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习作现状调查与思考

2022-09-11

课程标准一直将习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在农村小学校习作教学实际中, 虽然一直都把习作摆在教与学的重点位置, 绝大多数老师都觉得习作难教, 多数学生一提到习作就怕。老师和学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结果却事与愿违。这一逆反教学规律的现象引起了我校教师的深思。为了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 了解我校师生习作教与学的现状, 推动我校教师习作教学的改革, 找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对策, 促进我校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我们对小学生习作进行了调查, 其现状分析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 小学生习作水平差距很较大

我校地处农村地区, 班级与班级之间, 年级与年级之间学生习作能力差距较大。一个班中, 成绩高与低的差距较明显, 就平时单元检测, 有27分、28分的一等习作, 也有几分的四等习作, 其间最高与最低相差约20分左右;班级之间, 有的班级二等的习作多, 而有的班级则三等的习作占一大半;年级之间, 有的年级二等以上的习作占全年级的3/5, 也有的年级学生习作普遍是三等, 如三年级学生的习作。优秀的学生习作可以写三四百字, 书写干净整齐, 选材新颖, 语句通顺, 有真情实感。而成绩差的学生习作则是一百字左右, 错别字多, 病句也不少。这说明我们的习作教学和学生的习作水平都存在明显的差距, 而且这种差距比语文基础知识的差距更加明显。

(二) 学生习作内容十分贫乏, 活动细节描写不出来

小学生习作根据年段教学实际, 结合课程标准, 要求学生会写自己亲身经历的记叙文, 记一次自己感兴趣的事。按理说这个内容是很贴近学生实际的, 学生应该有内容好写。可是从调研的结果来看, 最大的问题还是许多学生没内容好写, 口不说我心, 手不写我心。原因在于:农村地区学生的活动较少, 学生的课余生活枯燥乏味。每天面对的基本是一层不变的人和物, 平淡的生活里鲜有惊奇的事件发生。导致地处农村地区的我校学生作文兴趣不浓, 没其他内容可写。如三年级有个班级写《一次有趣的活动》习作, 结果有一大半学生写的是老鹰捉小鸡的的游戏, 很少学生写其他游戏。有的班级可能连这种最简单的游戏活动有没有开展, 学生没内容可写, 写作质量也不高。高年级学生习作的来源大都是送盲人、扶老人过马路、帮家人做家务、放牛、放羊等。根据我们分析, 学生习作选材的素材还是不少, 关键是学生独立选材的能力差, 不会发现捕捉有价值的写作材料。对社会现象也只是表面的感知, 用自己的主观判断做简单的评价。

(三) 学生习作技巧较差, 习作基本要求没过关

我们一般认为学生的习作主要是内容的问题, 可是从调研的结果来看, 小学生的写作技能普遍存在较大的问题。我们从内容真实具体、语句通顺、具有真情实感、语言积累运用、标点使用、书写等七个项目进行检测, 学生对小学阶段写作的基本要求:叙述清楚具体, 语句通顺也做不到。许多学生习作叙述杂乱, 语病较多。三至六年级的习作, 各个年级学生的习作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有不同, 三年级学生的习作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学生记叙事件时抓不住重点, 词语搭配不当, 致使文章读起来不够流畅。四年级学生习作的主要问题是不会选材, 学生选材仅仅局限于干家务及发生在学校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事情上等。五、六年级学生的习作则是在叙述中缺乏细节描写及其他写作方法, 表达平铺直叙, 语言积累太少, 导致习作泛泛而谈, 缺乏新意。

(四) 学生习作表达缺乏真情实感

从学生习作来看, 不少学生习作口不说我心;或手不写我口, 有无病呻吟的现象。习作胡编乱造、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习作很多, 有些习作虽然写的是真实的事, 可是没有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没有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 没有经过自己情感的撞击与参与, 不是自我真情的流露和抒发。我们也从学生的习作中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太少, 积累的不够;从习惯上看, 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二、追根求源

(一) 学生缺乏丰富的写作材料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就是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生生活越丰富, 习作内容就越充实。农村学生无法体验丰富多彩, 色彩斑斓城市生活, 缺失这方面的写作素材, 也没有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 导致对身边的事物只了解部分, 到习作时便束手无策。

(二) 学生的积累太少

由于农村生活的圈子太小, 又不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 积累的写作素材太少。农村学生课外阅读量太少。我们发现, 学生习作中的好词佳句很贫乏, 写出的文章效果自然不佳。

(三) 教学方法不得当, 激发不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我们的教师平时不爱钻研习作教学, 所以习作教学一直是难点问题、热点问题, 又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在习作指导时, 不少老师不知怎么上习作课。好多老师用《同步习作》的步骤给学生一个提纲, 让学生照着提纲往里套, 造成千篇一律的现象,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有的教师则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习作的速度及其习作的结构及技巧, 至于习作内容是否真实自然则全然不顾。最终使得学生的习作中假话连篇, 假故事、失去了真情实感。

三、改进习作教学的思考

(一) 加强宏观指导, 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习作的内驱力。《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习作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上。

(二) 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 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合理地引导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低年级可读《儿歌》《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书籍;中年级可读《名人故事》《英雄人物》等;到了高年级, 学生已经有自我选择读物的能力, 可自选书籍。并要求学生在读书时遇到好词、佳句多读读、多记记、多品品, 并逐步把书面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可经常给学生找些精彩片段让学生赏析, 提高鉴赏能力。

(三) 加强实践活动, 丰富写作题材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丰富而又充满童真、童趣的活动, 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如春天野外踏青;夏天聆听鸟叫虫鸣;秋天漫步田园;冬天雪中即景。也可根据需要有的放矢组织一些有益的实践活动, 如做家务、办小报、贴叶子画、粘种子画等。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留心观察、体验, 同时把感受写下来。这样不仅开阔了视野, 提高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力, 还做到了说真话——“我口说我心”, 表达真情实感——“我笔写我口”。

(四) 营造和谐、民主的表达氛围, 树立写作自信心

我们教师在低年级训练写话时要放宽要求, 减少束缚。只要学生愿意写就行, 至于篇幅、体裁、结构等都不必限制, 即使写得不好, 也不要挫伤他。目的让学生把思路写活, 把笔头写顺。另外, 还要多鼓励勤表扬。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兴趣的产生, 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老师对他的赞扬和鼓励。因此, 教师应以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快乐。

(五) 注重修改, 使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

修改在学生写习作中的十分重要性。我们要让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修改的形式多样, 可自改、互改, 也可集体改。

通过调查分析, 我们发现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在以后教学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习作教学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摘要:农村小学生习作水平差距很较大, 学生习作内容十分贫乏, 活动细节描写不出来。语文教师要做到加强宏观指导, 激发写作兴趣, 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积累写作素材, 多让学生加强实践活动, 丰富写作题材, 营造和谐、民主的表达氛围, 树立写作自信心, 注重修改, 使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习作现状,调查与思考

上一篇:浅谈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下一篇:高校新生自我管理的实践与设想