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文教学“策略”(文字版)

2024-06-21

我的作文教学“策略”(文字版)(精选8篇)

篇1:我的作文教学“策略”(文字版)

把作文教学铺设在一个“周期”之中

——作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上海育才中学 李强 yucailq@sohu.com

一篇好文章在写作前要精心地谋篇布局,一次成功的作文教学指导也需要在“事前”认真地谋篇布局。只是这个“事前”铺设在一个怎样的时间长度里?要作哪些充分、必要的准备?这些准备以何种形式展开、展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实践的。

一般来说,我们在学生每一次作文写作的“终点”前,习惯上,都只是在写作前较短时间内,对学生的写作作出“指导”。这样,也就是形成了一成不变的作文指导和写作模式:指导——写作——讲评。

这里的“指导”与“写作”之间在时间上是紧紧相连的,且“指导”都是以一节“课”为单位量的;而“写作”与“讲评”之间,一般就是教师批阅的时间。周而复始,如此循环,作文教学指导基本上是隔离于语文其它教学而独立存在的一种教学活动。

学生每面对一次作文的写作,他从“指导者”那里得到的“知识”或“方法”,就是在写作前“临时”获得的。也就是说,学生每一次都是“即时”学习、理解教师的作文指导,然后就“下笔”为文了。

在最近两年中,我作了一次作文教学的尝试与探索:把作文指导铺设在一个“周期”之中。在这个“周期”中,使写作与课文阅读结合,写作与课外阅读结合,写作与生活结合;在这个“周期”中注重整体设计,把握分段实施。

整体设计:让写作“主题”与写作“方法”互相融合,整体设计高

一、高二两年的作文主题内容和写作方法。

两年中我确立的作文主题是:幸福、美丽、微笑、童年、理想、友情、文化、见识、宽容、机遇、生态、财富、奉献、挫折、实践等共十五个;我需要指导的作文方法是:评论篇、故事篇、议论篇、抒情篇、细节篇、材料篇、语言篇、修辞篇、形象篇、哲理篇、结构篇、记叙篇、说理篇、立意篇、创新篇等十五种。

两者在融合时,可以一个“主题”融合若干种“方法”;也可以一种“方法”重复几个“主题”。

分段实施:打破原有的以“一节课”为单位量的作文指导,把一次作文指导安排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内(一般是上一次作文写作结束后,下一次作文写作开始前)。在这个“周期”内,运用预设、暗示、铺垫、模仿、强化等教学方法,把下一次作文具体的要求、方法、知识、技能等,铺设——埋伏、点拨、化解在课文阅读、课外阅读、生活感悟之中。

因为,我们都知道作文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是一个与语文阅读教学“相合”,与语文以外的其它方面的学习“相交”,与每个人日常生活“相关”,与人的心理、思想成熟“相连”的综合性工程。既然是一个工程,就需要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周期”。

我在作文教学的“周期”中,尝试铺设了这样几条“通道”:生活感悟、课文阅读、名篇阅读、佳作朗读等。

“通道”是一条线,每一次作文的写作“主题”和写作“方法”是线的终点——学生的“作文写作”(包括课堂作文、考场作文、竞赛作文)。

这就是我把作文指导铺设在一个“周期”之中的具体实施策略。

从我的作文教学实践看,每一个“通道”都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可触、可感、可仿的案例。比如,“课文再现”,它既是平时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又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模仿的案例,铺设了跨越的台阶,预设了方法与技能的伏笔。

下面以“友情”为主题,以“细节篇”、“形象篇”为方法,提供一个案例。

策略一:生活感悟。

先让我们重新阅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中的一段文字: 我开始问:“周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 “看过书的,关于美学的。” “什么时候看的„„”

“大概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 “买的书吗?”

“不一定是买的,也许是从什么地方抓到就看的„„” “看了有趣味吗?!” “随便看看„„”

“周先生看这书做什么?”

“„„”没有回答,好象很难以答。许先生在旁说:“周先生什么书都看的。”

这段话如果不是出自于萧红的作品,它几乎就是一幅生活中的场景——平常、平淡,但是,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两个人的身份、性别、年龄、地位等要素后,你就会发现这组对话就不是一般的“生活场景”了,它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对生活的精心选择,它是精彩的“作文”了——一位大文豪与一位文学青年之间的情谊;大文豪似乎被动、窘迫的表白;文学青年近乎调侃、风趣的追问,正是通过这样一组对话使得两人的形象、性格、心情等得到了充分的艺术的描述和表现。

这组对话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萧红在表达她与鲁迅先生的情感时,选择了一个看似普通、平常,但却独具特色的细节。在这组对话中,鲁迅对文学青年的情感、态度鲜活地显现出来了。

“生活感悟”,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它可以生活事件的再现,也可以是对生活现象的思考;它可以是直接经历、体验的生活,也可以是间接了解、听闻的生活。

教师可以把自己在生活中的“见闻”、“感悟”、“思辨”,“再现”给学生,并且引导学生慢慢懂得、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

策略二:课文阅读。

让我们来看看课文《香菱学诗》中林黛玉在香菱向她求教学诗时是怎么说的呢? “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这句话,层层设防,句句进退自如,真不简单,这正是林黛玉的说话“水平”,这也是曹雪芹笔下的那个林黛玉的说话“能力”。请注意“虽不通”、“大略”、“也”几个词语的内涵和分量,这是林黛玉的谦虚?不是。是因为林黛玉是“老师”?更不是。是身份,是林黛玉在《红楼梦》小说中的身份使她这样用词,使她这样表达。

再看,当大观园里的“众人”知道是林黛玉在教香菱学诗的时,她又是这样为自己“解脱”的:“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

这句话很重要,我有我为人行事的标准。我教她作诗是圣人告诉我“诲人不倦”,这是林黛玉的理论依据,是保护自己的尚方宝剑。这“诲人不倦”四个字也是很有分量的,以此可以证明自己的教香菱学诗的行为是有“出处”的,有“依据”的。教香菱学诗为何会遭到 2 “众人”的指责呢?一个“好老师”为何又要用圣人的言语来“推卸”、“证明”、“保护”自己的行为呢?

再说香菱,林黛玉首先要学诗的香菱具备这样一些“基本”要素:“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注意这里林黛玉要香菱做到的几个条件:“真心要学”、“揣摩透了”、“一年的功夫”。然后,才写了三首诗的香菱就迫不及待地说:“你们看这一首。若使得,我便还学,若还不好,我就死了这作诗的心了。”

看来三个“基本”要素,香菱一个也没有具备,看来香菱要做出“好诗”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还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仅从这样几组对话看,林黛玉与香菱的“形象”已经是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在这样的“大家庭”中,有着“主仆”关系的她们两人,是不能“公开”、“公然”教诗、学诗的。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友情”关系。她俩这样说话,是有她俩在《红楼梦》中各自的身份、地位决定的,不是她俩之间的“教”与“学”的表象关系确定的。

其实在我们学习的课文中,这类经典的例子比比皆是。它们也是我们学习作文的最好“范例”。

读写结合是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只是,许多教师把“阅读”与“写作”变为“读一文,写一文”的单一操作,只是把“阅读”当作“这一次作文”的模仿,这样“一一对应”式的“读写结合”,把“阅读”的作用给功利化、简单化了。

其实,我们可以更“宏观”地操作“读写结合”的传统写作模式。策略三:名篇阅读。

与“课文阅读”相似,“名篇阅读”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经典的精彩的“范例”,它们同样是我们学习作文的“通道”。

请看,张中行《旧燕》中的一段文字:

讲不清楚什么理由,人总是觉得几乎一切鸟都是美的,可爱的。一切太多,如果只许选家禽外的一种,以期情能专注,不知别人怎么样,我必选“燕”。理由可以举很多,其中一项最重要,是与人亲近,而且不忘旧。

我成年以前住在乡下,先是土坯屋,后改砖瓦屋,都是祖传形式,坐北的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小康及以上人家兼有前后院。正房靠东西各间住人,中间一间两旁砌柴灶,可以起火做饭(冬天兼取暖)。这一间前部有门,如果有后院,后部也有门,就成为前后、内外的通路。有意思的是前部的门,两层: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开,名为风门;靠内的左右两扇,高及顶,向内开,白日大敞,入睡前才关闭。这样,起来之后,入睡之前,这间通路房的前门就总是半敞着。是不是欢迎燕来住半年,生儿育女呢?说不清楚,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似乎是一位乡人在与你拉家常、说往事,随意之中把一个简单又普通的话题,一个既熟又俗的材料——燕子衔泥筑巢,细腻地真切地展现到你的面前。

字面上虽然写的只是我以往生活中相遇的那些“燕子”,但是沉在文字里面的却是“人与自然(燕子)相生相依、和谐共处的境界”。

如果从“友情”这个主题看,那么“人与燕子”也是一种特殊的友情显现;如果从“细节”、“形象”这个方法看,那么这段文字也算是一个经典的案例了。

学生的阅读面与他的写作是紧紧相关联的,而阅读中的“名篇阅读”与“写作”的关联度更密切。这种“关联度”,不能只是“技”的关联,更重要的是“类”的关联和“道”的关联。

策略四:佳作朗读。

直接用学生的作文为学习的范本,学习身边同学的文章更有一种近距离感和亲切感。我在每一次作文指导前或后,都会安排“佳作再现”。选择“佳作”,我以本班或本年级同学为主,兼及本校其他学生的优秀作品。

这是一位同学作文的片段:

你,是我慢慢读懂的诗行 心筑

喧嚣中,我在寻找一份静谧;混沌中,我在探觅一泓清泉;骤雨中,我在期盼一把并不用太大的伞„„但,我曾经以为那四年里我什么都没有找到,只是手机里多了一个能经常寒暄的号码,是吗?

„„,„„

朋友间,最常做的事是什么?我不可否认,就是闲聊。领操台旁的阶梯上,黑漆漆的顶楼空教室„„我和阳的闲聊向来很闲,最近哪部片子出奇搞笑?哪个新闻十足火爆?哪个地方不得不去?甚至,是邪恶地说说他人是非。的确有许多没营养的对话,但正是这些睡一觉就必要忘记的话,让彼此间的寒暄关系坚固起来,然而,我仍不懂你,阳。

„„,„„

就这样,算是永远告别了那些日子,而那种叫做回忆的东西才刚刚流淌起来。如今,当我和现在的高中同学们一起站在操场上说着《阿房宫赋》、背着三角公式时,我想起了那个“谁”,想起了那个和“谁”静坐操场的我,全定格成了一幅幅清晰的画面,细细寻过去看,才恍然大悟,原来,阳从来没有难以捉摸,只是因为那时的我们太像。而说起来,我必也是她曾遇见的那个“谁”吧!

懂一个人不难,只是需要一些时间,需要一点距离。

同学的佳作给学生以特殊的亲切感,因为它是自己也曾经“参与”过的,有着真切感受过的“写作经历”,所以,利用好这些资料,对学生作文的提高有着极其有效的作用。

距离最近的“高度”,才是学生“跳一跳,可攀摘”的“高度”。

我在每次作文后,总会选择15%的优秀或良好的文章打印出来,给学生作“范本”。两年中,我的学生积累了自己参与写作过的同学“优秀”、“良好”等次的作文约180篇,这些范文,为每一位学生的作文写作提供了“最佳案例”、“最佳范本”。也是同学们两年写作过程的记录。

两年中,我的72位学生中,有27人34人次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文章。

这样,在确立作文主题“友情”和作文方法“细节”、“形象”的学生作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感知了大文豪与文学青年之间,大观园中的主仆之间,大自然中的人与燕之间,以及最熟悉的同学之间等多种“友情”关系;在“再现”过程中已经感悟了“细节”、“形象”等方法和作用。

其实,在一个“周期”内不只是上述的四次“再现”,而是围绕一个“主题”、若干种方法的多方面,多角度的若干次“再现”。

这就是作文指导的一个“周期”。

篇2:我的作文教学“策略”(文字版)

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北岭小学

张东亮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的任务是学习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思想情操。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殊使命,是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因此,字词教学在语文学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在字词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的一个教学重点,但教师往往易采用单一的讲解、数笔画、抄写等机械的方法,大大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总是不尽人意。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我在识字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方法。

1、猜字谜。如“雨点落在田地上”(雷),“把两只手分开”(掰),“月亮旁边出现了危险”(脆)等等。还鼓励学生自编字谜,回家考一考家长。

2、编儿歌区分形近字。在教学“炮”、“跑”、“泡”、“袍”等形近字的时候,我根据形声字的规律,编了一首这样的儿歌帮助学生记忆:有足会跑步,有火放鞭炮,有水吹泡泡,有衣穿长袍,用手来拥抱,张嘴来咆哮……这样学生记起来方便,学习兴趣也大为提高。现在学生已经会自己模仿着编儿歌了。

3、换部首识字法。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帮学生加深记忆。如:我在教学“猫”这个字时,我让学生说说它还可以换哪些偏旁,分别组成什么字。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及回顾了以前的生字,又通过编儿歌的方法对这些字加以区分,可谓印象深刻。

当然,在识字教学中,我不仅仅采用了这些方法,还有释义法、口头组词法、加一笔减一笔的方法等等。总之,教师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轻松的记忆生字。

二、在阅读教学中理解字词。

字词教学还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含义,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彩池》中,在教学“玲珑多姿”一词时,我先让学生去文中找出能够概括出五彩池形状的词语——玲珑多姿;再通过让学生查字典,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欣赏图片等来帮助学生理解意思;然后让学生美读,感悟“玲珑多姿”一词充分体现了五彩池形状之美,之后再采用换词的方法让学生区分“姿态万千”的不同用法;最后,让学生用这个词语造句,学以致用。

三、重视课外阅读。

我们班有一个小小的图书箱,是由学生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图书组成的。我把每天课外活动的三十分钟时间,规定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而且,我每天会抽取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可以是积累的好词佳句,也可以是阅读后的感悟。长期坚持,颇有成效。

篇3:我的作文教学“策略”(文字版)

一、聚焦“质疑问难”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在一问。”难以想象一个没有丝毫质疑能力的学生, 将来如何在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生活中有所作为。让学生学会质疑, 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 从而达到主动探索、独立思考, 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如, 一位教师在教《小猫种鱼》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程序:先让学生掌握“种” (zhong) 的音和义, 并让学生用“种”字联系生活实际组词, 学生纷纷说出“种地”、“种菜”、“种树”等好多词语, 然后教师在“种”字后加上“鱼”字, 问“看到这个两字组在一起的时候, 同学们会想到些什么?”学生马上提问:“老师, 鱼怎么能种呢?”“是呀, 同学们都帮爸爸妈妈种过菜, 种过树, 可是有哪位同学种过鱼呢?”学生们个个直摇头, “可是, 有一只小猫看到农民伯伯种粮食, 就学着种起了鱼、你们想不想知道它是怎么种的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想!”“好, 我们今天就学习《小猫种鱼》这篇课文, 看看小猫为什么要种鱼, 它又是怎样种鱼的呢?”这一程序的设计, 紧紧抓住了儿童猎奇探疑心理, 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阅读兴趣, 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二、聚焦“概括大意”

概括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学生提出的阅读目标要求。教学生学概括, 要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 趣味横生, 才富有实效。于永正老师在执教《祖父的园子》一课是这样做的:他先是布置了“默读全文, 当你再次走进祖父的园子, 看到了什么?”的学习任务。请学生走进文本, 按要求提取的相关信息, 越多越好, 写在黑板上。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锻炼信息提取能力, 并为下面的概括作铺垫。教学的第二步, 于老师又一次提出上面的问题, 同时增加难度:只用几个词来概括, 引导学生尝试按类别概括为“人物、动物、植物”, 再高度凝练成“事物”。这一设计的精妙在于, 为学生由提取具体信息到概括抽象类别的过程搭建了学习的支架和梯度。教学的第三步, 于老师用对话的方式从“事物”再一次具体到“人物、动物、植物”, 更具体到植物有哪些?动物有哪些?这样指导学生在走进、跳出再走进文本的过程中, 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巩固概括出来的句式, 并进行了“先概况后具体”的表达训练, 可谓“一石三鸟”, 一举数得。

三、聚焦“口语表达”

文本语言中的情意是蕴含于语言之中的, 找到文本之中情意聚焦的关键文字并巧妙地进行生发, 就能开启学生“情语”之门, 唤醒儿童主体言语智慧的觉醒, 激活整个言语生命。在《清平乐·村居》一课中, 村居平民生活的情趣尽在“相媚好”一词当中了,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之后, 我随机请学生扮演“翁媪”之间的对话, 于是便有了关于“相媚好”的口语训练片断:

生 (翁) :老伴啊, 看我身上的这件衣服, 还是你几年前给我缝的呢。

生 (媪) :现在不行了, 老喽, 眼睛有点花了, 手也不如以前好使了。

生 (翁) :孩子都这么大了, 我们能不老吗?

生 (媪) :是啊, 老大、老二都能干农活了, 只有小儿子那么顽皮。

生 (翁) :只是这些年, 让你们跟着我受苦了。

生 (媪) :我不觉得, 只要一家人团团圆圆的, 我就觉得很满足。

师:那下辈子我们还做夫妻!

生 (媪) :嗯。 (大家都笑了)

师:看到这样温馨的一幕, 辛弃疾会怎么想?

生:老夫妻俩真恩爱!

生:真是和睦、幸福的一家!

师:想到这里, 他脱口而出:醉里———

生 (接)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这样的言语训练, 充满了浓浓的温情, 让人不禁沉醉在这一家人的天伦之乐中, 也沉醉在辛弃疾的美好愿望之中。以“相媚好”这一词为文本情意切入点和共振点, 由此引发了一次情意切切的口语对话训练, 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温馨的“语用经验”之旅。

四、聚焦“课堂练笔”

篇4:小学语文字词句教学策略

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88-01

字词句教学是学生进入语文世界的一个阶梯,其作为语言理解与认知的基础,决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字词句教学往往被限定在看图识字、记忆复写的固定模式中,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并不能对字词句的学习获得深刻的感知,只有对字词句进行全面了解、认知和掌握,方能够更好地进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相关活动。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对字词导入与学习、重点词讲解、句意的深入了解等试作分析探讨。

一、运用字理初步认识、学习汉字

我们的祖先在对汉字构形时,注意将汉字与某种意义密切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把汉字的形体与其意义结合起来讲解,呈现给学生的将是一幅幅图画、一个个故事。教师还应考虑汉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运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汉字,轻轻松松识记汉字,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语文S版一年级上册汉字“人、手、足、口、耳、目”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急于将上述六个字的拼音、生字书写特点教授给学生,而是利用多媒体引领学生们进入原始社会的情境当中。原始人走路、说话、劳动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并且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教师随机让六名学生根据视频模仿原始人走路、举手、站立、张口、倾听、直视等动作,营造出了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接着,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人、手、足、口、耳、目”象形字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并讲解每一个生字的由来,使得学生深受启发。学生们通过朗读识字歌“手足口耳目,人的五件宝。学习和劳动,天天离不了”,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品析关键词语,加深理解和认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一些关键词汇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是指那些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的有效设置,为词汇教学构建一个语境,引领学生在语境中学习、理解、认知和记忆。以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孔子拜师》中的“毕恭毕敬”为例,其教学过程如下。在课堂教学之初,笔者没有直接对词语“毕恭毕敬”进行讲解,而是采用步步导入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师:“恭”的下半部分是“小”字加一点,和“心”有着紧密联系。那么,“恭”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1:对别人非常尊重。

生2:对别人很有礼貌。

……

师:“毕恭毕敬”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呢?(出示原文句子: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毕恭毕敬地弹着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

而后,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琴曲,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重现“孔子学琴”的场景。学生伴着悠扬的琴曲,通过弹琴动作、眼神、神态、举止等多方面的模仿,将孔子“毕恭毕敬”的动作展现出来,从中自然感悟到了词语传达真诚、严肃、认真之意。

三、理解句意感悟文本内涵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一些句子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甚至统摄全文,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句子,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读读、想想、讨论、比较,弄清句子的深层内涵和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文本的内涵。以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例,笔者首先导入相关的视频资料、文字内容,还原作者创作《泊船瓜洲》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人生境遇、内心情境等进行还原,初步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中。在讲解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笔者以“绿”字作为切入点,运用视频教学手段将江南美景、草长莺飞、万紫千红的场景,再加上了一只飞翔的小燕子的情形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的脑海中不断浮现江南春色。借助于视频资料的视觉冲击力,笔者带领学生进行诗词情境的回想,并伴随着背景音乐朗读全诗,使之更好地理解文本语句的情境和内涵。

字词句教学是阅读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要重视字词教学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反思总结、探索发现,寻找到适合学生记忆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苦学”变成“乐学”,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快乐。

篇5:《美化我的文字》教学设计

课时: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对文字进行字体、字号和颜色设置的方法,学习竖排文字设置。

2、方法和过程目标:在学习改变字体和颜色过程中,通过团队合作以及自我创新合作,培养学生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学习改变字体、字号和颜色过程中,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获得知识。通过自我展示、自我激励,团队协作,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改变文字的效果、字体大小和颜色。2.掌握美化文字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掌握美化文字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网络。

五、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任务驱动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展示图片)

(欣赏完后)同学们这些图片它给你们的视觉感受是什么呢?美观、漂亮吗?(抽生回答)

师:这些图片呢也是用word做出来的,我们在准确地输入一篇文章之后,有时发现全篇文章从头到尾文字大小、字体都是一样的,显得单调。我们能不能用word提供的格式工具栏来美化文字呢?word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文字排版功能,我们可以方便地改变文字的大小、颜色和字体,以及对文字进行加粗、倾斜、下划线等丰富多彩的艺术修饰。

课件出示:两组球训,一组未经美化,另一组美化后的,生观察美化后的球训哪些地方不一样?抽生回答。

(生回答:第二张内容醒目,层次清楚,漂亮)你们想不想也拥有这样的能力呢?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美化我的文字》吧!(板书:美化我的文字)

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三个任务包,你们有信心完成任务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任务一:改变文字字体、大小和颜色。

1、小组探究学习,参考书本49-50页,设置标题 “球讯”二字的字体、大小和颜色。

(1)用鼠标指针探测一下你使用的电脑中安装了哪些中文字体,然后将标题“球讯” 二字设置成“楷体”。

方法指导:(①选定“球讯”二字。②单击③在弹出的字体列表中,选择“楷体”,)

(2)、仿照前面字体设置的方法,用鼠标指针探测一下边的(字号)工具右右边的按钮。按钮,看看电脑中有哪几种字号,试一试文字的大小与字号有什么关系,再将你的标题“球讯”设置成“小初”。正文内容设置成“三号”。

(3)、仿照字体和字号设置的方法,将“球讯”二字设置一种你喜欢的颜色。(4)、保存文件。

2抽生上台演示,教师点评。任务二:改变文字的效果

1、用常用文字效果修饰文字

同学们,刚才老师制作完成的球讯中,还有些字被加粗、倾斜以及加下划线的醒目文字。这些修饰文字的方法既能起到美化文字的效果,又能突出重点,你愿意尝试一下吗?

在美化文字之前,请你用鼠标指针探测一下

这几个按钮的名称,再在《球讯》的正文中,改变文字的效果,尽量做到和老师的一样。

2、练习:按照任务二中的要求将《球讯》改变文字效果,保存文件。

3、抽生上台演示,教师点评。任务三:学习竖排文字。

同学们,前面的任务大家都完成得非常好!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接下来,我们放松一下,老师请你们欣赏一首古诗,它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们一起来诵读一下吧!

归田园居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请同学们对比一下,你们觉得哪一种格式更有古典韵味呢?(生回答,师明确这种排版叫竖排文字。)你们想尝试一下吗?请大家打开《山行》,按照任务三中的要求在小组内探究、交流一下,看能不能能设置出这样的古典效果。(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上台演示:

(1)、点击“格式—文字方向”调出对话框;(2)、选择好文字方向,应用于“整篇文档”。

3、请把设置好的文档按要求存放好。

(四)、巩固练习:

孩子们,通过刚刚的学习,大家对美化文字的操作已经基本掌握了,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巩固练习》中的要求对《囚歌》这篇文档进行字体、字号和颜色的设置,设置完成后要记得保存!

(五)、小结:

篇6:作文-我的文字梦

一笔一划,一字一行,白纸上繁华

——题记

午后的阳光懒洋洋地照在卧室里,略厚的书摊放在桌子上,隐隐有墨香透过薄纸散发出来。指尖轻轻划过书页,我恋恋不舍地摩挲着略有些粗糙的页面上那一行行优美的文字,不过是四四方方的文字,却牵动着我的心。

不知何时爱上了读书,也许便是因那在薄纸上流动的文字。读着书,告别世间的喧嚣,到不被打扰的宁静当中,世上的幸福莫过于此。诗经,散文,小说,童话都是我的最爱,在于它们相追逐的过程中,顺着文字的温暖,让我发现了一个个巨大且华丽的梦。

最初接触文字是一个个小故事。就像时光廊里的一幅幅画,不经意间便发现了它的美,令人铭记。

再来便是诗歌,总爱一个人默写着诗歌,那些或长或短的句子,或喜或悲的心情,那些古人在诗歌中留下的`美,都一一被我刻画于纸里。一看一读,便是令人心醉。

若是把诗歌比作彼岸花,美但难以琢磨。那么散文便是缕缕清风,无处不在。

每每阅读着那些名家的文字,细腻而娴熟的笔触打动了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让心在那唯美的文字里暖软,悸动。

我也曾想过,什么时候,自己也可以写出如此温暖而又充满幸福感的文字呢?于是便踏上了“写”这条路。然而自己的文笔过于简单。甚至是平淡无奇;自己的文字是那么的苍白,同那些名家比起来,简直是一颗细微的尘埃,风一吹便再无印象。

我也曾想过放弃,是啊,文字像远方的星星,闪耀着诱人的光,却不是我能触碰,再加上学习的繁重,文字,便被我刻意遗忘在心中小小的角落。

现在,我再次尝试去触碰文字,一度以为自己早已找不回那些温暖的文字,却不曾想到它原来一直在我心中。指尖再次翻开散发淡淡墨香的纸面,那青涩稚嫩的文字吐露着单纯澄澈的芬芳,让我怎么能不再次被它的美所感动呢?

拿起笔,将我所想,所感,所悟都一一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虽不是名家之作,却带着我的所有感触,便也是美不胜收吧?

篇7:小学语文文字词教学策略学习总结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我知道学生写话时所用到的字词必须是自己理解的词语、积累的字词,只有积累得多,用时才能得心应手。所以教刚刚开始学写作文的学生时,我们可以训练学生先用一个、两个字词写好身边小事的一两句话,再逐步扩充到写一段话,这样学生就能学以致用。写出来的作文可能就会有所提高了。

通过学习,我还认识到了利用汉字规律进行教学的重要性。《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讲到了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利用汉字造字规律进行教学、把握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进行教学、运用汉字字理进行教学等等。通过实践,确实收到了实效。比如,学生总是将“即”写成“既”,我用培训中学到的古体字对学生进行了讲解,讲到了它的来历,讲到了它最初表示的意义,学生果然有了深刻印象,在以后的运用中极少再出现错误。

小小的汉字包容了太多太多的故事,而我们自己所知道的太少太少了,所以,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潜心研究,不断学习。

根据二十几年的从教生涯,我提出以下几方面与大家共勉。

一、课前,我们可以采取让学生查字典、词典的办法,让学生课前预习,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字面意思。有助于学生独立识字、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课上,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联系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针对具体情景进行教学。对字词的理解既要联系课文内容,还要从课文中跳出来,进一步理解其表达的作用。

三、联系句段理解词义,做到词不离句。在字词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我们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而理解,关键还要学习文章是怎样运用词语来表达意思的。学习字词的目的不仅是理解,还在于运用。在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时,还要组织学生回到文中,体会课文是怎样运用词语来表达意思的,进一步理解词语是怎样恰当运用,表达思想情感的。此时,教师可以采取读原文的办法,联系上下文体会,这样,我们的字词教学就不仅仅是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要理解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把理解和运用词语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我们的字词教学更有深度。

四、学生自主识字意识逐步增强,在识字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在教师们看来,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不仅认识了很多汉字,而且,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

五、学生的自主,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服务意识的增强。学生自主学习高涨的积极性,感动了老师,督促教师尽快改进方法,更新教育观念。促使教师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发展。也更激发了教师的教育行为的创造性。

在诸多的现代教育理念的论述中,教师们可能说得非常到位,理解得非常深刻。可是,到现实的课堂上,如何落实理念,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者情况。有些是教师们想不到的。可是,学生是有思想的人,是教师教学中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重视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可能他们的感受会给我们很多启发,会促使教师的行为、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即我们经常说的教学相长吧。

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有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愉快的学习,不感兴趣,就不想学习,即使勉强的学习也会感到是沉重的负担。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学习字词时,关注的是汉字词的本身,如果学生感觉很难,没有意思,就不愿意学习。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我国的文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如果教师在课堂字词教学中能够渗透汉字本身的造字规律,讲解一些学生不知道的造字规律,学生就能感受到有意思,愿意学习。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想要提高识字的效率,我认为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最重要,学生对识字产生了兴趣,他就会自觉地克服困难,想方设法的抓住一切机会识字,并且学以致用,自得其乐。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在低年级字词教学中做好以下三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教育学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低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天要认识几个甚至十几个字,因此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各种活动和游戏,如识字比赛,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里练读,之后进行全班比赛。以此来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其次,将字词与生活相联系。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基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其实,生活就是识字的背景和舞台,生活是语文的内容,语文是生活的工具。那么就要学生利用生活引导学生学习字词,例如每天上学的广告牌,电视上动画片中的字等等。

最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用自己的方式识字。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创造者,他们喜欢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肯定后往往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并会用更高的兴趣和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新知。教师要想方设法保护学生这种热情。

如果说在低年级中注意培养学生识记字词的兴趣,在中高年级我们教师就要试着在我们的课堂中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语文教学讲究的是字词句篇的教学,教学时,如果我们抓住了文中最关键的词语,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语、句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学生就能很顺利地进行学习,达到预期目标。

从理解词语的意思入手,联系生活体会用法,明白字词、句子意思,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再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再回到文章中的句子进行深入理解,由词到句,由句到段、到篇,层层深入,再深入浅出。由语言内容到表达形式,循环往复,这就是语文教学的规律。

篇8:我的作文教学“策略”(文字版)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 与学生日后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养成与发展息息相关。当前, 小学教师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很多时候,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没有被置于正确位置。

语言是指汉语, 文字是指汉字,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是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时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以及语文实践能力是有一定的联系的。首先,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能力的一部分;其次, 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有其独立于语文素养之外的部分, 比如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多体现在实践中, 而语文素养则侧重于学生的人格、学识、情趣等方面;最后,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是最易混淆的,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包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习得性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在课堂上形成的学得性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是形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语言实践能力要依靠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 因此,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是相互影响的。

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由识别和获取能力、感知和理解能力、记忆和加工能力、组织和表达能力组成的, 具有能力要素使用的不完全性、能力要素使用的非顺序性、能力要素使用的继时性和能力要素由低到高的层级性四大特点。

二、培养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教学策略

1.以学生的听、读能力为基础, 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 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建立在听和读的基础之上的, 再通过学生的说、写能力进行实践, 进而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 最开始是需要听老师读课文、读诗的, 接着跟着老师读课文, 说和写的能力是建立在听、读基础之上的。所以, 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 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先让学生学会听, 初步了解梗概, 接着让学生自己阅读, 体会其中的意境, 再者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在头脑中形成语言文字的表象和图式, 这样就为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注重课堂的实践活动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包括在实践生活中形成的习得性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在课堂中学会的学得性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可以说, 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实践活动是分不开的, 其中课堂中的实践活动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比如, 在学习生字的时候, 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进行教学, 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书写, “山”这个汉字就可以和实物的山联系在一起讲解, 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在阅读课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诵课文或者谈谈自己的理解。

3.贯穿词语, 培养能力

培养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基础就是语言文字的积累, 所以,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 教师不仅要组织专门的识字、写字教学活动, 还要将识字、写字贯穿在阅读教学中, 因为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已经学过的词语, 还可以将词语和具体的情景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4.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别获取能力、感知理解能力、记忆加工能力

首先, 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速读的能力, 不仅包括快速阅读能力, 而且包括理解所阅读的内容。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 快速阅读之前给学生设定问题及阅读时间, 以此让学生学会快速阅读, 快速阅读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识别和获取语言文字的能力。

其次, 在阅读过程中, 感知和理解文章是阅读的重点,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归纳主题、剖析词句等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体会语言文字之美, 带领学生理解、赏析文本, 以此加强学生的感知理解能力, 只有感知理解了语言文字之后, 学生才能更好、更精确地运用语言文字。

最后, 记忆和加工能力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坚强后盾, 虽说识别和获取能力、感知和理解能力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基础, 但是只有学生记忆和加工语言文字, 将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之后才能真正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语文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学习中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 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日后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程度。小学是学习的基础阶段, 也是最易形成学习习惯和培养学习能力的阶段, 因此小学语文课堂就显得格外重要。培养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要从听、说、读、写四个基础方面入手, 利用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识别获取能力、感知理解能力和记忆加工能力。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这也是新课改的重点。教师的教学策略与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高低息息相关。主要探讨培养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上一篇:法院纪检监察工作要点下一篇:答谢会致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