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2024-06-23

作文教学策略探究(通用8篇)

篇1: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XX省XX县XX学校

XXX 【论文摘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不可忽视的教学重点。新课程趋向重在素质教育,迫切要求作文教学要改变那种只局限于课本上每单元的作文训练,只重视“范文”,依样画葫芦,或只使用各种资料上的作文题的程式化的写作训练方式,因为那样只能使学生越写越不愿写,越写越不会写,熄灭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更何谈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呢?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写作模式,越过雷池,跳出封闭的圈子,到广阔的天地中去,建立一种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广泛地接受来自我们这个信息社会的各方面的信息,将写作与广阔的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有话可说,点燃他们创造性思想的火花,从而切实地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以下是我在写作教学方面的一点心得体会。

【关 键 词】 作文教学 个性 真情 观察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联系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作文教学难,一是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极力反对那种作文前“无所作为”,而临到“写” 时才唠叨什么命题、中心、选材、构思之类。

儿童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会形成儿童写作能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缤纷的世界。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会产生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思想僵化,缺乏儿童的趣味性。所以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

二、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星期天学生参加了家里的收割麦子的劳动,有些学生就把他们的劳动经历和感受写进作文里,有写劳动辛苦的,有写生活不易,感恩父母的,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感动。因此,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防止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

其次教师要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说真话。在作文中出现了说真话,表真情的内容,哪怕表现出了不积极的道德思想,或语言文字不规范的情况,教师都要指出表扬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苗头,在肯定了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再对学生在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改正。

三、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落实作文指导

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有了表达的欲望。

要在教学中落实作文指导。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文时,文中的对刘老师的外貌描写部分,既写出了刘老师身有残疾的特点,又流露出了刘老师忠厚老实的性格以及对生活的执着追求。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描写人物外貌时,既要抓住主要特点去写,还应从外貌描写中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再如课文通过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两件事情来表现刘老师的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明白写人要选择典型的事例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大脑仓库,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下笔如神。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不断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

以上就是我在作文教学上的一些理解和感悟。我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改变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 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再也不把作文当做负担去对待了。

篇2: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在全市“体验式作文教学”课题开题会上的讲话

福建省去年高考作文给了两幅图,左边是一个圆,旁边写着“我规范,我稳定,周长短,面积大”。右边画着一个不规则多边形,旁边写着“我新颖,我多变,周长长,面积小”。有一位考生作文得了满分,题目是《8,18,28》。大体意思是这样:8岁那年,我图画不及格,老师说天是蓝的,云是白的,你怎么全画成绿的呢?我心里不服气,因为我戴着爸爸的绿色眼镜呢。但是我听老师的话,因为老师说的一定都是真理。18岁那年,我经过高考的打磨,已经没有任何棱角,我变成了一个规范的圆。现在我28岁,我去幼儿园接我的女儿,女儿哭着跑过来说:“老师说我画的不好,天是蓝的,云是白的,你怎么全画成黄的了,可我戴着爸爸的黄色眼镜呀。”我不禁潸然泪下,为我不再拥有的那个不规则的多边形。

读过这篇文章,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篇文章所反映的不正是我们当前作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吗?当我们批评学生作文无病呻吟的时候,当我们感叹学生的作文缺乏创意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造成这种局面,给学生思维上锁的不正是我们自己吗?

我们究竟该怎样教作文?

俗话说得好,“条条大路通罗马”,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也一定有多种途径。体验式作文教学只是其中的一种。但不管采取哪种思路和方法,都只是切入点和侧重点不同,其中所蕴含的作文教学的规律应是相通的。

一、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

当写出这句话时,我突然觉得有点尴尬,试看当今世面上流行的各种中考满分作文集,有多少是真正来自生活的呢?不是屈原投江,就是荆轲刺秦王,要么就是堆砌上一些华丽的词藻,大段地引用古诗词,空发感慨和议论。为什么中学生不喜欢写生活?究其原因,是老师对作文的审美标准出现了偏差。很多老师都认为写历史人物和引用古诗词的学生,一定读了不少书,有所谓的文化底蕴,作文中显示出一定的文化色彩,应当得高分。而写生活的作文,取材往往千篇一律,要么是与同学闹别扭,要么是生病父母送自己去医院,往往缺少新意,不容易拿高分。而初中生是最善于模仿的,于是就出现了对这种所谓的“文化作文”趋之若骛的现象。殊不知,任何一种作文一旦形成模式之 1 后,就缺少生机与活力了。评委如果接连看上几百篇风格雷同的文章,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审美疲劳,也就很难给高分了。作文原本是个性化的思维产物,应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果将学生的写作臵于模式化的桎棝之中,势必要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作文教学也就走进了死胡同。

中国文学传统里向来主张书写生活,杜甫、白居易都堪称这方面的典范。《语文课程标准》也有“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以及“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样的表述。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体验式作文教学把观察和体验生活作为写作的起点。

生活是无限广阔的,外出旅游、上网浏览、看电视、参加各种活动、逛公园、爬山郊游等都能开拓学生的视野;生活又是琐碎的,妈妈的一句唠叨、邻居的一声问候、朋友的一个眼神、陌生人的一个微笑也都会给学生带来一丝心灵的颤动。但为什么学生还会感到无话可说呢?《语文教学通讯》上曾发表过黄本荣老师的一篇文章----《作文,魂系何方》,他在文中说:“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发掘出他们的情趣和意义;不是生活不够丰富,而是不会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去感悟体验它们的动人之美;也不是生活太单调,而是我们做老师的没有手把手地教会他们采撷生活浪花的本领。”

老舍先生曾经说过:“最熟悉的,不管多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就可能产生出最好的作品来。”这是老舍先生的经验之谈,正如他在《想北平》中写道:“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头上看水中的小蝌蚪和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激情,一种语文的本色,是我们同学写作文的一种正常心态,考场作文也不例外。

下面这篇作文中的情节可能大多数人都遇到过:

我到学校的浴室洗澡,里面黑漆漆的,“停电了,不是灯坏啦?”没人回答,人们在脱在穿,在整理衣物,全摸着黑,我不吱声了,也摸黑脱衣服,解鞋带。“哟,怎么不开灯呀?”再后面进来一位问。没人吭声,人们都在忙着各自的事----黑着灯,得倍加小心。突然,“啪”的一声,灯亮了,晃得人眼有点儿晕眩。“你们这些人,摸着黑怎么不开灯?”刚进来的那个初二的小丫头尖着嗓子喊,原来灯并没有坏,只是一茌茬的 2 人来人去,纳闷、询问,就是没人去试一下。我想着,不禁哑然失笑。生活中不是常有类似的事吗?一次见到人们都推左边一扇门进出,便以为右边一扇锁着;不经意触到右边一扇:哟,原来它只是虚掩。

作者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释了一个哲理----生活中的思维定势往往使我们只能打开一扇门,而失去了许多成功的机遇。作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用各种自以为有效的作文教程去指导学生的时候,是不是也犯了想当然的错误。

二、感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

在写作的三个要义认识水平、思维能力、表达形式中,认识水平是同学最弱的环节。现在很多老师都注重学生的阅读和积累,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词、名言警句,也阅读了许多的时文佳作,这是非常好的。但有了积累不一定就能写出好文章,有些善于思考的学生在读过之后,从中汲取了作者的观点,提升了认识,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地上去了。但大部分学生只是在脑子里堆积了一些素材而已,只要不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这些素材只是一些死的知识。如许多学生在读了《小故事,大智慧》这套丛书之后,将里面的故事整个搬到自己的作文中,唯独没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认识。

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就要培养学生思考生活的习惯,探索深化感悟的途径,开浚思维能力的通道。也就是以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为窗口,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丰富感情,深刻思想,锤炼思维和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做人的品味。这是我们作文教学应遵循的规律。例如写感恩,可以感恩自己喜欢的一部经典、感恩熟悉的大自然,感恩母亲做的布鞋,感恩父亲灯下无言的陪伴,感恩祖父那没有兑现的承诺,感恩生活给予的那根鱼刺……无论写什么都必须是你熟悉的,只有熟悉才能写的深刻。

对话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初中生人生阅历尚浅,对生活也往往缺少深刻的感悟,老师的点拨至关重要。体验式作文教学中的交流环节就是通过师生、生生的对话来提升学生的认识,加深学生的感悟。当学生对父母的呵护视而不见的时候,你是否能拨动他们感动的心弦;当落叶飘零、秋虫呢喃的时候,你是否让他们意识到时光悄悄流逝,秋来春已归去;当他们吟经诵典、赏读名著时,你是否引导他们把经典当作镜子,从中照到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认识。这样的对话才是有启迪意义的对话,教师的作用也就在于此。

具体地说,一是要让学生学会换一种角度认识事物,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有位同学 3 从吃鱼这件小事中选取一个细节:

我喜欢吃鱼,唯独不喜欢鱼刺。

热腾腾的水煮鱼用烫了金边儿的盘子盛着,悠悠地透着红辣椒的几分香甜,喷香喷香的气味扑鼻而来,早已悬在半空的筷子对准了鱼腹上白白嫩嫩的那块肉,插下去,轻轻一旋,夹起一大块儿,便往嘴里送。鱼肉刚刚碰到嘴唇----哎呀,有刺!我不得不恼怒地把鱼刺儿挑出,再一点儿一点儿吃下去,生怕被鱼刺扎疼。

从这个细节中,他对生命有了这样的感悟:

想吃鱼,就不要怕潜藏的鱼刺;爱生命,就不要怕暗藏的挫折。如果怕鱼刺,吃到的只能是鱼尾那平淡的一口;如果怕挫折,生命只能像一潭寂静的死水……

二是善于“以小见大”、“小题大做”。这次作文比赛有不少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佳作,有的通过“一杯茶的回报“表达了对外公的感激;有的借用童年的一句童谣“金钩钩,银钩钩,谁骗人,是小狗”抒发了对祖父的深切怀念;有的用书信的形式描绘了“大山妈妈”的宽容和美丽……但也有一些同学的作文内容空洞,满纸都是这样的排比句:

感恩你的父母,是他们把你带到了这个世界,让你感受到阳光;感恩你的老师,是他们把你带进知识的殿堂,让你品尝学习的奥妙;感恩你的朋友,是他们让你的世界充满欢乐,让你感受到友情的美好;感恩你的对手,是他们激发你不懈的斗志,让你品尝成功的喜悦。

在生活中感恩,感恩你身边的人,因为他们让你受益终生。的确,世界上值得感恩的人太多了,如果选择一个对象具体地写岂不更好。三是通过研究性阅读,深化认识。北京高考作文命题组的组长王大绩老师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枝一叶一盆土”。这盆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积累,但是只有土没有水和肥,照样长不出枝叶开不出花。水和肥就是学生的认识和感悟。北师大附中有一个学生叫周婉琪。他痴迷海子,不仅读了海子的所有作品,了解海子的生平,连关于海子作品的赏析文章他也尽数浏览,走在路上与同学谈的是海子,晚饭桌上与父母交流的也是海子,高考前写了十几篇作文无论什么题目无一例外他写的也都是海子,海子就是他的那一盆土,就是靠的这一盆土,他在高考中作文得了满分。当然,一个学生如果能有一百盆土,当然是件好事,但是如果没有水和肥,也就是没有对生活的感悟,那即便是拥 4 有再多的土,也只是一片寸草不生的沙漠。

三、锤炼语言是彰显文采的最佳途径

如果说认识和感悟是作文的思想和灵魂,那么语言就是其载体。没有细腻的动作描写,朱自清就不可能将父亲的背影烙在每一位读者的心里;没有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刻画,文学画廊中也不可能留下“孔乙已”“阿Q”“奥楚蔑洛夫”等一系列典型形象。

评价作文语言的标准之一是准确,先把话说明白,把事说清楚,没有错字、病句等硬伤;

之二是恰当,语言是为主题服务的,如果游离于主题之外,即使语言再华丽,也是空洞的;

之三是具体,要“言为心声”,切忌套话连篇,无病呻吟。如许多学生在写父母时都有类似这样的话:“我应该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对我的培养,感谢他们对我的无私付出,感谢他们的一路陪伴,感谢他们的细心呵护,使得我能够顺利成长。”一看就是空话。

之四是生动,善于借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提高语言的表现力。修辞一定不要滥用,有的同学一篇作文中有三四个段落都是排比句,却没有一点具体的内容。

除了让学生多写多炼外,自评自改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总是把老师拖得精疲力尽,于是有人编了这样的顺口溜“上辈不是人,这辈教语文,白天上课写笔记,晚上点灯批作文。”就连朱自清先生在回忆自己在中学教语文的经历时也感慨地说:“批改作文是一件最徒劳无功的工作。”如果我们每次作文后,都让学生从标点、错别字、病句入手认真修改自己的文章,不但能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能养成学生对自己文章负责的习惯。

四、有创意的表达是写作的理想境界

创意就是与众不同,就是超越常规。目前的各种写作套路,或多或少地桎棝着学生的思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维问题。要做到有创意最关键的就是突破思维定势,打开右边那扇虚掩的门。

一是,改变传统的就题选材的被动做法,将命题放在熟悉的生活中去表现。备考的重点不是去搜罗百科材料,而是感悟熟悉的生活。作文从命题时代到话题时代,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可以说无论什么样的话题均可以用自己熟悉的生活去表现,关 5 键是你要表现什么。真正的限制不在题目本身,而在写作人的头脑中。一根定海神针,在东海龙王殿前是权杖,在齐天大圣手中是玩具,可以做紫禁城的门闩,可以做祈年殿的梁柱,可以做电视塔的避雷针,可以做乐山大佛的挖耳勺,可以是哈里〃波特的磨棍,也未尝不可以做HB公司的广告……能不能打开联想和想象的大门,是学生能否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发现新与奇的关键。

二是善于开启正反两扇思维之门。正向思维就是表现传统,需要写的好,常常以情取胜,以理服人;逆向思维就是表现时尚,关键是要写的通,往往要以新致胜,以趣诱人。传统的多面向历史和现实,时尚的多面向未来和幻想。同样是“感恩母爱”,有一位同学就用童话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小鹰学飞的坚难历程。

篇3:初中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胜心、进取心强, 这是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强化“阳光”刺激, 淡化矫正痕迹, 尽力使学生保持最佳写作竞技状态, 写出上佳文章。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表扬的力量, 好的作文是教师表扬鼓励出来的。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 教师要努力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哪怕是用得好的一个词语, 描写形象或真实的一句话, 都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这样会给他增加写好作文的信心;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 教师可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 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 让学生既看到自己的长处, 又愉快的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 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作文是学生思维的反映,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要从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两方面入手, 指导学生学会同中求“异”, 通过已知求未知, 从旧知导出新知, 从而发现新事物, 创立新的思想, 增强创新意识。在作文教学中可以选用从多角度来阐述题目的方式, 让学生练习写作, 如《伞》、《路》、《榜样》等等。针对这些题目, 启发学生看问题要多向思维, 要辩证地看问题。作文不能固于定势, 作文贵在求新。社会生活的多彩性、复杂性和作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鲜明性, 为学生同中求“异”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只要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 不断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 学生就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

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语文源于生活, 生活处处有语文, 作文也是如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 在生活中观察, 在生活中写作, 写真人真事, 抒真情实感, 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 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培养学生练笔的习惯

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 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作文, 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可见, 养成良好的练笔习惯对作文至关重要。学生练笔的方法有很多种, 大致可分成两种:课内练笔和课外练笔。课内练笔可结合课堂教学随时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精彩段落赏析等, 还可对文章进行改写、续写等。如在讲授《孔乙己》一课时, 我让学生续写一篇文章, 记述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的遭遇。学生都能发挥想象, 从不同侧面续写孔乙己的遭遇, 通过续写, 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对封建社会的了解, 而且锻炼了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课外练笔主要是勤写观察笔记, 常备一个记事本、日记本等, 想到或看到什么事情就记录下来, 不但为了练笔、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另外, 要做到练笔有成效, 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俗话说“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 只要在学习中“勤练、多学、多思”, 就一定能够把文章写好。

五、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

现在很多教师都注重学生的阅读和积累, 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词、名言警句, 同时阅读许多的时文佳作, 这是非常好的。但有了积累不一定就能写出好文章, 有些善于思考的学生在读过之后, 从中汲取了作者的观点, 提升了认识, 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地上去了。但大部分学生只是在脑子里堆积了一些素材而已, 只要不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 这些素材只是一些死的知识。

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应以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为窗口, 由此认识社会, 感悟人生, 丰富感情, 深刻思想, 这是作文教学应遵循的规律。例如写感恩, 可以感恩自己喜欢的一部经典、感恩熟悉的大自然, 感恩母亲做的布鞋, 感恩父亲灯下无言的陪伴, 感恩祖父那没有兑现的承诺, 感恩生活给予的那根鱼刺……无论写什么都必须是你熟悉的, 只有熟悉才能写得深刻。

六、重视学生语言的锤炼

篇4: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关键词:作文教学;素材;阅读;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引导学生积累材料,首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要学生留心观察对象与别的同类事物的显著不同之处,观察要有顺序,不杂乱,要完整。还可引导学生由此及彼,把事物联系起来观察。要关注生活中的小题材,并要求学生以随笔、日记、周记等形式笔录下来,既积累素材,又练了笔。节假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自然中、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尝试体验生活。通过实践,学生的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就不会再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获取大量信息

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很自然地“跳出来”,学生不费思索就能出口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它能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语文报》《中国青年报》《中学语文》《读者文摘》《读者俱乐部》《意林》《故事会》等杂志,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文学晚餐”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以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只有多写,写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从刚接一个班开始,笔者就让学生每天都去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些人、事、景、物,感受到的周围的变化以及从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的一些感悟。这样循序渐进,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就不断提高。

三、让学生先说后写,动笔成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难以成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叶圣陶先生的这段经典论述,生动地揭示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辩证关系,也就是书和写的关系。教师通过写话、作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说话词不达意、条理不清、不合语法等毛病,增强词汇的丰富性、表达的准确性和思维的严密性。因此,作文教学在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必定会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使“说”更为规范,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更强。

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然后再写下来。也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引导学生将“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起作文来中心明确、条理清晰,学生的作文兴趣倍增,作文水平也得以提高。

四、积极评价,激发表达欲望

学生都喜欢教师的表扬。教师只有善于运用评价,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认为教师是在与他们一起学习,认为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产生超越的自豪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哪怕只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或只是只言片语,都能诱发他们潜藏的情感。在学习园地、校园板报栏、学生作文集上发表学生的一两篇作文,在课堂上范读他们的习作……这对他们无疑都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刚刚进校的初中生作文大多是运用“儿童语言”,幼稚但又富有情趣。教师要经常蹲下身来,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心灵,用眼去观察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儿童的认知水平接纳、赏识学生。这样逐步引导,学生的作文水平慢慢就会提高了。

篇5:小学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但作文教学多以命题作文为主,“老、旧、虚、拼”现象屡见不鲜。本文以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为切入口,联系精品课程建设案例,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1、创设有效情境;2、紧扣年段目标;3、对比学习范文;4、多元评价;5、接力日记;6、办作文报;7、悦读悦写等。通过这些方式和手段丰富学生表象,指导写作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情境体验;丰富表象;教学策略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一线教师困惑最多的地方。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多以命题作文为主,“老、旧、虚、拼”现象屡见不鲜。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未能创设有效情境,指导写作方法,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缺乏观察意识,对作文缺乏兴趣。

写作心理研究指出:作文必须经历“物-意-文”双重转化的过程,即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观念或情感,再将这种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言语。但在多数情况下,写作时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并不出现于眼前,赖以转化的物质基础其实就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留在人脑中的记忆表象。没有表象,“意”和“文”只是无源之水。不同的“物”在人脑中的表象并不处于相同的水平,同一表象在人脑中也不完全凝固不变,常常会淡漠和遗忘。因此,表象储存的质量如何与作文质量直接相关,有效的情境创设就是为了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

据此,我以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为切入口,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是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在课堂内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情境。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和交流,丰富表象。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指导学生写作方法,把作文教学与语言表达、思维发展、性情陶冶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并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创设有效情境,丰富学生表象

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学生兴趣,提供想象、联想和猜想的空间,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观察和写作。

如我执教的实验作文课《莫比乌斯圈》。上课伊始,我给学生一个难题――怎么让一张白纸从两面变成一面?然后引入莫比乌斯圈。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当学生处在半信半疑时,我们顺其自然地进行实践检验。实验(1)自制一个莫比乌斯圈。将一个长方形纸条ABCD的一端AB固定,另一端DC扭转半周后,把AB和CD粘合在一起,得到的曲面就是莫比乌斯圈。实验(2)将莫比乌斯圈沿中线剪开,把这个圈一分为二。实验前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常理应该会得到两个圈儿,奇怪的是,剪开后竟是变成一个更大的圈。如此类推,当再将大圈再沿中线剪开,又会发生什么奇迹呢?……

又如在执教活动作文课《趣“味”无限》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先播放一段汽水广告视频,激发孩子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回忆平常的喝法,集思广益,让孩子们想出更多品尝的方式。然后就是现场品尝汽水,引导学生抓住这种瞬间的感受。创设这种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学生感知,指导学生观察,丰富表象,促进表达。

二、紧扣年段目标,凸显训练重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段的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写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可见,在三年级习作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进行片段训练。

如我在四年级执教的精品课程课例《赛龙舟》。()为了丰富学生体验,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利用国庆假期观看我镇举办的五人龙舟公开赛。在课堂上,我重点让学生针对比赛场面进行片段描写。为了降低难度,我设计了这样的提示语:

比赛场面异常激烈!只见两岸的观众   听!    看!

最精彩的还是

该环节从片段着手,紧扣整体规划主题,先整体描写围看观众的热闹场面,再抓住具体人物的细节,点面结合,最后巧用过渡语,突破训练重点。

如果说中年段的习作在学生写话与作文(写作)之间起着过渡、承接的作用,那么高年段的习作重点就应该是提高学生细致描写能力的同时,指导布局谋篇的方法。

在上学期精品课程建设中,我执教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生活中的启示》。该单元中每篇课文都是指导学生布局谋篇的优秀范例。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上台排列《钓鱼的启示》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两篇课文的 篇章结构,用五角星代表作者受到的启示,两个小圈分别代表简单的开头和结尾。通过图形排列的方式,使学生更直观地领悟到本次习作的布局技巧,理清自己文章的写作思路、开头、结尾、精彩片段等。同时,这样的板书设计也为学生后面堂上练笔留下借鉴和模仿的样板。

三、对比学习范文, 开拓学生思路

当前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着两种较明显的观点:一是不该使用范文,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自由表达,使用范文会让的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二是认为应该使用范文,因为小学生还小,自己的积累较少,对事物的认识也少,太宽的范围反而让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我觉得提供范文给学生未尝不可,因为我们是希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表达能力,暂时的模仿是为了更切实的发展。再者,如果我们能提供一些同类的“范文”进行对比学习那就更好了,因为这样既能防止思维受限的毛病,也能开拓学生的思路。

如我在一次习作课上指导学生为学校写一份解说词。我出示了六张校园照片:植物园、快乐园地、大操场、棋苑、优秀学子以及老师自己。学生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此类题材的训练,如何才能写得具体、生动呢?这时候,我出示了两个片段,进行对比学习:

片段一:东方小学的整个操场铺着人工草坪,四季常绿,操场边还种了一些花草树木,真美啊!我们经常在操场上快乐的活动和玩耍。

片段二:这是东方小学的大操场。整个操场铺着人工草坪,四季常绿,让人心旷神怡。操场边还种了一些花草树木,特别是两棵高大挺拔的罗汉松,想守卫校园的卫士,更像一位舞蹈家,伴着风儿,献上最美的舞蹈。大操场是我们的乐园,我们在操场上玩老鹰捉小鸡;我们在操场上举行运动会;我们在操场上踢足球,每次足球踢上天,我们的快乐也飞上了天。

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下,学生领悟到要把一张静止的照片写活需要联系活动、展开想象。他们触类旁通,兴趣盎然地选择其中一张照片写了起来。

四、多元评价,增加评改乐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习作分享不仅扩大了学生作文的读者,让更多的人读到他们的`作品,使之拥有广大的读者,这无疑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而且有利于学生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一)学生朗读,师生共评。

学生写完作文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作文,查看句子是否通顺,有无错别字,标点符号是否正确,实现自改、自查、自纠的阶段。然后,教师出示评价内容:①观题目、看开头;②用事例、说具体;③善用好词好句以及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④真情实感,结尾升华。结构包括:①文章切题、中心突出;②层次清楚、详略得当;③首尾呼应、结构明了。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教予修改方法。在这一过程,教师要将规范的修改符号演示给学生,并主要进行激励性评价,树立学生自信心。

(二)小组互改,推荐佳作。

同桌或者四人小组根据修改方法,运用恰当的修改符号交叉修改作文,在文章后面写上评语。这种由传统的教师批改转变为同伴评议的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习作水平,而且培养了学生欣赏他人、相信自我、积极向上的品格。最后小组内推荐优秀佳作,可以粘贴在教师公布栏,也可以放到QQ班群上共享,为学生创设了习作交流与体验成功的舞台。

五、接力日记,培养写作习惯

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竞争,利用这一心理特点,我开展了小组接力写日记比赛。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学生按座位分成8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组内成员轮流写日记,每天交一次,老师根据日记质量酌情给分,每周统计一次,评出名次。日记命题有时为全开放式,有时是话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有时是故事接龙……内容精彩纷呈,形式不拘一格。每天,日记本在一个同学中传递,智慧的火花、合作的激情也由此传递。讲评课上,教师挑选优秀日记在班上朗读,收到“点上开花,面上结果”之效。

六、班级作文报,唤醒写作冲动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公众的言说。作文的生命活力在于获得说话权,在舆论的平台、与读者见面的载体――报刊上获得说话的权利。离开发表,也就离开了作文最本质的实用功能,离开了作文最能召唤人写作冲动的激励功能。办班级作文报,标题自拟,精选优秀作品,当中穿插同学、老师和家长的精彩点评,甚至还可以添加学生对作文课堂的感受,然后用电脑排版、配上插图和花边,最后印刷,发到每个学生手中。

七、从阅读到“悦读”,充实心灵体验

最直接、最便利的诱发体验的方式,其实是阅读。世事纷繁复杂,我们不可能都一一经历过,通过阅读交流等方式理解社会、理解他人,是体验生活的又一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的平台,以读促写,做到读写结合。阅读的范围是宽泛的,可以让学生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可以让学生读自己同学的作品,更值得注意的是要发挥语文读本的作用。并有意识地对课文阅读进行了有选择的拓展与链接,并以交流、朗诵、评价等形使学生走进“悦读”.这样才更有利学生走进阅读,使阅读成为孩子自觉的行动,成为孩子快乐的选择。

习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创设有效情境,才能唤醒学生写作冲动,丰富表象,指导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6:小学高段作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重字词、阅读教学轻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所采用的模式传统,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写作素材匮乏,写作能力没有得到较好地培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以生活为出发点,多引导学生活动实践,拓宽写作途径,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作文;有效教学

写作,兴趣是基础,素材是保障,方法是关键。在小学高段的写作指导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辅以生活化的教学,丰富学生的体验,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要写什么、怎么写,不断提高其写作水平。

一、多管齐下,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小学高段作文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都不喜欢写作,甚至是害怕写作。的确,学生写作兴趣匮乏,写作中也就不会主动参与,写作也就成了应付。在小学高段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一是要注重分层次对待学生,如有的学生写作基础好一些,那么,无论是字数要求,还是作文的语句、主题要求都可以降低一些。如要求学生尖子生完成400字的作文,那么,对写作基础稍弱的就可降为300字。这样,学生层次不同,要求不同,更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

二是要多给予学生激励。小学生的认知不够丰富,经历较少,所写作文自然有诸多问题。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大多教师更喜欢去找学生的不足,再以讲评的方式进行指导。其实,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甚至会打击学生。提倡多给予学生鼓励,就是多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及时进行表扬。如在有的学生整个作文虽然写的都不尽如意,但该生却会有比喻的修辞方法来写事物,那么,在评价中就抓住这一点进行激励。如此,学生才能获得成功满足感,逐渐喜欢写作。

二、立足生活,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是主体借助语言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的一种方式,作文不能脱离生活。在以往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大多教师更喜欢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再借助范文来引导学生写作。学生所写作文脱离生活,没有真情实感。提倡作文要立足学生,就是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去观察,能在生活中获得体验,再围绕主题,借助语言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唯有如此,学生的作文才会富有生活味,真实且能打动人。

在作文教学中,一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如景物的描写,是采用何种观察方式观察的,景物有什么特点等。一般在作文教学前,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而以任务形式布置学生去完成相应的观察、调查或访谈活动,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写身边人、记身边事或物或景,融入自己的观察、感受。如五年级下的作文是围绕“雾”主题展开的,那么,在雾有什么特点,观察中有什么想法,围绕此而展开写作,作文也才会更加真实,能吸引人。

三、优化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方法

“讲、写、评”是传统高段作文教学所采用的一贯方法,这种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中较为被动,作文方法也是听讲获得,体验不深刻。优化作文教学方式,就是要能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辅以教师的点拨而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在小学高段作文教学中,一是要注重以多媒体方式来导入作文主题,促进学生直观感知。如《雾》的作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播放雾而引导学生观察,初步交流其特点,这就可为写作中对景物特点的描写奠定基础。

二是要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活动。如《拔河比赛》的作文教学中,以问题“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人参加了拔河比赛”而引导学生交流中明确时间、地点和人物,接着追问“活动是如何进行的”,以此而引导学生交流并明确活动的流程和精彩的细节。如此,变“讲”为“引”,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体验,写作中自然有话可说。三是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方法上给予学生指导。如景物的描写教学中,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要明确景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根据什么样的观察顺序而逐一对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描写景物特点的过程中可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方法的。

四、拓宽途径,引导学生多写多练

要让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提升,还得让学生多写。结合目前小学作文训练方式来看,一是单元作文,二是考试作文,平时很少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练习走的是任务式的路线,即教师布置要求,学生写作。在小学高段作文教学中提倡拓宽学生的写作途径,就是要以多种方式来组织学生写作,把写作变成日常化的活动,这样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在写作教学中,一是要结合阅读教学而引导学生练笔。如《爱如茉莉》中学习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的描写方法,可借用该方法对班级上同学的情况进行描写。二是要采用日记、周记、读后感、观后感等方式引导学生写作。如学生参加了一项活动,活动后就可引导学生用作文的方式来写自己是如何参加活动的,有什么感受。三是要注重以活动方式来组织学生写作。如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作文比赛,如带领学生春游后回来写作,如借助优秀作文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等。

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加强写作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观察、积累素材,在课堂中以探究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方法,拓宽写作途径,这样才能让小学作文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凤亮.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J].学周刊,2015(16)

[2]何伟英.小学作文导写的小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4(03)

篇7: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教育学家黄光硕就曾有过“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说法,这足以说明作文在高中语文中的重要性。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接着从多元互动、开放训练并自主评价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作文;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属于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语言输出的关键点,从客观上反映出这个学生的语言运用技能,比如,语言表达、语言组织等等。因此,要重视高中作文教学,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从而提高高中作文教学有效性。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纵观当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很多时候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把“高考”当作教学的中心,在作文教学的时候完全参照高考的模式。此外,在作文教学中,课堂基本是教师占据主导位置,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比较少。基本都是教师先给学生确定写作的主题,要求学生写作的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结尾是表述自己的决心,之后再给学生读几篇写得好的范文,让学生模仿着去写作,最后是教师进行批阅。这样就导致学生一直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作文课变得非常枯燥。加上一部分教师会把写作看作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很少对语文写作教学进行反思,导致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缺少真实情感,这些因素都影响了高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多元互动,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是一种对话活动,其开放性比较突出。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养成随笔的良好习惯,具体的内容和形式都可以自主决定,可以按照自己的情感和意思进行畅谈,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把作文的阅读对象不断的扩展,可以是老师,同学,也可以是父母等,这样多元互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写作心态,用乐观的情绪看待生活。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发挥,不能强制学生写作,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心中有“读者”,找出写作的趣味。具体途径如下:首先,可以在班级中开辟相应的作文发表园地,展示优秀作文,那些连续展览三次以上的学生可以享受一次免写作文的特权,提高学生自主写作的欲望。其次,多元化交流,鼓励学生自主投稿,可以把稿件投向校园文学刊物,也可以参加社会上举行的作文大赛。再次,建立班级作文博客,在每次作文课之后,由每个小组选出一篇写得好的文章贴在班级作文博客中,大家可以在博客中发表对写作的见解,找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为学生写作交流提供了平台。

(二)开放训练,自主领悟写作技巧

首先,阅读与积累。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进行,语文教材的内容逐渐体现了人性化特点,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但是由于教材内容非常有限,而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阅读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针对阅读中那些抒情、记叙或者修辞运用的比较好的段落和语句,让学生进行扩充或者续写,那些关键情节、人物言行的精彩部分都可以是学生写作积累的素材,从而更好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再次,美文模仿。适合学生阅读和仿写的美文能让学生明确什么叫写作。在美文阅读的时候,让学生注重作者描写人物所用的表达方式、故事情节的具体构思等等,穿插一些杂志和散文等,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安排其写读后感,学生通过阅读、研究,时间一长,学生就能在写作中灵活应用。再次,小小说创作。小小说写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由于其情节性强,结构比较短小精悍,虚构性明显等特点,能够很好地满足高中学生个性张扬的特点,涉及的社会生活也比较深入,越新颖越受欢迎,能够活跃学生的写作思维,是高中作文教学训练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三)自主评价,强化学生写作能力

作文评价也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前文所述,传统的作文评价一般都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阅,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对学生的写作兴趣的提高帮助不大。要提高高中作文教学有效性,可以转变作文评价方式,让学生自主分析其写作内容,让学生罗列出自己写作的提纲与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先把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小组成员交换作文,大家在互相观看了彼此的文章之后,逐个发言为大家讲述自己的写作思路,介绍自己文章中用到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思想以及故事情节等,其他小组成员在听的时候,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指正,表达出自己的修改见解。对于高中生来说,其写出的文章存在很多缺点是在所难免的,让学生分组互相交换对作文来一次浅层的修改,教师做最后的总结批注,这样一来,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能够把握好作文批改的主动性,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进行改正。通过这样的作文批改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学生正处在人生最好的阶段,他们已经开始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当高中学生发现了写作带来的乐趣,能够全身心投入作文写作中去,其取得的进步就会非常明显。所以,我们要认清当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多元互动、开放训练并自主评价,高中作文教学一定会出现满园春色。

参考文献

[1]刘颖.现阶段语文写作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内江科技,2015(1).作者简介:田秋悦,女,1992年生,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学科语文。

篇8:高中作文教学改进策略探究

一、读写结合

1. 阅读课文, 获得写作启示。

当今语文教学在课文学习方面, 更多地关注“理解”而忽视“借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敏感地发现写作方面的可借鉴点, 引导学生揣摩, 反思自己的写作。这样的写作指导, 因其写作方面的经验来自于学生自己的理解归纳, 这样的知识是建构起来的而非被动接受的, 因此比之教师空洞的“作文指导”有效得多, 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将一篇篇课文作为学生写作的范文, 相当于将写作大师们请进课堂, 能够极大地提升作文指导的水平。笔者在勐腊一中语文教学中, 高度重视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写法。针对不同的课文提出不同的讨论要求———有的课文讨论开头与结尾, 有的课文讨论作者的选材, 有的课文讨论作者人称的确定, 有的课文讨论作者的语言特点和功力, 有的课文讨论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一课一得, 引导学生学习写作。

2. 比较阅读, 获得多种构思。

比较思维能力培养, 是现代教育必然面临的课题。高中新教材无论是课文选择、编排还是课后练习设计, 都为“比较阅读”搭建了平台, 可见我国对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的重视。由此得到启示:其一, 以一组课文为范文,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就同一素材写不同主题的作文。这样的作文训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其二, 作文教学可结合作文题, 提供多则材料, 让学生学会用不同材料, 写同一主题的文章。笔者在勐腊一中任教时曾进行过这方面的作文指导实验,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 引进作者, 体会读写关系。

这里所说的作者, 一是指文学大师, 二是指优秀的中学作文作者。之所以叫做“引进”, 是因为课文篇幅、篇目有限, 不可能囊括所有有利于中学生、适合中学生写作借鉴的文章。引进作者, 还能够扩大学生视野, 拓展学生写作的思路。将课本以外的好作品、好作者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自学, 揣摩大师名作和中学生优秀作文的构思、行文、布局、谋篇。联系作者们的成功之路, 体会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要发挥教材以外优秀作者和文章的作用, 语文教师要广泛阅读, 善于组织, 把大量好文章引入课堂, 把更多的作者请进课堂。这种“引进”, 不应局限于“学习文章写作技巧”, 更重要的是辅以优秀文章的作者们的阅读经历和写作经验的介绍, 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理解读写的关系。在勐腊一中作文教学中, 笔者采用以下多种方式, 引导学生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组织学生推荐文章与作者, 全班分享, 讨论文章的选题、构思、行文;围绕一定主题的写作, 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作学术报告, 介绍和解读优秀作者的写作经验。通过多种方式, 突破以往“学习范文、套用范文、借鉴范文”的陈旧模式, 通过课外范文的学习, 加深学生对读写关系的认识。

二、说写结合

1. 优化讨论, 锻炼口头表达。

说与写的关系密不可分, 既相辅相成又互相制约。说与写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活动, 但毕竟都是“表达”。口头表达能力是指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以达到与人交流的一种能力。然而, 作文教学长期“重写轻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一问题成为制约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之一。说到口头表达训练, 许多语文老师认为很难辟出专门的课时实施。其实,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特殊的口头表达, 理应成为语文教师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 当前语文课内“交流讨论”, 关注得更多的是“理解、合作、探究”, 忽视了“交流讨论”包含着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意义。针对这个问题, 笔者在勐腊一中语文课堂讨论中, 既关注学生发言的内容, 也关注学生表达的形式, 从学生发言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进行扎实指导。另外, 高度重视在课堂发言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要求学生表达精炼、顺畅、中心突出, 这种良好的表达习惯正是学生写好书面作文的重要基础。这样, 将学生的作文能力培养渗透在自然而然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来促进学生书面作文能力的提升。

2. 口头作文, 训练思维敏捷。

长期以来, 中学作文教学偏向书面作文而轻视口头作文, 这一做法也许来自“应考思维”———由于中高考均考书面作文, 所以教师们只训练学生书面作文能力。其实, 口头作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也是训练学生在大众面前即席讲话的好形式。口头作文实质上是一种智力训练, 因为话说得是否准确、流利、动听, 是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综合体现。它还要在一定的时间内, 把话说得中心明确, 首尾完整, 条理清晰, 通顺明白, 它不能像书面作文那样有充分的时间构思, 可以反复修改。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思维敏捷, 思路开阔, 而且要周密而有条理。一个简单的常识是, 一篇优秀的发言稿, 记录下来就是一篇优秀的作文。口头作文的好处在于:作文展示省时, 作文评价及时。口头作文“当场评价、讨论、指导”的优势是书面作文批改无法做到的。这种“及时反馈”式的作文评价, 对学生作文的指导意义远远大于书面作文长期存在的“滞后性评价”。在口头作文评价中, 教师思维的敏捷将成为学生的榜样。笔者在勐腊一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加大口头作文训练力度, 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学习或一定专题进行口头作文, 要求尽量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在学生展示口头作文的基础上, 教师当场评价和指导, 让学生在进一步整理口头作文的思路和语言的基础上, 由不同的学生继续展示口头作文。

3. 朗读作文, 分享写作经验。

通常, 学生作文仅仅在“作文讲评”环节由教师或学生朗读, 而且每次朗读的作文均由教师挑选。其实, 学生对作文的评价有其自己的观点和角度, 作文评价的主观性客观存在。因此, 语文教师按照成人标准挑选出的“优秀作文”或许在学生看来不一定是好作文。可是, 长期以来, 作文评判基本上是教师“一言谈”, “好作文”的标准由教师定, 这样一来, 写作经验的交流变成了教师对“优秀作文”的总结, 学生鲜活的思想和宝贵的写作感受不见了, 学生表达困惑的机会没有了。这样的作文评讲, 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效果是极其有限的, 更不用说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长期不动笔写作, 其写作经验和感受的欠缺必然大大降低其评判和评讲作文的水平。基于以上认识, 笔者在勐腊一中的作文教学中, 鼓励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 只要学生觉得自己有经验要交流、有困惑要请教, 都可以朗读自己的作文, 与同学、老师共同商讨作文的改进或共同分享作文作者成功的体验。将评判的权力交还学生, 让学生们认真倾听同学朗读作文的基础上, 评价作文并说明评价的理由、挑选优秀作文、交流写作经验, 促成作文评价过程中的深度交流。

上一篇:小学英语六年级复习计划下一篇: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地方人大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