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水平调查——暑期社会实践队调查报告

2024-07-02

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水平调查——暑期社会实践队调查报告(通用5篇)

篇1: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水平调查——暑期社会实践队调查报告

“我们对多媒体不了解,多媒体设备也不经常使用,对教学来说,起到的作用很一般,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水平调查——暑期社会实践队调查报告。”我校文学院零点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浠水县关口镇、团陂镇,江夏乌龙镇等多个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对近200名中小学教师及学生进行的关于农村中小学媒介素养调查所得出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学校虽然有专门针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培训,但近六成的老师认为培训的效果并不明显,社会实践报告《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水平调查——暑期社会实践队调查报告》。

“我们希望上级政府部门加大投入硬件设施,同时,给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有效的学习途径,让中小学教师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素质”,浠水县关口镇大灵中学的樊老师在访谈中对于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如何提高媒介素养水平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此外,从该调查团队队员中还获悉,近半的老师学生反映学校只具备大的多媒体教室或机房,同时,75%的学生反映学校不安排计算机课。老师们关注媒体为了教学的只占了15%的比率,其中62.5%的老师每天会花1到3个小时接触媒体。在博客、QQ、电子邮件盛行的时代,老师学生运用最多的是面对面的交流方式。

湖北省是中部地区教育大省,现有农村中小学近13000所,农村中小学生680多万人。而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100余名教师中除去20多位资教生外,有65%的教师的教龄在16年以上,与此同时只有17%的教师年龄是在35岁以内,这反映出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存在年龄结构老化、学历文化偏低等问题。

“媒介素养教育应尽早开始,从调查的结果看,农村的媒介发展状况总体是比较落后的,新媒体的发展后劲不足,”零点实践队队员陈堰说道,“在农村,较为普遍的媒介只是电视,其次是手机,但是手机在大部分人手中还只是停留在作为一个纯粹的通话的工具,还未真正体味到享受媒介滋味,更不用说媒介素养意识与相关教育”。

篇2: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水平调查——暑期社会实践队调查报告

媒介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讯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维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能力。也可简化为选择、分析、使用和传播媒介讯息的能力。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短短几十年, 信息量以几何级数暴涨, 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介信息, 人们必须进行选择性的识读、理解、记忆和传输, 而所有的选择活动大部分都取决于自身的媒介素养, 可以说媒介素养是我们社会中每一个人必备的生存本领。而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 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因此, 教师的媒介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对媒介素养的研究上, 对城市群体、高校学生和教师探讨和调研的相对较多, 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很少。为了了解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的状况, 我们于2011年7月至9月在重庆市的农村中小学展开了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调查的目标群体是重庆市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 调查主要在重庆市除主城九区以外的“一小时经济圈”的潼南县、渝东北翼的梁平县、渝东南翼的秀山县共3个县的6所农村中小学展开, 其中秀山县为国家级贫困县。问卷在调查中的每个农村中小学发放90份, 共计540份, 问卷回收507份, 有效问卷490份, 回收率90.7%。其中, 男教师183人, 女教师307人;年龄在20-30的257人、31-40的199人、41-50的34人;文科专业的307人, 理工科的167人, 艺术类的5人, 体育类的11人;教龄在3年内的107人, 3-10年的210人, 11-15年的85人, 16-20年的60人, 20年以上的28人;学历为中专的97人, 专科的207人, 本科的183人, 研究生3人;小学教师187人, 中学教师303人。本调查涵盖了重庆“一圈两翼”的3个区县的6所农村中小学, 调查对象包含各个年龄段、专业的不同性别的教师, 尽量保证数据分布的系统完整性, 同时采用电话访谈和实地追踪探访的方法定性分析, 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保障了问卷调查的内容效度。

三、调查结果

1. 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选择状况的调查

(1) 从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资料的来源, 即媒介选择的方式来看, 小学教师50.7%教学资料来自教材, 34.9%来自网络, 5.4%来自报纸期刊, 9.1%来自同事的教学资料;中学教师45.2%教学资料来自教材, 43.5%来自网络, 4.7%来自报纸期刊, 6.6%来自同事的资料。从中可以看出, 一半左右的中小学教师获取教学资料来源于教材, 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利用网络来收集教学资料。利用教材获取教学资料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手段, 信息时代的主要手段网络所占比重较大, 但还不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主要选择。

(2) 从媒介选择的动机来看, 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媒介选择的动机上, 44%的教师看重媒介的信息量大小, 23%教师看重媒介的使用方便, 14%看重娱乐性, 12%看重时效性, 7%看重可信度。

(3) 从媒介选择的目的来看, 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媒介选择的目的, 即媒介消费的目的上, 在使用网络时, 53.9%的教师为了获取知识和信息, 18.8%的教师用来娱乐消遣, 22.1%的教师用来人际交流, 5.2%的用来打发时间;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时, 53.7%的教师用来娱乐消遣, 31.9%的教师为了打发时间, 14%的教师为了获取知识和信息, 基本没有教师用来人际交流;对于报纸杂志, 被调查的农村中小学教师64.8%用来获取知识和信息, 23.4%用来娱乐消遣, 11.8%用来打发时间, 基本没有教师用于人际交流。可以看出, 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应用网络时, 超过一半的教师是为了获取知识和信息, 远大于为了娱乐消遣和打发时间。而网络传输的信息量大, 传播速度快捷且直接的特点, 也能说明表2中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媒介选择上的动机多数是看中媒介所传输的信息量大的特点。同时, 阅读报纸杂志超过一半的教师也是为了获取知识和信息。而广播电视目前普及性较强, 在农村比较枯燥单调的生活中, 则多数扮演着剧院、影院、音乐厅等娱乐休闲的角色和功能。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 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媒介选择的方式仍然比较传统和落后, 多数还是从教材中获得素材, 进而转化形成教学时的教案和备课资料, 对于网络中的教学资源使用率较少。同时可以看出, 农村中小学教师在选择媒介时多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 对于信息的需求量很大, 他们渴望选择方便快捷的媒介方式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来满足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2. 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和媒介信息使用状况的调查

(1) 从表4可以看出, 29.4%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获取的媒介信息直接套用, 47.5%的教师进行修改后使用, 23.1%的教师思考加工后变为自己的东西再用。这说明, 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并没有对媒介信息加工变为自己的东西, 接近三分之一的教师原封不动地搬用获取到的媒介信息, 不经过任何思维加工的过程。

(2) 从表5的数据得知, 47.7%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不能熟练使用网络技术, 35.2%的教师基本能使用网络, 只有17.1%的教师完全可以。可以看出接近一半的农村教师拥有的网络知识和技能还不能满足日常教学工作的需要。

(3) 从表6可以看出, 接近75%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都能把获取到的媒介信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 只有少数教师还没有把媒介信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应用于日常教学中。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够认识到媒介信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的教学价值, 能够把获取到的媒介信息带到课堂教学中, 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意识, 这对于开展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媒介信息的开发利用还处于低级阶段, 大多数农村教师不能积极主动地思辨媒介讯息, 挖掘信息背后的隐藏性价值因素。这也能说明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希望获取更多的媒介素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分析状况的调查

媒介分析, 就是个人对于媒介内容以及媒介自身发展的分析判断和了解, 能够对于媒介讯息进行质疑、评估和思维应变, 而不是简单、直接的“拿来主义”, 能够分清媒介信息中的事实和虚构的区别, 认清信息背后的意识形态, 透视媒介文本, 欣赏到各种媒体独特的美学思想、美学形态的一种能力。

(1) 从表7可以看出, 53.1%的教师基本可以把握信息的主旨, 24.6%的教师完全不能把握主旨, 32.3%的教师能够把握主旨。这说明农村中小学教师把握媒介信息主旨的能力并不高。

(2) 从表8可以看出, 7.5%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媒介信息不信任, 63.3%的教师基本信任, 18.1%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传播的媒介信息完全相信, 还有11.1%的教师说不清。这说明, 超过80%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媒介讯息是持信任和肯定态度的, 只有较少的教师对于媒介讯息持信任和观望的态度。

(3) 从表9可以看出, 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媒介信息的总体评价中, 有3.4%的教师认为有弊无利, 有12.8%的教师认为弊大于利, 有31.4%的教师认为利弊相当, 40.2%的教师认为利大于弊, 12.2%的教师认为有利无弊。总体来看, 认为媒介信息利大于弊的教师占了最多数, 说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媒介信息持乐观肯定的态度, 对媒介信息的价值评价很高。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农村的中小学教师的媒介分析能力较弱。他们对于大众传媒往往信任度较高, 疲于接受媒介传播的海量信息, 缺乏对于信息的思辨和梳理能力, 形成了麻木盲从的心态, 不利于在信息时代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 农村中小学教师传播媒介信息的状况调查

传播媒介讯息就是把个人作为媒介信息传输中的一个链条, 成为媒介信息的载体, 使获取到的信息通过媒介对外传输, 达到媒介互动的目的。

(1) 从表10可以看出, 59.8%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够经常地使用媒介与同事交流教学经验, 32.1%的教师偶尔使用媒介交流, 只有8.1%的教师从不使用媒介与同事进行交流。

(2) 从表11可以看出, 69.9%的教师当面谈论交流, 12.4%的教师使用电话 (手机) 进行交流, 8.2%的教师使用QQ, 7.3%的教师用电子邮件, 2.2%的教师用博客。结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农村中小学多数都能使用媒介与他人交流信息, 但在交流时使用的媒介方式上, 多数教师选择点对点, 人对人的当面谈论的传统方式, 对于信息时代的电子媒介使用较少。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到, 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都能经常性的与他人交流分享从大众传媒中获取的媒介信息, 具有良好的传播媒介信息的意识和态度。但是多使用口头表达方式来传递媒介信息, 传播信息的方式比较传统, 对于现代化的电子媒介传播方式使用的较少。在后续的访谈中, 教师们反应, 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后, 师资较为紧缺, 白天他们的教学任务繁重, 下班后, 各种生活琐事又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时间, 再加上农村生活方式较为单调, 他们往往以麻将、棋牌等娱乐方式放松调节, 难以抽出时间去和同事交流讨论, 与同事进行交流讨论都放在白天的课余时间。

四、总结和建议

通过上述的调查, 我们认为, 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状况不容乐观。农村中小学教师选择、使用和传播媒介讯息的方式比较传统和简单, 对新兴的电子媒介使用较少, 传统媒介的利用形式又较为单一;他们在分析媒介讯息时, 并不能很好地思辨和梳理信息, 未能发现信息所具有的真正价值和抵御不良信息;他们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基本能力和意识, 渴望获得更多更全面的媒介信息和媒介素养技能并参与媒介信息传播。从后续的跟踪访谈和对问题的分析中, 可以发现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有:第一, 国内对于媒介素养的研究还处于精英研究阶段, 还未展开广泛的媒介素养教育, 大众普遍的媒介素养水平不高。第二, 当地教育部门不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 没有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媒介素养训练和培训。鉴于此,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

1. 国内要加快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理论体系, 确定系统的、分级的媒介素养课堂和培训内容

当前, 大众媒介对于个体的社会化程度影响日益增强, 人们越来越多地从各种媒介中获得知识、经验、技能、规范和社会经历, 传统的社会教化者影响在不断降低。因此必须立足于我国的教育制度、文化特点、人口素质以及媒介环境, 研究出一套完善的媒介素养理论和具体的实施方法。

2. 国家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网络信息设施的建设力度, 为提高农村教师媒介素养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广大的农村地区网络信息设施较为落后, “家电下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一系列措施还远远不能改善农村地区的硬件环境, 现阶段应继续扶持农村地区, 搞好教育信息化。

3. 教育部门要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媒介素养培训, 使他们能够更好更充分地利用媒介和媒介信息

要根据农村教师的实际需要, 定期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要通过培训, 使农村中小学教师转变观念, 将媒介素养理念通过教学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

4. 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也要多反思, 多交流

对于媒介信息不能盲目乐观和全盘接受, 要树立审慎分析的态度, 保持自我的批判立场。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介讯息, 作为肩负培养下一代重任的人民教师, 不能简单地接受媒介传播的海量信息, 成为信息的奴隶, 要能够选择性地识读、理解、记忆和传播, 独立思考, 对于媒介信息要再加工和深加工, 分清媒介讯息中的事实和虚构, 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篇3: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水平调查——暑期社会实践队调查报告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教师 农村地区 专业素养 调查分析

【基金项目】贵州师范学院自然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4ZC002)、2014年“国培计划”专项课题(项目编号:14GPYB003)、贵州省2014年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编号:黔教高发〔2014〕378号)、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黔教高发[2013]446号)、2015年省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黔教高发[2015]337号)。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80-02

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指教师实施高质量数学教学所需的数学知识和教育与心理素养,数学知识包括数学新课程标准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以及教师提出、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教育与心理素养则指的是教师自身所具备品德。本课题围绕上述几点,以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本文是针对中小学数学教师素养的问题的分析。

一、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调查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所获得的数据均采用 Excel 软件录入、管理与分析)

(一)问卷发放、回收以及发放对象基本情况

1.参与调查教师所在学校分布情况

本次调查共有17所学校参与,发放问卷178份,回收问卷178份,无效问卷8份,有效率为95.5%。各学校皆积极配合此次调查。

2.教师年龄分布情况

参与此次调查问卷的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40岁之间,该年龄段的教师是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队伍的主体,其素养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教师教龄分布情况

从一个新教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是需要经历时间的积累的。通过综合教龄的五阶段分布情况分析,可以推断出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队伍多为有20年以上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组建而成。

4.教师职称分布情况

从参与调研教师的职称现状可以推测,在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中获评小学高级和中学二级职称的占多数,并且获评小学特级和中学高级职称的非常少。

5.教师学历分布情况

从参与调研教师的学历来看,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具有本科和专科学历的数学教师各占一半。

6.教师毕业专业分布情况

在参与调查的170名中小学数学教师中,毕业专业为数学与应用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各占30%和17%,其余专业毕业的占53%,包括汉语言文学、教育学、英语教育、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等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教师高达27%。

(二)调查问卷内容分析

关于数学教师素养的问卷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中小学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快速问答”和“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或情意)”,每一部分包含问题不等,共计32个问题;第一部分都为单选题,教师需要从提供的选项中选出最符合自身情况的一项作答,第二部分则需要教师根据提出的内容的“重要程度”以及“具备程度”作答。

1.中小学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快速问答情况

从统计数据来看,参与的教师的答题正确率在5题以下的高达61%,而在5题以上(包括5题)仅占39%,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答对4题的和答对2题的人数,都各占总量的19%。由此不难看出教师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十分薄弱。

2.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或情意)情况

此部分分为三个模块,分别是:专业基础知识(即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图形与几何),教师提出、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以及教师的品德。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专业基础知识这一方面,教师认为的重要程度基本在2.8左右浮动,而知识具备程度则基本为C或D,只有少数值偏离这个范围;在教师解题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这一方面,重要程度基本在3.0左右,能力具备程度全部为C或D;在教师品德这一方面,重要程度在3.5左右浮动,具备程度同样是C或D。由此可见,教师们的素养处于中等状态,仍需改进。

二、结论

根据以上调查数据可得,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素养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教师年龄分布上来看,主要集中在30-40岁之间;

第二,从教师任教时间来看,教师队伍中有20年以上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成了教学任务的主力军。

第三,在教师职称方面,在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中获评小学高级和中学二级职称的占多数,然而获评小学特级和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屈指可数,优秀的中小学教师的师资力量十分缺乏。

第四,在教师学历、专业方面,拥有专科和本科学历的教师人数各占总人数的一半,然而在他们中,毕业专业除了数学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和数学教育)毕业生以外,不乏其他各专业的毕业生,其中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有高达30%的数学教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

最后,在基础知识方面,教师答题正确率较低,大部分教师对中小学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掌握程度远远不够。

综上数据表明,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素养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参考文献:

[1]孙德冲.校长视角下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5).

篇4: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水平调查——暑期社会实践队调查报告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转变观念就是要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知识观、人才观。因此应加强对教师观念的学习培训, 把新的教学理念传输给教师, 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 使他们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应让他们认识到, 教师是新的教育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 它的出现, 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 如果不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 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只有改变教师教学观念, 才能让教师从思想观念上接受现代教学理念, 使他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二、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为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提供硬件支技

农村小学教师的课务繁重, 这就要求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渗透于平时。学校要为教师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学习的习惯提供物质基础和舆论氛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利用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 加大学校教育信息化所需硬件设备的投资力度, 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建设校园网、多功能网络教室等, 为教师信息能力的学习培养提供物质基础;同时要积极鼓励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习, 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身的学科教学中去, 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与氛围。

三、优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 为学科教师提供技术支持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 教师年龄老化, 信息素养不高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当代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 如果教师信息素养得不到提高, “农远工程”实施的效果也很难得到保障。

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持续性的问题, 主要靠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单靠一两次的学习培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建设一支质量过硬, 数量充足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村小学应加大引进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来校就业, 使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结构在学科和年龄上保持合理。引进高校毕业生, 不仅可以把他们所学的先进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带到农村小学, 而且可以利用他们实现校本培训。

四、结合农村小学现状, 科学安排学习培训内容和形式

农村小学教师学习培训经费普遍紧缺, 交通也不方便, 参加学习培训的教师既要应付工作又要应付学习, 负担十分沉重。所以在组织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学习培训时更应该注意科学性。第一, 要更新教师传统教学观念。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背景下, 要让教师明白, 他们才是新的教育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 它的出现, 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 如果不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 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因此, 学习培训内容除传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 还应加强对小学教师信息观念、情感意识及信息伦理道德和终身学习等方面的培养。第二, 学习培训内容要切合农村小学教学实际。信息培训工作应该建立在教育教学的基础上, 增强培训工作的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因此, 学习培训的内容应涉及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常规多媒体的运用与制作、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浏览器的使用、网页的编制等, 同时, 应将学习培训内容渗透到教师真实的教学情景中, 学以致用, 使教师认识到学习培训对教学真正有用。第三, 学习培训内容要符合不同层次的教师。不同的教师群体间, 信息素养差异较大, 一刀切的学习培训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 信息技术学习培训内容可分层划分, 以适应不同的教师群体。

五、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为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提供激励机制

教师对采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没有积极性, 是制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关键性问题, 只有通过设立一定的激励机机制, 才能撬动教师信息技术学习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 要随着农村地区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程度在每个阶段对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要使农村小学教师感觉到能够实现这个标准要求, 而不是硬性的遥不可及高要求。

制定不同阶段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 这样教师很容易判断自己是否符合规定的信息素养标准的要求, 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积极性, 满足他们的成功感。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对于提高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 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及教师本人等多方参与、相互协调, 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 能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摘要:文章根据赣南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和途径。

篇5:农村小学教师社会支持的调查分析

【关键词】社会支持 心理健康 农村教师 主观支持

不少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程度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环境相对封闭,人际交往范围较小,研究农村小学教师的社会支持状况,帮助他们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支持各维度中,客观支持是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主观支持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社会支持利用度,是个体在遇到麻烦或烦恼时对支持的利用程度。

一、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9个乡镇中心校中随机选取 3所中心小学,

以整群选取的方式选取小学教师 101 人,发放问卷 101 份,收回有效问卷 80份,有效率 79.2%。本研究通过统计所得被试的人口学资料包括其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等,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肖水源于1986年所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分量表,分别计算总分和分量表得分,分数越高说明社会支持状况越好。

(三)施测方法

由主试严格按照施测程序进行施测,以各学校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问卷由主试统一发放,统一收回,使用 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社会支持量表的理论中值是36,本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小学教师的社会支持得分平均数为46.15,标准差5.98,与中值比较经检验发现该地区地区小学教师的社会支持得分平均数极显著地高于中值(T=15.19,P<0.01)。 小学教师社会支持得分低于 36 分以下的教师占样本总数的 3.75%, 得分在 36 分及以上的教师占总数的96.25% ,这些都表明该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社会支持状况总体较好。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的理论中值分别为20分、11分和 7.5 分,本研究各维度的平均数分别为 25.32、11.65 和 10.19,标准差分别为 2.89、3.59 和 9.34,经检验社会支持的各维度中,主观支持(T=16.46,P<0.01)和支持利用度(T=2.56,P<0.05)显著高于理论中值,客观支持(T=1.62,P=0.11)与理论中值相比无显著差异,这表明,相对于客观支持,该地区小学教师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较好。

(一)不同性别被试社会支持测验结果比较

我们将不同性别被试社会支持测验结果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知道,在社会支持及社会支持各维度没有发现男性教师与女性教师的显著差异。

(二)不同婚姻状况被试社会支持测验结果比较

我们再将不同婚姻状况被试社会支持测验结果进行再次比较,结果显示,未婚被试在主观支持分数上显著低于已婚被试。其他维度并无明显差异。

(三)不同年龄被试社会支持结果比较

我们将不同年龄被试社会支持结果进行比较,可以显示,不同年龄被试在客观支持分数上差异显著,经过多重比较,56岁以上的被试的客观支持分数显著低于26-35岁、36-45岁和46-55岁年龄段的被试。25岁以下的被试在各个维度上虽然与其他年龄段被试相比无显著差异,但不难看出,其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总分维度上都低于26-35岁、36-45岁和46-55岁年龄段的被试。

(四)不同学历被试社会支持结果比较

我们将不同学历被试社会支持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可以看出,在支持利用度上不同学历被试差异显著,经过多重比较,中师(中专)学历被试支持利用度维度上显著高于本科、大专学历。

(五)不同职称被试社会支持测试结果比较

我们最后将不同职称被试社会支持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特级教师被试为一名,因此处理时未考虑)。

结果显示,在主观支持维度上不同职称被试差异极其显著,进一步比较显示,职称为小教高级的被试主观支持分数显著高于无职称的被试, 职称为中教高级的被试主观支持分数显著高于无职称的被试,职称为小教高级的被试主观支持分数显著高于小教一级的被试,职称为中教高级的被试主观支持分数显著高于小教一级的被试。

三、讨论

(一)不同性别被试社会支持测验结果分析

在本研究中对男女教师社会支持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进行检验,也没发现显著差异,但是不难看出,女性教师体验到的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体情况好于男性教师。女性教师于男性教师相比有较强的依赖性,更注重与周围人际的联结,更注重维持自己良好的社会关系,遇到问题时倾向于主动利用资源解决问题,因而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也更高,而男性教师更独立,得到的客观支持较少,且男性教师总是自己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忽视了对于社会支持的利用。所以更应注重对男教师社会支持利用的引导,改变男教师问题解决渠道单一的现状,引导其建立更好的情绪表达和宣泄的途径。

(二)不同婚姻状况被试社会支持测验结果分析

从婚姻状况的统计结果来看,未婚被试在主观支持分数上显著低于已婚被试。亲缘一直以来是个体的主要支持力量,而作为强关系的伴侣更是个体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在精神和经济上都更能够给予个体强支持,因此,已婚教师能够获得更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相比于已婚教师,未婚教师大都参加工作不久,多数未婚老师尚未在工作环境中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交圈子较小。要改善未婚教师的主观支持现状,需要帮助其在工作环境中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要对教师实行人文关怀,为教师提供交流平台,可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作用,创造条件为农村青年教师搭建交流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师活动,帮助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 引导有经验的教师多对未婚教师进行关注和帮助,并且让教师多与外界接触,积极引导未婚教师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

(三)不同年龄被试社会支持结果分析

56岁以上的被试的客观支持分数显著低于26-35岁、36-45岁和46-55岁年龄段的被试,可能是因为56 岁以上的教师子女不在身边,他们更趋向于孤立,也可能与其社会关系网络的性质、团体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有关,并且由于年龄关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而形成的职业倦怠、消极的行为模式和工作热情的减退,都可能导致其获得的客观支持较少。25岁以下的被试在各个维度上虽然与其他年龄段被试相比无显著差异,但其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总分在总体上都低于26-35岁、36-45岁和46-55岁年龄段的被试,这也与学校、党组等正式组织社会支持功能弱有关,研究发现,农村小学教师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配偶、其他家人、朋友、亲戚和同事等个体的非正式组织,而学校、党组、宗教等社会组织、网络,无论在物质支持还是精神支持方面都远不及非正式组织。由于农村学校、党组等正式组织开展的活动频率相对较少,且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相对单一,过于形式化,没有给教师们提供深度交流的平台,教师们难以形成实质性的联结,难以在需要时找到支持与帮助。因此,学校、党组、宗教等正式组织要对较年轻的新教师和年龄较大的老教师给予更多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支持,还要帮助他们增强与年轻教师群体的联系,使其增强对学校组织和周边同事群体的归属感。

(四)不同学历被试社会支持结果分析

不同学历被试在社会支持利用上差异显著,说明学历越高的老师认为自己具有较高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遇见问题时不会主动寻求社会支持; 而学历较低的老师在遇见问题时,更愿意主动去寻求和利用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 从而体验到更高的社会支持。因此,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教师学习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让高学历的教师多对低学历教师进行关注和帮助。

(五)不同职称被试社会支持测试结果分析

不同职称被试在社会支持上的差异显示,在主观支持维度上,职称为中教高级和小教高级的被试分数显著高于无职称和职称为小教一级的被试。在农村,小教高级职称和中教高级职称的教师在学校中和家庭中地位相对较高,小教高级职称和中教高级职称的教师已经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获得了一定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因而小教高级职称和中教高级职称的被试能较多体验到受尊重、被支持和理解的感觉。

总之,农村小学教师利益表达机制需进一步拓展,相关部门应切实关注其利益诉求,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社会支持资源协同起来,优化社会支持的系统资源,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支持利用度,才能改善教师的社会支持状况,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唐松林.中国农村教师发展研究[M]. 杭州 :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吴增强,沈之菲.教师生涯中的心理成长[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2008.

[3]陈玉焕,冯晶,董晓倩. 河南省高校教师社会支持的调查分析 [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5):503-505.

上一篇:工业高新技术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下一篇:党风廉政月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