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数学期末知识点

2024-06-26

高一上数学期末知识点(精选6篇)

篇1:高一上数学期末知识点

高一上 物理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提纲

专题一:运动的描述

【知识要点】

1.质点(A)(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系(A)(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

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3.路程和位移(A)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的长度是路程,AB是位移S。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比如说某人从O点起走了50m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即v=s/t。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内的位移为s, 则我们定义v=s/t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

看,瞬时速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5、匀速直线运动(A)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同,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

(2)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和v-t图象(A)

(1)位移图象(s-t图象)就是以纵轴表示位移,以横轴表示时间而作出的反映物体运动规律的数学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线是通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

(2)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时间轴)的直线,如图2-4-1所示。

由图可以得到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v1=20m/s,v2=-10m/s,表明一个质点沿正方向以20m/s的速度运动,另一个反方向以10m/s速度运动。

6、加速度(A)

(1)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a=

(2)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是速度变化的方向

(3)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则质点做加速运动;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则则质点做减速运动.7、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A)

1、实验步骤:

(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重量适当的钩码.(3)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4)拉住纸带,将小车移动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纸带.(5)断开电源,取下纸带

(6)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复做三次

2、常见计算:

(1),(2)

8、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A)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t=vo+at(减速:vt=vo-at)

(2).此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vot+at2/2(减速:s=vot-at2/2)

(4)位移推论公式:(减速:)

(5).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 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 s = aT2(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9、匀变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和v-t图象(A)

10、自由落体运动(A)

(1)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2)重力加速度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产生的,因此,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大小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略有不,在地球表面,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的值就越大,在赤道上,重力加速度的值最小,但这种差异并不大。

(3)通常情况下取重力加速度g=10m/s2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vt=gt.H=gt2/2,vt2=2gh

专题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知识要点】

11、力(A)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⑴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⑵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作用于物体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

⑴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或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力的分类⑴按照力的性质命名: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⑵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命名: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浮力、向心力等。

12、重力(A)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⑴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心: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但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① 质量均匀分布的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② 一般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几何中心上,可以在物体内,也可以在物体外。一般采用悬挂法。

3.重力的大小:G=mg13、弹力(A)

1.弹力⑴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⑵产生弹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两物体的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物体之间的正压力一定垂直于它们的接触面。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在分析拉力方向时应先确定受力物体。

3.弹力的大小

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弹力:F = Kx(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

4.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的判断方法

如果物体间存在微小形变,不易觉察,这时可用假设法进行判定.14、摩擦力(A)

(1)滑动摩擦力:

说明 : a、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2)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大小范围: O

说明:

a、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15、力的合成与分解(B)

1.合力与分力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共点力的合成⑴共点力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⑵力的合成方法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a.若 和 在同一条直线上

①、同向:合力 方向与、的方向一致

②、反向:合力,方向与、这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同向。

b.、互成θ角——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

求F、的合力公式:(为F1、F2的夹角)

注意:(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1-F2 F F1 +F2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分力成直角时,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

16、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A)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1)一个物体如果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不变,其加速度为零,这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运动学特征。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亦即F合=0

(1)二力平衡:这两个共点力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三力平衡:这三个共点力必然在同一平面内,且其中任何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即任何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平衡

(3)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必有:

F合x= F1x+ F2x + ………+ Fnx =0

F合y= F1y+ F2y + ………+ Fny =0(按接触面分解或按运动方向分解)

19、力学单位制(A)

1.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基本单位就是根据物理量运算中的实际需要而选定的少数几个物理量单位;根据物理公式和基本单位确立的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

2.在物理力学中,选定长度、质量和时间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与其它的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力学单位制。选用不同的基本单位,可以组成不同的力学单位制,其中最常用的基本单位是长度为米(m),质量为千克(kg),时间为秒(s),由此还可得到其它的导出单位,它们一起组成了力学的国际单位制。

17、牛顿运动三定律(A和B)

篇2:高一上数学期末知识点

高一数学期末知识点总结1

棱锥

棱锥的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

棱锥的性质:

(1)侧棱交于一点。侧面都是三角形

(2)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是相似的多边形。且其面积比等于截得的棱锥的高与远棱锥高的比的平方

正棱锥

正棱锥的定义:如果一个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并且顶点在底面内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这样的棱锥叫做正棱锥。

正棱锥的性质:

(1)各侧棱交于一点且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相等,它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3)多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

a、相邻两侧棱互相垂直的正三棱锥,由三垂线定理可得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底面三角形的垂心。

b、四面体中有三对异面直线,若有两对互相垂直,则可得第三对也互相垂直。且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底面三角形的垂心。

高一数学期末知识点总结2

定义域

(高中函数定义)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属于集合A。其中,x叫作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作函数的定义域;

值域

名称定义

函数中,应变量的取值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值域函数的值域,在数学中是函数在定义域中应变量所有值的集合常用的求值域的方法

(1)化归法;(2)图象法(数形结合);(3)函数单调性法;(4)配方法;(5)换元法;(6)反函数法(逆求法);(7)判别式法;(8)复合函数法;(9)三角代换法;(10)基本不等式法等

关于函数值域误区

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是函数构造的三个基本“元件”。平时数学中,实行“定义域优先”的原则,无可置疑。然而事物均具有二重性,在强化定义域问题的同时,往往就削弱或谈化了,对值域问题的探究,造成了一手“硬”一手“软”,使学生对函数的掌握时好时坏,事实上,定义域与值域二者的位置是相当的,绝不能厚此薄皮,何况它们二者随时处于互相转化之中(典型的例子是互为反函数定义域与值域的相互转化)。如果函数的值域是无限集的话,那么求函数值域不总是容易的,反靠不等式的运算性质有时并不能奏效,还必须联系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有界性、周期性来考虑函数的取值情况。才能获得正确答案,从这个角度来讲,求值域的问题有时比求定义域问题难,实践证明,如果加强了对值域求法的研究和讨论,有利于对定义域内函的理解,从而深化对函数本质的认识。

“范围”与“值域”相同吗?

“范围”与“值域”是我们在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两个概念,许多同学常常将它们混为一谈,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值域”是所有函数值的集合(即集合中每一个元素都是这个函数的取值),而“范围”则只是满足某个条件的一些值所在的集合(即集合中的元素不一定都满足这个条件)。也就是说:“值域”是一个“范围”,而“范围”却不一定是“值域”。

高一数学期末知识点总结3

集合集合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这里的“事物”可以是人,物品,也可以是数学元素。例如:1、分散的人或事物聚集到一起;使聚集:紧急~。2、数学名词。一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数学元素:有理数的~。3、口号等等。集合在数学概念中有好多概念,如集合论: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专门研究集合的理论叫做集合论。康托(Cantor,G.F.P.,1845年—1918年,德国数学家先驱,是集合论的,目前集合论的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现代数学的所有领域。

集合,在数学上是一个基础概念。什么叫基础概念?基础概念是不能用其他概念加以定义的概念。集合的概念,可通过直观、公理的方法来下“定义”。集合集合是把人们的直观的或思维中的某些确定的能够区分的对象汇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或称为单体),这一整体就是集合。组成一集合的那些对象称为这一集合的元素(或简称为元)。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合符号,含有有限个元素叫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叫无限集,空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记做Φ。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的真子集。任何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子集,真子集都具有传递性。(说明一下:如果集合A的所有元素同时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A称作是B的子集,写作A?B。若A是B的子集,且A不等于B,则A称作是B的真子集,一般写作A?B。中学教材课本里将?符号下加了一个≠符号,不要混淆,考试时还是要以课本为准。所有男人的集合是所有人的集合的真子集。)

高一数学期末知识点总结4

集合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这里的事物可以是人,物品,也可以是数学元素。

例如:

1、分散的人或事物聚集到一起;使聚集:紧急~。

2、数学名词。一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数学元素:有理数的~。

3、口号等等。集合在数学概念中有好多概念,如集合论: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专门研究集合的理论叫做集合论。康托(Cantor,G.F.P.,1845年1918年,德国数学家先驱,是集合论的,目前集合论的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现代数学的所有领域。

集合,在数学上是一个基础概念。什么叫基础概念?基础概念是不能用其他概念加以定义的概念。集合的概念,可通过直观、公理的方法来下定义。

集合是把人们的直观的或思维中的某些确定的能够区分的对象汇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或称为单体),这一整体就是集合。组成一集合的那些对象称为这一集合的元素(或简称为元)。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合符号,含有有限个元素叫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叫无限集,空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记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的真子集。任何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子集,真子集都具有传递性。

(说明一下:如果集合A的所有元素同时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A称作是B的子集,写作AB。若A是B的子集,且A不等于B,则A称作是B的真子集,一般写作AB。中学教材课本里将符号下加了一个符号,不要混淆,考试时还是要以课本为准。所有男人的集合是所有人的集合的真子集。)

篇3:高一上数学期末知识点

(一) 概念:

1.概念中重点词语的咬文嚼字.

如:函数概念中的“唯一”.

函数概念:一般的,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 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 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 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 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 y是x的函数.如果当x=a时, y=b, 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

强调一下函数的本质:函数反映的是某一变化过程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接下来说函数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每一个函数中, 两个变量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自变量每取一个值, 都有唯一的函数值与之对应.那么要注意唯一所指的对象是函数值, 也就是说可以一个自变量的值对应一个函数值, 也可以两个、三个或多个自变量的值对应一个函数值.就是说, 函数值是唯一的.但是如果出现一个自变量的值对应着两个或多个函数值, 那么说明它根本就不是函数.违背了函数的概念.

如:相似图形概念中的“形状相同”.

相似图形概念:我们把形状相同的图形叫做相似图形.

什么叫做形状相同呢?这个概念有点模糊,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为: (1) 两个图形相似, 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是由另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得到的; (2) 全等图形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图形, 不仅形状相同, 大小也相同; (3) 判断两个图形是否相似, 要从局部到整体感受形状的差异, 特别是复杂图形是否相似要抓住图形的特点, 如是几边形, 边角等构成图形的元素, 例如:都是矩形就可以说它们相似吗?这个形状相同包括边之间的比例, 角的大小等.

2.概念的正反辨析.

如:命题: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逆命题: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

如:命题: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断点的距离相等.逆命题:到线段两个断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概念层次的划定.

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划定.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一定是一个整式方程, 分母中含有字母的方程不可以; (2) 必须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3) 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注意最高这个字眼.这样的方程才是一元二次方程.

如:位似图形的概念划定.

位似图形的概念:如果两个多边形不仅相似, 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 对应边互相平行, 那么这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 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

位似图形的概念划分为三点: (1) 位似图形一定是相似图形, 此时的相似比就是位似比.但相似图形不一定是位似图形; (2) 位似图形的每组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 这一点就是位似中心; (3) 位似图形的对应边互相平行 (或共线) 对应边不平行的图形一定不是位似图形.

4.概念的对比.

(1) 易混概念的对比

如:通分与约分的区别:他们对分式基本性质的运用不同, 通分是把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 使分式的值不变;而约分是把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 使分子的值不变.通分与约分是两个互逆的过程.

如:勾股定理与逆定理异同:

相同点:都与三角形有关, 都与直角三角形有关.

不同点:勾股定理是以“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为条件, 进而得到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数量关系.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满足两条较短边的平方和等于最长边的平方”为条件, 进而得到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它是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如:整式与代数式的区别.

整式是代数式中的最基本的式子, 所有的整式都是代数式;但反之不然, 并不是所有的代数式都是整式, 凡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就不是整式.

(2) 类似概念的对比

如: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与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对比.

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方程, 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两个概念只有一个数字之差, 一个是一次, 一个是二次.

5.概念的应用.

〖函数概念的应用范例〗

如:判断下列变量之间是不是函数关系:

(1) 长方形的宽一定时, 其长与面积; (2)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与面积; (3) 某人的年龄与身高.

〖分式概念的应用范例〗

例1:下列关于x的方程, 是分式方程的是 () .

(二) 命题 (公式、定理、法则、性质) (见本刊P4)

(三) 解题

1.解题的格式要求.

选择题:中考时要求涂在答题卡上, 把选择的正确选项在答题卡上涂黑.

填空题: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填空题要注意单位, 注意答案要化到最简.

解答题:写到答题卡相应位置, 格式要求为:解答题:写“解”, 书写工整计算准确;作图题:用直尺铅笔作图, 再用考试用笔描图;求证题:写“证明”要求思路清晰, 推理正确, 书写工整;应用题:解, 设, 列, 解, 验, 答.书写工整;综合题:写“解”按提问回答, 步骤清晰, 书写工整, 设计合理.

2.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

(1) 选择题

解法:选择题是给出条件和结论, 要求根据一定的关系找出正确答案的一类题型.

(1) 直接推演法:直接从命题给出的条件出发, 运用概念、公式、定理等进行推理或运算, 得出结论, 选择正确答案, 这就是传统的解题方法, 这种解法叫直接推演法.

(2) 验证法:由题设找出合适的验证条件, 再通过验证, 找出正确答案, 亦可将供选择的答案代入条件中去验证, 找出正确答案, 此法称为验证法 (也称代入法) .当遇到定量命题时, 常用此法.

(3) 特殊元素法:用合适的特殊元素 (如数或图形) 代入题设条件或结论中去, 从而获得解答.这种方法叫特殊元素法.

(4) 排除、筛选法:对于正确答案有且只有一个的选择题, 根据数学知识或推理、演算, 把不正确的结论排除, 余下的结论再经筛选, 从而做出正确的结论的解法叫排除、筛选法.

(5) 图解法:借助于符合题设条件的图形或图像的性质、特点来判断, 作出正确的选择称为图解法.图解法是解选择题常用方法之一.

(6) 分析法:直接通过对选择题的条件和结论, 做详尽的分析、归纳和判断, 从而选出正确的结果, 称为分析法.

(2) 填空题

解法:填空题未给出答案, 难度较选择题大, 可以防止学生猜估答案的情况.

(1) 直接解法:直接由条件出发, 根据公式、法则、公理、定理进行计算证明得出正确答案.当然在解答的过程中, 可以跳过一些不必要的步骤, 尽量采用心算的办法, 快速求出问题的答案, 这种解法适合于解答一些基础题.该办法要求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公式、法则、性质、定理、公理等要熟记于心, 并能深入地理解运用.

(2) 特殊值法:即根据题目中的条件, 选取某个符合条件的特殊值或作出特殊图形进行计算, 推理的方法.用特殊值或作出特殊图形进行计算, 推理的方法.用特殊值法解题要注意所选取的值要符合条件, 且易于计算.此类问题通常具有一个共性:题干中给出一些一般性的条件, 而要求得出某些特定的结论或数值.在解决是可将问题提供的条件特殊化.使之成为具有一般性的特殊图形或问题, 而这些特殊图形或问题的答案往往就是原题的答案.利用特殊值法解答问题, 不仅可以选用特别的数值代入原题, 使原题得以解决而且可以作出符合条件的特殊图形来进行计算或推理.

(3) 数形结合法:对于一些含有几何背景的填空题, 若能根据题目条件的特点, 作出符合题意的图形, 做到数中思形, 以形助数, 并通过对图形的直观分析、判断, 则往往可以简捷地得出正确的结果.

(4) 等价转化法:通过“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 将问题等价地转化成便于解决的问题,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果.

(5) 构造法:根据题设条件与结论的特殊性, 构造出一些新的数学形式, 并借助于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6) 猜想验证法:近年来的中考题中出现了大量的探索规律类型的问题, 此类题的主要解法是运用不完全归纳法, 通过试验, 猜想, 试误验证, 总结, 归纳等过程使问题得解.

(3) 求解题

解法:中考中求解题相对较简单, 掌握好公式, 特殊值, 原理, 计算要准确.取舍按题意要求, 步骤要详细.书写工整.

(4) 求证题

解法:中考中求证题较简单, 但是注重步骤, 首先要掌握好几何证明题中涉及到的定义、公式、定理、证明方法.其次要思路清晰, 有理有据, 推理严谨, 书写工整, 设计合理.

(5) 作图题

解法:中考中作图题有两种.

(1) 是利用翻折, 旋转, 轴对称等知识作图, 注意仔细读题, 找准对象.清晰作图.

(2) 是拼图题, 注意联想, 想象掌握知识点.拼图时一般要求不重叠无缝隙, 作出拼痕, 做好的图不能超出题目所给的网格.

(6) 综合题 (拆、分、转、想、掘)

解法:解答综合题要把握好以下几步.

(1) 审题:这是解题的开始, 也是解题的基础.一定要全面审视题目的所有条件和答题要求, 以求正确、全面理解题意, 在整体上把握试题的特点、结构, 以利于解题方法的选择和解题步骤的设计.

审题思考中, 要把握“三性”, 即明确目的性, 提高准确性, 注意隐含性.解题实践表明:条件暗示可知并启发解题手段, 结论预告并诱导解题方向, 只有细致地审题, 才能从题目本身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这一步, 不要怕慢, 其实“慢”中有“快”, 解题方向明确, 解题手段合理得当, 这是“快”的前提和保证.否则, 欲速则不达.

(2) 寻求合理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破除模式化、力求创新是近几年中考数学试题的显著特点, 解答题体现得尤为突出, 因此, 切忌套用机械的模式寻求解题思路和方法, 而应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 识别题目的条件和结论, 认识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图形的几何特征与数、式的数量、结构特征的关系, 谨慎地确定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当思维受阻时, 要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 并重新审视题意, 注意挖掘隐蔽的条件和内在联系, 既要防止钻牛角尖, 又要防止轻易放弃.

例2:如图1, 对称轴为直线的抛物线, 经过点A (6, 0) 和B (0, 4) . (1) 求抛物线解析式及顶点坐标; (2) 设点E (x, y) 是抛物线上一动点, 且位于第四象限, 四边形OEAF是以OA为对角线的平行四边形.求平行四边形OEAF的面积S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 当平行四边形OEAF的面积为24时, 请判断平行四边形OEAF是否为菱形? (2) 是否存在点E, 使平行四边形OEAF为正方形?若存在, 求出点E的坐标.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分析: (1) 利用待定系数法可以求出抛物线解析式; (2) 利用平行四边形OEAF的面积公式来建立函数关系式. (1) 判断OEAF是否为菱形, 关键是看能否由已知条件得到邻边相等, 即需要将面积关系转化为线段关系, (2) 假设存在符合条件的E, 考虑先满足条件“使得OEAF为正方形”, 再看能否满足另外条件“在抛物线上”.

(1) 根据题意, 当S=24时, 即解得x1=3, x2=4故所求的点E有两个, 分别为E1 (3, -4) , E2 (4, -4) .点E1 (3, -4) 满足OE=AE, 所以荀OEAF是菱形;点E2 (4, -4) 不满足OE=AE, 所以荀OEAF不是菱形.

(2) 当OA⊥EF, 且OA=EF时, 荀OEAF是正方形, 此时点E的坐标只能是 (3, -3) .而坐标为 (3, -3) 的点不在抛物线上, 故不存在这样的点E, 使荀OEAF为正方形.

特别提示:需要同时满足几个条件时, 不妨先满足其中部分, 再看是否满足其他条件.

二、重点知识的拓展

1.明确重点知识的地位和作用.

2.现行教学内容与前后相关教学内容的融通.

3.重点知识专题化应用 (包括知识体系和训练体系) .

▲解直角三角形应用题专题

例3:如右图2, 点A是一个半径为300米的圆形森林公园的中心, 在森林公园附近有B、C两个村庄, 现要在B、C两村庄之间修一条长为1000米的笔直公路将两村连通, 经测得∠ABC=45°, ∠ACB=30°, 问此公路是否会穿过该森林公园?请通过计算进行说明.

∴不会穿过.

例4:如图3, 山上有一座铁塔, 山脚下有一矩形建筑物ABCD, 且建筑物周围没有开阔平整地带, 该建筑物顶端宽度AD和高度DC都可直接测得, 从A、D、C三点可看到塔顶端H, 可供使用的测量工具有皮尺、测倾器.

(1) 请你根据现有条件, 充分利用矩形建筑物, 设计一个测量塔顶端到地面高度HG的方案.具体要求如下:测量数据尽可能少, 在所给图形上, 画出你设计的测量平面图, 并将应测数据标记在图形上 (如果测A、D间距离, 用m表示;如果测D、C间距离, 用n表示;如果测角, 用α、β、γ表示) .

(2) 根据你测量的数据, 计算塔顶端到地面的高度HG (用字母表示, 测倾器高度忽略不计) .

解: (1) 在A处放置测倾器, 测得点H的仰角α, 在B处放置测倾器, 测得点H的仰角为β.

例5:如图4, 某一时刻, 一架飞机在海面上空C点处观测到一人在海岸A点处钓鱼.从C点处测得A的俯角为45°;同一时刻, 从A点处测得飞机在水中影子的俯角为60°.已知海岸的高度为4米, 求此时钓鱼的人和飞机之间的距离 (结果保留整数数) .

解:在Rt△ABC中, BC=ABtan45°.在Rt△ABE中,

例6:已知α为锐角, 下列结论, 正确的有 () .

解:选C.

例7:如图5, 在△ABC中, AD是BC边上的高, tanB=cos∠DAC.

设AD=12x, AC=BD=13x.

由勾股定理求得DC=5x, ∵BC=12, ∴BD+DC=18x=12.

例8:如图6, 已知△ABC中∠C=Rt∠, AC=m, ∠BAC=α.求△ABC的面积 (用α的三角函数及m表示) .

例9:如图7, 沿AC方向开山修路.为了加快施工速度, 要在小山的另一边同时施工.从AC上的一点B, 取∠ABD=145°, BD=500米, ∠D=55°.要使A、C、E成一直线, 那么开挖点E离点D的距离是 () .

解:∵A、C、E成一直线, ∠ABD=145°, ∠D=55°, ∴∠BED=90°.

∵BD=500米, ∠D=55°, DE=500cos55°米, 故应选B.

例10:如图8, 人民海关缉私巡逻艇在东海海域执行巡逻任务时, 发现在其所处位置O点的正北方向10海里处的A点有一涉嫌走私船只正以24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正东方向航行.为迅速实现检查, 巡逻艇调整好航向, 以26海里/小时的速度追赶, 在涉嫌船只不改变航向和航速的前提下, 问 (1) 需要几小时才能追上? (点B为追上时的位置.) (2) 确定巡逻艇的追赶方向 (精确到0.1°) .

解:设需要t小时才能追上.

则t=1 (负值舍去) , 故需要1小时才能追上.

(2) 在Rt△AOB中

三、整体性知识的链接

1.摆出知识点、寻找知识链、编织知识网.

2.分散、零碎的知识通过归纳梳理达到条理化、系统化、整体化.

3.构造整体知识结构图表.

篇4:高一(上)期末综合练习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也越大

B.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加速度减小,速度却增大

C.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始终垂直,保持加速度大小不变,则物体速度也保持不变

D.物体作匀变速运动时,其加速度是均匀变化的

2、在平抛运动中,物体的

A.速度不变,加速度也不变

B.速度不变,加速度改变

C.速度改变,加速度不变

D.速度改变,加速度也改变

3、用水平力推静止在地面上的柜子,但没有推动它,则柜子受到的静摩擦力

A.方向与推力方向相同

B.大小等于零

C.大小与推力无关

D.大小等于推力

4、某同学用双手抓住单杠,两手臂伸直且其间夹角为下列哪个数值时,该同学感到最费力

A.120°B.90°C.60°D.30°

5、关于瞬时速度,正确说法是

A.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小段位移时的速度

B.瞬时速度是某一段时间内的速度

C.瞬时速度是某一时刻的速度

D.瞬时速度是物体运动到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6、下列情况下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A.物体在空中自由下落

B.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

C.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到达最高点时

D.物体受恒力作用运动时

7、物体以2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在任意1s内,物体的

A.位移是2m

B.末速度比初速度大2m/s

C.末速度是初速度的2倍

D.平均速度是2m/s

8、如图1所示,物体B的上表面水平,B上面载着物体A,当它们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时,A物体受到的力

A.只有重力

B.只有重力和支持力

C.有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

D.有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和下滑力

9、如图2所示是描述一列火车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则以下关于火车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线段OA段表示火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线段AB段表示火车做匀速运动

C.线段BC段表示火车做匀速运动

D.开始火车通过12km用了10min

10、甲、乙两个物体,在相同合外力作用下速度都改变了4m/s,但甲用的时间是4s,乙用的时间是2s。则可知

A.甲物体的惯性大

B.乙物体的惯性大

C.甲、乙两物体的惯性一样大

D.不能确定哪个物体的惯性大

11、如图3所示,A、B两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2m,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现用相同的水平力F作用在原来都静止的这两个物体上,若A物的加速度大小为a,则

A.B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a/2

B.B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也为a

C.B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小于a/2

D.B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大于a

12、在沿平直公路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汽车上,从窗口释放一个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则车上的人看到该物体的运动是

A.自由落体运动

B.向后方倾斜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C.平抛运动

D.向后方倾斜的匀速直线运动

13、甲车质量是乙车质量的2倍,把它们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用力F作用在静止的甲车上时,得到2m/s2的加速度.若用力F作用在静止的乙车上,经过2s,乙车的速度大小是

A.2m/sB.4m/s

C.6m/sD.8m/s

14、一条船沿垂直于河岸的方向航行,它在静止水中航行的速度大小一定,当船行驶到河中心时,河水流速突然增大,这使得该船

A.渡河时间不变

B.到达对岸时的速度不变

C.渡河通过的路程增大

D.渡河通过的路程与发生的位移一样

15、玻璃生产线上,宽8m的成型玻璃板以3m/s的速度连续不断地向前行进在切割工序处,金钢钻割刀速度为5m/s,割下的玻璃板都成规定尺寸的矩形。金刚钻割刀切割完一块后,立即复位,紧接着切割第二块。复位时间忽略不计,则

A.切割一次时间为1.6S

B.金钢钻割刀应沿垂直玻璃板运动方向进行切割

C.切割一次时间为2S

D.切割出的矩形玻璃板的尺寸规格都为8m×6m

二、填空题

16、如图4是游标卡尺测量某工件时的示数情况,它的读数是:___________mm。

17、质量为10kg的物体受到F1、F2、F3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现在由于F2突然消失而使物体获得了2m/s2的加速度,则F1和F3的合力大小是_______N,F2的大小是________N。

18、以20m/s的初速度将一物体由足够高的某处水平抛出,当它的竖直速度跟水平速度大小相等时经历的时间为________;这时物体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是________。(g取10m/s2)

19、体重60kg的建筑工人,从5m高处不慎跌下来落到安全网上,经过1.2s速度为零,则该建筑工人从接触安全网到速度减为零的过程中安全网对人的平均作用力为________N。

20、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中:

(1)请在下列给出的器材中,选出实验所需的器材填在下方的横线上。

①打点计时器;②天平;③低压交流电源;④低压直流电源;⑤细线和纸带;⑥钩码和小车;⑦秒表;⑧一端有定滑轮的长木板;⑨刻度尺。

选出的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填选项序号即可)

(2)在实验中,如图5为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B、C、D、E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记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1s,

该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_________m/s2,计数点D的即时速度vD=_______m/s。

三、计算题。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1、用细绳AC和BC吊起一重物,两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如图6所示。AC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50N,BC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0N。为了使绳子不断,所吊重物的质量不得超过多少?

22、如图7,小球m1从光滑的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运动,与此同时小球m2在C点的正上方h处自由落下,m1途经斜面底端B点后以不变的速率继续在光滑的平面上运动,在C点恰好与自由下落的小球m2相遇,若AB=BC=l,且h=4.5l,不计空气阻力,试求:斜面的倾角θ等于多大?

23、如图8所示,将一物体A轻轻地放在匀速传送的传送带的a点,已知传送带速度大小v=2m/s,ab=2m,bc=4m,A与传送带的动摩擦因数μ=0.25,试求物块A运动到c点共需要多长时间?(g=10m/s2,sin37°=0.6,cos37°=0.8)

24.在某市区内,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速度vA向东行驶,一位观光旅客正由南向北从斑马线上横过马路。汽车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游客正在D处),经0.7S作出反应,紧急刹车,但仍将正在步行到B处的游客撞伤,该汽车最终在C处停下,为了清晰了解事故现场,现以图示为例:为了判断汽车司机是否超速行驶,警方派一警车(和汽车行驶条件相同)以法定最高速度vm=14.0m/s行驶在同一马路的同一地段,在肇事汽车的起始制动点A紧急刹车,经过14.0m后停下来。在事故现场测得AB=17.5m,BC=14.0m, BD=1.7m。

问 :(1)该肇事司机的初速度vA是多大?

(2)游客横过马路的速度v人是多大?

篇5:高一语文期末知识点

1.【如】

①_如不能举(动词,好像)

②沛公起如厕(往,到......去)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2.【意】

①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

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3.【举】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②_如不能举(全、尽)

4.【谢】

①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

②哙拜谢(感谢)

③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

5.【军】

①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

②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

③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

6.【言】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

7.【幸】

①妇女无所幸(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②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

8.【去】

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

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

9.【当】

①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比得上)

高一年级语文学习方法及技巧

一、高中学生怎样学好语文

(一)勤记忆。

这里的记并不同于英语语法的死记硬背,而是指理解地记。例如:当新学一个生字“丽”的时候,你只需理解了这个字的含义是“好看的,漂亮的”这个意思,你便能举一反三地理解出“秀丽”、“壮丽”、“美丽”等一大幸和“丽”有关的词语。长期如此,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懂了许多的字、词。

(二)深感悟。

有的同学最怕在测验中出现那些写出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其实要过这一关也很容易。那就是在读文章之时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当我在读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时,我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感受、领悟:当家境衰败的时候,父亲还处处关照着孩子的一丝一毫,就像我的父亲在关爱我一样,这时一阵感激之情顿生。如此下来,我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轻松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善联想。

在学习古诗时,我推荐用这种方法来理解诗句、记忆诗句。在老师帮助同学们解释出一句诗句时,同学们就可闭上双眼,仿佛自己穿过了一条时空隧道,回到了诗人所描写的境界中。比如:在学习《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诗时,在我们的脑海中可以想象出一块种着蔬菜的菜地,绿油油的,一条婉蜒的小溪绕着菜田,推开小屋的门,对面的两座山把青翠的颜色送到了你的眼前。就在这样的联想中,你已经不知不觉地记下了这两句诗的意思。看,理解诗句的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四)多练笔。

篇6:高一地理期末考知识点

1.该陨星所处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B.太阳系

C.银河系D.河外星系

答案A

2.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层,因同大气摩擦而产生光迹,被称为流星现象。右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虚线箭头表示流星进入大气层的方向。在流星体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从地球上观看流星现象更为明显的情况最可能是()

A.aB.b

C.cD.d

答案A

我国20发射“嫦娥三号”卫星,实现了软着陆、无人探测及月夜生存三大创新,读太阳系局部图,M是地球的自然卫星,分析完成3~5题。

3.图中的天体系统级别有()

A.1级B.2级

C.3级D.4级

答案B

4.“嫦娥三号”卫星考察的天体是()

A.MB.N

C.PD.Q

答案A

5.与N、P、Q相比,地球上有利于生命形成的优越条件是()

①太阳光照一直比较稳定②表面温度适于生物生存③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④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B

读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图,回答6~8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5°

B.图中角a是黄赤交角

C.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D.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答案D

7.假如黄赤交角变大,那么()

A.热带范围变大B.温带范围变大

C.寒带范围变小D.五带范围不变

答案A

8.地球上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的现象是()

A.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B.长江口河道右偏

C.地方时差

D.昼夜更替

答案A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9~10题。

9.在地球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A.吃月饼,共庆团圆B.荡秋千,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岁迎春D.望双星,鹊桥相会

答案B

10.在地球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

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

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

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

答案B

“天宫一号”于北京时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据此完成11~12题。

11.“天宫一号”发射时,美国华盛顿(西五区)的区时是()

A.9月28日8时16分3秒

B.9月29日8时16分3秒

C.9月29日18时16分3秒

D.9月30日10时16分3秒

12.“天宫一号”发射时太阳直射点()

A.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B.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C.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上一篇:亦舒:爱情故事下一篇:初中一年级英语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