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数学知识点总结

2024-05-19

高一上数学知识点总结(精选6篇)

篇1:高一上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一上学期政治知识点总结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1)二者是统一的。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②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

(2)二者又是对立的。①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价值,为此他必须让渡使用价值给购买者。②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他必须付出价值给生产者。③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2.正确理解“货币”的概念

①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货币是指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③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④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只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3.正确理解“纸币”的概念和发行

①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②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③纸币不是商品,自身没有价值,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④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取决于三个因素:待售商品数量(正比)、商品价格水平(正比)、货币流通速度(反比),这个关系叫货币流通规律。⑤纸币的发行权在国家,一般由国家的中央银行负责发行。国家可以决定纸币的发行量,但决定不了纸币实际代表的直接量(纸币的实际购买能力、币值)。

4.正确理解价值规律

①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②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④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可以促进商品生产者实现优胜劣汰。

5.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②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直接因素。居民收入包括居民的当前收入、过去收入、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以及居民的收入差距的大小。价格高低影响消费水平。一般来讲,价格上涨,消费水平下降;价格下降,消费水平上升。④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等影响消费水平。⑤居民家庭人口数量、消费观念等影响消费水平。

6.正确理解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以及消费的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②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7.正确认识公有制为主体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②体现:共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③范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④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⑤意义:在我国只有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防止两级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8.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②实行这一制度的必然性: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决定的。③实行这一制度的重要性: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④态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对非公有制经济,国家鼓励、支持、引导、加强服务和监督。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9.正确理解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①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②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与企业形象。④公司还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强强联合和企业兼并,提高经营者的素质。

10.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

①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②劳动者:加强文化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在思想上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等多种方式就业观,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

11.正确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①在我国现阶段,除了按劳分配,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②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是指个体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的一种分配方式。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③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④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⑤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意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⑥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与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由我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2.了解生产分配的种类以及对应形式

①按资本要素分配。如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权所得利息、私营企业的税后利润等。②按土地要素分配。如土地、房屋租金或转让金。③按技术要素分配。如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④按劳动要素分配。如私营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和津贴。⑤按管理要素分配。如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⑥按信息要素分配。如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点子)的收入。

13.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公平

①收入分配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②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③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④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⑤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当前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高收入者的收入,着力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⑥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项重要举措。国家通过税收政策等措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14.正确认识国家财政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②国家财政具有资源促进合理配置的作用。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15.正确区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

①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增发国债等。②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新代理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如利率的调整等。③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属于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起作用。

16.正确区分违反税法的四种表现

①含义不同。偷税是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补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欠税是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骗税是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②手段不同。偷税是以欠税、隐瞒等方式逃避纳税。欠税是以拖欠的方式逃避纳税。骗税是以欺骗方法获得税收优惠。抗税是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抗拒税法规定。

17.正确理解市场调节

①方式:主要是通过、供求、竞争来进行资源配置。②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③优点:市场能够及时、灵活地反映供求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④缺点: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

18.了解市场秩序

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②市场规则是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做出的具体规定。③市场规则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④市场交易规则:资源、平等、公平、诚实守信。⑤维护市场秩序:国家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市场规则,建立健全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每个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心观念,遵守市场道德和市场规则。

19.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0.正确区分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①含义不同。自发性是生产经营者在价值规律支配下自发追求自己的眼前利益和不正当利益导致的。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帐号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此决策带有一定的盲目性。②表现形式不同。自发性是通过市场主体的不正当经济行为来表现的。盲目性是通过市场主体经营决策的失误来表现的。③导致后果不同。自发性可能导致盲目竞争、不当行为和两极分化,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和收入差距扩大。盲目性导致供求失衡,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配置。④解决手段不同。解决自发性的弊端,主要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解决盲目性的弊端,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21.正确认识全面小康 ①提出: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②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③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努力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3.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提高开放型的经济水平

①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②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惠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③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④加快调整和完善对外经济发展模式。⑤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结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篇2:高一上数学知识点总结

运动的描述

1、质点:

(1)没有形状、大小且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是否能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其具体分析。

2、路程和位移

位移

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矢量,可以用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大小等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即v=s/t。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秒。(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内的位移为s, 则我们定义v=s/t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路程

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5、匀速直线运动(A)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同,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

6、加速度(A)

(1)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

(2)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是速度变化的方向

(3)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则质点做加速运动;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则则质点做减速运动.相互作用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⑴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⑵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作用于物体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或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力的分类:

⑴按照力的性质命名: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⑵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命名: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浮力、向心力等。

12、重力(A)

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⑴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⑵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心: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但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① 质量均匀分布的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② 一般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几何中心上,可以在物体内,也可以在物体外。一般采用悬挂法。

3.重力的大小:G=mg

13、弹力(A)1.弹力

⑴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⑵产生弹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两物体的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物体之间的正压力一定垂直于它们的接触面。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在分析拉力方向时应先确定受力物体。3.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弹力:F = Kx(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

4.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的判断方法:如果物体间存在微小形变,不易觉察,这时可用假设法进行判定.14、摩擦力(A)(1)

滑动摩擦力: 说明 : a、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2)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大小范围:

O

a、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15、力的合成与分解(B)

1.合力与分力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共点力的合成

⑴共点力: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⑵力的合成方法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a.若 和 在同一条直线上

① 同向:合力 方向与、的方向一致

② 反向:合力,方向与、这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同向。b.互成θ角——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注意:(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1-F2 F F1 +F2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分力成直角时,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

16、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A)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1)一个物体如果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2)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不变,其加速度为零,这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运动学特征。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亦即F合=0

(1)二力平衡:这两个共点力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三力平衡:这三个共点力必然在同一平面内,且其中任何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即任何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平衡

(3)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必有:

F合x= F1x+ F2x + ………+ Fnx =0 F合y= F1y+ F2y + ………+ Fny =0

(按接触面分解或按运动方向分解)

19、力学单位制(A)

1.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基本单位就是根据物理量运算中的实际需要而选定的少数几个物理量单位;根据物理公式和基本单位确立的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

2.在物理力学中,选定长度、质量和时间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与其它的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力学单位制。选用不同的基本单位,可以组成不同的力学单位制,其中最常用的基本单位是长度为米(m),质量为千克(kg),时间为秒(s),由此还可得到其它的导出单位,它们一起组成了力学的国际单位制。牛顿定律

A.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知道外力迫使它改变之中状态为止。2.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3.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力。

4.惯性的定义:物体的这种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5.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6.惯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

B.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大小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2.表达式:F=ma(1)定律的表达式虽写成F=ma,但不能认为物体所受外力大小与加速度大小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正比。(2)式中的F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个力当然如果F是某一个力或某一方向的分量,其加速度也是该力单独产生的或者是在某一方向上产生的 3.注意

(1)如果合外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则加速度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这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2)如果合外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则加速度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这时物体做减速运动。(3)如果合外力不变(恒定),则加速度也不变(恒定),这时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4)如果合外力为零,则加速度也为零,这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或处于静止状态。

C.牛顿第三定律

1.两个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我们把其中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1)作用在两个物体上(2)具有同种性质

(3)同时产生,同时消失。(4)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异同

大小 方向

是否共线 性质 作用时间 作用对象 作用效果

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相等 相反 共线 一定相同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不同

两个力在不同物体产生不同效果,不能抵消。

一对平衡力 相等 相反 共线 不一定相同

不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相同

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使物

体达到平衡的效果

物理公式 A.运动学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 –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 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 +Vt^2)/2]1/2 6.位移S= V平t=Vot + 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 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 B.自由落体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 6.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下列规律成立:

(1).1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为: 1 : 2 : 3 : … : n.(2).1T秒、2T秒、3T秒…nT秒的位移之比为: 1 : 2 : 3 : … : n.(3).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 : 3 : 5 : … :(2n-1).(4).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1 : 3 : 5 : … :(2n-1).2

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 F合= ma

注意:(1)同一性: 公式中的三个量必须是同一个物体的.(2)同时性: F合与a必须是同一时刻的.(3)瞬时性: 上一公式反映的是F合与a的瞬时关系.(4)局限性: 只成立于惯性系中, 受制于宏观低速.2.整体法与隔离法:

整体法不须考虑整体(系统)内的内力作用, 用此法解题较为简单, 用于加速度和外力的计算.隔离法要考虑内力作用, 一般比较繁琐, 但在求内力时必须用此法, 在选哪一个物体进行隔离时有讲究, 应选取受力较少的进行隔离研究.3.超重与失重:

当物体在竖直方向存在加速度时, 便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重力的实际大小与表现出的大小不相符所致, 并不是实际重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表现出的重力发生了变化.力

重力:G = mg 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f = μFN 即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2)静摩擦力:①对一般静摩擦力的计算应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切记不要乱用

f =μFN;②对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有公式:f = μFN(注意:这里的μ与滑动摩擦定律中的μ的区别,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是一样的)力的合成与分解:

(1)力的合成与分解都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具体计算就是解三角形,并以直角三角形为主。

物体平衡

篇3:高一上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 概念:

1.概念中重点词语的咬文嚼字.

如:函数概念中的“唯一”.

函数概念:一般的,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 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 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 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 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 y是x的函数.如果当x=a时, y=b, 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

强调一下函数的本质:函数反映的是某一变化过程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接下来说函数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每一个函数中, 两个变量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自变量每取一个值, 都有唯一的函数值与之对应.那么要注意唯一所指的对象是函数值, 也就是说可以一个自变量的值对应一个函数值, 也可以两个、三个或多个自变量的值对应一个函数值.就是说, 函数值是唯一的.但是如果出现一个自变量的值对应着两个或多个函数值, 那么说明它根本就不是函数.违背了函数的概念.

如:相似图形概念中的“形状相同”.

相似图形概念:我们把形状相同的图形叫做相似图形.

什么叫做形状相同呢?这个概念有点模糊,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为: (1) 两个图形相似, 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是由另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得到的; (2) 全等图形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图形, 不仅形状相同, 大小也相同; (3) 判断两个图形是否相似, 要从局部到整体感受形状的差异, 特别是复杂图形是否相似要抓住图形的特点, 如是几边形, 边角等构成图形的元素, 例如:都是矩形就可以说它们相似吗?这个形状相同包括边之间的比例, 角的大小等.

2.概念的正反辨析.

如:命题: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逆命题: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

如:命题: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断点的距离相等.逆命题:到线段两个断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概念层次的划定.

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划定.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一定是一个整式方程, 分母中含有字母的方程不可以; (2) 必须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3) 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注意最高这个字眼.这样的方程才是一元二次方程.

如:位似图形的概念划定.

位似图形的概念:如果两个多边形不仅相似, 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 对应边互相平行, 那么这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 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

位似图形的概念划分为三点: (1) 位似图形一定是相似图形, 此时的相似比就是位似比.但相似图形不一定是位似图形; (2) 位似图形的每组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 这一点就是位似中心; (3) 位似图形的对应边互相平行 (或共线) 对应边不平行的图形一定不是位似图形.

4.概念的对比.

(1) 易混概念的对比

如:通分与约分的区别:他们对分式基本性质的运用不同, 通分是把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 使分式的值不变;而约分是把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 使分子的值不变.通分与约分是两个互逆的过程.

如:勾股定理与逆定理异同:

相同点:都与三角形有关, 都与直角三角形有关.

不同点:勾股定理是以“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为条件, 进而得到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数量关系.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满足两条较短边的平方和等于最长边的平方”为条件, 进而得到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它是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如:整式与代数式的区别.

整式是代数式中的最基本的式子, 所有的整式都是代数式;但反之不然, 并不是所有的代数式都是整式, 凡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就不是整式.

(2) 类似概念的对比

如: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与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对比.

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方程, 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两个概念只有一个数字之差, 一个是一次, 一个是二次.

5.概念的应用.

〖函数概念的应用范例〗

如:判断下列变量之间是不是函数关系:

(1) 长方形的宽一定时, 其长与面积; (2)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与面积; (3) 某人的年龄与身高.

〖分式概念的应用范例〗

例1:下列关于x的方程, 是分式方程的是 () .

(二) 命题 (公式、定理、法则、性质) (见本刊P4)

(三) 解题

1.解题的格式要求.

选择题:中考时要求涂在答题卡上, 把选择的正确选项在答题卡上涂黑.

填空题: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填空题要注意单位, 注意答案要化到最简.

解答题:写到答题卡相应位置, 格式要求为:解答题:写“解”, 书写工整计算准确;作图题:用直尺铅笔作图, 再用考试用笔描图;求证题:写“证明”要求思路清晰, 推理正确, 书写工整;应用题:解, 设, 列, 解, 验, 答.书写工整;综合题:写“解”按提问回答, 步骤清晰, 书写工整, 设计合理.

2.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

(1) 选择题

解法:选择题是给出条件和结论, 要求根据一定的关系找出正确答案的一类题型.

(1) 直接推演法:直接从命题给出的条件出发, 运用概念、公式、定理等进行推理或运算, 得出结论, 选择正确答案, 这就是传统的解题方法, 这种解法叫直接推演法.

(2) 验证法:由题设找出合适的验证条件, 再通过验证, 找出正确答案, 亦可将供选择的答案代入条件中去验证, 找出正确答案, 此法称为验证法 (也称代入法) .当遇到定量命题时, 常用此法.

(3) 特殊元素法:用合适的特殊元素 (如数或图形) 代入题设条件或结论中去, 从而获得解答.这种方法叫特殊元素法.

(4) 排除、筛选法:对于正确答案有且只有一个的选择题, 根据数学知识或推理、演算, 把不正确的结论排除, 余下的结论再经筛选, 从而做出正确的结论的解法叫排除、筛选法.

(5) 图解法:借助于符合题设条件的图形或图像的性质、特点来判断, 作出正确的选择称为图解法.图解法是解选择题常用方法之一.

(6) 分析法:直接通过对选择题的条件和结论, 做详尽的分析、归纳和判断, 从而选出正确的结果, 称为分析法.

(2) 填空题

解法:填空题未给出答案, 难度较选择题大, 可以防止学生猜估答案的情况.

(1) 直接解法:直接由条件出发, 根据公式、法则、公理、定理进行计算证明得出正确答案.当然在解答的过程中, 可以跳过一些不必要的步骤, 尽量采用心算的办法, 快速求出问题的答案, 这种解法适合于解答一些基础题.该办法要求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公式、法则、性质、定理、公理等要熟记于心, 并能深入地理解运用.

(2) 特殊值法:即根据题目中的条件, 选取某个符合条件的特殊值或作出特殊图形进行计算, 推理的方法.用特殊值或作出特殊图形进行计算, 推理的方法.用特殊值法解题要注意所选取的值要符合条件, 且易于计算.此类问题通常具有一个共性:题干中给出一些一般性的条件, 而要求得出某些特定的结论或数值.在解决是可将问题提供的条件特殊化.使之成为具有一般性的特殊图形或问题, 而这些特殊图形或问题的答案往往就是原题的答案.利用特殊值法解答问题, 不仅可以选用特别的数值代入原题, 使原题得以解决而且可以作出符合条件的特殊图形来进行计算或推理.

(3) 数形结合法:对于一些含有几何背景的填空题, 若能根据题目条件的特点, 作出符合题意的图形, 做到数中思形, 以形助数, 并通过对图形的直观分析、判断, 则往往可以简捷地得出正确的结果.

(4) 等价转化法:通过“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 将问题等价地转化成便于解决的问题,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果.

(5) 构造法:根据题设条件与结论的特殊性, 构造出一些新的数学形式, 并借助于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6) 猜想验证法:近年来的中考题中出现了大量的探索规律类型的问题, 此类题的主要解法是运用不完全归纳法, 通过试验, 猜想, 试误验证, 总结, 归纳等过程使问题得解.

(3) 求解题

解法:中考中求解题相对较简单, 掌握好公式, 特殊值, 原理, 计算要准确.取舍按题意要求, 步骤要详细.书写工整.

(4) 求证题

解法:中考中求证题较简单, 但是注重步骤, 首先要掌握好几何证明题中涉及到的定义、公式、定理、证明方法.其次要思路清晰, 有理有据, 推理严谨, 书写工整, 设计合理.

(5) 作图题

解法:中考中作图题有两种.

(1) 是利用翻折, 旋转, 轴对称等知识作图, 注意仔细读题, 找准对象.清晰作图.

(2) 是拼图题, 注意联想, 想象掌握知识点.拼图时一般要求不重叠无缝隙, 作出拼痕, 做好的图不能超出题目所给的网格.

(6) 综合题 (拆、分、转、想、掘)

解法:解答综合题要把握好以下几步.

(1) 审题:这是解题的开始, 也是解题的基础.一定要全面审视题目的所有条件和答题要求, 以求正确、全面理解题意, 在整体上把握试题的特点、结构, 以利于解题方法的选择和解题步骤的设计.

审题思考中, 要把握“三性”, 即明确目的性, 提高准确性, 注意隐含性.解题实践表明:条件暗示可知并启发解题手段, 结论预告并诱导解题方向, 只有细致地审题, 才能从题目本身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这一步, 不要怕慢, 其实“慢”中有“快”, 解题方向明确, 解题手段合理得当, 这是“快”的前提和保证.否则, 欲速则不达.

(2) 寻求合理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破除模式化、力求创新是近几年中考数学试题的显著特点, 解答题体现得尤为突出, 因此, 切忌套用机械的模式寻求解题思路和方法, 而应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 识别题目的条件和结论, 认识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图形的几何特征与数、式的数量、结构特征的关系, 谨慎地确定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当思维受阻时, 要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 并重新审视题意, 注意挖掘隐蔽的条件和内在联系, 既要防止钻牛角尖, 又要防止轻易放弃.

例2:如图1, 对称轴为直线的抛物线, 经过点A (6, 0) 和B (0, 4) . (1) 求抛物线解析式及顶点坐标; (2) 设点E (x, y) 是抛物线上一动点, 且位于第四象限, 四边形OEAF是以OA为对角线的平行四边形.求平行四边形OEAF的面积S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 当平行四边形OEAF的面积为24时, 请判断平行四边形OEAF是否为菱形? (2) 是否存在点E, 使平行四边形OEAF为正方形?若存在, 求出点E的坐标.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分析: (1) 利用待定系数法可以求出抛物线解析式; (2) 利用平行四边形OEAF的面积公式来建立函数关系式. (1) 判断OEAF是否为菱形, 关键是看能否由已知条件得到邻边相等, 即需要将面积关系转化为线段关系, (2) 假设存在符合条件的E, 考虑先满足条件“使得OEAF为正方形”, 再看能否满足另外条件“在抛物线上”.

(1) 根据题意, 当S=24时, 即解得x1=3, x2=4故所求的点E有两个, 分别为E1 (3, -4) , E2 (4, -4) .点E1 (3, -4) 满足OE=AE, 所以荀OEAF是菱形;点E2 (4, -4) 不满足OE=AE, 所以荀OEAF不是菱形.

(2) 当OA⊥EF, 且OA=EF时, 荀OEAF是正方形, 此时点E的坐标只能是 (3, -3) .而坐标为 (3, -3) 的点不在抛物线上, 故不存在这样的点E, 使荀OEAF为正方形.

特别提示:需要同时满足几个条件时, 不妨先满足其中部分, 再看是否满足其他条件.

二、重点知识的拓展

1.明确重点知识的地位和作用.

2.现行教学内容与前后相关教学内容的融通.

3.重点知识专题化应用 (包括知识体系和训练体系) .

▲解直角三角形应用题专题

例3:如右图2, 点A是一个半径为300米的圆形森林公园的中心, 在森林公园附近有B、C两个村庄, 现要在B、C两村庄之间修一条长为1000米的笔直公路将两村连通, 经测得∠ABC=45°, ∠ACB=30°, 问此公路是否会穿过该森林公园?请通过计算进行说明.

∴不会穿过.

例4:如图3, 山上有一座铁塔, 山脚下有一矩形建筑物ABCD, 且建筑物周围没有开阔平整地带, 该建筑物顶端宽度AD和高度DC都可直接测得, 从A、D、C三点可看到塔顶端H, 可供使用的测量工具有皮尺、测倾器.

(1) 请你根据现有条件, 充分利用矩形建筑物, 设计一个测量塔顶端到地面高度HG的方案.具体要求如下:测量数据尽可能少, 在所给图形上, 画出你设计的测量平面图, 并将应测数据标记在图形上 (如果测A、D间距离, 用m表示;如果测D、C间距离, 用n表示;如果测角, 用α、β、γ表示) .

(2) 根据你测量的数据, 计算塔顶端到地面的高度HG (用字母表示, 测倾器高度忽略不计) .

解: (1) 在A处放置测倾器, 测得点H的仰角α, 在B处放置测倾器, 测得点H的仰角为β.

例5:如图4, 某一时刻, 一架飞机在海面上空C点处观测到一人在海岸A点处钓鱼.从C点处测得A的俯角为45°;同一时刻, 从A点处测得飞机在水中影子的俯角为60°.已知海岸的高度为4米, 求此时钓鱼的人和飞机之间的距离 (结果保留整数数) .

解:在Rt△ABC中, BC=ABtan45°.在Rt△ABE中,

例6:已知α为锐角, 下列结论, 正确的有 () .

解:选C.

例7:如图5, 在△ABC中, AD是BC边上的高, tanB=cos∠DAC.

设AD=12x, AC=BD=13x.

由勾股定理求得DC=5x, ∵BC=12, ∴BD+DC=18x=12.

例8:如图6, 已知△ABC中∠C=Rt∠, AC=m, ∠BAC=α.求△ABC的面积 (用α的三角函数及m表示) .

例9:如图7, 沿AC方向开山修路.为了加快施工速度, 要在小山的另一边同时施工.从AC上的一点B, 取∠ABD=145°, BD=500米, ∠D=55°.要使A、C、E成一直线, 那么开挖点E离点D的距离是 () .

解:∵A、C、E成一直线, ∠ABD=145°, ∠D=55°, ∴∠BED=90°.

∵BD=500米, ∠D=55°, DE=500cos55°米, 故应选B.

例10:如图8, 人民海关缉私巡逻艇在东海海域执行巡逻任务时, 发现在其所处位置O点的正北方向10海里处的A点有一涉嫌走私船只正以24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正东方向航行.为迅速实现检查, 巡逻艇调整好航向, 以26海里/小时的速度追赶, 在涉嫌船只不改变航向和航速的前提下, 问 (1) 需要几小时才能追上? (点B为追上时的位置.) (2) 确定巡逻艇的追赶方向 (精确到0.1°) .

解:设需要t小时才能追上.

则t=1 (负值舍去) , 故需要1小时才能追上.

(2) 在Rt△AOB中

三、整体性知识的链接

1.摆出知识点、寻找知识链、编织知识网.

2.分散、零碎的知识通过归纳梳理达到条理化、系统化、整体化.

3.构造整体知识结构图表.

篇4:钟表上的数学知识

一、求某一时刻时针与分针所成的夹角

例1在5点整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夹角是多少度?

解:在5点整时,时针与分针相隔5个大格,所以,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30O×5=150O.

探究6点40分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多少?

解:6点40分时,时针与分针相隔(2)个大格,所以,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30O×(2)=40O.

二、求时针与分针重合、成平角、成直角的周期

例2 钟表上时针和分针恰好互相垂直、重合、成平角且恰好是整点的时间是几点?

解:时针和分针恰好互相垂直 ,时间恰好是整点的有3点、9点、15点、21点.

时针和分针恰好重合,时间恰好是整点的有0点、12点、24点.

时针和分针恰好成平角,时间恰好是整点的有6点、18点.

探究(1)一天24小时内,时针与分针互相垂直多少次?

分析:先探究时针与分针互相垂直的周期.3点整时针与分针互相垂直,设分针从3点整开始经过分针与时针再成直角,由题意得:

解得 = ,即时针与分针互相垂直的周期是分钟.

24×60÷ = 44.因此, 一天24小时,时针与分针互相垂直44次.

探究(2)一天24小时内,时针与分针互相重合多少次?

分析:先探究时针与分针互相重合的周期. 12点整时,时针与分针互相重合,设分针从12点整开始经过分钟后与时针再次重合,由题意得:

24×60÷ = 22.因此,一天24小时内,时针与分针互相重合22次.

探究(3)一天24小时内,时针与分针互成平角多少次?

分析:先探究时针与分针成平角的周期. 6点整时,时针与分针互相成平角,设分针6点整开始经过分钟后与时针再次互相成平角,由题意得:

6 = 6× + 30×6 + 30×6.

篇5: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对于a的取值为非零有理数,有必要分成几种情况来讨论各自的特性:

首先我们知道如果a=p/q,q和p都是整数,则x^(p/q)=q次根号(x的p次方),如果q是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如果q是偶数,函数的定义域是[0,+∞)。当指数n是负整数时,设a=-k,则x=1/(x^k),显然x≠0,函数的定义域是(-∞,0)∪(0,+∞).因此可以看到x所受到的限制来源于两点,一是有可能作为分母而不能是0,一是有可能在偶数次的根号下而不能为负数,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

排除了为0与负数两种可能,即对于x>0,则a可以是任意实数;

排除了为0这种可能,即对于x<0x=“”>0的所有实数,q不能是偶数;

排除了为负数这种可能,即对于x为大于且等于0的所有实数,a就不能是负数。

总结起来,就可以得到当a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定义域的不同情况如下:如果a为任意实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

如果a为负数,则x肯定不能为0,不过这时函数的定义域还必须根据q的奇偶性来确定,即如果同时q为偶数,则x不能小于0,这时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同时q为奇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不等于0的所有实数。

在x大于0时,函数的值域总是大于0的实数。

在x小于0时,则只有同时q为奇数,函数的值域为非零的实数。

而只有a为正数,0才进入函数的值域。

由于x大于0是对a的任意取值都有意义的,因此下面给出幂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各自情况.

可以看到:

(1)所有的图形都通过(1,1)这点。

(2)当a大于0时,幂函数为单调递增的,而a小于0时,幂函数为单调递减函数。

(3)当a大于1时,幂函数图形下凹;当a小于1大于0时,幂函数图形上凸。

(4)当a小于0时,a越小,图形倾斜程度越大。

(5)a大于0,函数过(0,0);a小于0,函数不过(0,0)点。

(6)显然幂函数_。

解题方法:换元法

解数学题时,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种方法叫换元法.换元的实质是转化,关键是构造元和设元,理论依据是等量代换,目的是变换研究对象,将问题移至新对象的知识背景中去研究,从而使非标准型问题标准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变得容易处理。

换元法又称辅助元素法、变量代换法.通过引进新的变量,可以把分散的条件联系起来,隐含的条件显露出来,或者把条件与结论联系起来.或者变为熟悉的形式,把复杂的计算和推证简化。

它可以化高次为低次、化分式为整式、化无理式为有理式、化超越式为代数式,在研究方程、不等式、函数、数列、三角等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

练习题:

1、若f(x)=x2-x+b,且f(log2a)=b,log2[f(a)]=2(a≠1).

(1)求f(log2x)的最小值及对应的x值;

(2)x取何值时,f(log2x)>f(1)且log2[f(x)]< p=“”>

2、已知函数f(x)=3x+k(k为常数),A(-2k,2)是函数y=f-1(x)图象上的点.[来源:Z_k.Com]

(1)求实数k的值及函数f-1(x)的解析式;

篇6: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1、定义:一般地,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在棱柱中,两个相互平行的面叫做棱柱的底面,简称底;其余各面叫做棱柱的侧面;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柱的侧棱.侧面与底的公共顶点叫做棱柱的顶点.棱柱中不在同一平面上的两个顶点的连线叫做棱柱的对角线.过不相邻的两条侧棱所形成的面叫做棱柱的对角面.

2、棱柱的分类:底面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棱柱分别叫做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

3、棱柱的表示方法:

①用表示底面的各顶点的字母表示棱柱,如下图,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可分别表示为、、;

②用棱柱的对角线表示棱柱,如上图,四棱柱可以表示为棱柱或棱柱等;五棱柱可表示为棱柱、棱柱等;六棱柱可表示为棱柱、棱柱、棱柱等.

4、棱柱的性质:棱柱的侧棱相互平行.

知识点二:棱锥的结构特征

1、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这个多边形面叫做棱锥的底面.有公共顶点的各个三角形叫做棱锥的侧面.各侧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锥的顶点.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锥的侧棱;

2、棱锥的分类:按底面多边形的边数,可以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

3、棱锥的表示方法:用表示顶点和底面的字母表示,如四棱锥;

知识点三:圆柱的结构特征

1、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柱.旋转轴叫做圆柱的轴.垂直于轴的边旋转而成的曲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平行于轴的边旋转而成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无论旋转到什么位置不垂直于轴的边都叫做圆柱的母线.

2、圆柱的表示方法:用表示它的轴的字母表示,如圆柱

知识点四:圆锥的结构特征

1、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而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锥.旋转轴叫做圆锥的轴.

垂直于轴的边旋转而成的曲面叫做圆锥的底面.不垂直于轴的边旋转而成的曲面叫做圆锥的侧面.无论旋转到什么位置不垂直于轴的边都叫做圆锥的母线.

2、圆锥的表示方法:用表示它的轴的字母表示,如圆锥.

知识点五:棱台和圆台的结构特征

1、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圆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棱台(圆台);原棱锥(圆锥)的底面和截面分别叫做棱台(圆台)的下底面和上底面;原棱锥(圆锥)的侧面被截去后剩余的曲面叫做棱台(圆台)的侧面;原棱锥的侧棱被平面截去后剩余的部分叫做棱台的侧棱;原圆锥的母线被平面截去后剩余的部分叫做圆台的母线;棱台的侧面与底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台的顶点;圆台可以看做由直角梯形绕直角边旋转而成,因此旋转的轴叫做圆台的轴.

2、棱台的表示方法:用各顶点表示,如四棱台;

3、圆台的表示方法:用表示轴的字母表示,如圆台;

注:圆台可以看做由圆锥截得,也可以看做是由直角梯形绕其直角边旋转而成.

知识点六:球的结构特征

1、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叫做球体,简称球.半圆的半径叫做球的半径.半圆的圆心叫做球心.半圆的直径叫做球的直径.

2、球的表示方法:用表示球心的字母表示,如球O.

知识点七:特殊的棱柱、棱锥、棱台

特殊的棱柱:侧棱不垂直于底面的棱柱称为斜棱柱;垂直于底面的棱柱称为直棱柱;底面是正多边形的直棱柱是正棱柱;底面是矩形的直棱柱叫做长方体;棱长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

特殊的棱锥:如果棱锥的底面是正多边形,且各侧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那么这样的棱锥称为正棱锥;侧棱长等于底面边长的正三棱锥又称为正四面体;

特殊的棱台:由正棱锥截得的棱台叫做正棱台;

注:简单几何体的分类如下表:

知识点八: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1、组合体的基本形式:①由简单几何体拼接而成的简单组合体;②由简单几何体截去或挖去一部分而成的几何体;

2、常见的组合体有三种:①多面体与多面体的组合;②多面体与旋转体的组合;③旋转体与旋转体的组合.

知识点九: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1、投影、投影线和投影面:由于光的照射,在不透明物体后面的屏幕上会留下这个物体的影子,这种现象叫做投影,其中光线叫做投影线,屏幕叫做投影面.

2、中心投影: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叫做中心投影.

3、中心投影的性质:①中心投影的投影线交于一点;②点光源距离物体越近,投影形成的影子越大.

4、平行投影:把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投影叫做平行投影,投影线正对着投影面时叫做正投影,否则叫做斜投影.

5、平行投影的性质:平行投影的投影线相互平行.

知识点十:常见几何体的三视图:

1、圆柱的正视图和侧视图是全等的矩形,俯视图为圆;

2、圆锥的正视图和侧视图是三角形,俯视图为圆和圆心;

3、圆台的正视图和侧视图都是等腰梯形,俯视图为两个同心圆;

4、球的三视图都是圆.

注:

1、三视图的排列方法是侧视图在正视图的右边;俯视图在正视图的下面;

2、一个几何体的侧视图和正视图高度一样,俯视图和正视图的长度一样,侧视图和俯

上一篇:士官个人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与文明手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