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怎么解决台湾问题

2024-06-29

中国怎么解决台湾问题(通用8篇)

篇1:中国怎么解决台湾问题

在当今社会结构大转型的背景下,中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你怎么看待这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腐败 官僚主义 打黑 公权力

背景: 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是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发生的,具有鲜明的社会转型期特征。我国施行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经济发展不断上升的同时,腐败的严重问题也迅速滋生蔓延开来,反腐败的呼声,中央虽然不断地加大力度,但腐败现象却是一浪高过一浪,确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形势。在中国,官僚层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似乎在一步步的加大,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当给予一个平台,官僚的作风似乎就会受到极大的监督。

正视这一点,是我们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的必要前提。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

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历史性巨变,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都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道德都得到尊重。道德最基本的功能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在道德视野内,最根本的利益关系的变革,是个人正当利益获得了重新评价和肯定。道德在调节利益关系方面取得历史性进步的根据在这里,道德也因面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自身出现了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情况。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模式,从来都是从一个优秀的政治集团走向一个腐败的政治集团,从

而出现一个个政权的更替。中国共产党自从执政以来,就从来没有忘记过与腐败和蜕化做斗争,但这一核心政治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不同。如果说毛泽东时期过度注重了对权力集团的制约,那么改革开放以来,权力的约束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宽松。

这里所说的权力主要指官僚群体(官僚主义: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的领

导作风。如不深入基层和群众,不了解实际情况,不关心群众疾苦,饱食终日,无所作为,遇事不负责任;独断专行,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主观主义地瞎指挥等。)在任何国家,对官僚群体的监督和约束都是政治的首要任务。但偏偏在我国,现行政治已经解除了民众对官僚群体所有的制约方式。权力上的专制和物质上的世俗,使一部分共产党的干部放弃了理想主义,转而发展资本主义。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少有的滋生腐败的温床,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的高增长就是权力群体的财富高增长。

1、社会因素:

①社会不良因素的引诱,诸如西方腐朽生活方式的的影响,其他的腐败分子 表面的风

光现象的引诱作用。

②社会监督机制的的不完善,给腐败分子造就了客观条件。

③腐败分子之间的相互配合,也就是老百姓通常所说的“官官相护”造就了腐 败的泛

滥。所以,腐败往往是“窝案”。

④社会体制的不健全,致使出现绝对的权利,而绝对的权利就是绝对的腐败!权利缺乏监督。

⑤法律对付犯罪的手段太软弱,腐败犯罪的犯罪成本太低,往往一人腐败,幸福几代人!

或者腐败坐几年牢,赚了几辈子的钱!划算!!

⑥社会对坚持正义之士保护机制不健全,往往举报人因举报而受害,致使社会上敢于坚持正义的举报人越来越少,腐败分子就更加胆大妄为。

2历史渊源因素:

(1)纵观中国历史也罢,世界历史也罢,腐败一直是统治阶级的弊病,腐败分子以统治阶级自居,造就腐败层出不穷。

(2)腐败手段的历史继承。腐败分子要靠腐败发财,必然要靠一定的手段,而腐败的手段的继承与发展,造就腐败现象的不断发展变法。

(3)权利欲望。权利欲望是很多腐败现象的根源,这种现象在买官卖官的腐败案件之中,表现尤为明显。

(4)侥幸心理的存在。往往腐败分子对自己的腐败行为认为是天衣无缝,没有漏洞,或者是认为自己构建的关系网络十分牢固。特别是,举报行为在目前的社会中是很难的。

作为一个重庆人我不得不说一下有关重庆打黑,自从2008年6月以来,重庆市公安局按照中央、公安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投入10000余精干警力,组成329个专案组,参与扫黑除恶斗争。截至2009年4月28日,已立案侦办犯罪团伙337个,侦查终结移送起诉228个,其中涉黑团伙76个、涉恶团伙152个。公安部挂牌督办的10个重大涉黑案件全部侦破并进入起诉审判阶段。目前,已抓获涉案人员4781人,累计逮捕2869人,办结移送起诉3274人。破获刑事案件4172起,缴获枪支166支、子弹3477发,以及大批手雷、管制刀具和冰毒。查扣涉案资产31.46亿余元。目前,法院已一审判决黑恶团伙128个,其中涉黑团伙29个、涉恶团伙99个。65名黑恶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含死缓)和无期徒刑。重庆打黑不仅仅打的是黑恶势力,更多的是黑恶势力之上的保护伞,官员的腐败问题给了绝大多数的黑恶势力提供了生存环境,让黑恶势力在社会中得到了滋生。被查出的各级官员也很多,以下就是部分被查处的官员名单:重庆市司法局局长文强(正厅)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张弢(正厅)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彭长健(副厅)重庆市检察院第一分院原副检察长毛建平重庆煤监局副局长王西平重庆市法官学院院长兼高级人民法院原执行局局长乌小青 重庆市公安局交警总队总队长、重庆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局长陈洪刚 原重庆市北碚区副区长赵文锐 重庆巴南原副区长雷现平原重庆警局经侦总队总队长陈光明(初级及以下)重庆市公安局治安总队原总队长陈涛 重庆市公安局刑警总队原副总队长黄代强 重庆市公安局公交分局原局长赵利明 重庆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一支队副支队长李志 重庆垫江原副县长兼县公安局局长徐强 重庆市公安局刑警总队一支队支队长李寒彬 北碚区公安分局原局长谢德玖 万州区公安局局长助理、治安支队支队长王全伟 万州区刑警支队四大队队长陈国辉 渝北区公安分局刑警支队第八大队大队长周洪平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第二庭庭长张仁辉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立案庭庭长王德华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监督庭庭长朱晓波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庭庭长郭剑

就重庆打黑而言,效果很明显,“收获”也很不错,但我相信这只是冰山一角,虽然文强在这次打黑中落马,隐藏在光环之下的更多的腐败官员我想是数不胜数。官僚主义、官员腐败问题之古以来都存在,各个地方都有。例如:拥有海外博士学位、通过全国公开选拔上任的山西省太原市水务局原局长都洁因索贿受贿、虚构项目套取财政资金。2010年12月,太原市万柏林区法院以都洁受贿35万元、贪污26.88万元,一审判处其有期徒刑15年。都洁不服提起上诉。2011年6月,太原市中级法院经过审理,对都洁受贿、贪污一案做出裁定,维持了一审判决。在4年多的时间里222次挪用公款323.05万元,全部赌光,平均每周挪用1.45万元。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良江镇财政所原所长陆生乐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应有的代价——被法院以挪用公款罪判处无期徒刑。面对官员腐败,在当前社会结构大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应该如何解决官员腐败的问题呢?

党和政府态度层面:零容忍

俗话说得好,少时偷口针,长大成贼精。一旦拿惯了手,胆子也就越来越大,胃口也就越来越好。养成了贪腐的习惯,权力大了,自然也就贪得越多。所以权力不论大小都要受到民众的监督,特别要注意小权力的监督,因为掌握小权力的人直接面对的可是我们底层的普通百姓。只要有权力存在的地方就必须要有民众的监督,才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没有监督的权力像一只没有笼装的老虎,随时都有可能害人,也许损害的是国家集体的利益,也许损害的是其他个体的利益。所以对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一定要零容忍,一点宽容都不行。民主层面:建设和完善新型的民众监督机制

我们的党和政府一再强调,要建立长效的机制来遏制腐败,一再强调我们不能脱离群众,我们要依靠群众,我们党的所有成就都是在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下取得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防止同样也离不开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单靠政府职能部门单方面的反腐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呼唤着群众与政府更紧密联系机制的诞生。

防止官僚主义和预防腐败的具体措施

虽然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是一个顽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对于党和国家来说是两个恶性毒瘤,它与民主和法制是格格不入的,但是只要我们党和政府决心坚定,总是有方法可以防止和治疗的。法制和民主就是最好的良方,法制越严密,民主越充分,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就自然减小和消失。

我个人认为防止腐败的关键在于对权力的限制,比如司法权与行政权之间的绝对独立,孟德斯鸠说过,当司法权和行政权合而为一的时候独裁就不可避免,那么可想而知腐败将问题更加恐怖,所以防腐的关键应该在于权力的限制。而公权力滥用和私用是问题的重中之重,细究起来,公权力滥用和私用的情况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是公权力成了无人监督的空白地带,或者说监督机制没有发挥作用。尤其是涉及公共基础建设、社会民生等领域不断出现大案要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如筑路修桥、土地使用、污染防治、消防检查等等;二是公权力的使用规则缺失,而这种规则的缺陷往往成为牟利者趋腥附膻的良机,致使掌握或执行公权的人每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严重的,在不法奸商的助推下,还经常演变成争权夺利的闹剧。如果对于公权力的使用规则十分的细致确定,把公权力的使用过程暴露在民众面前,至少堵住了权利寻租的通道;三是公权力的滥用私用,给不法者有了可乘之机。俗话说得好:“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行使监管的公权力本身一直都按照既定的规则行事,外面的不法分子是难以有可乘之机的。而一旦公权力开启了滥用和私用的先例,由此而生的不法之门千变万化,许多骗子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投机取巧,大行其借机牟利之道,害得社会和企业不堪重负。

所以国家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限制公权力的制度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腐败的发生。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痼疾,也是社会公众十分关注的问题。

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关系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关系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篇2:中国怎么解决台湾问题

每个公司有关薪资方面的问题都是一个禁忌,想必每位员工也都是需要签订保密协议的吧。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预防有些员工因为自己的工资没有别人高,从而心理不平衡。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最好不要讨论薪资方面的问题。

2.不管如何变动,我们都需淡定

在公司里面有关人事变动是很正常的事情。你千万不要因为近段时间人事变动比较多,所以总是说一些人心惶惶的话,这样你会影响很多人。记住,不管何时,我们都要记住自己的位置。

3.与其大嘴巴,不如实际行动

与其浪费时间在公司里面八卦,倒还不如好好利用时间打拼业绩。在职场中,业绩还是最重要的,同时也是考核你能否晋升的一个重要标准。

4.谁是谁非,自有定论

在职场中,我们不要总是在背后讨论别人的是非。因为你没有资格。对于别人的相关问题,不管对错,都有定论。我们最好不要掺和太多。所以我们要站在中立的位置上即可。

5.学会理财,让你理财无忧

篇3: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心理健康,修身思想

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困扰人们的一大社会问题。就如何救治而言, 近年来, 国内不少学者开始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探讨心理健康问题,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我们看来, 中国文化中确有许多方面的资源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然而就有效性而言, 最重要的当属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常言说, “心病还须心药医”, 想要从根本上救治心理问题还要从思想着手。事实上,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也确有许多有关心理调整或心理治疗的理念。对这些思想加以系统的总结和清理将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大有裨益。在此, 我们谨就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代表儒、释 (佛) 、道三家的修身思想加以探讨。

一、儒家的“仁”的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在儒家思想里, 居于核心地位的当属修身方面的思想。正如儒家经典之一《大学》中所说:“自天子以至庶人, 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且,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也是历代儒家知识分子的共同理想。这其中所谓的修身, 就是“修己”, “修养自身”之谓。应当说, 古往今来, 儒家关于修身的学说和专著可谓洋洋大观, 汗牛充栋。然而其宗趣却是前后一贯、一脉相承的。若用一字来概括它的话, 那就是“仁”。

那“仁”之含义宜作何解?此问题颇难回答。在《论语》中, 孔子师弟间关于“仁”之问答颇多, 然而并无一致界定。后儒对此问题亦可说见仁见智, 解释不一。如孟子言:“仁, 人心也。”韩子 (愈) 言:“博爱之谓人。”在我们看来, 儒家所谓仁, 可解释为“合理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我们研究梁漱溟思想与《论语》一书所得出的最后结论。梁漱溟先生曾对心理学特别是儒家心理学作过深入研究。他认为, 在古今中外的心理学说中, 惟有儒家对人之认识最深刻, 故而其人生态度也最为合理。梁氏还专门撰有《合理的人生态度》一文。另外, 在《论语》中, 有“仁者不忧”一语, 此“不忧”恰与梁先生所谓“合理的人生态度”相应。

如何做到仁?历代儒者对此曾作出深入探索, 并多所论述, 现就其大者作如下概括。

其一, 立志。儒家学者多言志, 即所谓“士尚志”。《论语》中有“士志于道”之说。其实, 儒家所谓道, 即“仁”。也就是说, 要想做到仁, 要想使自己生活得合理, 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志于道 (仁) ”这样一个志向。只要树立了这样一个志向, 就能够做到仁。就像孔子所说:“我欲仁, 斯仁至矣。”“苟志于仁矣, 无恶也。”反之, 若没有坚定的求仁志向, 那么, 无论如何也是不能达到仁的境界的。同时在求仁方面, 要有一种“掘井及泉”的精神, 半途而废怎么也不能成功的。所以说, 在现实中真正“志于仁”的人是不多的, 孔子的学生里面也仅有颜渊一人可以做到“三月不违仁”。

其二, 求友。一个人要做到仁, 或者说使自己的生活达到合理, 仅仅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 还需要有朋友的帮助。对此, 儒家思想中有颇多论述。如曾子讲:“君子以文会友, 以友辅仁。”子贡问孔子如何为仁时, 孔子回答:“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 事其大夫之贤者, 友其士之仁者。”现代大儒梁漱溟先生在谈到调整心理时指出:“如果我们有意调理自己, 则亲师取友, 潜移默化, 受其影响而得其养, 是一个最好的办法。说得再广泛一些, 如果要想调理自己, 就得找一个好的环境。所谓好的环境, 就是说朋友团体, 求友要求有真志的朋友;好的朋友多, 自然向上走了。”[1]因此, 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说, 要想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朋友的帮助是不可少的。

其三, 执中。中庸学说是儒家思想重要内容之一, 行为合乎中道也是儒者们的最高追求。在过去, 人们常把中庸看成是一种折中主义, 是不对的。事实上, 它是一种很高并且难以达到的精神境界, 如孔子所说:“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从一定意义上讲, “仁”的表现就是“中庸”。孔子就是合乎中庸人格的代表。《论语》曾这样描述他:“子温而历, 威而不猛, 恭而安。”这样的境界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孔子还提出了过和不及、狂和狷四种反中庸的人格, 从中可以看出其缺欠点皆在于拘于一偏。因此, 在现实当中, 需要对其分别加以具体而不同的教育。就像孔子一样, 对性格鲁莽的子路持以警戒态度, 而对性格懦弱的冉求则予以鼓励。应当说, 孔子和儒家的中庸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这是因为, 现实中的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实际就是没有做到中庸的人, 比如抑郁症者似可比作狷者, 躁狂症者大抵可视为狂者。因此, 这就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以不同的指导, 使他们的心理由不平衡转为平衡。

其四, 处乐。乐观向上也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极力倡导的一种人生态度。当然, 这种态度也是仁者所必须具有的。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斯为人也,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由此可见, 孔子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而且, 安贫乐道也是最为儒家知识分子所推崇的精神境界, 像孔子和他的弟子颜回就是能达到这样境界的人。孔子和颜回的这种人生境界后来被宋儒称为“孔颜之乐”。应当说, 儒家的这种乐观主义的态度对于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有很大帮助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应当首先是一个快乐的人。因此, 我们所需要做的, 就是让那些有心理问题者先乐起来。

其五, 居敬。通过自己的修养以达到的仁的境界, 这是每个儒者所孜孜以求的。然而, 在修身的过程中, 还有一个基本态度, 那就是敬。当子路问什么是君子的时候, 孔子回答说:“修己以敬。”意思是说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修养自己的德行就行了。在孔子看来, 欲修身以达仁, 首先要有一种严肃认真 (即“敬”) 的态度。应当说, 这样一种态度对于调整人的身心健康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二、道家的“无为”思想

在中国本有的思想流派之中, 道家思想的影响可以说仅次于儒家。就哲学思想而言, 道家学说可以说诡奇莫测、博大精深。而且, 其中亦包含丰富的养生和修道学说。若用一个词来概括道家修养学说的话, 那么最恰当者莫过于“无为”。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道家所说的“无为”并非是“不为”, 而是“无所为而为”。如果用道家哲学的另外一个术语来表述的话, 就是“自然”。这是因为, 在《道德经》一书中曾讲过“道常无为”, 又说“道法自然”。可见, “无为”与“自然”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另外, 著名的《道德经》注释家王弼也是这样解释的。他在解释“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时说:“自然已足, 为则败也。”在解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时又说:“顺自然也。万物无不由为以治以成之也。”《道德经》中的这种自然无为思想, 在庄子那里也得到了进一步发挥。然而, 它又有哪些具体表现呢?据我们概括, 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 知足寡欲。在道家看来, 现实当中人们所面临的种种灾难皆由人私欲膨胀所导致。《道德经》中讲:“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第四十六章) 在欲望的驱使下, 人们多逐于耳目声色之好而难以自拔, 即所谓:“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田猎令人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第十二章) 因此,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必须做到两点:一为“少私寡欲”, 二为“知足”。因为“知足者富”, “知足不辱”。应当说, 道家的这种知足寡欲的思想对于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

其二, 谦让不争。在现实中, 人们之间难免会发生利益的冲突, 争执之事也在所难免。这样的情形应如何处理, 在道家看来, 应该谦让不争。要实现不争, 对统治者来说, 需要做到“不尚贤”;对一般人来说, 需效法水之德, 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需要指出的是, 道家讲的“不争”不是单纯的消极退让, 而是基于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而提出来的。正像《道德经》所指出的:“圣人不积, 既已为人, 己愈有;即以与人, 己愈多。” (第八十一章) 即是说, 愈能“为人”、“与人”, 就愈能使自己精神愉快, 可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反之, 毫不利人、专门利己, 则会损害别人利益, 造成人际关系恶化, 因而会带来种种烦恼和心理问题。因此, 很有必要吸收道家哲学中的不争智慧, 以协调人我关系, 促进个体身心健康。

其三, 守静弃躁。人之心理健康与否, 在道家看来则表现为静、躁的不同。具体说就是, 心理健康者属静, 其不健康者则为躁。如何做到“静”, 《道德经》言要“归根”, 即:“夫物芸芸, 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 (第十六章) 其实, 所谓归根就是回归到原处的状态, 即“沌沌兮, 如婴儿之未孩” (第二十章) 。要做到这一点, 用《道德经》所提出的方法就是“无知无欲”, 即“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绝仁弃义, 民复慈孝;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此三者, 以为文, 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第十九章) 。对无知、无欲两点, 其实也可以归结为一点, 即无知, 因为欲从知来。不过, 需要指出的是, 道家的“无知”“无欲”和他主张的“无为”一样, 并非是“不知”、“不欲”, 而是“无所知而知”, “无所欲而欲”, 体现的是一种率性而为的态度。这些思想对于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三、佛家的“无我”思想

相对于儒、道两家而言, 佛家哲学属外来思想。佛教自汉明帝时入中国来, 历500年, 经无数大德高僧的不懈努力, 至隋唐时达于全盛。尤为重者, 西土佛教既经消化, 已然成为中国思想之组成部分, 即中国佛教, 其中学派林立, 各有特色, 且富深刻之哲学思想。佛家哲学集于大藏经, 渊奥难识, 非有上等根器则难理会。其中, 中国僧众参禅、理佛之法门于今之心理调整颇多助益。

大藏经凡八千卷, 佛法万端皆蕴其中。若以片语括之, 即为“无我”。前辈学者梁启超先生尝言:“佛说法五十年, 其法语以我国文字书写解释今存大藏中者垂八千卷, 一言以蔽之, 曰:‘无我’。”[2]又言:“倘若有人问佛教经典全藏八千卷, 能用一句话包括他吗?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无我、我所。’再省略答两个字:‘无我。’因为‘我’既无, ‘我所’不消说也无了。”。[3]我们甚韪斯言, 原始佛教 (小乘佛教) 三法印有云:“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可知佛门万法, 皆主“无我”。然对于佛法中讲的“无我”, 一般要从这样两个角度加以理会:其一是“学”, 其二是“证”。前者是从学理角度说明“我”之为无, 后者则从实践角度证悟“我”之存在。在此, 我们仅从“学”之方面解释我之不存在。

照常理言之, 说我之不存在实不可思议。我之感知, 实实在在;我之情愫, 真真切切……而且, 言我之不存在亦违逻辑, 我既不存在, 如何言之。然而, 佛家哲学所讲无我是就本体论言。其试图从心理学角度纠正世人之妄解, 具体说就是以佛家智慧, 照见“五蕴皆空”。佛家所说“五蕴皆空” (蕴, 亦称阴, 积聚之意) 即心理活动之五种表象, 具体说就是色、受、想、行、识。对于此五蕴, 可以作简单训释:色, 为“有客观性事物”或“物质物态” (感觉之客观化) ;受, 为“感觉”;想, 为“记忆”;行, 为“作意及行为”;识, 即“心理活动之统一状态”。

佛家认为, 这五蕴皆非实存。《成实论》有云:“五阴中, 我心名为‘身见’, 实无我故。说缘五阴, 五阴名身, 于中生见, 名为身见。于无我中而取我相, 故名为见。”即是说, 此五种心理活动不过是一种错觉。何以言之, 《顺正理论》 (卷三) 中的一段话可拿来说明:“言聚, 离聚所依, 无别实有聚体可得。如是言我, 色等蕴外, 不应别求实有我体, 蕴相续中。如世间聚, 我非实有。”《成实论》 (卷十) 中讲:“是五阴空, 如幻如炎, 相续生故。”即是说, 现实人所得不过是现象的波波相续, 并非事物实体。就像以前放映电影, 看似人物在活动, 其实不过是无数胶片之集合。正像梁启超先生所总结的, “所谓人生, 所谓宇宙, 只是事情和事情的交互, 状态和状态的衔接, 虽生随住, 随变随灭, 便是五蕴皆空的道理, 也便是无我的道理”[4]。佛家认为, 世间万象, 其性本空, 常人却以为有, 实为假有。因常人不明“假有性空”之理, 误将五蕴相续状态视之为我, 于是产生我见, 进而生我痴、我慢、我爱, 无量苦恼接踵而至。然而, 一旦了悟佛法无我之理, 则会脱离无常、苦恼之状, 归至清净、安逸之涅槃境界。

精深博大的中国哲学, 涵蕴着闳富而渊奥的修身学说。这些实堪称中国文化之瑰宝, 值得我们去发掘, 去领会, 去光大。作为今人而言, 只要能对其作悉心及恰当的理解, 定可远离苦恼, 快乐永驻。

参考文献

[1]梁漱溟.梁漱溟全集 (第2卷)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0:52.

[2]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84-85.

[3]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394.

篇4:我怎么教“解决问题”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解决问题的教学可以按三步展开。

一、创设情境导提问

“解决问题”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创设好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从新旧知识的对比中找问题。很多数学问题是建立在一个或几个数学概念的基础上的,因此,每当有新概念、新知识出现时,我就引导学生首先了解哪些是新知识、哪些是旧知识,并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寻找问题。例如:①准备题:“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学生独立解答)②新例题:“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通过比较这两道题之间的联系,学生很快找出了它们前两个条件相同。于是我引导他们比较二者之间的不同点。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准备题是我们学过的两步计算题。”有的说:“例题比准备题多了一个‘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的条件。”有的说:“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准备题是求三、四年级一共栽多少棵树,例题是求五年级栽多少棵树”……通过这样的设问引导以及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学生找到了例题与准备题的联系及其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每遇到新的问题就自然地会与以往所解决过的问题进行对比,从中找到解决新问题的突破口。

2.利用已知条件提问题。为了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收集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并从数学角度提出一些问题。例如,创设商场购物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名称:毛巾、香皂、牙刷、洗发露;单价(元):5、2、8、20。”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言。学生1:“毛巾和香皂一共多少钱?”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不够明确,我因势利导:“几条毛巾?几块香皂?”学生立即明白过来。学生1补充回答:“一条毛巾和一块香皂一共多少元?”我又启发学生:“我们去商场买东西往往不只买一、两样,一样也不只买一、两件。根据平时买东西的情况,还可以提出怎样的问题?”经过启发引导,学生能够根据生活实际,从和、差、积、商多角度提出问题,不但提高了提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探究问题导思维

数学问题的错综复杂性,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也需要多种多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可采用集体讨论、小组学习等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碰撞中互相启发,开拓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领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感受数学的妙趣,进而提高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回归生活导应用

基于新课程标准“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和目标要求,我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特别注意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努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1.激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如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有关知识后,我让学生动手测量课桌、课本等的长度,并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在学习了“求平均数”后,我设计了统计表,要求学生分组填写本组成员开学以来作业本上得到的“小红星”数量,并求出平均数,比一比哪一组同学平均得到的“小红星”最多。让学生解决这些与课堂学习紧密联系的问题,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2.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小学数学知识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只要教师多留意,就能够找到很多有价值且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这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如在学完三年级下册后,我设置这样一个实践活动:“五一”节即将来临,同学们想不想结伴去动物园玩?请你设计一个你们小组的出行计划。学生可自行分工查询、记录、设计行程、计算数据等。这个内容安排在单元复习中,主要是训练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设想并形成解决方案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运用各种途径获得、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互相协作的品质,又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应用数学知识的乐趣。

以上只是我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领域的一些初步探索。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只有不断地研究教学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才能适应当代小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适应新课程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篇5:员工异地保险问题怎么解决?

员工异地保险问题怎么解决?

比如员工签合同的所在地是A,但由于工作需要员工要长期在B地工作,如果在A地缴纳保险公积金,员工的医保卡和公积金在B地就无法使用,并且A地和B地的政策还同,员工本身更倾向于在B地缴纳保险公积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员工异地保险问题怎么解决?]

篇6:小学生赖床问题怎么解决

很多人早上起不来都是因为前一天晚上睡得太迟的原因,所以最还是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作息的习惯,早睡早起。

2、拉开窗帘

一般的情况下,当人处于一种很昏暗的环境下的时候,是很容易睡觉的,所以最好在早晨的时候拉开窗帘,透出光亮的话,就会想睡觉了。

3、闹铃

还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设置闹铃的方法,这是很多人都会使用的方法,但是对于那些起床很困难的人来说,最好是多设置几个闹铃。

4、喝水

晚上睡觉的时候在床前放一杯水,早上醒来的时候喝掉,会让自己清醒的更快,也可以起到通肠胃的作用。

5、清凉油

在床的旁边放一瓶清凉油,早上起来的时候抹一点在眼角的旁边,帮自己提神,这样也能让自己不再睡着。

6、睡前运动

篇7:怎么解决劳资纠纷的问题

------------------人事经理,总经理必修课程

2008年,国家出台了《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2009年,国家出台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2010年,国家出台了《劳动争议司法解释

(三)》及修改了《工伤保险条例》;2011年,国家出台了《社会保险法》及《实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2012年,国家出台了《企业民主管理规定》、《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及修改了《职业病防治法》;2013年,国家出台了《劳动争议司法解释

(四)》、《劳务派遣若干规定》;2014年„„

上述法律法规政策的持续实施,客观上要求企业精打细算,否则无法承受与日俱增的用工成本;客观上要求用人单位做到“精细化”管理,否则难以证明劳动者“不合格、不胜任、严重失职、严重违纪违规”,也难以进行合法有效的“调岗调薪、裁员解雇”。如果用人单位依然实施“传统式、粗放式、随便式”的管理,那么用人单位必将面临巨大的用工风险和赔偿责任,其管理权威也将受到严峻的挑战!

为帮助广大企事业单位了解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掌握防范用工风险和化解劳动争议的技能技巧,以实现低风险、低成本、高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特邀请我国知名的劳动法与员工关系管理实战专家钟永棣老师主讲此课程。欢迎企事业单位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加此培训课程

培训时间:

2014年2月28--3月1日--广州(A单元)2014年3月5--6日-------北京(A单元)2014年3月14--15日-----上海(A单元)2014年3月21--22日-----深圳(A单元)2014年3月29--30日-----佛山(A单元)2014年4月11--12日-----广州(B单元)2014年4月18--19日-----上海(B单元)2014年4月25--26日-----北京(B单元)2014年4月29--30日-----深圳(B单元)2014年5月10--11日-----东莞(A单元)2014年5月23--24日-----广州(A单元)2014年5月29--30日-----上海(A单元)

注明:该课程2天为一个单元,客户可根据自己需求选择参加A单元或者B单元,或AB单元均参加,A单元与B单元内容请看下面的课程大纲!!

参课对象: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人力资源总监、经理、专员及部门经理等。

标准费用:2500元/2天/人(含培训、指定培训教材、午餐、茶点费等)

158 手6143 机5432

课程大纲: A单元内容:(共2天,15个以上经典案例,逢单月举办)

专题一:招聘入职

1.如何预防劳动者的“应聘欺诈”,如何证明劳动者的“欺诈”?

2.招收应届毕业生,应注意哪些细节问题? 招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应注意哪些细节问题?

3.4.招用待岗、内退、停薪留职的人员,应注意哪些细节问题?

5.入职体检需注意哪些细节问题?

6.入职前后用人单位应告知劳动者哪些情况,如何保留证据?

7.《入职登记表》如何设计,才能起到预防法律风险的作用?

8.劳动者无法提交《离职证明》,该怎么办? 9.企业如何书写《录用通知书》,其法律风险有哪些?

专题二:劳动合同订立

1.用人单位自行拟定的劳动合同文本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进行备案? 2.劳动者借故拖延或拒绝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如何应对?

3.未签订劳动合同,需支付多长期限的双倍工资?是否受到仲裁时效的限制? 4.劳动合同期满,继续留用劳动者,但未续签合同,是否也需支付双倍工资? 5.什么时候为最佳时间,签署劳动合同、用工协议?

6.法律禁止2次约定试用期,劳动合同期限和试用期限该如何约定? 7.用人单位收购其他组织时,如何与被接收的员工签订、变更劳动合同? 8.应否与属于职业经理人的法人代表签订劳动合同? 专题三:试用期

1.可否先试用后签合同,可否单独签订试用期协议? 2.员工主动申请延长试用期,该怎样操作,才规避赔偿风险?

3.试用期满后辞退员工,最少赔2个月工资,该如何化解?

4.试用期最后一天辞退员工,赔偿概率为70%,如何化解?

5.试用期满前几天辞退员工,赔偿概率为50%,如何化解?

6.不符合录用条件的范围包括哪些,如何取证证明? 7.《试用期辞退通知书》如何书写,以避免违法解除的赔偿金? 8.出现“经济性裁员”情况,优先裁掉试用期的新员工,合法吗? 专题四: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1.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到底是不是铁饭碗,会不会增加企业成本? 2.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解除的条件、理由有哪些? 3.用人单位拒绝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何风险?

4.签订了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员工,期间工作累计满10年,能否要求将固定期限合同变更为无固定期限合同?

5.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到期,用人单位能否终止合同;员工提出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用人单位能否拒绝?

6.合同期满劳动者由于医疗期、三期等原因续延劳动合同导致劳动者连续工作满十年,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能否拒绝?

专题五:特殊用工协议

1.培训服务期与劳动合同期限有何不同,劳动合同期限与服务期限发生冲突时如何适用? 2.培训服务期未到期,而劳动合同到期,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合同的,是否属于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如何规避?

3.劳动者严重过错被解雇,用人单位能否依据服务期约定要求劳动者支付违约金? 4.在什么情况下,可签署竞业限制协议?

5.在什么时候,企业更有主动权签署竞业限制协议? 6.无约定经济补偿的支付,竞业限制是否有效? 7.竞业限制的经济补偿的标准如何界定? 8.要求员工保密,企业需要支付保密工资吗? 专题六:劳动关系解除终止

1.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并约定支付适当的经济补偿,事后劳动者追讨经济补偿的差额部分,仲裁机构有可能支持劳动者的诉求,企业如何避免案件败诉? 2.能否与“三期妇女、特殊保护期间的员工”协商解除,如何规避风险? 3.员工未提前30日通知企业即自行离职,企业能否扣减其工资?

4.员工提交辞职信后的30天内,企业批准其离职,可能有风险,如何化解? 5.员工提交辞职信后的30天后,企业批准其离职,也可能有风险,如何化解? 6.对于患病员工,能否解除,如何操作才能降低法律风险?

7.实行末位淘汰制,以末位排名为由解雇员工,往往被认定非法解雇,企业该如何做,才避免案件败诉?

8.以“组织架构调整,无合适岗位安排”为由解雇员工,感觉非常符合常理,但往往被认定非法解雇,企业该如何做才避免风险?

9.以“经济性裁员”名义解雇员工,感觉非常符合常理,但往往被认定非法解雇,企业该如何操作?

10.《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如果表述不当,往往成为劳动者打赢官司的有力证据,企业该如何书写,才避免案件败诉而承担法律责任?

11.解除劳动合同前未通知及征求工会的意见,是否构成非法解除? 12.劳动合同到期后,经常出现该终止的忘记办理终止手续,该续签的忘记办理续签手续,其引发的风险非常大;那么企业该如何规避风险?

专题七:社会保险法

1.用人单位拖欠社保费,有什么法律责任? 2.用人单位不足额缴纳社会保险如何处理?

3.员工不愿意买社保,并与单位签有协议的情况下,该协议是否有效? 4.试用期间,是否必须缴纳社会保险?

5.如果无参保,劳动者因第三方责任产生的医疗费用,能否要求单位报销? 6.企业协助辞职员工骗取失业保险金,有什么法律风险? 7.女职工未婚先孕、未婚生育争议如何处理?

8.怀孕女职工提出长期休假保胎,直至修完产假,该如何协调此问题? 专题

八、劳动争议处理

1.用人单位败诉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2.仲裁或法院在处理案件时,如何适用法律法规? 3.如何判定政策法律法规的效力等级?

4.公开审理的开庭形式,有何风险,如何避免风险?

5.申请仲裁的时效如何计算;如何理解“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6.如何书写答辩书,有哪些注意事项?

7.开庭期间,质证与辩论需要注意哪些关键问题? 8.举证责任如何分配,无法举证的后果有哪些?

B单元内容:(2天课程,15个以上经典案例,逢双月举办)

专题一:绩效管理与岗位调整

1.企业单方调整岗位,员工往往可被迫解除合同并索赔经济补偿,如何规避? 2.调岗时没有书面确认,员工到新岗位工作2个月后能否要求恢复到原岗位? 3.可否对“三期内”女职工进行调岗、调薪?

4.员工认同绩效结果,为什么在“不胜任工作”引发的争议中还是败诉? 5.为什么企业根据绩效结果支付员工绩效奖金,最终被认定非法克扣工资? 6.法律上如何证明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 7.对绩效考核不合格的员工,如何合法辞退?

8.绩效正态分布往往强制划分5%的员工为不合格者,是否合法? 专题二:劳动报酬、薪酬福利

1.工资总额包括哪些工资明细? 2.新进员工薪资管理问题及处理技巧; 3.调整工作岗位后,可以调整薪资标准吗? 4.如何通过薪酬调整处理员工失职、违纪等问题? 5.值班算不算加班?

6.加班加点工资支付常见误区?

7.用人单位如何设计工资构成以降低加班费成本?

8.未经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自行加班的,是否需支付加班工资? 9.劳动者主张入职以来的加班费,如何应对?

10.劳动者在工作日法定节假日加班,能否安排补休而不予支付加班费? 11.病假、年休假、婚假、产假、丧假等的享受条件及工资待遇标准? 12.离职员工往往回头追讨年终奖,有可能得到支持,如何规避该风险? 专题三:违纪违规问题员工处理

1.劳动者往往拒绝签收处分、解雇通知书,如何应对?

2.问题员工往往拒绝提交《检讨书》或否认违纪违规事实,企业该如何收集证据? 3.对于违纪员工,应该在什么时间内处理? 4.怎样理解“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 5.如何在《惩罚条例》中描述“一般违纪”、“较重违纪”及“严重违纪”? 6.怎样理解“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

7.如何界定“重大损害”,“重大损害”是否必须体现为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8.如何追究“严重失职、严重违纪违规”者的法律责任? 9.能否直接规定“禁止兼职,否则视为严重违纪违规”?

10.直线部门经理擅自口头辞退员工,仲裁机构往往认定企业非法解雇,企业该如何做,才避免案件败诉?

11.劳动者不辞而别、无故旷工,却主张被企业口头解雇,往往得到仲裁机构的支持,企业该如何做,才避免案件败诉?

12.“录音录象”证据,仲裁与法院是否采信;企业内部OA系统上的资料能否作为证据使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能否作为证据使用?

专题四:经济补偿

1.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形有哪些? 2.什么情况下用人单位需支付两倍的经济补偿? 3.劳动者可否同时向用人单位主张经济补偿和赔偿金? 4.经济补偿计算的基数及标准如何确定? 5.经济补偿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的适用范围? 6.如何计算《劳动合同法》生效前后的经济补偿年限?

7.如何理解“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8.劳动合同法环境下“50%额外经济补偿金”是否继续适用? 专题五:规章制度、员工手册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哪些内容跟劳动法有必然联系? 2.人力资源、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应该包括哪些必备内容? 3.制定规章制度的程序要求给用人单位带来哪些风险,如何应对? 4.非国有用人单位如何组建“职工代表大会”? 5.无纸化、网络化办公下的公示,存在哪些风险? 6.如何公示或告知,更符合仲裁或诉讼的举证要求? 7.规章制度能否规定对员工进行经济处罚?

8.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劳动者可以被迫解除并索取经济补偿,如何防范? 专题六:工伤保险条例 1.属于工伤范围的情形有哪些? 2.不得认定为工伤的情形有哪些?

3.怎样理解“上下班途中”,怎样控制期间的风险? 4.发生工伤事故,用人单位需承担哪些费用? 5.工伤员工借故拒绝复工,借故不断休假,如何处理?

6.对于第三方造成的工伤事故,劳动者能否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伤待遇又同时要求第三方支付人身伤害赔偿?

7.用人单位能否以商业保险理赔款替代职工工伤赔偿待遇? 8.发生工伤事故,双方私下和解,补偿协议该如何签订才有效? 专题七:劳务派遣

1.劳务派遣用工模式,有何利弊,利大还是弊大? 2.劳务派遣合作协议必须注意的风险细节有哪些? 3.新法下劳务派遣面临的主要风险有哪些?

4.派遣工“第三签”时,能否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5.哪些岗位可以使用派遣工,辅助性、临时性、替代性如何理解与操作? 6.新规定对于同工同酬提出哪些新要求,如何规避同工同酬风险? 7.采用劳务派遣用工方式,能否异地参保? 8.用工单位如何行使对派遣员工的退还或退换权? 9.如何处理违反用工单位规章制度的派遣员工? 10.怎样规定派遣员工的辞职程序和离职责任?

11.部分劳务公司很可能面临关闭停业,原来的派遣工的劳动关系如何处理? 12.业务外包与劳务派遣的本质区别有哪些? 13.如何筛选承包方,需考察哪些细节要点? 14.用工单位如何应对派遣合作争议和劳动争议?

劳资纠纷调解:

1、深圳市率先成立劳动关系矛盾调解中心,将司法、工会、行业协会、公安等10余个部门纳入调解中心成员单位,作为区政府调处劳资纠纷的专门性调解 机构。

2、深圳以调解中心为平台,建立“两横一纵”联动大调解机制,内部横向整合劳动部门各科室调解力量。

3、调解工作纵向贯穿于区、街道、社区三级部门,联调联动合力快速调解劳资纠纷。

4、完善制度,规范有序。在全市率先出台针对劳资纠纷调解的区级规范性文件《深圳市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暂行办法》。

5、编制《劳动关系矛盾调解工作手册》,对调解制度、纪律、程序、流程、文书表格作了统 一规定,提高调解效率。

6、加强服务,强化调解。丰富细化调解服务方式,实施电话调解、现场调解、函件调解、上门调解等多种调解模式,提供多渠道的调解途径。

7、拓宽调解服务外延,把劳资纠纷调解与普法宣传、人才引进、招调工等劳动业务进行捆绑式服务,把调解工作贯穿于整个劳动业务过程中,实行全程调解

课程特色: 稀缺性:此课程将劳动法体系和薪酬绩效管理体系紧密相结合,国内极少出现此类课程。针对性:课程内容精选了过去5年来主讲老师亲自处理过的且在不少用人单位内部也曾发生过的代表性案例,这些案例完全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大环境大气候,极具参考性和启发性。

篇8:中国的反倾销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倾销与反倾销历史起源

倾销现象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所处的重商主义时代, 当时的倾销基本是在出口补贴下出现并存在的, 由于当时商人和制造业者以及特许贸易公司在国内具有一定程度的垄断, 而且政府又有相应重商主义政策, 因而当时的倾销得以实现。

从18世纪下页至19世纪70年代是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时期, 作为先驱的英国一直处于难以比拟的竞争优势地位, 这一现状一直持续到19世纪后期。

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的时期, 也是国际贸易史上保护主义盛行的阶段, 倾销在这一时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这一时期, 倾销的国家普遍增多, 产品范围扩大, 掠夺性倾销仍然发生。

从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21年间, 世界经济历经波折, 这一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情绪高涨, 这一时期, 私人厂商或卡特尔的出口得到了国家支持, 更有助于其倾销行为, 而且大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其殖民地作为其倾销场所。

二次世界大战后, 由于关贸总协定降低关税, 更有助于出口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倾销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想要赶超的企业, 由于其物美价廉迅速占领国外市场, 而且这一时期倾销手段更加多样化, 交互进行。

在近10年里, 美国等主导国家经济发展缓慢, 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泡沫经济的破灭, 国内需求远远不足供给, 也导致这些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倾销。

二、中国遭受反倾销现状

根据WTO资料显示, 近十多年来, 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案件平均每年有30.7起, 排全球第一, 占全世界的12%。国外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为了限制中国产品在其市场上的占有率, 以我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为借口, 使用“替代国”价格核定我国出口产品的倾销幅度, 对我国实行歧视性反倾销, 不仅损害了进口国家消费者的利益, 更严重损害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就我国而言, 反倾销调查使我国年均损失800多亿元人民币, 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的不仅有发达国家, 而且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进来, 从被采取反倾销措施案来看, 发展中国家对华采取了比发达国家更为严厉的制裁措施, 遭到反倾销调查涉及的商品类别不断扩展。近年来对华反倾销涉及的商品类别正在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向科技密集型产品延伸, 而且集中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上, 如纺织品、农副产品、机电等。同时, 涉案金额不断攀升, 到目前为止, 超过1亿美元的大案共约20起。如欧盟1996年对中国手提包的反倾销调查案就涉及6.46亿美元。

我国频繁遭遇反倾销原因有以下几点:

1.国外带有及其严重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导致反倾销案件的增加, 国外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 这些标准过于苛刻而且不近科学, 使我国出口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2.我国经济发展过快, 出口贸易快速发展, 存在巨大的贸易顺差, 因而外国对中国倾销投诉增加

3.我国自身体制问题, 一些企业自身的管理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缺乏长远考虑, 只重视短期利益, 出口管理不够规范, 因而投诉日益增多。

三、解决方法

反倾销已越来越成为一些发达国家首选的贸易措施, 也是国际贸易中合法的贸易保护手段, 因此我们出口产品时, 应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教训, 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对于企业来说, 端正意识, 发展优势, 更要加强应诉能力, 不能躲避投诉, 要迎难而上, 其次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和“走出去”战略, 改善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形象, 这是有效避免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前提条件。

2.对于政府来说过要转变职能, 首先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出口行为进行引导, 监督和市场调控.其次要完善相关法规., 中国的一些法规仍缺乏可操作性, 因而应加大执法力度, 改革法制, 最后政府应提高其谈判协商能力, 不能坐以待毙。

3.对社会相关部门机构来说要加大对外宣传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力度, 坚决反对国外对我国歧视性的反倾销是政府和企业的共同责任。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必须不断加强对外宣传的力度, 让世界更真实地了解中国。另外我国仍需加快完善市场经济步伐, 依实际全方位的提高市场化程度, 逐步实现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 方可早日成为世界公认的市场经济国, 而免遭国外的贸易歧视。

4.加强出口自律, 重视出口策略。首先, 规范自身的贸易行为, 其次, 要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注重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 最后, 增强国际营销观念。从长远看, 我国产品要真正走向国际市场, 必须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以质取胜才是应对反倾销指控的有效途径。

我国出口产品反倾销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中国应加大大企业改革, 同时更加关注于国际贸易的结构, 不能只注重大量出口顺差, 更要关注与长远利益, 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过渡到技术密集型产业, 提升自身竞争力, 更要提高国家话语权, 才能使我国经济更加迅速的发展。

摘要:自WTO成立以来, 中国出口产品频遭国外反倾销, 且连续16年中国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案件最多和反倾销受害最深的国家。同时, 针对外国进口产品对中国日益增多的倾销局面, 中国也逐步加强了对外反倾销。中国与国外的反倾销摩擦日益加剧, 中国也从这些矛盾中获得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倾销,反倾销,WTO,对策

参考文献

[1]沈木珠.国际反倾销中的中国策略[J].法学杂志, 2002, (1) :21-24.

[2]徐宝峰.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国外反倾销[J].中国检验检疫, 2002, (2) :44-45.

上一篇:酒店前厅运营管理方案下一篇:中央支持项目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