作。

你的眼神

杜炎

君子之交, 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 咫尺千里。 汝之眼神, 伴我成长。 你我友谊, 终生难忘。

———题记

那是初一年级第一天报到的午后, 我与你美好的相识, 你的眼神我如今仍然铭记于心。 那日的太阳明灿灿的, 金黄的阳光飞泻而下, 温暖澄澈。 沐浴着暖暖的阳光, 我悠闲地读着《巴黎圣母院》。同桌的你小心地打断了我, 试探地问道:“你好, 我忘带课外书了, 能否与你合看一下? 谢谢。 ”原本喜欢独自阅读的我有些犹豫, 但看到你眼中真诚期待的光芒, 我能感觉到你心中对阅读的热爱和渴望。 于是, 我点了点头。 你是位安静的读者, 同我一样。 每当我们读到会意处, 就会相视一笑。 后来, 我们就这本书谈了许多, 由此相识, 因此结缘。

随着时间的推移, 课程更加艰深, 有一次月考, 我的成绩退步极大。 随后, 我的腿也不小心跌伤了, 走路不便。 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使我痛苦不已, 我只觉得前途一片渺茫, 找不到出路, 看不到希望。课间, 你常默默地用柔和的、鼓励的眼神看着我, 我不由得有些感动。

春日伊始, 余寒料峭, 你要拉我去操场散步。 尽管有些不情愿, 我还是答应了。 一路上, 你我都未说话, 你轻轻地搀着我, 两手温暖有力, 我冰冷的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暖流。 到了操场, 樟树清幽的香气扑鼻而来, 夹杂着泥土的气息, 令人神清气爽。太阳渐渐西斜, 愈向前走, 影子愈显瘦长, 愈显昏暗, 愈显混沌。

突然, 你停了下来, 看看地上的影子, 又望望身后的太阳, 若有所思。 不一会儿, 你轻轻地拍拍我的肩膀, 用睿智的目光望着我, 说道:“看, 有影的地方便一定有光!”我一愣, 继而回过神来, 转头一看, 阳光仍是那么动人, 穿透云翳, 直射入人的心灵。我豁然开朗:是的, 我不能被阴影遮住了希望, 阴影的前方永远是阳光啊! 你的话淡淡的, 却如香樟的清香, 慰藉了我受伤的心灵, 使我猛地振奋起来。 我感激地望着你, 不知说什么好, 你会心地点了点头, 微微一笑, 瞳仁里放射出那智慧的、真挚的光芒, 那熠熠的光辉, 直射入我的心灵, 予我力量。

年华似水, 飞逝而去。每每走过香樟树下, 我总会忆起你, 在一片浅绿色的幽香中, 我仿佛又瞥见了你动人的眼神。

师生点评

孔老师:请同学们将修改润色后的文章与原文比较一下, 说说文章有哪些变化?

生11:线索更加清晰了。 题目修改后更简洁醒目, 内容显得更加充实, 人物特点更加丰满了, 突出了小伙伴对我的帮助, 景物描写也比较精彩。

孔老师:同学的评价客观到位, 修改后文章的线索变得更加清楚, 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达到了我们这次习作的目标。

【杏林春暖】

下面我为大家呈现一篇优秀的学生习作, 以及一篇老师的下水作文。 希望同学们仔细体会。

台阶

张文宇

台阶, 是一种奉献。

———题记

小时候, 父亲宽厚的肩膀是我的台阶。

依稀记得有一天, 父亲带我去看马戏。我小小的手拉着父亲大大的手, 在人流中穿梭着, 寻找一个好位子。 可是四面都是高高的人墙, 将矮矮的我围住, 什么也看不见。 我听着那此起彼伏的掌声和欢笑声, 只能干着急。 父亲看到我抓耳挠腮的样子, 便蹲下来, 用健壮的臂膀将我抱起, 托到他的肩膀上, 又慢慢站起来。 骑在父亲的肩膀上, 就像站在一个高高的台阶上, 看得比谁都清楚。 风从无数人的头顶上方吹过来, 凉丝丝的。 我猛然觉得, 父亲就如同一座大山, 挑着多沉的担子都不会垮。

成长中, 父亲期盼的话语是我的台阶。

那一次, 我在学校偷了同学的书, 被老师发现了。 老师立刻将父亲叫了过来, 当着他的面教训了我一番。父亲一直红着脸, 连连说着“是, 是”, 但我却没有说话。 回到家, 我才大声向父亲争辩道:“是他先拿我东西的!我没有错!”父亲却坐下来, 低着头, 沉默不语。 这时我发现, 年仅三十几岁的父亲, 头上竟然有了一丝银白, 眼角竟然多了几丝皱纹。 过了许久, 父亲抬起头, 看着我, 眼神里带着一丝渴望。 他终于开口, 说了一句:“儿子, 不管别人怎么样, 爸爸只是希望你能够正直做人。”看着父亲的目光, 我沉默了。 刹那间, 父亲的话语像坚实的台阶, 将我托向正确的道路。 我认真地回答道:“知道了, 我不会再这么做。 ”———至今我还记得, 那时我得到的, 是父亲欣慰的笑容。

而如今, 父亲沧桑的背影是我的台阶。

光阴似箭。我一天天长大, 父亲却一天天变老。 在我的眼中, 父亲的身影不再像从前那么挺拔, 而是渐渐变得佝偻。 那天早晨, 父亲送我去学校。 到了校门口, 父亲举起手, 拍了拍我的肩膀, 又敲了敲我的背, 好像还想摸一摸我的头, 但最终没有那么做, 只是轻轻说了声:“好好上学, 再见。”便转过身, 缓缓地离开。 我默默地注视着父亲离去的背影。那背影为什么会如此沧桑?父亲一步又一步地走远, 渐渐地在街角消失不见。 剩下一条空荡荡的街, 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强忍着泪水, 心里不断地念着“父亲”二字。 父亲用他的全部, 为我搭建了一个又一个台阶, 将我越送越高。 我转过身, 从那一刻起, 我就在心里默默下定决心:我绝对不会让父亲的付出白白浪费。

父亲, 感谢你为我做了14 年的台阶。等我长大后, 我也会做你的台阶, 将你高高地托起, 就像你曾经托起我那样。

母爱的秘方

洪国成

冬至到了, 照例要回老家祭祖, 也好看看年迈的母亲。 临行时, 妻关照一定要从老家带点萝卜条。 老妈亲手腌制的萝卜条香脆清甜, 是商场无法比的。 每年妻都会从老家带不少, 只是不易保存, 每每看见萝卜条霉变, 妻直叫可惜。

为了不让母亲着急, 我起了个大早。一路风尘到达老家, 母亲早已守候在门前。她一边询问我早饭吃了没有, 一边已端来米粥, 还有一碟清炒萝卜条。 这道小菜在我们当地名曰“响菜”。 也就是将腌制好的萝卜剁碎, 下锅翻炒, 起锅后拌入麻油, 吃起来香味入鼻, 甜味入口, 脆响声声。

母亲坐在桌边, 望着我喝粥。母亲真的老了, 虽然染黑的头发掩盖了一点年龄, 但眯起的眼睛已是沟壑纵横。

大冬天喝上一碗热粥的感觉真爽, 更何况还有响菜!

“味道真不错, 老妈的技术又进步了, 该申请专利了。 ”放下碗, 我和母亲耍了个贫嘴。

“真这么好吃? ”母亲笑了, “我帮你准备好了, 回去时记得带上。 ”

其实, 我早就注意到了, 冰箱上放着个大大的玻璃瓶, 里面填满了老妈的作品———腌制的萝卜。 哈哈, 妻子又该发愁喽:这么有味的萝卜条, 恐怕又不免吃到霉变了。

“妈, 给你提个意见。 ”我突然想和母亲开个玩笑, “要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你的萝卜条必须攻克一个技术难关。 ”

“什么难关? ”母亲笑了。

“你儿媳妇最喜欢吃萝卜条了, 过了夏天萝卜条就变霉了, 她可舍不得了。 ”

“放心, 这次不会发霉了。 ”真没想到, 母亲技术革新了! 原来, 去年妻子就提过意见了, 母亲知道后, 特地咨询了“专家”。

看着母亲得意的笑容, 我忽然觉得其实她老人家根本就年轻着呢。 “你学到什么绝招了? ”我拉着母亲的手, 好长时间不见了, 在母亲跟前我依然是个孩子。

“其实也没什么, 隔壁王大妈给了我一些东西, 告诉我放了就不会变霉了。 ”母亲有点不好意思了。

“不会是防腐剂吧! ”我一惊, 脱口而出。

“你说什么防腐剂? 我们吃了, 味道一点也没变。 ”母亲吓了一跳。

我轻轻地告诉母亲, 防腐剂是什么, 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望着母亲似懂非懂而又似乎有点惶恐的神情, 我突然觉得我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

母亲曾多么虔诚地向别人请教防腐的秘方, 母亲刚刚多么自豪地向我宣布萝卜条永不霉变! 那是饱蘸母爱的秘方啊!

我不再谈论萝卜条, 开始与母亲东拉西扯。 母亲也不再和我闲谈, 开始忙碌冬至的祭品与午饭。 天很冷, 母亲不让我插手。

例行的程式完成了, 稍作休息, 我便向母亲辞行了, 毕竟还有繁重的工作要做。

照例, 母亲为我准备了一些农家蔬菜, 妻子最喜欢这些绿色的无公害的东西了。看着冰箱上满瓶的萝卜条, 我愣了一下, 还是决定带回去。 看着我的脚步, 母亲连忙把瓶子递给我, 我抱在手里, 沉沉的, 竟有些温热!

“妈, 瓶子怎么是热的? ”我诧异地问。

“你放心, 防腐剂什么的我用水洗了, 怕不好保存, 我到开饼干店的李叔家用烘干机烘干了。 就怕味道差了, 清炒时放点酱油或许会好些。 下回我不放那什么防腐剂了。”母亲一面絮说着, 一面望着我, 就像一个犯了错误被老师抓住的孩子。

我一怔, 泪水快要出来了。

车子到了, 我抱了抱母亲和她告别。

上一篇:欣赏作文400字下一篇:岭南版第7册美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